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文化建设

2024-05-08

休闲文化建设(共12篇)

休闲文化建设 篇1

近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对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强, 随之也催生了休闲文化产业, 休闲旅游、休闲城市、休闲农业、公共休闲空间等休闲文化渐入寻常百姓生活, 成为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文化产业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使然, 是社会向更和谐文明迈出的重要标志。为全面规范休闲文化服务, 确保休闲服务质量, 推动新兴休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出台了GB/T 31171-2014《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与要求》、GB/T31172-2014《城乡休闲服务一体化导则》等系列国家标准。通过休闲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切实提升百姓休闲生活品质, 保护消费者权益, 并与现代市场密切结合, 创造全新的休闲文化和消费文化。

休闲文化建设 篇2

文化休闲大舞台项目,位于县城旅游商务新区内,是新区的重要配套服务设施之一,由张家口英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3.1万平米,聘请河北建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建设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大舞台及配套服务设施。

项目核心建筑大剧院建筑面积4400平米,采用两层框架结构,一楼为可容纳580人的观众厅,建有400多平米的多功能舞台,配备了国内一流的灯光音响设备及电动垂直升降幕布,可供70名演员同台演出,并配有排练厅、化妆间、休息厅等服务设施,能够满足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的需要;二楼为娱乐厅,设有多功能影视厅、活动室、办公区及5个豪华包间,多功能影视厅内设小舞台,安装了70个豪华座椅,配有大屏幕显示系统、投影机、光纤网络等设备,不仅能够放映高质量的数字电影,还能够召开中小规模的电视电话会议。该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实施了大剧院及三幢附属建筑的建设。目前,大剧院主体及配套建筑主体已全部完工,进入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年内完工,2012年将正式投入运营。

职工休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3

燕山石化化工一厂基于对职工思想现状和精神需求的掌握,积极加强职工休闲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为研究如何建设和谐企业、提高综合效率、追求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关键词:休闲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一、休闲的内涵

休闲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是一段“时间”,可以是一项“活动”,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还可以是一种人的“精神态度”。

休闲的“时间”含义,通常被称为“自由时间”或“闲暇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是每个人都共同拥有的。每个人的时间形态一样,绝对量也一样,但每个人的时间质量、内容和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的感受却不一样。

休闲的“活动”含义,是指在尽工作、家庭与社会的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是自娱自乐,是非功利性的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是满足自我的业余爱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休闲的“生存状态”的含义,是指人的“物质存在”所必需的,是恢复和增强体能所必需拥有的状态,是扩大自我多方面的能力和进行各种创造、进行体验和欣赏所必需的。

休闲的“精神态度”的含义,强调心灵和精神感受,获得一种驾御自我的内在力量。休闲的心态,一般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只要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其中。

休闲之于现代社会的人,不仅是为了恢复体能,更是为了从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享受生命的意义,寻求快乐的人[1]。

二、实践及成效

1.树立健康理念,提高职工休闲自主性

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正确的休闲意识可以激发职工接受休闲的热情和兴趣,也为今后活动扫清思想障碍。

以往,职工多热衷于诸如看电视、打游戏、上网聊天、逛街等短暂性、大众化、被动式的随兴休闲活动,但是诸类活动往往难以给参与者较深入的体验,容易导致无聊等负面情绪,而且不利于培养思考、创新、坚持等精神品质。化工一厂提出“深度休闲”新理念:在非工作情况下,个人结合自我兴趣爱好,有系统、有计划地从事休闲活动,在深度投入、快乐参与过程中,展现自我价值。同时推出“休闲福利”政策,利用工会经费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鼓励积极性休闲活动。

2.创造浓郁氛围,提高职工休闲积极性

良好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导向具有积极作用。企业作为职工的第二个“家”,其整体氛围是否和谐、有无休闲伙伴也极大地影响着职工的休闲积极性。

鉴于化工生产厂的作息限制因素,化工一厂确定了“厂里支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协会(横班)组织、灵活自主开展”的休闲文化建设思路。

重视协会活动。基于职工共有的兴趣爱好基础,陆续成立了户外运动及摄影、羽毛球、网球等协会,通过各协会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把具有相同爱好的人聚到一起,增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学习,有效消除了行政组织单元间存在的人际边界。

重视横班活动。基于职工共有的组织归属,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有效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加深不同兴趣爱好者间的相互影响。

注重活动延续性。坚持每年开展“我们的故事”征文活动,旨在培养职工“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善于表达、精于总结”的行为习惯;开展“星级工厂”争创活动,旨在培养职工“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开展羽毛球、网球等趣味比赛,旨在固化职工“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生活理念。

3.创建良好平台,提高职工休闲创造性

在搞好消遣娱乐型休闲活动的同时,积极创新学习提高型休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努力让职工自愿在“闲中学”。

着眼于强化现有生产装置的专业积累。借助信息化手段,成功研发职工互动培训系统,将职工“学技术”的过程转变为“玩网游”的享受;举行芳烃联合装置竞赛,激发成才需求,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职工技能鉴定考前培训。

着眼于强化新工艺、新技术的专业积累,通过举办“工艺下午茶”、“家庭作业”流程图等培训创新,使职工迅速掌握了装置知识,持续提升技能。

持续加强职工休闲文化建设,有效提振了职工精气神、激活企业生产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化工一厂在新建装置、技改科研、正常生产等3条战线同时鏖战的情况下,实现了企业和谐稳定,员工精神昂扬,经营业绩显著,科研成果突出,先后被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几点启示

1.加强休闲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有效途径

健康积极的休闲,使职工的生理与心理得到调节,一张一弛,平衡发展;使职工与他人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交流与沟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同时在休闲过程中,职工的压力得到释放,矛盾、冲突、对抗情绪会因此减少;而且通过户外休闲活动,还能使职工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促进和谐企业的建立。

2.加强休闲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健康积极的休闲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本中精神、意志方面的禀赋,如乐观向上、坚持不懈、勇于挑战、追求创新、止于至善等,从而大大激发人力资本的活性,进而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无数这样的个体结果汇总起来,产生的最终效果自然就是企业发展速度与质量的提高。

3.加强休闲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休闲文化建设强调工作和休闲同样重要,只要把握好二者平衡,休闲同样能对生产产生互补效应。这是信息时代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新变化,所以,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固化已有的好经验、好模式外,还要结合形势变化,主动吸纳新的元素,拓展新的领域,将职工休闲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的有益补充,创造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企业环境,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马惠娣.休闲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3):42-43.

