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

2024-06-09

耕地质量评价(精选12篇)

耕地质量评价 篇1

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 农业、林业、畜牧业、自然保护、旅游、工业、城市、交通、水利等用途都依赖有限的土地自然供给。对于耕地的保护主要涉及到政治、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生态等很多方面。目前我国的国情人均耕地少, 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低, 耕地退化严重, 从我国人多地少和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等客观国情考虑, 对于耕地保护的形势不是很乐观,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1我国耕地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脱离实际不符合国情

耕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生产资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源泉,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里, 耕地资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目前我国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 没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质量评价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其中含有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与经济质量四层涵义。耕地评价是多学科的, 在社会制度不同、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 使得耕地评价的概念有所不同。近年来耕地浪费严重, 乱占滥用、少征多用、征而不用、早征晚用等普遍现象的发生, 这种非合理性耕地锐减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原因。目前影响我国耕地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村庄基占地扩大, 随着国家大量政策的出台, 使得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家庭规模的趋小化。农村住房趋于平面发展, 导致居民点周围的良田被大量侵占, 使得耕地日减;基建占地加剧, 由于土地管理方面工作的紊乱与不慎致使一些基建单位多占少用、先占后用和占而不用等行为产生, 加剧了耕地利用上的浪费;城市规模扩大, 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 占用了大量耕地, 特别是矿区开发中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矿区生态重建迫在眉睫[1]。

1.2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不科学

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生态经济学, 国家安全理论和区域差异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 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耕地质量评价主要在国家、区域和地块三个尺度上开展。其中, 国家尺度上为宏观政策引导、标准制定的依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户已经成为广大农村投资、经营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主体, 是农业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决策单位。他们的行为决定着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 决定着耕地质量的变化。区域尺度主要针对区域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开展耕地管理、区域比较、时空变化分析等;地块尺度是区别于国家和区域层次的主要基于机理性或生产目的的评价。此外, 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子主要是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 但一些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者常常会重视自然因子, 而忽视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直接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事实上, 农户行为已经成为短时间内土地质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种长期的积累, 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2.1结合我国现实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 无论是区域之间还是区域内部,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比如, 南方土壤酸化, 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 华北平原耕层变浅, 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问题突出, 农膜残留较多。因此, 各地在进行土地整理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土地整理的侧重点和内容应结合项目区的地域特征。在确定各业用地时, 既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特性,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做到地尽其利。为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提出了三项措施, 即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以供给来引导和约束需求。一方面激励各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总之, 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工作在全国的开展, 土地评价的方法和研究手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仅要向定量化土地评价方向发展, 而且要注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使我国耕地评价手段和对象多样化, 提高评价的精度和效率。

2.2规范评价标准

近年来, 日益复杂的耕地情况对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耕地质量评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耕地自然状态的研究工作, 而成为一项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的专项或综合评价。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通常包括土地评价子系统和立地分析子系统两部分, 所选取的因素有耕地地力监测、土地生产潜力分级、土地承载力评价、全国分区评价等。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指标存在着普遍相关性, 信息彼此重合, 故在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不需要考虑所有因子, 如考虑过多的生产目标而轻视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 会使得评价结果比较性差。因此, 在选取评价指标时, 应选取与耕地质量直接相关能如实反映耕地质量的因子, 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 确定耕地质量评价中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把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综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监测和评价土地质量。此外, 不同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主导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等。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由于耕地质量的多指标性及影响因子的复杂性, 很难建立耕地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 因此, 在选择评价因子时, 应尽量选取一些变化幅度较大, 且其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显著的因素, 而且评价因素的选择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水平, 并针对土地利用类型来选择。

结束语

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是我国的主要耕地问题, 也是个社会问题。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是伴随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而诞生的新内容, 但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与农用地定级在研究范围、目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 就土地而言, 其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的特征, 因此, 在今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结合当下新形势,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学习,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方法体系, 科学运用评价体系, 从而推动土地评价研究发展。

摘要: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我国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对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膨胀, 耕地被大量占用。而且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偏低, 土地健康质量和环境质量日趋恶劣, 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问题严重。本研究主要从耕地规划和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耕地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还提出了针对我国国情的耕地质量建设及管理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行为,耕地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彭坷珊.陕西土地与人为灾害相互关系分析[J].国土经济, 2011 (3) :30-37.

[2]郭旭东, 刘康.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12, 22 (5) :480-482.

耕地质量评价 篇2

在我国,由于不合理利用引起的耕地次生潜育化、次生盐渍化、沙化、养分贫乏化、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等退化现象已非常严重。对于退化了的耕地质量性状进行改造任务艰巨,需要复杂的技术、大量的投入以及长期的劳动。复垦后的耕地在短期内生产力等质量性状也无法与优质耕地相比拟。但是,目前人们开展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一般都是在耕地质量退化发生之后,此时耕地生产性能以及耕地利用效益已受到一定危害。而进行耕地质量监测,就可以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对变化态势进行预警,根据预警采取防范对策,这样只要较少的投入就可以使耕地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耕地质量监测是针对性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目标和效益的重要基础。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和地力动态变化规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分层次建立了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长期坚持的省级监测点约3000个,地级监测点个、县级监测点9000个,这些长期定位监测对于摸清我国耕地质量底数和变化趋势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监测点数量太少、监测项目侧重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对土壤环境因素关注不够。因此,农业部近期将规范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发布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这次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将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测点和监测内容,开展我国耕地质量变化联网监测与预警,推进我国耕地质量变化的长期监测网络建设,促进监测数据的规范采集与大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充分利用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和测土配方施肥的“3414”试验,开展耕地肥力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及其与生产力耦合关系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中低产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科学施肥对策措施与建议,为实现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和耕地质量改善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填补了当前国家层面缺乏耕地质量管理保护专门立法的空白,具有系统性、全局性、专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办法》为各级农业部门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发布耕地质量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办法》将促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促进耕地质量研究,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对策与措施,切实推动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取得新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

相关阅读:

耕地质量评价 篇3

关键词:耕地质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内陆开放区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449-03

一直以来,我国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耕地保护逐步从数量管護转向数质量并重管护,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工夫,采取行政、工程、技术等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建0.267 亿hm2高标准基本农田[1-2]。而对于建设后耕地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现有的农用地分等评定体系,但农用地分等所选取的参评因素不能完全反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所带来的实际效应,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符,目前已有研究者提出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潜力评价,并提出如何评定整治后耕地质量方法[3-10],但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结合度不够,涉及项目操作性较差。本文以国土资源部《内陆开放区土地规划和监管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项目农村发展耕地保护示范区为例,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素与耕地质量的关系,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采取增量修正的方法评定耕地质量。由此映射建设区工程布局情况,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1 基于农用地分等体系下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1.1 耕地质量内涵

耕地质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是一个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是由影响土地产出能力的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包括耕地所处的气候因素(光温、降水)、地学因素(地形、土壤)、科技装备因素(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人文因素(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耕地质量的核心是耕地的全要素生产能力,提升耕地质量,不仅仅是提升土壤肥力、提高有机质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耕地生产能力[11-12]。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

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其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产量增加1 500 kg/hm2以上[13]。

1.3 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包括土地整治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14]。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是坡改梯、改良土壤;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疏通排水体系,保障农田灌溉,布局蓄水池;田间道路工程主要改善道路的通过性及完善道路通达。这些工程措施增强了农田的抗旱防灾能力、控制农田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灌溉保障能力和排水条件、提升农田基础地力等,支撑农田粮食生产稳产、高产的能力。而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土壤pH值、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海拔、坡度、灌溉保证率、梯地状况8大因素,侧重于耕地自然生产潜力,与三大工程衔接仅有3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因此,采用能反映利用效能的利用等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耕地质量变化,体现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1.4 基于农用地分等体系的耕地质量评价思路

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与耕地质量关系,确定采取增量修正法评定,其思路是在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前提下,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评定体系[14],选取田块规模化率、梯地化率、保灌面积、保排面积、路网密度等8个因素对整治前耕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修正,得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指数和等别(图1)。

1.5 建立修正体系

1.5.1 确定修正因素 依据重庆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体系,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布设的特点和监测指标信息,综合确定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保水能力、排水能力等8个修正因素作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体系的补充。

1.5.2 确定修正因素指标增量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分级标准”,以整治前修正因素分值为基准,确定整治后修正因素分值的增量值。依据修正因素增量值与耕地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为耕地等别提升量约为1等,提升1等对应的折算标准粮产量为1 500 kg/hm2,采用单因素法和典型项目验证法综合确定水田和旱地修正系数值(表1)。

2.整治后耕地等别评定因素应在土地平整工程、灌排工程、道路工程中至少各选1个因素,其余因素选取可参照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再针对性选择。3.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设施占地面积不能超过建设区面积的6%。4.整治后有效土层厚度超过80 cm的,只按照80 cm计算土层厚度的增加值及修正系数。同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上限值设为2.5%。5.实施土层增厚的范围面积达到评价单元的70%~100%,修正系数不打折,达到50%~70%,修正系数乘以0.9,达到30%~50%,修正系数乘以0.8。6.水田综合修正系数大于0.25的,按0.25计算,旱地综合修正系数大于0.35的,按0.35计算。

1.6 耕地质量评定

根据现场调查、踏勘、测定、记载的数据,结合修正因素分级记分规则,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建设后评价单元的利用等指数。

Yi=yi×[1+(A+B+C)/3];

A=A1+A2+A3+A4;

B=B1+B2;

nlc202309010034

C=C1+C2;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1]= Yi×0.745 0+180.012。

式中:Yi表示第i个单元整治后市级利用等指数;yi表示第i个单元整治前市级利用等指数;A表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修正系数;B表示项目区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修正系数;C表示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综合修正系数。

按照面积加权法计算建设区内耕地平均等指数,再按照国家统一的等别划分标准确定评价单元及建设区耕地利用等别。

2 应用实例

2.1 示范区概况

内陆开发区农村发展耕地保护示范区为重庆市潼南县柏梓镇和长寿区海棠镇,均处于城市发展新区。选取柏梓镇中渡村和海棠镇庄严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行技术示范。柏梓镇中渡村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为浅丘宽谷,土壤为遂宁组母质发育成的红棕色紫泥土,紧邻琼江,水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属琼江沿岸绿叶蔬菜生产片区;海棠镇庄严村属粮油基地。

