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2024-10-17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共12篇)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篇1

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山西休闲农业的萌芽率先在城市近郊、晋中盆地、晋南盆地等农业较发达地区出现。休闲农业的诞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却不能不说它是靠广大劳动者一个又一个创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只是最初未提出“创意农业”的概念, 并以产业化模式或创意农业的理念去进行规划和发展经营。换句话说, “休闲”强调的是产业的功能和作用, “创意”强调的是产业的运作理念、创新思维和实现的手段[1]。笔者将这两个层面融合起来加以论述。

山西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优势

地理资源独特。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 总面积156 300 km2。全省南北狭长, 山峦起伏、地形复杂, 最高点海拔3 058 m, 最低点海拔仅180m。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整个地貌被黄土广泛覆盖。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大小河流1 000多条, 最长河流汾河为659 km。

气候资源多变。山西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南北温差较大, 昼夜温差大, 气温分布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无霜期南长北短, 南部长为220 d而北部仅85 d, 年平均降雨量400~650 mm, 属于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

物种资源丰富。山西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 造就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2]。高等植物 (除苔藓外) 约有160科、3 000种, 其中草本植物约占2/3, 木本植物占1/3。有红豆松、山白杨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3种。野生药物有90多种, 野生鞣质植物50多种, 野生油脂植物70多种, 野生芳香油植物40多种, 野生淀粉及糖类植物50多种。

山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特色农产品有谷子、杂豆、莜麦、荞麦等, 产量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苹果、红枣、核桃等干鲜果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 陈醋、小米、芦笋驰名海内外。

山西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多, 但多数种属的个体数量很少, 分布范围狭窄。有87种分布较广泛, 近80种个体数量已很少。属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娃娃鱼等近30种。

悠久的多样化的农耕文化资源。山西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农业发展史, 尧、舜、禹都发迹于此, 是人所皆知的大夏之墟[3]。考古证明, 春秋时期晋国的社会经济已从锄耕农业发展至犁耕农业, 成为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隋唐, 山西农业发展规模和区域不断扩大, 带动了漕运水利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明代, 大力开展民囤、军囤、商囤及大规模移民囤, 刺激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区域风俗的融合。历代农业生产的进步, 形成了山西社会风俗的农耕文化特色, 比如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导致生产习俗的变化, 从木制耒耜到青铜铲, 从石犁到铁犁, 从人力挽犁到牛马耕作, 从粗放播种到耧车作业以及休耕轮作, 绿肥养田, 穿渠引水, 仓储囤积, 农桑并重, 五谷相辅等等, 无一不是因创意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习俗不仅表现在诸如春耕、种植、收割、存储等各个生产环节之中, 也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村落社区, 家族家庭, 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等方方面面, 如延续千年的打春牛、填仓节、寒食节等祭祀活动经久不衰, 粗粮细做及民俗文化的花馍, 特色的酿造醋和酒等, 都是先祖们创意和智慧的结晶, 方构成今日山西食文化之特色。

特殊的地理地貌、丰富的农业资源及悠久浓厚的农耕文化积淀, 为山西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山西休闲创意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

农耕文化传承型。农耕文化传承型指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和底蕴, 辅之以农家风情吸引游客。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农耕文化调查保护范本的晋中市榆次区的后沟村、祁县的乔家堡村、长治市武乡县的砖壁村等。运城苹果文化节、清徐葡萄文化节和醋文化节、沁县的小米文化节、临县的红枣文化节等, 形成了浓郁的休闲创意农业文化氛围。

观光休闲型。观光休闲农业是借助当地独特的产业或产品优势, 以休闲观光为最大卖点。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山西省观光休闲农业点已发展到500多家, 农家乐5 000余家, 吸纳农民就业5万余人。有国家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点5个, 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8个、示范点24个, 三星级示范企业2个[4]。观光农业已成为山西省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太原市清徐县以葡萄为特色, 开发出一批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景点。

特色资源挖掘利用型。利用当地野生资源或农副产品转型发展创意产业。如将野生山核桃变废为宝, 制作出大到餐桌, 小到烟灰缸等摆设饰品50多种, 还不断开发出“核家欢乐”“核气生财”等寓意美好的系列产品。在乡宁县, 利用仅存于山西吕梁山和中条山南端的古老树种———翅果油树, 开发出具有保健功能的高经济价值的生物制品翅果油系列产品, 一项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正在形成。

参与体验型。参与体验型是指游客参与体验农业劳作、农村生活以及乡土风俗活动, 并在其中得到劳动、收获等乐趣。如太原市小店张花村华辰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孙家寨采摘园、清徐县通和农场等地, 让城市各类人群在这里收获了种植、采收的乐趣。

科技示范型。科技示范型是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的高科技农业项目, 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使他们受到教育, 还可以给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中专学生提供观摩、学习、培训、实习和交流的场所。如晋中市榆次区的丰润泽高科技栽培示范区。

养生修心体验型。养生修心体验型主要指利用“天然氧吧”自然环境, 建造吃、住、养、玩一体的休闲场所。如长治养生旅游文化园区, 利用国家级湿地公园天然环境和药材生产基地, 养生美食、养生药材、养生气候等完美配套的养生资源, 将最古老上党养生文化与佛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文化巧妙结合, 开发了全国第一家养生体验旅游产业园区。

山西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休闲创意农业缺少规划和政策引导。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多种农业发展规划, 但各级政府对规划“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重视, 出台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性扶持政策还不够。

创意农业的类型单一。不少创意农业项目仅停留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良种上, 或是以开发观光农业为主,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割严重, 内涵不足, 类型单一。

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少。2010年山西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 057家, 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420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394亿元, 但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以畜牧饲养、加工为主, 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与文化、艺术少有结合, 辐射面小, 带动力不强。

创意农业科技支撑缺乏。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生产加工工艺落后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 不少农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 品牌效应不强。

创意农业人才匮乏。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既有赖于创意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更有赖于创意农业专业人才, 而这方面的人才在山西尤其缺乏。由于创意农业的高智慧和高创新性, 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必然逐渐凸显。

创意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由于缺乏创新科技的支撑以及创意性的单调和浅薄, 同时也由于土地、水资源的限制, 以及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 休闲创意农业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创意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充分实现。

山西休闲创意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划是休闲创意农业发展的总开关。从强化规划体系入手, 把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业作为主导产业。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发展规划, 强化科技创新对休闲创意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为休闲创意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加大支持力度。为促进休闲创意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创新政策投入机制, 加大对休闲创意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改革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方式, 在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同时, 要安排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 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 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激发休闲创意农业发展潜能, 增强休闲创意农业发展后劲。

严格规范管理。山西省休闲创意农业发展应采取政策引导、行业管理的机制。要充分发挥现有山西农业观光协会的作用, 设立创意农业分会, 制定相关标准和服务行为规范, 树立创造品牌意识, 培育休闲创意农业特色品牌, 突出“民俗文化就是资源, 特色品牌就是资源”理念,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吸引企业、社会闲散资金发展休闲创意农业龙头企业,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定期开展创意农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 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促进休闲创意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国.创意农业的定义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关系及其他[J].农产品加工, 2010 (1) :40-42.

[2]黄河新闻网.山西动植物资源[EB/OL].[2012-03-01]http://www.sxgov.cn/tzsx/tzhj/206236_5.shtml.

[3]聂元龙.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 :74-80.

