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课堂问题解答(精选12篇)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1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选取的时机不当。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不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 盲目的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学在设计小组讨论选题时, 会出现选题的过分容易与过分难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的内容上过多的安排学生进行交流, 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终由于安排小组讨论的时机不当, 让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收效甚微。
第二, 课堂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育实践中, 教师更为偏向简单易行的男女生搭配分类方式, 结果出现人员搭配不合理与不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优势互补与相互促进的现象发生。
第三, 课堂分组规则不明确。在课堂实践中, 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再进行讨论的现象发生, 在这样的形态下, 虽然教室里会马上出现热闹的讨论场景, 但如果教师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却并没有出现课堂中应有的秩序。教师在让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抢话与很多学生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现象发生, 更有很多学生, 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进行闲聊, 很多班级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规则, 最后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四, 小组学习过程中课堂讨论的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教师发现问题却未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 更有不少教师, 虽然给学生预留了讨论的时间, 但是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第五, 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在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后, 教师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 但很多小组所选送的发言人, 往往太过以个人的意见为中心, 并不代表小组的意见, 而在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 也往往过分的偏向于学生的个体评价, 从而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
其次是过分偏重于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略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参与程度,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绝大多数教师很少关注性格内向与少言寡语的学生, 这种不公正与不全面的评价是极易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
第六, 课程难易编排不当。一些教师一旦发现问题, 不管其难易与否, 都让学生进行讨论, 由此就产生了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讨论, 较难的问题讨论不出结果的现象发生。问题难易编排不当的问题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而于此同时, 学生也会越来越对小组学习的模式产生厌。
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第一, 教师要精选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 按难易度进行编排。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又有利于让小组间的每个成员都相互取长补短, 最终获得共同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以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该根据所讲授内容的重点, 难点与学生的疑点进行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坚持阶梯型的原则, 让活动的内容应该由易到难, 最终让学生获得逐步的提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要把握好活动的内容与尺度, 最终留给学生适当的, 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最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是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实际, 如此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第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要为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教育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学会欣赏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合作伙伴, 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同学的存在, 最终实现交流的有序进行。
小组的负责人要尽量顾忌到组内的每一个成员, 教师要激发小组成员中相互帮助与相互学习的动机, 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教育学生拥有分享的精神, 并最终在分享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对于学习水平相对偏低与缺乏合作勇气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经常有意识的引导这部分学生认知自我, 为此类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第三,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但却不是唯一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 学生实际与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有利的时机与适当的次数, 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通常情况下, 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 个人学习与开展全班性的教学就可以了, 而相对较难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精心的设置相关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与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但是, 在一节课中, 教师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次数与时间, 以防止小组学习的随意性与形式化。教师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中的人数不宜过多, 人数过多将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个人展示, 同时也要遵循学生间优势互补的原则,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进行优势互补, 让学生能够相互促进, 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轮换,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活动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的组合, 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最终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第四,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小组交流的“人云亦云”与学生的盲目从众现象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的习惯与认真倾听的习惯,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与合作规则, 以避免学生之间不必要的争论与讨论。
第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如果不能保证时间,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与讨论交流的时间,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与相互补充, 更正与辩论的时间, 最终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语
教师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就必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学习创设民主, 和谐, 宽松与自由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平等的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去, 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 引导与帮助, 最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组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黄文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 2011.