2.2 示范结果

通过竣工资料以及专家验收情况,采取现场调查、踏勘、土壤测试等方法获取修正因素增量值,通过测算得到示范区内耕地质量等别(表2)。由表2可见,示范区涉及的工程能解决土地利用限制因子。从测算结果(图2)可见,2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普提1个等别,实施土地平整区域提升2等。由此可见,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平整工程措施、系统修建灌排沟渠、蓄水设施和田间道路,完善了区内农田水利和道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机械化水平,改善了耕作条件,使耕地产出达到高产稳产。因此,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耕地质量的提高情况,并能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

3 討论

从修正测算体系可见,修正因素既符合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参数,又衔接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性特点,修正评定体系反映了当前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情况。修正评定因素涉及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系统,涵盖了高标准建设工程因子,由此可通过修正评定体系映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由此可见,修正评定体系符合国家评定框架,是切实可行的。

本研究的基于农用地分等体系的耕地质量评价思路更适合内陆开发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点,评定方法符合要求,评定过程简洁方便,评定结果符合实际,能体现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耕地质量的实际等别,更有利于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选取整治后耕地质量修正因素符合内陆开发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通过修正体系测算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至少提高1个等别。并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示范区内农田基础设施完全具备,能在干旱和洪涝年期都能达到立地条件下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薛 剑,郧文聚. 制度创新:关键一环——关于“四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落地生根”的思考[J]. 中国土地,2013(1):48-50.

[2] 郧文聚,程 锋,王洪波. 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N]. 国土资源报,2010-08-31(5).

[3]彭茹燕,张晓沛. 耕地整治质量潜力测算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4):238-244.

[4]边振兴,于 淼,王秋兵. 基于土地开发整理修订农用地分等结果的一种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32-236.

[5]刘文智,陈亚恒,李新旺,等. 基于产能的耕地整理数量质量潜力测算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227-231.

[6]陈 茜.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数量和质量提升潜力评价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7]张凤荣,安萍莉,王军艳,等. 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J]. 资源科学,2002,24(2):71-75.

[8]赵 蕾,谭荣建.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定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66-4270.

[9]吕 军,鲁成树,朱传民,等.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研究——以安徽省广德县为例[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3):49-54.

[10]王瑷玲,胡继连,刘文鹏,等.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和经济潜力评价比较研究——以莱芜里辛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269-274, 288.

[11]国土资源部.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重庆卷) [M]. 台湾:大地出版社,2010.

[12]邱维理,王 娟,郭文祥. 农用地质量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农用地分等规程解读[J]. 中国发展,2012,12(4):54-57.

[13]TD/T 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14]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中心.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EB/OL]. (2012-07-01)[2014-07-23]. http://wenku.baidu.com/view/a3a7b2d476eeaeeadlf33064.html.吴强泽,袁永明. 渔用投饲机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458-461.

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篇4

随着我国耕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需要,为了评估耕地地力改造或保护效果的好坏,确定耕地转包或转让以及耕地征用补偿费的多少,不但要掌握耕地的现实地力状况、增产潜力和使用后的收益状况,而且还要将耕地的这些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综合表现出来。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就是通过构建自然和经济特征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各个因素之间及其组成因子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组成方式,建立起宏观和微观尺度上都具有可比性的县域耕地质量级别序列。

2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和田埂[1]。

耕地质量指的是构成耕地的各种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的高低、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2],是耕地在现实用途条件下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农业收益能力与未来用途条件下的潜在收益能力的综合属性特征。耕地质量包括物质状态的粮食生产力与耕地货币状态的经济收益能力,现实用途状态的质量指标与耕地潜在用途状态的质量指标。

耕地是一个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其内部相关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及其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所维持的系统结构功能不断增强,为系统的进化和发展提供了内部驱动力量,反之就是阻滞力量。在耕地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其基础支撑系统,它由包括土壤、水热等在内的自然要素和生物要素组成;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实施能动系统,受特定的经济目的、技术水平及其行为者素质的直接影响,两者共同作用的直接效用决定着耕地系统的发展方向。

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特征量的衡量指标,耕地质量的变化指示着耕地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或某一演化阶段内的系统发展趋势。耕地质量的变化固然有自然要素变化的作用,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耕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它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耕地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3]。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县域范围内耕地系统各因子对耕地产出能力和使用后收益状况的影响。耕地产出能力和使用后收益状况及其持续性受耕地基础支撑系统(自然因素)和实施能动系统(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前者包括土壤性状、水文、气候等因子,后者主要包括各种人为调控措施,如耕作经济用途、水肥投入控制、农业区位等。

3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县域内耕地功能和用途差异作为出发点,以耕地的产量、收益与价值问题为核心,围绕着耕地保护的目标、评价因素的选取与评价结果的确定为主要线索,构建了耕地等、耕地现实级和耕地潜在级3个评价指标。耕地等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在现实生产条件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现实级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在现实的技术条件、管理手段与农业用途条件下,耕地种植业收益水平的高低”;耕地潜在级的内涵可以定义为“耕地在未来用途条件下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的高低,为城镇土地定级在耕地范围内的延伸”。

3.1 耕地等评价因素的选取

耕地等是指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级别,一是以产量为依据的耕地物质生产力;二是不直接考虑耕地的实际产量高低(但与产量高低有关),只考虑耕地的自然属性、利用方向,即耕地的自然地力等级[4]。在耕地等的评价中,针对耕地的生存功能,以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作为其基准用途,将评价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等别,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作为主要目的,评价因素为土壤肥力因素,要实现耕地等在不同区域的可比性的同时又要有较大的适用性和经济可行性。

由于耕地等体现的是现实生产条件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因此将耕地等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确定为“土壤肥力因素”,耕地等的评价因素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物理因素、土壤化学因素、土壤生物因素、土壤环境因素和土壤管理因素,见表1。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程度、林地覆盖率、地面破碎情况、地表岩石露头度、轮作制度、梯田化水平、设施类型、地下潜水水文状况、≥0℃积温、≥10℃积温、年降水量、全年日照时数、无霜期、海拔等评价因素。由于本文的耕地等评价是建立在县级大比例尺上的评价。所以,当这些因素在县域内差异不显著时,一般不作为评价因素。

3.2 耕地现实级评价因素的选取

在耕地的现实级评价中,针对耕地的收益功能将耕地用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用途作为其主要用途,以评估耕地在种植业内的收益能力级别、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为目的,评价因素主要为土地利用因素、土壤肥力因索和耕地的农业区位因素。由于耕地现实级体现的是耕地在现实的技术、管理手段与农业用途条件下种植业收益能力的高低。因此,将耕地现实级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确定土壤肥力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耕地的农业区位因素。在综合考虑影响耕地现实级因素的基础上,耕地现实级的评价因素(未包含土壤肥力因素),见表2。

3.3 耕地潜在级评价因素的选取

在耕地的潜在级评价中,针对耕地的承载功能,将耕地可用作建设用地作为耕地的一种可能或未来用途,以评估耕地作为建设用地潜在价值的级别,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为目的,评价因素为土地利用因素、土壤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耕地作为潜在建设用地收益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耕地的利用因素、所处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形条件等,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影响度、交通便利度等,因此将耕地潜在级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确定为耕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见表3。

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耕地质量分值的计算

权重是衡量各项指标相互比较作用大小的量度,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整个评价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权重大小分配的合理性是关系到评价成果合理性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5]引入了权因子的确定中。此法理论严谨,便于操作。它是在定性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确定因素权重的一种科学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A 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在对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进行分析时,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就n个不同事物所共有的某一性质而言,应该怎样对这些事物的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程度(排序权重)赋值,使这些数值能客观地反映不同事物之间在该性质上的差异。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数学建模方法。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AHP确定因子权重的步骤首先是确定目标和评价因子集A:

同理可得出A2,A3,…,A8评价因子集:

同理可得出B2,B3的评价因子集。

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为:标度1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与Fj两因子具有同等重要性;标度3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稍微重要;标度5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明显重要;标度7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强烈重要;标度9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极其重要;2、4、6、8分别表示相邻判断1—3、3—5、5—7、7—9的中间值;倒数表示因素Fi与Fj比较得判断矩阵Fij,则Fj与Fi比较得判断矩阵Fji=1/Fij。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比较得出评价因子集的数值集,之后对数值集求特征值,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评价指标的排序,即权重数值分配,如:

求此评价因子矩阵最大特征值:

求得λmax=3.02,其对应的特征向量[0.146 0.8540.4994]T,所以其A1指标评价因子B1、B2、B3权重为依次为0.097、0.569、0.334。同理可以求出A2,A3,…,A8评价指标集中的评价因子的权重,依次求出上层和下层评价因子的权重。由于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反映事物大小程度单位不同,难以用同一标准进行比较,所以首先对每一个指标都应按如下公式:undefined进行标准化,简化为以100为满分之间的数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运算。或者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即指标取值越大越好时),undefined;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即指标取值越小越好时),undefined。其中Wi为指标的标准值,Fi为指标的实际值,F为指标的目标值,对优于目标值的标准值取100;对每一级指标的运算都采用加权平均法而进行评价,得到所要评价县域内各评价单元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undefined为各指标的权重。

5 结论

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耕地功能、耕地质量、耕地质量指标、耕地质量评价因素、耕地质量评价因素权重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学习和研究,完整地构建了一个包括耕地等、耕地现实级、耕地潜在级3个单一质量指标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该方法的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主要特点在:①嫁接性。耕地等、耕地现实级、耕地潜在级3个单一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无论是从评价因素还是到服务目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在县域范围内,任何与这些指标相适应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都可纳入该耕地质量评价体系。②开放性。在单一耕地质量指标的层次上,可根据需要引入更多的单一的耕地质量指标,从而构成更多的复合耕地质量指标,使该评价体系的应用领域更广泛,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摘要:对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能够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以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种植业收益能力和作为建设的潜在收益能力作为评价目标,构建由县域耕地质量指标耕地等、现实级、潜在级组成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阐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涵义的基础上,选用8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耕地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和评价耕地质量,得出所要评价县域的耕地各单元综合质量级别序列值。

关键词: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Z].2001.

