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精选5篇)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1
1 黑龙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休闲农业的主要四种类型。一是科技示范园区———黑龙江农科院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园区自身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二是农业生产基地型———黑龙江省鸡西绿色园区有花卉种植、无公害特色蔬菜、净菜加工等三大生产项目,利用示范项目开展采摘、观光、体验等农事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三是观光游玩度假型———黑龙江省亚布力等,依托深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将休闲农业属性融入自然景区;民俗民风型———黑龙江宁安波海国风情园等,以特色美食、历史民俗文化为内涵,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地域特色。概括来说全省有农业旅游示范点20家,15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家庭旅馆29家,有百余处A级景区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目前全省有各类A级景区130处,S级滑雪场24家,这些景区和滑雪场大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农村,尤其是一些著名的风景区,如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国家森林公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者通过参观、品尝、采摘、购买等旅游活动的参与,使身心贴近自然,并在了解农村风土人情和我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的同时,感受到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
2 黑龙江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自然环境优势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类型齐全独特的自然景观,有世界最长的大界江———黑龙江;有全国最大的湿地资源———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集中了大面积保存较好的草原和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达21亿平方米;有最长的边境旅游线达3045公里、中国最大的火山地貌———五大连池;森林覆盖率高达41%,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林海浩瀚;中界湖———兴凯湖和火山堰塞湖———镜泊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四大河流孕育着这块黑土地。黑龙江的冰灯、冰雕雪雕的历史悠久,其规模及市场影响居全国前列。海洋、森林、冰雪的三大旅游资源,黑龙江独占二项。
2.1.2 地域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黑龙江为满族世居之地,还有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4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类型奇特多样,因为不同的民族、习俗、节令性活动造就了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
2.1.3 农业旅游资源优势
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这里素有“北大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耕地辽阔,耕地面积70%以上是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生产方式多样、产品结构种类繁多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畜牧业较为发达,有洪河农场等现代化大农场,可利用草原面积7600万亩,是全国拥有大草原10个省份之一,农业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2.2 劣势
2.2.1 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项目建设雷同
一方面黑龙江省多数休闲农业是农民自发、盲目发展起来的,他们看不到全县、全市甚至更大的区域,眼光仅仅停留在本村、本乡的范围,观念十分狭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领导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凭一股热情,盲目发展休闲农业、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项目建设雷同,效益低下。
2.2.2 旅游环境差、服务水平不高
大多数休闲农业点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形式,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道路、停车场、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洗手间等主要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达标。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过一定的审批,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低,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存在着“蒙客”、“宰客”现象。
2.2.3 项目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小”、“散”、“弱”,企业规模小,竞争实力弱,分布比较分散,市场竞争力低。休闲农业在挖掘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方面亟需提高,在“吃、住、行、游、购”这旅游六要素中,休闲活动主要停留在“吃、住”等主要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缺乏精神愉悦的氛围。缺乏体验、休闲项目,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2.4 休闲农业投资主体单一、缺乏政府政策扶持
目前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点大多是“单打独斗”,仅凭乡镇或县、区自筹显然是杯水车薪,开发建设资金的不足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于休闲农业这样一个新兴产业,政府还没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例如从税费、综合治理、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3 机会
2.3.1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良好
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省各级政府、各级党委也越来越重视,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出台政、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2.3.2 市场潜力巨大
据2011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人居GDP已超过4000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居民的需求结构就会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市化现象显著,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到乡村疏缓心理压力、亲近绿色自然、便成为了城市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同时,我国工薪阶层除“带薪休假”还享有法定的114天假日。已具备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和外出经济支撑。
2.4 挑战
2.4.1 季节性强、旅游旺季短
