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

2024-10-12

观光农业(共12篇)

观光农业 篇1

旅游农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农业进行了界定, 刘开榜 (1) (2006年) 指出:“旅游农业是依托已经形成的特色农业、优异环境、绝好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旅游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农业附加值的大幅度提高, 使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在农业和旅游业之间构建长效的联动机制, 获得旅游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民族地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 开发民族地区旅游农业能够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途径。

一、民族地区旅游农业发展不足 (1) 统一规划不足, 特色不突出

少数民族地区对旅游农业的开发意识不强, 缺少政府对旅游开发的统一规划, 尤其是旅游农业的开发扶持力度较小, 造成了开发的盲目性致使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 生态文化内涵不高, 软硬设施不配套, 档次低, 知名度不高, 没有吸引力。

(2) 开发方式单一, 经济效益低下

少数民族地区对旅游农业的科普教育不够, 大多数还处于“春天看花, 秋天收果”停留在传统的低层次的经营层面上, 旅客逗留时间短, 经济效益低下。旅游重游率不高。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 旅游农业时间具有季节性, 旺淡季的反差明显。农业产品活动内容单一, 游客参与性项目少, 大多以打牌、搓麻将等为主, 而一些农家乐经营者几乎不参与农业耕作, 经营用的蔬菜、肉食均从市场购买, 与农业劳作的完全脱节使得他们在旅游淡季无所适从, 惨淡经营。

(3) 农村风味不足, 开发缺乏组织

旅游农业的开发上, 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 失去了原真性, 农村风味不足, 旅游农业的本质就是依赖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特色休闲旅游, 没有了特色, 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在开发过程中, 除了部分企业集团外, 部分农民开发混乱, 多为点状布局, 随意开发, 缺乏大环境的协调性。

二、彩色农业内涵

美丽乡村田园风光是观光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所以, 以彩色田园作为观光农业的基础, 是今后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

(1) 彩色田园

彩色田园主要是相对于单色或色彩变化不丰富的乡村田园而言, 根据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果树等的叶、花、果的不同颜色和组合, 在四季呈现的不同形态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体验等。

(2) 彩色农业

目前, 对彩色农业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总结当前关于对彩色农业的理解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农业作物, 既种植业的“彩色”, 另一种是侧重于畜牧养殖业“彩色”。具体而言, 即彩色农业是指植物不仅有趋光性, 而且对光谱有选择性, 不同作物喜欢不同颜色的光, 人们命名为彩色农业。例如:在红光照射下, 水稻、小麦发育快, 成熟早, 产量高;辣椒生长快, 结果多;甜菜糖分和维生素含量高。用黄光照射芹菜, 叶大茎粗, 品质优良, 增产显著。另外一种是天然彩色农业产品的问世, 该概念的范围比前一种对彩色农业的理解更为广泛。天然的五彩棉花、五彩珍珠、绿壳、蓝壳鸡蛋等, 这些都将成为彩色观光农业吸引游客的旅游吸引物。

三、发展彩色田园生态观光的主要条件分析 (1) 具有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

首先, 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是激发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农业旅游活动最直接的因素, 是农业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另外, 具有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作基础, 在发展彩色农业时, 就相应的减少了彩色观光农园的资金投入量, 也降低了市场风险。

其次, 在作为农业旅游目的地, 要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 其旅游项目与内容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与同类旅游产品差异化竞争, 争取优势互补, 避免简单重复的建设和项目的雷同。

(2)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乡村农家旅游接待点不但要旅游设备齐全, 而且环境优美, 清洁卫生。前往农业观光旅游的多数游客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观赏、休闲、体验、度假等。所以为游客提供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会给游客以美好的回忆。

(3) 区位条件

良好的农业旅游观光产品要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就必须将该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所以, 发展观光农业, 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的客源市场, 挖掘巨大的城市居民消费空间是观光旅游产品成败的关键, 这也符合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观光产品的购买习惯。

(4) 经济发展水平条件

由于观光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城市居民。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在2005年, 我国城镇人口约5.4亿, 占总人口41.8%。所以, 观光农业旅游的潜在消费市场巨大。建设彩色观光田园作为旅游目的地, 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考虑条件, 这也是观光农业在我国首先兴起于发达沿海城市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习惯也是在建设观光田园前期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一些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 发展观光农业首先要做好客源市场的详细调查与反复论证, 做出事实求是的估计。

四、彩色观光农业促进产业联动与产业结构优化

彩色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主要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效应以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如农家乐在经营时, 经营者购买蔬菜的需要没有和科技示范园的供给相配套, 农户得不到优质的农产品供给给游客, 而园区亦不能实现就地销售产品。彩色观光农业主要是以风景如画的彩色田园为基础, 不断的优化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业结构, 更是有效的推进了产业联动。主要表现在:将彩色农业资源优势变为资本优势, 实施彩色农业文化的产业发展。

(1) 第一产业

发展彩色观光农业也要有选择性, 应先发展观光农业的基本条件较好的作为试点。然后通过试点的示范、扩散效应, 来促进本区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 优化配置农业生产品种, 红色的西红柿, 金黄的向日葵, 翠绿的黄瓜, 绿色的蔬菜, 五颜六色的花卉等, 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彩色田园。虽然有很多观光农业区都包含有不同色彩的农作物, 但是在这些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以彩色田园作为旅游形象的确很少见。例如:以四川省成都双流县锦绣东山生态观光彩色农业作为旅游定位, 在其规划中的彩色田园, 分别取观光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水果, 草莓、枇杷、梨果实的红、绿、黄三色为形象色彩。

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 把推广农作物高、新、特品种作为与大市场接轨的首选。加大对农作物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的投入。例如正阳县的农民播种的红、白、黑三色花生, 黑、绿、蓝、紫、咖啡五色小麦, 不但吸引游客的眼球, 丰富了游客的农业知识;而且这些农作物所包含的特殊营养成分, 食之具有保健、疗养和预防疾病等功用让游客更感兴趣。同时观光农业区域也要积极配合发展蔬菜、食用菌类;反季节瓜果、花卉苗木等, 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如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满足果树生长以外的空间、利用果树冬休时间, 在果园中合理地间套种中药材和其他水果, 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土壤肥力, 改善小区环境, 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起到生草覆盖的作用, 实现果、药的双丰收。值得注意的是套种要严格选择, 合理安排, 趋害求利, 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两败俱伤”。品种、配置、不能相互传播病虫害。如梨园中套种菊花、丹参;苹果树下间种郁金、菊花, 柚园中套种天麻等, 都是科学的套种方案。逐步实现种植、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 发展彩色农业, 精细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值。

