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创新

2024-05-29

文化建设创新(精选12篇)

文化建设创新 篇1

创新文化不是一种独立文化形态, 只有将作为一种精神的创新不断融入到文化之中, 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才是创新文化的本意。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文化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一度处于世界顶峰, 然而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科技文化的进步, 中国经济和文化地位一落千丈。改革开放以来, 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有机体诞生在了中华大地, 形成了新文化形态。以“仁爱、正义、民主、自由、和谐”精神凝聚人心、推动创新,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文化处于主导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现有文化为基础,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真正的文化、政治、经济强国。

一、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

1.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鼓励创新并容许创新失败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文化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 一种给创新者以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一种能够使创新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不断扩大和张扬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一, 它是一种氛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最大限度激励或激发人们创新的文化, 它不仅有利于滋生创新的土壤, 还能够促进这种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扩大, 将之投入于实践之中,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其重要性。第二, 它是一种科学理念, 可以指导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实践。创新就是“求变”, 但盲目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改造自然之前首先应该思考什么是自然以及自然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要以人类自身为主体自觉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第三, 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世界中每个国家、族群、民族都有其独特文化, 文化并无优劣之分, 真正的创新文化必然是兼容并包的, 多元文化交流既是两种文化的双赢, 也是世界文化的多赢。一直以来, 中国人都秉持着“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2.文化创新的内涵。文化通过塑造个人的人格实现人的社会化功能;通过整合目标、规范以及行为来制约团体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其功用更多的体现在整合与导向方面。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 先进的文化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第一, 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观念。文化具有流动性, 只有在创新与交流之中才能获得生命。如果一种文化不再与其它种文化相碰撞相交流, 不再创新, 那么它就有可能走向灭亡。如果要评判某种文化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的潜力, 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就是其创新能力。第二, 创造文化创新发展环境。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文化创新的国际背景, 然而仅仅有此是不够的。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软实力”代表, 虽然属于“软创新”但也需要“硬投入”。国家必须一方面重视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投入, 同时致力于打造文化原创的发展平台, 并加大文化版权保护力度, 使文化创新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和尊重。

二、中华创新文化

一个国家能否被外界认可, 除了需要重视领土的完整性之外, 也不能忽略自身的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的文化传承, 是因以儒家“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孔子称“仁者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性。《论语》中处处谈“仁”, 总而言之, 仁者, 即本着同情心而推己及人, 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无限责任。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决定性因素, 这种创新对于科技、教育、文化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建设国内创新文化, 才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1.历史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 第一点可以总结为“生生”, 《易经》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生生之谓易”, 这是“生生”最早的表述, 强调的是一种生命活动或生存活动的不间断性, 也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个特点是“和合”。中国人说“天人合一”, “天”指“天道”, 人仿效于天, “人”指“人道”, 天落实于人。

“生生”与“和合”既统一又对立, 可以在任何大环境下生生不息、和谐统一, 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因此, 当文化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创新文化应运而生。

2.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并非意味着有现成的创新文化大厦等着我们去添砖加瓦,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 作为一个有机主体, 可以对任何与其联系的事物发生作用及影响。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 需要我们在国内大环境下, 不断将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创新融入到既有的文化之中, 形成一个长效的、有益于创新精神传播的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创新的行动为祖国添加了无限生机, 尽管创新精神在这片沃土上已开始滋长, 但也必须承认相较西方发达国家, 国内社会领域的创新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意识落后、创新能力欠缺以及创新思维得不到法律保护等问题正是我国缺乏成熟创新文化的主要表现。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 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工程, 它既需要一种统筹规划的整体意识, 又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人进行努力。任何个人或者群体都无法真正创造出有生命的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事, 只有经过大家的反复实践和认识, 才可能形成有代表性的、先进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奋斗目标, 为完成“中国梦”, 文化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1.文化创新与传承。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瑰宝。文化可以凝聚人心, 尤其对一个民族来说, 传递共同的信念与共识是文化最重要的作用。要了解一个民族, 首先要了解它的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融合与交流, 我们已经有能力有精力观察和欣赏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而先进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具备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与胸怀。当然, 我们并没有在眼花缭乱的世界文化中迷失, 我们始终坚信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 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即其独特性。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你走在世界哪一个角落, 有华人的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

2.创新文化呼唤中华文化创新。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全球又迎来了一场新的文化和科技革命, 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在享受丰富多彩物质文化的同时也站在了开拓创新的高峰。对于世界各国来说,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面对着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谁能够抓住机遇, 谁就赢得了世界话语权,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先进文化所凝聚起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文化建设创新 篇2

创新文化建设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既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取得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载体的选择上,具有可参与性;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过程性,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创新文化建设真正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具体措施中,一是我所将不断完善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实现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创新文化的评价、奖励、监督机制。二是研究探索创新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宣传普及平台,加强以“团结奉献、求实创新”为主题的文化建设,使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全所职工的自觉行动。三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力图将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导向、传递、灌输给员工,体现我所对员工的关怀,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企业创新需要创新文化 篇3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早已成为共识。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创新的整体性,即创新是全面的,包括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而且需要组织成员全员参与;注意到创新的协调性,即各项创新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促进;注意到创新的经常性,即任何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创新。但到此还不够,还需要有个统领的条件和文化——创新文化。

广而言之,不单是对企业,包括全社会都需要处理好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关系。两者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文化创新主要是指对现有文化的创新,涉及面很广。创新文化是指为所有创新,包括文化创新在内,提供进行创新所必须的风气、氛围和舆论。我们知道,所有创新都是需要担当一定风险的。从孔子的“仁”与“恕”,到现代的宽容和包容;从民间的“敢为人先”、“失败是成功之母”,到我们党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表现。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之类,则是阻滞创新的陈腐文化的表现。

