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

2024-10-25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共10篇)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 篇1

1 取得的成功经验

大通县现已认定部级绿色蔬菜产地2个, 面积2.2万亩, 认证绿色蔬菜产品8个。全县蔬菜面积达11万亩, 蔬菜总产量达28万t, 总产值达2.3亿元。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2.3万亩, 产量9.1万t、产值1.1亿元, 带动农户1.7万余人。取得这样的进步, 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把准时代脉搏

近年来, 中央和省委对现代农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通县趁着党和国家的政策东风, 以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 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政策走向, 及时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积极实施好现有项目的基础上, 力争让更多更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盘子, 在本县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2 依托优势, 开拓创新, 扩大发展规模

大通县作为省会西宁的水源涵养地, 境内风光秀美, 景色宜人, 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风情独特。这为我们构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 国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省内外城乡居民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也为我们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到2011年底, 全县温室总量达到2.1万栋;建成现代农业科技观光采摘园7个, 农家乐213户, 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接待点1个, 县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个, 从业人数达1661人, 年接待游客81.1万人次, 经营收入4932.6万元。

1.3 完善措施, 借力招商, 提升发展水平

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大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实施意见》, 修订完善了《大通县设施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 坚持走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吸引社会投资之路, 同时逐年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和土地流转力度, 努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确保企业有坚强的政策支持和足够的建设用地, 加快发展具有大通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 先后引进建成同创、花海园艺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并逐步配套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等。在企业园区的积极带动下, 全县设施农业逐步由精细蔬菜生产向花卉、特色果品、采摘、观光、休闲农业全面发展。

1.4 市场引导, 科学谋划, 打造精品农业

根据现代城市消费市场需求, 结合全县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 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进行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精心打造并充分展示和推介大通设施农业品牌。一是在“三线一区”的基础上, 按照优质化、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 完善发展并形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成功举办了首届青海·大通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 累计接待游客5.4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2万元。三是强化质量管理, 在打造精品名牌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抓好标准化生产。严把基地生产关与上市销售关, 努力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品牌化上市和健康化消费。另一方面抓好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 积极推广实施“农超、农市”相对接的产品销售模式, 逐步把销售网络延伸出去, 进一步提高供给率和市场占有率。

1.5 提高服务, 开拓进取, 实现跨跃发展

一是强化土地流转。全县共投资4.8亿元, 流转土地11000多亩, 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4个, 以租赁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 确保了设施农业建设用地。二是强化技术服务。聘请山东寿光等地农民技术员入驻园区进行技术指导, 本县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全程指导服务。三是创新培训模式, 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品种、新的管理模式等传授给温室生产农户和园区产业工人, 年受训群众达5200人次。四是增强部门联动。各乡镇及各涉农部门全力配合, 及时完成水、电、路配套, 帮助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

2 存在问题

大通县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普遍存在经营水平不高、经营项目雷同、经营内容贫乏等现象, 使得休闲园区在运营过程中难以展示高水平的经营和服务, 也难是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基础还不够扎实。

3 今后发展思路

实践证明, 休闲农业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大通发展休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且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形成了“有政策扶持、有部门主管、有协会推动、有机构服务、有广阔市场、有众多农业园区”的格局, 但要促使现代休闲农业有更大发展, 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城乡互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要求农村社区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城市文明, 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到农村呼吸新鲜空气, 享受新鲜农产品, 感受农村传统文化和习俗, 同时城市将现代文明带到农村,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 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 促进新农村建设。

3.2 统一规划, 不断加大休闲农业投入

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把休闲农业铸造成人才和资金投入的重要洼地。聘请生产、文化、餐饮、建筑等各方面专家, 根据实际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规划, 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力争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吸引农民自有资金和大量社会资金纷纷介入, 参与项目运作。包装一批规划设计好、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向有资金实力、有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县内外企业、商家进行招商, 以此不断引进发展战略合作伙伴。政府要也加大投入, 扶持有关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以高投入赢得高产出、高收益。

3.3 园区带动, 引领都市休闲农业取得新发展

坚持以“主导产业引领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高效开发经营园区、规模生产壮大园区、科技培训支撑园区、科研推广提升园区”的发展思路, 建成10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和20个特色农牧业种养基地;突出发展7-8家具有大通特色的休闲、观光、创意、体验农业基地, 真正实现农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产业带动能力强、农民普遍增收、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4 扩大宣传, 全方位打造现代农业品牌

从文化挖掘、科学规划、完善服务、加强规范等方面入手, 多角度、多层次抓好宣传工作, 吸引更多的城市休闲旅游者到农村观赏花木、吃农家饭、购特色农产品, 体验休闲采摘乐趣。同时利用各类展示会、农业网站、新闻媒体、户外广告等多种宣传平台, 大力宣传推介本地休闲农业品牌,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让响亮的品牌走出县门、省门甚至国门。

3.5 农旅联姻, 促进休闲农业再上新台阶

坚持把旅游业与设施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发展好各园区的同时, 积极引导和扶持设施蔬菜种植户发展“农家乐”, 形成温室优势互补, 提高综合效益, 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度假, 延长农业产业链, 农业经济向第三产业服务转变, 逐步把大通打造成青海重要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和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基地, 努力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

4 结束语

大通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在满足西宁及本县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保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 只要我们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加快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 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道路发展具有大通特色的现代农业, 那么“东有寿光、西有大通”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摘要:大通县在历经多年的探索发展之后, 农业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取得了优异成绩, 成为农业部认定的青海省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关键词:大通,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 篇2

泸州自古就是蜀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水运依靠长泸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泸州市位于中国长江上游,长沱两江在此相汇,是一座美丽的滨江城市。幅员面积12243平方公里,人口485万,其中,中心城市人口64万。已形成酿酒、化工、能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因盛产“泸州老窖”、“郎酒”而被誉为“中国酒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名扬中外江黄金水道顺江而下,可直抵重庆、武汉、上海,溯江而上可达宜宾、乐山,是四川省的第一出海港口。泸州机场距市区7千米,已开通昆明、广州、深圳、贵阳、上海等航线,是四川第二大航空港。高速公路可直达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是四川西南出海的交通门户。随着宜渝高速、川黔高速、环城路和隆叙铁路的贯通,泸州的交通将更加完善,泸州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华阳街道办事处位于泸州城西,面积42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为半城半乡格局,7万余人。该街道农业区范围已基本形成20平方公里的以疏果、生猪、水产为主的现代农业圈,是泸州最大的疏果基地及生猪养殖基地。

华阳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位于泸州市城西,地貌浅丘,地势平坦,为亚热带气候。境内有两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泸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个。产业定位:拟建生态种植养殖园、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及农产品加工贸易三大园区,建好现代农业体系,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建成川、滇、黔、渝最大的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加工区、贸易区及服务城市的休闲观光旅游区。