由于黑龙江省夏季短促,冬季漫长而寒冷,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秋季易发生早霜危害等自然气候障碍因素,很多休闲旅游景区必须采取设施栽培才能观光的效能,因此,造成成本的高投入,制约了黑龙江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
2.4.2 产品缺乏特色,品牌知名度不高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区项目过于简单、如垂钓、采摘、观光园开发较多,特色不明显、设计的一些活动缺乏创新,也大致相似,时间一长自然缺乏吸引力。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形成的品牌相对不多,知名度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3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原则及战略重点
3.1 战略思想
遵循市场规律及休闲农业发展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黑龙江省区域特色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是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经营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形成特色突出、主题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3.2 战略原则
系统原则是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一、二、三、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保、经济、教育、旅游、文化、医疗等,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休闲农业不能只围绕但统一的农业项目进行,而应构成一个涉及餐饮、交通、住宿、商业零售以及医疗、通讯、保险等相关联的行业,形成一个为社会提供休闲旅游农业产品的统一经济活动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游客休闲需求旺盛,才能保证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3 战略重点
根据休闲农业的特点,休闲农业区位选择应该在大城市的郊区、著名旅游景区、特色农业基地的附近或是周围。据此黑龙江应建立“三个角1个边”的区位划分,进行战略布局,并作为发展重点。第一个三角形由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三地构成,第二个三角形由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地构成、第三个三角形由黑河、佳木斯、齐齐哈尔三地构成,3个三角形涵盖黑龙江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1个边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将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这几个大中城市,一方面基础设施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较好,所需要投入较少;另一方面这几个城市GDP占到全省%72.8%,非农业人口占到全省的51%以上,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旺盛,从市场的供、需两方面来看都比较适合作为休闲农业的重点发展地区。
4 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措施
4.1 制定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由省政府牵头,由各地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交通局等部门联合组成休闲观光办公室,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全省及各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各地区特点,紧紧把握市场需求,以销定产,设计休闲农业点的功能定位,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城市旅游、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避免开发盲目性。
4.2 优化休闲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政策环境,一些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的借鉴,像日本、韩国、英国等,大都在硬件配套设施、贷款扶持、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鉴于此,黑龙江省政府要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一些扶持政策,例如在税收、用水、用电、用地、信贷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为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服务环境,首先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组织对休闲产业的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在黑龙江,在各地还没有成立这样的协会组织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这部分的工作,因为它们与农民接触紧密,在农户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可以提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活动安排和受理游客投诉等,承担起对休闲农业点的指导协调工作。其次是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制定设计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导休闲农业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4.3 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
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放活经营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4.4 采取集中差异化战略并进行产业化经营
一方面,休闲农业点大都属中小规模,实力较弱,但具有适应性强、接近顾客等优点。可以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单一化、专业化经营。因此,必须进行游客的行为分析和需求调查,以销定产提供特色服务,进而打造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是农村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形式,完善均衡产业化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体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黑龙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对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剖析,目的是从战略的角度明确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思想、原则、重点。最后,从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进行产业化经营方面阐述了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休闲农业,黑龙江省,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文强.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9(9):43-45.
[2]李亚楠.山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0):61-65.
[3]朱孟珏,董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2):70-72.
[4]吴星.体验营销在海南休闲农业中的运用[J].对外经贸,2012,(1):86-87.