文化建设创新 篇4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 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创新文化, 是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 其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等要素均有利于创新行为的文化。

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某种意义上而言, 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更为本质、更为深远。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大学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等作用。先进的大学文化不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且能激发出师生巨大的潜能。各国大学普遍重视自身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通过寄宿制、导师制, 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努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环境。

具体而言, 有五个方面的文化尤其值得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我国大学应倡导教学自由、研究自由和学习自由, 使大学成为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 既注重科学精神的撒播, 也注重人文底蕴的积累, 既要倡导现代性, 也要对传统予以批判继承, 既要立足本土, 也要眼观世界[1]。

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目标、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构成创新文化的精神层。支持和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规范、模式等要素组成了它的制度层, 而有利于创新的外在客观环境、运行平台和各种硬件设备构成其物质层。创新文化的精神层要素是创新思想和行动的先导, 制度层是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保证, 物质层则是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物质基础。以下从精神层面对大学创新文化的建设进行论述:

(一)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文化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更好地体现先进的世界观、信仰、操守和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师生不论是研习人文类学科还是理工类学科都需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这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科学文化所倡导的求真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和求新精神等理性因素与人文文化所蕴涵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以及人文关怀等非理性因素统一到创新实践之中, 使创新活动具有不竭的动力、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路径。大学既是知识传播, 又是知识创新的殿堂;既是传承人类文明, 又是创造人类新的文明的场所。大学文化不但是社会文化变化的晴雨表, 更是先进文化的风向标, 很多新的思想文化潮流都往往发端于大学。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的大学应该首先着力建设以创新为主导的大学文化, 并通过各种渠道把创新精神辐射到社会、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高校师生的示范作用, 把先进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推广到全社会,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严格自律, 做高尚的人, 做有道德的人, 做具备科学素养的与时俱进的健康人。

(二)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无价的民族财富, 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在今天仍是积极而有价值的, 我们应当借鉴和吸收,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使其充实和丰富我们的大学文化。

例如“学而时习之”的规范、“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囊萤读书”的范例、“看家书不点官烛”的高尚情操等, 在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中具有教育和激励功能。再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 其源头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立足于自然, 强调“与天为一”, 它包含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管理思想, 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以及创新现代管理模式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大学》中“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中蕴含着大学生命的本体与使命, “八条目”中蕴含着实现大学功能的方法。“三纲领”、“八条目”可以概括为日新之德[2]。对于现代大学而言, “明明德”就意味着明确大学的学术特质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新民”就意味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止于至善”就意味着人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就是学术研究, “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反思办学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体现全人类的利益。大学的“日新之德”对于树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3]。

(三) 学术自由的文化

繁荣学术在于创造学术自由的条件。在法律上, 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特烈一世颁布一项法令, 以保证学者不因学术活动而招致惩罚。学术自由首先由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第142条所明确肯定, 1966年联合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5条载明: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 与之紧密相连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8条关于思想自由, 第19条关于主张自由和发表自由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7条: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构成学术自由在中国的宪法基础。至1975年有34部宪法规定了学术自由。由于学术主要由大学承担, 学术自由在19世纪一是指教授的自由, 一是指学习的自由。达尔曼说过:对教师, 意味着在其职业范围内有权讲授他所认为正确和好的内容, 因为科学的真理非法律所裁决的对象;对大学生, 意味着根据自己或得自他人的观点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权利。蒙罗的学术自由是指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免于被除名之恐惧的自由。学术自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人的基本精神环境, 如同其他必备的基本物质工作条件。因为大学是一个知识共同体, 一个精神家园, 学术自由并非学人的什么特权, 而是实现其知识创新、光大精神之使命的途径, 是最终有利于人类福祉的。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知识创新的高地, 学术自由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

(四) 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

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 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4]。宽容理念是现代早期欧洲在缓和宗教改革带来的教派冲突, 谋求社会和平的过程中习得的一种政治智慧, “它允许持有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的人在同一个社会里和平共处”[5]。在应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革过程中, 宽容演化为协调社会矛盾、处理社会冲突的政治原则。它以减少强制、减少冲突为前提, 确保每个人都具有与他人自由相容的信仰、价值、生活方式的自由。

“宽容观念的演进乃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并伴随着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起始, 包含着民主内涵的价值。”[6]“当我们处于少数人群的时候, 接受考验的是勇气。当我们处于多数人群的时候, 接受考验的是宽容”, 这是美国宗教领袖Ralph W.Sockman的名言。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多元文化问题更为凸现。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现代与后现代的争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面对当前普遍而复杂的世界性问题, 携手合作, 加强交流, 提倡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与宽容失败的精神, 逐渐演变为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处理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 “‘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 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 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 也是在今天的多元文化时代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的重要原则。后现代主义理论尊重多元, 崇尚差异, 反对中心主义等理论主张, 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参照发展起来的生态主义思想, 着眼于生态系统中关系的考察, 初步确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的思想以及动态发展的观点, 为我们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

以宽容理念为价值评判, 对于多元文化所持的包容并蓄的态度, 可以促进思想解放、开阔眼界, “大学的包容性体现了‘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原则, 而且也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有利于学术发展、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8]。

(五) 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

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带来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前提。纵观人类历史, 每次繁荣盛世的出现和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都是文化开放性、多样化的产物, 都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涤荡的结果。17~18世纪, 宗教禁锢松懈,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为牛顿等科学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环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产生创新的基础条件, 也是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9]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 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 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 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10]基于这种现状, 在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中, 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明, 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本民族文化, 正确处理跨文化问题, 促进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同流派的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达成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为学生发展搭建国际性平台, 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还应特别注意教育公平问题,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寻求文化的超越与创新, 提高学生的文化批判与选择能力以及文化创新的能力。

21世纪, 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村”, 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频繁发生, 在广泛的交流、碰撞中汲取一切外来文化中促进创新的积极因素, 并内化为自身文化的合理成分是创新文化所必需的开放性特征, 封闭、缺乏包容性, 绝不可能是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3/4.[1]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3/4.

