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果园

2024-10-07

休闲观光果园(共8篇)

休闲观光果园 篇1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农村、农业和农民独特的生活形式、生产形态、自然风光、乡村居所和农业文化为依托, 充分利用城乡差异特点、地理区位优势, 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娱乐、体验、教育等多功能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求新求变、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新型农业。这种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 以农业经营为基础,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产业模式, 在临安市得到快速发展, 而山地休闲观光果园以其景观优美、果实现采现品等特点, 成为临安市休闲观光农业中的先发项目, 发展态势良好。

1 现状

全市山地休闲观光果园起步于2003年, 在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 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和经营经验的基地15个, 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 (表1) 。临安市休闲观光果园按经营方式、经营功能、基地的布局和位置可分为不同类型, 现介绍如下。

1.1 按经营方式划分

一是单纯生产型。以特色水果的生产为主, 用于休闲观光的配套设施较为简陋, 接待游客的周期短, 仅集中在水果成熟期间。如锦城街道横街村水果基地等。二是种养结合型。该类型是在单纯生产型果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是利用果园的生态空间, 进行家禽、家畜的养殖以及蔬菜等作物的间作套种,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接待游客周期相对较长。如临安愚公果业有限公司等[1,2]。三是产业复合型。基础建设良好, 配套设施齐全, 产业层次丰富, 休闲项目多样, 全年可接待游客。如临安天泽果园有限公司等[3,4]。

1.2 按经营功能划分

一是观光体验型。以领略山地果园景观、体验山地果园的风情为主题, 发展特色水果生产, 提供富有临安市山区特点、优质的天目李、水蜜桃、梨、设施小水果等特色产品, 供游客赏花、观果、采摘、品味。如於潜镇百园村水果基地等。二是休闲度假型。以展示现代农业风采、满足回归自然需求为主题, 充分利用自然的山野生态空间, 配置休闲、娱乐、度假场所和设施, 为游客提供体验、游乐、休憩、餐饮、住宿等多种服务, 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山野情趣的消费需求。如临安市秀水坞农场有限公司等。

1.3 按基地的布局与位置划分

一是交通依托型。依托地处长三角和毗邻杭州、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 依靠02、13、14、16省道便捷的交通网络, 结合全市良好的生态景观, 充分挖掘全市丰富的山地果园资源, 为城市居民提供新型休闲场所, 拓展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如临安天泽果园有限公司等。二是景区依托型。依托全市森林旅游城市景区众多的优势条件, 利用旺盛的游客资源, 在景区附近建设休闲观光果园, 丰富景点内容, 为游客提供新选择, 增添旅游乐趣。如临安柳溪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

2 优势分析

2.1 产业发展, 具有良好基础

临安市水果产业始于“十五”期间, 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整体健康发展, 目前全市水果栽培总面积3 000 hm2, 总产量6万t, 面积在5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有40余个, 主导品种特色鲜明, 各类水果争奇斗艳, 天目李、水蜜桃、蜜梨、杨梅、柑橘及设施水果葡萄、樱桃、草莓等水果品种繁多, 品质优异, 为临安市山地休闲观光果园的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休闲观光果园的兴起, 也必将带动临安市水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 区位优势, 具备丰富资源

临安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区, 毗邻杭州、宁波、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 潜在客户群体巨大, 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国家森林旅游城市, 临安市境内景点星园棋布, 交通四通八达, 为游客出行、观光带来了极大便利。临安市山地休闲观光果园基本坐落在干道旁和景区附近, 结合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依托旺盛的旅游消费市场, 必将进一步推动临安市山地休闲观光果园的发展。

2.3 新型模式, 具有巨大潜力

休闲观光农业以其生态、高效的本质, 自然、和谐的表现形式, 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 将土地、生态、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 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新场所, 是一种新的农业增长方式, 一个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因此, 山地休闲观光果园必将与其他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一起, 成为临安市大农业中的又一新兴产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存在的问题

3.1 设施不够完善, 管理有待提高

休闲观光果园是水果生产经营中的新型模式, 建设时间短, 大多是从原有果园的基础上转型而来, 调查中的15个果园中有13个是属于合作社、种养大户经营的, 由于投入能力差, 导致果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休闲配套设施功能不全。同时, 在这些果园中属单纯生产型的比例较高, 接待游客时间短, 也削弱了经营者对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体闲观光果园的经营管理看似是一种水果生产经营方式, 实际上是一个成熟的、功能齐全的休闲观光果园, 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工商、卫生、环护等多个部门, 和其他休闲观光项目一样, 目前还缺乏政府的宏观管理机制。

3.2 规划不尽科学, 安全措施欠缺

临安市的休闲观光果园起步早、发展快, 但基本上是由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自主开发, 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 其规划布局上缺乏科学性, 果园品种配置层次少, 服务项目单一, 休闲观光活动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5]。临安市已经建立了市、乡镇、村 (基地) 、农贸市场4级农产品安全检测网络, 检测网点40余个, 对该市果品的检测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 但对于休闲观光果园产品即产即食的特点, 安全检测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加强。攀爬大树、水边垂钓、山路行走以及果园中的蛇虫蚊蝇等都会给游客在休闲观光活动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危险, 而经营者对此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全警示、安全防护、急救急治等措施还不到位[6]。

3.3 品牌意识欠缺, 支持亟需加强

目前, 临安市山地休闲观光果园是依靠地理、生态、特色的优势发展起来的, 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品牌杂乱、建设雷同、无序竞争等现象, 没有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休闲观光果园作为一种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 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目前无论在政府鼓励、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氛围等方面, 都还有所欠缺, 给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征用、房屋等基本设施的建设等带来一定的困难。

4 发展对策

4.1 政策支持, 确立发展导向

政府部门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 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加强组织领导, 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予以政策鼓励, 在项目审批、基础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

4.2 科学规划, 创新经营机制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要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相结合, 避免发展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 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经营业主充分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创新市场经营机制, 引导多元资本投入开发, 增强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4.3 健全功能, 保障发展能力

要从临安市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 顺应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良好趋势, 因地制宜求发展, 科学创新促发展。休闲观光果园首先是一种农业生产行为, 要完善道路、沟渠、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障果园的生产能力;同时, 它又是一种经营行为, 要规范餐饮、住宿、卫生、安全及垂钓、水果采摘等休闲观光设施的建设, 促进环境保护和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注重文化建设, 挖掘临安市水果生产与发展中遗存的文化内涵, 提高休闲观光果园的文化品位。

4.4 注重管理, 确保人身安全

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推广优良新品种, 普及有机肥使用、果实套袋、微蓄微灌、病虫害无害化防治、设施栽培、立体种养等新技术, 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品质;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 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加强休闲观光果园的经营安全管理, 建立卫生、防疫、安全防护等制度, 确保游客人身安全。

4.5 树立品牌, 推动产业发展

统筹临安市休闲观光果园的发展, 合理规划, 整合资源, 树立品牌, 并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宣传途径, 宣传休闲观光农业, 促使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全市休闲观光农业, 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而推动全市山地休闲观光果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越, 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1) :130-132.

