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2024-06-13

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共8篇)

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篇1

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需求

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是先行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新兴、超前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产业覆盖范围广,在北京市等大型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定位是与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休闲业相结合的服务产业,包括对传统养老服务事业的产业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等内容。

我国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历经了国家包办、计划供给到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我国有关养老服务的标准有十余个,针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已初步形成体系,但针对更为广泛的养老服务产业无系统的、具体的优惠政策,顶层设计整体上仍然落后。

养老服务从

“事业”向“产业”转型

在传统的福利事业思维下,养老服务很难实现盈利。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群体的形成和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养老问题逐渐去掉“事业”的面纱,带上“产业”的帽子,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在实现“事业”到“产业”的转型。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给予政策引导,培育发展环境,使其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改革福利事业。1983年,提出社会福利事业不仅可以由国家办,社会、团体机关、街道甚至家庭都可以操办。此后,社会力量投入福利事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发展。1986年民政部正式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概念,1987年开始倡导社区服务,1991年明确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概念。

2000年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在社会福利领域中提倡“社会化”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完全由国家包办包管社会福利的局面。文件中将社会福利社会化界定为“四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出台很多促进社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6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第一次提出“养老服务业”的概念,也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2008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养老服务业迈上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2010年,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首次正式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2013年开始,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大幕正式开启。201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后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陆续发布文件,逐步落实养老服务业改革,显示出国家在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决心,也标志着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例如,《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369号),推行政府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办发[2013]23号),提出全国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试点,推行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等多个具体措施;《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明确政府由提供服务方转向购买服务方。此外,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明确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基本养老保险的角度平等对待社会各成员,也有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全面普及。

养老服务产业培育的政策需求

养老服务产业覆盖范围广泛,本文重点对生活性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老年用品研发和房地产业等方面的政策需求进行分析。

生活性服务业

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如何与当前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接轨和整合。可以利用当前社区管理和服务基本全覆盖的优势,在现有的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和办公、活动场所基础之上,将养老服务整合至社区服务中。考虑到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效应,应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连锁企业,以示范效应带动行业发展,进而使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逐渐参与进来,调动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此外,结合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科技走进生活的时代发展特点,重点发展依托信息化功能的数字服务。比如,通过建立实时更新的老年人电子档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政府应建立起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服务标准进行统一规范,重点对资质、质量、诚信等方面进行监督,建立公示制度和强有力的处罚制度,及时淘汰不能满足要求的企业,让服务企业的运营公开化,接受社会监督。

金融保险业

为撬动养老服务需求方的消费能力和供给方的投融资水平,金融保险业是养老服务产业必不可少的行业。金融保险业主要包括证券类金融、信托类金融、房地产类金融、组合型金融等金融产品以及意外保险、老年人健康保险以及养老从业机构与人员的责任险等保险产品。

金融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创建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体系,营造金融环境。需要研究出台养老金与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形态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当前养老保险基金还缺乏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机制,保值增值渠道单一,影响了长远发展。保险业待开发的领域还很多,需要将传统的养老保险基金转变为新型养老保险基金,不断开发新产品;需要与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研究出台针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保险和针对老年人的意外、健康保险;需要细分人群,推出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经验,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研究出台鼓励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老年用品研发

老年用品主要包括与老年人相关的日用品、辅助生活器具、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康复器材、护理用品、保健用品、电子器材、服饰用品、文化用品、丧葬用品,等等。由于当前老年用品数量和种类均很少,发展空间很大。为了加快老年用品的研发与生产,社会力量在参与老年用品开发时还需要在财税、金融、地税、信贷等方面的很多政策支持。

老年用品研发的重点在于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用品。主要服务对象应为生活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年人,满足其生活、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老年用品研发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科技,结合老年人消费能力的实际水平,开发满足大众市场的产品。

老年房地产业

老年房地产业是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最早发展的领域,至今方兴未艾。合理有序地鼓励产业发展应通过政策引导,使产业发展不扎堆、不盲目、不走样。因此,当前养老地产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发展,一方面也要对不好的苗头予以遏制。例如,通过项目审批和相应的费用支持鼓励社会投资者利用城镇现有的闲置厂房、学校、社区用房改造和利用为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于以养老地产名义圈地、囤地或擅自改变养老服务用途的,进行严厉处罚。养老地产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服务功能的强制性规定,强调养老地产与普通地产的区别,突出医疗保健、专业护理、贴身服务等各项配套服务。还应对产业的盈利模式、盈利结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予以明确,促进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

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篇2

关键词:社区养老,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业

近年来, 由于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也就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 不仅是家庭子女的愿望和责任, 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 国家也有相关政策, 大力支持改善原有的养老环境和服务体系, 完善功能, 扩大规模, 使城乡养老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阶段"4+2+1"的家庭人口结构变得越来越多, 这使得原来的养老基础发生了变化, 居家养老的现状逐渐弱化, 要更好地解决现存的养老问题, 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 寻求更好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政府需要合理利用一些社会资源, 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市场和养老的三者之间, 找到最有力的平衡点, 充分挖掘出社区在养老产业中的价值, 同时带动我国整个的养老产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

一、养老产业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情况不甚乐观, 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 原来的养老体系与社会资源、养老现状之间需在较多的不符。

(一)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 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人们的整体健康情况和寿命都有相应的提高和延长, 人均寿命高达75岁以上, 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2.12亿, 居全球首位;而且现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是处于第一阶段, 是一个老龄人口急剧增加的阶段, 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在整年攀升着。这一庞大的老年人群, 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照顾的群体, 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二) 养老模式的转变带来的困境。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 即为大多的养老活动都是在家里完成的, 因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老年人多有行动不便, 需要有家人对其进行陪伴照顾, 对于患有疾病的老年人, 对家庭的依赖性就更强, 对家庭成员带来了更多生活上的困难;而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老人子女在其身边陪伺, 老人的状况或许会稍好些, 然而没有亲人贴身陪护的状况, 很有可能会给老人带来更多的影响, 不管是生活、健康还是心理上。