比较优势:

1、交通优势。泸宜路东西走向从区域穿过,紧邻隆纳高速公路,距机场11千米。区域内村村通水泥路,有15公里蔬菜产业带水泥路。长沱两江从区域流过,水陆空交通便捷。

2、服务城市优势。距主城区仅3KM,项目区已按川南民居风格进行农房改造,是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区域。

3、农业设施优势。已完成土地整理1万亩,蔬菜大棚、供水管道、排洪渠、灭蛾灯等农业设施全面建成。

4、农产品优势已建成1万5千亩蔬菜基地,年产蔬菜7万吨;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2个,万头养殖场2个,年出栏生猪5万头;有野鸭、鲢鱼等水面养殖区域1200亩,年出产禽类100万只,水产品600吨;建成1500亩桂圆和2000亩枇杷等5000亩水果基地,年产水果7500吨。并可辐射方山、况场等地2万亩蔬菜,1万亩甜橙。

5、市场优势。华阳农产品已远销山东、上海等省内外城市,水中坝无公害蔬菜获农业部验证,占市外销售占60%。

江阳区系泸州市中心城区。全区幅员面积649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

华阳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投资项目

总投资额:6800万元

A.投资项目:

一、项目名称: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

二、项目地点:水中坝、华阳山、白湾新村、青山水库

三、项目内容

1、特色农家乐:一般农家乐20-25家、二星至三星农家乐10家。

2、水中坝、青山水库水上娱乐项目。

3、游览便道。

4、其他娱乐设施。

5、停车场:2000m。

6.其它辅助设施(水、电、垃圾桶、指示牌经)

四、建设工期:2年

五、项目投资额:2000万

六、市场效益分析:项目完成后,每年按30万人次观光,每人消费50元,预计3-4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七、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科研和前期测设工作。

B.投资项目:

一、项目名称:生态种植、养殖园

二.项目地点:项目区

三、项目内容

1、各类疏果种植项目。

2、各类家禽、珍禽、水产品养殖项目。

3、各类育苗、育种中心。

4、其它农业设施。

四、建设工期:2年

五、项目投资额:2400万

六、市场效益分析:项目完成后,每年预测净收益600万元,预计5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七、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科研和前期测设工作。

C投资项目:

一、项目名称:农产品精品加工区及贸易区

二.项目地点:石虎村(紧邻高速公路入口)

三、项目内容

1、水果、蔬菜精品加工区:4000m2、肉类加工区:3000m3、鱼、蛋加工区:800m

四、建设工期:2年

五、项目投资额:2400万

六、市场效益分析:项目完成后,概算年收益500万元,预计6-7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 篇3

关键词: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

一、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旅游+农业”组成完美结合,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崂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传统农业社区转型

青岛市崂山北宅街道北头社区拥有80多亩的采摘园区,既有平地也有丘陵小梯田,园区被划分成若干小片,在每个小片内都种有生态环保且适宜娱乐采摘的地瓜、花生、芋头等各种农作物。近年来,到田头采摘新鲜果蔬已成为许多城里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与之相呼应的采摘游也日渐红火。游客在一小片区域内就可采摘齐全,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体力,实现了休闲、快乐采摘。为此,崂山北宅街道适时推出采摘节,已举办三届,游客在体验农家乐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

北宅街道由于受到保护水源地、风景区和规划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等民生问题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先后推出了“北宅樱桃节”、“北宅采摘节”和“北宅有我一分田”等活动,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不仅为市民搭建了一年四季均可前往的休闲身心、体验农家乐趣、享受收获喜悦的平台,又拉长了生态旅游产业链,同时还达到了农业增效、增收的目的。2011年樱桃节在短短半月时间里共吸引游客47万人次,带动樱桃产业收入达3700万元,户均收入4000余元。

这只是崂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北宅街道外,王哥庄街道推出的茶乡风情游、沙子口街道的农业示范园、中韩街道的枯桃花卉产业都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代表。崂山区在农业发展中巧借旅游东风,不断适应并激发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新需求,发掘出了传统农业中的新商机,带活了一方经济,惠及了城乡居民。

(二)休闲观光农业多点开花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旅游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结合。近年来,崂山区加快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成了一批设施优良、规模档次较高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十年前,投资达1800多万元的石老人观光园的规划建设打响了崂山区农业观光园建设的第一炮。紧随其后,雨林谷、大崂樱桃园、百雀林等一批规模档次较高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农事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崂山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南、北、中三条旅游观光农业带。南线是以石老人观光园、雨林谷、万里江茶场为主线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以农业文化和农业独特景观吸引游客;北线是以王哥庄晓望茶园为轴心的集茶叶采摘、加工、品尝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中线则是以现有的北宅樱桃节、神清农趣园为辐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带。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旅游环境、提供旅游产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产业。

二、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用“小”、“少”、“低”、“短”来概括。

第一,“小”,即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规模小。无论是蔬菜,还是小杂果以及花卉苗木,面积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种植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特色基地很少。

第二,“少”,即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数、品牌数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塑造力度不足。

第三,“低”,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持证上岗率低、服务规范性差。

第四,“短”,即产业链条短,生产、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营销环节薄弱。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家乐”经营特色的同质化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休闲项目季节性强的特点仍然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到位;二是工作力度不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奖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三、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克服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

(二)注重特色,农旅结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上,达到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游客消费心理。

(三)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四)优化环境,联动协作

休闲观光农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存德.我国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2.沈发明,张全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J].河南农业,2010(7).

3.刘雪梅,张云.生态文化融入观光农业的策略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4.熊丙全,李谦等.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3).

