运行特色

2024-06-22

运行特色(精选6篇)

运行特色 篇1

出于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上与世界接轨以及准确对接国家需求、服务行业发展的考虑, 我国行业特色大学不断尝试突破自身弱势, 在既保持大学与政府、社会间稳定而有效的联系, 又防止其对大学自治权力过分干预的空间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董事会制度作为一种能够协调高校内部党政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新模式, 不但能在广纳各界精英智慧、争取社会力量支持等方面发挥功能, 而且在形成分权制衡结构、提高管理效能、丰富办学理念、引导社会文化方向等深层次内涵建设上有所贡献。从目前实践看, 我国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在运行模式上并未对其主体运行系统做出清晰界定, 并未理顺沟通决策、激励约束、监督评价等方面的机制, 并未使学校内部所有权、决策权、办学权实现平衡。因此, 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如何依据行业优势与文化特色, 构建出既体现文化价值取向又实现多重功能的运行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一、我国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及其运行模式

行业特色大学是指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历经积淀, 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学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稳定性、创新性特征并获得社会认可的大学。这些大学行业背景显著, 学科分布集中, 长期服务于行业发展, 一般分布在农林水利、地质矿产、石油化工、电力交通、财经政法等行业和领域。

对于董事会, 约翰·范德格拉夫认为“董事会是自上而下产生, 即由创办该院校的团体建立一个上级机构, 它拥有所有权力, 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权力委托给校长和教授, 对学校进行管理”[1]。美国大学董事协会认为它是拥有特殊义务的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运行模式是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 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功能的外在表现结构或形式。在运行模式中, 外在组织结构及运行形式的不同, 最终会导致组织各要素间配置方式及调节功能的差异。对大学董事会来说, 其组织结构主要由董事会、校长、委员会、出资者及其继承人、政府、社会等构成;而其运行形式主要表现在沟通决策、激励约束、监督评价、支持保障等机制方面。

目前, 我国多数行业特色大学都已成立董事会并形成其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与普通公立大学相比, 这类大学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向, 及时解决特殊领域的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 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实践、强调应用的传统, 在与社会关系方面秉承以服务为信念、以贡献求发展的宗旨, 而其董事会从诞生到发展也有其内在逻辑, 表现在运行模式上, 在组织定位、组织结构、职责厘定、治理方式、运行保障等方面都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特色。

二、我国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运行模式现状分析与思考

在当前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的背景下, 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因其组织特性在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和筹资渠道等方面比普通公立大学董事会有明显的优势, 但同时因其行业背景及行业价值理念的制约致使其本体功能仍未充分发挥。

1.组织定位上, 拥有更高权限, 但法律地位仍未得到确认。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是由行业特色大学主动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组成, 在本校有效管理和健康发展中起咨询、支持和桥梁作用, 并为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特色技术等多方位服务的组合体。与普通公立大学相比, 它更强调大学与行业及社会间的双向互动, 更强调通过产学研合作服务于行业发展, 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处于更高位置, 拥有更多权限。但也因受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制约, 在运行模式上体现出过度本土化特征, 更多是作为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而非内部权力机构存在, 未形成包括法律、章程等制度设计方面的系统, 没有法律规定的法人地位, 难以起到领导决策作用, 甚至有些挂靠在科研处、校办等职能部门, 处于虚体运行状态。由于缺乏明确法律身份, 导致大学治理结构对董事会存在身份上的排斥, 董事单位对董事会组织的发展规模、速度及未来前景难以把握, 随时可能选择退出, 组织生命力非常脆弱。

2.组织结构上, 具有显著行业特点, 但难以协调长短期效益关系。董事会人员组成上也主要由政界、司法界、工商界和专业界的杰出人士组成, 但行业对口单位人员所占比例较高, 教师、校内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不高。组织规模上因院校规模、性质和任务不同会有差距, 但因与行业间存在天然联系, 规模通常较大。成员产生方式上, 也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社会关系以聘任、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实现, 同样要求他们对高等教育具有强烈责任感并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与威望, 但更强调他们能代表社会各界不同利益, 能争取到办学经费或能提高大学知名度。董事长一般由校长担任或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担任荣誉董事长。

3.职责厘定上, 能与利益相关者形成互动, 但本体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职责厘定上, 依据大学、政府、市场三者间的博弈关系, 要对大学长远发展负责, 在推进大学改革, 决策大学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建议指导, 要在大学与政府、市场间扮演“缓冲器”角色, 既抵制外界干扰又与变化着的社会保持合理关系, 还要通过董事会会议反映董事成员意见和要求, 协调校内学生、教授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具体职责中较有特色的是董事会担当着在各方面积极维持与行业的天然联系, 拓展对外联系空间、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职责。但在现有大学管理模式下, 职责方面多以董事单位与大学合同约定为准, 在以多种形式帮助学校建设和发展尤其对争取更多社会资助等强调过多, 而对如何处理强化传统学科优势与拓展新学科领域关系, 如何打破固有行业壁垒, 迎接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与竞争, 如何形成行业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如何增强高校办学活力及发挥董事会本体功能, 如何实现大学、政府、市场三者共同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缺少清晰界定。

4. 治理方式上, 较规范合理, 但在权力与利益分配上缺乏自主性。与普通公立大学董事会一样, 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多采取合议制度讨论学校管理与发展有关事项, 一般平均每年召开10次全体会议, 原则上要求董事亲自参加会议, 并对其投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董事会决议、决定及董事权力和义务修订、新成员接纳等需超过一定比例才能通过, 同时为使决议公正并无损他人利益, 凡涉及董事利害关系事项, 该董事应回避。权力分配方面, 因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实施监督指导权的平行治理结构, 董事会没有任命校长、决定教授去留、学科专业设置与确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决策权限, 难以形成集体决策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配套治理机制, 实际运行中易出现权责不清、相互争权现象。利益分配方面, 因大学与政府等董事单位存在一定隶属关系, 在科研项目合作等领域经常被迫让利;与行业企业型董事单位则或因知识与科技价值被低估而使学校权益受损, 或因大学自身带有明显功利性, 过多要求筹措资金, 都易扭曲董事会本体功能, 使大学运行可能偏离办学方向。

