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2024-06-09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通用12篇)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篇1

阅读在当前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成长背景下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础各有差异,使得阅读现状发生严重失衡, 尤其是很多中学生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对自己的有效阅读进行主动监控, 为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除纸质媒介之外,大量电子媒体等形式的介入,抢夺了中学生“纯文学”阅读的阵地,特别是一些网络小说、娱乐杂志中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对正规的语言文字表达造成很大冲击,对于抵御能力比较差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会给他们正确的阅读行为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内在与外在的因素,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的阅读回归标准,回归经典,通过多种形式与方法使中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端正态度成为摆在语文教育者面前的严峻课题[1]。本文从实践出发,通过“教”与“学”的有效整合,对帮助中学生阅读能力实现质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教师应善于“精讲少教”

新时期的中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比较成熟,个性也相对独立,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旧一味地代替学生进行大量的分析与讲解,那么不但不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形成,久而久之学生还会产生怠懒的情绪。真正会教的老师,是尊重学生的认知,懂得如何把握教的分寸,通过“精讲少教”给学生留下更多“学”与 “思”的空间 ,让被动认知成为主动探求,让他们自己发现阅读的精彩与乐趣,并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和习惯,最终使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如在教学《社戏》时,教师没有必要将大量时间放在对文章背景、作者生平的介绍上,也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逐层讲解、分别解析主题和人物形象“一手包办”,而是可以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将文章的背景、生僻字词通过预读完成, 课堂教学时只需十分钟对重点内容进行精讲,让学生先有较深刻的印象,然后以“戏前———戏中———戏后”为主线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阅读完后分组讨论应如何给本文分层。在深入阅读时,可以通过问题逐渐引导。进行第一段阅读时,让学生说一说“姥姥”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为什么那里是“我”的“乐土”? 在学生初读第一部分之后,教师同样可以以问题的形式适时进行精讲:“我”在看戏之前遭遇了什么?“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夏夜行船? “我”在船头看戏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反应? “我”和小伙伴们归航时又遭遇了哪些事情? 以问题引导着学生们通读全篇并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选择比较喜欢的人物加以分析,并以“与迅哥儿不一样的童年”为题目让学生进行拓展写作练习。

二、注重引导学生“多学会读”

一些教师容易误解“精讲少教”的内涵,认为少说、少讲即可,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看、去读、去想,这种认识较偏激,中学生虽然身心已经走向成熟,但在控制、选择能力上还有很大不足,因此,教师要在“精讲少教”之后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多学会读”。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对话行为,即文本与学生两者的对话,学生只有深入文本之中,才能真正读到文章的内在。因此,教师一要教会学生认真品读,从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期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朗读,引导学生掌握由口入心、由心动情的阅读方法,让他们通过独立的个性的朗读,表达文章中的情理人事。如在教学戏剧小品《枣儿》一课时,仅从文字表面看,这篇文章深刻不足,平淡有余所以首先就要让学生消除课文“平淡无奇”的印象。在阅读时,让学生抓住“一老一少”的对话这条线索深入进行研读从老人的回忆、男孩子对他的态度,从“喃喃自语”、“喜出望外”到老人 让男孩骑 跨在肩上 摘枣等表 情和动作 中 ,揣摩一老一 少各自的 心理变化 ,感悟作者 情感的表 达 ,让学生真正 走进文本 之中。在 学生对课 文有一定 程度的理 解之后,再让他们朗读,为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用心灵朗读,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边想一边读,如:“枣儿代表的仅仅是一棵树或者一个名字吗? ”“剧本中哪些词句代表了老人与男孩的心理变化? ”“本文用同一首童谣开头和结尾是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已经获得某种领悟,而这种主旨性很强的问题则能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深深的思念之情,在朗读过程中这种情感会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只有45分钟,教师占用太多时间,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会缩短,机会会减少,这违背教育改革的初衷,也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相背离。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善于“精讲少教”,引导学生“多学会读”,让“短而精”的“教成为点燃学生语文思维和阅读能力的“火种”,让中学生在阅读中尽情品味语文之无尽魅力。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篇2

基于上述认识,我于1999年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构想,试图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结构化、方法科学化、过程最优化,突破“高耗低效”,创造适合学生言语智能发展的语文智慧教学。组块教学采取“课例研究+理论建构”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经历了三个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相似理论、图式理论等,将“组块”这一心理学中的概念赋予新的内涵,原创性地提出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构想。这一阶段的研究重在“语文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倡导“简约”,追求“智慧”,体现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教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第二阶段:2005年—2009年。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教学内容的研制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提出了“组块设计、智慧教学”的理念,着力三方面的研究:一是根据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文体不同读法的视角,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重点研究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的阅读策略及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了基于组块原理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策略;二是变革备课方式,摒弃线性的环节设计,采用板块式设计。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提出了用三种眼光看教材的思想: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并根据教材文本语言的三个层次: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发现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每个板块集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多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板块式备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实现了一致性。三是课例的分类研究,将所上的《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典型课例按照文体进行归类研究,从中寻找该类文体的教学内容结构和研制策略;对同一文体的典型课例按照年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从中发现年段之间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

第三阶段:2009年始,组块教学将从儿童言语智慧潜能发展规律出发,探究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和策略的适切性,实现“儿童语文的智慧教学”,奠定组块教学独创性的理论基础——“言语教学智慧论”。

我的教学风格:

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简约而不简单。体现为“清简、厚实、睿智”。

清简。清简是一种洗净铅华后的“简约之美”,清是质,简是形。教学内容清晰:组块教学从三个途径研制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日渐清晰、可测:根据不同文体及相应的阅读策略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根据文本语言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而建构适合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的语文课程,实现语文课程的“师本化”。教学结构简约:教学中体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用语简要”。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取舍上遵循“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体现“针对性”:阅读教学中提出了“组块识记、语境还原、陌生文本”等7条策略,作文教学中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等9条策略,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厚实。语文组块教学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心理基础,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组块教学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种“语言合金”具有很强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犹如一个语言磁场,能摄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其次,在板块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得更充分、更自主,实现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言语智慧得以充分发展。组块教学还致力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与自主建构,培植起学生的独立性和学习力,获得终身有益的语文学习智慧。

睿智。语文教学最终留给学生的将是言语智慧,即在生活现场中表现出的言语应对能力和机智。组块教学创设的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锤炼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教学的本质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学会相信。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是在言语现场中生长出来的,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则须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式,规范而不失灵动,洗练而不缺幽默,平实而不少睿智。既能让学生得到恰到好处的点拨、评价,又能让学生获得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激励,使语文教学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变得轻松、愉快。幽默、睿智的教学需要教师丰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深厚的情感。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篇3

一、精心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古语说得好:“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不可能获取最后的胜利。备课是上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课前肯花时间备课,上课才能做到省时高效,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

(一)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是有过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会有一种“教材烂熟于心”的满足感,常常是凭着以往的印象、经验上课,教本备受冷落。还有些老师,照搬教学参考书,缺少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教学上的这种不思进取,导致我们的课堂效率比较低下,教学只浮于表面,教得不实,教得不深,教得不透。要提高课堂效率,绝不能只凭经验或仅仅停留在教学参考书上,要“走进教材”深入钻研,对教材内容做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只有深挖教材、吃透教材,才能“走出教材”,用教材教,上课才能得心应手,课堂的驾驭才能灵活自如,处理问题才能巧妙深刻、深入浅出,讲授才能做到精讲、少讲。