[2]温家宝对同济大学的祝愿[N].文汇报, 2007-6-14 (1) .[2]温家宝对同济大学的祝愿[N].文汇报, 2007-6-14 (1) .

[3]杨叔子, 余东升.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3]杨叔子, 余东升.大学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

[4][美]戴维.米勒, 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4][美]戴维.米勒, 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5]瞿磊.论宽容与现代民主的价值关联[OL].中国民商法律网, 2009, 6 (16) .[5]瞿磊.论宽容与现代民主的价值关联[OL].中国民商法律网, 2009, 6 (16) .

[6]Anna Elisabeth Galeotti.Toleration as Re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6]Anna Elisabeth Galeotti.Toleration as Re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乐黛云.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N].文艺报, 2001, 8, 28.[7]乐黛云.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N].文艺报, 2001, 8, 28.

[8]睦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新华文摘, 2007, 4.[8]睦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新华文摘, 2007, 4.

[9]钟秉林.建设创新文化,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9]钟秉林.建设创新文化,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企业文化建设贵在创新 篇5

邮政事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主要经营国内和国际邮件寄递、报刊等出版物发行、邮政汇兑、邮政储蓄、邮政物流、邮票发行等业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国内惟一同时拥有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

中国邮政

于大连市南部海滨风景区南端,是一个以海洋动物展示、表演为主,集旅游观光体验、科普教育、文艺演出、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海洋公园。建园十年来,老虎滩海洋公园从大连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大连旅游界的旗舰品牌,这都得益于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活动中凝结、积淀起来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也就是我们独具特色的“虎滩文化”。如何突破企业目前发展的瓶颈期,把老虎滩海洋公园做成一个国内领先、世界著名的品牌;又怎样让员工认同企业的这个发展理念,建立起统一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用企业文化力去推动海洋公园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奋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因此,把企业文化提升到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地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企业文化创新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观。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是以海洋景点旅游服务为主的服务型公园。公园旅游服务设施有极地馆、珊瑚馆、海兽馆、欢乐剧场、四维影院、鸟语林、侏罗纪、海盗村、游船观光、空中索道、海上飞降、滑水表演等精品项目。年接待游客在200万人左右。海洋公园的战略定位是:“跻身世界级海洋公园的最前列。”这一战略定位的形成,是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园经营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它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因此在公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热爱公园、建设公园的热情和斗志。公园制定了“海洋旅游服务型公园文化”建设战略,提出海洋旅游服务型公园文化,是以海洋景点旅游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游客满意为目标,以形成旅游服务共同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公园文化。它是公园在旅游服务管理经营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服务理念、服务机制、服务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第二,企业文化创新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海洋公园一直致力于运用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指导公园的改造建设,使公园的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等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向前走,成为同行业的骄傲。公园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先后被大连市授予先进单位、旅游先进单位和“大连十佳景区”称号,荣获辽宁省建设厅“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辽宁省“五十佳”景区称号,荣获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点)、建设部“全国风景管理区系统先进单位”等称号。实践表明,企业观念新了,就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企业只有常变革才能够“成长”。去年,我们根据公园的环境变化和公园内部的变革,适时地对公园文化进行了创新。制定了公园新的战略目标:跻身世界级海洋公园的最前列。公园的发展战略是:重塑虎滩新形象,多元互动,全面发展。公园精神是:大海无边,兴园无限。公园核心价值观是:团结、敬业、创新、优质、诚信。还有公园道德理念、公园服务理念等,形成了公园新的理念体系。为公园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开拓进取,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规定了行动准则。

第三,企业文化创新要培育一支富有爱心的职工队伍。

公园文化建设表明,“爱”就是力量,“爱”就是创造力。以公园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富有爱心的职工队伍建设。“团结、敬业、创新、优质、诚信”是职工队伍的精神支柱,“创建一流景区,提供一流服务”是职工队伍建设的目的。而这所有的一切,可以用一个“爱”字来诠释。一是“自爱”。它体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精神。例如,公园园区管理所的保洁工郇庆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不怕困难,就是在摔伤的情况下,还是坚持工作。她说,我是公园一名职工,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汇集成团队的力量,形成公园不断发展的动力。二是“互爱”。它体现了职工之间互相帮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创新 篇6

一、应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要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企业文化,维护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企业命运的三个核心——核心能力、核心价值观支配着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员工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国企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事业来干,以真抓实干、率先垂范的作风,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由于国企体制性的束缚和特定历史文化因素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国企领导,要端正对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要赶时髦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要空喊政治口号,更不要搞脱离企业实际的花架子。要保持清醒的思路,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迎时尚、赶潮流的应时应急之举,它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消化、提炼、充实、创新,才能奏效;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应将它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充实、创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思想工作,也不是过分政治化的宣传工作,而是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纯而又纯的文化工作,更不是脱离实际、远离企业实践的“空中楼阁”,它的作用在于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

现代管理理论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把计划放在第一位,尤见其重要性。一个好的企业,或者说具有长远目标的企业,在企业成立之前就应制定文化建设的规划,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也要给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应提出较长时间的文化建设目标,职能部门依照目标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潼关中金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三年来,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工作目标,切实认真的贯彻和实施,采用广播、简报、橱窗、专栏等手段广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同生产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以企业文化促企业精神的不断升华。