[5]杨晓娜.休闲农业开发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385-387.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2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研究目的
本项目对北京休闲农业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进行调研,找出经营者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农业改造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北京休闲农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北京郊区农庄的经营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在深度访谈中采取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即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与访谈对象进行访谈,随后根据问题的不断深入,灵活机动地加入新的问题。参与访谈的人员主要是农庄的高层管理者,共访谈了8个人,每人的访谈时间在1小时左右。深度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阻碍农庄进行“互联网+”改造的因素。访谈的预设话题集中在:1.受访者对互联网的了解及使用程度;2.受访者对“互联网+”的理解;3.受访者对同业使用互联网作为经营的工具的认识;4.受访者对未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看法。深度访谈的目的是验证问卷的结果,并从问卷的结果中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者互联网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18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被调查者占到52%,女性占48%。在年龄分布上,3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占到67%,30岁以下的占到33%。在学历方面,大专生所占比重较高,达到42%,本科及以上占到33%,高中(中专)及以下占25%。被调查者中56%是高层及股东层级的人员,中层管理者占到34%,一般员工占到10%。在被调查者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来看,71%的人员对互联网使用的年头在5年以上,对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非常熟悉,能够利用它们进行各种应用。
被调查者所在的农庄83%都成立了5年以上,农庄的规模在10-50人的达到了79%。农庄的客户以北京人为主,通过口碑相传、互联网广告及传统广告形式来推广自己的农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网站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熟悉驴妈妈、携程、去哪儿的被调查者最多。从以上基本信息可以看出,北京农庄的经营者们学历水平较高,但年龄偏大,对互联网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业界的网站较为熟悉。
(二)农庄的互联网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85%的农庄没有自建网站,即使农庄自建了网站,网站也不具备电子商务功能,仅具有农庄形象宣传、广告的功能。农庄与其他互联网网站的合作,主要以驴妈妈、携程、去哪儿这三家为主,甚少与百度、门户网站等进行合作。农庄在网上开展销售的时间普遍在5年以内,有的甚至只有1~2年。而通过互联网销售带来的客户在50%以下的占到87%,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农庄的经营者目前并不十分看好互联网在农庄的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客户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口碑效应或者公司客户,由合作网站或者互联网广告导引过来的流量不是很多,这使他们比较质疑自己花在互联网上的费用是否值得。
(三)普遍看好网上农庄的未来
尽管对目前在互联网上的花费是否合适有一定质疑,但是95%的农庄经营者都认同网上农庄能对未来带来更好的收益,他们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未来的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96%的人非常赞同网上农庄对农庄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的发展潮流。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之后政府各种各样的文件特别是农业部的文件都一再强调互联网的作用,使农庄的经营者在思维上有了巨大的变动。98%的人非常赞同农庄的经营者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懂得如何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己的项目以及销售、接待等一条龙服务。
(四)对网上农庄的经营管理了解不多、不知道如何去做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尽管农庄的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但具体怎么运用到农庄的经营管理中,大多数的经营者非常迷茫。有40%的农庄经营者在面对“我对互联网了解得不多,也不会让农庄在网上进行销售”的问题时还是选择了“同意”。79%的农庄经营者认为网上农庄需要太多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不适合一般的小农庄或者农家乐,只有10%的人不认同这种观点。75%的经营者都非常同意网上农庄就是把农庄搬到网上,农庄的管理不需要进行大的变革。但同时他们也承认,经营网上农庄太耗费精力。
在具体的做法上,更是分歧严重。比如,55%的农庄经营者认为农庄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活动,成本太高,不值得做,只有33%的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网上农庄能够节省如电视广告、实地宣传等传统广告的费用。而多数农庄在网上销售时并非源于自己的内驱力,而是因为看到其他农庄在网上开展业务活动了,迫于同业竞争的压力,不得已必须这么做,这个比例高达78%。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51%的人在对待与其他网站合作的时候,是否通过他们进行销售方面却选择了中立的态度,无所适从。同样,认为自己农庄的生意很好,不需要在互联网上营销的人也占到了将近50%的比例。而将近55%的农庄经营者认为即使农庄的网上宣传和实际的情况不太符合时,对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他们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更容易招致消费者的不满,而更多的网上负面评论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及消费行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互联网的规则及运行规律没有掌握。
(五)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认识偏差
受同业竞争的威胁,农庄的经营者大多意识到了要为消费者更好地提供服务。89%的人非常同意网上农庄主要是依靠当地特色景点和特色小吃吸引消费者。90%的人非常认同网上农庄应该靠自己的特色项目(例如:钓鱼、捉鱼、单车骑游等等)来吸引消费者。但对于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共识的商家要提供免费无线wifi的基本需求,70%的农庄经营者都认为不需要花费成本在农庄里安装无线网络开放给用户免费使用。这说明了在传统的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方面,农庄已经认识到了要有特色,而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智能终端的大幅度应用这一大背景下,对消费者新的需求的变化及微妙的心理还没有准确把握,如何在互联网的情境下,更好地研究消费者心理学,提供更好的符合他们特点的优质服务还需要继续努力。