另一方面,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计划生育, 就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所以现今我国“4+2+1”结构的家庭相当普遍, 这就意味着两个年轻人要承担起四个老年的养老问题和一个小孩的抚养问题, 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的构成为老年人多, 年轻人少, 这使得居家养老已经不再适用了, 因为年轻人承担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责任, 这样的生活压力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留在老人身边亲自照顾, 更多的是选择请保姆等服务人员代其陪护, 或者是将家里的老人送去养老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医疗和服务等体系都逐渐完整, 又由于家庭成员架构, 子女没有充足的时间留在家中照顾老人, 所以要维持原有的居家养老就有着很大的难度, 这就使养老模式在转变的过程中带来的困境。

(三) 居家养老难以形成养老产业化

由于居家养老, 老年人都是在各自的家庭中养老, 这种相对分散的情况, 不利于养老体系的形成, 养老产业服务由于规模经营的需要而难以开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口增长、家庭趋于小型化等多种社会因素, 居家养老这种发展缓慢的养老方式, 对我国现有的养老压力没有起到很好的解决作用。

二、以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构建起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 可以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不影响其原有的生活习惯, 也就是在原有的居家养老很多功能依然具备的前提下, 构建起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需求状况的养老产业体系, 并且更具地方、老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最终实现老男人在社区养老的目标;同时对发展这一养老服务产业的路径方式, 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一) 建立起较为普遍的社区养老服务

目前有很多社区企业机构, 结合企业自身以及社区、和老人的一些特长和她点, 在社区内设立起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常见的比如老年人看护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理中心等, 其中大多具备医疗康复、娱乐、餐饮等服务项目, 很好地缓解了居家养老的压力, 也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现有的一些社会资源, 在适当的投入下, 缓解或解决养老问题。

(二) 社区养老机构服务项目的合理开展

社会养老机构服务的内容比较多, 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以老人为中心, 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项目设置。一般情况下, 要从资金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着手进行设置, 让老年人在社区养老机构内, 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娱活动空间。

要实现更好的社区养老机构服务, 首先要做到集中看护, 将原有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打破, 长期在家养老的老年人走出家门, 集中在一起, 有社区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统一看护, 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成员由于上班忙碌而无法看管老人的情况;另外同样年龄层次的人聚集在一起, 会有更多交流的话题, 也有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其次是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 既然养老就一定要在基本的生活方面有良好的照顾看护, 一般有饮食、起居, 出行有人陪伴以保证其安全, 陪老人聊天说话, 为老人读报纸等, 包括对老年的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应对等, 从多方面保证老人的日常安全和生活。

然后再医疗保健方面, 社区要具备优质的社区医院, 方便老年人日常检查和就医、咨询等,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疗工作站, 为老年人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完整医疗体系。社区医院也要与当地的大型医院有一定的合作和交流, 动用一些相关资源, 鼓励医学老专家为社区医院做志愿者服务, 使得老年人在一些重大疾病或特殊情况下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另外在精神慰藉方面也要做到全方位的服务, 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很多时候比较脆弱和敏感, 在诸多方面都有着需求, 比如工作需求、陪伴需求、存在需求、尊重需求等等。这就要求社区对各个老人的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结合工作时间、经验、曾任职的岗位级别、身体状况等方面, 做好老人的心理辅导工作, 这样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对寿命的延长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除了社区内的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 社区养老机构也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讲座、文娱活动、私人心理问询等对老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情感上的沟通, 更进一步地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

最后文娱活动也是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任何人都需要有合理的娱乐休闲时间, 更何况是同一年龄层次的老年人, 更容易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爱好;大力开展社区养老机构的文娱活动, 不仅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更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随着社区老人的不断增加, 活动的项目和范围需要不断的扩大, 以兼顾到更多人能参与其中, 帮助老人培养更多的娱乐兴趣, 在活动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这需要街道和社区进行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 同时也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才能更好的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三) 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对于社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改善:一是使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 保证服务质量, 根据社区养老服务的是需求招聘相应的人员, 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主要包括医疗保健、老年心理、餐饮、日常照料、医疗等方面, 全方面考虑, 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二是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因为老年人具有行动不便, 反应迟缓等情况, 这就要求服务人员也有一定的耐心、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较高的亲和力, 去完成对老年人的照顾等服务;社区养老机构可以定期开展内部员工的培训或指导, 针对服务态度、思想道德等, 使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具备更高的服务素养。三是讲求以人为本, 有较高的人文情怀, 即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针对性服务;对老年人的情绪、性格、消费水平等都要有明确的认识, 为其提供相对个性的人文服务。四是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让老人有较强的归属感;经常与老人聊天、沟通, 开展与老人爱好相符或相近的娱乐活动, 愉悦身心, 丰富生活, 使社区养老机构成为老人的精神家园。五是社区养老机构一定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以保证服务质量, 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操作的规范化, 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进而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构建与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 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现有的养老压力, 合理利用社会的企业资源, 建立起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 解决了养老问题, 也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发展作用, 而且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等参与的多元化, 是养老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屈昌辉.建立以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5 (11) .

[2]高峰.养老市场不谈模式[J].现代物业, 2014 (11) :28-35.