(二)了解学情,走进学生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材,而忽视了备学生,教学中出现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其实真正的备课绝不只是写写教案,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问题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克服随意性、宽泛性。(1)问题设计要突显重点,突破难点,有实效性。(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3)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度性,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能理解、消化。(4)问题的设计要适量。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没有参与交流的机会;提问太少,不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二、扎实有效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被很多语文老师忽视,认为那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没有学生扎实有效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还会有困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而预习不是简单的放手让学生读读课文,也不是让学生胡学、乱学、随便学,有效的预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预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任务,如: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积累字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笔者认为预习课文时,“符号圈点勾画标注”法就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读课文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如:文中的生字词可用“●”标出,易错字词用“○”标记,重点词语用“▲”标记,优美的句段用波浪线划出,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勾画并打上问号。此外,遇到中心句、总括句、修辞句等都可适当加上自己的批注,并通过课前“检查预习”环节,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还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驱力。实践也证明,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低效的,兴趣越大学习效率越高。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氛围。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发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都有忧虑、紧张、消沉等负面情绪。消除这些不利因素,让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发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对教师而言,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用宽容的心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只有在这种情感融洽、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感到轻松愉悦;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众所周知,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只凭有限的课堂教学学好语文很难,所以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把课本当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然语文课能培养的学习习惯很多,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释疑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而且养成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会”变成“会学”,这就为我们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证。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提出和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和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的热潮,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总结,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生不倦的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定能大大提高。

行走在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路上 篇4

从初次相逢于广州到现在,与程老师的相识算算也有十几年了。十年磨一剑,十年时间,她在蜕变,她在成长。

初识程老师是在2002年,她作为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应邀在广州做课,上的就是那节获奖课《中彩那天》。那一次,我作为评课嘉宾认真聆听了年轻的程老师上课。教学这样一篇篇幅较长而内容又相对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程老师没有拘泥于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而是牢牢把握住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拮据”和“梦寐以求”两个词语教学开篇,着重进行词语理解方法的指导,先声夺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巧妙地抓住课文重点段,“层层设疑———步步解疑”,着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好地处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关系,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交流时,我对她这堂课的优点作了肯定,并就如何更好地“用课文教语文”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她显得有些拘谨,用她的话来说在专家和同行面前显得有些“畏惧”,但在有限的交谈中,每句话都离不开教学,她不停地追问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期待改进意见,想把这节课上得更好。其实,作为参加大赛并获最高奖的这节课,已经经过反复雕琢也比较成熟,但是她依然不满足,依然想改进,这种好学着实令人感动。

把简单的事情做完美,把平凡的事情做精致———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程老师!

再次相逢 是十年以 后的2012年,我应邀去太原参加一个教学研讨活动并作专题讲座,她也应邀为研讨课作专家点评。十年时间,当年那个还有些“腼腆”的小老师,已经成长为“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十大杰出知识女性”“太原市首批名师”“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一个个头衔接踵而至。但累加的是荣誉,不改的是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怀!交谈中我了解到在这十年期间,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执着地带着一个班的语文课,她热爱学生,舍不得离开学生,因为,在她的眼里———课堂就是希望的田野!她热衷思考,善于捕捉教学中典型事件去撰写教育叙事,每年都要写一篇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她渴望成长,不放弃每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从教学实录到教学点评都要细细琢磨,找到前行目标……她还是那样虚心好学,在会场里,在饭桌上,她依然不停地与我讨论: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怎样去发现,语文课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我深切感受到她关注和思考的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最前沿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聊天中,程老师不时向周边教师介绍我对她的影响———

“十年前,我曾经得到过吴教授的指点,他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观点评课一直让我反复琢磨,帮助我在‘教语文’的路上执着追求,不断思考语文教学的‘根’该怎样落地生长……”

细细想来,这些年来我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与一线教师一起磨课、评课、研讨的机会多多,但是十多年以后仍铭记在心并念念不忘的教师能有几个!

虚怀若谷,执着追求———懂得感恩的程老师!

2014年,在苏州大学举办的山西省名师班上,我们再次相逢。在一群教师中间,她聆听时的专注与思考,再次引起我的关注。中间休息时间很短,上完课我匆匆赶回上海,几乎没有交流时间,但是她抓住机会让我感受她的成长。于是一篇篇教学实录随后发到了我的邮箱。我细细地研读她的课堂实录,再次感受到她专业能力的精进和成长。

《花的勇气》是她对略读课文的探索。她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尝试并发现根据情感线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品析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触动心灵的语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空前高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夏洛的网》是她对课外阅读课指导的尝试。怎样把一本经典的童话书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终身受益,是她在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会选择———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学会感受语言……一节课40分钟时间很短,但学生学到的读书方法可以影响终身,因为她坚持的是“教一节课要想学生一辈子”的理想。

《与象共舞》是她的课堂追求“面向全体”的一次飞跃。一节课,由于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对于语言的品析见解独特。直至下课,学生都还在争辩究竟是哪一个词语最合适。带着争辩离开课堂,带着思考再去学习……好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遨游汉字王国》是一次对“综合性学习”课的勇敢挑战。2014年,程老师在“第一届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的导入课。在一次次享受鲜花与掌声之后,程老师更愿意去做开路先锋,去探索,去尝试!因为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组织的研讨会上还没有人上过综合性学习课,她甘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甘当“靶子”,本着“向我开炮”的心态去尝试,希望用一节有研究价值的课来激发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关注。这是一种教育情怀,是一份教育责任,是一位特级教师的担当……

一节节语文课,源自一次次思考,一次次实践,记录一步步前进的轨迹。思考中实践,实践后再思考———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程老师!

在程老师的笔记本上,我看到她随手写下的几句话:小学阶段,学生的头脑简单而多彩,眼睛清澈而纯净,他们的心灵是一片等待播种、等待迎接和风细雨以及阳光的土地。他们小小的帆张开在蓝色的知识海面上,像一架架蓄势起飞的小飞机。这时,老师们给他们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给他们实在是非常重要。而这些取决于教师用心的观察和贴心的接近。在这个过程中,“心”无疑是一个关键词。一个教师,如果有了爱心,他的教育就可以肯定地说是向上的车轮。

行走在人生的路上 篇5

——观《走过雪山草地》有感

肥城市白庄矿学校九年级一班 李白雪

记得在红军长征时期,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斗志昂扬的诗句,不只是在赞美红军,而更是在激励着我们——初三的毕业生。

我们的心里激起了无数澎湃的浪花,名叫红军精神,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红军精神,在我们心中,一丝一丝蔓延开来……

我们看红军坚韧,“高千仞”且被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夹金雪山,只是远观就令人不自觉的心生寒意,而真实的山脉更是寒冷至极。海拔高,气温低,红军们既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克服风寒刺骨的怪异气候。而他们,却“略无抱怨意”,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在荒无人烟的雪山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坚韧。

我们看红军团结,红军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以及如何的毅力走过草地的,我真的难以想象。我看到彩色电影中一幕幕的镜头时,心里都像是被一个莫名的东西一直拉扯着,疼痛着。那是一片像沼泽地一样的绿油油的“温柔的陷阱”啊!因为,根据前面的队伍里的标语来看一旦陷入草地里面,就凶多吉少了……而这仅仅是困难之一,还有就是他们的粮食问题。当他们走完一半路程时,粮食却吃得差不多了,大家就纷纷的把自己的那份仅剩不多的粮食拿出来供给大伙一起吃。这是多么团结的红军精神啊!他们挖过野菜,吃过树皮,煮过皮带……这种场景,我们难以想象,但这种团结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今日,属于初三的我们正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背负着中考即临的压力,更加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就像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一样“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是最黑暗的年代”,我们若好好利用这金色的初三年华,便会迎来黎明的曙光。就像是红军的一次次成功一样。而我们所谓的成功,是学会把生活中的泪花挤出一个美丽的笑容。