(六)普遍认同政府应该推动网上农庄的发展
近几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也使得农庄的经营者99%都认为需要政府推动才能实现农庄的网上经营。在实地的深度访谈中,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验证。农庄普遍居于北京郊区,甚至有的更加偏远,基础设施方面有些还不完善,对互联网+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来建设。对由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农庄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学习新的技术产生的培训费、购置电脑及上网等产生的费用、自建网站产生的费用等。经营者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推动网上农庄的发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支持休闲农业的互联网化改造。
三、影响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者互联网意识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主要以业态比较完整的休闲农庄为调查对象,调查农庄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从问卷及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影响他们互联网意识的因素多种多样,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生活经历、个人视野等,其中政府、行业、教育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
政府在“互联网+”的推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方向指向哪里,各种相关的政策、资金、人才就会向哪里汇聚。近年来,政府花大力气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休闲农业,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从上到下的一系列举措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触动,虽然许多休闲农庄的经营者对具体怎么做还没有概念,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二)行业
互联网上已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旅游网站使行业内的信息更加透明,也加剧了休闲农庄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农庄的经营者改变原有的思路,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进行思考,而同业模仿则成为快速改变的一个捷径。因此,我们发现了一种集聚效应,周边农庄上网越多或者与携程等旅游网站合作越多的地方,其他农庄更容易把业务搬到网上。相反,越是不怎么用互联网的农庄聚集的地方,其周边的农庄也不怎么用互联网。因此,行业互联网化的成熟度直接影响了农庄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
(三)教育
这里的教育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农庄的经营者在过去所获得的教育,即他们已经达到的教育水平,另一个是指再教育。农庄的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前文中我们已经描述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75%,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接受能力普遍较快,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都认识到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社会上出现的或者流行的新事物,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与人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把互联网意识变为互联网行动。
四、提高互联网意识、转变互联网行动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首先,当地政府要根据中央和农业部的相关文件,加快制定“互联网+”与休闲农业融合的具体规划,以规划来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互联网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再次,政府需要制定优惠政策,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互联网基础薄弱的经营者,加速互联网化转变。
(二)加强跨界合作及业内合作,多渠道促进发展
当地政府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网站,促进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与其对接、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真正触网。发挥互联网化比较好的同类农庄的引领及示范作用,其他经营者需要向他们进行学习,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化。与互联网行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自有网站、APP应用,为实力较强的农庄打造自己的专属平台。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的深度与广度,使更多的经营者知道互联网对休闲农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宣传的深度,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对如何进行互联网改造的具体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休闲农庄互联网应用情况,促使他们更多地从网络渠道了解休闲农庄的情况,从客户端倒逼经营者加速互联网改造的速度。
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形式各异的培训,如讲座、培训班、论坛、研讨会等。通过让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与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人士进行交流,深度获悉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努力方向、具体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化从思想意识层面到具体操作层面的转化。
参考文献
[1]Duk-Byeong Park,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A Korean case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9,(30).
[2]Claire Haven-Tang,Local leadership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Adventa,Monmouthshire,UK,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2,(04).
[3]Hardesty,Shermain,Agritourism operators embrace social media for marketing,California Agriculture,2011,(65).
[4]覃子珍.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0,(01).
