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2024-06-01

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共8篇)

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篇1

xx县农业局

关于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农业局:

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掌握运行状况,强化管理和引导,为全县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按照《商洛市农业局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商政农发„2011‟215号)文件精神要求,我局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中心主题,开展xx县休闲农业发展调研。调研期间,工作人员深入到县境内各个景区景点、休闲产业园区、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家,实地了解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产经营情况,梳理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发展休闲农业所取得的经验,为我县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明晰了方向。现将此次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近年来,随着西康铁路、西柞高速的相继开通,迅速拉近了柞水与西安的距离,成为商洛距西安最近的县份。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使柞水成为西安市民短线旅游的最佳目的地,“西安后花园”、“西安第二生活区”功能逐渐显现。西安及周边省市游客慕名前来,以及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等,极大地促进了我

升级的新阶段。与此相配套的休闲农业随之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3、综合效益逐渐提高。在全县旅游大产业的拉动下,休闲各从业企业、各示范镇、各农庄、农家及各相关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上与旅游大产业、旅游大企业相连接,下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日益显现。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业累计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创社会效益15亿元,分别是“十五”的2.3倍和3.2倍。其中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201.42万人次,创社会效益6.5亿元,比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29.8%和39.78%。休闲农业2009 年接待游客突破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营业收入 270万元。201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直接经营收入达到 2000 多万元,带动特色种养业和加工业等增收5000多万元,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模式

1、发展思路。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为核心,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境内青山、碧水、农田等自然生态景观,按照沿山、沿河、沿路、沿景的分布形态依托当地特色美食、生

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粗放,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家乐发展方式粗放,尚未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专业培训力度不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防防疫、安全管理等均存在薄弱环节。市场的开发和营销处于初级阶段,商业运作、营销手段、品牌策划较为落后。三是特色意识不浓,经营模式单一。大部分休闲旅游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

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再无其他特色吸引顾客。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四是财力有限,投入不足。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四、休闲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的xx县休闲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摆上重要日程,作为支撑我县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来抓。同时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给予扶持和奖励,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的原则,制定了《xx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提出发展休闲旅游、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2012-2015年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县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已成为柞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推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型产业。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产品和农村人文资源,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科学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拉动休闲农业经济增长,加速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柞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制定xx县2012-2015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其基本思路如下:

1、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 2015 年,全县要建立起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和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更多的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乡土风情的理想场所。

具体任务:打造 1 个省级休闲农业企业;建成休闲农业示范园8个、休闲农庄3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82个,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产值2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力1.3万人。

发展步骤:2012-2013 年,重点发展阶段,主要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项目,管理上以鼓励、推动为主。2013-2014 年,全面

植和山野鸡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建设“生产为主、兼具休闲”的综合型特色农业生产区。

六、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柞水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

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休闲农业△ 调研 报告

抄送:市一村一品办

xx县农业局办公室

2011年8月25日印发

共印5份

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篇2

1 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 太原市围绕“十园引领, 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 突出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 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 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 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 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着力打造西北部 (万柏林、尖草坪、晋源) 山水人文休闲带, 南部平原 (清徐、小店) 田园风光体验带, 北部 (阳曲黄土风情领略带, 汾河水源 (娄烦、古交) 度假带, 东山 (杏花岭迎泽) 生态农业观光带五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 打响了省会城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休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

目前, 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景点) 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 总投资额46.65亿元。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 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0.6万人, 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 实现增收110元左右, 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 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在山西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形势下, 太原市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 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2.1 缺乏统筹与定位, 文化内涵和特色不明显

当前, 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情高涨, 但是大部分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 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 和乡村饭店差不多;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里, 大多数只有品种介绍, 游客只是能采食蔬果, 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 没有自己的特色, 缺乏人气, 难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因内容少, 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 利用率不高, 效益低下, 有的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 淡季只好解散员工, 关门歇业。

2.2 土地流转困难, 资金投入不足

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也是综合产业, 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就是土地流转难和资金不足。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容易引发土地纠纷, 流转机制不健全, 流转成本过高。另外企业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 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基地, 要求把一定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而现行政策却没有相关扶持。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都不到位, 农村自主发展资金困难, 且资金筹措又缺少渠道, 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

2.3 人才素质相对偏低, 经营服务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地处农村, 经营服务的理念落后于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 相关方面在开办之前及开办之后对农民进行指导、管理或规范工作都做得不够, 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 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 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管理比较粗放、涣散, 服务水平低, 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2.4 缺乏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引导, 管理机制不健全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领域, 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环保、质检等多个部门。但是, 许多地方政府对涉及休闲农业的政策法规, 例如税收、用地、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等却并不健全明朗, 尤其是没有制定一套全国性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在政策法规不明朗甚至缺位的情况下, 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也就陷入僵局, 难以保证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 对策分析

发展休闲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体现以农为本, 讲求区域特色,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3.1 加强政府引导, 合理规划布局

政府对休闲农业要加以积极引导, 统筹规划。遵循体现特色、示范推进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特征及其相应条件, 全面规划指导、合理整合资源, 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 健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农业产业体系。要通过建立明确的主管机构, 加强农业、旅游、工商、交通、金融、通讯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协同运作, 使休闲农业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能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制定行业管理标准, 明确发展标准、服务质量和水平需求, 同时加强监管, 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和不断升级。