养老,服务于生命的产业 篇3

虽然与冯强只是采访时的一面之缘,但是他对于养老事业的奉献让人肃然起敬。敬老院在上海随处可见,可他办得有声有色,引起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广泛关注。而他在敬老院旁开的一家社区食堂也引来一批批兄弟省市的民政干部参观学习,还由此为上海2008年市政府9项实事中的一项——新设200个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点出台,起到促进推动的作用。一个称自己是个小商人的人,何以有如此的公众魅力?让我们细心地追随着他的心路轨迹,试图探寻这位视养老为终身事业的人的心灵世界。

静静地回忆自己,观察自己——这是35岁生日晚宴后的深夜。感觉自己如河面上的一片落叶,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滞,又忽而团团转,有时激起了浪花,为浪花所掩盖,而又平静了,还是那样地流去。为什么会这样?不但落叶不明白,落叶那样的自己也不太明白。只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在无限复杂的因缘中推移。人生,只是因缘的前后延续。期盼着自己找到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事业。学习着,寻找着。38岁开始了实践养老事业。

一个误入商海,在长宁区方方面面20年的帮助扶持下慢慢地成长着,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中国商人。笃信佛法、相信因缘。喜欢养鸽,因为鸽的渺小与平和就像自己的生命。我就是那只翱翔在蓝天的鸽子,每天俯视着自己在这俗世中挣扎着。——冯强

生命是那样的短暂和无常,且又那样平凡地重复着。记得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这样写着“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哪里会有功夫看那理治之书”。时过200多年,社会也翻天覆地,可是“今之人,……”是否还会如此呢?——冯强

敬老爱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它是一种责任,深化它则是一份事业。养老是关系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就像社会机器的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其组合才使养老成为完整的产业,它的发展和升华才使养老业展现它应有的辉煌。——冯强

“我的内心世界听到了两代老人的呼唤。一代老人,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他们的生命从出生起就经历颠沛流离,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了民族,奉献给了国家。在这些长辈面前,我是那样的愧疚和心痛,我是那样盼望着,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尽心尽力地给予弥补和安慰。另外一代老人,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40-50年代,他们生命中经历的是失学,失业,下岗。在这些长辈面前,我祈盼着在未来的20-30年里,尽心尽力地给予弥补,让他们也能分享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冯强

缘结养老 再认识的生命价值

2002年,冯强正式开办了第一家敬老院,也成了养老事业的第一批试水者。那一年,在长宁区民政局和仙霞新村街道的帮助下,冯强与民革上海市委、仙霞新村街道合作,于芙蓉江路100弄内原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办公楼开办起逸仙敬老院。时任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厉无畏替敬老院起了个名字:“逸仙”,取意晚年生活安逸休适。冯强常说:“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一个老人都是我们的父母”。正是这样的理念,让敬老院获得了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上海市示范敬老院、长宁区文明单位。三年后,位于茅台路上的逸仙第二敬老院开业。这次冯强以现代服务的眼光诠释敬老院的内涵,把敬老院定位于产业化试点,希望建设与国际接轨、走产业化之路的敬老院。迄今,逸仙已成功开设6家规模型敬老院,1家大型老年护理院,床位超出2500张。另有两家老年日托中心和两家社区食堂。

冯强说:“自己从事养老事业完全是一种内心的需要,是无关乎功利的行为。养老事业是他对生命价值的再次认识。”如若不然,他就不会在2007年第二敬老院亏损100多万元的情况下,继续再投入12000万元建设逸仙第三敬老院。就是这样一份坚持才有了今天的逸仙。

冯强说:“改革开放这30多年,中国社会造就了一大批被称作‘老板’的商人,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融入全球化,我们的国家需要有包括商人在内的各个阶层共同努力奋斗。”他坚信在各阶层的共同奋斗下,伟大的民族复兴一定能早日实现。未来的10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会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现在就要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充分的准备,这就必须有一大群人提前投身于养老事业。他期盼与更多的人同行,也希望大家量力而行。他说,他不主张借钱做养老事业。正是由于冯强由内而外地领悟了养老事业的内涵,所以才导致他努力去投身于敬老院建设,才导致了他倾心倾力去构思一系列的养老事业蓝图。

冯强对养老事业的倾情源于他坚定的人生价值理念,这些年他对许多社会问题,包括金钱和人生都有许多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让人领悟了许多新东西。

由于信奉独善其身,近十年来冯强几乎取消了自己所有的礼节性应酬,过平淡生活,每天二顿粗茶淡饭,总以“务实、谦卑、平和”来鞭策自己。对待财富冯强的理解也很独特。他说,从生命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极为短暂和渺小的瞬间,一个人在生命诞生时没有带来分文资产,当生命结束时也不会带走分文资产。因此,资产对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暂时的私有性,永久的社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天给我们每个人的只是管理资产的权利和责任,任何人所拥有的资产其实是一段时间的使用管理。根据管理能力强弱,社会便会给予管理资产多寡。所以冯强认为,常常有人说商人是唯利的、是唯我的。这在商人生涯的某种状态下或许是对的,其实真正商人在资产面前是无我的。一个人知识、勤奋和能力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其资产的变数。他说,他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把时间用在不断地学习上。

学习知识在冯强的生活中是第一重要的。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的办法。有了知识才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才找得到好机遇,才会促成自己与社会和谐发展。冯强这10年来把求知求教求学视为生命的第一需求,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他感到:“生命中充满着无常,我依然心怀平常。”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他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多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养老事业。他说,他的养老事业还刚刚起步,他会加倍努力地去做好,因为这会使他的生命更有意义。

他每天都在提醒着自己:有心行善,虽善不赏。

创新理念 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

从中国老年人口、养老市场产值、老年产业市场供求3个层面来看,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十二五”时期,中国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5年末老年人数量将增至2.21亿;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亿,届时中国社会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截至2014年3月27日,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4.8%;2015年末老年人口占比16%;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约20%,2050年比重将达到30%,无疑中国养老市场潜力无限。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些试图进军养老产业的企业对市场存在一些误判,由于养老产业尚无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虽然可以视为“蓝海”,但是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好在这几年,逸仙敬老院高达95%的入住率吸引了不少同行企业的注意。