我们初三了。

我们更加需要坚韧的精神,只觉黑夜越来越短,是四季的变换?亦或是曙光的到来?我们也许无法知晓,我们只能保持着这种坚韧的精神,即使没有照亮我们前行的明灯,也要自己摸索前行。就像是在大漠中深深扎根的胡杨一样,那种坚韧的精神。

我们更加需要团结的精神,只觉朋友之间少了一丝真诚,多了一丝猜忌,我们绝不能如此涣散,我们更加要把我们的力量集中起来,就像是芳香宜人的花朵,一起绽放时它们的香馥才会显露无疑,才会更加是人流连忘返。

通往成功的路,总是会充满荆棘,总是会深深浅浅,总是会有人误解,但是这些艰难险阻,不会击退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像红军一样坚韧、团结。耳边依稀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耳边爽朗的笑声……

耳边拂面的春风……

在路上行走的鱼 篇6

这回,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大娘又走了。父母清早告诉我,我们又是匆忙往老家赶。冰雪地冻,挡不住这场死亡的盛宴,浇不灭凡夫俗子向死而生的热度。一向冷清的小山村,腾空闹出一天一地的声响;一世无声无息无名寂寂的大娘,立马在方圆十里都有了名声。一路上,看着我们举着花圈,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要问一句:是去善塘铺里吧。哎呀,蛮闹热哩!七个崽女,一大家子人,崽崽女女、孙儿孙郎都开着小车,屁股后面冒青烟。人活一世,也算值了……

我最先见到的是后彪哥,一下倒没认出来。后彪哥却认出了我,恁怪我咋不认得他了。我有些窘,究竟有二十年没见过面了。他一向很少回家,跟村子里的人也不太亲近,脾气大,性子又急。但我还是很不好意思,接过他的烟,随他在灶屋里一起烤火。我一边用铁钳夹着柴火一把一把送进灶膛里,一边尽力回忆起儿时的趣事。在我的印象中,后彪哥讲话做事一向利索,无论做什么都是冲在最前头。那时,队里每到快过年的几天,总要干塘捉鱼、分鱼,让大伙儿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当然,每回,要等大鱼起完后,才准我们这些细把戏下塘捉一些漏网之鱼和小鱼虾。这个时候,尽管冷得人直哆嗦,后彪哥却扑通一声第一个下到塘中央,双手挥舞着,只几下,从泥水里就捉出一条大鱼,又几下,又一条大鱼,白哗哗地,欢快地,鱼在他的手上活蹦乱跳,就是无法逃脱。他随手一抛,白晃晃的鱼儿落在了塘坎上,沾了一身土,打着滚,跳得欢,前行着。后彪哥的小妹赶忙提篮去追,一路上摔了几次,踉跄着,一个身子往前一扑,全扑了上去,终是捉住了白得晃眼的一片,笑得大家前呼后拥。等我们回过神来,一个个,拿的拿捞把,抄网的抄网,用纂的用纂,还有的甚至用竹畚箕、小水桶,忙得热火朝天,到头来也只弄得一些鲫鱼、条条鱼、漂漂浪、泥鳅、虾米、田螺、田蚌。这时,后彪哥早已上到塘坎上,洗净了手上脚上的泥,和他的小妹并排走着,一人伸出一只手,两人提着沉沉的一篮子,一路吹着口哨骄傲地得胜回朝,走时,看都不看我们一眼。

我本来想问后彪哥儿时捉鱼的事,话到嘴边,竟一时语塞,只一个劲儿看着灶膛里的火呼呼地笑旺。他是八叔的儿子,八叔是我们当时的大队学校里两个民办教师之一,也因此从小给了后彪哥一些优越,也让他自小就有一番争强好胜的个性,什么事都想搞个赢的。却偏偏是,他父亲手把手教的书,他的成绩却不如我们,这让八叔和后彪哥很没面子。直到我离开老家,后彪哥很少主动和我搭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至今日,我才有所意识。而今天,后彪哥却一脸真诚平和地看着我,一双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叹了一句:我们这些弟兄,一个个,不晓得说老就老了……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和后彪哥的内心无限地亲近。是的,我在后字辈兄弟中排行第十,老大后龙哥已做了六十大寿,一个个已不再年轻,一个个都挑起了家的重担,沉稳、平凡了许多。我自过了四十岁,立马感到自己老了许多,身心疲惫,真的好累,什么事情也不想争个强弱,赌个输赢了。后彪哥呢,想必跟我一样,也许比我更是疲惫不堪。他这二十多年,听父母讲,也很是不易,一个人在外面跑运输,起早摸黑,“白加黑”是常有的事。自八叔过世后,两个妹妹出嫁,孝敬八娘,抚养两个孩子,都是他一个人挑在肩上。父母说,还好,后彪性子急是急,二十来年愣是没出过事。我问后彪哥:跑运输多久了?还过得惯吧。后彪哥却显得很平和,说,二十七个年头了,习惯了。我望着一脸黑瘦老气的后彪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语词,只是啧啧地称叹。他也望着我,说,老弟,写文章也费心得很,你看你比我小,头发早早地秃了,也要悠着点。灶膛里的火苗忽一下蹿得老高,照得一世界亮堂了许多,我俩的脸被照得通红一片,我和后彪哥相视而笑,内心里却感触许多。

后彪哥说,有时间,兄弟们多聚聚。我说,应当,应当呀。大家何尝不知道,人生就是一部聚散离合的戏剧,有聚有散,聚散却总是令人不舍,聚散总是让人感伤。我们一个个都行走在路上,走在一条早已不是长满青草的路上,走在一条看似平整却处处充满陷阱和险境的大道上。后彪哥告诉我,对门院子里双庆佬的老弟在那边“混水摸鱼”,被判了好几年……谁又能预料,平静过后是风暴,就如在波涛汹涌的海平面上,往往杂七竖八漂着咸白肚皮的鱼儿,令人不寒而栗。我知道,后彪哥的大女儿在湖南财经学院正读着大学,小儿子也读着高中,家里的开销不会小,他还是会开着他的大卡车跑运输,他还是会攒起十二份的心劲。但是,一听到媒体上报道交通事故,我的脑海里每每闪现后彪哥和他的运输大卡车,我无由地后怕。我劝后彪哥开车还是要慢一点,最好能早一点歇下来,最好能换一个稳当一点的活儿。他说,跑运输,累是累点,挣钱还不错。他说,有一天实在开不动了,才会歇下来。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默默地祝我的兄弟一路顺畅,祈求八叔保佑他的儿子一生好运,但愿我们内心深处的鱼儿,游得欢,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善待自己。我无由地想到鱼。据说,鱼是一种最不知疲倦的动物,它生活在水中,何曾合过眼?即使死了,鱼也不会合眼。也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几秒钟,它不记得自己的苦和累,自己游过的旧地方,一会儿又变成了新的天地,所以鱼永远是快乐的。