3.2 破解土地资金难题, 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 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 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其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 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同时, 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 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合理解决用地, 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配套管理服务体系, 规范土地流转形式, 强化流转管理, 特别是对休闲农业企业经合法程序流转过来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土地及投入设施, 要采取有效方式予以保护。

3.3 加强规范化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 分工负责, 协调管理。第二,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 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 建立健全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规章制度。第四, 要加强人员培训。第五, 根据规范标准, 定期进行评估, 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可成立专门协会, 从服务规范、安全卫生以及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引导, 促进行业自律, 形成有序竞争, 从而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3.4 挖掘优势特色, 打造亮点品牌

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求真务实抓特色, 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人情风味、居民消费需求、市场发展动向以及原有基础, 明确产品市场定位、差异化产品设计, 努力开发个性化、人性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必须突出个性特色和特质, 注意避免雷同。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并不断丰富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增强吸引力, 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愿望。对休闲农业的环境、居住、餐饮、安全、基本设施、人员素质等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通过科学设计、突出特色、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等, 全面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水平, 扩大社会影响, 创建休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冬平, 鲁怀坤.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与特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3 (6) :677-680.

[2]沈和江, 沈绍岭, 张秋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11) :75-80.

[3]尹衍波.略谈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J].世界农业, 2005 (8) :14-17.

[4]凌强.日本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 2007, 26 (4) :11-13;58.

[5]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2) :456-460.

浅析休闲农业的发展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57-01

摘要: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休闲是老百姓私下里游玩休息之事,从来都不会被摆到台面上说事,就像故宫,前面有浩然大殿,在那里讲述江山社稷,而后面有一块小小的后花园,这个地方是不为人说的,也是不上台面的。但是,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形成了文化的时候,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的时候,對休闲的关注就不是一个简单游戏的把玩了,它就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个学问。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民问题; 解决途径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休闲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意义与影响

1.1农村整体变得更加美丽。

休闲农业是供人们休闲观赏的,因此农民的房屋要求整齐美观。随着休闲农业深入发展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农民住宅重新规划,整齐划一地进行建设,也可以对已建房屋按照当地风俗和民族风格进行设计改造,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根据当地农村的地势地貌及生产条件,将全村田土按照发展规划、生产需要和观赏要求进行合理化的整治改造,实施具有观赏价值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休闲农业发展后,农民的生活用品到公司购买,农民自家不再喂猪、鸡、狗、兔之类的动物禽类,也不需自己种菜,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将大为改观。

1.2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发展休闲农业,可广泛筹集发展资金。发展休闲农业,可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可将农民手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休闲农业公司中;符合国家发展方政策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效率也会随之迅速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带动。休闲农业实际上是满足休闲者“吃、喝、玩、乐、购”等需求。也就是说休闲业不仅可带动餐饮业,餐饮业带动加工业,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

1.3促进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抗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単家独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是倾家荡产,通过休闲农业所开展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就不存在倾家荡产的风险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加盟休闲农业公司后,不仅可获得土地入股的分红收入,还可以拿到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还可以享受到劳保福利;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现在是単家独户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活动内容十分单一,忙闲不均,玩牌打麻将成风,如果休闲农业发展了,农民是企业的工人,每天按时上班,生活也就不会闲得无聊了,同时,可在休闲农业庄园中享受到城里人丰富的业余生活。

2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2.1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

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2.2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2.3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探索 

3.1结合实际,确立重点。

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二是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三是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组建农业休闲街市,开展产品交易和科技文化活动。 

3.2修订政策,促进发展。

制订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制订休闲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与补助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补助。制订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休闲农场管理与监督等具体政策,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建筑面积、其他设施建设等旅游休闲设施应经批准许可,对休闲农业项目补助内容、重点进行具体规范,对实施项目的效果制订检查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休闲农业信息的发布,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合作进行项目推介,协助开展文化节、展览会进行促销。 

3.3注意环境,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不能破坏或污染农业的自然资源,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既增加景观和培训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同时又洁净环境。同时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精致的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要保持当地历史的文化传承,树立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要提高当地的人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

3.4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休闲农业发展突破发展瓶颈 篇4

休闲农业旨在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俗习惯等来吸引顾客,让游客“吃农家饭、观乡村景、住农家院”。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加上前些年的过度开发,导致农村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对于休闲农业发展而言,十分关键。

越来越多的地方主政者也意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自身特色的有效途径。这些年,很多地方甚至放弃了大型工业项目,就是为了保护“菜篮子”和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时期,规模扩大,功能拓宽。我国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具备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之外,随着人们消费能力、闲暇时间的增多,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其发展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说,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然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休闲农业缺乏统筹规划;项目缺乏独特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有效吸引回头客;资金回收周期长,一些地区经营效果不理想;相应的硬件实施和“软服务”有待加强。此外,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农庄规模小。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引进人才,项目规划不合理,制约了休闲农业发展。缺乏特色的休闲农庄不仅难以吸引顾客,反而更加剧了竞争。

休闲农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民增收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而农民缺乏资金、开发商不了解地方特色和具体情况,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明确自身作用,统筹规划,全局谋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开展详细的立项调查工作,为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把握好大的方向和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恰逢其时 篇5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题,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涉农旅游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农家乐、观光采摘等休闲方式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无疑,休闲农业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随着打工人群经济积累的增多和创业意识的增强,不少在外打工人员想回到农村创业,我们编辑部也经常接到读者咨询创业方面的电话,其中就有关于休闲农业的话题。办休闲农业企业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又要注意什么?针对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局副局长周群,请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记者:周局长,我们编辑部经常接到读者关于办休闲农业的咨询电话,今天很高兴能采访到您。请您谈谈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好吗?