5. 运行保障上, 具有较健全的子机制, 但缺少长效性与实效性。董事会的运行保障主要体现在激励约束、监督评价及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机制构建上。因具有直接服务于社会及行业的传统, 更能为董事单位提供人才、科技等资源, 更能提高董事在整个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但由于当前董事单位获取专业人才、特色技术渠道逐渐多样化, 容易对参加董事会失去热情;同时因缺乏“无偿服务”的文化传统, 董事成员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缺乏奉献精神和工作主动性。在约束机制方面, 主要依靠道德约束和自律而缺少外在约束, 对董事成员发生的不作为、明知故犯或违法行为缺乏预警和惩戒制度。监督机制方面, 因董事成员既有政府官员又有行业专家且往往非常分散, 更难以实现制度化、专人化和专业化;而监督范围同样多局限在筹措资金使用方面, 对大学是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能否维护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不能实时监督。在评价机制方面, 因评价主体来源范围较广, 更能体现民主, 但未形成分类细化的评价标准, 而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会涉及校长任免及董事单位退出与否。制度保障方面, 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和学校的董事会章程一定程度上让大学董事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章可循, 但因缺少具有行业特色的政策与法律支持致使针对性和效力大打折扣。

三、构建能彰显组织特性的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运行模式

当前, 我国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在运行过程中已显示出功利化倾向, 难以在关照利益相关者需求与维持大学组织本质属性方面取得平衡, 因此应还原其本体功能, 彰显其既可保持与外界稳定有效的联系, 又可防止外界对学校自治权力过分干预, 还能维持学校内部各管理主体间相对稳定的权力范围的组织特性, 让其在行业特色大学向纵深发展方面发挥独特功能。

1.组织定位:服务行业发展, 形成行业价值取向。我国行业特色大学的主干学科涉及20多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及国家安全, 办学实践中应保证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及其对学校办学方向及稳定等重大问题负责。同时, 董事会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中介机构, 需与政府、市场共同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多边治理, 并在诸多利益主体间寻求平衡。因此, 应把党对大学的领导与事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 尝试实行“党委参与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既保证其独立的治理结构和法人地位, 又不排斥校党委在政治上的领导和监督作用, 使其成为大学的改革者、执行者、培育者、协调者和服务者, 体现其管理、服务、协调的功能[2]。

2.治理主体:与政府、市场平等合作, 共同参与。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应在争取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政策指导、财政拨款、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间接管理方式促进大学发展的同时, 采取协同发展的战略决策与管理行为, 主动承担为行业发展服务的重任, 并维护大学合理、有效的权力边界, 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最大限度地保持大学的学术特性。同时, 随着市场逻辑逐渐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行业特色大学不论在所处环境还是运作方式上都需建立起让竞争与价格因素引导自身发展的回应机制, 董事会应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竞争法则及经营策略,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发展机制。具体来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适时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明显行业烙印和行业价值观念的人才;生产与科技合作方面应借助行业资源搭建科技平台, 积极推进对外支撑体系建设, 同时应积极将学校的人力与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行业的产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行业特色大学作为非营利性机构, 其存在价值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 不能完全适用市场规律, 董事会必须立足于使学校形成自我发展机制。

3.组织结构:合理委派、推荐组织人员, 完善工作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工作体系是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建设的组织基础。人员组成上, 应有党和政府代表保证办学方向和公益性质, 使政府意志和职能在校董会得以延伸;应有涵盖行业全部重要方位的企业成为董事单位, 以有效平衡外部利益相关者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应有一定比例的专家董事, 以保证学术权力及学术事宜的决策能力。成员产生方式, 可按三三制原则施行, 即1/3由政府委派行政人员、人大代表等担任, 1/3由推荐的企业或企业家、基金会、行业专家等担任;1/3由推荐的学校职工和学生代表担任, 其中校领导可充任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等要职。

4.组织治理:充分沟通、民主决策、有效监督与切实保障。沟通机制包括董事会内部及其与学校组织成员间的内部沟通机制、董事会与政府及企业间的外部沟通机制, 应建立工作年会制度、互访交流制度等双向工作制度, 并派专人如办公室主任负责董事会办公室日常工作, 保证与董事单位间联络的主动性。决策机制通过召开全体会议和各种委员会会议实施, 反映董事单位及董事成员致力于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董事会日程由主席、秘书和校长根据章程确定, 内容应包括制定学校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监督和评价校长工作、进行财政预决算并争取办学资源、沟通学校与外界关系并保障学校自治、裁决校内申诉等。监督机制包括对董事会和对校长的监督, 可由大学董事会、校长办公会、教授委员会的成员成立监事会, 对国家及代表国家的政府监察部门负责, 依照法律和章程对董事和学校校长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3]。保障机制方面, 应继续完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通过政府拨款、成立中立的评估机构、完善评估制度等方式影响大学的决策和行为;应加强法制建设, 明确董事会的法人地位、权责结构、管理模式及资金管理等内容, 并通过章程建设对会议表决、监督反馈、审计报告、调解仲裁等制度做出明文规定。

5.绩效评价:强调责任约束与对结果负责。对行业特色大学董事会进行绩效评价, 其一要以章程形式公开绩效评价的主体、标准、程序、方法、内容、结果等, 建立起对行为结果负责的责任约束机制, 提高董事会可持续地回应社会的能力与动力。其二, 董事会对校长的评价是董事会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 具体评价应以校长职责为标准, 由董事会下设职责委员会采用校长自评和委员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内容应涉及校长在审批学校长期规划、制定学校基本政策、批准收支预算和基建预算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其三, 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 对绩效优良的董事单位及董事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既要建立互利合作的多边共赢模式, 提高其在人才培养、选拔以及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优先权, 又要增强满足其地位和受人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校董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 在成员准入与退出、职位设置与获取、职权分配与使用等方面以竞争形式实现, 以适当淘汰绩效较差的董事单位或董事;还要建立惩戒机制, 对董事单位或董事成员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行为依据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加]约翰.范德格拉夫, 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 等,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19.

[2]吴景松.论高校董事会角色定位[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 (01) :20-23.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21.