后彪哥说,你在灶屋里烤着火,我要出去看看。他怕老大喝高了酒,发火打人。老大后龙哥是大娘的长子,也是我们一班后字辈的老大哥。他一生守在土地上,从没有走出去,儿子国峰这些年在广州包工程发了财,想让他去当老太爷,他也不愿去。他说他一辈子的劳苦命,“老爷生活”不习惯,他坐不习惯那“屎壳郎”车,他也不习惯那边甜生生的伙食。他在家里,一日三餐温着小酒壶,喝上两杯小米酒,嚼几个尖尖的红辣椒,他的脑门就会出汗,他的印堂就会发亮。然后,他就要背着双手去田垅里走走看看,他就要去后山深处摸摸他栽下的树木,他甚至还要去水库边坐上老半天,看水面银光闪闪,看风从山口吹过来。后升哥是他的三弟,大娘过世了,他昨天总算回来了。一上桌,喝了一口酒,后龙大哥就来气,要骟他三弟后升的耳巴子,要后升跪在娘的棺材前认罪。这些年,后升哥一直在外,大娘的赡养费一直不肯出,最让后龙大哥生气的事,大娘卧病在床数月,后升哥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后龙大哥吼叫着,要打死后升这个不孝的!这会儿,大伙儿都劝着后升,后升也许感到有愧,不敢回话,低着头。德生叔说,都不要吵了,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你们七子妹,三一三十一,风风光光盛葬了老娘才是大事。这一说,后升哥第一次把该出的钱拿了出来。我不知道,后升哥到底在“南边”搞得如何?但他这样,究竟在老家是抬不起头的,逢人便要矮三分。后升哥在老家,应该是最早出去打工的,文化水平也算最高的。他们都讲后升就是胆子太小,小心谨慎惯了,总是出不了头,也不敢一个人单干,三十多年了,干得紧巴,聊以糊口。后龙大哥的儿子国峰对三叔很是不屑一顾,他说他的三叔,像一个漂漂浪(一条细小的鱼),在水面上叭水呷,叭出叭进,又如何养得大?要么,沉到深水中;要么,深入到大海里,才会养成一条大鱼。其实,国峰最初出道,也是在他的三叔后升身边,只是没有多久,他就另起炉灶,单干大干起来。“不管鱼大鱼小,都是吃家乡的水草长大,时不时要游回来看看。”我有一年,回老家,去看了大病中的大娘,大娘没头没脑地说起这句话。现在,我忽然觉得,这话是对后升哥说的。想必她思儿心切,没有一天不念叨着。谁都知道,再不济,哪个儿子不是娘的心头肉?大娘走了,后升哥不几日也就走了。我想的是,他还会游回来吗?老家流传着一句老话,家乡水好养鱼,故里春多留人。

nlc202309031445

我从后彪哥家里出来时,迎面遇着中宝叔,问起冬光哥。中宝叔说他很少回家,莫要问起那个畜生。中宝叔是冬光哥的亲晚叔,冬光哥是玉田叔的独生子。玉田叔好赌,家里的事一概甩手不管,中宝叔只得一手接了,照看着冬光哥一家。瘸腿的中宝叔,一脚高一脚低走在生活边上。这样,中宝叔就一直没有成家,只是夜深了常爱抱一把二胡拉得凄凉。有人打趣着,冬光哥有两个父亲,贵气无比,打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长成的就是一个人秧子。女大待嫁,男大当婚。中宝叔就一脚高一脚低上人家的门,到处央人求情,又置办不菲的彩礼,总算让冬光哥成了家。哪料,新媳妇过门没几天,就吵着要冬光哥单立门户,置这置那。中宝叔看着,不能寒碜了新媳妇,也不能让自己无用的侄儿为难,就把自己要置办棺材本的钱悉数拿了出来。然而,这个新媳妇却不领情,日日在村子里指桑骂槐,一会儿哭自己的命苦,一会儿又骂自己男人的无用,甚至,还恶毒地放出话来:谁骗的她,残脚断手,不得好死,断子绝孙!那些日子里,中宝叔阴郁着,只是在夜深的黑里,一把二胡拉得更是凄惨。不久,这个新媳妇带着冬光哥远走广州打工,村子里安静了些,阳光也平和了许多。其间,他们回来过一次,那是这个新媳妇腆着个大肚子回来生孩子。生下孩子,一拍屁股就走了人,把一个未满月的孩子甩给了她娘白莲婶。从此,吃喝拉撒,不管不问,生病上学,也不寄钱回家。结婚前,中宝叔和白莲婶到处借钱修好的新房,可恶的儿媳妇哐当一声,硬生生地,一把锁锁了,不让白莲婶和孙儿住。一村子的人,很是生气,都问:哪有这样做儿媳妇的!白莲婶却不气不急,中宝叔也没有说话。中宝叔还是一脚高一脚低走在一地金黄的稻田间,白莲婶还是天天看着自己的小孙子。只要看着自己的小孙子,白莲婶就十分地开心,就有十二分的劲儿。小孙儿白白胖胖,腰滚肚圆,像一条小鲤鱼般欢蹦乱跳。没几年,白莲婶患癌症过世了,冬光哥虽然还是回来了,却没能带回她老婆。她老婆坚决不回来,在老家算是开了一个先例,绝无仅有。谁都教训着冬光,要他把这个忤逆不孝的老婆打发掉,但很“肉”的冬光就是不吱一声。谁都不知道,冬光到底是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冬光这么些年在那边到底是怎么过来的。但是,中宝叔很是气愤,一向很疼冬光哥的他,气急地骂冬光哥是没有骨头的鱼。丁生叔更是没好气地说,没有骨头的鱼还是鱼吗?!没有脊梁的人还算人吗?!要是我,早把他的木鱼脑壳敲烂了。

我从中宝叔的老屋回来时,再次看到了后同哥,他仍然只是向我笑了一下,算是打了个招呼。他刚去下桥商店里买回了大娘办丧事要用的炮火。此时,个子不高的他正从自己家里费力地搬来一套楠木桌椅,办丧事开流水席用。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三伯、三娘、后同哥,都与他家的小土屋一般,矮塌塌的,不起眼。后同哥尽管小时候成绩好,却没有几个人愿意跟他接近,我想除了他整天不言不语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家太穷,一年四季总是穿得破破烂烂,脏啦吧叽。他的父母常年生病,药罐子不离手,一股子药味熏得村子里的空气也不清爽,熏得人也没了精神。我家自老家迁进县城后,三伯、三娘经常来县城里看病,父母就向我们兄妹几个一五一十说起三伯、三娘的种种可怜和痛楚。我记得,我们参加工作后,有几次我和姐妹三人去医院里看三伯、三娘,每次去,总要给一点钱。这个时候,三伯、三娘总是千恩万谢,感动得泪水盈眶,若后同哥在场,还总是要叮嘱他日后要记着还情。三伯的病到底没能治好,痛苦地离开人世,三娘也终日是病蔫蔫、痛楚楚的。有好几次,我听得母亲讲,三娘哭嘁嘁的。后来,又听母亲说,你后同哥成了家却生了个残疾的崽,你三娘终日以泪洗面,哭天喊地。你三娘不服气,总想要接“后”(续“香火”),又要儿媳躲计划生育连生了两胎,结果两个都是女的。母亲说,你三娘家真是太背时了,日子真不知如何过呢。在我的印象中,记住了病蔫蔫的三娘,记住了她家矮塌塌的土屋,记住了不声不响的后同哥,更记住了三娘的哭和后同哥残疾的儿子。

