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精选7篇)
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 篇1
养老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 通过满足老年人日常基本需求以及精神需求, 为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养老产业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老年服务之外, 还包括诸如食品、保险、保健、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 结合当前我国人口现状来说, 养老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 其前景不可估量。
一、养老产业的现状
( 一) 老龄人口规模大, 老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口结构正在经历着一个很重要的转型阶段, 出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2000 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达到1. 3 亿, 其中65 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 万, 分别占总人口的10% 和7% , 两项指标标志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数到2050 年将超过3. 3 亿, 占世界老年总人口的22. 2% , 这将意味着未来20 - 40 年间每4 个中国人中就有1 个老年人, 世界上每4 个老年人中就有1 个是中国人[1]。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人口政策、消费市场结构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二) 不同地区老龄化差异明显
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就较高, 但是因为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 东部老龄化程度高于西部地区, 但是人口较多的中部省份, 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 但人口老龄化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所以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灾区, 而大部分省区老龄化并不及中部, 而广东、宁夏、西藏等地区的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轻, 有的省份甚至还未进入老龄化[2]。
( 三) 我国的医疗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的医疗技术已经逐渐和世界接轨, 并且在癌症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等某些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重大疾病治疗的攻克使得人口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同时我国医疗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当中, 我国的医保制度使得我国居民尤其是低收入阶层能够看得起病, 这也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
二、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
( 一) 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落后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低水平的覆盖全民范围的福利制度,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老龄化水平日益严重, 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加大了财政负担, 养老保障金不足制约着当前养老保障制度发展, 而且医保制度的不完善也降低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
( 二) 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受制于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以及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我国的养老产业严重落后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每年都有近万亿的养老市场需求, 但我国每年提供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还不足千亿, 市场缺口非常大, 虽然民办养老机构近些年发展较快, 比如养老院等, 但是其起步晚, 规模、管理水平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全国共有登记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4141 所, 仅占全国所有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 6% , 养老服务床位41 万多张, 入住老年人总数为23 万多人, 床位利用率为57. 8%[3], 并且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配备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三) 未富先老现象严重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潮的来临, 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 但是经济结构发展畸形, 贫富差距拉大, 在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保制度还不成熟, 人口老龄化超于现代化, 致使我国老年人口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等诸多问题, 贫困问题以及当前形势下我国政策制度不完善问题是制约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问题。
( 四) 居家养老模式负担沉重
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早已经显示出它的调控效果, 但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我国人口基数已经很大,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 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变得非常沉重, 一个家庭会承担养四个老人的压力。同时, 我国当下人均GDP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前大多数家庭, 而社会养老模式例如养老院和养老机构等, 需要大量资金的援助, 对国家形成巨大的财政负担, 居家养老模式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及当今社会主流的养老模式, 其对当下的家庭来说, 压力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刘昌平, 殷宝明.发展养老产业, 助推老龄经济[J].学习与实践, 2011 (5) :21-24.
[2]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67-68.
