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合作探究

2024-06-13

课堂合作探究(通用12篇)

课堂合作探究 篇1

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合作探究更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合作探究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然而笔者听了一些采用了合作探究方式语文课后发现,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存在几种缺失:

缺失之一:教师设计合作探究活动中“失理”。体现在, 许多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认识不够明确, 设计合作探究活动仅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如一位教师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节课时, 一上课, 教师就抛出一个探究题:“读完这篇课文, 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于教师对探究活动安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之学生对课文没有深入的理解, 结果可想而知,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 教师要明确探究目的, 预设探究效果, 教师不要打着“合作探究”旗号, 让合作探究活动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缺失之二:教师设计合作探究问题“失效”。体现在, 教师设计合作探究问题时, 没有充分考虑探究问题的对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如在上《师说》时, 一位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本篇文章从哪几方面论说了“从师”的道理?”这篇课文思路清晰, 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完全可以自己整理出来, 并无讨论的价值, 教师过多地安排对“无效”的探究问题的合作探究活动, 只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削弱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

缺失之三: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角色“失位”。体现在, 教师把整个活动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手中, 提出问题后, 只给学生两、三分钟, 甚至不足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合作探究, 往往是学生刚进入角色, 其思维刚展开, 还来不及把想法表现出来, 教师一声令下, 使“合作探究”草草收场。如一位教师在讲《荷塘月色》一文中时, 让学生讨论出文中几个画面, 并为每一个画面起一个名字, 可没过两分钟, 教师就让学生小组汇报, 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似乎并不关心, 接下来就是教师“大讲特讲”自己预设好的画面名, 在本堂课中, 教师只把合作探究当成了学生实施教师意图的操练方式。教师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这种角色“失位”, 致使合作探究活动“形式化”严重。

缺失之四:教师对小组分工不明导致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失落”。体现在, 教师安排合作探究小组, 但小组中没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探究中, 小组中少数尖子学生包揽全场, 致使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 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 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不知所措, 过于依赖、盲从其他同学, 甚至脱离活动, 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 在合作活动中倍感失落。

缺失之五: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点拨、总结“失言”。体现在, 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语文合作探究过程“不管不问”、“一言不发”, 一位教师在上《逍遥游》一课时, 在讲授完课文后, 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联系当今社会, 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思想的认识”, 庄子的‘逍遥’思想本就很难理解, 但这位教师既没有在课前发一些关于庄子生平及思想的材料以备探究, 在学生探究时也不加以指导, 学生的探究实际上无从“探”起, 结果, 学生探究完后, 回答令人失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师不能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探究”的全过程, 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了学生东拉西扯、思维混乱、认识肤浅等问题, 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缺失之六:教师在学生探究后的评价“失情”。体现在, 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 多为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 并且注重结果评价, 忽视过程评价, 评价主观倾向性强, 忽视学生情感。教师习惯把发言的机会投向有优秀学生的小组或个人, 相反, 那些基础薄弱, 参与性、主动性欠缺, 思维敏捷性稍逊的学生, 往往在无形中失去发言、表现和被肯定的机会。

缺失之七:教师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后“失思”。体现在, 教师缺乏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后的课下反思。

最后我用“五多、五少”来概括我对合作探究的认识:多些理论, 少些随意;多些有效, 少些过场;多些引导, 少些灌输;多些感情, 少些功利;多些反思, 少些抱怨。总之, 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 努力提高, 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 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课堂合作探究 篇2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

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合作探究 优化课堂结构 篇3

一、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学生学习的主线,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调节、参照的功能,是教学的灵魂。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出示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学有所依,能起到引路作用。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早在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上课做什么?是学生在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证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讨论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我对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疑问,从不忙于给答案,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告诉提问者你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答案的,那些能够体现教材重点和学生疑问的问题,让大家各抒已见,乃至展开讨论。

三、自主质疑,展示独特见解

质疑问难能力是学生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学生质疑问难习惯和意识尚未形成时,教师应该是善于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问难,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质疑问难”活动作为重要环节,并不拘泥于“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调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不懂之处,以达到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效果。

