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述评

2024-07-04

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述评(精选7篇)

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述评 篇1

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品牌竞争力

中国实施名牌战略。品牌是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商标和品牌属于不同的法律概念, 既互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 商标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一代天骄——可口可乐商标价值670亿美元, 中国工商银行商标价值659.53亿人民币。但名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培育、创新的过程。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 中国品牌研究院日前公布《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中国工商银行”以659.53亿元夺魁, 而浙江省的上榜商标数量最多。500强商标分布在纺织服饰、家用电器、机械电器等20个大的行业, 上榜商标最多的行业是纺织服装行业, 共有59件商标上榜, 其次是食品和机械电器行业, 分别有44件和41件商标上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本源的问题。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相对的, 是动态的, 并非一成不变的, 核心竞争能力更体现为一种持续创新、持续学习的能力。核心竞争力还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技能和知识结构, 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 核心竞争力更体现在成本控制、质量管理、采供销管理上, 是一组技能的体现, 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企业的特点, 加强技术管理, 完善创新体系, 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重视从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应用创新, 更加注重核心、基础技术研发。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条件, 企业的资源往往是分散的, 企业不可能拥有自身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因此, 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 无论企业的资源禀赋有多好, 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善于整合内部资源, 更要善于整合外部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等。资源整合:它是通过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所有要素能够像一个整体在运作, 实现价值链系统一体化运行的目的, 从而使企业能有效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和动态适应性。充分发挥公司资源整合优势。中国运动服装品牌也在资源整合的全球化趋势下, 走进了资源共享和实现品牌升级的新时代!新一轮资源整合战幕已经拉开, 于是乎风生水起。

要增强品牌竞争力, 必须着力于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 通过经营观、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精心融进品牌, 不断提高品牌的认知力、传播力、创新力, 向品牌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 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的比较优势, 才能实现品牌持续创新, 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 从而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职工创造机会, 为社会创造效益, 以品牌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关注国际动态,保持产品高质量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高质量、高品味才会有市场。切实要加强国内市场净化, 积极稳妥的开拓国外市场。密切关注世界服装流行和变化趋势。据有关消息:国外客户对服装的质检要求正出现三大转变:一是从传统重视外观质量检验趋向注重内在质量;由于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实用性能, 因此有外商已将服装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合同条款中;二是对服装质量要求由传统实用、美观趋向于更重视安全和卫生;三是对服装质量指标要求更加严格。国外各种贸易技术壁垒大大削弱了我国服装出口的传统优势, 面对国际上越来越苛刻的贸易壁垒, 中国服装出口企业应进一步了解出口国相关法规和条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不要盲目扩大出口数量, 而应注重提高产品质量。特别要关注一些国际通用的认证, 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档次, 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对防止进口国对我国服装出口实施各种贸易壁垒和反倾销, 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世界经济寒流影响, 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也为我国服装出口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 增大了出口压力和风险。国内服装企业确实要整合资源, 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立足本土, 胸怀天下, 科技领先。加强自主创新, 培育自主品牌, 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吸引国外知名品牌服装及设计研发中心进入中国, 积极推动与国外纺织业界的经验交流, 推动中国一流品牌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境内外企业高端交流和强强联合, 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进步。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 设计开发新产品。以优质服务为突破口, 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真正把握主动权。

另外, 国家要积极引导, 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服装设计师来中国交流讲学, 营造和烘托“设计师中心”对服装设计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营造国内外的“服装设计师家园”;通过实施“名师”工程, 使有潜力的青年纺织服装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世界一流的设计人员航母。

休闲装最早起源于美国, 首推布制牛仔装、衬衣和茄克。休闲装最早的用途, 是利用其耐用、舒适、易整理的特点, 作为工作服使用。二战之后, 经美国娱乐界明星大力推广, 休闲服逐渐成为欧美所喜欢的服装。60年代嬉皮士, 崇尚回归自然, 衣服以简单舒适为尊崇, 休闲服理所当然成为那时的服装主流。70年代初, 休闲装开始成为世界时装界的一个重要部分, 并在90年代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 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穿着风尚。ESPRIT是源自美国的休闲装品牌, 以自然素净的风貌展示于人, 给人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受。“闲”是“忙”的反义词, 忙碌的时候才渴望休闲。面对快节奏工作和生活, 都市的拥挤和喧闹, 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无拘无束的空间被缩小, 人们渴望心情舒畅、情绪放松、疲惫的身躯得到缓解, 让身体去掉束缚, 让肌肤得到放松。同时, 人们又不可能在穿着打扮上花去太多时间和精力。于是, 穿着舒适、款式简洁、自由大方、随意自然的休闲服便应运而生。

目前广为流行的休闲装, 在造型上往往呈现一种中性状态, 男女均可穿用;在规格上属宽松型, 胖瘦都可兼容, 因此适应性比较广泛、灵活。这也是休闲装能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对休闲装的认识和理解, 停留在休息、娱乐和旅游时的穿着上, 认为休闲服就是休息消遣时穿的服装。现在人们则认为, 休闲服可以让身体尽量放松, 让心情得以调节, 因此不仅是休息时可以穿, 上下班以及正式的礼仪、外交场合都可以穿。穿着场合增加, 穿着时间延伸, 使休闲服像滚雪球一般包容了其它分类服装。随对“休闲”认识的不断提升, 一种综合性的休闲装概念将会经久不衰。

服装业是时尚产业, 是美丽的直观展示平台。运动休闲装给女人一份柔美, 给男人一份轻松;运动休闲装让女士更加美丽、漂亮;让男士更加潇洒、飘逸。

时尚是动态的、是国际化的、时刻在变化的。只有时刻处于更新状态, 才能保持时尚气息的活水特性, 时尚产品只有“活”, 才能“火”。

据有关专家分析:女装销售呈稳步增长, 品牌文化女装受青睐。童装充满活力, 童装销售会持续升温。简洁、宽松、舒适运动休闲装热销不减、行情看好。品牌化、个性化仍将是主要特点, 大众化中档产品仍是设计主流。环保、保暖受宠有加, 健康、安全、绿色 (天然) 备受注目。皮装朝品味、款式、新潮方向发展。简洁、宽松、舒适运动休闲装将会引领未来新潮流。 (全文完)

国外休闲治疗研究述评及展望 篇2

1 休闲治疗的概念

休闲治疗 (Therapeutic Recreation) 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 (1936) 提出的, 主要内容为“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 包括肢体、感官或心智的活动, 其重点是游戏的心态、愉悦的态度及释放有益身心的情绪, 活动系由医疗专业人员所开立的处方, 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已有文献显示Davis对于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 (2001) 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定义的回顾, 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 但Austin&Crawford (2001) 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 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 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 同时他们将休闲治疗定义为“有目的的运用休闲活动”, 而休闲体验就是“让接受治疗者产生正面利益的方法”。不难看出Austin&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 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 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Peters (1972) 和O'Morrow&Reynolds (1989) , 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 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1,2]。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 Iso- Ahola (1980) 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 介入具有目的的活动设计, 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3]。 Malkin&Howe (1993) 进一步扩展了Iso- Ahola的观点, 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 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 并由受过训练并持有证照的专家提供休闲治疗[4]。Carter, Van Aandel and Robb (1995) 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 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介入, 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状况、身体功能上的能力, 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5]。此外, Kraus&Shank (1992) 对休闲治疗所下的定义强调了身心障碍者的个人需求, 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为基础, 设计适合的游戏、休闲活动, 并提供符合健康照护和人性化的服务[6]。Wilhite&Keller (1992) 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 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 并保持个人选择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形态, 在过程中消除或降低障碍[7]。Carter, Van Aandel&Robb (1995) 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 (1991) 给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概念, 该概念几乎包含了上述学者所强调的所有关键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的介入患者生活, 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 因此活动的选择必须能够满足当事人的需求, 一旦介入达到预期目的, 便可结束这项活动, 并在结束治疗课程后进行休闲嗜好的追踪, 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 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 借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 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8]。与理论界对休闲治疗的定义不同, 休闲治疗的行业组织提出了更为医学化、更具实践特色的概念, 其中美国休闲治疗协会将休闲治疗的定义延伸为提供处方和休闲服务给有疾病或丧失能力条件的人。处方服务经常被称为休闲疗法, 主要目的在于复原、矫正、恢复与增进功能, 减少、消除疾病或无行为能力所产生的种种影响[9]。

