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书香路上(共12篇)
行走在书香路上 篇1
自2004年8月至今, 我已在三尺讲台上奉献了八年多青春。说实在的, 在工作的前几年里, 我总是忙于应付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 无暇也无心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书籍。虽然我深知作为一个青年教师, 应该与书为侣, 与书为伴。可总是难以静下心来阅读, 有时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翻, 也常常会打哈欠———那时的我根本感觉不到阅读的快乐。工作的前几年, 我所读的书屈指可数, 业务成绩也平平。就这样得过且过地虚度着我的大好时光, 不急不躁地、不温不火地过着我平淡而无所求的日子。
2010年7月, 我有幸考入迎丰小学。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 也收获了许多。特别要提一提我的恩师———朱雅文老师, 是她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阅读之灯, 指引着我迈向书香之路。朱老师是个热情、豁达、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她经常推荐好书让我们去阅读, 介绍好文章让我们去欣赏, 用她的话说就是“先沉下去, 再浮起来。”也许有人会把它当作笑话, 可我却牢牢地记在了心上。我觉得“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要进步必读书。”尤其对于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来说更为重要。
在朱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 我尝试着改变自己, 让自己漫步于书香路上, 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读着读着, 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平庸者, 不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此, 我痛下决心, 将闲暇时间全安排在了阅读上。每每夜色渐浓, 我便沏一杯香茶, 在小灯下满怀惬意地品读美文, 透过这些文字,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听到了一句句激动人心的话语, 好像行走在漫漫书香长路上。
《中外名人全知道》让我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 学习到了名人的成功经验;《林清玄散文》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价值与生命底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会了我该如何精心养育自己的孩子。另外, 《老师千万别管孩子》《听教育家讲故事》《经营班级》等书籍教会了我应该如何教学生、上好课、处理教学中的正确关系, 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别和自己过不去》《重新认识你自己》《情商与影响力》等书让我懂得了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即使命运坎坷, 生活艰难, 我们也不要担心、害怕, 只管享受每一天的阳光, 欣赏自己眼前的每一点进步, 命运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还阅读了教育类书籍与杂志, 如《给新教师的建议》《零距离施教》《读书文摘》《小学英语教学》《青年教师》等, 从中学到了许多教书育人的技巧。
阅读, 不仅让我身心愉悦, 也让我收获了一路属于自己的精彩。在这一年多时间中, 本人所取得的成绩超过前六年成绩的总和。难怪有人在师生获奖情况统计中一次次看到我的名字后, 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徐美娣这么强了?”他们的疑惑就是对我成长的最好的证明。整理着这些收获, 我欣喜不已:英语教学论文《让童话在英语课堂中弥漫“童”香》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案例、读书笔记在镇级比赛中获奖, 英语教改项目《提高五年级外来民工子女英语家庭作业质量的研究》已立项, 家庭教育论文《让雏鹰享受独飞的快乐》已送县, 校园新闻多次刊登在齐贤镇校网和绍兴县教育网上。或许与其他老师相比, 我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微乎其微的, 但对我来说, 已经丰厚了。
阅读着, 快乐着。猛然间我也领悟了金庸先生“只要有书读, 做人就幸福”这句话的真谛。人生路上风雨兼程, 相信有书相伴的日子, 我会活得更滋润、更精彩!
行走在书香路上 篇2
尽管天气非常闷热,但我还是圆满完成了各项研修任务。并在研修组中得分最高。通过研修,使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一、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走向校本的双对接远程研修之前,提前学习、领会远程研修精神,我认真学习和研读学习内容和学习理念,从研究教师的备课到研究课堂的生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坚持做到了:坚持集中到学校学习,集中研修与反思自己的教学相结合、注重研修过程和研修结果相结合、注重研修的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特别是一点一点的看视频,讨论,发贴子,写作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参与远程学习,认真观看视频,自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发表评论、撰写研修感悟等。
二、排除一切干扰,用心,专心学习。
为了让研修得到实效,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从登陆平台、观看视频到提交作业、发表评论,一点一点都认认真真,一点不马虎,在完成自己的学习的同时,帮助其他老师上传图片等,手把手的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每一个老教师都能熟练操作为止。
三.利用QQ群,及时沟通相互交流 为使大家研修和沟通方便利用 QQ群,随时交流,遇到问题在群里及时发贴,随时解答,大家一起调侃,边研修边交流,大家一起排疑解惑,一起分享喜悦,研修也因为有了QQ群的存在,把大家的心拉得更近。四、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专题的推荐作业我们都及时查看,认真学习。在线研讨时,我们及时了解专家和指导老师的发言。老师们层层深入,从一次次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力量。更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借助这样的远程研修的机会,让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接触交流,引领我们走上了一条新的教科研道路。
五.研修提升自己,养成习惯,把研修习惯带到线下
撰写作业,修改作业,讨论话题,浏览简报,观看视频,学习磨课经验等全身心的投入也换来了回报:我的两篇作业被指导老师推荐;二篇随笔感言被推荐;三个讨论话题被推荐。并在研修过程中帮助老教师和同事进行研修。
行走,在路上 篇3
博主说春节时在哈尔滨被导游带去一家饭店“北岸野生渔村”。两桌鱼花费一万多元,且店家“乱写斤两”,“明明10斤4两,结账14斤”。博主与其理论,“店方冲出一大帮人打人”,逼其结账。博主报警,店家却“当着警察的面”打他的头,最终“被迫结账”。
随帖另附有两张照片,一张为结账单,消费项目包括三种铁锅鱼、配菜和酒水,共付款10302元。其中,鳇鱼中段为398元/斤,14.4斤,共5731.2元。雅罗鱼、鳡条鱼中段为298元/斤。另一张为一名男子头部红肿的照片。
回 音
@我坚信:无论怎么说“天价鱼”就是宰客。假如我把普通鲢鱼卖200元一斤,一句“明码标价愿打愿挨”就能糊弄过去吗?