四、关注个性差异,倡导人人参与

学生在认识特点、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和布置课后作业时,不搞“一刀切”,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在课前有意识地将学生按参与状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并进行编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标准,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能得到进步。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使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进取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实现“乐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以境激趣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情绪高涨、兴趣倍增。例如,我在教学在《观潮》一课时,播放了电视录象《钱江潮》,再现了潮来之时由远处的“一条细细白线”到近观“白色城墙”的全过程,学生观其形,闻其声,领略了钱塘江潮“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一节课,学生始终处在欣赏、品评、回味的亢奋之中,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以疑激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并设置质疑问难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时,我让学生看课题提问:“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生死攸关的烛光”为题?这样从课题入手,“触一发而动全身”,将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紧紧联系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动激趣

小学生有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对自己所扮演的文中角色倍感兴趣。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顺应学生的迫切需求,创设表演良机,促进学生深化感情认识,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问者”和“童子”,学生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了出来,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4.竞争激趣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举行学习竞赛,是減轻学生疲劳、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识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很枯燥乏味,导致书写正确率下降,于是我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这样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5.迁移激趣

教材上的内容是各科知识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或者将本学科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自然课上学的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这样多方面纵横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

6.以情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发自内心的强烈情感,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很有研究”的感觉,并由“老师很感兴趣”导向“我也感兴趣”。这样,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达到情感交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六、充分鼓励,提高参与热情

俗语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说明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举措。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一点连老师也没想到。”、“这个想法很有新意!”、“没想好,没关系,再想想肯定会想出来的。”、“读得很流利,如果带着欣赏的语气来读就更好了。”……课堂上像有一股春风,师生配合自然,交流默契,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的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学会合作探究营造和谐课堂 篇4

一、激发合作与探究的意愿

合作与探究学习不仅需要硬件条件,如小组的划分,活动形式,学习媒体等.还需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和谐课堂,如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合作与探究的动机等,这不仅能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1. 巧设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难住老师.游戏是这样的,你们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必须很快说出它能否能3整除,然后你们进行验证,谁难倒老师,谁算赢.这时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纷纷出题,教师一一作答,学生自然惊奇,探究欲望油然升起.教师再给出一组数字,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效果一定很好.

2. 创设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以后,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置了一个小商场,里面有许多学习用品和玩具,每件物品上标上价格,由每个组各选一名学生做营业员,其他成员为顾客进行买卖活动.买1本六角的练习本你怎样从各种角币中付钱?怎样找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付钱、找钱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生活的体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供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一个人可以解决问题,教师硬要学生合作学习,那么学生肯定不会有合作与探究的兴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学生提供需要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中合作与探究的必要性.

1. 设计多量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发现需要合作探究.

例如,在上“统计”一课,教师让学生统计参加运动会的动物各有多少只?全班同学看了一遍录像,没有来的及把结果统计下来.教师就让他们讨论有什么方法?有些学生就想到了要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这项任务.经过小组的分工合作,他们完成了任务.原来他们是一个人统计大象的数量,一个人统计猴子的数量,一个人统计老虎的数量,一个人统计长颈鹿的数量.刚开始,学生并不能利用个人的力量完成任务,自然地想到集中小组的力量,使小组合作成为他们的需要,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并得到成功的感受.

2. 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让学生感受需要合作探究.

作为学生个体,往往只能用一、二种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集体的讨论中,产生了智慧思维的碰撞,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合作与探究使他们思路更开阔.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六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数方格、有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的、还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的……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合理分组,进行高效教学

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合作技能.目前,课堂中合作学习缺乏实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合作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的互补性等方面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2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样方便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各组内设有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审核员、发言人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组员必须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在讨论中应该怎么做.

总之,营造一种使学生勇于探索和相互学习鼓励的和谐氛围,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的指导、点拨.这样一来,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9.

[2]朱海林,等.新课程课堂教学论[M].南方出版社, 2003.3.

中学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论文 篇5

很多学生经常抱怨,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喜欢上课,上课的时候非常没有精神,总是会走神或者睡着,通常是因为教师的语言过于乏味,面目狰狞的老师滔滔不绝40分钟,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部的想象力。家长质疑的不是课堂教学有没有问题,而是把问题的症结放在了班主任没有给孩子安排最靠近讲台的座位上,似乎离老师越近吸收的知识越多,看来严谨的老师和挑剔的家长都没有意识到决定学生课堂学习的优劣,主动权在学生自己而不是老师,因此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宰课堂才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都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会让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得到扩大,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多。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在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对教师来说,“教”学生是为了能够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讨,找到学习的方法,形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通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师资,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

