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思路

2024-07-19

文化建设思路(精选12篇)

文化建设思路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广泛而又深刻的进展, 各个企业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要面对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压力, 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就应该获得某种竞争的优势, 因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稳固发展的基础, 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很难在如此剧烈的竞争环境下存活。我们从国际上和国内的优秀企业的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竞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创新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一、树立创新文化理念,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残酷的竞争态势促使企业必须树立创新理念, 三流的企业比价格, 二流的企业比品牌, 一流的企业比创新。创新文化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精髓。

(一) 企业创新的基本特征

1. 新颖性

对于企业, 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 只要具有新颖性, 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 或者“抄袭”的方式进行创新。中国企业过去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之后, 经过几年的培养, 逐渐发展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小米手机是企业创新成功的一个典范, 小米手机是在苹果、三星的夹缝中崛起的, 它找到了一个利基市场。这个利基市场就在于, 虽然i Phone是一二线市场的“街机”, 但是在三四线城市由于苹果手机价格高, 人们普遍收入有限, 而时尚的年轻人都想拥有一部与苹果功能类似的手机, 甚至在一二线城市那些收入不高的人也正好是小米手机的目标群体, 就在这样的一个利基市场中, 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 小米跑赢了。在小米跑赢的同时, 也看到小米的灵魂人物雷军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把“乔布斯”扮演得很好:手法与乔布斯类似, 借助于网络上口碑聚众的力量, 采用宣传、鼓动、饥饿营销的手法, 把小米做成中国最像苹果的公司。这就是利用创新理念, 以小博大、差异化竞争带来的收获。

2. 行业领先

领先行业的创新才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尤其在互联网领域, 门户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 在国内市场领先的几乎都是本土企业, 如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百度在搜索引擎、腾讯在移动互联等, 没有一家是跨国公司, 或者是国际互联网巨头。

3. 全球性

中国企业的创新正跨越国界, 改变世界。腾讯微信充分研究了中国用户的习惯与偏好, 而数据则成为华大基因的创新资源, 完全抛弃医学假设, 全部用大数据来测算病症特征与基因排序的吻合。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十大最具创造力的中国企业”, 小米手机、腾讯、华大基因等企业榜上有名。他们不单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文化, 并影响全球的创新趋势。

(二) 创新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1. 导向层面

带有创新企业文化的企业, 它将会引导其职员从思考方式、价值准则和品德规范方面的变化, 促使其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 进而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 形成双向的互动,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通常是该公司的全体职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凝结, 只要有所追求的企业, 其企业文化必定包含着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 一般常是领导着公司主动适应和满足积极的、健康的、有发展前途的社会大众之需求, 这种企业文化对公司的全体职员会产生一种道德的感召力, 会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可以使全体职员把自身的个人追求和奋斗目标同企业的愿景结合起来, 朝一个共同的方向迈进, 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某种有助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力量。当然, 该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浓郁的创新文化, 吸引有创新和挑战精神的人才加盟, 获得人才的优势。

2. 物质层面

从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来看, 企业的组织、技术、产品、企业形象和品牌等有形和无形资源都是企业文化。在竞争激励的时代, 传统的有形竞争日益衰落,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无形的品牌、价值和服务的竞争, 现代的消费者非常注重无形价值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在此情况下, 企业必须提升有形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高度重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 满足他们的“三求” (求新、求美和求异) , 用富于格调的企业文化吸引消费者。而产品文化品位的提升, 则必须依靠创新文化的支撑。由此可见, 企业越发展出独特的、难以被仿效的企业特质文化, 越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精神层面

从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来看, 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道德观以及职员们的职业道德等都属于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层面。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文化精神层, 创新理念又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企业的价值观指明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及目标, 规定了企业发展的愿景及方向。企业的发展是在价值观的领引下,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情况及企业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的。较具体地说, 企业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 根据内外环境及自身实力情况动态地调整运营, 用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 逐步达成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受价值观的指引, 企业的价值观从深层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 凝聚层面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通过企业的经营理念来体现, 创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可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和引导职员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 职员们的个人奋斗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有机地凝聚在一起, 与此同时, 职员群体在创新实践中累积的各种经验和教训, 只要认真整理和总结, 使之内化为企业的文化, 既能丰富和发展既有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内容, 又能反过来指导运营管理的实践, 在此过程中, 员工的创新实践和企业文化之间良性互动凝聚, 必将锻造出高层次、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实践

(一) 弘扬创新文化

1. 打造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使创新文化深入人心, 使创新文化实践得以实施, 必须打造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着力推行技术创新奖励实施办法, 采取待遇激励、事业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等举措, 以优厚待遇吸纳人才, 知人善任留住人才, 感情投资激励人才, 不仅能让人才充满精神追求, 保持创新向上的精神状态, 还可以创造和谐奋进的创新环境。

2. 营造科技创新竞争机制

企业在打造激励机制的基础上, 还要营造科技创新竞争机制, 实行科技项目责任制、技术带头人制、技术职称津贴制、优秀人才首席岗位制, 并开办创新理论座, 举办技术沙龙、创新成果展, 开展合理化建议、经济技术创活动和评选“技术标兵”、“革新能手”、“创新明星”等活动, 拨出资金重奖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员工;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及时申报发明专利, 尊重员工知识劳动, 切实保障员工创新成果不被侵犯, 加大专利技术应用力度, 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使员工从创新创造劳动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3. 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此外, 企业还应该着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在员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中提供宽松环境, 多支持, 少苛求;多鼓励, 少责备, 允许失败, 帮助员工解决创新创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把创新创造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二) 创新形式日趋多元化

中国企业的创新不一定完全依靠自主创新, 创新形式应该日趋多元化, 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外部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科技创新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中国式创新不乏一些传统行业巨头, 只有通过创新来保持领先。更多的则来自于创业型的高科技企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使得创新平民化、分散化, 创新不一定由技术专家发起, 也不一定集中在大企业内部。

创新意味着直面风险, 支持创新首先要容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只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才会有更多的创新产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只有树立创新文化理念, 不断尝试新思维和新方式, 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品牌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3]滕冰圣.创新的顺流与逆流{J].商界评论, 2014 (4)

文化建设思路 篇2

根据《宿豫区创业文化建设纲要(2006-2010)》安排,2009宿豫创业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和区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围绕以“抓项目、争创业、促发展”为主题,着力抓好“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更大程度“出成果、出典型、出影响”,使创业文化惠民作用更加明显,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对外影响更加广泛。

一、紧扣“抓项目、争创业、促发展”主题,推进创业文化向纵深发展

1.全面开展“创业文化进乡村”活动。以开展“四送四进”工程为抓手,搭建创业文化的基础平台。一是送政策进心坎,实施政策帮扶工程。加大国家、省、市、区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力度。让“抓项目、争创业、促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家喻户晓。对各个不同层面的创业者根据需要给与相应资金帮扶。二是送技能进岗位,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年内各乡镇要依托乡镇文化站,创办以“六有”(有场所、有经费、有计划、有师资、有内容、有制度)为特征的“农民创业学校”,定期开设“创业课堂”,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三是送项目进田园,实施项目下乡工程。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涉农涉企部门为帮扶乡村、农户编制推介创业致富项目,发展“三来一加”专业村,吸引工商企业下乡进村,创建一批乡镇产业园、农业产业园,推动合资合作创业。上半年全区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创业示范园”。整合农村创业项目资源,将零散的创业项目向“乡镇创业示范园” 集结。四是送服务进农家,实施环境优化工程。整合乡镇劳保所、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工贸服务中心等人财物资源,2009年

