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创新

2024-10-22

文化与创新(通用7篇)

文化与创新 篇1

一、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

1.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鼓励创新并容许创新失败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文化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 一种给创新者以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一种能够使创新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不断扩大和张扬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一, 它是一种氛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最大限度激励或激发人们创新的文化, 它不仅有利于滋生创新的土壤, 还能够促进这种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扩大, 将之投入于实践之中,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其重要性。第二, 它是一种科学理念, 可以指导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实践。创新就是“求变”, 但盲目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改造自然之前首先应该思考什么是自然以及自然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要以人类自身为主体自觉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第三, 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世界中每个国家、族群、民族都有其独特文化, 文化并无优劣之分, 真正的创新文化必然是兼容并包的, 多元文化交流既是两种文化的双赢, 也是世界文化的多赢。一直以来, 中国人都秉持着“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2.文化创新的内涵。文化通过塑造个人的人格实现人的社会化功能;通过整合目标、规范以及行为来制约团体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其功用更多的体现在整合与导向方面。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 先进的文化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第一, 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观念。文化具有流动性, 只有在创新与交流之中才能获得生命。如果一种文化不再与其它种文化相碰撞相交流, 不再创新, 那么它就有可能走向灭亡。如果要评判某种文化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的潜力, 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就是其创新能力。第二, 创造文化创新发展环境。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文化创新的国际背景, 然而仅仅有此是不够的。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软实力”代表, 虽然属于“软创新”但也需要“硬投入”。国家必须一方面重视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投入, 同时致力于打造文化原创的发展平台, 并加大文化版权保护力度, 使文化创新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和尊重。

二、中华创新文化

一个国家能否被外界认可, 除了需要重视领土的完整性之外, 也不能忽略自身的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的文化传承, 是因以儒家“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孔子称“仁者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性。《论语》中处处谈“仁”, 总而言之, 仁者, 即本着同情心而推己及人, 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无限责任。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决定性因素, 这种创新对于科技、教育、文化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建设国内创新文化, 才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1.历史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 第一点可以总结为“生生”, 《易经》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生生之谓易”, 这是“生生”最早的表述, 强调的是一种生命活动或生存活动的不间断性, 也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个特点是“和合”。中国人说“天人合一”, “天”指“天道”, 人仿效于天, “人”指“人道”, 天落实于人。

“生生”与“和合”既统一又对立, 可以在任何大环境下生生不息、和谐统一, 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因此, 当文化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创新文化应运而生。

2.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并非意味着有现成的创新文化大厦等着我们去添砖加瓦,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 作为一个有机主体, 可以对任何与其联系的事物发生作用及影响。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 需要我们在国内大环境下, 不断将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创新融入到既有的文化之中, 形成一个长效的、有益于创新精神传播的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创新的行动为祖国添加了无限生机, 尽管创新精神在这片沃土上已开始滋长, 但也必须承认相较西方发达国家, 国内社会领域的创新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意识落后、创新能力欠缺以及创新思维得不到法律保护等问题正是我国缺乏成熟创新文化的主要表现。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 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工程, 它既需要一种统筹规划的整体意识, 又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人进行努力。任何个人或者群体都无法真正创造出有生命的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事, 只有经过大家的反复实践和认识, 才可能形成有代表性的、先进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奋斗目标, 为完成“中国梦”, 文化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1.文化创新与传承。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瑰宝。文化可以凝聚人心, 尤其对一个民族来说, 传递共同的信念与共识是文化最重要的作用。要了解一个民族, 首先要了解它的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融合与交流, 我们已经有能力有精力观察和欣赏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而先进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具备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与胸怀。当然, 我们并没有在眼花缭乱的世界文化中迷失, 我们始终坚信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 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即其独特性。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你走在世界哪一个角落, 有华人的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

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 篇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要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这些重大决策、重要论断都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据,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提出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说,这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企业基业常青、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许多企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所告诉我们的。概括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内在需求与本质属性,和谐也是一个追求基业常青的企业所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所以,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两项重要内容。

在去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曾讲过,企业文化的定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这个定位是准确的。但从我们研究的视野来说,特别是从企业发展实践的需求来说,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不能搞得太狭窄,应当深化、拓展和延伸。比如,品牌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学习型文化、环境文化、安全文化、资源文化、节能文化等等,这些都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有些本来就是企业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从我们的研究工作来说,过去可能重视不大够,没有真正深入下去,所以还是应当加以强调。因为企业发展的实践使这些问题凸显出来了,可以说是实践的呼唤!而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应当倾听实践的呼声,尊重实践的权威。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说创新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事实说明,在企业想创新而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不成。同样,没有创新,和谐也难,也不能真正实现。六中全会决议讲:“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要创新。过去有句话说:“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二者是“齐美”共进。

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企业创新观?