二、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以以下四种教学模式为例:第一,山东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第三,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第四,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界备受关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效仿、质疑、反思,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各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顶礼膜拜到口诛笔伐再到回归理性的思考,应该肯定的是无论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是符合当地教育生态的必然,而“生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最符合教育生态的模式,因此,无论哪种模式,都万变不离其宗,主要目的还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我个人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语文不是和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并列的学科,语文学习和掌握的是母语,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贯穿一切、渗透在一切学科中,语文这门科目训练的是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注重的就是积累和运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最应该探索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而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无疑是最有效的选择。

三、中学语文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开展方法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体会到学科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先肯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义。首先,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到什么时候要讲、什么时候不要讲。对于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教师没有必要重复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也不需要讲解。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放手。对于重要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讲解,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给学生留下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节科学的语文课堂,应当有一半时间是由学生支配的,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总结,促进学生活跃起来,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轻松。比如在讲解《狼》的时候,考虑到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育开始阶段,就题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狼的了解。之后,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以生生互动或者师生互动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权利与时间,才能享受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创造有效机会,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机会。当代中学语文课堂应当是开放的、民主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应当得到教师的尊重。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多个学生与多个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教师与单个学生的合作,或者一个学生与多个学生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选择自己想要合作的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选择在他们学习水平看来的难点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自由,会有一种被尊重感,课堂氛围会因此变得轻松,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加灵活。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地方进行阅读,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朗读或者默读等阅读方式。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根据学生划定的范围去留作业,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去开发一处家乡的美景,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探究力度的加大。

(三)培养学生能力,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

一、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有始无终。很多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把几个学生简简单单组合在一起就行了,这种理解是不对的,这种随意组合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是流于形式的合作,是没有效果的合作。这样看来,其实在很多老师的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熟练小组合作的运用,没有真正把握小组合作的精髓。一些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小组已经讨论过了,就是开展了自主学习了,就是进行了小组合作了。其实,这仅仅是走了一个过场,根本没有实际效果,太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习还是被动的。

2.引导不力,放任自流。很多任课老师把小组建设都推给班主任,认为小组合作建设是班主任的事情,班主任把小组建好了,自己就是拿过来用就可以了,小组建好了,语文老师就解放了。一開始上课,老师就用多媒体抛出一系列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完成。然后这些教师就无所事事,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问难题,或者出现的好答案,都不管不问。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在下面乱哄哄地所谓“讨论”着,看上去热火朝天,实际上他们交流的都是跟学习无关的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根本就不是在认真交流对问题的看法,而是趁着大家发言的时候在聊天,这样讨论的氛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老师不应该不管不问,而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小组,参与到不同小组的讨论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对小组中优秀的讨论观点及时鼓励引导,并善于发现在小组的讨论中明显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给小组以帮助和指导。在后面听组员展示讨论成果时,老师的引导就有针对性了,对学生在问题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及时纠正是不可缺少的,并不是说推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老师就无所事事了,一切不管不问了。

3.参与不均,学生 边缘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发现,优秀生思维敏捷、善于表达,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机会更多,渐渐变成了发言交流的权威。在小组里什么事都是优等生说了算,最后的展示,成了优势学生表演的舞台,有的时候,优秀学生等不及学困生的交流结果就匆匆地把结果说出来,匆匆地结束了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困生基本成了优秀生的听众,即使讨论,也可能是优生在给差生讲解。甚至有的小组长,只顾自己学习,不组织,不作为,缺少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可能。4.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纵观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建设,大都不成熟,没有完善的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在课改的背景之下,学校发出号召开展课堂改革,把相关思路一布置,其他工作全部都放给班主任,班主任能力有多大,水平有多高,学校就不再过问。组建、管理、评价都交给班主任一手抓,学科特点不明显。实际,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调整小组合作的形式。这一切都需要一支高素质、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共同来打造,共同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学科的小组管理评价体系。现在的学校,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自身素质高、参与积极性高的老师屈指可数,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行,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强化认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新课改培养一批素质高、意识强、理论丰富的教师队伍。小组合作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都为小组建设想方法,乐于探讨研究,积极实践改革。