[2]张洲平, 赵立新.承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12) :27-28.

[3]何圣东.建设都市农业综合体,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转型升级[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0 (5) :30-35.

[4]汪如钢, 丁蔓琪.塘栖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开发策略——以枇杷产业为例[J].北方经济:综合版, 2010 (20) :77-79.

[5]林国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海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海峡科学, 2010 (11) :21-23, 29.

[6]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10 (10) :8-9.

休闲观光果园 篇2

一、观光采摘果园建设定位

1.适宜对象

适合果农个人、果品生产大户、企业、社会人员等。要求经营者有一定资金实力、有果树经营基础、有土地资源或流转土地的能力。

2.环境要求

最适合的区域是环绕市、县、中心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周围、旅游沿线、城镇周边等,行车时间在1小时之内。也可以按照沟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以1~2个主要果树树种为主、其他果树为辅的特色观光采摘园,吸引游客专程前往。

3.风险控制

选择树种品种时,一定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考虑产量、品质的同时,把品种的抗寒性、适生性作为先决条件。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应以发展水果为主,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以发展干果为主。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在认真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先建果园,后上设施,或由经营性果园转化为观光采摘果园,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4.实施建议

观光采摘园必须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要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建设方式可以是新建,更多是在原有果园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要突出品质和绿色有机的理念,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同时,在果品质量上下大功夫。经营方式要灵活多样: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经营,通过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自律,共同发展;政府主导经营,在统一规范下有序发展。

二、观光采摘果园建设方法

1.观光采摘果园的小区、道路设计和附属设施建设

(1)观光采摘果园的小区设计以方便、灵活、美观为原则,充分考虑不同树种、品种的成熟期、观赏效果以及地形、地势灵活设置。一般以将成熟期晚、观赏效果好、互动性强的树种和品种放在主要位置或园区的中心位置,其他树种、品种依次向外扩展。(2)道路设置。要有主路、支路(田间作业路)和通向各个观光采摘小区的步道。主路宽4米,直通园区服务区附近的停车场,以水泥、沥青路面为佳;支路随各个功能区设立,宽度2.5~3米,与主路垂直,用沙石硬化;采摘步道以方便游客为目的,直通各个功能区、采摘区,以木质栈道、石板小道、砖砌甬道、沙石小路为主,根据实地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材料建造。(3)附属设施。包括服务区、餐饮区、娱乐区、农耕(农事)体验区、停车场、观景台、厕所等。

2.树种品种选择及配置

重点突出果树景观,兼顾植物多样性,突出地方特色,以乡土树种为主。根据果园大小、所处地理位置、土壤、气候、坡度坡向等因素,选择1~2个为主栽树种,辅以其他不同成熟期的果树品种。在主栽品种中亦应考虑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供选择的主栽树种有:苹果、梨、桃、葡萄、大枣、山楂(鲜食品种)、草莓、核桃、板栗等;辅助树种有:杏、李、毛樱桃、桑葚、树莓、枸杞、海棠、沙果、槟子、扁杏、大榛子、蓝莓等。

栽植密度:观光采摘果园的生产目标不是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要考虑步行道路,方便游客,以生产高品质绿色无公害果品为目的,因此栽培密度不宜太大。一般情况主要树种栽培密度为:苹果:3米×5米、3米×4米,乔砧密植2米×4米,矮砧密植2米×3米或1.5米×4米。梨:3米×5米、3米×4米,最大密度2米×4米。杏、李、桃:一般3米×5米、3米×4米,密植密度2米×4米。桃树可为2米×3米、1.5米×3米或1米×3米。葡萄:根据选定架式和整形要求确定栽培密度,一般小棚架,架长5~6米,株距1米;篱臂架,行距4米,株距0.7米;双臂篱架独龙干整形的,为行间距4米,行内距0.5米,株距0.7米。大枣:一般密度3米×5米、3米×4米,密植枣园采取双行带状栽植,宽行2米或3米、窄行1米、株距0.5~1米。其他树种可以采用成片栽植、单株栽植、零星栽植,也可以与主栽树种套种栽植,但一定要乔木与灌木结合、深根与浅根结合、大冠型与小冠型结合,同时考虑树种对肥水的需求特点,有无共同病虫害发生等。

在植物配置方面,首先要考虑乔化果树、矮化果树、藤本果树和草本果树的有机结合。同时,配以四季花卉点缀其间,在乔化果树林下配置耐阴植物如蕨类植物、红豆杉、麦冬等,也可配置香花或香草类植物,以达到果园香化的效果,并提升休闲果园景观效果。在早熟果园,如樱桃园,应选择春花植物点缀;杏园宜选择夏花植物,对于晚熟果园,宜选择夏花和秋花植物点缀园中。除考虑生产果品外,还要配置赏、食兼用的观赏果树,如重瓣红石榴、美洲观赏海棠、红肉苹果等,力求果园在春夏秋季花果芬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环境和健康有害的植物不宜引种在果园。其次,随着果树新品种的大量涌现,主栽果树早、中、晚熟品种资源丰富,合理搭配,可以延长果实采收期,延长观光、采摘周期。

3.注意植物之间的生物关系

在园林建设中,如果能利用好果树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趋利避害,将对丰产丰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葡萄种植在柏树旁边,果实很难成熟;苹果和樱桃种植一起,能结出更香更甜的果实;梨树林周围5000米内不能栽种桧柏,否则容易发生梨锈病造成减产;榆树或桑树栽在葡萄旁并作支架,葡萄长得格外茂盛,产量也很高。

三、观光采摘果园经营项目设置

1.观光采摘区

该区是实现观光采摘、土地认养并进行农事体验等功能的主要经营区域,在鲜果采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服务和景观设施,让游客自主采摘、领养果树,体验果农生活、享受乡土情趣以及“绿色之旅”的乐趣。为游客提供了解果业生产知识、学习果业生产技能、感受优美自然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园区的“绿色”主题。

nlc202309012308

(1)观光采摘:在果树种植上赏花与观果结合起来,并通过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来延长花期和果期,从而延长游览时间;在品种选择上除了要体现新、奇、特、优,还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当地特有的果树品种确定3~4个主栽品种,尤其针对“五一”、“十一”、春节等规划好果树产品为游客提供服务;在果树造型上,统一采用矮化种植,这样既方便采摘,也减少了管理难度;同时在园区设计游廊、棚架,为游客提供观果、摘果、尝果的游憩场所。

(2)果树认养:与传统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相比,现实版开心农场在市场定位、市场营销、消费群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一种新型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该区参照开心农场模式以农业体验、果树认领等参与性活动为主题,周边市民可以在此领养果树并通过自己的栽培管理,最后体验收获的喜悦,管理的过程中也体验了农事耕作的乐趣。领养的形式可以多样:以植成年树、摘成年果来庆贺青少年成年仪式。以植夫妻同心林、银婚纪念林、金婚纪念林、父母长寿林、友谊常青林、节日庆典林等纪念林活动来吸引游客参与,同时也增加园区的人气及淡季的客源量。以周边地区大中小学生、家庭游以及亲子游客户群为主体来拓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参与农事耕作的同时达到推广农业知识、普及农业教育、学习先进栽培技术的目的。可以开辟一块试验田,让游客即兴参与一些管理工作,如浇水、修剪、整枝等,为游客提供一个参与生产管理的场所。