运行特色 篇2

关键词 自主招生  特色人才  特色管理  运行质态  教学管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新一轮招生考试改革的号角,尤其“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的相关规定更加引人注目,明确要求自主招生高校“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而应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何谓“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即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的学生,通俗地说就是“偏才”、“怪才”和“奇才”。这类学生不适合全国统一高考的择优录取,只能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获取全国重点大学入学机会。面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新形势,那种经过几个月的“特殊培训”即可让学业优秀的学生轻松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高中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构建适合自主招生选拔人才所需要的高中特色管理运行质态,优化和提升高中特色管理运行态质,就成为摆在高中学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高中特色管理运行质态内涵

“任何事物,不管是石头还是生物,是人类社会还是别的什么,我们都可以把这个整体看做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目的性”等。将高中管理置于系统论的视角,会发现高中管理的本质是以系统信息为中介,通过系统主客体“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实现系统主体对系统客体的“调控与协调”。[1]传统的高中管理系统主体是学校管理者,随着管理人本化的推进,教师与学生也被纳入管理主体之列;管理客体则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质量监控、环境创设等,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与学所需的环境。运行质态就是指系统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由于彼此相关联、彼此相适应而保持该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形态与态势。高中管理运行质态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实施重点。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自主招生生源对象主要是“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从根本上说,这类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的学生是可遇不可求的,需要发现,更需要为这类学生提供适宜其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为适应新时期自主招生改革的需要,今后高中学校必须加强对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学生的教学与管理。高中学校针对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学生的教学管理可称之为“高中特色管理”,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的学生可称为“特色学生”,指导这类学生学习的教师称为“特色教师”,高中学校为特色教师指导特色学生学习的环境称为“特色环境”,高中学校从事对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环境等进行教学管理的专职人员则是“特色管理人员”。这样,所谓“高中特色管理运行质态”就是指高中特色管理系统内的特色管理人员、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环境等要素内部及其特色管理人员、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环境等各要素之间彼此联结、彼此协同、彼此适合而维持高中特色管理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形态与态势,具有人性化、民主化、开放化、特色化以及协同性、适合性、主体性等特点。

人性化特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特色学生视为正在成长的人、需要成长的人和能够成长的人,将特色教师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执教的人,由此可见,人性化特色管理的本质是尊重、信任和挚爱。民主化特色管理摒弃权威意识,充分尊重师生的发展需要,由“管人理事”转为“治事理人”,杜绝武断。开发化特色管理一方面是指管理采用“散养式”,给予师生以充分的自主发展权、主动发展权和自我选择权;另一方面是指特色管理采取对外开放的原则,吸收家长、高校专家以及其他社会人员,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特色化是特色管理最显著的特点,是指对特色学生、特色教师、特色环境给予“特别管理”,尤其对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评优选模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协同性特色管理主要是指加强与家长、教师、高校专家等的协同与合作,构建主体协同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协同性,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共同体;适合性特色管理一方面是指提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适合度,另一方面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关系和睦、相互适合。主体性是特色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教育的本质就是挖掘并发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尊重“人”的发展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高中特色管理机制,打造高中特色管理运行质态,优化高中特色管理运行质态,对特色学生予以特色管理,对特色学生予以特色教学,为自主招生高校提供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潜质的优秀生源,是高中学校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现代高中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特色管理运行质态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强调“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求“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新一轮自主招生改革恰好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自主招生联盟的解体,根据特色学生的特色和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系统论原理和对特色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打造高中新的特色管理运行质态,以特色环境、特色教师来实现特色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构建起“以过程为本、未来导向的‘散养式开拓思维”高中特色管理体系。

1.组建特色管理团队,明确特色学生定位

为了给自主招生高校输送具有特色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彰显高中学校的特色化发展,首先要组建特色管理团队,由一名具有特色管理潜质的校级领导来主持特色管理团队的日常运行工作。特色管理团队的组建需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为特色管理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运行和谐。主要由高中资深教师、高校专家、特色学生家长组成,同时也要选拔具有管理潜质的学生加入特色管理团队;二是民主化原则,坚持管人理事的民主化,既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特色管理团队和谐运行的本质要求。三是以过程为本原则。“以过程为本”是指以注重整个教育教学本身的“过程”管理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淡化结果”。当然,高明的管理团队所实施的管理,以目标为核心,以未来为导向,注重过程的和谐与融洽,以有效的对话为方式,唤醒师生智慧的增长,激发师生的“醒觉性与尽责感”,“从而快速地将目标变为成果”,形成特色教学体系的“核心竞争力”。[2]

组建特色管理团队之后,所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对特色学生进行定位。调查发现,特色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化、独特性和主体意识,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求知欲望,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创新潜质,同时也具有低情商、高敏感性甚至性情孤僻或狂放不羁等缺点。因此,对这类特色学生的定位应着眼于该类学生的“特色”,在保证其完成高中学业任务的前提下,发现并发展其学科特长,认识并发掘其创新潜质,坚持“全面+特长”的培养原则,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促进特色学生的特色发展。将特色学生培养成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必须依据大多特色学生所具有的独立性、探索性、坚韧性等特点,并注意个体学生的个别特点,“将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到底,做到因性别而教、因年龄而教、因能力和情感而教”。[3]独立性是指生命个体的思维与行动不易受他人或外界的影响与干涉,具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有较强的自信心,不盲从、有主见、不迷信权威;探索性指的是生命个体敢于质疑、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表现为胆大心细;坚韧性是指生命个体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做事“一根筋”的心理品质,表现为不怕失败与挫折。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特色学生的自控性与合作性需要积极培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专业创新人才的要求。总之,组建特色管理团队为特色学生的界定和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保障,明确特色学生定位为寻找特色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

