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建设

2024-06-22

文化馆建设(共12篇)

文化馆建设 篇1

基层文化馆的文化产业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浅见。

一、文化馆产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文化 (艺术) 馆约三千家, 基本上都是靠政府投入、支持而发展起来的, 而在全国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 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大多数的文化馆还只能是解决人员经费而已, 活动经费及其他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管理体制上造成的资产流失。基层文化部门的“人、财、物”管理归“所在区域政府”以后, 对于调动地方积极投资发展地方文化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基础状况的不平衡和工作重点的“排序”,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更视文化为“软性”工作, 无力投资办文化事业, 基层文化工作现状是“办事”有人管, 经费无人出。

二是阵地活动萎缩, 形式单调。当年的基层文化阵地红红火火, 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进步, 家庭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工厂文化等丰富多彩, 基层国办文化主题阵地已不能独领风骚, 部分活动阵地已落后于社会和群众的需要。活动室不能正常开放, 更因设施简陋而无人问津。文化部门前车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

三是经费不足,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规定, 文化工作的经费应该是:人员工资保证正常发放:活动经费满足需要:事业经费随财政逐年增加;税前享受社会捐赠等。但实际情况是:活动经费往往由基层文化单位自筹资金, 基层文化干部往往要锻炼成为融资高手, 才能维持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而事业经费实际情况是全部没有“随财政增长逐年增加”。

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文化投入日益减少, 像文化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面临和即将面临“断奶”之虞;另一方面, “面向市场, 适应市场, 进入市场”扩大文化主体自主权的改革迫在眉睫, 呼声渐紧。在这种情况下, 按兵不动, “等、靠、要”, 是行不通的死路一条, 唯有以积极应对的姿态, 主动出击, 置之死地而后生, 方为上策。

二、文化馆要突破瓶颈问题, 必须抓好文化产业 建设

从目前情况看, 困扰基层文化工作的原因很多, 其中活动经费不足、文化自身造血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 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单位事业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要做先进文化的实践和建设者, 就要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上下一定功夫, 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敢提敢抓文化的经济效益, 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

一是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要改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行为习惯, 改变那种单纯依靠上级拨款才能搞活动的思维观念, 改变那种仕不理财、文化不经商的陈腐观念。通俗一点讲, 文化馆开展的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既然是要同社会发生联系, 就必然要同市场打交道, 就如即使自己不是生意人, 也要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产生买卖关系。因而, 文化馆在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时, 也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和市场原则, 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 力争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 两个效益一起抓。从哲学角度讲, 文化从属于上层建筑;从经济角度讲, 文化从属于第三产业, 基层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注意文化的这两种属性。国家已经明确把文化列入第三产业, 这就意味着, 文化将变过去的依靠国家投入的事业型向国家投入和自身发展并重的经营型转变。这就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既要考虑文化的社会效益, 也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要以文促经, 以文助文, 走自立自强的产业化之路, 从而为实践先进文化打下必要的经济基础。

三是要明确文化已经进入市场, 已经进入产业。文化中已经渗透了经济的、科技的、商品的等各种要素,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已经把文化产业列入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我国也已经把它列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十大发展产业之一。对于这一点, 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 那种在业务上习惯于单纯的政治性或娱乐性服务, 在经济上习惯于上级拨款的计划经济模式, 已经成为历史了。

文化馆建设 篇2

作者:中国电力…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安全生产资料大全)寻找资料>>

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提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新思路,发布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受到政府的一些主管领导人对安全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如1994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就安全文化建设题词:“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1995年七月,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倡导安全文化等措施,促进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的普遍提高。”当时在全国掀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的新高潮,1995年全国第五次“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把“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列为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一些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如核电、电力、铁路、石油化工等行业进行了一些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近几年安全文化活动正逐步在一些企业淡化。究其何原因,笔者认为应重点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162 更新时间:2007-7-27

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

1.1零原则

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或者患病,而希望安全。如果把这种愿望划作一种精神财富,总结为“大家一起来向零事故挑战”的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就一定能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一致拥护。

1.2危险预知原则

必要现实零事故原则,须把岗位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事先辨识出来,加以控制和解决,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因而,应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和掌握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对那些可能成为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知和预测,并尽力排除。

1.3全员参加原则

全员参加,即大家一起共同,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与工作岗位角度,主动发掘其所在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险因素,以无事故和无疾病为目标,共同努力做到预先推进安全卫生管理。

二、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企业班组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定义

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当前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活动地在作业前,在班组长或作业负责主持人下,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及工前较短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的危险预测预防活动。这类活动类似于解放军作战前的诸葛亮会,发动群众讨论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克敌致胜。是控制人为失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安全教育,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的重要手段。危险预活动分危险预知训练和工前五分钟活动两步骤进行。前一阶段主要是发掘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后一阶段重点落实预防措施。

