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2024-06-22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精选12篇)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1

摘要:广东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融合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同时,结合本土休闲体育文化,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品牌。广东休闲体育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其他地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体育战略方针转变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广东,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文化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在不断提升和进步。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兴起,而广东是西学东渐的前言,得风气之先,不但吸收西方文化走在中国的前列,广东人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之道做出了最早的探索和独特的贡献。广东体育文化是广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体育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东休闲体育是在体育的健身娱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广东休闲体育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首先,人对体育的需要使其成为现代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其次,广东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其休闲生活方式的结合。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身意识的增强。广东文化与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在广府文化区域的高尔夫、游泳、排球、武术、龙舟等项目,在潮汕文化区域的南狮、英歌舞、布马舞等武舞类、跳水、象棋、围棋等项目以及在客家文化区域的客家武术、梅州足球和舞龙舞狮项目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广东休闲体育文化有着多样的行为方式和内容结构。

1 广东地区休闲体育

广东休闲体育的形成的条件,首先,广东地区经济十分发达,位居全国经济发展前列,而经济发展必然带动休闲体育的产生。广东地区重视商业的发展。宋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港口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广州商业形成一百多个行业。

如今,广东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广东省2009年的GDP总量达到35696亿元,居全国第一;珠江三角洲云集了大批港澳台及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香港地区也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广州成为广东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广东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其二,历史原因。广东自古便与海外文化进行交流,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大规模输入广东并与广东文化进行初步融合。鸦片战争时期,港、澳的租借,使得西方文化侵入广东,西方的经济思想、教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为港澳打上了西方模式的印记。1840年后,洋务运动号召学习西方文化,创办的学校中很多西方体育项目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休闲体育也不失时机的进驻中国,体育成为一种既健康又时尚的生活方式,打开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广东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前沿阵地,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这自然的就包括了休闲体育。

其三,竞技体育带动休闲体育。广东地域受着经济发展的影响,竞技体育十分发达,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休闲体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步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许多国际大型赛事的主办权都被中国包揽,例如2008年得北京奥运会,2010年得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无疑也推动了当地休闲体育的发展。

2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

2.1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成因

随着广东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充裕的经济条件,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追求物质层面,上升到了最求精神层面,人们的休闲意识增强,追求休闲体育带来的无穷乐趣和积极的健身功效,摆脱生存压力的同时,也是缓解工作或其它压力的工具,休闲体育逐步普及到社会的多个阶层,休闲体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同时也是健康意识增强的体现。而休闲体育正是能达到人们的这种要求,而广东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休闲体育的区域,所以常时间的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就逐渐的形成了广东休闲体育文化。广东是一个具有包容胸怀的地方,对有益的东西不拘一格的兼收并蓄,广东体育文化兼容性体现积极引进近代西方体育,如游泳、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本土的现代体育、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得到快速发展,各种新兴的休闲体育活动也得到了迅速普及。

2.2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特征

2.2.1 地域性

广东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山河海及山丘文化,广东休闲体育的地域性是指流行于广东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一定传统的区域性休闲体育特点。它包括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心理等原因在广东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休闲体育特性。比如说武术中的南拳的短打风格是和广东的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广府文化区域的高尔夫、游泳、排球、武术、龙舟等项目,在潮汕文化区域的南狮、英英歌舞、布马舞等武舞类、跳水、象棋、围棋等项目以及在客家文化区域的客家武术、梅州足球和舞龙舞狮等,广东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等,都是广东休闲体育所无法摆脱的固有属性。

2.2.2 包容性

广东体育文化是属于一种外来的文化,它在其形式和表现方式上存在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广东是一个具有包容胸怀的地方,对有益的东西不拘一格的兼收并蓄,广东体育文化兼容性体现积极引进近代西方体育,如游泳、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

2.2.3 继承性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如端午节的龙舟赛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隆重举行,武术之乡佛山武术人才辈出,习武之风也被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广东地区武术馆校、拳会、协会开展的如火如荼,诸如此类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广东地区得到很好的传承,在这同时也不断发展。

2.2.4 发展性

广东休闲体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如内容丰富的户外拓展运动、高尔夫、保龄球、台球等新兴休闲体育项目,以个体和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及社会组织为依托,以团队和团体为基本形式的休闲竞技已成为时尚。休闲化的室内足球、五人制足球、三人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棒垒球等竞技体育项目。

2.3 广东体育文化对广东体育发展的影响

2.3.1 提升了广东地区人们健康水平

休闲体育在成为社会时尚的的同时,也起着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从整体上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

2.3.2 促进了全国休闲体育的发展

广东站在西学东渐的前言,广东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的同时,拉动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其他地区发展休闲体育起到了模范的带头作用。

2.3.3 为我们国家的体育战略方针转变做出了贡献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竞技体育的辉煌,更要有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做基础,将提高全民族身体健康素质列为国家战略方针。

3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

在广东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休闲意识也日渐增强,休闲体育已成为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广东地区休闲体育在接受西方休闲体育文化渲染的同时,开发了广东地区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也丰富广东新时代休闲体育文化。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广东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或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为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特色推广提供了契机,为广东地区大众体育宣传和广东特色体育休闲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4 结语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休闲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东地区休闲体育文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除了融合西方文化以外,结合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时俱进,打造出属于广东自己的休闲体育文化品牌,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与积极的传播,将呈现出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盛世。

参考文献

[1]刘圣宜.岭南近代文化论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

[3]饶纪乐.岭南体育文化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3.

[4]杜熙茹,等.2010年亚运会对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的开发与推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

[5]符壮.岭南地区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

[6]陈琦等.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4).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追求着精神文明。人们对休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休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休闲体育也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运动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占70%左右,充分说明了休闲体育成为社会休闲生活的主流,并且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在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还是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对休闲体育的探索还处于摸索中,认识还不够深刻,服务范围还有待扩展。因此,正确把握休闲体育在现代的发展趋势是当前休闲体育研究的重点。

休闲体育与大众文化关系的研究 篇3

摘 要 休闲体育是伴随竞技体育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休闲体育与消费文化、文化传播、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 休闲体育 大众文化 关系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型活动方式日益展现在人们眼前,关于休闲体育研究的视角也不断出现,如休闲体育的美学特征的研究、精神视域中休闲体育的意蕴解读研究、大众消费下的休闲体育研究、马克思休闲思想与现代休闲体育研究、社会阶层中的休闲体育研究及其大众传媒与休闲体育研究等等,但很少有从大众文化的视野中研究休闲体育关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生活中的诸多领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使体育休闲研究的具体问题凸显出极强文化与社会语境,因此,体育休闲研究必须结合深入与文化、社会、美学等层面,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因此在大众文化视域下对休闲体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为后奥运时代如何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并对当下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及借鉴意义。

二、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过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而休闲学产生于美国,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的,他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由空闲时间所决定的。而体育休闲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成为众多西方国家社会成员一种普遍需求与权利,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展休闲体育研究,培养组织实施休闲体育的人才,体育科学协会的年会也专门设立休闲体育专题。在休闲体育当中强调的重点是“成为人”“体验人”的一种自由游乐的“和合”精神状态。

三、休闲体育与大众文化关系

体育本身就是人类调解自我,创造的文化形式,其中在人类进化的历史当中,不断地演变,而且这种形式越来越丰富,表达人的追求、价值观越来越多。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国度,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就提出了休闲文化的产物,像射、御都含有体育的成分在其中,表明了体育和礼、乐、书、术是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人类活动。因此它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2008年奥运会,很多传统的、现代的,历史的和未来的都交织在一起,通过奥运会平台展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比如说太极拳、武术等等,都是人们热爱生活的表达,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播。