通过对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休闲治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设计是有针对性的设计, 休闲活动设计是一个医疗处方。第二, 休闲治疗的关键是通过休闲体验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三, 休闲治疗中休闲活动的选取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内在需求。第四, 休闲治疗需要专业治疗师的辅助。参照上述学者和行业协会的定义, 笔者认为休闲治疗是指在专业休闲治疗师的指导下, 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患者的内在需求来设计有针对性的休闲活动, 通过这些休闲活动所产生的休闲体验来增强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进而恢复其健康。

2 休闲治疗模式及研究范式

2.1 休闲治疗模式

Shank&Coyle (2001) 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断改变, 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概念也有些变化。因此, 休闲治疗专家也提出不同服务模式的哲学观, 以满足实际治疗的需要, 这些模式的基础主要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为主要诉求, 并透过游戏及休闲的方式, 来传达服务的理念。休闲治疗模式的构建, 为休闲治疗专业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了依据, 在休闲治疗领域中, 最广泛使用的两个模式分别为休闲能力模式与健康保护模式 (健康促进模式) 。

2.1.1 休闲能力模式

Perterson&Gunn (1984) 提出了以休闲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治疗模式, 该模式指出, 任何身心状况有障碍的患者, 都具有休闲表达的权利。此休闲服务模式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 休闲治疗师的任务。第二, 患者本身主动的行动能力。即休闲治疗师或专家, 在面对不同层次限制的服务对象时, 要呈现出的角色与功能, 其重点是促进、发展患者本身自动自发的行动能力。治疗师的职责是密切观察患者因行动所发生的变化状况, 选择适当的媒介、处方与休闲治疗服务[10]。

2.1.2 健康保护模式 (健康促进模式)

Austin (2001) 认为休闲治疗是去协助恢复健康, 并阻挡对健康的威胁以及尽可能地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健康状态, 他同时也主张, 人类有两种主要的健康机制, 一方面寻求稳定的趋势, 当人们遇到压力状况时, 人们的身体、心理都会试着调适以维持平衡。另一方面人们也寻求实现趋势, 以追求更好的健康状态。在健康防卫 (健康促进) 模式的基本假设当中, Austin认为当顾客身心健康状况不良时, 休闲活动的介入有助于患者健康的提升。通过休闲治疗师的休闲活动设计, 可以使顾客参与其中, 并防止健康的恶化, 当患者身心健康状态逐渐改善时, 休闲治疗师就不用积极参与, 病患自主的能力可逐步提高。健康促进的内涵是指人们健康状况良好时, 便设法寻求促进个人健康的策略, 采取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休闲活动处方, 运用治疗式休闲来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11]。

2.2 休闲治疗研究范式

O'Morrow&Reynolds (1989) 提出了名为APIE的休闲治疗研究范式, 该范式提出了一个可以重复循环的4 阶段治疗程序, 这4 个阶段分别为评估、规划、执行、评价[12]。

2.2.1 评估

此阶段休闲治疗师要了解病患的能力、知识、技巧及生活居住的环境, 并透过评估病患对休闲的兴趣、态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以确定病患的问题。休闲治疗师透过良好的计划搜集信息, 包括系统地检查所涉及的评估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休闲治疗计划的目标。评估的方法包括观察法、清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

2.2.2 规划

规划阶段是继续第一阶段的评估, 即病患的需求与问题确认后, 针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式, 并透过休闲活动的选择, 使病患辅导的过程能够契合所要达成的目标。

2.2.3 执行

此阶段为休闲治疗过程实际实施的部分, 休闲治疗师应确保以患者为主, 实施有目的性的活动。除了注意疗程之外, 休闲治疗师在执行治疗计划时必须不断记录病患的反应, 以作为最后结果评估阶段的参考。

2.2.4评价

在评价阶段主要是测量休闲治疗处方介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此阶段休闲治疗师必须收集评估资料, 并评定计划实施的效果与改善方向, 确保病患接受有效的服务。

3 文献评述与展望

3.1 文献评述

国外学者对休闲治疗的研究是对休闲领域和医学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扩展, 对整个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准确界定了休闲治疗的概念, 包括休闲治疗的分支学科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等。第二, 确定了休闲治疗的治疗模式和研究范式。第三, 进行了大量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为休闲治疗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休闲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笔者认为休闲治疗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休闲治疗研究的治疗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目前国外学者对休闲治疗进行研究时, 所选取的对象大部分属于社会的特殊群体, 正如Austin&Crawford (2001) 所指出的那样“治疗式休闲可运用到许多方面, 大部分介入的对象通常为身心残障人士。对于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疾病除了药物的控制之外, 通过休闲治疗更能够以一种更轻松且不侵入性的方式达到健康目的”。笔者认为未来休闲治疗的实施对象可以向大众群体倾斜, 比如对亚健康、压力过大等社会普遍存在的非健康状态的治疗。第二, 目前国外学者对休闲治疗的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而且有些研究所选取的只是个案, 这种研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休闲治疗的应用和发展。第三, 从已有的休闲治疗文献来看, 休闲治疗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缺乏整体、综合观点, 应用研究过多, 理论建设部分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第四, 对休闲治疗的运作机理及其科学依据的相关研究还不够, 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多医学专业人才的介入。

总地来说,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 而且未来可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还存在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相信这些研究能够给我们国内的休闲研究者和医学研究者以启示。

3.2 展望

目前, 休闲治疗尚未引起国内休闲研究者的重视, 只有医学领域的个别研究者对娱乐治疗有少量的涉及。通过对国外休闲治疗研究的梳理, 笔者认为国外先行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第一, 休闲治疗作为一个全新的休闲领域与医学领域交叉的研究方向, 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该方向的研究对于整个国民健康和国内医疗行业有重要意义。第二, 需要有一批有志于休闲治疗研究的学者和实践者, 对国外休闲治疗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梳理, 比如对国外休闲治疗相关教材、书籍和案例的翻译等。第三,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大学可以设置休闲治疗专业, 医院可以开展休闲治疗服务项目, 并以高校和医院为基础培养一批有专业水准的休闲治疗师。

休闲治疗是休闲领域与医学领域交叉的新兴领域, 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休闲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将对我国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该领域亟待广大休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研究和关注。

摘要:1965年, Dower将休闲称为“第四次浪潮”, 与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铁路时代、城市扩张一样, 休闲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活动与行为。随着人类生活形态的变化, 人类对于自身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在此背景下, 休闲治疗应运而生, 并在国外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休闲治疗可以解决传统医疗难以彻底治愈的身体和心理障碍 (亚健康、忧郁症等) , 对未来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休闲治疗,研究动态,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1]Bammel G, Burrus-Bammel L L.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ur[M].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1982.

