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合作(共8篇)
探究、合作 篇1
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吉晓玲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五中学)
摘 要: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关键词:合作探究;参与意识;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任务是“学”而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而,教师的职能更多的是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所以,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仅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合作探究课,应该有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探究、合作 篇2
一、合作探究的序曲——资源开发策略
为使合作探究更有成效,要充分挖掘学情资源、教材资源和自身资源,为具体实施作好铺垫。
1.学情资源开发。学情是宝贵的资源,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基于学情来设计,如果不顾学情,教学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要么过于浅薄,不能触及深处 ;要么过于深奥,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教学中,要在把握学生已有经验,挖掘学生潜在可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学情资源进行开发。
四年级下册《玩“潜水艇”》一课需要学生通过制作潜水艇来了解潜水艇沉浮的秘密,在制作前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收集整理已知资料、模型,上课时说一说。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构造及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只是在细节问题,如 :潜水艇工作过程中体积没有变化、制作时气密性要保持良好等问题上加以强化就可以了。课后制作时,笔者把全班动手能力稍强和稍弱的学生分为若干两人小组,要求两人互帮互助各做一个潜水艇,还要比一比哪个互助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效果最好,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研究得最深。事实证明,除少数几个学生的细管和所挖的洞不太匹配,造成有些漏气之外,大部分学生制作出的模型选材合理、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博得大家的掌声,特别是对几组“最佳合作小组”的奖励,把展示活动推向了高潮。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人合作使制作过程变得更加精细、合理,对潜水原理的认识随着制作、使用过程也在加深。如果制作环节之前,教师不善于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挖掘学生潜在动手、选材能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的话,那么对潜水艇的深入探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 教材资源开发。教材是“教”和“学”的素材和线索,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要用好这个线索,让它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教材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体把握、结构加工、素材利用。
整体把握就是要抓住不同年级纵向递进的长段设计,每节课都要着眼于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设计,不能孤立地为上一节课而上,为学一个内容而学。结构加工就是把教材内容中相似处理方法的内容归为一类,前面的内容是教方法,后面让学生学习用方法。素材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教材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对比实验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实验方法,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三年级下册《衣料的吸水性》这一课,为了研究几种不同布料的吸水性,学生通过初步讨论得到需要找出几种不同面料来做实验,但对实验中变量和不变量的确定及对比实验的设计还很茫然,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四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在校园里的运动》这一单元,对运动前后身体外部表现、呼吸、心跳、学习效果等进行比对,发现对比实验是研究运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此时就为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以《运动与呼吸》这节课为例,教师课上播放学生体育课由排队进入场地呼吸平静,到做准备动作,绕操场跑数圈后,呼吸频率加快,气喘吁吁的场景,看后思考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将运动和呼吸的关系作为问题提出,为设计对比实验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设计出通过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方法找出运动和呼吸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案,学生经历了由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完善方案、亲自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对比实验的理解经历了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初次接触到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得到提升,既体现了整体把握教材,又体现了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和再利用。
3. 教师资源开发。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有着深厚知识内涵,致力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师,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了解学情、掌握教材内容体系、把握学科特点,基于以上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教授一册教材之前,教师要通备全册内容,初步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确定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通读教参,细致把握章节目标、重难点、课时分配,做到心中有数。上每章节之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量、授课顺序,有时还要安排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进行观察、做好记录,为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上课时,根据不同课型,确定合作探究的次数、方法、内容。课后,对合作探究的效果进行反思、改进,以更适应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除此之外,课程标准的研读也是重要一环,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对学科定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授《月相的成因》之前,笔者安排学生观察月相为期一月,并作月相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绘出月相图、记录日期、找出规律、分析原因,为合作探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养蚕》单元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养蚕,为蚕宝宝建一个家,培养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增强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分析等能力。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中的杠杆原理,学生从来没有研究过,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效果更好,上课时笔者为每个组提供了一套杠杆组合装置,小组实验时提醒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既可以在杠杆一边的某一个位置挂钩码,还可以在杠杆一边的两个、三个位置挂钩码,最终达到杠杆平衡,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探究问题的深度也增加了。教师只有深度开挖自身资源,在不断的研究、反思、完善中才能张驰有度指导合作探究,引领学生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二、合作探究的旋律——系统策划策略