[2]魏翔.闲暇经济导论:自由与快乐的经济要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休闲文化建构下休闲经济的发展 篇4

罗素说, 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与休闲有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曾举例说:“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 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中国古代对”休闲”二字也有精辟的阐释:“休”, 人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 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 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二、为什么要发展休闲经济

当前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业压力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 休闲经济的发展, 给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比较好的途径。

1、休闲经济能提供多类型人员就业机会

休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休闲经济是一种满足人的闲暇生活需求的经济活动, 它与其他他行业密切相关, 涉及到文化、教育、治安、社区服务等诸多行业。它所包容的产业比较广泛, 能吸纳各种劳动力。发展休闲经济会带动相关的许多服务业和生产企业复苏与振兴, 给大量的人提供多层面的工作机会。美国休闲业已成为第一位的支柱产业, 从业人员站到了一半以上, 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占比仅为30.15%, 与美国相去甚远, 很有发展空间。如在旅游业中, 吸纳一人就业就可带动相关产业4-5人就业, 收入一元钱就可使相关产业增收5-7元。

2、休闲经济的广阔市场为扩大内需提供了舞台

发展休阐经济最适应当前国内市场需求.最能扩大国内消费。我国当前市场需求不足很大程度是结构性矛盾引起的。2008年的金融海啸, 也让中国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销, 更需要内需。当外销之路越来越艰难时, 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成为发展经济的唯一出路。而且中国人口众多, 居民素有储蓄的习惯, 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 人们的收入水平还在逐渐提高, 而休息日及延长假期政策, 增加了人们的消费时间, 扩大了消费空间。钱和闲的双重增长, 必然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发展休闲经济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休闲与物质主义、效率主义等截然相反。休闲的精髓是宁静、平和与永恒, 休闲是自由地安排时间。休闲经济作为一种高级经济形态, 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人文情怀, 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以及发展中的人文意识, 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休闲及其经济活动能更大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休闲文化带领休闲经济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说休闲文化是人类休闲的精神成果, 那么休闲产业则是休闲的物质成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休闲经济, 休闲文化对休闲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休闲文化对休闲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功能

新时代的休闲经济, 应是一种全新的, 运用人类知识精华和文化智慧的经济形态, 它的最大特点是以不断创新的休闲文化为主导, 将知识、智力、技术、文化和智慧等因素作为生产和经济要素直接进入经济运行之中, 使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技术资本、文化资本等成为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 从而使休闲经济真正具有低消耗, 可持续性发展。新时代的休闲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文化密集型, 其扩散性和渗透性都比较强。注重休闲文化对休闲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功能与作用, 也就是注重突出休闲经济发展自身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格的建构

2、休闲文化的发展促进休闲经济产业化和产品多样化

休闲文化的发展, 将促进休闲经济产业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一个产业的收入只有占到GDP20%的份额, 才可以称得上支柱产业。对于中国多数城市而言, 休闲产业都还不是支柱产业。休闲经济和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 除了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因素外, 其关键还在于如何从休闲文化的层面, 在提升休闲经济与产业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质当中, 增强整个休闲经济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既然休闲文化对休闲经济起促进和引导作用, 同时能促进休闲经济产业化和产品多样化, 那么, 未来我国休闲经济的未来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道路前进呢?

首先, 要积极培育独具特色休闲文化。休闲文化领域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 梳理, 培育。当前, 对于西方文化的侵蚀,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仍有大量的精华值得我们汲取和保留, 而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 发展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休闲文化.让人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的时, 精神世界也能丰富起来。大力提倡具有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休闲文化, 最终形成具有核心价值的我国休闲文化, 从而发展休闲经济。

其次, 要提倡环境友好型的休闲方式。善待我们的周边环境, 去寻找适合我们国人的休闲方式, 改变消费行为和观念, 让人们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放松, 才能到达休闲的目的。而过度追求奢侈消费, 只会让环境污染与破坏愈发严重, 这与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音符不匹配, 也不能得到更好的休闲享受。

最后是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休闲产业。休闲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 环境承受力重.只有引导和建立资源节约型休闲产业, 才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来享受休闲经济带来的好处, 既不给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沉重负担, 从也能实现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休闲经济的作用出发, 通过对休闲文化的解读, 揭示休闲文化与休闲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而提出在休闲文化建构下的休闲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休闲文化,休闲经济,关系,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出版;

[2]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牡, 2000年版

[3]刘邦凡.休闲、休闲经济与城市经济[M].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年

休闲文学文化秩序探讨文学 篇5

概念本身的讨论有时会显得很不必要。正因为如此,采用休闲文学的话语形式,对文化意识领域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讨论,同样可能会具有某些重要的意义。《文艺报》4—11月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六次对话,而此前文学理论界发生的关于“成功人士”的讨论因为直接指涉文化消费内容,也被纳入“大众文化批评”或“休闲文化批评”的系统之中。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主流意识应有的地位;物质欲求的评价。实质上仍旧是传统意志和“新意识形态”的基本冲突,其意味可谓深长。