“中国养老产业最难的地方就是没有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准入机制。中国敬老院在建设资金和硬件上不会差于任何欧美国家,但差距在于服务,差距在于政策,差距在于标准。比如法国最大的养老上市公司ORPEA在全欧有400多家,只有标准化了才可以复制。”多年来,冯强多次前往国外取经,他笑称自己10年来为了学习养老都跑遍了大半个地球,这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他对于做好养老事业的信心和毅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积极探索之后,冯强在管理上独创出逸仙信息化管理中心这样一个现代化敬老管理模式,彻底打破传统养老体系。逸仙信息化管理中心吸取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旨在以产业化做先导来构架逸仙品牌战略,它以建设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物资采购和财务结算为基本架构,第一次在民营养老机构中开辟了专业人事培训管理、设备、设施、伙食以及老人生活用品的专业采购。管理中心用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为逸仙敬老院寻找到一条规模化运营模式,使敬老院渐渐步入信息化运作轨道,其突出意义在于它的探索性。因此,从去年开始冯强不惜大手笔引进国外的“ERP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个人信息、护理信息、餐饮信息、住房信息、仓储信息等,档案全部电子化,整合到一个软件系统来管理。不仅使用便捷,也可极大降低管理成本。目前这套系统可以在冯强新开的协和颐养院中体验到。

冯强认为,仅依靠敬老院依赖政府补贴勉强度日的低成本运作模式,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只能处在低层次循环,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需求必然越来越不适应。而完全以民营资本、由民间机构组建起的逸仙探索加强资源和人员的统一调配与合理运用,对敬老院相关信息实现全面共享,使管理互为联动,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为敬老院的长期稳定运转奠定了基础。这种探索还为逸仙的不断发展,摊薄管理成本创造坚定的后备力量和配套环境,同时,也将促进逸仙品牌更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除了信息化的管理之外,冯强还首次提出数字化养老概念,打造逸仙“全球眼”网上探亲系统,此举曾引起各大媒体关注报道。“全球眼”系统是基于宽带网的远程图像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新技术产品,利用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可以观看到实时的远程图像画面。老人家属无论何时何地,只需访问敬老院网站,便可观看到院内老人的实时动态画面,比如表演活动、健身运动、棋牌娱乐、餐厅食堂等生活场景,真正实现了网上探亲访友,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也为敬老院管理人员实现院外远程管理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开放式的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延伸服务是养老产业的基础

这几年,逸仙敬老院的成功也让冯强无时无刻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中国的养老机构应该是怎么样的?他结合多年在国外探索的经验给出答案:就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应该尽快完善养老事业的法律和政策;尽快发展养老事业的产业化;尽快建设养老事业的建设标准、服务标准。

冯强说,在养老和为老服务产业化的问题上,其实我们能做的事很多。他觉得,只有在各项政策法规与养老政策基本接轨之后,养老产业化的基础才会比较扎实。他说,他会利用各种机会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比如,可以建议政府在制订养老政策时尽量和其他的政策法规要配套;他说,他会借助自己已经在做的敬老院去做更多的事。比如,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发展延伸服务,及时把通过实践证明有效的延伸服务向政府建议和报告;他说,他会虔诚地向社会大众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敬老爱老。比如,要亲力亲为做好宣传工作,要为敬老爱老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这些都是冯强开办敬老院之初就着力在做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使他的延伸服务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延伸服务更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并用科学发展观踏踏实实做好目前敬老院的建设和服务工作。“我们要向建设一流的敬老院方向努力,这几年我们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做了有效探索,向国际一流敬老院标准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养老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为此,这几年逸仙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的行业专家作专题辅导和讲座,还实施了一整套完备的服务明星等级激励机制。在实施高标准化养老服务的同时,不断追求服务内容和实现形式的创新。在逸仙,每星期制定基本不重复的、适合老人口味的营养健康菜谱,为特定口忌的老人烹制特需菜肴;安排医生每天为老人测血压,建立老人数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人举办医疗健康知识讲座;将有相同志趣爱好的老人进行合理组合,在他们中间组织唱歌、阅读、舞蹈等各种兴趣活动组;组建老人自主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老人大会,听取老人意见和建议,通过院区工作情况和工作计划,在敬老院内引起民意管理机制,倡导和注重老人的心灵关爱,用多种方式疏导老人的情绪,引导健康、乐观生活心态。

此外,逸仙还建设有家属探视逾期警示系统,对逾期未来探视的老人家属进行分析,及时过滤出这些床位家属的联系方式,以提示的方式传输给护理部。逸仙的短信告知系统也十分人性化,它每两天即会向老人家属发送老人在院内情况的短信,让家属及时了解老人在院内的生活和健康情况。这种以数字化贯穿的独特服务不仅仅使逸仙在养老行业中走出一条能与发达国家媲美的个性化之路,同时也凸显了人性关怀。

企业发展固然重要,但敬老是社会事业,它本身便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感,逸仙的社会责任感也似乎显得更加沉甸甸了。从冯强创办第一个敬老院起,他就以拳拳赤子之心,善待着敬老院的老人,还把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把敬老院的延伸服务放大到所在小区,放大到整个社会。为了方便敬老院所在的社区老人就餐,解决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逸仙以配套设施开辟社区食堂,开发了社区老人用餐系统软件,由社区居委统计需要帮助的社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然后向他们发放就餐IC卡,然后为这些老人提供低于成本的4元一套一荤两素一汤的可口菜肴,解决了社区老人的用餐难,深受社区老人欢迎。