连续这几年,后同哥又出现了,不声不响的他没有多大的改变,衣着也还是那样土气。每年春节,后同哥都要早早地来给我父母拜年,拿的礼品却一年比一年高档,先是搭客车,后来又自己开了个小四轮,今年又开了一台小车来了,说是自己买的。这一切,不禁让我惊讶。后来,我从父母口中得知,后同哥个子矮小人老实,做事却有板有眼,又聪明肯钻研,在一个厂子里管技术,老板离不开他。加上老板又跟后同哥的老婆是亲戚,放得下心。厂子办得红火,老板也蛮是高兴,前年后同哥在老家起屋,老板无偿给了他30万,今年他买车,老板又给了他10多万,还把他残疾的儿子安排在厂小卖部。后同哥愈发地尽心,他跟他老婆对老板更是一心一意,多年了也从不提加薪的事。父母说,你三娘终是享福了,只是你三伯去得太早。去年,三娘七十大寿,村子里长辈的人送的寿礼,后同哥一律加倍封包还礼,村子里的人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后同哥和他的老婆仁爱、懂事、记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后同哥每回都带着老婆一路开车回来做情,他还总是人前人后不声不响地帮忙。父母对后同哥说,你来来去去,也不容易,有这份心就行了。后同哥很坚持,说,上高速,也就是8个多小时,一定要心到,人到。后同哥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说一定要坚持。父母说,那些年里,谁对你三娘家有一根手指头的好处,后同这伢子都记到心里头去了。看着后同哥,我忽然记起一句话:白云懂得感恩蓝天,鱼儿懂得感恩大海。鱼知水恩,水识鱼德。鱼和水的关系,有一句歌词唱得感人: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我能感受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其实,在古代,“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常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和象征。

我从老家回来,心里七上八下,一会儿激动不已,一会儿又空空落落。走进书房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来,我不知自己想要干什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看到一篇小说的题目——《在路上行走的鱼》。无由地,我的心里忽然咯噔了一下,喉咙间不禁发出抽搐声,眼里也热热的,窗外一片朦胧。于我来说,真正要读懂《庄子》,还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这句名言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子非鱼,焉知鱼之苦;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苦?《孟子》教导我们:和谐自然,以民为本——“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以,佛家有云:“敲破木鱼是人生”。

那个夜晚,我梦见自己,还有后彪哥,后升哥,东光哥,后同哥,都变成一条条满怀希望的鱼在路上行走,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飘飘忽忽,不知伸向何方,看得我们一个个不知所云。忽然,竟发现那些道路如水连天,飞到天上去了,飞到银河中去了。夜空中一片硬白的月光,还有一天鬼鬼祟祟闪烁的星眼,更是让我们一个个不知所措……一刹那,月光下的鱼和前行的路,不知所踪,天地一片眩白。

我和许许多多的鱼儿一样游到了岸上,在充满世俗和灵魂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竟找不到来时和归去的路。我清醒地意识到,小时候的广阔水域已不复存在,蓝天白浪和鲜美的水草更是难觅……这时,有人在我们后面追着呼喊着:鱼人,鱼人!我不知是喊谁,喊我?还是喊后彪哥、后升哥、东光哥、后同哥,抑或其他人?我又惊又急,梦醒了,又是一身湿湿的冷汗。

鱼人,鱼人,好古怪的名字!快速地查找了一下资料,古生物学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生活着我们的祖先——总鳍鱼这一类古老的鱼,有一部分总鳍鱼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上的脊椎动物。鱼和人一样,是有骨头的。亿万年来,鱼进化成猿,再由猿染变成人。这般说来,鱼人——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名字。

有人讲了这么一个笑话,说,鱼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是因为陆地上有猫要吃鱼,鱼后来才到水里生活。听到这个笑话,我却一点儿笑不出来。

这时,一曲天籁之音的《万物生》,在路的尽头响起,令人无比地震撼:从前冬天冷夏天雨呀水呀/秋天远处传来你声音暖呀暖呀/你说那时屋后面有白茫茫茫雪呀/山谷里有金黄旗子在大风里飘扬/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条鱼上飞……

责任编辑 杨晓澜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篇7

一、慧眼洞见问题价值,志存高远发奋学习

邱学华从16岁开始当农村小学代课教师起,到现在的60多年中,基本都是行走在“尝试”的路上,同“尝试”有着不解之缘。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使他热爱上了教育,喜欢上了孩子,但同时也有了许多困惑 :为什么教师教得辛苦而得不到好的效果?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而学生成绩有差异?能不能找到一个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理想方法?多少年来,诸如此类太多的“困惑”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个司空见惯的“小”现象,不足为怪,但在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邱学华看来却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亟待解决。他似乎已敏锐觉察、慧眼洞见 :当“困惑”解决之日,乃教育“解放”之时,坚信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必将会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意义,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寻求教育教学的真谛,为了彻底改变这种被动的课堂教学局面,为了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他立志走出一条自己的探索之路,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已经端上了“铁饭碗”的邱学华,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尝试”之路,决定报考大学,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基础,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刻苦自学,高中仅读了半年就辍学的他,于1956年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攻读教育学。

由于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的追求,邱学华一进入校园,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说 :“我是带着问题进入大学的,好像一头饿牛闯入了牧场,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每天早早起来读外语,中午从不午睡,总是一吃完午饭就到教室去啃书,晚上则泡在图书馆。几年时间,我阅读了图书馆里大部分小学教育方面的藏书,读了很多世界教育名著。从教育理论著作中,发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虽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 :‘相信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个思想就成为我以后从事尝试教学研究的主导思想。”

如果说5年的小学教师生涯、4年的大学学习分别为邱学华打下的教育实践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他“尝试教学法”课题研究上的丰满厚实之“两翼”,那么他对教育特有的无比挚爱、对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怀有的深厚感激之情,就是他“尝试教学法”课题研究上的强大动力之源!为实现他“立志要为建设中国的教育理论”而发奋工作的远大抱负,为“2亿中小学生需要新教法”的宏伟事业,为研究指导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的崇高理想,而展翅高飞,所向披靡,奋力拼搏,“试”不可当!

二、怀揣使命弃官从教,不遗余力执着探求

邱学华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是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了。1960年大学毕业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由于怀揣着解决“困惑”、研究教学改革的崇高理想,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深入中小学搞教育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路,走出了大学的校园,来到师大附小与教师们同吃同住同工作,一同搞“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的实验,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好,坚定了探索实验的信心。但时间不长,由于“文革”的冲击,研究一度中断。“文革”期间,由于出身问题,他的妻子由小学教师被下放到农村,这时的邱学华又毅然离开上海,主动要求到江苏溧阳县农村工作,被分配在一所农村中学教数学,在实践中默默地思索着教学实验。“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他们全家回到了家乡常州。在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并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为开展教育实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80年邱学华决定进行系统、科学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实验初获成功,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发表后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震动了教育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热。正当邱学华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时候,竟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极“左”思潮的冲击。尝试教学法受到了某些教育权威人士的不公正批评、指责,导致各地实验纷纷下马,面临夭折的严重困境,使他焦急万分,备受煎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1984年,邱学华被任命为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底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切充分表明,教育行政部门是大力支持尝试教学实验的,使他感到无比幸福,心情无比激动!

之后,在《福建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湖南教育》等杂志社及教育理论界人士的参与和强有力的支持下,尝试教学法的研究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更具体的操作方法,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邱学华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执着梦想,白天充分利用点滴时间思考问题打腹稿,晚上抓紧写作,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专著《尝试教学法》,并在1989年举行的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奖的殊荣。

由于尝试教育研究发展迅猛,许多市、县都在大面积推广。邱学华老师考虑到推广中亟需自己的亲临指导,同时尝试教学法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又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辞去校长工作搞研究。得到上级的批准后,他于1988年调离常州师范,来到常州市教科所当了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实现了他专职研究的愿望,更实现了他进一步加强尝试教学理论建设的愿望。虽然此后的邱学华“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但他却“心情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再苦再累心里也是欢畅的”。

三、“尝试”研究成果丰硕,特色理论走向世界

邱学华从16岁开始当乡村小学教师,到现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已长达60多年了。几十年间,他的著作十分丰富 :在国内外教育报刊发表论文600多篇 ;编著和主编的著作有270多种,总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 ;关于尝试教学的著作就有几十部,其中有小学数学教育数十部。建国后的几代教师都读过他的书,看过他的文章,汲取着他丰厚且广博、通俗而深邃的教育养分。可以说,邱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为我国教法改革的广泛开展,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光大道。

邱学华在“尝试”的道路上,从不满足已有的研究成果,总是在不断探索“尝试教学”的历史渊源与规律,将“尝试教学”不断升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思考酝酿,80年代正式启动教学实验,历经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理论、尝试学习理论,直到发展为尝试教育理论,真可谓成果丰硕。但邱学华在此基础上又为自己确定了更高的人生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尝试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还需继续进行,目前正在筹划出版‘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丛书’一套18本,准备再用6年时间完成。”不仅如此,他还有更高的愿望 :“尝试教学研究已经搞了50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我准备再搞10年,到那时已是近90岁的老人了,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要干下去……”如此宏愿,如雷贯耳。如此境界,实在是震撼人心,怎能不令我辈汗颜!