[3]王晓秋, 李峰.创新养老模式发展养老产业[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09 (8) :68-71.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分析 篇2
关键词:农村,养老方式,现状
1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1.1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分配方式单一,农村老人对家庭存在很大依赖性。养儿防老成为农村人的普遍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观念。此外农村老龄人口在不断的上升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收入水平低,土地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必须依托家庭子女的力量,才能使得老有所养。
1.2 其他养老为补充形式
(1)集体养老。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五保供养”。在我国的五保制度,有的采取分撒供养,即由村组织负责或由邻里照顾;有的采用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供养,将“五保”老人安排在乡镇或农村养老院,统一安排吃、穿、住等生活需要,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正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为保证广大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实施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每个农民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的期限和积累的数额。投保的期限越长,积累的金额也就越多,受益也越大。
(3)商业保险养老。
商业保险养老是在农村地区富裕的农民主动购买商业保险,定期缴纳保险费达到一定年限,由商业保险公司返还一定的金额,以此解决农村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商业保险费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负担。
2 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中,主要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传统经济和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绝大部分是小农家庭,这些家庭或者自己拥有一小块土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在整个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和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家中的财产和最终控制在老年人手中。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和私有制条件下,子女没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被束缚在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中,家长在子女的心目中有绝对的权威。另外,老年人可以对家中的财产进行统一分配,并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风险进行集中调节,这恰恰是家庭能够承担养老的经济条件。
(2)传统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生产方式。农民的春耕、秋收都依赖于天时地利,经验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社会中具有经验的是老人,这就奠定了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老年人的阅历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孝敬老人的社会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华文化的孝道意识大大加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家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中国的家庭养老传统之所以能够弘扬至今,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孝道思想。
在现代社会,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子女,这种反哺式养老正适应了当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家庭作为提供情感和心理需要的基本单位是养老最满意的理想场所,也是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并且家庭的供给成本低以及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家庭养老的重要原因。
其他养老方式作为补充,在当前社会还没有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能支撑社会养老资金的支出。
①在农村集体养老方式一般是由乡村政府组织的,其筹资方式主要是作为参加方的村集体向农民收缴集体养老费,或直接从村集体公积金或公益金中支取等其他方式筹集基金来修建维持养老院的运作,或直接作为养老生活费给“五保户”。
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养老方式也在逐渐弱化。农村集体办敬老院个数下降,集体养老一般只局限于“五保户”,这种制度只相对有效地保障了特定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这部分老年人群体占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十分有限。此外,这种养老模式对地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高,而缺乏可行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不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养老模式在不同地区差异性很大。所以,集体养老不具备普遍性。
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农业人群经济实力差异等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那些不发达农村地区和贫困农民无力投保。这种“嫌贫爱富”的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死结。
参考文献
[1]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长春市养老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政府责任
长春市在2003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 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春市老龄委的统计数字显示, 截止到2006年年底, 长春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0.8万人。在此背景下, 长春市大力培育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长春市养老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 居家养老仍占主体, 社区养老初现雏形, 机构养老资质较低
居民在选择理想的养老方式时, 居家养老的比例高达71.9%,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仍是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机构养老是指相对于居家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 主要包括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是指由国家出资举办和管理、主要承担“三无”老人养护工作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 是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项目的福利机构。目前, 长春市机构养老的资质普遍偏低, 服务质量不高、疏于管理、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普遍存在着缺乏政府扶持的问题, 居民认为政府在老年工作中最需要加强扶持的是改进老年医疗服务、加大资金等方面的物质投入等方面。实现“老有所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养老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承担养老服务的主体, 居民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现实责任。因此, 政府不仅有责任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直接提供养老服务, 并且需要政府积极促进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 使其成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
(三) 保障投入不充分
政府的保障投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资金筹集和政策支持两个层面上。一方面, 政府的财政直接投入应主要用于保障弱势老年群体养老、改善公办养老机构条件、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等方面, 并根据财政状况和现实需要按比例分配资金。另一方面, 在多渠道资金的筹集上政府的责任意识不强。
(四) 资源供给不平衡
公办养老机构在资金投入、物质供应、舆论引导等方面政府给予了充分的保障。而长春市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民办公助的标准是:收养自理老人的每张床位每年补助600元、收养半护理老人的每张床位每年补助700元、收养全护理老人的每张床位每年补助800元;而目前公办养老机构的补助标准是每张床位每年4000余元。
二、解决长春市养老难题的政策与建议
(一) 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
公共财政支撑对于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长春市各级政府应将资金保障纳入财政预算, 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同时建立与财政增长相统一的自然增长机制, 逐年加大投入。同时, 要研究制订养老服务工作整体发展规划、分步推进计划和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 形成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
(二) 舆论引导
通过宣传促进社会各界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认识, 不仅有利于吸引社会力量的投入, 还能倾听到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政府在舆论引导上, 要特别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宣传, 逐步改变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的传统看法, 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 以居家养老为主体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且法律明文规定的照顾方式, 是非正式养老模式。有关调查显示, 有71.9%的老年人选择此种照顾方式, 这说明以传统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保障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四) 以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
机构养老在服务设施方面, 按照老年人的需求实行家庭化的布局。在服务内容方面, 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意愿量身设计。在服务人员方面, 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在机构主体方面, 鼓励以政府为主导, 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为补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方便, 给服务对象以充分的尊重, 实现服务多样化、个性化。
综上所述, 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 整合各种服务资源, 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为未来发展主力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给我市养老问题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付诚, 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05) .