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战略思考 篇3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012年, 甘肃休闲农业经营主体 (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 总资产达到了475.38亿元, 固定资产投入40.61亿元, 营业收入17亿多元, 其中, 农副产品销售8亿多元, 实现利润5.48亿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6.5万多人, 其中农民就业6.2万多人, 带动农户7.81万户;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人数超过2000万人 (次) , 休闲农业经营企业占地24万多亩。全省创建了麦积区、敦煌市、金塔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等6个休闲农业示范点, 敦煌、永靖、高台3个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皋兰什川古梨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各类奖项40个, 其中金奖7个、银奖14个、优秀奖19个。创建了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品牌。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休闲度假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渠道。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 休闲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㈠国家重视休闲农业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显得越来越重要。2007年, 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甘肃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 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和观光休闲农业写入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2010年,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对积极开发农业和农村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为全省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12年4月, 省农牧厅、省旅游局签署了《合作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框架协议》, 建立了定期会商和联系机制, 2013年9月, 省农牧厅制定了《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和《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 提出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对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 明确了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的对象、条件和程序。
㈡休闲农业资源丰富
甘肃境内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差异较大, 农产品特色显明, 文化遗存丰富, 农耕文化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 因而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多, 分布广, 特色明显, 据调查统计, 休闲农业资源有8大类型1176种, 类型多, 分布广, 特色明显。全省乡村具有开发价值, 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441处;分布在城乡接合部及大型景区周边的农家乐5401户;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51个;浓郁的民族特色活动57个, 其中生产活动12种, 生活方式9种, 民族习俗23种, 民族节日13个。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及文化艺术品共151种;独特的乡村传统劳作方式34种;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比赛77种;各地的节会、庙会共165项, 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㈢市场需求巨大
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 回归田园、回归乡村风尚的兴起, 交通运输日趋发达和私家车的广泛普及, 国家经济发展和带薪休假制度的施行, 城乡居民和省内外游客休闲体验农事活动和乡土文化成为市场新宠。
㈣农民积极性高涨
许多地方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富裕了, 带动周边农户自发利用自家空闲的房屋、多余的场地、菜园、果园、鱼塘等资源创办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 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积极性越来越高涨。调查显示, 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尤其农家乐集聚区的农民, 年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普遍高1倍以上。
近年来, 全省休闲农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 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 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
甘肃省政府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 但大多数市县没有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 政府无投入, 发展无规划, 尚处于自发式、无序化发展状态。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层次低,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
2. 开发深度不够。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最常见的是形式是“农家乐”, 而这种形式多以吃农家饭、打牌、喝茶为主, 经营特色不明显, 农家乡土风味不够浓, 与风土人情结合不紧密, 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3. 基础设施差。
乡村的道路、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4. 管理人才匮乏。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 基本都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 对休闲农业缺乏管理经验, 整体素质偏低。
5. 组织化程度不高。
休闲农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业部门与工商、税务、国土、金融、卫生、公安、旅游等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 餐饮、住宿、娱乐在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三、休闲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甘肃休闲农业要紧紧围绕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 以推动农村繁荣发展, 实现农民文明富裕为目标, 以特色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为亮点, 以农业和文化结合为灵魂, 把发展休闲农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相结合, 与“富民兴陇”战略目标相结合, 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完善设施, 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品牌, 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㈠发挥区位资源优势, 合理规划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背景等条件, 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为5大区域。
1. 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
主要是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市。依托河西走廊奇特自然景观、沙漠绿洲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大佛寺等著名景区, 利用油菜花、葡萄、现代制种、啤酒原料等种植业资源和鲑鳟鱼等冷水鱼资源及河西走廊光照充足、积温较大等自然条件, 以敦煌阳关葡萄村、敦煌杨家桥农家乐村、肃州区银达镇新农村景观、玉门市清泉农业示范园、酒钢紫轩葡萄庄园、金塔鸳鸯湖渔业园、张掖湿地公园生态休闲垂钓园、临泽双泉湖垂钓园、甘州二八水库休闲渔业园、永昌金川峡水库鱼乐园、肃南裕固族风情园、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肃南康乐草原、高台祁连葡萄庄园、凉州区长城乡农家乐、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庄园、天乙生态园、民勤青土湖沙漠生态园、天祝三峡农家乐等为依托, 重点发展生态科技观光、乡村生态庄园及丝路风情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
2. 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区。
以庆阳市、平凉市及定西市为主。依托黄土风情、农耕文化、特色农业和特色餐饮, 以华夏农耕文化博览园、黄土地农家乐、城市情缘农家乐、西峰窑洞农家乐、崇信龙泉寺农家乐集聚区, 陇西县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渭水情休闲娱乐中心、渭源马铃薯博览园、临洮三易花卉园等为重点, 着重开发窑洞农家乐、乡土民俗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
3. 民族风情体验区。
主要是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及肃南、肃北、阿克塞、天祝、张家川等民族自治县。依托回、蒙、藏、裕固、哈萨克等民族风情特色, 凭借黄河、草原等自然风光和特色乡村景观, 以永靖枣园新村、永靖太极岛休闲垂钓荷花园、刘家峡水库网箱渔业园、东乡族民族风情体验园、康乐人家民俗园和政万亩油菜花、卓尼九甸峡水库网箱渔业园、香巴拉藏族风情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文化遗产、桑科草原、碌曲草原牧家乐等为重点, 发掘花儿等特色民俗节庆, 开发“田园牧歌”式的民族风情体验和乡村生态庄园等项目。
4. 山地生态绿色度假区。
以天水市和陇南市为主。以天水高新农业示范园、麦积后川村农家乐集聚区、秦安南苑山庄、甘谷月季园、康县阳坝茶园、武都油橄榄示范园、西和仇池古国渔业风情园、文县白马河民族风情区、文县汉坪咀水库网箱渔业园、张家川秦岭细鳞鲑渔业园为依托, 依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庄园、休闲农业创意精品、绿色特色农产品礼品。
5. 黄河风情休闲区。
以兰州市和白银市为主。以黄风三峡风情线及其永靖枣园、永登玫瑰园、安宁仁寿山桃园、皋兰什川古梨园、白银水川休闲渔业垂钓园、白银四龙农家乐集聚区、兰州南北两山农家乐等为依托, 发展农家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农业观光博览园。
㈡立足现有基础, 打造休闲农业经营实体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基础, 依托各级农业园区、农事景观、农业文化、节庆活动等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农家乐、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事体验区等经营实体。
