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2024-09-22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精选11篇)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1

一、前言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劳动者从工作中被解放出来, 体育便随着人们一起发展。但现代社会的发展, 使得传统体育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导致人们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更放松、娱乐的体育活动上来, 而这一类的体育活动被人们称为休闲体育。

本文当中把休闲体育定义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限内, 自主的选择喜好的方式来进行身体练习, 以让身心畅快与放松, 实现自我完善。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 休闲体育更加强调人的身心统一。

二、体育院系休闲体育教育的目标

在国内的体育院系中, 休闲体育教育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大多体育院系的休闲体育是依靠其它学科分流而设置的, 所以在发展的方向以及途径上少有变革, 并没能形成其自身的风格。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 笔者认为当今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由单纯的运动以及技能的教受向休闲体育领域做拓展, 以符合社会的需求。相比较其它体育形式的教学, 休闲体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目的, 具体而言需要根据体育产业最新的发展需求而变动, 并对体育院系现有教育资源运动的同时, 进行积极的拓展, 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同时, 提高个人的指导、创新能力, 并在实践中让他们得以继续的学习。

休闲体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育休闲、健身以及娱乐方面的人才, 包括对休闲运动推广与指导员的培养、休闲体育项目经营管理者的培养、以及休闲体育规划与研究人员的培养。

三、体育院系休闲体育教育的内容

关于我国体育院系休闲体育教育课程具体内容的设定, 我们不妨先借鉴一下美国部分体育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例如美国各体育院系在课程的开设当中, 有45%是针对于老人的健康方面, 而波士顿大学甚至专门设有老年学学位。反观我国的体育教学大多千篇一律, 少有结合实际情况的举措。当今我国社会正在向老年化发展, 而老年人的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我国体育院系开设的课程大多依然是针对少年儿童,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

上面只是一例, 对于休闲体育而言, 体育院系本身所具有的资源有开设这一课程的基础, 但是光有基础是不够的, 在休闲体育的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再反观美国, 在必修课程的开设方面, 力求少而精, 选修课则很多。但我国的体育院系, 特别是专业性的体育院校基本上都是必修课, 而选修课也有被命为限选, 学生真正可以选择的余地非常的狭小, 这也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针对休闲体育课程, 我们的体育院系需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 注重个人的专长, 挖掘其潜能。

四、体育院系休闲体育教育的方式

由自身性质所决定, 休闲体育的教育与普通的体育教育是不同的。具体而言休闲体育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 强调与休闲体育息息相关的内容。休闲体育的教育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 并且付诸实践。笔者认为当下休闲体育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学生是否参与到休闲体育当中, 而是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当中, 因为休闲体育本身是指导他人进行终生体育的一种行为方式。

其二, 强调体育教学的休闲性。休闲体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首先就需要在学校当中创造学习气氛, 在课程上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他们能够在反思和创造中学习, 当然这并不是放任他们自由, 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 形成自己的想法, 创造新事物。

同时需要改变传统教学当中对学生成绩考评的方式, 当下对学生成绩的考评多以开卷、闭卷的课堂考试为主, 但因休闲体育课程的特殊性, 可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 附以休闲课程设计等创造性的问题与实践作为考评的内容及对象。

其三, 需要掌握多种休闲体育的手段。在实施休闲体育的过程当中, 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只是运用一种体育的手段来达到休闲体育的目的, 这就需要在我们体育院校的教学当中进行课程内容的扩展, 使学生掌握多门体育技能,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休闲体育服务设置等方面的知识, 以利于今后的运用。

其四, 重视体育院系的局限性。前文当中也叙述到, 体育院系有开设休闲体育课程的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体育院系也有其自身的缺点, 例如文化学科比较薄弱。所以在休闲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 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学校并非唯一的教学场所, 很多的休闲运动形式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感受与体验, 才能够真正有所体会。

五、结论

社会的发展使得休闲体育有了存在及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 而这也使得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变得非常必要, 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得出休闲体育教育应该克服体育院系的局限, 走出课堂, 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注重交叉学科以及休闲体育专题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尽早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 通过实践更深地体会休闲体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8。

[2]卢锋:《娱乐体育》,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

休闲体育定义研究之述评 篇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分析阐述中外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概念的理解与定义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国内休闲体育界各位专家学者对休闲体育的概念的研究,并试着给休闲体育下一个客观、科学、的定义。

关键词 休闲 休闲体育 定义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已经成为高质量生活的一种时尚标志。休闲体育将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从学术方面来讲,专家学者们还未给休闲体育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家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休闲体育进行阐述和下定义,这对以后的休闲体育的发展很不利的;因为只有对一个事物或者现象有了明确的概念,它才会发展的顺利。

二、休闲概念的国内外研究

对于休闲的研究自古有之,国外有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国内有老子、孔子。不管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思想家,无不热情称赞“休闲”。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才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并认为休闲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是儒家休闲哲学的创始人,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可以看出儒家的这种淡泊名利,与人共享快乐地休闲思想。

