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2024-08-14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精选8篇)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1

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需求

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是先行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新兴、超前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产业覆盖范围广,在北京市等大型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定位是与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休闲业相结合的服务产业,包括对传统养老服务事业的产业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等内容。

我国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历经了国家包办、计划供给到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我国有关养老服务的标准有十余个,针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已初步形成体系,但针对更为广泛的养老服务产业无系统的、具体的优惠政策,顶层设计整体上仍然落后。

养老服务从

“事业”向“产业”转型

在传统的福利事业思维下,养老服务很难实现盈利。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群体的形成和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养老问题逐渐去掉“事业”的面纱,带上“产业”的帽子,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在实现“事业”到“产业”的转型。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给予政策引导,培育发展环境,使其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改革福利事业。1983年,提出社会福利事业不仅可以由国家办,社会、团体机关、街道甚至家庭都可以操办。此后,社会力量投入福利事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发展。1986年民政部正式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概念,1987年开始倡导社区服务,1991年明确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概念。

2000年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在社会福利领域中提倡“社会化”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完全由国家包办包管社会福利的局面。文件中将社会福利社会化界定为“四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出台很多促进社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6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第一次提出“养老服务业”的概念,也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2008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养老服务业迈上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首次正式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2013年开始,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大幕正式开启。201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后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文件,逐步落实养老服务业改革,显示出国家在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决心,也标志着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例如,《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369号),推行政府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办发[2013]23号),提出全国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试点,推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等多个具体措施;《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明确政府由提供服务方转向购买服务方。此外,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明确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基本养老保险的角度平等对待社会各成员,也有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全面普及。

养老服务产业培育的政策需求

养老服务产业覆盖范围广泛,本文重点对生活性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老年用品研发和房地产业等方面的政策需求进行分析。

生活性服务业

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与当前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接轨和整合。可以利用当前社区管理和服务基本全覆盖的优势,在现有的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和办公、活动场所基础之上,将养老服务整合至社区服务中。考虑到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效应,应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连锁企业,以示范效应带动行业发展,进而使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逐渐参与进来,调动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此外,结合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科技走进生活的时代发展特点,重点发展依托信息化功能的数字服务。比如,通过建立实时更新的老年人电子档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政府应建立起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服务标准进行统一规范,重点对资质、质量、诚信等方面进行监督,建立公示制度和强有力的处罚制度,及时淘汰不能满足要求的企业,让服务企业的运营公开化,接受社会监督。

金融保险业

为撬动养老服务需求方的消费能力和供给方的投融资水平,金融保险业是养老服务产业必不可少的行业。金融保险业主要包括证券类金融、信托类金融、房地产类金融、组合型金融等金融产品以及意外保险、老年人健康保险以及养老从业机构与人员的责任险等保险产品。

金融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创建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体系,营造金融环境。需要研究出台养老金与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形态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当前养老保险基金还缺乏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机制,保值增值渠道单一,影响了长远发展。保险业待开发的领域还很多,需要将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转变为新型养老保险基金,不断开发新产品;需要与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研究出台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保险和针对老年人的意外、健康保险;需要细分人群,推出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经验,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研究出台鼓励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老年用品研发

老年用品主要包括与老年人相关的日用品、辅助生活器具、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康复器材、护理用品、保健用品、电子器材、服饰用品、文化用品、丧葬用品,等等。由于当前老年用品数量和种类均很少,发展空间很大。为了加快老年用品的研发与生产,社会力量在参与老年用品开发时还需要在财税、金融、地税、信贷等方面的很多政策支持。

老年用品研发的重点在于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用品。主要服务对象应为生活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年人,满足其生活、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老年用品研发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科技,结合老年人消费能力的实际水平,开发满足大众市场的产品。

老年房地产业

老年房地产业是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最早发展的领域,至今方兴未艾。合理有序地鼓励产业发展应通过政策引导,使产业发展不扎堆、不盲目、不走样。因此,当前养老地产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发展,一方面也要对不好的苗头予以遏制。例如,通过项目审批和相应的费用支持鼓励社会投资者利用城镇现有的闲置厂房、学校、社区用房改造和利用为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于以养老地产名义圈地、囤地或擅自改变养老服务用途的,进行严厉处罚。养老地产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服务功能的强制性规定,强调养老地产与普通地产的区别,突出医疗保健、专业护理、贴身服务等各项配套服务。还应对产业的盈利模式、盈利结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予以明确,促进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2

文章以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 结合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 从政府主体的角度入手, 针对数据和资料中显示的现实问题, 为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出可行性意见, 为提高老年人养老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政府大力宣传, 促进观念转变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保定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了解总体程度还很低, 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优越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制约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与社区、社会组织、大众传媒共同合作, 利用条幅、标语、报纸、电视等媒介对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 从而增进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 促进居家养老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政策扶持

政策和制度的大力扶持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 应该仔细领会中央下发的有关养老服务文件的精神, 细化解释中央政府出台的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 切实落实十部委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积极关注本区域整体性的社区服务需求, 制定适合本地区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和操作方案, 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中, 切实履行监督和评估职能。

三、政府分类补贴, 多元筹资机制

通过对保定市试点社区的访谈, 我们发现:政府对社区老年服务的支持力度不足, 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补贴方式缺乏系统性。为改变以上现状,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加大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机制, 进行分类补贴

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政专项投入, 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专职人员费用、社区为老服务项目运作经费方面, 政府应切实落实资金款项。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等不同状况把老年人分成不同的类别, 分类补贴。同时针对社区服务的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的公共预算, 落实公示制度, 做到专款专用。

(二)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多渠道筹集社区养老服务资金

政府在增加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保障的财政支出的同时, 还要注意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 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多种形式收集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具体可参考一下方案。①市政一级, 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②在街道和社区层面上, 广泛动员社区关系网络资源, 与社区成功人士、知名企业家、驻区单位、社区成员建立起良好的联谊机制, 积极募集社会捐助资金, 建立公开、便捷的社区服务资金捐赠平台。③设立专项福利彩票, 筹集服务资金。