为奏好合作探究的旋律,要注重问题的层次设计、内容的长程设计,让初始设计由一潭死水化为动态生成,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 问题的层次设计。问题的层次性设计往往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目的是引导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向问题的核心区域挺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教师有效指导的目的。问题的层次设计要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渐进性、梯度问题的引领性、回收反馈的灵活性。
《大气压力》一课吸盘能吸住的秘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当探究问题“:看来吸盘在物体表面能否吸住与空气有很大关系,与空气有什么关系呢?”出现时,教室内出现了长时间的安静,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发现这种问题,为了继续推进探究,采用了用具体的物体“木块”进行引导的方法,配以形象的动作---把木块按压在黑板上,为什么掉不下来? 把无形的力量用有形的物体来代替,引导学生从对吸盘可能施加压力的物体来考虑,接着小组讨论“,为什么只要吸盘内没有空气,它就掉不下来,里面进了空气就没有这个力了呢?”这一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领性、灵活性,既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了吸盘能吸住的原理,又使他们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六年级上册《地图》一课,比例尺的来历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次设计问题时笔者把比例尺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事先准备好的一组数据---学校重要标志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计算发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都相同,从而推理出画一幅地图时比例尺应该各处都相同的结论。这些数据从哪是来? 比值为什么会相等?学生出现这样的困惑,说明这样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需要改进。第二次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让他们用测量所画地图的图上距离和校园实际距离的方法来计算比例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一幅地图比例尺应该各处相同的结论,相比第一次来说,探究过程显得更加自然,结论得出也变得水到渠成。
2. 内容的长程设计。科学教材三—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学生从身边的空气、水、自然现象学起,到接触天体、太空,了解四季的形成,每个内容看起来是独立的,实则是相互关联的,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植入学生的头脑。教师要有长程设计的眼光,把科学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分散、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学生刚刚接触《生活中的食物》这一单元既新奇又熟悉,是不是了解了食物的分类、营养、消化、变质就可以了? 这只是知识层面,能力层面要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掌握研究食物营养的方法、合理设计一日食谱等。科学态度方面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推测、培养健康科学饮食观念、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果只为应试,只达到知识层面就可以了,如果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知识的应用和态度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讲讲、划划、写写的作法会让学习的效果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境地。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就拿《设计一日食谱》来说,学生动嘴说一说自己家里的一日食谱,动手写一写改进后的一日食谱,全班讨论、小组辩论、同伴补充、教师点拨,完善一日食谱,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一日食谱。经历这样的探究合作过程,合理膳食会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学生生活,成为他们的帮手和健康的守护神,学习科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3. 设计的动态生成。当师预设遇上生创建,说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当生成与预设一致,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当生成与预设不同,教师如何应对? 是生拉硬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还是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应该是真实、有效的,是需要教师长期教学积累的。
《大气压力》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学生用吸盘在不同材料表面按压看能否吸住,课前预设时把泡沫板当作不能被吸住的材料来对待,但当学生真正实验时出现有的小组认为泡沫板能被吸住,有的小组认为泡沫板不能被吸住,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的小组按压方法不对,有的小组观察时间过短,发现这种情况后,笔者及时对课堂设计进行了调整。找一位同学演示正确的按压吸盘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再做一次实验,把吸盘分别吸在大理石的光面和泡沫板上,静静地观察一会,学生发现吸盘在大理石光面被按压以后变瘪,吸得很紧,而泡沫板用力按压之后开始变瘪,但后来又逐渐进入空气鼓胀起来,吸不住了。由此,学生得出吸盘能紧紧地吸在大理石的光面,不能吸在泡沫板上,应把泡沫板归为不能吸住的一类。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情况,及时对预设进行调整,体现了教学智慧,符合学生的需求。
动态的教学设计不但体现在一节课的环节教学中,更体现在对整本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上,科学教材上很多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关联性,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做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使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接触适合的内容。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种凤仙花》、《养蚕》两个单元,虽然一些学生观察过凤仙花和蚕,有些同学甚至种过凤仙花、养过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凤仙花和蚕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浅表的层面,让学生经历种凤仙花和养蚕的过程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每年,笔者都会安排学生亲自种一株凤仙花,亲手养一些蚕宝宝后再上这两个单元,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教学就变成顺水行舟,事半功倍。
三、合作探究的高潮——开放互动策略
奏好旋律,还要渲染高潮,激发共鸣,使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凸显,抓住问题,对症下药。
1. 有向开放的设计。有向开放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疑惑、面向弱视群体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真正的开放,最能有效解决合作探究中的问题。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论从问题的提出、小组的合作,还是学生的思考都要以每一位个体为基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问题要从熟悉的事物、现象或知识为基础提出,具有一定研究和思维价值,难度太小,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能力的提升也起不到大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林中的鸟》一课是通过学习鸟的各种特点,体会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上课时如果问“:你认识哪些鸟? 它们吃什么?翅膀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会把整体问题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鸟类特点和横向比较,部分学生由于认知较浅而缺乏回答问题的动力。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鸟类生活在森林中,在天空飞翔,有哪些特点使它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以一种鸟为例,加以说明。”从学生层面看,每位学生至少熟悉一种鸟,能说出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达到了人人有话想说,人人有话可说的目的。