上半年每个乡镇都要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两支队伍,即:组建由农技、成人校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等参加的创业辅导员队伍,专门负责农民创业者的创业咨询和服务;组建由工商、劳保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创业帮办员队伍,开辟服务创业“绿色通道”。

2.全面开展“创业文化进社区”活动。年内在各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创业指导站,为辖区内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以及有创业意向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加大“创业示范街”、“示范店”等创建力度,年内各乡镇都要创建成创业示范一条街、创业示范店50家。

3.全面开展“创业文化进企业”活动。面向全区各类创业型企业,开展负责人、管理层、普通职工分层培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决策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员工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交流会、研讨会、媒体巡礼、成果展示等形式,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让创业文化渗透成企业文化的核心精髓。

4.全面深化“创业文化普及校园”活动。区教育局要以《宿迁创业文化读本》作为专用教材,把创业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举办“创业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主题教育。

5.以开展“文明诚信户标兵”评选活动为抓手,推动百姓创家业。依托区文明办、金融办、民丰银行联合开展此项活动,为全区农户授信15万户,覆盖率达70﹪,发放贷款35亿元。评出“文明诚信户”3万户,“文明诚信户标兵”2000户,并予以表彰。倡导诚信创业,推动百姓创家业进程。

二、加强创业文化内涵建设,巩固提高创业文化影响力

6.全面建立区乡村三级创业网络建设,形成局域网。2009年各乡镇都要建立创业文化网。依托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及劳保局各乡镇劳动力就业网络,建设区乡村联动创业文化网络,进一步沟通各类创业信息和创业需求。

7.加强媒体推介。对区内媒体的创业类栏目进行整合,着力打造“创业讲坛”、“创业故事汇”、“创业咨询台”等品牌栏目,组织专家、学者,创业典型等在区电视台重点时段开播创业课堂,每月一期。激励和引导广大干群创业。精心策划好全区2009年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积极参与市第四届创业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参与率,扩张影响力,持续不断地掀起创业文化建设新高潮。

8.加强创业文化应用性理论研究。区社科联今年要建立创业文化研究会,结合宿豫创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创业实践,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专题调研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宿豫创业文化理论成果,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工作。

9.加大创业文化文艺原创作品的创作。调动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集中力量,以创业文化建设为主题组织创作,重点内容在地方小品、小戏等上求突破。

三、实施全民创业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全民创业素质

10.全面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依托职教园区,充分利用创业技能培训一条街,培育创业培训机构达 5家以上,培养创业培训经纪人达 30人以上,创业技能培训3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

11.加强党员干部“双带”培训。协调区委组织部通过开展“双学双创”活动,使每名基层党员干部都能掌握1—2项创业技能,更好地带动、带领百姓创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办班,积极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进校学习,加快培养一批引领宿豫发展、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家。

12.加强农业创业规范化培训。年内,区、乡镇建立创业辅导师资库,成立区、乡镇创业辅导专家讲师团;组建 “土专家”、“田秀才”讲师团,开展高效农业技能传帮带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为想创业、能创业的群众提供项目技术培训。

13.加强返乡人员创业培训。劳保部门对返乡人员进行全员登记,分门别类进行全员创业培训或开动“培训大篷车”,送培训到农家。鼓励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对已积累一定资金、有技术、通门路、善经营、会管理的在外务工人员,主动登门做工作,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

14.全面开展中小企业进规模“拉网式” 培训。对2009年全区所有纳入进规模计划的中小企业进行“拉网式”培训。规范完善“培训券”制度,全年完成各类创业培训6000人以上。

15.全面推进“企业帮村创业”活动。动员现有企业将企业的附属产品、延伸产品和需分散加工的产品放在乡村加工生产,带动乡村“三来一加”工业发展。在企业带动创业上,全区50个企业帮助50个村创办 “三来一加”工业项目。

四、加强创业文化机制体系建设,促进创业文化长效发展

16.健全创业文化促进机制。科学设置创业文化建设考核内容,项目化、数字化考核办法,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将创业文化建设纳入正常工作体系。完善提升现有创业文化建设促进机构功能,探索建立覆盖面更广、服务性更强、推动力更大的创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创业促进机构。

17.加强创业文化平台建设。加大对“宿豫创业文化网”的建设力度,努力将其打造成功能更强、影响更广的政策类和商务类网站。加强创业示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功能效应。

修炼美好—美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篇3

在看过许多“品牌策划、营销、炒作、包装”的故事之后,我常常扪心自问:如果我们对产品品质和效果都没有基本的尊重和把控,无暇或者说不屑为员工和消费者营造安全和负责的企业环境,那又何来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与事业呢?

经历了各种“成功激励、魔鬼训练、疯狂促销、洗脑销售”的培训场面,深切的感受只有一个: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是一片荒芜,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忠孝文化和传统美德做基础,一切沟通、销售、营销的技巧都可能沦为自欺欺人、花拳绣腿的功利游戏而已,这些只会让人更容易迷失。

笔者在给企业做内训的时候,经常会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员工为什么而工作?”另一个是“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很多人答不上来。我认为,员工心里其实知道,大家的表情和眼神写的也很清楚:不就是为挣钱吗?不回答,只是不好意思说那么直接而已。

现在不少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愿意花钱去装修、扩建、引进新产品,却不肯去“提升脖子以上的部分”,导致很多人急功近利,一门心思挣钱,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违背商业伦理的事件比比皆是。

正如一个社会的成熟与进步的标志是来自于文化一样,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标志在于企业文化。正因为企业文化逐渐成为企业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美好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一阶段:老板文化,靠老板个人魅力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抱团义气。

一个企业在发展初期,基本是“一个头目一帮兄弟姐妹”,凭着热情和野心就开始“几把菜刀闹革命”了。这个阶段,老板个人的创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决定了团队、企业的基本走向和战斗力。

第二阶段:赚钱文化,靠制度表格落实奖惩。

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面对市场需求,老板开始意识到光靠个人英雄主义已经玩不转了,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于是赚钱这一核心目标应运而生,借助产品和销售两个基本点,强调分工与分钱两件事,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全力向这一目标冲刺。

第三阶段:美好文化,靠道义和价值观在心灵深处把员工和顾客凝聚在一起。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诚信缺失的商业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开始回归,高级企业文化应运而生:主张义利兼顾,以提高团队成员的德行素质为基本途径,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以清晰企业使命为指导思想,培养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为核心内容,以争取企业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建设具有“我爱我家”特征的文化软实力系统。

能促进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真正影响的是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也是人。作为管理者,必须把员工当成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而不是没有思维和感情的赚钱工具。正如台湾著作家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无疑,美好文化应该是家庭、企业和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员工和顾客是真实的体验者和传播者,美好文化是另一种体验营销,看似无影无形,实际形神俱备,首先是企业规章制度之外的自我约束力;其次是目标清晰坚定的团队战斗力;还有攻坚克难、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可谓进可攻退可守,面面俱到。