[2]陈惠芳.《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03) .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2
王忠美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组成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以下一系列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游离于学生之外。比如在让学生讨论某个问题时,教师只是时而在学生间走走,充其量就是问问你们有没有讨论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上,过程性教学并没有很好得到体现;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当学生才讨论一两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时学生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久而久之 “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同时,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其原因主要一是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教师忽略了弱势学生,评价只关注了小组学习的结果,不注意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调控;
3、着眼问题,淡化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解决,并不关注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由谁解决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参与度如何,哪些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训练。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了合作学习的内涵,才能够熟练掌握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技巧,精心设计出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会交流、形成正确价值观。
其次,合作学习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吸引力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什么内容都要合作、什么时候都能合作。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首先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大家友好合作的力量。其次要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首先,可以是课内合作学习,也可以是课外合作学习,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的和合作的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具体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及时更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宜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进行角色转换,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4)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3
【关键词】 课堂合作学习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18-02
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最好方式。通过课堂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主动得到发展,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开展课堂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课堂合作学习问题设计得怎样,又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的探索:
一、关注教材内容,设计问题难易要适中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主要环节。阅读教学,也是我们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良好契机。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时,我们极易陷入两种误区:设计的问题或者过浅,或者过深。如果过浅,浅得甚至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就会失去合作的意义。如果过深,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对课堂合作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难度适中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季羡林写的叙事散文《永久的悔》一文时,我围绕文章的重难点——“悔”的原因,设计了两个问题:1.课文用了那么多篇幅写吃的,有什么目的?2.文中写我年幼时的艰苦生活,这跟“永久的悔”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由于难度适中,但是他们会在课堂合作探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顺势突破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合作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提示,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重点。在教学施耐庵写的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结合课文重点内容:“三拳”,设计了下面的问题:精读课文第16—18自然段,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1.“三拳”分别落在哪里?能否颠倒顺序?2.这三拳分别运用什么修辞?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3.这三拳描写角度一致吗?不同角度的描写好在哪里?4、课文为什么如此详写三拳(并提醒学生从人物形象、写法、观众等方面探究)?这些问题的设计难度适中、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三拳”的内涵及表达效果,从而理解鲁提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勇猛的性格特点。
二、关注文体特点,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紧扣文体特点开展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现行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已经以单元为单位,编排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因此在设计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时,我们也要紧扣文体特点来完成。在此,我主要结合记叙文和小说这两种初中阶段常用的文体来谈谈自己在设计合作学习问题的一些探索。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语文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叙事性极强,对事情的过程交代非常清楚。记叙文主要有叙事和写人两大类。类型不同,在设计合作问题侧重点也不同。对叙事类的文章,我注重突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注意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写人的文章,我紧扣人物性格(或精神)进行设计,并注意结合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来设计问题。
在教学鲁迅写的《风筝》第四自然段写“我毁坏弟弟的风筝”的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这件事发生的六要素,从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次,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设计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补写类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想象一下,我毁掉弟弟的风筝以后,弟弟会怎样?请用“我”的口吻说说弟弟的语言、动作和心理。这紧扣课文情节进细节描写训练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在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时,我还根据记叙文叙事性强、思想性强的特点,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学林莉写的《小巷深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怎样表现盲母亲对我的爱,具体写了哪些事?哪些地方写得最感人?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让学生在细细地品读中、积极地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我对盲母亲的感情变化,感受到盲母亲对我无私的爱和我对盲母亲无比愧疚和无限感激之情。
(二)小说
我们都知道:小说和记叙文相近,写法相似。他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都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主要采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常用的修辞方法,也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但同样叙事,记叙文比较重视叙述事情的过程;小说则重视情节发展,重视刻画人物形象。同样写人,记叙文会用具体事例去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精神。而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通过具体的环境描写,甚至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去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因此设计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时,我们要因“文”而异,结合文体特点,去设计合适的问题,以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黄蓓佳写的小说《心声》时,我从故事情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设计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情节)?2.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3.文中有很多心理描写,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它的好处。4.课文中树林和课室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理解情节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品味语言,深切感受李京京渴望朗读,渴望亲情,渴望尊重,渴望理解的心声,从中也把握了程老师和李京京的性格,进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紧扣小说的特点来设计问题,不但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也进一步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同样是小说,不同的课文,也有不同的写作特点,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设计问题。在教学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一文时,我结合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语言幽默诙谐,富有辛辣的讽刺的效果,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1.范进在中举前后有什么显著的变化?2.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3.课文安排“范进喜极发疯”和“胡屠户治疯”这些情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的形象。
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小说的特点,又结合了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准确地掌握故事情节,准确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关注学情,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
文体不同,设计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要求和方法也会不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情不同,设计课堂合作学习问题的要求和方法也要不同。这需要我们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四、关注课堂需要,设计问题要有趣味性
我们都知道:选用合适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能够满足课堂需要,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如果课堂不需要进行合作学习的,我们就没必要设计问题来进行合作学习,让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变得画蛇添足。因此,设计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时,要顺应课堂的需要,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同时,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尽可能把问题设计得新颖一些,有趣一些,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课堂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课堂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果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我们就更能激发学生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我们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七年级——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出版).
[3]七年级——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出版).
[4]《基于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郑志湖编,浙江科技出版社2011年12月1日出版.