5.张鹏.泰安市农业观光旅游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2010.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机遇与策略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消费

观光休闲农业, 作为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而开展的一项集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科学普及、技术展示、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 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

一、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转型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58.24%的农业大国, 人均耕地少,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区域广袤, 有着广大的农业旅游资源, 充分结合村庄建设发展实际,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开发乡村旅游, 能有效地拓展农业的生态、科普、社会、文化、旅游等功能,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并同时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城乡交流, 使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产品销售问题突出, 农业利润下降, 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转型势在必行。随着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 国家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而日益增加的休闲消费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休闲渔业, 形成休闲产业链聚集效应, 壮大休闲消费,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实现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逐步改善, 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方式,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改变市民的精神面貌和身心状态,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闲是人们在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时间等日常必要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和体验, 它更多地体现人的闲情逸致, 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体闲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遣娱乐活动, 另一类是提高、发展类活动。这两种活动互相渗透, 对人起着塑造作用, 促进人的文明素质的生成, 也就是促进“成为人”的过程。[1]

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使人们接近大自然, 可以使劳动者减缓压力、舒畅身心、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满足爱好、发展特长、学习交往, 其不仅是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 这无论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益的。

3.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水平和旅游形式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日益转变为休闲、度假。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扩大了内需, 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3个50%”现象, 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 周末消费占每周销售额的50%, 每天晚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的50%, 正说明休闲消费的作用已突显出来, 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度假时间的影响, 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的特点是:短程旅游需求急剧升温。[2]依托城市、依托景区,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 正好可以满足城市人口短程旅游休闲的需求。

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面临的机遇

休闲活动的实现依赖于有钱、有闲、有兴趣这三个基本条件。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 我国已经进入全民休闲时代, 加之城市规模的扩大,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乡村文化的留恋, 使我国观光休闲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当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 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 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增长。[3]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 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 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保障, 满足了休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即“有钱”。城乡居民实物消费比重明显下降, 非实物消费比重显著上升,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加速期。

2.闲暇时间增多催生假日经济

按国家法定, 我国的工薪阶层依法享有每周的双休日、清明、五一、 端午、元旦、十一和春节2个长假, 总计114天的休息日。这满足了休闲活动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即“有闲”。而某些群体的假日更多:学生、教师有寒暑假;国家公务员、科研与事业单位、外企人员等有“带薪休假”;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求职、再就业使很多人有较短的“择业空置期”, 而“远程办公”、“自由职业者”的出现, 使选择“弹性工作制”者有更多余暇。

闲暇时间增多催生假日经济, 即由于假日和度假的需要, 派生出的一系列经济现象, 在实践中形成假日市场产业链, 为零售、餐饮、旅游、交通、服务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商机, 推动了这些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 假日经济也推动着农村旅游的发展, 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3.居民休闲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人的本能的发自内心的自尊需要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态, 推动人们去追求有文化意蕴、有浪漫气息、丰富多采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度假方式, 休闲消费方式日益个性化。即以不同物质或精神取向为目的的休闲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休闲消费形式。人类的休闲消费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从较为单一的、浅层次的逐步向多样化的、高层次发展。传统的休闲消费仅限于泡茶馆、看戏、收藏古玩等形式, 到了现代社会, 休闲方式多表现为旅游度假、休闲购物、珍品收藏、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消费、喜庆活动、美容美饰健身、继续教育与业余特长、技术教育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发拓展农业的娱乐、教育、度假功能, 必将吸引大量城镇居民前来休闲消费。

4.城市病使农业观光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城市急剧扩张,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快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 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空间狭小以及都市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精神压抑等“城市病”。为了摆脱环境、精神的困扰,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 感受农村秀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 体味淳朴的民风、奇特的民俗, 观赏浓郁的地方文艺、特色的劳动技艺、精美的服饰、典型的建筑, 享受绿色的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5.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农业观光休闲成为可能

按国际惯例, 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 整个消费结构将发生很大改变。2009年, 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可以说总体上已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阶段。中国将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 汽车开始普及进入千家万户。[2]与此同时, 随着道路与交通大大改善, 以及二级公路全部取消收费, 我国城市居民的出游率、旅游消费都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大幅增加, 这必将为位于城市周边一日、二日车程的多种层次的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三、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各地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和特色餐饮等为主要特征的观光休闲农业正在快速发展起来。目前, 观光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五种:一是赏花型观光休闲农业, 二是采摘型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垂钓型观光休闲农业, 四是农家乐型观光休闲农业, 五是商务休闲度假村。例如:湖北孝感市所辖6县市就建成了孝昌楚荣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孝昌县观音湖茶果基地、汉川市氵刁湖养殖场、云梦县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城市美植源休闲农庄、天紫湖度假村、应城汤池温泉度假村, 以及依托孝感双峰山、安陆百兆山景区的农家乐等。

但总体而言, 除北京、上海、深圳外, 其余各地观光休闲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 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 主要存在休闲活动项目雷同, 特色不浓厚, 参与性体验性不强, 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服务质量不够好, 推广宣传不到位、价格定位不适合等, 需要在类型特色、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借鉴其它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成功经验。

四、发展休闲农业的策略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应该在休闲农业区和观光带的规划、休闲农业的景观管理、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创造特色、如何举办节庆活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下功夫。

1.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各地政府单位应把观光农业发展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统一规划和领导, 为当地观光农业发展作好引导, 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出台支持和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组建由农业、财政、林水、国土、环保、卫生、旅游、公安和工商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观光休闲农业 (农家乐) 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本地区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挥和服务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以及停车场、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为观光农业发展搭建好平台。

2.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 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要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促进农旅互动, 不可以毁农造景, 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开发荒山、滩涂。观光农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观光休闲项目设计一定要有特色, 注重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 要引导农民围绕娱乐、休闲、体验、教育、文化等功能定位, 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融于一体, 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 体现自然、生态、纯朴、原野等特色。[5]同时, 休闲项目设计开发要加强针对性, 如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教育开发旅游项目, 针对三口之家的亲子游、农事农活体验开发旅游项目, 针对老年人开发度假项目, 针对公司白领开发相亲交友游乐项目等等。

3.农民自身要不断学习, 不断参加培训,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各种民间技艺、技能

农村各地的民间技艺、技能包括民间皮影戏、剪纸、说评书等, 打年糕、做糖人、制作熏肉、特色年货等等。观光休闲农业具有季节性, 居民出游的高峰期多在春、夏、秋季的双休、节假日。为使冬季淡季不淡, 就可以在冬季开发一些特色项目, 如举办乡村年货集市, 招徕城市居民下乡办年货, 一方面满足城里人对实惠的土特产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农闲时节的农民生产的农家特色产品打开销路。

4.组建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宣传作用

由政府协助, 经营单位参加, 组建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由协会制定观光农业示范园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标准, 协会组织经营单位参加服务质量星级评比等, 以便加强观光园的景观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受体是城市居民, 要引导更多的城市居民来消费, 就需要通过多元媒体加大宣传, 单个农业示范园或者农家乐经营单位无力做到, 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专项宣传基金, 在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 经常性地进行宣传报道, 通过新闻发布、景点包装、景点和功能介绍、旅游线路和住宿餐饮推介以及举办节庆活动等, 塑造地方观光休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 魏翔, 孙迪庆.闲暇经济理论综述及最新进展[J].旅游学刊, 2008, (04) .

(2) (5) 刘德谦.我国国内旅游的需求现状与前景[J].社会科学家, 2002, (01) .

(3)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 2007, (03) .

