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民族

2024-10-14

书香民族(共4篇)

书香民族 篇1

一、陈:

张校长好, 贵校利用不到两年的时间, 多方发力, 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笔者也为此吸引, 来到了贵校。感觉到现在的校园不仅现代、美观, 充满以师生为本的人文气息,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文化逐渐浸入师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在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很欣慰贵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起点了。但我们总是要面向未来的, 因此, 请问在学校文化建设上, 您进一步的打算是什么?确立这样的目标理由何在?

张:您的问题正是我现在重点考虑的事情。彼得森和迪尔提出了文化建构的三个步骤:解读文化、评估文化、重构学校新文化。我校已完成了解读文化的阶段, 下一步要以评估文化为导向, 重构学校新文化。对于学校新文化的建设, 我以为首要的是要有现代的思想、国际的视野、悠远的情怀、高远的境界。而所有这些精神维度的因素都必须从经典中来, 到实践中去。为此, 我们打算以打造“书香校园”为抓手, 通过建章立制, 规范师生阅读行为, 内化师生阅读习惯, 鼓励师生诵读经典, 博览群书, 培养师生丰厚的人文素养。同时, 在校园环境文化方面, 贯彻黎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的做法, 建设孔圣广场和黎苗文化路, 把校园做成一本书———一本学生三年读不完的书。

二、陈:

我十分认同您“书香校园”的发展路向。享誉世界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没有读书的需求, 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对此, 您有怎样的看法?请您描述一下您理想中的“书香校园”。

张:我十分认同苏氏把读书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甚至整个教育制度基石的看法。“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 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 但只要有书, 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 那么, 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确实, 不可以想象有不读书的学校, 也不敢想象一所没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学校是一所合格的学校。

我理想中的书香校园是:树木葱茏挺拔, 争妍的花朵布满校园的角角落落, 操场上欢声笑语;漫步校园, 能看到师生或正襟危坐、或凝神深思、或读绘浏览, 沉浸在书海中的师生成为学校最美的一道风景;图书角和图书馆是师生最受欢迎的地方;校园内放眼处是琳琅的典籍, 诗文和经典点缀着桤柱廊檐;零落的墙角开辟成读写专栏或阅读交流区, 展示着师生们丰硕的阅读交流成果;阅览室是师生乐于流连之所, 这里陶冶着师生的心境、荡涤着他们的灵魂;学校的网站、广播站不断推荐好书、新书。总之, 书籍的芬芳溢满校园, 广大师生徜徉书海, 读书已然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陈:

您的“书香校园”的构想十分美好, 但美好的构想要落地, 要靠坚实的制度和扎实的行动。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制度建设方面, 您有怎样的思考?对于教师阅读这一块, 当前学校采取了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

张:书香校园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 我的思考如下:

一是成立以校长、副校长、各年级长、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阅读管理办公室, 由教研室具体管理。阅读管理办公室负责研究具体措施, 实施学校的读书计划, 创新工作思路, 组织读书活动的扎实开展与有效评价。

二是完善学校预算制度, 加大投入, 将阅读学习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范畴。保障并加强学校阅读资源的建设, 比如建好学校的图书馆, 阅览室、网络平台、校刊板报等;比如保障图书资源的更新, 充实;同时保证各项阅读计划的实施和阅读活动的具体开展。

三是制度化学生阅读课程的开设, 每周开设一节学生阅读课, 保证师生的阅读时间;切实加强写字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将写字与阅读教学情况纳入教学的常规管理中, 明确师生阅读活动常态化。

四是健全各项阅读学习制度和阅读活动开展制度。学校针对教师、学生、年级组、班级制订相应的阅读学习制度, 明确阅读的目的, 规定阅读的任务, 鼓励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的写作。制度化开展师生共读共写、亲子共读、读书成果展示会等活动。

五是将师生集体以及个人的阅读学习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的必备指标计入绩效考核体系。