2.2班组危险预知活动的内容

通过危险预知活动,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2)作业现场状况;

3)原因分析;

4)潜在模式;

5)危险控制措施。

2.3危险预知活动程序

2.4组织班组危险预知训练须注意的问题

(1)加强领导,要求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PDCA循环模式拟定预知训练课题计划,分批分期下达到班组开展活动,并将实施结果纳入考评内容。

(2)班组长准备,活动前要求班组长对所进行课题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准备,以便活动时心中有数,进行引导性发言,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活动质量。

(3)全员参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使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危险预知活动应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一言堂;应让所有组员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危险预知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研究重点

c提出措施

d制定对策

(4)训练形式直观,多样化,班组长可结合岗位作业状况,画一些作业示意图,便于大家分析讨论。

(5)抓好危险预知训练记录表的审查和整理。预知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车间应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座谈会,对已完成题目进行系统审查、修改和完善,归纳形成标准化的教材,作为工前五分钟活动的依据

2.5工前五分钟活动

文化馆建设 篇3

那么,如何加强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下面就以笔者所在的忠县农村文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1 忠县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辖28个乡镇,总人口98.47万,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长期以来,由于各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妹子,一条汉子”曾是多数乡镇文化站的真实写照。

自2006年来,在国家文化部和重庆市的支持下,忠县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已建成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齐了电脑、音响、乐器、书籍、办公桌椅、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等,先后建成村级农家书屋318个,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去年8月,全县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行对外开放: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仅有为数不多的乡镇结合农民新村建设予以了规划。

2 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乡镇文化站专业人才少。忠县各乡镇文化干部队伍先后分_一批进入。第一批是1984年由县文化局招聘的乡镇文化专干:第二批是1996年前后进入的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第三批为2009年县里从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选调的部分工作人员。

在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前,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一直由县文化局主管,前两批文化干部每年都要接受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并能熟练开展工作。然而,随后进入的第三批文化专于,有的是原种子公司的下岗转到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有的长期借用在其他部门,由于参加培训少,加上无暇顾及分内工作,这部分人员的对业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体制不顺、工作脱节。2001年以来,经过乡镇机构改革,忠县乡镇文化站由原来的人、财、物归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改为人、财、物归乡镇政府管理,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然而,近年来,重庆市各区县文化部门几乎都扩编成县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一个县局级单位要同时面对市里的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等,对于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区县文体广电新局显得爱莫能助。

而管理文化站人财物的乡镇政府,由于对文化工作不熟,加上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抓经济工作,造成文化站的管理他们根本无法顾及。

三是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成分复杂。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职员,特别是2009年来,忠县为了充实文化站编制,从农业服务中心,调进了大批工人,加上基层文化干部地位偏低,学习进修机会少,使得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偏低。

不少乡镇甚至把文化站职位当作安置岗位对待,一些不适合文化工作的人员也安置其中。村一级则无专职的文体委员,工作完全由非文化人员代管。群众文化骨干队伍既没有保障措施,又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些都直接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功能的后继乏力。

四是群众文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基层文化队伍活动难有活力。群众文化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专业过硬,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又要能管理,有较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要会组织,有比较强的策划能力,能与群众沟通交流,把群众的兴趣转化为活动。而我县这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3 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深入推进忠县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发展的力度,打造一支与县、镇、村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特提如下建议:

3.1 整合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利用重庆市城乡统筹,各地新建农民新村的机遇,在镇村居民点规划中。将农家书屋、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纳入村级公共服务点建设总体规划,突破体制障碍,着力解决公共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3.2 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利用党员电教系统和广播“村村通”等现代手段,开展实用技术、市场营销和农民工就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3 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镇村倾斜。加强市县公共文化机构对镇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的资源,开展文化信息共享服务:组织优秀文艺资源进乡村,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

3.4 加大培训力度。将镇、村文化干部纳入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培养计划。在忠县,很多基层文化专干抱怨,现在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少,有的工作10多年,只到重庆培训过一次,即便参加了培训,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加上近年来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应接不暇的出现,作为专业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工作起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文化馆建设 篇4

1 现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异明显

由于地方部门及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一, 在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出现差异,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也截然不同。笔者所在的南康市, 近十年来地方经济发展迅速, 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较快, 力度较大, 整体情况较好。像邻近赣州市区的潭口镇、龙岭镇,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活跃, 人民生活相对富有, 乡镇与村级领导也重视文化建设, 农民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且效益明显。潭口镇文化中心站被评为了全国先进, 该镇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个, 图书阅览室25个, 每年举办大小农民文化娱乐活动达百余次, 如春节中国象棋擂台赛、每月广场“玉潭欢歌”文艺演出、正月鲤鱼灯彩表演等已远近闻名。文化活动的丰富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有力的支撑。而相对偏远的地方如浮石乡、朱坊乡、隆木乡等, 几个像样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都难以找出, 一年下来几乎没有群文活动。