有些老师认为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效果,原因在于没有从细节做起。小组合作,学生是否有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习惯是重点,建议从同桌合作开始,要求组内有明确的分工、规则,组际有交流、碰撞,教师有合理利用差异资源的能力。
教授六年级上册《地图》一课时,让每位学生先自由画出一幅学校地图,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地图的初始认识呈现出来,随后组内交流找出画得最好的地图放在全班进行展示,接着分组发表意见评出全班最好的地图,并以这幅地图为标准来探究地图的三要素,明晰地图的画法,最后再次尝试画一幅要素齐全的地图。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探究与分工合作相结合,组内分工明确,组际碰撞、交流热烈,对地图的认识逐步加深。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组内组长、发言人等重要角色定期轮换,给弱者以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引导其它小组对发言小组提问、质疑、评价、补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回收、反馈。
当然,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不容忽视,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服务,使学生的思维由介入性思维、点拨性思维逐步过渡到独立性思维。
2. 重心下移的设计。重心下移的设计就是教师要根据学情提问、创造条件使学生出现的问题外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反馈。
要在预知学生学过什么、有什么经验、达到什么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目的是提升、总结或引发新的问题,而不只是简单的回顾。除了提问,还要在学生易错、易出问题或有多种可能处精心设计,将学生内敛的思维外显,及时进行修改、完善。这样做,才能让课堂听到了拔节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运动与呼吸》一课中测肺活量的材料,有多种选择,学生通常会选用塑料袋这种常见、简便的材料,当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试吹时才发现,塑料袋的气密性无法保证,气体量的多少也无法准确读出,材料的弊端外显出来,才迁移到后来用塑料充气棒并添加刻度的方法来粗略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塑料袋这一材料凸显了其重要作用,为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也为学生内敛思维的外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媒介。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即使组内成员也束手无策,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个别问题直接指导解决,或共性问题拿到课堂一起解决的方法,以确保释疑的质量。
四年级下册《小小降落伞》一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不同的降落伞,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在学生对降落伞基本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悬挂物的重量、伞面大小这两个因素,大部分小组能找出来,伞面的材料这个因素部分小组能发现,伞绳的数量、长短、降落伞离地面的高度这些因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只有极少数或根本没有小组发现,要放在全班进行指导。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全部找出后,要设计相应的对比实验,学生往往会漏掉一些变量,因此,还需要全班的合作交流。
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及不变量的确定有疑难,及时作出处理反馈,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在疑难处顿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合作、探究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的目标,要创设好一切条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把握最佳时机,让学生知晓其奥秘,掌握其精髓,更好地为科学学习服务。
摘要:合作、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使二者有机结合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需要资源开发作好铺垫,系统策略保驾护航,开放互动释疑解难,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合作 篇3
【摘 要】本文针对“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合作探究效率不高”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取得的成效等四方面进行论述,具有较高的教学指导作用。【关键词】合作
效率
探究 自从我校初中部大力推进和实施“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到底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困扰着许多老师,甚至使一些老师对“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质疑,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办法谈一些粗浅看法。一、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但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合作探究效率不高”的问题(1)学生的自学进度快慢不一,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部分学生还在自学,不参与讨论;(2)合作探究时个别学生缺乏群体意识与交往技能,只关注自己发言的机会,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3)合作探究阶段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效率很低,规定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即使讨论出结果也不是很令人满意,甚至有的小组合作探究时发现不了问题,不知道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不能有效或深入的讨论。二、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我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与班级学习风气或学生学习习惯有关,也有可能与学生分组不合理有关,但最关键的是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合理、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师的评价机制有关。调查显示,一个班风学风差的班级,也有学的非常优秀的科目,所以学风和学生分组等问题都是一些客观因素,更多的应从下面几处找原因: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择的探究题目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不具有代表性,或缺少探究的价值。因为探究题目太难使学生即使讨论也没有什么结果或者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从而失去探究的信心,探究题目太简单缺少挑战性,会让学生感觉探究就是走形式,探究的价值不大。2、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是影响“合作探究效率”最为重要的方面。有些教师把需要探究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后,就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先自己开始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有的老师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学生毕竟是学生,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他们有的开始干别的,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还有的学生偏离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得整个的课堂很散,做得好的同学,老师也没有什么评价,慢慢的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合作探究的效率”又怎么可能高?