四、政府统筹规划, 完善服务体系

(一) 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1. 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如表1所示, 老年人对服务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 其中对护理 (58.5%) 、老年保健 (54.5%) 、以及急救 (43.7%) 的要求最多。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与4050人员再就业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此外, 在对服务人员, 进行专业素质培训之外, 还应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 使其树立职业信仰, 明白自身职责之重大, 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

2. 组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

近年来,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精神的广泛传播, 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 在开展服务的相关机构和场所发挥决策和指导的作用。很多高校均已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社区可以进行校园招聘吸纳人才, 或者使用系统招聘的方式进行招募。

(二) 促进服务机构高水平服务

1.完善服务机构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完善服务机构准入机制, 有利于在众多参差不齐的服务机构中, 遴选出一些真正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取得服务资格的机构, 要与其订立服务合同, 对服务机构的具体职能进行详细约定以法律条文对其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约束, 避免因权责不明确造成的民事纠纷, 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中居民的满意度。

2.完善针对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

调研发现, 目前, 保定市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尚未形成一个有效地监督机制。为更好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 可以采取服务机构内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社区监督、群众监督与“第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保障老年人能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

3. 政府政策激励发展特色养老服务

丰富多样的服务形式有利于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服务方式。比如民政部门还可以选择发放老年服务消费券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补贴, 持券老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机构,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服务机构中来, 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效率。

(三) 倡导服务体系层次化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1.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保定市各社区中, 只有一小部分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并且其服务内容也非常有限, 服务面较窄, 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应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法律维权、精神慰藉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老年人在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2.构筑层次化服务体系

保定市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构筑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比如可以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多样的医疗保健服务套餐, 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文娱服务项目, 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开展不同的特色主题活动, 以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四) 建立监督评估规范化体系

从问卷和访谈中了解到, 保定市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和评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服务的保障程度大多依靠服务提供方的自觉自律, 服务质量的好坏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缺乏约束力, 居家养老服务在实际运作中缺乏规范性。针对以上现象, 政府首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对资金使用、机构运行、人员服务等进行监督。同时推行评估机制, 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资格认证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 在科学、统一、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下进行评估, 以确保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并确保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质量。

(五) 动员社会力量合作式参与

在组建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团体的基础上, 政府还应当看到社区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 将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结合起来。可以考虑在保定市典型社区中, 放宽对民间组织的准入限制, 借助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民间志愿团体等社会力量, 为居家养老市场提供服务。另外, 可以将义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织起来, 开展经常性的文娱联欢和老年关怀活动, 满足老年人在养老物质需求之余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3

一、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一)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和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是由政府举办,绝大多数具有福利性质,主要采取敬老院模式,为“三无”老人提供生活场所和生活照料等服务,对农村五保户老人进行集中供养。这些敬老院一般由乡镇承办,由县财政给以资助。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各地探索建立了“福利型”、“开放型”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其中不乏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

根据《2012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国农村老年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3.3 万个,床位数261万张,平均每千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39张,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农村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并不高。全国老龄委副主任阎青春介绍, 2010年农村敬老院闲置床位47.5万张,床位利用率仅有78%。

(二)政府积极倡导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于200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意见提出,到 2005 年,在农村 90%以上的乡镇建立起以“五保 ”老人为主要对象,同时面向所有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指明了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方向,即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具备条件的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兴办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要达到30张。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三)财政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近年来,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使我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据《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83.5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4685元/人,比上年增长15.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53.8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3499元/人,比上年增长16.3%。

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总量不足,城乡养老服务不均等。近年来,养老机构在数量和所拥有的床位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床位仍供不应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4.3万个,床位474.6万张,需要收留抚养各类人员294.3万人,农村“五保”老人538.2万人。这意味着,即使养老服务机构收留抚养的全部是农村“五保”老人,也还有许多“五保”老人无法入住养老机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总量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农民对养老服务的购买能力明显低于城市,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及城市。并且许多乡镇只有一家公办养老院,导致部分有经济能力且希望机构养老的留守老人,没有合适的养老机构可住。

(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简陋,专业护理人员紧缺。目前大部分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缺乏资金,导致日常生活设施简陋,缺乏医疗或辅助设施,缺少文化娱乐活动,不能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同时,我国缺少专门针对老年人护理服务这一课程的高校或职业培训机构,拥有职业资格水平认证的职工数量极少,大多数护理人员未接受专业培训就上岗。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护理人员薪资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问题,以至于具有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不愿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任职。现有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素养,流动性大,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以山东省为例,2010年,山东省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占 0.06%,拥有社会工作师资格的职工占 0.05%。

(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困难多,服务水平不高。现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经营收入不多,盈利微薄,规模小,投入少,经营管理困难较多。2010 年民政统计年鉴显示,按企业会计制度计算,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营业亏损 32.3 万元。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资金不足,难以购买合适的机构用地。

(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多为公办性质,社会资本较少注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大多由政府兴办,社会资本少有投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农村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获取土地划拨和资金支持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和制约,民办养老机构的启动资金基本都是自筹,投入多,回报期长,回报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三、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贯彻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财政政策,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有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权益,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就促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政策提出建议。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性资金优先安排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养老服务机构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使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有齐全的设施设备,充足的活动场地和一定水平的医疗设施,能够向老人提供护理照料、丰富的文娱活动以及医疗康复服务,实现“医养结合”。同时,加大对农村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和管理人才聘用的资金投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推行护理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二)推进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财政部《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提出,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现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设立专项审批小组,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此外,要不断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

(三)加快落实财政补贴支持政策,鼓励农村老年人口选择机构养老。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进行补贴。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解决农村低保老人因无力缴费而不能入住养老机构的问题。同时,根据养老服务的实际需要,推进民办公助,通过补助、运营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农村老年人口入住养老机构。

(四)扶持投融资政策,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门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为此,要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培育和扶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逐步放宽限制,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农村养老服务领域。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欣闻

云南省养老服务政策 篇4

(2011—2015年)的通知

(云政办发〔2012〕119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7月3日

云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 期间,我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1.社会养老服务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办发〔2010〕85号,以下简称《意见》)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保障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城市公办养老机构52个,民办养老机构56个,床位14334张;农村敬老院659个,床位30000张。全省养老床位达到44334张。