[4]贠娟绸.山西:休闲农业“钱景”光明[N].山西经济日报, 2012-06-05 (2) .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篇2

2.1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以田园农业、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回归自然等,作为基本发展模式。在这一系列项目上大多都是农民所自主开发的,具有很强的仿效性。专业性能不强,缺少系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科学的论证。再加上生态功能简单,布局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定位不精,发展落后

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小规模经营地区。由于设备不够齐全,相对简单,再加上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没有文化、社会等方向上的定位,单纯地局限在经济效益上。这就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很难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3管理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多数地区得到规范化的经营,没有相对健全的约束机制。在道路建设、配套设备、房屋结构等方面各行其是,杂乱无章。在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还没有系统的协调发展,游客的食宿、娱乐、卫生等方向还得不到广泛的保障。

2.4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政府扶持力度达不到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休闲农业 ;攀枝花市 ;现状 ;对策建议

分类号 F320.3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因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在三线建设中发展起来,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钒钛和能源基地,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由于其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年四季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成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是川滇交界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2014年,攀枝花市人均GDP达到7.06万元,位居全省第一,非农业人口59.8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3.43%[1],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经济条件。进入“十二五”以来,攀枝花市提出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中国钒钛之都、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阳光康养产业[2],更是为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1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类型

按照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分类[3],见表1。

攀枝花市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久远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又有50年的工业开发建设史,人文资源丰富[4]。近年来农业发展迅速,2012年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增长,家庭农场、农庄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步涌现,早市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本成型[5]。已形成金河芒果、大田石榴、攀枝花块菌、国胜茶、黄草樱桃、平地杨梅、中坝草莓、盐边桑葚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9个,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52个,无公害畜产品8个。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产品丰富,有自然观光、工业旅游、运动健身、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等各种旅游项目,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2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类型

20世纪90年代,全市城区周边开始兴办的“农家乐”和度假村,拉开了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序幕[6]。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休闲娱乐型、观光参与型、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等多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表2)。

在攀枝花市的休闲农业发展上,出现了休闲农业与康养产业结合的特殊类型——休闲生态康养型。这得益于攀枝花市冬季温暖的阳光和“大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近年来随着 “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名片的打造,攀枝花的冬日暖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三线建设”的退休老人、“文革”返城知青及他们的亲友以及攀枝花人的亲朋好友们都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在严寒的冬季选择到攀枝花来避寒过冬,他们喜爱居住的农家乐把攀枝花的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天然的“嫁接”到了一起。冬季康养产业逐渐成为攀枝花市的“朝阳”产业,来攀过冬的老人们被亲切的称之为“候鸟族”。众多的农家乐增添设施,加入康养业务,承接“候鸟族”来攀过冬,康养产业的加入延长了攀枝花市的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休闲农业融入阳光康养,成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的特色[7]。

1.3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成效

对攀枝花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成效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

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8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5%[8],占全市GDP的9%,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3.1 农家乐(渔家乐)与旅游新村

农家乐是攀枝花市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体,全市农家乐主要集聚在旅游新村,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到集约发展的阶段。旅游新村建设突出一村一品的特点,把旅游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围绕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特色餐饮、民族文化、阳光康养等开展经营。全市重点打造的旅游新村共16个,其中743户农户具备旅游接待能力,乡村旅游床位达到13 945张。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冬至2015年春季,外地老年人来攀过冬总人数在3万人次左右,农家乐直接经济收入3 000万元。“休闲农业+阳光康养”成为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1.3.2 各类节庆活动

随着近些年周末游、亲子游、全家游等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全市大力打造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品牌。这种通过政府搭台,农户、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的各种农事节庆活动广受欢迎,从冬季开始的“欢乐阳光节”“枇杷节”“草莓节”;“春季的三花节”“桃花节”;“春夏季的杨梅节”“桑葚节”“樱桃节”;“夏季的火把节”“花鱼节”“泼水节”;“秋季的芒果文化节”、葡萄采摘、普威梨采摘等。经过努力打造,做到了一年四季节庆活动不断、活动内容缤纷多彩,节庆活动成为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又一代名词。如2015年“桑葚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的游客2万余人,西区庄上迎春花卉展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13中国·攀枝花欢乐阳光节”期间全市共接待市内外游客32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6亿元。

1.3.3 民俗农庄和大型商业基地

农庄属于休闲农业的高端业态,在攀枝花市方兴未艾。全市休闲农庄脱胎于发展较好的星级农家乐或乡村酒店,有的直接起步于高端。民俗农庄注重文化传承和参与体验[9]。如米易县益满达休闲渔业度假基地建设有水族馆、游泳池、观鱼景观长廊、观鱼亭、钓鱼城等。在这里游客能了解鱼文化、观赏名贵鱼种,参与捕捞、垂钓,品尝特色鱼类,是富有鱼文化特色的休闲康养基地。盐边县大笮风休闲农庄以悠久的大笮文化为魂,围绕美食、民宿、康养、度假经营,开设了手工制茶工艺、纯粮“马锅头酒”酿造、铁核桃油生产线、特色农产品加工、野钓、下河摸鱼、果蔬采摘、采茶制茶、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参观体验项目,打造有盐边菜、花城荣耀系列白酒、盐边油底肉、国胜茶等品牌产品。东区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由大型企业加入开发,是集阳光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户外运动、山地游憩、绿化景观为一体的商业综合服务体,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是休闲农业的又一集约化发展形态。

nlc202309021027

1.3.4 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

由政府开办,提供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公益服务的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公园。如米易县青松林农业公园,主要为游客提供田园风光、设施农业、农耕文化展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等产品。苏铁自然保护区为游客提供生态保护、热带亚热带植物风光等科普教育产品。攀枝花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及亚热带植物标本园是攀枝花市大、中、小学生实习和科普教育基地,毎年免费接待全市中、小学生参观学习2 400余人次[10]。

2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科学规划,缺乏历史和文化传承

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是在市场作用下自由发展起来的,缺乏整体规划。农家乐建筑形式多为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庭院及房前屋后的建设对生态与当地文化的融入不够,人工化倾向严重,有游客反映:“到农家乐耍,有‘从大钢筋水泥森林到了小钢筋水泥森林’的感觉”,建筑与景观打造缺乏生态美,与现今人们崇尚生态自然的要求不符。全市很多旅游新村都存在“到哪里都是吃饭打麻将”的总体印象,特色不明显。部分新村建设时原始风貌被统一的现代化建筑取代,厚重的历史感消失,文化传承断裂。

2.2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不配套

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涉及的交通、通讯、商业、电力、安全、休憩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有的设施老旧。攀枝花市大多数的村社道路均在4 m左右,有的甚至只有3 m,在平时服务农业生产没有问题,但在农事节庆时就不能满足通畅的要求了,且在田间地头大多没有设置错车道和停车场,缺乏指引标志,游客驻足观赏、体验品尝时就显得拥挤不堪,游客逗留时间短。如在黄草樱桃节期间,发生过“车多路窄,游客堵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休闲农业类型多,但总体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桑葚节期间,某些游客采摘桑葚的地方,没有餐饮供应,要重新驾车另找地方。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基地结合不紧密,如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农业主题公园,在观景台上可看到标准化的稻菜轮作农业景观,到观景台上参观的游客不少,但走到田间地头体验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因为田间地头没有配套步行参观设施,未设置体验专区,没有专门的食宿,游客需要到其他地方吃饭休憩,农业公园没有起到串联起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作用。另外,部分农家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卫生条件差,地理位置虽好,但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吸引不了回头客。

2.3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乡土文化挖掘不够

目前全市大多数农家乐仍然在农户的庭院中发展,农家乐设置的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大多数还仅着眼于“吃吃饭,打打麻将”的基本要求,提供的产品少,与本地市场崛起的多样需求相比存在差距。如在农事节庆活动时,只有采摘活动,游客没有更多自己动手参与的项目;针对小朋友、学生、中青年、老人等不同人群开发的产品不够丰富。在产品开发上结合我市特有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不够多、不够深,游客文化体验不强,乡土氛围不够浓郁。

2.4 休闲农业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商品品类少质量不高

全市休闲农业产品品牌不多,全市4A级景区仅2个,2A级的旅游新村景区5个,星级乡村酒店和农家乐仅90余家,三星级以上乡村酒店和农庄不多[11]。休闲农业商品主要为鲜果、蔬菜、土鸡、油底肉等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种类不够丰富,质量有待提升,面向游客的高品质品牌农产品不多。多数农家乐和旅游新村鲜有工艺品、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2.5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力度不够

全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大多脱胎于当地农民,缺乏先进管理经验,接待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餐饮、住宿服务从业水平、文化素养水平等有待提高。也存在各家各户各自为战,各旅游新村在集约经营、统一管理上做得不够,没有成套的经营体系,缺乏组织协调,行业自律管理欠缺。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指导,缺乏对行业的系统管理,没有明确相应管理机构,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政。