三、抓好企业史的教育,凝聚职工的精神力量

企业文化建设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企业精神在长期实践中,传统教育和实践的凝炼和升华。每一个企业从创建到发展,都经历过坎坷和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的艰辛历程。潼关中金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对职工坚持经常性的企业史教育,聆听老干部、老职工谈经历、讲心得体会,参观“荣誉室”,使讲者和听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企业精神家喻户晓。

四、服务于企业实际,使文化建设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国企所处的内外环境、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机制、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原有的传统企业文化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相当部分干部职工存在着不合时宜的习惯思维和行为,存在着国企文化的巨大惯性和惰性。实践表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形成的适应市场竞争、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文化,其中最根本的评判标准是其市场性特征。当前国企改革发展遇到种种困难,除产品开发、加强管理等重要因素外,还有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方面的文化因素。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任务和主线,就是大力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先进企业文化,牢牢树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文化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要把市场经济“竞争、开放、自主、平等、分化”的基本特征融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去,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大家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思维推进改革发展,来看待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得失,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保守思维为竞争思维,使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先进企业文化,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优势扩张的发展观、不断进取的改革观、敬业诚信的职业观。潼关中金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推行岗位技能竞聘,真正实行全员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使企业出现学技术,钻业务的良好氛围,企业内部充满了竞争的活力,公司成立三年来,打破以往的档案工资,实行岗位技能工资,职工的工资与本单位的效益、职工的贡献直接挂钩,形成了能增能减机制,多劳多得机制。文化建设要使职工在实践中增强效益意识,从而为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使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篇7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的切入点, 发挥文化建设的引导力、凝聚力和规范力作用, 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途径,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 与企业良好的形象是分不开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坚持倡导“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的“形象工程”。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 这就需要从加强文化建设入手, 因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企业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 及时研究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切入点,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 与企业的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把文化的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在做好形象工程方面, 要融入文化气息。比如企业要统一标识, 统一着装, 通过培训教育, 规范言行, 推行文明服务用语, 并以制度约束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 展示良好的作风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形象, 强化并外显内在的精神力量, 优质服务, 文明管理,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创出品牌, 扩大知名度、影响力, 提升竞争力。例如我们家喻户晓的海尔集团,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 使企业文化有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成为知名企业。

2 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 以文化育人, 统一思想, 培养群体文化价值观念

一个知名企业的发展壮大, 必然会从历史积淀中凝炼出企业文化,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许多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 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而在具体实践中弘扬企业文化, 发扬企业精神。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引导, 使企业所有员工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心协力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比如我们包钢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建设不断壮大, 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认真务实, 快捷高效”的企业作风、“诚信敬业、团结自律”的企业道德、“居安思危, 居危思进”的生存理念、“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的发展理念、“抓住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效益理念、“打造特色包钢、绿色包钢、人文包钢”的企业宗旨、“日月同辉”的企业标志、“双翼神马”的企业象征物、“草原晨曲”的企业之歌、“迈进一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的目标等等, 无一不是包钢人以自己优良品德和典型经验不断地总结挖掘整合, 凝炼出既体现行业特色又吻合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理念, 成为激励职工群众的精神动力。尤其是“日月同辉”的标志, 主色调为银灰色, 突出表达了包钢厚重、结实的大型企业集团特质;标志形似升腾的日月, 象征着包钢集团的发展蒸蒸日上, 包钢的美好未来与日同辉。新一代的包钢人, 是包钢事业的建设者、推动者、见证者, 都深深地感到发展到如今的不易与艰辛, 也倍加珍惜包钢目前的荣誉和成绩, 包钢人用凝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吸收了其中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 与包钢休戚与共, 对事业锲而不舍, 让人生有所作为成为初步的价值取向。尤其近几年, 包钢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企业文化培育, 以文化育人, 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使广大员工享受到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得到了美的享受、智的启迪、德的陶冶, 提高了职工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激发广大员工关心包钢、热爱包钢热情,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为包钢发展出力献策积极性、主动性, 为凝心聚力地打造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 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创新方法, 注重落实, 深化文化管理, 以文化管理促进思想政治工作

当今企业的竞争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广大员工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 企业是不会长久生存下去的。所以企业在发展建设的同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方法,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在管理上渗透文化色彩, 管理力求从根本上调动和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 使员工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而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推崇精神激励, 把激励、勉励、关心贯穿于日常管理和各项工作中, 追求管理的灵活性、弹性。创造个人发展空间, 优化人文环境, 以提供创造性的岗位环境和极具个性的发挥机会来调动职工的激情, 以人情充实理性, 把管理的效率在更大程度上诉诸员工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 使员工的价值、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真正得以发挥。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中,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对全体职工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精神培育, 用健康、优秀的文化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不断弘扬竞争、创新、奉献意识, 使企业价值取向得到全体员工普遍认同, 真正灌输到每名员工的思想当中, 落实到了实际工作当中。并利用职代会各项职能的落实, 培养职工参政议政意识, 振奋职工精神, 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 激发干部职工不畏艰难、拼搏奉献的精神, 营造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此同时, 以制度代替严肃, 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 并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制度中, 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企业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路子, 借助文化建设这个载体, 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优势, 以先进的思想促进文化建设,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只有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 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钢企业文化读本.