3.社会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启动了28个省级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和9个省级爱心护理试点建设项目,开发了老年人求助“一键通”、“一号通” 呼叫服务网络信息平台,设立“54321” 便民咨询和服务热线,为独居、病残、高龄等老人购买以护理为主的“居家养老” 上门服务。

4.敬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深入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教育和敬老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全社会的尊老敬老意识普遍增强。积极开展评选表彰“云岭十大孝星”、征集敬老公益广告、慰问特困老年人和长寿老年人、老年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关爱老人、共建和谐、共享和谐” 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挑战和机遇

虽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养老机构建设滞后、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薄弱、社会化程度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作机构和人员缺乏等问题,与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1.老年人口增长加快,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省总人口为4596.64万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50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07%。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600万人。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将直接导致社会供养系数上升、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出现。

2.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快速增长,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此外,由于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老人剧增;人均寿命不断提高,高龄老人的比例逐步增长,子女赡养老人能力降低,传统的“养儿防老” 模式面临严峻挑战。3.养老服务需求剧增,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医疗护理、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常规需求,向保健休闲、体育锻炼、科学养生、文化娱乐等方面延伸,必将带动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业成为新兴产业。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 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因此,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我省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财政更多投向民生领域,以及“十一五” 期间社会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内涵和功能定位

(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及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

(二)功能定位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食堂、法律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政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倡议、引导多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

经济,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一是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的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入厕、洗澡及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二是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三是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老有所养” 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强机构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功能,在“十二五” 期间,社会养老服务基本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让全体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建设成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为老服务。以关爱老年人生活为导向,着眼于老年人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并在不断加强老年人生活保障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坚持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依托社区的服务作用、平台作用,保障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发挥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优先解决孤老

优抚对象、“三无” 老人、“五保” 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护理问题。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以政府投入为支撑、政策扶持为导向,动员、鼓励社会各界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租赁承包、参股联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为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统筹全省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年投入、分步实施,重点保障城乡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在规划实施中,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构建覆盖全省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 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床位,70%的城市社区和10%的农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日间照料中心)。

四、主要建设任务

到2015年末,全省各州(市)、县(市、区)至少有1个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0000张;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到7000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争取达到44000张;城市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床位数达到36000张。

(一)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

“十二五” 期间,建成1个集生活照料、康复服务、培训和科研等为一体的省级养老服务示范基地,在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改(扩)建1个为老年人、残疾人康复和科研服务的省康复辅具中心。在无城市公办养老机构的州(市)和县(市、区)各新建1个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对其余州(市)及县(市、区)已有的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改扩建,完善设施功能。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应按照不低于总床位数20%的比例设置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

1.以2010年末各州(市)人口总数为基数,每个州(市)建设1个州(市)级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分类如下:

——100万人口以下的州(市),建设床位200张以上;

——100万至300万(不含300万)人口的州(市),建设床位400张以上;

——300万人口以上的州(市),建设床位500张以上。

2.按照《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规定的最低100张床位的建设规模,以2010年末各县(市、区)人口总数为基数,县级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分类如下:

——2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区),建设床位150张;

——20万至50万(不含50万)人口的县(市、区),建设床位200张;

——50万至80万(不含80万)人口的县(市、区),建设床位250张;

——80万至100万(不含100万)人口的县(市、区),建设床位350张; ——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设床位500张。

(二)农村敬老院建设

省民政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要按照已明确的全省农村敬老院建设规划,继续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完成规划内剩余435所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任务,确保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发挥好敬老院为农村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养老服务站点,向分散供养的“五保” 老人、留守老人及其他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农村敬老院应按照不低于总床位数10%的比例设置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床位。

(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支持有需求并有条件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扶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和开发服务项目内容,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按国家建设标准确定,床位数按城市和农村分别不少于20张、10张来设置。依托社区内拥有的“一站四室”、“星光之家”、“卫生服务中心”、文娱活动场所和兴建社区老年人日托站等服务设施,为居家和短期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教育学习、代购代办、日托、短期寄养等服务。

(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 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有效利用医院、疗养院、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场所、设施设备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以创业促就业。健全吸引外资和境内外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在我省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兴办老年人爱心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服务。街道和社区要兴办养老机构,就近收住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积极扶持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老年人协会发展,打造养老服务社会化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兴建各类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护理的养老机构。以经济、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发开放型、多功能创新型的老年人颐养新村。

(五)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按照建设“数字云南” 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3级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数据库管理,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增设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等便捷有效的服务需求信息沟通渠道,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覆盖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网络。

(六)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公办养老机构应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渠道筹集运营费用。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兴办养老机构的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建设补助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七)资金筹措

1.筹措方式。“十二五” 期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省、州(市)、县(市、区)财政专项安排,民政部门福利彩票公益金补助,发展改革部门补助,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

2.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资金承担比例。对中央和省批准实施的公办建设项目,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分级承担。对省批准实施的项目,按照四类地区由省、州(市)、县(市、区)按照比例承担配套资金,具体是:一类地区(昆明、玉溪)分别按照投资总额4∶4∶2的比例承担;二类地区(曲靖、楚雄、红河、大理)分别按照投资总额5∶3∶2的比例承担;三类地区(保山、丽江、昭通、普洱、临沧、文山、西双版纳、德宏)分别按照投资总额6∶3∶1的比例承担;四类地区(迪庆、怒江)分别按照投资总额7∶2∶1的比例承担。今后,省、州(市)、县(市、区)资金配套比例,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

3.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给予补助。民办城市养老机构运营补助和民办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补助、运营补助,在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省按各地发展目标予以一定的综合财力补助,由州(市)、县(市、区)落实配套资金并统筹实施。建设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县(市、区)按照6∶3∶1的比例

承担。民办城市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每张一次性补助1500—2500元,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每张床位每年补助600元运营经费。民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属城市的,新建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建设资金30万元,租赁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资金10万元;属农村的,新建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建设资金15万元,租赁项目每个一次性补助资金5万元。民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投入使用的,每个每年补助24000元运营经费。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统筹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有序推进。建立健全由民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沟通。民政部门要加强和规范机构养老行业管理,并通过有关老年服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和业务指导;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评估、评审制度,对养老机构财政资金落实使用、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的服务技能和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健全政府补助的低收入、高龄、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入院评审制度,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项目种类和服务标准,通过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编制城乡建设规划,尤其是在新区建设、旧区改造中要把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纳入规划一并实施。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制定工作计划逐年实施。