(一)休闲体育与消费文化的研究。

休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选择参加的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休闲体育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精神生活的需求。休闲体育中它的项目极为丰富,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通过直接的经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消费能使人们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过程中,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表现自身能力、施展个人才能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愉悦。

(二)休闲体育与文化传播研究。

休闲体育的文化传播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高校的体育文化传播、休闲体育的民族文化传播、后奥运时代的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以及休闲体育的文化传播模式等。我国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还为中国的体育思想打下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文化的特征,通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动机、目的、形式、行为和价值取向等表现出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现在的休闲体育主要以表演性、娱乐性、保健性为基本模式,以尚礼、宽厚、平和、贵中为价值取向,重视体育的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

(三)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

休闲体育的兴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表征,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和谐的本质是从心开始的一种“和合”精神,休闲体育的本质也正是游乐状态中的身心“和合”。因此,现代物质财富、闲暇、技术和异化是休闲体育“热”的推力,也是和谐的重要表征。休闲体育功能的异化补偿论、生命体验论、社会资源论及个人发展论是休闲体育“热”的拉力,也是推进和谐的力量。休闲体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闲暇增多的原因,更是现代社会异化与其同步增长的结果,是人们对异化的自觉抵抗而挖掘出的一种新的和谐社会力量,是人们对社会焦虑、社会风险、价值冲突的一种自觉选择。

★基金项目:1.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学研究项目

2.湖南涉外经济技术学院201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 张立敏,张力为.运动领域中的印象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3] 姜媛媛.浅论开发我国休闲体育市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4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统计法查阅相关体育期刊的文献资料,对查询文献所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逻辑思辨,运用演绎和归纳方法,得出本文研究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开展的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各地纷纷举行了一系列的滨海体育休闲活动,例如广东海丰的滨海高尔夫、广东湛江的“国际海上龙舟邀请赛”、深圳大亚湾的“中国杯”帆船赛、深圳海钓网矶钓比赛等等大型活动。同时各地方利用自身的环境特点,开发和设置了海域游泳、海水浴、日光浴、沙浴、泥浴、近海休闲潜水、水上摩托艇、帆船、帆板、冲浪、海上拖拽伞、海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骑马、骑骆驼、高尔夫运动、游艇等滨海体育休闲项目。这些活动的举办和项目的设置,为滨海体育休闲的宣传和推广、带动人们参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2 影响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的主要因素

2.2.1 政策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党的十七大对发展海洋产业做出了重要部署。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汪洋在广东省海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坚持“海陆统筹、规划先行、纵深开发、科技兴海、生态和谐、体制创新”,大力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广东建成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和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海洋开发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海洋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科学推进填海用海,优先推进临海工业、海洋交通、滨海旅游等填海项目建设。从这些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我们做好发展滨海体育休闲项目的重大机遇。

2.2.2 经济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发展和提高,使大家对生活的质量和方式有了更高的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必然的需求,同时休闲意识和体育休闲消费的观念也不断的提高,渴望参与体育休闲的欲望及信心就越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在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体育消费就处于旺盛期。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人们必须首先满足生存需要,然后才可以追求发展及享受的需要,当人们的经济收入还不足以充分满足其生存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不可能去参加体育消费,所以经济收入偏低是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588元,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34400元)3188元,提前2年实现2010年预期目标;2006~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7%,高于30年平均增长率(11.3%)0.4个百分点,也超过“十一五”预期目标(8%)3.7个百分点。按市场平均汇率折算,2008年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达到5369美元。继2006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2007年突破4000美元大关之后,广东人均GDP三年连跨三个大台阶。以上相关的数据表明,广东省的经济稳步增长为体育休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休闲的需求成为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2.3 自然资源因素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而南为1750h至2200h。全年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南临南海,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1km,沿海有651个岛屿,岛屿岸线为1649.5km,如:湛江东海岛、吴川吉兆湾、茂名电白第一滩、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深圳大小梅沙、深圳南澳岛、汕头北山湾等,环境资源丰富,各有特色,这为发展各类滨海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同时发生。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加大了环保宣传和治污的力度,但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的环节。有些地区和部门落实措施不力,有些工厂企业及个人只追求内部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对发展滨海体育休闲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因素。

2.2.4 人才因素

目前广东省多所高校都培养高质素的旅游和体育休闲管理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广东海洋大学还有“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些人才可以在广东省的滨海体育休闲开发和发展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力。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广东省各地方的滨海体育休闲的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由于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人才的参与,造成各地方滨海体育休闲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导致设置项目雷同,重复投资的现象很严重。同时由于老板为了降低劳动成本,雇佣的工作人员学历也不高,基本上是初中或高中生。这些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业知识不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容易导致一些危险现象的发生,从而阻碍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的开发和发展。

2.2.5 文化因素

广东省各地都具有各自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例如湛江的人龙舞、龙狮和海上龙舟赛,潮汕和普宁的英歌,深圳的游艇和帆板等等。特别是普宁的英歌,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目前,广州体育学院开设了龙狮、龙舟、英歌等体育项目,而广东海洋大学的体育与休闲学院也正在开设龙舟项目,别的项目也正计划开设出来这些文化,既有古典质朴的特色,同时又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在当今城市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回归自然,而借鉴各地方的文化特点,设置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海体育休闲产品也成了每一个关心休闲的人们的思考方向。

2.3 分析与对策

由于影响体育休闲消费的因素颇多,本文以上只列举了主要的几点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给出以下几点对策。

(1)利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的契机,大力开发滨海体育休闲产品,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休闲活动的需要。

(2)进一步发展经济,努力使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增强大家的休闲意识,使大家都自觉地参与到滨海体育休闲活动中去,从而推动其发展。

(3)合理地使用滨海环境资源。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条例,保护环境生态及规范产业市场。各地方滨海休闲场所在发展的同时,要根据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条例,不要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要过度考虑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将来再发展的不利因素。

(4)针对目前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的不足,提高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由于滨海体育休闲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滨海体育休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管理和运作中去也是发展必需的。

(5)项目设置时强调回归自然,多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多样化,设计好不同的消费档次,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同时在设置项目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的风土文化特色,只有扎根在文化中才能使这些项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曲进,等.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1-13

[2]汪洋.在广东省海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海洋报,2008.11.14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5

农家乐休闲旅游(以下简称农家乐),是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村居民舍等乡村旅游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田园景、品民俗情、享休闲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包括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和以工商业主投资经营为主体的各种类型的休闲旅游点。为创新广东旅游扶贫方式,扩大旅游扶贫成效,特制订本暂行办法。

一、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08‟20号)、省政府《关于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1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与全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相结合,利用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重点扶持一批当地农户自主开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我省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努力把乡村休闲旅游培育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推动全省旅游产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二、总体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农家乐旅游发展纳入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将农家乐旅游与景区开发、旅游线路编排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在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指导农家乐经营户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四)坚持市场导向、惠利于农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指导农民从当地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遵循旅游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五)坚持质量优先、规范管理的原则。由省旅游局制定《广东省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评审标准》,根据标准完善申请评星的农家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品质。各地可根据当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农家乐评审、管理工作,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省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项目条件

申报项目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一)乡村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依托区域市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景区景点;

(二)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有一定市场吸引力;

(三)区位条件优越,在重要景区周边、区域中心城镇周边、交通干线周边,通达性好,进出交通安全便捷;

