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2024-10-14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1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 抑制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 激发学习兴趣, 能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开展小组活动, 能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景;营造积极氛围, 能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加强师生交往, 能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因此, 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合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 努力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1.1 歌曲、游戏激趣

轻松愉快的歌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净化人的心灵, 提高人的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引进歌曲, 以歌促学, 以歌带学, 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把学生带入英语的天地, 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 在歌声中交流, 在歌声中吸收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可自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并有利于初学者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对于英语中的对话, 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真实的环境, 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如在教学购物的对话时, 老师可让学生把教室设计成超市模样,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角色可担, 或为售货员, 或为顾客。在自然的环境下, 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 都有收获, 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 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1.2 利用成功体验激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仅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而且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 他们期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 同时渴望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尤其是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随时捕捉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 帮助学生形成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直观教学激趣

利用直观教学把理论、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 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学得的知识易于巩固。

在教学中, 除了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外, 也可利用直观教具和简笔画等教学媒介, 把教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2. 开展小组活动, 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难以使学生的个性、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协调者和创造者。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小组活动的方法和要求, 以及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所运用与掌握的知识。活动中, 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 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营造积极氛围, 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并积极投入状态, 从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 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氛围, 以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 使学生如沐春风, 不知不觉地亲近教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 就能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

4. 加强师生交往, 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 既有师生的交往, 又有生生的交往, 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如在呈现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 通常利用实物、图片、体态语和多媒体等手段设置一个情境, 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把语法或语言知识展示给学生, 并进行操练。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 让他们围绕特定的话题开展对话, 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影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将这三种学习方式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所进行的恰当组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给他们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以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教育局 刘淑梅

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我采用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以及教法与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自我预习、自我质疑、自我反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老师过多的讲解、机械地练习是造成学生学习被动、不动脑筋、不会创新的主要原因。其实,学习探究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让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长征》课时,由于诗句精练,概括性强,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容易,特别是第二、三句。我先让学生自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哪些是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点词语读出来,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特别是学生在读第二句时,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去揣摩“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腾”就是“翻腾”,“细浪”就是“细小的波浪”,“走泥丸”就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在这层意思上,让学生再读诗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细浪”“泥丸”与前面的高山好像是不相关的。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因为他们内心里有了疑问,迫切想要解決疑问,就会充满兴趣主动去讨论、去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环节,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知识。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学中先抓“找”这条主线,通过读、议、讲、练等,训练学生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又通过多种形式读,学习书本上的语言,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不但……还……”等句式说话。再抓“变”这条复线,在逆向思维中训练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依据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读的方式,借助图画训练学生语言能力,有时又让学生把语文文字表达的内容再现成画面,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迎、追、游”及重点句子时,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急切的心情,然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操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群体活动,让学生上讲台画一画,贴一贴,动一动,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为“学”而“教”,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保证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了学习。

四、读议结合,以活动促发展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书,通过教师的范读、领读、伴读、引读,学生的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轮读、分角色表情朗读等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因材施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熟、读通、读懂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过程,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有机会说,就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形式。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我在教学《趵突泉》时,在学生充分读、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问:“谁愿意把描写大家的句子读一读?”有很多学生举手,我就让这些举手的学生依次都站出来,来读一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谁读得好,他们没有参与学习活动,我就让他们齐读文中描写小泉可爱有趣的句子,给他们提供朗读的机会,并以男女生比赛读,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

总之,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天性和聪颖,充分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了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无须多言, 这种学习方式必定是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 唯有以认真研究、积极实施为己任, 吸引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未知的事物,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培养、发展各种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 大胆尝试, 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主就是指学生主动的学习,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做学习的小主人。新课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自学为主, 通过学习教材, 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答疑, 让学生去解疑,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上课伊始, 在汇报预习收获的基础上, 我提出:对这篇文章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对文前预习部分、文后思考练习的参考以及自己的思考, 最后讨论归纳出几个问题, 这就是学生自己为本篇课文确定的的学习目标,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 而且也都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给予尊重。