[2]卢丹阳.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年.
[3]孙碧竹.吉林省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2011年.
[4]姚发展.我国城市集中养老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0年.
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 篇4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总体方向基本确立, 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 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 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 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 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 如刘子兰 (2003) 所讲, 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 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 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 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 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 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 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 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 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 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 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 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 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 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 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 (2001) 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 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 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 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 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 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 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 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 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 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 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 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 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 政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 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 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 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 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 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0) .
[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 2006 (4) .
[3]、王枝茂, 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 2006 (12) .
[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 2009 (S1) .
[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 2001 (5) .
[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2) .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5
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的意义
农村人口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 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浦城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底, 全县60岁以上人口67961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5.7%, 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在农村47932人, 在城镇20029人, 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与家庭成员同住26112人, 单独或只与配偶居住20720人, 入住养老机构1100人。由于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增多, 使老年人要实现家庭养老的难度逐渐增加, 另外现阶段可以享受机构养老的门槛还比较高。浦城县在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 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面临巨大压力, 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因此,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保障问题的研究, 探索和健全适合浦城实际的养老服务模式, 应成为全县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养老机制, 保证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当前浦城县养老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另外, 地处闽北山区浦城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城市明显滞后, 浦城县辖区内19个乡镇 (街道) 各兴办一所敬老院, 累计建筑面积12305㎡, 床位720张, 累计投资1300万元。县民政局有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光荣院各一所。新建的浦城县社会福利中心, 正在建设之中, 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床位250张, 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 预计2016年可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底, 全县有民办养老机构4家, 共有床位1200张。立足浦城县实际, 实施社会化养老服务显得尤为迫切。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依托社区、村综合服务站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编制并公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紧急救援等多样化上门服务。很多方面的服务还并不能完全适应居家养老的老人的实际需求, 因此, 对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对浦城县老年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浦城县农村居家养老的问题
(一)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浦城县的养老机构缺乏科学高效的筹资机制, 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严重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地方福利彩票的支持, 资金的数额远远不能满足浦城县当前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是, 近些年来浦城县农村事业的各项发展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使得浦城县政府已经难以承担高额的养老机构的资金需要。
(二) 农村养老的相关领导机构并不完善
农村家居养老服务的完善, 需要健全的领导机构, 但是当前, 浦城县农村养老机制缺乏健全的领导机构, 由县、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建立的三级居家养老领导小组为领导机构。养老事业难以确定具体责任部门, 一些农村基层养老服务的具体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规范指导。
三、提高浦城县农村家居养老水平的对策
(一) 加强和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资金, 必须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资金的筹集模式, 农村养老机构要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养老金支持, 建议可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 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心捐助, 为居家养老服务筹集更多的资金。这样不会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 同时要积极引进生产效率更高的农产品生产设备, 保证农村居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保证农村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以便更多的将资金运用于农村养老服务领域。
(二)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领导机构
农村养老服务部门的领导机构, 必须直接由地方政府领导, 由地方政府进行组织和管理,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应有领导层、管理层、服务层三个层面组成。县、乡镇 (街道) 民政部门是第一层, 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监督政策执行, 乡镇 (街道)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第二层, 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培训等管理工作, 社区、村综合服务站为第三层, 主要是建立服务队伍解决各类服务需求。保证整个养老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是农村人口普遍选择的养老模式, 对农村居家养老的服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出改良计划, 对浦城县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8 (4) .
[2]钟建华, 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4) .