2.生态展示区

(1)温室大棚展示区:种植一年四季生长的南方果树,具有观赏和采摘的不同品种相结合,通过高新技术改变果树的开花结果时间,收到“四季开花、四季结果、全年采摘”的效果。在设计上通过园林造景手法,在保持设施使用功能和使用效果的前提下,使各种生产保护设施、设备成为物化景观,赋予其文化艺术内涵。同时根据季节不同、种养模式不同和品种不同采用不同的设施和技术,与传统造园艺术结合建成多姿多彩的农业景观。

(2)果树盆景展示区:果树盆景作为一门微化的艺术,其素材来源、品种特性、追求目标都有别于制作技艺已经成熟的树木盆景,因此也受到广大业内人士关注,同时受到广大城乡消费者的青睐。果树盆景展示园,一方面展示果树盆景的特点及制作工艺,另一方面陶冶游客的情操,同时还可以作为装饰工艺品出售给游客,带动园区的经济发展。

3.果品加工区

为园区的储藏、果品加工体验基地,位于园区的北入口处,设施建筑有冷库、加工房、管理室等。游客在这里可以将自己采摘的水果参与体验自酿果汁、果酒,自制果脯的过程,制作的成品还可以带回家,延续加工过程的快乐。

4.果园整体生态模式

以套种生态牧草为纽带,建立以果—草—牧—菌—沼为主要循环体系的观光生态果园模式。不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绿肥培肥地力,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而且利用牧草发展草食性动物,畜牧的排泄物用作沼气原料,沼渣和牧草栽培食用菌,菌渣和沼渣作有机肥促进果树生长。此外,果园种草改善果园小气候,牧草美化果园提高观光效果,促进生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园区举办节日庆典活动,例如在腊八节、圣诞节、元旦和春节时策划别具一格的庆典活动,加大在周边地区的宣传力度,吸引客源。通过对园区景观节点的设计,考虑冬季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为游客提供可以休闲游乐的场所,促进消费。

观光采摘果园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中的一种形式,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园区管理者要积极利用一切现代化的媒体资源,如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向社会大众介绍观光采摘园的基本资料和观光、休闲、旅游等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同时,管理者还要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尽量让游客自觉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另外,园区也要保证自身在生产经营时做到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使采摘园生态和谐的发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白仲奎 邮编:066600)

杭州市观光采摘果园的规划探析 篇3

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都市农业, 先后出现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我国内地的休闲农业起于改革开放以后, 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 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从2001年至今, 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 (1980~1990年)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 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 并举办多种节庆活动, 不但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1990年至今) 。该阶段正处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消费结构开始改变, 在解决温饱后, 也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 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 农民扩大了就业, 同时农民把增收也提到了日程中。在这种背景下, 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 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 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和农庄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 并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收益。

杭州最近几年在周边的县市里出现了很多以观光采摘为主题的观光采摘果园, 它是将果园作为观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绿色产业。即利用果园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结合水果生产, 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的一种水果经营形态, 是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果园的规划建设却普通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观光采摘果园规划现状混乱, 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 观光采摘果园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 园区功能区规划杂乱无章。本文旨在对观光采摘果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以促进杭州地区的观光采摘果园更好的发展。

2 观光采摘果园的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采摘果园的建设其实就是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方向, 是我国解决部分地区“三农”问题的一个出路, 果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从实际出发, 形成农耕文化的韵味浓厚的“可览、可游、可摘”的人工自然景观环境。应遵循以下规划设计理念。

2.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观光采摘果园中, 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果园栽培管理的科学、绿色和健康的生产过程中。

2.2 社区经营的理念

杭州市周边县市的观光采摘果园面积都不大, 如果单打独斗就容易出现产品相似度高, 相互竞争激烈。因此, 社区经营理念就是整合所在地区的果园, 开展以策略聪明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可以改变各地区观光采摘果园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现状, 彻底杜绝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弊端。

2.3 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的理念

农业生产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休闲观光果园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 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此, 应因地制宜, 突出区域特色和个体特色。特色是观光采摘果园的生命之所在, 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 园区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 明确资源优势, 保持其“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 使园区建设更直接地为园区服务、为旅游服务。

2.4 “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观光采摘果园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果园通过周边景点的旅游开展而走向市场, 建立市场地位, 提高了自身的价值, 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因此, 观光采摘果园应充分利用周边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 扩大和增加观光采摘果园,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带动, 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

3 规划流程

4 观光采摘果园中建筑的设计应考虑和注重的问题

4.1 果园建筑的选址

a.应符合休闲果园建筑用地布局规划的要求, 根据用地总布局, 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 并且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衔接方便, 改善住宅周边环境“脏、乱、差”的现象。

b.应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 顺其自然, 融于自然。选择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优越, 自然通风, 采风好的地段, 避免有地质变化、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地质断裂等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带, 避免住宿游客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c.应节约土地和资源。住宅建设选址区要集中, 布局要紧凑, 以便于节约工程管线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的费用。应选择丘陵、缓坡或荒地, 不占用良田、好土, 节约土地资源。应考虑保护好原有自然环境, 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破坏文物。

4.2 总平面布置

a.合理确定出入口位置、建筑和布局风格、户型, 满足节能、抗震要求, 建筑层数、朝向、布局、空间组合、绿化布置等符合观光采摘果园的整体规划要求。

b.符合不同年龄层次游客居住生活功能要求, 组织好居住与休闲活动空间, 协调好基础设施的用房和设备的位置, 比如沼气池、化粪等的位置, 并合理进行庭院和屋顶立体绿化。

c.考虑建筑防火救灾要求, 满足建筑防火间距及消防扑救要求, 以及日照、通风等要求, 并合理规划交通道路, 使住宅区与管理区、生产区、展示区、休闲区等方便联系。

4.3 基础设施

4.3.1 给排水

a.给水 休闲家计住宅规划建设中, 实现家计住宅饮用水卫生安全、厕所卫生整洁是重要内容之一。休闲家计大多远离城市供水管网, 生活水源经常采取自给自足方式。为使游客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住宅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能够由市政给水管供水的农庄, 应采用市政直接供水, 不能利用市给水管水的果园, 可采用水源-水泵-屋顶-水箱-用水点的供水方式。根据水源水质的实际情况, 确定是否采取沉淀、过滤工艺, 在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选用水处理一体化的小型设备, 以保证供给合格的生活用水。总之, 所有供水工程, 均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消毒措施。

b.排水 农庄排水系统包括室内、室外排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的任务是将室内厨房、卫生间污水储集输送至室外。室外排水系统的任务是将室内排出的雨水、污水输送至适当地方排放或回收利用, 当作农庄生产区灌溉用水或者绿化植物养护用水。