(二)政策保障

由民政、老龄等部门制定出台《云南省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管理规定》、《云南省养老机构管理规定》、《云南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道德规范、岗位技术标准、技术职称评定标准、技术工资标准规定》、《云南省养老服务事业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评选表彰办法》等规章,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民政部门要参照医疗事故处理规定,制定养老机构内发生入院老人意外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涉及保障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落实养老机构税费优惠政策等问题,按照《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有关规定执行。涉及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等收费问题,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7〕158号)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金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省级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在规划期内,省财政厅安排省本级财政资金不少于5亿元,省民政厅安排省本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不少于5亿元,省发展改革委安排既定省预算切块资金不少于0.8亿元,专项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补助。各级要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对各级承担的建设、运营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养老机构和低保、特困、高龄老年人政策性补贴问题,按照《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12〕57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金融支持保障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放。凡符合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个人兴办或合伙兴办养老机构,可按照每人不超过5万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妇女个人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按照每人不超过8万元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于符合条件的妇女合伙兴办经营性养老机构的,经办银行可将人均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10万元。兴办养老机构并招用失业人员就业的,可按照招用人数每人5万元以内,申请总额不超过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上述小额担保贷款的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期限不超过1年,延期、逾期不贴息)。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申报批准,财政部门给予贴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按揭贷款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购置养老服务经营用房兴办养老机构。

(五)人才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在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设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生活护理、卫生保健等专业,开展知识讲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养老服务事业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业从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称评定,进一步健全养老护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地位,稳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保证服务质量,力争每年组织培训不少于1万人次。养老机构管护人员按照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定配置,农村敬老院管护人员数与实际入住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10;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不得低于1∶3;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至少要有1名专职管理人员。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省民政厅、教育厅和团省委、省妇联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青少年志愿者和社工队伍,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和社工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服务需

求。

(六)监督保障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5

石河子市民政福利养老院为老服务情况分析

——社工介入老年群体的必要性、障碍与技巧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推进,老年人养老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拥有专业助人理念、知识与技巧的社会工作者,正在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到老年人事物中去,面临很多的障碍。如何不断消除社工介入的障碍,使其服务更贴近老年人的需求,是我们为老服务工作者探索的重中之重。

成立于2010年10月的石河子市老街街道小白杨社区助老服务志愿者团队是由该社区领导、工作人员、社区居民骨干等19人组成的,成员中有三分之二均接受过社工专业培训,并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资质证书,是一支富有朝气和敬业精神的社区服务团队,常年不定期的志愿服务于市老年福利中心。社工介入老年群体的重要性

社会化养老方式的和谐推进需要社工介入。例:八师石河子市是一座年轻的军垦新城,市区总人口已突破30万,60岁以上老人近10万,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革,家庭养老的功能随之降低,家庭养老不得不转向机构养老。据对石河子市民政局下属的老年福利中心老人的调查资料分析,70岁以上的老人入住意愿仅为5%,即使这部分老人,也多是膝下无子女或家人无法提供适当照顾,或者家庭关系矛盾冲突得不到解决。专业社工采用认知行为法、验证疗法、缅怀往事与人生回

顾等干预疗法则有助于化解老人的心结,让老人接受新的生活环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一、缓解老人的社会隔离需要社工介入。老人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性,就需要保持与他人的沟通或事物联系。社工利用小组方法的优势,通过动机激发小组、社交与娱乐性小组、支持小组、治疗性小组等小组活动,直接解决老年人社会关系锐减、社交机会减少的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小的社会系统,缓解因隔离带来的痛苦,帮助老人拓展重建小组之外的社会网络所需的社交技巧,让老人可以在具有安全感的小组环境中学习和演绎新的行为举止。

二、满足老人的共性、个性化需求需要社工的介入。老人作为一个群体,既有共性化需求,也有个性化需求。健康老人需要保持活跃的、有所建树的生活方式,健康不佳的老人则需要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而处在两者之间的老人数量也是最为庞大的普通老年人群体,虽然大部分生活可以自理,但需要特定的社会或精神健康服务,以保持最大限度的发挥独立生活能力。社工服务可以满足老人不图层次和类别的需求,可开展康乐服务、心理疏导、深度辅导等多种助人形式。

三、养老理念的转变需要社工的介入。养老理念的转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人和子女应该转变赡养老人的理念,吃饱、穿暖、住好已满足不了现代社会老人的需求,老人需要他人的沟通与尊重。除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外,老人更需要精神慰藉。

遵循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接纳、自决及个别化助人原则的社工,在维持老人权益、关爱老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更能综合协调老人与子女的需求状况。

社工介入老年群体的障碍:

一、老年人对待干预态度的障碍。落实老人干预工作,常见的障碍之一是老人们把心里不健康、社会功能失调看作是精神病现象,即使自我深受情绪困扰,也难以对社工敞开心扉。另外,很多老人持有“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观点,认为抑郁和焦虑是源于性格上的缺陷,而不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事件的反应。

二、文化方面的障碍。中国老人情感上大都较为含蓄,不会轻

易表露自己的情感,日常寻求帮助的对象以亲人为主,或是通过行政的途径获取求助资源。另外,老人的生活圈子较窄,很多老人被围困在家庭生活之中,难以在早年发掘或培养个人的兴趣,在社工开展的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中,老人参与率普遍较低。

三、老年社工知识产出贫乏的障碍。落实老年人服务也有实实

在在的障碍,包括缺乏专为老人服务设计的服务。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其作为一个职业还需在制度、技术、内容等层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关于本土老年社工服务如何设计和开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指导,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总结,理解老年人的独特需求,避免为老人提供不

适当的服务,那样可能会比没有服务更有害。

四、老年人情绪困扰躯体化的障碍。老人常把难以清楚表达的不适的感受与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而不会跟情绪上的健康挂钩。老人情绪困扰躯体化,把不愉快的情绪转化成对身体不适的抱怨。这也正是老人对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找医生而不会找社工的原因。