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建筑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 没有个体切实的学习为基础, 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 组长至关紧要, 他们必须经常培训, 如:教会他们如何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 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如何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在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组内朗读课文。讨论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扩展思维的, “多维性”问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 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有统领全局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学生效率的集体性作业。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 讨论形式可以是诊断式、辩论式、连锁式、分割式等。通过实践, 我发现, 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中, 乐于参与学习, 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

学习和实践就是探究。“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十分相近, 主要的思路上一致, 它是以教师先举出实例,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 从中“发现”概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 人类思维的基本任务, 就是给纷繁复杂的事务现象进行分类, 我们才能得到对世界的明确而又有条理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质疑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对任何事务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有不唯书, 不唯师的敢想敢说的探究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5

一、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盲目地学习,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组合起来,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适时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更加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二、为什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传统的教学以师传生受为基本模式,以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获得为主要内容,以记忆的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学习。不可否认,讲授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如传授知识的系统性、示范性、高效性,但讲授的教学方式缺乏民主思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往往采用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传达一种观念,通过一次考试,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违反了语文和教学的规律,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教学的求异性、互动性、多元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学程序上,讲授过程不免呆板: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如此教学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满堂灌,其弊端显露无疑:课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讲授法,讲授法一直沿用至今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生命力。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三、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一些教师忽略了教材的地位,注重表面形式,过分淡化教师的作用。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着放任自流、缺乏控制的现象:老师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老师站在一角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请学生发言。这样使学生参与度不平衡,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形式化。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很多老师提前布置好问题让学生提前查阅,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所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发言,结果花费了很多时间。这种查阅资料的本质不是探究。新课标指出,引导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这种形式热闹的“资料回放”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学、小组讨论和查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是被老师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应受到注意。小组学习时,学生的思路很容易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使一些同学放弃一些创造性的观点而造成人云亦云的情况;由于组内成员层次有别,那些反应稍快的同学总是较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稍迟钝的同学只能听完“恍然大悟”,这就使一些写生丧失了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机会。

四、合理化建议

概括地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做到:

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语文知识是人文性的不应该被僵化,学生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是不应当被人塑造和控制的。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控制课堂局面,走下讲台深入课堂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就应该采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适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

再次,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还可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时激发竞争意识。课堂讨论之前先要求独立思考,不准发言,将各自的疑惑或观点作简要记录之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话可说。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准备之后带到课堂上交流,这要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除此之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一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平等对话”就是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师传生

受,所以老师必须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可以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后提出疑问,以书面的形式上交,从中选取一些有讨论价值和启发功能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不易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时,教师应指出文章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做引导和提示。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定论式的陈述性材料转换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定论型的知识按其逻辑关系分成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使学生在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掌握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6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74-02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实施这种方式学习,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收集信息的能力都随之提高了。学生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课程改革让我尝到了甜头。下面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字里行间洋溢着南海英雄儿女们爱大海建西沙的豪迈情怀,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那么,怎样透过文本回归圣地,饱览秀丽景色,领阅风景与人的和谐统一之美,激发出学生油然而生的向往、追求之情,达到教育教学双丰收的目的呢?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后文的学习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在简单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后,就播放有关西沙风光的录像。学生看着美妙绝伦的画面,听着亲切优美的配乐朗读,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看见他们如痴如醉的样子,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句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可爱的地方,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感悟。新课标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而朗读联系着你对文章的理解和接受,然后通过读来表达。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思维理解的过程。另外,读对语言综合发展起了锻炼的作用。朗读好,理解能力强,反应快,就能出口成章。朗读好,能培养一个人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我总是想尽办法鼓励学生读。如“读了一两遍课文就敢站起来读的就是了不起的人,谁来做了不起的人?”“谁能超过他?”“谁愿意比赛读?”“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选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等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读,特别是后进生,在朗读中建立了自信心,燃起了对学习的希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主动学习是探究、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在自主与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探究式的合作。