[5]《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刘儒德、张大钧著吕达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对课堂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思考 篇4
在实践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应重理念的有效落实而不是形式的效仿, 教师既要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懂得科学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在践行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 我们的课堂倡导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而使教师过分关注“合作”的形式, 在课堂上有时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 学生不知道要探究什么, 怎样去讨论探究, 它与自己学过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同时, 学生对问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在合作中教师又不得引导太多, 点拨太多, 帮助太多, 使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空间, 从而降低了学生探求的主动性。
其次, 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互动。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 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很被动, 因为基础薄弱, 参与性与主动性都比较差, 无形中就不愿意去思考、也不知该如何交流, 要么坐享其成, 要么人云亦云, 更糟糕的是有少部分人干脆就说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 让课堂失去了全体参与的意义。
第三,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全体参与, 一有问题, 不管这个问题有多简单, 值不值得讨论, 都让学生讨论, 这样仅仅为了形式上的讨论而讨论, 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感到厌倦, 逐渐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讨论的兴趣, 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
第四,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讨论有时缺乏调控能力, 让课堂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 学生七嘴八舌, 行动随便。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教师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讨论, 缺乏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理解太片面。
二、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避免以上问题, 可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及学生的学情, 自主选择和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 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一)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1.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随着合作学习走进课堂, 我们也引来了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 它是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它指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在上课前应当认真的研究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并且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出一个目标明确, 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另外,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要适时调控, 让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更有效。
3.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小组活动前, 教师要设计好有针对性的恰当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新知, 有效合作交流。通过点拨, 总结归纳,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积累学习经验, 提升基本技能。同时, 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 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计问题, 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4.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应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与学生一起分享成果。也能平等的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情况, 并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对遇到困难不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小组及时给予点拨,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组内成员间意见的分歧, 在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与合作意识。
( 二)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
1. 将教师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求。教师要善于用目标激励, 表扬促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置问题,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2. 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转变为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合作学习应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情景,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 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 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着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3. 将教学的“单一目标”转变为“多维目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 对学生的评价要包括学习方面, 如课堂, 作业与考试等, 还应包括行为习惯方面, 如纪律, 卫生等,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予以鼓励, 评价既要及时, 又要有针对性, 同时还要把握激励性原则, 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促进每一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 三) 教师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课堂上不想动手, 动脑, 一遇到难题就想去问其它同学, 有少部分或者就干脆放弃不学, 课外作业抄袭严重, 或者根本不写, 对学习缺乏信心等。这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社会和自身因素外, 学校的教育长期对这些学生关注不够, 可能也是形成这种学习方式的原因所在。因此, 要转变这类学生这种消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多关注、关爱他们, 注意在情感上与他们的沟通、感化, 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识和信心, 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不断进步。
2.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能按时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但在学习上比较被动, 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提醒督促, 他们习惯于接受学习, 也有一类学生对学习忽冷忽热, 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要多与他们交流, 帮助他们寻找改进的措施,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在学习目标上提出更高要求, 以此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
3.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与讨论, 并且营造合作的氛围。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只有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或困惑时, 合作才会有效。还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去交流, 让学生们大胆讨论, 畅所欲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辩论的时间, 教师鼓励和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5
临泽县板桥中学
马雪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但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因为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各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面临不同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些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一、重形式,轻文本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论,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语文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天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于是,语文课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政治、历史,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引进小品、表演、演讲、辩论会等形式,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生机,决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课文被搁置在一边,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等于丰硕的收获,这样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略了文本阅读,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对策]: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原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然而仔细地阅读文本却是语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多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正途。
二、重主体,轻主导
合作交流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为了合作交流,老师有时让学生信马由缰的讨论、争辩,这就使交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合作交流,任由学生决定一切,一盘散沙,虽然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讲堂,也不能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
[对策]: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是教学的主要策划者和安排者;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履行教师职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因收放适度,该“干涉”的“干涉”,该“纠正”的“纠正”,该“限制”的“限制”,改“主宰”的“主宰”。
教师应当在小组活动中开展的顺利时,给予及时地表扬;学生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性,向学生说明任务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三、重结果,轻过程
许多教师总认为自己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太长,小组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长,“我”的课没上完,“书”没教往,这节课的目标就没有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小组内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勃勃地体验过程被强令中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老是想要的结果——预设的“目标”,“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演绎,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策]:《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解决策略;教学案例
