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共3篇)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篇1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南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敏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南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塑造了南溪丰富的古文化、水文化、酒文化、食品文化,必将成为支撑南溪未来发展的不竭源泉。
一、南溪文化发展概况
自西汉以来,南溪古代文化逐渐繁衍,宋初设县就建有孔庙,崇尚儒学。明清时期,南溪进入古文化黄金时代,著名的“叙州三杰”中,有两人是南溪人(分别是著名教育家罗肃和著名书法家包弼臣)。开国元勋朱德在南溪居住达七年之久,“朱德旧居”现保存完好,革命先烈孙炳文,川南农民暴动领袖郭伯和,五粮液鼻祖邓子均都是南溪人。南溪文物古迹甚多,城内古有“九宫十八庙”,境内有“八景”,现保存有元代“镇南塔”(城南),明代“映南塔”(城东南),长江上游至今最为完好明清古城楼3座(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古城墙1000余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南溪加大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文化事业得到巨大发展。截止目前,南溪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25处(含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个(南溪豆腐干、南溪哈号),文物旅游景区景点9处,馆藏文物1200多件,古籍线装书1.3万余册。有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三级图书馆1个,保留有全市区县唯一的川剧团和县级电视台。南溪是省级文化先进区,建有省级“文化先进乡镇”4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8个,省级“文化示范中心”1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4个。
二、南溪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南溪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培育,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工作机制,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较周边区县形成了明显优势。
一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计划投资2亿元,集游泳馆、综合体育馆、文化科技综合馆、综合文娱馆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建成,15个乡镇均建起300平米以上综合文化站,214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处。在滨江新城建设之初,南溪就十分注重城市文化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打造了3.5公里露天博物馆,成为南溪城市形象的一大标志。
二是文化体系基本健全。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南溪区文化振兴规划》,现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启动实施。成立食品文化研究所,农业专家大院投入使用,豆制品检测中心、环保研发中心、白酒研发中心正加快建设。成立农村电影放映队,每个乡镇配备2—3名文化专干。拥有文艺队伍51个,图书发行销售业等其他文化单位42家,仙韵艺术团、南溪川剧团、洪州艺术团和飞翔鸟乐队等骨干文艺团队在川南享有较高知名度。
三是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与战旗文工团、成都阿佩克斯公司、成都太阳神鸟文化传播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加强文化品牌打造,先后举办两届豆腐干食品文化节、两届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南溪原创歌曲及MTV数十首,“金竹西瓜节”、“红岩梨花节”等文艺品牌声名远播,“铁军文化”、“豆腐干文化”已打造成为南溪的文化名片。深化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院等高校教育合作联盟,“两基”迎国检高质量通过,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市高考万人上线率第一名,南溪“川南教育明珠”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发展劣势分析。受经济发展等客观条件制约,南溪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很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南溪部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遭受风化腐蚀,损毁严重。原有的桓侯宫、城隍庙、开元寺、熊家寺、包弼臣故居等也因自然灾害、城市建设等被拆除,孙炳文故居、游家大院、赵家大院、罗龙寺等,使用人无力日常维护,部分建筑保存状态较差,恢复起来有很大难度。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南溪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化程度不高,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够,产业化层次比较低。全区文化单位规模都比较小,至今没有一家网络性文化单位,更没有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三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全区从事文化事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不多,懂创作、懂管理、懂策划的高端文化人才很少,文化发展生命力不强。现有的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导致本土文化发展缓慢。相关部门对南溪文化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还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部分文化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南溪文化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一)坚持文化保护与文化发掘相结合,着力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产物,需要丰富多样的载体,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南溪文化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十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构建区域性文化强区。要加快推进文化振兴工程,加强对古城墙、古城楼、古墓葬的保护力度,恢复“三门五街”历史风貌,塑造“长江古码头、明清夜生活”的城市文化品牌。要传承革命老区文化,挖掘南溪铁军深刻内涵,塑造新时期独特的“南溪铁军”文化品牌。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依托文化研究所、大学生创意产业园等平台,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南溪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点?精神内涵是什么?深入挖掘南溪文化发展脉络,人文故事精髓,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南溪文化事业大繁荣。
(二)坚持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溪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要积极借鉴“宝安模式”的经验做法,从战略定位、政策激励、改革攻坚、强化服务等方面,打出文化体制改革“组合拳”,建立健全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营运机制“四个机制”,强势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坚定地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对南溪文化资源的包装,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力争引进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塑造“学在南溪”教育品牌,加快推动全市中小学生拓展培训中心、补习中心建设,力争引进1—2所大专院校来南办学,推动南溪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坚持文化发展与品牌打造相结合,着力塑造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要深化与相关单位战略合作,加强精品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品牌影响力,以小精品营造文化大气候。按照扶持一批、引进一批、集聚一批、开发一批“四个一批”战略,注重文化产品市场开发,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伸到创意、研发、生产等原创领域,以群众文化推动精品文化,以精品文化提升群众文化。以“南溪哈号”、豆腐干手工制作等民间技艺为载体,大力培育草根文化,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艺品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优秀