3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发展面向本地、周边及全国康养产业市场。根据攀枝花市休闲农业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两大区域:一是休闲生态康养产业片区,包括三区两县的城区周边及河谷平坝传统农区和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米易溶洞、红格温泉等名胜景区周边及观音岩库区、桐子林库区、二滩库区、胜利水库-大竹河水库沿线等依山傍水区域,含银江镇、格里坪镇、仁和镇、攀莲镇、撒莲镇、丙谷镇、垭口镇、桐子林镇、白马镇、红格镇、得石镇,这一区域冬季温暖,毗邻城市周边,又有旅游景区和农业做支撑,适合发展具有阳光康养、观光休闲、清凉避暑、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业。二是踏春消夏休闲农业片区,包括三源河流域、把关河流域、大河河流域等传统特色农区和格萨拉、迤沙拉、普威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含渔门镇、国胜乡、永兴镇、惠民乡、大田镇、啊喇乡、格萨拉乡、平地镇、普威镇,该区域在春夏季气候凉爽,既有多样的景观和丰富的物产,又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适合发展具有踏青赏花、清凉避暑、度假、节庆、科普教育、民宿、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业。全市要统筹兼顾,做好系统的发展规划,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旅游、文化等资源,注重两大区域自身特色的挖掘和打造,避免重复开发,构建区域功能互补、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格局。

3.2 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打造时要注重保护村庄原有风貌,既让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又让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建设时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现有山水脉络,不可破环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加强道路、通讯、水电、卫生、安全、商业等公共设施建设,对肩负休闲观光的村社道路进行硬化、扩宽和增设错车道,完善旅游新村路标指示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公共卫生间、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对发展休闲农业的乡村,在新村建设同时做好农家乐的提档升级[12],搞好农家乐庭院美化,提升建筑风格档次,配套好特色餐饮、住宿、医疗、购物、娱乐等服务,满足休闲娱乐与阳光康养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nlc202309021027

3.3 产业联动,集约发展

在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上要一、二、三产业互动,按照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并举一体化经营发展的总体思路[13],将单一的农户个人发展向规模集约发展转变,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阳光康养、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推动单个农家乐、农庄、旅游新村、大型商业基地等经营主体联合开展经营。

3.4 开发多样产品,融入更多文化元素

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要融入传统耕作、渔猎、饮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风俗习惯、作息方式等乡土文化[14],开发文化内涵丰富、更加富有精神享受的项目,拓展教育和体验功能,有康养业务的农家乐要开发符合“候鸟族”需求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开发舂糍粑、推豆花儿、织布、竹编等富含文化特色的项目,使游客既能体验到优质特色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又能感受到深厚的农耕文化。在游客离开时,还要为游客多开发“想带走、用得着、还要来买”的农副产品、工艺品、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

3.5 大力开拓市场,打造休闲农业产品品牌

攀枝花市提出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休闲农业要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积极参加休博会、旅博会、冬旅会、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大力开展推介活动,宣传冬季阳光旅游,拓展康养市场。同时,重视开发本市及华坪、永仁等周边市场,开展宣传和游客培育,扩大本地及周边的休闲农业市场。加快建设休闲农业电子销售渠道,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模式,如在各旅行社、网站及手机APP上推出乡村旅游线路和康养产品,推动乡村酒店、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加盟开展网络营销,推动在电子地图上标注旅游新村、农家乐、农庄等的地理位置。结合内外两个市场,打造“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名片,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等;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点[15],培育休闲农业著名、驰名商标。

3.6 加强管理,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明确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管理,在财政、金融、科技、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和服务[16]。推动建立攀枝花市休闲农业协会,健全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培育休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经营[17]。营造顾客、经营者、政府、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多方参与建设的良好环境。

3.7 加强教育培训,培育休闲农业产业专业队伍

开展接待礼仪、餐饮服务、护理、陪护、健身、营养、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专门从业人员队伍和管理人才,促进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攀枝花概况2015:[2015-1-27]http://www.panzhihua.gov.cn/50years/zjpzh/pzhgk/

542566.shtml.

[2] 阳建英. 攀枝花开发阳光康养旅游浅析[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32):7.

[3] 严贤春. 休闲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5-19,68-69.

[4] 崔朝晖,彭 勇,廖 红. 攀枝花市阳光 生态 健康旅游研究[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36-39.

[5] 攀枝花市农业考察团. 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 加快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J].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0,35(1):14-19.

[6] 李福惠.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攀枝花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N]. 攀枝花日报,2009-05-10.

[7] 吴 卉. 加快推进攀枝花乡村休闲旅游的对策研究[J]. 中国果业信息,2010,27(7):15-17.

[8] 攀枝花市旅游局. 攀枝花市2014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2015-01-14] http://www.pzhsta.gov.cn/ghzs/

lytj/system/2015/01/14/000578960.html.

[9] 刘红瑞,安 岩,霍学喜. 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2):83-89.

[10] 攀枝花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及亚热带植物标本园.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http://www.scst.gov.cn/zhuzhan/kpjd/20150213/20180.html.

[11] 攀枝花市财政局农业处. 攀枝花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研究[J].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3,38(3):57-65.

[12] 曾 倩,成 春,骆颖俊,等. 浅析休闲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及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12(1):18-21.

[13] 孙好勤,高志强.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389-394.

[14] 浦晓琴.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3.

[15] 幸 超. 四川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研究[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5-58.

[16] 郭 红,王永志. 西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浅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2):67-69.

[17] 吴建强.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四川的启示[J]. 调研世界,2012(11):38-42.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篇4

1 荆州桃花村与衢州柑橘农场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1.1.1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荆州市现占湖北省总面积的7.6%, 面积达14067km2, 包含9个县市区:荆州区、沙市区、石首市、监利县、江陵区、松滋市、公安市、洪湖市及荆州开发区等。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 属浙江省辖地级市。衢州在历史上一直是闽浙赣皖四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自古以来就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美称。衢州境域东西宽127.5km, 南北长140.25km, 总面积8844.6km2, 境辖衢江区、江山市、柯城区、龙游县、开化县和常山县。

对比看来, 荆州市虽在休闲农业方面起步晚于衢州市, 但是却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优势地位。荆州市作为中部城市, 周边辐射区域较广, 其在全国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1.1.2 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荆州市经济的崛起和发展, 荆州市近几年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连续3a位居前列。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亿元, 同比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长值达380亿元, 增长优势明显。2013年全市继续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大力加强项目建设,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投资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共接待游客1562.6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92.6亿元, 分别增长29.2%和31.1%。

经过初步核算, 衢州市在2012年GDP达到982.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9.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31.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0.99亿元。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衢州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稳中有升, 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荆州市和衢州市近几年的经济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且第三产业增势明显。从长远来看, 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产业增长劲头强劲。

1.1.3 资源特色显著

荆州市自2006年以来就以太湖桃花村农家乐作为大力打造的黄金旅游节目, 更是在2007年被荆州市旅游局评选为“荆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 桃花村正努力申报“湖北省旅游名村”的项目。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的多方位宣传, 努力提高湖北省荆州市桃花村的宣传度和知名度。

据资料统计显示, 钱江源、仙霞山、紫微山、三衢山、廿八都则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柑橘类植物不仅绿树成荫打造田园风光, 也可以进行盆栽移种放于窗台进行观赏, 来衢州游玩的游客在欣赏桔树美景, 被自然香氛环绕的同时也可以将橘海复制回家。

对比荆州市和衢州市的产业资源, 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各有其资源特点且有其地方特色, 都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这些资源特色成为其旅游产业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1.2 内部劣势分析

1.2.1 荆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劣势分析

1.2.1. 1 劳动空心化严重

现今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占农村劳动力的49%左右, 且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农村青壮年缺失导致的劳动力空心化和务农人员老龄化现象明显。

1.2.1. 2 部分农村道路情况不佳

荆州市作为古时水路交通的核心, 其市区的区位优势明显, 但是涉及到县市区、农村的道路则存在“通路不通车”、“只通不畅”的状况, 很多村级公路的通畅率仅为8.5%, 没有承载大型客车的能力。