周群: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的必然产物。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有8.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在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

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现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超过2200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规模的企业200多家,规模经营的农家乐11000多家。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已超过60万人,其中九成是农民就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百亿元。目前,江西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休闲农业已成为提升产业层次、改变农村风貌、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记者:江西省出台了哪些扶持休闲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请您重点介绍一下。

周群:2012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原则、重点工作和措施。《意见》中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特色、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民增收就业放在首位;要合理利用“三农”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要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税费优惠,基本建设和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规划;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从业人员培训;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升级;要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开发荒山、荒地、荒滩,提高土地利用率。

记者:发展休闲农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

周群:休闲农业在保增长、惠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休闲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种养模式,产、加、销、观一体化经营,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现代产业体系。作物变成了景观,农场变成了庄园,农产品在产地、在庄园就能销售,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民利用农业生产、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农家乐,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创业,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尝农家果、做农家活,游客参与其中,每个环节都能搞活,每个项目都能增值。如今,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返乡创业,回到祖祖辈辈从事的农业上来,有的办起了农家餐馆,有的建起了摘菜采果园,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村活力,展现了乡村魅力。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休闲农业大多以新农村建设村点、自然村或专业合作社为基本建设单位,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美的环境,必须做到三通(通路、通水、通电)、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化(绿化、美化、亮化),从而促进农村脏乱差的有效治理,发展村级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是建设生态江西、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效手段。江西省8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休闲农业有效整合了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江西省生态环境好的资源优势,以湖光山色、田园风光、优质服务吸引了游客,为城里人提供了休闲之地、养生之所。

五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新、奇、特农业品种和景观、以现代高效农业吸引游客,现代农业元素注入休闲园区,农业创意精品走进城里人家,走向世界各地。一批环境优美、雅俗共存、农味十足的生态农庄和农业景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乡味浓郁的特色餐饮吊足了人们的味口,促进了城乡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如何处理发展休闲农业与保护农村环境的关系?

周群:休闲农业必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游客,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决定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休闲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持续发展、三效统一的原则。要依据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土壤、产业等条件,进行科学设计规划,合理分区布局,确定目标、合理定位、突出主题、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在城市,城市人是奔着农村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和优美的环境而来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注重经济利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项目开发前要进行环境评估,项目规划设计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不能搞掠夺式开发,尽量减少山体、水体、植被的破坏。要注重园区垃圾的处理、污水的排放,不能成为周边环境新的污染源。在园区内要设置好厕所、垃圾桶的位置和数量,方便游客使用。游客遗留的垃圾要及时清理,时刻保持园区内的清洁卫生。

记者:就您了解的情况看,目前,休闲农业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周群:按功能划分,江西的休闲农业大约有五种发展类型:

1.参与体验型。包括农家乐、采摘、垂钓等,例如新余市鑫海农庄、上栗县红鱼文化村。

2.农业科技展示型。兼有科普教育功能,包括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农博园等,例如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修水县双井茶博园。

3.农业节庆型。包括婺源县油菜花节,南丰蜜橘节,赣南脐橙节,广昌、石城、莲花县莲文化节,靖安紫薇节,南昌市凤凰沟樱花节等,均以节庆活动带动旅游消费。

4.民俗文化型。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园等,是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歌舞文化、民族文化的结合,例如南昌市西湖李家、赣南五龙客家风情园等;

5.综合型。“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齐全,既有农业观光,又能休闲度假,兼有会议、商务等功能,包括各种休闲农庄、度假村等,例如武宁县新光农业园、景德镇市得雨生态园、新建县溪霞怪石岭风景区、安义县清晨农庄等。

记者: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分区布局是怎样的?

周群: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布局原则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城郊辐射;以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向周边延伸;以民俗文化村为载体,发展多元化乡村文化综合体;以特色农林区、湖滨草洲区为主体,建设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重点分布区主要有五个:中小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特色农林区、湖滨草洲区和红色古色乡村旅游区。

1.城市郊区。分布在南昌、赣州、九江、上饶、宜春、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新余、萍乡等城市郊区。以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农庄、都市现代农园、农耕文化园、农家乐为主。

2.风景名胜区。依托景区旅游资源和游客资源,以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为主,是山水观光旅游的配套产品。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大名山”旅游区周边和婺源等著名乡村旅游区。

3.特色农林区。依托广昌白莲、婺源茶叶、赣南脐橙、赣北桃梨、安义油菜、鄱阳湖大闸蟹等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节庆、观光采摘、农业博览园、休闲渔业、特色餐饮等休闲农业产品。

