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共7篇)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篇1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
案例分析
【导读】生态休闲农业即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把发展农副业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功能,生态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文件强调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当前生态休闲农业与PPP模式结合的投资模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本文将重点分析PPP模式下生态休闲农业投资的类型、案例与优势。
一、农业领域PPP发展现状
(一)农业领域基本概况
生态休闲农业市场容量巨大,农产品消费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潜在需求巨大,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民众对于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特点可以为投资提供稳定的收益保障,与PPP要求长期收益稳定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PPP模式在此时介入休闲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即是应时而为更是应势而为。生态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类:
1.农业绿色发展。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支持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
2.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支持耕地治理修复。
3.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4.田园综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农业领域PPP示范项目概况
今年8月4日,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第一批试点项目的通知》,列出了此次拟入选的20个第一批农业领域的PPP试点项目以及开展规定。通过研究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我们发现传统农业亟待升级,多项因素制约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化农业,此次农业领域试点项目的推出构建农业PPP发展导向标,有望提升社会资本投资热情,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
图1 第一批农业领域PPP试点项目类型分布
农业领域的PPP项目可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农业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本次公布的20个第一批农业领域的PPP试点项目中,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绿色发展这两种类型的项目占据了80%,政策侧重性较为明显。这两种类型的项目所需的前期资本投入较大,所能带
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为明显,集中这两种类型的项目为将来PPP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构建导向标,有利于地方政府工作的开展。
(三)农业领域PPP模式分类
从现有实践情况看,PPP模式介入农业领域的发展模式主要以PPP产业投资基金为主。目前PPP产业投资基金依照发起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由政府财政发起、金融机构发起或实业资本发起。
1.财政发起模式
财政发起模式一般是由省级政府层面通过财政出资成立引导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出资共同成立产业基金母基金。辖内各地区申报的项目既要通过省政府的审核,也要通过金融机构的审核。受益权则设定地方政府承担项目的主要风险,以保障金融机构的本金和收益。由于PPP项目收益相对有限,政府为吸引金融机构一般会给予隐性的担保。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项目本身能够充分体现政府扶持农业的政策方向,发挥政策优势,并且政府信用背书能够为项目增信。
2.金融机构发起模式
金融机构发起模式中的融资结构由金融机构主导,一般是金融机构联合地方大型国企发起成立有限合伙基金,由金融机构担当优先级的有限合伙人,国企担当劣后级有限合伙人,金融机构指定的股权投资管理人作为一般合伙人。现阶段,在这一模式中,金融机构合作的大部分国企其实为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因而项目往往能争取到财政的贴息保障。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运作方式更为市场化,较少受到不恰当的行政干扰。
3.实业资本发起模式
实业资本发起模式是指以在某些领域或产业有专长、有资质和有建设能力的企业为发起人,在与地方政府达成项目框架协议的前提下,通过联合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成立有限合伙基金,金融机构担当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实业资本作为劣后级有限合伙人(这一模式也可以引入财政资金或融资平台资金作为劣后级有限合伙儿。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
项目企业。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实业资本凭借自身行业优势可以直接接触、发掘优质企业项目,对项目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前面两种模式。
二、农业PPP项目政策解析
近些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大量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重点提出了PPP模式与农业领域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发展。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中明确提出“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此外,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在2016年12月6日颁布的《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2574号)中也再次提出,对已建成的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开展确权试点,政府投资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社会资本投资的资产归投资者所有,产权明晰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前提。创新金融服务与支持方式,着力提高农业PPP项目投融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PPP项目。
2017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指出: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大型沼气、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物联网与信息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2017年5月31日,财政部、农业部《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财金〔2017〕50号)指出,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目标是探索农业领域推广PPP模式的实施路径、成熟模式和长效机制。
三、案例分析
(淮北市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部近日共同组织筛选了农业领域第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项目,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20个项目入围。在国家首批PPP试点项目中,淮北市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成为安徽唯一一个入选项目。
淮北市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位于淮北市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8亿元,分期建设。该项目于2016年12月正式签约并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采摘园、动物观光园、热带植物园区、四季花海园、人工滑草、赛马场、蒙古村、休闲中心、垂钓中心、灯光演出广场、户外酒吧、篝火广场等工程。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及蒙古包等工程已基本建成,计划今年5月底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
(二)项目融资方案
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分三期实施。先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8000万元;二三期工程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资金来源由社会资本方负责筹集,社会资本方自有资金为项目总投资的50%,剩余资金由社会资本方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社会资本方自有资金投入等方式获得。合作年限方面,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规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限不低于10年。该项目合作期限共13年,包含建设期2年。
(三)项目运作模式
在具体运营方式上,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PPP项目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下发的意见精神,采用“项目投、建、养一体化”的运作方式。经杜集区人民政府授权,淮北市杜集区高岳办事处作为本项目实施机构,即业主单位,选择确定满足要求的社会资本方。高岳街道办事处通过发布招商公告,最终,与新疆金源祥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建设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为此,新疆金源祥投资有限公司在淮北市全资注册成立了淮北市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其作为社会资本投资方,负责项目融资、建设、运营养护职责。
在合作方式上,双方约定开展13年的经营权合作,采用DB-FO(设计、建造、融资及经营)模式。高岳办事处将已建成的项目区的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基础设施,无偿授权交由社会资本方使用,在一期工程试运营时,负责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协调,保障项目安全实施和运营,监督项目按质、按时完成,确保建设运营安全,实现预期效益。
(四)项目回报方式
按照PPP合同约定,淮北市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和运营,自负盈亏。二三期工程在一期工程建成运营2年后实施,资金来源由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部出资。经营期满后,金西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如果继续经营,可以优先获得经营权。如果不愿继续经营,要将政府投入的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基础设施具备运营条件的,无偿交给高岳办事处。