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 篇6
一、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优势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优势是相当显著的, 第一,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言之有理, 施之有法, 行之有效的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 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 信任度高。第二, 中医药在传统理论上也具有优势, 老年人个体差异大, 心理情绪变化快, 中医的辨证论治注重个体特别重视“三因制宜”, 中医药养生的整体观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予以体现, 既注重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点, 又重视自然与人体, 阴阳五行的关系。第三, 在预防与康复疾病方面有, 中医治未病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的《素问》中强调过“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老年人精气虚衰, 运动迟缓, 传统的五禽戏、气功、八段锦等可以促进气息运行, 延缓衰老。第四, 技术操作的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验、效的特点, 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 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中药器材和中药原材料即可。中医药养生中的饮食护理对老年人慢性病及机体防御机能低下等也具有独特的调理作用。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一方面延长老年人自然寿命;另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身体质量。
二、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政策支持
目前,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在国家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升温, 2016年2月1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在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方面, 特别强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最新《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 (2015-2020) 》也定位在中医药养生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 《规划》提出, 到2020年, 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并就总体目标提出了7方面的重点工作,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 被明确纳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 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医疗机构, 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此规划将中医药融入养老、旅游等产业, 并促进了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这对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中医药发展内涵, 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三、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现状
目前, 在政府的支持下, 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辟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新路径。2016年9月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大兴区作为试点地区将逐步启动实施中医健康养老社区示范工程。预期到“十三五”末, 使北京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群逐步享受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敦煌已有企业投资8亿元, 修建了占地1000亩的中医生态园, 开展沙疗、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按摩等服务;安徽省5年内将建设400个中医馆并与养老旅游产业相结合;西安脑病医院院长宋虎杰表示, 作为民营医院, 由于机制灵活, 在开展中医药养老方面,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可以更灵活地与康复机构、社区、养老院开展中医药旅游合作项目。中国各地正在为中医药养老旅游做出进一步的计划并开展实施, 为更好的解决养老问题, 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特色的中医药养老服务做出努力。
四、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面临的困境
1. 中医药旅游宣传不到位, 中医药旅游观念不够深入人心
中医药旅游模式热度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药生养老模式观念没有为人熟知, 缺乏合理的宣传方式。
2. 中医药旅游形式过于单一, 服务内容雷同, 特点不够鲜明
现在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以保健、购物、参观、游玩等形式在进行, 不能够让游客参与进来, 大多是以参展的方式了解中医药文化, 理论传输观念, 缺乏实践操作经历, 内容大多相似, 没有凸显中医药特色, 难以深入人心。
3. 缺乏中医药旅游与养老护理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由于其针对群众的特殊性, 中医药养老旅游必须具备服务性与护理性专业复合型人才, 缺乏中医药服务性专业人才和养老护理专业人才, 过往许多标榜中医药健康的项目缺乏实质性, 各种中医药资源和养老设施都不能合理的利用, 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养老旅游的魅力。
4. 中医药养老旅游市场准入太低, 缺乏养老旅游的管理部门
目前中医药旅游市场鱼龙混杂, 准入太低, 没有规范的机构来整治, 不少不法分子在景区利用中医药问诊欺诈游客, 尤其是老年人思维反应较慢, 旅途中时常出现各种事故。导致中医药名誉受损, 中医药旅游也不尽如人意。
五、对策
1. 需要政府出力协助中医药养老旅游宣传
政府政策对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支持很大, 但还是希望当地政府可以贯彻落实该政策, 做好中医药养老宣传工作,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 也是政府的问题, 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中医药养老旅游, 可以从政府公关方面出力介绍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使之深入人心。
2. 积极鼓励创建新的中医药养老旅游形式
由养老旅游产业出资招募社会上热爱中医文化的创业策划人士为旅游企业策划新型的中医药养老形式, 如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创建品牌形象, 在景区内设立中医经络识别或中药材识别教学, 药膳裸烹展示, 老年人中医俱乐部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旅游内容, 更加提高了养老旅游的质量, 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需求。
3. 重视中医药养老复合型人才培养, 从源头抓起。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需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必须有一定的养老旅游服务技巧和知识, 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 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在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兼顾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并且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养老旅游。中医传承方式有两种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 政府教育机构可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对养老旅游有兴趣的人才, 从源头开始, 节省培训所耗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 建立专业的中医药养老旅游法律机构, 系统化规范管理
针对中医药养老旅游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平的、公正的、公开的法律机构, 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应该保护起来, 给予特殊关怀。对于景区内的产品与服务应该加强管制, 行医人员必须经过正规考核准入才能问诊, 杜绝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行为。给中医药养老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
总之, 中医特色的高端养老旅游, 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走出一条集养老、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特色养老服务之路, 将中医文化渗透到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疾病防治及家庭养护等各个方面,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养老旅游真正的实现养生享老, 在养老的同时养生, 在养生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源远流长, 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模式新开启不久, 必将引起一翻浪潮并持续前进。
摘要: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是将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三大产业有机融合, 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人追求高质量养生养老的旅游模式的要求, 让养老产业搭载中医药旅游驶向快车道。但是目前中医药养生养老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阻碍进行分析, 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天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研究[J].PIONEERING WI, TH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 2015 (04) :35.