4.湖滨草洲区。分布在鄱阳湖、柘林湖、仙女湖等自然山水景观区,休闲农业以建设滨湖湿地公园、自然观光农园和渔家乐等模式为主。

5.红色古色蓝色旅游区。红色以瑞金、兴国为依托,古色以婺源、青原等县区为主,蓝色以赣南客家文化、永丰、峡江等少数民族村镇为主。结合乡村文化和产业资源,发展民俗风情园、特色文化产业园和民俗文化庆典活动。

记者:江西省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周群: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园区普遍存在特色不突出、设计雷同、同质化较严重等问题。

休闲农业园区未结合资源特色而建。大多是建个果园、种些蔬菜,游客来了只是采采果、摘摘菜、吃吃农家饭,要么挖几口池塘供游人垂钓。没有合理定位和突出主题,使休闲农业园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没有新意。

休闲农业园区缺乏文体内涵。江西省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万年的稻作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上犹的梯田文化,同时还有农耕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橘文化、傩文化等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开发和利用。但这些资源利用得还很不够。

休闲农业园区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是由农场转型而来,产业较完善,但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简陋,停车场、厕所、游步道、标识标牌、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等设置不合理或缺失。特别是园区吸纳了当地农民做餐饮、宾馆服务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农业知识肤浅,未进行专业培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园区的形象和收益。

记者:您认为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会咋样?

周群:休闲农业是受关注度、参与性较高的产业,预计未来几年江西省全省接待游客年增长率将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有钱、有闲人群增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将成为缓解市民压力、娱乐休闲、提升生活质量的朝阳产业。同时,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化艺术内涵的创意农园将逐渐兴起,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文化、创意包装、创意景观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未来休闲农业将向产业化、集约化、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6

观光休闲农业在国外仅3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它是一种由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部门交叉融合的新型产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目的,从而在中国已获得了迅速发展,并显示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这一新兴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郭焕成、卢云亭、孙文昌等学者就其规划布局原则问题,已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仅以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本依据,结合规划布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一、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是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有效占领和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是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由于观光休闲农业是源于城乡间地理环境差异,而引导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旅游消费的新型产业,无疑周边城市居民便是其主要潜在客源市场。而且城乡间地理环境的差异越悬殊,其潜在客源市场就越大。但城市规模、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消费偏好等,都会因时因地而异,分析和预测市场也就势在必行。

为此,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以查清其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以及规划布局地周边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的同类型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

一般来说,大都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观光休闲农业的要求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潜力大,应为规划布局的首选之地。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决策者们从“首都”这一基调出发,面向三大客源市场,即1000万本市居民到京郊观光休闲旅游的市场、入京的国内各省旅游者市场、常住北京的各类机构及其他海外旅游者市场,依据其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布局了近郊区、中郊平原区、远郊山区3个圈层;潮白河沿岸,永定河下游,小汤山,八达岭和十三陵,慕田峪和云蒙山、金海、十渡、灵山、百花山和妙峰山等8个带(区)的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格调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由于市场定位准确,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明确,功效显著,值得借鉴。

二、突出特色性原则

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休闲、度假,其目的是要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新奇的农耕文化,感受淳朴的乡情乡味。因此,特色是观光休闲农业产品生命力之所在。鉴于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是资源基础,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揭示、发展最富有特色和吸引魅力的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形成鲜明主题,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

北京的“锦绣大地观光园”、上海浦东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的“未来农业世界”、三水的“荷花世界”、四川成都龙泉驿区的“农家乐”、珠海的“农科奇观”、河南周口市的“傻瓜农业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尽最大可保持旅游地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景观的原始风貌特质,树立产品的独特形象,独享垄断地位,是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又一重要思想。位于北京市大兴县的“北京开放式野生动物园”,占地面积约15km2,却完全保持着原始沙丘群的本来面目,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隐藏、活动和进食的原生环境,其规模和经营形式不仅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能给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者以原始天然美的享受。又如位处珠江三角洲水乡中山县的“岭南水乡”。观光休闲农园,开发塑造了“合定渔村”、“水乡农榭”、“横海渔樯”、“古榕牛浦”、“红桥碧水”、“长堤丹荔”,以及荷塘、蕉林、蔗林等水乡农耕文化景观,让旅游者置身于水乡秀色、绿野乡风之中,不愧为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成功杰作。

三、优势比较原则

优势和劣势、有利与不利,都只是相对而言,只有将其摆到一起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明确各处其地位和水平。因此,“比较论证,择优布局”,也就成为了旅游规划布局最重要的决策手段之一。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比较,大致可从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社会经济背景、资源的禀赋状况等方面去进行。

一般来说,距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较近,交通便捷,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好,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应优先开发,重点发展。但优势具有层次性,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比较的只是地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便为国家级优势。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还有全国乃至国际客流进入,故而要特别重视具全国乃至世界比较优势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的开发布局。

四、综合效益原则

观光休闲农业的实质是一种农游结合,一产向三产延伸的高效型市场农业。首先,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通过投资――收益分析,对那些资源规模大、旅游价值高、原有基础好、交通便捷、可取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便应优先开发。而且应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种养体验、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普等多种服务,以提高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其次,要讲求社会效益。即要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度假的场所与机会,提高其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并要尽最大可能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机会。再次,要特别重视生态效益。即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城郊营造好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城市绿化带屏障,防止城市污染扩散,以保持清新、宁静的城郊生态环境。