在利益分配上,项目盈利政府不参与分成,同时也不承担亏损,社会资本方负责对项目区道路、沟渠、桥涵、机井等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按照规定,项目运营后,解决当地就业人数,不少于总用工人数的60%。
四、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优势
(一)市场化机制将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活力
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引入PPP模式可以改变以往政府单一主体所导致的缺乏动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将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率。社会资本的加入为农业项目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以政府为背景支持的条件下规范市场化运作,提升竞争力和效率,有助于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开拓市场,发挥生机与活力。
(二)有利于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
如果政府能够发挥好财政投入带来的撬动效应,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投资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将得到改善。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中引入社会资本,可有效减缓财政的重负,使财政资金从“主导”转变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督职能与社会资本的管理、运营优势,促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双赢的局面。在生态农业领域中引入PPP模式,可以平滑政府财
政支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且可以优化项目风险分配,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
(三)有利于拉动乡村就业能力,改善农业生活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过去长期推行的贷款运作模式难以取得成效,PPP模式等市场化模式将成为中长期业务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本都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融资需求大,急需向社会融资解决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利于拉动乡村就业能力;此外,通过污水处理、水利、农村交通、农村人居环境等建设项目的落地,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小 结
PPP模式在生态休闲农业领域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农业产业资金规模小、专业性强、抗风险能力弱、收益率低的问题。实业企业通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自有资金撬动四倍以上杠杆;通过自己发掘企业项目,可以深入了解项目的潜力和市场前景;通过政府增信和财政贴息等措施,可以有效抵御项目风险;通过杠杆作用获取的资金收益,除去付给优先级有限合伙人(金融机构)的管理费、通道费和托管费等等,仍然可以在营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新的资金和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缓解政府在短期内对农业项目的土地费用支出和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压力,而且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的优势,形成互利合作关系,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查瑞祺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篇2
1 西充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西充县是四川省南充市下辖县,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 南临重庆, 西接成都、绵阳, 北出广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创始人张澜先生故里, 幅员1 108 km2, 辖44个乡镇, 总人口7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 , 耕地面积4.53万hm2, 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县。县城北距南充市区直线距离25 km, 是南充市的生态后花园和卫星城。西充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浅丘地貌, 年平均气温16.9℃, 年降雨量980.8 mm, 平均海拔361.2 m, 无霜期300 d以上,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近年来, 该县牢固树立“生态为基、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 以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为统揽,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和配套改革“四位一体”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模式, 认真开展农业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 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共赢。
1.1 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
截至2013年底, 全县建成优质水果基地6 666.67 hm2、商品蔬菜基地3 333.33 hm2、高产粮油基地6 666.67 hm2, 1 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120个 (其中1万头以上26个) 。建成有机食品基地53个, 共6 866.67 hm2, 其中93个品种、5 200hm2通过有机认证, 年出栏有机畜禽30万头 (只) 。该县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分片实施、集中连片”的要求, 重点建设义兴、青狮、观凤、双凤、车龙等有机粮油基地, 凤鸣、中岭、莲池、宏桥等有机蔬菜基地, 仁和、凤和、紫岩、古楼、太平、金泉等有机水果基地, 常林、槐树、复安、高院等有机畜禽基地, 招引龙兴、百科、航粒香等27家龙头企业、10个专业合作社、5家种植大户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1.2 休闲农业发展质量较高
西充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按照科学、生态、环保的要求, 一方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近2年来, 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腐熟还田技术18万hm2以上, 占农作物总面积的80%以上, 同比减少化肥施用量6.2%左右, 增收节支5 000余万元。有机农业基地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推广“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生物农药+有机农业植物保护产品”的绿色防控病虫害模式, 设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 指导全县绿色防控面积达1.44万hm2, 同比减少化学农药用量6.5%左右, 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截至2013年底, 全县农村沼气保有量达到4.76万户,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83%;养殖区沼气工程191处, 其中大中型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6处, 沼气池集中收集废弃物, 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 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这一系列的措施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而且提升了休闲农业的质量, 保证了休闲农业产品适应当前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1.3 休闲农业特色品牌突出
截至2013年, 全县注册和申报涉农商标128件, 其中:“西充二荆条辣椒”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天盛“竹娃娃”“充国香桃”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培育丰源禽蛋、百科牛奶猪、航粒香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12件;“充国香桃”“西充黄心苕”“西凤脐橙”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目前, 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7.7%左右, 优质农产品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发展到今天, 西充县休闲农业拥有的特色品牌有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中国西部最美乡村、中国辣椒之乡、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四川省蔬菜生产核心县、四川省甜橙生产核心县等。这一系列品牌是西充县发展休闲农业的珍贵招牌, 是西充县休闲农业品质的象征。
1.4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度较高
当前, 西充县初步形成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主要有八大核心景区或景点, 包括了张澜故里旅游区、古楼充国香桃源旅游区、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多扶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国微电影城、龙滩河流域和西太线现代休闲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中国有机生活体验公园以及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各个景点之间的相距距离较近, 两景点之间的最长车程也不过1.5 h。八大核心地以休闲农业作为纽带, 统筹全县的旅游产业发展, 形成了西充县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度较高、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意义凸显的特色。
2 西充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休闲农业发展投入不足, 资金困难
虽然西充县的休闲农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业投入与历史时期相比有了巨大的提升, 部分农产品价格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 但由于西充县整体经济实力较弱, 政府拨款与休闲农业发展资金增长的需要不协调, 再加上全县的金融机构涉农的业务很少, 农业的牵涉面又太广[2], 休闲农业的生产者贷款困难, 甚至引入的开发商因为投资回收期较长, 对休闲农业的投资也较为不力, 导致全县的休闲农业经济始终难以盘活, 发展步伐亦步亦趋,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2.2 劳动力流失严重, 生产成本较高