1.2.1. 3 游玩观赏期短, 游客消费欲望不强

每年3、4月份桃花、梨花和油菜花大面积开放, 每年秋季的9、10月份为果实成熟的季节, 夏季由于田地里无阴凉区、田间由于太阳暴晒温度较高, 没有游人或者观光客会选择夏季进行游玩。冬季由于无景可观、天寒地冻也成为一年中最萧条的季节, 旅游设施闲置, 桃花村的经营户收入锐减。

1.2.2 衢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限制因素和主要劣势分析

1.2.2. 1 产业林相单一, 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由于衢州柑橘产业带种植产品单一且柑橘林四季常青, 缺乏季节变化的明显特征。

1.2.2. 2 市区人口偏少, 辐射范围较小

衢州市建市较晚,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较低, 人口集聚力和周边辐射力都显得较为弱势, 对中心城市而言规模偏小。

1.2.2. 3 设备设施和环境有待改善

衢州市的林业农家乐在硬件设施和环境质量方面都有所欠缺, 同时, 作为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大跨度行业, 农民在角色转变上难免存在不足。综合看来, 荆州市和衢州市目前开发的休闲农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 缺乏特色精品项目。所有的主题活动最后都变成吃饭、打牌、钓鱼等千篇一律的活动, 严重影响游客的重游率。

1.3 外部机遇分析

1.3.1 行业发展潜力十足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自然景观为城市游客提供相应的农业经营活动, 其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体验型观光采摘、劳作休闲, 农民利用身边的农业资源摇身一变成为农场老板, 不仅让农民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是充分利用了农业闲置资源。

另外, 荆州市积极响应省里政策, 策划开展“荆州人游荆州”的旅游活动, 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入。荆州市桃花村农家乐正面临政策上扶持、外部大环境良好的发展契机。

1.3.2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指出, 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也可以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

1.3.3 假期助推旅游业发展

自从国家将五一和十一的假期调整后, 各地的旅游模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五一改为3d短假, 增加了清明、端午等3d假日, 这促使各地的旅游形式向短途短期转变。

1.4 外部挑战分析

1.4.1 传统主导产业地位受威胁

在以柑橘为传统主产业的衢州, 柑橘产业园的地步开始逐渐开始让位于房地产业、工业、制造业等收益见效快的项目。柑橘种植收益见效慢, 远远不及房地产业、工业和制造业效益高。

1.4.2 同质行业竞争激烈

桃花村农家乐旅游面临的首先是荆州市和湖北省内同质化激烈的竞争。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涌现。距离荆州110km里远的宜昌, 不仅有长江三峡等景观作为后备支撑, 且宜昌的农家乐发展相当迅猛。10a前宜昌的农家乐寥寥无几, 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发展到了3400余家之多 (包括县市) ,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2 关于加快发展荆州市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科学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绿色旅游

在现阶段, 应立足于荆州市本身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 将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 坚持田园休闲的道路, 按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和规模化发展的思路, 在解决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的同时, 加强政府监管和农庄本身的规范管理与服务, 打造具有荆州特色的高品质休闲农业旅游。

2.2 空间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创新意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休闲农业的项目规划, 不仅要考虑交通区位和当地农业资源条件, 还需要准确选址和掌握规模。

2.3 农户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 是消费新需求、新趋势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 同时使生活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荆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院校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的服务型人才。

2.4 政府加强组织协调, 实行规范有序管理

休闲农业本身属于交叉产业, 它横跨了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板块, 同时它的自身发展涵括了商业、旅游业、乡镇企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环保等行业和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它不仅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大力支持, 而且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当地主管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各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5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授牌、统一宣传促销、统一收费标准。

2.5 强化品牌意识, 打造明星优质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这使得农庄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能够使得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客人的满意度为目标, 在规划建设和布局调整当中, 以强力打造品牌信誉。

参考文献

[1]卢小琴.基于SWOT分析的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5 (31) :12-13.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版) 农学卷, 2006, 9 (15) :4.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 篇5

泾县是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茶叶、蚕桑、蔬菜是传统产业,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业。该文通过对泾县农业观光园的调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打造“泾县—乡村旅游胜地”形象。

关键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泾县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发布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严格保护园区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观光园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园区建设和生产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保持生物多样性;建好排水沟、挡土墙、蓄水池,严防水土流失;搞好绿化,种植防风林、遮阴树和观赏花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农家肥及有机肥的堆沤发酵池、沼气池,做好肥料的无害化处理;实行大田间植、轮作,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节能减排,杜绝烟尘,并安装风能和太阳能设施。在经营管理上,还必须考虑到观光园的生态承受能力。

3.5加大宣传,广招游客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6-0045-04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阐述

(一)研究背景

“十二五”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1]。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2]。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未来提升空间巨大。为此,本文将以广州休闲农业旅游为例,通过调查目前广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

(二)休闲农业旅游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3]。由于国内外的研究程度及研究学者的不同理解、翻译,造成了很多与休闲农业旅游相近的概念术语,有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为了研究的一致和行文的方便,本文以“休闲农业旅游”作为统一研究术语。

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从各自研究角度定义了不同的概念。张永贵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主要利用农村环境资源及农家生活,目的是为了改善市民的休闲环境[4]。而郭焕成将休闲农业旅游定位为一种农业旅游活动,但却区别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它主要是让游客体验农趣、欣赏农业艺术[5]。2011 年农业部发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认为休闲农业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广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广州市休闲农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郊周边农民自发地尝试,形成一些以观光、采摘、品尝为主的农庄;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综合性较强的观光农业景区(点)相继发展,开始形成以某一地域特色为主题,形式出现差异化和多样性;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南沙海滨到从化山区,已遍布全市城郊农村,呈现观光型、体验型、生态型、科普型等多业态发展的态势。

(二)空间分布结构

目前,广州市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黄埔区、增城区、从化区等7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其中以从化和增城为重点发展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业企业,吸收了上万名附近的农民就业。近年来,广州市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示范镇村、观光休闲示范园、特色农庄、星级农家乐为主要抓手,使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共有37个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2010年12个,2014年25个)、78家广州市星级农家乐、11个广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11个广州市特色农庄和37条“美丽乡村”(2013年9条,2014年28条)。

根据广州观光休闲农业资源分布状况,结合环城游憩带理论和广州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构想,将广州休闲农业划分为近郊、中郊和远郊3个都市休闲农业区(见图1)。

1.近郊都市休闲农业区(0.5-1小时交通圈)。包括中心城区的荔湾、海珠、天河、越秀、黄埔中南部、白云南部、番禺等近郊,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岭南水果、观赏鱼等特种养殖,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园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休闲农业项目,涉农科技产业和现代休闲农业服务业。

2.中郊都市休闲农业区(1-1.5小时交通圈)。包括南沙区、增城区中南部、花都区大部、从化区南部及白云区和黄埔区北部的边远村镇,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园艺、亚热带特色水果、观叶植物及绿化苗木、禽畜养殖、优质水产养殖、饲料加工、丝苗米生产与加工等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以休闲、农作体验、科普教育为主,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园、瓜菜采摘园、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垂钓农园、高科技农园等体验、休闲度假项目。

3.远郊都市休闲农业区(1.5-2.5小时交通圈)。包括增城区北部、从化区中北部、花都区北部,这里自然景观优美, 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为广州城市提供生态保障,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水果、绿色有机蔬菜、“高山”花卉、鲜切花、生态畜牧业、特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绿色生态农业,也是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发展区。以农业观光、休闲养生、度假、民俗文化体验,果品采摘等生态休闲农业项目为主。

(三)发展模式及产品类型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从农民自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广州市都市休闲农业初步形成了三种类型、六种发展模式。三种类型:一是依托农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集悠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光休闲乡村旅游村。譬如花都区红山村、从化区溪头村、宣星村、番禺村大稳村等;二是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譬如从化区宝趣玫瑰世界、大丘园,花都区香草世界,南沙区东升农场等;三是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的农家乐和特色农庄。譬如从化区田心农家乐、白云区世外桃源等。六种发展模式:(1)“农家乐”旅游模式。这是我市目前最主要的观光休闲旅游形式,普通分布在以增城区为主的各郊区乡村;(2)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主要集中在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3)农业科技旅游模式。是觀光休闲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大部分分布在番禺区、南沙区、白云区;(4)农耕文化旅游模式。主要是通过传统农业耕具的使用、学习耕作技巧等,探索学习农耕文化内涵,带动农业旅游发展;(5)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主要分布在增城区和从化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6)古村落旅游模式,主要分布在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区和从化区。

nlc202309090747

三、广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规划与政策性的制约瓶颈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首先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并且要与其他相关的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及农业用地规划等相衔接。同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配套设施的开发与服务经营场所的提供,但土地和建筑审批、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资金和贷款等环节,目前都缺乏相关的对应政策,这是广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可以通过人大立法相关政策,保证其稳定性与长期性。