[2]刘友兆,马欣,徐茂.耕地质量预警[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9-12.

[3]葛向东.耕地质量变化的临界警戒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1,17(2)∶50-54.

[4]王海玫.耕地保护[M].北京:大地出版社,1999∶103.

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篇5

大城县农业局

大城县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河北平原低洼部分,属于子牙河的下流,是典型的冲击地段,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多年来大城县全县土体构型复杂。土种分布交错,加之不同程度的盐化,造成图斑而破碎。自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全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利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和河北省农业委员会《2010年河北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大城县农业局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和《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要求,扎实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全县共有11个乡镇区,共393个行政村,1个国营农场的农用地参加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资料,是保持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耕地地力是指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指导科学施肥等工作的需要。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协调,制定方案。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是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实施的重点支农惠农项目之一,为加强项目领导和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大城县县委、县政府对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高度重视,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领导组织。县领导组织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张宝华任组长、农业局局长刘承永、财政局局长李锡明任副组长的“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及主要负责农业工作的同志组成乡级领导组织。各村街主要负责人组成村级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落实人员,安排资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县土肥站、农广校、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站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技术组负责采样、化验、试验示范、宣传培训。配备专兼职化验员8人,土肥站技术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9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010年7月15日-16日派两位技术人员在秦皇岛市参加了全国县域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培训班。培训会后我县召开了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会议,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为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农委、气象局、国土局、水务局、林业局、财政局等7个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拟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重点及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

整体工作上下配合,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大城县土肥站完成外界资料收集整理任务。在河北雅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等。

在此基础上,各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并积极配合编写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各项成果调查、核实、检验及工作报告的编写、农用地定级由大城县土壤肥料站完成。

三、耕地地力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应用

(一)主要成果

1、完成土样采集共计7600个。共完成野外调查表15200份,其中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7600份、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7600份。野外调查表涉及采样地块土地条件、农户管理、产量水平等诸多内容,是指导配方施肥的基础资料,并且许多因素是配方施肥的依据和耕地地力评价指标。填写规范准确、标准一致,施肥管理内容向地块户主询问后填写。

2、完成样品化验7000个。土样的测试化验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重中之重,项目初期为切实做好室内化验工作,县农业局整合技术力量,化验室配备专兼职化验员8人。按照省土肥总站的要求,我们对土样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硫等项目进行了化验。主要测试方法如下:PH值的测定——采用土液比1:2.5电位法;有机质的测定——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的测定——采用凯氏蒸馏法;碱解氮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的测定——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缓效钾的测定——采用硝酸提取火焰光度法;有效硼的测定——采用姜黄素比色法;有效硫的测定——采用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到2010年3月底,化验土样数量为7000个,全部完成化验任务,共取得有效数据91000个这些化验数据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和配方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验证样品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每批样品都按省统一要求全部做了平行控制,对每批样品都插测了参比样,每60-80个加测参比样1个。

3、从大城县实际情况出发,选取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单元、拟合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素的组合权重,最后使用加法模型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将大城县耕地分为4个等级。通过本次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次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高,这次调查是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已建有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础上进行,这样不仅能为这次调查提供较好的图件数据资料,还可以提供一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二是技术含量高,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卫星数据纠正和野外核查,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三是成果应用性好,本次调查可以提供一套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的耕地地力现状调查资料,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手工进行农业土壤肥力与土地地籍管理的模式,为全县规划修编、用地报件等提供准确数据和图件。

4、收集整理二次土壤普查宝贵资料,包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土壤志、土壤图等。对于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实现了永久保存,避免了珍贵资料的遗失。

5、全面查清了大城县耕地土壤肥力状况、耕地地力状况、耕地土壤资源特点,为全县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科学施肥、建设高产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6、建立了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对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地理性质、水利、气象、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以数据库形式进行统一管理。

7、建立了《大城县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在收集各种空间数据图件、填写属性数据表的基础上,顺利地将Arc/info文件挂接上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图层调用、编辑、数据查询、土壤环境评价等功能,提高了本次调查与质量评价的技术含量,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8、撰写了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本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野外调查方法、内容、调查步骤、样品分析和质量控制,论述了地力评价依据及方法,描述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属性,评价了耕地地力等级,并针对耕地利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9、完成了一系列数字化成果图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完成了大城县耕地地力调查样点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图(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铁)、土壤pH值图。图件全部符合农业部有关规范。

10、通过本次耕地质量调查及地力评价进一步培训了土壤肥料、农业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做了技术储备。

11、档案管理是项目具体工作的记载、项目成果的具体体现,档案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配备了文件橱,明确专人负责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档案管理,对项目实施的有关文件、土样采集、样品检验、田间试验、校正试验、宣传培训情况、资金管理办法、合同书、实施方案等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归类,严格管理。为今后方便应用提供了保障。

四、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资料准备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耕地的各性状要素为基础,因此必须广泛地收集与评价有关的各类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资料,为评价工作做好数据的准备。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我们收集获取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及文本资料。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测土配方施肥土壤采样点所有化验数据及GPS 定位数据、土壤肥力监测点资料、农村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资料、土壤类型代码表、行政区划代码表。

2、图件资料。包括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最新的行政区划图、道路交通图。比例尺1:5万电子版的。

3、数据库建设。一是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以调查点为基本数据库记录,以各耕地地力性状要素数据为基本字段,建立耕地地力基础属性信息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可进行耕地地力性状的统计分析,是耕地地力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二是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立。将扫描矢量化及空间插值等处理生成的各类专题图件,在MAPGIS 软件的支持下,以点、线、区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将所有图件转换统一到相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文件格式,最后均导入到县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以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及大城县工作空间。通过空间数据文件与属性数据文件同名字段实现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并可进行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实时更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为了提高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我们加强了宣传培训,集中进行了土样和采集工作。

1、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明白纸,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宣传培训,利用大城电视台在“大城农业”栏目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宣传,共播放30次,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测土配方施肥。

2、加强技术培训。三年来,共组织培训90期次,培训技术骨干810人次、培训村民、村干部14000人次、培训肥料经销人员380人次,共发放培训资料3000份。利用赶科技大集30次发放宣传资料18000份。

3、土样采集。按照项目平原区每100—300亩一个采样点的要求,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分布、肥力高低、作物种类等,保证采样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兼顾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在全县范围内布点。我们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各乡镇土壤图相结合,根据土壤单元,在全县采样7600个的控制下分配具体采样数量,并确定采样位置。在采样工作中,我们抽调农业局技术骨干18人分为5个采样小组,2007年共采集土样4000个,2008年采集土样2000个,2009年采集土样1000个。2010年采集土样600个。

(三)技术准备

1、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评价因子是指参与评定耕地地力等级的耕地的诸属性。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很多,在本次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中选取评价因子的原则一是选取的因子对耕地地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二是选取的因子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便于划分耕地地力的等级;三是选取的评价因素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选取评价因素与评价区域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依据以上原则,经专家组充分讨论,同时结合大城县土壤和农业生产等实际情况,分别从全国共用的地力评价因子总集中选择出一些评价因子作为大城县的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单元。评价单元是由对耕地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各耕地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是耕地质量评价的最基本单位、对象和基础图斑。同一评价单元内的耕地自然基本条件、耕地的个体属性和经济属性基本一致,不同耕地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耕地地力评价就是要通过对每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确定其地力级别,把评价结果落实到实地和编绘的土地资源图上。

五、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的工作过程,尽管已达到了摸清耕地地力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技术性很强,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制图技术、高等数学及土肥专业知识。但县上专业技术力量及人员相对缺乏,开展工作有较大难度,建议组织开展多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由于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两者进行叠加时会产生一些偏差.对于土壤类型复杂、土种随距离变化很快的地区,实际采样过程中所采取的土种是否为预定采取的土种具有不确定性。时间紧、工作量大、任务重、专业人员少,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而形成的建议和措施难以进行落实和效果验证.六、大事记 1、2007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并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省土肥站组织的技术培训。2、2008年省站组织以贾站长为首的专家组对我县实验室装备及实验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宝贵意见。3、2009年农业部抽查实验室化验情况,我县对农业部提供的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构全部合格。

4、结合土壤养分测试结果、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以及目前群众的施肥习惯、产量水平、气候等综合因素,我们制定了大城县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并于2010年6月9日通过省级专家组认证验收。

5、根据农业部新修订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验收办法》要求,我县于2010年7月13日通过了河北省农业厅组织对2007-2009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的现场验收。6、2010年8月中旬对2007-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进行省级集中验收。7、2010年7月15日-16日派两位技术人员在秦皇岛市参加了全国县域耕地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培训班。8、2010年8月2日,将我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与河北雅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委托其完成我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9、2010年8月,完成了用于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所有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撰大城县耕地地力评价报告打了良好的基础。10、2010年9月-12月,着手撰写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完成所有图件、报告的编写、制作。

耕地质量评价 篇6

摘要:目前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国土资源系统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壤普查和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未利用土地及可复垦采矿用地的面积、类型、权属及分布情况,掌握准确数据和基础图件资料,落实到地块并加以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调整奠定基础。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4

1 耕地后备资源的定义

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国土部制定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考虑实际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成果。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和一年不能保证收获一季、受轻度污染不能耕种的耕地;数据汇总,建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形成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4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操作程序

4.1 确定调查评价区

依据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确定调查评价区。

4.2 确定调查评价指标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可开垦土地自然条件宜耕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

4.3 获取宜耕性指标

4.3.1 生态条件 搜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环保规划等图件,从中获取关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资料信息。

4.3.2 年积温资料 积温资料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从气象站获取,修正有关指标。

4.3.3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降水量指标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的,可以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比如,上游有水库且有输水干、支渠到达本区域,并有分水计划,就可能利用地面水发展灌溉。不考虑目前是否有灌溉条件,而是考虑有无建设灌溉条件的可能性。