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高效有效预习。教师组织有力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小组合作之前,教师需要下大力气备好课,指导学生做好课堂讨论、做好课后总结,尤其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保证小组合作顺利有效进行。课前布置预习任务,需结合本堂课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给学生分配适合自己学情的预习任务,对于预习的知识要指点到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笔者的学校实行导学案教学,导学案围绕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展开,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依据。导学案的预习交流环节,将本节课的基础和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导学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和提纲,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提高了预习效率,便于学生提前熟悉教材,为正式上课做准备。长期坚持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明确组员分工培养学生合作意 识。在同一个小组内,小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成员间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在小组建设中,老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合作,并且要有效合作,这是保证小组合作成功的前提。对于小组中不虚心接受他人意见、轻视他人成果的成员,教师要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到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他们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在合作中学会取长补短,教育他们不能只顾自己而要关注全组的利益,要激发他们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认识到帮助别人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巩固自己提高自己,这种分享精神,会让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在小组合作进行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让他们都有为小组做贡献的机会,每个成员在小组内担任的角色不同,职责不同。小组内的成员发现了问题,在小组内部共同解决,这样潜移默化培养和形成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精神。小组活动进行一定时间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学生之间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融洽了,孩子们都逐渐地开始愿意承担自己的任务了。

3.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小组管理评价机制。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实行的初期,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出现问题之后,我们的老师如何利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对问题加以调控解决,让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业务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小组合作的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的成功运作,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提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全面,要坚持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的原则,以往由教师一言定全部的现象必须要改变。这样做能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而且小组成员之间在一种开诚布公的状态下互相说出真心话,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相处的心理环境,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中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在小组成员自评互评基础上,教师综合平时收集的日常各种信息做出总评。

三、结语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只要一线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一定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它最大的实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淑贞,盛群力. 合作学习与发现教学策略整合的操作程序[J]. 全球教育展望. 2003(03) .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探究 篇7

课堂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 传统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本, 而当下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合作学习为中心,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实现目标。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合作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新时代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带领下,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务,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新时代下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可以在分角色朗读课文, 口语练习, 写作等教学内容方面有效地利用合作学习。来实现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 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

二、为什么要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

1.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也带动了一些英语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初中英语学习的课堂氛围中来, 带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了追求团队更好的成绩, 提高竞争力, 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 提高他们的参与和动手能力。

2.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 成为课堂的主人, 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效, 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

3.能够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其他小组发言或是组织答案的时候一些小组可以吸取到好多自己不熟悉或是没有获取过得知识。从而在某些程度上,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及合作模式

首先, 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头和指导作用, 在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 教师的指导是这个教学活动方式进行的基础, 例如,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是需要教师的仔细指导和适时启发, 同时每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也需要教师不定时地检查和评价。其次, 要制定分工明确的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方案。在制作这个方案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适当地把握好公平和竞争, 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把握住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适度, 时间适宜最好, 应该确立合作学习的可行性方案,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够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合作模式有讨论式合作模式和情景式合作模式。讨论式合作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 根据教师的问题或者是英语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情景式合作学习指的是在口语交际方面, 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 学校, 问路或者是其他的对话情境, 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如今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某些时候就会使合作学习失去意义。例如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学生自学能力,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其次, 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明确的分工, 在某种程度上, 小组内个别成员就会产生倦怠心理, 趁机逃避任务, 或者不愿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 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 要学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小组应该给每个学生都分配学习任务, 让自己的成员明确职责, 明确分工, 相互支持和配合, 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再者, 教师布置了一些讨论选题后, 会出现不经学生独立思考就让分组解决问题的情况, 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甚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一点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最后,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浪费时间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 为了不使课堂产生混乱现象, 教师可以把一些较难点的问题放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 来节约课堂宝贵时间。

五、结语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能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当作英语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之处就是在于它利用了自主, 创新, 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使教学活动做到了有的放矢, 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学生的自主交流意识,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这种方式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教师的启发性引导, 给予学生启发性思维, 从而也避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新教程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 为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 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应用而生—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学生合作学习, 研究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詹姆斯.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课堂合作探究 篇8

一、“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开展的现状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时机把握不到位;学生合作的形式不科学;学生间合作的分工不明确;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不充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指导有限……于是, 让一线教师们满怀期待的教学模式却渐渐地成了他们教学中的壁垒。

二、“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探究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学情。一个符合学生学情的探究问题,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探究问题, 必须要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2) 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不足。“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它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3) 教师没有协调好课堂生成与课堂预设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前会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预设, 在课堂上却有新的东西生成。然而, 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4) 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年轻教师在执教《居里夫人》这篇课文的时候竟把她的爱情作了讲课的重点, 还让学生展开相关讨论。这样的教学, 不管学生们怎样地展开探究, 终究是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知识的。 (5)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方面不到位、不准确、不及时。