4.3.2 电气及能源

a.电气 果园用电与农村用电相同。休闲农庄用电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 电源质量及电源可靠性。经过近几年农网改造农村电源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农村用电量提高速度较快, 反过来对电源质量和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在农村电源建设方面, 在合理用电负荷预测基础上搞好农村电源建设, 且要有前瞻性;其次, 农庄用电设备的安全保护, 由于农庄中会存在一些移动用电设备, 容易引发事故, 对于用电设备的用电安全方面要重视。用电线路敷设、线路保护要严格按规范实施。而且, 果园内有大片林木区及建筑等可燃物, 容易引发人身触电事故和电气火灾。因此, 要杜绝果园内电线乱接乱扯的现象;最后, 农庄防雷设备要健全、有效, 农庄由于空旷或山林地带较多, 有很多地区是易受雷击地区。针对不同地貌和环境, 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取证的基础上, 合理、有效、经济地设置防雷设施。

b.能源 ①太阳能的利用。果园所在地一般在城郊或农村, 阳光充足, 为太阳能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在日照充实的地区, 可利用受光面积大, 日照时间长的向南斜坡屋顶, 适度利用太阳能, 设置太阳能储藏室或天井间接得到热量和蓄热墙体。②沼气的利用。适合农村利用的生物能源以沼气为主, 沼气是微生物发酵秸杆、禽畜粪便等有机物产生的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可燃的甲烷。果园可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柴草、秸杆和人畜粪便抽取沼气。沼气可以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形成农庄内部能源的良性循环, 达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果园经济高效化的目标。

5 观光采摘果园产业规划

5.1 种植业

a.草莓 有较高的药用和医疗价值, 能润肺生津、健脾胃、补血益气、凉血解毒, 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坏血病、结肠癌等疾病有辅助疗效。主要品种有:红宝石、见怒甘、丰香、红颊等。

b.樱桃 早中晚熟品种搭配, 4~6月上市。在四季果园栽种樱桃, 是一个很好的观赏兼品尝果实的项目。主要早熟品种有:早红宝石、莫利、岱红、红灯、大紫、早大果、甜心、抉择、红艳;中熟品种有:美早、先锋、佐藤锦、红蜜、佳红、奇好、那翁、斯塔克艳红;晚熟品种有:友谊、胜利、雷尼、萨米脱、艳阳、宾库、拉宾斯、期坦勒、巨红、红手球。

c.枇杷 5~6月上市。枇杷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 滋心肺”, 中医传统认为, 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红肉枇杷主要优良品种有大红袍、龙泉1号 (成熟期在4月下旬) ;白肉枇杷主要有白沙 (成熟期在5月底) 、白玉 (成熟期在5月下旬) 。

d.杨梅 5~7月上巿。杨梅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清肠胃等多种药用价值, 我国的医学界对此有较高的评价。荸荠种 (成熟期在6月中下旬) 、东魁杨梅 (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初) 、晚稻杨梅 (成熟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 、丁岙梅 (成熟期为6月中下旬) 。

e.桃 6~8月上市。中国人对桃子有特深厚的感情, 自古以来就把桃子视为长寿的象征, 不少儿女常用最好的蜜桃来祝贺父母或长辈的诞辰, 称之为“寿桃”。①早熟品种:早霞露 (杭州5月底至6月初成熟) 、红艳露 (杭州6月上旬成熟) 、玫瑰露 (6月上旬成熟) 、大观1号 (6月上旬成熟) 、雪雨露 (6月中旬成熟) 、早魁露1号 (6月中旬成熟) 、早魁露2号 (6月中下旬成熟) 、杭蜜1号、杭蜜2号 (6月下旬至7月初成熟) 。②中熟品种:塔桥 (7月10~15日成熟) 、湖景蜜露 (7月中旬成熟) 。 (3) 晚熟品种:玉露桃 (8月初成熟) 、燕红 (8月上中旬成熟) 、锦锈 (8月中下旬成熟) 、雨花露 (8月中旬成熟) 、迎庆桃 (9月上旬成熟) 。

f.梨6~8月上市。梨果有医用价值, 可助消化、润肺清心, 消痰止咳、退热、解毒疮的功效, 还有利尿、润便的作用。翠冠 (7月中旬成熟) 、园黄 (9月上旬成熟) 、丰水 (8月下旬成熟) 、黄花梨 (8月下旬成熟) 。

g.葡萄6~11月上市。多吃葡萄可补气、养血、强心。主要有无核王子 (6月中旬成熟) 、希姆劳特 (6月下旬成熟) 、红乳 (9月上旬~10月中下旬成熟) 。

h.柑橘9月至元月上市。主要品种有黄岩蜜橘 (10月下旬成熟) 、椪柑 (11月中下旬成熟) 、冰糖橙 (11月下旬成熟) 。

5.2牧业

果园内可以在果树下套养鸡、鸭等品种, 既可以提供良好的鸡肉, 也可以帮助果树除虫和为果树施肥。通过完整的规划, 可以为游客提供吃、采、游等多种活动, 丰富了果园的旅游项目。

摘要:观光采摘果园是一项新兴的农业产业, 它集经济、生态和环保于一身, 是一项大力值得推广的产业。本文分析了观光采摘果园基本功能并制定了观光采摘果园的规划步骤。

关键词:观光果园,采摘,规划

参考文献

[1]李继承.休闲农业与休闲农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3]詹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4]吕明伟.乡村游憩地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5.

[5]王金凯.中国特色村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休闲观光果园 篇4

发展观光果园可以增加水果产业的功能, 提高果农收益, 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 让参与者更加珍惜乡村的自然文化资源。

1 适合建设浆果果园的可行性

1.1 条件适宜的自然环境

黑龙江省鹤岗市地处三江平原西缘,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 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 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温热湿润, 春季少雨干旱, 年均气温2.8℃左右, 无霜期125~140 d, 年降水400~800 cm, 秋季降温急剧[1]。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合浆果类的生长发育。

浆果观光果园选址在地处市郊, 周边方圆近10 km2为农田地。其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好, 有相应的厂房、办公楼, 拥有土地2 000 hm2。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合浆果生产及游览观光。

1.2 浆果可改善生态环境

鹤岗市主要以采煤为主, 在市区周边煤矿众多, 因采矿历史悠久, 煤炭生产矸石排放堆积时间久远, 面积大且都是裸露于空气中, 致使地区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空气质量差, 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超标。

治理改善这种生境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 也是市民摆脱困扰的关键, 更是走向生态城市之路的难点。近些年来,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浆果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 鹤岗矿务局营林处率先采用沙棘治理矸石废弃区, 因沙棘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和抗污染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 浆果类植物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治理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 浆果的开发在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多年来实践证明种植浆果改善环境在鹤岗市是可行的。