(2) 第二产业

通过农业产业化良性循环的动力, 将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养殖业提供的优质原料, 进行深加工, 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值, 时也为旅游需求要素中的食、购提供丰富的产品。

大力发展无污染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其一是利用水果种植业进行深加工, 积极适当的发展以果汁、果脯、蔬菜饮料、果酒等, 提过农业经济附加值, 开发花卉盆景、蔬菜盆景, 象草莓卖盆景, 果树盆景等, 既可观赏、也可以食用, 别有情趣;其二利用养殖业所产出的肉类加工, 肉类加工以猪肉、牛、羊、鸡、鸭、兔、鱼、贝等为主, 开发质量安全的绿色食品。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积极转变, 增强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多渠道发展。

(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主要表现在依靠优美的乡村田园氛围、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农业种植、养殖物与美食吸引, 大力发展彩色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在发展彩色农业生态旅游时, 要对本区域内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适当整合, 如将彩色蔬菜观光园、果品观光园、牧业观光园、水产观光园、乡村俱乐部等联合营销, 延长游客逗留旅游目的地的时间。同时开发乡村多元美食, 搞好系列农产品的销售;积极促销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商品, 民间工艺品等。

观光农业的旅游住宿设施的建筑风格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信息, 绝不能城市化, 失去了“农”字的特色。充分利用农民新村的社区建设, 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接待区, 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规模, 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收入。对有条件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 要积极提升乡村夜景的吸引力, 丰富乡村的单调旅游夜生活;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彩色农业观光区内住宿。

总之, 根据本地的特点, 彩色观光农业也要按照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特的思路,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吸引游客、以舒适的环境和方便的消费留住游人、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多次重游。

注解:

(1)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1]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2]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2]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

[3][1]陈荣惠, 发展观光农业的有效途径[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3卷第1期, P55-56[3][1]陈荣惠, 发展观光农业的有效途径[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3卷第1期, P55-56

[4]张慧君, 浅谈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建设[J], 甘肃科技, 第22卷第12期, P207[4]张慧君, 浅谈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建设[J], 甘肃科技, 第22卷第12期, P207

[5]吕文西、窦长春, 观光农业的发展[J], 农业科学试验, 2006年7月P5[5]吕文西、窦长春, 观光农业的发展[J], 农业科学试验, 2006年7月P5

[6]成都市双流县锦绣东山总体规划.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2006年4月[6]成都市双流县锦绣东山总体规划.西南民族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2006年4月

[7]伍冠锁, 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2008[7]伍冠锁, 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2008

观光农业 篇2

“千层饼”模式研究法 本文采用了麦克哈格教授的“千层饼”模式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纵向分为水体、地形、道路、建筑、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层面来进行研究;虽然这种分析方法遭到过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但其仍然是一种较好的景观结合生态的分析方法,目前仍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理论研究。

实例研究法 本文因笔者参与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缘起,萌发以此为论文主题,所以将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时,便也以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为例,由此来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共分为六章,第一、二、三章为背景研究、相关理论研究。第四章是文章重点,着重阐

述了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设计原则、方法等。第五章为实例论证,将前一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第六章为结语。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环境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观光农业园的快速发展,在这些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

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目标。第二章:介绍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景观、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等。对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介绍欧洲、美国、亚洲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有益经验;分析我国目前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文主要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的一些研究内容、成果进行阐述,并从中提取可借鉴之处。第四章:根据对第三章中三个理论的提取和抽象,将其整合运用到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设计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园分为水、地形、道路、建筑(村落)、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几个层面,具体论述各个层面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

结合无锡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实际,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论证本文结论的可推广性。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过程、成果以及局限性,展望未来我国可持续景观技术的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还没有被污染和破坏的农村是我们重建生态环境的根据地,倘若它的生态环境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瞄准观光农业 家庭农场更具活力 篇3

朱雪融是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本科生,前段时间,就家庭农场的问题,专门对皖北地区进行了调研。“如今,家庭农场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规模效益的存在使得投资回报率提高,农民自身有了承包土地的资金基础,所以,农民的投资意愿不断增强。”朱雪融告诉记者,在对皖北地区家庭农场调研的120份调查问卷中,绝大部分农民表示,村中有一些人愿意办家庭农场,同时,有106人看好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家庭农场的发展存在不少困境。它依赖于农民的土地流转,而一旦农民对土地流转持有“保守”和“观望”态度,家庭农场的发展必会受到制约。

“一些农民对于土地流转仍存在担忧,比如,土地租出去租金是否能及时兑现,是否会改变耕地用途,承包到期土地肥力是否会大幅下降,等等。”

此外,在各种条件制约和高成本下,如何保证收益也成为摆在承包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应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对此,朱雪融认为,应该搭建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土地转出方具有关于土地自身状况的信息优势,土地承包方就土地使用情况、农产品市场等方面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纠纷产生的可能性,因此,要确保交易双方的信息透明度。”

同时,若要保证农场主的收益,除了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将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拓展至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高附加领域。比如,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可以凭借交通优势发展水果采摘,从而增加农产收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已经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3年启动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作,到2015年,全省各级都要培育发展农、林、牧、渔等行业示范家庭农场,省重点培育1000个左右。

都市观光农业机遇期 篇4

巧合的是, 就在距离交流会召开所在地不远的浙江嘉兴, 经营未满4年时间的华庄生态农业园关门谢客了。

据了解, 2007年开业之初, 华庄生态农业园业绩骄人, 作为嘉兴市乡村旅游的代表, 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然而谁都没有料到, 今年春节前夕, 经营不到4年时间的华庄生态农业园突然“离场”。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华庄生态农业园之所以走到这一步, 主要原因是定位不明确。“对外地人来说, 华庄没有风景上的吸引力;对本地人来说, 华庄的门票太贵, 不划算。

华庄生态农业园的黯然关门, 是不幸的个案还是另有意味?

