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2024-09-05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精选12篇)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篇1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学习的核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 生在学习 中找到乐趣,拥有学习的 成就感 ,但只有具 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持久有效地学习并一生受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核动力。本人自实行小组合作教学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取得了一些点滴的进步,在此谈谈体会和大家共飨。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被引进课堂教学,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学习的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合作技巧, 除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之外,还可以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技能。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篇2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小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接班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信息技术则是社会所要求中的个人综合水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是必须的

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形象建模阶段,毕竟在他们脑海里很多知识都是空白的,他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接触许多实体或者建立模型,好让学生们直观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用小组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过自学可以举一反三,而也有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的太浅怕影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深一点又有些学生听不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几个人为一组完成几份作业。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其长项,而基础差点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3、为学生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还可以让他们体会玩中练,练中学的乐趣。

新异的发现——键盘学习的深入。

4、边操作边练习

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听,他们的注意力绝大部分时间指向自己刚刚遇到的问题或刚受到的新异刺激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能不讲的地方坚决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研究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合理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这样可以让班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6、不要给学生布置太低能的任务

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有创新和加深。也要避免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应该适当的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7、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演示实现功能的作品,接着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想要实现功能应该怎么操作,让大家想办法实现功能,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会上网百度搜索……,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此外合理的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做到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想要动起手来的冲动。

8、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一、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热点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同时也让教学成了丧失活力的一潭死水。良好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是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送过程,而应该是在教学双方的合作互动和灵感碰撞中不断生成的创造性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价值,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才是教育最终作用的对象,明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彻底明晰语文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简而言之,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互相督促,互为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班集体的群体动力。

语文课程的两大主体内容分别是课文学习和作文训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新型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时候,都时刻记着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验创设条件。

二、课文学习:革新预习模式,构建趣味课堂

首先,在课文学习部分,课程改革应该兼顾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有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前预习,教师对复习任务的安排和预习的引导策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作用很大。新课改标准要求,教师要扮演好教学过程的导演角色,因此,教学改革在课前预习环节,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预习过程放任自流的模式。比如,语文教师在新课文授课之前缺乏对预习结果的检测,直接开始埋头讲课,这种预习的无效性可想而知。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预习形式、丰富化预习内容和奖励化成功检测三个方面改变无效预习的现状。

预习主要服务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理所当然应该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比如,课文学习方面,教师在带领学生品析文章主要情节和思想感情时,可以遵循问题先行、循循善诱、导向结果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课本剧的表演、诗歌吟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课文《皇帝的新装》时,就让学生精心排演了一处精彩的情景剧,同时还鼓励学生精心准备服装和道具。最后学生的汇报演出非常精彩,为语文学习留下了一段非常宝贵的经验。

三、作文训练:小组合作,互助评改

为了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为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运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建构合作互助的高效作文课堂,我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教师给题目,学生写作文”的模式,将传统的一节作文评讲课变为三节作文课,分别是:作文开题课,作文互改课和优秀作文分享课。

在作文开题课上,老师先提出一两条具体的写作要求,比如,“描写一个对象,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在叙事中表达一个主旨”。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写作擅长点,到讲台上分享自己要写哪一个人?准备描写哪些细节?准备叙述一件什么事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判并给出一些建议后再着手作文写作。在作文互改课上,以4~6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评改组内成员的作文,并做批注。标记出需要修改或者非常优秀的句子或段落,作者据此修改。修改工作结束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推选出组内最优作文,在作文分享课上进行修改。

将传统作文课的上课模式如此变革以后,一方面,学生被动听老师批评讲解的立场改变了,学生成了作文修改的主体和评委。另一方面,一篇作文的“观众”也从单一的老师变为了老师和所有学生。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仅有的几篇优秀作文有机会被全班学生看到。在这样一种合作互助的作文评改氛围中,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相应的,作文训练的效率也立竿见影。

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 篇4

1、选择合适主题促进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选取合适的主题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 因此在确定学习主题时,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慎重选择。

1.1 联系教材, 拓展主题

思想政治课程离不开教材, 但也不能拘泥于教材, 要在联系教材, 深层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主题进行有效拓展。例如就“生产与消费”这一课题进行学习时, 可引导学生进行“生产与消费事例列举竞赛”, 通过小组成员抢答使学生学习到生产与消费实例并加深印象。