美好文化孕育形成的是这样的企业:营造一个爱岗敬业、员工快乐工作的家一样的内部环境,员工和老板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不断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最大化地激发团队成员自身的潜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增长与发挥,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成长。为此,笔者在与顾问企业互动中,导入了美好基金、孝敬存折、同行互助奖、爱心使者等措施,价值观统一和情感连接的效果显而易见。

美好文化成为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的驱动力,是功利主义营销向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的重要标志。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好文化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理论变革的“关键词”。从此以后,以人为本不再是一句空话套话,科学发展观不再是形式主义,美好文化倡导从我做起,让人真正成为人,让企业流淌着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血液,让中国商业环境绽放善良和谐之美。

企业文化建设实用工具

得人心者得天下。企业文化需要配套的工具和执行落地系统:把抽象的文化具象化,通过逻辑清晰的步骤、工具、方法,让企业文化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在的任务和产品,并且可执行、可复制。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把企业文化建设分为内部路径和外部路径。

一、内部路径

要注意把握一个主题思想、八大实用工具、三大模范行为、一个顾客评价系统。

一个主题思想:针对内部员工,基本要求是统一思想,明确追求,凝聚队伍,坚定信心,专业高效,展现精神风貌。

八大实用工具:包括要规范企业简介,从企业定性、历程、成绩、愿景等方面去定位总结;强化领导的魅力,从领导的专长、追求、责任、人格魅力去不断强化;建立品牌手册,包括品牌背景、文化、基本元素、产品项目、发展规划等;建立企业文化学习手册与培训制度;设立企业文化墙;建立员工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统一规范参观流程与解说词;有自己企业内部的刊物、电子杂志。

三大模范行为:要树立老板行为(员工监督机制)、员工日常行为、文化榜样行为的模范。

顾客评价系统:针对内部员工,让顾客去给员工打分,来评价员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方面凭证。

二、外部路径

要注意把握一个主题思想、八大实用工具、三个黄金关系、五类形象活动、一个品牌形象跟踪系统。

一个主题思想:针对合作伙伴和广大顾客群体,基本要求是传达企业文化,彰显企业实力,体现企业关爱。

八大实用工具包括:建立企业网站,要充分体现企业自身情况、健康美容文化、互动资讯等;拍摄企业专题片,最好能分为功能版和情感文化版,需要定时更新;印刷会员刊(报),印刷一定要专业精美,栏目设置要规范正规,内容要包罗时尚健康理念、美容技巧、文化传递、企业活动、情感慰藉等;在知名媒体登载领导访谈文章,从人生感悟、创业历程、经营智慧、爱心责任等角度撰写;出版企业专著,分为企业文化版和时尚畅销版;成立专家顾问团,努力获得行业荣誉;策划提炼核心广告语;邀请特色形象代言人。

三个黄金关系:需要和权威专家顾问、媒体和政府、明星会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类形象活动:企业要积极参加公益、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真情互动、消费教育等活动。

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探析 篇4

一、群众文化创新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社会的精神食粮,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从宏观角度上来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新社会主义建设价值体系的需要。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我党明确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体现在国民的生活生产中。精神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一部分,文化的创新将直接刷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群众文化体现着当下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人民利益。和谐社会是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统一。群众文化的创新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微观上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现有的群众文化形式从观念上以及形式上或多或少的落后于群众的实际需求。新时期需要新鲜的文化血液,这是一个思想,观念与文化融合的时代,用创新的思想和观念去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巩固发展和谐社会,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

二、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群众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元素。群众文化是经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同作用和沉淀后形成的富有社会含义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我国群众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理论意识方面的问题和具体文化形式以及执行方面的问题。

1. 群众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概念的误区,导致执行上出现偏差。

群众文化从定义上通常给管理层和决策者一个错误的信号:群众文化应该由群众解决,是群众自己的事业。群众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社会文化才应该由政府解决。在这种错误的指导下,部分地区甚至让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自负盈亏,自生自灭。因为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和督导,无论从财力,人力和方向上,地方上的群众文化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无法全面展开。

2. 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之间的联系误区,导致发展方向上出现偏差。

群众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群众文化事业进行文化服务虽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但是更看重的是其事业属性,包括引导性,示范性和公益性。文化企业则更看重的是利用文化赚取利益,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事业需要钱来支撑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企业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手段之一,而文化事业是文化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两者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共同承担着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事业。但是当前的问题是政府决策层和社会理论界都将开展文化服务的行为视为兴办文化产业的行为。

以上两点是理论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具体文化形式和执行上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形式过于陈旧。无论是歌舞还是当地特色文化,缺乏新的表现形式。开展文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此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一些过于陈旧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其次,各地文化馆缺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没有新的思路注入群众文化发展事业,造成在文化活动的组织上执行力不足,创新性不够。现在的地方文化馆工作人员年龄都集中在35-45岁之间,文化馆给出的薪资福利待遇无法吸引到年轻文化工作者。

三、群众文化如何进行创新和发展

群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群众文化的发展是依附于载体的,根据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载体:精神猜题,虚拟载体和物质载体。三种载体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表现。

物质载体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馆,博物馆等具体场所的建立是群众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生活的保障。物质载体是精神载体的基础,用以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之所需。

精神载体指的是群众的文化意识。意识提高了,行为自然跟上。文化工作者应该尊重群众的文化意识,对不同的阶层,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众开展事宜的文化活动和宣传是文化工作者的主要工作,避免出现群众文化建设低俗化,老龄化和单调化。群众的文化意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化工作者对于这种差异要予以尊重,找寻共性,根据差异性创新精神载体。

虚拟载体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多媒体的普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本身就是创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虚拟的互联网,实现文化共融。微博,微信,广播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拉近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

针对群众文化的三种载体,如何对现有的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这是目前文化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第一,从理论上,社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概念应该是相互交错融合的。群众文化不仅仅是群众自己的事情,需要政府部门的理论和物质支持。改变文化馆的建立和发展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现状,由政府设立文化发展专款,用于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各地的文化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礼堂等文化场所等将工作重点放在公益文化活动上,降低门槛,提高更广泛群众的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文化企业的盈利专款专用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保证群众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物质载体。

第二,更新文化活动形式,用创新的思路开展文化活动。传统的文化活动多数是当地特色戏曲,歌舞,画展参观等。这种文化形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天长日久难免显得陈旧。新的文化形式的开展更有利于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举办“万本图书进社区活动”“民生问题辩论赛”,“社区瑜伽汇报演出”等等,新的活动形式,新的节目编排,适合不同喜好,不同阶层的群众参与。前期的宣传工作要做到位,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之后,活动执行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当地文化单位,文化馆等应该与当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紧密结合,对举办的文化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塑造文化氛围,普及群众文化发展的概念。

第三,招贤纳士,大力引进新人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从事文化事业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一届届90后甚至00后的毕业生,他们拥有年轻的心脏,充满活力的头脑和丰富的创新思维,对工作也更有冲劲。年轻一代的人才引进是群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需要政府,学校和当地文化事业部门的积极配合。政府提供给文化事业单位招贤纳士的政策优惠,适当降低文化事业单位的门槛,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福利薪资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学校对于文化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指导时做好文化岗位的宣传工作。当地文化单位要给新人足够的机会,鼓励年轻人积极勇敢的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能够独当一面。

最后,网络多媒体的技术要配合群众文化的发展,但是更要注重网络上舆论的正能量和健康性。对网络宣传要积极鼓励,全面监督。对于网络上的群众文化发展成立快速反应机制,引导健康,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注重参与性。利用网络创建惠民平台,创意文化平台,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的发展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推动了科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适应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需求。群众文化的创新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从思想上和执行力上进行深度改革,从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做起。

摘要:群众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人们物质生活充分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促使这个名词的产生。群众文化应该是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和不断丰富的。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群众文化虽然传承了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却在创新方面显示出不足。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为群众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思路,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J].理论动态,2011(5).