@不会走远:诚信经营是商家的本份;这样的价格我是消费不起的。再说,光看那鱼的颜色都不敢吃,还上百块钱一斤。有钱烧疯了吧?!
@一曲思念:如果是这样,我除了鄙视那个买鱼的傻之外,对卖家虽有不平但是无可厚非,定价自由这是市场经济,之所以普通鲢鱼没人卖200元一斤,是因为没有傻子去买,如果有人买,我不敢100%保证但是绝对有可能有人去卖!
@温柔演绎:平心而论,这个价格确实很高,一般人都消费不起。但是现在高档点的酒店,一份菜(肯定没有一斤)几百块都是常有的事情,你可以不去,去了你也可以不点,是吧?
@月光美人:产地不同?只要产地不同质量相同就可以卖超高价了?而且明明质量普通,却吹嘘加欺骗就可以10倍地卖了?
@豆蔻年华:确实可以,不说别的这个就是市场经济的体现,商品定价自由,这个是无可厚非,不管什么东西。比如我走路不小心捡到个普通石头,我定价一块钱,没人买,我也没办法,我定价1万块钱,有人买了那也合理。
@地老天荒:欺客宰客十分可恶,但标明398元一斤的鳇鱼难道不是奢侈品,就如有网友所说,是事后知道被宰,还是刚端上来就知道价格?还拍了照片。消费者事前的消费心理是什么,敢说不是炫富?是公款消费还是自费?是不是也该说清楚。
观 点
从涉事饭店的价目表看,确实标明有“本店所有鱼类全部产自松花江活鱼”,并称“因为稀有,所以名贵;因为野生,所以健康”。价目表上共标有25种鱼类价格,均为百元以上。其中,鳇鱼价格最贵,398元/斤。泥鳅则为198元/斤。对为何如此高价的询问,服务员称是明码标价。而附近的另一家饭店,店内鳇鱼为98元/斤,其它鱼类价格也相对便宜。
同一地区同样的货品不同商家标价可以差别那么大,涉事饭店的鱼是不是野生鱼,是不是值那么多钱,游客是不是自主选择了就餐的饭店,如果是被导游带到饭店进餐,那么导游、司机与店家就有宰客之嫌了。至于明码标价,如果是商家自主定价,则是逃避问责的幌子。
好在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没有偏袒地方政府,而认定这是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做出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对店主罚款50万元等处罚的决定,还启动了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问责程序。
同时2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涉事酒店将人工养殖鱼当作野生鳇鱼卖,涉嫌消费欺诈、强买强卖。消费者被打属实,警方存在不文明执法,并且当地市场监管缺失。备受瞩目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调查终于告一段落。
涉事饭店被查处、相关部门负责人被问责是他们应该付出的沉重“代价”。从一顿饭的事儿,到一起公共舆情事件,从最初调查的“合法经营”,直到市政府介入最终认定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要营造一个公平、友善的旅游环境,这对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机制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家应以大局为重,诚信经营。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充当市场秩序的“保护神”。对消费者而言,遇到纠纷时,要注意留存证据、依法维权。
碰 撞
“天价鱼”让享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雪上加霜”,“天价虾”严重影响了“好客山东”的形象。2015年国庆节期间,四川游客肖先生在青岛一家海鲜店吃了一顿海鲜,一只虾竟被要价38元。
据肖先生说,“4号晚上,我们坐高铁从泰安到青岛,到了之后我们就打算去吃海鲜。当时他那一家好像有两桌客人在吃,而且那个名字起得挺好的,‘善德成活海鲜烧烤’,觉得这家肯定不错就去了。”因为害怕出门挨宰,点菜前他们都特地问了店里的工作人员,对方明确告知是38元一份。
他们一家三口点了虾、螃蟹、扇贝等一些海鲜。“我们正在吃,旁边南京的朱先生一家去结账,一问2000多,我当时一下就蒙了,问那我这一桌多少钱?店老板一算,1338元。”
后来在派出所内经过协商,肖先生给了烧烤店老板800元餐费后离开。
而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更是现身说法,说曾经看到过“天价马”。有一次在一个景区游玩,旁边放着一块牌子“骑马1元”,有游客觉得便宜就上马骑了几分钟,结果被收了好几百元,因为这马居然是按秒来收费的。
骑马按秒收费,这一看就是陷阱。牌子上写着“骑马一元”,所有人看到之后,都会以为骑马一次是一块钱,谁能想到是按秒收费?别说是故意设置陷阱了,即使按秒收费的“天价马”跟“天价鱼”一样明码标价,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常理。
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的,可认定为价格欺诈。
行走在路上 篇4
那些透明的视线, 不再指引着我前行了, 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好似被七月的烈日所吞没, 只留下茫然的我在原地打转, 不知所以。
我只是天地间一滴不起眼的水滴, 但我也是那滋润万物的组成万千江河的一滴水, 我明白, 我从没有停止, 我一路向前。
即使路上有充满坎坷与挫折, 但我绝不认输, 我不会被风雨打倒, 我是一只骄傲的海燕, 在海风呼啸, 海涛阵阵的夜晚, 我与风暴雨同行, 与“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乌云结伴。让那轰鸣的雷声为我伴奏, 歌唱!风会吹散我的羽毛, 雨会打湿我的视线, 雷会折断我的翅膀, 可我不会畏缩, 不会胆怯, 因为我知道, 未来的路几经曲折的, 但唯有向前, 我才能获胜, 用自己的脚步去摆直那弯曲的路!