2.寻找特色学生生源,健全特色学生档案

特色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其实在小时候就初见端倪。如有些孩子从小就对发明创造感兴趣,经常把玩具拆开并且能重新组装甚至改进,这时候如果父母面对孩子对玩具的“毁坏”不呵斥或制止,而是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创造欲望,这个孩子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特色人才。因此,对于特色学生生源只能靠“寻找”,而不能靠“选拔”。因为“选拔”重在按照特定的规则挑选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寻找”重在依照一定的标准来查找适合进行特色培养的学生。寻找特色学生生源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这类学生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特色管理团队不但要与高校联姻,借助高校专家、学者协助寻找特色学生生源,也要与本学区内的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联结,对于特色学生的入学条件予以特殊照顾,可以模仿高校自主招生的原则与方法,高中学校也要在当地招生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于特色学生予以自主招生,为特色学生提供升入高中学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高中学校也要与社区联姻,及时寻找并发现适合进行特色培养的社会青少年,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所有公民提供适合其发展的高中学业上的必要而有益的帮助,是现代高中学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因此,在寻找特色学生生源的同时,为了更好地给特色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要建立并健全特色学生档案:弄清特色学生标准,分清特色学生类型,记清特色学生爱好,列清特色学生家情,查清特色学生性格,摸清特色学生兴趣,搞清特色学生发展方向,等等。建立特色学生档案,旨在深入了解特色学生的基础上研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和主体”。[4]本着以全面发展、特色教学、个性化培养为指导思想,借鉴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成功的做法,研制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还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符合本校实际,二是科学地安排理论、实践、自学之间的课时比例,三是课程安排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未来特色人才比普通人才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更强的可塑性,适应面更广”,因此,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应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5]可见,健全特色学生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培养特色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是实施特色教学与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3.遴选特色教师队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强调“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从事高中特色学生培养的特色教师,除了达到“专业标准”的要求之外,还应有一些特殊素质:一是热爱从事特色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善于指导特色学生从事特色学习;二是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最后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能够深入了解并满足特色学生的心理需求;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胜任所从事的指导特色学生的学科教学工作;四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促进特色学生的健康发展认真负责,与特色学生、同事保持良好的协同效应;五是具有特色气质和特色能力,只有特色教师才能培育养成特色学生。高中学校对于特色教师的遴选,应当据此组建特色教师团队。同时,还要推行全员育人制,试行动态发展性导师轮流制,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管理风格。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的合作系统,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两大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适合度,是衡量教学适合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而提高师生适合度的关键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首先,应明确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其次,要深入理解支配师生关系的内在动因,师生交互作用是否处于动态平衡发展状态是支配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内在动因。而“需要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基点,信任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前提,平衡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键,共赢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目标”,“师生通过以需要为基点、以信任为前提、以平衡为关键的协商性共生合作,实现师生自我成长的共赢目标”。[6]最后,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唤醒者、引领者和指导者,在师生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在实施特色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要充分尊重特色学生的独立人格,遵循特色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动态生成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以随机生成的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心存感恩的真挚的情感、以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和高尚的师德去“征服”特色学生、去“感化”特色学生、去“促进”特色学生的发展。

4.加强教研团队建设,创建特色教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中学校规模的扩大,“同一年级的班级增多,为了加强管理,学校出现了‘年级组”,“年级组的出现,取代了教研组的部分职能,年级组工作与教研组工作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冲突”。[7]时至今日,高中学校普遍采用以年级为实体的组织管理形式,而教研组一度被边缘化,强调年级组在教育教学中的组织作用和领导地位,显现出向“管理”要效益的强烈倾向,采行合适的方式促使年级组和教研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发展状态是当今高中学校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特色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应当由向管理要效益转为向教研要效益的轨道上来,强调教研组在推进特色学生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加强教研团队建设,这也是针对特色学生由特色教师实施特色教学的必然选择。

加强教研团队建设,一要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服务功能,淡化控制作用,为特色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二要优化教研团队组织结构,加强校际联结,聘请专家学者一同与教研人员对特色教学予以诊断把脉,提供教研团队的工作效能;三要转变工作运行方式,由定期举办教研会转为随机召开教学研讨会,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课题研究,如开展学情调研分析、教情调研指导、教学问题诊断、特色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等等;四要注重对学生的“开拓思维”演练,注重特色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以提高特色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全面+特长”的特色学生为方向,遵循特色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特色学生的健康发展。

创建特色教学环境是高中特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特色教师对特色学生实施特色教学的重要保障。针对特色学生的管理,关键在于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作为“一种态度和选择”,“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而“环境是创造力产生的外在的关键资源,创造性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8]何谓“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9]由此可见,创建特色教学环境,不仅要完善学校硬件建设,更要推行“散养式”教育教学范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材料,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打造适合特色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

总的来说,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解散和推行高中学校特色化发展,由特色管理团队会同特色教师、高校专家,根据特色学生的特点,依靠特色学生档案,参考特色学生家长和初中、小学班主任的意见,通过教育会诊,一同研制以“未来导向”为基本原则,以“全面+特长”为培养目标,对特色学生实施特色管理、予以特色教学,就能有效地促进特色学生的特色发展,也才能将高中学校引上特色化发展之路,造就将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专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沈军.管理教练:以成果为导向的价值管理模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3] 尹达,田建荣.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4] 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5] 肖洪森,陈海涛,陈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4(1).

[6] 尹达,田建荣.学校教育系统师生协商性共生合作平衡机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7] 邱超.与年级组并存下的中学教研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9(31).

[8] 黄燕平,张璐婓.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造力[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1).

[9]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运行特色 篇3

1 拜杜法案对美国大学科技商业化的影响

2010年12月12日是美国“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由于该项法案由参议员伯奇·拜(Birch Bayh)和鲍勃·杜尔(Bob Dole)牵头提议,所以又称“拜杜法案”)立法30周年的纪念日。AUTM联同美国大学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ies)和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等组织共同举行了庆祝活动。

拜杜法案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激活了大学科研及其成果商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大学R&D的发展方式,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在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规范了资助研究的联邦政府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并解决了科技商业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其核心要点是:允许美国各大学、非盈利性机构和小企业为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继而拥有知识产权,并通过技术转移实现商业化;允许进行独家技术转移以使企业更主动地寻求转让技术;鼓励大学和商业机构合作,促进发明创造的利用。[1] 在拜杜法案的激励下,美国大学技术转移自1980年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大学科技创新诞生了超过6000家新科技公司

市场上出现了4350个大学授权的科技产品

5000个有效的大学与企业间技术转移许可证

创造出153种新药、疫苗和体外设备

1996年至2007年大学专利许可创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870亿美元、美国工业总产值4570亿美元、279000个就业机会。[2]