(一)国外学者对休闲的论述

1.从时间角度定义

从时间的角度思考休闲是一个最基本的角度,也是极其简单易懂的休闲定义。查里斯·K·布莱特比尔是一个比较主张用时间来定义休闲的学者。他认为,休闲是扣除用于工作、履行义务与工作相关的职责以及从事其他形式的必要活动后个人所拥有的那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拥有相对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即随心所欲,受限最小。

因为休闲的时间定义容易量化,所以被采用的频率很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是一种有用的定义。

2.从存在状态的角度

从存在状态的角度来考察,休闲是“一种从容、宁静、优雅、忘却时光的冥想状态”。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约瑟夫·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这样描述: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和灵魂的状态,不是空闲时间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休闲最好被理解为一种“成为状态”(state of becoming),也就是说,休闲并不仅是当前的显示,而是动态的,它包含许多面向未来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现状的形式、情境和意义。因此,应该通过其行为取向而不应以时空、形式和结果来对休闲加以界定[2]。

3.从心理学角度

法国罗歇·苏认为,休闲用作复数时,是指根据个人的愿望和爱好所自由选择的活动;用作单数时,是空闲时间。皮柏认为“休闲的心态不是要忙于找寻休闲,而是要对任何事物都能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是紧抓不放,而是松松地牵着缰绳,无拘无束、轻松自在——这种状态与入睡的过程很像。”

心理学重点关注休闲的心理根源和休闲行为带来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影响,将“自由感”、“积极向上”、“畅(flow)”等作为“休闲”与否的心理标准。

(二)休闲概念的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对休闲的研究是基于国外休闲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人的休闲观,对于休闲的定义更全面,客观、合理。

1.从劳动、工作的角度

中国休闲界的鼻祖于光远先生说,“闲”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非劳动在时间上的分配状况。在今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不以我们的意志改变的东西。它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范畴。“休闲”就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我们可以做主的[4]。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女士认为“休闲是指已经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它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工时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因此,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5]。”

2.从文化角度

南开大学的申葆嘉教授认为“休闲是人的意识活动和文化活动,属于意识和文化层面的东西,具有文化和意识的属性。休闲与休息的区别关键在于人的意识状态,在于主体人有没有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如果把休闲放到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就可以知道,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休闲内容和方式,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相应的价值观念[8]。”不难看出,休闲和文化精神紧密相联系。所以,休闲作为人的灵魂的驿站,同时也承担起了建构人类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因而也就有叻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生命科学的角度

众所周知,休闲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产物,休闲是人作为人的生命的拓展和延续。休闲是生命的润滑剂,有了休闲,人类枯燥无味的生命才有了色彩;有了休闲,人类才有拥有明天的勇气;有了休闲,人类生命的每个驿站才会草长莺飞,花好月圆,而不是凄惶一片。

韩德乾指出“休闲是生命物质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态。人类为了生产与再生产、为了发展体力与智力,必须进行休息、休养和休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展望明天,人类必须要求更高质量、更高品位、更加有效的休闲,这既是休养生息和获取充沛精力和更高智商、情商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进步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需要。”

三、总结

根据以上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体育的概念的阐释及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休闲体育的观点,我认为,休闲体育不仅要含有时间、活动的内容(让自己的身体充分的参与到活动当中),而且更应该要带着一种自觉创造、自由、积极的主观态度去参与、体验。因此,休闲体育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轻松的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云南出版社.

[2]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2.

[3]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0.

[4]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齐鲁学报,1988(3):99)

本科院校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3

1. 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努力的构建和谐校园。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过程中, 能够与各种不同身份、年龄的人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利益之争, 彼此之间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时, 能够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充分感悟生命的价值,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 休闲体育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 能够走出校园、扩大视野, 使自己能够更加了解社会, 融入社会, 增加适应环境的能力。

1.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体育不同, 休闲体育能够使学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投入其中, 注重运动过程的娱乐和消遣, 能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和陶冶情操。学生在大学四年中, 时刻面临着学业、生活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 还能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休闲体育没有传统体育的竞技压力, 也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 能够充分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 在此过程中, 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3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以竞技体育为主, 这种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而休闲体育的开展能够为本科院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根据相关文献可知, 在已经开展休闲体育的本科院校中, 学生对休闲体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休闲体育项目繁多, 能够给予大学多样化的选择项目, 极大的丰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由此可知, 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也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 本科院校增设休闲体育教育的建议

2.1 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科院校作为做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休闲体育。本科院校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休闲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阳光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科院校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学生的休闲体育方式更加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

2.2 增强休闲体育的培养和宣传

对于休闲体育的内涵, 国际上具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休闲体育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通过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 如信念、态度、知识与行为等。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状态, 从培养学生性格、特长等方面逐步上升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同时, 学校在宣传休闲体育时, 要注重整体规划, 促进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中培养自我决策意识和能力, 形成终身体育、持久健康的休闲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 通过网络交流, 学生能够获取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不到的知识及休闲体育的不足, 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 对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2.3 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的内容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校对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休闲、娱乐总是缺乏足够的重视。截至目前, 国内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娱乐内容的比例相对较低,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因此, 要增加休闲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 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4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创造良好的氛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资源共享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本科院校要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实现校内资源与自然、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城市街道、公园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休闲体育的氛围, 例如:可以在节假日实践, 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 这不仅能够强身健体,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能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 培养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示, 在本科院校开展休闲体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在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本科院校体育教育, 应该以休闲体育为基础, 通过休闲体育培养学生正切的休闲价值观, 实现高校与社会体育的顺利接轨,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石振国, 田雨普.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 :80-83.