概括地讲,就是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

全面创新观是说,企业的创新并不是单项创新,并不是仅仅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的创新观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并不是全面的创新观。

全员创新观是说,企业的每个岗位工作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指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

持续创新观是说,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而不是停滞的、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何在?

这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层次来说:

1.企业文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停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2.文化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在今天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注重文化创新,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创新,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形态在变化,所谓“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的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

3.特别是从企业运作的形式来说,正在经历着一场很大的变化。例如,过去常常是单枪匹马式的竞争,现在是协作竞争或者叫合作竞争,叫“竞合”或“合竞”。企业的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研究协作竞争、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思维新文化。再如,过去是什么都由企业自己做,现在讲核心技术自己做,而其它环节搞“外购”、“外包”。这是一种智慧型的运作。企业本身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也要有新的文化观念。还有企业重组后的文化创新问题,已有一些企业从文化层面上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我们进行企业文化研究当然应当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企业本身运作的发展变化又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

4.去年12月,适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发展,海尔集团更改了企业精神与工作作风。新的海尔企业精神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新的工作作风为“人单合一,速决速胜”。张瑞敏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运作模式变了,企业文化的某些内容也要随之而实行创新。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才是真正的辩证法的发展观。

当然,注重企业文化中的文化创新,并不是说在企业文化设计中,今天提一个理念,过几天就要更改。我想不会发生这样的误解。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发展中若干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与总体上文化创新性的关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操作艺术,需要好好把握、具体分析和研究。

关于在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中注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问题。

如何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同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或者说融为一体,这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历史性课题。我认为,这个融合关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华民族走向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两个文化根脉:一个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根脉;一个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传统文化根脉。这两个文化根脉,对于缔造、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极为重要,可以说具有根本意义。这个大课题的研究,如果加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我的研究也有个人的局限性,这里只就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问题,提供点资料、个人的思考与个人的学术性的理论观点。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和谐”,是哲学范畴、伦理概念,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这里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是作为哲学范畴提出来的。

2.古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对“和”、“和谐”的研究和倡导。大家常说“和为贵”。“和为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讲的。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生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这是《论语·学而》篇的记载。孔子讲的是“和无寡”。到了孟子,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讲的是“和则一,一则多力”,用现在的语言拿企业来说,就是在企业内部大家和睦相处,意见一致,那力量就会强大,内部有了凝聚力,对外就有了竞争力。《广韵》则讲:“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又有的古书讲:“刚柔得适谓之和。”正因为从“和为贵”出发,从古代先哲们的一系列论述出发,在我们中国的长期社会生活中才形成了“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心平气和”、“家和万事兴”这样一些古训。这些古训,也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3.“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最早提出这个思想观点的是伯阳父(史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西周末年,伯阳父同郑桓公谈论西周的政局时讲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对“和”与“同”的概念作出区别,有了不同的界定。主张“和”不是主张“同”,如果都是“同”,同则不继,则无发展,无前进。

4.由此引申开来,“和”、“和谐”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并不是取消差异,取消多样性。古代圣贤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两句话有很深的哲理。从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和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是什么状态、什么境界呢?这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联系构建和谐企业,或者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也有一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最广泛地在企业形成共有价值理念,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在处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各种关系中,协调有序地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和谐”的状态,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一是持续发展。