(2)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自身不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他们仍习惯性地接受知识, 使得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光明磊落”地玩耍的现象。传统的课堂, 教师会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以后, 许多学生都没有形成参与的意识, 他们只是在学生群中“表演式地参与”。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 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教师自身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 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们缺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需要的相关素质。 (2) 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功不可没。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堂驾驭的技巧和能力。 (3) 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是仍然相对落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推进, 各种新的教学观念层出不穷, 作为一线教师, 必须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教学观念先进, 紧跟时代潮流。

(2) 学生方面的原因

(1)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足, 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传统课堂影响下, 学生只是听老师讲, 自己根本不自己主动学习, 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 (2)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普遍薄弱。学生的意识还是停留在传统课堂, 他们仍然是为着自己的分数而学习。关于合作, 他们的认识很少甚至没有, 对于问题的探究也很少深入, 只是浅尝辄止。

三、“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实施应做到的各个方面

1. 教师方面应该采取的策略包括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始终坚持“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教师要督促自己与时俱进、要转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 多接受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 教师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自己的素养, 提升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平时积累教学经验、多看关于教学的理论书籍, 让自己能够在课堂上收放自如。 (3) 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获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要学会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反思, 能够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不足, 能够尽可能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的机制。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课堂氛围最大程度地靠近“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氛围。

2. 学生应该采取的对策

(1) 学生要真正变自己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 学生应该改变自己“上课就是老师讲课”的心态, 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观念;其次, 在实际行动方面, 平时多参加课堂讨论, 多融入课堂教学。 (2) 学生要善于在课堂上体味参与的快乐、合作的价值以及成功的喜悦。学生将自己真正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之后, 就会很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融入课堂。 (3) 学生要学会理解老师、热爱老师。学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对老师存在什么偏见。其实老师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我们应该理解老师、热爱老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其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这种学习方式的积极倡导, 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也应运而生。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实施应该做到的各个方面等展开分析, 从而对“自主、合作、探究”语文课堂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语文学刊.2010 (22) .

[2]闫红梅.初中生合作学习适应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3]潘永庆.理想课堂的42个问题与对策[M].青岛出版社, 2008.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钱珏.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08.

小学科学课堂合作探究教学实践 篇9

一、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合作探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 需要充足的材料等。传统的教学, 特别是教师讲授式的科学教学, 全体学生在一个节拍下, 在教师统一的步骤里开展, 授课时间是非常容易控制的, 但是学生探究的深度不能有效保证, 特别是合作的渗透是无从谈起的, 如果说也有合作的话, 那也仅仅是与老师合作。所以, 为了保证学生合作得充分,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充裕性等问题, 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从学生方面说, 他们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 要有出现错误耽误的时间, 要有时间作沉思默想, 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安排实验, 去野外作考察, 或者去思考总结经验, 去进行相互交流。还需要给学生们留出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 或结对, 或小组, 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录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关于“植物的生长"的探究, 应给学生留足观察、考察活动的时间, 最起码应该对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观察, 学生才能对植物周期性的变化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 既然是小组合作, 那小组人数不可过多,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 探究材料就必须充足, 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 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是比较困难的。

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 在空阔且人口较多的地域, 设计建筑了一处住宅楼群。工程竣工了, 有人按自己的设想, 要求建筑师在这里铺人行主道, 在那里铺人行辅道。但, 建筑师坚决地拒绝了。他让园林工人将大楼之间的空地全部种上了草。夏天过后, 草地上清晰地呈现出被人踩空的幽雅自然的小道。这些“道”, 走的人多的地方宽些, 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秋天, 这位建筑师就让人沿着人工自然踩出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 它既和谐自然, 又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来此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学生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过多的束缚, 只能压抑其天性;“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 才能令其茁壮成长, 趋向完美。关于科学课中的探究主题, 教师应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方向和内容, “强扭的瓜不甜”!如有的小组可以选择“油菜的种植”作为研究专题, 有的小组可以确定“当地落叶树种的研究”为探究内容, 等等。《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经历科学、领悟科学为目标, 形成科学地看问题的方法, 不强调学生非要学会什么固定的知识点。