[2]Austin D R.Therapeutic recreation[J].Urbana, 2013, (51) :61801.

[3]Davis J G.A procedure for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C]//Proc.Soc.Agric.Bact.1936.

[4]FRYE V, PETERS M.Therapeutic Recreation, its Theo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Rehabilitation, 1974, 53 (3) :152.

[5]O'Morrow G S.Therapeutic recreation:A helping profession[M].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6]Iso-Ahola S E.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M].Charles C.Thomas., 1980.

[7]Malkin M J, Howe C Z.Research in therapeutic recreation:concepts and methods[M].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93.

[8]Carter M J, Van Andel G E.Therapeutic recreation:A practical approach[M].Waveland Press, 2011.

[9]Kraus R, Shank J.Therapeutic recreation service: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Wm.C.Brown Publishers, 1992.

[10]Landy R J.Drama Therapy: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996, 3 (23) :271-273.

[11]Cattanach A.Drama and Play Therapy With Young Children[J].Self&Society, 2003, 31 (5) :16-24.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篇3

1 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1“休闲”及“休闲体育”

研究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要对“休闲”、“休闲体育”等概念作一简略解析。休闲是指在空暇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 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1]。休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休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时间理论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 休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美景时写道:“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 今天干这事, 明天干那事, 上午打猎, 下午捕鱼, 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 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在充分体现休闲的自由时间里, 人们不再为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 个人在艺术、科学领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施展。可以说休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人的价值存在的表现形式, 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 是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目标的本质性回答。

1970年, 世界休闲组织 ( (World Leisure Org) 在《休闲宪章》中明文规定:休闲同健康、教育一样对人们生活至关重要;任何人都享有从事休闲活动的权利;各国政府必须承认和保护公民的这种权利。这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观。

体育具有健身、竞技、游戏、娱乐等属性, 这些属性正是休闲活动所需要的, 因此, 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体育进入人们的闲暇生活, 休闲体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

关于“休闲体育”的概念, 我们比较倾向李相如 (2012) 的观点:“2010年和2011年, 笔者邀请了我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十余所体育院校的专家和在休闲体育领域有影响的学者对休闲体育的定义与内涵特征进行了三次研讨, 在各种学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基础上达成了基本共识。我们对休闲体育的定义是: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 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 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 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3]”。一般意义上的休闲体育至少包括以下特征:一是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进行;二是以一定的体育活动为手段;三是人们亲自参与;四是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休闲体育与体育运动的其他领域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竞技体育是人类超越自我、挑战身体运动极限的竞赛活动, 然而, 竞技体育一些项目如果能用于休闲, 也可以称之为休闲体育;学校体育主要是人类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人类教育活动, 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在人们将来生活中, 会成为休闲活动的习惯方式而终身受益;大众体育是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人类康体活动, 与休闲体育有着相似之处, 可以把休闲体育看成是大众体育的一部分。因此, 休闲体育不是指哪一类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而是指不管哪一类体育运动项目, 只要是把它作为一种休闲体育运动, 都可以称之为休闲体育。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态[4]”;“就休闲体育的本质而言, 它是一种健康的身体活动方式,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促进人‘成为人’的一个过程[5]”。

通常说来, 休闲体育一般分为健身塑身、体育娱乐、竞赛、放松、消遣、交际、探新求异、寻求刺激等8类活动。

1.2 中国休闲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休闲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休闲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早在公元前8世纪, 《荷马史诗》就记录了古希腊人的生活中有拳击、角力、射箭等竞技运动;公元11-16世纪, 西欧贵族们的“骑士七技”教育就有了典型的休闲特征;18世纪末, 英国以户外运动和游戏为标志的休闲体育发展较快;19世纪中期以来, 美国的竞技体育蓬勃发展;20世纪以来, 现代人进入到休闲度假时代, 各国休闲体育活动方兴未艾。美国《时代》杂志曾指出, 2015年前后, 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 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休闲体育, 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记载, 原始社会末期, 各部落之间的原始体育文化相互间就有了交融, 如黄帝部落的干戚舞、中原部落的消肿舞等, 逐渐为各部落所接受;春秋战国时期, 秋千、骑马射箭、拔河等逐步兴起;秦汉时期, 特别是汉代, 出现了踏青、玩马球、溜冰、踢毽子等活动, 休闲体育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 武术、棋类和摔跤比赛频繁;隋唐时期, 击鞠、杂技、技巧和养生导引术等较快发展;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了类似于现在“同好会”的休闲体育社团, 棋类、球类及其他休闲体育项目逐步完善和定型。但近代以来, 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战乱, 中国休闲体育发展一度出现了停滞。新中国建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休闲体育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

中国现代休闲体育的发展, 有其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方面, 人们工作时间不断减少, 经济收入逐渐增加, 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我国自1995年起, 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后又推行十一、春节等长假, 现在公共假期就有115天, 学生与教师还有寒暑假, 职工还有带薪年休假等;这就意味着国人中绝大部分人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闲暇时间的增多, 使休闲体育进入人们的闲暇生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 体力劳动的一部分为机械所代替, 而另一部分仍为超负荷的工作, 形成了身体发展的不平衡;同时, 由于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 脑力劳动者的体力活动减少, 精神压力增大, 形成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追求健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些不平衡, 促使人们在闲暇时间主动地寻找能让身心全面发展、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方式, 基于对体育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和体验, 体育运动便逐渐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

现阶段, 我国休闲体育能够较快发展, 还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推动。2006年, 吴仪参加世界休闲博览会和世界休闲高层论坛, 代表我国政府首次公开表示, “应积极研究使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休闲生活的具体措施”;2007年,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积极培育休闲等消费热点;2009年,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适应群众生活的多样性、个性化需要, 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 引导消费结构升级”。2013年2月, 国务院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强调了要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加强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 营造居民休闲空间;积极发展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医疗养生旅游、温泉冰雪旅游等8项任务和措施。这些, 无疑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2 中国休闲体育发展的限制因素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我国的休闲体育运动得到较快发展, 但也不能不看到, 现阶段制约我国休闲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休闲体育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2.1 休闲体育理论的严重“西化”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开展休闲体育运动, 离不开休闲体育理论的指导。但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 国内业界对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大都是对西方现代休闲及休闲体育理论的直接引进和引用, “洋气”十足。诚然, 我们从不否认西方理论中的优秀成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具有广泛的“普适性”。1992年初,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就休闲体育理论而言, 无论是西方古典休闲理论, 还是客观休闲理论和主观休闲理论等, 都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都是应当吸收和借鉴的。但是, 我们决不能不顾国情、全盘照搬, 如果那样, 对中国休闲体育运动的顺利发展将会是十分有害的。

2.2 闲暇时间的“虚化”与“利用不合理”