5.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从“和”又引申出“中和”、“太和”的概念。“中和”的思想出自《中庸》,这就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孔庙大成殿前上方挂的就是“中和位育”四个大字。后来的宋明理学对“中和”有许多论述,如讲“致中和于一身”,“中和,道义由之出。”提到“太和”,在云南大理,常常可以发现过去留下的“太和”二字。是不是从南昭国、大理国时留下的呢?在北京故宫有太和殿,这里的“太和”大概可以解释为高度和谐的意思。当然,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公平正义,不可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太和”二字最早可能是《周易》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庄子也讲过“太和万物”。顺便说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和谐”,儒学与道学是一致的。如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传统文化的精髓方面,他们是相通的。这样说不知是否可以?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和谐”的论述,除上面提到的外,比如《尚书》中讲“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讲的是“万邦”而不是一邦。《周礼》中也讲到“以和邦国”。当然,当时的人论述这些问题,都有那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需要具体分析、科学分析。还有社会理想方面有关“和谐”的大量论述,也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西方文化、西方哲学中有关和谐的思想,也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值得一提。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把“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他提出“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在这位西方古代哲学家看来,美即和谐,和谐即美,和谐具备了美学价值。著名的苏格拉底还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理念。一位法国学者写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和谐经济论》,这里出现了“和谐经济”的概念。

7.罗列上述文献,无非想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底蕴深厚的,这些都已经传承到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中。六中全会的决议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如何有效地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观察事物、处理矛盾,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提升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实施推行中,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不是搞点概念游戏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8.介绍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是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这是中电国际李小琳总经理提出来的。这个“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有着很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根脉,是一种人本文化、责任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可以称得上深邃厚重、情智交辉。静水深流,给人以联想和启迪,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

另一个是中国兵器工业北方重工集团的以“和”为基石的接力文化。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了企业成败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和合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融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企业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我看这是现代企业精神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两个范例。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理念相融合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十几年来就一直存在我的心中。我深知这个课题对于形成企业文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化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希望和大家一起为此作出努力。

文化创新与国家振兴 篇3

----浅谈现代大学生文化创新的责任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文化在不断交流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着,文化自身蕴含着不断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古往今来,大学生始终肩负着传承、创新、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这一功能不仅没有减弱,相反,被时代赋予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变化发展迅速,我国在不断提升增强综合国力,以致于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文化发展建设的动力在于创新,因此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创新。胡锦涛同志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所以作为现代大学生是文化创新的一支主力军,要主动参与和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和崇高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华夏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威胁,步入现代化的中国,还没有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出本土的、精华的文化。就如熊猫本来专属于我国的国宝形象,美国人制作的“功夫熊猫”在中国创下了八亿票房。可见我国在文化创新精神方面显得贫乏。所以我提出“国家的振兴在教育”的观点,从高等教育说,文化创新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就恰恰落在了现代大学生的肩膀上了。

让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新的主力军。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青年大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其次,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大学生在文化积淀、凝练和升华的进程中传播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自主创新。

作为校方:首先,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让学生们尽情发挥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们创造大量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再次,学习环境,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为培养创新能力所创造出条件。

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篇4

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班组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班组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成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班组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行为现范.共同观念和凝聚力。

班组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以树立班组团队精神为核心,以强化班组管理为重点,以打造安全、质量文化为主线,以节约、创新为突破口,以实现自控型和谐班组为目标,确保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是企业文化建设研穷的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持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环节。

内化以“团队”为核心的班组精神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核心

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团队。班组长作为班组的灵魂,是班组团队的引领者,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管理措施的落实者,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以文化人,以魂铸人,内化于心,引领众人。班组精神建设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必须做到群体认同。因此,要在发动职工征集岗位精神和人生格言基础上,提炼班组精神,形成进取向上、追求卓越为核心的班组团队理念,并通过思想上互帮、作业上互控、技术上互教、生话上互助,营造“在一起共事是缘分、互相支持是情分、干出成绩是福分”的和谐“小家”氛围,树立“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从而把团队精神融入到具体工作岗位之中,成为班组全体成员的共同行为导向。

固化以“四化”为标志的班组物质文化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基础

当然,班组团队精神不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建设优秀的物质文化显示出来。有专家提出评价班组物质文化“四化”标准是:一是班组环境学习化。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载体,通过开展学技练功.技术攻关、读书评书等话动,使班组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引导职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班组着力营造学习、进取的文化环境。二是宣传阵地齐全化。班组有职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阅报栏等齐全的宣传阵地,并坚持做到形式设计新颖,内容常换常新。三是文化活动群体化。经常因地制宜地在班组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四是班组管理民主化。提高班组民管会的质量,使班组内任务公平、班务公开、奖惩公正,职工心平气顺。