[2]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2 (2) :21-25

休闲体育运动项目 篇4

休闲运动 这一概念最早使用是在美国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休闲体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自1978 年我国导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建立起初步的休闲运动规模的概念。休闲运动的发展与同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越发达,休闲运动才会开展得越好。

休闲运动的项目列举

步行、骑行、慢跑、游泳、轮滑、滑冰、滑雪、驾车、登山、野营、攀岩、蹦极、定向越野、野外拓展、漂流、溯溪、跳绳、瑜伽、健身舞、韵律操、啦啦队、普拉提、体育舞蹈、街舞、武术、太极拳、八段锦、气功、五禽戏、钓鱼、射击、射箭、飞镖、击剑、风筝、铁圈、陀螺、踢毽子、举重、马术以及各种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垒球/台球/保龄球/垒球/手球/曲棍球/橄榄球/沙狐球/高尔夫)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5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果越发丰硕。休闲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休闲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举动。加强休闲体育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广力度,明确高效体育教学的对策,能够极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体育观,促进体育教学意义的扩大。

关键词 高校 休闲体育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健康问题。休闲体育是响应群众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体育形式,更是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活动有利于压力的缓解以及身心的娱乐。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休闲体育内容,也积极地将休闲体育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关注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有利于促进休闲体育的快速发展。

一、高校休闲体育存在的现状

(一)对休闲体育认识不足

对休闲体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直接影响了休闲体育活动在高校内的开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还不了解休闲体育,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也不尽深刻,甚至有错误的认识。教育工作者曾经指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态度具有消费主义与消极主义、工具主义成分。他们将休闲体育活动作为体能恢复与疲劳消除的手段,也有学生认为休闲体育活动就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消费主义者则认为休闲体育活动是贵族享受的活动,消费太多。这也正是因为这些误区,我国高校的休闲体育活动很难有效开展起来,存在自觉性与主动性不足等问题。

(二)休闲体育的获取渠道单一

根据相关调查,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与电视去了解休闲体育的相关消息。这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较大,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利用空余的时间去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没有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去。大学生没有通過学校的休闲体育活动成为体验者,只有通过一些侧面的手段知识相关信息,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休闲体育运动的形式。

(三)休闲体育获得时间有限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生的空余时间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将自己的空余时间用在体育活动中。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或者购物去消磨自己的空余时间,只有极少数学生会自主开展休闲体育活动。除此之外,大学生对于篮球、足球等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他们会利用空余时间去参与到这些运动中,而不是休闲体育运动。

二、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休闲体育理论的深化

深化休闲体育相关理论研究,给休闲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每一个级别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应当关注休闲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实施,利用理论研究活动的深入,去支持学校的教学工作。高校也要在校内做好休闲体育的宣传工作,利用积极有效的宣传,与媒体合作,加强讲座的开展以及休闲体育课程的安排,让休闲体育活动在高校得到普遍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体育教师,要做好休闲体育活动引导与制定建立工作,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休闲体育学习观。理论上的引导,会让高校学生从思想上接受这类体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加强休闲体育环境的建设

休闲体育活动在高校中的开展,需要得到体育教学硬件环境与管理工作的支持。充足的物质条件,是高校休闲体育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每一个高校都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支持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做好相关场地的建设以及体育设备的投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水平,从而让当代大学生具有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保障。另外,学校的体育教育管理部门,要对校内的体育场馆进行科学规划,对开放的时间以及开放的对象进行安排,从而促进体育场馆应用效率的提高,真正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三)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休闲体育活动的倡导者与课堂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教师要多学习休闲体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了解休闲体育的内涵与概念,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掌握休闲体育的技巧,体会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感受。其次,教师还要对休闲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将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利用休闲体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体育观。另外,教师更加丰富学生了解休闲体育信息的途径,组织学生共同开展休闲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将休闲体育养成一种生活习惯,从思想与行为上接受休闲体育。