[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5-2020)
[3]六区试点中医药养老.北京晨报, 2016-9-8.
[4]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健康旅游产业.中医中药秘方网, 2015-05-14.
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 篇7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截至2013年12月现有户籍人口11, 877, 464人, 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人口2, 355, 823人, 占总人口的19.83%。《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到2015年末, 成都市将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 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目前成都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作为养老格局中“托底和支撑”角色的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政府应以何种方式, 针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哪些关键环节进行投入和协调?为了了解这些问题, 对今后政策制定和企业布局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资料收集及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五城区 (成华区、金牛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 、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及都江堰市、彭州市的老年人、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为3个层次进行:一是针对成都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 共回收问卷1, 110份。二是针对有选择机构养老意向的老年人调查其对养老院、老年公寓服务内容及条件的需求, 共回收问卷227份。三是对8家私立和公立养老机构、7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以及249名社区和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数据分析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Friedman秩和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 调查对象对养老服务与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情况。
在对1, 110名老人的调查中, 其平均年龄为75.99±9.70岁。表1显示, 老年人对身、心、社会三方面养老服务需求最迫切性的是医疗保健服务, 其次分别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参与。对于养老社会化服务需求, 从整体来看, 居于前四位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分别是定期体检、生病时的护理、生活照料及健康咨询, 其比例分别为44.7%、46.4%、34.6%、32.4% (见图1) 。对其他社会化服务的开放性问题分析结果显示, 有2名老年人希望提高护工的服务质量及加强护工的管理。
(二) 老年人对机构养老 (养老院和老年公寓) 服务及条件的需求情况。
1.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原因及费用。
在227名有选择机构养老意向的老年人群中, 选择养老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自己喜欢 (43.3%) , 减轻子女负担 (31.3%) , 子女意愿 (12.0%) , 其它原因 (13.4%) 。在选择养老院费用上, 58.3%的老年人选择1, 500~2, 500元之间/月的养老院, 27.8%的老年人选择2, 500~3, 500元之间/月的养老院;81.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10万以下的入门费用, 16.8%的老年人可以承受10~20万的入门费用。
2.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考虑的因素及担心的问题。
通过对数据进行Friedman秩和检验分析, 从表2可见,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养老院的医疗救护设施情况, 其次是养老院的环境;对精神层面上的人文关怀需求几乎与健康餐饮的需求同等重要。而表3数据显示, 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最担心的问题仍然是缺乏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就医不方便。而心理关怀、费用过高和软硬件等问题, 排在其后。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3. 老年人选择养老公寓的倾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选择养老公寓的倾向, 问卷分别从选择老年公寓时关心的因素、期望具备的配套设施、期望具备的体育活动设施、期望提供的物业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关心的周边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注:单向有序相关样本, 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 描述统计量使用四分位数间距。
数据显示, 在所调查的人群中, 58.3%老年人对自助性老年公寓有较高的兴趣, 而且50.0%老年人偏爱21~30平米面积的房间。养老公寓的环境绿化、服务态度、配套设施、物业管理、价位及交通位置是老年人选择老年公寓时较为关心的因素。其中, 最期望具备的配套设施是:保健中心紧急呼叫、营养餐厅、医保定点 (见表4) 。这与对养老院的关注项目几乎一致。在期望具备的体育活动设施上, 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健身步道、多功能活动厅、太极广场、室外健身设施。最期望提供的物业管理和专业护理服务依次是:紧急救护、定期体检、文化娱乐活动 (见表5) 。而对周边环境需求排名前三位的是:具有医院、公交车站和老人用品店 (见表6) 。
(三) 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组织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是目前各种养老类型中实施最多的两种模式。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如老年食堂、老年人日托中心等形式, 但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里或社区。机构养老则是在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等机构中养老。为了解其管理现状、从业人员现状及需求, 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此次调查分别在这2个模式的群体中进行。选取了8家机构养老, 其中公立5家, 私立3家;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其中公立4家, 私立3家;249名社区和机构养老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1. 机构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调查结果。