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1、在“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上课时,首先是设计好用什么样的情绪营造学习氛围,引趣激学,组织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更多地表现在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依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把握活动进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2、合作探究要“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当教师把问题放给学生后,教师并不代表完全放手,什么都不管了,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速度和方向,要走到学生中,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当有的组探究太慢时,要督促他们找出原因提高速度;当有的组考虑问题偏离本节课的主题时要及时把他们拉回来,回到本节课探究的重点问题;当有的组集体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要给于点拨和帮助或者鼓励他们寻求其他组同学的帮助。对做的比较好的同学,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进行鼓励。只要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学生才会真正形成高质高效的思维习惯。3、一次合作探究的问题不宜太多。千万不要布置一堆任务让学生探究,课堂上的探究过程尽量要按“小步子,快节奏”的原则。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一般以一到两个为宜,最好是探究一个展示一个,当然个别存在共性或同时探究能有生长点的问题除外,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时间,这样学生才会有紧迫感,真正提高探究效率。4、增加课堂的关注度,克服教师课堂上关注度不均的问题。“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那些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大胆质疑的学生身上,即便是他们遇到困难时,因为他们善于表达,往往能把自己遇到的困难或错误的想法展现出来,引起老师的重视,在精讲点拨的过程中给与关注。而对于那些思维较慢、性格内向又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容易被忽略。再加上他们往往缺少自信又不善言谈,导致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致使问题越来越多,使同学的学习状况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倍加关注那些不善表达、保持沉默、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合作探究效率不高”的问题。四、该方法取得的成效自从我采用上述方法以来,课堂合作探究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基本做到了全员参与,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另外从其他老师的教学中我也能感受到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我曾经去听过一节语文课,上课老师真正做到了成为学生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她有一整套自己的管理措施,在她的引导和培训下,小组长们非常敬业,能尽心尽力帮助和引导组员,帮助老师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活动时,彻底打破了个别好学生把持课堂发言的格局,为了让学生敢说、会说,上课老师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开始是“逼”着每个人在小组中发言,不管对错,只要能说出来就加以表扬,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和能力,小组的活动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消弱,反而更高了。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而且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学习中发扬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效率不高的问题出现。
探究、合作 篇4
梁恕俭:《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两个人要到达同一个地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好在瞎子是强壮的,瘸子的眼睛是好的,所以瞎子和瘸子一拍即合,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着瞎子,两个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共同的目标是产生合作意识的基础。寓言里的瞎子和瘸子想要快速安全到达同一个地方,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中每类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生才知道需要做什么。
彼此的互补性是达成合作意向的强烈需要。瞎子和瘸子都清楚自己的缺陷,一个看不见,一个走路有障碍,但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一个能看,一个健走。想要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只有进行优势互补,这使得他们的合作意向比正常人要强很多。我们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也要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具体的小组学习合作中,擅长书写的就多书写,擅长朗诵的就多朗诵,擅长绘画的就多绘画,小组内成员各发挥所长,合作学习就能产生最佳效果。
合理分工和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现实行为。瞎子和瘸子的合作,如果让瘸子背着瞎子跑,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明白彼此的长短后,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方法指导。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组长和组内的科代表都具备这种分工和学法指导意识,才能使合作学习由意识变成有效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同时目标的实现又会使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合作的价值是共享和互补,学生因共同目标而产生合作意识,因互补需要而强化合作意识,因合理分工和正确方法指导而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行动。
兴趣驱动:
梁恕俭: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在美味佳肴的诱惑下,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不重视“育人”,不教会“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之不存!“学”将焉附? 学习兴趣的源泉: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即学即用。其中,“组织角色展演”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展演好,学生势必要进入角色,为自己的“观点”构建“支撑”。人的天性中都是有表演欲望的,让学生把他的学习成果当众亮相,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是鼓舞也是鞭策,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攀比的欲望,从而你追我赶见贤思齐。
系统、条理,避免“碎片式”学习:
梁恕俭:鸡零狗碎的东西最易丢,我给系统整合式学习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捆绑记忆”。“记忆”为什么要“捆绑”呢?因为不捆绑容易丢三落四,更做不到提纲挈领。知识如何捆绑,举个例:“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大家应该知道“缘”是什么意思,对这个“缘”字如何捆绑?应该在旁边绑上“缘木求鱼”这个成语,这下学生不但理解了“缘”的意思,还巩固了一个成语,可谓一举两得。