1.2 整合教材, 挖掘主题

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挖掘学习主题。教材作为一种学习资料和工具, 很多观点和原理都是零散的, 教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合理编排,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从而得出结论。

1.3 贴近生活, 开发主题

政治课看似枯燥乏味, 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例如对学生进行消费观念的教育时, 可以通过对“你对超前消费方式有什么看法”、“盲目攀比是否在我们身边”等现实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结合教材进行学习, 使学生从亲身经历中引发思考, 从而学习到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与控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控制与评价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中心环节,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 因此对该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指导。

2.1 合理分组促进小组学习有效性

小组成员一般在4―6人之间, 成员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 而应该是动态的。分组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 保证每个小组内有不同层次、不同想法、不同性格的成员组合, 只有做到组内优势互补, 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讨论。

2.2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

思想政治课中的学习过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小组学习表现得评价。主要包括小组成员对所讨论问题的熟练程度;小组在课前的预习及资料收集等。教师通过对这几项工作的评价选出表现好地小组予以奖励;二是合作小组对同组内成员的评价。组内一般确定一个组长, 由组长根据组员平时表现和最终成绩完成评价工作;三是合作小组对组内成员作业的评价。作业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探究报告、课后训练等, 小组长对以上内容的完成情况及老师的评分情况进行总结, 从而完成评价。

3、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的作用

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沟通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引导者, 更是合作者。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营造轻松学习环境, 寻求合理评价方法

思想政治课在学生眼中一向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呆板的授课方式,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评价方法方面应该采纳学生的意见, 从而使评价方法更适用于学生本身,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积极进行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改变以往抗拒学习的局面,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3.2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旁观者, 而是起到引导、点拨作用,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充分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对学生的疑惑之处及时进行启发, 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3.3 维持课堂秩序

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维持课堂秩序, 避免在讨论时出现混乱局面, 保证小组合作的有序进行。

4、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4.1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现代社会正处于合作意识被充分强调的时代, 在课堂上实行合作制, 有利于为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将来走入社会之后也能较快的适应社会,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4.2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以学生自己的意见为前提进行交流, 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将自己的见解大胆表达出来, 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4.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有自主见解、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同他人交往的人才, 在使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机遇, 使其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

5、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它要求学生们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的实施。

5.1 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合作必须以独立为前提。

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的学习遵循着“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的过程。

5.2

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在调控好时间的情况下, 教师不能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

5.3 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伙伴, 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 才是有成效的。

总之, 初中政治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摘要: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主体与加强互动, 在这种趋势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因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 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出来。其中,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本文就高中政治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5

泰山路小学 张连成

目前大多数课堂里的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存在许多误区,大多数的教学实践还处于经验的水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留给学生用于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有时小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实际上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缺乏认真地思考与设计。

2.小组成员缺乏明确的合作学习问题。学生预先没有做准备,想到哪就说到哪,合作学习不能深入进去,而且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阵,难以实现深层的交流与碰撞。

3.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表现为小组长和学习成绩优秀者占据了全部的主动权,又缺乏帮助其他成员学习的意识。能力弱的学生一声不响地听别人说或做一些与合作学习不相干的事情,有时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小组汇报时其意见往往被忽视,优秀者的意见往往代替了小组的主流,其他成员成了他们的陪衬,难以实现异质互补。

4.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本来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成员间的意见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教师最后总以他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操作设计与方法)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结论。好像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的思想意识总是在按照既定的方案和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维火花的扼杀者,而缺乏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教学的能力。

5.过多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合作的过程。课上教师布置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合作学习的任务,课下由学生合作完成,课上只进行小组汇报。一方面对于小组学生合作中的分工、每个人的职责等教师缺乏指导,而且课上的汇报只给出概括的结论,而没有就小组如何探讨和得到结论的过程给予介绍。另一方面,班内大多数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基本上没有思考、探讨或体验,当其他组代表汇报时,只能产生类似变教师教授为学生讲授的效果,也难以实现深层次生生互动,此教学设计实际上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组间同质”基本要求的。