涉及休闲文学争论的首要问题是主流意识或主流文化精神是否当然地占有权威性指导地位,当然地对文化资源进行分配划拨调度安排。倡导个人写作的思想认为,就行为本身来判断,写作和阅读应当是很私人化的(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专业文艺创作工作者,这部分人的写作态度的确有些难以讨论)。一个不靠政府提供专门薪金而从事写作的人,理论上他的写作立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主动的选择权利。比如他可以自觉地为某个先进的集团、政党摇旗呐喊,也可以为其他社会群体传达意见,当然也可以不受任何有形政治力量的左右,独立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阅读或观赏基本上是一种消费行为,主体有着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除非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完成这类活动,拒绝参与则意味着将要蒙受行政利益意义上的损失。但经常出现的状况则是,秩序的主张往往在干扰着上述过程的实现,而且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才遭遇到的问题,而是秩序建立过程中留下的依据和程序方面的遗憾。通常情况下,一个政权建立之时并不将文学秩序的建立作为特别需要重视的工作。虽然历史上有过在建立政权的同时也力图构造文化秩序的尝试,比如明朝伊始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和文学有关的禁令、一系列和道德有关的文化主张等,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政权巩固的需要而非出于对文化本身的兴趣。所以当政权必需的一些上层建筑被纳入国家规定的秩序轨范之后,主流意识随即产生,而其他下位阶的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观念等等则必然受到主流意识的制约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样说并不排斥文学艺术自身的传承关系,只不过这种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其内容总是或显或隐地依附于主流意识而存在(在今天看来,文学是否从属于特定的政治内容并不是通过讨论便可以解决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认为这类讨论只是给予批评家一个政治态度的表白机会而已)。秩序建立之后当然也有着逐步完善和推进的过程,甚至会产生重大的变化,但其基本思想往往显得较为稳定,而且,秩序和个体自由总是存在着矛盾冲突,且不论其表现形式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

品味瓯江文化 感受休闲养生 篇6

休闲养生在丽水,可以追随先辈们的足迹探古寻今,徜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辉映中,品味底蕴深厚的瓯江文化,感受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神奇与瑰丽……

6月28日、29日,到丽水参加绿色中国行“8+1”对话丽水的嘉宾和媒体深入丽水中国第一座摄影博物馆和青田石雕博物馆,在领略文化养生的魅力同时,还采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大家奔走于丽水的大山大水之间,被浓浓的艺术氛围所陶醉。

在中国第一座摄影博物馆,中国工程院院士、文职少将、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东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著名主持人宋英杰等“8+1”对话丽水与会嘉宾以及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人民网、绿色中国杂志社等多家媒体记者欣赏了博物馆内的世界经典影像展和中国摄影史展览。

据介绍,中国第一座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由原丽水市文艺会堂改造而成,博物馆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2650平方米。博物馆外观保留原建筑典雅、质朴的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和,博物馆内部设施完备,专业性的摄影史料、器材、作品存储库房,用于摄影作品交流的多功能媒体厅,举办大型展览的临时展厅一应俱全。而丽水是中国第一个摄影之乡,有数千人的庞大摄影队伍、丰富的摄影创作资源,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连续5届10年在丽水举办。

在青田石雕博物馆,众位记者领略了青田6000年石雕历史的缩影。它跨越时空,聚集了青田石雕的魂与魄、精与神,展示着青田石雕文化的内涵。现在,青田全县有2万余石雕从业人员,已形成了一支以6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11位省工艺美术大师为首、100多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中级工艺美术师为中坚力量的梯队式创作队伍,以及上规模、上档次的石雕市场和专业的石文化研究机构。青田石雕从无到有,从衰到盛,从国内到海外,从单一工艺到艺术精品,似一条艺术长河,闪耀着一代代艺人们的智慧之光。

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的家中,记者们不仅欣赏了大师多年的雕刻作品,而且与大师倾心交谈,了解到青田石雕的创作过程。倪东方大师已经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至今仍在创作。这不仅印证了丽水是山清水秀的养生福地,也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文化养生的内涵。

“文化是休闲养生旅游的核心,精神健康必须依赖文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社会文化处处长麻益兵认为,旅游有三个阶段:好看、好玩、提升(休闲、养生),而休闲养生旅游,首先就是要让游客得到身心放松,其次是收获身体健康,进而得到精神愉悦。麻益兵说,丽水“秀山丽水·养生福地”这一品牌还需要系统研究和开发,通过实施精品工程,强调品牌营销,打造“养生福地”品牌,丽水的文化休闲养生将大有可为。

通过所见所闻,记者们对丽水丰富的养生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赞不绝口;都表示要好好宣传丽水,使这一片养生的宝地能够为更多人知晓,使更多人来到丽水,享受这里得天独厚的养生产品。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初探 篇7

筅陕西榆林学院李卫星筅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王全军

马凌诺斯基在其《文化论》中提出, 文化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 包括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语言和社会组织。它们是互相形成及相互决定、缺一不可的。当把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看作一种立体的文化现象时, 便具有了文化结构所应有的两个层次。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层次, 是指场馆、项目等器物层面的东西;心物层次主要指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实施过程中的制度以及人们在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和习惯, 如组织制度、参与方式、评价制度等。两个层次依次展开, 相互影响交错变化发展。其中物质层次是最为活跃的因素, 而心理层次则最为保守, 但它却是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灵魂。

一、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1. 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确立娱乐化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全面发展的涵义则包括了身心均衡的发展。学生在学校生活中, 拥有不少的闲暇时间, 娱乐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生活状态。在诸多的娱乐活动中, 如何避免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 避免陷入一味追求低级生理感官刺激的误区, 尤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休闲体育因其独特的功能价值, 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学校娱乐活动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再创造意义的高尚娱乐活动。