优化以“创新”为重点的班组管理机制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班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以新视角、新理念审视、探讨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新特征、新方法,才能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一是重在服务,提升班组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车间(科室)必须设专人负责班组建设.要把班组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研究班组建设规划,调查分析班组建设现状,解决班组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车间(科室)要扎实有效地抓好班组建设,组织落实班组建设规划,指导帮助班组健全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班组的帮促转化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组建设中的问题。二是重在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的新经济时代,也就是以软约束为主的文化管理时代。一方面要注重刚性管理,从严治企、依法治企,严制度上标准,严规章上水平,确保班组管理有序可控;另一方面要尊重职工人格,增大管理的亲和力、凝聚力,激发人的热情和潜能,为职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搭建舞台,使企业发展愿景与职工抱负目标同一,培养自信、自立、自律的职工队伍。三是重在基础,促进班组管理达标。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基础管理达标的具体体现。当前,要完善各类“达标”标准,加强民主管理,发挥班组“五大员”骨干作用,做到“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促进班组基本管理素质的提高,激发职工学标、对标、贯标、达标的热情,培养职工现场作业依标对现的自觉性,促进班组基木作业达标、基本制度落实、基础管理到位。

外化以“习惯”为标志的职工行为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手段

企业文化理念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一瞅而就的,需要强化“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意识,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班组管理实践,把班组管理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从理念层面上升到自觉习惯。一要自觉“养成”问问题学习的习惯。通过向问题学习,总结经验,找准差距,以训促学,打造学习型班组。二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常态习惯。日常精细管理,要体现“最高标准是全员标准,最佳状态是常态”的境界。要借鉴“五常管理法”(或称5S管理法,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素养),“养成”良好的常态习惯。实际上,海尔的OEC管理法中的区域管理法就借鉴了这一做法,在5S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安全,变成“6S”,正是坚持“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精神和“小球滚斜坡”精神,才成就了今日海尔的品牌地位。三要自觉养成精细“执行”制度的习惯。要坚持“执行高于一切”,通过建立和完善执行力文化,把精细习惯体现在班组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系统化的每一个流程作保证。为确保标准化作业,做到“工作讲程序、作业讲标准、行动讲纪律、落实讲考核”,把职工学先进的热惰和干劲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

强化以“精细”为特征的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保证

班组长既要管又要干,这是班组长特征和素质要求。杰出的班组长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正确的作业管理方法,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打造精品、建设一流职工队伍素质要求看,班组长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业务要精。就是业务技能精湛,特别是要熟知本工种作业程序、工艺标准和规章制度,要具备熟练应对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因此,班组文化重在建设,努力提升班组长队伍任用机制。要建立和实施班组长培训、考核.选拔、管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真正把安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放到班组长岗位。同时,明确界定班组长在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保证班组长管得了、管得住、管到位、管得好。另一方面,管理要细。班组长在工作中必须用心细密,管理精细,考核严细,把关仔细.工作抓细,才能做到细中求真.细中求深、细中求实。因此,作为班组长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抓环节中的主要矛盾,制定各项工作预案,作业怎么干,谁来干,干到什么程度,要心中有数。只有预想周密,才能确保班组实现“五好一准确”,以精湛的能力,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干队伍。

论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5

发布时间:2011-08-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春江

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以廉洁从政法规制度为支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党中央立足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深入思考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要充满自信,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廉政资源

这些年,随着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大案要案被曝光,一批党政领导干部被查处,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央坚定的反腐败决心拍手叫好;另一方面,社会上又不时出现“腐败是不是越反越多”的疑惑。有些人看到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现象,就感觉腐朽没落的习俗不但没有走远,似乎还愈演愈烈。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总是别有用心地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一些领域和环节发生的腐败问题描绘成一团漆黑,还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思想肆意放大,说成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不治之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自卑情绪,一说到反腐败,就觉得西方比我们好,好像只有西方式民主文化才是反腐败的唯一良方,仿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只有特权思想、人治、官本位等糟粕。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

事实上,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考证,就会发现,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涌现出很多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清贫自爱的清官,他们中有的名垂青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比如包拯、海瑞等。还有的虽未至名满天下,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清廉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明代有个官员叫姚文,主管当时全国的粮食调运和储藏。一次他生病后,有很多百姓去探望,但他吩咐下人不准收任何东西。有一个人送了一条鲜鱼挂在姚文家的门壁柱上,等下人看到的时候,鱼已经腐烂了。姚文知道以后,就嘱咐下人将一串铜钱和烂鱼一起挂在柱子上,请人去认领。姚文病逝后,百姓集体来到他家门前,朝着柱子上的烂鱼,失声痛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不久就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等,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廉洁自律、防止腐败。诸如此类鲜活事例,都闪耀着廉政文化的光芒,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罕见。