[2]张剑.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

[3]王开厂,王忠杰.群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考[J].大众文艺,2010(11).

创业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5

根据《宿豫区创业文化建设纲要(2006-2010)》安排,2009年度宿豫创业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和区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部署,围绕以“抓项目、争创业、促发展”为主题,着力抓好“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更大程度“出成果、出典型、出影响”,使创业文化惠民作用更加明显,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对外影响更加广泛。

一、紧扣“抓项目、争创业、促发展”主题,推进创业文化向纵深发展

1.全面开展“创业文化进乡村”活动。以开展“四送四进”工程为抓手,搭建创业文化的基础平台。一是送政策进心坎,实施政策帮扶工程。加大国家、省、市、区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力度。让“抓项目、争创业、促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家喻户晓。对各个不同层面的创业者根据需要给与相应资金帮扶。二是送技能进岗位,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年内各乡镇要依托乡镇文化站,创办以“六有”(有场所、有经费、有计划、有师资、有内容、有制度)为特征的“农民创业学校”,定期开设“创业课堂”,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三是送项目进田园,实施项目下乡工程。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涉农涉企部门为帮扶乡村、农户编制推介创业致富项目,发展“三来一加”专业村,吸引工商企业下乡进村,创建一批乡镇产业园、农业产业园,推动合资合作创业。上半年全区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创业示范园”。整合农村创业项目资源,将零散的创业项目向“乡镇创业示范园” 集结。四是送服务进农家,实施环境优化工程。整合乡镇劳保所、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工贸服务中心等人财物资源,2009年

上半年每个乡镇都要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组建两支队伍,即:组建由农技、成人校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等参加的创业辅导员队伍,专门负责农民创业者的创业咨询和服务;组建由工商、劳保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创业帮办员队伍,开辟服务创业“绿色通道”。

2.全面开展“创业文化进社区”活动。年内在各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创业指导站,为辖区内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以及有创业意向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加大“创业示范街”、“示范店”等创建力度,年内各乡镇都要创建成创业示范一条街、创业示范店50家。

3.全面开展“创业文化进企业”活动。面向全区各类创业型企业,开展负责人、管理层、普通职工分层培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决策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员工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交流会、研讨会、媒体巡礼、成果展示等形式,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让创业文化渗透成企业文化的核心精髓。

4.全面深化“创业文化普及校园”活动。区教育局要以《宿迁创业文化读本》作为专用教材,把创业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举办“创业文化进校园”知识竞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主题教育。

5.以开展“文明诚信户标兵”评选活动为抓手,推动百姓创家业。依托区文明办、金融办、民丰银行联合开展此项活动,为全区农户授信15万户,覆盖率达70﹪,发放贷款35亿元。评出“文明诚信户”3万户,“文明诚信户标兵”2000户,并予以表彰。倡导诚信创业,推动百姓创家业进程。

二、加强创业文化内涵建设,巩固提高创业文化影响力

6.全面建立区乡村三级创业网络建设,形成局域网。2009年各乡镇都要建立创业文化网。依托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及劳保局各乡镇劳动力就业网络,建设区乡村联动创业文化网络,进一步沟通各类创业信息和创业需求。

7.加强媒体推介。对区内媒体的创业类栏目进行整合,着力打造“创业讲坛”、“创业故事汇”、“创业咨询台”等品牌栏目,组织专家、学者,创业典型等在区电视台重点时段开播创业课堂,每月一期。激励和引导广大干群创业。精心策划好全区2009年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积极参与市第四届创业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参与率,扩张影响力,持续不断地掀起创业文化建设新高潮。

8.加强创业文化应用性理论研究。区社科联今年要建立创业文化研究会,结合宿豫创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创业实践,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专题调研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宿豫创业文化理论成果,切实推动成果转化工作。

9.加大创业文化文艺原创作品的创作。调动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性,集中力量,以创业文化建设为主题组织创作,重点内容在地方小品、小戏等上求突破。

三、实施全民创业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全民创业素质

10.全面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依托职教园区,充分利用创业技能培训一条街,培育创业培训机构达 5家以上,培养创业培训经纪人达 30人以上,创业技能培训3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

11.加强党员干部“双带”培训。协调区委组织部通过开展“双学双创”活动,使每名基层党员干部都能掌握1—2项创业技能,更好地带动、带领百姓创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办班,积极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进校学习,加快培养一批引领宿豫发展、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家。

12.加强农业创业规范化培训。年内,区、乡镇建立创业辅导师资库,成立区、乡镇创业辅导专家讲师团;组建 “土专家”、“田秀才”讲师团,开展高效农业技能传帮带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为想创业、能创业的群众提供项目技术培训。

13.加强返乡人员创业培训。劳保部门对返乡人员进行全员登记,分门别类进行全员创业培训或开动“培训大篷车”,送培训到农家。鼓励返乡人员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对已积累一定资金、有技术、通门路、善经营、会管理的在外务工人员,主动登门做工作,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

14.全面开展中小企业进规模“拉网式” 培训。对2009年全区所有纳入进规模计划的中小企业进行“拉网式”培训。规范完善“培训券”制度,全年完成各类创业培训6000人以上。

15.全面推进“企业帮村创业”活动。动员现有企业将企业的附属产品、延伸产品和需分散加工的产品放在乡村加工生产,带动乡村“三来一加”工业发展。在企业带动创业上,全区50个企业帮助50个村创办 “三来一加”工业项目。

四、加强创业文化机制体系建设,促进创业文化长效发展

16.健全创业文化促进机制。科学设置创业文化建设考核内容,项目化、数字化考核办法,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将创业文化建设纳入正常工作体系。完善提升现有创业文化建设促进机构功能,探索建立覆盖面更广、服务性更强、推动力更大的创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创业促进机构。

17.加强创业文化平台建设。加大对“宿豫创业文化网”的建设力度,努力将其打造成功能更强、影响更广的政策类和商务类网站。加强创业示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功能效应。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理想思路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想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7-0232-03