(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五)项目必须有规范的项目名称;

(六)项目建设必须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

(七)项目必须符合星级农家乐休闲旅游评审标准要求;

(八)2010年重点扶持范围为已开业进行改建、扩建和基本建成待开业的项目。

四、建设内容

(一)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将农家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善农家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

(二)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改造农家乐经营户房屋和整治周边环境,对房前屋后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农家乐经营环境。

(三)改善农家乐接待服务设施。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厨房、餐厅、客房、厕所及娱乐设施等进行改造,达到安全、卫生、质量要求,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四)完善农家乐引导标识服务系统。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规范设置各种引导性指示标识牌,为游客提供完善系统的引导信息服务。

(五)改善农家乐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农家乐旅游较集中的片区,重点改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医务室、治安室、停车场、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农家乐经营户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六)加强品牌宣传,制作统一的农家乐服务公约、匾牌、标识、从业人员服装,实行“四统一”(样式由省旅游局统一设计),印制宣传资料,统一宣传推介。

五、扶持办法

从旅游扶贫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在符合旅游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地区范围内扶持一批农家乐项目。由广东省旅游局制定《广东省星级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评审标准》,作为全省农家乐旅游项目的等级评定依据。各山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农家乐项目的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特色项目等软硬件水平,将达到标准的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旅游局上报省旅游局,省旅游局会同省财政厅对上报项目审定后,列为旅游扶贫星级农家乐项目,给予一定数额资金的扶持。

六、项目评审

(一)评审程序。1.农家乐申请项目,由所在镇统一向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递交申请材料。

2.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材料后,根据检查情况对申请星级的农家乐项目进行初评。初评的主要内容有:审定申请资格,核实申请报告,认定消防、安全、卫生、防疫、质量、环境保护等现行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和达标情况,认定本标准的达标情况,查验违规及事故、投诉的处理情况等。

3.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初评通过后,会县财政局上报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上报省旅游局。

4.省旅游局会同省财政厅对上报项目进行审定,列为旅游扶贫星级农家乐项目。

(二)申报资料。

1.旅游扶贫星级农家乐项目申报表(包括农家乐名称、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户姓名、地址、电话、开业时间、从业人员数量、申报时间、经营面积、床位数、餐厅座位数、资金使用计划等);

2.农家乐的建筑设施和运行管理符合消防、安全、卫生、质量、防疫、环境保护等现行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自查自评情况说明,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消防责任书等有关证照复印件;

3.其它必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包括农家乐整体、餐厅、厨房、客房、周边环境等重要组成部分的图片)。

七、监督管理

(一)资金管理。

1.资金下拨。省财政厅将专项资金经市财政局下拨至县财政局,再下发至农家乐项目实施主体。

2.资金管理。农家乐项目实施主体应在收到专项资金1个月内,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签订资金使用承诺书,并定期上报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

(二)项目管理。1.农家乐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由项目所在县、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省旅游局对项目进行适时抽查。

2.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收回专项资金,并停止问题项目所在县下一年的项目申报工作。

3.省旅游局委托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项目每年复核一次。各市旅游局应于本地复核工作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向省旅游局上报检查结果。

4.凡已评定星级的农家乐,其服务水平达不到与其星级相符标准的,农家乐等级评定部门可作出如下处理:口头警告;书面警告;限期整改;取消星级。

5.被取消星级的农家乐,在取消星级之日起一年内,不予恢复或重新评定星级;一年后方可重新申请星级。

八、配套政策措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价值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休闲价值

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席勒早在200多年前就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人的本性正被异化,人需要在休闲时间里找回人的本性,休闲体育所给予人们的正是人们所需要的,休闲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特点

科学的健康身心功能使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休闲体育之中,健康的身心是体育运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合理有效的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内容大多数是休闲性的民俗游戏,很少有与古希腊大规模竞技相同和类似的成分。原始的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形式,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

这些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的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因为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而备受欢迎,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这些传统项目是他们的首选。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当今这个休闲社会里有着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是有着其存在的一定原因。

二、当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人们对休闲的需求

当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异化。

1 营养过剩

“三高”人数的增加、近年来肥胖现象的普遍发生,尤其是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使人们认识到高营养低消耗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种积极的锻炼活动来促进自己的健康。

2 运动不足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身体运动方式在整体上脱离了生产劳动领域,机器化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体力劳动大幅减少,出现了违反生物节律和其他自然规律的异化状况,因此,人们发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下,缺乏运动而使身体出现“肌肉饥饿”,使人们不得不在生活的闲暇时间里寻求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来促进健康。

3 生活危险

著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家卢元镇教授曾说过现代社会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都市化,一个是信息化。其中,城市中的高楼现象,常常隐藏着生活的危险,如高楼失火。公路上越来越多的车辆不断加剧了车祸事故的发生,人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有意外发生的环境当中。

4 高度紧张

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一定的精神紧张。如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當中,对电的依赖程度很高,可是,一旦这个人们生活处处要依靠的电突然之间停了,会给人们的内心造成高度的紧张:人们会因为这个“停”字焦躁不安,甚至极度愤怒,好像是丧失了某种生理功能一样。各种线路、管道、网络把个人与家庭所需要的资源、能源、信息源源不断的送到每个人面前,人们那么依赖城市和它的各种设施,所以当出现问题时人类就无法忍受,便产生了对生活的高度紧张。

三、休闲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休闲价值

在休闲时代开展体育活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价值逐渐彰显出来。其重要特征是个性化的多样选择,满足人们的各种趣味。旧时期的那种自上而下强制性整齐划一的运行机制将步履维艰。休闲个性化选择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强烈的趣味性,充分满足个体多样选择的身心享受需求,因此要求无论是观赏或是亲身参与的体育活动都具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功能。叫=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以礼仪为主,道德先行;以静为主,动静结合;养生为主,修身养性,从而决定了其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导致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H

著名的体育人类学家胡小明先生说:“当西方文明不能解决人类种种困惑和冲突的时候,当西方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下,伴随着利益的驱动而严重异化的时候,代表东方文明的悠闲精神将为人类身体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导向。”

休闲时代的来临,使休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体育文化在无形中成为影响人们休闲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价值观的推动,使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追求有所提高,体育锻炼成为现代人生活所必需。以武术、养生导引气功、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等为主体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休闲的行列,被人们所瞩目。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7

一、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 休闲养生理念广泛形成, 休闲养生市场潜力巨大

当今世界,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人类在分享工业化、现代化成果的同时, 自身健康状况正日益受到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 目前, 全世界亚健康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75%, 亚健康状况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健康生活正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而现在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人会有大量的时间、精力、钱投入到旅游、娱乐、休闲、健康等活动。在发达国家 (地区) , 人们的休闲和健康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 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预测, 健康休闲时代已经逐渐到来, 休闲养生养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广阔。

(二)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快, 社会化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 占比13.26%, 到2020年将达2.43亿, 占比18%。就阳江而言, “六普”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 0至14岁人口为44.24万人, 占18.27%;15至64岁人口为173.73万人, 占71.7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4.22万人, 占10%, 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通过对一些老人的探访, 我们了解, 现在大多数的老人生活条件好, 吃穿不愁, 但精神生活贫乏, 感到孤独, 希望参加集体活动。但现在的养老机构, 条件较差, 设施简单, 功能单一, 专业化, 标准化程度低, 服务不能达到这部分人的养老要求。