至于教师阅读的具体措施, 一是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名著, 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 即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二是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笔记和读书反思竞赛, 并评选出本月的6位“书香教师”。三是开设教师读书论坛以及读书心得交流大会。四是组织“书香家庭”、“书香年级组 (处室) ”、“书香教师”的评选。五是要求教师每年订购一份专业杂志, 上交一份高质量的教育论文或案例, 要求建立并及时更新个人或班级博客。六是鼓励教师发表论文并给予绩效奖励, 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出版专著, 对教师出版的关于教师培训、学生教育有推广价值且能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的教材类书籍提供资金支持。七是提高校刊《探索与实践》的办刊质量, 丰富栏目设置, 使之成为师生阅读学习、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除此之外, 学校还要引导、督促家长参与读书活动。

四、陈:

教师在学校读书生活中无疑占据了主导作用。首先“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其次, 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 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没有书, 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再次, 教师最重要的教育艺术之一, 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之乐, 教师要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对此, 您有怎样的认识?当前贵校教师的阅读情况怎样?您觉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对于教师阅读, 您有怎样的期待和要求?

张:韩愈曾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 知识的传播者, 智慧的促生者, 心灵的塑造者, 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自身的素养无疑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教育, 天然需要教师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 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 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去追寻包罗万象。因为只有教师包罗万象、情致高远, 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 世界的多样与神奇, 世事的无端与诡异, 传授给那些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而教师这些素养的形成以及人生境界的提升, 阅读无疑是其基石。终身学习、持久阅读、经典阅读、海量阅读, 阅读是教师精神滋养和生活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 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 那么, 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同时, 教师的读书习惯, 会直接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占何种地位”。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 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师的读书爱好, 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当前, 高考制度的改革正昭示着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无不显示出跳出题海、跳进书海的发展趋势。把学校办成书籍的王国, 师生们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学校必将更加美好。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容乐观, 分析时还算客气, 给我们的有关教育部门和老师留了许多面子。我们的那么多教师基本上是不读书的。肚子里没有书垫底, 拿什么奉献给学生?当读书没有兴趣、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 “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 读书就会成为教师的负担。“想读但没时间”的确是事实, 可是依然有老师读书废寝忘食, “压出时间的油来”, 但这只是孤零零的几朵花, 离万紫千红还很远。如何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 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开动脑筋唤醒教师。教师确实忙, 但要做到疲惫但幸福地阅读着, 而不是无奈地愚昧而痛苦着。

从我校来说, 大部分教师阅读量普遍较少, 阅读基础差, 有些教师对读书认识不足, 教育能力差, 上台演讲激情不足, 自信不足, 其本质还是读书少。但也有部分教师, 会坚持陪学生读书40分钟。

对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量少的老师, 我相信只要坚持引导, 老师们也会喜欢上自己的阅读领域。我校每周教师“成长、交流、反思”论坛举办近三十期, 许多老师已上台演讲过3次, 他们反思的水平越来越高, 许多反思就是在阅读中提高的。

我期待我们的老师“要天天看书, 终生以书籍为友”, 认为“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 它充实着思想江河。”我期待老师的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 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 出自对知识的渴求。我期待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读书的人。

摘要:4月17日, 海南教育期刊社总编辑陈智慧陪同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院长和海南省教育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房慧琴女士前往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实地考察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状况。该校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建构的充满浓厚现代人文气氛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笔者深感现代理念、科学管理与有效执行所能创造的单位时间效益。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拓展, 笔者与张兴虎校长就书香校园建设进行深入的交谈, 访谈内容本刊将分期刊发。

书香民族 篇2

张:在我记忆里, 小学初中从来未见过课外书籍, 就连报纸也未多见过。在我的脑海里, 上学时发的课本就是“书”的全部。那时侯, 我的认识是, 读书就是把课本学好。让我忘不了的是, 因为读书少, 我在高考中语文吃了亏。语文成绩的提高, 关键决定于平时的阅读, 尤其是小时侯的阅读量, 大量阅读才是语文成绩提高的关键。后来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把语文课本全背下来了, 而高考仍得不了高分的根本原因———缺乏阅读。