五、多样性原则

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个观光农业园区只要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便会产生多功能吸引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旅游者的需要,即可达到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况且,观光休闲农业本身的内涵极丰富,按其结构,有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之分;按其功能又有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等观光休闲农业之别。因此,在突出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的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但在具体安排旅游活动时,要考虑旅游者的一次性需求度,做到因人因时制宜,讲求实效;同时作为观光休闲农业园地来说,给旅游者留下一些余兴,吸引旅游者以后再来,以提高重游率。

六、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特别是青年旅游者参与需求最强烈、最迫切。农村空间广阔,农业内容丰富,观光休闲农业最富参与性特点。种瓜栽花、割麦插禾、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赏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宰羊、杀鸡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制、刺绣、唱山歌、讲故事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以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民俗参与型,青年学生农业夏令营参与型和农副产品购物型等,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观光休闲农业参与型项目。城市旅游者只有广泛参与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才能多层面体验到农村的深层次生活情趣和农民情感。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娱乐、参与需求,迎合参与时尚,在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上要特别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具有时尚性的多层次系列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性还应包括旅游地农民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参性。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活跃的旅游资源,只有把他们吸纳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操作,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才会使城市旅游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农业、农民文化氛围。因此,在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和布局中一定要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

七、科学性原则

21世纪的农业是知识经济农业,也就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参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5];与此同时,21世纪的世界旅游业也已迈入了科技参与型发展新阶段。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灌溉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所塑造的智能化温室、自控电导式无土栽培系统、高科技生物培育繁殖系统及其各色名贵稀有的瓜果、花卉、禽畜、水产等农产品奇观等,已成为吸引现代旅游者的热门项目。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龙骨水车提水,筒车吸水、风车扬谷、石碾磨面、牛耕田、施用土杂肥、手工采摘农产品,以及传统的纺纱车、织布机等,这些与现代高科技形成鲜明反差的传统农业景观,因为它们生动如实反映了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轨迹而同样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因此,观光休闲农业所展示内容的科学性特点,决定了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让旅游者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自觉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教育,自觉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以增强观光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功能。

八、整体开发原则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特点。首先,在外部它要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必须服从区域高层次或主系统发展战略;在区际间突出自己的特色,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市场导向前提下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产品特色优势,开发出明显区别于周边地区而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及其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其次,在内部它既要顾及到各大功能区的整体协调,又要考虑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协调;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教育、度假娱乐、休育活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其功能区一般又包括观赏区、示范区、休闲体验区、产品区,其规划布局得全面协调、整体发展。市场调研和预测、优势分析、产品设计和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市场开拓,产品的经营和管理等旅游营销全过程,可以说环环相套,关联性极强,也需通盘考虑,整体优化。第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周边多是农村,园区与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园区规划布局也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只有建立在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土地开发整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上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才会达到协调和谐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效果。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探析 篇7

一、休闲农业的概述

休闲农业是当今社会逐渐热门的一种新型产业, 其将农业发展第一产业和旅游业第三产业有机的相结合, 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度假, 旅游观光, 体验学习, 科技创新和加工销售, 挖掘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对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的改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刺激了服务业, 旅游业的发展, 阿尔文托夫勒认为, 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该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与旅游业集成的农村休闲农业的成长, 顺应了这一经济和文化的潮流。农业休闲体验, 新技术栽培园区, 自然生态产品的消费成了城市居民消费娱乐的理想选择, 而且此种娱乐项目的消费群体多数为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高的城市居民, 多分布与发达或较发达城市和地区的边缘。于此同时休闲农业改善了农业经济的结构, 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 休闲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补偿。就此, 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展开。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在我国, 休闲农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以及大城市和周边旅游景点区。虽然我国产业出现的时间晚, 但由于我国是世界的农业大国, 所以发展速度迅猛, 很快能够改观农业结构, 促进农村GDP增长, 并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 90年代之后, 休闲和观光相结合的格局发展起来, 21世纪后, 就步入了功能拓宽为休闲, 体验, 观光, 旅游, 健身, 教育, 学习, 度假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

目前, 我国发展了150多万家具有休闲农业特色的农家乐, 有相当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有12000多家, 直接地的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 年接待游客大约有7亿人次, 年经营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 我国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亮点之一。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分布不均, 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城市化和居民收入的差异。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 早先发展了该产业, 而现在也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旅游行业较发达的省市如云南、新疆、四川、河南等地也较早引进先进休闲农业技术并发展了旅游农渔牧业。