(1) 机构养老资源现状评估。在所调查的机构养老服务中, 公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都普遍高于私立, 而且入住率也偏高, 尤其是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处于紧张和缺乏状态。在人员配置上, 后勤人员资源大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但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缺乏医生、护士和护工。8家机构养老服务中, 5家缺乏资金, 而7家难招到从业人员, 5家的人员流失严重, 50%的机构认为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 缺乏行业标准, 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
(2) 机构养老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现状和培训需求。8家机构养老中, 只有一所公立医院和1所私立医院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其他机构都处于起步状态。其中, 公立医院的管理较为成熟, 已根据护士资格证、学历、职称、年龄进行了分层管理和分配工作。在所调查的机构中, 数据显示急需培训人员类型依次是: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医生。而希望的培训形式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养老机构自己举办培训班为主。
2.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调查结果。
(1)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现状评估。在所调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管理人员、医生、护士资源的配备情况参差不齐。部分社区则反映资源很匮乏。所调查的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普遍缺乏资金, 部分机构难招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缺乏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有4家, 缺乏护理人员的有2家。7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认为第三方监管较为到位, 监管方式和内容较为齐备。
(2) 所在片区养老形式的需求及养老服务迫切性认识。不同片区对养老形式的主要需求有所不同。其中, 家庭养老是多数社区最主要的需求。其次依次为养老院、家政养老, 反而社区养老不是主流需求。而养老服务迫切性上, 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 精神慰藉是主要的需求形式。
(3) 社区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分层管理现状和培训需求。7家社区养老机构中, 只有3家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分层管理, 其他机构仍处于起步状态。在所调查的机构中, 数据显示急需培训人员类型依次是:护理人员、社工人员。而希望的培训形式是以短期脱产集中培训、社区养老机构自己举办培训班为主。
3.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调查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养老从业人员中, 社区养老从业者的平均年龄为42.81±14.590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14.66±13.188;机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62±14.886岁, 平均工作年限为4.98±6.204。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无论在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从业者中, 女性所占比重大于男性, 分别为71.6%和76.9%。两种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性别及文化程度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从业人员担任的工作构成具有较大差异, 社区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从业人员中, 生活护理员均占主要比重 (社区养老生活护理员占40.3%, 机构养老服务的生活护理员占49.5%) 。社区养老从业人员中后勤人员较多, 占29.9%, 机构养老服务的后勤人员仅为5.5%。而机构养老中护士较多, 占19.2% (分配不均衡, 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中护士数量较多, 其他机构养老的护士普遍较为缺乏) , 社区养老中护士仅为6%。
三、讨论及建议
(一) 成都市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供需关系不平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普遍需求是医疗健康问题, 而在选择和考虑机构养老时, 无论是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 首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医疗健康问题, 其包括医疗救护设施情况、是否缺乏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就医不方便、是否配套营养餐厅、医保定点、定期体检、周边是否具有医院。而在所调查的8家机构养老及走访的数家机构养老中, 虽已经或正在形成两种医养结合模式, 即“整合照料” (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中设立护理院) 、“联合运行” (与定点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但供需关系扭曲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即具有医养结合的机构数量缺乏, 而且其养老床位数一直处于紧张和匮乏的状态, 大量有需求的老人难以入住;而缺乏医疗辅助的机构, 虽然硬件配置到位, 但入住率不高、空余大量床位、资金不足而难以为继。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或所辖社区, 同时得到家人照顾和由社区相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从理论上说, 它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 更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但在此次社区养老调查中发现, 家庭养老是多数社区家庭最主要的需求方式。其次依次为养老院、家政养老, 反而社区养老不是需求的主流模式。探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功能职责的完成还处于机构慈善捐资和志愿者服务的状态, 而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的功能。社区周边优质医疗机构, 由于自身资源紧张, 以及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 缺乏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因此, 社区老人急需养老服务之一的医疗保健, 目前只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完成一年一次的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服务与医院之间大多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大部分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 没有形成“支撑辐射”、无缝隙对接的模式。
2. 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