上述种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要义的准确认识和反思,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学生缺乏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要实现这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必须关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或特点。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率先学会合作,用行为引导学生。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合作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学会合作”是时代和社会对于现代人,不仅包含学生、而且包含教师在内的一切可能共事人们的共同要求。培养善于合作的学生,首先要成为善于合作的教师。由于中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在缺乏合作学习的传统体制之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普遍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更需要教师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技巧,主动加强自身的合作实践(师师、师生等)和合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用教师合作的示范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合作学习的实验带来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2.针对适宜的教学任务,选择合作学习方式。通常合作学习适宜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如教学任务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或教学目标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一方面,提倡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采用探究或研究性学习,当解决仍然有困难时,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组探究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合作学习的策略应有不同,如语言学科,合作学习主要是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信息,碰撞思维;而自然学科,大多是采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同一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也会有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

3.正确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形成合作氛围与习惯。

营造合作氛围。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彻底放松、具有安全感或得到精神上的鼓舞;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给予热情的帮助环境,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协助建立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指导分组。小组一般以4―8人为宜,可以①按任务分:组织者、记录员、操作员、汇报人等;②按学科分工、分别标号,选定为不同学科的组长;③还可以按问题分工,确定不同问题的组长;每个小组的整体情况尽可能相近,可以为小组间的竞争提供公平的参与环境。

明确学习问题和小组达标要求。依据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学习问题,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小组要具有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并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的框架,引领学习者在合作过程中,自觉思考、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案和路径。

指导讨论、实践或体验。组织讨论或研究设计方案,可以有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尝试实践、示范、连锁评价等形式,也可以由一人发言,然后由发言人请组内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将合作技能掌握与学科内容学习有机结合,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得更深刻、体会得更深入。

评价合作技能。对于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对于小组的评价可以包括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当、学习结果汇报是否科学正确、思维的创新性等,最后,在评价合作技能的基础上实施小组奖励。

探究语文课堂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91-02

一、合作学习的自身优越性及其适用范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这样来定义,即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在参与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承担着自己的一份任务,小组成员关注的是小组的整体学习成果,他们为小组的整体利益服务。

1、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1)转变一味的竞争机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中有太多竞争的味道,其学习方式也常常表为个人单干以及恶性竞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过去的学校教育中,由于不恰当地强化了竞争的机制,为分数而争输赢的空气弥漫着课堂,学生之间彼此冲突,相互隔阂,对别人的挫折和失败幸灾乐祸的风气盛行。对此,一些有远见的学者开始呼吁“用合作代替竞争”,“用协同努力代替个人单干”。显然,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从竞争的旋涡中挣脱出来,“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这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和活力。

(2)“合作学习”的策略--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与自主探索、教师讲解引导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①选择文中容易产生的分歧点。如学习《跳水》一课时可就船长是“狠心”还是“机智善变”展开讨论。

②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面。在《他是我的朋友》教学中可就“阮恒既然给小姑娘献了血,可为什么他又总是哭泣、呜咽呢?”展开讨论。

③品析文中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小小的船》可就“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中的“只”字讨论。

④填补文中的空白处。有些课文,作业为了达到某些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于课文内容的学习需抓住有利时机,那同样,在一节课里面,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合合作学习。在课内学习的合作,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时机:一是初读感知后。初读感知课文后,学生获取了关于课文内容的诸多信息,也可能产生了不少疑问。此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交流自学所得,并互相释疑解难。二是检查质疑后。学生交流后,教者对学生的阅读难点已经把握,此时,可通过综合梳理,并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教学目标设计最有探究价值和研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合作。三是出现矛盾后。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能简单仲裁,交给答案,而应抓住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合作,在合作中理解。四是阅读总结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有了比较明确而又充分的理解后,可提出更有挑战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合作,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的台阶。

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把握好合作时机。比如计划确定时、资料收集时、资料查询后、成果展览前。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各种能力

合作学习突出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解决好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成员任务分工,信息的交流,不同观点的表达与意见建议的提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够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学生既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够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准确表述观点和迅速理会他人意见的能力,协调各方建议的能力,以及如何委婉拒绝他人和巧妙让他人认可自己的能力等。