行走在路上 篇5
有许多路都不是通畅的。但只有我努力得向前挺进。翻越过挡住我的无数道坎,才能取得成功的果实。我的坚持练跑步的“道路”就是这样的。
刚开始练习跑步是在八年级的下半学期。因为我们班要代表学校去参加体能素质检测。而我的耐力跑又十分差。在老师的压迫下,我开始练习跑步。练习跑步对于我这种胖胖的男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星期六的早上,我跟着爸爸的脚步,进入了华理大的操场。深吸一口气,我开始绕着操场跑,我一口气跑了二圈,便再也跑不下去。爸爸看到这一情景,景讽刺起我来,说“你这样的体能还想去跑步,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这句话仿佛刺中我心中的通初。我一怒之下,从操场直接跑回了家中。我决定放弃跑步。就这样我一星期没有去练习跑步。
在坚持练习跑步的路上,我被心态这第一道坎给绊住了。直到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跨过了这道坎。那天体育老师问我跑步练习得怎么样,我把我的情况如实得向老师汇报了。老师听后跟我说;“如果你现在放弃的话,到了考试那天,你只会更差。”那如果你现在加油去练了,你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这一句话让我顿时感觉信心倍增。我又继续练习跑步了。也踏过了心态这一道坎。
在练习跑步的“道路”上遇到了第二道坎就是耐力。因为我耐力较差,所以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训练的过程中,刚开始最多可以跑二圈,就坚持不下去了。但这次我并没有放弃,咬着牙,继续跑下去。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我跨过了第二道坎。因为我已经可以比较快的速度跑四圈!
终于到了体能素质检测的那一天。我也获得了成功的果实,我的成绩是3分30秒!几乎快了我一个月前的一倍。
行走在德育路上 篇6
摘 要:面对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德育教师肩负着祖国的重任,所以,应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尤其是对未成年人,他们都具有可塑性。用爱护代替歧视,用鼓励代替责备,用真诚感化他们,让其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温暖。重在预防,让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过去时。主要结合品德课教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学时要注重:每一个主题,每一次深入;每一次设计,每一次收获;每一次延伸,每一次升华。以触摸学生的心灵深处,为他们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让未成年人犯罪消失得无影无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主题;设计;延伸
著名素质教育家、华中师大荣誉教授陶宏开说:“孩子都有向上的心。”所以,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越轨足迹就非常有必要。为此,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我们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特点主要有:(1)情形性大,可塑性强,使之产生是非不分、盲目自信的心理。(2)控制能力差,情感波动大,动机上具有盲目性、行为上具有突发性。(3)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变化快,如引导矫治不好,就会走上犯罪。(4)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简单,多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品德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每一个主题,每一次深入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其思想最活跃,好奇心最强,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尝试,他们涉世未深,社会经历不多,阅历不丰富,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自控力不强。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等不良习气,也容易被人利用,走上邪路。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设置一些主题,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理,远离犯罪。比如,(1)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酗酒和泡网吧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2)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瘾癖”性,毒品使人成瘾易导致走上犯罪道路。(3)了解邪教是如何破坏人民日常生活的,揭露邪教在其华丽外表下隐藏的罪恶目的。(4)高年级阶段的青春期教育,让孩子了解青春期,从而避免误读“青春”而走上犯罪道路。(5)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掌握预防犯罪方法等等。
经过这几年的尝试,我发现设置主题进行教学,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效果。如,通过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的主题教学,设计“既然香烟危害那么大,为什么还要抽呢?”将“香烟危害”和“继续抽烟”这对矛盾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其中的利害关系,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明白香烟的危害之大。以上的主题教学并不是一、两节课的教学,我们需要通过几个学期的螺旋上升,互相交叉反复进行,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体会。这样,就能使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
二、每一次设计,每一次收获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课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进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情境之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场景引出相关的内容,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品德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意识,养成习惯,自觉遵纪守法。教学时,教师不能将现成的法律知识、条文教给学生,而是要从具体的事例或场景中恰到好处地渗透自觉学法、守法、护法的意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节课(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例,我首先以Flash动画引出话题:违法犯罪活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这些人的行为既不道德,又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触犯了法律。接着,引用中国俗话:做贼从偷针起,让学生初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有多长时间?是否离学生很遥远呢?我以两组数据加以说明,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违法犯罪离我们很近,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公害。这些直观的数据进一步强调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迅速,性质越发严重,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案例表演分析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发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平日里不良的坏毛病正是违法犯罪的前兆与信号,预防犯罪,就要从改正这些错误开始。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想通过这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为法律常识的引入作好铺垫。
本课的教学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共八章,我仅仅挑出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一章进行讲述,向学生展示了本法列举的九种不良行为,因为只有这部分内容才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对照九种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寻找自己身上、他人身上有哪些违反行为,这样他们的认识就会增多,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最后,让学生畅谈:今后准备怎样做?由此总结:你们所说的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其实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都有所规定,只要我们严格遵守,就能远离犯罪,这样再次将法律常识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身边抓起,从小事抓起,不能让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我们不能只重视品德知识的灌输,而是要把品德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动中,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实效性的,这样的设计才是有生命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显著的。
三、每一次延伸,每一次升华
小小的“课堂”已无法承载课程学习的容量,满足不了教书育人的需要,薄薄一本教材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我们将目光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实施者——教师也必须将课程的载体——课堂延伸开来,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向四周激起涟漪,从而使课堂丰满起来。
我在“向白色恶魔说不”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了以下设计:
1.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瘾君子成功戒毒、获得新生的故事。
2.创作一幅反毒、禁毒宣传画。
3.和小伙伴合作,设计一项反毒、禁毒的宣传活动。
通过以上形式,我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延伸到了课前课后的生活中,使每节课成为中心,成为总结知识内容、展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载体,并将其作为展示自己思维与实践成果的舞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即是课程,课堂无处不在,这样的学习才会真正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落到实处。
当然,我也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仅仅靠小小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整合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