系统性学习常用到“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知识树”就是对系统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图。它的特点也是直观形象,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可以通过这棵树了解每个知识点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以及它与周围的知识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挖掘利用大脑的无限潜能。初中化学李老师:如何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梁恕俭:越是差生,进步的空间越大,要避免差生破罐子破摔,要想办法让差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思想上唤醒学生本能的求知欲望。把差生视为鲜花,他们就会拒绝再做野草。如果学生真的因为基础太弱,没有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联系家长,寻求各方面的援助,真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差生的形成源于没人发现,没人喝彩。变换方式,激励跟进!孩子天生是有学习兴趣的,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在他想打球的时候去读你让他读的那本书。激发兴趣,要找准孩子的兴趣点,运用一些策略,吸收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的兴趣,除了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可以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动脑筋。比如,举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的例子,运用出人意料的扣人心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自学”与“自主学习”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梁恕俭: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学习时能够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最终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总结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
自主学习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共同点是学习者都有自我学习的空间,主要区别是学习目标取向和学习持续状态的起因不同。与“自主”相对的是“他主”,“他主”的特征是学习是老师的事,老师包办一切,学生只管张嘴倾耳接受,不去问为什么。新课堂下的“自主学习”,用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话通俗地来解释,那就是“老师给学生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门、翻箱子,到处去找东西”。
教师要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到答案,这比在他们还懵懵懂懂的情况下,老师把结论塞给他们要好不知多少倍。
指导学生自主求知的方法,要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是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主动钻研的结果。自主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指导、点拨与调控。
小学数学李老师:没有独学的深入,就没有群学的高效,如何让独学更深入? 梁恕俭: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保障,只有独学的深入,才有群学的高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高效课堂的起点,绝对不能与高效课堂割裂开来,起点不好,就不会到达终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就不能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在课堂上不合拍,跟不上课堂节奏,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贡献者和享受者,都是自主探究学习不充分惹的祸。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积极、不深入,导致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的判断,发现不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进行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考,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倾听者和旁观者,游离在课堂之外。
在自主学习探究上我们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预习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认知。自学能力是学习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现在学习、成长的关键,更是学生终生学习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站在到育人的高度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对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过程。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师包办代替,学生被束缚、被压抑,最终导致学习效益低下。只有让学生首先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自主探究,具备深入、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知识,带着理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才能真正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完善学习小组建设,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文化,同时在班内适时召开自主学习探究论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融入到全班同学的自主探究氛围中,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走向深入。其次,教师要搞好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工作。不仅对个人自主探究情况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习小组,同时,要通过评价课堂学习小组的高效学习活动,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重视导学案的作用,强化学生自主学生的培训,引领思想,指导方法,保证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学生预习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究教材文本。第二步,教师下发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预习导学案要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体现育人价值和能力培养,严禁以知识立意,保证自主探究学习更加深入,为课堂的高效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徐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展示欲?
梁恕俭:1.充分动员。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展示的意义,我经常让学生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怎么看待自己在课堂展示这一举动?”“我怎么看待别人的课堂展示?”“我打算在这节课上展示吗?”。其次,在教室里贴一些标语,鼓励学生站起来展示,比如:能说会道是生活的需要,不敢展示是进步的大敌;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此外,我还将舶来的展示歌,让学生大声背诵,以此来造势。
2.方法指导。比如:在组内交流展示时,一个学生发言,要有另一个同学记录并归纳。回答问题前,指导学生想一想这种问法一般要从哪些角度回答,然后去类比一下,防止答非所问。让学生赏析一段文字时,先明确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学生有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思考、回答问题就有了明晰的路径,有话可说,展示自然有了内容,听的同学也有了评价的标准。
3.有效机制。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组织管理机制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全体适用;二是使学生有具体任务和适度压力;三是使学生有担心落后的危机感。比如课上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发言任务,而提供的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有可选择性,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压力和危机感。
4.合理评价。评价的主要功用是改进和鼓励,而不是鉴定和选拔,它最终目的是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它应是开放的、持续的行为,应确保受评者自身得到不断完善。评价要及时,先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然后指出问题所在,以鼓励为主。还要坚持“捆绑式”评价,小组是高效学习的组织要求,团队建设是管理和教学的永恒主题,良好团队是激励评价的“倍增器”,对个体的激励一旦放在团队背景下,其效果会放大若干倍。评价的结果如能做好记录,定期总结,予以表彰,对提升展示的积极性,效果更佳。小学语文杜老师:小组合作注意哪些事项?