多年来,冯强每逢重阳节、春节,都会组织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欢聚一堂、品尝佳肴;他还定期向社区的4名残疾人发放助残金、定期资助聋哑学校的5名贫困学生、定期为社区内的贫困居民送慰问品;长期资助1名贫困单亲家庭的学生;长期免费为社区福利院维修水、电、煤、房屋等基础设施和添置家用电器;为贫困居民安装防盗门;向老年活动室赠送健身器材;捐助社区帮困基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为了发展老龄事业,为广大老年人办实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上海人寿堂国药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逸仙养老专项基金”。冯强说:“我们今后要通过这个基金发动国内外热心老龄公益事业的机构及个人,积极为养老事业做出贡献。”

目前中国很多养老模式,包括现有的其他一些养老项目,对于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甚至说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来说,是无缘享用的,我国目前真正在养老上存在问题的,更多的还是中低收入者。而冯强和逸仙所做的正是填补了我国养老问题上的一个缺口。

养老产业化持续发展分析 篇4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抚养比例不断上升,加之计划生 育政策实施在减少人口数量的同时,也直接加速了家庭结 构的小型化,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急剧下降。因此,对

老年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需求从结构上来看大致包括有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特殊生活用品需求、养

老服务需求、医疗健康需求、金融保险需求、精神文化需求 和生活环境需求等方面。这些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老年人所 在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资、设施、衣食 住行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 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承载 了绝大部分的基本养老需求,成为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 重要途径。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社区服务,不是国外社区服务的简单照搬,而是 根据我国国情,以社会保障为基础,融福利服务和社会服务 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格局。国家仍然是推动 其建设、发展和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在国家主体之外,像社

区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管理委员

会等社区自治组织也正在成长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习扮演着社区管理主体的角色。此外,从政府行政机构、社会事业

团体等单位剥离出来或新建的一些社区服务机构也正在成长起来,其中许多机构正在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且也开

始学习和扮演着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的主体角色。从这些

情况中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即随着我国城乡社

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推进,随着整个社会要素的发育和生

成,国家(包括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社区自治组织以及专

业性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机构等现代社区所必需的三种管

理主体的构架已在形成过程之中,且该三重主体之间的权

责关系也处于初始的磨合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情况来看,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尚处于初始

阶段。其主要表现在:1.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

机构的资源性稀缺;2.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依然很强;

3.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仍然较弱;4.社区自治组织资源缺乏。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在观念上做出改变。原有的重福

利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条件下所带来的养老需求,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以盈利养福

利的道路是必要的、可行的。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及障碍

(一)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社区养老服务不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机制。

(二)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化是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按照人均消费支出计算,2005 年,我国城镇老年人消费总

支出达3 400 多亿元,农村老年人消费总支出2 500 多亿

元。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

人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养老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领域广的产业。除了

传统意义的养老服务业外,还包括老年食品业、老年用品

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保险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文化教

育业等。目前,这些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

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养老服务

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1/3,80 岁

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 300 多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平

均1/4 左右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据中国老龄科学

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老

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仅占老年人口

总数的0.84%,缺口非常大。

再次,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关注,政府财政将

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强,公共服务的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将会促进

老年人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养老服务产业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有着极大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

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市场内在的驱动,也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三)产业化发展的障碍

1.政策障碍

由于养老产业化发展会带来不少新的职业和行业,这

些职业和行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来进行规范和监管。

比如:私人养老院在建立初期,由于政府的政策不到位,使

得私人养老院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2.相关产业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a.医疗卫生产业发展不协调

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极不协调,从层次上来看,高级

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与低级医疗机构(一级医院、社区诊

所)的发展不协调。三级医院功能划分不明,服务层次没有

拉开。本应主要从事重大、疑难疾病诊治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高级医疗机构,却在进行居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三级医院就诊病人中36.6%属于常见

病和多发病。二级医院市场定位不明确,大多数业务清淡,收不抵支,发展举步维艰。作为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一级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以药养医、重医轻防、重有偿轻

无偿、重多收益轻少收益”的现象,绝大多数单位经济不景

气,工资难以维计。社区卫生服务的多项功能只有医疗能够

勉强落实,但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医疗产业相关市场

中只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结构相对完善,但也需

要进一步规范。

b.家政行业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老年群体有非常强烈的照料服务需求,尤其是高龄老

人,无论城乡,约7%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照料服务,2000 年,全国需要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人数高达2 119 万

人。在85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城乡需要提供护理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3.9%和29.4%。城市男性为28.6%,女性

达到36.6%;农村男性为27.1%,女性为30.5%。

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姆

家政”模式,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

满意的家政服务,这其中就包括了家政为老服务。

目前,我国关于家政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

府主管部门对家政行业的引导、协调、扶持还不够,存在着

对家政服务业管理滞后的问题,在服务行为、服务规范、服

务价格等方面无章可循。另外,随着家政服务热而出现的中

介机构,缺少对家政服务员的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中介机

构的良莠不齐,缺少行业规则和管理。有的存在违规操作和

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政市场的声誉,扰乱了市

场秩序。

c.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健康保健、体育锻炼和文体活动是老年人的一大需求。

1987 年的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每天的娱乐活动时间很少,除了看电视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1998 年,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综合调

查”显示,有近40%的老年人希望多开展“送温暖”活动,以

期得到更多的精神服务;有22%的老年人希望能在居所附

近多开办老年活动室,以期得到更多的文娱服务;有8%的老年人希望能开办老年学校,以期获得终身教育服务等。另

据1999 年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显示,70%的老年人不同

程度地对娱乐活动有需求,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50%的老年人对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满意程度较低。调查反映出

来的老年人娱乐活动的主要问题是就近的娱乐活动场所

少、设施少、活动少、内容少。

目前,老年活动场所并不理想,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人

活动室的比例在城市为46.8%,在农村为78.5%。一些城市

街道由社区和星光计划投入兴建的活动场所不是出租就是

挪作他用。因此,发展老年产业,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

生活,拓展老年人的闲暇娱乐市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对相关产业予以支持。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区