4.3.4 土壤污染状况 土壤污染调查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或者从环保部门提供主要污染源获得。

4.3.5 排水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相邻农用地单元的排水条件。不能获取的,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不考虑目前是否有排水条件,只考虑有无建设排水条件的可能性。

4.3.6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层厚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层厚度。母质类型可以从地质图上获取,或找专家实地鉴定。

4.3.7 地形坡度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坡度图,提取每块图斑的坡度级别。

4.3.8 盐渍化程度 可以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束以来,土壤盐分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可以通过野外典型调查和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对盐渍化程度指标进行修正。

4.3.9 土壤质地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质地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表层土壤质地。

4.3.10 土壤pH值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pH值信息、土壤盐渍化程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壤pH值。不能获取的,可以野外实地用袖珍便携式pH计测定。

4.3.11 耕作便利度 收集可开垦图斑所在的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农民是否可以方便进行耕种。

4.4 宜耕性评价

在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将调查评价底图与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最小上图面积为15平方米,满足不了上图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的评价单元中。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在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4.5 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应同时包含综合评价结果和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耕地质量评价 篇7

1 评价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 分析其用地规模, 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 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 保护粮食安全, 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2 技术方法及流程

2.1 评价主要依据

(1)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4-2003) ; (2)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5-2003) ; (3) 《农用地估价规程》 (TD/T 1006-2003) ; (4)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168号) ; (5)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试行) 》的通知 (农办农〔2012〕35号) ; (6) 贵州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 (7) 县级最新度变更调查资料; (8) 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 (2011年) 。

2.2 资料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涉及区 (县) 的变更调查、遥感影像、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成果、项目区勘测定界范围、补充耕地台帐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核实。

2.3 内业评价

以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图斑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分等单元, 结合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中农用地分等因素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获取相应的指标控制区属性值, 并赋予分等单元产量比系数、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重新进行分等单元等指数计算, 确定耕地质量等别。具体如下:

2.3.1 确定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 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 在不造成生态破坏, 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农作方式。按照《贵州省标准耕作制度》, 确定项目所涉及区 (县) 的标准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

2.3.2 确定指标控制区

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耕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的组合, 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 充分考虑地方特点, 并体现土地自然属性, 体现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同时保持行政村界完整性的原则进行划分。根据贵州省分等指标区划分占用和补充耕地所涉及区 (县) 的情况。

2.3.3 确定光温、气候潜力指数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用于水田) 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水分、CO2供应充足, 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 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为 (用于旱地) 。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合状态时, 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 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根据贵州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指导组提供的《贵州省分县主要作物调查表》, 得到所涉及区 (县)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值。

2.3.4 确定产量比系数

产量比系数是指以基准作物为基础, 按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与当地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即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2.3.5 确定评定因素及其权重

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 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自选因素自行确定, 一般不超过3个。采用特尔菲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通过因素间成对比较, 对比较结果赋值、排序, 按指定作物分别确定了因素的分等因子权重

2.3.6 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在Arc GIS系统中完成各因素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挂接, 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数据模型联为一体,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查询与检索, 形成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分值数据库[2]。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 将选取的因素分值图进行空间叠加, 获得评价单元因子质量分, 形成评价因子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具体见流程图。

2.4 外业评价

2.4.1 自然质量状况调查

实地踏勘补充耕地的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及周边污染情况等。若补充耕地地区及周边土壤和水有可能被污染的, 还要调查污染源和污染类型以及耕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等[3]。

2.4.2 补充耕地质量核查

对补充耕地进行外业踏勘和实地核查, 收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涉及的土地层度、剖面构型、表土质地、灌排条件、土壤PH值、障碍层深度、岩石露头度等指标评价因子及相关资料。根据踏勘结果, 按照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核查。

2.5 内外业综合评价

根据外业实地踏勘结果, 修正内业预判结果, 通过综合评定, 最终得到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地类以及质量状况。

2.6 评价流程图

如图2。

3 评价结果

根据项目区勘测定界图、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 结合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 采用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 评定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状况、项目补充耕地状况。对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核实项目是否实现了占用和补充耕地数量上相等, 质量上相当, 或略有提高, 符合国家占补平衡相关要求。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 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 分析其用地规模, 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 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 保护粮食安全, 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关键词:占用,补充,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参考文献

[1]董秀茹, 尤明英, 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336-339.

[2]董焱, 叶公强, 刘定祥, 等.耕地整理潜力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4) :287-289.

溧阳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篇8

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方法

在采样点现场选择连片区域100 m×100 m的范围, 在中心位置进行GPS定位, 并在不同田块或不同种植品种区域及其交叉点采集5个土样。采样深度:果树茶类为0~60 cm耕层土壤, 粮油类为0~20 cm耕层土壤, 蔬菜地为0~25 cm耕层土壤。取土用竹片去除铁器接触部分的土壤, 按四分法缩分成1 kg左右为1个样品, 用塑料袋封存, 并贴上采样编号标签, 现场做好采样记录。

粮油类、园艺类、保护区类土壤每个样点的采集面积分别为333.33、166.67、100.00 hm2。全市共采集大田环境样200个, 其中粮油类耕地土样99个、茶果园耕地土样63个、蔬菜类耕地土样20个、板栗园耕地土样18个。土壤样品分析项目包括pH值、铅、镉、汞、砷、铬、铜、六六六、DDT。

2 评价标准与方法

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溧阳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作物分四大类 (即粮油类、蔬菜地、茶果园和板栗园) 进行。评价标准包括《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5116—2002)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010—2002)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 (NY5020—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2—2001) 》[1,2,3,4,5]。

2.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土壤的监测结果, 通过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 并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级、比较。对测定值小于检出限的, 取其检出限值的1/2, 进行污染指数计算[6]。

2.2.1 单项污染指数法。

通过单因子评价, 可以确定出主要的污染物质及危害程度, 同时也是多因子综合评价的基础[1,2,3]。该方法可反映各个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土壤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土壤污染物i的实测数据;Si—土壤中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Pi>1:判定为不合格, 表示土壤受污染物i的污染;Pi<1:未污染, 判定为合格, 表示土壤未受污染物i的污染。Pi越大, 表示土壤受污染的程度越重[7,8]。

2.2.2 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

该方法可以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综—土壤综合污染指数;P平均—土壤所有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Pmax—土壤所有污染物中单项污染指数的最大值。

2.2.3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 (表1) 。

按照环境评价的要求将参与评价的指标分为2类, 即严控指标和一般控制指标。在评价过程中, 严控指标只要有一项超标就视为该项不合格, 相应降级;一般控制指标中可有一项或多项超标, 只要该环境要素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 就不降级, 否则降级[9,10]。该项目确定土壤环境中的严控指标为汞、砷、镉、铬, 一般控制指标为铜、铅、六六六、DDT。

3 耕地土壤环境评价结果

3.1 耕地土壤环境

3.1.1 粮油类耕地土壤环境。

粮油类耕地99个土样, P综=0.469。其中有92个土样P综≤0.7, 其土壤质量等级为1级 (安全) , 占92.9%;有3个土样0.7

3个土样的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3级 (轻污染) , 表明土壤环境受到轻度污染, 3个点均靠近城区, 其中1个是埭头镇埭西村, 污染物质为镉;另外2个是溧城镇南村村和三和村, 污染物质分别为铜和汞。

1个土样的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4级 (中污染) , 表明土壤环境受到中度污染, 为南渡镇中桥村孙家自然村, 主要污染物质为镉。根据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 (食品) 产地环境要求 (DB32/T343.1—1999) 》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5116—2002) 》的标准要求, 表明该区域土壤不适宜无公害粮油产品的种植。代表面积为0.17万hm2。

3.1.2 蔬菜地耕地土壤环境。

20个土壤监测点中, 有11个点蔬菜地土样Pi<1.0;Pi>1.0的样点有9个。其中, 昆仑经济开发区毛场村沙张自然村样点, P镉=1.07;溧城镇马垫村淦西自然村3组样点, P铅=1.66;溧城镇马垫村淦西自然村2组样点, P铅=2.05;溧城镇张巷村样点, P铅=2.54;溧城镇黄腾村洞9组样点, P铅=1.35;天目湖镇南钱村亳前组样点, P铅=2.15;天目湖镇南钱村山边组样点, P铅=1.08;南渡镇旧县村施家桥组样点, P铅=1.91。

20个样点中, 10个样点P综≤0.7, 其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定为1级 (安全) , 占50%。表明其农田土质未受污染。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5010—2002) 》标准要求, 该区域土壤适宜无公害蔬菜的种植。

昆仑经济开发区毛场村沙张自然村、戴埠镇牛场村新建组、天目湖镇南钱村山边组、埭头镇埭头村塘底下组4个样点0.7

溧城镇马垫村淦西自然村2、3组, 溧城镇张巷村、黄腾村洞9组, 天目湖镇南钱村亳前组, 南渡镇旧县村施家桥组, 6个地区土样1.0

3.1.3 茶叶和果树园土壤环境。

63个茶果土壤环境样品中, 有62个土样Pi<1.0。1个样点 (戴埠镇东干茶场) 的P铬=1.05, 代表面积为36.67 hm2, P综=0.78;平桥镇宝金山村土样, P铬=0.97, 代表面积为166.67 hm2, P综=0.71, 土壤质量等级划定为2级 (警戒限) , 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茶果的种植要求。其他61个样点P综≤0.7, 对照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定为1级 (安全) , 表明其农田土质未受污染。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NY5020—2001) 》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2—2001) 》要求, 该区域土壤适宜无公害茶果的种植。

3.1.4 板栗园土壤环境。

18个板栗园土壤样品Pi<1.0, P综=0.70, 对照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为1级 (安全) , 表明其农田土质未受污染。据《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2—2001) 》, 该区域土壤适宜无公害板栗的种植。