虽然我国每年法定公共节假日已有115天,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许多企业单位并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 该放假的不放假, 该补休的不补休, 休假制度被严重“虚化”。2013年2月, 人民日报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在全年52个周末104天假期中, 能全休的网友仅占22.6%, 能休52天以上不到104天的占到近40%, 能休52天以下占到21.2%, 尚有16.7%的人周末基本无休;国人在全年包括春节、国庆等11天法定假日中, 能全休的网友占到42.5%, 能休5到10天的占35.3%, 休不到5天的占15.4%, 11天都不能休的占6.8%;此外, 职工带薪年休假调查显示, 有61.6%的网友无法享受;能享受30天以上的占3.6%, 享受10-30天的占8.7%, 享受10天以下的占26.1%[7]。这种休假制度“虚化”的状况, 对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 国民的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现象也十分普遍。据《2012年上海市民休闲状况调查》显示:当问及工作日下班后的主要休闲方式时, 61%的市民选择“看电视”, 其次是“上网” (42.1%) , “锻炼” (33.1%) 仅排第3位;当问及在国定节假日的主要休闲方式时, 39.6%的市民仍然选择“看电视”, 其余居前5位的选择率依次是“短途旅游” (38.4%) 、“外出聚会” (31.5%) 、“上网” (22.4%) 、“逛街购物” (17.7%) [8]。对中小城市居民而言, “在平时、周末、小长假、黄金周和带薪假期5个时间段内, ……看电视、上网、逛街、购物、餐饮都进入了前5位[9]”。在农村, 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基本的文化设施不健全, 大部分农村农民只能实行一些种类单一的传统、花费低甚至低端趣味的休闲方式, 如看电视、串门聊天、搓麻将等等[10]”。上述调查表明, 看电视、上网、搓麻将聊天等成为大多数国人闲暇时间里主要休闲活动方式, 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却很少, 闲暇时间利用极不合理。

2.3 对休闲体育缺乏科学认识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空间。开展休闲体育运动, 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 在继承上创新, 在创新上发展。但是, 一直以来, 在发展休闲体育运动的认识上, 我们还存在着偏差。一些地方热衷于发展探新求异、寻求刺激的休闲项目, 有奢侈化、贵族化倾向;最近一个时期, 一些地方无视国务院有关要求, 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 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资源, 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据1872.Clud俱乐部网站统计, 我国目前仅高尔夫球场就有442家, 超过韩国、澳大利亚、美国, 仅次于日本列世界第2。认识上的片面性, 不利于大众化的、群众性的休闲体育运动的有效推广。

3 发展休闲体育要立足于中国国情

我国是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 在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过程中,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 促进休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休闲体育体系建设, 具有战略意义。

3.1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理论建设

我国休闲体育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 起步较晚。1992年, 王雅琳、董诗鸿主编的《闲暇社会学》, 开创了我国休闲研究的先河;2000年, 于光远等主编的《休闲研究译丛》全面介绍了西方休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2002年, 卢锋等人编写出版的《娱乐体育》一书, 应该说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休闲体育的思路和观念撰写的有关休闲体育内容的著作;2002年, 成都体育学院在经过多年对休闲体育研究基础上, 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 从而开始了对我国休闲体育的系统研究工作。近年来, 休闲体育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一批论文、专著相继问世,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但是, 我们认为, 我国目前的休闲体育理论研究还有许多不足, 如中国休闲体育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等, 还不科学、完备;中国休闲体育理论的民族特色还不突出;中国休闲体育理论的大众性 (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休闲体育理论、社会弱势群体休闲体育理论) 还不明显;中国休闲体育服务理论还不完善等等。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发展我国休闲体育运动, 就必须要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工作, 建立起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 使休闲体育理论更好地为休闲体育实践服务。

3.2 加快推广具有民族性、大众化的休闲体育项目

现在有一种倾向, 一提到休闲体育, 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首先想到的, 是开发那些所谓“高雅”或“惊险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高尔夫、保龄球、网球、赛车、摩托艇、登山、热气球、滑翔、攀岩、潜水、冲浪、探险等等;而且, 有的教科书就是重点介绍这些项目。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在有条件、有资源的地区和人群中开展这些项目, 因为, 这些项目也是我们发展休闲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但是, 在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背景下, 国人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无法从事那些所谓“高雅”、“惊险刺激”的休闲体育运动的, 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因此, 要发展我国休闲体育运动, 就必须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出一条民族性、大众化的休闲体育发展路子。当前, 要把我国大众喜闻乐见的、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 如棋牌类、垂钓、散步、跑步、徒手体操、武术、气功、健身舞、瑜伽、爬山、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等, 作为重点推广项目;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 积极挖掘和推广具有各民族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表》统计, 我国现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997项, 其中汉族的有301项, 少数民族的有676项;种类之繁多, 分布之广泛, 涵盖的民族文化特色之久远,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11]。从长远来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在这样背景下, 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休闲体育运动, 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休闲体育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

3.3 因地制宜地推进休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休闲体育运动的载体和硬件, 是人们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体育设施布局的生活圈理论认为, 将居民的生活圈按时间进行划分, 即划分为日常生活圈、周末生活圈和假日生活圈。卢耿华 (2004) 研究认为, 在日常生活圈 (主要指我国按“五天工作制”内的生活半径) 里, 体育设施主要以适应各种健身活动为主, 以社区体育为中心包括健身苑、健身点等;周末生活圈主要指双休日居民的生活半径, 在此生活圈里, 体育设施主要以适应市民体育休闲和娱乐活动为主, 包括单项体育场馆、综合性体育场以及绿色体育设施 (公园里的绿化带等) ;假日生活圈主要指市民在长假休假时的生活半径, 在此生活圈里, 体育设施应主要以满足休闲度假、观光探险、康健娱乐等为目的, 从形态分布来看, 应当以度假村、体育旅游、体育观光为主兴建体育场馆和设施[12]。生活圈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反映了当前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从长远看, 这种考虑是必要的。但是, 我们发展休闲体育运动, 更多地是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我们认为, 在现有条件下, 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存量, 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使用潜力,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休闲体育运动的需求;二是逐步增加户外体育健身路径, 扩大城乡社区居民休闲体育运动容量;三是有步骤地实施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特色旅游村镇建设, 营造城乡居民休闲体育空间;四是加快公共体育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 保证残障人员休闲体育活动的需要。此外,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我国蕴藏着的丰富的户外运动自然资源, 开展适宜地户外休闲体育运动。如我国湖泊、水库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 可以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为1.95亿公顷、山地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 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 可以开展旅游、划船、冲浪、沙滩排球等活动[13]。

3.4 引导国民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

当前, 我国公民每年法定公共节假日已有115天,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 要真正做到在闲暇时间内有效地从事休闲体育运动, 一是要切实保障公民的闲暇时间, 二是要使公民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3.4.1 要保障公民闲暇时间

保障公民闲暇时间, 一是要通过政府推动, 解决企业单位及其领导者的认识问题, 使他们懂得劳动者的生产与休闲都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长远看, 只有保障了劳动者的休闲时间, 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壮大。二是劳动者要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自己的休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章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 元旦; (二) 春节; (三) 国际劳动节; (四) 国庆节; (五)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今年2月, 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 》第 (三) 条也指出, 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 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 等等。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 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公民的休假休闲权利, 对广泛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法律援助。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 来捍卫自己的休假休闲权, 为自己和更多的人赢得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