进入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皆离不开合作,合作精神已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方面,学校教育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合作学习便是学校成功担任该角色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互助,从而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奖励则需以其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判依据。
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合作学习,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观点、包容他人思想等品质的形成。三是有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或“权威”,而更多的是“协助者”“参与者”“顾问”等,此时,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呈现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恰当的使用却对教学有着不良影响。笔者将在下文提出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所呈现的两点问题。
1.学习小组分配随意
部分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直接运用其他老师的分组情况,而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各小组成员搭配不均衡。例如,部分小组优等生集中,各自优越感较强,遇到分歧时都不愿退让,合作效果欠佳;部分小组整体能力较弱,成员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有的小组成员性格内向,缺乏合适的引导,成员间很难达成有效交流。
2.内容设计与学情不相符
对于课堂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部分教师或者设计太难,学生不能理解,或者设计太简单,没有合作解答的必要,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部分教师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只求学生参与,不顾学生的讨论是否切题,也不关心讨论质量,这样的合作学习必然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及教学案例
1.构建合理均衡的合作小组
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合作小组的分配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固定组合、自由组合或者层次组合。
[案例一]笔者在对学生的作文评讲课上采用了固定组合的方式。课前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命题作文——“这就是我”。课堂上,以前后两个座位的同学为一个小组,组员相互评阅作文,并写下评语,各组推选出一篇优秀作文,并协作完善佳作,再由小组成员在全班朗读。此时选择固定组合操作方便。而如果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便可选择层次组合,保证各小组的实力均衡。如果是开放性问题,则可以自由组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2.设计符合学情的合作学习内容
虽然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但也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该方式。教师应当选择具有探究性的课文或题目作为課堂合作学习的内容。若学习内容太难或太易,不具备探究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八年级上册五单元《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步骤一:5至6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小组内成员自主学习课文;
步骤二:每组对《桃花源记》进行表演,人物包括旁白及文中人物,全程叙述、对话采用白话文;
步骤三: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其文言文词汇、语法理解有误处或是表达出彩的地方;
步骤四:教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随后再讲解课文,同时对问题出现较多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案例三]对于八年级上册课文《桥之美》,提出问题:在写作内容和手法上,该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点。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随后各小组汇报小组成果,学生再自由发言,对这些成果做补充,最后将各组成果及学生补充内容汇总,便得到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两篇课文都是教材内容,学生对内容不陌生,而合作讨论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和课文的理解。
课堂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方式,但形式化的课堂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促进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应当注意均衡分组、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等问题,并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和反思总结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妮,田晓红.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20-24.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7
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有: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被打破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等等。
但是笔者在亲自尝试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上的冷场;小组成员讨论不均, 个别学生占主动;小组成员有时只是在“闲谈”而并非真正的“讨论”;小组间讨论的效果各不相同。有的小组任务完成较好, 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能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 或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而有些小组则没有什么实质性结果, 讨论活动有时虎头蛇尾, 草草收场。
那么如何防范并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 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意小组的合理编排
1. 男女生搭配。
从生理的角度说, 男女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男女生搭配有益于小组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从心理的角度说, 男女生在一起,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表现欲望。
2. 优中后搭配。
即每个小组都应有一定的优等生、一定的中等生和一定的后进生。如此搭配, 才能使每个小组的讨论得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优等生对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帮助是极其明显的, 而优等生从中等生和后进生身上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也是极其有价值的。
3. 混合编组。
即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因为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 而不同成员间的信息互换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 使全组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4. 自由组合。
即根据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 根据情感、爱好或学习方法即时由学生自由组合,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而且对于一些情感分明或英语实践活动类内容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注意任务的提出
在教授牛津英语7B Unit 3Grammar部分时, 对于Talk about the future和Going camping两个部分课堂教学的处理笔者是这样做的。上课一开始, 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coming Sunday?在连续向一组学生提问后 (变化问题中的时间状语) , 课堂气氛开始高涨, 每位学生都想露一手。接着笔者又把话题转向另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go camping?Are you going camping this Sunday? (因为没有学生回答go camping) 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一起回答:Yes.“And 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此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With my father/my best friends, etc.紧接着笔者表达自己的想法:We know, before we do something, we should make a plan, right?And I want to know your plans.Now, please talk about your plans in groups.随着我的指令的发出, 小组活动开始进行, 一切是那么的流畅且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这节课的总体引导来看, 我做到了有提问有讨论。每一项任务提出后, 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 学生在课堂讨论交流中, 不但可以互相分享学习的成果, 而且也培养了英语学习中合作的团队精神。这种英语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语言学习本身的意义。
三、在讨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控
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 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好铺垫;教师还应不断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各种技能, 对学生的讨论适时适当地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关注那些课堂上“沉默”的学生和一些冷场的小组, 使他们融入小组活动中去, 并且学会进行有效的讨论。
四、对讨论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合理的正确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备受鼓舞、信心倍增, 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要善于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语言情境, 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原则,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去, 让学生们在相互合作中共同进步, 品尝成功的喜悦。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8
一、中职财会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它相较于普通教育更关注实用性,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 既能够在充分讨论中扎实学习到财会方面的知识, 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 来感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以合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形成同学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 提升财会课程教学效果和未来进入职场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合作关系来说至关重要, 是一种学习知识和体验人际沟通交流经验双得的学习方法。因此, 我国各个中职院校都已逐步引入这种教学方法。然而从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实践来看,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显现, 其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这一方法流于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环节。所以, 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加以解决,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提升中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1]
二、中职财会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问题分析