2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向多元化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中, 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无非就是设几个文化服务点、建几个图书阅览室、放几场免费的露天电影等。应该说, 过去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较低, 因为那时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 何谈文化娱乐与享受。但是现今社会日新月异,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来追求文化享受, 已有的文化设施已然极不够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然成了当前的一大课题。

2.1 应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重视, 确保资金投入,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行政村落, 少说有上千人, 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应该在村级文化设施中配备有中心文化活动站、图书室 (藏书量3000册以上, 能不断更新) 、报刊阅览室、科学文化知识讲堂等, 有相应的文化工作者 (或外聘) , 能经常性与其他村落开展文化交流。目前许多农村, 上述设施不够完全, 也有许多地方文化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所以跟不上时代步伐。

2.2 应建立起村级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 确保村级文化活动有序和连续进行, 实现文化效益。

现有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并且相关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少。虽然有地方经济低迷的影响, 但人为因素造成文化活动的蔽塞也较明显。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表现和享受, 所以人的主观因素占据文化活动开展的大方面。如果能够固有文化活动场所、固有文化工作人员、固有文化活动内容, 那么, 村级文化建设便能上一新的台阶。

2.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文化工作队伍, 保障村级文化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在农村, 一般来说退休教师、村干部、老党员影响力、号召力较强, 而且有文化, 有工作热情, 也有工作责任感。可以说, 他们是较为得力的人选。要将这些人用起来, 调动他们参与村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 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四要”

一要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 深刻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积极作用, 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把文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的重点工程, 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 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不断提高用于乡镇 (街道) 和村级文化建设的比例;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 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来发展文化产业, 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办文化产业。当然, 广大农民群众也要不断发挥主体主导作用, 在文化主管部门整合人才、配备资金、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建和发展新的文化事业, 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三要培养文艺骨干队伍。农村文化活跃, 队伍建设是关键, 针对农村文艺骨干人员少的实际, 要加强对现有文艺队伍的培训, 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要向农村不断输送文艺专业人才, 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开展自主培训等活动。此外要下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文化馆建设 篇5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在物质上进行建设,也要在制度上、精神上进行提升,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学生的喜好来装扮教室,打造硬件环境,在物质建设

做到以人为本,为他们提供温馨之家在孩子的成长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作为班主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硬件环境。因此,在班级里,学生和教师就好比在一个温暖的家里。在这个家中,教师要为学生带来温馨、快乐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精心的布置。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热爱,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乐趣。同时,科学的、高尚的班级文化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提升,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发掘和培育。此外,班级文化的建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班级荣誉感的培育,激发他们的团队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教师在对班级硬件环境的打造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在黑板、墙壁、窗台等的布置上,图书的搜集上,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运用自身的智慧去对这些环境进行打造。如:黑板是会说话的,在教师后面的黑板上,可以展示文字、图片等。它们可以成为学生抒发自身心情的主要阵地。教师让他们在那里用文字和图片书写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在锻炼自身才能的过程中,敢于抒发,敢于写,敢于画。这样就将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让他们处于核心的地位。再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想法来对教师的其他角落进行布置,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又如: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带到教室,形成班级的流动图书馆。大家争相传阅、互相阅读图书,这就为学生开启了更加广阔的知识大门。这些物质文化的建设都会为班级文化建设增添靓丽的风景。

二、在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体现初中教学的人性化

在初中的教学中,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必须将制度化和人性化巧妙地相结合。既要有制度的约束,也要有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在初中的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首先,教师要用制度来对学生进行激发。班级管理制度的以人为本就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比如在课堂纪律方面,教师就要做到制度上的规定,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可以对每周的纪律进行评定,达到要求的学生就每周加一次分,然后在一月之后进行奖励。对于绝大部分学生他们都可以得到奖励,因此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于极少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会在这样的制度中去改变自身的行为。这就是制度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三操、作业礼仪等方面。其次,还要以灵活的制度来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直接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基础、个性不同,因此教师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制度的制定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教师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对差一点的学生降低要求,在制定惩罚措施时要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暂时落后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做到以人为

文化馆建设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班级文化;软文化

班级“软文化”通常是指在班级内部师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与“硬文化”不同,“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很多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的建设,积极、健康、优秀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活跃班级生活与学习氛围,还可以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实现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大青,党君.探究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95)

[2]成伟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德育水平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孟晶.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环境[J].职业.2010(18)

[4]杨静.思考与行动:职业教育如何开展与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对文化馆档案建设的管理 篇7