如学生在看完录像、充分朗读后,对西沙群岛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时,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物然后板书。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都是老师来板书。而现在我把老师的这项“专利”让给学生,学生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他们也可以当上小老师了。

接着,我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在二到六自然段中选喜欢的一段内容来学习。因为小伙伴是自己的好朋友,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喜欢的,因此,学生完全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学起来特别轻松愉快,讨论特别积极热烈。老师只是在学生汇报时做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串讲、串问,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

学生展示完学习成果后,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质疑并在全班内解决。三年级学生是有能力提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的,如有学生问:“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这是文章的教学难点,不用老师提出来,学生自己已经提出来了。其他很多学生用他们查找的资料或平时观察到的事物举例说明,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请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吧,放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发现才会有创造能力。

四、精心设计,放飞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学到海底动物(珊瑚、海参、大龙虾)一段时,我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相关的内容背下来,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经过学生的理解、想象做出来的动作,真是有趣极了,引来其他同学善意的笑声和鼓励的掌声。

学到海鱼一段时,在学生充分体会到鱼多,并且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后,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就是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内容删掉,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填出书上没有提过的鱼的形态,然后完整地说出来。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不但能说出各种鱼的形态,还能用上比喻句,语言能力也提高了。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找好朋友练习做导游介绍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们都离开座位,找到好朋友分好任务就兴致勃勃地讲开了。课堂上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

课程改革在不断的进行实践中,我们老师不要怕失败,勇敢去创新,总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本课的学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海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三是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语言中的“意味”。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7

一、以自主学习为主,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传统教学的弊病在于由教师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都由教师掌控, 这种教学往往是“重结果, 轻过程”, 学生只知道学了什么, 而不知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事实上, 知识不是靠外界强硬灌输到人的大脑中去的, 而是主动接受和建构的过程, 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学习, 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高中信息技术《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为例, 这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前我设计一个任务, 就是通过网络查找目前世界上濒危动物华南虎的数量, 要求看谁用时少。这样就开展“竞争”, 并就各种查找方法进行优化比较。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 我总结出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种学习方法学生非常喜欢, 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 师生感情要和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综上所述,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方法, 调控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立小组合作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以竞争性的学习为主, 这种竞争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学生间也多是以个人学习为主, 学生间的合作很少。这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 新课程强调的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合作学习是利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动, 形成师师、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互动, 让学生在合作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 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高中信息技术是较为特殊的一门课, 虽然要求是非“零起点”教学,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式学习。开学初, 对全班同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做一个统计, 分成较好、一般、较差三种情况, 按1比1比1比例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为组长开展合作学习, 并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开展交流、总结和调整。通过实践发现, 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但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小组人数一般以3~5人为宜, 人数过多不利合作;选择一个学业成绩较好、同学关系融洽、有责任心的同学为组长;每个小组成员按各自的能力、特点安排角色;要求小组成员平等参与, 人人尽责。这种平等基础之上的合作与交流, 不仅学生间的关系和谐了, 而且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也和谐了, 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 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亲自探究来尝试解开“疑问”。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也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智慧。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难易适度、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当然, 这种独立探究式的学习, 对于具体的学生而言, 并不一定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 而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学习环境中独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起来。

学讲方式下的合作学习探究 篇8

学讲方式是师生互动交流创造性的基础, 不仅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一在数学实验操作时, 组织合作学习

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 也需要实验”。数学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热情, 合作学习是数学实验教学较好的方法。如教学椭圆的定义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对椭圆图形的认识, 介绍椭圆定义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椭圆的图形语言进行探讨。课前准备绘画椭圆的工具和材料, 在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下画出椭圆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加强数学交流,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在类比推理时, 组织合作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 类比推理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可以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数学中遇到类比定义、类比性质、类比方法等都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例如学习双曲线时, 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定义说出双曲线的定义。回顾椭圆方程的推导过程, 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推导双曲线的方程;若{an}为等差数列, 且k+l=m+n, (k, l, m, n∈N) *, 则ak+al=am+an。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时可以类比等差数列的这个性质;在平面几何里, 有“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 求它的内切半径r”, 类比方法求解“已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 求它的内切球的半径r”。类比推理是理智的桥梁,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在章节或专题复习时, 组织合作学习