2、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只有把握了不同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去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尽管合作学习有着种种的优越性,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是万能的,也有着特定的适用范围,开展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它适用的范围。

(1)难度大,无法独立完成时

如果一个学习任务很简单,学生个人就能轻松解决,那就没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了。只有当任务难度比较大,思维受阻,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存在困难而需要援助时,合作学习就显得必要了。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准备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田忌何以用弱马胜强马”的问题,老师前拿出了一副扑克牌,选了两组数字,红桃的3、5、7,和黑桃的4、6、8。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4、6、8这些大数,三次比数,两次大者为胜。结果学生拥有大数却糊里糊涂地输了比赛。于是全班同学在这个奇怪的“糊涂”中展开了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气氛热烈。其实这位老师就是非常准确地找到了合作问题的切入点,同时运用“比牌”这个巧妙的“趣味剂”将合作引向深入。

(2)针对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时

有些学习任务尽管难度不大,但是却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而且问题的设置也具有创造性,这个时候分小组合作学习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性问题通常表现为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既然答案不唯一,那么个人自主学习就存在片面性,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才能挖掘更多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以求更完美地解决问题。例如:幽默风趣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总愿意与之合作交流。一位老师在教学《谈礼貌》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合作探讨“该不该讲礼貌?”这一问题时与一位学生合作表演了“牛皋问路”,这位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得全班同学大乐,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不讲礼貌是不应该的,为合作讨论定下了正确的基调。

(3)各持己见,存在分歧时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差异,意见往往有分歧,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互动意识、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

(4)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合作学习并不是“白手起家”,而是要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分组工作,小组内部要做好任务分工的安排,小组成员必须做好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以备在小组中交流与展示。

二、学生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不可替代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教师已经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收集和筛选到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与探讨,这些都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明确后,可梯化程序,为学生引出一条通向目标的道路。如阅读《一夜的工作》后,组织“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主题实践活动,起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交流,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怀念,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次项活动,可这样安排:一是分头寻找资料;二是集中整理资料;三是分头设计方案;四是集中讨论。这样引导,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梯度明了,学生能够操作。

(2)学生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其想法和体验受到尊重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作为主体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并且受到尊重。学生所交流的想法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每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发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每位学生的观点都会被大家认真倾听并得到积极的判定,从而共同生成知识。因此,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就更有利于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3)学生间不同思维的对话,促进课堂丰富资源的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由教师个人讲授,学生接受。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只是来自教师一个人的思维,教师的思维影响了大多数学生,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了幕后指导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他们都有机会将个人的思想与他人交流。并且,这些学生是带着不同的个性和文化背景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个体间的差异性会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在小组内产生取长补短的效果,因此,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所获知识量大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思维的新颖性能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大大地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羽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段话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学生读后虽经教师讲解,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于是,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到这一段时,我便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风景点的录像,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完录像画面后,自己说出三者的位置关系。学生表述虽不如课文生动形象,却也能说得清清楚楚,很快就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2、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旨在组织交流,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积极的指导与引领,合作学习将成一盘散沙。具体来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合理的分组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事先做好分组工作,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分组原则合理地把班级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准备。为了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和各小组间比赛和最终评价的公平性,分组必须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

尽管学生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合作学习,他们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事实上,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是幕后的总指挥者,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合作学习不能任由学生去发挥,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维持课堂的整体良好秩序,抓好课堂纪律,保持较好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监督。教师的监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积极的监督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受到了重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

结果模式图

(3)融入课堂,进行有效指导

虽然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正处在身体成长和知识储备的时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智力、体力还不成熟,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之后,还需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合作小组中,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去聆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交流与共享,相互质疑,在互助学习中不断提升。对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特别的指导,对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而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与讲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合作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小组长收集、整理合作信息以准备在全班交流与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养成的好习惯、获得的成果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因此,课堂合作学习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4)客观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为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一套以小组为核心的良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把小组合作过程评价与小组合作结果评价相结合,但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在过程评价中又要把重点放在考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等行为表现及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以一种积极的互赖关系进行相互合作等。因为合作结果主要体现在合作过程上,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侧重于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有效合作。