(四)营造良好休闲体育氛围

休闲体育是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高校学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想开展好休闲体育必须完善好相应的体育文化,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的加入到休闲体育当中。对此,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体育文化部门,定期举办各种校园体育活动,加大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扩大休闲体育的影响力,并定期举办讲座等,使休闲体育时刻萦绕在学生周围,让学生更方便的加入到休闲体育活动当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活动的品质是衡量国家生产力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发展休闲体育运动,丰富广大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类型,促进其体育学习观的有效建立,有利于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较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我国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特点,从全民运动的观点出发加强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毅清,麻园东.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休闲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05:98-102.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广东,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文化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在不断提升和进步。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兴起,而广东是西学东渐的前言,得风气之先,不但吸收西方文化走在中国的前列,广东人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之道做出了最早的探索和独特的贡献。广东体育文化是广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体育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东休闲体育是在体育的健身娱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广东休闲体育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首先,人对体育的需要使其成为现代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其次,广东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其休闲生活方式的结合。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身意识的增强。广东文化与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在广府文化区域的高尔夫、游泳、排球、武术、龙舟等项目,在潮汕文化区域的南狮、英歌舞、布马舞等武舞类、跳水、象棋、围棋等项目以及在客家文化区域的客家武术、梅州足球和舞龙舞狮项目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广东休闲体育文化有着多样的行为方式和内容结构。

1 广东地区休闲体育

广东休闲体育的形成的条件,首先,广东地区经济十分发达,位居全国经济发展前列,而经济发展必然带动休闲体育的产生。广东地区重视商业的发展。宋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港口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广州商业形成一百多个行业。

如今,广东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广东省2009年的GDP总量达到35696亿元,居全国第一;珠江三角洲云集了大批港澳台及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香港地区也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广州成为广东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广东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其二,历史原因。广东自古便与海外文化进行交流,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大规模输入广东并与广东文化进行初步融合。鸦片战争时期,港、澳的租借,使得西方文化侵入广东,西方的经济思想、教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为港澳打上了西方模式的印记。1840年后,洋务运动号召学习西方文化,创办的学校中很多西方体育项目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休闲体育也不失时机的进驻中国,体育成为一种既健康又时尚的生活方式,打开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广东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前沿阵地,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这自然的就包括了休闲体育。

其三,竞技体育带动休闲体育。广东地域受着经济发展的影响,竞技体育十分发达,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休闲体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步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许多国际大型赛事的主办权都被中国包揽,例如2008年得北京奥运会,2010年得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大型赛事的举办,无疑也推动了当地休闲体育的发展。

2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

2.1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成因

随着广东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充裕的经济条件,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追求物质层面,上升到了最求精神层面,人们的休闲意识增强,追求休闲体育带来的无穷乐趣和积极的健身功效,摆脱生存压力的同时,也是缓解工作或其它压力的工具,休闲体育逐步普及到社会的多个阶层,休闲体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同时也是健康意识增强的体现。而休闲体育正是能达到人们的这种要求,而广东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休闲体育的区域,所以常时间的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就逐渐的形成了广东休闲体育文化。广东是一个具有包容胸怀的地方,对有益的东西不拘一格的兼收并蓄,广东体育文化兼容性体现积极引进近代西方体育,如游泳、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本土的现代体育、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得到快速发展,各种新兴的休闲体育活动也得到了迅速普及。

2.2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特征

2.2.1 地域性

广东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山河海及山丘文化,广东休闲体育的地域性是指流行于广东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一定传统的区域性休闲体育特点。它包括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心理等原因在广东特定地区或民族中流行的休闲体育特性。比如说武术中的南拳的短打风格是和广东的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广府文化区域的高尔夫、游泳、排球、武术、龙舟等项目,在潮汕文化区域的南狮、英英歌舞、布马舞等武舞类、跳水、象棋、围棋等项目以及在客家文化区域的客家武术、梅州足球和舞龙舞狮等,广东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等,都是广东休闲体育所无法摆脱的固有属性。

2.2.2 包容性

广东体育文化是属于一种外来的文化,它在其形式和表现方式上存在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广东是一个具有包容胸怀的地方,对有益的东西不拘一格的兼收并蓄,广东体育文化兼容性体现积极引进近代西方体育,如游泳、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

2.2.3 继承性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如端午节的龙舟赛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隆重举行,武术之乡佛山武术人才辈出,习武之风也被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广东地区武术馆校、拳会、协会开展的如火如荼,诸如此类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广东地区得到很好的传承,在这同时也不断发展。

2.2.4 发展性

广东休闲体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如内容丰富的户外拓展运动、高尔夫、保龄球、台球等新兴休闲体育项目,以个体和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休闲体育活动及社会组织为依托,以团队和团体为基本形式的休闲竞技已成为时尚。休闲化的室内足球、五人制足球、三人篮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棒垒球等竞技体育项目。

2.3 广东体育文化对广东体育发展的影响

2.3.1 提升了广东地区人们健康水平

休闲体育在成为社会时尚的的同时,也起着增强人民体质的作用,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从整体上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

2.3.2 促进了全国休闲体育的发展

广东站在西学东渐的前言,广东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的同时,拉动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其他地区发展休闲体育起到了模范的带头作用。

2.3.3 为我们国家的体育战略方针转变做出了贡献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竞技体育的辉煌,更要有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做基础,将提高全民族身体健康素质列为国家战略方针。

3 广东休闲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

在广东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休闲意识也日渐增强,休闲体育已成为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广东地区休闲体育在接受西方休闲体育文化渲染的同时,开发了广东地区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也丰富广东新时代休闲体育文化。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广东地区的休闲体育产业或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为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特色推广提供了契机,为广东地区大众体育宣传和广东特色体育休闲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4 结语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休闲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东地区休闲体育文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除了融合西方文化以外,结合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时俱进,打造出属于广东自己的休闲体育文化品牌,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与积极的传播,将呈现出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的繁荣盛世。

参考文献

[1]刘圣宜.岭南近代文化论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3).