关键词:文化馆,档案,建设,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发展的记录, 必须保持与时俱进, 方可给单位正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可和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不过, 并非所有人都了解档案能够产生的关键影响, 很多人在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即为档案管理工作根本无足轻重, 不具备什么作用和影响, 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具备系统的了解。但是, 档案管理工作在当前机关企事业单位平时工作中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 尤其在部门合理控制、发展方面能够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有效的借助档案能够合理调配当前现有资源, 减少费用, 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 档案人员一定要根据当前具体情况, 系统分析, 学习借鉴成熟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及经验, 科学合理的研究档案管理手段及途径。本文在这种情况下, 分别从管理水平提升、管理体制优化方面两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文化馆档案建设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提升文化馆档案建设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 管理水平提升方面

1) 转变相关传统观念。在加速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同时, 每个人都面临着传统观念的转变, 都要树立现代档案管理、利用意识, 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管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过渡。档案工作者应认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加强工作责任感, 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努力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去管理档案,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目标管理是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举措, 对于提高档案综合管理水平, 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实现高层次管理目标, 必须制订周密科学的计划, 研究和制定适应国家调整信息网络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要抓好计划的实施与检查, 及时补充, 调整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2) 不断提升相关工作者的素质水平。档案人员是文化馆档案控制过程内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档案工作者自身能力能够影响档案实际利用水平。第一, 推动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档案工作非常繁琐复杂, 包括全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材料、图片等, 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观念, 日常注意收集, 按照不同活动进行分类。第二, 推动档案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现代化管理基础之上, 管理员应当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 合理借助电子计算机还有现代化通讯装置开展档案控制工作。其次, 相关机构应当给档案管理创造便利条件。相关机构应当大力开展培训工作, 营造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推动管理员整体能力不断增强。

3) 提升对于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建设。从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的当前社会, 网络和日常生活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网络覆盖范围持续延伸, 推动了信息流通摆脱了时空造成的种种束缚。从世界社会信息化潮流之中, 从文化信息快速流通的基础之上, 文化工作单位必须尽可能营造产生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案信息网络, 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推动获取、总结、开发, 所有数据能够顺利流通, 推动用户能够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 推动先前分离、独立的文化活动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和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保持一致, 实现信息合理流通。不然, 会无法和信息时代进步趋势保持一致, 无法实现建设先进文化相关要求。营造文化档案信息网络, 不但能够快速掌握不同地区文化馆档案信息资源, 快速掌握另外的地区具体现状, 同时能够有效开展“上传下达”活动, 推动信息资源能够快速流动。

(二) 管理体制优化方面

1)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法制化为开展档案控制活动的关键前提, 同时为不断提高档案控制活动标准性水平的保障, 为了保证档案控制活动顺利开展, 则一定要积极贯彻依法治档, 能够不断提高其制度化水平。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给档案控制活动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档案控制、获取、总结还有选择不同方面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不过, 因为社会快速进步, 档案工作出现了明显的调整, 特别为档案控制设施更新换代, 设施层次不断提高, 档案种类载体多样化等突出性质, 推动了档案控制手段同样应当进行创新, 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所有档案人员一定要树立忧患观念, 产生紧迫感, 从业务知识、科学知识还有控制实施能力等角度持续增强, 持续发展, 和形势标准保持一致, 积极贯彻依法治档, 营造出科学合理的档案法律体系, 营造完善档案控制体系。必须通过上述方式, 方可不断提高档案控制活动自身制度化水平, 推动其产生应有的作用及影响。

2) 统一部门规划。通常而言文化馆不同档案资料独立控制, 不但容易出现遗漏, 同时标准性水平非常低。经过档案机构开展综合控制之后, 能够营造出科学合理的档案控制体系, 营造出齐抓共管的局面。

3) 独立划分档案职能。从职能方面档案室一定要产生应有的影响, 推动档案室能够和其他职能科室从地位上保持平等, 具备一定的自主性, 能够合理控制单位所有的档案资料。

4) 做好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档案库房控制为档案控制活动内非常关键的展示形式, 同时为档案存储过程内关键环节。档案库房应当达到相应的标准, 在档案保密方面而言, 避免把库房安排于最底层, 另外在门窗方面要特别关注, 避免出现盗窃事件。应当给档案库房购置专门档案柜, 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另外要最大限度保持库房和办公室保持独立, 库房和阅览室保持独立。另外, 档案库房是非常关键的场所, 要调配工作者进行控制, 营造出科学合理的库房控制体系, 其他机构工作者禁止进入。档案管理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条例。在工作结束之后应当及时入库, 同时检查基础设施工作情况。

二、结论

档案工作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繁荣, 学术研究的开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是一件大事。因此, 要加强对于文化馆档案资料的建设。本文对如何提升文化馆档案建设的管理进行了分析, 认为应该:

1) 转变相关传统观念;2) 不断提升相关工作者的素质水平;3) 提升对于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建设;4)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5) 统一部门规划;6) 独立划分档案职能;7) 做好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

参考文献

[1]霍振礼, 张瑞梅.我国科技文件的归档制度及其优越性[J].山西档案, 2008.