其一, 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 进行科学的分组具有较大的难度。具体表现在许多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 部分学生是通过中考直接考上的, 也有部分学生初中没有毕业, 通过其他方式入学的。因此这些学生在文化课基础上差异很大, 对财会专业学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差异很大。有些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分组在形式上是任意的, 结果分组时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即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在一个水平上, 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思考和探讨因差异大而难能每个人都充分参与讨论, 并在讨论中获取学习的收获, 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活跃, 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掺和不进去, 导致学习溜号和在小组讨论中只不过是“听而不讨”, 这样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进度也受到了阻碍。除此之外, 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思考方式也会影响到分组的合理性, 毕竟, 通过分组是要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索, 互相影响, 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更富有效果的条件, 若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分组讨论岂不是流于形式了。因此可以看出, 这些差异性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障碍。
其二, 小组合作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 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教学内容。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需要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进行讨论, 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要压缩。[2]部分教师尚不适应这一教学方式, 对课堂时间分配得不合理, 在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授课时间, 导致小组讨论时, 学习知识的重点抓不住, 学生讨论的内容有时会与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想脱离, 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解答大量的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这也会消耗部分课堂时间, 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 尚不能控制好每个应有环节时间的比例, 这是比较劣势的一面。
其三, 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考核时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许多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并不是单项的, 它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综合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这就比一般的教学方法在评价上难度更高。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评价小组整体的情况, 还需要评价组员的表现, 其中的各项指标较为复杂, 我国各个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 以小组讨论授课的效果究竟应该怎样评估还比较茫然。
三、中职财会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
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经过理论教学后, 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或职称考试通过率是否能达标, 二看学生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而, 中职财会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是建立在达成这样两方面教学效果基础上的。
第一, 教师要对小组具有明晰的了解, 既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下转第215页) (上接第216页) 又掌握每个组员的学习表现。教师在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做好小组设计工作, 根据学生的多样指标, 比如成绩、兴趣、思维方式等来安排好每一小组, 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均衡。[3]另外, 对于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要加强关注, 发挥小组交流互动, 激发组员学习的优势。教师既要平衡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 又要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保证小组在学习中具有同等的机会,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第二, 教师要严格控制授课时间, 抓住教学重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消耗较多的课堂时间, 并且必须保证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其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规划好教学内容。教师要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步骤, 控制好每个知识点的时间, 准确地找到重难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解决。另外, 教师要注意重难点的讲解, 需要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吸引学生投入到讲解中来, 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解决财会知识的重难点。[4]教师要善于引导小组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讨论, 提高小组合做学习的效率。
第三, 教师在评价小组表现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保证评价结果公正有效。教师在课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一般的方式要有所不同, 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小组课前如何着手准备讨论, 课堂上小组整体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以及组员的配合度, 讨论结束后小组合作的情况和后续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教师需要根据这几个方面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记录, 尤其关注小组的表达状况和课堂投入程度。另外,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情况, 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进行反思的。这对于小组合作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足够的反思才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四、结语
本文首先说明了中职财会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然后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 进行科学的分组具有较大的难度, 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 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教学内容, 许多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要对小组具有明晰的了解, 要严格控制授课时间, 抓住教学重点。另外, 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保证评价结果公正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少峰.如何在财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展望, 2015 (31) .
[2]王玉云.中职财会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 2012 (18) .
[3]郭小慧.中职财会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问题浅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1 (08) .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新问题
诚然,小组合作学习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是笔者在运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入教学的细节,逐渐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许多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些方面:
1. 小组合作的时机选择存在或早或晚的情况,要么泯灭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要么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2. 教师介入时间的选择不合理降低了小组合作的实际 效率,导致小组合作信度的下降.
3.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失位,会使学生对知识的学 习形成不了系统,达不到高度,甚至有时会产生迷茫.
4. 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个人英雄”与“集体发展”不能 统筹协调,导致“马太效应”.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现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数学教学刚开始运用小组学习法的时候这些问题难以发现,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持续进行,渐渐地就暴露了一些问题出来,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但是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不完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一) 安排学生展开小组学习的时间要适时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方法,虽然其优越性明显,但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而独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灵魂的碰撞,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浩大工程,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即便是在一节课上,教师也会以一种教法为主,其他教法穿插其中的.
因此,小组学习不是何时都可以乱用的,要根据问题的不同和学生课堂的反应随时调整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每一个章节都会有学生自己一学就会了的问题,比如集合一节关于集合、并集、交集等概念,这样的基础性知识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展开小组讨论浪费时间了; 对于难度稍微大一些的知识,也不能不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展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过早的话,是必会逐渐泯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可怕的后果,要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独立的空间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又能够通过交流让组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 二) 教师要注意观察,合理介入
很多数学老师在介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问题上容易发生两种倾向:
其一,介入过早. 如上面一点所说的,需要学生展开小组学习的问题在数学上必须是有些难度的问题,这就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所有的问题展开讨论之前都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是不能跳跃的一个环节,学生充分思考再展开的小组学习才更为顺畅和有效. 对于满堂灌根深蒂固的一些教师来说,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学习的时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教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感觉给学生五分钟就好像过了一小时似的,这类老师最容易做的就是匆忙打断学生,然后自己大讲特讲起来,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
其二,介入过晚. 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完全放手给学生,这时就会出现我们在听数学公开课的时候经常见到的一幕: 教师选择一道难度比较大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是小组讨论,因为题目难度大,讨论声一直连绵不绝,这位数学教师就任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着,这就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 笔者认为根据教师的预设,大概给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时间,让其有紧迫感,当学生在预期的时间还没有停止迹象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叫停,依据之前的观察,选择两位相对思考成熟的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思路,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 如果一直不叫停,学生的问题瓶颈就很难打开,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降低了课堂效率.