休闲观光农业繁荣

休闲农业又称“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等, 是指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田园风光、农舍村落和历史文化为依托, 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性特质, 为人们提供兼有观光、娱乐、休闲、体验、健身、购物、教育等功能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 从而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度假、体验情趣、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不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 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体验, 集中在城市周边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在北京, 北京蟹岛集团颇具代表性, 自1998年成立, 13年间, 现已成为集种植、养殖、餐饮、食品加工、旅游、建筑装饰及生物质能源开发于一身的多元化集团企业。集团总占地面积220余万平方米, 现有职工1500余人, 年营业收入逾3.5亿元, 年接待游客达130万余人次。2000年蟹岛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北京市生态园基地”, 2004年蟹岛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6年蟹岛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蟹岛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 北京蟹岛集团总经理胡友志对记者表示, 北京蟹岛集团之所以没有像华庄生态农业园一样昙花一现, 主要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主抓了3方面核心业务。

一是绿色生态的有机链。北京蟹岛集团的环保理念贯穿着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子公司的核心业务。比如蟹岛度假村, 长期在用绿色环保有机生态链的结合来完成整体业务核心。同时, 生物质能源项目不断地在进行新的绿色农业生态链的科研研发, 来申报国家专利, 以及促进蟹岛的发展。

二是都市农业。北京蟹岛集团始终坚持着在都市中保留一片农业, 保留一片绿色。让所有北京市民在城市水泥森林的旁边能够找到一片绿色, 找到一片生态农业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三是休闲度假产业。北京蟹岛集团的7家全资子公司, 实际上也都在为蟹岛度假村旅游经济服务。通过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北京蟹岛集团在原有度假村基础上开办了北京国际啤酒节, 力图拓宽产业链。

对于华庄生态农业园的黯然关门, 胡友志认为, 这只是休闲农业产业中的一个个案, 目前都市观光农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胡友志对记者说:“去年8月份, 蟹岛度假村月营业总额同期环比不到1800万, 今年8月底, 已经达到了2600万。从这个数字看, 增幅将近30%, 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发展空间。”

在胡友志看来, 华庄生态农业园可能是因为定位不准确才倒闭关门, 而这在休闲农业产业里颇具代表性。胡友志表示, 很多观光农业把眼光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 认为大城市具有消费能力, 普遍价位定得偏高。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比如蟹岛度假村有6家餐厅, 人均消费30元左右即可吃好, 游客普遍都能接受,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蟹岛度假村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

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发现,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 全国出现了一大批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一些城市休闲观光农业缺少整理规划和科学论证, 项目设计雷同, 没有考虑旅游功能和分区, 市场定位不准, 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 导致低层次开发, 进而失去了休闲观光农业特色。

此外, 开发经营者对休闲观光农业的认识不够深入, 过分重视“从经济中进去”, 忽视了“从文化中出来”这一层面, 不重视对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只注重对农产品观光、农事活动的开发, 而忽视了对农业文化内涵和特色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 因此缺乏吸引力。

胡友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休闲观光农业同质化缺点比较明显, 大都是复制性开发。胡友志说:“蟹岛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但是一定要复制他的精神, 他的企业文化和精髓, 而不是复制他的形式。如果只是复制形式, 投资多少钱也无法进行成功的复制。”

据记者了解, 河南、山东、内蒙古、江苏、陕西等一些地方的开发区或农委都曾经找到北京蟹岛集团, 希望能够复制蟹岛的成功模式, 甚至想借用蟹岛的品牌。但胡友志对记者表示, 现在还不是进行复制的时机, 胡友志说:“现在是北京蟹岛集团苦练内功的时候, 希望以最快的速度, 在未来的五到八年内, 由北京及北京周边所熟知的一线旅游度假村, 将它发展成为全国文明的蟹岛集团度假村。我们希望稳扎稳打, 把每一个环节和体系都做得十分成熟和严谨。”

据记者了解, 除了稳扎稳打蟹岛度假村, 不断提高服务理念、服务质量、硬件设施设备之外, 北京蟹岛集团接下来还将在拓宽产业链上下足功夫。明年, 北京蟹岛集团将在今年蟹岛啤酒节的基础上, 重拳出击, 结合中国所有成功、优秀的啤酒节经验和技术, 把蟹岛啤酒节做成一个品牌, 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蟹岛啤酒节。

观光农业简介 篇5

一、观光农业简介

1、什么是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2、观光农业的商业形态

1)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

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3)教育农园

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森林公园

5)民俗观光村

二、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2)就地发展第三产业,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提高了农民收入。

5)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6)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发展现状

1、全国投资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100多个。

2、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

3、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

4、出现农业科普旅游基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大地园、无锡大浮观光农业园、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四、政策支持1、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

2、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

3、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4、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实现“百、千、万工程”,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

5、浙江省旅游局:“

十、百、千”工程。

6、2010年7月5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推出一批示范县(镇)、示范村(企业),制发一张全国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产品地图,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乡村休闲度假指南。

五、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弃土从洋,农味淡了。

2、恶性竞争,服务差,强行拉客、宰客。

台湾观光农业科技园落户资兴 篇6

目前,该产业园已完成土地流转153亩,其中,规划山苦瓜种植大棚面积41.6亩,现已完成30亩大棚搭建工作,同时,灌溉水井、生态水池、灌溉及排水系统等工作正全力推进。6月中旬开始种植首批山苦瓜,预计6月下旬完成首批种植工作。

福建龙岩七彩蓝田

两岸生态农业合作新典范

本刊讯 (记者 洪威喆报道)废弃水库也能作渡假村?龙岩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渡假村做到了!南台湾文化艺术参访团受龙岩永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邀请、龙岩市台办安排协助,来到七彩蓝田渡假村参访,发现如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风景区,原来是围绕着废弃水库开发而成的人工湖,并且依此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活动。虽然园区还有多项工程正在兴建,然而其邻近市区,交通便利,腹地广大,规划仔细,未来待善工后,将是热门旅游去处。

第五届赣台基层农会交流恳谈会在吉安举行

本刊讯 (记者 张良报道)近日,海峡两岸(江西吉安)首届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暨第五届赣台基层农会交流恳谈会在吉安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志武,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李霭君,江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欧阳泉华,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刘金炎等出席恳谈会。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致辞,吉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少玄作项目推介,吉安市委副书记肖洪波主持。

国务院:

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规定

自7月1日起施行

本刊讯 (新华社消息)国务院18日公布修改后的《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规定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新办法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两岸乡村农田水利建设