西充县是一个农业县, 全县超过80%的人口是农村人口, 但是由于20世纪末“打工潮”的出现, 全县超过50%的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超过90%选择了外出务工, 再加上西充县县城属于一个消费型的县城, 工资福利待遇很低, 但消费水平较高, 所以大部分的农民工选择外出而不愿意留下, 这样导致了留在县城的优质劳动力反而比较缺乏, 从而使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 由于西充县与其他大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所以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也很难在此留下, 导致了高素质的技术和服务人才的员工流失率不断上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全县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2.3 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外部竞争较大
西充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是近几年才逐渐确立的, 还处于经验摸索阶段, 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制, 整体上对全县休闲农业的管理还缺乏较为有力的手段, 这与其他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 除了西充县以外, 周边的朱德故里———仪陇县、南充市郊区、阆中市等地都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并且起步早、发展速度较快, 在发展规划、产品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发展经验, 这对西充县休闲农业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3 西充县休闲农业发展动力体系
当前, 西充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动力从全方位考虑, 既有主观因素, 又有客观因素, 它们共同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如图1所示, 西充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了推力因素、拉力因素、保障因素和支撑因素。
3.1 推力因素
推力因素指的是西充县得天独厚的发展农业的条件, 西充县属于川东北丘陵地带, 发展农业的气候、土壤、降水、光照等条件优异, 自古以来西充县就是一个农业县, 在殷商、西周时期就有农业生产的记载, 长期积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 农业文化丰富, 再加上当前县委县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大力支持, 出台一系列引导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度, 综合推进了西充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2 拉力因素
西充县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拉力就是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据统计, 2013年, 该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省内外游客147.8万人次, 比2012年的115万人次增长了28.5%, 实现旅游收入11.87亿元, 占旅游总收入的91%;农民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获得收入占年均纯收入的5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迫切在空暇时间寻求空气清新、食品健康、环境优美的地方休闲度假, 传统的对农村地区的偏见已逐渐改变, 因此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追捧。例如, 2014年3月第二届桃花节期间, 成渝等地游客蜂拥而至, 吸引35万游客参观, 西充古楼充国香桃源旅游区逾50个农家乐实现收入近3 000万元。再加上当前整个旅游行业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力推崇和引导, 使得西充县的休闲农业潜力更加凸显, 投资商也逐渐增多。
3.3 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西充县发展休闲农业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社区参与。西充县大力投入财政改善全县的交通状况, 完善全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大力推动招商引资, 多方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得到解决, 并且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保证让当地农民充分享受到休闲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让农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去, 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3.4 支撑因素
支撑因素指的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新兴技术, 包括低碳环保技术、大棚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 引导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3]。其次, 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包括天气预报、行业信息、市场信息等, 在生产、经营管理和营销方面帮助休闲农业生产者。除此之外, 就是人力资源的吸引, 西充县属于西部的一个小县城, 全县的休闲农业要取得质的突破, 就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作后盾, 特别是要注重对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4 西充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4.1 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休闲农业服务体系
西充县发展休闲农业, 政府首先需要转变当前的主导者角色, 不能完全地成为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主导者, 要由主导者变成服务者,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制定相应规范市场行为的准则和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调控市场价格, 然后充分调动县政府旅游局、农牧局、国税局等部门人员在招商、融资、质量把控、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相应服务, 明确各个单位的职责和考核目标, 建立起休闲农业的服务体系, 多方位严格地服务于休闲农业[4]。
4.2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建立休闲农业人才体系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 缩小生产成本的其中一大对策就是要减少劳动力成本。首先, 随着西充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要解决基层劳动力问题, 需要就近吸引返乡农民工, 在节假日农民工返乡较多的时节扩大对其的宣传, 让广大当地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家乡发展和留在家乡工作的优点,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就近选择工作;其次, 对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一方面要加大对外招聘和宣传, 吸引外部高校应届毕业生到此创业就业, 另一方面对已经在西充县参加工作的人员, 要提供较为优厚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条件,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减小员工流失率;再次, 对管理人员的任命和选拔, 要注重内部人才的选拔和晋升, 要尽快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 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5,6]。
4.3 加大区域合作, 建立对外合作机制体系
对外关系不一定全是竞争, 对外关系处理得当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当地休闲农业的市场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西充县要转变以往旧的观念, 加强与周边县城和地区的合作, 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区腹地的优秀地理位置条件, 加强与重庆、遂宁、成都、绵阳等地的区域合作, 特别是在资源开发、交通改善、产品打造、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比如, 将张澜故居的旅游产品与川东北的红色旅游产品结合, 组成新的旅游产品。借助国道212线, 吸引去阆中古城和南充市的三国文化游客顺便到西充县体验乡村旅游。从而形成由近到远、逐步扩大的对外合作体系。
4.4 利用低碳环保技术, 建立环保技术利用体系
休闲农业旅游对游客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美好、干净的环境, 生态环境条件是西充县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西充县发展休闲农业重要的是要继续保持环境优势, 这就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注意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 大力推广已经探索出的“畜禽—沼气—果蔬、粮”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和“秸秆—畜禽—食用菌﹙双孢菇等﹚—菌渣—有机肥”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对已经破坏了的环境, 要尽快以最小的代价加以恢复和弥补, 并且还要加大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等资源的质量检测, 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雷艳萍.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 (1) :21-23.
[2]马海燕, 翟有龙, 蔡玉倩, 等.西充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SWOT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报, 2010, 31 (3) :297-301.
[3]李彪.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体系研究[J].现代营销学报:学苑版, 2013 (10) :10-11.
[4]付晓杰.低碳经济下的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29-30.
[5]徐剑, 吕慧君.基于新农村建设视阂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8) :35-40.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虾-草-鹅模式;生态模式;罗氏沼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99-04