当前阶段, 休闲农业的形式种类琳琅, 范围广泛, 不仅局限于农业, 种植业、渔牧业和民间文化习俗也随同出现了类似模式的与旅游业结合的发展, 而其实质上都属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范畴。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多种自然生态的产业结构, 如:农业上, 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新型瓜果蔬菜供游客观赏, 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建设人工阳光房, 无土栽培的应用等, 像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一些大城市的近郊就出现了引进国际高端农业设备的农业观光园。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 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等。传统耕作民俗则有引导游人参与农作, 体验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快感, 体验采摘, 品尝, 购买原生态农产品等休闲活动。牧业则有在森林开展野营攀岩、烧烤、植林等活动, 亦有特殊植被品种引进的林园或当地林业资源发达的地区开展的生态生物学教育和参观体验活动, 亦可发展体验牧民本土风情的产业。渔业则利用现有的江河湖海或滩涂发展渔村文化, 垂钓织网, 烹饪海鲜河鲜, 体验非同寻常的渔家乐。有利用当地特殊的民俗风情的例如有关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的体验教育。在现阶段, 我国多有综合农林牧渔等多方面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 如珠江三角洲的田园公园则以基塘生态农业园为主, 同时综合农林牧渔发展农业休闲产业。涉猎广泛的发展方式使得各方面差异较大的省市自治区都能够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都能挖掘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所以休闲农业的挖掘和发展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从自发式到自主式再到开发式的转变。以下以江西婺源为例展示一幅我国休闲农业转变的快照。

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的时间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表现在农民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和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休闲农业活动, 婺源被称赞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色彩斑斓, 四季如画。特别是那里的油菜花尤有口碑。但是2000年以前, 是婺源旅游业的起步阶段, 虽然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古村落, 和独特的生态景观, 但是基本没有开发。虽然有游客来婺源观光, 只是景点附近的居民向游客收取一定的旅游费用, 通过向游客售卖当地农民自家产品来赚取一定的利润, 旅游经营完全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 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开发, 企业的投资。80年代以前许多地区与00年前的婺源处于一种水平和境地。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自主式休闲农业经济主要发生在90年代以后, 大众旅游的兴起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 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体验和自我感受。很多体验旅游融入到原本毫无修饰的旅游项目中。婺源在第二阶段的大开发战略中, 政府的主导投入和民间投资者加快了农业旅游的发展步伐, 发展了亚洲最大的鸳鸯栖息地鸳鸯湖、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等。在淳朴的古村文化和山水中添加了许多农家乐的娱乐成分, 为游客提供了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娱乐享受。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而且扩大的利润极大的富裕了当地的居民, 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开发式休闲农业经济主要发生在21世纪之后, 随着人民对绿色理念的崇尚程度的提高, 农业旅游越来越趋向于同绿色, 健康, 环保, 科技等主题的结合, 更加注重项目的科学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婺源在后期的开发中, 在休闲旅游的规划中加入了关于健康生活健康养生等主题活动, 增加了农业观光和旅游的趣味性知识性, 符合社会发展对旅游需求的潮流。

当今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将休闲农业旅游推向一种由绿色, 知识, 科技主导的高水准的休闲娱乐方式, 这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体现。

四、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发展休闲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基础, 而发展休闲农业能优化农村的发展结构, 无论从经济, 社会, 医疗, 教育, 文化层面来谈都是新农村建设需要提倡的必要手段。

1.从经济角度看, 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旅游和农业生产资源, 在开展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引进新技术, 发展新设备, 为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如兴修公路, 完善餐饮、住宿、医疗等服务。在与休闲农业配套发展的一系列设施中, 逐渐将农村的生活质量拉升几个档次。休闲农业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增加了农村的收入, 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了农业功能,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发展了农村旅游服务业。于此同时, 新技术新发展能够提高农业的产量, 为农产品的更新增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2.从社会角度看,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们所需要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发展水平低, 而农村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而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为农民谋利益, 引进新技术为增产做贡献的新兴产业, 能够统筹我国城乡发展, 缓解发展不平衡的压力, 必然是帮助促进城乡技术交流文化交流, 缩短城乡差距, 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政府应该重视农村的发展, 加大拨款, 促进企业投资力度发展和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3.从城市角度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浮出水面, 人口集聚增加, 高楼林立, 绿地减少, 空气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品质无法提升的矛盾。城市化引起的雾霾, 交通拥挤无疑都难以解决。加上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工作学习生活得压力, 必然越来越多人活得身心疲惫甚至引起疾病, 他们会渴望在清新的自然环境中寻找慰藉, 他们会渴望在农村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 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 欣赏田园风光, 享受乡村生活。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正适应了他们的需求, 给渴望在自然和舒适的环境中得到缓解的城市人一个喘气的机会。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无疑也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HDI的重要的发展方向。

4.从医疗保健角度看, 休闲农业提供了一个清新舒适的绿色活动空间, 人们可尽情呼吸新鲜空间, 从事休闲活动, 感受大自然的乐趣。有利于人们改善生活质量, 从清新自然的农村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健康养生意识, 而不是每天忙碌生活完全忽略了自我。休闲农业同样培养了人们的自然环保意识, 只有保护好农村的自然风光和资源不受破坏, 才能让城市里的人们偶尔也能享用一下大自然的馈赠, 而只有环境不遭受破坏, 休闲农业, 观光体验旅游的产业才能够生生不息。

5.休闲农业旅游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教育层面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多可能从来不知道大自然到底有多丰富。通过对农作体验, 自然观光, 乡土民俗的感受, 能扩宽人们的知识面, 促进城乡了解和交流。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 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促进民俗风情和技艺的延续和传承, 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农村文化。