二、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意义

(一) 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有利于实现幸福追赶战略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 阳江市提出, 继续叫响“快马阳江幸福赶超”口号, 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实现“幸福追赶”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 产业发展发展内涵丰富, 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就业带动效应巨大, 幸福提升效应明显。发展休闲养生养老产业既可以加快经济发展, 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可为阳江加快实现“幸福追赶”的重要产业载体。

(二) 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行业涉及多项相关服务产业, 通过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有利于阳江进一步扩大开放, 增强与国内外各地区的联系与协作, 吸纳新信息、新观念、新文化, 又能促使阳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为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进而带动阳江旅游度假、医疗保健、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生态农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逐渐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阳江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 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有利于生态旅游城市建设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保护自然环境, 打造低碳城市, 是发展休闲养生养老产业的基础性条件。通过休闲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的品味, 整合资源优势, 打造“美丽乡村”, 把阳江建设成生产清洁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生态旅游城市。

三、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条件分析

(一) 自然与人文资源

阳江环境得天独厚, 养生资源丰富, 市场区位优势。阳江海滨风景资源丰富, 温泉资源、江湖风景资源丰富优质。有规模大、质量好、景观美的优质滨海沙滩, 如海陵岛的闸坡省级风景名胜区、金沙滩旅游区、十里银滩旅游区;阳西县的月亮湾旅游区;阳东县的东平珍珠湾沙滩等。地热资源十分丰富, 已发现温泉23处, 有氡泉、硫磺泉、偏硅酸泉和石膏泉四种类型的优质医疗温泉。在建的西部沿海高速铁路, 将进一步推动阳江融入珠三角快速交通圈。珠三角城市及港澳都在这个有效的范围之内, 而且此区域的居民具有收入高、人口密集的特点, 可以为阳江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提供丰富的客源。

(二) 产业发展基础

(1) 旅游业。近年来, 阳江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阳江已拥有一批“国字号”旅游品牌:阳江—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角湾—国家AAAA级旅游区;阳春春湾—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阳江十八子集团公司—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海陵岛—“中国十大最美海岛”、国家海洋公园;阳西县—中国蚝乡等。

(2) 农 (渔) 业。阳江渔业资源丰富, 素有“广东鱼仓”之称, 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居广东省首位。每年鱼翅珍品加工产量达30多吨, 占全国鱼翅加工总量40%;建成了著名的阳西县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示范区, 闸坡网箱养殖等水产养殖基地;有“中国春砂仁之乡”、“中国马水桔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国双肩玉荷包之乡”、“中国果用益智之乡”、“中国猪苗之乡”等6个国字号品牌。

(3) 制造业。阳江市利用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 积极承接周边发达地区辐射, 结合自身资源特点, 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工业产业结构, 发展了诸如五金刀剪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产业、水泥建材产业等特色产业。

(4) 房地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 阳江房地产业发展日益成熟。阳江商品房总体价格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 全市总体房产均价具有一定投资优势。特别是阳江生态环境资源优越、土地资源丰富, 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房地产的潜力巨大。

四、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对策研究

(一) 明确产业科学发展理念

一立足“珠三角”, 放眼全国。阳江紧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 培育发展这一产业, 首先要充分满足广东省内及周边地区客户群体的休闲养生 (养老) 需求。在此基础上, 将产业服务辐射到更远的地区。二突出优势, 分类发展。要依托阳江优美的滨海岸线、温泉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和其他生态和人文景观等特色优势资源, 培育休闲养生 (养老) 、养生休闲美食 (特色饮食) 、户外休闲运动养生、海洋休闲旅游、滨海休闲度假养生、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养生等产品, 为客户提供丰富、优质的产品。经过分类、产业空间布局, 提升规模档次。三要充分利用资源, 规范发展。要将海洋经济、美丽乡村、低碳经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项目围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建设有机整合, 并通过功能创新和项目植入等方式丰富现有产业发展内涵。应积极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在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应及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标准、生态环保标准、生活质量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等产业标准, 引导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规范发展。

(二)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机制

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其产业的内容涉及到房地产、旅游、交通、医疗、医疗、保险等30多个行业, 通过行业的发展, 可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因此需要针对性研究制定项目审批、土地使用、医疗保险、财政税收等相关一系列产业配套政策, 必须多部门合力才能进行得到大力发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做好要素保障。对符合导向要求的休闲养生 (养老) 项目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对营利性项目建设用地可采用公开招拍挂方式出让, 对非营利性项目建设用地公开招拍或划拨的方式。二是落实财税优惠。国税局、地税局要切实提高对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支持, 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服务功能, 促进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招商引资。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养生 (养老) 机构, 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社会资本向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社会养生 (养老) 机构。四是做好产业推广。要加强营销推广, 积极采用多种平台、多种媒介、多种渠道积极进行产业发展宣传, 特别要重视平面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宣传作用, 通过同各类企事业团体、知名企业或知名院校合作进行打响产业品牌。

(三) 遵循产业规律科学发展

为保证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配套、开放创新”的发展原则。一市场主导。坚持政府引领, 市场主导的原则, 遵循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的发展规律,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完善市场功能, 激发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投资。二政府配套。政府在产业发展的土地供给、项目招商、建设经营以及配套设施等关键环节完善必要的配套政策, 同时需要相关产业联动, 使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与城市建设和各类产业发展实现对接。三开放创新。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 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照搬, 需要借鉴与学习国内外休闲养生 (养老) 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 打造高水准、高品位服务基地, 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四) 养生 (养老) 产业发展重点

总结国内其他地区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发展经验, 笔者认为发展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需要重点发展以下产业。一是休闲养生旅游。包括自然风光、滨海岸线景观、古村落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等在内的休闲旅游景点, 以及配套的餐饮休闲场所在内的产业。其产业内容可以围绕养生保健游、运动休闲游、避暑度假游、养生制造游、养生文化游和红色追忆游等方面进行拓展;二是养生 (养老) 用品制造产业, 其发展内容包括 (养老) 器械制品产业、养生用品产业、养生保健用品产业和休闲文化用品产业等四个方面。三是养生 (养老) 医疗保健业。其发展内容是依托滨海岸线、森林、温泉资源, 建设疗养中心、温泉度假区等休闲养生、疗养基地, 研究各类养生技术, 包括森林养生、食疗养生、温泉及水疗养生等。四是养生 (养老) 房地产。其产业内容是发展生态休闲型房地产, 包括主要为面向中短期流动客户居住的酒店式公寓、农家乐配套的房地产、养生 (养老) 型房地产和疗养保健公寓等。五是生态养生农 (林、牧、渔) 业。其主要产业发展内容是依托地方特色农林牧渔业资源, 开发与之相关的健康食品、休闲运动、养生美食等平台载体和产品。

总之, 在发展生态休闲养生 (养老) 产业方面, 阳江市已具备了较好的自然、人文条件和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同时, 也面临经济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稀缺劣势与挑战。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 需进一步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 开创阳江特色的发展之路。

摘要:养老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幸福感等生活质量都影响着千家万户。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 老年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 从当前的养生养老工作成效来看, 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服务不到位, 硬件设施差等, 致使许多老年人的养生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对此, 本文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 对发展养生 (养老) 产业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产业,休闲养生 (养老) ,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洪根, 高建明.遂昌县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的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5:81-82.

[2]王波.论养老模式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3 (3) :16-20.