在数学章节或专题复习时, 可以尝试让学生去整理知识,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导数内容后, 组织合作学习, 由学生画出导数知识结构图, 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圆锥曲线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描绘圆锥曲线逻辑联系图, 巩固所学的知识;在高三复习完三角函数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总结本专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深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在分类讨论时, 组织小组学习

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 含有参数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心思缜密, 有条理性,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研究问题的严谨性和数学素养。

五在解答一题多解问题时,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波利亚指出: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题。一题多解是数学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当的反思,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解法1:根据点B和F2的坐标, 写出直线BF2的方程, 然后与椭圆联立方程组表示出点A与点C的坐标, 利用F1C⊥AB求出离心率e的值。

解法2:设点A的坐标为 (m, n) , 知点C的坐标为 (-m, n) , 由F1C⊥AB, 可以表示出点A的坐标, 然后把点A的坐标代入椭圆的方程, 求出离心率e。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篇9

一、合作学习的网络支撑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 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场所。

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 由于缺少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接触, 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常常要有意识地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和投入程度。按照交互活动的时间特性, 网络环境中的交流通常可以分为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同步交流是实时的、活生生的交流, 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会议、聊天室等实现。异步交流允许交流双方不在同一时间参与交流, 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BBS等实现。另外, 按照双方的人数的不同, 交流活动可以分为一对一的交流 (如电子邮件) 、一对多的交流 (如BBS、邮件列表) 、多对多的交流 (可以通过计算机会议系统、BBS、MOO等实现) 。网络资源丰富, 技术手段多样为合作学习提供可能。网络极大地扩大了交互范围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在关于异步远程教育的研究中, Moller按照交互活动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不同支持作用划分了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构成侧面:学术性支持 (academic support) 、认知性支持 (intellectual support) 和人际性支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 。

首先, 从学术性支持侧面来讲, 合作学习中一类重要的成员是助学者, 他们会在与学习者的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教师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 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 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借助网络, 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 教师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在这种沟通中, 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 他们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活动。重庆电视大学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事业上, 重点建设与发展各专业各门课程的“网上课堂” (主要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线性组织) , 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外, 还积极建设了若干个主要以非线性形式组织各类教学内容和知识信息的教学子网站, 如中文的“语文新干线”、“语海拾贝”、“普通话时代”、“语音诊室”、“网上语言角”、“文学大观园”、“文学走廊”和“演讲族”等。这些子网站不仅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场所, 同时也有利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架构复合型知识结构, 参加网上合作学习的学生颇有感触地说:“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全国联网, 一流的教师, 一流的教材, 一流的教育技术, 为我们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网上学习实行交互, BBS讨论实行实时和非实时, 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跟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电大的校友网上交流, 大家各取所需, 各尽其能, 面授教师的导学与解疑, 使我们提高了学习效率, 并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就是我在电大学习中的最大收获。”

其次, 从认知性支持侧面看, 在合作学习中, 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利用电子邮件、BBS等, 学习者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 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 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 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习者的理解, 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这样, 每个学者都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见解, 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 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 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在合作中, 为了共同的目标, 他们互相倾听对方的思想与意见, 与组员互相团结一致, 使组员都得到进步与发展。有学生说:“我发现, 上网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很好, 有时候, 遇到一个让我非常苦恼的难题, 我就会放弃。可现在, 参加网上学习活动已成为我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网上资源极其丰富, 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