[3]饶纪乐.岭南体育文化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3.

[4]杜熙茹,等.2010年亚运会对广东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的开发与推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

[5]符壮.岭南地区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7

通常教材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同时又受制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的加工问题,也就是“教材化”问题。依据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依据什么内部的必然联系而编撰的问题。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充实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又涉及了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问题。因此,构建休闲体育教育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

1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它关于对体育教育概念的阐释,也大多是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层面展开,在此不作累述。本研究认为,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他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两个文化范畴的交集。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休闲体育教育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2]。可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休闲体育教育,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

如果从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则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过程。这样一来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是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无层次、无特色,交叉重复现象严重[3]。在“三基”论和体质论的高校体育教育阶段,这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影响,此种课程内容既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2 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没有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4],从而给予了高校选定教学内容更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希望各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高校“一窝蜂”式的照抄照搬,其意义及效益大打折扣[5]。目前,真正能够建立起具有地方或本校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高校依然是凤毛麟角。

2.3“竞技运动教材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依然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当时的提法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体系”,其含义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6]。然而时至今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和规律依然在探索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依然在通过未经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来实现。尽管各种新的观点和理性认识成果不断出现,但遗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多年来进展甚微。

2.4 休闲运动项目开发和准备不足

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关于“玩的价值”时曾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7]。从休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种“掌握玩的技术和发展玩的艺术”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还很少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首先应当解决师资队伍的配备问题,然而从专业院系体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3 休闲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提出的新课题

3.1 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分别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的目标体系[8]。八年来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们的体育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技能层面的“休闲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掌握,参与方式层面的“追求过程的休闲”等方面超越了原有的目标体系,而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的构建。

3.2 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

前面谈到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必然提出了对原有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这一课题,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也不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教材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了休闲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3.3 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体育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9]。因此,随着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其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休闲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纳入教材体系是高校教材体系发展的必然。这样就必然出现了怎样有机融合竞技体育项目、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共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性质体育教材的内部逻辑性关系问题。

3.4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

2007年5月颁发的《关于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0]。《通知》的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和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追求“过程的休闲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休闲的目的,通过体育休闲的过程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的说也就是所选取的教材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助于积极休闲生活方式养成;又要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技巧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方可掌握并运用。

参考文献

[1]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2]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80.

[3]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2-76.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5]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83-87.

[6]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现代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5(1):123-126.

[7]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88-92.

[8]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9]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2.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8

1 休闲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 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休闲体育可以使人们在欢悦的氛围中促进健康、陶冶情操, 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和乐趣。休闲体育在人类众多休闲活动形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 人们通过各种休闲体育活动满足了机体运动的本能需求, 在运动中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放松、心理的愉悦;另一方面休闲体育与人类的社会属性有着密切联系, 个体在休闲活动中会与其他人发生交往活动, 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其他一些事情而忽视体育锻炼。身体运动不足是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学生18~22岁处于青春发育期, 机体代偿能力强, 各种因素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不易察觉。因此加强体育锻炼, 终生参与体育运动对改善和提高体质, 发挥个人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3 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终生体育的影响

3.1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参与

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游戏活动、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野外郊游等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可以在良好的运动环境下做轻松的健身运动, 有助于摆脱压力、降低焦虑等心理障碍,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在内心所爱的驱动下自发性的主体活动;在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的时间里进行体育活动, 没有强制、被动或自愿成分。在锻炼中, 由于是主体自愿的需要而参与, 因此, 不仅直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且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更加激励持久参与的积极性。

3.2 满足大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层次性

层次性包含活动人群的的年龄层、动作内容的难易层、活动方式经济消费层。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爱好和需求, 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发育期, 新陈代谢快体力充沛, 对一些新奇的个人项目, 如轮滑、跑酷、滑板、街舞等感性趣, 青年人还爱好挑战性和对抗性的活动, 如篮球、足球、国标舞、拓展等个性项目。另外活动的技术要求和难度, 也是大学生选择休闲体育的依据。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 个人运动能力较强着, 一般会选择需要有技术且有难度的项目, 而个人运动能力自我评价不高者更愿意选择那些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项目。因此休闲运动项目在内容上对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锻炼者具有很好的方向选择。