邱学华在“尝试”的道路上,曾历经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和无情打击,但他痴心不改,信念不移,意志弥坚。既“耐得住寂寞”,又“经得起诱惑”,不辞劳苦,不骄不躁,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个实验的圆满成功,真可谓“踏平坎坷成大道”!仅就从“尝试教学法”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的研究,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该课题被列为“八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之后,邱学华雄心勃勃,以实验基地校为依托,全国范围内3000万学生为实验基础,组织了106个子课题配合。这样复杂庞大的研究团队和阵容,其组织难度之大、面临困难之多、指导过程之繁,不难想见。但他经过短短5年的研究攻关,课题终获成功。“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报告终于完成,一部近60万字的研究论文集《尝试·成功·发展》如期出版。课题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并且得到了充分肯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为基础教育的学科科学改革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尝试。从1998年到2009年,邱学华又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尝试教学理论丛书》,一套8本。可以想象,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讲,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啊!凡此种种非凡的科研业绩,足以证明邱老师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度的使命感。他的这种为了教育事业,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极大地鼓舞和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该研究中撰写的实验报告、论文、教例有10万多篇,其中公开发表的文章有3500多篇,从实验教师中走出了许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

“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这是邱学华老师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充分说明了“尝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柳斌先生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邱学华的贡献在于把‘尝试’这个概念引进到教育、教学中,这本身是从哲学高度上进行思考。”邱老师以我国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为根基,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悠久经典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80%的学校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老少边穷”地区,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育理论”。正如朱永新在《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指出 :我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在农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梁漱溟等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但真正取得成效的可能首推尝试教学法。”

行走在反思的路上 篇8

本刊2009年第13期专题, 由上海市教科院蒋鸣和教授提出的“如何从工具性的人机交互走向生成性的人际交互”命题着手, 展现了一线教师们在应用电子白板生成灵动课堂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智慧。如今, 从一些地区的现实情况来看, 电子白板正日渐成为教师们眼中最有魅力的信息化工具、成为学校硬件建设的标准配置。在这样一派“白板热”的形势下, 我们的关注当然不能就此止步, 我们期望找到应用背后存在的问题, 例如, 教师应用技能的理念、教学应用设计、技术本身的缺陷、应用绩效的评价等。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 我们需要关注打破传统进行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效益, 需要关注投入与绩效产出背后真正的应用实效, 更需要关注技术应用过程中“人”的发展, 使技术应用在不断的反思和演进过程更加人性化, 从而成为一种快乐的、智慧的体验。

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 篇9

成都市锦江区杜玉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室成立于2012 年, 最初以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为研修示范起点, 目前已经扩展到数学、英语等学科。研究内容也从“魔灯平台”的实践应用到后来“一对一移动学习课堂”的开展。工作室成员从10 人扩展到20 多人, 由2 ~ 3所学校扩展到4 ~ 5 所学校, 从成都地区扩展到山东、河南, 更建立了中美国际交流平台。研修室借助iPad进行课程改革在“互联网+ 教育”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探索。

研修室教师团队从课题入手, 通过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和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学者线上线下的指导, 从最初的课程探索实践, 到目前多学科的整合研究;从最初的公共服务小软件到目前“全景课堂”的整合平台教学, 技术日趋成熟。极大地改进了iPad课堂的模式, 越来越便捷地帮助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探究。研修室主持人带领团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教学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 团队成员相互切磋, 共同钻研, 在移动终端的课堂实践中初见成效。一批青年教师茁长成长。涂海洋、童琳、周艳蓉等教师获得了全国、成都市以及锦江区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 文成平、李洋先后担任学校科研和教育工作, 涂海洋、巫智丹、刘智勇在学科教学方面创新突破, 在课题研究和全国机器人比赛中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近一年来, 成都市棕北小学、泡桐树小学等学校的部分教师也自发加入工作室的研究。

随着教育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发展, 研修室又融入了区进修校教研员的参与, 他们的加入让工作室的研究力量大大增强, 专业性也得以提升。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其中。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 研修室将以STEAM教育作为研究和实践重点, 为学生构建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和基于设计的学习环境。

二二、、研研修修主主题题

近两年, 研修室主要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翻转课堂研究, 包括翻转课堂在移动终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利用“全景课堂”平台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建构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相对应的不同教学模式。

研修室特别关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开展移动终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 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意识, 并针对不同的学科, 与前沿教育信息技术结合, 探索实践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设计, 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努力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教学实践典型。

同时, 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 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品质、学习习惯上创新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三、研修室开展的工作

1. 开放课堂

研修室努力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最前沿阵地, 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海量阅读、经典诵读、主题研究、单元整合、生本课堂、深度对话等教学活动先后进入课堂和研究。特别是2014 年, 研修室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Tech EDGE项目组”合作, 在项目主持人Guy Trainin教授和郭际博士研究员的培训指导下, 研修室成员在语、数、外3 门学科中进行“一对一i Pad课堂”尝试。通过他们的在线培训, 成员逐渐掌握全球最前沿的科技与教育整合的相关资讯, 并成为直接与美国研究性大学共同开展ipad课程研究的研修室;与美国同步使用ipad课程软件搭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平台;有美国博士直接参与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时指导和互动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同时, 学校还采用互动交流工具定期培训家长, 打造出家校共建课程的模式。

2. 搭建平台

为了开展加强教学互动, 相继搭建了学生交流Tech EDGE论坛, 作为学生文本交流和视频交流平台, 目前已经上传了1 000 多个学生作品;搭建了“全景课堂”交流互动平台, 作为课堂互动交流反馈平台;还利用“少年创客学院”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作品。在软件运用上, 得到美国高校和苹果公司的支持与指导, 将许多i Pad的APP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平台的架构逐步优化了研修工作室网络教学平台。

3. 课题研究

研修室成员积极参与了《将科技融入教育:我们如何帮助中美两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四川省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翻转课堂的研究课题》《成都市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研究》等课题研究,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4. 示范引领

研修室近两年承担了一些i Pad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和展示工作。先后接待了来自深圳、杭州、常州等地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团队。研修室主持人和教师分别在锦江区、成都市信息化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5. 个人成长

研修室成员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展示和大赛中多次获奖, 包括荣获全国一等奖1 次, 全国二等奖2 次, 全国三等奖1 次;四川省一等奖1 次, 成都市一等奖1 次, 多项二等奖等。研修室团队的工作成果相继在《中国教育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西南教育》《教育家杂志》等报纸杂志上展示。