[2]政工专业知识手册.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篇8

企业文化创新是两大趋势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是具有一定经济和社会目标的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而企业目标既表现为物质的, 又表现为精神的。企业长时间成功经营, 实现高速稳定发展, 不仅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 使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 而且能够增强员工的事业心, 满足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高层次需求, 使他们从心灵深处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础。

但是, 文化本身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意识形态, 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员工的思想观念进步更是与时俱进。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体现企业科技发展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创新, 体现具有行业特色、地区特色、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因此, 创新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支柱和动力源泉。要重视创新, 尊重创新, 支持创新, 开阔新视野, 建立新理论, 探索新规律, 在文化建设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通过创新, 提高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保持企业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新框架, 更新观念是基础。要将国际上管理与伦理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融入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 把“利用人”的理性工具与“为了人”的理性价值结合起来, 倡导尊重、诚信、沟通、合作, 把员工工作环境好不好, 员工心情舒不舒畅, 员工价值得没得到实现, 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得没得到发挥作为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把帮助客户实现愿望, 帮助员工实现百家论坛域外风

价值, 帮助企业实现效益融合在一起, 推进员工民主管理、员工自主管理, 实施“三自一动” (员工自选单位、自选岗位、自选班长, 全员动态管理) , 开展创“免检车间”、“免检班组”活动, 创“青年文明岗”活动, 评选“星级操作员”活动。让员工在创新文化理念引领下, 自己制定工作目标, 自己监督实施, 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从而形成中国企业特有的文化模式。

理念是旗帜和方向, 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创新, 就要把企业长远战略目标与安全、稳定结合起来, 把企业的形势、任务与员工的责任、义务结合起来, 把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提炼, 不断完善, 形成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文化理念, 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形成一支有工作热情、求实创新、严谨扎实的员工队伍。

文化建设创新 篇9

近年来, 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沈冶机械在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全面提高员工的学习力、创造力,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 引领和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以宣贯企业价值观为核心, 抓理念识别系统的“落地深植”

依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做出根本性调整, 实行了由橄榄型组织模式向哑铃型组织模式的转变, 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导向与之相适应。制订了《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企业文化推广方案》。确定了“制造精良装备、提供专业服务, 实现最优运行效果”的公司使命;明确了“打造世界一流专业设备制造企业, 让用户需要时首先选择我们”的公司愿景;提炼了“责任、创新、专精、共赢”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及企业各专业管理理念。

公司“责任、创新、专精、共赢”的核心价值观, 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公司技术团队打造出世界级的电解多功能机组和红土型镍矿回转窑, 依靠技术创新, 为民族工业争了光;以金工一车间卧车操作者陈航卫为代表的优秀员工, 恪守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准则和“我干的产品我负责, 我干的产品全合格”的岗位诺言, “专精”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以塑造员工形象为重点, 在行为识别系统大做文章

公司大力倡导以《关键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文化。分四个层次, 制定了行为准则。高层领导的行为准则是:立足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自律慎独;中层管理人员关键行为准则:顾全大局、勤于沟通、管理创新、务实高效;一般管理人员关键行为准则:服务基层、精通业务、方法得当、执行严格;员工的关键行为准则: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于学习、提高技能。

(三) 以塑造企业形象为依托, 使视觉识别系统与时俱进

随着公司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展, 建立品牌标志, 从而确定沈冶机械品牌定位的视觉形象愈发显得重要。公司量身定做了品牌标志, 起到了取势、明道、优术作用。V I设计基础部分, 规范了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印刷字体、辅助图形等;应用部分, 规范了办公系统、服装系统、环境系统、产品标牌等11个项目, 充分体现应用要素中的文化品味。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 强化组织和制度保证

公司成立了企业文化领导小组,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网络, 制定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计划, 明确内容、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进行考核。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 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保证了企业文化的常态化运行。

(二) 大力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是强势导入。举行创新文化建设启动仪式, 拉开了沈冶机械企业文化建设“传承+创新”的推进序幕。员工人手一册《企业文化手册》, 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二是强化理念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中层干部, 科、工段级干部及班组长骨干三个层面的专题培训。三是丰富载体。在厂刊、广播及公司网站上均设置了企业文化建设专栏及宣传“窗口”, 在厂区内设置醒目的宣传标语。同时, 制作了厂情片《走进沈冶》, 突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四是大力开展企业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 使员工在互动的氛围中感受新的理念, 改善心智模式。五是在员工中开展了“沈冶员工画与话”征集活动, 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由被动灌输转为自我教育和激励。

(三) 以班组建设为载体

确定了“标识统一、着装统一、文化园地统一、定置管理统一”及“环境形象、现场形象、产品形象、设备形象、员工形象”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围绕“四个统一”和塑造“五个形象”, 公司先后出台了《三星级班组建设升级管理实施方案》、《四星级班组建设升级管理实施方案》、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级班组建设升级管理实施方案》, 可以说, 每一次班组建设的升级都伴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

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 突出五个关键环节, 即“学习是基础, 改善心智模式是关键, 创新是核心, 持续发展是目的, 让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根本”。首批确定4个班组为五星级班组试点单位, 全面导入创建学习型组织内容, 并把效率、质量、安全、成本核算、设备、6S管理、和谐等定量和定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从而形成同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结合, 以点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

(四) 着力一体化的融合

1.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递进和客观要求, 战略的实施和强力执行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企业文化的推广应同战略的实施步骤相协调, 起到文化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塑造作用, 使文化适应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变革。

2. 坚持企业文化推广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公司通过开展年度最具有影响力的团队和人物评选活动, 选出不同层面的典型, 使员工从身边典型中汲取精神营养, 达到了“拨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3. 坚持领导垂范与员工全员参与相结合。

公司的各级领导要做企业文化的倡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 用人格魅力增强感召力和凝聚力。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企业文化理念必须贯穿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员工的职业行为当中, 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4. 坚持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