罗氏沼虾原产印度,于1976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我国,1977年繁殖出79 600尾虾苗,随后向全国14个省、市的40多个单位推广养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由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南方沿海省份快速发展,之后扩展到江苏、浙江一带,并逐步推向北方及内陆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1]。
1 虾-草-鹅模式技术进展
1.1 技术简介
虾-草-鹅 生态种养模式是指虾塘在商品虾收获上市后,利用冬闲期种植牧草,实施种草养鹅。它不仅充分利用了罗氏沼虾塘泥肥度、四周避风等条件种植牧草,为养鹅提供足够的上等青饲料,同时还利用了适量鹅粪肥塘,促进了虾苗生长,做到养虾养鹅两不误,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图1)。该模式以罗氏沼虾养殖为主要产业,鹅养殖为附加产业,是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的一次有效探索。
1.2 技术发展历程
虾-草-鹅生态农业新技术于2004年首先由高邮市多个乡镇中部分养虾大户探索得出,得到了广大农户的响应,在高邮市小范围内迅速推广。2005年高邮市卸甲镇潘阳村陆家组罗氏沼虾养殖大户姚恩如,大胆探索,利用冬闲虾塘种植黑麦草养鹅,进行规模生产,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虾-草-鹅模式生态高效的特点,该模式很快受到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关注。2006年,卸甲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该模式进行了调研评估,明确提出虾鹅轮养技术[2],并对模式的技术纲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简要的阐述。2007年,高邮市农林局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养殖户,协助养殖户进行试验探索并完成了报告,总结出了具体的配套养殖技术,其中包括罗氏沼虾饲养主要技术、仔鹅秋孵冬养配套技术[3],为农户尝试该模式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具体的指标。报告还分析了模式的特点,对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肯定,推动了新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与此同时,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的科技工作者则针对新模式带来的经济收益以及模式的推广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得到了扬州市农委的关注,为新模式走出高邮,在全市乃至全省大范围推广创造了条件。至此,通过各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完善,虾-草-鹅生态养殖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可以量化推广的技术,模式的技术框架也已搭建完成。
2 虾-草-鹅模式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据走访调查,作为虾-草-鹅生态养殖模式的首创者,高
邮市卸甲镇姚恩如养虾户有水产养殖面积6 hm2,2005年共产罗氏沼虾27 475 kg,平均产量4 579.2 kg/hm2,由于虾行情好,价格较高,产值82 431元/hm2,效益达30 000元/hm2以上;利用冬闲虾塘5.33 hm2进行种草养鹅,共养了3批计 9 100只鹅,虽受禽流感影响,但每只鹅经济效益仍达7元左右,虾塘净增纯效益11 951元/hm2。虾、鹅相加,纯收入高达45 000元/hm2左右。高邮市送桥镇养殖大户杨万明2005—2009 年承包了村水面20 hm2,种草16.7 hm2,年上市商品鹅30万只,种草养鹅年增纯利45 万元。采用此模式的养殖户虾塘的纯收入超过45 000元/hm2,其中养鹅纯收入超过 15 000元/hm2。
2010—2011年虾-草-鹅模式在高邮市卸甲镇、三垛镇、汉留镇、司徒镇、龙虬镇和江都区小纪镇进行了示范推广,通过数据收集与统计得出表1、表2结果。
通过分析表1、表2数据可以得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亩均产值和亩均效益都有所增加,可见虾-草-鹅生态养殖模式在大规模养殖下能形成规模经济。2011年与2010年相比,罗氏沼虾产值增长66.84%,种草养鹅产值增长8478%,表明种草养鹅规模效益较养虾更为明显,大规模养殖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一方面,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均总成本下降,使得单位面积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养鹅数量增长量要高于种草面积的增长量,使得黑麦草能被完全消耗,同时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另外,通过比较原本罗氏沼虾产值和新模式下总产值可以看到:虾-草-鹅生态养殖模式在保证原有罗氏沼虾养殖稳产高产的同时,额外增加了种草养鹅的收益,产值和原先纯养罗氏沼虾相比平均增加了 21 000元/hm2。以上分析都可以证明虾-草-鹅生态养殖模式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
2.2 生态效益分析
在罗氏沼虾养殖池冬闲季节种植黑麦草,将养殖虾池底泥中废弃的有机物和多余氮磷转化成黑麦草,生产出优质动物蛋白——食用鹅,有效改善罗氏沼虾池塘环境,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种草虾池的用水量为35 792 m3/hm2,降低用水量30.7%。同时,实现了投入品的循环利用,降低罗氏沼虾养殖的物质投入,提高罗氏沼虾养殖投入品的利用率,节约养虾成本,降低养虾废水和有害物的排放,虾池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降低11.2%,全氮含量降低15.6%,从而减少面源污染,改善渔业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虾-草-鹅生态养殖模式很好地构建了一条草-鹅-虾塘间良性循环,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是一种可持续、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2.3 社会效益分析
虾-草-鹅生态养殖生态农业模式与原有的养虾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大加长了农户的劳作时间,充分利用了11月至翌年3月的农闲时间。冬春季节是农闲季节,罗氏沼虾养殖户无事可做,进城务工者返乡过春节,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发展虾塘种草养鹅,在种草、牧草收割、鹅的饲养看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2010—2011年的推广过程中,就累计增加了997个劳动力就业。该模式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方便进城务工者就近打工挣钱,促进农民增收增添了新途径。
nlc202309032004
3 虾-草-鹅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虾-草-鹅生态农业模式因为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好评,2012年该模式作为扬州市农业重点项目通过验收,表明该模式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在推行的5年多来,该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经深入农村与养虾户和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者交流,归纳有以下几点问题:
3.1 新模式本身劳动强度过大,农户过年受影响
虾-草-鹅模式要求养虾户在10月底虾塘清塘后,到翌年3月期间,要相继完成牧草播种、鹅棚搭建、幼鹅培育、成鹅看护等工作,要求虾户全年无休,并常年居住在虾塘边。这势必影响到养虾户回家过年,不符合农村过春节合家团圆的风俗习惯。另外,养虾户为使罗氏沼虾提早上市,获取更大收益,在春节过后便开始准备搭建锅炉、购进虾苗,而这段时间正是商品鹅逐渐上市的时候,2种工作重叠在一起,使养虾户倍感劳累。
3.2 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
据扬州市农委发布的数据,扬州市现有罗氏沼虾养殖池塘近1万hm2,养殖农户8 000多户,户均养殖面积1.2 hm2,平均每个劳动力只有0.4~0.6 hm2。虾-草-鹅模式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农业模式,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生产要素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时,收益达到最大化,在达到这个特定值之前,边际效益是递增的,因此,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不利于新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从而使新模式的优越性不能充分体现。事实也证明,一些放弃虾-草-鹅模式的养虾户,虾塘承包面积一般为1.3~2.0 hm2,在小面积内进行种草养鹅,获益微薄,但是人力成本投入并没有减少,因此养虾户经营规模小也是阻碍模式推广的主要原因。
3.3 农户兼业现象普遍,非农产业收益较高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水平,农业在GDP 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非农行业的高报酬对农村劳动力保持了一定的拉力作用,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又使农民的相对收入降低,因此兼业农户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长,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地区,农户兼业现象尤为普遍[4]。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1996年江苏省兼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百分点,其中二兼户的比重更是达到354%,远远高于全国6.62%的水平。而虾-草-鹅模式与旧的单季虾养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劳动力的投入,因此,农户的兼业问题势必会成为影响新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走访模式推广区的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养虾户已经或准备放弃该模式,主要原因就是兼业带来的利益权衡问题。虾-草-鹅模式虽延伸出了养殖鹅的产业链,和旧模式相比是一种兼业,但因为养鹅产业本身也是传统养殖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生产环节复杂、投入回报周期长、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大的特点,而外出务工可从事商业或手工业的回报率明显更高,对农户增收更有吸引力。虾-草-鹅模式本身是一种循环农业,3个生产环节紧密衔接,要求农户全年劳作,这对于习惯了农闲的农户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农户兼业现象是对该模式推广的最大阻碍因素。
3.4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龙头企业对于一个地区带动产业规模效益、降低农户经营风险、转化农业新技术具有关键作用。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化的大多数龙头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形式简单,技术落后,加工规模和能力小,对市场和自然风险还没有足够强的承受和化解能力[5]。2006年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尚无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4家地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较大的龙头企业仅1家取得进出口经营自主权,年加工罗氏沼虾0.8万t,仅占全市罗氏沼虾总产量19.1%,尚不足1/5。缺乏能够消化整合地区农业产品、促进地区农业规模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对新模式的长期发展势必产生不利影响。