梁恕俭:1.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合作。除了讲道理,还可以做游戏。讲道理可用类似《伊索寓言》中瞎子背瘸子共同赶路的故事。做游戏可选团队接力闯关式合作项目,让学生认识到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很难立足,唯有搂抱发展才会众志成城。
2.合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3.合作不是削峰填谷,让优生付出代价,潜能生坐享其成。合作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是“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4.没有个人准备的合作,就像没画图纸就施工,不是颠三倒四,就是乱七八糟。5.合作的路径不清晰,比没有目标更可怕。要想胸有成竹,敬请提前规划。6.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小组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培养小组长,就是利用分身术,长出三头六臂。
7.没有评价就没有合作。能者可以多劳,但一定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弱者可以沾光,但要有感恩思想,想办法尽其所能以弥补他人。
8.小组合作的成效要有一个量化表,让各个小组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差距,攀比心往往就是原动力。
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情趣相投至关重要,离间反目后还是分开为好。10.多搞活动,频繁竞赛,在磨合中默契,在默契中互助,在互助中增效。小学语文侯老师:如何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
梁恕俭:评价是合作的导航仪、矫正器,没有合理的评价,合作就很难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力争评价多元化。评价形式上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内容上包括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质疑探究以及平时表现、检测成绩等。融入比赛激励法。注重课堂即时性评价,合作学习融入竞赛,通常采用课前自学、课堂开展小组交流比赛、“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各组的情况,根据表现分别予以加分展现,教师书写在黑板左边,由课代表记下作为“周周清”评定的参考分。
强调形成性评价。描画神奇曲线,公平地呈现学生的发展过程,营造比赛氛围。我实行周周清,每周算出小组平均分,并用坐标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互相帮助,营造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外。捆绑评价强团队。这个评价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的“捆绑”评比,这种方式我尝试了5年多,效果一直不错,小组成员之间能团结互助,组长成了督促组员学习的得力干将,组员的优势也能弥补组长的不足。
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画图(连线)的方法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搭配。
2、通过自主探究搭配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事物搭配方案的设计与探究,初步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想,初步感情数学的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给事物进行不重复、不遗漏的组合搭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食物卡片,喜羊羊等卡片。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大家刚才唱的首歌叫什么吗?——喜羊羊与灰太狼
师:老师带了很多可爱的喜羊羊过来,我们一起数数这里有多少个好吗?
好,一、二……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数了呢?这数的过程有什么问题呢?谁来说说。
生:没有顺序,漏了,重复了。
师:怎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谁来提个建议呢?
生:有顺序数
师:对,有顺序数才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下面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不遗漏,不重复———做到有序)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有序,并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认识的渴望,对一切新鲜的实物尤为好奇,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找规律的第一节课,通过设置喜羊羊运动会和麦当劳购买食物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今天懒羊羊起得很早,你们猜猜为什么?出示(懒羊羊留口水图),猜对了,他肚子饿想吃东西,他就跑到羊村新开的麦当劳,麦当劳里有很多好吃的,有什么啊?
师:那你们说懒羊羊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式呢?
【设计意图: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变被动为主动;】
三、合作探究,体会有序
1、交流:
你找到了哪6种搭配方法?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搭配方法?(要求:边说边摆)
预设1:找刚才猜错的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以帮其明确正确答案是6种,并引出搭配过程中不能重复和遗漏;然后再找有不同搭配方法的一组展示。
预设2:分别展示无序和有序的搭配方法。
预设3:如果学生上台展示的是第一种有序的方法,及时表扬:你真是个操作小能手!如果再配上清楚的解说,就更加有条理了。你再来一次,老师和你一起解说好吗?(表达:先选可乐,有3种搭配方法,分别是……;再选雪碧又有3种搭配方法,分别是……,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恭喜你,又学了一种本领:会有条理地解说啦!
这样先选饮料再依次配上不同的吃的确实很有顺序,可是一定得先选饮料吗?如果先选吃的,该怎样搭配呢?谁愿意到前面来配一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所以整节课的都很多机会让学生说理,锻炼学生的说理能力。】
预设4:如果学生展示的是无序的方法,可做如下提醒:老师也来试一试: a(无序5种)咦,老师怎么只找到了5种搭配方法啊?(遗漏了一种)那老师再来一次:b(无序7种)这回怎么又多了一种?(重复了)
想一想,怎样进行搭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搭配。
3、比较:
比较一下这两个种的搭配过程,你认为哪种搭配方法好?为什么?
四、符号连线,体验有序:
1、设疑解疑:
刚才我们通过有顺序的操作,找到了6种搭配方法。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实物操作,我们怎么样把这6种搭配方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交流,预设: 学生想到的表示方法可能有画吃的和饮料,用图形、文字、数字或字母代替;想到的搭配方法可能是一一列出或连线
2、操作体验:
3、展示比较:
看来,用这些符号来表示物体,并用连线的方法来进行搭配,比较方便、简捷、明了。
4、演示内化:
同学们真聪明!我也想了一种方法:我们刚学过三角形和梯形,我就用△表示饮料用 表示吃的,并用连线的方法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谁来说说,先选饮料怎样搭配?(配以课件演示,重点突出有序并渗透几个几)一杯可乐依次和食物搭配,有3种搭配方法,现在有2杯饮料,可以搭配出几个3种?也就是多少种?
小结: 那你们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 2×3=6)
先选吃的呢?一个汉堡包依次和饮料搭配,有2种搭配方法,3种食物呢?也就是多少种搭配方法?
小结: 那你们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3×2=6)
【设计意图:数学符号语言结构严谨,特征清晰,是用数学符号语言可以大大减少记忆量,从而使数学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表现的更清晰,促进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迁移总结,发现规律:
1、迁移:
想一想:
如果有5种不同的饮料和6种不同的食物,选一种食物配一种饮料可以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5×6=30)
议一议:
小组成员间轮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说理的机会。】
2、延伸总结:
这时,麦当劳叔叔拿了什么出来?(生:抽奖箱)麦当劳叔叔说:懒羊羊,你买了那么多食物,给你个抽奖的机会。谁来帮懒羊羊抽奖呢?