社工介入老年群体的技巧:

一、社工服务“去专业化”,敏感问题“绕道走”。在社工介入机构养老的过程中,无论有意或无意,社会工作者出于对服务效果和服务实施具体环境的考虑,都会采用“去专业化”的工作方法,而不是严格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的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程序进行服务。原因是,一是社工是一个新兴的职业,各方面的配套制度都还不完善,社工按照流程需要调动的助人资源,大部分老人可以通过行政求助途径满足需求;二是对于老人日常生活纠纷,采用常人社会中的办法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化解矛盾。

至于在服务中可能出现的敏感问题,社工应尽量避免谈及,注意维护老人的自尊。

二、提供参与机会但尊重选择。社工在为老服务中,首先必须确定让每一位老人享有均等的机会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其次对在参与机会上受到限制且有兴趣参加的老人,社工的一个角色就是变通服务方式,为老人提供支持,使老人有途

径获得此类服务资源。如有一位老人因患心脏病不能参加气氛比较热烈的小组活动,社工掌握情况后就应该设计比较适合此类老人身体特征的较平和的小组活动。

三、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让老年人参与发展作贡献。许多老年人多才多艺,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社工可以充分发挥老人的才华和知识,让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老人带动其他的老年人共同参与活动。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不断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号召力的老人领袖,发挥他们的优势,提升老人参与能力的表达沟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那些在养老机构淋漓尽致的发挥余热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具有活力。

四、所有老年工作放慢节奏。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反应速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社工与老人交流时,一定不能匆忙,应给老人时间让他们处理正在讲的东西。如果有必要的话,用多种方法解释同一信息以强化这一信息。老人在看到信息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时学习效果最好,并会积极投入到过程中,所以,匆匆打发老人会让他们非常抵触。

五、“浸入”老人的生活。社工要与老人建立专业关系,必须“浸入”老人的生活,做到生活和精神的双重陪护。生活陪护要求社工深入老人的生活,熟悉老人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老人的生活背景,及时为老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精神陪护建立在生活陪护的基础上,是满足老人较高层次需求的一种状态。首先,社工要善于察言观色,老人的情绪表达既细腻又丰富,社工稍不

注意,就会错过老人反馈的重要信息。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6

(2014年4月16日)

沪府发〔2014〕28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多年来,本市围绕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本市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积极应对本市深度老龄化挑战,现就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上海深度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坚持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完善本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完善市场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拓展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营造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各尽其能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氛围。

2.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实践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推动养老服务政策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向政府直接提供与政府购买服务并举转变,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向补需方与补供方相结合转变,实行政府定价的养老机构向综合考虑成本与保障对象承受能力相结合转变,逐步形成基本养老服务、其他公益性养老服务和市场化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供给机制。

3.坚持保障基本,注重统筹发展。政府全面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统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养老形式,形成合理梯度;统筹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其他专业服务,实现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统筹各级政府各类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统筹城乡养老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全面建成老年友好城市、全面建设老年宜居社区,使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和谐五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养老服务格局继续深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健全。支持居家养老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服务设施、服务机构等全面发展,为城乡居家老人提供各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文教体娱等服务。各类养老机构提供多层次机构养老服务,全市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30张以上。

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以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产品用品、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金融服务、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全面繁荣。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一批养老服务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

养老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养老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府购买服务、规划、土地、税收、财政、金融、投资、人才、就业、价格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显著增强,为老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弘扬。

三、主要任务

(一)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1.统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落实《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编制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全市养老设施布局的总体目标、规划总量、空间布局等基本要求,合理布局养老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交通、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设施对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作用。各区县根据本市养老服务格局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本区县实际,编制区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推进项目落地。新建居住区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居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不得将养老服务设施挪作他用。

2.完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制度,政府投资举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无子女、失能、高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其中收住失能老年人数量占总入住老年人数量的70%以上。确保政府举办养老机构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养老机构实行能力提升计划,对一批不达标的养老机构特别是郊区、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加快改造。逐步增强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的护理功能,提高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能力。引导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重点增强养护功能。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的社会资源,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因地制宜兴办家庭化、小型化养老机构。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对新建养老机构,在土地供应、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现有住宅、工业、商业等设施改建养老机构的,在规划调整、财政补贴和公用事业收费价格等方面予以支持。

4.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统筹社会服务资源,设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机构,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培育发展老年人互助组织,建立养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和平台,继续推行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的“老伙伴”计划项目。推广社区“睦邻点”建设,倡导邻里相助、结对帮扶。推进老年大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群众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老年人组织各类文化团体,丰富晚年生活。

5.支撑家庭照料服务开展。实施家庭照料者培训项目,依托专业医疗机构、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助老服务社等专业社会组织,为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提供培训,提高其专业照护能力。鼓励部分床位供给充裕的养老机构提供老年人短期入住床位,为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式服务”。稳步推进老年人集聚的居住区开展适老性环境改造。

6.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实施养老服务“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构建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数据库及其分析决策功能,推进养老服务网上办事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向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有序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鼓励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有利于集成市场和社会资源、促进供需对接的科技助老平台,研发各类适合于养老机构和老年家庭的信息产品,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援助、家政、医疗保健、电子商务、服务缴费等一站式服务。

7.积极推动老年产品用品开发和推广。相关部门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企业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健康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鼓励开展老年福祉产品设计大赛和老年用品展示等活动。

(二)逐步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8.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统筹各类与养老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强化医保支付导向,扩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范围,在老年护理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形成相衔接的评估标准和有梯度的医保支付政策。在评估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范围和受益人群,不断完善政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覆盖城乡全体老年居民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9.大力促进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发展,制定实施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服务规范,适当增加诊疗护理服务许可项目和用药类别。加强规划引导,统筹设置医疗设施与养老设施,推动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有机衔接。在建立激励补偿机制的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与所在地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为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0.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提高社区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慢性病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鼓励和支持社区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有机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区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在内的一站式专业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健康延伸服务。鼓励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院,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床位,并开设安宁舒缓疗护病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护理机构。