3.5 政府认识不足,投入不到位
在新模式推广初期,政府对模式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免费发放草种、发放养鹅补助等等,加之各级科研项目的成立,试验区内的虾户纷纷开始尝试新模式,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但是伴随着项目的验收完毕,政府对该模式的补助投入开始减少,并逐渐忽视了对新模式推广状况的关注,致使当时积极参与试验的养虾户逐渐放弃了对新模式的采用,转而重新进行旧模式生产,造成了科研成果流失。另外,政府除了在前期的一些资金投入之外,并没有进行新模式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模式配套技术的研究支持力度不够。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过分强调指标化,对经济效益过分看重,没有使农户真正理解新模式的益处。
4 虾-草-鹅模式发展的对策及展望
4.1 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增强农户主体意识
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将项目受众视为主体,强调以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合理赋权为基础,在外来者的协助下,通过社区成员积极广泛参与,实现社区发展[6]。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引入虾-草-鹅模式的推广过程中,要求科技工作者在做好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种苗供应等工作的同时,派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示范指导。在当地有目的地选择头脑灵活、对新技术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农户,进行重点培养,培育典型示范户,以点带面。通过参与式的农业推广方法,使农户明确自身是发展的主体,主动认识和研究新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自我完善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使模式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农户的生产力。
4.2 发展地方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效应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虾-草-鹅模式的应用推广以及市场和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就需要适度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首先,认清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获取利润以及长远发展中的作用。在充分利用虾-草-鹅这一生态农业模式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在饲料配方、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再次,企业应抓住核心竞争力,在保证优质产品供应的同时,制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策略,打响品牌,树立品牌效益。同时,企业还应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与市场对接起来,对市场能做到清楚的认识和合理的预测,以减少生产盲目性,充分利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以谋求发展。龙头企业应建立风险基金,来防范自然与社会可能带来的产、供、销风险。最后,还应当强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企业应在合同契约的基础上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享农产品加工所得到的利润,促进农民增收,使得企业真正与农户对接起来,通过虾-草-鹅模式获得实在的利益。
nlc202309032004
4.3 转变政府职能,为新模式推广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以确保虾-草-鹅生态农业模式有财力支持推广,有技术保障推广,农户和企业愿意采用这一新模式和新技术来进行生产、加工。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支持这一模式的发展。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龙头企业负担。还应采取措施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同时,围绕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政府应当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以确保企业按照合同实施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保障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4 展望
在虾-草-鹅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实际成果,同时也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随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逐步解决,必然会对该模式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些对策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7]。
自2004年由高邮市乡镇部分养虾大户探索出虾-草-鹅生态农业模式以来,在当地实现了较为成功的小范围迅速推广,至今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建设经验。面对现在推广停滞的不利局面,希望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农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地方养虾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加之该模式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虾-草-鹅生态农业模式有望在省内甚至在全国罗氏沼虾养殖区内成功推广。
在未来的推广过程中必须更多地研究该模式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规律,试图以气候土壤等自然、社会资源为依据进行划分,因地制宜地对虾-草-鹅模式进行特色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国梁,陈雪峰,王军毅,等. 罗氏沼虾产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与社会原因分析[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5):450-457.
[2]吴志强,董学洪,王其楼. 虾鹅轮养 高产高效[J]. 科学养鱼,2006(8):47.
[3]张德明,尤兆荣,孙桂尧. 虾鹅轮养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及配套技术初探[J]. 中国家禽,2007,29(7):35-36.
[4]胡 浩,王图展. 农户兼业化进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以江苏省北部农村为例[J]. 江海学刊,2003(6):53-58.
[5]成 强. 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61.
[6]卢 敏,成华威,李小云,等.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 方法 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
[7]张以山.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15.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篇4
字数:3933 来源:建筑与文化 2012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近年来,休闲农业慢慢的为国内的人所接受,是根植于农业并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但近两年一些区域、城市的休闲农业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各个自发建设的休闲农场也产生雷同的主题内容、缺乏特色竞争力等。针对这些弊端问题,本研究通过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休闲农业健全、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关于休闲农业园区
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源发性、经营的资源、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经营理念五个方面出发,可以将其概念归纳为“具有农业源发性,以乡村、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提供农业体验的活动,满足大众休闲、观光、游憩的需求,从而提高地区农业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存在其称谓各异、偏重的功能和目的不同的各种农业园区,但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五点点内涵,都可以统称为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的现状与问题
休闲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比较晚,在实践先行发展迅速的背后,暴露出了规划理论指导之后的短板。笔者通过对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规划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认为:
2.1规划设计方面:缺乏技术规范与理论指导,规划成果层次不齐
如:①规划编制中各学科交叉、层次混乱。首先体现在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各学科内容交叉、关系混乱、层次不分的情况较严重,导致规划编制与经营衔接困难。②缺乏前期发展规划,以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为经济导向,前期论证不充分,造成后期经营管理困难。表现在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相似,缺乏市场区隔度。注重空间规划,忽略了前期市场调查、资源调查、客源分析等,目前缺乏先进的专业性的指导,产品开发较低端。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建设杂乱无章。游客基础设施较差。无法满足收入中上等的客源需求,简陋的设施如果不加以改善,在今后将逐渐失去主流客源。④休闲产品开发人工化,生态效益底下,休闲农业基础知识贫乏。规划者与农业经营者缺乏沟通,导致园区内人工化设施过多,偏向娱乐园与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相对模糊。
2.2经营管理方面:忽视合作性规划、经营管理落后、不重视市场营销品牌
建设
如:①合作性规划是西方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象导致规划单位不能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合作性规划来协调政府、开发商、民众各方的利益。②项目单