(4)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3) .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推荐] 篇5

关键词: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时间:2010-05-31阅读:2454 次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分享到: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台一生态教育农园”距美丽的日月潭约有半小时车程,这里的游客常常比日月潭还多。周末,农园大门前至少停着二三十辆大小客车,其中不少

挂着台北、高雄等地车牌。人们兴冲冲地踏进红花绿草为顶的木屋,看虫子怎么变成蝴蝶、亲手制作押花扇面、品尝香草野菜烹制的佳肴„„农园占地不多,却值得都市人盘桓一日,体验久违的田园生活。

“台一生态教育农园”很像一座农业的主题公园,呈现出旅游业的鲜明特征。例如,农园精心设计了押花生活馆、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游客可依序参观。农园专设观光部,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游业务,同时还制作与花卉有关的食品。在市场定位上,农园平时主要接待学校师生,为其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服务,周末则以吸引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

台中东势林场是一个以造林为主的林场,面积有225万平方米。这里环境清新,近百种四季花卉与林场内种植的各种树木相互映衬,一派山野情趣,林场原来主要产木材,收入很低。1984年林场改建成“休养林”,成为台湾第一个以农业形态经营的游乐林场,对外开放后一下子名扬全岛,平均每年有上亿元的收入。

在南投县埔里镇“丰年食用菌种场”,游客在这里可获得有关各种菇菌的知识,体验采摘之乐,并品尝以菇菌为原料开发的系列食品、饮料。在嘉义县,邹族人正在阿里山公路旁规划以高山茶和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希望这里能成为观光客游览阿里山的又一新景观。

这就是台湾新型农业方式——休闲观光农业所展现的场景,如今,它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据介绍,2008年到台湾旅游的游客增长

3.5%、民众出岛游下降5.5%,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台湾观光游仍然逆势增长,这其中少不了观光农业的一份贡献。

20多年培育催生新型农业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在台湾一些地区应运而生。

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设置观光农园首先须向乡镇农会提出申请,并由县当局及“省农林厅”和区农业改良场协同实地勘察,适者纳入辅导对象,草拟计划由“农林厅”审核编立计划,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

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对休闲农业的概念、想法都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三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

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

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台湾观光农园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另外,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观光农业实现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产生了叠加效应,在旅游、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

观光休闲农园类型繁多

台湾的观光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观光农园: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对生产者来说、观光农园虽然增加了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的费用,使得农产品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自采自买的方式,不仅买得放心,而且还达到了休闲的效果。所以,观光农园已经成为目前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除了观光旅游、采集果蔬、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目前,休闲农场己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台湾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议已由市内宾馆饭店转移到休闲农场。

市民农园:指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

验型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多数租用者只是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市民农园里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出售,只可自己享用或者赠送给亲朋好友。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园内设有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农业公园的经营方式,既有政府经营免费开放的,也有收取门票的公园。从提高经营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方面考虑,以财团法人的经营方式最受欢迎。

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而且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观光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观光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台湾观光农业的特点是观光与产品选购结合,进行农产品的展销活动;观光与农业科技普及相结合、开展各种知识性宣传;观光与娱乐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在园内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吸引游客。

2000年以来,台湾已划定了20多个“休闲农业区”,建设了数百个景点。创造园区农业品及周边休闲产业数十亿元新台币的商机。目前台湾每个县都设有休闲农场,约有3000户农民在各园区经营田园料理、套装旅游行程、农特产品销售、生态解说等服务业。

台湾农业正加速转型为“精致化的初级产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产业”及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丰富经验可成大陆宝贵借鉴

20世纪90年代起,大陆一些大城市周边乡村陆续出现了观光农业。最近几年,随着农村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观光农业更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休闲农业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在2006年5月发布的《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中,福建明确提出,要以福建山海田园特色景观为主,利用自然、生物、文化、历史景观资源,以及观赏动物和花果竹木生态经济开发,发展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区;以都市周边为重点,建设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着重发展绿色、高效、精致产业,建设城郊观光休闲项目;利用福建海岛港湾资源,建立休闲渔业旅游度假区;利用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结合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休闲森林生态旅游区。

福建丘陵地貌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资源特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还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投资者自身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能力,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有的地方没有把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是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

青川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篇6

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1. 1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目前, 我县农业结构相对不合理, 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 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三大产业的融洽发展, 从而带动我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 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产品的直接销售, 还体现了农村各种无形产品, 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 增加经济附加值, 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加。

1. 3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休闲观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以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

2 青川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和机遇

2. 1 发展优势

2. 1. 1 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我县是全国林业基地县, 森林覆盖率高。2004 年, 全县幅员面积3269km, 林业用地面积225871. 1hm2, 森林覆盖率为68. 7% 。通过生态县建设, 到2015 年, 森林覆盖率可达75% 以上。境内物种丰富, 等级高, 高等植物达3100 余种, 野生动物达480 种。有蕨菜、薇菜、黑木耳、香菌、竹菌、羊肚菌、牛肝菌等驰名山珍和银杏、珙桐等珍贵植物, 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及猕猴、短尾猴、大鲵等42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3 种, 中国特有野生动物26 种。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毛寨、东阳沟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以及白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等。

2. 1. 2 生态农业优势我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森林蔬菜八强县和食用菌示范县, 已建成1. 33万hm2绿茶原料生产基地、0. 1 万hm2食用菌生产基地、0. 53 万hm2油橄榄基地等, 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前景广阔。

2. 1. 3 区位优势青川县北接甘肃文县和陕西宁强, 东靠广元市中区、朝天区等8 县 ( 区) , 西邻江油、平武, 南邻蜀道剑门关, 北界甘肃文县、武都和陕西宁强, 是“鸡鸣三省”之地, 与九寨沟东环线和周边景区景点紧密联系, 可联合开发。基础设施优势明显, 水、电设施完备, 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全面覆盖; “宝成”铁路复线、成西高铁、国道212 线、国道108 线、川甘公路、兰渝高速、绵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随着九寨北环线建设, 兰渝铁路等修建将进一步优化境内交通条件。

2. 1. 4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青川县有三国文化遗迹和众多优美传说, 有《青川木牍》等国家级文物出土, 有辉煌的红色革命文化、卓有特色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

2. 1. 5 后发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已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近年来, 相关单位和部门相继启动旅游项目和接待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营造我县发展生态旅游氛围, 争取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 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2 发展机遇

2. 2. 1 人心所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人们渐渐开始对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感到厌倦, 希望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到宁静的地方去给自己浮躁的心放假。因此, 以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2. 2. 2 假日要求我国《全国年假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公布实施以后, 人们休闲时间多, 假日旅游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 法定节假日 ( 包括双休日) 约占全年的1 /3, 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 2. 3 政策扶持国家、省、市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将在项目、资金、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3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3.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 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为载体, 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注重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和项目主体创新, 突出参与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拓展农业的教育、游憩、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 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 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 突出打造“休闲”品牌, 提高服务意识和品质, 内联外引, 优势互补, 着力把休闲观光农业培育成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把青川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高到新的一个水平。