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然而仅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组织体育活动和课程, 又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导致体育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体育活动的娱乐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娱乐化的休闲体育活动中, 可以获得身心的放松, 享受自我、挑战自我, 与社会和大自然充分融合, 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虽然娱乐化的休闲体育往往带有“自由支配”的属性, 但是, 这种“自由”并非“无秩序”, 反而, 这种“自由”中往往蕴藏着知识与创造、品德与文化、义务与责任、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学校休闲体育娱乐化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健康第一”思想的落实。这是因为娱乐化的休闲体育的健康观、心灵观、社交观、平等观等价值观念本身就体现了“健康第一”的理念, 是与“健康第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所以, 在学校休闲体育中确立娱乐化的价值取向, 既能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参与的热情,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2. 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体现多元化的发展理念

著名生态学家E·奥德姆指出, 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物种越丰富, 每一物种个体数量越大, 环境条件越复杂,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越大, 稳定性也就越大。生态体育理论专家吸收了生态学中的多样性和共生理论, 把它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 并将其理论范式扩展到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中, 进而成为指导休闲体育理论发展的一种新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极力倡导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并将其视为休闲体育乃至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准。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和功能, 单一和重复便意味着衰亡。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应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在于其所面对的参与群体的特殊性。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所面对的参与对象是发展中的学生, 这一群体的特征是身心发展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特点, 他们的喜好、兴趣、风格各不相同。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培养全面而具个性的人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组织制度的完善

1. 畅通参与途径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运动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就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项目较少, 多集中在诸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上, 而这些项目, 由于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因此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一些学生, 虽然想参与进来, 但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缺陷, 使其产生心理上的畏惧, 从而无法顺利地参与。在学校体育运动生活中, 每到课余, 虽然球场上往往人满为患, 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 每天定时、定点来运动的都是固定的人群。大部分学生, 往往都极少参与到这些竞争激烈的运动中来, 这种现象背后, 隐藏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尴尬事实。

休闲体育运动则是面向所有人群的一种体育生活方式。自发的体育运动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 通过合理有序的引导, 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 校方可以发挥其行政领导能力, 有目的地建立休闲体育运动俱乐部。俱乐部应该对所有学生开放, 而在俱乐部内部, 则可以根据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划分不同的级别, 形成有组织有秩序的休闲体育运动单元。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作为实现学校体育多元化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是学校体育进步的必然结果。作为满足学校学生体育需求的基本单元, 学校休闲体育俱乐部让更多的人通过参与以获得休闲娱乐带来的愉悦性体验, 是构建学校和谐休闲体育文化的有益途径。

2. 建立多种参与机制

一直以来, 竞技运动文化是学校体育运动文化的主流文化, 以“校运会”为代表的竞技运动文化, 其发展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比赛项目本身, 而体现在以比赛为核心的各个层面。从运动会的策划、组织、宣传、评价、裁判到通过运动会比赛而得以升华并感染每个学生的竞技精神, 无一不体现着校园竞技运动文化的丰富和纷繁多元。校园竞技运动文化的成熟, 是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 也不能只局限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本身, 而是应以休闲体育项目为核心, 建设其完备的文化构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来, 是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围绕此核心, 应建立学生参与的多种机制。比如, 休闲体育运动俱乐部的建设, 除了校方的合理引导, 其具体的管理、组织、制度制定等方面, 都应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这是因为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 只有他们自己更加明白如何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调整和建设。把全部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 这不仅有利于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合理与深入, 更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促进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健康合理的发展。

3. 完善评价与激励制度

每个学生都需要认同, 从一定意义上说, 认同感是他们得以深度参与某项活动的动力。在学校休闲体育运动生活中,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应该定期对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总结、评价和激励。激励措施的实施, 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

在激励措施的制定上, 应结合学校的实际, 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 目前我国学校大都实施学分制的学业评价方式, 可以考虑将学分与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水平挂钩, 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可适当地给予学分鼓励。但切不可过度, 如何把握这一措施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 否则, 就有可能导致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异化。

三、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将对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 必须进行全新的多角度、多元化的重新审视。把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物质建设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休闲体育运动具有与竞技运动完全不同的特质, 这就要求不但应把学校休闲体育开展所需的物质环境, 即场馆、器材等与健身、休闲、娱乐等元素结合起来, 还应与学校校园文化景观有机融合起来, 以体现学校休闲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总体来说, 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应是具有多重性、开放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人文性等多重理念特征。

学校休闲体育场馆的建设, 重要的是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学校休闲体育参与的对象是所有学生, 因此场馆的设计, 就应考虑到各种不同运动条件的人群, 既能满足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又能满足初学者、女生等群体的需要。

我国学校休闲体育文化, 其“心物”层次的体制性完善和“心理”层次的价值取向的正确, 是其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 将对物质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的内在核心, 而制度则为学校休闲体育文化的实施和开展提供体制性保障, 物质环境则是其发展的基础。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构成了学校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的绚丽图景。

参考文献

[1]韩素萍, 张晓宁.休闲体育概念研究之综述.山东体育科技, 2005 (4) .