养老服务,把其列入地方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各

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对社区养老服务产

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相关产业能够顺利发展和壮

大。

2.做好宏观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

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

规划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又要

发掘潜在市场,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服务

对象的支付能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

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打击侵

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

惠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

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费用应酌情减免。此外,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财政支持,建立专项基金,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

捐助,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第一,对于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应以上门照料服

务为主,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对于中龄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

务。第三,对于低龄老人,生活能自理,精力充沛的老人,应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

殊群体,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应构筑

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保障他们的基本

物质生活,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年

人退休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

被抛弃感,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

神上的空虚,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适合老年

人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

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尽

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

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

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使服务

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

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

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鼓励

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

识和技巧培训,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

服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

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满足

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社区医疗应从看病为主转变为保健为主,从等病人上

门到主动为病人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

全覆盖,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实行巡诊制度、义

务检查制度,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

座。此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

密联系,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以提

日本居家养老服务的论文 篇5

4.1 老年护理服务的政策法规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将养老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通过出现相关法律、法规,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目前,日本已经出台了约十部与养老相关的法律,如针对老年人医疗保健的《老人保健法》,针对老人照料、护理的《护理保险制度》等等,将社会力量引入家庭养老事业总来,在完善相关体系建设的同时,又可以大大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同时提供了老年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国家养老事业提升了一个新层次。

4.2 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内容

4.2.1 家庭福利

1945年,日本出台了《生活保护法》,该法中对老年人应该享有的福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和独居老人可以使用公共养老设施。1962年,日本政府向有特殊需要的老人家庭,派遣专业的服务人员,这是居家护理服务的雏形。在日本众多的福利制度中,“老人福利”被单独提出是通过1963年出台的《老人福利法》,这部法律制定了老人福利的最高目标,即生活稳定、身心健康。这部法律中,对老人福利包含的内容、每个福利项目应该达到何种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相关部门的义务、权利,运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公民的义务等,都进行了明确。

4.2.2护理保险

护理保险是指根据保险合同规定的生活难以自理的人需要护理给予一定保险金,保障被保险人的护理支出的保险。

《护理保险法》,是日本针对老年人日常照顾、护理专门出台的法律,这部法律推动了养老机构从本质上变革了供给体制,被保险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挑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养老机构的类型趋于多样化,服务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日本推出了介护保险制度。介护,指的是对老年人的一切福利,如生活保健、生活照顾等,都要从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出发。介护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在家庭养老中,也可用于养老院等专门机构。

4.3 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资金来源

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两大体系支撑着日本社区养老,他们的资金来源各不相同,一个来源社会保险和国家医疗卫生服务,另一种来源于社会救助和地方政府。经过日本专家的研究,出台了照顾保险,它是与老人家庭照护相关的.制度,是依靠对象从国家向个人和家庭转变。并且制定约束日本成人子女必须承担抚养父母的社会救助计划,如支付长期照顾费用[]。而且出政府以外,社会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捐赠。由此可得,社会化的筹集方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4.4 多种多样运营模式的养老机构

4.4.1 福利性养老机构

日本福利性养老机构的历史可以从养老院开始追溯。早在1929年,日本政府就设置类似养老院的设施,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成为现在意义上的养老院,是在1963年。养护老人院是日本针对老年人的一项福利性措施,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看护、保健等方面的服务,能够入院的老人,年龄必须超过65岁;家庭经济条件、环境,无法承担老人的养护责任;精神、身体等方面,有明显的问题。福利性养老机构在规模上有一定的要求,必须能够同时容纳超过50个老人,如果如收费养老机构合并,容纳老人的数量也要超过20人。家人,或者被看护的老人承担相应的费用。从1976年开始,日本限制养护老人院的建设,目前,日本现有的养护老人院大概有900家 []。

4.4.2 收费养老机构

社区对独居老人的养老服务 篇6

社会121陈嘉钰2211211

5【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现象日见增多,产生了独居老人群体,这些独居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更需要社会和家人的关心和照顾。独居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一个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呈快速上升态势,独居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由于缺少家庭的关心,独居老人特别需要社区关注并提供帮助,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独居老年人的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本文将就独居老人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社区能够帮助其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社区独居老人养老服务

【正文】

一.背景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高龄化的趋势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资源逐渐减少,需要通过社区服务的提供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既需要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又需要社区为老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

二.研究意义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既需要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又需要社区为老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其中独居老人更是弱势中的重点,是社区中特殊的老年群体,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晚年生活的质量。针对我国老龄化严重,独生子女多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国情,受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的收入状况和家庭成员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以社区为平台,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是解决大量独居老人生活的最好选择。

三.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

独居老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生活照料、医疗需求和精神需求方面,而且他们在这三 方面的需求对于社区提供的为老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

(一)照料需求

照料需求是独居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它指老年人在生活中必需的、自己不能胜任而需要他人代劳的种种服务需求。一般来说, 几乎所有的独居老年人, 特别是

高龄独居老人总有一个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因为当一个人迈入老年阶段后, 其体力和精力必然随之进入一个加速衰退的时期,而老年性疾病又以慢性病和器质性疾病为主, 所以在高龄独居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的情况相当普遍。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竞争成了社会的主旋律,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421”模式的日益发展,当代青年无力完全承担起照料老年人的重任。尽管大多数中青年表示愿意承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 但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 多数中青年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对照顾者的健康、就业、婚姻、职位升迁和社会关系等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独居老人的家庭生活照料的缺失。同时,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趋势必然会增加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随着独居老人增多的趋势发展,独居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也必然呈现提高趋势。

(二)医疗需求

独居老年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疾病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出现老年性腰腿病。特别是一些难治疾病和慢性病,如肿瘤、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影响了独居老年人的生活。