一、高职校园文化及其定位

1、校园文化定义

单从字面上看,“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校园作为限定语,既有学校这一特殊范围的指标,也有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界定意义,即它涵盖了由学校主体组织、进行或完成的在校内或校外发生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1]。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构成要素也应该包括文化要素的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校园文化定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 (2)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学生一进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3)特色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就要办出特色,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4)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高职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5)文化地域性。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本地招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二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必须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构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2]。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它代表着学校的基本价值观,是形成校园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可以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是在分析本校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高职学校更是如此。(2)办学精神。校园精神是由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意识地倡导与培育出来的精神风貌,要使校园精神成为一种共识,而且深入人心,并切实转化为学校每个成员的行动,还需要组织领导不断有意识的积极宣传、倡导和精心培育。

2、 物质文化建设

人们了解一个校园文化,首先接触到的是校园环境,比如学校有特色的建筑,雕塑等都是物质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最好媒介之一,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有校园标识,通常指校园名称,形象标志如校徽等,有着悠久文化的校园都有承载学校历史与使命的标识。其次是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等,校园环境的建设常常渗透着学校的人文气质,切忌就物质文化建设大搞校园建设。在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设计和构建上,应当更多地体现本校特色,对于高职而言,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在校园里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学校不一定有雄伟的楼宇,但必须有宽敞适用的实验、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不一定有名人字画,但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应随处可见;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室或课堂,但必须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不一定在图书馆有多少名人传记言情故事,但必须有最前沿的专业书籍和职业企业文化类报刊。

3、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引领并约束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大学的精神理念相一致。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制度管理,也就是每所学校都会建立的学校管理制度,比如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招生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体现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二是特殊管理制度,比如学校社团管理制度,特殊的节日活动制度等,在工科大学里,一般要求严谨务实,文科学校则灵活一些。

三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和提炼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满足学生发展,注重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扬弃,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4],这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1、认识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应该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较低层次,他们简单地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和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事,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然景观建设和文体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开拓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否则,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娱乐或消遣的活动是缺少文化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的。

2、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受办学时间条件所限,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很多高职院规模上去了,但是精神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如果只有单纯的人员和资源整合,而忽略文化的提炼、升华,那么高职的校园文化只能停留在大学招牌的空架子上而无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各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本来就有差别,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难免会出现特色不明显、层次不清晰的现象,全体师生对学院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形成不了共识,师生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学习积极性,而鲜明的特色真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存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毕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学者形容其为时间的函数,时间越长,品位越高,特色更加明显,硬件建设固然重要,大学建设如没有文化建设做支撑的话,仅仅有一个偌大的校园和现代化的建筑不可能给予学生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文化的滋润和呵护,大学的品位和质量就难以显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

3、 师生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知识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大学文化应根植于专业文化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强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创新思维和完善自我人格。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求知欲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教与学双方都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还要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个体素质有较大差异,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习惯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帮助学生怡情养性。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完善素质考核机制,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创新培养,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构建高品位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5]。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要着眼长远,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现实措施,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

2、要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3、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的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院文化。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教学管理、保障校内环境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但是要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4、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6]。首先,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可以使文化传播空间加大,不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其次,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5、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

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为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这块阵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去,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指导社团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要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情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才能达到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使校园文化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建波,张厚兰.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

[3]韩迎春,吴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评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5]刘东.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思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

[6]杜涛.网络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The ideal approach of construction ofhigher campus culture

DingChao

(Yongcheng Vocational College,yongcheng henan 476600,China)

Abstract: Good campu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nd college development. Inthis paper , it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campus cultur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 , finally ,it explored ways to build higher campus culture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

文化建设思路 篇7

近年来, 区局确立“以文化促文明, 以文化促收入”的指导思想, 倡导奋发进取的主流文化方向, 积极培养和营造文化发展环境, 支持文化创新, 充分发挥其引导、鼓励、教育的特殊作用, 着力提升地税文明化程度, 形成了地税工作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区局税费收入连年实现跨越式增长, 为税收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化建设也是亮点纷呈, 颇具特色, 为税收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明确思路, “三个支点”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决定于客观物质条件。实践中, 区局首先明确了文化建设思路:即以政治文化统领人, 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精神文化引导人, 以行为文化带动人, 以物态文化鼓舞人, 深层次提高区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品位, 从而实现带好队、收好税、服好务的工作目标。并逐步形成了支持文化发展的“三个支点”, 牢固搭建起区局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 使得区局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丰厚的土壤。

1. 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一个牢固的“支点”。

区局班子不仅关注与重视文化建设, 而且将文化做为推动地税事业加快发展的战略规划抓紧抓好, 积极策划具体活动项目, 主动参与文化活动, 激发区局干部职工的文化建设动力和热情, 在全局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 在规章制度上形成一个固定的“支点”。

将文化建设与目标管理考核联系起来。建立“一把手”负总责, 主管领导具体抓, 各部门各负其责的文化建设体系。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内涵, 率先垂范, 积极倡导, 认真组织开展文化建设,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干部职工对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

3. 在投入上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为促进文化建设, 区局逐步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建立了以“三室、二刊、一廊、一网”为主体的文化工作阵地。“三室”包括:电化教室, 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液晶电视等设备;图书阅览室,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历史、地理、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图书2000多册, 音像资料30多套;体育活动室, 设有乒乓球台、台球桌、跑步机、综合健身器、模拟自行车等多种器材。“二刊”是指区局自己编辑整理的《快报》、《论坛》两个载体, 分别刊载区局工作动态、科室工作亮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干部职工文学作品,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深受干部职工欢迎。“一廊”即廉政文化走廊, 悬挂、粘贴区局干部自己创作的廉政书法、摄影绘画、警句格言等作品。“一网”即区局文化政工网, 在办公内网开设“理论学习、党建知识、文明建设、地税文化、网上讲堂”等栏目, 及时占领了思想工作的网络阵地。

二、把握方向, “三个增强”为文化建设定下向上基调理念

区局班子始终认为, “给人以教育、鼓励, 促人奋发进取, 有利于税收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应当牢牢把握的文化建设的方向。结合当前税收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区局将“三个增强”, 即增强拼搏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增强个人修养定为区局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调。

1. 强化奋发进取的文化理念, 增强拼搏意识。

把区局的文化建设成奋发进取的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促使拼搏意识的养成。我们先后开展争当“十大标兵”和争创“先进科室”活动, 鼓励、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形成团结拼抢, 思危奋进的强烈氛围。我们以建一流办税大厅, 建一流队伍, 创一流服务, 树一流地税形象为目标, 树立唯旗必夺, 争先创优意识。几年来, 我们先后在文明创建、道德建设、税收宣传等、体育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区局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先进基层单位等多项荣誉。

2. 弘扬奉献精神, 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宣扬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通过典型事迹报告会、评选“十大标兵”、“十大服务明星”等活动充分展示一个个奋战在税收第一线的税务干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廉洁奉公的模范形象, 为广大干部职工树起榜样和旗帜。全局学榜样学先进蔚然成风, 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 多个科室被授予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3. 强化教育培训, 增强个人修为。

提高文化品位和素质, 关键在于汲取文化精髓。教育干部职工学会自勉、自励、自警。自勉自励的文化素养, 有利于干部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振奋精神, 坚定信念, 克难奋进。在自勉自励的基础上保持自警, 有利于干部在诱惑面前自我警觉, 自我提醒, 自我鉴别, 舍利取义。特别是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既要靠制度制约, 更有赖于干部的自身修为即拒腐防变能力。