(二)用地矛盾的制约瓶颈

用地矛盾是大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性因素,不仅影响城市规模的扩大,也会影响对土地需求较大的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休闲农业旅游是土地上的一种休闲经济形式,除了农业种植需要土地外,开展农业体验活动、基础服务设施及办公住宿等都需要场地以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广州作为珠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因此,其休闲农业旅游的用地矛盾使得目前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规模受限,配套设施只能以临建为主。

(三)管理体制的制约瓶颈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和扩展涉及多环节和多部门,由于相关政策缺失,其发展和管理完全依靠多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政府部门、基层农村组织的协调管理成为现在对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最通行的形式,但是由于各政府部门职责划分不同、基层农村组织管理能力和理念的欠缺,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也成为广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四)从业人员理念和素质的制约瓶颈

大部分休闲农业园的经营者并没有专业的管理出身,并且缺乏必要的培训,往往凭着自身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做出决策,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管理粗放,从业人员更换频繁、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开发、经营、管理和营销各类专业人才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

本文就广州休闲农业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规划建设中以全景式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创新发展

听惯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休闲农业旅游生意经,看惯了乡村民俗的休闲农业旅游景象,更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农业旅游市场,而是希望把这种休闲方式融于生活,需要全方位的体验。因此应该用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强的规划来引导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把广州各休闲农业区作为一个完整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并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片区整体建设,将全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丰富游客的印象和记忆。在总规的统领下,多规合一,旅游引领。

(二)在产业互动中以产业融合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协调发展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兴消费业态,因此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全产业的融合推进。“旅游+”是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突围方式,广州拥有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林业、渔业、乡村等是“旅游+”的重要增长点,在跨区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各区差异化的休闲农业资源,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并以休闲农业企业为载体,与文化、旅游、创意等产业有效结合,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复合产业,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三)在区域竞争中以领域合作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开放发展

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旅游跨区域的有效合作,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提升其对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与周边深圳、佛山、中山、珠海等市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协调与合作,构建珠三角休闲农业旅游大联盟,对广州传统农业的升级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区域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时应该互通有无,共建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农业产业发展、共享农业优惠政策,在互动发展中促进广州休闲农业旅游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在提质升级中以生态保护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依托农业生态环境的休闲农业旅游更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生态与休闲农业旅游结合起来,把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特别是对农村生态、民俗文化及古村落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防止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因此广州在推进休闲农业旅游要以生态理念定位产品特色,大力抓好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建设,同时针对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实行产品定制化服务,并结合休闲农业旅游的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打造,增强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活力。

(五)在改善民生中以社会参与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共享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必须突出旅游惠民富民要求,在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同时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发,这样不仅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村的旅游形象,并且使得广大群众全面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加快城乡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工作机制,形成管理联动,促进行业诚信经营,实现休闲农业旅游成果共建共享。

(六)在追求质量中以人员培训推进休闲农业旅游高质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的持续、稳定、高速、高质发展,有赖于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镇(街)、村、社干部的培训,定期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台湾等先进地区学习,提高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提高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引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离岗专业科技人员到该领域工作,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经营休闲农业旅游的专业户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办培训班、结对帮扶扶贫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和指导,促进休闲农业旅游服务水平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EB/OL].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6-876-0.html.2016-05-16.

[2]201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4400亿元[EB/OL].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23-809-0.html.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44-148.

[4]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農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06):48-49.

[5]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02):119-124.

[6]王兴水.广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10):92-94.

(责任编辑:熊 飞)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 篇7

1 五华县特色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五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 把发展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列入县委、县政府推进“两新两特两重点”发展的重要内容, 专门聘请广东省农科院规划编制了《五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制定出台了《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发展和耕山致富扶持奖励暂行办法》, 在农业基地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特色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 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农业发展。

1.1 特色生产基地形成

一是县委、县政府制订出台了《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发展和耕山致富扶持奖励暂行办法》, 采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 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能人、老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 不断扩大特色休闲农业基地面积, 扎实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 大力发展“名优特稀”特色农产品, 积极引导群众适度规模开发, 不断扩大基地面积。二是专门聘请广东省农科院专家编制了《五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全县北部为特色粮果示范区、中部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南部为有机茶果示范区, 各镇也根据自身的特色主导产业, 认真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区、产业带。据统计, 2014年,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51万hm2 (82.68万亩) , 总产30.8万t;水果种植面积1.55万hm2 (23.3万亩) , 总产7.5万t;茶叶种植面积0.12万hm2 (1.77万亩) , 总产960 t;水产养殖面积0.29万hm2 (4.35万亩) , 水产品总量1.79万t。

1.2 加工企业形成规模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积极实施农业产业扶持项目, 全面落实税收优惠、金融、人才、用地、信息等扶持政策,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以五华县的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引导扶持云溪圣峰茶叶加工厂、登云嶂茶叶加工厂、板栗加工厂、大力发展优质米加工厂等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 积极开发新产品, 谋求精深加工新突破,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目前, 全县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 其中省级5家、市级26家、县级31家;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23家, 其中建立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14家、市级11家;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8个。

1.3 市场销售配套成龙

一是积极筹建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在原县种子公司筹建900多m2的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 在一楼设立农产品展示区和农业科技展示区, 二楼设立茗茶品鉴展示区。并逐步扩展电子商务平台, 集中展示我县耕山致富成果, 打造一个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科技服务“超市”, 逐步形成市场销售配套成龙。目前, 已投入资金96万元, 完成了一楼农产品展示区和农业科技展示区的装修, 农业科技展示区内容正设计中。二是建立农超对接。引导组织农户与该县较大型超市“喜多多”、“乐万家”等建立农超对接, 不断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 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1.4 品牌创建取得突破

为切实改变五华县特色农业发展有产品无品牌的现状, 我们加大了对特色品牌创建的扶持和奖励力度, 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充分认识品牌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树立现代经营理念, 规范企业管理, 提高产品品质, 鼓励企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三品”认证, 培育创建特色农业品牌。至目前, 全县已培育创建茶叶、大米、柿花、腐竹等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个, 认证面积453.33多hm2 (6 800多亩) , 在名牌农产品创建上取得不断突破。

2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生产能力, 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地位,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二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农业品牌, 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2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推进的重要途径,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和实现途径。利用五华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名优希特”特色农产品, 打造产业群、产业带。不断培育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的开发利用, 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促进山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2.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是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 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 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 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3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的对策

3.1 抓基地扩规模

在稳定粮食生产, 推进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同时, 加大政府扶持奖励力度, 以耕山致富为抓手, 扎实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 围绕巩固提高老基地, 开发建设新基地的发展思路, 不断扩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和管理水平。

3.2 抓园区强示范

围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的要求, 充分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和资金,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建设河东茶亭岗金柚公园、广东清闲农业、松岗嶂生态茶园和转水益塘水库、兴鸿润农业、热矿泥山庄三位一体的“山、水、泥”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区。

3.3 扶龙头促加工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重点扶持云溪圣峰、登云嶂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双华镇竹山村板栗保鲜、加工厂, 推动板栗专业镇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米加工, 努力打响“真田牌”有机米品牌;主动与广州市番禺区的对接和争取支持, 规划建设一个较具规模农产品冷藏库, 切实解决我县水果、蔬菜丰产期贮藏问题。

3.4 抓特色创品牌

在全面完成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 扩展建立农电商务平台, 拓宽销售渠道, 提升品牌效应的同时, 围绕具有我县特色的名优农产品, 引导企业建立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 抓好产品分级、包装设计、商标注册, 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力争培育创建更多