[2]杨征.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入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温蔚青.对工程档案质量控制的几点认识[J].山西档案, 2007.

[4]张咏梅.浅谈勘察设计科技档案的质量管理[J].档案, 2007.

[5]傅凡.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记录控制"与档案管理的联系[J].中国档案, 2007.

[6]金波.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J].档案学通讯, 2005.

文化馆建设 篇8

“一片平畴京门地,千年文脉燕赵天”是这座古城的生动写照。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距北京140公里,是首都的“南大门”,素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的美誉,全市辖27个县(市、区)和开发区,人口1100多万;保定是尧帝的故乡,历史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白洋淀、野三坡等众多古迹和景区,历史上出现过刘备、赵匡胤、关汉卿、王石甫、祖冲之、郦道元等众多名人;保定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拥有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祥地,红旗谱、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英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保定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形成了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为代表,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白沟箱包、容城服装、高蠡纺织、曲阳石雕、安国药材、满城草莓等特色产业享誉全国;保定是“冠军摇篮”,产生了郗恩庭、齐宝香、王浩、钱红、郭晶晶、庞伟等16名世界冠军、21名亚洲冠军。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保定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与上海一道共同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入中国首批启动的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成功探索了低碳城市“保定模式”。

一、积极倡导和推动“绿色文化”,用“绿色文化”引领生态建设和低碳建设

为了扩充绿量,提高质量,建议实施了“五绿”、“三型”生态园林绿化举措。“五绿”,即在绿化过程中做到:见缝插绿,凡能种树的地方一定要种上树,向密植要绿;破硬建绿,在本该绿化而已经硬化的地方凿地刨坑,向破硬要绿;拆迁辟绿,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和不方便群众的建筑,拆除路旁墙体和院落围墙植绿爬绿,向拆迁要绿;垂直挂绿,利用楼宇墙面,栽种藤本植物或倒栽悬挂类植物,向垂直墙面要绿;屋顶造绿,在建筑物顶部开辟空中花园,向屋顶要绿。通过“五绿”并举,达到“三型”标准,即,林荫型,在户外要实现绿树成荫、绿树成行、绿树成面、绿树成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林中走,车在林中行;景观型,就是要乔灌花草结合,大小林木错落有致,树下树旁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园艺小品点缀其间合理搭配,美观大方;休闲型,突出以人为本搞绿化,林荫下设石桌石凳、健身器材等设施,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适宜场所。随着“绿色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和“森林生态固碳计划”的全面实施,保定的城市绿化取得长足发展,自2002年以来,城区绿化以每年近200万株乔木速度递增,截止2009年底,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为由18.49%和23.63%提高到34.1%和39.96%,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446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5平方米。城市因绿化而低碳,而美丽。

低碳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植树绿化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较长一个时期,由于对绿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认识不清,像国内众多城市一样,保定也曾一度陷入“年年植树不见树”的误区,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导致重硬化,轻绿化;之后,受一些绿化起步较早城市影响,我们又把城市建设方向转移到种花种草上,把种花养草作为绿化城市的主要措施,出现了树少、树小、树丑的问题,城市空气质量日益下降,“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市民群众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怎么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怎样才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怎样才能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考证,特别是对森林和草坪在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气候中作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到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降尘、减噪等方面的作用是草坪和灌木的十几倍,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乔木应是绿化的主体。为此,我们注意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搞好绿化的突破口,在全市干部群众中树立“绿色文化”理念。一是破除就绿化搞绿化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二是破除花草当家思想,确立以乔木为主的生态绿化理念;三是破除以工程绿化为主的思想,确立全方位绿化理念;四是破除平面绿化思想,确立立体绿化理念;五是破除单纯依靠政府抓绿化思想,确立全民搞绿化理念;六是破除春季一季绿化思想,确立一年两季绿化理念。

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低碳文化注入时代生机

保定人文璀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形成了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独特文化景观。在众多传统文化门类中,武术文化就是其中一支芬芳四溢的艳丽奇葩。古城保定自古就有习拳练武传统,我国近130个拳种中有22个产生于保定,尤其是鹰爪翻子、戳脚、短拳、绵掌、形意、八闪翻、八卦掌及孙氏太极、武氏太极等更是声名远播。并且,保定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摔跤之乡,是中国式摔跤的发源地。保定近代摔跤大师常东升(人称“花蝴蝶“)被誉为”世界摔跤之父”。保定快跤中的“勾腿”曾天下无敌,被中国跤界誉为“一腿勾天下”,“勾腿子”是保定的代名词,保定人也以“朴实、仗义、勇敢”而著称。武术,让一代又一代保定人视为瑰宝。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保定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时代赞歌。