3.2 综合评价

综合土壤环境评价结果 (表2) , 200个大田土样, 181个土样的土壤质量等级为1级土, 9个为2级, 9个为3级, 1个为4级。合格土样占95.0%, 轻污染土样占4.5%, 中污染土样占0.5%。说明溧阳市整体农田土壤质量较好。建议埭头镇、溧城镇、南渡镇等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属3级的农田改种其他非食用农产品, 同时加强耕地的修复与改良。

4 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的对策

4.1 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环保法》《江苏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把保护环境变成人类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污染企业的管理。溧阳市化工、建材企业较多, 而且较为分散, 给环境治理带来困难, 建议污染企业在创办时要相对集中。对重污染企业不能批准创办。对于已创办的污染企业, 要加强监控。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 一次整改、二次停产整治、三次关停吊销营业执照。对于新批企业, 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 以及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加大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行为的查处力度, 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实行综合执法, 提高执法地位, 农业执法大队要和工商、环保、质监等执法部门配合, 提高农业执法水平、力度, 对于涉农的农药厂、肥料厂、畜药厂、渔药厂和饲料厂, 要严把新产品质量关, 执法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检, 发现问题, 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处理解决, 从源头抓起, 严把食品安全关。

4.2 技术措施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除设置常规监测点以外, 在工业发达区特别是化工、建材等污染企业密集的地区要增加监测点的设置, 污染严重地区监测频率要增加, 做到1个季度监测1次。建立农业环境档案制度, 定期监控, 严格警示。

耕地生产要做到用、养、保相结合。对待耕地要做到用地、养地、保护耕地不被污染。对现有1、2级土壤, 立足于防重于治的方针, 使用国家推荐使用的农药品种、化肥等农业投入品, 并减少施用量, 禁止向农田倾倒垃圾和不明污泥, 确保土壤不被污染。对3级农田要求改种其他非食用农产品, 同时进行耕地的修复与改良。一是生物措施, 选用特定植物或微生物富集、降解土壤污染物;二是化学措施, 利用土壤改良剂或抑制剂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及扩散性, 如加入石灰调节土壤酸度使重金属形成沉淀等;三是农艺措施, 通过增施有机肥, 控制土壤水分, 栽种抗污染的农作物等。

参考文献

[1]王明兆, 蔡惠忠, 周鹤, 等.江阴市耕地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6, 27 (1) :50-59.

[2]王明兆, 王鸿欣, 薛莉.江阴市耕地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J].土壤, 2006, 38 (4) :470-476.

[3]段改莲.北京市昌平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4]孟宪丽.GIS支持下的吉林省黑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石光辉, 毛伟, 张炳宁, 等.国家大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扬州市)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研究[J].土壤通报, 2011, 42 (4) :788-794.

[6]刘晓双.基于GIS的云浮硫铁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0.

[7]徐志平, 黄功标.基于GIS技术的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 2006, 21 (2) :164-167.

[8]李长生.黄淮海粮田污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9]刘晓文.干旱区典型土壤—植物系统中主要重金属行为过程及风险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耕地质量评价 篇9

关键词:质量评价,耕地建设分区,整治,望都县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和场所,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耕地是土地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1,2]。近年来,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这一提法已深入人心, 但我国耕地保护仍然存在只重视耕地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这一现象, 这势必会给国家粮食安全埋下重大隐患[3,4,5]。耕地质量建设以耕地保护为目标, 通过土壤养育、水利保障、农田林网建设、减灾防治等综合措施, 保障耕地质量的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良好健康运行, 以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小环境负面效应[6,7,8,9]。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质量建设布局规划和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耕地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耕地质量建设的目标, 耕地质量限制性因素的识别将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指引方向。在已有耕地质量评价与耕地质量建设的综合研究中,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10,11]、自然-利用[12,13]、自然-生态[14,15]等框架下的服务于耕地质量建设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已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方法体系, 但诸如基于自然-建设框架下, 将土壤的自然本底条件和耕地的建设利用过程统一考虑, 并以耕地质量限制因素识别为手段的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研究还相当匮乏。

因此, 本文以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示范区望都县为案例, 通过构建基于自然-建设框架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耕地质量建设分区上, 提出能够有效改善耕地质量高低的建设方向与途径, 以期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望都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 太行山北段东麓山前平原, 位于E115°01′~115°18′, N38°30′~38°48′。由望都县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可知:全县辖2镇6乡, 147个行政村, 总面积358km2, 总人口26.98万人, 人口密度753.63人/km2, 其中耕地面积25904.34hm2, 人均耕地面积0.096hm2。望都县表层质地以轻壤和中壤为主;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2%;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日照充分, 年平均气温26.5℃, 多年平均降水量555m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无明显起伏变化, 地面纵坡平均为1/800。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包括: (1) 相关规划:《望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9-2020年) 》相关资料及图件;《望都县赵庄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9-2020年) 》相关资料及图件;2012年望都县耕地质量分等成果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及图件;望都县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 (1∶1万) 。 (2) 基础资料:《望都县县志》;《望都县土壤志》;望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望都县2011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望都县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3) 补充调查数据: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等方式收集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数据。

2 望都县耕地质量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耕地质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仅包含了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特征, 还包括人类对耕地不断利用、改造等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果。参考望都县农用地分等依据, 考虑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主要有表层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基础本底条件;而人类对耕地的利用改造过程主要表现在耕作田块、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和农田防护措施等方面。

因此, 本文建立了包含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5个方面内容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值求取方法如下:

(1) 土壤肥力和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土壤肥力指标中表层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中的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因素, 利用2012年望都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进行指标量化。

(2) 耕作田块条件。耕作田块条件包括田块规模、田块形状、田块连片性和田块平整度4个因素, 其中田块规模采用田块规模指数量化, 计算公式为:

式中PAi指田块规模指数, Ai指评价田块规模 (面积) , Amax指区域内最大田块规模 (面积) , Amin指区域内田块最小规模 (面积) 。

田块形状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形状指数进行表征, 计算其与正方形之间的偏离程度如公式2所示:

式中PSi指田块的形状指数, Ai指评价田块规模 (面积) , Li指评价田块周长, 比值愈大说明田块形状愈规则。

田块连片性利用Fragstats软件测算田块的CONTIG指数。测算模型如公式3所示:

cijr为与斑块相邻的像元数量, aij为斑块内像元面积, v为特定模式下像元个数, 反映了斑块空间连通性, 其值越高说明该斑块与外界联系越紧密。

田块平整度为田块内部相对高差的大小, 指标值通过地形图获取。

(3) 耕作便利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包括道路通达能力和路网密度2个因素。其中道路通达能力属于线状因素, 由道路划定标准可将望都县道路分为主干道、支道、田间路、生产路四种类型, 本文采用Arc GIS 9.3软件的Buffer缓冲区分析功能赋值, 其影响半径和分值见表1:

路网密度的影响是区域性的, 本文以行政村为单元计算其路网密度, 用km/km2表示, 再通过Arc GIS9.3软件将属性值赋予到评价田块上。

(4) 农田防护能力。农田防护能力包含防护设施数量和防护设施布局2个因素, 根据研究区特点, 防护设施数量采用农田防护林网的带斑比作为量化指标, 表征林网在农田景观中的丰盛程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

D表示防护林带斑比;AL表示防护林带面积;AT表示需防护耕地面积。

防护设施布局以防护林带的景观指标环度作为识别指标, 林带环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表示林带环度;Nb表示主副林带数之和;Hmax表示林网最大环路数。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确定出各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和权重大小。评价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对于定性指标, 可根据分级标准直接量化赋分;对于定量指标, 为便于不同量纲间指标的可比性, 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参考钱凤魁等人的文献[16,17], 进行分级赋值 (表2) 。

2.2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依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 在Arc GIS 9.3软件中将上述指标属性值和权重值赋予到耕地图斑上, 利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求算出每个耕地图斑的综合质量分值, 运用Arc GIS9.3里的自然分级 (Natural Break) 功能, 将望都县2946个耕地图斑的综合质量情况进行等级划分。

自然断点法是一种根据数值统计分布规律将数据集中不连续的地方作为分级的依据, 对数据集合进行分级的方法[18]。任何统计数列都存在一些自然转折点, 用这些点可以把研究的对象分成性质相似的群组, 因此, 裂点本身就是分级的良好界限。在分区领域, 前人已用自然断点法进行过研究[19,20,21]。本研究根据自然断点法以分值73、80、84和93作为断点, 最终将全县耕地质量等级划定为4个级别:62-73分为4级, 74-80分为3级, 81-84分为2级, 85-93分为1级。其中1级地最好, 4级地最差。由图1和图2可知, 全县1级耕地比例最高, 为36.42%, 在望都镇东南部、黑堡乡北部、寺庄乡北部、高岭乡北部和中韩庄乡西部及东部有大量分布;2级耕地比例次之, 为30.56%, 主要分布在1级地外围区域;3级地和4级地各自比例较低, 但两者之和占全县耕地总和33.02%, 主要分布在寺庄乡中西部、赵庄乡北部、高岭乡中东部以及固店镇中部区域。总体来看, 望都县中低产田比例较高, 质量提升潜力较大。

3 耕地质量评价在耕地质量建设分区中的应用

3.1 以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分区标准

由于土壤肥力的提高需要时间的累积, 鉴于此, 本文从“田、水、路、林”四个方面依次选取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4个因素进行耕地质量建设分区标准的制定。在各项评价指标分值已知的基础上, 依据自然断点法分级原理, 并考虑到分级区间要满足差异性和对比性的划分要求, 将各项评价因素划分为高低限制级别 (表3) 。“H”对应的指标分值较高, 代表区域耕地质量条件较好, 限制因素较少;“L”对应的指标分值较低, 代表区域耕地质量条件较差, 限制因素较多, 改造难度较大。通过4个因素不同限制水平组合, 共形成16种组合类型。

3.2 以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划定耕地质量建设分区

通过耕地质量评价, 可进一步提出耕地质量建设的不同方案, 应重点考虑各限制因素水平对耕地质量建设分区的影响, 组合类型的划分原则:

(1) 高标准农田主导建设区。耕地的自然本底条件和利用水平都较好的区域, 即“H-H-H-H”组合类型, 应朝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方向靠近;“L-H-H-H”组合类型的耕地一般是耕作田块局部不平整, 也应将该组合类型划分到高标准农田主导建设区。