交流会在莆举行

本刊讯 (海都消息) 近日,第七届海峡论坛·两岸乡村农田水利建设交流会在莆田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农田水利专家、基层农民等160多人会聚一堂,围绕农业灌溉数字化智能控制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GIS)两个方面议题开展交流合作。

据悉,本届交流会以研讨交流和现场观摩的形式,围绕农业灌溉数字化智能控制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两大主题。两岸与会代表就两岸农田水利交流与合作进行主题发言,并结合当前两岸形势,详细介绍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并且从不同角度,为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合作建言献策。

此外,在本次交流会上,两岸水利协会还签订了农田水利交流合作协议书。与会人员当天还现场观摩东圳水库灌区自动化信息系统、绶溪公园水利工程以及西天尾镇后黄村等,汲取两岸农田水利实务方面经验。

两岸休闲农业对接

本刊讯 (记者 谢嘉晟报道)近日,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休闲农业对接会在厦门举办,来自两岸的农业专家和特色乡镇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了对接会。在现场,有50对闽台特色乡镇休闲农业的产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开展了休闲观光农业对接交流活动,并签订了对接合作交流协议。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简析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居民也感觉到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活空间的压缩, 而观光农业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促进创收就业, 保护乡村生态景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发展观光农业, 可以间接解决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 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收效, 逐渐受到重视, 在全国各地均有发展, 前景优良。

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观光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定义, 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取早期较为全面科学的描述定义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 (传统的或现代的) 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 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开发, 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 (或生活) 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学习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及其组合, 创造出可经营的、具有农业 (或农村) 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 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 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1]。

因此, 观光农业这一概念中包含了生态学、景观学、农学和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 值得探讨且组织开设相关课程, 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 了解较为前沿的知识, 利于未来的就业创业。

2 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2.1 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

2.1.1 萌芽阶段。

观光农业早在19世纪便已经初现雏形。19世纪30年代, 欧洲部分城市就有了农业旅游活动。而意大利在1865年甚至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2]在这一时期还没有观光农业概念, 在乡村观光游览仅仅是上层阶级休闲娱乐的一个副产品。农村居民并没有把旅游带来的额外收入当做新型的产业, 也没有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 并没有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

2.1.2 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 世界各地, 尤其是发达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或者农业萎缩等多种原因, 陆续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观光农园, 结合了食、住、游、购多元素经营, 并逐渐产生相应的专职人员, 这标志着观光农业从传统的农业上产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 并且找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点, 成为新型的交叉产业得以发展。

2.1.3 扩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观光农业得以持续发展。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加快, 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 而更加倾向于亲身实践, 同时, 可持续的生态思想为大多数人认知, 因此观光农业开始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国内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2.2.1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历史原因, 观光农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雏形。在80年代后期, 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率先开办了荔枝节, 当时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 随后开办的采摘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随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应用, 各地结合自身农业特点、资源优势和风俗文化, 陆续开始开展相似的、规模化的观光农业产业, 这些产业大多设在农业资源基础较好、特色鲜明、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

世界各地观光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 也触发了中国本土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 并且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观光农业规划理论的逐步摸索。

2.2.2 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 观光农业以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亮点。到1999年全国已开发观光农业相关的100多个项目、50多个景点, 同年我国还首次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研讨会, 随后陆续召开相关研讨会, 观光农业收到学术界重视。

2.2.3 近10年的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后, 观光农业不再局限于大规模开发规划模式, 各地又有了新的探索, 更加强调生态型、休闲性、科技性, 更加多元化。主要的发展方向有2种:

第1种为以休闲体验为主的乐农参与型, 这种类型一方面表现在大规模的农业采摘园, 同时近年来小型的“农家乐”也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 小规模经营直接让农民增收也更具特色。

第2种是以观赏度假为主的非参与型, 这类型的观光农业产业大多规模较大, 科技含量高, 同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与其他休闲娱乐产业相结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3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背景与原因

3.1.1 休闲时间的增加。

观光农业接近于或者可以归类于休闲旅游的一种, 观光农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加的休闲时间成正比。据统计, 在18世纪前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只有17%;19世纪为23%, 现在人均的休闲时间已经达到40%, 预计2015年以后将达到50%。[3]

近年来, 中国人的闲暇时间迅速增长, 实现了西方国家花100余年的时间才达到的休闲境地。目前我国已经有法定假日114天, 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闲暇时间也有望达到120天。也就是说, 我们将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 休闲日渐成为中国普通人的常态生活方式。

3.1.2 经济的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统计公报,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中国经济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基本保持7%~8%的持续增长速度, 这为休闲旅游的发展培育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1年,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 这标志着中国人已经由温饱型消费转变为生活质量型消费。

3.1.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势必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衡量标志之一。城市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 促进交通、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流, 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使得城市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提高。但城市化同样也以牺牲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为发展代价, 城市中充斥着人工景观, 人口稠密, 拥堵不堪, 也使城市居民对休闲放松、亲近自然的短途旅游需求更大。观光农业回归生态, 又大多在城市近郊, 因此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

3.1.4 农耕文化的影响变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很久以来居于统治地位, 沉淀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人们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同, 如同被镌刻在基因里一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甲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4]。我国的传统文献中有大量农业和农村的内容, 有的甚至已经成了中国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因此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 尤其是“三农”政策提出后, 农村有了巨大的发展, 农民增收, 但是相对的人多地少、农村相对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农业发展相对瓶颈需要转型, 这就为观光农业这种新型农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可以预见, 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光农业, 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转移的手段之一。

3.1.5 旅游消费观的转变。

近5年来, 全国各大景点皆人满为患, 出现所谓“井喷”现象。面对庞大的假日旅游群体, 景点数明显不足, 亟待开辟新的旅游休闲空间。同时, 假期景点的拥挤, 导致出行者期待假日放松的旅游需求无法被满足, 传统的“游山玩水看大庙”的旅游消费观念渐渐改变。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人们乐于周末出游, 不一定需要风景名胜, 只需要回归自然, 就在城市周边地区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 感受农村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 身心就可以得到放松, 这些转变为观光农业送来了发展空间。