1.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依托各市、县农业示范园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林果、蔬菜、渔业等优势农产品种养研发基地, 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拓展教育示范功能, 打造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渔业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展示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
2.农家乐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户, 利用区位便利优势、农业生产条件、水域滩涂和空置房屋等生活资源, 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钓特色鱼”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同时, 挖掘文化内涵, 发展特色经营和参与式体验经营。
3.休闲农庄发展。发展以农民经营为主体, 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 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休闲农庄, 打造一批休闲特色突出, 休闲主题多元, 引导标识规范, 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 民俗活动、科普场所、特色小吃、客房餐厅齐全, 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的休闲农庄。
4.大型农事景观开发。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 发展休闲观光, 为农民带来收入, 同时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收景象。每年评选推介一批环境优美、场面宏大、景色迷人、特色明显、公众喜爱、环境友好的农事景观, 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类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甘肃”。
5.发掘农业文化遗产。要把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充分挖掘甘肃悠久的传统农耕文明和绿洲农业文化, 发掘梯田耕作、淤地坝、间作套种、特色作物栽培、农业复合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 建立遗产名录, 出台保护政策, 建立保护组织, 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把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以增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
6. 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挖掘民间节庆节会文化, 繁荣民俗文化, 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成果, 不断开发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会节庆。
㈢开展示范创建, 培育知名品牌
在全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 打造一批明星品牌, 引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根据农家乐接待能力、就业人数、经营收入等规模, 食品卫生、规范操作等内部管理及经营特色、文化挖掘等因素,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评选一批明星农家乐;二是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 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 根据基层党委政府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程度,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状况, 综合考虑区位、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等要素,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 (含农家乐、农业示范园、渔乐园、休闲农庄、专业村、民俗村等) ;三是开展省级星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 (企业) 评定, 着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 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品牌。
㈣完善保障措施, 促进产业发展
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各级政府加大相关优惠政策衔接力度, 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融资信贷及用水用电等方面实行优惠;出台专门政策, 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 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建立财政专项资金,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发展休闲农业, 开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住宿、餐饮、娱乐、信息网络、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加强规范管理。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做好休闲农业统计调研等基础性工作, 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发展休闲农业的好模式、好经验。
3.强化宣传推介。加大开展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 进一步宣传推介甘肃农耕文明、乡土文化, 普及休闲农业知识, 让城市居民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消费信息;通过举办研讨会、节会, 组织休闲农业产品参加大型展示展销活动等形式, 促进休闲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业主进行交流探讨和合作, 互通有无, 借鉴经验, 实现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加强队伍建设。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 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等, 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重点开展政策法规、发展理念、安全生产、综合服务等知识培训。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 重点培训职业道德、操作规程、工作方法等专业知识,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管理水平。
摘要:甘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 农民开展休闲农业经营积极性高, 但受投入少、条件差、人才匮乏等条件的制约, 严重影响了全省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甘肃农村蕴藏的休闲农业资源, 依托农业示范园、农家乐、休闲农庄、大型农事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节会节庆活动等载体, 打造休闲农业知名示范品牌, 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 挖掘乡村农业文化, 搞好顶层设计, 科学规划布局, 是立足现有条件、引导甘肃休闲农业快速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分析了目前甘肃休闲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对策建议
随着国内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 农村休闲旅游业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旅游转变, 休闲旅游逐步呈现出国内化、家庭化、大众化、多元化、郊区化和高品位化发展态势。天津市农村休闲旅游总投资额达到27.05亿元, 建成200个农村休闲旅游特色村, 星级农村休闲旅游经营户1428户, 农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 农村休闲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截至目前, 天津市创建全国农村休闲旅游示范点8处, 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示范点3处, 即天津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发展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 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天津农村劳动力过剩, 素质普遍不高, 休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农民可以在当地就业, 赚钱, 不必进城打工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社会压力。休闲农业属于边缘产业, 具有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双重特性, 能够为农民提供的更多更广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门路, 休闲农业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层次众多, 如:服务员、旅店、摆摊、纪念品加工等, 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 为农村的家庭主妇、中老年人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 提高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
休闲观光旅游业把农业、旅游、生产、消费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对游客提供各种服务, 比如为游客提供景色观赏、购买特色产品、娱乐、度假等系列服务, 从而获得高额收入, 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大大提供农民的收入, 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 促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吸收和传播
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 都是以高标准的设施旅游农业为主要目的,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的, 强化科技进步, 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要支撑, 将促进天津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四) 打造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 提升天津的知名度
天津的休闲农业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近些年来, 通过网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服务热线等多种方式的大力宣传, 吸引了全国各的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关注, 有关部门通过对旅游农产品的全方位的系列化的形象塑造, 力求给潜在的消费者清晰、明确、生动的主体品牌形象, 进一步打造休闲农业的特色品牌。旅游是知名度经济, 通过旅游促销进行城市推销, 在突出特色的同时, 更要重视整体促销, 打响城市品牌, 提高天津的知名度。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一) 休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日益明显