艺人的保护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形式,拓展文艺展示平台,提高南溪文化的区域影响力。
(四)坚持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着力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以丽江为例,2011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18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46亿元,“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文化品牌享誉全球,丽江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中外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南溪在这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应加快推进旧城文化、风貌改造工程,精心策划长江文化休闲体验区、江滩浴场、湿地公园、水上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争创“4A”级旅游景区。着力引进2—3家有经验、有实力的旅游发展公司,加大云台山森林公园、灌口风景区打造力度,高规格发展星级农家乐、体验农场和休闲度假村,加快融入川南旅游环线,激发南溪文化发展活力。
(五)坚持文化打造与城市商业相结合,着力提升文化价值。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与城市商业的彼此融合。“十二五“时期,南溪提出了要打造宜宾城市副中心,构建未来城市核心商圈,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找准自身定位。要深入分析周边城市商业特点,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思路,突出南溪的城市品位。要以桂溪河商业古街、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注重把握城市细节,体现城市文化,实现商业元素、文化元素、个性元素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水平,积极承办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论坛、商贸洽谈、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品牌展会,以城市商业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六)坚持文化繁荣与人民需求相结合,着力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
康发展。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溪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继续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具有南溪特色的“文化地标”。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提升城镇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深化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发展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步伐,让人们群众同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篇2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的宏伟目标, 2012年十八大和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部署。正是在文化全面改革发展的大气候下, 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任务, 接着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又发出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 发展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 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 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这是宏大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广西社科院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列入院级重点课题, 课题组承担这一课题, 敢于啃硬骨头, 体现了我区社科研究机构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而勇于担当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是这本书的灵魂, 是贯穿全书的红线。从“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强省战略出台暨专题研究成果出版一览表”, 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 陕西、重庆、湖北、安徽、四川、山西、河南、浙江、辽宁、山东、湖南、云南、广东、福建、河北、广西等16个省 (区) 提出建设文化强省 (区) , 也许还不止这些。因此,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关键在于创新,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揭示其新意之所在。具体来说,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研究报告》有以下几个长处或特点:
其一, 全面系统地设计文化发展战略。在把握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大动向、大趋势的背景下, 从广西的区情出发, 指出了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战略意义、整体框架、基本内容、发展路径、改革方略、开放体制、实施步骤、投入机制、保障体系等等。既充分展示广西的区位、自然、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文化发展家底, 又看到广西文化发展的障碍, 广西文化建设与国外区外先行地区的某些差距, 以宽广的心态和开放的眼光, 借鉴美、日、韩等国和云南、四川、浙江、湖南等省和西安市的成功经验。
其二, 突出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特色。没有重点就没有重大突破,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第四章至第九章集中论述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点, 包括以弘扬“广西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培育和推广广西文化精品和品牌, 推行文化旅游开发为主的文化产业合作,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以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等等。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一大特色是, 发挥广西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的强势发展, 突出海洋文化和北部湾文化特色, 选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 推进桂西桂北旅游产业升级, 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打造一批旅游文化精品, 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发展。另一个重大特色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升级的文化基因, 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投资峰会的文化效应, 广西与东盟文化的合作交流。广西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宝藏, 广西的文化建设, 之所以冠以“民族”一词, 盖源于此。这正是广西文化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三, 构思战略布局体现科学性。本书构思的文化战略布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建立在科学认识、科学态度的基础上。首先是作者在课题研究中, 能够吃透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关于建设文化强省 (区) 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规划纲要 (2012~2021年) 》等直接指导文化强区建设的依据, 了解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战略意图和战略部署, 将国家和地方改革发展文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融会贯通, 结合广西的实际, 构思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地方特点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在战略布局中历史和现实、全局和局部、整体和项目、目标和基础相统一的科学性。