其次,要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但要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以小组集体的合作表现及互动情况为基础和核心,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及其进步情况,通过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去影响个人。

参考文献:

[1] 马兰.合作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 靳玉乐.合作学习[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 侯取灵.合作学习初探[J].教育艺术,2006(9)

[4] 李兆君.合作学习呈现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J].宁夏教育,2006(10)

[5] 蒋名平.合作学习理论及其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6] 邱少平.合作学习方式的正确应用[J].教育评论,2006(4)

[7] 谭西亚.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及思考[J].教师新概念,2006(10)

[8] 忻昱琳.合作学习关键在引导[J].云南教育,2006(9)

[9] 罗家平.对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J].湖南教育,2006(11)

[10] 王福显.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篇7

说实话, 好多时候我是装腔作势, 虚张声势, 强颜欢笑, 尽力来撑起一个像样的语文课堂。我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 怀疑这个班学生的淡漠性情, 但是我更知道, 如果刚开始的课堂氛围没有营造得轻松主动, 不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那么以后的课堂将是老师一言堂, 学生死气沉沉, 整个班级一潭死水, 师生受罪。所以我是使尽浑身之解数, 拿出“十八般武艺”, 极尽夸张之能事, 把这帮“服务对象”给“捧”起来, 竭尽全力驱散他们心中的顾虑、阴霾。

这里特别感谢我的两个课代表, 第一堂课征求意见, 他们建议还是搞个自我介绍 (我当时感觉没有什么新意, 没特别打算这样做) , 还真就是这堂自我介绍课松解了大家紧绷的心。自我介绍时我无视他们一副“时时留意, 步步小心”的林黛玉模样, 而是插科打诨, 撺掇怂恿!先拿“稀有动物” (文科班57人7名男性公民) “开刀”, 让“七朵金刚花”羞答答地开, 还好有潘顺鑫、张春红、胡家宝、王文玲、高文婧几位“带头大姐”, 新班级语文课堂就这样风生水起了。

给班主任汪老师建议继续上学期小组的教学, 感谢她的大力协助, 在小组长、积极分子的带动下, 在我的“鼓动吹捧”下, 语文课堂总算起死回生, 枯木逢春了……

现在这帮小家伙们上语文课啊, 那叫一个兴奋踊跃积极, 和小学生都有得一比了。一读文章, 他们手都举得高高的, 抢着站起来, 起来了又抢着读, 以致于七嘴八舌此起彼伏的, 有时候站起来一大片一起抢着读下去, 硬是没有停下的。我只有出个规定, 前面和后面, 后面优先, 中间和两边, 两边优先, 男生和女生, 女生优先, 高个和矮个, 矮个优先, 这样才紧紧张张地读下去。读书抢不算水平, 谈你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再抢, 那才叫水平。嗨, 别小看他们, 还真有不少同学站起来谈, 你一言我一语的, 硬是把季羡林的《清塘河韵》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风格感情特点不同处给说出来了。教的多轻松啊!

我有时候在纳闷, 他们真的喜欢语文课吗?是不是刚开始啊?是不是瞎凑热闹啊?可是几个月都快过去了, 他们的热情没减反涨, 那就不是图个新鲜凑个热闹了。

说实话, 我对这一届学生可没有上届学生期望值高, 主要是他们的综合素质比上届学生差远了, 所以一开始我没报多大的希望, 也就是尽点心而已。可是随着接触的增多, 发现他们虽然语文素养较弱, 写不出上届学生那么流畅那么文学的好文章, 可是他们因无知而率真可爱, 而不拘泥做作, 而充满表现欲, 可比那些故作深沉的家伙们可爱多了。高中了还有这些童真, 太难能可贵了, 哪儿找去啊?我得好好地保护住了, 有这高昂的学习兴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基础弱一些, 文学素养差一些又何妨?

他们为什么兴趣盎然?小组学习, 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来讨论来交流, 话语权给他们, 哪怕只言片语, 哪怕旁逸斜出, 哪怕语意肤浅, 含义却在交流中渐渐明了, 思想就在表达中愈来愈清晰。天天坚持, 时时夸赞, 常常鼓励, 形成习惯, 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自我表现。

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妙处, 这就是坚持鼓励为上, 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 合作探究行动跟踪的收效, 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啊!