11.加强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培养。以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家政公司等为载体,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在城乡之间、养老机构之间、地区之间,建立养老服务协作与对口支援机制。将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纳入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加强养老学科建设,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列入上海重点领域导向专业目录,鼓励学生选择养老服务专业,培养护理、管理人才。加快培养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健全养老服务行业相对合理的薪酬体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加养老服务行业和工作岗位的吸引力,鼓励本地劳动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沪从业人员开展灵活就业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关补贴。研究养老服务专业入学补贴和行业入职补贴政策。

(三)逐步形成发挥市场作用的政策支撑体系

12.争取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各种瓶颈问题,动员各种资源和力量,促进上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进一步落实上海市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鼓励各区县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进行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实践。

13.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政府购买为老服务目录和办法等相关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营管理。加大财政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老人接受基本养老服务的补贴力度。福利彩票公益金的60%以上应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和推进基本养老服务补需方的财政补贴政策和机制。鼓励老人选择适宜、经济的养老方式,促进服务机构间公平竞争,提高不同区域机构养老床位利用效率。

14.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费政策。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行政性收费减免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照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使用水、电、燃气、电话,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标准收费;养老机构使用有线电视,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付费优惠。落实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15.制定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各级政府将养老机构等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在符合规划、确保安全等前提下,可将闲置的公益性设施用地优先调整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民间资本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建设用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新增供应,鼓励利用存量自有土地或集体建设用地。对符合土地协议出让规定的,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供地。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养老用地,降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本。严禁养老设施建设用地改变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用于房地产开发。

16.拓展养老行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利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以及不断拓宽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探索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保险工具,增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鼓励发展各类养老服务业保险产品,探索针对老年护理需求的商业保障计划。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引入投资基金及开展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业的融资渠道。

(四)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

17.建立统一的需求评估体系。对老年人开展养老需求评估,并以此为标准,匹配老年人养老需求和养老专业服务项目。整合现有相关评估标准,建立包括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多种服务需求的评估标准。依托现有的需求评估力量,逐步形成统一的需求评估队伍,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第三方评估机制。组建统一的需求管理和服务平台,由其负责区域内养老资源的统筹,组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制订完善老年护理院出入院标准,在医保配套政策、出院执行保障措施等政策基础上推广实施,形成机构护理与机构养老、居家养护等合理分工,有序衔接。

18.建立统一的经济状况审核体系。依据家庭资产、收入等经济状况,确定享受政府基本养老服务补贴的标准和条件,利用居民经济收入核对系统等手段,探索逐步对申请享受政府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开展审核。制定享受财政养老服务补贴的标准,对符合标准的老人,依据享受财政养老服务补贴标准,由政府对其入住养老机构、购买助老服务社服务、购买紧急救援服务等给予适当补贴。

(五)建立科学的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体系

19.完善养老服务队伍资质管理。根据国家关于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等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做好护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员等职业(工种)的职业培训和鉴定,明确老年护理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老年群体对于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搞好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专项能力的培训和鉴定,提升从业人员的为老服务能力。

20.加强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定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根据法人性质、运营模式、服务对象等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的定位,以及相应的服务标准、医疗服务资质,配套制定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养老服务补贴等扶持优惠政策,推动养老设施、服务管理、照护等级评估等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养老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区分保基本范畴、其他养老机构的定价形式,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办法。养老机构收费实行市、区县两级管理。区县养老机构的服务收费实行属地化管理。对养老领域内服务的资质、范围和质量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发各类行业标准,提升全行业的服务水平。

21.加强养老领域的监管。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日常运行的管理,建立养老机构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对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营情况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机构,完善管理规范、改善服务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取消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资格。加强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监管,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存在侵占、私分、挪用其资产或所接收的捐赠和资助的,依法予以处罚。加大对财政补贴监管力度,通过联网、公示、收入系统核对等方式,加强对政府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管,对接受财政补贴的个人和机构通过瞒报、造假等方式骗取财政性资金的,依法予以处罚。强化对政府投资举办或者接受政府补助的养老机构财务状况的审计监督,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四、具体要求

(一)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养老事业财政投入力度。各区县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主动性,发挥区域优势,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对本区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规划、协调推进、创新实践的属地责任。成立市、区县两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推进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任务要求。

(二)部门各司其职。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民政部门要牵头履行业务监管职能,加强宏观引导、行业规范、规划编制、业务指导、信息发布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卫生计生和医保部门要研究和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财政部门要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给予财力保障。规划土地、住房保障和建设部门要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供应。税务部门要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价格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价格管理机制,厘清政府和市场管理的界限,做好养老服务收费的监管工作。老龄工作机构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督促指导工作。教育、公安、消防、商务、金融、文化、体育、旅游、质量技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创新制度和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及监管力度。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区县、有关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绩效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要加强对本实施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市政府适时组织专项督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各区县、有关部门养老服务工作的考核,考核结果报送市绩效考核办公室,作为区县政府工作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完善老龄委成员单位老龄工作评估制度。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业统计制度,完善“上海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发展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跟踪掌握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基础数据。

(四)强化宣传动员。通过宣传主渠道,大力宣传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区宣传、新闻媒体、文艺作品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敬老、养老、爱老、助老、孝老传统美德和养老服务先进典型,强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观念和思想准备,形成敬老、为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7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其目的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职责。

据嘉兴市老年人口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嘉兴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1.26万人,占总人口的23.34%,老龄化程度浙江省最高。随着嘉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如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从2006年嘉兴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南杨社区建立,到2011年嘉兴市《浙江省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嘉兴市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以居家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以信息为辅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研究嘉兴市如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1 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嘉兴市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的基本状况,课题组深入市区内各类社区,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方式,以60岁以上参加居家养老的老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养老护理员为调查对象。在样本选取时,选择了30多个社区,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基数性、代表性和多元化。从发展历程来看,选择了嘉兴市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南杨社区,2015年刚建成的云都社区、文星社区等。选取的样本社区特点来看,既有市中心新老社区,又有城郊区新老社区,还兼顾拆迁或刚建的社区。从区域分布来看,覆盖了南湖区、秀洲区、经济开发新区。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达到93.33%。并对30多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居家养老护理员进行了访谈。