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因语文功底不好, 常常遇到写、说方面的难题, 好在我教物理, 下功夫备课学生也喜欢。一路走来, 35岁担任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副校长, 这时因小时侯无阅读导致的缺陷逐步向我逼来, 写材料慢, 力不从心, 这才开始悔恨自己阅读少。从那时才强迫自己读些书, 这才激发起自己读书的内动力。刚开始先喜欢看杂志, 后来渐渐地喜欢上读一些教育专著, 读这些教育专著时, 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 不禁有了感触, 有了共鸣, 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 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于是我喜欢上了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

最为迫切想读教育专著的时间是2012年7月应聘到海南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当校长, 新学校什么都没有, 这时候要把学校的办学思路、章程、各种制度在短时间内建立, 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告诉同事后, 他们写出的材料难以达到我心中的要求, 因语文功底差暴露的缺陷更显得明显。我大量地读书、写作是工作“倒逼”出来的 (笑) , 可能与别人不一样。在到海南近两年的时间里, 几乎毎天晚上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晚上大部分时间在联系自己的管理经验写反思总结和建章立制, 这时侯困难重重, 有许多问题解决不了, 就会想到阅读, 结果读一本爱一本, 终于找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找到了最能帮我开窍的工具———教育专著。我找到了反思提高的捷径, 如获至宝, 读经典尤其是读教育专著成了我难以割舍的事, 读书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像是中了书的毒, 恰似受了书的伤, 习惯于以书为友的时光, 欣然于枕书而眠的日子”, “一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且每读一段文字, 都会可借可鉴, 有了摘抄精彩句段的冲动, 产生许多体会与反思。

有困难不怕, 怕的是未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好办法一定有, 只是我们没找到, 阅读可以提醒你转变思路。如建校初期, 学校有些人没事做, 有些事没人做, 我通过阅读、反思, 推出了“全员育人‘1+2+2’管理模式”;尤其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做不好的。有了反思的习惯, 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 从高考前从未看过一本课外书到现在每月读一本, 形成了“阅读+反思”的行为习惯, 便是我的制胜法宝。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向书籍, 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 让孩子读喜欢读的, 不强迫, 巧引导, 天天坚持, 坚持自然成习惯。只要注意提供给孩子的读物是健康的就行, 他喜欢什么形式的读物就提供什么形式的读物, 读的多了就会喜欢, 喜欢读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基础, 不要强迫, 这一点很重要, 强迫有时反而会使孩子失去兴趣。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 要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因为在反思中就会有困惑, 为解决困惑就去找相关专著阅读, 自己认为好就反复读, 读精读透, 当把它读透后你就会又产生新问题, 又会找新书去读, 读的越多想要读书的愿望就越强烈, 慢慢地从某一个专业书籍向跨领域书籍扩展, 这是我阅读习惯形成和反思习惯形成的个人体会。我的阅读史告诉自己, 先读自己喜欢的书, 写读书反思, 总有一天就会喜欢读更广泛的书, 重要的是坚持。我想这点体会可与大家共勉。

就我校来说, 大多数学生没有骄人的学习成绩, 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 甚至不具备起码的学习习惯, 但他们也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可是, 他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让这些经历了诸多失败的、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学生们找到努力的方向?这光靠说教是不行的, 让他们看古圣先贤的故事和作品, 激发学生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引发他们思考未来, 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 那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大的改变。

陈:“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青少年把读书作为最大的享受, 促使他们从小就开始藏书, 并将之视为引以为豪的传家宝。”在学校中, 学生是读书的主体,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读书的乐园。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阅读这一块, 贵校比较重视, 请你谈谈具体的情况好吗?对于活动的深入开展, 您有怎样的打算呢?