更可喜的是他们的进步慢慢显示出来。书读得越来越多了, 课堂表达越来越清晰流畅了, 随笔写得越来越有文学味了, 感觉他们的气质在慢慢改变呢!相信他们一定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浅议合作探究学习 篇8

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它创设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锻炼培养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导的艺术和方法;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新课程强调的合作探究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 它是建立在新理念上的现代学习方式,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集体共在行为, 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经验共享、师生共进, 有利于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学习方式。因而,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必须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多种形式。在班额人数较多, 不能采取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就应分组, 笔者认为最好的分法是采用6人一组的分法,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异性搭配, 同一组学生坐在前后桌的位置。这样配置有利于课堂上开展活动, 有利于管理, 有利于互相帮助, 有利于把竞争从个人行为变成集体行为。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之后, 在老师以伙伴和朋友身份的参与下, 给学生以充分展示才能和挖掘潜能的机会, 大家共同讨论, 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活动制度、评价制度, 以起着约束、鞭策、指导、促进、激励作用。

二、精心培训小组长

小组长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决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但是, 小组长来源于学生, 他们没有领导别人的亲身经历, 缺乏领导经验, 需要老师的精心培育。因而, 小组长确定之后, 必须进行认真的岗前培训, 教给他们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所采取的组织领导方法, 教给他们管理小组成员, 协调人员关系, 处理矛盾的基本策略, 训练他们团结、关爱别人的情感与态度。是否进行了岗前培训, 决定开展小组活动的效率与质量, 因此要精心挑选出在学习上, 尤其是在组织能力上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况且, 素质教育不是单纯传授文化知识, 而是通过各种途径,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

三、合作探究应该贯穿学习全过程

仅仅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只是一种被动的、零打碎敲的学习, 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情趣, 难以形成交往合作的意识, 更不能提高交往合作的能力, 也就谈不上学生个人潜能的挖掘。所以,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用于课堂教学, 而且要用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用于学生的日常活动管理。在课后, 小组长先领导大家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然后大家一起批改作业, 在批改过程中, 边批改交流边帮教, 这样对于发挥优生作用, 及时帮助那些课堂上还没有懂的学生学懂弄通, 不至于使问题积淀而成为后进生, 是大有好处的。

把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感与态度,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 让大家都在一个融融的集体中学习、生活、实践, 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 倘若教师懒于参与, 缺乏指导或撒手不管, 一旦学生兴趣回落, 再去调动, 那就事倍功半, 甚至半途而废。所以, 要保证合作学习健康、高效、持续发展, 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1.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 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变成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不能认为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就可以撒手不管, 让学生放任自流, 相反, 实施新课程, 老师的责任更重, 任务更多, 事情更忙, 老师不但要上好自己的课, 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而且要积极参加学生学习活动, 和学生一起进行社会实践, 关心学生所走的每一步, 积极为学生铺路搭桥。

2.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首先要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新学习方式中, 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无论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 教师和学生对新学习活动都是未知的, 在学习活动中还经常出现新问题, 无法完全预想得到,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只能去共同面对问题, 共同去探索, 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所以, 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 教师对学生也只有是启发引导, 帮助促进, 做到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同时要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不断向上攀登。

3.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的控制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篇10

一、课前“未雨绸缪”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上课前全面、细致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是开展合作教学的有效保障。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预习而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 在合作活动中学生会出现保持沉默或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现象。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 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 提高听课效率。

例如在单词预习方面, 教师可指导学生听录音跟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节奏等, 注意单词的发音、构词法、词的出处、词的例句、词的文化背景。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将有关话题的词汇汇总到一起, 学生的词汇网络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对于难理解或不会用的单词和词组, 不必过分纠缠, 可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当然, 我们不得不承认, 预习的实际效果很多时候都不太理想, 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 在预习时也较为盲目, 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比如可以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 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将疑点和难点进行注明等, 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搭建起知识框架结构, 达到发现性的学习目的。