完全有理由坚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宝库,我们应当自豪地对待它。今天,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廉政精神和进步思想,并且不断将它发扬光大,作为新形势下建设廉政文化的丰富养分。不仅如此,在反腐败国际合作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还要敢于和善于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独具中

国特色的廉洁思想和传统文化。

遵循规律:建设廉政文化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文化发展自身的客观规律

廉以养德,文以化人。文化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设廉政文化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当前,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被人们诟病的现象,正是违背文化建设规律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地方习惯用行政强制命令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看上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纷纷出席会议并讲话,口号提了一大堆,但是始终难以渗入干部群众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时间久了,人们就认为,廉政文化很空虚,离自己较远。有的地方搞廉政文化,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年年都是听报告、读文件、写心得。群众听着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都厌烦了,有的甚至说,老百姓无职无权,想腐败也没机会,要教育就去教育领导干部,别弄得“领导生病、群众吃药”。还有的地方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很熟悉,这些地方搞廉政文化有时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如搞廉政知识有奖竞赛活动设置不菲的奖金等,群众意见很大,认为这样搞廉政文化,不但起不到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反而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人的精神世界时,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照搬经济建设的做法去搞文化建设。遵循客观规律建设廉政文化,首先要以人为本。廉政文化建设发挥作用主要靠“以文化人”,必须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教育人。以人为本还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特别要注意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不断挖掘乡土资源,把乡土文化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这是由于乡土文化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老百姓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乡土廉政资源的挖掘还有利于激活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培养一支廉政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其次,要重在建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也不可能指望通过听几场报告,唱几首廉政歌曲,读几本廉政书籍就形成。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任务,需要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着急不得,也浮躁不得。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普及廉政文化的方式和渠道要做到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避免脱离群众、远离实际。比如,推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从“机关”走向“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和领域。第三,要注重形式。既要广泛运用传统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又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面和渗透力。近年来,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在丰富廉政文化传播载体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尝试,不少地方以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扩大了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廉政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不断涌现。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完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得更鲜活、更生动、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开拓创新: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当传承和发扬。但是,今天我们建设的廉政文化毕竟不同于古代的“清官文化”,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打牢了,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其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有人说,美国靠“三片”影响全世界,即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薯片、英特尔芯片。实际上,“三片”附着的就是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文化已经被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正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中国来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和平崛起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赋予廉政文化建设的崭新意义。第三,“清官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过分依附于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不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与制度建设相得益彰。我们知道,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和固化,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约束力,往往比正式制度更有力度,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廉政文化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并没有明确清楚的条文,对人的思想意识是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不容易为外人所察觉。同时,廉政文化发挥作用,对人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提醒我们,如果片面强调廉政文化的自律作用,而忽视了廉政制度的他律功能,那么反腐堤坝不堪一击的情形就会发生。因此,一方面要在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同时,以刚性的约束力规范党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以柔性的感召力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如此,方能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建设廉政文化,在思想意识上要敢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善于创新。其实,创新并不神秘,日常工作中每个理念的提出,每个方式的改进,每个活动的延伸,都需要创新思维,但创新也绝不空泛,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形式的变化。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要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紧贴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用创新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告别廉政文化与中心工作“两张皮”、不相干的尴尬现象,使廉政文化的软实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是创新必须突出廉政文化的特色。从全国来说,廉政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是中国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要突出时代特色,是属于当今这个时代的,不是原封不动吸收传统的,也不是超越现实条件的。就各地而言,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三是要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主要内容、工作部署等比较明确,但还缺少有效的评估体系。一段时期过去以后,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广大人民群众的反腐倡廉意识是否比以前更强,“廉荣贪耻”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否比以前浓厚,这些情况需要一套科学的廉政文化评估体系去给出具体的标准,避免靠人们单纯的主观感受去评价。

文化与创新 篇6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 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机构汇聚, 文化企业众多, 文化人才荟萃。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之际, 北京应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全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文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新兴文化业态的领航者。北京市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曾在讲话中表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