3. 2 发展目标

以构建“和谐青川”、“生态青川”为目标, 以发展茶叶、蔬菜 ( 食用菌) 、果树和花卉苗木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 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集生产、生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 结合全县“1135”生态旅游战略, 将青川县建设成为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示范县。

青川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布局定位为“一带三园”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 即发展一个特色农业 ( 以食用菌、茶叶为主) 的“乐安、蒿溪、三锅、桥楼特色农业种植观光带”。“三园”: 即建设3 个休闲观光园, 一个是围绕白龙湖打造一个湖光山色的农业主题园; 一个是围绕桥楼乡建设一个山花烂漫的农业观赏园; 一个是围绕青溪镇阴平村建设硕果累累的现代果蔬牧体验园。

4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4. 1 以娱乐性为主的田园式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现代旅游价值取向就是在旅游中娱乐身心, 增加知识, 开拓视野, 创造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满足个人精神娱乐需求。以娱乐性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恰好符合当前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要求。娱乐性为主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两种, 即农家乐式的娱乐休闲和健康疗养式的娱乐休闲。农家乐式的娱乐休闲目前在我国很多旅游城市呈现, 吃在农家, 住在农家, 干农家活成为一种独特的休闲旅游方式, 凭借独特的农家环境, 安排住惯了高楼别墅的游客体验农家乡村景观, 农家乐式的娱乐休闲还推出游客共同参与采摘果实、烧水做饭等田园式生活, 旅游产业开发的农家乐娱乐休闲模式已经收到很好的效果。农家乐娱乐休闲模式的优点在于, 给没有涉足田园式生活的城市白领以独特的环境, 没有世事纠纷, 没有尔虞我诈, 身心得到舒展。其缺点是失去了对想见识大城市生活的旅游者的吸引力。以健康疗养为主娱乐休闲, 其主要需求者是城市工薪阶层, 随着工作竞争压力大, 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推广, 城市工薪阶层越来越关注自身休闲和健康。环境污染严重、生活节奏快、生活空间狭小的大城市, 迫使工薪阶层急切需要一个舒缓身心的娱乐休闲健康合一休息场所。健康疗养为主娱乐休闲特点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其需求旅游者越来越大, 缺点是该模式的开发需要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生态优势, 才能得到需求者的青睐。

4. 2 以体验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此种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目的重在增加游客的知识, 增加新鲜感, 了解乡村民俗风情, 节庆活动和乡村文化。通过游客的参与性, 以增加其感情的共鸣为主要开发目标。主要分为: 体验式模式: 即乡村风情体验式、节庆活动体验旅游和产业休闲旅游。乡村风情体验式主要是民俗风情体验为主, 此开发模式是在乡村景观资源基础上, 增加民俗风情对游客的吸引度。通过农业基础展示, 展示各种风格的田园居民建筑; 通过民间艺术的推广, 让游客了解当前乡村发展状况和传统的乡村农事活动。建立文化、生活和生态相互结合的农业旅游基地, 开展特色村庄和农场, 建立体验式生活服务区, 充分了解当前农村风情和特色农村文化。节庆活动体验式旅游, 无疑是以节庆日为主, 通过观看和体验田园式节庆日的活动,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传统的节庆日, 而田园式的休闲农业节庆日与众不同, 传统的贴春联, 吃元宵, 赛龙舟, 吃粽子, 吃月饼, 在当前的节庆日很常见, 但是田园式的农业休闲旅游模式, 可以增加踩高跷、玩花灯、挂香袋等多种活动, 增加田园式节庆体验内容。产业休闲旅游模式, 通过果蔬、茶叶采摘, 钓鱼、田园狩猎、烤全羊等体验休闲的娱乐旅游生活。

4. 3 以科教和生态为主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此类旅游模式主要以增加科教知识和支持生态生活为主, 主要分为科教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和生态生活休闲旅游模式。当前农业知识的普及, 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在休闲旅游中也可以教授青少年科普知识, 可以考虑开展农业科普休闲旅游区, 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大自然, 通过实践性的农业生产、农艺展示, 使得学习和旅游实现统一, 建立高科技农业园和农科教学和实习基地。生态生活休闲旅游模式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要求, 支持生态旅游, 建立生态农业园, 绿色生物园和观光农业园,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相互结合。

5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5. 1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要从长计议, 统筹划,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 地理因素差异, 产业特色有别。因此, 在编制规划时, 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 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 避免雷同、重复建设, 克服盲目追求高档次, 贪大求洋, 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 相对集中, 规模开发。

5. 2 注重特色, 农旅结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农民为主体, 农村为特色, 把农业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 在农字上做文章, 力求贴近农家生活,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 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 达到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

5. 3 加强管理, 规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服务是核心, 安全是保证, 必须规范内部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 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 有制度执行, 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 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5. 4 优化环境, 联动协作

休闲观光农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联动协作,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 列入年度预算, 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 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 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 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 简化审批手续, 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应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通过废异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 盘活存量土地, 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 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 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5. 5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 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创新思路, 精心组织, 狠抓落实, 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 要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 及时报道先进典型,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 搭建平台, 设立窗口, 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 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 打造精品亮点, 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青川县森林覆盖率高, 境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产地环境质量优良, 农产品绿色天然, 同时, 具有人文旅游资源及“鸡鸣三省”的地理位置等优势, 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 政府大力扶持, 为青川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为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 本文综述了青川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优势、目标, 模式。

乐都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讨 篇7

1 乐都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娱乐型、农业旅游型、农业园区型和农家乐型。2000年以来, 休闲观光农业在乐都县发展得非常快, 各地各种生态农庄、农家乐等相继出现。总的来说, 乐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来自于3个方面, 即地理环境、交通和经济。乐都县地理位置优越, 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 县城西距省会西宁市63 km, 东距甘肃省兰州市168 km, 距青海省最大的航空港———西宁曹家堡机场35 km, 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境, 交通便利, 区位优越。邮电、通讯事业发达, 电力资源充裕, 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场所健全, 金融服务机构完备, 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

2 乐都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是众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旅游旺季, 很多农家乐游客爆满。但是大部分农家乐接待能力有限, 配套服务不到位, 甚至出现游客无处就餐的现象, 给当地农家乐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 虽然各地农家乐近年来越来越多, 但基本上都是相互模仿, 雷同现象突出, 缺乏个性和特色, 游客在这里除了就餐、观赏田园风景、垂钓外, 没有其他休闲娱乐项目。可见现在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功能单一、档次低的大众化项目是主流, 档次高、功能齐全、有市场影响力的精品产业极其缺乏。