1.3 适合果园建设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 农业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 鹤岗市种植业内部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已迫在眉睫。鹤岗市种植结构单一, 缺少特、优果品, 市场鲜浆果奇缺, 偶有外地输入的浆果也是售价极高。没有地产果酒。农业朝“高效优质”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发展特色经济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方向, 这给具有多功能、大产业的浆果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 人们对于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快速增长, 尤其希望能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放松自己。人们逢节假日都期盼能寻觅一处既能休憩游玩又能保健养生的理想空间, 希望到经济便利的优美大自然中去洗涤身体和精神的疲惫。传统的公园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致, 而在拟建设的观光旅游型果园基地, 人们既可尽情享受大自然又可在果园超市里自采喜爱的各种浆果、自得其乐, 满足普通市民集休闲、游玩儿、尝鲜一体的经济省时要求。观光果园已成为国内外水果产业发展一个新的趋势。

观光果园不但为旅客提供各种珍奇水果的观光、品赏, 还提供各种民俗文化表演, 同时旅客还能进行采果、加工制作各种水果制品, 使水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 其经济效益和容纳的劳动力是普通水果产业的5~10倍, 因而成为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

2 浆果发展的市场潜力

科学研究发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变化更新, 对食品的要求由温饱逐步向绿色、无污染、高营养方向发展。浆果果实是富含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水果, 其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是任何果实不可比拟的。以蓝莓、沙棘、黑穗醋栗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果酒, 可舒筋活血, 壮身健体, 延年益寿;并且有味道独特, 芳香可口, 老少皆宜, 故被誉为新型饮料和保健食品, 符合人们的消费心理, 因此浆果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浆果果实色泽艳丽、形体美观, 可以轻易地营造出极具浪漫情趣的世外桃源景致, 迎合现代生活时尚。鹤岗浆果果园选择种植的果树品种主要有:李树、沙棘、葡萄、蓝靛果、蓝梅、樱桃、五味子、刺五加等。其果实可观赏、直接食用、加工果汁、果酒。

浆果鲜果生产目前还很少, 特别是优质、特别新鲜的浆果市场更是罕见, 售价远高于普通果品, 如新鲜浆果为10~60元·kg-1, 是普通水果售价的5~10倍。市场容量大, 长期以来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市场对酒类的需求正在变化, 呈白酒向果酒、高度向低度发展的趋势, 世界上对酒的消耗量逐年增大, 并朝着营养、保健、食疗方向发展, 并以果酒最为突出, 其中1998年比1997年增加了25.8%。但是目前我国人均果酒消费量仅为0.2 L, 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1/20, 如果达到世界人均水平, 其产量要达到480万t, 是我国目前的果酒生产能力的12倍。此外, 从我国酒类产品产业结构上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明显不同, 全世界酒类产品中, 果酒 (包括葡萄酒) 的比重约为20%~25%, 而我国仅为0.86%, 如果将我国果酒在国内酒类结构中比例提高到20%, 需扩大生产能力3倍。

经市场调研, 系列果酒, 色、味、口感、价位适合人们的消费心里, 市场前景看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农业上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果酒加工原料会更充裕;果酒行业是高附加值行业, 上缴利率大, 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总之, 果酒这种产品市场巨大, 风险小。

3 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3.1 经济效益

项目固定投资总额为100万元。建成后可收获鲜果120 t·a-1, 收入120万元·a-1, 其中观光及服务收入占近30%。生产浆果果酒100 t·a-1增收100万元·a-1。总收入达220万元·a-1。

3.2 社会效益

项目总体定位是, 建成黑龙江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特色果品生产与园林有机结合及深加工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 为解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提供借鉴模式。

项目可为鹤岗市生态经济老资源区改造和新资源区建设提供经济效益高和生态、社会功能强的新型经济体系, 提高城市周边资源区的经济效益及推动产业化进程, 对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有着积极作用。

3.3风险分析

项目是以熟化的成果为依托, 技术上是可行的;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服务“三农”为切入点, 是科技兴农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产品的市场潜力大。此外, 通过经济分析的盈亏平衡点测算, 财务上可行性大, 项目风险性小, 可行。

观光果园建设项目的确定是鹤岗市农业与旅游业开发的一大亮点, 可为产业调整、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功模式, 并起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鹤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鹤岗市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0:11.

[2]胡迎春.京郊休闲果园游客满意度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房山区旅游观光采摘果园典型调研 篇5

1 调研区概况

房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 全区总面积2019km2,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和冲积平原。其中62%为石质山区和丘陵, 38%为平原。房山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秋高气爽而短促, 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为10~12℃, 全区范围内无霜期在195~202天左右。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0~650mm, 降水集中在6~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 降雨强度大, 多伴有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3.2~2606.0h[3,4]。

2 调查方法

2.1 观光采摘果园综合调查

对房山区市级旅游观光采摘果园做了调查, 分别调查果树的品种组成、果树面积、主要的果品采摘日期等指标。

2.2 观光采摘果园的产业调查

统计观光果园的接待采摘游客的数量、采摘果品总量、采摘收入等的总和。

2.3 观光采摘果园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对观光果园内树种的水土保持作用、机理以及果园的水保效益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观光采摘果园的综合调查

2010年调研, 房山区拥有148个果园, 其中市级旅游观光采摘果园30个, 对这30个果园按上述指标, 进行了实地调查 (结果见表1) 。从表1看出, 房山区观光采摘园果园分布较广, 果树的品种丰富多样, 包括核桃、磨盘柿、黄金梨、葡萄、草莓、樱桃等多种果树。其中主要分布在长阳镇、琉璃河镇、霞云岭乡等地。其中面积最大的果园, 位于霞云岭乡四马台村, 面积约为5500亩;最小面积的果园为北京长阳云海采摘园和张坊镇西白岱猕猴桃观光采摘园, 面积仅为50亩。果园的平均面积约为1000亩, 平均面积以上的果园占46.7%。有5个单一品种果树种植采摘园分别位于霞云岭乡、长阳镇、张坊镇, 其他果园均为多品种果树复合种植方式。利用果园数量众多且分布较广的优势, 可延长对游人的采摘时间, 从2月一直可以采摘到11月, 9月至10月为采摘高峰期。

3.2 观光果园的产业调查

房山区种植采摘园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和果品产业链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山区以优质核桃, 丘陵浅区以磨盘柿, 永定河沿岸以优质黄金梨为主的三大果品产业带, 从而带动了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果品产业化建设中, 房山区结合实际情况, 实施低产园改造, 开发经济沟, 与北京农科院合作开发果品基地建设, 建设房山区“林果之乡”。以房山区特产磨盘柿为例, 磨盘柿种植总面积为6000亩, 主要分部在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佛子庄乡西班各庄村、霞云岭乡上石堡村和张坊镇大峪沟村。林果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新农村建设,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 通过“抓基地、抓管理、抓品牌”, 林果富民工程取得实效, 林果产业正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5,6]。