同时由于“独居”,易导致独居老人的寂寞、孤独心理等。由于独居老人的身体及生理特点,其医疗服务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老年人群。独居老人往往由于身体方面的因素,易患一些慢性病,不需住院治疗,但又需长期坚持治疗,或者是出院后仍需恢复治疗、康复,他们长时间到医院就诊、治疗有一定的困难。社区医疗就能为他们提供及时、周到、经济的诊治,极大地方便老年患者。周到细心的社区护理,对老年人口的健康十分有益。一方面可以给他们提供注射、输液、测血压等技术性服务;另一方面,独居老人往往表现出孤独、悲观、多疑、焦虑等,细心周到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消极心理。技术性护理和心理护理的结合统一,将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

(三)精神需求

精神慰藉需求是独居老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随着现代健康理念在城市人群中的普及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独居老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精神或心理,追求物质世界以外的情绪愉快、内心充实、爱与被爱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人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具有强烈的交流需求,渴望获得来自社会的尊重。他们强烈希望心中的苦恼需要有人关心,生活中的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正当的需求要能够得到满足,受到不公正对待要有人能够出来主持正义。够得到满足,受到不公正对待要有人能够出来主持正义。

(四).社区可对老人提供的帮助

1.生活照料。可向老人们提供机构养老,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 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有偿养老模式。而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服务,以实现养老目标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目前以上门服务为主,主要是针对那些生活在自己家中、健康状况尚可、有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但有很多生活问题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上门做饭、打扫居室、清洗衣物等。

2.医疗保健。主要为老人提供医疗或保健方面的服务。独居老人大多身体存在一定的 病痛,需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适合老 年人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 务。其次,提供免费体检,健康保健。联系社区内的门诊部作为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任务是定期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为独居老人们提供义诊、保健咨询等志愿服务。

3.精神慰藉。邀请心理咨询机构作为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随时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摆脱孤独寂寞,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同时可开展志愿者关怀活动。通过定期志愿者探访和一对一的服务,让老人们多一个陪伴的对象,多一个谈心的对象,多一个倾诉的对象。采取志愿者与老人一对一的形式,陪老人聊天、剪指甲、下棋、读报,为老人打饭、陪老人散步、打扫房间、清洗衣物、理发、体检、文艺演出。节日、生日为老人送礼物。与社区共同举办老年书画比赛、象棋比赛、演讲比赛、歌舞比赛等老年友谊竞赛活动。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给老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乐趣,让他们感受到国家与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与温暖。同时让我们的志愿者通过与老人的沟通深切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哲理,另外,充分利用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等,组建各类老年文体团队,开展老年体育、文化娱乐活动,诸如老年合唱比赛、老年文艺演出、书画展等。由社区内的文体专干组织负责,引导独居老人参与这些文体活动,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区,融入社会,丰富和活跃独居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思考

以上这些方法在关爱独居老人方面虽然尽了一些力,但还是有更多可发展的空间,因为现在全社会对于关爱独居老人的氛围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的做法也有待进一步的程序化和政策和。我想,关心爱护独居老人不但是社区的责任,也是全社区的责任,但更应是子女的义务。只有子女才能为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上的欢愉。因此倡议年轻人们无论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不要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沈敏.《社区助老服务社为独居老人解后顾之忧》.《中国社会报》.2006-03-14

2.刘艳艳.《中小城市独居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供给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1-12-12

3.张欣文;郝建华.《社区独居老人健康和生活状况调查》.《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2-28

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篇7

一、融资渠道概述

融资渠道按投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国家、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民企和家庭三个:

国家投入的财政资金包括:国营企业以税金和其他形式上缴国家的纯收入,其次是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以税金形式交纳的纯收入,还有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基金等等。本文着重讨论国家财政资金中社会福利基金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项目大致分为五类:城市福利事业项目、乡镇福利事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福利企业项目、其他公益项目。很显然,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的范围。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贷投资公司。首先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向导。200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2010 年9 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提到“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由此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正式开闸;其次,由于国家政策对公募基金的特殊限制,基金公司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资暂时限于私募基金,同时私募基金具有投资标的物灵活这一特性,也符合中国刚刚起步养老服务产业的多样性要求;最后近几年由于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放贷,这就使信贷投资公司成为了融资的重要角色,那么也将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中国未来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同时政策上的税收优惠,不论从经济收益或是传统美德上来说都是私募基金与信贷投资公司值得重点投资的领域。

民营企业和家庭的资金属于民间资本。早在2010 年国务院公布的鼓励民间资本“新36 条”中就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随后,2012 年民政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建设,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二、融资渠道资金量分析

社会福利基金的收入构成包括:销售彩票总额扣除兑奖和管理费用后的净收入、彩票销售中不设奖池的弃奖收入和福利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同时实行按比例分级留成使用的原则:中央级留成比例为彩票销售总额的5%、省地两级的留成比例不得超过彩票销售总额的5%、县级留成比例不得低于彩票销售总额的20%。截至2011 年10 月23 日,中国福利彩票年销量突破1 000 亿元,那么按照35%提取公益金的比例,将有350 亿的资金用于国家公益事业。考虑到当前以及未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服务产业将出现巨大的需求,为及时快速地解决这种需求,因此建议加大社会福利基金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提高社会福利基金中用于养老产业的资金比例,从而保证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

中国到2012 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到达6.85 万亿人民币,尽管保监会对保险金投资比例有要求,比如说建立养老社区的资金比例只有10%左右,但是可想而知在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下也是一笔可观的大数字。6 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 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调动资金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既体现了国家对民间资本的重视,也足以可见民间闲置资金数量的客观性。据新闻报道,仅仅温州一座城市在2010 年上半年闲置资金就达到了8 000 亿,相当于天津市2009 年全年GDP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央企2009 年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广东省2010 年全年新增信贷总额。