3.2 现阶段发展存在问题

3.2.1 主题定位不明, 文化深度不足。

现在许多观光农业景区, 尤其是小户聚集经营形成的“农家乐”跟风现象严重, 并没有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 对自身定位有失偏颇, 无法形成特色产业链, 相反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当地的观光农业发展。游客来此除了看看花、打打牌、唱唱歌以外, 无所事事, 略显单调和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 除了几张用于打牌喝茶的桌椅外, 几乎没有别的设施, 缺少新意, 处下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3.2.2 市场意识淡薄, 后期管理混乱。

各地农业观光景区大多坐等游客上门, 处于被动接待状态, 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打开客源, 而后期往往会因为资金周转不善或者盲目扩张造成混乱。

如笔者曾经走访的陕西西部兰花生产基地, 是前期花费大笔资金投资建设的高新兰花生产基地, 并且辅以多种高新作物生产, 但是在到达该基地前, 在周边城市询问当地人, 竟不知有此基地, 该基地也没有专车能够到达。进入观光园后, 发现多处土地由于后期资金周转问题, 处于半荒芜境地, 管理不善。

而在常熟当地兴福寺附近茶园观光饮茶时, 同样也碰到小本经营的“农家乐”, 恶性竞争盲目扩张行为, 在白天客流量较大时对凉棚进行扩建粉刷, 噪音和油漆异味使游客们无法静心休闲, 纷纷离开。

3.2.3 景观生态观缺失, 设施与农村环境不合。

目前部分观光农园, 前期开发跟风, 并没有做合理的景观规划, 很多设施人工化痕迹明显, 为了迎合城市居民走出“水泥沙漠”的需求, 机械地把市区常见的宾馆餐饮设施搬进郊区, 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生态, 也无法使居民享受到真正亲近自然的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 本末倒置的思考方式使得观光农业发展后继无力。

4 结语

在开设观光农业的相关课程时, 不仅应该对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教学, 还应该结合各地实例, 有针对性地探讨研究, 指出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利弊和问题, 让学生对这一分支课程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也是笔者写下这篇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摘要:定义观光农业, 并且结合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和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及其原因, 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讨论该次级学科的重要性, 同时指出观光农业发展现阶段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所针对。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业,农业旅游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 江山, 邹志荣.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闻作祥.文化休闲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J].中外企业文摘:54-55.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篇8

1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观光农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观光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全新尝试,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方式, 向地要粮、要产量的传统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就业,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 观光农业旅游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 符合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但不可忽视的是, 当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 (1) 生态规划不合理。由于研究不深入, 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规划过程中, 缺乏与上层次的规划整合。多数生态设计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与农业景观的生态本质相结合。 (2) 建设规模小, 功能单一。当前, 我国多数观光农业旅游区规划设计中, 普遍存在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问题, 而且在景观的表达上, 缺少创新性, 未能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文化底蕴不足。 (3) 农业生产服务于观光旅游, 生态规划中过于重视人工景观的营造, 农业的生产与景观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生态规划

2.1 选择合适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特征,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增大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具有独特魅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模式。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模式的选择, 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发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景观特色及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 使之与游客心理、旅游强度、经营管理方式、市场需求动态、服务性质与规模等社会系统的功能相结合。同时, 还应在尊重自然、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资源开发规划, 形成地域色彩鲜明的观光生态农业系统。

2.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 不仅涉及到农业、旅游业和娱乐, 而且包含了交通、金融、电信、医疗及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因而在开发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对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确保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应从我国市场范围小、客源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 在具备便捷的交通和优越区位条件的情况下, 结合游客的心理距离进行空间定位, 充分满足人们周末、节假日“一日游”的需要。此外, 还需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确保农业部门与旅游行业部门的相互沟通, 统一认识, 按照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布设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集自然特色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资源网络格局。

2.3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经营, 主要是在不改变旅游地总体地域环境和田园氛围的前提下, 发挥当地农业产品多功能复合型特点,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客需求。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充分体现在观光项目和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上, 而且还充分体现出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旅客需要。因此, 生态规划过程中, 可在开发自然休闲、乡土文化、农事生产、乡村景观等传统乡村农业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元素, 形成极大辐射力和吸引力。同时, 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结合当地丰富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等,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形成多个旅游景点观光链, 突出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最终发挥高效综合效益和持久效益。

3 结语

观光农业旅游的出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观光农业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在整合农业资源, 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宁, 王莉, 韩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农业旅游发展——以唐山市农业旅游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10)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9

1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至今有20多年的历史, 整体上处在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 最早的观光农业出现在深圳, 当时为招商引资, 在举办荔枝节的基础上, 创办了荔枝采摘园。此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90年代, 我国开始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农业观光旅游, 尤其是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 使观光农业迅速兴起。目前,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 游客需求呈多样化的趋势, “体验旅游”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中, 农业旅游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 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1.2 主要模式

一是景区边缘模式。有农民承包农林地兴办的休闲观光农业, 有“住农家屋, 吃农家饭, 干农家活”为内容的“农家乐”。二是民俗风情模式。如海南的民族风情园等。三是都市城郊模式。 (1) 市场型。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郊区, 面对周末度假、佳节庆典等稳定而庞大的客源。 (2) 资源型。如城郊的农业公园。 (3) 混合型。农村以市民为客源, 或兼顾农业生产, 科技示范、教育相结合的农业园区;或是以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为载体, 提供观光、采摘、游玩等项目。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模式雷同。从全国观光农业发展看, 普遍存在趋同化倾向和雷同问题, 大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 布局不合理, 功能不配套, 定位不明, 简单效仿, 粗放经营, 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二是规划滞后。观光农业本应先规划后开发, 先设计后施工, 事实上的发展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 既无整体规划, 也无专题规划。三是品味偏低。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 高品位、多功能、知识型的园区较少。四是人工化倾向过多。很多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别人, 依赖非自然农业技术手段, 人工化痕迹明显, 失去原有的浓郁乡土气息。五是季节性制约。观光农业季节性很强, 春、秋季是黄金时期, 而夏、冬游客较少。六是环保问题。一些经营人员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农家乐”等服务系统和游客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污物没有妥善处置, 影响了景观, 污染了环境。

3 影响因素

一是管理部门和部分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 管理比较粗放;二是多头管理并存, 造成了实际上的管理缺位, 导致观光农业处于自发和无序发展状态;三是制度不健全, 规划不完善、标准不规范、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四是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管理人员素质低, 市场定位不准, 基础建设滞后。这些都是直接导致观光农业经济效益损失的主导因素, 也是影响其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4 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 大力扶持