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核对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它所涵载的理想与冀望是数千年来不灭的火焰,照耀着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征程,并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精神生产是第二性和被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还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低碳城市建设,强调的是通过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更加关照他人、关照自然,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并且,这一实践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全民实践,把各种积极文化因素注入到这一实践中来,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三、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普遍提高市民的低碳意识

实现低碳,建设低碳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搞好节能减排。除各类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外,每一个市民的力量都不能忽视,这样才能取得“聚沙成塔、聚羽沉舟”的功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单元。低碳,要从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人做起。根据中央提出的“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实际,协助市委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为抓手,建设自治型、安全型、温馨型、学习型、长寿型‘五型社区’”的工作思路,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教育指导,属地管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积极协调、调动和发挥社区组织及社区内各种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社区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协会、社区体育协会、社区文艺队有效开展活动,大力普及低碳知识,在全市社区营造了浓厚的低碳氛围。

现在,低碳已在全市160多个社区、1000余个庭院蔚成风气,许多市民自觉改变习惯,从细节入手追求低碳,随手关掉电源、不坐电梯爬楼梯、步行骑车不坐车、用二次水冲马桶、洗完衣服能晒不烘干、做饭用中火、冰箱储存适量等低碳道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许多人的新的问候语。

文化馆建设 篇9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 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 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 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 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 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 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 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 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 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 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 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 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 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 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再次,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 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 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 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 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 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 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 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工作量大, 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 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 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 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 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 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 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 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 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 制度立校, 文化治校, 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 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 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 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 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 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 严于律己, 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 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 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 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 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 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 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 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 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大青, 党君.探究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 (95)

[2]成伟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德育水平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1)

[3]孟晶.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环境[J].职业.2010 (18)

文化馆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 篇10

一、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文化馆自身建设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 必须予以格外的重视和强调。

文化馆思想建设的重点, 是培养全馆人员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思想。要有奉献精神, 甘当人梯, 乐于为他人做嫁衣, 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群众文化的工作之中。

二、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配齐各种组织机构,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机能。特别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配齐领导班子成员, 提升领导班子的思想素质。人们常讲:“要想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制度建设

制度是要求全馆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要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例如人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经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群众文化组织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等等。用制度进行科学管理, 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切都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使制度规范化、常态化、严谨化。

四、业务建设

业务是文化馆个人或全体的专业工作, 所以文化馆的业务建设就是文化馆个人或全体专业工作建设。其重点是专业水准的全面提升。一方面, 要对个人、部门、全馆专业水准进行全方位、大幅度、高水准的新提速与新提升;另一方面, 又要在本专业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基础上, 做到“一专多能”, 人人都成为一个业务工作的“多面手”。有人形容说:“群文工作是大花筐, 什么玩意儿都能装。”意思是说群众文化工作是多元复合的, 这种特性决定了文化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综合性与全能性。凡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辅导等各项业务工作, 都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唯其如此, 才能胜任文化馆的工作, 才能使整个文化馆不负重任和厚望。由此可见, 文化馆自身建设主要内容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也是不言而喻、勿庸赘述的。

五、形式与内容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 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完美统一, 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就是说, 为了使文化馆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得到具体有效的范实, 就必须采取必要的形式

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还是制度建设、业务建设, 首先都必须加强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充分为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形式, 诸如阅读、观摩、研讨等等形式, 都是行之有效的。进修活动指有计划地把人员“派出去”, 到有关大专院样进修, 以提高自身素质。讲座活动指有目的地把有关专家、学者教授“请进来”, 到馆内讲座、讲课, 以提高全馆人员素质。研讨活动指组织全馆人员进行思想交流、经验总结、业务研讨等活动, 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强化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馆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文化馆应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功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文化馆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课题, 特别是对当前的城市群众文化。因此, 文化馆自身建设的必要形式, 也应多种多样、丰富灵活。

摘要: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文化馆自身建设又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关键与核心, 也是支撑与保证。这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从文化馆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形式三大理论层面, 对文化馆自身建设这一重要问题, 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系统化研究与论述。对于文化馆自身建设, 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文化馆,自身,建设,意义,内容,形式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860.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858.

[3]刘新梅.浅论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5) .

[4]杨素梅.文化馆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如何发挥职能作用[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02) .