(2) 行政管理不到位, 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由于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政府部门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和管理部门, 目前主要由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协调管理, 缺乏相关的协调和协商机制。不同的管理部门会从不同的利益出发制定不同的规范, 导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管理标准不一致, 这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3) 规划混乱,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农家乐大多以家庭经营为主, 前期选址修建过程缺少合理规划, 后期运行过程中缺少管理人才, 很多农家乐服务水平不高, 经营不善, 管理混乱。

(4) 员工素质较差, 影响旅游服务水平。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旅游管理知识[3]。而目前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农村, 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服务意识较差, 环保意识不强,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服务水平, 容易引起顾客的不满, 导致重游率低, 不利于农家乐的持续健康发展。

3 乐都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建议

(1) 扩大规模, 突出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向规模化发展, 只有扩大规模, 才能推出不同结构和层次的服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企业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 只有具有鲜明特色, 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企业也必须不停地创新, 不断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新产品, 才能不断地吸引顾客, 不至于让顾客产生审美疲劳, 由此保持农家乐产业发展的持续性。

(2) 落实和完善行政管理职能和职责。首先, 尽快成立专门负责休闲观光农业的政府部门, 该部门在管理和监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同时, 还负责协调农业局和旅游局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其次, 政府部门要对区域内的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及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评估, 作出总体规划, 引导企业科学投资,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效益, 避免重复建设, 而且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4]。

(3) 合理规划, 加强管理, 培训从业人员,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秀的企业少不了一支出色的从业人员队伍。休闲观光农业包涵了第一、三产业的经营内容, 要鼓励、支持园区内相关企业加强对员工的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 以此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海琴.休闲观光农业从业劳动力现状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8) :11169-11172.

[2]张琍.浅析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J].浙江现代农业, 2011 (3) :36-37.

[3]李晖辉, 张强.宿迁市宿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特点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388, 390.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篇8

在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地区)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1)观光农园:在城市郊区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进入园中拔菜、摘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依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庄: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利用森林地区多变的地形、奇特的地貌等景观,建立森林旅游风景区.并将农村文化和风俗融入其中,在提供森林旅游的同时发展农村民俗旅游;(5)民宿农庄:其模式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将废弃或者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并以当地特色食物供应早晚餐。

2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2.1 分散单一的“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农村或近郊的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边自然环境,以低廉的价格和在城市里难得一见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进行吃、住、玩、游、娱、购等活动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等。

2.2 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基于许多城市居民希望体验和参与农业活动的需求,最早在我国苏州地区出现了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进行合理流转集中,建立起休闲农园,通过“认种”、租赁经营的方式让城市居民参与到农业生产、营销、管理的各个环节,直接体验农事活动的发展模式。

2.3 休闲农业景区和旅行社联合模式

休闲农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是城市居民自发组织、农民个人的分散接待。其后,一些旅行社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型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有计划的组织休闲农业旅游。同时郊区农民也认识到休闲农业可产生的多重效益,主动与旅行社合作,引入资金改造景点设施、开发旅游商品,并大力宣传以吸引游客。休闲农业景区和旅行社联合将休闲农业资源迅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使休闲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正规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4 连片开发模式

此类模式要求政府的大量投入,以带动农民开发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进行基础建设,在有条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地区配套和完善的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并引导农民以当地自然优美的乡村风景、清新宜人的气候环境、环保生态的生活空间和民俗文化为依托,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各种休闲观光项目,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娱乐的场所,主要有休闲农庄、度假村、乡村酒店等类型。

2.5 产业带动模式

此模式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农民建立休闲农园,生产特色的农产品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的宣传以及休闲农业的平台,吸引大量的城市消费者前来购买其产品,从而带动产业发展。

3 未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3.1 明确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定位

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项目为抓手,突出“生态”“文化”和“休闲”3大特色,做好自然景观开发、文化资源挖掘、配套产业发展等3篇文章,大力发展6大类主导与主题产品,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以游客体验参与为主包括文化、科考、探险、体育、自驾、徒步等专题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

3.2 抓紧出台旅游规划和优惠政策

把休闲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作为第一产业调整配套的优先产业,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抓产业。发展“农家乐”旅游宜有条件地进行,既要不失时机,又要防止冒进,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3.3 发展更加环保的生态观光农业

相较于国外的发展先例,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中普遍存在不注重其环境保护和农业教育功能以及发展过程中占用耕地、污染环境、影响正常农业发展等问题,在政府试点开发的项目中,这类情况可能较少,但在其他由个人投资、经营的观光农业项目中,没有很好的把握生态消费与保护的关系。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

摘要:休闲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需求也逐渐上升,市场要求有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发展模式,基于此目的笔者对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及未来的发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2000(2)

古蔺县休闲观光农业调查与思考 篇9

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1) 拓展农业功能, 增加附加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将具有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 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可将农业拓展为具有游览观光、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及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的特色农业, 因此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 提升效率, 优化结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提升区域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是优化农民产业结构, 建设生态型社会、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3) 促进增收, 改善环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还能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并有利于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改观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古蔺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古蔺县在双沙镇、箭竹乡、大寨乡、马蹄乡、永乐镇5个乡镇试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通过不断的努力, 古蔺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1) 以双沙镇坝区万亩油菜为载体, 成功举办了六届“双沙菜花旅游文化开放月”, 通过举办菜花节让游客能观油菜花海、赏奇山异景、品苗族风情;同时,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通过这些活动带动双沙镇的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 在箭竹苗族乡团结村结合石漠化治理工程, 在景区内发展种植桃树66.67 hm2, 以大黑洞景区和“苗家风情节”为载体, 打造景区内观光休闲农业。截至目前, 园区内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毕, 发展原生态农家乐10家。

3) 在大寨苗族乡统一流转土地140 hm2, 按照“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模式, 在园区内实行全面轮作, 种植紫薯、辣椒、向日葵、油菜等经济作物, 打造休闲农业观光长廊3 km。目前, 园区已建成核心区40 hm2、示范区133.33 hm2、辐射区266.67 hm2, 成功培育星级农家乐3家;建成共440 hm2的“一叶两花三果基地” (一叶即烤烟, 两花即桃花、脆红李花, 三果即脆红李、冬桃、木瓜) , 覆盖全乡3个村7 200多农业人口。园区已初步呈现山中有果、林中有鸡、田中有业、园中有廊的立体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基本形成了现代休闲农业观光产业示范园。并在2012年成功召开中国首届 (四川·古蔺) 紫薯品种展示评价现场会。同时, 结合大寨苗族乡宝佤山举办了“踩山节”, 打造出“原生态、新大寨”的川南“第一苗寨”。