企业文化必须内化于心, 固化于制, 外显于行, 才会真正实现文化的落地生根。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 使决定权、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相对独立和分开, 围绕公司发展目标各司其职, 科学制衡;关键点是建立有效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绩效考核, 使员工有针对性的自我改善工作业绩, 并且在公司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

(一) 团队学习力显著提升

公司推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模式, 变局限在课堂获取知识和信息, 为重在培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并提倡把工作当作学问来研究。公司领导以“领导班子理论中心组”学习为平台, 亲自登台授课, 公司领导的亲力亲为起到了示范作用, 公司上下呈现浓厚的学习氛围, 周末课堂受到员工的欢迎和响应。

提升学习力, 使领导层的决策能力显著提高。近几年, 公司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 运用战略性思维, 以全球化的视野, 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 不断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使沈冶机械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销售收入从公司成立初期2002年的1.86亿元, 上升到2010年的10亿元。在“十二五”规划中, 公司确立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以整体搬迁为契机, 打造中国有色重工集团, 用5年的时间, 成为中国有色行业装备第一供应商、国际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有色冶金、矿山重型装备企业。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确定了沈冶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架构, 充分体现抢抓机遇, 敢为人先、系统思考的文化理念。

(二) 员工的执行力显著提升

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如何“正确地做事”、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无条件考核等文化理念的学习和应用, 使员工对执行有了全新的认知。不谈“怎么不行”的理由, 而是寻求“怎样才行”的办法。经营订货人员不讲条件, 奋力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 超额完成了订货任务, 确保了隔膜泵的总体市场中标率持续三年保持第一, 国内铝设备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生产系统员工牢固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 千万百计保合同, 在作业面积紧张和生产周期不足的情况下, 坚持生产“五项原则”, 即准时制、网络计划、四按、低成本、灵活与均衡组织生产, 使主导产品隔膜泵和天车的出产周期进一步压缩, 合同履约率达98.4%。

(三) 企业的凝聚力显著提升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 铸造和谐”的文化理念, 不仅让全体员工充分享受公司改革发展的成果, 也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公司着重技术、管理和技能三支队伍建设, 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和首席工人制等, 为员工发展搭建递进通道;注重人文关怀。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每年都为困难员工提供资助, 让所有员工的孩子都上得起大学;组织业绩突出员工省内带薪休假, 为在岗和退休员工实行免费体检, 提供免费工作餐等。所有这一切, 使员工感受到沈冶大家庭的温暖, 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 企业的创新力显著提升

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开创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的工作局面, 使创新贯穿公司运营全过程。

管理创新亮点纷呈。一年内两次成功完成股权转让, 使沈冶机械整体进入上市公司, 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首创以总装车间为龙头的拉动式生产方式, 准时性和均衡性生产实现重大突破, 生产指标创历史新高;外委外协实行战略性转移, 确保公司产品价值链的一体化运作;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公司所有基层管理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 激活了干部队伍;营销模式实行从区域订货到产品订货的转变, 备品备件采用储备销售的组织方式, 完善了营销体系, 提高了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公司制定的铝电解多功能机组、阳极炭块堆垛机组、阳极焙烧炉用多功能机组三项企业产品标准升级为有色金属行业标准;铝电解多功能机组被授予辽宁省名牌产品称号, “新型铝电解多功能机组”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申请专利96项, 其中授权77项,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取得了新的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先后被授予“首批辽宁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沈阳市出口明星企业”、“辽宁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有一种力量, 使我们拥有昔日的荣光;有一种力量, 鼓舞我们执着地奔向前方。那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它是旗帜, 是号角, 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火, 激励企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的亲身实践, 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论述了创新型企业文化在提升学习力、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方面的效果以及对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新 篇10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本专题考点在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①本专题考点高考命题频率高、涉及面广;命题多依托新情境、新材料, 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性考查, 考查单一考点 (知识) 、直观性知识的试题正在减少;命题能力立意明显提高, 试题难度也逐渐由中等转向偏难, 注重培养考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是本专题备考复习的重点。复习时不仅要明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掌握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 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 而且还要注重结合申遗、中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重大纪念日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国家文化政策等文化事件以及传统节假日、地方 (民族) 特色文化等活动, 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考点拓展:

文化遗产≠世界遗产。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②并非各国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一定程序, 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并给予保护的。③研究文化遗产与研究世界遗产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研究文化遗产可以明确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 并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立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1) 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因此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考点拓展: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 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 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 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必然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平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拓展:

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 包括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等方面的表现。②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说的。③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4.文化传播的途径

(1) 文化交流的过程, 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5.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2)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文化传播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 如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②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6.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

①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态度要求。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 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 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及其继承性。

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其继承性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考点拓展:

误区: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因此,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说法不正确。

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拓展:

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 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则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 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③面对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不能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而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9.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考点拓展:

误区: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的,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因此, “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是继承, 其次是发展”的说法不正确。

10.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决定因素)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因素)

(3) 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 催生社会变革, 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重要因素)

(4)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①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 包括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两个方面。②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交融;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 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③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文化继承, 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都需要辩证分析其精华与糟粕;教育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 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2)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 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 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情况, 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 社会实践的发展,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拓展:

误区: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们就不可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因此, 文化创作者进行文化创新, 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有灵感, 但归根结底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12.文化创新的意义

(1)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作用, 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拓展:

误区: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 如电脑算命, 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 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13.文化创新的途径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实现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借鉴。

考点拓展:

文化创新中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 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 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 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拓展:

(1) 误区: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拒绝外来文化。

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 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 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 对于外来文化, 我们不能一味地拒绝和排斥, 我们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 全面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 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即文化传承。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而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④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 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考回眸】