( 三) 缺位而不失位,总结提升知识层级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能动性为根本支撑点,是对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方式的一种纠正. 这种方式就是让老师退一步,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在有些问题上要相信学生的智慧足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教师的某些缺位不是教学的瑕疵而是教学的智慧.
但可缺位绝不可失位. 缺位是一种智慧,失位就是一种失职了. 有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很好上,不用备课,直接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小组推荐几名同学讲一下就完事了,凡事都交给学生就行了. 其实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主要的失位表现. 教师的介入是必须的,有的还需要教师拓展课外的知识,有的需要更深入的讲解学生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还有的需要前后知识的融合,建构成为知识网络,才能让学生有整体俯视这一系列知识的能力.
( 四) 学生主动与教师随机提问结合,促优转弱,拒绝 “马太效应”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先由班主任根据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爱好等平均划分出几个小组,以便于展开竞争和评比,也可以促使组内互助. 但是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发现很多的小组每次都是固定两三个甚至一名同学回答问题,有的时候一名同学一节课能起来回答十几次的问题,这些学生往往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成绩突出、胆大活泼、口才较好等. 如果只是任由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固然可以使课堂更流畅,但是这也让很多成绩不突出、内向胆小、表达能力差的同学更没有了锻炼的机会,还会让一部分偷懒的同学懒于听课思考,这就必然会产生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 “马太效应”. 所以教师还要有随机的提问,让所有同学专心思考,组织好语言,随时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才能使优者更优,弱者转优.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英语教学不是教师教会学生一定量的语言知识或掌握某些技能, 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进行语言实践, 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 优势互补, 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在课堂中滥用、错用现象严重。教学公开课, 教学观摩课上总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主要环节;许多地方在评课时把课堂上有没有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是否体现自主学习的标准;许多教师在日常课堂中也非用合作学习方式不可。可以这么说, 如今课堂上不是缺少合作学习的形式, 而是缺少有效的合作学习。从一些听课活动和平时教学来看, 不能不感叹,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仍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本文试图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合作学习实效的一些因素作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1. 合作与独立——个体的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辩证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做到合作与独立并重。独立是合作的基础, 合作是独立的深化。
一般情况下,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 参与探究, 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 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 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 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 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不少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布置学生一个任务, 马上分组讨论, 几分钟后, 马上让各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这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学习之前必须给学生一个准备期, 让他们对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任务进行独立思考。有了想法, 才会有表达的愿望, 才会有与他人交流的愿望。通过合作讨论, 他们的思想、探索结果就会由不清晰到清晰, 由不全面到全面, 由浅层到深层。
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 走走过场而已。
2. 合作与技能——社交技能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合作是人际交往必需的能力, 是社会生活的必备素质。学会合作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 合作即人际互动, 学会合作就要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 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 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技能。常用的人际交往技能主要有:请求发言、遵循指导, 称赞他人, 澄清观念、表示疑义, 提出建议、帮助同伴, 求助他人等等。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它为什么是有用的, 它是如何展开的, 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 如尊重对方, 理解对方, 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 要等对方说完, 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 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 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 要心平气和, 学会反思, 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 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 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 潜移默化。
例如, 在学习Book 1 Unit 14的对话课时, 利用合作学习的成果, Ways of expressing one’s intention:
设计了请求发言, 澄清观点等的技能训练。各组选定一个话题。如Plans for the weekend/A spring outing/A football match等应用以上语言形式告诉同伴What does heor she want to do?/Why will he or she dothat?/What are his or her suggestions?等, 要求表达清楚, 语言得体。
3. 合作与时机——把握时机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许多老师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而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结果收效甚微。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 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 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由于时机不当,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准备不足, 无从下手, 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所以, 虽然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但是, 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那么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当课堂有下面情况时最适合:当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答案多样化,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很难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时, 这时采取合作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有些活动是每人都要经历时, 如收集信息, 或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笔者还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兴趣的话题、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时合作学习的优势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外,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探究性。要设计好哪些内容要合作学习, 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比如, 在上关于保护麋鹿这一珍稀动物这篇课文时, 许多教师教完课文后都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比如, 有的教师让学生讨论“How can we protect wild animals?”由于这个话题过大, 学生也只能根据课文, 回答出“collect money”和“build nature parks”, 缺乏新意, 小组活动效果不理想。教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作为铺垫, 比如, Have you ever hunted wild an-imals?Have you ever eaten wild animals?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go on hunting or eating wild ani-mals?等, 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必会有话可说。另外, 选择的话题还要具有开放性, 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能开拓学生思维。