张:重视学生阅读的原因在于学生阅读对于自身成长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开设阅读课程, 规定足阅读时间。规定每天诵读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规定每天晚修第一节课, 时间40分钟, 各班积极组织开展诵读活动, 做到日有所诵, 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 经典背诵巩固时间, 师生一起采取灵活方式, 巩固背诵内容。

二是办好学校读书节。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所在一周时间为学校读书节, 全校举办诗文诵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 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学生中评选出100位“经典诵读之星”, 并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年级组”、“书香家庭”等。

三是建立班级图书角。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 配发给各班, 建立班级图书角也可以鼓励学生慷慨捐出已经阅读过的好书, 充实班级图书角, 与同学共享读书的乐趣, 用好“图书角”。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班级图书角扩大了图书的利用率, 保证有一本课外书籍供学生阅读。每班设置一张展台, 展示内容包括:读后感, 读书卡, 读书小报, 成语绘画, 诗配画, 个人班级作文集, 剪报, 书签, 摘抄精华, 读书笔记等, 这些都是评选各种荣誉的依据。举办学生读书活动演讲比赛, 用活动评选“读书之星”, 制作“读书之星”展板, “读书之星”上校刋。

四是读书交流会。组织以年级为单位的读书交流会。学生们可以针对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或比较精彩的故事进行交流, 可以是绘画的形式展示, 也可以表演片段, 以此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鼓励学生与父母进行“亲子共读”活动, 家长和学生同游书海, 同学们要以自己的读书热情去感染家长, 激发读书的兴趣。

五是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以读书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如新书推荐会、读书心得交流、我与好书交朋友、好书伴我成长等。诵读经典文化, 学做儒雅学生。我们制定了学校《“浸润书香”读书活动方案》, 确定各年级背诵内容。

六是进行各项阅读评比活动。每学期在全校师生中举办一次读书征文比赛、一次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队会, 举办“古诗积累”大赛, 背诵或默写优秀古诗词、古代经典名篇等。

七是建设好读书平台。每月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通过办报,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读书方面的知识。语文老师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进行阅读指导, 并及时反馈, 适时地与学生交流心得, 让学生及时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成功体验。

为了深入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准备把“图书馆”建到教学楼走廊和校园, 为了满足特别爱读书的同学的愿望, 购置几台电子阅读机, 以浓浓的书香气氛感染学生。现在, 还有些老师和部分学生不爱看书甚至就不看书, 那么就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他们, 吸引他们, 并进行一些必要的量化考核“逼”他们读书。我想, 只要他们拿起书, 慢慢地就会喜欢上书, 渐渐地把读书养成一种生活习惯。

陈:随着师生阅读活动的不断开展, 对于阅读活动的研究探索必将走向深入。课程开设、成果收集、有效评价、经验的总结和推广等都是书香校园可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课题, 对此, 您有怎样的思考呢?

书香民族 篇3

这是武威二中创建书香校园的生动一幕。

书生校长催生书香校园

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好校长, 书香校园也一定有一位书生校长。

2005年9月, 李万忠从省级示范性高中民勤一中校长调任武威二中校长。上任后, 他抢抓机遇, 带领全校师生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使武威二中跨入了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为了确保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他又提出了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的新的奋斗目标, 即以改善师生关系为突破口, 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以读书活动为平台、全力打造书香校园, 以加强学生管理为手段、努力创建平安校园。

几年后, 武威二中“三个校园”的创建活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其中, 书香校园的创建活动更是成效显著。

李万忠从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 始终以书籍为伴, 以读书为乐, 给老师们留下了一个孜孜不倦、好学上进、知识丰富、勤于思考的印象。作为校长, 无论工作多么忙, 他每天都要坚持读书学习, 尤其注重研读经典教育名著和有影响的教育新作, 如《陶行知文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以及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张思中等名家的系列文集。他常常向老师们推荐好书, 老师们总能从他办公室的书架上借到最想看的书。他坚持不落一期地阅读《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甘肃教育》等有关学校管理的期刊。勤奋读书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他先后在《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甘肃教育》等十余家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教学研究、教法改革、学校管理、学法指导等方面的论文40多篇, 编有5本教学参考用书, 有5项教研成果分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作为校长, 李万忠首先自己带头读书, 积极实践, 以做一个学者型教师和校长的自身形象去影响带动大家读书。他经常说, 读书是学校最大的事情。要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师生的良好习惯, 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他认为提高教师素质, 转变教师观念, 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教师读书。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 甚至与教师谈心, 李校长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读书, 有时甚至是中心议题。他常说, 对一个教师而言,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教学中出了问题, 你就应该在阅读中寻找真解。他告诫老师们, 爱读书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要想当名师, 必须多读书。为了让老师的读书学习落到实处, 李校长采用了“逼上书山”的方法, 要求每个老师必须有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并把每个老师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一项内容。他经常要求教师要多一些书卷气, 少一些烟酒味。