一、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下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 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在报告中提到:2011年, 北京文化创意总收入突破9000亿, 实现增加值已达到1989.9亿元, 占GDP的12.2%。在北京市的服务业当中,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产业的第二大产业。然而, 从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需求来看, 北京市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的优势行业还面临着转型升级, 特别是需要提高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同时, 像设计创意、动漫网游、数字新媒体等新型的业态总体规模也偏小。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步伐, 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促进文化产业的顺利转型。北京科技资源最丰富、科研能力最强、科研人才最集中、科研成果最丰硕, 具有明显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优势。其中, 各级科研机构213所, 两院院士人数在全国的比例为36%, 各类高校北京有80余家, 申请专利、授权总量都居全国省市前列, 特别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了5.8%, 这个数字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充分利用北京优势, 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新形势下北京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 北京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以数字出版引领未来阅读方式的变革, 用创意驱动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 构建文化创新战略, 提升文化影响力。同时, 科学创新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复兴、文化的跨界融合等提供了新路径。具体来说, 这些年北京十分注重研发与文化的密切结合,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徐徐展开的画卷, 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 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独家数字内容供应商, 这些重大科技项目是北京文化创新与科技团队的完美体现。

“十一五”期间, 北京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 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 占全市GDP比重的12.3%。2011年,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突破9000亿元, 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 现价增速14.2%。”[1]具体来说, 在出版领域, 具有零污染、低成本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研发获得重大突破, 纳米绿色制版技术已在怀柔产业化、报刊等领域应用。在数字电视发展上, 率先攻克了交互式多媒体服务软硬件系统和基于有线线缆回传的双向机顶盒。此外, 喷墨数字印刷技术、三网融合关键技术、文物保护监测技术等一大批项目, 展现着北京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繁荣景象。

“十二五”时期, 北京将全面推进“双轮驱动”战略, 力促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2012年5月, 在第八届文博会上, 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为核心, 联合石景山区石景山园、东城区雍和园、西城区德胜园共同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2年1月至8月, 示范基地所在的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超过2200亿元, 占整个北京的42.8%。

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成以来,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坚持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开放交流原则, 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努力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按照规划, “到2015年, 示范基地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100亿元, 年均增速15%。”[3]2020年, 基地将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4000亿元, 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7000家以上, 力争在20年内将北京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

二、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主要特点与不足

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不断改变着文化的业态。一方面, 文化和科技互相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驱动经济发展。文化因素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 技术手段变革改变了文化内容制造与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另一方面, 科技与文化融合带来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 主要特点

目前, 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识产权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业态的核心;二是中关村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三是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1. 知识产权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业态的核心

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主, 即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创新产品形态, 掌握关键专利技术, 以内容为制胜的根本。例如, 北京市中关村石景山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 主要得益于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以及其技术创新和版权内容为主的运营模式。2012年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超过240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将近20%。

2. 中关村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2009年3月以来, 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国家示范园区, 并相继出台“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推荐人才特区建设和服务业综合改革等系列创新试点工作, 并取得显著效果。使得中关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促进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2011年, 示范区文化创意企业6201家, 总收入4600亿元, 示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4.4%。2012年上半年, 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 总收入、利润、实缴税费和出口总额等指标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3. 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融合高新技术, 已经成为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2%, 居全国第一 (详见表1) 。2011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约1989.9亿元, 同比增长14.2%,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2%;全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到9012.2亿元, 增速超过21.1%。2012年仅前8个月, 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收入达5203.5亿元, 同比增长12.9%。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 一些由科技直接推动的高端的文化业态, 比如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 这些新兴业态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已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003-2011) .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ndsj/

4.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由单纯注重研发走向产学研结合这是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所呈现出的重要特点。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力带动下, 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并已经转换成为许多地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而主管部门的引导、地方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也使得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由单纯注重研发走向产学研结合。比如, 《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文化演出网络化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两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发团队, 就整合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广州大剧院、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产、学、研机构的研究力量, 针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 展开协同攻关, 并在第一时间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在2011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申报中, 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 他们联合相关的科技研究机构, 组成产学研结合的团队, 以联合申报的方式承担了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初步形成。