4. 合作与过程——充分的时间是有效合作的保证。
现实中的合作学习多数情况是蜻蜓点水、匆忙过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 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收拢评判, 还怕学生东拉西扯耽误教学时间。合作过程不充分会带来种种弊端, 其一:学生来不及形成完整的答案, 合作缺乏质量。其二:会造成思维活动反应比较快的学生热衷于抢答问题的局面。由于缺乏基本的思考时间, 许多回答往往是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下脱口而出, 也就容易犯片面性错误, 长此以往, 后患无穷。其三:肯定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惰性, 反正轮不到我, 还是乐得逍遥。所以, 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合作过程, 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两三分钟讨论, 问题提出后, 下面是一阵嗡嗡声, 教师迅速地喊“停”, “某某小组你们说说你们的观点”, 说完之后, 这一堂课的小组合作到此结束。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而只是东施效颦。因此, 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就必须信任学生, 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讨论, 交流甚至争论。
总之, 要保证学生合作的充分性, 关键是充分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 特别是给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机会, 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表现机会。让每位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获取大量的信息, 积极与他人的思想发生碰撞, 促成共识。
5. 合作与指导——教师指导是有效合作的条件。
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 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如要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 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 能进行辨别、分析, 并对学生进行帮助, 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 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 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 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 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 让学生会探索, 会发现,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从实践上看,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 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尽可能对各个合作小组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指导。比如: (1) 对学习任务不明确时, 给予再次说明。 (2) 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以便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 (3) 对合作不顺利的小组, 给予指导性帮助。 (4) 对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5) 合作过程开展顺利予以及时表扬。 (6) 检验各小组是否正确完成学习任务。
6. 合作与评价——全面评价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笔者认为,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 必须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 它讲求的是整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因此, 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要侧重于集体评价。这样就会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小组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 而防止出现个人英雄主义, 小组歧视现象, 让他们认识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有一个适当的评价, 如个人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 通过这样在组内树立一个榜样, 激发小组内的竞争, 以此来调动其他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以免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的思想。通过这种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 就可以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是合作学习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赞扬, 以及其他同学的欣赏是每位同学共同的心理特征。
三是优化评价内容和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 要让学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框架。这样学生合作就有了一个目标导向,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这样学习者就会明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时, 主要应从小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 小组合作方式是否恰当, 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整理报告是否科学等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应从小组合作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好与坏、思维的创新性等。评价方式上要以激励为主。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合理地评价他们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 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错误地评价或是一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会使学生灰心丧气, 走入误区。因此, 在一些?“role?play”?和“pair?work”中, 笔者常常对学生们的表现予以肯定, 表扬他们的优点, 鼓励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语言活动, 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成功者”,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当然, 影响合作学习实效的因素还很多, 比如, 学生情感, 教师能力, 分组形式, 合作与竞争, 合作学习后的反思等等, 都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是否有效。要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 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 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袁爱清.影响合作学习效果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6, 8.
[2]田丰.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 4.
[3]郝深根.合作学习理论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0) .
[4]陈启德.提高课堂合作学习效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当代教育科学.2006, (10) .