目前, 研修室已经获得成都市“智慧学校”专项资金和锦江区政府人才“小高地”的专项经费奖励, 为下一步打造和提高工作室研究水平提供了后续保障。

四、iPad课堂变革思考

信息技术融入课程, 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带来丰富的课程资源。在iPad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不断突破和创新, 也让大家对信息技术挖掘应用有了新的认识。

1. 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基于iPad的课程整合, 以主题单元形式融入中外语言、艺术、科学教育。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呈现出许多传统课堂无法展示的妙趣横生的可视化作品。朗读、写作、绘画、实验、外语、音乐等都十分巧妙地整合在主题单元中。跨学科的课程尝试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更让我们增强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改革的信心。

2. 体验“互联网+”自主学习

确定主题内容后, 在形式上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 学生基于任务自主学习, 并将学习结果反馈在平台上。学生间开展互学互评, 课堂上展示交流。这样的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学习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又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对学生终生发展很有帮助。

3.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iPad课堂上, 学生已经熟练灵活掌握了互联网和APP应用技能, 他们知道如何能够快捷方便地帮助自己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搜索、分析、筛选、整合信息, 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能在论坛里完成阅读写作和交流评价;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制作视频作品, 并上传到网上开展作品展示;能够在“全景课堂”平台里完成课堂的即时分享和评价。

五五、、结结束束语语

行走在“真教育”的路上 篇10

是呀!当前, 教育饱受社会诟病, 教育负面新闻不绝于耳, 公众对教育怨声载道。教育, 这个神圣而严肃的字眼, 愈发显得弱势与混乱。什么是教育?如何做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 如若对这些教育的本原性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 没有深刻的思考, 那么, 教育终究会不尽如人意。

梁好老师不愧为教育的智者, 更不愧为理性的教育学者, 他对教育的思考直达教育者的心底, 让人感到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而他的“回归真教育”的命题与思索, 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反思与实践。

在《“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一文中, 梁好老师讲述了他在一所全国知名的课改名校参观时, 看到一条这样的标语“个个能优秀, 人人争满分”。对于这条大家习以为常, 甚至某些学校管理者争相学习的标语, 梁好老师感叹道:“真正的教育应追求‘学生第一’, 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中, ‘第一’的应当是学生, 而不是所谓的分数。如不然, 教育必将误入歧途。”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单一的分数, 不是纯粹地指向考试。如若教育仅仅只剩下考试与分数, 仅仅只是为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 那么, 这样的教育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也注定是虚假与浮华的。正如怀特海所言:“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 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是个宏大而宽广的概念, 而真正的教育就应当指向学生的长远人生, 就是教学生达求最本真的自我, 实现自我的最大化发展, 而非紧盯分数, 死抠成绩。对此, 我们的诸多教育者是否真正能体会到呢?而每每想到“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生前何必久睡, 死后自会长眠”似的“反教育”标语, 这种“真教育”的诉求与思考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现实呼唤真教育, 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更是理想教育的现实需要, 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渴望。

在《回归真教育》一书中, 梁好老师没有生涩坚硬的理论, 没有枯燥乏味的论述, 有的是生动的故事、敏锐的发现。书中梁好老师用“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每一棵小树都有存在的价值”等这样的故事, 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 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都有自己发展的意义, 而教育者所实施的“真教育”就是顺应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他们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从而帮助他们实现“最好的自己”。故事短小精悍, 却意味深长, 余音绕梁。

更值得一提的是, 细读著作的每个篇目, 我们会深深地感叹思考的力量, 梁好老师用以身边之事明教育之理, 用思考通达人生, 反思生活, 反思课堂, 反思教育。这种教育的反思力, 让我们看到了梁好老师对教育的热爱, 更让我们看到了梁好老师对“真教育”的不懈追求与思索, 而如若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以这种态度审视对待我们教育的每一处细节的话, 相信我们的教育生活同样会变得丰富多彩。

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篇11

关键词:品德;学科;整合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传统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根本需求,将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割裂开来,使品德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其根本作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浙江省“品德课程”的改革,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品德课程整合是指将品德学科纵向同一主题内容的整合,或与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科学地渗透和融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学校通过品德课程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学习的重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儿童的童年带来真正的快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程整合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品德学科纵向整合

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章节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将具有关联的章节选出来整合在一起,并能更具体、实际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品德课程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有效掌握不同章节间的实质联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构建出清晰、完善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例如,在品德课程一年级上册中《我爱我家》这一单元与三年级上册《我的家庭》和四年级上册《温馨一家人》在课程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联系,主要内容都是以家庭成员、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情感为主。这样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它们精心设计,整合成有机整体进行教学。当教师讲述了“家”这一个概念后,还可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集体”“国家”的了解。这样就可根据由小及大的逻辑顺序,将品德课程中一年级课程《我的新生活》《你我他》等课程与四年级上册《生活在集体中》的单元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让学生的思维意识由“小家”上升到“集体”。当学生对“集体”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这时可以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国家”“民族”的概念,通过合理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脉络,引领学生从小家到大家,了解民族,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形成宽广的胸襟。

通过对小学品德教材中具有实质联系的课程的有机整合,构建品德课程的知识体系,这样使学生对同一主题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认识,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并提升到良好品德的形成,自然提高了小学品德教学效率。

二、跨学科横向整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课程越来越丰富化和多样化。现在小学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也有音乐、美术赏析等艺术课程。同时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还设有《地方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一系列的区域性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小学品德课程与综合课程进行跨学科横向整合,让品德教学更为高效、丰富、实用。

1.与基础课程整合

基础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基础课程为例,语文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与品德有相互交叉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一些生字、阅读等教学,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感悟、提升,指向文本学习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爱国主义、感恩情怀、和平教育等一系列情感教育,这与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实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学品德课程也是以情感为第一要素,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在教学中也可以将语文课程与品德课程相整合,将语文课程中的一些与情感教育相关的文章带入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抽丝剥茧的情感导入教学方法运用到品德课堂的教学中。例如,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小英雄雨来》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文明古国的耻辱》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目的。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回顾与讲解,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和体会,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与区域性课程整合

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很多内容与《地方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等区域性课程是重叠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在重复学习过程中也会缺乏兴趣,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品德课程与区域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好的效果。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我来做个小导游》与地方课程《浙江绿谷》整合学习。先让学生在《浙江绿谷》中了解我们的家乡缙云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其中,鼎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笋”。然后让“我来做个小导游”作介绍,这样可以让品德课程与地区文化相整合,通过让学生对自然风光的讲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为长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自豪。

3.与艺术课程整合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艺术课程与品德课程相整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例如,在《东西南北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一节课,可以将爱国歌曲《龙的传人》穿插进去,在《文明古国的耻辱》这一单元可以将《长征》组歌穿插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中觉得趣味十足,更能让学生对品德课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与非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除了日常教学课程,活动也是小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将活动与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有效的举措。通过活动与课程的整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1.与德育活动整合

德育活动是小学生的重要活动。在每年的特殊纪念日,如“九一八”“国庆节”“八一建党节”等都是学校举行德育活动的好时机,学校常常会组织一些爱国电影观看、主题作文比赛等一系列德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德育活动与品德课程的实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将品德课程与德育活动相整合,通过在国庆节、建党纪念日等节日举办一些朗诵比赛、爱国历史故事讲述等活动,让学生对品德课程与爱国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安全伴我行》这一单元中会讲解一些与安全相关的知识,这与德育的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少先队德育活动,有效地进行安全教育。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我是中国人》这一单元中有关于国庆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德育活动与品德课程相结合,在讲到国庆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国庆节的历史渊源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能通过影片的观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怀。

2.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

教师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课程相整合,讓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六年级上册《劳动最光荣》这一单元,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劳动知识以及教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针对劳动内容,教师可以让品德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整合。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敬老院大扫除”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并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表彰,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志愿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敬老的美德。

3.与校园文化活动整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从某种角度而言,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品德课程相整合,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如,在《班级的荣誉》这一单元其中一课时内容是《我们的班级报》,这节课就可以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举行一次年级关于“班级报”的评比活动,年级主任可以根据授课的节日、节气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让年级所有班级参与进来进行评选。这样既将品德课程的知识有效渗透,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品德课程的变化不仅是教材的改变,更是课堂教学实质的变化。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的原则,以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小学品德课程想要真正遵循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需要跳出传统“照本宣科,紧扣教材”的教学方法,要学会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小学品德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将更丰富、实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本文从与基础学科课程整合、与综合课程整合、与活动课程整合这三个方面,对小学品德课程的整合策略做出以上探究,希望通过以上的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品德课程的学习效率,让学生通过品德课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合理加减,强化课程整合:小学品德课程的重复交叉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4).