行走在德育路,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不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而且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监护神。基于此,我们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重视,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最终把未成年犯罪控制在萌芽状态,让他们远离犯罪,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从而提升我国的法治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王亚东,鲍遂献.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八都镇中心学校)
行走在德育路上 篇7
一、每一个主题, 每一次深入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在这个阶段, 其思想最活跃, 好奇心最强, 什么都想了解, 什么都想尝试, 他们涉世未深, 社会经历不多, 阅历不丰富, 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 自控力不强。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 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等不良习气, 也容易被人利用, 走上邪路。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应该设置一些主题, 通过一系列的主题学习, 让学生明白事理, 远离犯罪。比如, (1) 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酗酒和泡网吧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2) 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瘾癖”性, 毒品使人成瘾易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3) 了解邪教是如何破坏人民日常生活的, 揭露邪教在其华丽外表下隐藏的罪恶目的。 (4) 高年级阶段的青春期教育, 让孩子了解青春期, 从而避免误读“青春”而走上犯罪道路。 (5)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掌握预防犯罪方法等等。
经过这几年的尝试, 我发现设置主题进行教学, 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效果。如, 通过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的主题教学, 设计“既然香烟危害那么大, 为什么还要抽呢?”将“香烟危害”和“继续抽烟”这对矛盾放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其中的利害关系, 多角度分析问题, 从而明白香烟的危害之大。以上的主题教学并不是一、两节课的教学, 我们需要通过几个学期的螺旋上升, 互相交叉反复进行, 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体会。这样, 就能使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
二、每一次设计, 每一次收获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教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课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进入生动具体的事例或情境之中, 通过具体的事例、场景引出相关的内容, 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品德的启蒙教育, 使他们从小树立意识, 养成习惯, 自觉遵纪守法。教学时, 教师不能将现成的法律知识、条文教给学生, 而是要从具体的事例或场景中恰到好处地渗透自觉学法、守法、护法的意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节课 (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为例, 我首先以Flash动画引出话题:违法犯罪活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 这些人的行为既不道德, 又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触犯了法律。接着, 引用中国俗话:做贼从偷针起, 让学生初步明白一个道理, 那就是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有多长时间?是否离学生很遥远呢?我以两组数据加以说明, 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寻找答案, 得出结论:违法犯罪离我们很近,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公害。这些直观的数据进一步强调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迅速, 性质越发严重, 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且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案例表演分析这几个环节的设计, 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发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平日里不良的坏毛病正是违法犯罪的前兆与信号, 预防犯罪, 就要从改正这些错误开始。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也想通过这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为法律常识的引入作好铺垫。
本课的教学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共八章, 我仅仅挑出第三章,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一章进行讲述, 向学生展示了本法列举的九种不良行为, 因为只有这部分内容才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对照九种不良行为习惯, 让学生寻找自己身上、他人身上有哪些违反行为, 这样他们的认识就会增多, 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最后, 让学生畅谈:今后准备怎样做?由此总结:你们所说的应该做的, 不应该做的, 其实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都有所规定, 只要我们严格遵守, 就能远离犯罪, 这样再次将法律常识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身边抓起, 从小事抓起, 不能让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 我们不能只重视品德知识的灌输, 而是要把品德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动中,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实效性的, 这样的设计才是有生命的, 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显著的。
三、每一次延伸, 每一次升华
小小的“课堂”已无法承载课程学习的容量, 满足不了教书育人的需要, 薄薄一本教材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已远远不够。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我们将目光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实施者———教师也必须将课程的载体———课堂延伸开来, 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 向四周激起涟漪, 从而使课堂丰满起来。
我在“向白色恶魔说不”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作了以下设计:
1.请以小组为单位, 交流搜集到的瘾君子成功戒毒、获得新生的故事。
2.创作一幅反毒、禁毒宣传画。
3.和小伙伴合作, 设计一项反毒、禁毒的宣传活动。
通过以上形式, 我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延伸到了课前课后的生活中, 使每节课成为中心, 成为总结知识内容、展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载体, 并将其作为展示自己思维与实践成果的舞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即是课程, 课堂无处不在, 这样的学习才会真正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落到实处。
当然, 我也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仅仅靠小小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整合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 形成一股教育合力, 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
行走在德育路,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 我们任重而道远, 不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而且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监护神。基于此, 我们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重视, 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最终把未成年犯罪控制在萌芽状态, 让他们远离犯罪, 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从而提升我国的法治文明进程。
摘要:面对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德育教师肩负着祖国的重任, 所以, 应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尤其是对未成年人, 他们都具有可塑性。用爱护代替歧视, 用鼓励代替责备, 用真诚感化他们, 让其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温暖。重在预防, 让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过去时。主要结合品德课教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教学时要注重:每一个主题, 每一次深入;每一次设计, 每一次收获;每一次延伸, 每一次升华。以触摸学生的心灵深处, 为他们打开一扇生活的窗户, 让未成年人犯罪消失得无影无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主题,设计,延伸
参考文献
行走在反思的路上 篇8
本刊2009年第13期专题, 由上海市教科院蒋鸣和教授提出的“如何从工具性的人机交互走向生成性的人际交互”命题着手, 展现了一线教师们在应用电子白板生成灵动课堂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智慧。如今, 从一些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 电子白板正日渐成为教师们眼中最有魅力的信息化工具、成为学校硬件建设的标准配置。在这样一派“白板热”的形势下, 我们的关注当然不能就此止步, 我们期望找到应用背后存在的问题, 例如, 教师应用技能的理念、教学应用设计、技术本身的缺陷、应用绩效的评价等。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 我们需要关注打破传统进行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效益, 需要关注投入与绩效产出背后真正的应用实效, 更需要关注技术应用过程中“人”的发展, 使技术应用在不断的反思和演进过程更加人性化, 从而成为一种快乐的、智慧的体验。
让心灵行走在路上 篇9
我为何爱读书?