2010年调查, 房山区148个果园, 共接待采摘游客176.61万人次, 采摘果品436.20万kg, 采摘收入4135.60万元, 促销量358.50万kg, 促销收入1443.30万元, 总收入5578.9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约为3000元。

3.3 采摘果园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分析

房山区果树资源丰富, 分布范围广, 品种繁多, 有梨、李子、杏、苹果、桃、核桃、葡萄等。具有很高的水土保护与美化环境的价值。种植果树在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和改善环境生态因子、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果树的茂密的枝叶有阻挡土壤风蚀和养份流失的作用。树冠可以截留一定数量的水, 像雨伞一样承接雨滴, 使雨水顺树干缓缓流下, 便于雨水下渗。不致直接冲击土壤表面, 因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可以减少表土的流失和对表土的冲刷。植被覆盖度越大, 拦截效果就越好。另外, 果树的根系构造也能极大地减少水土流失。树木具有庞大的根系, 固着土壤, 既涵养了水源, 也保持了水土。果树根系保持水土效能的植物学机理是:根系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成层性和钢筋网络特征, 能创造出多层次的松、紧相间的土体构造, 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显著地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能, 根系自身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7]。许多研究结果为优先选用果树作水土保持林提供了依据[7,8]。

很多果树具有耐烟尘和抗有毒气体能力, 并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 较能适应城市环境。再者, 果树在防风固沙、抗洪抗旱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耐干旱瘠薄的核桃等, 抗盐碱能力强的花椒等;耐水浸、抗冲的植物的柿树等。

不仅果树本身具有这些能力, 栽培果树的过程也会加强这些效用。对果树进行施肥、灌水、排水、中耕除草的同时, 结合了工程措施进行。如挖鱼磷坑、蓄水池、排水沟等, 这即是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又是果树栽培的保水、排涝、增产措施, 二者相辅相成, 事半功倍。而且, 栽植早期合理间作, 如间作蔬菜、药材、山珍等, 创造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生产的植物复合群体结构, 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

4 建议

建设观光园, 要具有一定的规模, 注意充分地利用房山区丰富的地理资源优势,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加强养护管理, 体现出房山区地区的地方特色。

4.1 合理布局

根据房山区的观光采摘园的调查, 在采摘园栽培地和树种选择方面, 需要依据果园的自然因素、实际条件和地方特色, 着力打造以几个主要果树树种为主, 辅以其他不同成熟期果品的特色观光采摘园, 在此基础上, 挖掘有潜力的树种, 增加树种及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可加强对地被植物的开发利用, 引进具有较高观赏性和可采摘性强的地被植物, 从而改善现有地被植物种类不足的状况[9], 吸引游客专程前往。

果树主栽品种:主栽品种将作为果园特色着力打造。在主栽品种中, 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可供选择的主栽品种有:草莓、核桃、板栗、苹果、梨、桃、葡萄、大枣、山楂 (鲜食品种) 等。

果树辅助品种:辅助品种在果园的种植中起到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的作用, 还可以丰富游客可采摘的品种, 满足不同游客的采摘需求, 并且提高果园的观赏价值。可选择的辅助品种有:海棠、沙果、槟子、大榛子、杏、李、毛樱桃、桑葚、树莓、枸杞、蓝莓等。

在种植中应考虑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 在不同时间段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往采摘, 延长采摘时间。例如:房山区霞云岭乡上石堡村的紫竹园薄壳香核桃观光园, 在以优质核桃为主栽品种的同时, 还将柿子、杏等作为搭配, 将仅为1个月的采摘时间延长到5个月。在种植过程中, 还需要考虑种植密度的问题。而种植方式可以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方式, 也可以与主栽树种套种栽植[6,7,8,9]。

4.2 养护管理

了解不同品种果树对土、肥、水的适应程度, 确定不同品种果树的养护和修剪方法。

肥水管理:观光采摘园里的果树需要多施加有机肥, 最好结合果园深翻, 将肥料与土拌匀以后埋好。尚未深翻的果园, 要开沟施肥, 一般为30厘米左右深, 需要离树干1米以外。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 种类和数量依果树品种而定。同时使用新型肥料--微生物菌肥, 可以提高果树抗病的能力, 并且长期使用, 可以调节土壤的营养物质均衡, 抑制土壤中残留的病菌, 效果优于普通肥料[10,11]。同时, 还要做好采摘园的排灌系统, 保证采摘园“旱能灌, 涝能排”。春季及时锄地, 做好保墒工作。夏季, 浇足水, 沙滩地或者地下水位较高的涝洼地果园, 要着重搞好排水系统, 以免由于排水不良造成果树烂根以致死亡;山地或者丘陵地上的果园, 则要特别注意修好灌水系统, 同时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冬季时, 有水浇条件的采摘园, 要结合深翻施肥, 灌足冻水。

修剪整型:观光采摘园里, 冬季修剪时首先要做到轻剪缓放, 保持果树单头延伸, 让树枝积累养分, 春季形成花芽枝。其次要保持大枝稀, 小枝密, 果树要长好, 去掉大枝解决光照, 留小枝结果达到上部枝稀, 下部枝密, 外部枝稀, 中部枝密, 内膛应空。另外, 对果树生长旺盛的枝要进行拉枝, 以减弱其长势, 促进其萌生中短枝, 为营养生长向结果生长转化打下基础。对一些过弱的枝应及时回缩, 保持树势, 做到“空大留, 空小缩, 无空去”。使之达到密不显稠, 稀不显空, 让树保持良好的长势。剪除带病虫的芽和枝梢, 注意挂掉老树皮, 减少病虫越冬场所。

病虫害防治:观光采摘园里, 病虫害防治依据“适时”原则, 根据林果病虫动态 (随时更新) 和《中国园林害虫》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摘园里的主要病虫害为红蜘蛛、蚜虫、锈病、蛴螬和美国白蛾等。根据采摘园的实际情况, 总结全年校园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日历, 并且以展板形式, 提示采摘园员工, 做到采摘园植物病虫害“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措施。同时, 对采摘园养护的相关数据加以统计、记录和复核, 对重点区域指派专人进行每日巡查, 对养护结果进行严格考核, 使采摘园养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防寒工作:观光采摘园里需要做好防寒工作, 首先在结冻之前, 在树体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交界处培20~30厘米厚的熟土。葡萄、猕猴桃等采用埋土方式越冬最为稳妥, 既能保温又能保持树体水分。其次在树的主干部分用稻草绳缠绕, 这样不仅可有效防冻, 又可消灭越冬的病虫。对于气候较低的地区, 冬季可以在树盘周围用绿肥、秸秆、稻草、地膜等进行覆盖, 能起到保温保湿与防寒的有效作用。特别是幼树, 入冬后在树盘周围覆盖地膜, 然后在地膜上加盖一些秸草, 可增加土壤温度, 防止冻害发生。

休闲观光果园 篇6

1 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 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 位于东经123°16′~123°48′, 北纬41°54′~42°11′, 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降雨集中, 日照丰富, 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 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 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 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 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 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 北接铁岭, 东邻抚顺, 西连沈西工业走廊,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 沈哈、沈环高速公路, 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 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 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 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 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 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 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 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 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 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 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 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 同比增长23.7%, 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 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 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 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 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 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 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 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 以科技兴果为先导, 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 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 林果面积733.33hm2, 占耕地面积的12%, 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 现有面积520hm2, 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 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 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 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 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 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 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 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 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 积极性高, 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 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 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 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 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 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 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 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 建设5km2的农 (牧、果) 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 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 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 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解决更多人的就业, 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参考文献

[1]许海南, 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 2009, 38 (2) :107-109.