3.4.2 要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中国休闲体育的一种文化解说 篇4

关键词:文化学,休闲,休闲体育

如今休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文明标志之一,休闲体育也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倍受关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休闲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探讨休闲体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其存在的文化背景,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审视休闲体育,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现代休闲体育的文化内涵,也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去诠释休闲体育提供方法和途径,积极推动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

1 休闲及休闲体育的界定

休闲是个外来词,对其释义颇多。“休”,人依木为休。旧时指“吉庆、美、善、福禄、欢乐”之意。杜预注:“休,福禄也。”“闲”通常引申范围,多指道德、法度。《现代汉语词典》对休闲的解释为:休息;过清闲的生活。《汉语大辞典》对休闲做了详尽解释:“休闲”为空闲、闲适,正如唐朝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一诗中有“秋满休闲日,春馀景色和”;从字义的角度进行考察:休,一指休息,《诗经.大雅》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休”;《后汉书》中有“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中的“休”指停止。闲,一指止息;二指宽大;三指安静;四指悠闲;五指休假。

在西方,关于“休闲”一词也有多种意思。Parry,N&J 在《文化与休闲》一文中指出:英语 Leisure 最早源于法语 Leisir(自由时间),意思即无拘无束或是摆脱工作之后获得自由的意思;而该法语又出自拉丁语 Licere ,意是合法的或被允许的、行为自由的。《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一书A.J.Weal 认为:休闲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文学,希腊语 schole 意思是指休闲及教育活动,即与人的发展有关;美国《里特莱辞典》把休闲 Leisure 的解释为“离开正规的业务,在正规的时间里进行娱乐活动”。杰弗瑞·戈比对休闲的定义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人们的休闲生活首先是以闲暇时间为基础的,因此休闲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人们为了修身养性、愉悦身心,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1]

休闲体育在英语中是“Leisure sport”,我国一些学者把它译成余暇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或休闲运动。石振国给休闲体育下的概念是:“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 [2]于涛则认为休闲体育是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自觉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把休闲体育界定为二大特点:(1)主要用时间和活动的范畴来规定,把其含义确定为是在社会劳动和维持生活必需所用时间外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2)将其划入群众体育范畴,认为是社会上广大群众为健身娱乐等目的进行的业余活动。[3]陈鸿雁则认为Leisure sport就是休闲运动,也就是泛指因兴趣、健康、娱乐、服务、交际、打发时间等非因工作或其它生活需要,所从事经身体动作之练习或操作为主要型态的活动。[4]

2 大众文化对我国休闲体育的积极意义

2.1 大众文化唤醒了居民的参与体育的休闲意识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宽容性、娱乐性等特征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共享文化的空间,彻底打破了人们狭隘性、单一性、封闭性、和低层次性的生存方式,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导致人们对的生存价值与生存意义的觉醒。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则开始倾向于休闲消费文化。休闲体育的非政治、非道德价值、非艺术、甚至非审美的特征,是对过去极端的政治价值观的抵触。这种矛盾是在一种温馨、惬意的日常生活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着的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但它又很顽强地维护着大众文化自身的利益,由此唤醒了居民参与体育的休闲意识。

2.2 大众文化培养和增强了人们的休闲心理

大众文化具有大众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它消解了传统的文化边界和文化规则,使人们都有机会去参与和享受,又使文化本身内部出现多元化、分层化格局,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不只存在于艺术和知识中,而且还存在于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当中。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大众文化激发出文化与人性的关系,尤为主要的是大众文化塑造出了一种心灵的态度——人们以休闲方式、自我发现、自我享用、自我创造的方式来真实地对待自我人性中的欲求、性格弱点,反复出现的困惑、无奈、潜意识的痛楚,这是现代社会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创造心理平衡的方法。[5]

3 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的文化背景探析

3.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休闲体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承着民族生活方式,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一直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意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性格特征;靠天吃饭,只求温饱,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开拓进取、竞争意识、冒险精神、时间和效率观念;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惧险畏难,人情味特浓;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使中国人对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上,趋向于对休闲体育活动在和谐与统一、平稳与安定、勤俭与内省方面上的追求,在手段和方式上,更多的体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单打独斗式的个体活动。[6]如:起源于春秋的导引行气,东汉的五禽戏,宋代的八段锦,明末的太极拳等无不体现中国人特有的休闲体育文化特点。

3.2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融与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

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不同文化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共同繁荣。体育已经成为跨国家文化产业和文本化的核心,随着当今世界多元格局与和平发展已成为主流,体育文化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中国体育和西方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相互交往的结果。中国体育文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形成相对隔绝的状态,封闭性、伦理性、民俗性、军事性和宗教性很强,而西方体育文化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具有普遍化、个性化、娱乐化、竞争性等特点。中国传统体育中的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人天相关观等逐渐被西方体育不同程度地接受;以奥林匹克主义为主的西方体育观念“和平与友谊”、“平等地公平地竞争”、“体育为大众”等也为中国体育所吸收。[7]东西方体育文化都具有游戏本质、,和平公正以及追求完美人格的文化内涵等特点,这使东西方体育文化交融并融入人们的休闲生活之中,成为人们余暇时间的共同选择。

4 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休闲体育的几点建议

4.1 重视休闲体育文化的建设

休闲体育文化是一种休闲方式,是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休闲体育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意义。重视休闲体育文化建设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大思路,创建和谐的休闲体育文化;要优化配置休闲体育文化资源,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建设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构建覆盖面广的休闲体育文化网络;要注重休闲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的尊重和培育。

4.2 积极培养和提高大众的体育休闲意识

要加大对休闲、休闲体育观念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可以引导和强化大众的休闲体育消费意识,提高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要以人为本,兴建足够的休闲体育设施,结合实际情况和消费文化,重视大众的不同消费需求,考虑居民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兴趣爱好等,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积极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导消费,激发消费者的参与休闲体育消费的欲望。

4.3 转变休闲体育的经营管理机制

顺应社会潮流,引导和强化休闲体育市场意识,开发休闲体育市场,必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大部分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变成经营型,发挥市场的竞争的同时也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经营管理机制。通过感念更新、制度创新、产业布局创新等一些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健康地发展。

4.4 建立和完善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

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休闲体育管理办法和行业指导价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树立“市场营销”、“市场导向”的观念,从大众需求出发,加强对休闲体育市场的调查、研究和预测,调动社会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和经营一些以服务为主的体育外围产业,提高经营者的服务水平,不同程度地满足大众休闲体育需求。

4.5 发展休闲体育要与高等教育结合

要充分认识到休闲体育的的功能和意义,将休闲体育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青少年的休闲态度、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积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休闲体育的专家和休闲体育经营人才,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体育咨询机构,培养休闲体育指导员,使休闲体育发展科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杨彬.多维视角下休闲体育的价值与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石振国,等.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8):45-46.

[3]于涛.余暇体育还是休闲体育关于Leisure sport概念和定义的批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32-33.

[4]陈鸿雁.台湾地区民众参与休闲运动之研究[M].台湾:辅大出版社,2000,32-33.

[5]高侠.论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

[6]王斌.对影响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120-122.