[3]赵东霞, 李赖志.独生子女时代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01:30-34.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8

一、绿道休闲服务概述

一般地, 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和相关的配套设施等组成。常规性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接待、信息咨询、转乘设施、野外游憩、科普教育、餐饮零售、医疗救助、安全保卫等类型的设施[3]。为了满足休闲者在绿道上自由地休闲游憩, 必要的基本服务至少包括休闲活动服务、休闲场地保障、绿道治安保障服务、道路指向、休息坐憩设施提供、必要的购物服务 (如饮用水、零食) 、自行车租赁和维修保障等, 甚至有时候还包括医疗急救等其他特殊的专业性服务。随着绿道休闲的广为普及, 绿道休闲者和绿道休闲活动的日益增多, 相应地还会提出更多的绿道休闲服务。

尽管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道已经开始提供了诸如绿道驿站、绿道巡护、绿道卫生保洁等基础性服务。但面临着市民对绿道休闲要求的不断提高, 绿道管理者却由于经验欠缺, 不能及时提供城居民所需的休闲服务, 这对于绿道的推广普及和深入利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不足。

二、绿道休闲服务需求调查

为了有针对性地提供市民所需的绿道休闲服务, 必须事先调查休闲群体的绿道休闲服务的需求所在。为此,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肇庆市城区绿道休闲者作为调查对象, 在绿道上采取拦截法问卷调查了330名绿道休闲者, 同时伴以简单访谈。以下主要从绿道休闲场地需求、绿道休闲服务功能需求和绿道休闲保障需求三个方面来分析调查统计结果。

(一) 绿道休闲场地需求分析

绿道为广大休闲者提供了一个线性的通行空间和游憩空间。绝大多数休闲者在步行或自行车骑行过程中均需要停驻下来休息休整, 同时也需要进行步行和骑行健身之外的其他类型休闲游憩活动。在调查中发现, 市民在绿道沿线进行休闲活动时, 对相关配套休闲场地和休闲服务设施的需求较多。依照需求多少来排序, 主要包括各种绿地小公园、可供遮风避雨的休息亭台、种植花草树木的植物园、有简单设施可供小孩子嬉戏的小小游乐园、能够提供文化欣赏的文化场馆、进行简单球类运动和健身锻炼的体育运动场地、可供休闲者观赏和采摘的生态果园、提供健康保健的休闲会所、以及能够提供餐食的餐饮点等。

从下页表1中可知, 青年群体 (15~44岁) 为城市绿道休闲的主力军, 其对绿道沿线小公园和绿道休息亭台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需求。这与青年群体主要利用绿道进行健身运动多有关联, 他们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好好休息以恢复体力。同时, 青年群体往往三五成群集体在绿道上进行休闲, 小公园的面状空间比绿道线状空间更容易满足其休息时的群体交流。

同时, 从下页表1中可知, 具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经历的人群是绿道休闲的主体, 对小公园、休息亭台的需求明显高过对其他休闲场地的需求。值得指出的是, 具有研究生层次的高学历群体对各种休闲场所的需求几乎为零, 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再从职业类型来看, 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是绿道休闲的主体, 同样地对小公园和休息亭台的需求明显高于对其他休闲场地的需求。机关单位人员由于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不多, 对绿道休闲场地的需求并不高。另外, 理论上和事实上均有着最多闲暇时间的退休人员群体对绿道休闲场地的需求严重不足的现象应该值得重视。

(二) 绿道休闲服务功能需求分析

绿道不仅是一种线性生态廊道、交通廊道, 更具有多重复合功能, 是提高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休闲水平的重要资源。在调查市民所期望的绿道所能提供休闲服务功能类型中, 按照需求多少依次排序为休闲游憩、观光游览、体育健身、低碳交通、生态保育、文化引导等。从表2中可知, 市民对绿道提供休闲游憩、观光游览、体育健身和低碳环保交通需求明显高过其他需求。在群体特征方面, 年龄在15~44岁之间的青年群体的休闲服务功能需求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从教育程度方面来看, 接受过高中到大学教育的群体对绿道休闲服务功能明显高过其他文化程度的群体;从职业类型来看, 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对绿道休闲服务功能的需求大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

(三) 绿道休闲服务保障需求分析

绿道要发挥出其自身的休闲服务功能, 休闲者要享受到所需的休闲服务内容, 就必须有基本的保障措施以保证绿道休闲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绿道休闲服务保障需求调查中, 根据所占比例大小依次分别为绿道环境卫生保洁、绿道日常维护、公厕提供、绿化遮荫、休息坐憩、治安保障、绿道指引、限制机动车进入、保障专用防止绿道被占用等。其中, 市民对绿道环境卫生保洁的需求远远重于其他保障措施需求。在被调查群体特征方面, 从年龄段来看, 青年群体 (15~44岁) 对绿道休闲服务保障需求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到大学文化程度的群体的绿道休闲服务保障需要远大于小学低学历和研究生高学历群体;从职业类型来看, 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对绿道休闲服务保障的要求高于其他群体的相关要求。

三、绿道休闲服务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 针对休闲主体重点提供有针对性的绿道休闲服务

从调查中得知, 市民进行绿道休闲的主体是年龄在15~44岁之间的青年人群体, 学历教育以初中、高中和大学学历群体为主, 职业类型上以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 (含个体户) 群体为主。那么, 绿道管理者可重点根据上述群体的群体喜好、闲暇时间等群体特征, 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上述群体的休闲服务。比如, 针对绿道休闲使用大多为青年人群体的客观现实, 更多提供能够受到青年人群体青睐的健康型、青春型、活力型、运动型的休闲活动。只有这样, 绿道休闲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够实际服务于最大多数公众, 服务好广大市民。

(二) 利用绿道串联已有各种休闲场地

从调查中得知, 市民对绿道沿线的休闲场所中最为青睐绿地小公园以及休息亭台。那么这就需要绿道管理者在绿道沿线因地制宜开辟一些小公园场所, 做好相应的绿化工作。另外, 在绿道上合理布局设置足够的休息亭台, 为绿道休闲者提供停留休息和恢复体力的必要场所, 同时也为绿道休闲者提供一个聚集空间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针对市民同时较为关注需求的其他休闲服务场所, 绿道管理者也不能完全忽视。可以通过规划修建部分短线或支线联络绿道来连接绿道干线附近的植物园、小游乐园、文化场馆、体育运动场地、生态果园、休闲会所以及餐饮点等。

(三) 休闲服务功能多样化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休闲游憩、观光游览、体育健身、低碳交通四个方面的需求占据了绿道休闲服务功能需求的前四位。那么, 在休闲游憩和观光游览服务功能方面, 重点利用绿道沿线的山体、水体、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 恰当地进行景观改造, 以提高绿道沿线的美学观赏价值。针对体育健身和低碳交通服务功能需求, 则首先需要让绿道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保持畅通平顺。其次, 利用绿道这个线性空间, 开展徒步、跑步运动、定向越野、自行车骑行等各类体育运动和趣味性运动比赛活动。

(四) 及时提供基础性的休闲保障服务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反馈, 首先, 做好绿道的日常卫生保洁, 及时清理各类垃圾和废弃物。全面维护绿道及其配套设施, 及时修缮破损地面、更换损坏设施, 消除可能会给绿道休闲带来危险的安全隐患。其次, 提供绿道休闲中的生理性舒适保障。在绿道沿线适当设置公共厕所以方便休闲者;做好绿道沿线的遮荫绿化, 以避免休闲者在绿道上长时间暴晒。再次, 完善绿道中的坐憩设施, 如各种座椅、凳子等, 让休闲者有地方可休息。设置足够的绿道指引牌示, 帮助休闲者能够轻松自主地完成绿道休闲行程。在节假日绿道人流量大时加强绿道沿线的治安巡查, 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减少绿道休闲中各种治安事故的发生。最后, 针对绿道专用性质, 及时清理违规进入绿道行驶的各种机动车, 清除各种违规占用绿道进行其他活动的商业行为, 为绿道休闲者提供一个独立的、安全的、有保障的休闲环境。

摘要:绿道建设已经在中国部分省市得到普及推广, 绿道休闲也逐渐走进市民日常生活之中。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 实地调查市民对绿道的休闲场地需求、绿道休闲服务功能需求、绿道休闲服务保障需求。在对实地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绿道休闲服务和管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道,休闲服务,调查研究,广东肇庆

参考文献

[1]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6, (9) .