二、课中实战演练

在学生自主预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始小组讨论。不管是“捆绑”式、多轮分组式, 还是活用自主式, 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树立起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的意识, 才能突出合作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潜能。

例如在学习Public Signs一课时, 单词的记忆通常都是枯燥乏味的, 如mean, danger, should, shouldn’t, litter, park, cycle等, 但由于小组长的监督, 组员间的竞赛, 反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增无减。在课文的朗读合作环节, 可以让小组内其他成员欣赏和模仿成绩优秀、发音标准的学生, 帮助其他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使得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最后的合作归纳知识环节,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能听懂会说和会读单词和词组, 如:public, a, sign, grass, quiet, touch, keep, off, 能正确听说读写句型: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you shouldn’t...

在小组讨论后, 还可以进行组际交流, 由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在组间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 同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形成一致意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也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英语课堂。

三、课后温故知新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课后的复习和巩固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 人的记忆是一个曲线的过程, 要想记得牢, 就得反复地记忆知识并巩固和强化, 尤其是对一些单词及语法点, 不经过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 很快就会忘记, 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 这是对上课学习的继续, 能帮助学生记忆所学习的知识点, 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消除学习上的“欠债”, 走向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

在复习前,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目标, 对复习内容及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知识点的疏漏。比如以教材为本来归纳语言点, 注意基础单词、词组、句型的过关, 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 而不是一味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练习、试题上, 应当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复习教材上的对话和课文, 通过练习在实践中掌握重难点、易混淆、易出错的语言点, 通过练习让他们重点消化吸收。

对于课后的作业, 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内学生自改及互改的方式, 由成绩较好的小组负责人监督、指导。让学生自己当回“小老师”, 他们也会更注意作业细节的把握, 不仅可以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 也可以让学生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 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

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趣味性 互动性 实践性 高效物理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式教学的挑战与突破。这个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与合作性。它是构建互动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受的状况,还原物理学科的生动与活泼。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而主动的互动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新见解、产生新认知,最终达到学生对原本抽象深奥而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探究的主人。这样更加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正是现代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现结合笔者具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开展合作学习增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有兴趣,自然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脑兴奋,会不断闪现新思路、新方法,这样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而且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真正爱上物理学习。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学生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与其他成员一起来展开探究,这样的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单调式学习。对于精力旺盛、喜爱交往的初中生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愉悦的交往,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趣味学习。

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的全体性,这将小组学生紧紧地捆在一起,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组内成员异质,可以实现“兵带兵法”,让中差生在优生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合作任务。这对于中差生来说,可以增强自身的信心,享受成功的乐趣,可以让他们重塑勇气、重拾信心,对物理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于优生来说带领小组成员来完成任务,可以强化学生的荣誉感与成就感,让他们对合作学习更向往,对物理学习更有动力。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中增强学生情感融合。使得课堂教学更活跃,真正让物理教学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

二、开展合作学习增强教学互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在机械地记忆这些基本的概念、公式与定理,根本谈不上理解与运用,学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旁观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本课堂教学,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讲堂,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探究的多向交流,是学生真正的学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主线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不再是机械地灌输,而是主动地构建;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真正实现了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是一个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平台。

例如,在学习串联与并联电路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开积极的探究,让学生做教材上所安排的通过开关来控制灯泡的实验。各小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制订不同的实验方案,画出相关的电路图。然后展开积极的实验操作,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认真记录下实验现象与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在小组内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然后由各小组选取代表在全班集中进行成果汇报。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做补充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对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中,各开关控制灯泡的情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将全体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开展合作学习增强教学实践性,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

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是以知识教学生学教材。这是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整体实践运用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而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扭转这一局面,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提高物理教学效益就必须要转变观念、要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学方法。也就是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体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与实践性,即新课改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学生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将学生集中起来,以小组为单位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宽广的生活与丰富的社会。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学习、提升。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从而能够让学生对物理学科形成正确认识,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物理学习、爱上物理学习。

例如,学完串联与并联,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调查家里和教室的电路情况,并画出相关的电路图,使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并让学生帮忙设计一个电路图,要在班里举行一次联欢会,需要用彩灯来布置教室,让彩灯依次点亮。这样的环节设计将学生的视野由教材引向生活,变学为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各小组都拿出了可行的方案。这样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开放性,将学习置于宽广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运用中理解,在运用中内化,使得学生对物理的认识由枯燥学习上升为灵活运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探究意识与物理实用意识的增强,更加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学生展现自我、互动探究的最佳平台。学生不再是枯燥、机械而封闭地被动学,而是生动、自主而开放地主动学。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高,学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这正是推进物理教学改革,构建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改革之路是漫长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停下学习与前进的步伐,要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先进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才能让合作学习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爱香,浅谈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物理教师,2012(7).