2 AUTM的发展与运行模式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大学发明创造的商业化,美国于1974年成立了大学专利经理人协会(Society University Patent Administrators,简称SUPA)。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SUPA只有50几个会员,自拜杜法案通过后,随着美国大学技术转移量的快速增长,SUPA意识到其会员的角色和职责已超出了“专利管理”的范畴,因此,在1989年协会决定更名为AUTM。现如今,AUTM已经超越了这个单一的目的,它的主要目标扩展为:促进公益性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奖励、服务会员及发展新会员;引导科研人员与产业界更紧密地联系;创收和促进经济增长等。

AUTM会员目前已经超过3500名,他们来自全球3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学医院和政府部门,以及数百家涉及科技管理和转让的公司。AUTM还发展学生会员和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电子会员。

AUTM为会员提供许多专享服务与资源,比如技术转移调查报告、专业发展课程、全面培训手册、同行评议杂志、知识产权管理等各领域的同行资源,同时还为技术转移人员在所有职业层次上提供专业发展和交流机会。

2.1 经验交流及资源共享机会

AUTM为会员发展提供丰富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为会员进行专业交流、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创造机会,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会员的专业化发展,共同发掘大学技术转移的最大潜能。

2.1.1 获取技术转移统计数据库(STATT)资料。

STATT是AUTM从会员机构收集整理的一个可检索、可输出的数据库,其数据资源涵盖了超过17年的技术转移资料。使用者可以利用20多个变量来检索和整理数据,并将其导出到电子表格,以便进一步分析。

2.1.2 技术转移年度调查。

自1991年开始,AUTM定期发布技术转移调查报告。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2009年经济大幅衰退,但是大学技术转移收益仍然保持强劲上升。AUTM主席阿什利·J·史蒂文斯(Ashley J. Stevens)说:“大学报告的数据显示,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期,大学科技商业化依旧兴盛。大多数新兴公司都位于许可证所有机构所在的州,这正好说明了拜杜法案对地方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影响力。” 2009年有596家缘于大学科研成果的新公司成立;转让总数5328项,其中许可证贸易4374项,交易生效954项;引入658个新产品;539亿美元的研究支出;23亿美元的许可证收入,比2008年上升32.5%;专利申请总数18214项[3]。

2.1.3 两年一次的薪酬调查。

AUTM薪酬调查评估在17个国家195个机构中的10类不同职位上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

2.1.4 获得同行评议杂志和信息简报。

《明天的技术转移》(Tomorrow’s Technology Transfer)是AUTM发行的电子版同行评议杂志,出版内容丰富、涵盖不同观点的高品质研究论文。AUTM还定期向会员发送技术转移的信息简报。

2.1.5 会员名录。

可通过AUTM会员名录查找同行。在线名录提供了快速、轻松的查找功能,同时还提供方便实用的在线网络工具,使同行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顺畅。

2.1.6 技术转移实践手册。

技术转移实践手册是综合性多卷参考工具,覆盖40多个学科领域。分为法律法规卷、技术转移办公室管理卷、发明披露—审查—保护的过程管理卷。

2.2 教育机会

AUTM向会员提供各种专业发展计划,包括参加AUTM年会、专业发展课程。

2.2.1 年会。

每年2、3月份,AUTM组织召开年会。为了平衡技术转移各方的利益,AUTM2010年会的主题是“发明家权利宣言”,旨在维护商业化过程中发明者的权益。在过去的一年AUTM倡导这一理念,并把范围扩展到商业化进程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发明家、学术机构、产业界和一般公众,力求界定和平衡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AUTM提供基本准则作为框架,并希望大家能把这些准则作为讨论技术转移问题的基础,进而采纳这些准则来平衡商业化进程中各方的利益。

2011年会的一大亮点是介绍并启用全新的“在线伙伴系统”(Collaborate TM)。这个新的网络合作工具直观易操作,使用者可以创建详细的组织和个人资料,轻松地搜索其他参与者、收发邮件,搜索许可证贸易,寻找合作机会,并智能安排一对一会议时间表。

会员还能下载年会及相关研讨会的视频和讲义等资料,随时追踪想要学习的信息,会员称之为“无处不在的AUTM现场学习中心”。

2.2.2 专业发展课程。

AUTM向会员提供种类丰富的专业发展课程。专利管理人员基础知识:简要阐述知识产权的概念,并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专利申请;如何使用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解析专利申请过程和专利申请文件的审查、如何确定发明人、什么是公开披露等基本知识。

从业人员须知: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有哪些常见的转让形式和协议?应该如何管理和保密?该课程探讨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基本运作,对刚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人员特别有用。

技术转移基本原理:什么是技术转移?大学的技术转移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如何识别一项研究是否具有商业潜力?可以用什么样的策略保护它,进而将其市场化?如何洽谈技术转移许可证和其他相关的协议?这门互动式课程是技术转移新人的一门必修课。

基本专利101:包括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大学建立和利用知识产权组合的策略;了解美国专利和国际专利在报酬、成本和时间等问题上的区别。

许可协议解析:解析大学许可证的关键性问题,明确大学技术合同的基本条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技术合同中每项条款的相对重要性,哪些可以转让,哪些不能转让,如何运用一些基本策略来规避风险。

许可谈判:理想的情况下,许可谈判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过程。遗憾的是,谈判往往演变成拉锯战。该课程探讨能促进合作的谈判策略,普遍采用的竞争性谈判战术,以及维持谈判合作和抵御竞争的策略。

著作权法:提供著作权法的全部重要概念,简要介绍专利授权情况,并对内容和软件许可在现今的技术转移工作中的地位展开讨论。

出口管制:概述了出口管理条例(the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以及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的相关内容。从中揭示出口管制法规如何影响技术转移日常业务的运营。此外,出口管制还可能影响技术转移交易、合同谈判、IT服务协议、许可、雇用、销售剩余设备等领域。

专利质量评价:由于大部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资源都很稀缺,一般只对有商业化可能的专利开展营销,所以能正确评价专利质量及预测出哪些专利有可能被侵权就显得尤为重要。该课程讨论如何利用相关工具、经营技巧和资源来帮助技术转移人员做出重要的商业决策和有效地管理投资组合。