三、拓展形式, “四个结合”为文化建设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区局对于文化建设, 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就文化而文化, 而是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中, 通过与各项工作相结合, 使文化建设工作得以协调发展。

1. 将文化建设与组织收入相结合。

从2005年至2009年, 区局累计完成各项税费收入129.48亿元, 年收入从2005年的17.25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33.47亿元, 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应当说, 这个成绩的取得, 与全体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勇挑重担、克难奋进、拼搏争先的精神是紧密联系的。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区局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文化建设释放出来的精神力量一经与税收实践相结合, 就将转化为真金白银、转化为巨大的税收效益。同样, 文化建设也在日益复杂的税收实践中得到积累和升华, 得到丰富和发展。

2. 将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相结合。

文化传承文明, 文化展示文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 更加拉近了与纳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区局将职责范围、办税程序、服务时限、服务承诺等向纳税人公开, 就是力图把文化载体与创建载体有机结合和统一。近几年来, 区局还将文化建设延伸到办税服务窗口上、延伸到办税服务制度上, 把文化建设工作的受众扩大到纳税人、扩大到人民群众, 直接面向纳税人。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服务制和值班科长制度, 在服务环节上大做文章、做好文章,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3. 将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

第一, 注重通过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情操, 锻炼意志。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团结拼搏, 区局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省、市局组织的运动会、排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体育活动, 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不仅在运动场上赛出了成绩, 更是赛出了风格赛出了体育精神。第二, 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干部素质。在加强文化学习, 提高干部学历层次的同时, 注重干部的能力培养, 专门建设了“多媒体电化教室”, 帮助干部提高业务操作技能, 尽快掌握科技管理手段。目前区局干部研究生学历达到34.2%, 大本以上学历已达到80%, 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4.6%。全局干部全部获得省人事厅颁发的公务员微机应用高级证书。第三, 通过文化建设促道德教育, 分阶段有步骤地通开展道德教育, 在文化和思想战线与落后和颓废思想作斗争, 使得教育活动富有实效, 入脑、入眼、入耳、入心。

4. 将文化建设与税收宣传相结合。

通过举办大型税收宣传文艺演出、举办税收摄影展览、举办税收征文比赛、举办税收知识竞赛、制作税收公益广告、制作富有浓郁文化色彩的税收宣传橱窗等形式开展税收宣传, 增强公民依法纳税意识, 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 引导人民群众自觉与涉税违法犯罪作斗争。

文化建设的基石作用及其建构思路 篇8

一、文化管理的优越性

当今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所谓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对管理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它和管理是相互分离的。通常情况下还要用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而这种约束, 对企业是成本, 是一种负担, 对被管理者也是一种负担。在企业和员工合作的过程中, 这就变成了一种内耗, 对企业的发展是没有积极作用的, 所以说, 制度管人是有缺陷的。另外, 在制度管人的时候, 存在一种评价误差, 这种误差或者人为的错误, 带来的是不公平和对制度本身公信力的伤害。同时,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可能造成权力寻租。员工和企业的对抗导致工作的效率降低, 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员工的很多精力就会分散到对抗和逃避企业监管上, 人员的流动性就会加大,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上升。解开问题的钥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的思路

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是规范、规律、价值观念的内化。文化是一种符号, 更是一种标准。企业是由员工、老板和管理层共同组成的群体, 这个群体要变成团队, 就必须要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标准, 更多的企业是围绕企业家的愿景去规划, 这是不对的。还有一些企业请专家进行的文化体制建设, 这也不是文化。文化是员工和老板及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一旦发生分歧, 就无法形成公司正确的、需要的文化。分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那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标准, 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现在的文化建设就是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利益的一种扭曲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的步骤

1. 诚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是常态, 如果没有诚信, 沟通就是没有效率的。没有沟通, 也就没有现代的社会, 因为单独靠个人的智慧生存下去都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 何况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呢。在企业中, 诚信是首当其冲的、必须要所有人共同认可的一条原则。基于此, 就可以建立起企业全体人员, 包括管理人员和老板的, 在社会信用体系之下的, 更加细化的诚信考核体系。将这种体系下的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调整职位的基础指标。

2. 共同标准的确认

基于公司全体成员达成共识并内化的文化, 进行管理制度和薪酬体系的制定, 这样的体系和在该体系下的管理才是高效的和持久的。现在大多数的公司文化都是基于少数强势群体的, 而对大多数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却熟视无睹。而由此导致的管理上的大棒政策, 在过去一段时期对待毛主席时代过来的员工还勉强可行。现在, 在改革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员工, 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传统的监管式的管理方法出现的社会问题、安全问题、内耗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 企业建立全体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在此标准下的考核办法迫在眉睫。公司的一切行为都不应该是随意的或者某一部分人认可的。

3. 体系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企业进门处有一花坛, 大家都不愿意绕着花坛走, 而是从花坛中间走, 花坛中间为什么不设计一条路?日子久了, 花坛中间也便成了路。后来, 管理者通过泼水、挖坑等阻止人们通行, 后来发文禁止通行, 效果都不好。通过这个事例说明, 员工的方便、舒适这些普适的价值理念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考虑, 不能仅仅按照企业或者部分管理者的喜好去制定。因为一切人类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

在充分考虑到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马斯洛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各方利益的平衡, 制定出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内化, 形成企业的文化。在此文化下的制度建设, 必然是大家愿意共同遵守的制度, 其执行效率必然很高, 而且监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都将被化解。

以上这个是基础的文化, 更高层的文化对应马斯洛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社会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的需要。在这些共同价值观念下的文化在与底层需求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可以覆盖底层文化。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也会忽略掉这部分需求。这就是文化建设需要做的工作, 让所有人都将企业价值标准内化。

四、总结

中国之大、企业之众。管理问题层出不穷, 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一种消耗。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建立有效地企业文化, 而不是老板的文化或者管理层的文化。建立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和内化, 相互之间的认可。在这些共同认可的标准中, 诚信又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接下来是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那些强权之治, 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只会越来越低效。在有员工共同参与下的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必将成为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愿意遵守的标准, 在这个价值标准下, 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必然。所以、内耗降低、运行效率更高, 企业的管理就是高效的。最终是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摘要:文化是规则、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内化。一个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没有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一切优异的表现都是零星的、临时的、碎片化的。建设一种好的企业文化, 并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制度的优化, 必然使企业的运转如鱼得水、高效持久。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产出都将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本文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 剖析企业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为企业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带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提升,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岩.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2]中宣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学习出版社, 2012.