[2]张帆,关于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新课程(中学),2012(8).

[3]张江慧,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2)

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篇12

一、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

1. 人员分派,如何分组

一般分4个人为一个小组,整个班级被分成10个小组左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长时间观察了解情况,可以安排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比较活泼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补互促,也可以安排学习稍好的同学和学习稍差的同学同一组,有利于互相帮扶,还可以把同样优秀的同学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得到更精确更深层次的结果,更可以让同学们自主组合找自己比较要好的伙伴一起,这样同学和睦,减少别扭,有利于大胆合作。每个小组一定要有一位组长,教师对组长的要求是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组织能力强,小组成员比较信服,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安排好小组内部工作分配,检查监督,表扬批评,当组员之间针对某个问题有争议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做出定夺。

2. 实验工具的准备

实验要研究同时抛两枚硬币后,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是多少,这样需要两枚硬币。

3. 实验记录的准备工作

每一次实验总会得出一个结果,四百多次的结果只靠学生脑子记当然是行不通的,如何巧妙的设计表格准确的记录每一次的实验结果,每个小组还要动脑筋思考,可以用“正”字法。因为实验的结果绘制在折线统计图上才可以清晰的看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趋近于稳定,所以每个小组还要准备好一张大大方方的折线统计图,备以用处。

二、合作学习的真实过程

1. 实验规则的拟定体现“合作”

对于实验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是由自己来讲解新知识,而是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主地探索新知。但是让学生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教育的作用,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即将进行的实验,同学们经过考虑和商量,决定每个小组进行40次的实验,全班有10个小组,这样把每个小组的记录累加起来共有400个实验结果!其实正是这样的分、合才可以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集体动力”,这种动力正是合作学习的向心力。

2. 实验过程的操作体现“合作”

实验过程的气氛超乎想象的“热闹”,但并不杂乱,每个小组的成员有秩序地一个人抛,一个人记录,一个人查数,一个人监督。同学们紧张的准备报结果,由于累加,所以除了第一小组可以直接报结果外,其他的小组要把自己的结果加上前一个小组的结果求和后作为填表的数据。为了数据不出错,大家推选两名他们信赖的学生作为总监督,监督累加时的数据是否合理正确。记录累加数据的过程其乐融融,同学耐心的等待一个个数据的出现,认真地抄录在自己的书上。接下来计算出现“两个正面”和出现“一正一反”的两个频率,由于计算方法雷同,为了节省时间,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仍然小组合作,由组长分配每个同学计算几个,然后再汇总起来。

3. 实验结果的汇总体现“合作”

当同学们小心翼翼的绘制好了折线统计图,“咦?这两条折线越到后面越平了。”这时老师再启发他们:“折线代表的是频率值,它到最后有没有接近某一数值呢?”“有的,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值接近25%,出现一正一反的频率值接近50%”。老师继续问:“其实,我们思考,同时抛两枚硬币,最终会有几种可能呢?”“四种,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这时,有反映快同学的马上说出:“这四种情况的出现机会都是25%,不过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可以归为一种情况,所以出现一正一反的机会是50%”。“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的实验是成功的吗?”“成功!成功!”同学们欢呼起来,甚至有的同学鼓起掌来。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来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平稳时的频率)可以用来估计这一事件在每次抛掷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合作学习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总之,“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让学生都能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友善的竞争,怎样主动地学习,提高了表达、思维、创新能力和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使得老师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

摘要:新教育实验中的合作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并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当遇到困难时,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和群体合作中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学生正是在这种克服困难的努力中得到加速发展的。

上一篇:高速公路建筑下一篇:植物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