2011年初, 中央歌剧院就与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共同成立了数字化舞台工程联合实验室, 承担了文化部“数字化舞美科技应用研究”项目, 2012年中央歌剧院又承担了国家科技提升计划项目《模块化舞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研究实现高新技术和文化艺术完美结合, 突破学科、领域、行业的壁垒, 充分利用国防现代化的技术优势, 融合军用高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内容, 从智能创意、虚拟世界、高效实时交互等技术体系入手, 整合、提升传统人工操作、人力生产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将数字化高新技术在舞美领域大胆运用, 并加快与大企业的全面合作, 构建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是中央歌剧院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 不足之处

当前, 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 科技对文化发展支撑不够, 仍需建立和完善支撑、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体系

特别是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力、表现力、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还有待进一步借助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实现整体提升。科技与文化融合意识有待加强, 融合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目前, 文化创意与科技成果结合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空间更为广阔。文化与科技融合也必须化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结合点。同时,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应当更加丰富多元, 要有基础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面, 更要有文化创意促进技术研发的一面。

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工作机制不完善、驱动力不足

目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工作机制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策机制都存在问题。

(1) 就市场层面而言,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在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条件下, 亟需构建适合自身要求的自主创新市场激励机制和体系;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综合现有的自主创新具体模式, 在文化内容、文化传达、文化演化等领域, 从技术层面分类培育和形成多元化的自主创新模式。

(2) 就政策层面而言, 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自主创新发展的有效激励, 需要加强具体政策措施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为我国文化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提供动态、多元的政策体系, 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供给体系, 实施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战略。建立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机制, 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足够的注意:有效结合自主创新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的疏通和引导作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平台建设;针对重大创新领域提供专有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文化创新人才队伍的政策激励。

(3) 就体制层面而言, 文化系统和科技系统长期以来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 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互不往来。因此, 需要在体制改革上做足文章, 打破两个系统长期分隔的局面, 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 要实施柔性人才政策, 以智力服务为核心, 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 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打破体制性障碍。

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效率不高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效率低下的状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创意”, 文化科技难融合。用现代科技传承文化, 技术在其中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传承正确与否才是关键。而传承文化这座摩天大厦的地基则是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文化产业的经济魔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创意则是中间的媒介。创意为媒的根本是人才, 而人才的匮乏成为了直接的制约因素。

(2) “少资金”, 自发对接有难度。除了缺少创意, 资金不足也成为了令不少文化企业头疼的难题。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前门文化有限公司, 设计的所有产品都带有浓厚的前门地域文化符号, 目前开发了4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品。由于缺少资金, 企业的研发投入小, 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 反而影响到市场。

(3) 科技环境存在不足。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尚待挖掘, 科技应用仍显不足。以动漫行业为例, 由于电脑绘图技术、渲染技术等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 国内应用水平不高, 使得我国动漫行业活动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 即使有好的创意, 但无法通过先进科技手段成为优质的可视化产品, 故无法与DISNEY等国外力量竞争。2009年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 北京市为9357分钟, 杭州市为27409分钟,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应用明显不足。

(4) 创意产业人才不足, 人才结构失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 一批兼具创意与技术背景、实现创意内容产业化的高级经理人。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例, 2009年, 我国仅影视动画和影视特效人才缺口就达15万人。2010年以来, 平均每月的动漫招聘岗位约1000个, 这其中, “动漫美工、程序开发”相关岗位占到85%。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优势资源应该向企业流动, 而现在的优秀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了。如何形成优势资源的企业化流动机制也值得我们思考。[5]

(5) 品牌意识缺乏,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增强。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难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就北京影视行业而言, 规模较小, 目前仅有歌华等少数具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 还没有形成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

三、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双轮驱动战略核心与具体措施

为了适应当前北京文化发展形势, 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这“符合首都作为国家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 是对过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6]

(一) 战略核心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核心在于多层面、全方位实现北京科技与文化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一方面, 科技对文化有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对文化制度变迁的驱动作用;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实践对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演变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文化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引领下科技形态的演变;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制约下科技制度及科学管理的完善;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驱动下科技文化的繁荣与渗透。

北京科技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不是简单的科技加文化, 而是通过科技来实现支撑文化和生产力发展, 通过文化的创新发展来引领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将科技创新渗透于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和环节, 文化创新致力于探索发展精神动力和提升软实力, 从而形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的过程。