本月恰逢深圳“读书月”, 我对与“阅读”相关的事物仿佛比往常更加敏感。在看电视时, 央视推出的“读书”系列公益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有一条广告语很温馨, 让我印象深刻:“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 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这样的话语, 简直说到我的内心深处了, 让我很庆幸自己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阅读真的是一件和自己的内心交流的浪漫事, 我们可以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 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它与健全人格、美好生活、完整的人生息息相关。
小时候, 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 偶尔有一本, 必定翻来覆去地读。我常常感慨, 要是童年时期能多几本课外书来读, 也许我的视野和胸怀会更开阔, 写作会有更深一层的造诣。
我在文学上的启蒙之师, 应该算琼瑶女士, 过滤掉那些过于缠绵悱恻的片段, 她的古诗文底蕴非常深厚, 给了我巨大的影响。小学时, 我学业成绩很差, 行为也很孤僻, 在家里是比较不受宠的孩子, 所以常常自卑、怯懦, 很多时候都只愿意独处, 还时常自言自语。小学四年级那年, 《还珠格格》横扫九州, 也攻陷了一个自卑少年的幼小心灵, 给孤独的我提供了极大的精神世界。那年暑假, 当小伙伴们都在看电视剧的时候, 我却蹲在墙角根儿痴迷地看着书。还记得我的那系列琼瑶的作品, 是我从治安大队摆放在我家屋后的一辆被没收了的盗版书商的三轮车上捡回来的, 其中有几本受过潮, 纸张都黏成一块, 看完一页必须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掀开下一页。虽然阅读的过程有点曲折, 但我醉心其中, 很多成语和诗经中的经典之句都是在从琼瑶作品上学到的。读初中时, 成绩平平的我, 却在一次成语积累大赛中拿了年级第一名, 这也跟读琼瑶的书有巨大的关系。
因为知道读书的好处, 从初中开始, 我就开始保持阅读的习惯, 因而沉淀出对文学的热爱。可以说, 是阅读拯救了我, 它让我有重拾自信的机会。在坚持阅读的同时, 我也学会“辨其大义, 以修己治人之体也, 察其微言, 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因此获得了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自身也从一个自卑怯懦的孩子, 转变成今天这样一位健康、阳光的人民教师。
而今, 作为教师, 读书的意义则更上一层, 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当教师本身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和一个“修己治人之体”, 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善精义入神之用”, 如何教给学生做人之道理呢?为此, 我更要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
读书是“在路上”找寻“我自己”
有人说, 读书是一个获得自己的过程, 能遇上让自己沉醉入迷的文字是人生的一大福分。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 每一次选择书籍, 其实都是在发现自己内心最根本的喜好, 都是在挖掘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最深刻的理解。有时候, 我们也会在阅读中体会自己不同的心境, 有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怀会引起我们共鸣, 而有时“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的闲情则更令我们回味。其实无论“激扬”或“闲适”, 不都是在阅读中消受知识的快乐, 并从中找寻自己的身影吗?
此外, 阅读不但教人发现自己, 更教人追求做完善的自己。
据说, 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 很多读者都觉得阿Q简直就是自己的影子。读过《阿Q正传》的人, 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在阿Q这个集万千中国国民劣根性于一身的人物身上找寻到自己的缺点, 从而进行反思。其实, 阅读, 不就是我们在和自己的思想、品行对话吗?不就是“见贤思齐, 见不贤则内自省”的过程吗?我们在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种人格面前停留, 进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行为, 也就是在追寻自己人格的完善, 追求做培根所说的“完善的人”。
我想, 我非完人, 漫漫人生路, 我也在不断求索中。单单靠我一个人的言传身教是塑造不了一个个完善的人格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行走在书的世界里, 却更可能让他们心灵纯净、人格美好。总是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絮叨, 不如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路”。何况, 我曾经做过自卑的后进生, 也体会到过阅读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所以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在阅读中找寻求知的快乐, 收获博学带来的自信。
我愿一路上收集“豁达”的阳光雨露, 使自己更加完善, 更愿将阅读的习惯传递给我的学生, 使他们在阅读中找寻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读书是“在路上”与“同行者”相逢
阅读的人从来不是孤独的, 阅读不仅是在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还可能跟“同行者”对话。这里说到的“同行者”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作者与志同道合的读者。
文艺评论家谢冕曾在他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一生, 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 那一份苦难, 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 人们通过阅读, 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我想, 这个“他人的世界”首先当属作者的心理世界。从古代各种“歌以咏志”的诗词歌赋, 乃至今日的各种文学形式, 作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书籍, 根据自己的思想积淀去理解文本, 其实就是在和作者对话, 就是在找寻思想的“同行者”。
爱读书的人,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因为看了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受到了启发, 而满世界搜集他的其他作品。其实, 读书也不必时时追求涉猎广泛, 为一个与自己“同行”的作家而疯狂并不是坏事, 我从来不刻意规定自己及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型, 当我们发现作者和自己的心灵有交流, 就更能体会随心悦读的乐趣。