要认识到观光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更重要的是其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重视其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制定相关政策, 争取在品牌支持、信贷、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

4.2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原则, 打造特色品牌, 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来指导发展, 形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赢的局面。

4.3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和经济效益、近期与远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整体规划指导下, 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 可开发的景点、景区的定位、旅游市场细分, 以及开发成本、效益调查进行分析, 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4.4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一是涉及的旅游、发改、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相互协作, 形成工作体系, 整体推动观光农业发展。二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实现多元化、合作化发展。三是制定发展标准。建立规章制度, 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等方面按章办事。四是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五是根据规范标准, 定期进行评估, 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4.5 打造品牌, 提升品位

一是准确定位, 注重项目策划和创意, 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精品示范区, 不断提高项目的知名度。二是注意塑造品牌, 选择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树立自己的品牌。三是加强营销策划。对开发的观光项目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 广泛宣传, 扩大影响, 以提高项目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果香, 郑兰香.多产业一体化的观光农业[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S2) :69-70.

[2]张力越, 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1) :130-132.

[3]王应君, 李根林.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探索[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7) :13-14.

[4]宋明.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2) :1-3.

观光农业 篇10

1 我国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现状

1.1 观光农业领域相关研究和发展现状简评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也是一门与生态、农业、旅游、城规等学科相交叉的新型边缘学科。通过查阅国内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主要著作和期刊论文,发现有以下特点:从事观光农业研究的学者的学科背景呈多元化;研究内容多限在某一具体学科领域内,学科交叉研究相对缺乏;对个别园区案例的经验介绍较多,而对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相对缺乏;对园区规划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园区自身,往往未能与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结合。

包括观光农业园区在内的各级、各类农业园区规划可谓不计其数,现状存在的问题是规划编制单位和成果五花八门,学科壁垒的烙印非常明显,这对于园区未来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究其原因在于,农业园区规划国内目前尚无技术规范,农业园区规划本身具备综合型,更重要的是目前规划多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

1.2 当前农业园区规划的几类思路和方法

当前国内农业园区规划中主要存在以下规划思路:一是以产业为核心的园区规划思路,偏重于产业规划(经济规划)方法;二是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园区规划思路,偏重于城市规划方法[2];还有学者提出将这两种规划思路融合起来,由此而形成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的一种园区规划思路。上述农业园区规划思路的差异主要源于各自的规划核心思想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规划编制流程和内容。

2 观光农业的内涵、物质构成要素及当前一般农业园区规划的局限性

2.1 观光农业的内涵及地域特征

观光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是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和高效农业,具备农旅复合的产业属性;另一方面,由于观光农业园区大多位处大城市边缘区域,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同时又表现出城乡空间交错的地域特性。其两大特性之间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观光农业园区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园区类型[3]。

2.2 观光农业园区系统的物质构成要素

观光农业从萌芽发展到成熟阶段,涌现出观光农园、度假农场、家庭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俗博物馆、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种类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多类型的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开发形式[4]。虽然各类观光农业园区各具个性,功能定位与规划侧重相异,但是彼此也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观光农业园区与农村、城市,都属于人居环境的范畴,人类的各种活动聚集于此并占用相应的空间,形成园区各种类型的用地。著名的《雅典宪章》将人类的活动归纳为四种类型: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倡导以此对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根据各类用地之间的亲和与排斥关系进行分门别类的布局安排。由此不妨将观光农业园区系统的物质构成要素概括为以下三大类:一是生活类用地,包括村镇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等;二是生产类用地,包括蔬菜花卉园、景观防护林、水产养殖园、畜禽养殖园以及农产品加工配套的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5];三是道路交通用地,包括道路用地、广场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等。

上述三类用地分别对应了居住、工作和交通三大功能,而观光农园的游憩功能则可在这三大类用地中都有所体现,不必具体归入独立的一个用地类别。游客通过参观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民居建筑,以及亲自动手采摘尝鲜、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这种体验乐趣的全过程就体现出园区的游憩功能[6]。

2.3 当前一般农业园区规划方法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园区规划方法有以产业、土地利用以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的三类不同园区规划方法。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若以上述一般农业园区规划方法作指导势必有一定局限性。概括而言,当前我国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规划价值取向相对片面化,园区规划大多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规划对象范畴相对孤立化,园区规划重视内部建设完善,而忽视与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调。三是规划操作过程相对静止化,园区规划重视体系内部的单向度的规划运作,忽视园区内部各阶段、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

3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新方法的建构

3.1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新方法的核心

综上所述,规划工作必须从唯物辩证法出发,即用全面、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来考察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系统工程。本文提出的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新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园区规划必须具备复合化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对象范畴、互动化的操作过程。复合化的价值取向,即园区规划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的对象范畴,即园区规划要促成自身与城市乃至区域空间结构的相互融合;互动化的操作过程,即园区规划内部各阶段之间以及它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之间要实现反馈互动。传统方法和新方法的对比如图2所示。

3.2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新方法的编制内容

主要是围绕复合多元互动的核心思想精心组织四条规划主线:即园区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四者相互影响并交织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各地园区规划实践的开展。

3.2.1 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高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园区宏观布局规划成果,相邻地段的城市(镇)规划、区域规划等。还可收集当地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政策以及相关研究成果。(2)当地农业现状(农业资源情况、生产力水平、主要产业等)。(3)当地旅游客源市场情况(包括游客停留时间、活动空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此部分内容也可以考虑归入旅游专项规划主线中。(4)各级农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地区、全国乃至相关的世界市场)。(5)园区所在地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质、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以及环境状况)和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沿革、文化遗产)。(6)园区所在地的市政交通与社会公共设施配套情况。

3.2.2 定性与定位

根据基础资料分析来进行园区定性与定位工作,主要包括:园区性质与规模;园区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园区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发展目标。

3.2.3 发展战略(复合多元互动的园区规划目标)

在对园区自身的特点有了较为准确的评估之后,提出实现园区目标的战略方法,主要有:确定实现园区目标的可能途径;找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制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运作模式。

3.2.4 园区产业规划主线

(1)园区项目规划是产业规划主线的开始。项目规划工作主要有:各级市场前景预测、关键技术选择、适用性评估、制定操作方案、投资及运行费用测算、收入规划及效益与风险评估。该主线还必须与另外三条规划主线相协调,即要与“旅游专项规划”、“确定规划指标”阶段以及与“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相配合。