再次, 从人际性支持侧面看, 在远程教育中, 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 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而远程学习方式对学习者来说较为陌生, 他们要适应这种学习, 尤其是要学会使用其中的各种技术媒体, 颇感困难。很多学习者往往不能将学习坚持到底。因此, 除了上文提到的学术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之外, 远程学习者还需要获得人际性支持, 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通过在线辅导、FAQ或咨询员等为学习者提供引导, 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何进行网络沟通等。另外, 学习者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 相互提建议, 通过这种人际沟通, 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 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这种交互性是双向的和多对一的, 学生的疑惑能及时地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之间不管是否属于一个学习小组, 只要志同道合, 也能通过网络交流学习体会和发表个人看法。

二、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

网络不同侧面的支撑给网络下的合作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互动, 主要是多向型互动方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环境下, 合作学习将能够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本校教师的讲义、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 而且可以向异地的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在论坛上先发几个相关主贴供同学们在线讨论、回复。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批评或赞同别人的观点。以论坛为载体可以消除学生的羞涩心理, 让学生尽力发挥、充分体验。

首先,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交流既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也可以通过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双向通信机制来实现。随着电子邮件和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 讨论版和email是支持师生之间异步交流的重要工具。讨论

“老师, 今天我们选择坚强, 我们不哭, 我们会想你, 你也要想我们, 记住我们, 记住永远的计2班”。

“老师, 谢谢你, 谢谢你没有抛弃我们, 没有放弃我们, 我们谢谢您……”。

“老师, 今天我和你分别比和家人、最好的同学朋友分别还要难受, 曾经我的无知懵懂给你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在火车启动的这一刻, 我觉得我以前好幼稚, 我为我曾经犯下的种种错误真诚的向你说一声:对不起……”

火车刚驶出站台, 同学们给我的短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看着这一条条感人的短信, 回想刚才在上车前所有同学手拉手站在我的面前, 向我深深的一鞠躬, 齐声说:“谢谢你的付出, 我们最亲爱的老师妈妈。”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我感觉到他们真的长大了。

在刚接手这个班时, 我真的很不情愿。这个班学生全部来自一个地区, 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工作过几年, 有的高中已毕业, 有的连初中都没上完;年龄跨度也大, 最小的14岁, 最大的已23岁了。这个班上大多数男生好斗, 爱逞强, 社会习气相当浓, 学校大的违纪事件中, 基本上每次都有人参与。如肖××、黄××、王××还是多次打架事件的组织者, 策划者, 这些学生越闹越不像话了。

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反复无常, 每次班上出事情找他们了解情况、谈话, 他们都能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 然而下一刻却又犯同样的错误。就像有一个同学在开学第一个月的总结中写道:在这个月中我反复的犯同样的错误, 我知道自己是错的, 我感到很不快乐……我想过退学……可我看见父母的辛苦, 我也很想改变自己。在这个班上有类似情况的学生很多, 他们的心底迷惘, 找不到出路, 有的甚至麻木, 但内心深处又渴望重生。在这样矛盾而迷惘的情绪中, 他们总是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明知故犯。一次、两次、三次……很多时候, 当我面对这样一次又一次犯同样错误的学生的时候, 我都在怀疑自己是方法不对还是能力不够。想想自己每天早

版在提供结构化课程的异步交流方面非常有效率。论坛允许小组开辟话题进行讨论, 然而, 只有教师干预讨论, 并采取措施激励有意义的讨论并使之继续下去, 才能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激发起与课程学习进度相关的讨论。讨论可以按照文字教材的章节进行, 学生可能会问一些课本材料中出现的问题。当一个学生在理解这些材料有问题时, 大部分情况下, 其他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而在教师回答问题之前, 通常会有其它学生做了回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教师应该强化或更正回答, 并补充一些信息。

其次, 网络下的合作学习更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网络使互动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上进行, 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减轻孤独感, 增强教学效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共同的认识成果。

另外, 网络下的合作学习强调师师互动。合作学习将师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 扩大了教学系统的外延, 并将之视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因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 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 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 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最后, 学生与学习材料的互动。高互动性的学习材料既可以