(2) 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建设区。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19]。田间道路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作便利条件的好坏, 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着保障作用。因此, 在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耕作便利条件都为“L”的组合类型;在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为“L”, 其他条件为“H”的组合类型;在农田水利设施为“L”, 其他条件也为“L”, 但耕作便利条件为“H”的组合类型时, 将上述组合类型划分到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建设区。

(3) 农田路林主导建设区。考虑到耕地质量建设要与农田路林建设紧密结合, 因此, 将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一项为“L”或同时为“L”的组合类型划分到农田路林主导建设区。

基于上述原则, 本文将16种限制组合类型划分为3个耕地质量建设分区, 具体见图3和表4。

由图3和表4可知, 高标准农田主导建设区面积为1935.84hm2, 仅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7.47%, 分布较为分散, 这说明望都县耕地综合质量条件好的区域并不多, 其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还很大, 有针对性的开展区域耕地质量建设已成为当地耕地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必要任务;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建设区面积为10324.32hm2, 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9.86%, 该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寺庄乡中西部、赵庄乡东部和固店镇中部区域, 零散分布于其他乡镇。本区域内建设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且基础设施条件较薄弱, 耕地质量有待提高;农田路林主导建设区面积已达到13644.17hm2, 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52.67%, 分布较广泛, 在县域各个乡镇都有分布, 其中在固店镇、黑堡乡和中韩庄乡分布最为集中, 该类型区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 需加大农田路林工程建设支持力度, 有效改善农田耕作和防护保障条件, 以提升耕地质量。

3.3 以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方向与途径

3.3.1 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建设区

通过耕地质量限制因素分析可知, 该区域耕地主要的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包括H-H-H-H和L-H-H-H型2种, 综合反映出该区域耕地质量条件在评价区域内已处于较高水平, 局部区域耕作田块存在限制因素, 易通过较少的投入, 达到较高的建设目标, 应以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为首选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满足田、水、路、林等方面的要求, 更应提升到支持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化发展的层次, 因此本区域应坚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促进形成高效、集中连片的优质农田, 并将耕地质量建设、管护与利用相结合, 以求工程效益持续长久发挥;合理设计工程的整体布局, 全面提升区域耕地质量条件, 为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3.2 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建设区

该区域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包括H-L-H-H、H-L-H-L、L-L-H-H、L-L-H-L、H-L-L-H、H-L-L-L、L-L-L-H、L-L-L-L型8种, 综合反映出该区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路网建设相对落后。望都县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但田间灌溉方式以大水漫灌为主,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导致供水水源与耕作田块间失去了有效连接, 水资源利用率极低, 因此本区域应充分利用原有井灌设施, 合理布局设计新井, 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整修田间灌排渠系, 提高渠系利用系数, 调节和改善区域农田水资源利用现状, 使之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合理设计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道路整体布局, 提高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3.3农田路林主导型建设区

该区域耕地质量限制因素组合类型包括:H-H-H-L、H-H-L-H、H-H-L-L、L-H-H-L、L-H-L-H、L-H-L-L型6种, 所含耕地面积超过区域总耕地面积的1/2, 综合反映出以农田路林建设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是望都县耕地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点。研究区田间道路多以土路为主, 未能形成布局合理的硬化路网体系, 而沿道路两侧形成的规模集中、形状规整的呈带状分布的防护林带等生态基础设施将对改良土壤质量、调节农田小气候、拦截地表径流和调节地下水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本区域应充分利用原有田间道路, 对新增道路科学布局, 尽量少占耕地;梳理田块内部混乱道路, 通过土地整治增大田块规模, 改变田块形状, 以使田间道和生产路能更好地交织交错, 做到大路通畅、小路纵横, 形成颇具特色的农田道路景观;考虑到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种植制度, 农田防护林带应沿主要的田间道路两侧布置, 选用胸径4-6cm的经济效益高、对农田影响小的雄性毛白杨, 单行种植, 株距2m。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研究区域, 综合考虑耕地自然肥力状况和耕地利用便捷程度,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 利用自然断点法确定耕地等级, 分析研究区域耕地质量好坏及其限制因子,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耕地质量建设方向与途径, 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质量建设、耕地保护及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本文从土壤肥力、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5个方面, 综合选取13个指标对望都县耕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 将其质量等级划分为4个级别, 其中1、2级耕地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较大, 分别为36.42%和30.56%, 表明望都县耕地质量总体上还是相对优质的;3、4级耕地共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3.02%, 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空间较大。

(2) 以耕作田块条件、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耕作便利条件和农田防护保障水平作为限制性识别因素, 依据自然断点法将各评价因素划分为“H”和“L”高低限制级别, 利用因素组合法, 形成16种限制因素组合类型。以各工程措施的连接性和其所能发挥的功能特性, 将望都县耕地质量建设分区划分为高标准农田主导型、农田水利路网主导型和农田路林主导型等3种类型, 并针对各自区域特点, 提出不同分区的耕地质量建设方向与途径。

从现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 耕地质量建设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人地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保障性作用, 配合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耕地质量评价是一项崭新的工作。

耕地质量评价 篇10

本文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为基础, 挖掘土壤剖面44个, 分层采样后进行土壤化验, 并结合影响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壤监测评价方法, 建立指标体系分析评价, 揭示耕地质量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1 评价体系构建

借鉴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的选取模式, 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分为自然质量指数、经济质量指数和利用质量指数3个准则层。

根据指标值量化采用的模型, 将指标分为定性描述型指标和定量描述型指标;根据指标值的稳定程度, 将指标分为稳定型指标和可变型指标。

1.1 定性描述型指标和定量描述型指标

定性描述型指标不能根据具体的数值和表达式来反映, 因此针对此类指标的研究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标准对其进行方向性的描述。本文选取的定性描述型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进行分级量化。

定量描述型指标是能够用数据形式表达的可以被测定的指标。例如本文选取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 是通过剖面采样得到的土壤样本进行测定而得到的。这一类指标有具体的数据表达, 但是当需要用其数据值与其他不同度量单位的指标进行比较或复合指标时, 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1.2 稳定型指标和可变型指标

引入特征响应时间 (Characteristic Response Time简称CRT) 这个概念。指当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 某一土壤性质或状况达到准平衡状态需要的时间, 用年来表示。一般认为, CRT>10年的土壤性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而CRT<10年的土壤性质被认为是相对易变的。本文研究的是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因此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可变的。但是表示耕地自然质量指数的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形、表层土壤质地和距障碍层深度这些指标在理论上CRT值一般在100年以上, 然而在实际中一方面由于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 导致土壤侵蚀板结、水土流失, 加快了土壤性质变化进程, 从而影响耕地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地推行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地整治等工作使得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变化缓慢的性质, 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揭示耕地质量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和《土壤监测规程》 (NY/T1119-2006) 对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予以打分, 构造指标权重矩阵。

2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评价

2.1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评价流程, 依次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值、自然等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 然后根据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方法, 将区域耕地质量等指数转换为可用于参照对比的标准等指数, 从而评价得出耕地质量情况。

(1) 自然质量分值测算。

其中:P—自然质量分值;Wi—第i个指标的权重;Ai—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2) 自然等指数测算。自然等指数是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分值与该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以及该作物的产量比系数的乘积。其中: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是区域内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最大单产的比值;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可以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两个表格中得到, 阿勒泰市指定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见表2。

其中:Rij—自然等指数;Qij—第i种作物的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Pij—耕地自然质量分值;βij—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 土地利用系数测算。土地利用系数是指区域作物实际产量与区域土地生产潜力, 即土地的光温水土生产力之比, 应用到耕地质量监测中该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实际调查区域指定作物的现实产量, 并除以全国该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讲, 区域指定作物的现实产量除以该指定作物在本区域内的最高产量更为科学合理。

其中:KL—土地利用指数;Y—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Ymax—该区域内最大标准粮单产;Yj—第j种指定作物的实际产量;βj—作物的产量比系数;Yj, max—第j种指定作物的最大产量。

(4) 土地经济系数测算。土地经济系数是区域作物实际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

(5) 利用等指数测算。利用等指数是自然等指数与土地利用系数的乘积。

(6) 经济等指数测算。经济等指数是利用等指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乘积。

实际的评级分值测算的过程中, 使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中Arc Catalog数据库模块进行批量数据计算, 结果见表3。

(7) 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通过以上计算得出的监测单元等指数需要转换成国家级等指数, 国家级等指数的转换方法是以实际标准粮产量为媒介, 运用相关关系的方法, 建立省级等指数与国家级等指数的相关转换方程, 西部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别转换方法依据《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工作培训教材》中“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方法表”:

国家级自然等指数=区级自然等指数×0.6667+400.0 (4)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0.5944+243.3 (5)

国家级经济等指数=区级经济等指数×3.0909+172.7 (6)

依据转换公式进行等指数平衡转换后, 计算得到国家级等指数, 按照400分的等间距确定国家级自然等, 按照200分的间距确定国家级利用等和经济等, 见表4。

从测算结果可以得出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在2000~2011年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自然等别变化不明显, 主要是因为土壤性质和地形地貌条件的CRT值较大, 不易在短期时间内发生波动性变化, 在土壤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下自然等别缓慢平稳上升;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易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农业投入、耕地规模和耕作制度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较大的波动性变化。上述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分值测算结果与《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新疆卷) 》中关于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等级部分的论述一致, 说明该评价结果能够反映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的趋势和特性。

2.2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测算目的是将表示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的指标拟合成独立数值, 以表达耕地质量整体状况。上述关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分值的测算过程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的评价方法, 以耕地自然质量作为判断基础, 通过各土壤因素的权重与无量纲化值的乘积加和得到自然质量分值, 然后将自然质量分与指定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相乘得到自然等指数, 而利利用等指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乘积。从评价的体系上来看, 三项评价指数能够分别反映耕地的自然、利用和经济质量状况, 但是缺乏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判断。两种评价方法都旨在反映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的规律, 侧重点各有不同, 简要的指标含义对比说明见表5。