[2]胡小明, 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 篇8

1.1 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

休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源远流长。“休”字, “人倚木而休”。造此字时, 我们的祖先就为“休”字蕴育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闲”通“娴”, 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组合上看, 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1]所谓休闲, 就是人们以各种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为手段, 追求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放松与和谐。休闲生活的终极目的是达到人的身心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2]休闲绝非偶尔的悠闲与放松, 更非消磨时间, 其本身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 指人在闲暇时间内, 为不断满足个体多方面需要而处于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 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 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完整的发展。休闲文化的本质是寻求身心和谐发展。[3]

在图书馆的整个发展历史中,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图书馆对文化、政治的教化作用以及对学术研究、社会发展的辅助功能。图书馆以传递文献信息的传统形象赢得了广泛尊重, 但其休闲功能从未摆上桌面。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 教师的教研离不开图书馆, 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图书馆。随着对精神追求的日益重视, 师生除了利用休闲时间逛街、旅游, 还把目光转向了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顺应读者休闲需求, 开展休闲文化建设。

1.2 高校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休闲性

文化是休闲的环境, 也是其他任何东西的环境。文化又是休闲的材料, 是休闲体验得以诞生的地方, 是休闲的基础, 是一切行为与交往的基础。[4]因此, 文化载体之一的高校图书馆也是休闲场所。其舒适的环境、浩如烟海的休闲文献以及闲适的休闲气氛能满足读者调试情绪、愉悦身心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休闲性。人们可通过网络翻阅电子图书、观看影视剧、欣赏音乐等。但是, 相对于无形的网络, 图书馆却是有形的实体。高校图书馆拥有宽敞明亮的馆舍, 具有休闲文化建设的实体场景。其次, 丰富的文献资源是休闲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再次, 图书馆拥有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他们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识渊博、和蔼可亲、无私奉献, 这是休闲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2 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

2.1 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 图书馆传统服务受到了一定冲击。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大力度开展休闲文化建设, 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才能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多年来, 高校图书馆偏重于关注知识、技术以及对精英文化需求的满足, 对休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休闲文化建设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让读者在宽松的休闲氛围中,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缓解压力、愉悦心灵。高校图书馆的休闲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它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的凝聚力, 为图书馆的自我宣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2.2 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具体实践

2.2.1 大胆设想、努力创新, 坚持休闲文化建设理念

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发展思路, 休闲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大势所趋。本馆虽不是国内最早开展休闲文化建设的图书馆, 但以建设新馆为契机, 本馆积极探索, 将休闲文化体现在新馆建设各方面。

2.2.2 精心打造舒适的休闲文化建设硬环境

本馆位于学院东北角, 毗临办公楼、宿舍区和教学楼, 外部造型高大宏伟, 周围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读者徜徉其中, 尽享安静与从容;馆内舒适宁静, 从色调调配、室内绿化、灯光设计到设备安放, 均讲求以人为本, 彰显休闲文化气息。

专题休闲阅览室建设是本馆一大特色, 共设有四个专题图书馆:川外学者文库、杨武能图书文献资料馆、歌德研究所和经典图书阅览厅。川外学者文库专藏本校教师的作品, 引导读者合理利用本校学术资源;杨武能图书文献资料馆藏有杨教授的经典译作和学术专著;歌德研究所藏有歌德的经典作品以及研究歌德的历代名家言说;经典图书阅览厅是本馆休闲文化一大亮点, 藏有文学、哲学、文化、外交等各领域经典作品。

2.2.3 大力营造轻松的休闲文化建设软环境

音乐咖啡厅里有钢琴、软椅、沙发、音乐、最新书刊, 允许读者看书、闲谈、下棋、弹琴乃至小憩。这里有刻苦的钻研, 有轻声的沟通, 有美妙的琴声, 伴随着咖啡香、茶香、书香, 形成了休闲文化的独特一角。空气清新、植被茂盛的休闲露台是散步、晨读、远眺风景的理想场所。读者可在美术厅绘画, 也可在自习区自主学习, 或是在研究室讨论学术, 亦或是在电子阅览厅看新闻、网上冲浪、欣赏经典影视等。读者可在服务部自主购物, 这里整洁干净、货架设置合理, 墙上张贴有提倡诚信教育的诚信树画面, 为读者提供便利、营造休闲气息的同时, 对其诚信和主人翁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排练厅常年有瑜伽以及桑巴、华尔兹等舞蹈培训。贵宾室为表演者、参赛者等提供周到细致的咖啡、茶水、点心服务, 彰显“以人为本”休闲理念。提倡微笑服务的咨询处、存包区和存包间也是休闲文化的体现。

3 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休闲文化建设

3.1 牢固树立并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休闲文化建设理念

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 牢固树立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休闲理念:从读者角度出发, 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关怀与体贴。

3.2 贴心营造随意的休闲文化建设硬环境

3.2.1 闲适的馆舍环境

理想的大学图书馆应是学习、查阅文献信息、感受人类文化精华和在文化家园中愉悦享受的最佳场所。[6]图书馆作为文化象征之一, 本身就是一部韵味悠长的书卷。高校图书馆应紧邻师生教学区、生活区, 造型应凝重大气, 周围应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第一, 在环境布局上, 应讲求舒适性和艺术性, 力求馆舍宁静整洁、清新舒适。例如, 巧妙利用自然光和柔和灯光打造温馨的休闲氛围;摆放柔软的休闲沙发、彩色软椅、音像架、茶几等休闲设施。第二, 增设休闲服务区, 如快餐铺、电话亭、音乐咖啡厅、自助超市等。读者可在随意看书、听音乐、欣赏娱乐节目的同时, 品尝茶水、咖啡、点心或快餐, 尽享如家般的温馨自在。应设置多功能书吧、休闲阅览厅等用以开展外语角、音乐欣赏等休闲活动。

3.2.2 怡适的文献环境

休闲文化建设对文献环境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合理调整文献入藏比例, 适当增加休闲文献。例如, 适当增加摄影、民俗、旅游、大众电影等图文并茂的休闲文献。其次, 发掘电子资源优势, 引进高质量的多媒体资源, 开设休闲栏目或设置链接以充实本馆网站资源;运用超媒体、超文本等技术开展个性化的休闲导航服务, 建构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3.2.3 开设专题休闲阅览室, 积极引导休闲阅读

图书馆应创设温馨的专题休闲阅览室。首先, 此处有各类文献资源, 以图文并茂的休闲读物为主, 如大众文学类、旅游民风类、社会热点类等。其次, 其设计布局以舒适休闲为主以彰显休闲理念。如将休闲沙发和软椅穿插在书架间, 读者可以坐着、半靠着, 甚至躺着看书。同时, 耳边萦绕着柔和的音乐, 使读者有居家阅读的感觉。此外, 设立读者交流区。读者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3.3 精心打造舒适的休闲文化建设软环境