一、雷同重复地建设。运作的前期缺乏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较单一,现有农业旅游季节性强,导致竞争力、吸引力、长期客源下降。③前期投入资金不足,无法规划建设旅游精品。④人工化倾向严重,不注重生态效益。在生态承载力方面,旺季时候的客源对环境破坏较大,影响了休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环境。⑤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休闲农业园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使得资源和环境容易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各家为单位,缺乏组织协调。
2.3政策法规方面: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建设需要加强
①由于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滞后,相较于类似的风景名声区规范等,休闲农业园区的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规范与申报审批程序。目前,只有2010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休闲农业园区星级创建》申报文件。但此条例只适合申报的经营单位,对不参与申报的园区与地区没有任何约束作用,法规条例上凸显出薄弱与缺乏的特点。②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虽然我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但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较差,十分需要政府宏观的控制与指导,缺少休闲农业区域的总体规划。使得现在的休闲农业出现了重复雷同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并未起到带动整个地区性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对策措施
3.1生态优先策略
目前,从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旅游项目的开发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游客的环保意识较低,不尊重景区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风俗与居民原有的生活环境,随之发展的旅游商业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营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当地景区的土地和游客承载力,一哄而上的大手笔开发,势必使得景区的品质下降,失去市场竞争力。所以,生态保护的策略可以从游客、经营、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来实施,建议:(1)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虽然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游客的休闲游憩活动还是对于农业环境造成冲击,根源在于游客的文化素养低、对农村文化的不尊重等。所以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应包括对园区内游客的环境教育内容,除了环境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园区的解说系统,落实环境保护的真谛,宣传生态旅游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生态、选择深度的生态旅游。(2)依据生态敏感度进行分
区管理,设置园区的承载量。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借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外的国家公园模式,结合基底环境的生态系统及游客的需求,将园区设置不同程度的分区,进行相对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得经营管理者方便管理。(3)规划设计的初始理应采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手法,集合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首先,充分开发利用原有的资源,并且将园区内的资源与游憩活动相结合,达到复合式的放大效果;其次,结合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园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进行规划设计。
3.2结合农村文化体验特色、加速市场区隔的策略
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休闲旅游的区别,根本上在于运用特有的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体验氛围。休闲农业园区提供的正是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休闲游憩活动,所以经营上注重农业的经营、体验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健康发展,以农村文化来充实活动和体验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也可以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在休闲旅游市场上凸显独特的特色,增强市场区隔度。建议:(1)调查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不像环境自然资源的显现性,需要规划人员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从有形的物质类似的有古老的庙宇、古代生产农具、古井、手工艺品,到无形的神话传说、婚庆习俗、名人历史、民俗歌谣、乡土烹饪等都可以作为休闲农业园区的休闲旅游资源。(2)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是休闲农业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也是休闲农业休闲游憩中复合型多的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将休闲农业旅游中各项体验进行适当的规划与安排,结合当地的农村文化,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3)举办农村的文化节日活动。休闲农业园区可以联合当地乡村配合举办庆典祭祀、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也可以举办展示、比赛等参与体验的活动,邀请游客参与,可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4)配合农业生产,推广农产品文化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出了提供休闲产品,此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也相应的给与重视。像农产品销售配合观光采摘、制造业的纪念品配合游客体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形成创意产业与农业成产相结合。(5)推广农家住宿,提升服务品质。推广民宿、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必然推动当地餐饮、旅游产品的消费。于此同时,游客与当地农民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更加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休闲农业园区培养长期稳定的客源。
3.3多元合作的策略
休闲农业园区从规划编制到经营管理,无不显现这“合作”、“社区化”的概念。由于休闲农业园区的产业特性,规划编制涉及到了农业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势必需要多个
规划团队的合作。其二,由于国内农民个人的生产面积较小、资源有限,而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专业的管理知识等,使得农民需要走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园区内的各农户的合作,资源共享,提供需要经营的土地面积和设施,园区外与地区其他产业建立合作结盟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建议:(1)园区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园区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做妥善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最佳配置。并通过农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带动整体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根据台湾大学江荣吉调查,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经营组织有以下几种: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家庭农场)、公司经营、公营经营、农会经营、委员会经营(分营合营)、共同经营。(2)园区对外整合相关联产业关系。正确分析休闲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连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分担风险、创造综合效果并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陈昭郎,2010)综合调查发现,台湾休闲农业的外部合作发展类型为:结盟性、水平整合型、垂直整合型、合资型。
参考文献
[1]阮如舫,打开城市百宝盒[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2]郭焕成,郑建雄,任国柱,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郑建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全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5]叶美秀,自主营造在宜兰-看见农民的创意[M],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1997
作者简介
魏然,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篇5
芜湖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初始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为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活动,发展前景较乐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开发,芜湖县休闲农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1.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现状
芜湖县是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近年来围绕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建了沿芜屯路、湾石路、湾红路、杨黄路四条休闲旅游带,培育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40余家,其中,怡龙山庄被认定为全国三星休闲农业示范企业。精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规模适度经营,全县已注册家庭农场824家、农民專业合作社22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创建省级以上知名商标8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5个。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休闲体验活动,如在六郎镇举办了四届野树林菌菇采摘月活动、休闲垂钓旅游节、首届全国自行车挑战赛,在花桥镇举办油桃采摘月活动等,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十二五”期间,芜湖县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