三、搭建合作平台

在科学课教学中, 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为学生搭建一个带有竞争性、协作性以及个性化的合作平台,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 进行合作探究。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别、个性特点、座次、家庭条件、学业成绩、特长、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不同, 按照4~5名成员一组, 把学生分若干个小组, 并各自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先锋小组、七彩虹小组、超越小组、花诗雨小组、夺冠小组、猎豹小组等, 每个小组都是整个班级的缩影。每节课、每星期、每月、每学期, 都会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与积分, 评选出合作最佳小组、探究最佳小组、进步最快小组、最佳小组等。让他们意识到本人与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小组进步受到表扬而感到高兴与骄傲, 为小组落后而感到有失颜面;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及巨大作用, 小组同学荣辱与共、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各环节渗透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提出问题、协商制定计划, 到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搜集和整理资料, 再到小组交流、研讨澄清认识, 得出结论, 最后小组共同行动使探究深入。在这些目标不同内容各异的小组活动中, 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 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 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 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 与同伴求同存异, 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探究 篇10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主要还是那些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占了主动地位, 能力弱的学生完全成了听众, 交流展示的过程中, 大多数情况也是集中在那些优秀的学生, 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 能力差的学生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分工明确, 做到人人有事做, 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

2. 部分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合作而合作。

次数过多, 忽略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再者, 合作过急, 教师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够充裕, 有时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 或者只是个别学生弄懂了, 组内的大多数学生还没能掌握, 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 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过于简单, 不够典型, 缺少一定的探究性。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4.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弱。

学生缺乏合作的心理倾向, 无法进行有效的小组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发言缺少中心, 七嘴八舌, 秩序混乱, 优秀的学生成为中心, 能力弱的学生容易被无视。

5. 缺少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仍然针对的是学生, 忽略了对学习小组的评价。这样容易失去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激励作用, 对学习小组的建设不利。同时因为某些评价方式过于繁杂, 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干扰, 不容易坚持。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只能看似热闹, 实则对学生能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并无助益。我们通过教学实践研究, 明确了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分组, 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一般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既可以促进组内的互相配合, 也可以增强组间的竞争性。但是也要因生制宜, 因班制宜。分组后, 教师应该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再由学生自行定出由谁担任这些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来。角色可以经常轮换,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每个角色都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和责任, 既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在确定小组后, 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设计本组的组名, 组训, 甚至组歌, 组徽等, 并制定出小组共同的奋斗目标。比如, 笔者所在班级的学习小组就拟定了这样一些组名和小组目标:繁星组———让每个人都能细心一点, 耐心一点, 每次都能进步一点;梦之翼组———以刻苦勤奋为轮毂, 用科学方法骨膜, 张开梦想之翼;艾欧尼亚组 (聪敏、勇敢的象征) ———知识改变命运, 奋斗决定人生;求索组———日质一小疑, 终能解大惑;励志组———积极探究, 努力学习, 共同进步等等。共同制定的小组目标等容易得到小组全体成员的认可,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目标的引领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斗志, 并互相督促, 使他们成为一个战斗的集体。

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小组分组的原则要随着学生年龄及所在年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是以优带差, 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七八年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且主要是新知识的学习, 差异性不是特别明显, 因此分组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 扩大中间生群体, 促进组间竞争。但是到九年级尤其是下学期, 学生分层非常清楚, 学生中考的目标也各自不一样。如果继续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后进生因为跟不上进度, 被边缘化、孤立化, 最后自我放弃;成绩优秀学生则会因为老师需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训练的数量和难度达不到, 成绩提高受影响。因此, 我们在九年级下学期复习阶段将小组分组原则调整为“组间异质, 组内同质。”不同的组安排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交流及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全体学生分别为各自不同的中考目标而努力。

2. 教授技能, 培养意识

在我们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小组在讨论交流时, 有的同学没听完别人的观点, 就打断别人的发言, 或者东张西望, 开小差, 做自己的事情, 根本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在讨论的时候, 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结结巴巴, 条理不清, 声音细小, 有的甚至根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唯成绩好的同学是瞻, 认为别人说的都是正确的, 自己不做独立的思考;再者,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 不能够将小组所有成员的意见集中记录下来进行梳理, 整理出综合性的解题意见, 有的是直接照抄成绩好同学导学案上的内容, 有的就按照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解答, 小组讨论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同时, 有的同学缺乏合作意识, 单兵独斗, 只顾展示自我, 忽略了组内的其他成员, 不善于接受他人意见, 有的则是缺乏参与意识, 只做形式上的听众, 游离于小组之外……