休闲文化建设软环境包括“以人为本”的人文氛围建设和休闲文化活动的开展。

3.3.1“以人为本”的人文氛围

人们休闲的目的是解除紧张与焦虑, 追求心灵的安宁。对图书馆而言, 开放和宁静的环境是读者寻求心灵恬静与舒适的最佳场所, 人性化的服务是读者心情愉悦的客观保障。图书馆员高素质和体贴的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关键所在。学识渊博、充满爱心、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出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以亲切的态度、文明的语言、熟练的操作服务读者, 与悠闲的硬环境相得益彰, 让读者感受到浓厚文化底蕴, 这是对图书馆人的要求。例如, 安静和蔼的微笑、不厌其烦的详尽解答、甚至安静的脚步都能营造休闲的人文氛围, 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完美体现。

3.3.2 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

高校图书馆应举办充满人文关怀的休闲活动, 包括专题讲座、棋类比赛和文化成果展等。首先, 邀请相关专家学者, 举办益智趣味的辩论赛、专题讲座及学术报告等, 主旨涵盖文学、历史、文艺、教育、时政等领域。例如, 推出时事热点论坛、中西传统文化讲座、休闲文化与阅读讲座等, 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其次, 开办各种展览, 如摄影展、书法展、历史回顾展等。此外, 做好新书推介和导读工作。再次, 组织各类读者协会和专题休闲俱乐部, 定期举办丰富的读书活动, 为读者开辟交流与切磋的场所, 加强读者与读者、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最后, 开设多种形式的休闲培训服务, 如钢琴、书法、绘画、舞蹈等。

摘要:本文侧重阐述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的内涵, 指出高校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休闲性, 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的实践为例,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于光远, 马惠娣.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云龙.“休闲学”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研究, 2011, 4 (03) :55-58.

[3]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刊, 1998, (03) :99-100.

[4]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01) :59-64.

[5]王泽福.图书馆全方位开放式服务方案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01) :77-80.

休闲文化——浅述藏袍 篇9

藏族服饰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 藏族服饰文化在吐蕃时期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吐蕃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其服饰文化日渐发达。从吐蕃奴隶制王朝等级森严, 在服饰上的表现也完备。同时吐蕃盛时的敦煌壁画可看出, 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 藏王一般只有赞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 呈红色, 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

其次藏族服饰从松赞干布伊始的吐蕃与中原的密切交往, 两种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更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青海海西州都兰出土的大批吐蕃服饰文物, 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吐蕃服饰的工艺水平。服装的织物纹样多为联珠动物纹, 装饰品的金质首饰、佩饰的精美使人叹为观止。今天藏族妇女饰品的镶嵌形制, 可以从这些文物中找到原型。由此可以充分证明藏族服饰在吐蕃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吐蕃王朝崩溃后, 从九世纪中期到第十一世纪的二百余年间, 西藏社会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混乱状况。这一时期战乱不堪, 服饰艺术的发展也难免厄运, 停滞不前.在这一时期的藏族服饰发展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随着佛教的中兴, 严格的僧侣等级趋形成, 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渗透于服装、鞋帽, 而且以特定的图纹或符号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意思。这种现象还影响到民间装束, 如出现仿袈裟色泽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号及佛教法宝的装饰品等等。到了明代, 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藏区的纺织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 中国各民族文化大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日趋定型。

二、藏袍的内涵

藏族服饰复杂多样, 无论是穿戴还是裁缝都是比较复杂的服饰.这个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日渐完善的藏袍服饰文化内涵丰富, 层次多样, 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 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 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 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 这几乎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而无论是古羌人中的发羌, 还是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创造者, 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 气候寒冷, 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 以牧业、农业为主, 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 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 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 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 (酷似袋子) , 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 甚至可以放幼儿, 天热或劳作时, 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 将袖系于腰间, 调节体温, 需要时再穿上, 不必全部脱穿, 非常便当, 夜晚睡觉, 解开腰带, 脱下双袖, 铺一半盖一半, 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 可谓一物多用, 当然, 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像的。在等级差异方面, 贵族藏袍与民间藏抱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由于自然条件, 生产方式、历史的不同, 藏族服饰异常丰富多彩, 差异颇多, 不胜枚举, 有些地区, 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不同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与此协调的各类区域服饰、季节服饰、民俗服饰;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西藏服饰文化的纵向发展和各类等级服饰、职业服饰的千差万别。所以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特点鲜明

三、藏袍的特点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重要组成部分。藏袍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 文化灿烂。他们根据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命名.所在地服饰也有些不同, 各具特色:传统的藏袍服饰最基本的特点是肥腰, 长袖, 长靴, 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 臂膀伸缩自如, 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 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 方便散热, 调节体温。久而久之, 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这样的服饰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藏族他长期封闭性的生存在雪域高原上, 生活在地势高, 气寒, 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的服装的基本特征.必须是保暖﹑方便的服饰才能生活在高原上,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 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穿直统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 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带和靴子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穿戴。各种样式的“罗松 (镶有珠宝的腰佩) 系在腰带上垂在臀部, 形成各种各样的尾饰。各种精美的”止穷“ (类似匕首) 也都系在腰带上。有些地区的成年服饰保留有古风, 如阿坝州松藩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 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 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 在今天整个藏区已少见。四川阿坝州农区的嘉绒藏族, 因长期与羌族毗邻生活, 互相交往, 今天的妇女服饰也保留了一些羌族服饰特色。如普遍穿长衫, 并以蓝黑色为主, 下身系围腰, 腰间扎丝织花带, 冬天穿羊皮褂子或羊毛织成的无领短褂等。川阿坝、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 将头发梳辫成数十根细辫, 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 直坠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宽寸许的硬布块, 上缀真假琥珀、玛瑙或银碗形饰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许的硬布块, 垂及踝部, 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银元、铜元数行, 多至数十枚。长孔, 缚一红绸绿带, 颇为雅致。, 藏北妇女的藏袍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 并排饰于后面。一般是黑、红、绿、紫色等, 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 也有的把皮面饰满, 颇具特色。