[2]吴承照.闲暇理论与开发策略[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1) :23-26.

南宋临安都市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9

关键词:南宋,都市,休闲

丰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杭州成为中外闻名的胜地,当前杭州正在大力创建“东方休闲之都”。杭州南宋时称临安,为南宋都城,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相应的都市休闲娱乐文化的极大发展及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古代体育的繁荣时期,在体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以南宋体育,远继汉唐,近承北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普及广,技艺水平高。以都城临安(今杭州)为代表的体育文化活动,瑰丽多姿,深具时代特色。

1擂台争交、瓦舍套子——南宋都市娱乐武术

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活动逐渐繁荣,尤其是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带动了人们娱乐时间的增多,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诸多以武术为形式的市民活动,如“擂台争交”、“瓦舍套子”等。

中国民间素有尚武习俗,社会动荡或遭遇外族入侵时往往结成“义社”或“义会”[1],如宋代的“弓箭社”、“忠义巡社”等。南宋都城临安市民阶层也成立了类似的“社”,如“角抵社”及“相扑社”(徒手角力)、“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棍),但这时期的这些“社”已经变为以休闲娱乐健身为目的。钱塘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记载:“瓦舍者,谓之‘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2]166,当时临安的瓦舍有十七处之多,瓦舍中有各种艺人,如相扑等;同书卷二十“角抵”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先以女颭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2]180,这时期的“套子”即是后世武术套路的雏形,套子的出现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识着中国武术基本成熟,当时武术套路仍是中国武术的基本形式,只不过南宋时期瓦市中的套子从文献描述来看最初是对练形式,需要“成对打套子”,为了吸引人观看,可见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另外还有更为刺激的擂台争交,地点就在今杭州西湖景区的南高峰,这里是南宋相扑高手们比试的地方,获胜者还可以获得物质奖励,甚至是官职,同卷记载“如头赏者,旗帐、银杯、彩缎、棉袄、官会、马匹而已”、“曾有温州韩福者,胜得头赏,曾补军佐之职”。当时南宋临安城瓦市有名的相扑手有周急快、王急快、赛关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郑伯大、铁稍工韩通住、杨长脚,这些是男相扑手;另外女相扑手有名的有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由此可见,南宋临安瓦市中相扑角力的发达,临安市民阶层娱乐武术文化的繁盛。

2相扑、投壶、蹴鞠———南宋都市休闲体育活动

吴越文化地处江南腹地,民丰物美,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十分发达,尤其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其民族体育文化尤其是市民休闲娱乐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在我国古代体育史尤其是休闲体育史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休闲体育文化,诸如相扑、投壶、蹴鞠等都市休闲体育。

2.1 相扑

先秦以前,诸侯们“以为戏乐,用相夸示”的角力活动,秦代更名为“角抵”,唐代有“相扑棚”,曾有“万赢”之称号的蒙万赢在唐灭亡后流落吴越投奔武肃钱王钱镠处,虽年近四十余岁仍可出场屡屡获胜,钱王素有武勇,喜好相扑,蒙万赢在吴越地区传授了不少相扑弟子。《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之“角抵”条有记载的当时临安角抵名手四十四名[3]138,有:“王侥大、张关索、撞倒山、刘子路、卢大郎、铁板沓、赛先生、金重旺、赛板沓、曹铁凛、赛侥大、赛关索、周黑大、王急快、曹铁拳、韩铁僧、一拔条、温州子、董急快、小关索、……郑白大”。由此可见当时临安相扑角抵活动的盛行,这些角抵手大多有姓无名,或以其擅长的技术为名、或以其外貌取名等等,大多数角抵手的名字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2.2 投壶

投壶由中国古代射礼演进而来,将古代射箭演变成用手将箭投向置于地面的壶,从而难度降低,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老少、男女、雅士皆可以进行。郑玄在先秦典籍《礼记·投壶》注有[4]28“投壶,射之细也。射为燕射”,可见投壶是从燕射演进而来,所谓燕射,即是在宴席间进行的射箭礼仪活动,后来燕射逐渐演变成了投壶活动。吴越地区各个时期出现过投壶高手,如晋代的虞潭,爱好投壶,并对投壶的器具及活动方法进行研究,著有《投壶经》四卷、《投壶变》一卷,曾流行于梁代,后亡佚[4]29。南朝梁时的投壶能手贺辉,会稽人(今绍兴),投壶绝技惊人,可以隔着屏风或障碍物投壶。由此可见,吴越地区投壶不仅在技艺上有所创新,而且理论上也是有所成就,显示了吴越投壶运动在历史上的占有一定的地位。

2.3 蹴鞠

蹴鞠即是古代中国用脚踢球的运动,蹴鞠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蚩尤时代,其中一种起源说就是黄帝打败蚩尤后将其投作球踢而演进而来。史料记载蹴鞠在春秋时期即以出现,汉代已经出现了有关蹴鞠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5]344,发展到唐代时蹴鞠不仅在球的制作上有充气球,而且球门和踢球方法更加多样,尤其是发展到南宋时期,蹴鞠发展到其鼎盛时期,不仅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社会组织,而且在技法上更加追求技巧性、娱乐表演性,普及程度也大大提高,并出现了蹴鞠的商业化倾向。南宋周密在其《武林旧事》“社会”[3]45条有:“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震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緋绿社1、齐云社2、…角抵社3、锦标社4、英略社5…。”这时期一般把蹴鞠的社会组织称为“齐云社”或“圆社”,蹴鞠形成了社会组织,就有规章制度,如对参加蹴鞠活动者的“十紧要”6,从态度、礼仪等方面对参加者进行了规范要求。南宋时期的蹴鞠在球艺方面更加追求表演性,出现了诸多蹴鞠高手,《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记载的蹴鞠高手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3]140。

南宋时期蹴鞠活动在社会上各个阶层都很普及,这可以在南宋有关文献中大量记载有关蹴鞠的史料,如《西湖老人繁盛录》、《梦梁录》、《都成纪胜》、《武林旧事》等。

3弄潮——南宋水上民俗体育活动

杭州处东南沿海,境内多水域,水网交织,故而水上民族体育活动有天然的交融。吴越先民自古就有“断发文身”7习俗,先民以渔猎为生,经常与海浪为伍,生动反映了当时吴越先民从事渔猎的生产与生活。记载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习俗的史料见诸文献很多,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6]《汉书·地理志》有“粤(粤、越同)地,…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5]314长于水战、断发文身实际上已经成为吴越族群的鲜明标志[7],一种吴越文化的古代习俗文化符号。因此,吴越文化与吴越水上民族体育活动有着天然的融合发展。古代吴越诸如弄潮、水上秋千、龙舟竞渡、船拳等水上民俗体育活动源远流长。