建设班组文化培育文化班组 篇11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国内企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为企业探索科学发展、构建和凿提供了新的途径。班组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实现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运用文化的力量建设班组文化和培育文化班组以及实现文化管理班组和夯实企业发展根基,笔者认为,前提是要正确认识五大现状,关键是要注意把握四个问题,核心是要重点抓好六项内容。

一、建设班组文化是形式和过程。培育文化班组是内容和目的,它们集中统一于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是要不断地适应发展形势,靠一以贯之地建设班组文化以实现班组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即把班组培育成文化班组。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班组尚停留在建设班组文化的层面,没有形成文化班组的气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观念不正确。建设班组文化不是为了班组有文化味,而是要有文化力。国内现在的班组文化主要是运用宣传、教育、文艺等文化手段营造的文化氛围和开展的文化活动,没有囊括表现班组和职工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

主体不到位。当前,建设班组文化,主要是从上到下灌输,上级、企业、基层是主体,班组只是载体,忽略了班组和职工在建设班组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班组内在的文化基因,缺乏建设班组文化的内生性。

体系不健全。班组文化从内容上讲,包括最起码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类型上分,包括学习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等。当前实际的班组文化还没有固定成型的班组文化体系。

个性不突出。不同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相应班组文化在侧重点上应该有所区别;班组不同人员的构成,决定了班组文化建设的层次也有所不同。而国内企业班组文化普遍存在同质性的问题。

表现不生动。一是口号式、大众化文化形象较多,内容比较空泛,不符合班组和职工的实际环境;二是表现手法单一和生硬,不生动活泼,不寓教于乐,班组不适应、职工不喜欢,缺乏生气。

二、达到建设班组文化和培育文化班组的有机统一,是实现文化管理班组的前提和关键

如何更好地建设班组文化,培育文化班组,实现文化管理班组,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价值性。任何一种文化要素,只有当班组对它有强烈的需求、适应班组的实际,才会对班组有价值、被班组所接受。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建设者有甄别的能力,及时克服三种倾向:一是南辕北辙,即在某一方面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受别人影响,让适合自身的文化要素变了样,改变了原有的初衷;二是南橘北枳,即把还不适应自身企业发展环境的文化要素直接从别处嫁接过来,造成水土不服,失去了文化要素的原本意义;三是南柯一梦,即想当然地建设班组文化,既没有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没有结合班组发展的实际。

动态性。随着发展形势的变化,文化管理班組的基本路径是“建设班组文化一培育文化班组一建设新的班组文化一培育新的文化班组”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无止境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者必须摒弃思想上的两个误区:一是不劳而获,即不通过建设班组文化,就想培育出文化班组,实现文化管理班组,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二是一劳永逸,即认为只要建设班组文化了,就培育了文化班组,或者认为培育成文化班组就没有必要再建设班组文化了,但发展形势的变化,既会造成同一文化要素外延的扩展,也会添加新的文化要素内涵。

遗传性。建设班组文化成功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培育成了文化班组,即文化要素已经具有遗传性,具体表现为差异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三个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同类文化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具体到不同队伍的班组、同种队伍的不同班组,都应当因为班组的不同而不同,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稳定性体现在某种文化要素在一定时间阶段已经在班组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稳定的变化;持久性表现在文化要素的稳定性对班组的时间跨度影响。

兼容性。班组是企业的最基本组织单元,显然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企业文化的主战场、最前沿。企业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班组文化就是最显著的“晴雨表”。好的班组文化不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更能起到一定的反馈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好的文化要素不断强化,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升华。但是,班组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是绝对的复制,即企业文化是靠班组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去支撑、保证和执行。

三、建设什么样的班组文化,应当从班组面临的形势、功能和现状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进行

就目前来讲,建设班组文化应该重点包括以下六项基本内容。

以规章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班组行为的指挥棒、方向盘。国内企业班组制度文化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性,企业的每个职能部门都从自己的工作范围对班组制定出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就班组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组织来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立的、操作性强的系统的班组规章制度。因此,企业各部门按照班组的职能和功能划分,统筹考虑,全局把握,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企业的班组建设规章制度,为班组指明一个正确的综合行为方向,就成为建设班组各项文化中的当务之急。

以精细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文化。班组是各项生产经营指标的直接完成者,班组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班组的精细化水平,需要基层队伍从思想上重视班组,把班组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一级生产组织,学会授权,给予班组一定的任务、权力和责任,让班组对生产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充分发挥班组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善于引进内部竞争机制,建立考评制度和虚拟淘汰制度,把压力传递到班组、责任分解到班组、利益共享到班组。

以行为为主要对象的执行文化。班组的执行力就是企业发展的生产力。执行力首先是执行的问题,要使班组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尽量能够细化和量化,让班组的行为有章可循、有章能循、有章必循。其次,执行力是指完成任务的程度,提高班组执行力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强化。再次,执行力离不开班组的执行能力,需要班组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习,注重实践。