休闲时代的群众文化 篇10

许慎《说文解字》:“休, 息止也, 从人依木。”指人在劳作之余, 倚靠树木或是坐于树下休息;“闲, 阑也, 从门中有木。”在门的外面竖以栅栏, 以之为界, 表示一定的范围, 一定的空间。把“休”和“闲”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新词“休闲”, 意思是走出门去休息。目前, 较为认同的休闲概念是, 人在业余闲暇时间, 经过充分自由选择和纯粹兴趣所致, 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手段的总和。人们在“自由时间”内, 用于冰释疲劳、恢复精力、舒缓情绪、消除郁闷、释放能量、减轻思想压力和增长见识、开阔思想境界的部分, 都属于休闲范围。休闲可充分发挥、发展人的主体性, 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使人保持内心的安宁与舒适, 激发人冷静审视人生、品味人生和完善人生的热情与活力。

休闲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 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对它有过精彩论述。美国社会学家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提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 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过去人们把休闲当作工作之后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如今工作是手段, 休闲是目的, 已经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一种意识。忙与闲、张与弛, 既是一对矛盾, 也是一种互补。能否聪明地利用闲暇时间, 关键在于对休闲的价值是否有正确的理解, 不能把“闲”庸俗化、低俗化, 也不能把“休闲”看成是有闲阶层独享的权利。

如今, 在中国公众中相当多的人对“闲”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人一说到“闲”, 就是吃喝玩乐、搓麻将、购物、逛街, 这是还没有从旧观念中脱离出来, 使以时间存在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所以, 我们认为, 休闲不再是简单地打发掉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 也不再是纯粹的消遣,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休闲是闲暇与自由的结合, 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创造财富。创作财富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那么, 让人们以自由、愉悦、轻松、和谐的形式展示生命的价值, 就是生命质量最充分体现了, 而休闲则是这种展示的最好的舞台。

既然休闲不该是仅限于有闲阶层, 那就对休闲提出了更高更人性化的标准:休闲必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这就涉及到了休闲的根本性问题:大众休闲应是最终目的。休闲无等级, 社会越发展, 大众休闲要求也就越高, 也就越成为可能。这么说, 其实已经揭示了21世纪的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是, 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据专家的研究预测, 到2015年, 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 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 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超乎人的想象。众所周知, 我国在1995年就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又在1997年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到200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 必然导致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扩张, 于是, 21世纪的中国也具备了步入休闲时代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实现财富的创造, 较小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 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马克思的意思是, 社会财富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来获得最大值, 而不是像西方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延长劳动工时的剥削而获取超额利润。美国是最早认识这一点的, 1877年, 立“8小时工作制”法, 1933年将全国标准工作时间改为每周40小时, 也就是一星期工作5天、休息2天。我国于1994年7月5日,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今天世界上175个国家中, 已有145个国家实行了5天工作制, 其中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我国也榜上有名。1995年, 国务院宣布全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开始实行“长假制”。现在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 休闲成为了一种时尚。换句话说, 休闲时代的社会环境在我国开始成熟了。

在休闲时代的大舞台上, 群众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由群众文化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的。

有文章表述:“群众文化, 是指人们职业外,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 以自娱自教为主导,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 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 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这样的表述让我们清楚, 在职业与睡眠之余, 囊括最广、参与最众的文化活动, 恰恰就是群众文化。舞蹈、音乐、戏剧、文学、书法、美术、摄影, 各种艺术门类, 群众文化无所不包;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日文化、庆典文化, 群众文化无所不容, 这是群众文化的优势。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休闲的最终目的是大众休闲, 那么, 还有哪种文化类型比群众文化更能成为大众休闲的便捷通道呢?

休闲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休闲时代;休闲文化;路径选择

美国著名休闲专家杰弗瑞·戈比说:“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休闲不仅仅是指游山玩水、吃喝跳唱,更是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提出的更高诉求。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也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理念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休闲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城市的“黄金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中预言: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休闲文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三门峡山清水秀、文化厚重、民俗民风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等优势,打造休闲文化城市得天独厚、浑然天成,也成为吸引五湖四海宾朋成为发展新路径的不二之选。

一、历史文化与休闲文化城市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特色的活力源泉。三门峡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要充分利用三门峡市豐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休闲文化城市建设注入“活血剂”。我们要充分挖掘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皇帝文化、地坑院文化、函谷关文化等,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三门峡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保护并传承三门峡文化,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扩大三门峡悠久历史文化的知名度,让三门峡的文化吸引人,让三门峡的文艺作品感染人,以期许更多的世人了解三门峡,了解三门峡文化;召公分陕、曹端还乡、鸡鸣狗盗等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展示着三门峡悠远的历史和光辉的未来,要把这些特色历史文化与休闲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在一起,发挥出文化特有的功能。让三门峡城市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让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以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

二、打出城市的旅游名片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扮靓一个城市最美的名片。三门峡建设休闲文化城市,一定要根据构建休闲文化城市的要求,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同时,打造出三门峡独特的旅游景观名片。三门峡黄河大坝、白天鹅、函谷关、地坑院、高阳山温泉、甘山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载体。比如白天鹅,它是大自然赐予三门峡的宝贵财富,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名片。近年,三门峡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白天鹅把三门峡库区黄河湿地作为越冬的美好家园,三门峡“天鹅之城”“中国大天鹅之乡”美名远扬,央视新闻频道多次对三门峡市的白天鹅迁徙情况进行了实时多角度的报到,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同时要围绕三门峡黄河大坝所独具有的黄河文化,通过举办“横渡母亲节”,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将三门峡的城市特色与黄河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三门峡“三面环山四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的独特魅力。