发明与专利价值评估:探讨估值问题,讨论特定优惠和技术概念,如专利使用费率等。为了探索这些概念,该课程还讨论基本的收入报表、财务预测和贴现现金流理论的简要背景。

市场营销:探讨营销策略,以及如何识别和有效沟通技术转移的价值。同时,还介绍如何利用社会媒体(如Facebook,LinkedIn,Twitter和其他平台)接触到潜在客户或者合作伙伴。

MTAs的管理秘诀:介绍材料转让协议(material transfer agreements ,MTAs)的基本知识,探索有益的建议。例如如何协调管理大学各相关单位,使之在转让协议谈判过程中形成互动的氛围。课程主题包括通用的生物材料转让协议(UBMTA),对协议中重要法律问题给出建议。

3 AUTM对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贡献

AUTM对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鼓励和倡导开发挽救生命、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产品。

AUTM的核心价值观是:○1AUTM会员的创造性工作有利于公众。○2专业发展是AUTM会员在迅速变化的专业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必要条件。○3团队意识使AUTM会员紧密联系并加强会员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共享。○4专业精神和道德行为是会员自我管理的准则和AUTM组织的特点。AUTM成立30多年来,一直秉承这些价值观,努力为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作出贡献。

3.1 促进公众了解技术转移

AUTM在2005年推出了“更美好的世界”项目(The Better World Project,简称BWP),该项目从AUTM会员单位中精选了研究案例和科技新闻,以促进公众了解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有助于建立更强大的经济,支持和鼓励新的科技突破的产生。

BWP向公众分享那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发明创造活动背后的令人惊喜、耐人寻味的故事。2010年BWP的主题是“学术创新对生活品质的积极影响”,这些成果直接影响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福利和生活方式。如:一个机械工程学学生设计出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全地形电动轮椅,使他们能够自由漫步在“一个全新的世界”;由科学家、国际组织和实验室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一个能够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接收即时反馈的交互式软件程序给成千上万的学生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染色体研究使专门的基因堆积技术运用于农作物研究,也许有一天农民能够大幅度增产,种植出更多有营养的作物,将有助于缓解全球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粮食供应危机;一位生物学家设想利用监测水体中原生动物的运动习惯来监测全世界的供水系统,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大范围的毒素即时警报系统。

2011年BWP的主题将是“科技帮助世界在逆境中响应、恢复和重建”,将于2011年秋天出版。

3.2 探索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

AUTM还尝试以专题评论的形式来探索机构和环境在一定领域内对技术转移实践的影响因素,如: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与外部环境有关的背景问题(如区域和州的经济、集群因素及影响)、文化变革、融资/资金、奖励制度、机构—州—联邦政策、国际比较、法律及道德问题、授权策略、办公室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专业培训与发展、创业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3.3 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AUTM通过量化指标为技术转移相关利益群体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其量化指标包括新成立公司数、专利申请量、生效的许可协议数、许可证收入、产权投资收益、成功进入市场的产品数、研究支出等30多个与技术转移相关的变量信息。其中,研究支出是影响研究过程的基本因素,大多数大学使用这个变量来评估技术转移活动。

3.4 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

AUTM的会员培训服务促进了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成长。AUTM要求会员熟悉某些技术领域的特点,把握领域内的技术发展趋势,辨别技术的市场前景与价值,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了解本领域的公司及他们的技术需求,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等。

AUTM鉴于技术转移专业研究的重要性,还设立了技术转移研究生奖学金(奖励研究生思考如何让他们的学习、工作能服务于AUTM会员)、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新人奖(奖励从业经验少于2年、有突出业绩的专业人员,资助获奖者赴美参加AUTM年会及获得专业培训机会)、霍华德·布雷默奖学金(奖学金是颁发给那些像AUTM前主席布雷默那样愿意为同行带来创意和创新的专业人员,支持学生和专业人员到外地寻求新的技术转移职业生涯)。

技术转移有利于大学科研发展,有利于大学更好地实现教育、科研和公共服务三大功能,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向公众提供途径,为科研人员与工业界交易提供服务。通过对美国AUTM运行模式的研究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理解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为大学教学和研究这两大基本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一项技术转移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大学研究人员向公众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转移成功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大学与业界合作的性质,也取决于周边社区环境、文化以及机构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 Council on Governmental Relations. The Bayh-Dole Act: A Guide to the Law and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EB/OL]. http://www.cogr.edu/viewDoc.cfm DocID=151744, 1999.10.01

[2]BAYH B.After 30 Years of Bayh-Dole,It’s a Better World In-deed![EB/OL].Foreword of the Better World Report(2010 Edi-tion):The Positive Impact of Academic Innovations on Quality ofLife.http://www.betterworldproject.org/AUTM2010BWR.pdf,2011.3.1

运行特色 篇4

1信息化教学手段, 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 本课程主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电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具备控制电机的能力。 因此按照“ 工学结合, 项目驱动”的指导思想[1], 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 以完成项目为目标, 并借助示范院的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了新的课程标准, 并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整合, 力求达到学习的可操作性。 以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为例, 进行阐述。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学习情景为载体, 以典型任务为驱动, 将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的教学内容依次设计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动手实践、总结评价、拓展提高等五个环节。

1.1创设情景: 日常生活中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应用非常的广泛, 汽车的前进后退、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洗衣机的运转等都是电机正反转的典型应用。 通过一个动画情景的模拟, 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本次课程的热情。

1.2确定任务: 本次的学习任务是完成控制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可将学习任务分解为电路原理图设计、设计图模拟验证、实际电路组装与调试三个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子任务。

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设计过程, 涉及到接触器线圈通电改变触头的开关状态, 传统的板书书写或静态的PPT, 不能体现开关的变化情况以及电流的流通情况, 可将电路的工作过程制成动画形式播放, 学生能够通过动画中的演示全面、清晰的观看到控制的变化过程。