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述评 篇5

一、体育“强国”“强种”思想之发端

王正廷的体育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他幼年的教育背景。王正廷1896年考入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北洋大学堂 (今天津大学的前身) 有“我国近代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称, 由被誉为“中国近代实业之父”的盛宣怀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当时北洋学堂的具体事务由美国人丁家立主持办理。丁家立, 1857年出生于美国麻省波士顿, 1882年来华, 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母校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以提倡体育和室外运动闻名, 丁家立在中国的办学构想中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在设计规划北洋大学堂的时候, 丁家立手书《北洋大学堂规划书》, 其中规定体操 (包括简单的兵操练习) 要列为北洋大学堂所授课程之一, 且须每日演练[1]18。在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看来, 操练之事系武夫所为, 为文人所不齿;而西方体育与中国功夫相比, 又似花拳绣腿, 无御敌之可能。然而中国的有识之士却看出了西方体育及军事操练在塑造中国青年一代强劲筋骨和坚忍意志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 盛宣怀同意按照丁家立的设想在北洋大学堂实行体育教育, 在北洋校园的建设中, 专门设计了运动场, 供学生课余活动。当时的外国人来参观北洋学堂, 还为此发出了感叹, 希望中国的青年能够尽快地学习西方的新式体育[2]。王正廷就是在这里第一次亲身接触到了西方体育。北洋大学堂的体育活动从无到有, 发展迅速, 不久就走在了国内的前列。1897年11月29日, 北洋大学堂首次举办了田径运动会。这是中国高校体育运动会的开端, 《国闻报》以大篇幅详细地刊载[3], 旋即《萃报》又以“大学堂赛跑”为题摘录刊发[4]219, 其给社会带来的反响和轰动程度可见一斑。

北洋的体育实践奠定了他一生对体育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进而发展成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1899年, 王正廷协助总教习丁家立、总办王修植组织了由北洋大学主办的天津学堂联合运动会, 邀请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的体育代表参加, 这是天津、也是我国最早的校际运动会[5]28。通过这次难得的经历, 王正廷获得了最初的体育赛会组织实践经验。此后, 不论参加基督教青年会, 赴美留学归国从政经商, 王正廷对体育的热爱始终不减, 其体育事业也一发不可收拾。《勤奋体育月报》对其评价如下:“对于吾国体育上之贡献特巨。……远东运动会之得以成立, 及维持至第十届, 氏 (王正廷) 实居首功。”[6]90

二、“体育者民族之生命也”

近代以来, 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其重要原因在于国人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了解和认知水平很低, 普通民众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新式体育。王正廷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倡导者, 深知体育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认为体育关乎“强国”、“强种”, “体育者民族之生命也”。在王正廷看来,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 而且“运动能引起合作之精神”, “体育能唤起全国民众团结合作之精神”, 同时在旧中国“运动能替代不良之游戏及行为”, 如赌博和吸食鸦片, “须知运动实足消除民族劣根性, 而为救亡之要道也”。因此, 在实践上王正廷不仅先后领导开展各种体育分区比赛、体育训练班, 在全国建立体协分会, 而且联合菲律宾领导发起了远东体育运动会 (亚运会的前身) 。王正廷组织中国运动员参加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 (1913年菲律宾) , 获得总锦标第二。1915年王正廷组织、筹办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中国上海召开,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

王正廷将远东运动会请到中国, 不仅切实推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而且为旧中国普通民众感性接触新式体育提供了机会。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近代东西文明高度融汇之地, 普通民众对新式体育也是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亲历感性接触西式体育。1915年5月15至22日在上海举行的远运会赛事, 包括“跑跳泅泳足球网球妇女运动家脚踏车赛跑童子军大操等节目”, 申报称之“为上海自古以来未有之奇观”[7]。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召开客观上给中国民众开阔眼界、见识了解西方体育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此后, 王正廷又于1921年和1927年将远运会请到中国上海举行。

在推动体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 王正廷力图使“体育能强国强种”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各种场合下多次极力表达体育与个人及国家民族的关系, 希望能够将积极发展体育的思想在全国广泛传播。1921年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召开, 王正廷作为会长在开幕式上简短的祝词展现了强烈的体育强国思想。1932年王正廷提出“强国与强种, 均在体育方面起头”, 提倡国民积极参与体育以代替恶习惯, 呼吁切实推行全国体育会议上通过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8]。1934年王正廷为我国近代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刊物《勤奋体育月报》创刊一周年题词“强我民族”。1935年, 王正廷为《体育季刊》题写发刊词, 进一步阐释了体育发展与民族兴衰的关系:“有强健之体质, 然后有勇毅之精神, 有勇毅之精神, 然后有伟大之建树。个人体质之强弱, 关乎民族之兴衰……当视体育为强健身心之常径, 体育之练习日进, 斯身心之强健日增, 卫生要有恒。体育者人之生命也。亦即民族之生命也, 积力愈久, 收效愈宏, 作辍无常, 是为大戒……嗟乎!国家之多难也如此, 民族之积弱也又如此。瞻念前途, 托身何所, 救国之道, 经纬多端, 而行健自强, 体育为亟。”[9]1

体育事业在当时隶属于教育部门管辖, 并没有从政府获得相应的重视和足够的经费, 经费争取往往要经过重重审批及转呈, 也未有成效。王正廷坚持不懈, 不惜多方奔波筹措, 甚至不惜个人出资解决体育经费短缺问题;不仅利用其奥委会委员身份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派选手参加奥运会, 而且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一届德国柏林和第十四届英国伦敦奥运会。

三、倡导体育“卫国”、“救国”

王正廷投身体育事业, 呼吁国人以体育推动“强国强种”, 根本目的在于“卫国”与“救国”。为了洗刷“东方之病夫”的耻辱, 众多志士为中国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积极推动体育发展, 使中国体育健儿能够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王正廷就是其中的领航人。

中国有句谚语“民为邦本, 本固邦甯”。在王正廷看来, “本何以固, 则曰强身。值兹政府与人民备受强邻之压迫, 为自卫起见, 自宜极力提倡武道, 锻炼国民体育, 养成耐劳奋斗之性质。夫然后有捍国之组织, 谁其侮我”?“故非有热烈勇敢富于奋斗精神之民族, 不足以言兴邦, 不足以言救国。”“体强为个人立业之本, 个人立业足以树整个国家建设之基础, 然非有强健之身体不为功, 故西谚谓‘健全之才智常在健全之身体中’……是故个人体强而后可以参加国家方面各种事业, 更有一种始终不懈之精神以赴之。”[10]221“运动之进步与否, 不仅关系个人, 是为国家强弱之枢纽, 盖有健全之身体, 而后有强国兴奋之精神。国民能具此种精神, 何功不成?”[11]“要之体育救国之旨, 在以健全之体魄, 造健全之民族, 以健全之民族, 造健全之国家, 如是而已。”[10]222

在王正廷看来, “民族之兴亡, 视国民捍卫国家能力之大小为断, 而捍卫国家能力之大小, 又视国民体格之强弱与国民团结力量之大小而定, 近数年来, 列强之竞争益烈, 民族复兴之需要益大, 国民捍卫国家之责任亦愈重。”[11]为了实现民族之复兴, 王正廷主张普及体育从儿童抓起, “尽我国提倡体育, 当努力使之普遍, 更须从幼童着手, 以固其基础, 且须放远目光, 注意于世界, 以我国人口之中, 努力提倡, 当能在世界运动会上占一席地云”[12]8。他极其注重在实践中“养成体育人才”、“建筑体育场”、“注意群众运动”、“养成国民团体游戏之精神”[10]222, 倡导多以开展运动会的方法来进行全民体育运动, “民族前途, 何堪设想, 有心人穷以为变, 此提倡体育之声浪所有来也。提倡体育之道甚多, 而举行运动会, 确为一种最适宜最重要之方法”[10]221。