[2]李长团, 裴铁雄.传统果园改建观光果园的发展思路[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3) :53-55.

[3]杨丽, 陈梅香, 孙浩元, 等.北京市观光果业发展研究概述[J].北方园艺, 2009 (5) :241-243.

休闲观光果园 篇7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1]强调“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光农业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方式之一, 不但满足人们对于慢节奏生活的追求, 还为农村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2]。现代观光果园作为观光农业的分支, 结合产供销、科教、旅游、生态、景观为一体, 相对于早先的观光果园而言, 融入了园林景观这一概念, 力求在满足参与体验的同时也有点可观, 有景可赏。

1观光果园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国外

19 世纪,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观光农业, 100 多年来, 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引起了众多国家的关注与效仿。美国和加拿大的落基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了最早发展的乡村旅游地。法国、日本、英国、德国、韩国、西班牙等地也相继走上了观光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

1.2 国内

我国乡村旅游的萌芽始于20 世纪60 年代, 台湾初步探索了乡村旅游模式, 率先开发了第1 个森林游乐区;70 年代, 台湾彰化田尾、苗栗大湖等地出现了观光果园, 为游客提供农产品购买、休闲观光的场所。台湾观光果园特点是将观光休闲与产品选购、民俗文化、科技普及相结合, 以此拉动农业经济。目前, 台湾观光果园的发展更加完善, 成为我国观光果园发展的标杆。

20 世纪80 年代末, 深圳市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同时, 北京昌平县观光桃园拉开了观光果园在我国内地发展的序幕。北京观光果园的兴起逐步形成了果业发展新模式, 带动了全国各地区观光果园的发展 (如上海、天津、四川等) 。各地区利用资源优势, 开展一些采摘鲜食、加工制作、餐饮娱乐等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现代观光果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政府:制度有待完善, 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观光果园的发展至今虽已有30 多年的历史, 但开发者缺乏专业知识, 也没有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 全凭经验、靠模仿进行经营管理, 政府很少参与。因此经营热情不高, 效率低下。观光果园是新生事物, 只有在政府的带动下才能够更加普及推广和发展。

2.2 效益:经营管理不佳, 创新机制不足

许多果园仍以单调的生产销售为主, 缺乏创新。果农仅在每年果实成熟季获得收益, 其余大量的时间用于管理, 但经济效益较小。有的果园虽结合了生产和休闲娱乐, 但规模小、不成形, 部分游客严重浪费果实, 有的还损伤果树, 导致园区修复成本增多。由此看出, 我国大部分观光果园未能最大创造出果园附加值, 因此经济效益不理想。

2.3 景观:设计缺乏理念, 开发利用欠缺

我国观光果园发展相对滞后, 绝大部分观光果园仅注重生产性, 忽视其景观的功能。果树分为栽培果树和观赏果树[3], 观赏果树有着美丽的花、奇异的果、多彩的叶, 开发者一般只关注其果, 忽视其花和叶。园区中果树的种植多呈行列式, 没有多品种单元组合式, 季相变化不分明, 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极易兴味索然。此外, 园区铺装材料形式简单, 没有系统设计;地形和水体处理生硬, 混凝土替代了生态驳岸等[4]。在开发利用方面, 有的开发者资金利用不周, 导致果园部分荒废, 投入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极易造成亏损。

3问题分析及对策

3.1 健全政策体制, 加大扶持力度

2015 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不断巩固农业基础,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新农村建设要靠政府作为引导, 政府应当在观光果园的发展和建设上进行宏观指导, 实行资金补助, 立足市场, 广泛宣传, 多方融资。观光果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土地资源, 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使旅游业在农村也得以发展。政府应当不断巩固观光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加大投入, 促进“三农”发展。

3.2 培养专业人才, 建立农业共营制

专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园区管理人员多数为当地农民, 他们缺乏专业管理知识, 不能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导致水果浪费、游客偷吃、果树践踏等现象。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果树品种搭配不合理、长势欠佳等现象。“农业共营制”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 以农户为核心,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 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位一体。观光果园的经营模式应参照农业共营制, 形成“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样既能催生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又能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3 利用地域优势, 有效经营景观

我国跨越3 个气候带, 根据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可分为8 个果树生态分布带, 2 个果树群 (南、北果树群) 。主要种植植物见下表:

南北方主要植物种植表

景观方面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在体型上注意大、中、小型的有机结合;在种类上注意乔、灌、藤本果树的有机结合, 增加植物层次感, 体现植物群落多样性, 突出乡土景观。同时, 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相结合, 运用植物挂牌科普形式。园艺与园林的结合, 果园与景观的融合是现代观光果园发展趋势, 充分运用果树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全面规划园区, 为观光果园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开发者提供有效经营景观的途径。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 构建美丽乡村

观光果园实质上是对荒地的利用和改善, 可持续发展务必成为其根本原则。可持续景观是资源节约、生态文明、持续发展, 益于民俗文化体验的景观。观光果园的可持续影响着观光农业的可持续, 从而影响着现代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如何构建美丽乡村, 如何坚持可持续景观是当代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4结论

观光果园是集园林、旅游、果园于一体, 经济、科普、观光、体验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生态型产业。如何做好观光果园的规划涉及到“三农”等社会问题, 也有助于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并丰富园林艺术内涵, 实现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现代观光果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初步探索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观光果园的主要思路和实现框架。 选择合适的果园进行试点, 将研究理论结合到具体实践中, 是我们下一步将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Z].2015, 2, 1

[2]宋红艺, 孟春梅.发展观光果园, 加快我区观光农业建设步伐[J].现代园艺, 2009 (12)

[3]周恒.论果树在观光果园中的景观功能.北方园艺[J].2008 (6)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机遇与策略 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消费

观光休闲农业, 作为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 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而开展的一项集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科学普及、技术展示、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 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项新课题。

一、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转型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58.24%的农业大国, 人均耕地少,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 我国农村区域广袤, 有着广大的农业旅游资源, 充分结合村庄建设发展实际,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开发乡村旅游, 能有效地拓展农业的生态、科普、社会、文化、旅游等功能,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并同时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城乡交流, 使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产品销售问题突出, 农业利润下降, 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升级转型势在必行。随着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 国家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而日益增加的休闲消费则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休闲渔业, 形成休闲产业链聚集效应, 壮大休闲消费,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实现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逐步改善, 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方式,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改变市民的精神面貌和身心状态,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闲是人们在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满足生理需要时间等日常必要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和体验, 它更多地体现人的闲情逸致, 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体闲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遣娱乐活动, 另一类是提高、发展类活动。这两种活动互相渗透, 对人起着塑造作用, 促进人的文明素质的生成, 也就是促进“成为人”的过程。[1]