民政部在2013年8月提出《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发[2013]127号) 》。其目的是由专业人员依据相关标准, 综合分析评价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 从而确定老年人服务需求类型、照料护理等级以及明确护理、养老服务等补贴领取资格等。其包括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补贴领取资格评估等。但在目前调查的养老服务机构中, 养老服务评估工作大多处于起步状态, 缺少评估的专业人才, 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3. 医疗和护理人员资源匮乏, 缺乏护理分层服务构架。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机构养老在人员配置, 后勤人员资源上大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但无论私立还是公立都缺乏医生、护士和护工。8家机构养老服务中, 7家难招到从业人员, 5家的人员流失严重, 50%的机构认为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 缺乏行业标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情况, 7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 缺乏有从业资格的医生有4家, 缺乏护理人员的有2家。部分机构难招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缺乏护理技能。而且无论在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养老的人力资源分层管理上, 大部分的机构都处于起步状态。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相关的医生和专业护理人员;二是养老护工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 在职称评定上无法享受与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同等的待遇。此外, 在现有社会养老机构中, 缺乏系统的护理分层服务。
(二) 思考和建议。
1.试点扶持拥有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 构建医、养、学三位一体的系统。如上所述, 目前养老体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为供需不平衡, 即广泛的医疗健康需求与现有部分机构的单一功能不匹配。缺乏医疗护理的专业性分层人才, 以及养老过程中所辐射出的经济和管理问题。这些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类相关行业利用各自的人才、学科、科研等优势资源协同完成。综合性院校拥有整合和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三大重要元素, 即医院、人才 (医学护理、心理、管理、经济和法律专业人才) , 以及培训和教学科研平台。它们可成为实践、理论相互转化的一个良好平台, 有利于养老服务体系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一是附属医院可以尝试“整合照料”和“联合运行”医养结合模式。加强自身, 或与周边社区的医养结合试点。二是各类专业人才可以渗透入试点模式的各个关键点, 研究现存体系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比如, 护理人才针对护理分层服务, 提出相应的分层标准和服务范畴。经济管理人才针对目前缺乏医保支持政策方面, 提出相应的对策。而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的人才可积极投入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建设。三是各类教学平台可针对医养结合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补充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教学内容, 加强对教学中养老护理、管理、老年病治疗板块的内容扩充。同时, 协助民政部门、社会养老机构完成人员的短期专业培训任务。
2.建章立制, 加大政策引导。针对养老中的瓶颈问题, 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保障。比如在社区与临近医院合作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工作规范标准, 基本医疗保险与养老服务之间的衔接管理制度等。
摘要:为了了解成都地区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现状及面临问题。本文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 对成都市五城区、龙泉驿区、温江区、新都区及都江堰市、彭州市的老年人、部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Friedma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地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供需不平衡。老年人医疗健康问题的广泛需求和现有部分养老机构的单一功能不一致;二是缺乏对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三是医疗和护理人员资源匮乏, 缺乏护理分层服务构架。建议试点扶持拥有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 发展医养结合模式, 构建医、养、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对社会养老服务进行补充和完善。政府应建章立制, 加大政策引导。
关键词: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医养结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国发[2011]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1-12-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3-9-6
[3] .张晓峰.力推试点工作创新发展模式——解析《民政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J].社会福利, 2014
[4] .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2014年) [EB/OL].[2014-5-6]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4/5/6/10300863.shtml.
[5]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 [EB/OL].[2011.4.11]http://www.chengdu.gov.cn/special/template/index.jspC lassI D=021245
[6] .王素英, 张作森, 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 2013
[7] .谢婷, 郑绪琳.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新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8] .张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解读《民政部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J].社会福利, 2013
[9] .宁素荣, 张会君, 尹娇, 黄菲, 刘涛.英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临床决策与管理, 2011
【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生态养老模式的构建09-03
养老生态圈05-18
农业生态园养老中心11-28
居家养老现状分析11-20
长春市养老现状分析10-05
生态休闲农业PPP模式的现状及案例分析11-15
当代中国养老的现状08-30
长株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景观格局现状分析07-03
养老金的现状研究08-18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