四、外争体育主权

王正廷身居高位, 精通法律、外交领域, 切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在体育领域坚守国家主权, 倡导体育外交, 使中国的国际关系得到了拓展, 为国家争取了更多的外交认同和外交帮助。

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一直伺机将伪满推向世界获得国际承认, 体育领域也就成了突破口。1932年5月, 国民政府决定不选派运动员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日本立刻趁机动手筹划由“伪满洲国”选派于希渭和刘长春参会。为了粉碎这一阴谋, 王正廷与国际奥委会斡旋, 刘长春终于以中国代表身份前往洛杉矶参赛。

此后, 日本提出邀请伪满代表参加第十届远东运动会, 遭到体协董事会主席王正廷的严词拒绝。王正廷表示:“伪组织参加问题, 如我不予承认, 决难成为事实, 倘日强其参加, 我决退出, 以示抵抗。”对于5月19日菲律宾举行的代表会议日本要求修改大会章程, 不顾中国的态度与投票权利, 欲强行通过邀请伪满参加远东运动会等种种侵害中国主权的无耻行径, 中国参会代表在王正廷的授意下退出会议以示抗议。日本联合菲律宾“决议解散远东运动会”, 另行组织“所谓东亚业余运动会”。王正廷愤然表示:“此次日本勾结菲律宾, 以少数会员, 非法解散此二十余年历史之远东运动会, 我国绝不能承认……若欲凭二国之通过, 而解散远运, 其权力不知从何而来, 实属荒谬。”[13]日本将体育作为争取伪满合法地位突破口的企图最终没有实现。

中国休闲体育研究述评 篇6

关键词:休闲时代,传统体育,功能主义

“休闲”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休闲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可见,特别是户外运动在近几年非常迅猛的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休闲将成为这个世纪的主旋律。华盛顿地区公共策略预测部主席莫利认为: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有国外学者预测,在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人们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

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增多,这就为大众休闲的产生创造了环境,当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同时,也在快速走向“休闲时代”。中国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在我国走向全面的“休闲时代”的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从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对当前休闲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体育进行探讨,旨在对休闲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休闲时代的大背景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将社会生产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21世纪一个新的时代将要开启,即人们获得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时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工作之余所获得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满足了自身生理需求之后,开始注重追求自我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享受。极限轮滑、健美操、瑜伽、网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得到广泛的开展。并且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追求以及更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 求,越野跑、远足、攀岩、踏青等户外运动也得到了广大人群的青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休闲起步较晚,但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高速增长,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步入普遍有限的休闲时代提供了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公民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每年达到114天。据统计显示我国大多数公民的闲暇时间已经超过工作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加为我国休闲时代的来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

2主流文化下的中国传统体育

2 . 1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主流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深深受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仁”、“和”都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体现。太极拳作为一项中国标志性的运动,其中所包含的以静制动的特点也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呼应。同样中国传统在讲人的发展体现出一种整体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如华佗所创编的五禽戏, 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神态的一套导引术,这有助于习练者在精神上进入一种极为重要的自然之境。此外,我国的体育游戏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

2 . 2中国传统体育与当代休闲的互通性

通过一些现代休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活动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并有意识的走进自然接近自然,从自然中感悟自身,最终使自身得到升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休闲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体育所提倡的整体生命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互通的,两者都是一个肉体强健、精神净化、思想升华的完善自身的过程。休闲时代的到来促进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中国传统体育对休闲时代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对当前休闲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体育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功能主义视阈下中国传统体育

体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下的子部分,自然对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有一定的正功能。事物的自身特性决定着它所拥有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体育的特性为切入点。从结构功能主义视阈角度分析随着休闲时代到来中国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3 . 1促使人们形成和谐的休闲价值观, 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当今社会,由于休闲进入人们生活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休闲的概念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当的、异化的、单一化的理解,这种对休闲概念理解的异化往往使人们沉浸在无所事事、好吃懒作、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之中,尤其是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和谐文明的表征就是社会是否稳定有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具有一定的社会凝合力。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特征是追求和谐,追求一种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所谓个体和谐,即个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达到身心和谐、心理和生理和谐统一。人们在自身全面平衡发展的同时,弱化自身的消极情绪,自觉抵制罪犯活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样在人际和谐方面,中国常年所形成的“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伦理体育,使人们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 从而建立友好、亲密、平等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防止体育运动之中暴力现象的出现。同时人们获得广泛的交往,使娱乐、健康、情感和人际关系融为一体。从而抑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形成, 使社会处在一个安定和谐的局面。

3 . 2培养正确的休闲伦理观念, 有助于道德文化建设

在休闲过程中人们摆脱了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自我的个性自由的展现出来,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自由性,人们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指导而做出失范的行为。中国传统体育特别强调道德文化修养和人伦道德的培养。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然而就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种人文精神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古代,武术与射箭既是国家提高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人伦教化的好教材。受到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无数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富有伦理色彩。中国武术讲尚武需先习德,人们习武的目的不是为了飞扬跋扈、逞强斗狠而是通过武术进而修身并促进自身品德意志的培养和磨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将“礼”融合到“射”中,把“射”作为进行礼教的一个重要手段,即“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人们在进行射箭之时,要存心诚敬,向对手行礼表示尊敬。《礼记·射义》中提到:“射者,仁者之道也。射术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体育对人们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仅强健了身体,其思想层面也受到了影响。体育运动所包含的文化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习练者,使习练者的道德文化层次得到升华。

3 . 3深化了休闲健康观的内涵, 促进整体生命观的形成

休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具有着追求生命质量、追求内在美和人性美等时代特点,它的意义不在于缓解人们工作压力与身体疲惫感,而是调节与升华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中国传统体育中,中华气功养生的健康观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个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的平衡的相对失调,多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4]这与休闲健康观念所认为的健康就是维持身心平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保持一致的。人们在习练武术以及养生气功术过程中,通过对肢体、气息、精神的调节与习练,从而达到健体养心的效果。此外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和智力游戏活动都可以达到健心的效果,人们通过参加休闲娱乐活动改善情绪状态、愉悦身心,使内心长期积累的压力和不满得到释放,减少社会的不良因素,促使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3 . 4丰富人们的休闲活动, 带动休闲产业增长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力逐渐被机械而取代,人们开始从劳动中摆脱出来。当满足了自身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丰富自己的余暇生活,体育和休憩活动无非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类活动和民间体育等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例如:踏青、垂钓、百戏、放风筝、跳绳、踢毽子、舞蹈、博弈、拔河等都丰富了人们的余暇生活。

在余暇生活中参加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不但可以愉悦身心消除工作中的压力,并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产业增长。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第三产业所占经济增长比重日益增高,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表演等与体育相关的产业领域逐步兴起,这些新兴的产业为了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着大量的休闲娱乐资源,这使其成为我国体育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传统体育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并促使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来,地位日益突出。

3 . 5弘扬国家本土文化, 提高本土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中国传统体育是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的开展我国传统体育是弘扬与传播我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前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休闲娱乐在全国范围被提倡与宣传, 这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开展以及我国文化的国际上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每个文化都有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中国传统体育在国际上的传播,不仅可以发扬其物质文化,在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方面也会有很大的传播,在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更是对其内涵文化的延伸。中国传统体育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本国历史文化,在传播中国传统体育的同时,更是将中国的内涵文化传播出去。休闲时代的到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传统体育被国内外的人士所了解、所熟悉,会有更多的中国传统体育被加入到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增加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提高了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度,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4结语