1. (2011·海南政治卷·14)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 人们都要拜祭“公祖”, 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 人们移风易俗, 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 建设和谐文化, 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 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 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韵味, 故①②入选。③说法错误, 民俗节日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答案为A。

2. (2011·山东文综卷·20) “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好客山东贺年会”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 体现出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故①入选。②说法错误,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意味着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传播了文化, 故③入选。④说法错误,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答案为B。

3. (2011·浙江文综卷·31)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 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 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 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解析:A说法错误, 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说法不妥, 一定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不妥, 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有可能相同, 也有可能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竖大拇指”、“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 故选D。

4. (2011·北京文综卷·24) 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 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 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 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 颠倒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者的关系;②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 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故③④入选。答案为D。

5. (2011·天津文综卷·5) 最近, 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 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 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解析:材料突出了传统美德在当代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 故C入选。A“完全”说法错误, 传统道德准则应顺应时代不断发展, 而不能说其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说法错误, 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变化发展的。D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显示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6. (2011·安徽文综卷·8)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形成了茶文化, 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故②③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④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答案为B。

7. (2011·广东文综卷·30) 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 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 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 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了“深圳精神”, 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①③入选。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 不符合题意。④“不切合主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8. (2011·北京文综卷·25) 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 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可以分析出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故选B。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竞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A、D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

9. (2011·浙江文综卷·40)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 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 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 摘取了多个奖项, 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 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文化创新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时, 首先, 要注意设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界定;其次, 要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三个层次, 即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再次, 围绕材料的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答案: (1)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 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 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 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创新设计】

1.在传统节日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 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 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 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 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2~3题。

2.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 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 实现文化创新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大红灯笼高高悬挂, 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明显的优越性

4.“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 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 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 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1年9月5日晚, 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 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 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A.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6.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 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是因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7.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A.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 “2011中国·濮阳精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新性, 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妙绝伦。回答8~9题。

8.河南省濮阳市华东区东北庄村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当地有悠久的杂技历史, 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锄头叉把当道具, 房前屋后练杂技”, 这就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主要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文化是一定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9.有“中国杂技之乡”之称的东北庄村杂技兴起于元末明初, 东北庄村人在“玩把戏”的过程中, 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艺人的长处加以创新, 使“把戏”的内容日益丰富,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杂技艺术。东北庄村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

A.文化发展是在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中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

10.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 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 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1年4月27日至5月27日, 以“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69个艺术团体、近2000名艺术家相继登上北京舞台, 共同呈献集音乐、舞蹈、戏剧、广场联欢、展览于一体的艺术盛宴。据介绍, 11年来, “相约北京”迎来了一批大师级人物, 如捷杰耶夫、多明戈、韦伯、罗兰·佩蒂、莱斯利·霍华德等, 同时也引进过费城交响乐团、芬兰赫尔辛基男声合唱团等团体和《天鹅湖》、音乐剧《猫》、《大河之舞》等经典作品。

(1) 结合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 说明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的意义。

(2) 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 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面对中外文化交流。

12.素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 起源于夏商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经过漫长的演进, 其到宋代才真正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艺术。1951年新中国治淮期间, 著名艺人冯国佩用花鼓灯向治淮模范表示祝贺, 其精彩表演让中央歌舞团的舞蹈专家惊叹不已。此后, 花鼓灯走进中南海, 走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 到21世纪初, 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几近消亡。为了重振花鼓灯艺术, 近年来, 安徽蚌埠冯嘴子村投资建成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 举办花鼓灯歌舞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交流切磋, 终使花鼓灯又“花”开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 简要概述社会实践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B错误,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错误,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错误,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C 提示:②说法错误,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应当尊重和保持, 而不应当缩小甚至消除。

3.B 提示:“大红灯笼”“茶室茶亭”是中华文化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具体表现, 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C 提示:材料主要讲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①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③强调文化传播, 与材料无关。

5.C 提示:A错误, 文化演出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B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6.C 提示:A错误, 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B“促进作用”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腐朽的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说法虽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7.C 提示:漫画中的小孩在中秋节将月饼作为垫脚石去拿巧克力, 启示我们要加强对传承传统习俗的教育和引导, C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D说法不符合实际。

8.B 提示:濮阳杂技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9.A 提示:B、C不符合题意。D错误, 文化创新既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0.C 提示: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群众实践,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 故②与题意不符合。

11. (1) ①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 增强我国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②举办“相约北京”联欢活动, 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 外国优秀文化不断传入中国, 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面对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2.①社会实践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产生和成熟。花鼓灯源自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 并在社会实践中日趋成熟。②社会实践是花鼓灯艺术传播的动力。正是治淮的实践才让国人知晓了花鼓灯艺术, 并使花鼓灯艺术走向世界。③社会实践推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创新、繁荣和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通过建立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形式的创新, 推动了这一民间艺术的重振和繁荣。

创新文化比创新技术更重要 篇11

我们由衷地向屠呦呦表示祝贺。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说的那样,这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十分巨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6年至今,在科学类诺贝尔奖的442位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有232人,比例高达52.5%,居世界第一。

尽管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已是老生常谈,但创新的主题,在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新旧动能艰难转换的当口,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三五”不仅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更是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

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要实现这些目标,核心问题是实施创新驱动。但将创新落实到行动中,远比文件以及口头所说的“创新”要困难得多。

创新,为什么总是知易行难?