(2)园区产业布局。对规划的园区项目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发挥最大效益。工作内容有: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效益评估、产业关联程度分析、功能分析。产业布局还对土地利用规划主线上各阶段内容产生影响,反过来也接受其信息反馈。

(3)园区运行模式。规划工作主要围绕组织与管理模式以及园区运行机制两大块展开,其中运行机制包括:资金筹措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经营机制、风险保障机制。

3.2.5 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主线

(1)确定规划指标工作。此阶段是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主线的开始。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制定园区人口发展指标,需要结合旅游专项规划主线估算的旅游季节游客数量,确定园区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规模;二是制定各项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阶段提供的园区土壤及环境污染情况分析来确定各类农产品产地的相关指标,作为制定园区用地指标的依据。

(2)园区空间布局。空间布局要结合园区产业布局的要求。主要内容有:确定园区功能分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安排接待服务设施;确定景观及经济轴线;划定产业带;划定核心区、示范区以及辐射区的范围;完成功能布局图。

(3)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具体包括:生产用地规划、生活用地规划、林地规划、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规划等,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最核心的工作一般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上。

(4)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对各类工程性基础设施作统筹安排,并就各专业协调中出现的问题对空间布局反馈修改意见。

3.2.6 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主线)

旨在通过环境治理与保护,以绿色生态的理念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主要包括:(1)园区及所处区域环境现状分析;(2)规划目标、治理期限以及范围;(3)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控制目标;(4)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5)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6)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资源化规划;(7)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8)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与管理对策。该规划主线与其他三条主线之间相互影响。

3.2.7 旅游专项规划(主线)

观光农业园区与一般农业园区的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可供游客“观光”,旅游规划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必须成为贯穿园区规划的一条主线,这有别于前述农业园区的几种规划思路和方法。

编制旅游专项规划的技术路线一般为:(1)确立规划总体思路。(2)旅游发展基础条件调查分析,包括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两方面。此阶段可与园区规划的“基础资料分析”阶段同步进行,相互参照。(3)旅游规划依据,包括区域背景分析、政策依据和SWOT分析。区域背景分析强调要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来制定旅游规划;规划政策依据即制定规划要符合国家发展旅游业、农业的基本政策和法规要求,适应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最新趋势,并且与现有的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紧密衔接;运用SWOT法对园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4)制定发展战略,包括定调子(确定主题形象)、定位子(市场定位)、定路子(产品与旅游线路策划)和定盘子(空间布局)。(5)旅游保障系统规划,包括管理、资本、营销、设施和环境等五方面[7]。编制旅游专项规划的技术路线如图3所示。

3.2.8 规划成果

上述四条主线同时展开,相互联动的,最后汇成统一的园区规划成果体系,此时的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1)研究报告(可选)、(2)文本、图集、(3)规划说明书和(4)基础资料汇编四大部分。

此外,新方法对规划对象范畴的界定不再局限于观光农业园区自身,而更加重视与园区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强化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互动衔接,从园区自身建设、城乡空间格局整合等方面对相关规划提出反馈意见,从而推动园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对象的范畴扩大后,最终广义上的规划成果范畴就不仅包括园区自身规划成果,还包括园区规划反馈给相关规划的相关成果。

3.3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新方法的编制流程

规划编制流程如图4所示。

4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指标评价体系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多种评价因素,往往只能根据经验来选择评价因素并确定其权重。结合本文所提出的园区规划新方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评价体系尝试建立了多级综合评判数学模型,以使对园区规划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其基本步骤如下:

4.1 因素集和评价集的确定

确定评价的因素集U=(价值取向,对象范畴,操作过程),设U1为价值取向,U2为对象范畴,U3为操作过程,亦即U=(U1,U2,U3),根据各自包含的要素将其分成3组:U1=(u11,u12,u13),U2=(u21,u22,u23),U3=(u31,u32,u33),使得U=Um∪Un,Um∩Un=∮(其中m、n为1至3的正整数,且m、n不相等)。称U={U1,U2,U3}为第一级因素集;称Ui={ui1,ui2,...uin}为第二级因素集。各因素所代表的含义见表1。

设评价集V={V1,V2,V3,V4},V1、V2、V3、V4分别代表很好、良好、较好、一般,即V={很好,良好,较好,一般};对第二级因素集Ui=(ui1,ui2,...,uin)中的n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得到相应的单因素评判矩阵Ri。

4.2 权重值的确定

因素集的各因素的权重与评价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的评价项目来说,各因素的权重也是不同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咨询表格,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对象进行咨询,在咨询表格中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确定各因素的具体权重值ai。本文根据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特点和一般经验,对各权重值ai分别取一个参考值(表1)。

根据确定好的Ui中诸因素的权重Ai=(ai1,ai2,…,ain),对表1内的分值进行百分比处理后可得A=(0.50,0.30,0.20),A作为第一级评判集的权重。由此可得第二级评判集的三个彼此独立的权重A1、A2和A3。

4.3 专家评价和论证结果

邀请N位专家(例如N=10)分别从经济方面的促进程度、社会方面的促进程度、生态方面的促进程度等九个方面对某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进行评价。其中每一项的得票数用Rnm(Rnm∈Z)表示,n(1-9)

表示评价方面序号,m(1-4)表示等级序号(如很好、良好、较好、一般)。

对专家的评价结果进行计算处理,得到三个关于价值取向,对象范畴和操作过程的第二级多因素矩阵,如下所示:

同理可得R2,R3的矩阵。将专家的评价结果数据代入上面的算式中可得R1、R2、R3的数值。

由于B1=A1·R1,运用内积法M(∧,∨)得出B1的值,并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同理可得出B2、B3并进行归一化处理。B1、B2、B3共同组成矩阵R,下一步就是对B1、B2、B3进行综合评价,即:

B=A·R,得出最后的模糊综合评价值。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并结合B值,确定专家对该园区规划的评价属于哪个等级。例如为“良好”,可设V={90,80,70,60},根据公式D=B·VT则可得到该园区规划的得分。

5 结论

以上是在借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复合多元互动的核心思想,将园区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产品环境保障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等四条规划主线汇合成比较完整的观光农业园区规划体系,并由此提出园区规划指标评价体系。需指出的是,各地开展具体的规划项目中,应针对园区的个性特点、项目的特殊要求等情况对上述规划编制流程和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从而为园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规划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笑明.西安市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4-7.