[5]段洁.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J].品牌 (理论月刊) .2010, (22) .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 合作小组 合作任务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家都对它是一片赞扬之声,但大家在评价的时候大多时候只看到了其中比较好的一面。下面就我的实践经验,谈谈对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中老师不能为概念而概念,让合作学习走过场。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受到有关人员的肯定时,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因此就形成了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老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
2、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的,而是要讲究一定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合作学习。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是万万不可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见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都离不开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包治学习上的百病: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刚一上课教师就叫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已明白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产生厌烦的情况下老师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凡此种种,已经对合作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名副其实的,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学生发自内心,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3、合作学习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控不好。
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有了问题老师可以甩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好像是一个看客,遇到争执时不指导学生如何解决,结果学生的时间耽误了,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组员的搭配合理引起内讧(有的组全部都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人员的分工不合理(有的一人在组上大包大揽,让其他人没有事干),人数不合理(有的两三人,有的五六人);教师没有真正地参加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只是当了一个监工,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
4、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独立学习。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很少看到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我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幫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
二、保证合作学习的对策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我们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人数一般4——6人。分组中尽量不为“小权威”“合作滞后者”的产生创造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组建了小组自然就会合作,要避免开小差、说闲话等假合作的形式,需要教者进行长期的培训。
2、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小组合作技能水平低往往导致小组交往水平低:不善于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个人主义泛滥;需要协作时“各自为政”,体现不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小组合作技能包括倾听、协作、交往、整合等技能。教师在平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确定什么样的合作任务至关重要,恰当的合作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合作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任务中;牵强的合作任务更多地是为合作而合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厌倦和反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首先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活动形式可以生活化,从而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数学的运用性。同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的关键之一。
合作课堂问题解答 篇12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环境支持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哪哪喳喳讨论时, 老师要么倒背双手, 鹤立鸡群般地踱来踱去, 要么象征性地在这一组插一言, 在那一组提一句, 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花时间一到, 便迫小及待地命令:“大家各就各位, 现在开始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是统治者, 人家讨论只是为了尽快找到老师满意的答案, 学生显得被动而兴趣不浓。因此, 在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集体中, 与学生打成一片, 参加一两个组的讨论。要积极激发学生情趣, 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要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合作的欲望。
例如在计算:“undefined”时, 教师说:“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吗?老师就能很快地回答出这个算式的结果, 不信咱们试试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老师很快回答出这个结果时, 学生们感到很神奇, 产生了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的欲望, 这时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老师能正确回答此算式的结果, 到底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呢?下面, 请大家按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看哪一个小组先知道这里面的奥秘。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们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而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习惯,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基础保证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叶圣陶讲“教育就是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平时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深切体会到, 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 教学改革便形同虚设, 难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 合作学习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放在首要位置。这些习惯有许多, 如:主动提问题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言, 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要保留、要坚持的习惯;做作业讲效率、不应付教师和家长;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回答问题简洁条理清楚, 注意力集中;合作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及时作好记录, 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 并注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在大脑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方为什么会持有这样或那样的观点等等。
同时,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而且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语言模式。如“我认为XXX同学讲得很好……”、“我觉得XXX同学的意见是对的, 但是我有补充……”、“我认为XXX同学的意见是错的, 我的看法是……”、“请问XXX同学等”。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倾听和反应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讨论问题, 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动力因素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在小组学习中, 有些小组表面上很活跃, 而实际学习效果则比较差。具体表现为, 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讨论, 在讨论中你讲你的, 我干我的, 不尊重他人的思考, 一有不顺便相互报怨、指责, 甚至发生争吵;或者小组学习很消极, 没有人愿意发表意见;或不愿思考, 盲从等。所以, 在合作学习之初,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合作学习技能指导, 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学习和讨论。首先, 要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 纪律性。任何小组成员都必须要遵守小组学习中基本原则, 服从小组的领导, 严格遵守纪律, 不能散漫随便。其次,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修正和保留意见。要让学生认识到, 当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有分岐时, 既要敢于坚持, 又要敢于纠正。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最后,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鼓励每个小组反思在小组合作交流方面的情况。教师可鼓励每个小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小组的这次讨论贡献如何?你还能做点什么以使小组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老师请同学们在一张长为17cm, 宽为16 cm的长方形纸板上, 剪下一个腰长为10 cm的等腰三角形 (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 其余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上) 。请你帮助同学们计算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可以要求回答如下问题:
(1) 你们小组是否至少找到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方法?
(2) 小组内部的每个成员是否都理解这一解法, 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有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如果小组当中有人不明白, 是否请该同学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些问题?
(4) 理解的同学是否能给出逻辑清楚的解释或论证?
(5) 对这道题还有其他可能的解法吗?
(6) 在这些解法中, 你认为是否存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7) 对这个问题的几种结论, 你们是否发现它们存在某种联系?或是否发现其中的规律?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 引导和促进学生间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四、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 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作用
教师要以一定的方式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 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既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也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合作技能。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要善于接受异质的组员, 能够接受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组员一起合作;能够聆听他人的意见, 特别是批评性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成果提出疑问, 能积极思考别人的问题;乐于帮助其他同学, 共同进步等。由于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 小组成员间也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 要始终保持团结,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这就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合作伙伴要友善。要学会赞美别人, 对同学的精彩发言要学会给予鼓励, 在相互赞美和鼓励中激发自信心。对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嘲笑, 要以朋友式的友善去帮助他们。要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基础上, 才能以诚相待, 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才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总之,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和合作能力, 并注意观察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
结语
合作性学习模式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的中, 作为教师, 必须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 比如可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时开展合作学习, 在遇到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 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文章从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环境支持;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习惯,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基础保证;引导学生学会讨论问题, 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动力因素;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友善互助, 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作用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用合作学习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期待能对具体初中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志斌.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合作学习成效途径的问题研究[C].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