截至目前, 天津市有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 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 其中农副产品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 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 年利税超过3000万元。其中,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 (塘沽) 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家, 该区县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 最高达到3~4亿元, 年利润总额超过4000万元, 最高达到8500万元, 休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日益明显。
(二) 农业休闲产业的经营模式丰富多样
天津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呈现出多种产业经营模式, 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注入资金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经营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资金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经营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社投入资金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经营模式;以农户自主投入的农家院型产业经营模式;以民间资本注入为主的文化传承和娱乐体验型产业经营模式。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家, 年销售收入达17亿元, 占总销售收入的88.2%, 经营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农家乐138家, 年销售收入1.5亿元, 占总销售收入的7.8%;休闲农庄9家, 年销售收入达6533万元, 占总销售收入的3.5%, 经营面积2585平方米;民俗村21个, 年销售收入956万元, 占总销售收入的0.5%。
(三) 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功能逐步拓展。从最初的农家乐蔬菜、花卉等单一的农产品产业, 逐步到从城市周边农园、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逐步转向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展示, 包括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 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四)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特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天津特色的农业及乡村旅游休闲品牌。例如: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的2万平方米高标准智能温室, 从南方移植种植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 在温室常年种植。还有北辰区的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的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的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的“市民菜园”, 这种都市休闲农业模式, 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到村里租种蔬菜观光采摘, 并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蓟县以山青、水净为特色, 打造长寿村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 是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杰出代表。
(五)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休闲农业空间的形态, 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以中心城区周边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与乡村旅游农业圈;以区域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板块, 成为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重点区域。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规模较大的经营模式是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各区县均有分布, 而且数量较多, 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 已达到30家, 占总量的近50%, 西青区最多, 为13家。休闲农业观光园的产业是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特观赏鱼等为主, 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 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 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业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观光园相似, 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主要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还有蓟县山区。农家乐分布在蓟县和滨海新区, 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 其经营主体数量已达到104家, 占总量的75%。农家乐主要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游客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形式。天津民俗村主要分布在蓟县和静海, 最突出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 其余均集中在蓟县, 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发展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 发展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要多种经营模式共存
经营模式多样化的出现, 就要把土地、农村劳动力、资金以及企业经营者的才能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注入资金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经营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资金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经营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社投入资金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经营模式;以农户自主投入的农家院型产业经营模式;以民间资本注入为主的文化传承和娱乐体验型产业经营模式。由于农产品季节性的特点, 其风险性、技术上的要求、土地的需求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等都可能存在着差别, 所以理性的经营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利益最大化目标选择最适应自身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这就出现了多种经营模式共存的状态。适合市场需求, 提高经济效益。
(二)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实现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由于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有的经营是委托公司经营, 那么这种经营模式就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有的经营模式甚至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方一般不掌握私人信息, 代理方一般掌握私人信息, 两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代理方损害委托方利益的行为。作为委托方, 为了激励代理方实现其预期的利润目标, 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付出尽可能低的信息成本或机制运行成本的条件下, 实现双方共赢的结果。比如有一种经营模式是农村合作社和职业经理人的模式, 该模式中委托代理关系就是农村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农村合作社作为委托方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使代理方的职业经理人努力工作得到相应的回报。委托双方可采用固定工资制、分成制、租赁制等契约形式, 农村合作社可以采取不同契约形式, 供职业经理人选择, 使具有不同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选择不同的契约形式, 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 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对天津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实际调研,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农民在休闲农业产业经营中的利润分成比例, 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尽量使产业链中各环节构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将农民种养环节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以及机制设计紧密融合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另一方面, 应集中在利润构成占比最大的加工销售环节, 政府应通过构建有效的产销平台, 投资建设公益性的批发市场、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经营收入, 而且还可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四) 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新模式, 形成三产联动协同发展
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新模式, 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果园等, 以此拓展农业功能, 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和实现增收。借助品牌优势及休闲农业产业基础优势, 发展休闲度假型综合体, 延伸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链, 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密切结合。拓宽休闲农业产业链, 加快对接第二、第三产业, 形成“三产联动”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天津滨海新区探索休闲农业新模式人民网.2015-4-18.