不抛弃不放弃

——班主任工作的永恒话题

◇朱健

上和他们一起锻炼, 陪他们上早自习, 白天面对他们稀奇古怪想法, 晚上就寝时与他们谈心, 我觉得付出是否值得, 真想放弃他们算了;可当他们真的有事时, 我又会第一时间站在他们面前。

面对这样一个班级, 我一次又一次的想放弃, 但我的责任心一次又一次的重新面对。在反复交织中, 我们共同迎来了毕业。没等我心里的大石头着地, 心又被悬起来:在毕业前的那天上晚自习之前, 我正在吃晚饭, 突然接到班长左青青的电话:“朱老师, 快来, 班上黄进和乔松羽打起来了!”我扔下碗往办公室跑, 还没到办公室班长又打来电话:“老师, 你怎么还没到啊, 他们在教室, 打的不可开交了, 快点啊!”我急冲冲地跑进教室, 没有打架, 更没有人在劝架, 迎来的是全班的笑脸和他们专门到县城精心挑选的礼物。那一晚, 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毕业前夜。

在这一年中, 我陪他们一起欢笑, 一起哭泣, 一同成长, 一同进步, 让我懂得学生工作本来就是问题叠着问题, 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班主任在处理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 从而心生讨厌。可是古人说了:长路无轻物。坚韧才是班主任工作中真正的精神所托。学生的蜕变让我理解了“不抛弃, 不放弃”的真正涵义。

满足合作学习的需要, 又有利于教学规模的扩大。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计算机学习单元, 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 实际上就是模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数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开发计算机指导的高互动性学习材料成为可能。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建立合作学习环境,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讨论、交互与合作, 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运用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相比,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 便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互, 提高了沟通效率, 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信息组织。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合作学习。计算机网络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有助于学生适应班级教育以外的校外学习与远距离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为在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中, 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向导”和“监控者”, 而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能动的。

远程教育的三种核心交互活动互为联系、互为促进, 有效的师生交互能大大促进学生与学习资源交互以及生生交互的质量。进行资源的极大共享, 取长补短,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交际、合作能力。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使学习者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 真正体现学生在远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合作学习是网络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本文分析网络环境对合作学习的支撑, 探讨网络环境中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10

一、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他主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自主学习, 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受动性、依赖性、同步性”, 自主学习有“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三大基本特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伙伴及学习问题。其次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保护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乐学、愿学、会学。

二、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 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 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有了变化, 而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学生不但自己要学习, 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生学习, 以全组每一个学生都学好、学会为目的。教师则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奖励和评价。因此, 合作学习具有“互助性、集体性、责任性、社交性”四大基本特点。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或明确的问题, 合作前进行合理分工, 让每一个学生在任务或问题中都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 活动中互相支持, 互相配合。其次, 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加工, 对活动的成效进行共同评价, 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合作精神。再次, 需要教师长时间精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教师要经常性地、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表达、敏于表达、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三、探究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等等。在这种状况下,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质疑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 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为此,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探索发现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自主发展, 因此, 它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四大基本特点。倡导探究性学习, 首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 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提出包括与教师不同的想法。其次, 教师要教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辨析”、“启迪质疑问难”等都是几种常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只要长时间培养,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11

作为新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小,容易沟通。作为一个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我,接受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年级——三年级。

三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了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学生的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单独行动(如可以不用大人陪护自己上学和下学),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单独出黑板报)。一方面身体的发育、学习与生活的变化使三年级学生的心理有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有了一些合理性的独立思考了,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了,能够参与大人的谈话,而不像以前那样随意插入大人的谈话。敢尝试去做一切事情,不像以前那么听从权威。

针对学生的这些变化,采取与一、二年级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三年级学生刚刚萌发的独立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充分相信学生,时刻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展个性,表达个性,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殆尽。