3.3 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时尚性与流行性

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 参与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一方面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以表明自己与某个社会阶层的平等性等级, 另一方面则以此标明自己与另外某个阶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 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意识前卫等特点;因此追求时尚发展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流行性对社会事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并形成了一种其对时尚性的外在表现。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升华, 休闲体育活动因为其本生的特点成为人们对休闲方式选择中的首选。大学生追求时尚, 敢于体验与尝试这正好与休闲体育的特征不谋而合, 也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提供了方向。自主选择时尚个性和流行新颖的体育项目,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欲望;在积极性的休闲运动中, 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和价值观, 增强体质展示个性魅力。

3.4 休闲体育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张旗鼓地进行, 但在大学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延伸。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之外、课堂之外的教育, 一直处于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面对充足的闲暇时间, 一部分大学生或者束手无策, 精神上倍感孤独空虚。大学的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能够广泛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 或者因为强制和半强制, 把休闲自由的意义异化为另一层学生负担。因此, 大学生的休闲教育, 只有首先改变观念, 把休闲体育作为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 与工作具有同等重要性意义, 并且充分尊重学生休闲自由选择的权利, 提供丰富的休闲机会和设施,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观之下的真正休闲教育。

3.5 现代社会对体育功能的特殊需求

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是必要的, 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终极目的。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生日平均闲暇时间是4h左右, 因此大学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充实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层面。积极有意义的休闲运动, 可使生理机制得到修复与完善, 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有利于提高创造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大学课程中重视专业教育, 选修课以传授知识和就业谋生技能的课程为主, 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课程较缺乏。所以需要开设休闲技能方面的选修课, 或者以免费培训班、兴趣班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旅游、拓展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自由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比赛, 也应鼓励和支持。

4 高校开展休闲体育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互相融合, 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然而大量资料显示, 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大学生的体育项目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和娱乐体育。选项体育项目不能适应休闲个体活动的开展。很多大学生休闲体育的项目主要是球类, 其他项目基本不会, 也练不起来, 使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减小。第二, 课外辅导的开展仅局限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大部分高校缺乏开展休闲体育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引导措施和发展休闲体育的生活行为方式, 造成了大学生休闲体育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另外, 高校体育经费有限, 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和各类学生体育协会经费不足, 因而制约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第三, 现行的教育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的学习, 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妨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 结语

毋庸置疑, 发展休闲体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题之一;而普及大学生休闲体育参与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提高高校休闲体育, 需要发挥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群策群力, 才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风波.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8.

[2]王宾.刘立伟, 户外休闲体育研究2009.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2002.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9

1. 高校体育教学引入休闲体育的重要作用

1.1 是构建和谐教学的需要。

就狭义方面而言,休闲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氛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广义方面而言,休闲体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价值观判断及心理承受能力[1]。

1.2 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重视短期教育的效果,而要考虑长期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导致高效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

2. 基于休闲体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1 构建休闲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2.1.1休闲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休闲体育的教学目标,将休闲体育的课程内容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生涯教育、国防教育、基本体能训练、外语应用及计算机训练等;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微型实践、参观学习、主干课程、实验课程及专业实习等[2];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毕业论文、学术论坛、网络资源及创新实践等。2.1.2休闲体育教学的阶段安排。高校学制通常为四年,要从学生一进校就安排休闲体育教学,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针对性。第一阶段:育人观念的意识培养,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确定学习目标,初步职业发展意向。大一学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邀请休闲体育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让学生认识到休闲体育的重要意义,为后续休闲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阶段:通过教学改革、课内外一体化、工学结合等方式使学生具备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该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具体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互不分离,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将企业场景搬到教室,让实践引领理论,让学生走向企业[3]。第三阶段,育人理念的创新创业阶段。可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健身休闲、企业体育竞技比赛等社会化服务,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休闲体育产业奠定基础。

2.2 立休闲体育的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实施,高校可设置专门的休闲体育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制定休闲体育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对休息体育的重视程度,真正做到休闲体育有人管、有人负责,确保休闲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深化制度管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休闲体育开展。制度是确保休闲体育在高校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而是休闲体育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休闲体育的开设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如《休闲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休闲体育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办法》等,做到休闲体育开展的有法可依,确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将整个管理渗透到休闲体育的各个环节,用制度约束人,减少人为因素对休闲体育开展的影响。

2.3 制定灵活多样休闲体育的教学方式.

2.3.1以技能大赛推动休闲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组织休闲体育相关专业的各种竞赛与行业技能比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为了达到休闲体育的教学目标和竞赛需要的技能,高校可以自身的体育资源为主,社会体育资源为辅,设立不同专业的休闲体育实践基地,吸引兴趣不同的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加速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塑造。2.3.2将休闲体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让休闲体育走进实验实训场所、推进企业和高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企业、教学、科研及运动项目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让休闲体育贯穿到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努力寻找符合专业特性的休闲体育教学模式。2.3.3产学研结合,促进休闲体育的实施。高校课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资源,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关的体育需求服务,让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体育项目的运作中去,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参与到体育产业的运营、服务于管理中去,培养学生开拓市场的意识和体育行业的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高校通过与体育产业企业的合作,能够推动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能指导休闲体育教学的教师。

休闲体育作为新兴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实施时间不长,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对此比较陌生,研究不深入,要确保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实施,高素质的休闲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要及时对本校体育教师进行休闲体育的培训,或者及时引进休闲体育相关的体育教师,为休闲体育在高校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开展休闲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休闲体育要贯穿于高校教学的整个过程。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弊端,还需相关人士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真正发挥休闲体育的作用。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休闲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喜欢的运动方式,在高校开设休闲体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内容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引入休闲体育的重要作用,其次提出了基于休闲体育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休闲体育,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焦现伟.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10.