1.2发展优势
1.2.1地理区位优越。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接苏南地区和沪杭等地,来往密切;向北与芜湖市一脉相承,经芜湖市可达合肥等地;南侧与宣城、黄山等地相邻。总面积670平方公里,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水系纵横,是鱼米之乡。
1.2.2交通便捷通畅。芜湖县境内有沪渝、芜雁、铜南宣等多条高速穿境而过,在县城、花桥、红杨三地有重要入口,距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2小时,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正加紧建设,青弋江、水阳江是长江支流,联系贯通境内各条河流。芜湖县立体化多样化交通网络正在构建完善,交通便捷,机遇空前。
1.2.3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芜湖十景之一“陶辛水韵”,“全国教授第一村”胡湾村,六郎镇北陶村“明代十三官巷”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中益木榨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陶辛青虾、湾沚山芋,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花桥中华绒螯蟹等特色传统乡土旅游产品。已建成复兴油桃采摘园、凡人葡萄采摘园、奚村现代农业园、永和农业园、百菇园、绿荣山庄、怡龙山庄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景点。
1.2.4客源市场范围广。芜湖县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内,临近合肥、南京、杭州等多个都市圈。此圈内人员收入较高,向外休闲旅游的欲望强烈,市场潜力巨大。芜湖县紧临芜湖市区,是城市休闲的后花园,且与马鞍山、铜陵、宣城、黄山等地相邻。芜湖县幅射范围广,市场潜力大,随着人们收入逐步提高,来县休闲旅游的人群越来越多,已成为周边诸多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重要去处。
2.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芜湖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发展毕竟处于摸索规范阶段,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竞争力。
2.1休闲农业点分布零散。突出表现为全县的休闲农业资源还没有“串联”起来,规模小,分散广,没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形成以点聚片、以片集群、串点成线的局面。
2.2休闲农业投资主体单一。当前,芜湖县休闲农业主要依靠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投入资金或以经营者个体投资为主,建设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休闲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休闲消费项目缺乏。
2.3休闲农业竞争力不强。一方面,部分休闲农业经营户缺乏对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预测,导致项目雷同,文化底蕴不足,特色不明显。同时,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没有经过培训,生产技能水平有限,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各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在自身优势、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等方面,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4休闲旅游者过渡集中。目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主要以单位客户和家庭客户为多,时间大多集中在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但在工作日,则往往门可罗雀。
3.芜湖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芜湖县要想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应着眼于“休闲”二字,围绕农事体验等活动,加快项目优化升级,不断适应、满足休闲观光者的需求,实现休闲产业的规模化递增与产业增值。
3.1抓规划,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禀赋县域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制定全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其次在休闲点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要在“农”字上做文章,体现特色、优势互补,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景观和谐统一。
3.2抓点连线,建休闲旅游示范带。重点抓好市区到县城的两条通道,即芜屯快速通道、湾石路两侧的休闲旅游示范带打造,加大对两条通道上的果蔬采摘园、农业企业、生态农庄、特色种植养殖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逐步形成点成带、带成面,最终实现“连连看”的局面。同时,对湾红路、杨黄路上的休闲农业点进行优化升级,打造成具有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乡村休闲旅游带。
3.3抓产业,发展精致农业。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布局,在主导产业和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区域板块经济,在湾沚镇、花桥镇以发展苗木花卉、经果林为主,重塑苗木大县形象;在六郎镇、陶辛镇以发展优质粮油、果蔬种植和采摘为主,创建绿色农产品,如良金富晒米、春晓西瓜、老居葡萄等;在红杨镇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主,如六桥莲藕、七彩珍鸡等,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良好格局。
有机农业助推休闲生态游 篇6
“**发脉,淄水润祥,人杰地灵神韵悠长……”朝气蓬勃的《**镇之歌》唱出了来自辰巳峰峦的昂扬气魄。**镇位于淄博市**区南部山区,地处**、沂源、莱芜三县市交汇处,这里**流经全境,群山叠嶂起伏,生态环境优美。
这里有蓝莓、草莓、薰衣草、韭菜、山楂等众多有机品牌的生态农业基地,有山东省摄影家
协会创作基地,有山东省自驾游示范基地,有创作、摄影的秀丽风景。该镇以“走进**镇,享受大自然”为主题,以生态、休闲、商务、体验、创作为理念,立足**镇生态优势,以节会为媒,全力打造生态旅游镇。
有机农业搭载旅游快车
**镇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在山东山里阿哥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流转土地4000亩,重点培植以蓝莓和干坚果为主的农产品培育栽植园区,发展以商务接待、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态休闲园区,以摄影创作、汽车自驾游、采摘体验游为主的生态旅游基地。
作为淄博市唯一种植蓝莓的山东山里阿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基地,座落在群山环抱中,形态各异的景物点缀山间,偶有潺潺的清涧和静谧的村庄,让游客感受到许些惬意,让人不曾想到山中自有如此美景的存在。到了青春五月,颗颗蓝莓果儿似珍珠玛瑙般挂满了枝头,每年5至7月份是蓝莓的采摘旺季,吸引了铁骑队、自驾游、驴友团队、摄影爱好者等自由采摘游客购票入园采摘游乐,在这里还能品尝到蓝莓果汁和蓝莓酒,在这如此美景中,斟上一杯美酒,可当美哉……
据该镇负责人介绍,类似山里阿哥这种过千亩的生态农业基地,**镇目前已有15个,每到蔬菜瓜果、鲜花盛开时节,都会吸引大批的城市居民前来休闲观光、采摘游玩。据悉,该镇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坚持以公司化运作发展有机农业,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实行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种植,以建设高标准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带动全镇农业发展。
个个农场连成片,一年四季瓜果香。近年来,**镇借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引导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第二产业的有序发展。大力扶持生态农业助推生态旅游业发展,努力打造以生态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推生态农业和三产服务业的良好格局。目前,**镇通过打造100公里的生态路网,将所有的生态农业园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助推了农业开发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为前来进行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一带二,二带三”,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第二产业的有序发展,增加了大量的人气,把第三产业也快速的拉动起来,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静态”风景、“动态”休闲、天然氧吧体验
**镇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群山叠嶂起伏,南部属片麻岩,北部为石灰岩,具备各类经济作物生长条件。位于**山麓,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为46.2%,山体植被覆盖率为80%,**流经全境,三条支流长约35公里,水质甘甜、纯净,富含氡、锶、镁、硒、铁、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市级重点水资源保护地。境内有三府山、辰巳山景区,杨峪、五老峪原生态景区等景点美轮美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条件。该镇被山东环境科学学会授予“山东省特色生态产业示范乡镇”称号,被山东省旅游局授予“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称号,被山东省经济学会、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授予“山东有机农业第一镇”荣誉称号。
条条如丝带般的100里生态路网,将山东元宝枫种植基地、淄博薰衣草种植基地、王家庄湿地公园、山东黑木耳种植基地、**村草莓、韭菜专业合作社、山东山里阿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淄博颜春有机山楂种植基地等等几十家种植养殖基地连接在一起。游客们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还能体验各种的运动项目,自驾车、山地自行车、登山、垂钓、摄影等运动休闲体验,充分贴近大自然的有氧运动,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愉悦身心。在淄博得茂实薰衣草种植基地,我们看到几对恋人正在拍婚纱照,身穿少女梦想的嫁纱,在浪漫的紫罗兰色薰衣草国度里,像梦幻的天堂一般美丽;在山间蜿蜒的生态路上,一群穿梭在的“铁骑战士们”快速的掠过,像雄鹰一般翱翔在青山绿水间;张家台水库,垂钓爱好者有的静坐在岸边,等待着;有的已满足的收起鱼竿,尽情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安静的湖水边,垂柳、野花、凉亭都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惬意,如同巨幅山水画卷铺展在天地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做好生态旅游 打造服务型政府
发展有机农业、发展生态旅游,能给该镇带来什么?