逐步建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检查预习,明确目标——定向自读,整体感知——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重点研读,深化理解——梳理小结,整体理解——反馈练习,巩固运用。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试图通过强调预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的能力,在老师的定向调控下(例如:课前布置预习题),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自学;在师生讨论这一环节中,我着重抓住学生在思考后的发问,来引导学生的发问能力,往往可以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利时机。就比如我班的一位学生,成绩不错,唯独不爱思考,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课堂上我通过经常提问的方式来锻炼他,刚开始时,他也是站起来说不会,我也是让他随便说,慢慢的有时会说到问题的边上,这时我都会鼓足了劲表扬他,让他体会到成就感,渐渐地,变得爱思考了。

另外,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热烈和谐的讨论气氛(在此可以利用不同桌子不同的摆放方式,我们班上语文课的桌子摆放与平时是不一样样,摆成六人桌聚在一起,方便讨论),鼓励保护学生的发言欲望,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地展示思维过程;重点研读的环节,是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思与辩的机会,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更是引导学生深化思维的过程;三年级学生的归纳能力是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归纳,不再那么依靠老师。为此,我采取的方式是让他们在课文中写批注。刚开始他们连批注是什么都不知道,为此,我是经常在课堂上时不时的讲有关批注是什么?如何批注?并给他们做示范,更重要的是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不被条条框框束缚住思维,不仅要多鼓励学生的举一反三之举,而且要培养呵护学生怀疑、挑战权威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这样,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批注,并在批注中得到了快乐。

综合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师的我主要任务是通过六个教学环节当中的外显性学习行为:预习——自读——讨论——研读——小结——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教学模式的张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步转变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们不仅指导学生自学,更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品质和习惯的形成,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我们班的语文课都是按照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自学。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后进生,不留死角。学生各自发挥擅长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或讨论,或交流,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成员的思维优势,提高自学效果,其优点是很明显。

优点之一:在学习的互动互助过程中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特长,集中大家的优势力量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不但做到全员参与,而且做到集思广益;既使学生的人际智力在合作交往中得到有利而充分的发展,又可以让学习小组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逐渐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形成从他人身上吸取长处的谦虚好学的精神。

优点之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感到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没有心理压力。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想象丰富而且大胆,发言踊跃,往往在各抒己见中引发激烈的争论。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得出的答案全面与否是次要的,教师更关注的是营造一种和谐自由的讨论氛围,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争辩中因受他人启发而扩展自己的思维想象空间,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潜移默化地形成乐于表达和善于思辩的习惯。

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外知识量,我们班布置学生每天积累4个成语,登记在积累本上,对于这项作业的检查工作就让合作组的组长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发现孩子们对于这项作业的积极性就大大的提高了,因为是由同学来检查,而三年级的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又是比较强的;作为检查的组长,为了能检查出同学作业是否有认真完成。此外,在平常的语文课上,在讲完后都会询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还有疑问,从学生的问题中其实也是可以点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篇12

一、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合作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常规课一般会涉及这样几个教学模块:预习研讨, 展示反馈, 质疑解疑, 训练检测。其中四个模块均以学生活动为主, 尤其在“质疑解疑”板块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上师生的合作与探究显得至关重要。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playing basketball”?首先给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通读课文中的对话, 进而了解该句型的功能 (想了解某物的一种问法) , 然后就可以进入“合作”学习阶段, 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训练和师生之间的对话训练。训练中, 我们可以就引号中内容进行更换, 关注身边的事情并就事论事。问法的变化还有“How do you like...?”或“How is...?”省略的部分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在进行知识拓展时, 可以让学生来讨论具有相同功能的句型, 并分析各自的句子结构及答语。无论是合作还是探究, 我们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方法的革新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中学生减负。而减负的根本出路就是———“保证课堂的高效”。作为青年教师, 时常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 力争把每节课上好,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语法课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 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

以往的语法课, 我们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做记录为主。在课堂上通常是学生很专注记笔记, 只要是教师讲的都要记下来, 在稀里糊涂中度过每节语法课, 遇到眼花缭乱的题型时, 还是没有知其所以然。就像学游泳一样, 只在岸上学理论, 不下水练习, 结果还是不会游。只有亲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才能有所收获。