针对以上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做到有效, 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讨论、表达、质疑、整合等技能以及合作和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一是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不随意插嘴打断别人, 这是对合作者的尊重。二是要能够抓住别人发言的要点, 并做必要的记录, 为进一步的思考和整理做准备。三是要边听边思考, 要能够做出判断和选择, 并能够对不同的意见大胆质疑, 不能听后一味地盲从。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讨论和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要想顺利进行, 小组成员必须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 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 表达时要做到声音洪亮, 吐词清晰, 不急不缓, 条理清楚, 自信大方。每次交流时, 要尽量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整理小组成员的综合意见, 敢于大胆质疑的能力。并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愉悦, 不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这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去努力, 就能够收到一定的成效。

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以上要求拟定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 组织全体学生学习, 并张贴在班级小组评价栏上, 便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把握时机, 营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 比如较简单的思考题, 就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 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 让小组合作学习切实发挥效用。

一是每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控制在三次左右比较合适, 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二是在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具体来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比较合适:在思考题难度较大, 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对某个内容意见不一致时;问题的答案多样化, 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时。这样就能够充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三是应该在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既为小组合作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增强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一是让每一面墙说话, 将小组自主设计的组名, 组训, 小组目标等张贴上墙, 或张贴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名言警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除课堂外, 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 比如演讲, 办手抄报, 手工制作, 讲故事等, 增强小组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4. 有效评价, 给予动力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鼓励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一是要注重评价的方式。我们在小组评价时做到两个结合:自评, 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评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 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 改进以后的学习。组内互评能够从小组的角度出发, 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教师评价则能够在全班比较的基础上, 做出较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而个人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则是一种捆绑式的评价, 个人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比如同样评A的学生, 小组评价为A的学生就比小组评价为B或C的学生积分要高。这样评价的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探究, 以优带差, 避免单兵独斗。

二是要注重评价的时效性。及时的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经研究采取了以下小组评价方式:每节课后, 由教师评价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内自我评价组员, 各小组及时地将评价结果记载在纸质评价表上, 每天一汇总, 进行班级口头表扬。每周一总结上周记载的情况, 评出周优秀小组及个人, 登记到班级小组评价公示栏上。每月各班评出优秀组员及小组, 学校进行公示表扬。学期末则对表现突出的班级, 小组及个人进行表彰。

三是要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很多的小组评价方式之所以中途夭折就是因为评价的方式过于繁琐, 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 评价既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同时也要简单易行, 这样才能够坚持下去, 并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我校采取的师生课后共评方式简单易行, 避免了对课堂的干扰, 减轻了教师的评价压力, 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课堂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09-01

一、缘起

“导、学、交、评、练”教学模式是笔者近年来对小学数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即按《新课标》要求,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综合提高的数学课堂模式,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师生观。整个课堂由“情境导入,引出目标;个体自学,质疑提问;小组交流,分析问题;相互评价,总结知识;当堂训练、,巩固知识”五个环节构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系,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展现、合作、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二、教学结构

1、情境导入,引出目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所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启发性——切忌导而不入。针对性——切忌漫无目标。实际性——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忌脱离实际。

2、个体自学,质疑提问。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个体自学这一环节就是激情导入后激起了学生未知的欲望,让学生个人尝试性地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答案,这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基本途径。

3、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本环节要求老师以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研讨。主要围绕学生在自学中的疑惑来共同分析问题,相互解决,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思维的碰撞和言语的交流,达到领会知识的目的,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一环节首先要设立好学习互助小组,应注重组内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如性格志趣互补、兴趣爱好互补、特长能力互补、优中差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别人提供帮助,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帮助,使学习互助小组真正起到同学之间互助共赢、共同成长的作用。组员相对稳定,以便于小组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实施。

4、即时评价,总结知识。本环节通过组内小展、班级展示,采取学生个人评价、小组代表评价、老师引导评价等。在评价中让学生弄懂问题,理解并掌握本课所学知识,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的保证,既能评价别人,也能评价自己,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评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可以纠正自己的集体错误,从而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5、当堂训练、巩固知识。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保证,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矫正、强化、提高"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也可组织学生设计习题,进行互练、互议、互批、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系统的知识结构。本环节的实施,要求老师精心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检测题目,限时当堂完成,检测教学目标。在评比总结中,以正面激励为主,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增强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催生学习的激情。

三、教学步骤

1、分组。合理分组是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性别、个性、特长、学习能力等因素,先把学生大体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搭配应力求科学合理,以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2、定标。让每个小组制订自己小组的名称,目标、口号、小组学习纪律等。3、导入。教师要善于通过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自学。学生通过自觉课本或题纲,在阅读、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中学习新知并提出问题。5、交流。学生根据自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解决问题。6、评价。先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教师再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补充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弥补和落实教学目标。7、练习。先进行新知巩固性练习,再进行有坡度的,形式多样的变式和发展性练习,在练习中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四、结语