[2]王俊梅.提高品德学科培训效能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2(35).

行走在课改路上…… 篇12

一、我们的管理团队—身体力行作表率

我校成立了课改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是学校建立课改研究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分管课改研究工作,是学校组织校本教研的具体负责人;教导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整合少先队、教研组、备课组、总务处的力量,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性。这样,班子成员用无声的语言打动教师,用实际行动感化教师,用事实成果信服教师。

同时,我们制定了课改研究制度,保证校本研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为上”的目标,推行人性化管理。先后制定了《校本研训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制度》《教科研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条例,体现了“人本为上”的理念,尊重了教师的利益分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这浓厚的课改研究文化的氛围中获得了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校本研训文化的营建。

二、我们的管理理念—要创新还要务实

优化学校的课改研究就是依据先进的教育思想、特定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对象,选择最优的教育过程和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经济投入和精力耗费,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个宗旨”: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两个战略”:名师战略、特色战略。

“三个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创新。

“四个统一”: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五个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软件与硬件并重,内功与外形并重,特色与特长并重。

三、我们的课改保障—想行动还有平台

(1)活动时间。校本研训立足本校,立足教师。我校将每双周周一下午放学后时间定为全校教师集中校本培训的时间。为了保证每个教研组有充足的研训交流时间,在每学年教导处排课时,都会安排每周的一个半天某个教研组老师都没有课,如语文在周四上午、数学在周二下午,从时间上提供保障。

(2)活动经费。每位教师每期奖励研修资料费100元;达到先进的,奖150元。规范教研组长每月补贴50元,期末评为先进组长奖励200元,为教师的研训行为提供了财力、物力保障。

(3)活动制度。校本研修计划、校本研修制度、教研组考核细则等为研修工作的开展、实施、检查、评价从量化、求质、奖优等方面提供了保障。

(4)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每年还额外给每位教师100元用于教育杂志征订。

(5)设备落实。我校有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四、课改的研训模式—从一元转为多元

(1)区内联动式研训。我校和区内的兄弟学校为了有效解决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提高,共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从而合作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如:我们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晖小学、朝阳小学、八一路小学的语文老师一起共同开展了拼音教学研讨活动,一起探究拼音教学的困惑和难题,谜题在欢笑中被智者点拨,在相互交流中品味教学的真谛;我校与手拉手学校—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杉木小学管理交流工作经验;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大同二小、大同小学和大同古汉城小学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等。

(2)小课题“带动”研训。由骨干教师带头进行小课题研究,到吸引其他教师合作参与课题研究,再到自己能发掘新课题,从而达到课题出人、人出课题。如我校国家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就依托每个教研组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学科子课题,从而突破学校的研究难点。

(3)听课反馈式研训。组内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达到互相借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助互动相结合的目标。这是每个教研组最常见的研究形式。

(4)个人反思式研训。引导教师每天、每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反思评价,并坚持写教学反思,以来达到“实践 +反思 = 成长”的目的。

(5)专家引领式研训。一是“请进来”。有黄泽、刘建琼、黄祖训、段晓宏等湖南省、市优秀的专家和彭海鳌、刘润玉、李葆春、卢梓忠等芙蓉区教科中心的教研员。二是“走出去”。全国级的语数会、省市级的观摩,所有活动学校课改研究小组都全力支持,并选送老师参加。

五、课改的研修活动—重形式更重实效

在学校科学、系统、全面的制度规范下,我校教科研的各方面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着,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着,不断成长着,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1)专题研训活动掀起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潮。近三年,我校教科室组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如何撰写课题报告”“什么是有效课堂”等专题研训活动,每个活动都由学校培训领导小组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由学校教育科研小组成员进行专题知识讲座,再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实施,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举办经验交流会。如我校“蓉园杯”教师基本技能大赛的两笔字、普通话、10分钟片段教学、才艺展示等环节,也是走过了专题培训、开展赛事、交流提升的过程,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

(2)有效课堂研讨活动,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近三年,我校各教研组紧紧围绕构建有效课堂开展了二十几个小专题的研讨。教师的全员参与,伙伴学校老师的加盟,专家的专业引领,同伴们的相互帮助,营造了我校特有的宽松、实在、和谐、团结的氛围。如我校每年的“蓉园杯”教学竞赛,每年一个主题,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落实”“教学提问有效性研究”等。这种扎实、有效的研讨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实现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又一举措。我校近三年出到外地学习的人数达到了50余人次。在借助外脑发展的同时,把教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外出培训和交流提升、专家引领和骨干帮带相结合,开展了系列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教师沙龙、青年教师成长汇报等活动,让每位教师拥有发言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校的领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都登上了主讲台,老师们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同时也感染着其他老师加快成长的步伐,充分发挥了团体智慧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自动力,形成了我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4)科研信息库的建立为教师的成长引领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我们把网络这一优势加以发挥,建立起互动的、人性化的校园学习网站,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和共享。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学校教育教学的专题板块和“我的心灵驿站”教师网络空间,更是成为了老师们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重要平台。老师们可以随意在网站上点击查看我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制度、教师科研成果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发展指引系列资料。作为教师们网上成长记录袋的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成为了老师们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

六、我们的课改成果—是起点不是终点

(1)出刊了我校的成果专集。为让我校的课改研究工作永葆活力,促使教师不断进步,我校将教科研成果征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教师能力的展示提供一个平台。我校加强了教师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故事、教育叙事和教师获奖等的成果收集,并装订成册,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展示。

(2)教研活动发挥了很好的辐射作用。蓉园人以开放多元的胸怀,近年来承办和接待了各级各类几个大型教学活动,很好地发挥了辐射作用。如:我校受《湖南教育》杂志社特邀,作为芙蓉区“身边好学校”的代表,作为封面代表将几年来的学校工作进行了介绍;湖南省第六届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省内各地市教研员、英语骨干教师共700多人参加;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骨干引领者高级研修班心理课例研修活动在我校举行;承办了芙蓉区“校本课程”的开放活动,我校跆拳道各项资料和工作的开展获得区领导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赞赏;由于我校校本研训工作扎实,作为芙蓉区四所学校的代表参与了湖南省教育厅“校本研训档案库建设”的典型经验推荐光盘制作。

(3)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通过学校的校本研训,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近两年,教师共有1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还有400多人次课堂竞赛、论文、设计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项。

(4)课改荣誉硕果累累。伴随着课改的实践,我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体育传统示范校”“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学校”“湖南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长沙市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长沙市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性学校”“长沙市十佳学习型组织”“长沙市创新型学校”“长沙市校本研训示范校”“芙蓉区先进教科室”等荣誉称号,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均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研组”等。

上一篇:耕地质量评价下一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