在课外阅读教学上, 我主张老师与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开展以来, 每一次读书成果分享会, 我都会有惊喜的发现。其实, 别说孩子, 我也常常在学生的分享中, 贴近并窥探到孩子们的心理世界。
读书是让“自己”与“世界”零距离
俗话说:“读万卷书, 如行万里路。”让身体行走在路上, 可获得许多的亲身见闻和直接经验。而读书, 是让心灵行走在求知探索的路上。
人们通过阅读, “可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 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换言之, 读书既是认识自己, 更是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所有身体不能到达的地方和领域, 都可以通过阅读, 让心灵去探知。读书, 是让“自己”与“全世界”零距离的最佳方法。
我们通过阅读史书, 了解过去时空里的人物与故事, 了解到世界各大河流孕育出来的古老文明;我们通过阅读地理, 获知世界的广博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通过解读科学, 得知地球独特的生命力, 得知宇宙的无穷与神秘, 甚至可能预知未来世界的变化……
孩子们亦然, 他们在书籍的帮助下, 心灵可以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去遨游, 与各个地方的孩子“做朋友”, 陪着主人公去历险, 去认识世界和感受生活, 因而也从中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儿童的生活及思维方式。
然而,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学识与收获毕竟是有局限的, 想要给学生一个完善、正确的世界观, 作为教师自身就必须有一个尽可能完善而正确的世界观, 因此就应当每天都“上路”, 只有坚持行走在阅读的路上, 才可能让自己与这个无穷的世界贴得更近。
行走在“真教育”的路上 篇10
是呀!当前, 教育饱受社会诟病, 教育负面新闻不绝于耳, 公众对教育怨声载道。教育, 这个神圣而严肃的字眼, 愈发显得弱势与混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 如若对这些教育的本原性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 没有深刻的思考, 那么, 教育终究会不尽如人意。
梁好老师不愧为教育的智者, 更不愧为理性的教育学者, 他对教育的思考直达教育者的心底, 让人感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而他的“回归真教育”的命题与思索, 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反思与实践。
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一文中, 梁好老师讲述了他在一所全国知名的课改名校参观时, 看到一条这样的标语“个个能优秀, 人人争满分”。对于这条大家习以为常, 甚至某些学校管理者争相学习的标语, 梁好老师感叹道:“真正的教育应追求‘学生第一’, 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中, ‘第一’的应当是学生, 而不是所谓的分数。如不然, 教育必将误入歧途。”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单一的分数, 不是纯粹地指向考试。如若教育仅仅只剩下考试与分数, 仅仅只是为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 那么, 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也注定是虚假与浮华的。正如怀特海所言:“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 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是个宏大而宽广的概念, 而真正的教育就应当指向学生的长远人生, 就是教学生达求最本真的自我, 实现自我的最大化发展, 而非紧盯分数, 死抠成绩。对此, 我们的诸多教育者是否真正能体会到呢?而每每想到“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生前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似的“反教育”标语, 这种“真教育”的诉求与思考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现实呼唤真教育, 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更是理想教育的现实需要, 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渴望。
在《回归真教育》一书中, 梁好老师没有生涩坚硬的理论, 没有枯燥乏味的论述, 有的是生动的故事、敏锐的发现。书中梁好老师用“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每一棵小树都有存在的价值”等这样的故事, 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 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都有自己发展的意义, 而教育者所实施的“真教育”就是顺应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他们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从而帮助他们实现“最好的自己”。故事短小精悍, 却意味深长, 余音绕梁。
更值得一提的是, 细读著作的每个篇目, 我们会深深地感叹思考的力量, 梁好老师用以身边之事明教育之理, 用思考通达人生, 反思生活, 反思课堂, 反思教育。这种教育的反思力, 让我们看到了梁好老师对教育的热爱, 更让我们看到了梁好老师对“真教育”的不懈追求与思索, 而如若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以这种态度审视对待我们教育的每一处细节的话, 相信我们的教育生活同样会变得丰富多彩。
王秋杨 行走在路上 篇11
北京时间2007年5月24日6点整,王秋杨登上了地球之巅——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她成为了第八位登顶珠峰的中国女性。这也让她成为了第一位完成到达地球三极(南北极及最高峰)的华人女性。或许很多人把王秋杨看成了职业登山员,或者探险运动员。实际上王秋杨的名片上还有一个称号,她是北京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一个爱探险的女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秋杨说,她从小喜欢三毛,人家都在读琼瑶的时候她在读三毛,她有着三毛一样的流浪情结。
对旅游和冒险,是王秋杨骨子里就有的一种爱好,她想成为徐霞客那样的人。王秋杨说,她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每次行进在路上,不管路况有多恶劣,条件如何艰苦,她从来不会问:现在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还要走多少时间?她认为,“我就是为冒险而生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冒险的脚步。”
1998年,王秋杨曾随南极科学考察队一同到达南极。当时,他们穿越南极航线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魔鬼西风带”时,船在风浪中倾斜得很厉害,船体已经倾斜到几乎是30度角了,随时都有翻进海里的可能,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此时的王秋杨真正感觉到了恐惧,心想“再也不冒险了!”而当她踏上南极大陆,看到一排排企鹅在冰天雪地中起舞,之前的畏惧又全抛到了脑后,“下一次还来!”现在,如果一起在南极共过生死的朋友问“还有没有信心再走一次南极”时,她会立刻感觉到血液向头顶涌动的兴奋和激动。