为了深入推进读书活动, 自担任武威二中校长以来, 他倡导每年在“世界读书日”所在的四月份举办武威二中“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至今这项活动已成功举行了6届。每届“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上, 李校长都亲自向全校师生作动员讲话, 讲述伟人、名人读书的故事, 宣传读书的作用, 介绍读书的方法, 打造读书月的声势。在今年的“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上, 他向全校学生提出了“5个一”的要求:一是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对本届读书月乃至本学期、本年度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阅读作出计划, 并适时修订, 及时完成;二是利用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新华书店或图书馆看一天书;三是买一本好书并认真把它读完;四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五是每天早读、晚读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要达到1小时。在每届“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期间, 他都要向全校教职工作一次读书报告。

李校长对青年教师更是严格要求。学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和读书心得评比活动。正因为校长引领, 措施得力, 二中老师读书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浓,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跃上了新的台阶。近两年来, 有90多位教师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有120多位教师撰写论文参加全省新课程论文交流全部获奖;有18位教师参加全市教学评优, 14位教师获一等奖;9位教师参加全省教学评优, 6位教师获一等奖;一等奖获奖人数及获奖率连续两年名列全市第一。

系列活动养成读书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武威二中以“文化引领、读书育人”为宗旨引领全校师生, 在师生中倡导, 读书就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读书就是最流行的时尚, 读书的姿态就是最美的姿态。学校以读书月为载体, 开展了系列活动, 推进了书香校园建设。

———成立青年教师读书协会。二中200多名教师中, 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占了80%以上。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指导学生读书活动, 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协会。在教师中开展了“五个一工程”, 即全校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或专业书籍;看一本现当代文学名著;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著一篇教研教改论文;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读书报告会, 在会上展览读书文摘, 交流读书心得, 以教师的读书带动学生的读书。这种别具一格的读书方式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二中教师, 不仅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 而且给了教师许多生命的启示, 点燃了教师的生命激情。现在教师们在课堂上有什么问题, 课下就在读书中寻找解决的路径, 读书, 已成为教师们一种自觉的行动。

———精美阅读活动。学校广播站播放经典名曲, 朗读优秀作品, 营造书香氛围。每天晨读时间, 由任课老师或班干部组织班级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放声朗读, 读出神采, 读出韵味。在学生中提倡以书为伴, 与书为友, 要求学生进教室即读书, 让琅琅的书声始终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名著知识竞赛。学校成立了高一年级名著研讨会, 由青年教师列出名著阅读书目, 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其他时间, 认真阅读, 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举行一次名著知识竞赛, 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奖励。

———诵读比赛。学校组织开展了全校师生朗诵活动, 举办了高一年级英语背诵比赛和高二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活动参与面广, 效果明显。参赛学生得到了历练, 获奖学生更是受到极大鼓舞。

———演讲比赛。由青年教师读书协会牵头主办了“名著伴我成长”演讲比赛, 由政教处、团委组织举办“庆国庆·爱我中华”演讲比赛、“一·二九”演讲比赛等, 学生热情高涨, 深受教育。

———展板、板报评比。为营造读书氛围, 学校举办了名著导读展板比赛, 各年级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板报评比活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版面、书写制作等环节, 提高了阅读和表现能力。