本部分使用传统的评价计算方式, 一方面得出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指数, 另一方面能够将三项评价指数拟合成独立数值———耕地质量指数, 用于表示区域耕地的综合质量状况。

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

其中:T—耕地质量综合指数;Wi—第i个准则层指标的权重;Bj—第j个指标的权重;Aj—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从计算公式和测算结果可以看出, 本部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中的自然质量指数与上一部分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分值中的自然质量分相同, 原因是这两个结果的计算方式都是通过各土壤因素权重与其无量纲化值的乘积加和得到, 两者的含义用等指数是自然等指数与土地利用系数的乘积, 经济等指数是相同, 都代表耕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即从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的角度反映耕地的本地质量情况。

对比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测算结果和时序性趋势图, 2000~2011年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在自然、利用和经济方面呈比较明显的上升状态。根据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拟合出历年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耕地质量情况较为平稳的提高。

3小结

本文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为基础, 将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壤监测方法整合, 建立指标体系, 分析评价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状况, 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基于传统的农用地分等评价方法, 对2000~2011年全市耕地的自然、利用和经济等进行测算, 同时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 判断国家级等别。从测算结果来看全市耕地整体质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自然等别变化平缓, 利用和经济等别波动性较大。测算结果与《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新疆卷) 》中关于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等级部分的论述基本一致, 说明该评价结果能够反映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各等别在时间序列中的变化的趋势和特性。

第二,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将各评价影响因素指标整合得到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旨在得出耕地质量的自然、利用和经济方面变化趋势的同时得到区域耕地质量的综合变化情况。由评价结果可知2000~2011年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 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自然、利用和经济指数相互影响, 变化趋势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相近。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18-24.

[2]郭海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 2007:22-23.

[3]朱海燕.江汉平原农用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3:52-56.

[4]陶崇鑫, 刘新平, 吴贵亮.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影像因素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 (7) :1353-1359.

作物播种前后耕地质量的检查 篇11

关键词:耕地质量检查;播种前质量检查;播种后质量检查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40-1

1耕地质量检查

1.1翻耕的技术要求

适时翻耕。耕翻必须根据土壤的宜耕程度,在干湿适度时进行,以保证耕作质量。在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地区,尤其地势低湿、土质黏重的地方,应尽可能扩大秋耕面积。根据土壤、气候特点与根系特性,确定耕地深度。作业耕深与要求耕深相差不应超过2厘米。深耕有改善土体结构、熟化土壤的作用,尤其在表土较浅的土地上,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定期深耕,以改良土壤。在一个轮作周期中,应有计划地变换耕深,避免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在前作已进行深耕、杂草较少、残茬又不影响作物播种质量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圆盘耙耙茬,旋耕机浅松代替翻耕或免耕。翻地要做到垡片翻转良好,并将作物残株、杂草、肥料及其他地表物覆盖严密;耕后土壤平整,碎土良好。用单向铧犁式耕翻应尽可能减少内翻时垄背和外翻时的墒沟。选用适当的耕地方法,并且使每块田地耕翻时的开墒和收墒保持固定位置,

1.2耕地质量的检查

耕深、垡片翻转情况,杂草及肥料的覆盖情况,地面平整情况,有无重耕、漏耕、立垡,回垡开闭垄的深度和高度,地头是否整齐等;耕深检查。要求与规定深度相差不超过两厘米,否则应及时调整;耕深一致性检查。清除耕过的松土,观察犁底是否平整;漏耕、重耕检查。在翻耕地块上丈量耕幅宽度,如果耕幅大于犁的工作幅度,说明有漏耕现象,这时应将牵引主拉杆在拖拉机牵引板上向右移动。如果耕幅小于犁的工作幅度,则说明出现重耕,这时应将牵引主拉杆在拖拉机牵引板上向左移动;地面平整度检查。可用栅状平度尺测定。测定时将平度尺与耕地方向垂直平放,让插在平板间的小木条自由落到地面,从各小木条落在地面的长短即可看出地面的平整度。影响地面平整的原因除地形外,主要是耕深不一致及漏耕重耕。一般高出部分多是耕得深或重耕的地方,低的部分,又多为耕得浅或漏耕的地方。立垡多是因耕深超过犁的设计能力及犁壁的四面太小,牵引部位不当、草皮层太厚等造成。因此要查清原因,予以纠正;验收。当一个地块或整个地块作业结束后,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耕地质量进行验收。通常采用对角线检查,每个地块采取随机取样或定距取样的方法,检查10~20个点,求其平均值。并将结果填表,写明处理意见。检查耕深时由于土壤性质与物理状况的不同,耕后土壤的膨起系数也有差异,一般可按20%计算,即实际耕深等于测量后松土平均深度的80%。

2 播种前整地质量检查

2.1整地的农业技术要求

破碎土块的板结层,使表层土壤细碎、疏松,并通过镇压,创造上松下实的土层,表土细碎疏松,有利于保墒和幼苗出土,播种深度处土壤紧密,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和扎根;将垡片耙碎。特别是新垦荒地,必须将垡片和草皮层切透,以促进土壤熟化;干旱地区。当春雪融化后,要适时早耙,以防止水分蒸发,低洼易涝地区,早春要耙雪耢雪,以促进积雪融化;整地要选择在土壤适耕期进行,整地地面要平坦,耙地深度要一致,播种前最后一次耙地深度不应超过播种深度,耙地方向应与播种方向垂直或斜交。耙地时不得有漏耙,重耙处也不应过多;在一个地块内,往往由于地势、土质不同,土壤干湿度有较大差异,所以在全面作业之前,往往要进行点片耙耢保墒,作业后也常要进行局部重点整地。在保证整地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作业遍数,改进作业方法,避免土壤结构破坏和失墒。

2.2播前整地质量的检查

要根据整地的任务和农业技术要求来检查每个作业项目,发现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进行返工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检查播前整地质量通常采用对角线方法进行。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整地后地面的平整程度以及有无大的土块(直径 5厘米土块);检查有无漏耙、漏肥、漏压的现象;土壤墒情是否符合播种的要求;地边地角是否整齐。

3 播种后质量检查

3.1行距是否一致

检查方法是:将相邻的两个开沟器的播种沟扒开,直到找出种子为止,测量两沟内种子间距离。要求两开沟器之间的距离误差不得超过规定标准1厘米;要求两台播种机相邻行距的误差不得超过规定标准2厘米;要求两个播种机组相邻行距的误差不得超过规定标准2.5厘米。如果超过规定,应作相应调整。

3.2播深是否一致

检查方法是:按对角线方向选点(不应少于10个点),在每一点上扒开表土,找出种子的部位,然后用直尺测量深度,求出各点的播深平均数。如果播深不符合要求,应调整播深调节轮或其他限深装置。对个别开沟器播深不合要求者,可调整加力杆弹簧。

3.3移苗补栽

在缺苗较少、缺苗时间较晚情况下的补缺措施。一般利用小苗就地带土移栽,大多数作物可以移栽成活,但要掌握好技术要求:应在播种的同时,有计划地在行间相隔一定距离(或在地边),播一些种子作为预备苗,以便有苗就地移栽;用小铲挖苗,随挖随栽,移栽时窝要深,不伤根,栽后压实土层,并使苗基土面略低于窝口;墒情不好时,移栽前先浇水润土,移栽后再浇水增墒;或坐水移栽;应掌握移栽苗龄。谷类作物要在三片叶前移栽,双子叶作物则不应迟于一对真叶期,过晚移苗,不易成活。

耕地质量提升主要技术 篇12

秸秆还田、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调节水肥利用、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甘肃省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以秸秆还田、盐碱地改良、补充耕地培肥、地力综合培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翻压还田技术为主。

秸秆还田技术

一、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

玉米收获后, 将秸秆粉碎, 长度应小于10厘米, 均匀撒入田中 (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可采用机械粉碎秸秆, 或机械联合收获, 同时粉碎秸秆) , 秸秆还田量控制在300~500公斤。随后, 按每亩2公斤秸秆腐熟剂、5公斤尿素兑潮湿的细绵土均匀撒施在粉碎的秸秆上, 采取机械旋耕、翻耕作业, 深翻深度在20厘米以上, 并及时耙实, 以利保墒。

在甘肃省中东部地区, 为加速玉米秸秆腐熟, 机械深翻入土后应立即进行起垄覆膜, 充分利用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保水增温优点。在甘肃省河西等灌溉农业区, 秸秆还田后, 若墒情较差, 耕翻后应立即灌水, 以利于秸秆吸水分解。

机械粉碎秸秆

二、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除小块地用人工或割晒机收割留15~20厘米高茬外, 大块地用小麦联合收割机收割, 将秸秆粉碎小于5厘米, 并均匀撒开, 深翻入土, 深度在20厘米以上, 中东部地区在秋种时翻耕入土, 甘肃省河西地区在灌完最后一次水后深翻入土。在后茬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 每亩增施10~15公斤碳铵或5公斤尿素, 以满足后茬作物和微生物需要, 加速秸秆腐烂。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

三、小麦秸秆高茬还田技术

小麦收割时一般留茬在30~50厘米, 中东部地区最好边割边翻, 深度在30厘米以上, 以免养分、水分散失, 也便于腐烂;河西在灌完最后一次水后深翻入土。深翻时一般每100公斤风干的秸秆掺入2公斤左右尿素。

机械深翻耕

四、过腹还田技术

秸秆是重要的饲料来源, 可以用秸秆饲喂牛羊等食草家畜, 家畜排出的粪便经过发酵等处理, 变成有机肥回田。

五、堆沤还田

(一) 堆肥地点用选择距水源较近、运输方便的沟边路旁、田间地头、场院的空闲地。作物收获后, 将秸秆拉运到堆肥地点, 将秸秆粉碎成10厘米左右小段, 平铺于地面围城一个圆形或方形, 每层厚20厘米, 逐层堆放。