文化建设思路 篇9

近年来国际石油竞争激烈, 石油行业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为平衡我国原油供需不平衡的状态, “走出去”战略成为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竞争力, 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其注入新的文化血液, 成为我国石油企业现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所谓企业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企业员工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 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企业精神文化, 也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的有个性特点的经营宗旨管理理念、行为准则、德规范的总和。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 经过历史沉淀的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 是石油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为油田培养优秀的工人队伍, 培育团队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断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都是石油企业文化的内涵。伴随着我国石油企业一路走来, 形成了以大庆精神、玉门精神为精髓, 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基”工作为理念, “宁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价值观, 以“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典型模范人物。经过半个世纪百万石油工人的共同努力, 为新时期石油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采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石油开采企业属于野外型、过程型企业, 有其独特的劳动对象, 独特的生产手段, 独特的生产过程和独特的质量评价。其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分散, 既在非常广阔的地面空间, 又通过狭小的井筒在井下进行生产活动, 其最终产品是原油。多工序、多专业、多项目联合作业, 相互关联影响。具有较强的网络性、关联性及隐蔽性。其质量工作的独特性表现为:

1. 油田开发质量是质量评价的目标, 它最终体现在油气产量的增加和开发效果上;

2.油田开发质量及质量管理受制于地质条件、勘探开发水平、工程建设、油水井维护、施工作业质量等多因素影响;

3.油田开采具有系统的大质量观, 即采油厂从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实施、工程设计施工, 到采油、注水、集输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各工序质量控制监督是确保质量效益的关键;

4.各个子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油田开采各个阶段的开发质量和效果是采油企业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

从上述采油企业质量工作特征来看, 油气生产过程中技术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不可分割, 油田的质量文化持续地作用于油气开发的全过程, 以减少劳动消耗, 降低成本, 为全面提升油田的经济效益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采油厂只有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确立和实施质量职能的纵向和横向展开, 严格质量责任制的落实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 才能确保油田开发质量水平及效益的提高。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单位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印记, 因此,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存在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管理模式过于死板, 缺乏灵活性。传统的“组织人”模式即“家长式”管理还长期在企业管理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实践证明, 在家长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中, 高层管理人员注重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 不会倡导员工的个人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 也不会鼓励员工去承担风险, 久而久之, 企业就会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理状态中。而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竞争环境, 企业一旦陷入这种死气沉沉的管理状态,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会逐步走向死亡。2.企业精神缺乏个性难以引导人。目前我国的企业精神缺乏企业的个性, 比较抽象, 难以把握, 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3.价值观相背离。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为企业创造最佳效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 是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所提倡的价值观。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价值观正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的冲击。少数员工甚至价值观扭曲, 由“爱石油”变为“爱石油的钱”, 甚而损害企业的利益, 阻碍石油企业的发展。4.规章制度不完善, 约束性不强。目前有的石油企业仍处于吃“集体饭”、“大锅饭“的局面, 没有一个合理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体制, 也缺乏”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企业内部缺乏竞争力。

四、如何推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延长石油集团举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以“汇聚能源、延长价值”为企业使命、“求实、诚信、奉献、责任”为核心价值、“资源为本、科技引领、发挥优势、创新致远”为发展理念等12项传承百年企业文化, 体现行业特色, 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贴近职工意愿的企业文化成果正式落地。

延长石油在企业百年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延长石油的企业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在实践中发展, 对百年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自去年启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项目以来, 集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广大员工积极参与, 建言献策, 历时一年完成筹备、调研、创作、评估论证四个阶段, 形成初步创作成果。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创作形成的企业文化初步成果进行评估, 结合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意见, 反复论证, 形成了以延长石油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为核心, 内容涉及企业文化评估、调查问卷报告、员工礼仪等共十二项企业文化成果。这些成果不仅继承了延长石油优秀的文化传统, 而且充分吸纳了近年来加入集团的子公司优秀的文化基因, 体现了先进性、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等六大特色。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石油行业所面临环境的改变, 企业文化也必须随之发展。石油企业单位在建立企业文化时, 应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 做到“硬管理”和“软管理”相结合, 变“组织人”为“创造人”把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统一起来, 把“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相结合, 使“软管理”与“硬管理”相结合, 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各要素的优化配置, 实现功能的整体优化。

第二, 做到“企业精神”与“鲜明个性”相结合, 变“无名”为“名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精明的企业领导者都把培育既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又具有鲜明企业个性的优秀企业精神当作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而涌现出许多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目标明确的企业精神。大庆油田就是以其鲜明的“三老四严”的企业精神, 走出一条品牌战略之路的, 中国石油企业也正逐步以“中国石油”的品牌形象打入国际市场。

第三, 做到“企业价值观与”主人翁精神”相结合, 变“雇员”为“业主”。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在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上下功夫, 给员工以当家作主的感觉, 营造一种和谐、互助、尊重、容忍的企业环境, 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中, 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 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业主的职责, 分“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才会在员工中真正形成一种共识。

第四, 做到“规范立则”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各项经营发展的管理制度, 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利益这就要求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员工的自律意识, 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民主化的信息交流体系, 以此形成一种建立在同事之间的相互可比性基础上的自我挑战环境。

企业文化的建立是目前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事,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它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得益于文化的成功, 因为资源是会枯竭的, 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一切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

五、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社会经济效益, 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我国石油企业应当深入剖析自身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快走出误区, 通过恰当的途径构建起充满感召力、向心力、执行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充分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从根本上体现出企业的本质, 它从企业的各方面渗透出来, 表现于企业当中的一切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 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指出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条解决措施。

关键词:石油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白丽.浅谈企业文化[J]学周刊, 2001 (7)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路浅析 篇10

1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成绩斐然, 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工作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很多国有企业, 都将企业的文化建设纳入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 将文化建设视作企业所有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并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不同的优化机制, 创建出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文化形象, 不但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也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兴起较晚, 无论从思想上, 还是从形式上, 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种是过于夸大企业文化的作用, 忽略了企业文化自身所应该具有的发展规律, 对企业文化的系统性、长期融合性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种是视企业文化建设为可有可无的工作, 始终认为工作的重心是生产和经营。将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在实践的过程中, 企业文化建设带有浓重的思想政治色彩, 体现不出企业文化的管理职能特点, 进而消弱了企业文化的功能, 使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不能完全发挥其功效。

1.2 过于追求形式化

有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过于注重表面文章, 形式主义严重。一些企业将文化建设当成走过场, 脱离了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 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企业文化理念没能深入理解, 也就不可能在员工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 企业文化的深厚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3 缺乏特色和创新精神

文化能产生一种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也在于此。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企业文化建设也就不会具备独特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部分国有企业盲目的照搬和模仿其它企业的文化建设模式, 这就导致多数企业文化大同小异, 缺少特色和深度的尴尬局面。另外, 一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具有自身特色, 也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模式和稳定发展局面, 但是却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的时期, 对客观环境要有一定的适应性。企业文化要想保持其新鲜和活力, 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身的文化建设思路。

2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对策

2.1 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确定文化战略目标

国有企业应该意识到, 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根到底就是文化力量的竞争, 只有企业文化搞好了, 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也许企业文化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但它却是一种最为持久的决定性因素。国有企业要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在战略的角度上, 对企业文化建设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要在尊重客观、注重局部与整体、计划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前提下, 建立科学的文化建设战略目标。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 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形象。

2.2 落实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是建设健康、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形象企业, 国有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对自身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建设。全力为员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 不忘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觉悟引导, 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 进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文化内涵。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和支持, 员工只有深切的感觉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 才能发自内心的去接受企业的领导和管理,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企业的文化建设。

2.3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发展中, 所形成的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和精神财富, 它必须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 应该注重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规律, 使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进而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 持续不断的发挥其作用。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形成, 就不能改变。在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 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始终固守传统的文化理念, 不具备积极的创新精神, 就势必被淘汰出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应该由单一的内涵转向多元化的内涵, 建设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服务体系, 拓展创新方法和手段, 积极接受先进思想, 建设适合并适应国有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3 结论