3.5 抓项目强基础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重点抓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6 抓改革促发展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8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缓慢, 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 为起步发展阶段, 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 为迅速发展阶段, 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 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 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 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 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 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 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 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 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 琼楼玉宇高悬崖壁, 山间飞禽鸣声不绝, 林涛树影舞姿婆娑, 溪流清澈见底, 鱼儿嬉戏打闹, 山水秀景,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 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 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 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 增加知识, 陶冶情趣, 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 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 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 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 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 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 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 繁荣农村社会,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 一味地发展旅游业, 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 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 单纯地搞旅游开发, 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 没有形成特色, 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 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 加之缺乏有序管理, 导致经营效益较差, 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 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 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 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 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 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 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 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 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管理成本高居不下, 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 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 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一味地模仿, 急于上项目、做规划, 盲目发展休闲农业, 没有形成特色, 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 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 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 效益可观, 现在生意冷淡, 效益下滑, 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 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经济基础脆弱, 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 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 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 因资金限制, 不能如期修建, 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 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 知名度不高, 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 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 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集中精力, 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 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 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 帮助他们开拓视野,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 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 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突出特色的原则, 强调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有条件的先发展, 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 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 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 坚持合理配置资源,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避免一哄而上, 产品雷同, 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确立发展目标, 构建主导产业, 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 突出乡村特色, 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 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 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 做足水文章, 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 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 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 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 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 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 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 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 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 减少手续, 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 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 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 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 增加营销收入, 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 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 进行宣传报道, 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 扩大影响, 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 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 扩大旅游市场, 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摘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陇县休闲农业起步晚, 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较差, 存在认识不准确、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科学规划、资金投入力度小等问题, 需进一步提高认识, 强化素质, 加大投入, 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 建成具有陇县特色浓郁的现代休闲农业。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参考文献

[1]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268-270.

[2]屠国君, 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23) :5-7.

[3]朱惠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6) :120-122.

大同市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9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发展思路

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古城, 至今已有2 400余年的发展史, 先后曾置秦汉名郡、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九龙壁、上下华严寺、善化寺等著名的旅游景点。大同市气候冷凉, 昼夜温差大, 境内山地、盆地、低丘缓坡错落有致, 粮、油、瓜、果、菜、林、花、菌等各种产业齐全。独特的气候环境, 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一大批名优土特产品, 如大同黄花、阳高京杏, 浑源黄芪、灵丘苦荞、广灵东方亮小米, 以及左云和新荣葫油、莜面、豌豆等。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带, 是晋、冀、蒙交界之要冲, 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素有“北方锁钥”之称, 京包、同蒲、大秦铁路在此相汇, 京大、大运、得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大同机场通航。便捷的交通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 广泛的农业生产资源, 丰富的乡村民俗风情及文化资源, 为大同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1 大同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现状

1.1 倾力打造七大休闲农业核心区

近年来, 大同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 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来抓, 点面结合、保持本色、凸现特色、以游带农, 以农促游、农游互补, 逐步扩大延伸观光农业产业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推进的思路, 集思广益、高质量谋划一批观光农业产业项目, 倾力打造七大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 一批有影响的观光农业项目脱颖而出, 观光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1.1.1 云门山温泉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

以云门山温泉为核心, 以大张公路为轴线, 依托大同县聚乐乡万亩 (1亩=0.067 hm2, 下同) 哈密杏园基地、阳高县王官屯镇2 000 hm2京杏园区、阳高县龙泉镇千栋日光温室园区等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资源, 建设农家乐、杏花观赏、蔬菜瓜果采摘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让市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 满足消费者农事、民俗体验的需求。

1.1.2 北岳恒山和悬空寺旅游观光农业核心区

以恒山、悬空寺两大旅游景点为核心, 依托浑源县春润观光园、吴城镇1 334 hm2仁用杏基地、恒山林场原始生态林、恒山水库、浑源南山万亩野生黄芪坡等农业生态资源, 建设农家乐、生态观光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让游客赏杏花、摘野生蘑菇、吃“小媳妇凉粉”、尝莲花豆、品黄芪羊肉。

1.1.3 水神堂“黑白”菌业观光核心区

以水神堂、圣泉寺等景点为核心, 依托广灵县万亩黑木耳、千栋白灵菇两大“黑白”优质食用菌基地, 建设农家乐和现代农业观光等园区, 让游客在游览寺庙之余, 参观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 亲自采摘、品尝有机黑木耳、白灵菇、杏鲍菇等绿色食品, 并且可以现场参与广灵民间剪纸, 体验民俗文化, 品尝特色农产品, 如东方亮小米、五香驴肉、五香豆腐干、五香瓜子等产品。

1.1.4 平型关红色生态旅游农业核心区

以平型关遗址、觉山寺、桃花洞、“空中草原”等旅游景点为核心, 依托灵丘南山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 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 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建设以核桃、柿子、花椒为主的干果采摘园, 并配套建设集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别墅式休闲山庄, 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等服务内容。另外, 建设颇具特色的农家乐饭庄, 让游客吃野菜、吃苦荞凉粉、品苦荞茶, 满足游客回归自然, 享受宁静安逸田园生活的需求。

1.1.5 火山地质公园旅游观光农业核心区

大同县是我国著名的黄花菜产区, 现有黄花面积超过2 668 hm2, 占全国黄花菜种植面积的30%以上, 产品远销亚、欧、美等各大洲。境内有火山群30余座, 全部属于死火山, 是国家地质地貌考察研究的重要基地。以火山群、昊天寺、土林、乌龙峡、册田水库等旅游景点为核心, 依托2668hm2黄花、4 000 hm2绿豆种植基地, 建设以地质观光、垂钓、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让游客亲眼目睹和参与黄花从采摘到干制品的全过程。

1.1.6 近郊花卉和欣赏瓜果采摘观光休闲农业核心区

以云岗石窟、九龙壁、上下华严寺等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心, 依托北魏鹿园, 冯庄民丰花卉园, 北村、石家寨绿色瓜果采摘园, 落里湾、白马城无公害葡萄采摘园, 口泉鲜切花观赏园等农业观光资源, 为市民提供假日休闲的场所, 满足其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和享受大自然的愿望。

1.1.7 边塞古堡风光观光核心区

大同是名副其实的长城之乡, 境内现存各个朝代的长城千余里, 涉及赵、汉、北魏、明等历史时期, 而且地理范围非常广, 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很高。近年来, 天镇、阳高的长城沿线村落已经在开展乡村游项目。从全市旅游产业开发的角度综合考虑, 以新荣区德胜堡、天镇县新平堡、阳高县守口堡的古堡长城遗址等古迹为中心, 依托特有的塞外苍凉风貌, 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 打造边塞文化缩影休闲观光区。让游客领略塞外风光, 感受晋北风俗, 观赏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耍孩儿”等戏曲文化。

1.2 已建成25个农业观光园区

目前, 大同市已建成25个农业观光园区, 其中规模较大的观光园区有大同县的万亩黄花种植基地, 面积3335hm2, 年收入4 000万元;浩源绿色生态观光园已投入资金2 300多万元, 建成大日光温室53栋, 每栋温室的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总收入达265万元, 年接待观光人数6万多人次, 当地农民每年从浩源公司获取工资收入达380多万元;南郊区新兴葡萄采摘垂钓园, 现有果园面积52.03 hm2, 总投资1 500万元, 年接待观光人数5.5万人次, 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上;灵丘县北泉村观光景区累计投入资金1 350万元, 是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绿色经济于一体的观光度假村, 年接待观光人数超过10.5万人次, 营业收入1 100万元, 带动农户394户;广灵县甸顶山林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旅游、观光、种植、生态开发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资产规模4 970万元, 年接待观光人数8万人次, 营业收入1 200万元, 带动农户500户, 从业农民人均年收入12 000元。大同市委、市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 充分挖掘优势资源, 拓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道路, 全力把大同市打造成集休闲观光和避暑度假于一体的京、晋、冀、蒙旅游胜地, 力争到2015年建成7个功能齐全的观光休闲农业核心区, 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150万人次。同时, 积极组织各县区申报观光农业项目。2011年9月, 大同县被选为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灵丘北泉村观光园和南郊区新兴葡萄采摘园被选为示范点。广灵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并作为山西省非遗精品之一代表山西参展中国第七届文博会。广灵剪纸产业年增加值达4 000万元, 占全县GDP的3.3%