“这次在珠峰,沿途看到10多具尸体,在8300米的营地离我住的帐篷不远的地方就有具尸体,每次进出都要经过他。我的夏尔巴向导还安慰我说这是前几年死的,实际上看他脚上的新款登山鞋我就知道他是最近刚死去的。但是我不害怕,这不会吓退我向上的脚步,我的目标很执著,注意力很集中,就是顶峰。”
在不去探险和旅游的日子里,王秋杨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上午健身,她长期坚持每隔一天游泳1公里和每隔一天跑步5公里,周末还练习瑜伽;中午时分到达办公室,整个下午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晚上7点以后还会在办公室工作,与约见的下属们谈话,回家通常是在夜里10点钟以后。
我的美丽不在衣着
王秋杨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但身为一个漂亮女人,王秋杨很不喜欢逛街,她每年只进两回商场,春天一次,秋天一次,每次买够半年要穿的衣服,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逛过一次商场。“一进商店看见那么多眼花缭乱的东西,我就犯晕。”有一次,她下定决心要去逛商店。把信用卡、钱包都准备好了。可是来到商店,一看人那么多,楼那么多层,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物品,就打道回府了。
不逛街,那最基本的穿的衣服怎么来呢?她说:“衣服都是做设计师的朋友们看了觉得合适帮我买的,我随便穿,因为喜欢运动,我很瘦,所以身材还不错,穿什么都好看,我就是这么自我感觉很好的人。曾经我也买过1万多元一件的衣服,结果基本都没穿过,一直后悔到现在呢。如今那个衣服现在就挂在衣柜里,时刻提醒我做了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
不爱买衣服的王秋杨,但也是一个讲究生活品位的时尚女人,在北京、巴黎、纽约、东京……她一身华服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种富丽堂皇的场所和上流社会的社交沙龙。那时的她举止优雅,魅力四射,时尚又有品位。
对美,王秋杨有着同别的女人不一样的想法,她认为,美不是在于外表的好看,拥有华丽的衣服,漂亮的发型,这些都只不过是外在的东西。王秋杨说:“女人首要的是经营自己,多运动,让自己健康美丽,快乐自信的人才会讨人喜欢,我认为自信的女人是最美丽的。提高自信的方法很多的,找别人没有而自己有的东西,我觉得是比较有效的,从众是没有创意的,无法自信美丽,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女人还应该培养好的性格,学会爱上运动,因为运动很容易让人快乐,快乐的人会更容易让人亲近。”
王秋杨不喜欢买东西,却狂爱收藏车,喜欢一切品质好的车,奔驰、宝马、保时捷……当初她为了去西藏,就准备了两辆车,一辆是陆虎,一辆是悍马。她说:“对于我,汽车像是一个男人,有着宽阔的胸膛,坚实的臂膀,可以包容我,陪伴我,穿过死神的咽喉,走过漫漫的人生之路。汽车像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伙伴,用引擎与我低声倾诉,用方向盘与我心灵相通,用车灯给我指引方向,陪伴我勇往直前。对于车的些许感悟,正是对人生的感悟,把握住方向,直达理想的彼岸。”
一个不一样的母亲
许多的母亲都用牺牲自己的事业、生活来换得家庭或孩子们的幸福,王秋杨不是,她在拥有完整自我的同时,获得了孩子们的敬重,成为他们的榜样。王秋杨认为:“精神上的爱和守在身边的爱抚对孩子一样重要,母亲不仅是个保护者,还是榜样。”
王秋杨小的时候长在山里,没有什么约束和压力,王秋杨说她最感谢的就是父母对她没有什么要求,让她很自然地长大。在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王秋杨也希望孩子们能像她一样自然地长大。虽然住在喧闹都市中的大房子里,每天坐着名牌车有司机接送的牧遥和牧远的童年已不可能像妈妈那样和自然那么亲近,可王秋杨至少在精神上给他们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我希望他们有想法,有自己的主见。”
每到周末孩子们放假时,王秋杨就带着他们登山、游泳。孩子们六七岁的时候就背着个大包和她一起到处登山。王秋杨说,登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胆量。“带孩子去登云蒙山就是很艰苦的一次,四五个小时,我们大人的速度很快,孩子们也一样和我们坚持下来了。牧远走到半路累哭了,毕竟只有7岁。我问他怎么办,是回去还是往前走,他哭着往前走,坚持不回去。我想这些对他们意志的锻炼是非常好的。在登山中他们体会到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也会体会到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有些事情与他们讲多少次也记不住,但经历过一次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了。”
如今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两个儿子也已经爱上了登山,跟随母亲登过一些著名的山峰,并创造了最小年龄登顶四姑娘山的纪录。在王秋杨看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从小就要培养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态,因为以后的社会“情商比智商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我自己就感觉,户外玩得多的人,更容易变得简单快乐。”
装修自然气息的家
好冒险、爱旅行的王秋杨,钟情的是家和自然的交融。王秋杨的家在北京长安街北面的胡同里,青石小楼在老的北京胡同背景中显得特别雅致。虽然爱野外旅游的王秋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家,却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格外精致。让这个家充满了自然气息,成为了她旅行回来休息的家园和再次出发的起点。
王秋杨本能地知道,私人空间应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梦想,她的梦想是要有辽阔感,而不仅仅是大。她希望能在床上看见天上的星星,室内全天有阳光照耀,她追求住在玻璃房的感觉,她追求与自然朝夕共处。
热爱自然的王秋杨懂得自然、尊重自然。王秋杨说让自然的美丽渗透到居室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不论身居何处,心中总有自然的美丽。因为王秋杨喜爱阳光,她认为每天清晨起来,充足的阳光对一天的心情影响特别大,所以黄色的窗帘营造的是阳光的感觉。即使外面天气阴暗,也会借温暖的窗帘色彩实现心情的转变。女人天生爱花,王秋杨也不例外,她会定期为家里布置上最娇美的鲜花。王秋杨的家具都是法国著名品牌,它们精致和不张扬的品质正好符合王秋杨追求简洁、高雅、自然的个性。
喜欢大动物,不喜欢小动物的王秋杨最爱豹子。很多动物在王秋杨眼里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有豹子这个凶猛的肉食动物让她觉得最完美、最有英雄气质。为此,她特别在自己的卫生间里用豹子图案装饰墙面的腰线,豹子林中自由漫步的姿态,在王秋杨精心的排列与组合以后,完美而精致。
“风风雨雨来时路”,这是王秋杨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回顾一下王秋杨的探险路程,我们可以说:“没有这个女人不敢去的地方。”她和王石一样,活得异常的精彩,事业、家庭、爱好、生活等等都搭配得那么和谐。王秋杨不会停下她探险的脚步,她说:“我希望永远在旅行,在行走,到我老的时候,甚至到我死后,人们还会这样问起我,‘你们还记得有个叫王秋杨的女人吗?’‘她在哪里,有几个月没见她了。’‘啊,前些日子,她死在了英国某个村子里了!’”