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使人们接近大自然, 可以使劳动者减缓压力、舒畅身心、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满足爱好、发展特长、学习交往, 其不仅是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 这无论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益的。

3.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旅游水平和旅游形式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日益转变为休闲、度假。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扩大了内需, 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3个50%”现象, 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 周末消费占每周销售额的50%, 每天晚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的50%, 正说明休闲消费的作用已突显出来, 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度假时间的影响, 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的特点是:短程旅游需求急剧升温。[2]依托城市、依托景区,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 正好可以满足城市人口短程旅游休闲的需求。

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面临的机遇

休闲活动的实现依赖于有钱、有闲、有兴趣这三个基本条件。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 我国已经进入全民休闲时代, 加之城市规模的扩大,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乡村文化的留恋, 使我国观光休闲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当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 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 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增长。[3]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国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 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 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保障, 满足了休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即“有钱”。城乡居民实物消费比重明显下降, 非实物消费比重显著上升,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加速期。

2.闲暇时间增多催生假日经济

按国家法定, 我国的工薪阶层依法享有每周的双休日、清明、五一、 端午、元旦、十一和春节2个长假, 总计114天的休息日。这满足了休闲活动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即“有闲”。而某些群体的假日更多:学生、教师有寒暑假;国家公务员、科研与事业单位、外企人员等有“带薪休假”;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求职、再就业使很多人有较短的“择业空置期”, 而“远程办公”、“自由职业者”的出现, 使选择“弹性工作制”者有更多余暇。

闲暇时间增多催生假日经济, 即由于假日和度假的需要, 派生出的一系列经济现象, 在实践中形成假日市场产业链, 为零售、餐饮、旅游、交通、服务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商机, 推动了这些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 假日经济也推动着农村旅游的发展, 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3.居民休闲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

人的本能的发自内心的自尊需要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态, 推动人们去追求有文化意蕴、有浪漫气息、丰富多采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度假方式, 休闲消费方式日益个性化。即以不同物质或精神取向为目的的休闲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休闲消费形式。人类的休闲消费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从较为单一的、浅层次的逐步向多样化的、高层次发展。传统的休闲消费仅限于泡茶馆、看戏、收藏古玩等形式, 到了现代社会, 休闲方式多表现为旅游度假、休闲购物、珍品收藏、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消费、喜庆活动、美容美饰健身、继续教育与业余特长、技术教育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发拓展农业的娱乐、教育、度假功能, 必将吸引大量城镇居民前来休闲消费。

4.城市病使农业观光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城市急剧扩张,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快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 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空间狭小以及都市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精神压抑等“城市病”。为了摆脱环境、精神的困扰,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休闲, 感受农村秀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 体味淳朴的民风、奇特的民俗, 观赏浓郁的地方文艺、特色的劳动技艺、精美的服饰、典型的建筑, 享受绿色的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5.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农业观光休闲成为可能

按国际惯例, 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 整个消费结构将发生很大改变。2009年, 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可以说总体上已达到从小康到宽裕的阶段。中国将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 汽车开始普及进入千家万户。[2]与此同时, 随着道路与交通大大改善, 以及二级公路全部取消收费, 我国城市居民的出游率、旅游消费都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大幅增加, 这必将为位于城市周边一日、二日车程的多种层次的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三、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各地以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和特色餐饮等为主要特征的观光休闲农业正在快速发展起来。目前, 观光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五种:一是赏花型观光休闲农业, 二是采摘型观光休闲农业, 三是垂钓型观光休闲农业, 四是农家乐型观光休闲农业, 五是商务休闲度假村。例如:湖北孝感市所辖6县市就建成了孝昌楚荣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孝昌县观音湖茶果基地、汉川市氵刁湖养殖场、云梦县万亩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城市美植源休闲农庄、天紫湖度假村、应城汤池温泉度假村, 以及依托孝感双峰山、安陆百兆山景区的农家乐等。

但总体而言, 除北京、上海、深圳外, 其余各地观光休闲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 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 主要存在休闲活动项目雷同, 特色不浓厚, 参与性体验性不强, 配套基础设施不足, 服务质量不够好, 推广宣传不到位、价格定位不适合等, 需要在类型特色、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借鉴其它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的成功经验。

四、发展休闲农业的策略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应该在休闲农业区和观光带的规划、休闲农业的景观管理、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创造特色、如何举办节庆活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下功夫。

1.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各地政府单位应把观光农业发展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统一规划和领导, 为当地观光农业发展作好引导, 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出台支持和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组建由农业、财政、林水、国土、环保、卫生、旅游、公安和工商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观光休闲农业 (农家乐) 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本地区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挥和服务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以及停车场、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为观光农业发展搭建好平台。

2.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 把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要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促进农旅互动, 不可以毁农造景, 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开发荒山、滩涂。观光农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应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观光休闲项目设计一定要有特色, 注重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 要引导农民围绕娱乐、休闲、体验、教育、文化等功能定位, 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融于一体, 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 体现自然、生态、纯朴、原野等特色。[5]同时, 休闲项目设计开发要加强针对性, 如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教育开发旅游项目, 针对三口之家的亲子游、农事农活体验开发旅游项目, 针对老年人开发度假项目, 针对公司白领开发相亲交友游乐项目等等。

3.农民自身要不断学习, 不断参加培训,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各种民间技艺、技能

农村各地的民间技艺、技能包括民间皮影戏、剪纸、说评书等, 打年糕、做糖人、制作熏肉、特色年货等等。观光休闲农业具有季节性, 居民出游的高峰期多在春、夏、秋季的双休、节假日。为使冬季淡季不淡, 就可以在冬季开发一些特色项目, 如举办乡村年货集市, 招徕城市居民下乡办年货, 一方面满足城里人对实惠的土特产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农闲时节的农民生产的农家特色产品打开销路。

4.组建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宣传作用

由政府协助, 经营单位参加, 组建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由协会制定观光农业示范园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标准, 协会组织经营单位参加服务质量星级评比等, 以便加强观光园的景观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受体是城市居民, 要引导更多的城市居民来消费, 就需要通过多元媒体加大宣传, 单个农业示范园或者农家乐经营单位无力做到, 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专项宣传基金, 在报社、电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 经常性地进行宣传报道, 通过新闻发布、景点包装、景点和功能介绍、旅游线路和住宿餐饮推介以及举办节庆活动等, 塑造地方观光休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 魏翔, 孙迪庆.闲暇经济理论综述及最新进展[J].旅游学刊, 2008, (04) .

(2) (5) 刘德谦.我国国内旅游的需求现状与前景[J].社会科学家, 2002, (01) .

(3)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 2007, (03) .

(4)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3) .

上一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下一篇:功能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