课堂教学改革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学生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教学中真正了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会思考,会表达,会总结归纳等,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充分尊重,自主活动的空间、时间在不断扩大,课堂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原则得以落实。但和任何教学模式一样,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的适用性问题,反映在课的类型上,如新授课一般能适用,练习课和复习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概念教学用此模式可能会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而言,强调交流与质疑,后进生容易出现依赖心理,质疑与交流变成了优生的表演;强调个性发展,使有些学生不约束自己的言行,变成放任自流。

对教师而言,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容易使教学处于“放羊”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调控能。

参考文献:

[1] 韩立芬.特色课程8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凤凰出版社,2007.

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应该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同质体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组间必须是同质, 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 在各方面情况相当, 尤其是在学业成绩方面, 要使各小组间的竞争公平、合理。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学生在教室里座位前后左后四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 或者将几张桌子拼在一起组成合作小组。我们要根据班级里的实际情况, 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为原则, 组成团结、互补、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我们在分组时, 四人一组, 选组长一名。小组活动时进行英语对话训练, 主题讨论等。我们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 坦诚相见, 民主平等, 要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要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的机会, 不断地提升自己。

2.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的每个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能够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明白自己要承担的角色, 掌握所分配的任务, 让合作学习有序、高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小组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 是一起共同努力的方向。组员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还要进行分工协作, 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组员间分工的角色应该相互轮换, 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如在教学牛津英语7AUnit7 Reading Going shopping时, 让学生对购物进行对话表演,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将所学内容用表演的形式灵活运用, 每个学习小组热情高涨, 积极参与活动, 顾客和店主表演的惟妙惟肖, 组员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 提高技能, 磨砺意志, 活跃思维, 展现个性, 发展规律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同时在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 体验, 实践, 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体,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 更是教学的合作者、保护者、评价者。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能只是有等待、观望的态度, 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探究活动中,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使小组合作学习健康、顺利、有序地得到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性学习、被动性学习, 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 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 会让新旧知识更加融合, 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 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带有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完成, 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 尽其所能, 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间的互帮互学, 彼此交流、讨论所学知识的过程, 也是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溶入集体中, 增强了集体意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3.增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为了完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在学习上能够互相鼓励, 团结协作, 共同攻克难关解决问题, 共同进步。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 增进了学生间彼此间的感情, 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理查德菲而德 (R.M.Felder) 曾说过:“合作学习在大班教学尤显重要——在这种环境下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实在是一项挑战。”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具体操作有一定的难度, 有以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安排讨论时间过于仓促, 有的三分钟左右就匆匆收场, 使部分学生还不能进入讨论的主题, 甚至少数学生不清楚讨论的主题, 小组活动就结束了。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组内成员之间,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方互补互动的优势还没有体现, 匆匆告知答案或进入下一个环节, 如此会引起学生的依赖性;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没有展示合作的成果, 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Unit5 Reading时, 学生小组讨论Audrey Hepburn的一生, 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对于这个话题, 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这个话题, 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都有所习得, 有所收获。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的多的是课堂讨论, 但并不意味着单一地进行课堂讨论。单一的活动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开发与发展, 会埋没学生内在的潜能, 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适时地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设计学生小组活动时, 我们可以变换活动方式, 如一分钟演讲, 对话表演, 复述课文, 发散思维等, 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综合运用的能力。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Unti2 Reading时, 我设计了走进颜色屋的游戏, 时装表演, 绘画比赛等活动形式, 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比赛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自己表演。整堂课生机盎然, 学习气氛活跃, 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内容。

3.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模糊。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在任务下达之后, 小组的成员不明确具体的任务, 学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的任务, 保证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在学生理解活动目标的情况下, 教师要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 并要观察小组活动进展的情况, 及时给予帮助或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9AUnit4Garmmar时, 明确任务, 让学生仔细观察如何运用while和as。学生很快在组内愉快地展开了讨论, 让学生自己总结, 并复习相关联的知识, 进一步提升小组活动的学习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所以, 在我们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时, 我们要不断地思索它的实效性, 在深度上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合作学习,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成为体现新课改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上一篇:重视在解题教学中反思下一篇:混流式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