[2].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婉飞.休闲管理.杭州大学出版社, 2009.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5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代发展环境下, 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 这种发展模式, 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旅游观光, 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 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 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 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 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农业产值较低, 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 这种情况下, 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 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 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 进行了相关预测, 为休闲农业发展, 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 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 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 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 J村地理位置优越, 四季分明, 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 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 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 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 Y 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 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 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 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 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 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 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 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 品尝新鲜的葡萄。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 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 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 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 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 为Y J村农业提升收入, 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 Y 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 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 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 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这对于Y 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 较为不利。Y 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旅游景点的设置, 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 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
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 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 J村的旅游情况, 30%的游客基本满意, 20%的游客认为, Y 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 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2.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Y J村在发展过程中, 人均G D 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 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 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 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 存在较大的局限。
3. 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
Y 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人均G D 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 Y 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 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 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 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 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 (1970) 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 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 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 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 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 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 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 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 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 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 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 Y 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 改变原来的土道, 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 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 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 提高Y 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 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 提升游客满意度, 为Y 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 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 观念的转变, 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 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 Y 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 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 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 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 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提升农民积极性, 这样一来,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 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 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 强化对资源的应用, 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 J村在发展过程中, 相关资源应用不足, 限制了其发展。对此, Y 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 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更好地吸引游客, 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 注重结合实际案例, 分析了Y J村的情况,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 J村的情况, 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 可以借鉴Y J村的经验, 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 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 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 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下,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可以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附加值, 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是当下农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对体验经济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研究, 注重结合实际案例, 分析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贺德红, 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 2011, 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1:53-58.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11-02
长沙市发展休闲农业论文08-18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05-10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10-25
休闲农业09-10
休闲农业营销06-03
国外休闲农业08-02
休闲农业功能11-19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07-11
休闲农业的前景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