4) 在马蹄乡以甜橙产业为契机, 在马岭村1133.33 hm2甜橙核心区着力打造王家寨“甜橙庄园”。全村75%农户从事甜橙产业经营活动, 相关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95%以上。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 修建了观景台, 林下发展绿色蔬菜, 园内新设采摘区和体验区。目前, 集参观、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让游客能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店、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 同时, 马蹄乡还成功举办了两届甜橙采摘节, 充分发挥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效益。

5) 在永乐镇以柚子、脐橙、椪柑等产业为依托, 通过招商引资在水落村建设占地10 hm2的休闲山庄, 庄内果园主要种植枇杷、甜橙、西瓜、绿色蔬菜等, 在河边建有游泳池和休闲沙滩, 发展农家乐3家。在两河口到永吉村的道路两旁种植柚子、脐橙、椪柑超过400 hm2, 并在核心区永吉村建立了水果交易市场, 为果农提供了良好的销售环境, 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购货渠道, 让游客既能体验果园采摘乐趣, 又能有好的环境进行消费。

3 古蔺县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 古蔺县休闲农业的发展虽然为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富民强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发展不平衡。交通便捷、风景旅游地带休闲农业发展较快,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 但其他地方发展则相对较慢。

2) 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 经营管理粗放, 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家乐发展方式粗放, 大多数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 资金投入少, 项目较分散, 内容也较单一, 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 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以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3) 市场开发和营销方式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运作、营销手段、品牌策划等较为落后。

4) 特色意识不强, 经营模式单一。大部分休闲旅游还停留在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 缺乏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5)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招商引资比较困难。

6) 基础设施落后, 从业人员素质低, 管理粗放。目前, 休闲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游客的需要。主要设施条件差, 很多经营者和从业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 整体管理较为混乱, 随意性较强, 接待服务水平低。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1) 科学规划, 加强管理。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结合古蔺县实际, 一是在规划布局上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原则, 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水果、有机茶叶、地道中药材、绿色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二是在管理上以鼓励、推动为主, 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大力引导、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三是在已有成功模式和经验基础上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质量和规模化水平。四是要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投诉受理、处理机构, 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查处和执法力度, 切实维护和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2) 强化培训, 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了提高服务质量, 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首先, 从服务质量和卫生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 对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 如职业道德、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 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同时, 还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 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3) 搞好市场引导, 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 吸引多元投入开发, 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二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让广大居民及外来游客把消费市场转向农村。同时, 提供更多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乡土风情的理想场所。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社会力量以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同时, 鼓励农民自发联合建设休闲观光农业, 共同投资、经营, 共同受益, 以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四是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以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 篇1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休闲观光必将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其形式、内容也必将越来越丰富, 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利用当地独特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 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 提供人们休闲、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场所, 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 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休闲观光农业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扩大农民就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打造了一个新兴产业, 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为各类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新的商机,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2 沙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

沙雅有着丰富多彩的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与自然资源。境内有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其中流经沙雅约220km, 形成众多湖泊、支流及湿地等;塔河两岸有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26.7万hm2原始胡杨林。

沙雅作为全国最大的产棉县, 其生长过程就有很多休闲观光亮点, 在棉花的开花期、吐絮期、成熟期等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而其本身广袤的棉田就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这里还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 全县有近2.67万hm2的林果业。白杏、红枣、葡萄、苹果、无花果、香梨、酸梅、桃子、核桃、石榴、甜瓜等各具特色, 皆为上品;春季一望无际的枣花、梨花、桃花、杏花等盛开时、秋季果挂枝头硕果累累时, 都是极佳的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沙雅还有9万hm2红柳林、2.67万hm2甘草、2.33万hm2罗布麻、25.67万hm2的湿地, 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始自然资源, 都可开发成休闲旅游项目。

沙雅畜牧业历史悠久, 是中国卡拉库尔羊 (黑花) 先祖的原始故土;马鹿是沙雅畜类的旺族, 所产商品茸型美质嫩, 饱满色鲜, 是闻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而独具特色的小山羊是“绿色有机食品”中的上品。在这里既能欣赏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 又能品尝到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美味佳肴, 还能购到独具地方特色的精美礼品。

3 沙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沙雅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休闲观光农业。全县仅有10几家规模小、设施简陋的农家乐, 从业人员100多人, 年总营业额不足300万元;接待的也仅是一些本地游客, 其游乐项目少、无新意, 无配套设施或设施不全, 发展潜力不足;个别农家乐在公共安全、饮食卫生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隐患。休闲观光农业基本上还未开发, 或者说还仅处于初创阶段。

而沙雅的旅游主要是以“生态绿色、大漠胡杨、塔河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工业观光游。有以胡杨林、塔河风光为特色的太阳岛、月亮湾等景点, 有依托塔里木河大桥、新其满大桥的生态工业园和哈德油田等工业观光旅游景点。但旅游接待能力并不强, 宾馆、饭店等商业硬件缺乏, 设施陈旧,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因此旅游业也并不发达。

4 沙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设想

4.1 发展形态模式

4.1.1 亲子自助采摘游

亲子休闲采摘, 增加体验认知感。在瓜果成熟时节举办自助采摘节, 到农家乐、家庭农场、管理条件好的乡 (镇) 场的果园中, 像园中园休闲度假村、园艺场经济林生态园区、农家葡萄休闲园等, 采摘果实, 让游客及他们的孩子感受农村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在采摘中增长感性认识, 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同时, 也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 扩大本地优质农产品知名度。

4.1.2 农业生产观光游

依托各乡 (镇) 场粮、棉、瓜果基地、高产创建方、示范基地、林果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水库鱼塘等, 开发观光农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新农村旅游等。这些大片大片金黄的小麦、雪白的棉花、累累的瓜果、鱼跃鸟飞的景象, 这些优美的田园风景与湖光水色, 既有北方粗犷大气的美, 又有江南水乡的雅致灵动。

4.1.3 民族习俗风情游

沙雅有23个民族, 各民族风俗习惯各异, 民族特色浓厚, 生活、生产方式各具特点。沙雅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 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有塔什墩古城、通古斯巴什古城、布特巴什古城、托卜协尔古城、艾格买里央塔克协海尔古城、博斯坦托格拉克古城、布特巴什协海尔古城、尤瑞克协海尔古城等古城或古村落。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传统, 展示各民族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 展示各民族和谐相处互助互融共同发展的进程。在了解各民族风情与历史过程中, 淡化宗教氛围, 增进各民族友谊与和睦相处。