三、各融资渠道适用范围分析

目前,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投入方式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和对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等保障制度的支出两种,这两种投入方式基本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显然,国家投入是以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带有全面及福利保障性质,具备廉价优势的。另外,养老服务产业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入规模大、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这也要求政府在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占有主导地位,从各国经验来看,养老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中政府投资都占到70%左右的比例。

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地位要求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既有保障福利的要求也有利润收益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大众需求为出发点,更要做到专业、深入、多维,如各项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养老社区。社区会在老年人入住时适当地收取费用,保证了投资者的收益,也满足入住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近几年泰康人寿保险专门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投资建设的泰康养老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民间资本的投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受到养老产业盈利周期比较长的影响,使得民间资本较难获得可观的利润,这严重地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积极性。为了增大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政府就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对其服务的购买力度,同时减少各项费用的收取、实行税收优惠、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等,使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中来。相对政府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更加灵活,可投入领域更广阔,但鉴于养老产业的特殊性,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才能保证民间资本有其可发展的平台。

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篇8

关键词:资本投资;养老;对策研究

1 广州市养老现状分析

据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潜在市场规模约为5万亿元。 而广州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联合发布2013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超过133万,占户籍人口的16.03%。按照国际惯例,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0%,即可判断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根据这个标准,目前广州市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此外,广州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基本是以机构养老为主,机构养老的优势是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但同时,机构养老模式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首先,机构养老相对而言,运行成本较高,同时由于政府补贴有限,往往设施设备不足,专业的服务人员也存在匮乏的问题。其次,由于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的老年居民都不愿意离开自己已经熟悉的生活环境。养老院式的机构养老模式,会使得他们感觉与社会隔绝,同时又会使得很多原有居住的社区配套资源造成浪费。此外,笔者通过对广州市现有的机构养老院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养老院都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日前还有新闻报道在广州某地区的养老院,发生了火灾,给院内的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建议广州市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发展“虚拟养老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同时,民间资本也应该积极开拓思路,挖掘养老服务产业的盈利点,投入到社区养老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的产业化中来。下面,本文就针对如何建设虚拟养老社区,以及在建设和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 “虚拟养老社区”的建设及运作

2.1 虚拟养老社区的概念

“虚拟养老院”被称为“社区养老院”,目前已经在我国多个地方开始兴起。虚拟养老社区能够实现居家养老,即老人不必去专门的养老院,在自己家里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话的方式,方便快捷的享受专业的服务。这种模式要求具备专业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团队,并且按照居住区域进行管理。

2.2 虚拟养老社区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笔者发现,我国其他地区例如山东、河北等地区,都开展了这类社区养老的服务平台。这类平台建设初期也得到了政府一定的政策支持。这类“虚拟社区养老”的模式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一个服务平台。吸纳老年居民加入这个信息平台,然后老年居民就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定制所需要的陪护服务。同时,平台也会将每位会员的情况信息记录下来,定期给会员做回访和检查。此类平台的建设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建立了老年居民养老的信息系统,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好评。

然而,这类模式在运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①受惠范围小。虚拟养老的社区服务在社会上推出以后,非常受欢迎,很多老年人都有参与意向。然而,由于服务团队数量和资源有限,虚拟养老院目前只能优先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服务范围有待提高。②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经调查,这类虚拟养老院一般会成立专门的家政公司,而家政公司所雇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来自失业青年或者郊区的农民。这类工作人员在缺乏专业的培训的情况下,仓促上岗造成服务人员与老年居民之间的沟通不畅,服务质量不如人意。此外,工作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从而造成家政服务人员的队伍很不稳定。这个问题极大的制约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大力发展。③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效益低。在其他已经推行虚拟养老院的地区,一般有专门的家政公司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然而调查发现,这类家政公司在运作过程中,经济效益不理想。因为,服务产品的定价很多项是政府指导定价,相对于市场价偏低。而利润较高的其他服务项目,老年人对其的消费比例又比较低。所以,经济收益低导致服务人员的队伍也不稳定,这样就制约了虚拟养老院产业化的发展。

2.3 广州民间资本参与解决虚拟社区运作问题的对策

随着广州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市场空间也将更加巨大,所以,要进一步推进这种模式的建设和运作动计划的实施。 为促进广州市民间资本进入这类新型的养老服务社区的领域发展,并且能够取得相应的投资回报,从而能够长远的发展,现提出以下一些发展建议:

首先,为了增加社区养老的服务范围,建议广州市政府对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进行大力的引导和鼓励。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特别是开展社区型养老模式建设的企业进行大力的支持。同时,企业也应充分挖掘老年居民的养老需求,除了常规的护理和医疗服务以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社交、健身活动等服务。养老服务企业应该大力发展自身的硬件及软件实力,争取形成集团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其次,针对广州地区的区域资源,应该大力鼓励房地产企业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中去。一方面房地產公司可以开发专门的以养老为主题的特色小区,另一方面,集团化的家政服务公司也可以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参与开发具备老年居民居住的专业化养老楼盘,参与规划楼盘的医疗配套、家政配套等。

最后,政策方面,建议广州市政府整理扶持现代化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专项基金,还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慈善捐助,从政策面、财政资金、社会资金三个方面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此外,在就业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也可以对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公司,进行政策方面的扶持及减免税收。例如对社区管理软件的科技开发公司进行免税。对提供养老服务的家政公司的从业人员提供户口迁移、社保等就业便利。这样可以减低企业的运作成本,稳定从业人员,从而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广州金融白皮书 2012》.

[2]李小安.民间资本: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J].金融经济,2006(6):16-17.

[3]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

上一篇:探究、合作下一篇: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