行走在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路上 篇12
从初次相逢于广州到现在,与程老师的相识算算也有十几年了。十年磨一剑,十年时间,她在蜕变,她在成长。
初识程老师是在2002年,她作为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应邀在广州做课,上的就是那节获奖课《中彩那天》。那一次,我作为评课嘉宾认真聆听了年轻的程老师上课。教学这样一篇篇幅较长而内容又相对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程老师没有拘泥于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而是牢牢把握住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拮据”和“梦寐以求”两个词语教学开篇,着重进行词语理解方法的指导,先声夺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巧妙地抓住课文重点段,“层层设疑———步步解疑”,着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好地处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关系,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交流时,我对她这堂课的优点作了肯定,并就如何更好地“用课文教语文”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她显得有些拘谨,用她的话来说在专家和同行面前显得有些“畏惧”,但在有限的交谈中,每句话都离不开教学,她不停地追问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期待改进意见,想把这节课上得更好。其实,作为参加大赛并获最高奖的这节课,已经经过反复雕琢也比较成熟,但是她依然不满足,依然想改进,这种好学着实令人感动。
把简单的事情做完美,把平凡的事情做精致———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程老师!
再次相逢 是十年以 后的2012年,我应邀去太原参加一个教学研讨活动并作专题讲座,她也应邀为研讨课作专家点评。十年时间,当年那个还有些“腼腆”的小老师,已经成长为“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十大杰出知识女性”“太原市首批名师”“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一个个头衔接踵而至。但累加的是荣誉,不改的是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怀!交谈中我了解到在这十年期间,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执着地带着一个班的语文课,她热爱学生,舍不得离开学生,因为,在她的眼里———课堂就是希望的田野!她热衷思考,善于捕捉教学中典型事件去撰写教育叙事,每年都要写一篇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她渴望成长,不放弃每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从教学实录到教学点评都要细细琢磨,找到前行目标……她还是那样虚心好学,在会场里,在饭桌上,她依然不停地与我讨论: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怎样去发现,语文课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我深切感受到她关注和思考的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最前沿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聊天中,程老师不时向周边教师介绍我对她的影响———
“十年前,我曾经得到过吴教授的指点,他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评课一直让我反复琢磨,帮助我在‘教语文’的路上执着追求,不断思考语文教学的‘根’该怎样落地生长……”
细细想来,这些年来我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与一线教师一起磨课、评课、研讨的机会多多,但是十多年以后仍铭记在心并念念不忘的教师能有几个!
虚怀若谷,执着追求———懂得感恩的程老师!
2014年,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山西省名师班上,我们再次相逢。在一群教师中间,她聆听时的专注与思考,再次引起我的关注。中间休息时间很短,上完课我匆匆赶回上海,几乎没有交流时间,但是她抓住机会让我感受她的成长。于是一篇篇教学实录随后发到了我的邮箱。我细细地研读她的课堂实录,再次感受到她专业能力的精进和成长。
《花的勇气》是她对略读课文的探索。她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尝试并发现根据情感线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品析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触动心灵的语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空前高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夏洛的网》是她对课外阅读课指导的尝试。怎样把一本经典的童话书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终身受益,是她在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会选择———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学会感受语言……一节课40分钟时间很短,但学生学到的读书方法可以影响终身,因为她坚持的是“教一节课要想学生一辈子”的理想。
《与象共舞》是她的课堂追求“面向全体”的一次飞跃。一节课,由于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对于语言的品析见解独特。直至下课,学生都还在争辩究竟是哪一个词语最合适。带着争辩离开课堂,带着思考再去学习……好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遨游汉字王国》是一次对“综合性学习”课的勇敢挑战。2014年,程老师在“第一届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的导入课。在一次次享受鲜花与掌声之后,程老师更愿意去做开路先锋,去探索,去尝试!因为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组织的研讨会上还没有人上过综合性学习课,她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甘当“靶子”,本着“向我开炮”的心态去尝试,希望用一节有研究价值的课来激发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关注。这是一种教育情怀,是一份教育责任,是一位特级教师的担当……
一节节语文课,源自一次次思考,一次次实践,记录一步步前进的轨迹。思考中实践,实践后再思考———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程老师!
在程老师的笔记本上,我看到她随手写下的几句话:小学阶段,学生的头脑简单而多彩,眼睛清澈而纯净,他们的心灵是一片等待播种、等待迎接和风细雨以及阳光的土地。他们小小的帆张开在蓝色的知识海面上,像一架架蓄势起飞的小飞机。这时,老师们给他们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给他们实在是非常重要。而这些取决于教师用心的观察和贴心的接近。在这个过程中,“心”无疑是一个关键词。一个教师,如果有了爱心,他的教育就可以肯定地说是向上的车轮。
【行走在书香路上】推荐阅读:
行走在幸福的路上10-06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06-09
行走在有效学习的路上09-04
行走在路上心得体会06-20
行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08-29
行走在逐梦路上初中作文09-20
行走在雨季09-23
行走在阳光下05-12
行走在田野上作文08-13
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