(二) 具体措施

北京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需要在战略和实践两个层面具体落实。

1. 从战略层面, 要加强顶层设计, 着重打造4个平台

把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协同创新作为首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整体战略, 着重打造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4个平台。

(1) 科技文化创新项目研发平台。以中关村海淀园等科技园为龙头, 联合科技共同成立研发公关团队, 对当前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科技难题进行研发。抓好重大项目, 紧紧围绕文化需求, 加大数字电视、数字出版、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攻关, 推动科技成果运用。

(2) 科技文化创新企业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成立北京市文资办, 统筹协调全市文化资源整合、重大项目投资等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放大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 吸引社会资本的全面加入,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 科技文化创新产品交易和中介平台。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各要素的优化配制, 培育和发展面向社会从事文化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文化科技中介服务, 让科技与文化创新成果快速进入市场的同时有效降低文化科技创新风险。

(4) 科技文化创新知识产权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保护和运用。凡进入北京市场的文化与科技的制度创新产品, 一定要事先确立知识产权, 唯有如此, 才能切实保护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智力成果, 为二者的融合和可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2. 从实践层面, 加强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打造4 大体系

要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新与发展的4大体系。

(1) 文化科技资源整合体系。通过建立多层面、立体的网状联系, 促进文化与科技全方位交融, 通过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制作、包装、传播及成果应用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 如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出版、数字广告等。

(2)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体系。北京将继续坚持研发与转化并重的宗旨, 加强文化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 完善交易市场, 为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支撑, 将先进成果应用到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新兴业态、保护文化名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 不断提高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

(3) 文化科技融合的承载体系。近年来北京市重点实施高清数字电视交换推广工程、数字文化社区、云计算和云服务平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北京将充分利用首都在区位、文化、科技和资本方面的优势, 着力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支持文化科技园与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推进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科技含量高的重大文化科技项目, 实现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项目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4) 文化科技融合的支撑体系。在体制机制上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都市合作机制, 整合各方力量, 推动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政策上要完善认定标准, 在项目、用地、资金等方面先行先试。在人才培养上建好人才发展平台, 引进和培养文化科技领军人才, 把首都建成文化、科技的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蔡灵, 沈哲彦.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M].中投顾问, 2012.

[2]石丹.2012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举行[N].朝阳报, 2012-9-24.

[3]李苑, 韩业庭.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N].光明日报, 2012-5-21.

[4]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北京统计年鉴 (2003-2011) [EB/OL].[2013-2-1.[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ndsj/.

[5]王一鸣.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盘点及调整策略[J].中国市场, 2012, (50) .

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篇7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国内外企业竞争时分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除了企业产品质量过硬,销量领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指引作用,可以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发展不进入人意,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非常好,企业发展前景广阔,有些企业虽然有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精神没有深入到企业的每个员工的心中。

一、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发展比较不均衡,很多知名企业具备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时,依靠企业文化的无形力量为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还有些合资企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新颖,给人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在我国还存在一些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发展之中。还有些企业为了文化而文化對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移植或者改良,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企业很难再激烈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去。然而,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企业,将他人的企业文化移植改良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更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不能直接制造经济利益,但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信誉度,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改革创新

1.突破观念,加强重视

在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发展是从计划经济跟随中国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很多企业的生产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还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还不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所以,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企业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移植改良。

2.效益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的经济形态,国有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必须经过经济核算,这要求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并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创造最佳效益。

3.竞争观念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普遍的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的竞争规律。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必须树立起公平竞争,合法竞争的竞争观念。

4.信息观念

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传播性、反馈性和时间性等特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业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焦点,只有那些对信息具有敏锐洞察力,迅速应变力的国有企业才能担负起在现代竞争和未来竞争中中获胜的历史使命。

5.人才观念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做到人为

本是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中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6.信誉观念

信誉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望,具体包括产品信誉和社会信誉。信誉至上,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7.塑造企业灵魂

企业文化其理论博大精深,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其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是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它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塑造。国有企业对每个发展时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价值观进行整合,从正确、全面理解把握和不断创新企业

文化的角度出发,精心提炼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战略等价值观念,并迅速转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大力抓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最终推动国有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工人同实现。

三、总结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建立完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帮助企业提高社会信誉度,还可以为企业制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树立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上一篇:文艺表演节目报幕台词下一篇:学习培训感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