弄潮这项民俗活动也是和吴越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发源历史相当久远,先秦春秋时期即有文献记载,是吴越钱塘江两岸深受人们喜爱的具有吴越独特文化特色的传统水上民俗体育活动之一。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四“观潮”中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吴儿生长狎涛澜,冒利轻生不自怜。…”[8],该书还记载了描述当时“弄潮”的多篇诗篇。《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条亦有:“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副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万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8]南宋时期诸多有关“弄潮”的记载都展示了这一吴越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兴盛。

吴越水上民俗体育活动的其他运动如水上秋千、龙舟竞渡、船拳等,总之,吴越水上民俗体育活动的繁荣与兴盛与吴越文化是分不开的,是吴越诸种历史文化因素及社会民俗因素合力作用的共同结果,其融合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吴越文化的地域土壤。吴越民俗休闲体育的繁荣与宋代时期吴越地域文化、经济繁荣,尤其是南宋江南经济、市民娱乐休闲文化及临安成为南宋都城等密不可分的,为当今发展吴越休闲体育文化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资源。

吴越地域以水、船为文化依托,诸多民俗体育休闲活动项目深深根植于吴越富有浓郁水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弄潮、水上秋千、龙舟竞渡、船拳等,在其发展融合中始终要突出吴越文化的水特色。

4南宋都市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南宋时期,体育尤其是临安(杭州)都市休闲娱乐体育在中国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宋发达的城市经济,孕育了繁荣的娱乐体育活动,并形成了文化丰厚的都市民俗体育文化,至今仍可以作为我们建设杭州“东方休闲之都”有待发掘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杭州要建设现代体闲之都、传承宋都的民俗文化是题中应有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体闲经济、体闲产业与体闲文化,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大特点,而民俗是民族生活方式的表现,是民族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撇开当地的民风民俗,企望发展体闲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宋临安(杭州)积淀的丰厚且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南宋民俗体育文化,这是建设现代体闲之都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对南宋临安(杭州)休闲娱乐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理论意义,对建设杭州成为休闲之都、品质之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休闲生活健康化,杭州正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大力推广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休闲文化活动样式,在建设杭州“东方休闲之都”过程中,有必要将将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吴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其中。

浙江尤其是杭州旅游业发达,西湖、西溪湿地、宋城等地是外地游客慕名来杭的首选旅游景点,在这些旅游景点应有计划、分层次的将吴越民族传统休闲体育文化加入其中。如每年的端午节在西湖进行龙舟比赛,在宋城中进行有关相扑、角力、武术套子、蹴鞠的表演等,将杭州历史上的一些休闲体育活动融入到景点中,让游客在杭州各大景点中体会吴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具有吴越文化特色的吴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地,是一项将杭州“东方休闲之都”城市文化与吴越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工程,需要深入挖掘杭州市历史与文化资源,并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休闲民俗文化合理融入到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的建设中。可以分区域、节令等进行开发建设,如专门开辟出基地发展吴越民族传统武术基地,将具有吴越特色的武术拳种、民俗活动、休闲活动在其中表演,当然也可以将这些吴越民族传统武术、民俗活动和旅游景点融合起来。在每年的特殊节令,进行大型吴越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如端午节进行龙舟竞赛、八月十五观潮节的弄潮比赛等。将吴越文化中具有休闲体育文化样式的活动进行改进创新,建立吴越民俗体育文化园,如恢复创新南宋时期的蹴鞠、角力、相扑活动等。

参考文献

[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3.

[2]吴自牧.梦梁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4]曹守和.浙江体育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司马迁.史记[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228.

[7]蔡丰明.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与流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87.

休闲体育的现代价值研究 篇10

1 休闲体育的内涵

卢元镇教授早在1983 年就提出“闲暇活动”的概念,他认为自愿的以轻松的心情参与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但是不受体育规则的限制,也不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仅仅为了在体育娱乐活动中放松身心,以娱乐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之后江仪在1995 年发表论文,提出了“休闲体育”的定义,他称:体育的发展从竞技走向休闲是大势所趋,他认为所谓的“休闲体育”就是生活富足的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参与的“大众体育活动”。

可见,休闲体育从体育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之后,很多学者对“休闲体育”这一观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确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内休闲体育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语境描述,主要有身体活动论、情感体验论、健康目的论、广义论和狭义论等观点。

2 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的异同

2.1 逻辑的不同

“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从字面上看仅仅是语序的不同,但从逻辑学上来看,“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的概念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休闲的内涵要比体育的内涵要丰富的多,所以“体育休闲”自然要比“休闲体育”的概念范围要大得多。

体育休闲是将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活动方式,而休闲的方式有很多种,体育休闲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并且休闲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并不算一种新鲜事物,只不过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还未被人们广泛重视。与此不同的是“体育休闲”是将休闲作为体育活动的目的来进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它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领域。从体育和休闲的逻辑关系来看,“休闲体育”强调的是休闲时间里的体育内容,它的重点是从休闲文化的视角研究体育。而“体育休闲”强调的是休闲时间里做的是什么,它的重点是从体育文化的视角里研究休闲。简单来说,体育休闲的研究主体是“休闲”,而休闲体育的研究主体是“体育”。

2 . 2 内涵的重叠部分

体育最早是从人类的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军事训练、游戏教育等基本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它最开始的时候就只是一种休闲方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体育要想真正成为一项独特的社会活动就必须从原始的功利性彻底的脱离出来。西方社会的体育是从休闲革新中发展出来的,体育刚开始就属于休闲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休闲体育和非休闲体育的区别,这样来看,休闲和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

3 休闲体育的现代价值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休闲体育逐渐成为表现个性、丰富自我、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它的现实意义十分丰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 1 体育休闲的一般意义

休闲体育的出现极大的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解除了人们体力上的疲劳,对人身体上的劳累和身体机能的消减起到了极大的缓解和恢复,使得人的精神和生理保持平衡;还有一点,休闲体育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得人获得精神的慰藉,弥补和恢复工业生产程序的统一化带来的个性结构的消耗和破坏。体育休闲的一般意义在于它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它是人的生活的另一个状态。甚至可以说,它属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精髓,是人活着的精神追求部分,它是使人的精神状态完全集中并且沉浸在生产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它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休闲体育逐渐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作为精神文化形态中的一种特别的存在逐渐渗透融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休闲体育使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调整和升华。

3 . 2 休闲体育的哲学意义

休闲体育的意义从哲学角度来看在于它实现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心灵的永恒。休闲体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空间。休闲体育通过人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并由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历程和梦想追求确立起的生活方式、文化样式和价值取向所决定其内涵,它本身的意义不在于给人们提供物质或是精神的财富,而是为人类的生活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环境,是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和追求。它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人的行为具体的意义,使得它在经济、文化、政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具有其特别的现实意义。

3 . 3 休闲体育的经济意义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休闲体育之所以那么重要,正式因为休闲体育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根据体育的周期来制定经济政策,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消费以及市场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休闲体育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休闲体育的发展影响着产业格局的发展变化,从事休闲体育的工作人员在所有就业人数中占很大一部分,所以休闲体育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休闲体育还影响着服务的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会影响人们参加休闲体育的欲望,人们消费欲望的增长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3 . 4 休闲体育的社会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休闲体育,休闲体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新模式,并且它还属于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新的表现,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场所。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休闲体育对于缓解家庭矛盾、调节人的心情以及解决工作压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3 . 5 休闲体育的文化意义