仅会控制电路的设计对于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还要具有实际搭建电路达到真正控制电机运转的本领。 为了能够确保设计电路的正确性, 设计了依托浙江天煌教学仪器进行的模拟验证, 使学生在实际连线前能够模拟真实情况, 了解连线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并验证控制电路的正确性。 对于初次接触实验连线的学生来说, 实际的线路连接远比电路的设计图复杂, 因此可将原理图的连线与实际的接线进行了对比模拟动画, 学生可以利用动画反复的进行对比, 并根据其中的步骤进行实际连线。 采用这种先假设再验证的软件仿真方式, 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使在以后遇到复杂问题, 学生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电路的组装与调试是教学的重、难点, 对于电路的组装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用语言描述或实际操作演示来描述整个的组装过程, 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以及视线的问题, 很多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点, 这就为由强电组成的电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组装过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现在将实际的组装电路用动画的形式直接播放出来, 轻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电路的调试是设计能否安全、稳定的完成设计要求的重要一步, 通电前的调试过程也相对的复杂, 可通过视频演示更好的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详细操作, 学生易于接受, 更关键的是可以将重点内容放大观看、反复学习, 学习过程简单直观, 教学难点轻松破解。

1.3动手实践:学生四人一组, 可以相互讨论、配合。 遇到问题时, 可按照视频中的过程进行学习, 真正做到“ 做中教, 做中学”。

1.4总结评价环节: 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视频直播展示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上, 师生通过对元件的安装、布线以及是否通电成功等环节对作品进行评价。

1.5拓展提高:课后的作业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任务报告的完成, 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任务报告上传到教师邮箱。 第二部分电路的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对课上设计的电路进行改进, 并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际线路搭建进行验证。 第三部分为知识的提高, 学生可以通过热门的论坛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等了解电机的相关知识, 开阔视野、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为下次课程的教学起到较好的承接作用。

可以看到本次任务的教学使用了动画应用、视频展示、仿真课件、学习网站互动等多种信息化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将“ 图、文、 音、视、动画”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兴趣。

2建立技能比赛体系, 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及课程考评

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操练过程中引入了以技能比赛为依托的教学方式, 在技能比赛的过程中, 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 以赛促改的良性机制, 成为全面强化学生操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

2.1主要目标

以技能比赛活动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 活化剂”和“ 催化剂”[2], 通过建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技能比赛项目和比赛激励机制, 使教学与比赛活动紧密融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2实施过程

将课堂教学中的竞赛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 主要以教学任务中的简单技能操作项目为主。

学生业余时间竞赛依托系部自动化社团, 以班级或者系部为单位, 组织竞赛, 促进全系形成技能学习和日常训练的浓厚氛围。 自动化社团首届技能竞赛比赛项目就选择了《 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中的任务: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正反转配电盘的装配, 作为竞赛的任务。

2.3体会与思考

( 1) 开展技能比赛活动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主要是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善于动手的特点, 同时技能比赛活动能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机会, 也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一种相对公开、公正、容易认可的评价方法, 有利于检验教师的授课成果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 2) 技能竞赛项目的选择应该尽可能的涵盖课程的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本身对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等内容的全面了解, 也能够使学生通过竞赛的参与, 更好的总结项目、任务的完成特点, 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5.

运行特色 篇5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在尊重自身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并借鉴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遵循时代趋势与发展共识, 发掘既有体制的潜力,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发展模式, 即中国特色政治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以民主的基本价值为取向, 以民主的制度建构和程序设计为路径, 以实现人民民主为最终的归宿。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政治发展理念、政治发展模式和政治发展道路三个层面来看, 中国政治发展总体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型:第一次转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发展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转变;第二次转型从2002年十六大以来, 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向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的转变。从发展阶段来看, 中国的政治发展, 即政治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87年,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 强调必须保障人民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第二阶段, 1987-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构架和战略部署;第三阶段, 1992-2002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第四阶段, 2002年至今,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和全面深化阶段。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 许多重大举措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 强调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相结合, 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四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五是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 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六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结合。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民主政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矛盾

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必然导致市场运作机制向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 并迫切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某些管理体制、机制、方法和习惯等依然影响着不少政府部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延缓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 另一方面会挫伤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使政治发展缺乏主动力。

2、政治参与和民主程度的矛盾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属于“后全能主义型的技术专家治国型的新权威政体”, 具有较强的进行体制变革的动员能力, 同时也存在着低度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机制不足的问题。从发展社会学角度而言, 权威体制的低度政治参与, 有助于抑制过度的政治参与膨胀, 从而有利于改革启动期所需要的政治稳定,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低度政治参与与社会监督机制不足的问题会导致弥散性腐败与政治发展无序化, 影响国家对资源的动员能力, 导致软政权化、合法性危机、政令贯彻危机、国家与社会关系危机等。

3、利益分化和社会公平的矛盾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同时, 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 失业人员日益增多, 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些社会阶层, 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被剥夺感, 对现实政治产生不满情绪, 政治上日趋激进。

总之, 就当前情况看, 由于原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没有解决, 新的矛盾还在产生, 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而这些矛盾与问题, 仅靠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不可能完全消解的, 同时也要依靠作为上次层建筑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1、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各动力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种联系通过一定的互动、互补和互济作用形成机制的整合功能和综合效率,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根据政治发展动力要素的不同作用, 政治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部分。外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阶层结构及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文化发展以及全球化;内部动力要素主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步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创新。

2、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构成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的要素是多元化的, 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生作用的。

1、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是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因为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系统, 作为一个局部的自然系统, 特别是机械系统, 可以在使其停止运行或相对停止运行的情况下来重新调整各部件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是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

2、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发挥作用是各动力要素形成合力的结果。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状态的动态统一, 每一个要素或环节都成为前进的动力, 形成政治发展所需要的合力来推动其发展, 在整体上形成了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

3、中国特色政治发展是动力机制各要素有效配置的结果。

作为具有相当自觉性和自主性发展运动的政治发展, 动力资源的状况将直接决定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和方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非经济动力因素的作用大于经济因素。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在自发盲目的发展过程中,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因素处于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运动是自觉的过程, 其发展对主体性因素的要求要多得多, 非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加。

4、动力机制结构变化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现实动因。

我国的改革开放, 使政治发展诸动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 由此带来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极大地对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与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1、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目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与此同时, 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 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一阶段按照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来看, 往往是利益分化, 参政扩大, 矛盾多发的阶段。”