2 大同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问题

宏观调控和扶持缺乏力度和深度, 资源开发利用初级粗放, 规模策划滞后, 建设配套无序, 服务功能不全, 缺乏挖掘和整合;市场培育迟缓, 管理体制不顺, 经营机制不活, 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弱, 综合经济效益差。

2.2 主要原因

2.2.1 产业地位不明确

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全新的绿色产业, 它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特殊性, 绝非某一个职能部门的行为, 而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情。特别是在产业收益尚未显现的情况下, 能否以超前的、全新的观念意识, 正确认识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的优势和潜能, 赋予其应有的产业地位, 对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同市资源导向长期占主导地位, 市场导向理念未尚充分确立, 导致了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发的单一性和初级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地位不高, 旅游发展环境欠佳, 特别是吸引投资的软环境较差。

2.2.2 资源开发分散

在大同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中, 存在着主题不鲜明, 重点不突出, 点多、面广、线长、产业不成规模, 产品缺乏品牌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观光休闲农业起步较迟, 资源分散, 政府主导不足, 缺乏科学规划, 基本上属于盲目自发式、“散兵游勇”式的开发经营方式, 缺乏品牌价值, 缺乏具有唯一性、垄断性, 以及自然震撼力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和商品。

2.2.3 发展初期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投入, 没有大投入, 就不会有大产出。资金投入可以多元化, 财政支持、招商引资、企业流动、社会投入等都是资金来源渠道。但大同市用于宣传促销的经费严重短缺, 形不成整体宣传攻势。观光休闲农业要发展, 政府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尤其是初始阶段。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制定规划, 旅游整体促销、重要节庆活动、全行业管理、产业培育、法制建设、大环境改造、高科技的运用等方面, 其中制定规划属于前期性必要投资, 而其他方面的投资则带有日常性, 有些基础性建设如营造环境、项目启动投资等也是必要的。

3 大同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3.1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努力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3.1.1 坚持市场需求认定原则

根据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来确定产业布局和产品开发定位。目前, 大同的游客主要来自京、津、唐、内蒙古等地区, 按照客源地的旅游需求, 大同凭借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 应大力发展自然风光度假游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睡农家坑”的乡村游, 满足现代游客保护环境、和谐共处、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愿望。

3.1.2 坚持资源依托和环境配套原则

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考虑其周边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社会影响, 以及自然生存环境质量。以大同优质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基础, 研究产业、产品的开发布局, 合理地制定和开发旅游产品, 是大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举措。目前, 已完成大同七大景区的道路建设工作, 同时加大景区的旅游执法检查力度, 确保自然资源免受人为破坏, 坚决杜绝以牺牲和破坏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效益的开发项目。

3.1.3 坚持以大同市为中心的原则

结合大同市旅游资源状况和市场前景, 突出一个中心, 重点开发七大核心区。“一个中心”即以大同市为中心, 指不仅是旅游资源的发生地, 还是旅游客流集散中心。“十二五”期间, 首先应确立大同旅游名市的地位, 优先抓好交通、电信、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性基础建设和环境形象品牌建设。在此基础上,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 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来抓, 点面结合、保持本色、凸现特色、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 逐步扩大延伸观光农业产业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推进的思路, 集思广益、高质量谋划一批观光农业产业项目, 倾力打造七大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建设。

3.1.4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结合县域经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家一策”的发展,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发展模式。要以一个镇、几个村、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为基础, 通过统筹规划, 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或农业综合体, 集中解决园区水、电、路、交通、医疗、治安、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投资成本, 方便市民消费。倡导休闲企业向主题休闲农庄发展, 有利于把主题产业做活、做深、做精, 由于其唯一性或稀有性, 可以减少竞争, 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树立“乡土文化就是资源, 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 挖掘、保留各地特色农业文化、乡土习俗、乡村技艺, 充实生态、休闲、养生、教育和创意内涵, 提高休闲农业品位, 突出特色, 彰显个性。

3.2 挖掘特色, 塑造品牌, 着力打造休闲农业精品名片

3.2.1 做细“土”字文章

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保持和突出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积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主题活动游。

3.2.2 做好“绿”字文章

乡村旅游项目要特别注重为游客创造幽雅环境和葱绿景色, 使游客时时感到身处绿色大自然中, 做好绿色生态文章, 打造“绿色环境”品牌。结合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培植一批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 遴选抗病虫害能力强、优质高效的品种,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与残留, 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2.3 做实“乐”字文章

乡村旅游项目注重游客亲身参与和怡情开心的农家乐活动。充分挖掘农家文化和生态保护内涵, 找准农家风情与秀丽山水的结合点, 将山水、文物、美食文化整合起来, 开发富有诗意韵味、大自然情调的景点和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互动型旅游项目, 让游客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风情。

3.3 政府引导, 加大投入, 切实形成休闲农业发展合力

3.3.1 加强产业引导, 出台扶持政策

建立“城乡统筹、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 扶持和引导休闲农业发展, 在全市筛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示范点, 并给予重点扶持。由政府主导, 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入园道路和配套服务设施投入和建设。积极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资, 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闲置楼房出租或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 以进一步合理开发乡村山水、景观、果林资源。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房舍、场地资源, 推动、引导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的有序发展, 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

3.3.2 创新运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采用转包、互换、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 促进分散的土地、林地、滩涂、水域向各休闲农业企业集中, 促进规模经营, 提高综合效益。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简化信贷手续, 优惠贷款利率, 增加信贷额度, 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 通过林权、房产抵押, 专业合作社、联户担保, 帮助、解决、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并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优惠, 尤其应对自产自销农产品和休闲农产品实行免税优惠;对于乡村酒店、餐饮, 比照城市的标准减半征收。企业用电 (用水) 按农业、商业、生活用电 (用水) 各占一定比例的计价标准收费。

3.3.3 坚持以农为本, 促进持续发展

岷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篇10

一、岷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岷县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等特色资源, 深挖“气候养生”“中药养生”“食品养生”“文化养生”等内涵, 加大岷归中药材等养生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同时, 结合当前乡村游、短线游、近郊游兴起的有利时机, 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现代设施农业, 发展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业, 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 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特色, 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依托景区、林区、县城周边建设、当归GAP标准化种植加工基地和洮河梯级水电站建设, 积极发展与工农业相结合的观光旅游。集中挖掘民间庙会、社火秧歌、婚嫁礼仪、古建民居等民俗文化资源, 大力培育民间乡土菜肴体系, 推广“鸡肘宴”“红军宴”“军民联欢宴”“牛肉骨头”“牛 (羊) 肉面片”“筒筒花糕”等特色餐饮和小吃, 大力发展乡村“农家乐”“林家乐”和采摘游, 使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目前, 全县已发展农家乐150多家, 乡村旅游点50多处。

二、岷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

一是规范休闲农业管理, 制定涉及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 继续分类型、分层次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休闲环境。三是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为质量管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四是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一批经营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引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五是引导开发体验化、知识化、休闲化等休闲农业产品, 提升产品档次, 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的休闲要求。

三、岷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㈠大力发展农庄经济型休闲农业

依托岷县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鲜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 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需求。重点打造十里玫瑰生态园、闾井狼渡滩生态农庄、西江古城坝生态园、二郎山休闲山庄、南川苗圃生态园等5个星级休闲农庄。

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型休闲农业

依托岷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充分展示岷县特色产业发展成就, 使游客在休闲过程中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在洮河沿岸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 在东三区发展高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

㈢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

要依托北路片丰富果园和洮河沿岸设施农业基地, 积极制定观光采摘休闲园建设标准, 完善建设一批观光采摘示范园, 要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 保留地方传统与特色产品, 进一步提升果园的园林美化景观效果, 设施农业高效、高科技效果。重点发展维新、中寨、西江果园农庄, 梅川、茶埠、十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蔬菜采摘农庄等。

㈣大力发展农家乐型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消费者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的休闲要求, 积极开发和挖掘农业资源、农村和农户的特色优势, 大力发展以农户家居为载体的“农家乐”, 逐步规范和提升“农家乐”接待服务水平, 引导农家乐逐步向“一家一艺”发展。