三、全域旅游,助推休闲文化城市建设

在2016年4月25日召开的三门峡市旅游工作推进会上,全域旅游这一新模式给三门峡旅游业发展绘就了一张新的发展蓝图。那么,什么是全域旅游?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伟讲到:“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

发展全域旅游完全契合我市建设休闲文化城市的战略定位,全面实施《三门峡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一带三园五区”(一带: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陕州公园—黄河公园—三门峡大坝沿黄生态旅游带,三园:虢国文化产业园、函谷关老子文化产业园、仰韶文化产业园,五区:三门峡黄河白天鹅湿地旅游度假区、陕州温泉—地坑院旅游度假区、黄河丹峡休闲旅游度假区、小秦岭山地旅游度假区、卢氏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以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有序推进黄河天鹅湖湿地、高阳山、黄河丹峡等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打造一批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推动三门峡市旅游产品由观光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型。三门峡市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为打造休闲文化城市提供强大动力和产业支撑,让游客充分感受三门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城市魅力、民俗风情的同时,深刻感受三门峡休闲文化城市的魅力。

四、提高市民的素质

城市因人而立、为人而存,文明是城市的温度和底色。因此,一个美丽的城市,不仅要有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还要有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人民。我们要牢固树立“城市是我家,美丽靠大家”共建共享的理念,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我为三门峡做贡献”“征集城市建设与管理金点子”等系列活动,培育独特的城市精神,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将文明的城市形象、居民素养落实到城市管理、服务以及广大市民的一言一行之中,让大家为休闲文化城市的建设,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实现人与城市和谐相融、共同成长,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建设休闲文化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建设休闲城市的成功经验,博采众长、取长补短,通过发挥三门峡市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将三门峡市建设成为休闲文化城市,使三门峡的山川更加秀美、空气更加清新,使得三门峡人的获得感更加真切,人民的幸福指数更加提高。

论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 篇12

一、休闲产业的本质内涵

目前, 学术界对什么是休闲产业尚无统一的界定, 纵观各方观点, 笔者认为, 休闲是一种依托一定条件的消费活动, 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 隐藏在这一活动背后的人们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由此可以说, 休闲产业是指以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 为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需要和服务而形成的相关产业, 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产业和文化传播产业为龙头形成的产业系统, 它是一个产业群或产业链, 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而且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实际上, 休闲产业有着深邃的内涵, 其最本质的一点, 即它是为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需要和服务而诞生的产业, 并由此形成了生产休闲物品和服务的部门, 使休闲具有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休闲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其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将越来越强, 可以肯定地说, 它最终会辐射到全部产业的各个领域。

二、休闲产业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产业相比, 休闲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产业门类的多样性。休闲产业门类品种多种多样, 如花卉和园艺种植业、观光林营造业、宠物养殖业、游览服务业、健身服务业、展览服务业、文化娱乐服务业等。其二, 产业类型的密集性。休闲产业是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可以扩大就业,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三, 产业资源多样化。休闲产业既有有形产品, 也有无形产品, 既有天然物, 也有人工物, 既有信息符号, 也有观念和意义, 是通过休闲消费来体现其价值的。其四, 产业形态的普适性。休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普适性, 它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人们的要求。其五, 产业形态的个性化、层次性。休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而且具有层次性、个性化。这一独特性表现在可以通过塑造不同形态、不同蕴含、不同性能、不同形式甚至自主定制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各自需求。其六, 产业的地域性。休闲产业不仅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 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从产业的一般模式来看, 区域休闲产业是一个极具独特性的休闲承载系统, 正是因地域而形成的特色休闲产业, 才使得休闲活动能够丰富多彩。

三、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定位

休闲产业是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 它的最高境界旨在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为主, 促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 这就是休闲产业的基本文化价值定位。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是人们在休闲活动中消费休闲产品和服务折射出的人类文化内涵, 是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得到的文化综合, 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 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休闲产业虽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但它在近代工业文明时就已初露端倪, 在欧美国家, 自18世纪出现的期刊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厅, 到19世纪出现的职业体育和假日旅游;进入20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地应运而生。近十几年来, 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上班制度的改革, 工作时间的减少,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把加快休闲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减少失业、降低财政支出, 让公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把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 并使其成为建构现代人休闲观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生活进步看法的根本性改变, 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四、改变思维方式, 大力促进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

随着我国休闲时代的到来, 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紧紧围绕现代人的休闲观念, 大力促进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 是当前发展休闲产业的首要任务。

第一, 以文明和谐为核心提升休闲产业水平。进入休闲时代, 必须改变发展观, 以文明和谐为核心规范产业发展, 一改过去只讲硬件发展, 不考虑增长的成本和代价, 忽略休闲产业更高目标协调发展的传统观念。以文明和谐发展观为指导的休闲产业, 其发展的核心旨在使人们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即人与环境的和谐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二, 以精神要素为主导提升休闲产业水平。现代人把休闲看成是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 而这一利用有其明确的价值指向。随着经济的发展, 温饱已不再是生活的主要问题, 人们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开始瞄向以精神性消费为主导的层面。这就要求调整休闲产业结构, 由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模式向以精神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模式转换。

第三,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提升休闲产业水平。从人的休闲目标来看, 休闲需求具有一致性, 只是需求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但从人的个体差异来看, 不同的人对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是大不相同的, 这就决定了为休闲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 既要体现其历史的规定性, 又要符合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特点, 满足这一需求则是休闲产业提升发展水平的方向。

上一篇: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下一篇:急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