[2]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1:56-59.

休闲体育教育研究 篇10

关键词 三亚 休闲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休闲活动方式之一的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等目的而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这种休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使人们对休闲体育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深入调查,概括三亚市休闲体育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策略,以此为国际旅游岛的成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以三亚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海棠湾镇、吉阳镇、凤凰镇、崖城镇及育才镇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休闲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对三亚城镇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率为96.8%。(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4)实地调查法。深入到三亚市休闲体育中,观察三亚市休闲体育开展的各项情况,实地了解和掌握三亚市居民的休闲体育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主要项目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在对城镇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其中体育舞蹈、太极拳和游泳所占比例为57.1%、15.6%和10.5%。此外,三亚市体育局在大部分城镇的空闲地区放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城镇居民可以随时自由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采用全民健身器械进行锻炼,这成为三亚休闲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众多,但民族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

3.2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

三亚是休闲之都、养生之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程度颇高。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每天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8.9%,每天活动时间在0.5小时到1小时的占25.3%,活动时间每天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7.2%,活动时间每天在2小时到3小时之间的占20.8%,每天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占17.8%。综上,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在0.5小时以上的有91.1%,大多数已经达到体育人口判定的时间标准,这充分反映了三亚市居民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浓厚,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在三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频率

三亚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城市,全年有近300天艳阳高照,同时也是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年平均气温25.4℃,又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基于这些独有的优势,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较大。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每周参与一次休闲体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是10.0%,每周参与2次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占23.5%,每周参与3次休闲体育活动人数占33.7%,每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占32.8%,达到体育人口判断频率标准的比例为66.5%。

3.4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主要活动地点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和地理条件,群众自发地组织在河边、广场进行休闲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场,占调查人数的60.1%,河边和公园也有较多份额,分别占15.9%和13.8%,但是在社区内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这主要的原因是三亚市内及周边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非常优异,促使人们走到户外来,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这种休闲体育的活动地点是非常理想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比在社区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好。

3.5 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可知城镇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是多元化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为了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这部分大约占57.7%,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塑型美体,占21.0%,为了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分别占14.6%和6.7%。总体来看,大多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是为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而对于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3.6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有经济、时间、设施和培训等因素。培训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最大因素,约占32.1%;时间因素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大约占28.0%;其次是设施因素,大约占22.1%;最后是经济因素,约占17.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经济条件上达到了参与休闲体育的要求,但时间不足、无足够培训等其它不利因素成为了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动因。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丰富多样,三亚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和频率较好,大体上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要求,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自然环境是三亚休闲体育锻炼依托的主要场所,也有少部分居民利用健身器械进行锻炼,但学校体育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另一部分居民是为了塑型美体,为了减少压力和娱乐享受的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三亚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是培训和时间因素,因经济条件和体育设施不足未参加休闲体育的所占比例较少。

4.2 对策

加大对三亚城镇居民体育培训的力度,促进居民转变健身观念,补充休闲体育锻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提高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增加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改善休闲体育设施,优化休闲体育资源。学校应逐步向居民开放体育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以便使三亚更多的城镇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为全民健身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与其他城市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休闲体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适合自身休闲体育发展的最优道路。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ZQN201109)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61.

[2] 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4):67-70.

休闲体育资源的理论研究 篇11

1 关于休闲体育

西方国家对于休闲体育的研究起步很早, 而且非常重视, 休闲体育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 建立有专门的机构开展休闲体育研究, 培养休闲体育人才。

目前, 国内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不断增多,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休闲体育”一词, 2000-2009年间共有742篇期刊论文, 52篇硕士论文, 1篇博士论文。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a.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如:卢峰的“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孔祥华“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b.休闲体育在体育文化层面的研究, 如:高侠的硕士论文“论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龚建林“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c.休闲体育价值的研究, 如卢元镇在休闲的失落。d.区域休闲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占研究内容主要部分, 如陈立富的硕士论文“淮安市民参与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赵恒的硕士论文“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e.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的研究。吴贻刚认为:所有休闲体育服务机构必须变得越来越快捷;必须经常与竞争对手协作;树立讲效益的管理思想;对价格、时间和活动场地进行周密的思考。

1.1 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特征

“leisure sports”是休闲体育的英文表述, 有多种释义, 其中“休闲体育”是从时间的角度而言, “娱乐体育”则是从内容和目的的角度而言。对于休闲体育, 至今没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定义或者解释。