[2]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3]陈征.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6:26-27.

[4]Kastenholz E,Davis D,Paul G.Segmenting tourism in rural areas:the case of north and central portuga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4):353-363.

[5]谭纵波.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6-107.

[6]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等.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64-68.

休闲观光农业 搅热巩义端午节 篇11

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濒黄河,东瞻郑州,西望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诗圣杜甫的故乡,河洛文化的摇篮。近年来,巩义以现有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发挥巩义市农业特色资源,挖掘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内涵,突出区域、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截至目前,巩义市发展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5个,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村10个,农家乐95家,依托康百万庄园、石窟寺、青龙山慈云寺等十余处旅游景区,使全市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南、中、北三条都市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端午节适逢儿童节,各个农业园区更是拿出看家本领吸引游客。大峪沟民权农业休闲观光特色村在青龙山慈云寺推出包粽子大赛,竹林石鼓街特色村打出门票五折、送艾叶、前五十人送精美礼品活动,鑫地生泰园推出桃杏鲜果采摘、观赏梅花鹿活动,汇鑫公司推出赏花、猜谜语、儿童汇演、水果采摘和娱乐设施等多项活动,邙岭一带各个园区更是推出赏石榴花、采凯特杏、吃农家乐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全市人们的节日,更是吸引了外地游客纷沓而至。

山西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现状,意义,对策

一、山西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观光农业是一项新产业,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 全省观光农业点已发展到260多家, 其中国家级示范点有23个, 省级最佳观光农业示范点11个。随着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农业观光旅游逐步成为市场热点,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原产业的附加值, 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大寨、西沟、东四义和贾家庄等老典型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同时, 皇城相府村、后沟古村、和谐生态园、锡崖沟、葡峰山庄等一批新典型也脱颖而出, 特别是太原市区周边的清徐、晋源、草坪以及榆次、太谷等地有多个房地产、煤焦和其他民营企业开始参股和新建观光农业点, 建设标准越来越高, 越来越规范, 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新亮点。

与此同时我省观光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观光农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 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难以留住游客。二是宣传不够, 客源不稳, 效益不高。全省260多家观光农业点, 每年有专门宣传经费的仅几家。大多数观光点年接待游客不足万人, 收入也都是30万元以下。三是投入不足, 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首先是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少, 省级从2005年起, 将观光农业列入专项预算, 每年100万, 每年扶持10个左右示范点, 平均不到10万元。市一级, 除了晋城每年有10万元专项资金, 其余均无专项扶持资金。其次是示范点自身投入不足。据统计, 累计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6家, 在500万元以上的仅有5家, 其余大部分投入在二、三百万元左右。四是缺乏科学规划。全省260多家观光农业点, 有专门规划的25家, 规划经过省级评审论证的13家。五是管理不规范。其突出问题是村企不分, 没有专业管理团队, 绝大部分还是由村委会或村支部直接管理。

二、充分认识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 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 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 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 观光农业不但可以带动农村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可以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和餐饮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可以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 观光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根据研究, 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 就能带动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农民围绕旅游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 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问题, 促进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同时, 通过开发观光农业, 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 实现农产品的多项、多次增值, 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开辟一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三) 观光农业有利于丰富我省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

我省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嫘祖养蚕、后稷教农都是源于我省, 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是发展观光农业可利用的最珍贵的资源, 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观光、农村旅游活动, 可以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 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文化游、休闲游、体验游为主的观光农业必将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

(四) 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观光农业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一个新行业, 对农业的科技水平有较高要求, 对农产品质量标准有较高要求, 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素质, 可以大幅提高农业效益, 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要求高,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可以促进村容整洁, 村貌美化;观光农业可以吸引众多的城市游客, 参与农业生产, 体验农村生活, 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交流, 把现代城市文明引入农村, 促进农村文化升华, 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有利于形成更加文明的乡风;观光农业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 实现农村民主管理。

(五) 我省观光农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迅速。近几年我省各级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特别是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给观光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联加工企业、下联农户和基地, 是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体, 是发展观光农业和工业旅游的结合点,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旅游观光业务既有利于扩大企业品牌宣传, 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特色村镇开发有力。我省是一个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小气候众多, 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的省份。如梨乡———原平同川、葡萄之乡———清徐白石沟等都是既具特色农业生产, 又具旅游观光资源的特色村镇。如大寨村、西沟村、贾家庄以及锡崖沟等村镇都是既风景秀丽, 又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观光农业品牌。这些都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四是水利资源丰富。我省境内河流众多, 黄河依山而过, 汾河穿境入黄, 又是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涑水河的发源地, 再加上万家寨、汾河水库、漳泽水库等许多大型水利工程, 进行旅游开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五是森林资源独特。我省是个多山的省份, 境内有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系舟山、恒山等众多山系, 森林资源独特, 如恒山、庞泉沟、芦芽山等林区碧水清山、风光秀丽, 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三、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

(一) 加强领导, 合理规划, 积极宣传, 促进观光农业有序开发。

一是明确专门机构。各市、县农委、农业局应担负起观光农业行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二是各市要按照全省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 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 做好本市的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三是搞好项目策划, 加大宣传力度, 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手段, 开发市场资源, 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二) 制订观光农业政策体系, 扶持观光农业发展和壮大。

一是财政政策。各级都要设立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重点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 以及项目区及周围地区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税收政策。观光农业项目基础是农业, 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 要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土地管理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 对其中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观光农业项目, 可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执行。四是水电供应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 按农业用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五是交通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集中区域可以开辟交通、旅游专线, 为市民出游提供便利。六是收费价格政策。对观光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 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 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 切实按

照市场经济方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和发展观光农业项目。一是广泛发动社会上各种投资者, 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 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省、市、县要共同策划和包装一批重点项目, 充分运用各种融资手段, 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对于观光农业项目的投资者, 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合作企业, 也不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 只要符合发展规划, 发展前景好, 都应给予扶持。尤其要吸引和支持全省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在观光农业点建立包括农学、畜牧、林学、水利、生物等各种学科或者综合性的试验示范及实习教育基地。四是管理运行机构要有独立法人和专门团队。目前我省相当一部分观光农业点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投资经营, 这种经营模式要逐步转变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公司或私营企业。

上一篇:测控专业下一篇:让学生的思维运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