五、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休闲农业固然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然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短, 而且发展经验属于舶来品, 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而我们所要做的, 应该是正视这些问题, 然后设想解决方案来完善它。

1. 资金匮乏, 投资不足。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的更进, 因为参与休闲农业体验的一般都是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 他们消费的满足感来源于从自然中得到的愉悦而并非需要体验艰苦的生活环境。所以农村相配套的住宿, 饮食, 安全, 卫生等的建设若要达到要求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 农民的合伙制一般不能够达到该要求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投资, 然而, 政府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使得融资不足, 休闲农业无法集约发展规模小而零散, 档次低造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高, 引起恶性循环, 资金的匮乏制约着休闲农业规模的发展。

2. 脱离实际, 过度竞争。

开发休闲农业是发展农村的好道路, 所以导致近来许多地方冒然发展休闲农业, 为发展而发展, 盲目发展。根本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没有考虑周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市场规模, 没有进行市场分析, 投入发展的资金和客户规模是否配比, 盲目下的投资最后导致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繁多, 同一地区竞争者过多, 将造成过度竞争, 开发模式雷同, 规模小形式单一, 观光、娱乐、度假等形式多, 而知识型、疗养型等高端休闲模式则较少, 对本地的民俗和文化开发不充分造成休闲农业没有产品的定位和特色, 也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往往会因为客源不足而打水漂。脱离实际的投资将会损伤农民的利益, 扭曲了休闲农业的本质, 原本被用于农作的土地被占有, 被荒废, 土地流转, 合作方式等问题将暴露出来。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 挖掘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3. 技术匮乏, 管理不足。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专业化, 科技化。实现绿色、环保、科技的主题是未来发展的主潮流。然而, 由于技术和管理的缺乏并不能够有高水平的提升, 并且没有足够的法律法规在规范休闲农业市场的发展, 这将导致很多弊端, 如用地, 投资贷款, 食品卫生, 消费者权益, 农民利益等方面的规范缺乏, 将导致投资、餐饮、消费等方面的混乱, 发展无序, 市场混乱。由于农村一般地处偏远, 条件环境差, 不容易吸引高科技的人才前往管理开发和研究, 导致技术匮乏和人才不足问题。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培训, 缺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自然发展的消费业, 服务业, 娱乐卫生业都颇于原始化。这将不容易使得产业走向高端化, 而停滞在原始阶段不得发展。

六、我国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政府应发挥有型的手, 增强引导扶持与规范, 首先必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性, 发展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其对优化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产量, 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指导, 需要政府善于投资发现商机, 鼓励企业融资和政策的扶持。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地政府应该建立一个规范的机构或组织来协调当地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申请发展项目的农户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地区的卫生标准, 价格标准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充分发挥当地土地, 农业, 文化, 服务等各部分的作用, 鼓励和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项目应突出当地民俗特色或自身的创新, 向绿色, 环保, 科技, 文化的理念靠拢。根据自身自然, 经济, 社会文化的特色, 发展有自身吸引力的产业。考虑市场需求, 空间布局, 交通区位和资源条件发展因地制宜的项目, 注重强化产业或企业间的品牌意识, 创建自身有特色的休闲娱乐方式, 构建主导企业, 树立旅游品牌, 以创新赢取市场份额, 获得竞争的完胜。加大宣传力度, 以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提高产业知名度, 亦可通过发展当地农业特色产品的销售促进收入的增长, 还有应注重农村文化的开发、传承与发展, 注重知识导向性和科技导向性休闲娱乐项目的发展。注重精神文明的交流和塑造。

3.应多加强素质性人才的培养, 加强管理制度的规范, 提高服务业的水准。良好的服务是沟通客户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服务质量的好坏影响客户对于此次旅程的总体评价, 是决定客流量和回头率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定服务标准, 定期对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期间考核评估, 采取奖励和评优制度鼓励服务的规范化。搭建平台组织从业者交流和学习, 使得休闲农业产业能够有序高质量地进行。

摘要:概述了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的概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其发展模式的转变经历了自发式, 自主式到开发式阶段并以婺源为例简要介绍此类转变。休闲农业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休闲农业,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策略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 2008

[2]洪霞芳.增权视角下江西古村落旅游发展思考.旅游经济

[3]付华, 吴雁华, 穆建怡.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三农问题研究, 2007

中国休闲农业型景区发展模式 篇8

所谓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

休闲农业景区的发展标志着全球农业休闲度假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我国国内许多地方都发展了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的浙江奉化滕头村、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场、辽宁盘锦西安生态养殖场等,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近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发展运作中,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1、脱离农业经营

如有些休闲农业园以农业的名义征地,然后搞房地产开发,严重偏离了主题,往往是人气没有增加、地皮没有增值、收入没有增长,结果只能是低价转让或者关门了事。

2、项目雷同,缺乏创新

中国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的产品基本上都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再附送一些采摘活动的层次,各项目之间没有差异。仅北京一地,就有顺义“三高”、昌平的“小汤山”、朝阳的“朝来”、海淀的“锦绣大地”等数家的产品类似,导致市场吸引力的相对下降和相互间竞争的加剧。