㈤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型休闲农业

利用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活动、民俗古迹、地方人文历史、童玩技艺、丰年祭、乡村博物馆等文化或风俗作为农业观光休闲活动的内容, 尤其要大力发展保护具有岷县特色的民间巴当舞, 以此为契机,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或风俗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

㈥大力开发岷县当归文化遗产旅游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和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发展策略

农业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产业,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的增收、国家的稳定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业生产中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全国农业技术的普及。本文就当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分析,并且提出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策略。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各种农业生产示范、培训、指导等,让农民能了解到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价值,并且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政府领导下,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一种管理体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一定的自己保障,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逐渐减少,尤其是在一些地方还出现挪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应资金,导致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各种资金的短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得不到发展。由于资金短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不能完全发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1.2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不到位 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有的领导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不够,在物质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上得不到相应的支撑,最终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一定问题。

1.3 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比较低 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专业农技人员的缺乏,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难题。在人才的储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农技推广系统中的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都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导致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推广速度慢、服务意识不到位、农技推广落实的质量比较差等,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1.4 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 农民是农技推广中的受众,当前很多农民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对于一些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够高,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手段的理解不够,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很难取得高效率。

2 如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加大农技推广的投入 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了确保农技推广能长效地开展,需要保证农技推广过程中的物质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强对农技推广过程中的投入力度,包括物资、资金、农技推广人员的投入。只有不断地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力度,才能保证农技推广过程中的各种物力和人力的需求。

2.2 提高农机推广的意识 农业技术推广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件民生实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推广人员,都应该提高农技推广意识的普及,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农机推广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宣传,让所有人能够真正地意识到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观念上进行改变,积极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从领导方面加强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从推广人员方面加强各种技术推广的落实和普及,共同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

2.3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的培养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高,是导致农技推广工作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实际的问题能及时进行解决,充分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

2.4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实行农技推广的机构和农业科研单位、学校等科技组织,以及与农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加强各个部门的责任分配与落实,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结语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技推广的投入不足、农技人员的能力素养不够等,都对农技推广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水平,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如加大相关投入、提高全民农技推广的意识、提高推广技术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吴国次.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战略[J].北京农业,2013(27)

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2

1 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方针, 使其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新型产业。目前, 全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采摘园、较大规模的风情园、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宗教寺院等在全省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达14个, 涉及全县11个乡镇, 占全县19个乡镇的58%。在全县主要形成了一是以互助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 建立农业体验区, 展示农业高科技技术手段, 满足游客开阔眼界, 参观学习的需求;让游客参与劳动, 体验种植、采摘等劳动的乐趣, 成为集学习、参观、农事体验、娱乐、住宿、度假活动为一体的中心场所。二是依托已形成的“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格局, 开设温室茶园、农舍旅店, 重点推出奇花异草欣赏、蔬菜瓜果采摘品尝, 展现现代农业优良品种和高科技农业技术手段带来的成果, 以满足游客求“奇”心理。三是围绕佑宁寺、白马寺等佛教圣地, 主要发展农家乐、农家餐馆、林间茶园。吸纳民间艺人表演, 品尝民族菜肴, 使游客身心在欣赏民间小曲、小调, 感受佛事活动中得到放松。四是依托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五峰寺等地优势自然资源, 以壮丽自然景观、优美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环境, 让游客享受山村野趣, 满足他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201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 560人以上, 其中农民从业人员逾2 400人, 间接受益农民达12.1万人。共接待游客125.6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达5家, 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11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

2 互助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2.1 强化政策引导

为促进全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互助) 示范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对进一步统一全县各部门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定休闲农业的发展信心, 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 互助县以土族民俗为主题,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在村民自我发展的同时, 建成了西部民俗文化村、纳顿民俗风情园、姚家大院等上规模的民俗旅游接待点, 为展示土族文化创建了具有代表性的窗口。为进一步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升品位, 实现观光体验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 实施了青稞酒产业暨土族民俗文化生态园项目, 主要建设中华土族园、精品度假区、彩虹故乡生态农业园、青稞酒工业游、酒吧一条街、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等。

2.3 开展培训, 提高管理者和从业者专业素质

一是加大对农家乐服务员、厨师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而提高了技能水平。二是结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技能培训项目, 兴办农民技术培训班, 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 开展休闲农业培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积极搭建培训平台, 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田间学校”功能, 促进休闲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 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近年来, 互助县不断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挖掘土族民俗文化, 丰富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推出了以农事体验、观光采摘、家庭访问、饮食品尝、婚俗体验、歌舞欣赏、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田园风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业和土族民俗旅游项目, 从而使互助县成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亮点。同时, 互助县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天佑德大酒店被评为三星级酒店, 进一步提升了互助旅游的形象。

2.5 加强舆论宣传, 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一是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走进示范园, 通过技术指导、比较效益、分析行情、现场讲解、实地观摩等方式使农民掌握休闲农业的知识。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 通过环湖赛、郁金香节、青洽会、新闻媒体等途径, 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休闲农业的发展, 围绕旅游、加工、培训、推广、示范、科研6个定位, 为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以民俗文化村、国家森林地质公园等为重点, 突显“中国土族·彩虹故乡”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土族》《青海旅游》《奋进的海东》《经济周刊》等刊物及青海电视台、海东电视台、互助电视台和互助旅游网等媒体上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

2.6 加大行业管理

为引导民俗旅游规范发展, 出台了《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下发了《互助县民俗旅游管理办法》 (试行) , 对全县民俗旅游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 使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全县从事民俗旅游接待1年以上的接待点、风情园进行了星级评定, 评出四星级接待点3家、三星级接待点2家。

3 当前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

对休闲农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 认为无足轻重, 没有将其放在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位置来对待, 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概念模糊, 看不到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宣传引导力度不大[1,2]。

3.2 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 而单个业务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 因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 但多数经营者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 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 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 管理水平差, 素质和服务水平低。三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当前互助县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 基本处于无序发展、自发生存的状态, 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项目功能不配套, 简单仿效, 粗放经营。

3.3 规模较小, 品位不高

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 设施简陋, 内容单调, 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的状况, 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很少。

4 互助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培养专业人才, 强化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为从业人员和经营户提供各项上岗技能培训, 包括安全防范、诚信意识、旅游管理服务、烹饪技能、风土人情、农业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积极培养一批适应互助县农业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二是规范产业内部经营, 优化产业环境。在提升产业素质上下功夫, 加强监管, 要积极探索行业自我规范、自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从规范行业竞争、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 引导农民按照“规范、联合、互利、自愿”的原则联合起来, 通过建立公司或行业协会等形式, 对外树立品牌形象, 对内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 统一参与市场竞争。

4.2 增加科技内涵, 加大创新力度

一是加快品牌创建。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举办和精心组织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会, 吸引外地客商来互助县投资洽淡合作, 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在现有“互助马铃薯”、“互丰”杂交油菜等品牌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新品牌的申报注册力度, 提升农产品和龙头企业的知名度, 为乡村旅游业与休闲农业提供发展机遇。二是完善市场准入、例行、监测等制度,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 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定体系, 加快品质创优, 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农业旅游提供优质、安全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三是加快品种创新, 重点强化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优质蚕豆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实现花木品种名贵化、果蔬品种多样化、油菜品种专用化、蚕豆品种优质化。

4.3 统筹兼顾, 合理规划

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发展”的原则, 坚持全县发展一盘棋的思想, 统筹兼顾, 合理规划, 以推进互助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4.4 政府引导, 强化政策扶持

鼓励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放手让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制定适应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 主要包括建立政府融资平台, 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和解决发展农业旅游业资金不足的问题[3,4,5];制定农业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倾斜等方面的政策, 积极扶持农户发展旅游农业, 培育市场,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柳应兰.互助县发展旅游农业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1) :257-258.

[2]吴金桃.我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福建农业, 2009 (6) :6-7, 13.

[3]徐连贡.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族, 2010 (2) :20-23.

[4]刘社, 张发民, 张承.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3) :10-13, 18.

上一篇:质谱分析下一篇:铁路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