师:我们一起读出来。(出示)这些就是礼品。你们说懒羊羊一共又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
生:2×3
总结:我们看看这几条算式,搭配的总数都是怎么计算的?谁会总结一下,老师给个提示,这些可以说是第一类物体,这些可以说是第二类物体。
板书:(第一类物体的个数乘第二类物体的个数等于搭配的总数)
板书:(搭配的规律)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衣服的搭配
你们很快帮懒羊羊解决了两个问题,你们看这是:(美羊羊)她为了参加运动会,要。,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里衬衫有多少件,裤子呢?现在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美羊羊一共有多少种选择。
派代表说,表扬有序的小组,并给他们添加喜洋洋卡纸。
2、路线中的搭配
这时,喜羊羊、美羊羊和沸羊羊过来了:好消息,我们村举行乒乓球比赛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路线图):这是他们去羊村体育馆的路线图,聪明的朋友,你们说他们去有多少种路线,学生口述回答问题。
受到同学们的启发,老师用电脑来演示一下每段路线。(2个4)
3、比赛中的搭配
去了会场,怎么死气沉沉,原来灰太郎带上一家老小过来挑战羊村。
(出示图片)现在有4羊和3狼,如何进行比赛呢?小朋友们,你们帮他们安排一下吧。
根据你们的安排,他们开展了比赛,你们猜猜最后谁输了,生答,对,灰太狼他们只能很生气的走了。喜羊羊他们获得了冠军。
4、学生操作
刚才,我们帮喜羊羊他们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有穿衣服,吃东西,还有走路等,那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关于搭配规律的?
现在就请同学分小组,自己设计一个搭配的问题,来考考其他同学吧!
【设计意图:学生操作,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这个是跟教案1的一个重要更改,让数学规律回归生活,让学生亲自设计一个符合搭配规律的生活情况,在灵活运用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七、回顾总结,内化升华: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遇到搭配问题时,要用我们今天学的规律去解决,好不好?
板书设计:
搭配的规律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食物的数量×饮料的数量=搭配方法种数
2×3=6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课堂 篇6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
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自主合作探究 篇7
一自主学习——自得到运用的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方法, 寻找疑点难点, 最终通过研读、深思、查阅、总结, 从而自己解决疑难, 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
1. 渗透学法, 形成技能
自主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条理、训练重点难点等有机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可以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学习方法, 然后在学习中依此法去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领会, 逐步了解掌握、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拥有自主学习的技能。
2. 以读促学, 自我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 要以读为主, 以读促学。在朗读指导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 使课文描述的人、物、事、景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对一些优美的片断、诗词或抒情文章, 要求学生反复读, 会背诵。这样, 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还培养了想象力, 提高了文字鉴赏力。
3. 拓展延伸, 消化运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设计形式多样、灵活有趣、能开发学生潜力的作业, 让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自主选择答题, 以消化巩固课文内容;还可以把课内作业延伸到课外,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自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院子里的悄悄话》是一篇科学童话, 选编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运用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基本上能自己读懂课文, 了解关于树的科学知识, 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教师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汉语拼音知识和查阅工具书等读准字音, 了解字词意, 并依照“阅读提示”, 自己选择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 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再次, 教师结合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这一特点, 适宜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分角色朗读、个人模拟对话、反复读、讲故事、表演等多种方式,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质疑的交替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思想、民主精神为基本原则、团队合作为运作方式, 在讨论与质疑中深入研学课文。
1. 你读我听, 初步理解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读书,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读后必然有所感触, 从而最终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只有让学生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 进而才能发现问题, 并能带着问题参与下一步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读则有疑, 有疑必思。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自己得到更深的印象, 获得更大的益处。
2. 讨论交流, 尝试吃透
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讨论, 甚至是争论, 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由地讨论。自由地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大胆地提出个人的见解, 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不但能激发兴趣, 解决疑难, 还便于教师集中问题,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让学生大胆地汇报。通过讨论, 哪些学懂了, 是怎样学懂的, 哪些还不知道, 还存在哪些疑难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将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纳起来作为下一环节研讨的重点。
3. 互相质疑, 深入钻研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 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 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让学生多层次地质疑。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现实、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
让学生多途径地释疑。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或独自或结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门访问、社会调查、操作实验等, 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得出结论。