国有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企业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积极的汲取一些其它企业的成功经验, 本着持之以恒的精神,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 建立长效的文化管理机制, 使企业文化能够持久的、不间断的发挥其战略意义。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足于市场, 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也是企业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现阶段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岳, 杨玉林.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下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J].企业导报.2011年第5期.185

[2]钱文洁.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11月.193

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意义;对策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眾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1.2社区建设

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2.2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2.3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3.1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3.2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3.3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来看,一是应该及时解决原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同时创造条件对基本符合标准的人员评定职称,真正稳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二是应该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以及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社区文化服务行列当中。三是应注重对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第二,应充分发挥业余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作用。业余社区文化工作者通常是真正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或者本身就是文艺工作者,或者是长期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居民,或者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热心人士,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与作用,有助于整合社区内的文化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篇12

一、企业文化追溯与借鉴

国家有文化, 可以提高国家竞争力, 因为文化可以内聚人心, 外引人才。例如唐朝时同突厥、回纥、吐蕃关系文化渊源颇深, 与天竺、新罗、日本和西方国家文化交流频繁, 而彼时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进入了中国, 与儒家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与此相适应, 唐朝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也极其繁盛, 而相对富裕的生活使其在三百年内, 内乱频率最低。外强而内不乱, 使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最长, 国力最昌、及其对世界与后世影响最大的朝代之一。

商人有文化, 可以聚财, 可以消灾, 也就是提高收益、防范风险。范蠡提出的企业文化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他用这个理论将落难的勾践扶上了越王的领导岗位, 也将后代培养成了富甲一方的家族企业, 还知道适时引退江湖, 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另一位“商圣”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更成为中国今日商企文化的精髓。

近代欧洲, 文艺复兴成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先导;现代美国, 以其民族包容性, 产生文化多元性, 必然导致以信息技术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为标致的产业革命相继诞生在美国, 推动美国长期占据世界霸主地位;当代中国, 文化复兴后经济迅速腾飞, 而游子海归的回流与及孔子学院的出游, 为中国文化与经济在全世界范围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企业财务管理文化现状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宗旨和道德规范, 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形象体现的总称。财务管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财务控制的效果, 而财务控制的效果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 财务管理文化的提升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试图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财务失控的问题, 找出症结、分析原因, 从而建设科学完备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 就必须从财务管理文化入手。目前, 许多企业充分关注公司运营效果、以努力提升竞争空间上进行决算目标的规划, 但对财务管理文化建设重视有所疏忽。

(1)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不足。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报账, 忽略了财务管理工作对建设资金保障、提高管理效率、规避项目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2) 对财务信息化的理解不全面。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自动记账系统的水平上, 忽视了财务分析、财务预算、财务考核与评价等部分的高端运用, 以至于基层财务人员把信息化工具当成被动接受的必须完成的工作程序, 使得企业基础财务管理水平与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数据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 财务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不够。系统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在企业或企业集团统一的战略目标下、采用统一的原则、按系统性的方法设计制度, 实现统一考核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从而在企业集团及所属单位内部、同行业领域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以进一步实现财务集中控制; (4) 财务管理方法的延续性不够。财务管理方法会随着企业管理者或财务负责人的变更而改变, 以制度为基础, 以文化为底蕴, 才能使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因股权的变更而变化, 不因人事的变迁而变异; (5) 财务管理考核的激励性不够。其中原因是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量化或财务管理考核流于形式。

三、充分重视财务管理文化

充分重视财务的领导能力、文化体系价值, 加强对企业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人才的投入, 形成行业管理者企业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文化。

(1) 在人才投入上, 实现科学的内外循环的人才流动体系, 实现人才资本的置换, 实现财务总监委派制; (2) 在激励机制上, 建立完善科学的晋升机制,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机制, 提升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3) 在学习培养上, 创造财务人员的多元培训的机会, 培训学习除财务专业领域以外的公文处理领域、经营管理领域等多领域的知识, 使财务人员不仅能够成为财务领域的“专才”, 更能够成为通晓其他领域的“通才”; (4) 在薪酬建设上, 建立科学的薪酬增长机制, 激发财务人员工作热情和工作绩效; (5) 在规模效益上, 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优化资源配置;以竞争优势为目标, 整合资源主体; (6) 在锻炼交流上, 通过有效的财务专项会议沟通达成个人独立思考所不能预期的效果。建立各直属部门财务负责人的上挂锻炼计划, 以提高各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大局意识。同时建立总部财务管理人员下挂锻炼计划, 以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7) 在人才积累上, 对外招聘高素质的人才或对内挖潜高素质成员,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实现科学的人才流动置换, 以良好的素质和优异的技能适应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要求, 与国际财务管理接轨, 不断激发企业集团的持续创新的能力;

四、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案例

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集团”) 于2009年成立, 负责对省属高速公路统一融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由事业单位转成企业集团, 对财务人员的管控能力、经营水平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尽快建设符合现代化企业集团战略需要的财务团队, 集团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和人员分布情况的有效分析, 提出财务团队的长远建设规划和短期实施计划, 并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 逐步培养和分步引进集团财务管理人才, 打造一支符合集团发展战略和交通建设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和现代企业规律、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和不断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团队。现举两个体现集团企业财务文化的实例。

(一) “雏鹰计划“财务人员的招聘与竞争机制的建立

集团由于成立较晚, 知名度较低, 因此以国内财会专业突出的院校举办校园讲座的形式走进校园, 让广大学子了解集团。并拟在两年内完成集团管理中心本部所有财务审计岗位的招聘工作, 确保财审部门至少引进一名全国重点财经院校财经类硕士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将在所站基层、经营类子公司和集团总部分别实习一段时间, 以熟悉集团主要经营业务和战略目标, 并采取多种策略, 全方位考察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正式聘用后, 根据其发展适时进行岗位调整。

通过校园专场招聘, 首先可提高集团在各大高校的知名度, 宣传集团的企业文化及扩大集团的影响面, 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集团财务管理团队;其次,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通过校园专场招聘吸收广大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可提高集团内财务在岗人员的忧患意识, 促进财务人员自发进行在职研修,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1.提供优秀在校生入集团实习机会

为了进一步扩大集团财务后备人才的储备, 拟在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开放的实践基地, 给各院校优秀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成绩将记录在案, 成绩优异者作为集团日后定向招聘对象。通过将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优秀学生请进集团, 亲身感受集团海纳百川的企业管理理念, 给集团财务管理增添新的血液, 为集团引入科学管理新理念和实践方案, 同时加快江西人才引进步伐。

2.逐步建立财经类博士后工作站

拟以集团财务管理为背景, 建立科研工作站, 为财经类博士后提供研究素材与课题, 并派集团优秀财务人员全程参与, 合作编拟研究课题报告或论文。

此项计划的成功实施, 可让集团财务人员在更深更复杂的经济现象分析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 拓宽视角。同时, 通过专业高端人才对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的透彻分析研究, 集团在改良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方面有章可循。

(二) “招聘文化”

上一篇:建筑业物资采购管理下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