见到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他说:“现在的政府已经逐渐成为服务型政府了,主要是做好招
商引资,做好协调工作,为农业公司发展做好服务,为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
该镇党委书记**坚定的说:“现在全镇大力实施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战略,将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促进,全力打造有机农业升级版,促进旅游业并带动第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逐渐实现有机农业网络化,以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网上交易,通过电
子交易拉动、牵引**镇全部农贸产品的发展;生态旅游网络化,通过网络平台推出旅游资源,搭建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观光旅游。”
为了打造以“观光农业”为主导的生态旅游镇,该镇流转土地3.5万亩,成立专业合作社30个。其中蓝莓种植面积4000亩,金银花种植面积10000亩,草莓种植面积2000亩,薰衣草种植面积900亩……目前,现代农业规模逐渐扩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生态旅游升级改造。该镇立足有机农业迅猛发展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积极做好全镇总体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策划实施辰巳山、三府山—杨峪、五老峪—**“两山两峪一泉”有机生态观光旅游主线路,并依托100公里生态路网,发掘和强化各景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自然生态和有机农业观光休闲,打造南部山区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篇7
1 荆州桃花村与衢州柑橘农场SWOT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1.1.1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荆州市现占湖北省总面积的7.6%, 面积达14067km2, 包含9个县市区:荆州区、沙市区、石首市、监利县、江陵区、松滋市、公安市、洪湖市及荆州开发区等。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 属浙江省辖地级市。衢州在历史上一直是闽浙赣皖四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自古以来就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美称。衢州境域东西宽127.5km, 南北长140.25km, 总面积8844.6km2, 境辖衢江区、江山市、柯城区、龙游县、开化县和常山县。
对比看来, 荆州市虽在休闲农业方面起步晚于衢州市, 但是却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优势地位。荆州市作为中部城市, 周边辐射区域较广, 其在全国中部的有利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1.1.2 经济发展迅猛
随着荆州市经济的崛起和发展, 荆州市近几年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连续3a位居前列。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亿元, 同比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长值达380亿元, 增长优势明显。2013年全市继续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大力加强项目建设,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投资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市共接待游客1562.6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92.6亿元, 分别增长29.2%和31.1%。
经过初步核算, 衢州市在2012年GDP达到982.7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9.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31.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0.99亿元。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衢州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稳中有升, 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荆州市和衢州市近几年的经济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且第三产业增势明显。从长远来看, 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产业增长劲头强劲。
1.1.3 资源特色显著
荆州市自2006年以来就以太湖桃花村农家乐作为大力打造的黄金旅游节目, 更是在2007年被荆州市旅游局评选为“荆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 桃花村正努力申报“湖北省旅游名村”的项目。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的多方位宣传, 努力提高湖北省荆州市桃花村的宣传度和知名度。
据资料统计显示, 钱江源、仙霞山、紫微山、三衢山、廿八都则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柑橘类植物不仅绿树成荫打造田园风光, 也可以进行盆栽移种放于窗台进行观赏, 来衢州游玩的游客在欣赏桔树美景, 被自然香氛环绕的同时也可以将橘海复制回家。
对比荆州市和衢州市的产业资源, 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各有其资源特点且有其地方特色, 都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这些资源特色成为其旅游产业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1.2 内部劣势分析
1.2.1 荆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劣势分析
1.2.1. 1 劳动空心化严重
现今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占农村劳动力的49%左右, 且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农村青壮年缺失导致的劳动力空心化和务农人员老龄化现象明显。
1.2.1. 2 部分农村道路情况不佳
荆州市作为古时水路交通的核心, 其市区的区位优势明显, 但是涉及到县市区、农村的道路则存在“通路不通车”、“只通不畅”的状况, 很多村级公路的通畅率仅为8.5%, 没有承载大型客车的能力。
1.2.1. 3 游玩观赏期短, 游客消费欲望不强
每年3、4月份桃花、梨花和油菜花大面积开放, 每年秋季的9、10月份为果实成熟的季节, 夏季由于田地里无阴凉区、田间由于太阳暴晒温度较高, 没有游人或者观光客会选择夏季进行游玩。冬季由于无景可观、天寒地冻也成为一年中最萧条的季节, 旅游设施闲置, 桃花村的经营户收入锐减。
1.2.2 衢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限制因素和主要劣势分析
1.2.2. 1 产业林相单一, 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由于衢州柑橘产业带种植产品单一且柑橘林四季常青, 缺乏季节变化的明显特征。
1.2.2. 2 市区人口偏少, 辐射范围较小
衢州市建市较晚, 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较低, 人口集聚力和周边辐射力都显得较为弱势, 对中心城市而言规模偏小。
1.2.2. 3 设备设施和环境有待改善
衢州市的林业农家乐在硬件设施和环境质量方面都有所欠缺, 同时, 作为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大跨度行业, 农民在角色转变上难免存在不足。综合看来, 荆州市和衢州市目前开发的休闲农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以农家餐饮为主, 缺乏特色精品项目。所有的主题活动最后都变成吃饭、打牌、钓鱼等千篇一律的活动, 严重影响游客的重游率。
1.3 外部机遇分析
1.3.1 行业发展潜力十足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自然景观为城市游客提供相应的农业经营活动, 其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体验型观光采摘、劳作休闲, 农民利用身边的农业资源摇身一变成为农场老板, 不仅让农民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是充分利用了农业闲置资源。
另外, 荆州市积极响应省里政策, 策划开展“荆州人游荆州”的旅游活动, 在给予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入。荆州市桃花村农家乐正面临政策上扶持、外部大环境良好的发展契机。
1.3.2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指出, 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也可以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
1.3.3 假期助推旅游业发展
自从国家将五一和十一的假期调整后, 各地的旅游模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五一改为3d短假, 增加了清明、端午等3d假日, 这促使各地的旅游形式向短途短期转变。
1.4 外部挑战分析
1.4.1 传统主导产业地位受威胁
在以柑橘为传统主产业的衢州, 柑橘产业园的地步开始逐渐开始让位于房地产业、工业、制造业等收益见效快的项目。柑橘种植收益见效慢, 远远不及房地产业、工业和制造业效益高。
1.4.2 同质行业竞争激烈
桃花村农家乐旅游面临的首先是荆州市和湖北省内同质化激烈的竞争。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涌现。距离荆州110km里远的宜昌, 不仅有长江三峡等景观作为后备支撑, 且宜昌的农家乐发展相当迅猛。10a前宜昌的农家乐寥寥无几, 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发展到了3400余家之多 (包括县市) ,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2 关于加快发展荆州市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科学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绿色旅游
在现阶段, 应立足于荆州市本身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 将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 坚持田园休闲的道路, 按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和规模化发展的思路, 在解决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生态环境的同时, 加强政府监管和农庄本身的规范管理与服务, 打造具有荆州特色的高品质休闲农业旅游。
2.2 空间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创新意
科学规划空间布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休闲农业的项目规划, 不仅要考虑交通区位和当地农业资源条件, 还需要准确选址和掌握规模。
2.3 农户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 是消费新需求、新趋势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 同时使生活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荆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院校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的服务型人才。
2.4 政府加强组织协调, 实行规范有序管理
休闲农业本身属于交叉产业, 它横跨了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板块, 同时它的自身发展涵括了商业、旅游业、乡镇企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环保等行业和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它不仅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大力支持, 而且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当地主管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各部门的协调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5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授牌、统一宣传促销、统一收费标准。
2.5 强化品牌意识, 打造明星优质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产品的质量, 这使得农庄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能够使得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客人的满意度为目标, 在规划建设和布局调整当中, 以强力打造品牌信誉。
参考文献
[1]卢小琴.基于SWOT分析的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5 (31) :12-13.
[2]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版) 农学卷, 2006, 9 (15) :4.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05-10
生态农业休闲园10-19
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12-06
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10-17
生态休闲旅游12-28
生态休闲观光论文05-13
生态休闲体育公园08-12
生态休闲度假08-31
生态休闲旅游区09-20
长江休闲渔业生态技术应用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