4.1.4 野外休闲渔业游

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经沙雅, 总长220km, 流域内形成众多的天然湖、人工湖, 有达热依湖、帕满湖、结然力克湖、民兵湖、依希勒库勒湖、阿尔吞达希湖等。对这些湖泊、水库、河流等进行适当的修整, 修建些驳岸、平台等, 可发展漂流、垂钓、烧烤、野营等项目, 让游乐、餐饮、观光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有机统一, 共同发展。举办维吾尔族传统捕鱼习俗节, 传承和丰富民族文化。

4.1.5 乡土特色饮食游

对于饕餮客来说沙雅的卡拉库尔羊、绒山羊的美味是不容错过的, 而“一杆旗”抓饭、“海楼抓饭”、英买力的“大盘鱼”、红旗的烤包子, 托依堡的锅贴烤肉、一、二牧场的长串烤肉、塔里木的馕坑肉早已名扬四方。利用这些名特优产品及名特小吃的影响力, 举办民族饮食文化节, 同时挖掘地方特色小吃, 弘扬民族饮食文化。

4.1.6 休闲经贸赏花游

在桃、杏、梨、石榴、棉花等作物开花时节, 举办赏花节, 以吸引各地游客, 促进“三产”发展。也可在各花季, 确定一个主题, 举办经贸洽谈会、招商引资会等, 为发展沙雅经济服务。

4.1.7 自然生态观赏游

沙雅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仍然属于原始状态的甘草、罗布麻、红柳树、胡杨林、湿地等, 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展示着不一样的最原始的属于大自然的美。这里, 春季的罗布麻花、初夏的红柳花、秋季金黄的胡杨叶、火红的红柳叶、冬季霜雪胡杨林、四季变幻着不同景色的湿地, 完全能使这里成为一年四季有景色、终年可不休的休闲旅游胜地。

4.2 影响沙雅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瓶颈

4.2.1 基础设施落后

交通不便利是影响沙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虽然有210、217两条省道贯通县境, 各乡 (镇) 场通往县城的公路全部实现了油面化或硬化, 但各乡 (镇) 场之间的公路、进村入户公路基本上还是“扬尘路”, 而且进村入户的道路很窄小。目前在经营的农家乐硬件设施功能不全, 无法满足外来游客入住所需的标准房、洗澡、水厕等要求, 很难接待外地游客。另外, 可游玩景点少, 休闲娱乐的场所、设施寥寥无几, 游客只能是吃吃饭, 根本无法享受真正的农家风情;在饮食卫生环境等方面也难以适应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习惯, 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

4.2.2 景点散、乱, 缺乏统一规划

沙雅的休闲观光农业尚在起步阶段, 还属于自发状态, 各地尚处于自我发展、各自探索之中, 还未能有整体规划与全局考虑, 也无发展远景, 这就影响了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农家乐基本上以个人和农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 开发层次低, 品位不高, 主题不明, 缺乏特色;在开发建设、经营方式、经营行为上完全是随意的、盲目的和无序的, 造成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目标不明, 发展后劲不足。由于缺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容易造成行业内部恶性竞争, 给后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2.3 宣传推荐力度不够, 营销意识不强, 营销手段落后

沙雅有丰富多彩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资源, 由于休闲观光业还处在初创阶段, 因此在对外推荐上明显不足, 在宣传力度上还很薄弱, 在与专业旅游公司的接洽上缺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主动性。由于宣传不到位, 许多非常优秀甚至可以说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无人识”。各个农家乐在对外宣传上很少有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新闻媒体等现代广告传媒工具, 大多是靠亲朋好友的口耳相传或竖个标牌等简陋的传播方式, 缺乏现代营销意识。

4.2.4 经营者专业素质不高, 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水平低下

目前农家乐的经营业主大多是当地原来从事种、养业人员, 或是原从事农、工、商业人员, 基本上没有从正规专业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 服务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因此游客也就无法享受高质量的专业休闲服务, 进而影响到客源的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增长, 对个体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也有损整个沙雅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

5 沙雅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5.1 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政府宏观规划与调控职能

各级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现有旅游资源及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立足本地资源, 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科学统筹项目的时间和空间布局。强化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措施,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引导、培育一批能代表本地特色的精品项目、优势项目、品牌项目。

目前, 沙雅休闲观光农业还处于初创阶段, 从其经营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来看, 其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仍跳不出传统农业意识。同时, 也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 尤其是旅游部门的对接。休闲观光农业必须与旅游部门紧密结合, 使2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让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旅游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支。

5.2 整合优势资源, 创建沙雅品牌

充分利用本地现有成熟的旅游资源, 特别是“金秋胡扬节”的品牌效应, 发展休闲旅游业。各休闲观光农业区 (点) 之间也要加强横向联系, 串珠成链、由点到面, 发挥整体优势, 尽快构建起全县范围的休闲农业旅游网络。

借助周边地区较为便利公路、铁路、航空条件,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重要 (著名) 旅游景点的联系, 借助品牌效应, 努力构建起更大的休闲观光旅游网络, 进而提升本地整体形象, 扩大知名度, 创建具有沙雅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

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员培训, 提升整体形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休闲观光区内的道路、水电、通讯、卫生等设施条件。对原有的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 改善基本设施条件, 适当扩大经营规模, 增加经营项目。优化种植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提高科技含量, 提升农家乐整体品味。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培训, 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规范服务标准, 改善服务质量。

5.4 加大营销力度, 展示沙雅风采

沙雅的棉粮作物、林果业以面广质优而闻名, 而在它们的花期、结果期则更以绽放出天然的美而夺目。在作物生长的各主要时节, 举办文化节、摄影大赛, 把最美的时光展示给大众。利用博览会、展销会推销沙雅的美;举办旅游推荐会, 展示沙雅的美。邀请各类新闻媒体, 来沙雅采风、报道、推荐,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平台, 展示沙雅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资源, 让世人了解作为全国“第一产棉大县”、“塞外粮仓”和“瓜果之乡”沙雅的独特风貌。

5.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加强对境内的胡杨林、红柳树、甘草区、罗布麻区、自然湿地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使9万hm2红柳林、2.67万hm2甘草、2.33万hm2罗布麻、25.67万hm2湿地开发成为研究型、生态型休闲旅游景观区。让人们在亲近大自然时, 感受大自然的美!

发挥沙雅瓜果之乡的产业优势, 主打天然、有机、优质、健康的特色优势。同时, 加强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休闲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 让农产品成为休闲食品、旅游纪念品, 赋予农产品新的含意。

6 结语

沙雅可充分利用大农业这个优势,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展示美丽沙雅, 建设和谐沙雅。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俞益武, 朱志泉, 等.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23 (5) :581-587.

上一篇:综采工作下一篇:网上招标投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