1.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从年龄分布上看,60-69岁占53%;70-79岁占34%,80岁以上占13%。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85%,而初中以下的占8%,高中以上的占7%。从健康状况来看,身体状况良好占57%,健康的占30%,身体状况较差的占13%,其中多数老人患高血压等常见疾病,需要医疗照顾。从居住情况来看,和配偶单独居住占受访总人数的46%,与配偶和子女共同居住占42%,丧偶但与子女共住的占9%,丧偶且独自居住的占3%。可见,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达到49%。从生活费来源来看,被调查老人的生活费主要来自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红利及租金,靠子女赡养占的比例较小。调查显示老人的生活费主要是自给自足,少量来自子女、社会救助等。

在对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对30多个社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养老护理员进行了访谈。

1.2 调查数据分析

(一)养老意愿

在对老人养老方式意愿的调查中,发现选择传统的机构养老比例较低,只占9%,而高达91%的被调查对象愿意与子女住或者单独居住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说明老人们对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在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亦可以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的居家养老方式认同度高。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据调查,被调查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常生活服务内容较为丰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包括:棋牌类、乒乓球室及跑步机等简单健身器材、舞蹈室、阅览室、电视及录像、就餐等。被调查者中,75%的老人表示参与过棋牌类活动,参与过体育健身活动和唱歌跳舞等文艺娱乐活动的老人占45%,读书看报等活动的老人也已超过35%。(见图1)

但在饮食方面,访谈的社区中有67%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备等原因未开设餐厅。多数社区是给少数几个需要提供餐饮服务的老人订餐,主要是在快餐店订餐。在提供餐饮的社区中,只有南杨社区配有专门的餐饮营养师外,一般社区均没有专职的针对老年人饮食及生理特点而配餐的营养师。(见图2)

(三)医疗保健及护理

所调查的社区均有针对老人的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在一些节日或街道组织的公益活动期间,一些从事医务工作者的志愿者也会在一些街道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免费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防治,或为老年人量血压。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没有配备较为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没有针对心脑血管患者的防预保健知识的培训,也缺乏针对老年人中风或偏瘫的康复设备及康复治疗。

(四)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

据社区实地调查及访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设有聊天室或心理咨询室,却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一般是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或养老护理员负责心理咨询工作,只能是与老年人聊聊天,让他们发发牢骚而已。

(五)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

对于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中心提供的服务选项中,91%的老人希望能够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94%的老人希望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73%的老人希望有人能够陪伴聊天等。同时,对于家政服务、日间照料、提供餐饮的提供需求也超过了六成(如图3)。

2 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2.1 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内容简单,服务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生活服务内容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首先,在助餐服务方面,67%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能提供餐饮服务,对需要餐饮的老人往往是在快餐店订餐,缺乏必要的保鲜、保温设备,未能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所需营养来配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餐饮需求。在提供餐饮的社区里,也没有专业的营养师来来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生理特点进行营养搭配。其次,在其他服务方面,90%以上的养老服务中心没有洗衣、沐浴等方面的服务,95%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送医送药服务以及没有代购物品、代付各类公共事业费用、提供家电维修等服务。可见,目前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内容相对简单,内容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调查发现,对于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棋牌大赛、字画大赛,深受老年人喜爱。说明老年人也希望个人价值能够得以实现,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社区,缺少老年人互帮互助等活动,并且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限。不能让老年人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价值,“老有所为”难以实现。

2.2 缺少对老年人医疗保健培训,康复护理设施和服务不到位

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状况很不稳定,心脑血管病突发比例高,所以疾病预防与康复应该是居家养老服务所必须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但目前,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康复等服务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一是缺乏老年病预防知识及措施的宣传培训和实践,不能结合老年人常见病进行预防知识讲座,更缺乏针对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救助及自救的实践操作和演练,往往使得老年人突发病症时因急救不及时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是87%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能提供专业的老年人疾病预防及康复服务。虽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设有健身房,但健身设施比较简单,缺少为中风、边瘫的老年人服务的康复设施及服务。三是95%社区只有一个养老护理员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没有懂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人员。而一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养老服务中心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老年人日常突发疾病的防治,及抢救治疗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使得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救治。四是健康体检时间间隔长。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对于老年人而言时间较长,而且检查的内容简单,不利于老年人的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2.3 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缺乏对于老年人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

尽管所调查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般都设有谈心室或聊天室,但陪同聊天的主要是养老护理员或者是社区工作者,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相关的培训,不具备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仅仅是陪同聊聊天,解解闷而已,很难起到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子女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生活压力十分大,因此难免会忽略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所以家庭方面对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及陪同也是缺失的。

2.4 养老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

据调查,嘉兴市95%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有1—3位养老护理员,主要是40岁左右的拆迁进城的农民、提前退休的女工、外地打工者,她们大多数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主要从事普通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照料,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服务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养老护理员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月薪2000至3000元,大多数人的年收入不足3万元。薪资水平与其他行业同等学历、资历的同龄人相比,并无优势。而且养老护理工作又累又脏,很难吸引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年轻人参与。

此外,目前嘉兴市95%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护理人员,因此很难提供专业的服务,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对生活服务质量水平的要求。

3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丰富日常生活服务项目,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日常饮食方面,必须配备专业的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特点注意营养,合理配餐。健康的配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所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尊重老年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按老人的要求,营养配餐,每周有不同的食谱,根据老年人特点,让老年人吃的绿色、健康、科学。对于订餐或送餐上门应及时,必须有必要的保温、保鲜设备。

其次,组织多样化娱乐项目,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需求。要丰富娱乐项目,使娱乐项目多样化,例如:组织老年棋牌大赛、老年书法大赛、老年手工大赛、老年摄影大赛、老年志愿者活动等。丰富老年人生活,满足老年人对休闲娱乐的需要,使老年人老有所乐,欢度晚年。

再次,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限于衣食温饱,在文娱、精神、心理、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2 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一是要提供老年疾病预防服务。要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预防方案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老年人掌握预防老年病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基础性的防治,经常对老人进行卫生常识提示。同时,建立医疗志愿者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组织医疗志愿者到养老中心举行有关老年疾病的预防、自救和救助的知识讲座,并现场演示操作,让老年人学会紧急情况下自救或互助救助。二是提供医疗照顾服务。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代为配药。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如测量血压、体温等。三是提供康复辅助服务。协助中风、偏瘫的老年人正确使用康复、保健仪器器材,指导老年人正确执行医嘱,防止被动运动、辅助运动康复过程中的损伤。