———“书香班级”活动。班级设立图书角、图书柜, 成立图书管理小组, 汇编书籍目录, 开展借阅活动, 实现生生互动, 资源共享。在教室黑板一角设立“日知录”、“一得角”, 摘记名言佳句。各班结合班级实际, 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读书论坛、好书推荐、读书心得征文、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学生搭建了读书成果展示的平台, 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文学社活动。成立了武威二中天马文学社, 出版了校刊《晨曦》, 刊登学生作品, 开展作文竞赛, 用自己的笔表现自己的生活,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检验了读书成果, 丰富了课余生活。

———家校共读活动。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 共同提高。倡导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购书, 在孩子过生日时送书作为礼品, 过春节的时候, 送好书压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书香之气提升学校品位

经典图书是宝贵的精神遗产。读书修身、读书怡情。那些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著作, 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 如灿烂的星河, 在阅读者的天空熠熠生辉。

书香民族 篇4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泰州人,我最骄傲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哲学学派“泰州学派”诞生于我的家乡。“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其“以人为本”的平民哲学,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乙亥年,本是“泰州学派”的讲学之地,后来作为祭祀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号称“淮南王氏三贤”的王艮、王栋、王襞的宗祠。

我在修葺一新的北大街漫步徘徊,流连于麻石铺地的街巷,穿行于青砖小瓦的民居,驻足于四合院内幽深的天井,感受着北大街在“泰州学派”“淮南王氏三贤”的启蒙与教诲中所拥有的“羽扇轻摇”的精神特质。

来到王氏宗祠的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其平民化的、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只见门厅上方镶嵌着汉白玉“王氏宗祠”石额一方,为明朝泰州州守萧景训题写。王氏宗祠的整个建筑,以“三间房、五架梁”为基本单元,主体建筑有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公祠、节孝祠、厨房、耳房。跟北大街上的一些富商大贾、权贵豪门的深宅大院相比,王氏宗祠显得那么的朴素、简单,从其建筑风格中,也可以看出当年泰州学派所倡导的“百姓日用即道”“平常心即道”的民本思想。

一路参观王氏宗祠,我不由得想到了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他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王艮出身于灶户之家,7岁入私塾,11岁因家贫辍学,成为安丰盐场的一名盐丁。他本来大字不识几个,但后来竟成为开创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成功的唯一诀窍就是苦读和乐学。19岁以后,他开始自读《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在文化基础极差、居所又处在海滨辟地,且无名师指点的困难条件下,他发愤刻苦自学,“默坐体道”“闭关静思”。他在自家屋后筑一斗室,日夜读书,认真思索,有时眼睛都熬红了,但他仍手不释卷。有一次,王艮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竟跌到河里去了。爬上岸后,路人都很惊讶,他却说:“好几天没有工夫洗澡了,今日下河,一可打打浴,二可清醒一下头脑,乃为乐事。”渐渐地,王艮悟出了做学问的道理:才学才学,才来自学;学问学问,学来自问。

王艮不仅刻苦自学,而且虚心尊师求教。他置书怀中,以路人为师,“逢人质义”。38岁时,他拜王阳明为师。在从学王门期间,他既“反复推难、曲尽端委”,又“不拘泥传注”“因循师说”,坚持独立思考,有疑即问、即辩,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王艮成名后不仅在家乡开门授徒,而且“周流天下”。他除“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沿途聚讲,直抵京师”外,还先后在南京、广德、会稽、泰州等地讲学,并在其乡间(安丰场)授徒。他的学生上至公卿,下至贩夫走卒,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但大多为下层群众,其中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次北大街王氏宗祠一游,让我仿佛回到了5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仿佛看到了“淮南王氏三贤”向普通百姓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景。

带着满足和追思,我结束了这次参观,但同时我又深感遗憾,虽然现在王氏宗祠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但是“泰州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王栋的学术思想、历史业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扬,不少土生土长的泰州人都不知道王氏宗祠,更何况外地人。如何将“泰州学派”及王氏宗祠的文化及思想向社会传播,如何加强对“泰州学派”的研究 ,扩大王氏宗祠在国内、国际的影响,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一篇: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