其四, 提出对策建议具有可行性。应用性专著的价值, 不在于讲了多少公知公用的道理, 而在于主要提出了什么有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书中实施篇的第十一至第十三章, 着重阐明实施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方法步骤措施, 此外其他章节在分析问题之后, 也往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设想, 这都是颇有价值的。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在序言中所说的:“该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该书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从区外到区内、从案例分析到图表分析, 着重从发展趋势、创新思维、制度建设、政策落实、实施路径、实践载体、推进举措、保障体系对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作了系统的阐述, 立意高远、观点新颖, 构架大气, 思路开阔, 数据翔实, 措施有力,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篇3
关键词:档案文化档案编研档案宣传
一、结合社会时事热点,适时推出专题展览
几年来,昌平区档案局围绕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时事热点,选取主题,策划举办《忆历史沧桑,展英雄风采——十三陵水库建库五十周年纪念展》、《小物件见证大发展——昌平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实物展》、《奥运周年回顾展》、《我们一路走来——建国六十周年精品报纸展》、《共颂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图片展》以及《定格昌平2009——城市记忆摄影展》、《毛泽东与昌平》等专题展览、巡展,参观人数累计达20余万人次,社会各界反响良好。其中,《小物件见证大发展——昌平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实物展》共展出反映昌平改革开放30年巨变的图片近500张、小物件300余件。这种文字、实物、图片和影像相结合的方式,新旧对比强烈。《忆历史沧桑,展英雄风采——十三陵水库建库五十周年纪念展》以大量的史料、史实,再现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和发展场景,讴歌了劳动人民在水库建设中表现出的一往无前、锲而不舍、无私奉献、奋发有为的伟大力量,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毛泽东与昌平》图片展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区档案局从2万余字史料文稿和30余幅照片的编研成果中,精选出22幅照片设计制作而成,其中有5张罕见老照片及毛泽东相关手迹是首次对公众展出,参观人数逾5万人次。《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北京档案》等大篇幅报道,昌平电视台、《昌平报》更是连续报道。该展览巡展地点之多,参观人数之众,社会反响之好,打破了区档案局办展记录。
二、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精心策划固定展览
以档案原件或复制品、仿制品的陈列展出为手段,昌平区档案局先后举办了《京张铁路南口段历史图片展》、《老照片展》、《昌平档案事业成就展》、《珍贵档案展》、《京畿昌平区情展》等。其中2011年推出的《京畿昌平区情展》,以昌平区功能定位为主线,采取图片、文字、多媒体、档案史料、实物、解说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昌平建置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愿景。其展览面积300平方米,投资100余万元,利用照片近500张,实物100余件,展出内容随着昌平的发展变化适时更新。该展览不仅吸引了众多“老昌平人”慕名而来,而且是全区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学员了解昌平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的现场教学内容。
三、突出馆藏档案编研,编辑档案文化精品
近年来,昌平区档案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主要纪念日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充分利用和挖掘馆藏资料,坚持档案编研为基层群众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沉潜于历史,反观乎现实,深度开发档案资源,成果丰硕。先后编撰《和谐宜居新昌平画册》、《十三陵水库画册》、《昌平档案五十年》、《昌平档案利用成果汇编》、《政务信息汇编》等,同时与区党史办合作编制《北京昌平图鉴》、《北京市昌平区区(县)级领导干部名录》等一批精品编研资料,充分彰显了档案文化魅力,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其中,《政务信息汇编》是区档案局于2005年推出的编研精品,主要以现行、公益、民生为主线,将国家、北京市、昌平区有关民生的政策信息,及时以期刊的形式向全区公开发行,范围包括党政群机关、镇街、农村、社区、国企、非公企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每期发行数达3000册,总发行量超过260万册,700余万字,惠民政策、信息达到2000余项,现已成为打造“阳光政府”形象和公众了解民生资讯的重要平台,并连续10年被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打造科教文化品牌
2009年,昌平区档案局被北京市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作为北京化工大学志愿服务基地,区档案局每年暑假期间为近百名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社会实践是双方共建活动的一个常规项目,为了让大学生们尽快熟悉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区档案局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岗位指导和经验交流,使他们切身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
为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区档案局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展览讲解工作,在组织讲解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竞赛活动。2013年,国家档案局组织云南省60余名档案系统培训学员来昌平区档案馆参观考察,由大学生组成的讲解队伍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负责讲解的《中国人的骄傲——京张铁路南口段历史图片展》、《辉煌的历程——昌平档案事业成就展》,讲解全面到位、生动精彩,深受参观人员的赞扬和欣赏。工作中,区档案局还依托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深入挖掘大学生头脑灵活、知识面广、善于创新的潜能,与大学生联合举办《中国梦·时代的记忆》图片展览,深入到社区展出,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参观,受到社区居民普遍好评。今年,结合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校地合作,联合推出系列宣传小折页,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档案文化理念。
五、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筑牢文化强区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是文化强区建设的立身之本,关系到文化强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区档案局始终坚持指导服务与执法监督并举,不断拓展档案工作领域,从最初的处级机关单位,扩展到目前的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医院、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活动、基层社保所、区属国企和非公企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全面加强了未来科技城、沙河高教园、创新基地等重点功能区、重大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管,确保重点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齐全完整。对奥运会、农业嘉年华、草莓大会、昌平历史文脉梳理工程等重大活动全程跟进,无偿给予指导和服务。目前,区档案馆馆藏各门类档案共168个全宗,纸质档案353157卷(件),年接待群众11787人次,查阅档案13563卷次,文化强区建设基础性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深挖文化优势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推荐阅读:
深挖潜 细管理07-10
如何发掘和深挖工作中的亮点08-02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10-19
文化资源建设论文08-25
评估示波器:要深挖细找次要技术指标10-20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若干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发文单位05-19
发挥语文学科优势促进班级文化建设11-02
加快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途径08-28
年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