从内涵上来看, 休闲体育首先应当是个人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自由支配的活动;其次, 休闲体育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达到健身、娱乐、交往等目的;再次, 休闲体育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刺激性、冒险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表现性;最后, 休闲体育是具有文化品位的社会文化活动。各种体育活动无论竞技与否都可能是休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去参与, 那么, 即便是激烈的项目, 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己。因此, 从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考虑, 可以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 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活动 (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 , 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

1.2 休闲体育的功能

学者们对休闲体育的功能有多种观点, 胡春兰等在《论休闲与休闲体育》、席玉宝等在《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卢锋在《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中都有论述, 我们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休闲体育还应包括个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1.2.1 休闲体育的个体功能

休闲体育的个体功能包括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休闲体育注重运动的参与性, 在精神愉快、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锻炼, 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体质, 而且起到了在忘情的体育运动中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作用。

1.2.2 休闲体育的经济功能

休闲体育是经济、体育一体化的产物。在美国, 休闲产业年产值达1万亿美元, 创造2500万个工作岗位, 占全美就业的1/4;英国, 休闲产业年产值达1360亿英镑创1/5的全英就业职位。由此可见, 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国家, 休闲体育产业无论是发展速度, 还是总体经济规模都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阶段中国体育的消费需要和能力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休闲体育产业己成为投资热点产业。

1.2.3 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

在休闲体育的情景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的, 通过运动项目中的竞争与合作, 使交流的各方彼此容纳和接受。因此, 休闲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加强与邻里、同事交往, 促进情感沟通, 建立良好关系, 营造温暖、舒适的家庭和公平和谐的社会。

2 关于体育资源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体育资源”一词, 2000-2009年间共有255篇期刊论文, 14篇硕士论文, 2篇博士论文。其中任海等对体育资源的开发, 体育资源配置及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秦贺余等在“对体育资源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中指出体育资源的开发要从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已开发资源和待开发的资源中发掘新资源。谢英的博士论文“区域体育资源研究——兼论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中重点研究了西部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问题。

3 关于休闲体育资源

休闲体育资源包括休闲体育自然资源和休闲体育社会资源。休闲体育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 可以用来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资源。休闲体育社会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并为休闲体育活动服务的各种资源。休闲体育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为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资源, 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很少, 在对2000-2009年间“休闲体育资源”一词的检索中, 只有6篇相关文献, 其中期刊论文4篇, 硕士论文2篇。其中喻坚在“对中西部地区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研究以建立休闲体育资源理论, 解决中西部地区休闲体育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问题为思路。周红妹在“福建省休闲体育资源的现状和开发研究”中从整合场地, 优化管理, 人才培养, 信息网络宣传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 但缺乏对个体和区域休闲体育资源具体战略规划、对策措施的实践研究。总之, 国内关于休闲体育资源的研究倾向于理论探讨, 实践性的研究较少。具有针对性, 能够具体指导实践操作的研究, 更是严重匮乏。

3.1 休闲体育资源的基本属性

秦贺余认为体育资源具有有限性和无限性、多用途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的快速性;刘可夫认为体育资源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发展性和开发潜力的无限性;任海则认为体育资源具有需要的边缘性、形态的模糊性和类别的代偿性。本文认为休闲体育资源应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3.1.1 局限性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中的休闲体育资源, 它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 所具备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状况都是有限的。

3.1.2 个体特质性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地貌的不同, 休闲体育资源会有所差异。并且不同地区也会因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的不同, 所拥有的休闲体育资源不经相同。

3.1.3 共享性

一种资源的用途有时是多样的, 休闲体育资源也是如此。例如一些大型体育场馆设施, 在它不举行大型赛事的时候, 就可用作休闲体育活动场所。

3.1.4 形态多样性

休闲体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 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源 (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中可用于休闲体育服务的各类要素) 。

3.2 休闲体育资源的分类

休闲体育资源分类研究上, 可以借鉴体育资源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目前国内学者己深入到社会资源, 体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研究层面进一步扩大。本文借鉴体育资源的分类方法, 从休闲体育的本质属性、存在形式、活动性质、资源开发程度四方面进行分类 (见表1) 。

4 结论

目前, 针对休闲体育资源、尤其是西部地区休闲体育资源研究相对很少, 针对存在的问题, 本人对休闲体育资源基本属性及分类进行了研究, 为合理提高休闲体育资源利用率, 促进地区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完善地区体育工作和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摘要:休闲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课题对休闲体育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分类进行了研究, 认为休闲体育资源具有局限性、个体特质性、共享性和形态多样性;并从本质属性、存在形式、活动性质、资源开发程度四方面进行分类, 为完善地区体育工作和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休闲体育资源,属性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 1983, 1, 8-14.

[2] (美) 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6-78.

[3]陈鸿雁.台湾地区民众参与休闲运动之研究[M].台北:辅大出版社, 2000, 32.

[4]杨彬.多维视角下休闲体育的价值与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 2005:8-10.

[5]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10:362-363.

[6]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的娱乐化[J].四川体育与科学, 2005, 7:11-13.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195-204,

[8] (美)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14.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下一篇:人工针阔混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