以实践为主要源泉的创新文化。作为生产实践的第一线,班组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班组的创新文化,要积极营造班组创新的氛围、搭建班组创新的平台、分享班组创新的乐趣;要鼓励班组创新的意愿,组织班组经常围绕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创新,不怕失败,永不满足;要提高班组创新的能力,加强培训、拓展视野、善于思考;要支持班组创新的实践,为班组创新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动力。

以团结为主要任务的和谐文化。团结出凝聚力、出向心力、出战斗力。作为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班组的直接管理者,班组长对加强班组团结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加强班组团结,班组长就必须以理管人,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做事公正公派,用良好的风气带班组;以技服人,靠过硬的技术、顽强的作风和表率的作用,去赢得职工的拥戴、信任和支持;以情聚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把职工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文化建设与国民文化素质 篇12

国民文化素质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称

我国的国民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曾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以高等教育为例, 1952年, 我国模仿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全面实施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开始“文理分家, 重理轻文”。之后很多年, 这都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使人成为高素质公民的教育, 而不是使人成为工具的教育。我很认同“知识不如思想重要, 思想不如教养重要, 教养不如情趣重要, 情趣不如情怀重要, 情怀不如信仰重要”这样的说法, 因为知识只有升华为人的思想、教养、情趣、情怀、信仰, 才可能有很大的价值。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就是在实践中把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提出并解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 即美国很多一流大学的校长都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 而我国大学的校长 (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校长) 大多是由学理工科的人担任的。面向21世纪, 如果我们不能发展文化能力, 不能发挥伦理价值, 不能发展精神文明、精神价值, 只发展科技和经济, 那么将来在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中就没有办法稳步前进。直到1999年, 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把人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 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我国大学才开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去年, 我们透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看到了中华民族良好的国民文化素质。在地震中, 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精诚团结, 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显出无私的爱。其实, “仁爱”一直就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深处。我们不会忘记,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灾;我们更不会忘记, 那个刚刚从废墟下救出的孩子躺在担架上还艰难地举起手向人们敬礼, 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身上, 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 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素质。而这, 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只有提高文化素质,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 其中一个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是“以民为本”, 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是指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别人、社会、国家、民族的工具, 而是自由发展的人, 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追求快乐和幸福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而国家、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每一个人获得快乐和幸福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中说,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国, “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它使我们的思想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的基点上。反观历史, 从1921年至1949年, 我们是“以革命为本”;从1949年至1979年, 我们是“以政治为本”;在1979年后, 我们是“以经济为本”;而后, 我国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以人为本, 我们才能够有效抵抗多年来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例如: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大连船务集团坚持“员工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它率先做好农民工工作, 使集团的4万多名农民工享有与其他员工同等的权利与尊严, 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然而, 要很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就必须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 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才能拥有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诚如鲁迅先生所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他说, “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只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是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主旋律。我们很清楚, 中国仍将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 最能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最能调动中国人民的聪明与才智的旗帜, 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与英国订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遇的大变局, 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民族耻辱感。从那时起, 中国人的心底便生出了一个理想, 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先驱们认为, 中华文化很优秀, 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没有问题, 因此, 他们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向复兴。而后,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认为, 要使中华民族走出贫弱与耻辱, 就必须在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的同时, 适当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良与维新。但是, 这场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进入20世纪, 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辛亥革命, 打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旗帜, 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千年帝制,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 辛亥革命仍然没有能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 欧美列强之所以强大不仅因为它们进行了工业革命, 而且在于它们进行了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类的思想文化革命, 极大地改良和提升了它们国民的文化素质。先进的社会制度, 如果是建立在较低的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 也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因此, 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杜鹃啼血似的呼唤民主、科学, 极力主张在积极建设新制度的同时, 努力推进“新民”“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文化建设。客观地看, 新文化运动尽管存在着某种偏颇, 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唐德刚先生曾以一个学者的历史敏感预言, 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走出“历史的三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 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社会转型, 汇入人类文明的主流, 成为一个经济自由、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国家。邓小平同志也曾以一个政治家的历史敏感预言, 中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这将对整个世界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成就这个梦想, 就需要全国人民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积极地提高文化素质。目前, 我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在各种各样的机遇中,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是最大的机遇;在各种各样的危机中, “国民文化素质的危机”则是最大的危机。我国还有一个人数不少的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文盲群体。就是在知识人群中, 也有许多人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有学历没教养、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行、有前途没志气、有理想没实践的。在科学工作者中, 我们还缺少像牛顿、帕斯卡、爱因斯坦这样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哲学头脑的伟大科学家。在诗人、作家、学者中, 我们也很少有像普希金、歌德、莎士比亚、洛克、卢梭、萨特、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具有卓越的人文思想和超凡的精神气质的伟人。

上一篇:循环式购买决策下一篇:运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