例如:教师在指导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 可先采取教师范读或让小组成员轮流读的形式, 使学生初步了解邱少云的先进事迹;然后围绕“阅读提示”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重点段读、读后评议、议后思考等方式, 使自己对作者的内心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学生充分地讨论、大胆地汇报奠定了基础。“深切感受邱少云在烈火中受到的煎熬”是本文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大胆质疑, 有学生提出:天还没亮时, 我们连已经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 为什么不就势发动袭击, 非要经历一天的潜伏到黄昏时分才发动袭击呢?还有一名学生提出:敌我双方连讲话都听得见, 难道邱少云被活活烧死时肉体被烧的焦味敌人闻不到吗?荒草烧完了, 邱少云烧死后的焦尸或薰骨敌人看不到吗?然后让学生查阅当时的历史背景, 想象当时处境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并通过触觉、嗅觉和视觉实验等多方面入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探究——主动学习和勇于创新
1. 学会质疑问难
在语文教材中, 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大胆围绕课文题目, 文中的字、词、插图, 课文的结尾等方面提出问题, 如:学生读完了《丑小鸭》一文, 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鸭妈妈生出的蛋可以钻出天鹅来呢?”“鸭妈妈明明是个鸭子, 生出来的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呢?”又如:老师板出了《刻舟求剑》这个课题,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刻什么舟?”“怎样去求剑?”等问题。
2. 学会求异思维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 答案并非一个,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进行思维, 启迪智慧, 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 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当然, 学生的答案因人[责任编辑:李锦雯]
而异, 有的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 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出不同的结果,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锤定音, 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只要言之有理, 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引导 合作 探究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8—02
教学理念: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通过“读”培养学生熟读深思、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并联系以前所学,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设想:《马说》是千古名篇,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该文以马喻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压抑的悲愤,隐含了对上层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判。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空背景离现在太远,需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含义进行探究学习。然后研读讨论文意,通过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含义。2. 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征。3. 掌握文中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 讨论法。2. 发现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板书课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马说》的学习来理解文章的观点与看法,还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首先,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文章写的是怎样一回事?表达的是怎样一种观点呢?
(学生读完后,纠正读音)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千里马不被人所识,终被埋没的事。
师:文章仅仅是说“千里马”吗?
生:它是把千里马比喻为人才,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在封建社会中,有才能的人往往会被埋没的事实。
师:你的概括很不错。请同学们注意:这篇文章是唐人韩愈的作品,距现在已经一千多年,我们今天读起来,有很多令我们费解的地方。现在我们分组讨论,有疑难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解答。(时间为7分钟。)
(学生每6人为一组,组长组织阅读、讨论,并记下疑难问题。老师巡视督察。)
(学生讨论后,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1.“食”和“策”的读音和意义。2.“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和“奴隶人”又各指什么?3.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分别是什么?4.没有伯乐,千里马该怎么办?)(写在小黑板上,挂起。)
师:这些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先看第一个问题,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食”可读作“shi”,意思是“吃”,如文中有“食不饱”。还可读作“si”,是通假字,通“饲”,意思是“喂养”,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说得很好。读“si”的文中还有一处“食之不能尽其材。”那么“策”呢?
生:“策”在本文一是作名词,“执策而临之”,意思是“马鞭子”;一是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如“策之不以其道。”
师:“策”这个字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学过?
生:在《木兰诗》中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的意思是“记载”。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音多义的情况非常多,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要看这些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的句子中,才能确定它的意思。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两个词的用法总结一下。(学生总结略。总结完齐读课文)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那么“伯乐”和“奴隶人”分别是指什么?
生:“千里馬”喻指人才,“伯乐”指的就是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就如同伯乐相马一样。
生:“伯乐”更具体地讲是指能识别、理解并可合理使用人才的当政者,即贤明的君主。
师:是啊!“伯乐”是指善于识别、理解并能合理使用人才的当政者。那么“奴隶人”呢?
生:“奴隶人”就是“食马者”,是人才的培育者。
生:我认为“奴隶人”是“伯乐”的对立面,他是不识人才,甚至是压制、摧残人才的人。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好。我们现在来看第三个问题,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什么呢?
生:作者的见解是当时的当政者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庸主。他的主张是应该善于识别、爱护和重用人才。
师:你的概括非常全面,可是在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说出来,却要借助于“马”呢? (学生讨论)
生:作者之所以要借助于“马”是惧于权势的威压,如果直接说是要杀头的! (学生笑)
生:作者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马”、“伯乐”与“奴隶人”之间的关系更能体现“贤能的君主”、“平庸的君主”和人才的关系。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这也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伯乐,千里马该怎么办?请略作思考,踊跃发言。(用2分钟时间)
生:没有伯乐,千里马应该主动表现,可以自我推荐。
生:在战国时期,不是有毛遂自荐吗,通过自荐,毛遂终于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生:李白没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自弃,终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生:不论怎么说,首先得有才能,是千里马才行。
生:还要力求上进,没有得到赏识,也不要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