2、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

李君如总结出了三大值得重视的走势: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民主的制度化及法律化;通过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这三大走势的指向很明确, 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作出了整体性的概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段论述设计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途径、原则和使命。所有这些不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发展的基本框架, 也决定了中国政发展的未来走向。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当前政治发展的目标与主题, 既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

五、新时期促进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良性运行的对策分析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一直倚重于政治体系的外部动力资源———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能顺利健康地渡过这个现代化的矛盾多发阶段, 就要力求避免出现体制衰败现象而加强制度创新, 使利益谋求制度化, 参政有序化, 矛盾能在体制内得到有效释放和解决。”因此, 目前我国应当重视政治体系内部动力资源的开发, 着力推进以政治制度创新为主轴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1、适应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内部经济政治环境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政治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主要求逐渐增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政治提出了非集权化的挑战, 推动着中产阶层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要求私人权力和公共权力的法制性分离, 要求建立体制性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和制衡机制。

2、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民众受教育的人数迅速扩充、程度日趋提高。民智的开化带来了民众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 市场经济使民众的利益日趋分化。教育的发展和利益的推动, 使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得以增强、能力得以提高。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中国社会结构与强政府和弱社会的传统政治态势正在发生渐变性的变化。公民社会随着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壮大而日趋形成。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作为新生的领域, 要求政府给其地位和作用提供体制化的保障, 给其冲突的解决提供程序化的渠道。支撑这些变迁的阶层 (中产阶层) 和组织 (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 , 则需要现有或新创的政治体制既给以同化, 使其成为体制内的社会力量, 顺畅的表达和谋取其合法的利益, 又给以管理和调控, 使其在法律的规范下自我运作和自我管理。

3、化解全球化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压力

运行特色 篇6

一、“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价值旨归

专题式教学是指打破传统的按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 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逻辑关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凝炼, 形成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的系列专题, 以专题确定教学方案, 集中深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是要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 结合现实需要和学生特点,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 重在讲求专题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力求达到“传道、解惑、授业”之目的。

1. 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 凸显鲜明的政治性, 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

思政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内在要求,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就是向大学生传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它们如何指导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一系列理论。通过系统教育学习, 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要, 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提高大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遵循“三贴近”原则, 关注教育环境新动向, 引导教育对象的价值判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良现象:腐败严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就业压力;政治意识弱化、理想信仰动摇、知行脱节、是非观念淡薄、价值体系混乱、缺乏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必要的社会正义感等等。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 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是非评判中表现出迷茫、困惑、不解。理性思考的不全面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有可能产生对政治的不满, 甚至冷漠、厌恶。“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 投入产出预期差距、自身利益诉求无法兑现, 造成学习中的趋利性、实用主义倾向, 立竿见影、安身立命的工具性学科倍受追捧, “概论”等思政课却很少问津, 政治说教、不感兴趣、无实用性等成为学生“闭眼率高、抬头率低”的N种逃课理由。

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概论”课肩负着解读与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责。通过教学, 要使大学生对当前我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背景、意图、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拥护、自觉执行。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然而, 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总是先行, 教材编撰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公式化、程式化”已为人诟病。“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要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适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对党的大政方针、重大社会现象进行解读学习, 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结合“80后、90后”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和特点, 不断突破与创新教学方法, 力争使“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4. 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科特点, 扬长避短, 积极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创造力。

“概论”与其他课程相比, 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成熟性、丰富性、指导性等特点, 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 涉及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民族、外交等学科;涉及的内容有总论、精髓论、毛泽东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党建, 内政外交等等。“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教师而言, 术有专攻, 业有所长, 要驾驭这样一个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课程, 需备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广博的自然科学相关知识,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身体力行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更好发挥“概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概论”课专题式教学体系构成及运行机制

专题式教学体系指围绕某一专题的教学, 教学主体 (主要指教师和教学组织) 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设计使用的各种教学要素的组合, 它是有机运行的系统, 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设计, 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概论”课专题式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是把上述要素有机结合进行组织运作的方式步骤,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顺应时代要求,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概论”课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以现代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一是系统教学理念, 用系统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与进行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教学中各种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技术等) 的作用, 实现教学系统优化组合、综合协调。二是自主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指导学习方法, 变教学主体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性。三是发展教学理念, 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更要重视德智能的全面培养发展,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四是愉快教学理念, 寓教于乐, 主动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情景、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身心愉悦地自主学习。

2. 依据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课程内容, 确立具体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课程内容, “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 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 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按照专题教学要求, 建构教学体系,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推进专题式教学, 必须要建构专题式教学体系。“概论”课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 确定了专题式教学的体系框架和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共分为十五个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精髓;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总结教学经验, 创新完善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和近年的专题式教学的探索, “概论”课坚持以“学生系统自学, 教师重点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系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讲授, 力争讲深、讲透、讲出新意与特色, 增强思想性与理论性。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讨论辩论法、演讲比赛法、实践教学法。此外。还有情景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知识竞赛法等。其目的是实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制度管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

5. 系统构思教学活动, 优化安排程序,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 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局部设计。围绕着“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核心问题, 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板书设计 (PPT制作) 、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时间分配、教学过程 (五个环节) 、课后评价等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获得良好的发展。

6. 制定教学评价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完善教学评价。

“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有领导及专家评价, 校内督导组评价, 学生评价。“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尚处于试验阶段, 效果评价应该把握发展性原则, 即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 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专题教学中积极探索,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效果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评价采取教学“督导、同行和学生结合”的模式:督导评价主要考查教学文件准备和实施完成效果;同行评价主要考查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学生评价主要考查教学效果。对学生评价采用“平时表现、实践和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课时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应用情况。

摘要:专题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趋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要想搞好专题式教学, 必须要明确专题式教学的价值旨归以及专题式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

关键词:“概论”课程,专题,教学体系,运行机制,高校

参考文献

[1]张海丽.论专题式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0) :250-252.

[2]蒋荣, 代礼忠, 等.专题式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88-192.

[3]陈星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实行专题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 :53-55.

[4]曾立荣.浅谈“概论”课专题教学[J].教学探索, 2011, (3) :37-38.

上一篇:文化馆建设下一篇:创新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