3、有人气没财气

游客到度假村后,往往花费不大,除了少量娱乐和餐饮外,不再有其它的消费,导致景区虽然热闹非凡,但最后一盘点还不够运营费用的。分析原因,造成消费乏力的原因不是游客的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少,许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有钱花不出去。

4、淡旺季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旅游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在北方,淡旺季的反差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客源群体主要是城市人口,周一到周五的生意往往比较冷清,周末又人满为患,接待能力显得不足。

分析和比较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休闲农业景区,有许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有些具有共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市场领先性,这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础和方向。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一、生态的原则

“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休闲农业园主题选择的基本出发点,生态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本原则。

生态作为农业和旅游两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全过程体现在:①能源的利用;②循环经济与3R原则;③以园养店,以店促园——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该度假村利用天然能源、能源再利用,比如使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旅游循环经济表现为5个特征: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3R”原则则是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该度假村在实际运作中遵循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种养的循环圈以及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既节约了能源实现资源再循环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店”是消费场所,为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

该度假村按照“以(农业)园养(旅游)店、以(旅游)店促(农业)园”经营思想,在布局上采取“前店后园”的方式,“园”有种植园区、养殖园区、科技园区;“店”有有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开饭楼”;四季可垂钓的“蟹宫”;综合性大型康乐宫;特色农家小院客房和仿古农庄;各种动物观赏的“宠物乐园”;夏日室外冲浪的海景水上乐园、各类农家民俗表演、农业观光、采摘、自捡生态蛋等项目。

二、寻求产品差异,创造欢乐体验

现代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Being)、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在项目设计中,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特别需要体现地方性。

该度假村注重从各方面塑造绿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比如现场消费、创造自然的氛围、设计民俗游乐项目、创造消费的需求,让游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度假村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给游客创造出集食、宿、游于一体的平台。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产品设计、奇特的农家文化,旅游与休闲的巧妙结合,众多的参与性项目,悦目的资源整合,不同的消费档次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者需求,高质管理与温情服务等构成了度假村提供游客欢乐体验的基本要素,使游客感到物有所值。

农业休闲旅游的一般比例为:旅游收入占总收入(农业收入+旅游收入)的40%左右,条件差的地区,旅游收入可以占总收入的20%左右。而在该度假村,所占面积中90%为农业用地,10%为旅游休闲用地,但其收入70%来自旅游,30%来自农业。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三、管理目标与管理系统总体控制、有序服务、整体经营

在一个时期内,由度假村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实施对旅游区的总体控制,包括统一区域内规划,统一区域内建设,统一区域内管理标准,使区域内所有从业者都能如一个企业内部各环节一样,得到有效控制运转,最终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组织结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目标,促进景区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董事会制度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休闲农业型景区的一种比较好的管理形式。

经营管理

各区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循环利用。首先是农业区和度假村分开管理,各自独立核算,实行大循环。该度假村的饭店与农业区现有员工1500多人,实行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制度,饭店聘请的是专业人士经营,农业区实行的是承包责任制,遵循了一条“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发展思路,实行园区开放(不收门票)、采摘园免费品尝等措施。

经营体制

减少管理层次,集团公司总经理只管理各单位第一负责人,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只管理下属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划小核算单位,原则上,能够进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要进行独立核算,直至核算到小组及个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使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压力和动力;专业化管理,防止各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后,各自都设立自己的辅助部门而导致“小而全”现象,必须对各经营单位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分工,各经营单位只负责本专业和本行业的事项;社会化服务,主要指在景区,把可以进行公共服务的部分统一由物业部门来管理,物业部门通过为各经营主体单位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

管理方针

强调景区生态是景区的生命,生态效益等于或者大于经济效益,不仅仅使环境得到保护,而且使环境更美好、更丰富;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景点向游人介绍、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企业的财富与资产进行管理。

内部能力建设

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岗位交叉互补(Cross-Utilization)与现场走访,由游客和员工共同营造度假村的欢乐氛围;在服务过程中,推行行动准则的“SCSE”策略,即:安全(safety)、礼貌(courtesy)、表演(show)、效率(efficiency);同时,编制详细的作业手册,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

叶昊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旅游规划专家

旅游规划专家,在旅游行业工作10余年,专长于宏观战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从事酒店管理、旅行社、景区管理等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个旅游规划和策划的编制工作,发表过多篇文章,作品收录入《中国旅游理论与实现》、《中国原创导游词全集》等。

四、获取综合效益合理回报、适度风险、多业共生

不追求高额和短时间内的回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综合各个方面信息,研究政策风险、控制经营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减少合作风险,制订详细周密的开发和运作计划,从各个方面保证投资和经营的可控。

以“创造新的生活品质”为宗旨,坚持“生态社区”的开发理念,按照“旅游+农产”运作模式,营造区域亮点。总体发展思路是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个理想的绿色家园,通过主题公园化的再造过程,打造具有综合功能的社区空间。

除在上述几个方面有所发展创新外,该度假村在生态与人文结合方面注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有计划的进行规划化集约化经营,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的优质农产品,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度假村的发展。自2001年起,该度假村营业额以近乎100%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寿保下一篇:国旗下演讲稿励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