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业医疗护理人员不足的现状,可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两中心的联动机制。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医院的力量,将社区卫生服务养老与社区养老有机结合,用一个系统解决养老的健康与医疗的需求。规模较大的护理型养老服务中心可以独立设置医务室。规模小的生活服务型的社区可与周边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大力引进非营利医疗机构,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慢性病以及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配备保健及护理服务。

3.3 加强心理疏导及精神慰藉,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对于老年人的关心不仅仅限于身体健康及衣食住行,更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是生理疾病及心理疾病多发期,精神生活的低潮期。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心理上往往产生巨大的落差,心里空落落的,所以给予老年人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完善精神支持服务。养老护理员要预先了解老年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坚持舒缓心情、排遣孤独原则,与老年人多谈心、交流、读报,并保持良性互动,科学合理进行心理疏导。其次,要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能够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并通过心理干预手段调整老年人心理状态。对于社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现状,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及志愿者下社区,给予老年人精神关怀,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此外,要多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关爱他人的活动中,以此满足其社会参与的需求,支持老年人参与力所不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余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的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

3.4 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的数量,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奉献精神强的人才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引进专业护理人才,充实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一是让每个提供餐饮服务的居家养老中心最少配备一名能够在餐饮搭配、营养保健等营养师。二是配备专业的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的护理师,负责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及康复治疗。三是配备心理咨询师,保证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四是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充实嘉兴学院护理专业、以及心理咨询老师作为志愿者,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通过考试取得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初、中、高级护理员和技师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

摘要: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嘉兴市已基本上建立起以居家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还存在日常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内容简单,医疗、康复护理设施服务不到位,对老年人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不够关注,养老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和专业水平低等问题。要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必须充实日常生活服务内容,完善医疗保健服务和康复护理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及精神慰藉,充实养老护理员的数量,提高其专业素质,以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养老需求。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需求

参考文献

[1]庄彬斌,周述荣.长三角地区居家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4,(04).

[2]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3]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7,(04).

养老服务的政策分析 篇8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自2000年步入老龄型社会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急剧增多,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服务的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如何应对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北京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像土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的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且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也表示,北京市内不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社区。河北环京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产业转型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都给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提供了条件。

一、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北京接待解决的老龄人口压力问题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79岁常住老年人口突破246万,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突破30 万,且北京市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增长。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和空巢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不能自理和半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根据2015年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市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在2万张以上,且北京市民政局长也表示,北京市内不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这样巨大的养老机构床位的缺口无法解决,北京老人的养老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河北环京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河北的很对地区环绕在北京的周围,有条件建设符合北京人们意愿的养老机构。以廊坊三河市燕达金色养护中心为例。距离北京国际机场只有25 公里,依托河北燕达医院建设的养护中心,具有承接北京养老服务的功能,事实证明,入住的老人中有很多是北京的老人。还有保定的涞水和涿州,距离北京市中心不到100公里,相当于北京的郊区,且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像这样的环京城市河北还有很多,他们都具有承接北京养老服务的条件。

(三)河北的土地资源相对于北京较丰富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总面积只有16808平方公里,只有河北总面积的8.7%,而这里的人口却是河北总人口的3倍多,这样的人口密度差距使北京的土地资源紧缺,而河北环京地区距离北京100公里以内的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于北京来说非常丰富,且价格远远低于北京,对于建设养老机构来说,建设成本会降低很多,这样对于养老机构的价格定位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

(四)河北的人力资本丰富且用工成本低

河北省是个人口大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河北与北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样一个人在北京相对于在河北的工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2014年河北省职工的平均工资是41504元,而北京职工的平均工资是77560元。这样大的工资差距给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降低人力资本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北办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五)政策导向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依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5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订《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三地要协同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引导鼓励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转移,探索开展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试点;三地合力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促进制度体系渐进融合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这些都表明政府的政策趋向于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

二、承接北京的养老服务河北存在的问题

(一)两地的社会保险对接存在障碍

老年人对社会保险的依赖程度逐步增长,尤其是医疗保险,他们普遍年龄大、对医疗依赖程度较大,如果不返回参保地,异地就医报销时的“跑腿”和“垫支”问题经常出现,因此对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河北和北京不能实现无障碍的异地报销;医疗保险处于省级统筹以下,各个地区的报销标准、诊疗目录都不同,这个异地报销造成很大的难题。

(二)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中之重

根据各地的财政收入的收支情况,其中出租土地、房地产营业税可能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当地的房地产产业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增长以及其它行业的诞生。如果把土地用来建设养老机构,政府需要权衡是否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养老产业是否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保持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促进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

(三)河北环京地区本身的纾解能力不足

目前,河北省的老龄化程度虽然不如北京老龄化压力大,但是河北省的老龄化程度也相对较严重。河北省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到2015年不足18万,远远低于老年人口数量。同时,公办养老机构人满为患,而私营的养老机构有很大程度的空置率。河北省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养老缺口压力也在加大,目前河北省尚不能很好的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

河北省的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不到位,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是旧房改造而成的,距离养老机构的建筑标准相差太远,不符合老年人的居住需要。另外,养老机构的环境差,设施落后,很大程度上职能满足老年人“活着”的标准,无法满足其更多的精神需求。

(四)河北养老方面的软实力滞后

养老机构里的老年人离开了家庭,很多时候对亲人的思念无法排解,可能需要老年人自己相互排解,目前河北省的养老机构中大部分只注重老年人身体上的护理,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建设极度匮乏。

目前从事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主要是年龄偏大的女性,这些护理员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合理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偏低。目前,河北省没有高校开展养老服务专业护理的专业,在从事专业护理方面人员缺乏;护理人员的工资普遍偏低,导致很少有年轻的接受过专业护理教育的人从事这个工;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不能固定的安排人员。

(五)缺乏统一的养老机构管理机制

上一篇:流星花 教案下一篇:重大事项决策后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