休闲体育一种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文化形态,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并且休闲体育逐渐建构了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休闲体育的实用价值并不高,但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在休闲体育的活动中实现了精神的自由,在休闲体育中人们实现了审美、创造以及道德的意义。休闲体育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等具有特别的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休闲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校正、平衡以及丰富的文化精神力量。休闲文化是由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等构成的,它是生活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艺术以及组织等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

4 结语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 三亚 休闲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休闲活动方式之一的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等目的而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这种休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使人们对休闲体育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深入调查,概括三亚市休闲体育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策略,以此为国际旅游岛的成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以三亚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海棠湾镇、吉阳镇、凤凰镇、崖城镇及育才镇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休闲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对三亚城镇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率为96.8%。(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4)实地调查法。深入到三亚市休闲体育中,观察三亚市休闲体育开展的各项情况,实地了解和掌握三亚市居民的休闲体育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主要项目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在对城镇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其中体育舞蹈、太极拳和游泳所占比例为57.1%、15.6%和10.5%。此外,三亚市体育局在大部分城镇的空闲地区放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城镇居民可以随时自由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采用全民健身器械进行锻炼,这成为三亚休闲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众多,但民族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

3.2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

三亚是休闲之都、养生之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程度颇高。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每天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8.9%,每天活动时间在0.5小时到1小时的占25.3%,活动时间每天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7.2%,活动时间每天在2小时到3小时之间的占20.8%,每天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占17.8%。综上,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在0.5小时以上的有91.1%,大多数已经达到体育人口判定的时间标准,这充分反映了三亚市居民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浓厚,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在三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频率

三亚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城市,全年有近300天艳阳高照,同时也是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年平均气温25.4℃,又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基于这些独有的优势,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较大。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每周参与一次休闲体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是10.0%,每周参与2次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占23.5%,每周参与3次休闲体育活动人数占33.7%,每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占32.8%,达到体育人口判断频率标准的比例为66.5%。

3.4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主要活动地点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和地理条件,群众自发地组织在河边、广场进行休闲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场,占调查人数的60.1%,河边和公园也有较多份额,分别占15.9%和13.8%,但是在社区内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这主要的原因是三亚市内及周边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非常优异,促使人们走到户外来,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这种休闲体育的活动地点是非常理想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比在社区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好。

3.5 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可知城镇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是多元化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为了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这部分大约占57.7%,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塑型美体,占21.0%,为了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分别占14.6%和6.7%。总体来看,大多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是为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而对于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3.6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有经济、时间、设施和培训等因素。培训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最大因素,约占32.1%;时间因素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大约占28.0%;其次是设施因素,大约占22.1%;最后是经济因素,约占17.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经济条件上达到了参与休闲体育的要求,但时间不足、无足够培训等其它不利因素成为了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动因。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丰富多样,三亚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和频率较好,大体上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要求,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自然环境是三亚休闲体育锻炼依托的主要场所,也有少部分居民利用健身器械进行锻炼,但学校体育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另一部分居民是为了塑型美体,为了减少压力和娱乐享受的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三亚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是培训和时间因素,因经济条件和体育设施不足未参加休闲体育的所占比例较少。

4.2 对策

加大对三亚城镇居民体育培训的力度,促进居民转变健身观念,补充休闲体育锻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提高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增加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改善休闲体育设施,优化休闲体育资源。学校应逐步向居民开放体育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以便使三亚更多的城镇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为全民健身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与其他城市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休闲体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适合自身休闲体育发展的最优道路。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ZQN201109)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61.

[2] 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4):67-70.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12

1 休闲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 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休闲体育可以使人们在欢悦的氛围中促进健康、陶冶情操, 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乐趣。休闲体育在人类众多休闲活动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 人们通过各种休闲体育活动满足了机体运动的本能需求, 在运动中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放松、心理的愉悦;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社会属性有着密切联系, 个体在休闲活动中会与其他人发生交往活动, 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其他一些事情而忽视体育锻炼。身体运动不足是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学生18~22岁处于青春发育期, 机体代偿能力强, 各种因素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不易察觉。因此加强体育锻炼, 终生参与体育运动对改善和提高体质, 发挥个人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3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终生体育的影响

3.1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参与

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游戏活动、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野外郊游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下做轻松的健身运动, 有助于摆脱压力、降低焦虑等心理障碍,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在内心所爱的驱动下自发性的主体活动;在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的时间里进行体育活动, 没有强制、被动或自愿成分。在锻炼中, 由于是主体自愿的需要而参与, 因此, 不仅直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更加激励持久参与的积极性。

3.2 满足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层次性

层次性包含活动人群的的年龄层、动作内容的难易层、活动方式经济消费层。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爱好和需求, 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发育期, 新陈代谢快体力充沛, 对一些新奇的个人项目, 如轮滑、跑酷、滑板、街舞等感性趣, 青年人还爱好挑战性和对抗性的活动, 如篮球、足球、国标舞、拓展等个性项目。另外活动的技术要求和难度, 也是大学生选择休闲体育的依据。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 个人运动能力较强着, 一般会选择需要有技术且有难度的项目, 而个人运动能力自我评价不高者更愿意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项目。因此休闲运动项目在内容上对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锻炼者具有很好的方向选择。

3.3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时尚性与流行性

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 参与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一方面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以表明自己与某个社会阶层的平等性等级, 另一方面则以此标明自己与另外某个阶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 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意识前卫等特点;因此追求时尚发展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流行性对社会事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并形成了一种其对时尚性的外在表现。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升华, 休闲体育活动因为其本生的特点成为人们对休闲方式选择中的首选。大学生追求时尚, 敢于体验与尝试这正好与休闲体育的特征不谋而合, 也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提供了方向。自主选择时尚个性和流行新颖的体育项目,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欲望;在积极性的休闲运动中, 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和价值观, 增强体质展示个性魅力。

3.4 休闲体育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张旗鼓地进行, 但在大学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延伸。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之外、课堂之外的教育, 一直处于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面对充足的闲暇时间, 一部分大学生或者束手无策, 精神上倍感孤独空虚。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能够广泛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 或者因为强制和半强制, 把休闲自由的意义异化为另一层学生负担。因此, 大学生的休闲教育, 只有首先改变观念, 把休闲体育作为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 与工作具有同等重要性意义, 并且充分尊重学生休闲自由选择的权利, 提供丰富的休闲机会和设施,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观之下的真正休闲教育。

3.5 现代社会对体育功能的特殊需求

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是必要的,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终极目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生日平均闲暇时间是4h左右, 因此大学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充实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层面。积极有意义的休闲运动, 可使生理机制得到修复与完善, 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有利于提高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大学课程中重视专业教育, 选修课以传授知识和就业谋生技能的课程为主, 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课程较缺乏。所以需要开设休闲技能方面的选修课, 或者以免费培训班、兴趣班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旅游、拓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自由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比赛, 也应鼓励和支持。

4 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互相融合, 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大学生的体育项目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选项体育项目不能适应休闲个体活动的开展。很多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项目主要是球类, 其他项目基本不会, 也练不起来, 使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减小。第二, 课外辅导的开展仅局限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大部分高校缺乏开展休闲体育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引导措施和发展休闲体育的生活行为方式, 造成了大学生休闲体育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另外, 高校体育经费有限, 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和各类学生体育协会经费不足, 因而制约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三, 现行的教育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 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妨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 结语

毋庸置疑, 发展休闲体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题之一;而普及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提高高校休闲体育, 需要发挥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群策群力, 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风波.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8.

[2]王宾.刘立伟, 户外休闲体育研究2009.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2002.

上一篇:导航接收机下一篇:公共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