创新,是对传统的叛逆,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说到底,创新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碰撞、智慧对接的过程。

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对接,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聚集与吸引;人才的聚集与吸引又取决于一个宽容社会的构建;宽容的社会,又取决于政策的开放。

东西方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民族还是企业,思想上越谦逊、政策上越开放,就越能吸引更多创新人才,自身也越强大;反之,思想上自大,或政策上封闭,排斥外来文化,自身也会萎缩。

无论是中国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或是苹果公司“非同凡想”的奇思妙想,以及谷歌公司“20%的创新时间”(员工可利用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都表明创新必须根植于宽容、开放的文化。

宽容、开放的文化,恰是中国一些地方及企业的短板。有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不作为、乱作为”;有些企业提拔领导只讲资历不看能力;有些创投引导基金怕担风险只投稳定项目不投起步企业……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历时八年,访问了近百位革命性产品和服务的发明者后发现一个现象,凡是杰出公司不仅宽容失败,更认为在创新程序中,失败是无法避免的,是其事业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宽容失败,也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必须要有的文化氛围。

日前,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既需要有像屠呦呦这样的技术创新者,更需要有能吸引创新者聚集的创新文化。(支点杂志2015年11月刊)

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与实践 篇12

1 营造企业之家的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 供电企业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 倚重垄断行业优势, “皇帝女儿不愁嫁”及“电老虎”思想严重, 部分员工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 缺乏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 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 构建资本社会化、资产多元化、分配公正化、管理法制化的现代企业, 是国有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 树立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 不仅是眼下最紧迫的任务, 也是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在培养创新企业经营理念的同时, 供电企业需要通过企业制度、企业形象、营销理念、员工行为、企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营造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氛围。近年来, 怀化电业局根据员工的文化需求, 大力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配置了阅览室、健身房、篮球场, 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每年举行员工乒乓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比赛和文艺汇演。同时围绕企业生产营销工作, 及时举办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讲座, 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岗位技术练兵比武, 以及征文、摄影、书法、绘画、歌舞比赛, 培养和陶冶广大员工的品德和情操。创办了《怀化电力报》、局域信息网以及宣传橱窗, 及时宣传政治、经济和文化3个文明建设成果, 传播知识, 陶冶情操, 凝聚人心, 促进发展, 为怀化电业局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2 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凝聚力与竞争力的形成, 而企业文化是否能够发挥作用, 则取决于员工的心理尊重程度和务实性。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企业应弄清楚员工的需要层次和结构,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在物质生活上, 员工通过工资、奖金及工作条件的改善得到满足;在精神方面的需要, 则通过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道德等得到满足。企业只有形成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的气氛, 员工才能形成爱企、爱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并使之在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不断延续, 促进员工奋发向上。推动温暖文化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从而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 促使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怀化电业局根据两网合一后的实际情况, 积极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力度, 大力实行竞争上岗, 公示岗位竞聘条件, 按德、能、勤、绩进行考评考核。实施“两个办法”, 畅通员工成才渠道, 建立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使用和发展机制, 使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强、具有办事能力、年轻有为的人走上管理岗位, 成为企业管理骨干, 激发员工爱岗成才、敬业奉献。

3 构筑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

怀化电业局安全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全方位生产经营过程中, 形成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 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队伍, 构筑企业的安全文化。它是物质安全文化、精神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安全文化的集合体。

众所周知, 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点多、线长、面广、岗位多, 再加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所以对于违章违纪现象, 一定要防微杜渐, 从小抓起, “小题大做”。要知道, 安全工作无小事, 没有“恶小”的积累, 不可能有“大患”的质变。因此, 各级管理人员要多深入现场, 多贴近员工, 耐心细致做好“小事情”、不折不扣预防“小违章”、一丝不苟排查“小隐患”。

怀化电业局建立了员工教育培训中心, 保证经费、师资、设施和培训时间落实到位。结合实际, 每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培训, 并鼓励员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定期开展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 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该局以独特的、先进的安全文化, 创新安全管理理念, 积极探索构筑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新方法, 为建设本质安全型供电企业发挥基础导向作用, 为打造“本质安全型团队”及“本质安全型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4 打造优质服务的品牌文化

如今, 优质服务是占领市场的根本保证。计划经济时代, 由于供电企业履行管电职能, 习惯把客户作为管理对象来对待。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供电企业正在转变观念, 真正把用户作为客户对待, 作为“上帝”对待。怀化电业局围绕客户需求开展电力营销优质服务, 全体员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创造“国家电网”的品牌文化。

当今, 电力客户不再仅仅满足于有电用, 作为消费者和客户, 他们需要得到更方便和高品质的服务。目前, 怀化电业局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 调整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 提出和完善了“优质、高效、规范、真诚”“微笑服务你我他”“你用电, 我用心”等众多新举措, 注重营销服务承诺, 抓好营销窗口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 提高员工服务质量, 延伸服务内涵。通过SG186系统推广应用和集抄改造全覆盖等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手段, 完成企业科学化的管理规划, 实现迅速、便捷的供电服务, 树立了良好的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品牌形象, 赢得政府和客户的一直好评。

5 注重企业文化的创新

俗话说“三流企业靠生产, 二流企业靠营销, 一流企业靠文化”。海尔、麦当劳、肯德基等世界知名一流企业的发展足迹就是最好的佐证。企业文化要发展, 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 企业文化就没有活力, 员工就得不到长足发展, 企业就无法实现业务常青。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怀化电业局现阶段关注的焦点。

(1) 重视民族文化的因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必须以此为出发点, 立足中国特色、湖湘韵味、五溪乡情等一系列地方实情和民族特征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

(2) 结合电力工业的历史发展轨迹, 进一步提炼、深化供电企业精神和理念, 丰富怀化电业局的文化内涵, 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上一篇:PLC控制应用系统下一篇:寻找傣族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