1. 名词专题

I am a student.My teacher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achers.首先把所要研究的目标写在黑板上, 然后分组学习探究, 由学生找出名词的作用、名词单复数的变换规律、名词所有格、名词作定语等知识, 并由学生从课本中再找出相应的例子。

2. 时态专题

_______———She is out.怎么问?在同学中有以下三种回答:1Where has she gone?2 Where did you go?3 Where is she?在学生自主探究到此时, 教师只需要把三种时态的含义给学生点拨一下即可。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 也学会了运用。学生的运用能力得到了训练, 我们就成功了!现在的语法课中,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讲解、自行训练, 在学生最困惑时, 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学习本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 而不是承包商, 更不能一包到底!

三、自习课要帮助学生合理分组, 给学生互学、互补提供空间

自习课是很重要的学习时空, 一定要利用好, 切忌“放羊式”的随意, 每名学生都有惰性, 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斗志。自习课一定做到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比如可以进行分组学习,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成几组, 每组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分组学习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汇报, 每个小组长把自己组内的学习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通过小组长的介绍,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进而给学生提供帮助。例如, 学生可以分组背单词、可以做基础训练、可以阅读课外英语文章、可以练习英文书写、可以把课本中的短文编成“小品”等,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对比、相互支持、相互分享, 最主要的是自由结合、明确目标、扬长避短, 得到能力的提升!在下课前10分钟我会让每组汇报各自的学习成果, 并坚持做每节课的学习记录, 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四、复习课中限时限量, 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复习课的重要性是我们众所周知的, 尤其是中考前的复习, 无论是纵向复习, 还是横向复习, 笔者都会把任务分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承包复习任务的整理和讲解。例如, 中考前的课本复习, 每个小组承包一个单元, 利用课余时间补充资料, 课堂上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任务, 让每个小组把查到的知识整合并讲解, 这样的做法既节约了时间、共享了资源,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A组组织讲第一单元, B组组织讲解第二单元, 当堂分组合作整理每单元的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话题、句型功能、文化背景等,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并给大家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的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有了明确的目标, 必然动力十足。复习课的“限时限量”让我们的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的, 与此同时,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得到提倡。

五、讲评课以学生“讲”为主, 教师“评”为辅,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每天要求学生做不超过30分钟的课外作业, 那么, 教师的批改—学生的讲解—教师的点评成为一种常见的环节。我也继续坚持在评讲课上把时间交给学生, 先由学生提出问题, 并由提问者道出自我的困惑, 然后每个问题再由3~5名学生共同讲解, 在学生的相互讲解中解决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例如, “pay, cost, spend, take”学生经常犯错误, I_____10yuan for an English book.学生A说:“我选择spend, 因为spend前的主语是人并且还是花费的意思”;学生B马上就补充道“pay前的主语是人并且还和for连用”;话音刚落, 学生C又补充了一句“pay钱for物”。问题看似已经解决了, 但是不然。此时, 教师就可以适时把四个词语的用法分别点评一下, 并分别由学生举例说明。笔者曾时常在试卷讲评课或习题讲评课中让学生参与、由学生掌控, 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堂的主战场。每名学生都是“战场”的主人、每名学生都可能成为课堂中的“小老师”, 这就要求学生要高度集中思想, 关注课堂的进程。学生在讲解和共同探究中加强了大脑的高速运转、知识的提取与整合。这样的学习方式活动会让学习过程更有趣味, 参与率更高, 从而也就使我们的课堂向着“高效”迈进!

实践证明, 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相关, 只要教师合理、恰当而又灵活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式, 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高效, 师生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自我发现知识, 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实效, 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学习活动的关键性的“内因”, 把握这一关键因素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也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摘要:课堂的高效和学习方式密切相关, 英语又是一门很强的语言实践课, 更加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它体现了“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也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规律。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 自我发现知识, 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 十足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

上一篇:普通高校体育下一篇:书香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