体育教学价值研究述评 篇7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育教学是体力与智力相结合,在学校开阔空间进行的,因而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它涉及教师、学生、内容、方法、评价、场地、器材等多个因素。尤其在我国,各地条件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各种教学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一复杂的教学现象。

体育教学价值发生在学校的体育课中。体育教学价值是指体育教学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体育教学价值是一基础性、实在性问题,它关系到实际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体育教学价值的理论认识和研究程度影响着教学实践者的理解和操作,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教学价值研究特点。

2 研究特点

2.1 我国体育理论研究中忽视体育价值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研究有很大进步,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任务、手段等方面,而有关体育价值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很薄弱,近年来受关注较少。

廖年忠研究认为体育价值包括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1]陈融认为,体育本体价值主要是指“以个体为核心,强调人是体育的出发点。它追求人的身心健全、人格完善,满足个人的需要、兴趣。从实质上讲,它强调体育对于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价值。”[2]简而言之,体育的本体价值就是立足人之本位,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育的工具价值主要是指“以社会为核心,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需要服务,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它实际上是把社会需要对象化于人身上,强调了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工具、手段价值。”[2]马景芹对体育价值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的快乐、运动技能、体能和知识4个方面进行了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排序。[4]

从资料看,体育价值取向问题一般是结合在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的研究中论述,单独论述的比较少,并且多数是探讨进入新世纪我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5]

2.2 我国体育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教学价值

有研究者对学校体育价值及体育教育价值进行研究。贡咏梅的硕士论文《体育的价值》,主要探讨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问题。作者分析了体育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价值取向后,结合学校体育功能的某些书面表达,在经典名著中体育作用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身体素养的培育和养成,这里的身体素养包括身体能力、相关的知识、养成方法。[6]任海的“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一文中,探讨了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教育、奥林匹克教育的关注点、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奥林匹克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等。[7]王林对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进行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着竞技体育的利社会性和利人性,其价值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竞技体育在发展中应该凸显、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以此来确定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目的,评价竞技体育的运行和发展;二是客观存在的制度、体制及微观行为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避免竞技体育的异化为其教育价值带来负面影响。[8]钟秋讨论了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可从社会性、个体性和教育性三方面来分析。[9]

体育教学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从体育教学主体、体育教学思想和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教学价值的研究较少受关注。[10]据查阅1979至2007年的中国期刊网,题目中精确含有“教学价值”和“体育”的文章有10篇,其中有3篇是研究高校体育教学,2篇是研究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余5篇分别是“论体育课程的教学价值与实现”、“论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与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特征”、“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谈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体育精神培养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

陈军清、彭玲群的“论体育课程的教学价值与实现”,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与实现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教育价值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价值主客体属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特点,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社会各方的价值需要,并使之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体育课程教学价值的最大化。[11]伍天慧的“论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与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特征”一文,认为体育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的生存、生活、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12]这3篇文章分别就体育教学价值的某些特征及形成作了理论探讨。白建超对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教学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体育舞蹈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具有审美的价值。[13]

1979至2007年的中国期刊网资料中,题目含有“体育”和“教学价值”的文章共有75篇,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某一运动项目的教学价值,某一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教学中美、道德培育等某一方面价值,教学中隐性价值。如“从人的身心关系看体育的教育价值”一文,认为以往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大多从纯生理角度出发,这样可能会使其价值受到很大限制,如能从体育活动与人的心智发展关系上来思考,则能看清楚体育的教育价值。[14]“关于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隐性价值”一文,分析了传授三基、增强体质、完善个性、健全心理、促进人的社会化的隐性价值。[15]此外,有研究者对体育教学价值观进行了探讨。李献国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价值观不仅应体现健康第一这一主体特征,还应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16]邱梅珍、方建新、俞小珍,认为应以育人为核心理念重建体育教学价值观。[17]

总的来看,有关研究文章涉及到体育教学价值的一定范围,但其理论探讨不够,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证材料等。

体育教学论研究的教材中,教学价值几乎未曾被提及。体育教学研究的专著中,教学价值的论述也较少,胡英清在其著作《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中有一章论述,作者认为体育教学价值是通过知识形态的转化、教学功能的实现和素质的构成来体现并从这3个方面论述体育教学的基本价值。这些基本价值包括知识价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价值、情感意志的发展价值、良好品格的建立价值、掌握科学有效方法的价值等。同时作者对现代体育教学价值的形成及特点进行了论述。体育教育类书籍中仍有些启示性的论述:“…人类为什么没有想到在古代的学堂和私塾中开设体育课呢?…为什么我们聪明的人类忽视了这样一个我们现在认为是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呢?…原因只能有一个:就是体育在那以前并不重要,而在那以后体育才有了存在和受重视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18]

2.3 体育研究中价值与目标、功能关系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价值、功能、作用、意义等词语经常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在体育研究中,存在着一个不明确的问题,即体育目标、体育功能与体育价值之间关系较为模糊。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

张建华认为体育的功能即是指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到的体育对人类自身及社会的作用,它是在体育的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之上衍生出来的,是动态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认识及社会发展之需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其具有诸多功能,如健身、娱乐、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功能。[19]新时期我国体育功能与作用正在不断演变与发展着。[20]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一书对此关系作了陈述,“学校体育的功能,与学校体育的价值、作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学校体育如果缺乏某种功能,就等于缺乏某种作用,同时也就失去了某种价值。” 罗映清等人编著的《学校体育学》,该书把学校体育的功能作为确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认为,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对任何社会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的反映,它映射出学校体育对人的生命机体和精神思维以及社会物质社会精神的作用。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体育的功能也得到拓宽,由单一的生物功能向多元功能,即生物的、社会的、教育的多功能转化。[21]

所谓“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它与学校体育的过程结构和学校体育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的反映。学校体育功能与学校体育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学校体育功能是固有内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的。学校体育价值则是满足人们主体需要而被人们肯定的学校体育功能,它更多地依赖于人们各自的经验、知识、兴趣等,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其次,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在于它自身活动方式的实现,是中性的,而学校体育价值则是褒义的。[22]

3 结语与反思

教学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也是教学理论研究中较为受忽视的部分之一。相对来说,教育界关于教学价值的研究较为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说,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帮助。体育教育界关于教学价值的研究较为薄弱,相对零散,文章数量少;教材专著中涉及此内容少,且其研究缺少理论基础和实证资料,研究很不深入、不明确;但就其研究思路而言,为本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处于一种受忽略的地位,对其研究不够。教学价值理论认识的不清晰,当直面复杂教学实践的时候,实践者更是无所适从。

今天体育教学的实践和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地启示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12年的体育课我们教会学生了什么?体育教学的初衷和价值是什么?[23]

对体育教学价值的认清不仅在理论上很有必要,而且它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大。它影响着各级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同时也影响学生的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等。

摘要: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教学价值研究的特点。这特点表现为三方面:体育理论研究中忽视体育价值研究、体育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教学价值、体育研究中价值与目标、功能关系模糊。在结合有关研究文章基础上,对体育教学价值研究进行反思。

上一篇:产奶性能下一篇: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