(二) 每层秸秆堆放完毕均匀喷水调节湿度 (湿度以60%~70%左右为宜, 即用手捏混合物, 以手湿并见有水挤出为适度) , 然后按每1000公斤秸秆用5公斤尿素来调节碳氮比, 腐熟剂用量按选用产品说明使用。每层秸秆上要覆一层土, 约10厘米厚, 起到压实秸秆的作用。

(三) 继续堆置秸秆, 直至秸秆堆高2米左右。

(四) 秸秆堆好后, 用塑料薄膜密封, 一般秋冬季40~60天即可成肥。堆腐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堆温控制在50~60℃,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70℃。腐熟好秸秆肥有黑色汁液和氨臭味, 不要腐熟过度或不完全腐熟就施用, 以免影响肥效。

(五) 施用腐熟秸秆。一般采用基施的方式, 将腐熟的秸秆均匀撒施到地表, 翻耕入土, 亩用量500公斤左右, 播种时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化肥。

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

本技术适应于甘肃省盐碱土壤区域, 土壤酸碱度p H值在7.5~9.5之间, 土壤耕层盐分含量在1克/公斤以上, 地下水位较高的河西灌区和沿黄灌区。

一、施用有机肥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 确定目标产量下的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 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和秸秆还田量, 采用同效当量法, 确定商品有机肥用量。一般情况下, 每亩施用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100~200公斤。

施农家肥

二、施用土壤调理剂

主要为磷石膏或者盐碱土壤调理剂产品, 配合土壤培肥技术, 实现改良土壤,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㈠选择适宜的土壤调理剂

磷石膏应选择重金属含量低、质量安全的产品, 土壤调理剂产品须经农业部登记, 重金属、有害物质含量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㈡确定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 合理确定调理剂施用范围、施用量和施用方法。每亩推荐磷石膏用量300~400公斤, 其它土壤调理剂按说明书使用, 一般只选一种调理剂。颗粒状土壤盐碱调理剂在农田翻耕前均匀撒在耕地表面, 播种或栽插前, 将土壤调理剂翻入土层并与耕地土壤充分混合。液体状土壤盐碱调理剂可在冬灌的时候随水均匀冲入地块, 或者翻耕前喷洒在耕地表面。

冲施土壤调理剂

三、秸秆还田

结合农业机械和深耕深松, 充分发挥秸秆腐熟剂的作用, 实施秸秆粉碎还田。

四、绿肥种植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 采用混播、间播、套播等种植方式, 种植绿肥并适时翻压还田。

种植绿肥

五、种植耐盐碱作物

在盐碱较重且不适合种植常规作物的区域, 可选择种植耐盐碱较强且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如葵花、棉花、枸杞、甜菜等。

六、合理灌溉

甘肃省大部分盐碱地是由于不合理灌溉所造成的次生盐渍化, 因此, 应杜绝大水漫灌, 实行按作物、按区域合理灌溉, 采取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以逐步减轻和防止土壤盐渍化。

灌区土壤综合培肥技术

甘肃省河西和沿黄灌区, 土层瘠薄, 且盐碱危害较重, 土壤培肥主要以改良盐碱地、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主,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进行土壤培肥。

一、盐碱地改良

每亩施用磷石膏在300~400公斤, 或者施用土壤调理剂, 土壤调理剂按说明书使用, 一般只选一种调理剂;也可选择秸秆还田或种植耐盐碱较强且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具体改良技术详见《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

二、深松耕

在秋天作物收获灌水后, 利用机械进行深松耕, 深度在30厘米以上。具有加厚耕层、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和养分条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提高产量的作用。深松耕可结合秸秆还田一次性进行。

深松耕

三、秸秆还田

灌区应重点采取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小麦高茬收割深翻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堆沤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模式, 技术方法详见《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堆沤还田

四、增施有机肥

一般情况下, 亩施用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50~100公斤, 在春耕前做基肥施用。施用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 避免因进一步腐熟而失墒。

使用商品有机肥

积造施用农家肥

五、绿肥翻压还田技术

河西及沿黄灌区在麦类作物收获到入冬前有2~3个月的空闲期, 利用这个空闲期可以发展麦田套 (复) 种短期绿肥、玉米间作短期绿肥, 并实施翻压还田, 既能培肥地力, 又能起到轮作倒茬的效果。详见《玉米绿肥套作种植技术》和《麦田套 (复) 种短期绿肥种植技术》。

复种毛勺子

旱作区土壤综合培肥技术

甘肃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省份, 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由于降水量少, 年际间与季节间的变化较大, 水分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为此, 旱作区获得高产、稳产的方向就是通过土壤培肥措施, 增强土壤的保墒蓄水能力和抗旱水平, 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于甘肃省旱作区土壤培肥, 应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 增强土壤保墒蓄水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 旱作区每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克, 粮食产量稳产性提高10%~20%左右。对于甘肃省旱作区重点采取玉米秸秆粉碎腐熟还田、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高茬还田技术、过腹还田技术和秸秆堆沤还田。技术方法详见《秸秆还田技术》。

机械粉碎还田

二、深翻耕

一般情况下耕地的土层厚度达30厘米以上时, 才容易获得稳定高产。一般深翻应在播种或覆膜前, 对于塬地深翻深度在30厘米以上, 对于梯田深翻深度在20厘米以上。一般深耕应带耙耱碎珂垃, 使地面平整, 可减缓水分蒸发损失。

深翻耕

三、增施有机肥

旱作区由于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低, 所以有机肥料不足, 不是短期内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集中施用有机肥, 一是地块轮流集中施肥, 把有限的肥料分期集中施用在少量地块上;二是根层集中施肥, 把有限的肥料集中施在作物根层周围, 增加局部根层土壤的施肥量。一般情况下, 亩施用农家肥3000~5000公斤或者商品有机肥50~100公斤, 施肥一般结合秋耕施肥或者休闲耕作施肥。施用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 避免因进一步腐熟而失墒。

四、复种绿肥

小麦收获后复种箭筈豌豆、草木犀, 夏播绿肥黑豆、芸芥等。复种箭筈豌豆的播种期在小麦收获后播种, 越早越好, 选择雨前或雨后播种效果更好, 播种方式为撒播, 播种深度一般5~8厘米, 播种量每亩以8~12公斤, 播种时亩施用过磷酸钙20~25公斤。在下一季作物种植前采取翻压还田。

种植豆科作物

五、种植豆科作物

豆类共生的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 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一般种植豌豆或大豆, 应推广“早、深、密、磷、管”的五项栽培技术。即提倡早春“顶凌”抢墒播种, 一般在3月中旬播种;播种前需适当深耕细耙、疏松土壤, 基肥施用农家肥2000~3000公斤, 豌豆还需要施用过磷酸钙10~15公斤, 氯化钾2~3公斤。豌豆播种方式采用撒播, 亩播种量在15~20公斤, 种植密度在5万~6万株, 播种深度在5~7厘米。在幼苗期如果地瘦苗黄, 应施速效氮肥作追肥, 每亩施用尿素5~6公斤;在4月下旬开始防治病虫害, 40%乐果乳剂100毫升兑水100公斤喷洒, 每隔1周喷一次, 视虫情喷2~3次, 若有蚜虫或菜青虫为害, 用敌百虫或敌敌畏等及时防治。大豆播种方式为撒播, 亩播种量为5~7.5公斤, 种植密度在2万株;在初花期或鼓粒期依据大豆生长情况, 进行根外追肥, 主要追施磷钾肥, 也可进行叶面喷施, 亩用尿素0.75~1公斤、钼酸铵10~30克、磷酸二氢钾100~300克, 兑水30~50公斤喷雾;在开花盛期, 应注意防止大豆蚜虫、造桥虫、灰斑病虫害, 生育后期主要防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灰斑病等。

麦田套 (复) 种短期绿肥种植技术

甘肃省有较大面积的冬 (春) 小麦、啤酒大麦等麦类作物, 麦类作物收获到入冬前有2~3个月的空闲期, 利用这个空闲期可以发展一季短期豆科绿肥作物。既能很好地利用光热水资源, 也可以达到养地、美化环境的目的, 还能起到轮作倒茬、培育耕地等作用。主要技术如下。

一、种植方式及范围

主要采用麦田套种和麦后复种短期绿肥两种方式。适用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灌溉农业区。也可以作为其它相似区域参考。

麦田复种箭筈豌豆-收获期

二、品种选择

毛叶苕子宜选用速生早发的土库曼、郑州7406苕子、徐苕1号等品种;箭筈豌豆宜选用速生早发的苏箭3号、陇箭1号、春箭碗等品种;草木樨宜选用中早熟的两年生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等品种。

三、麦田套种前茬小麦要求

小麦应选中矮秆、中早热、抗倒伏和丰产性好的品种。

四、种子处理

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草木樨种子被一层稍硬的外壳包围, 不易透水吸湿, 需要处理破开种皮, 利于种子出苗。

五、种子用量

麦田套种绿肥种子用量为毛苕子单播播种量4公斤/亩, 箭筈豌豆单播播种量10~13公斤/亩, 草木樨单播播种量1.5~2公斤/亩。毛叶苕子与箭筈豌豆混播, 毛叶苕子约1.5公斤/亩, 箭筈豌豆约6公斤/亩。

麦田复种绿肥可分为灭茬和硬茬地两种。其中灭茬复种单种毛苕子每亩播量分别为4.0公斤, 单种箭筈豌豆每亩播量12.5公斤, 混播毛苕子和箭筈豌豆时, 每亩播量分别为1.5公斤、8公斤。硬茬地复种单种毛苕子亩播种量4.0公斤, 单种箭筈豌豆亩播种量15公斤, 混播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时亩播量分别为1.5公斤、10公斤。

六、播种时期

复种可在麦类作物收获后抢时播种箭筈豌豆、毛苕子。可采用灭茬播种, 也可采用硬茬播种。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套种在冬 (春) 小麦、啤酒大麦抽穗至腊熟期, 最适套播期为冬 (春) 小麦、啤酒大麦扬花至灌浆阶段 (即6月20~7月5日) ;草木樨在春小麦、啤酒大麦灌第一次 (4月25日) 、第二次苗水 (5月20日) 及冬小麦灌返青水 (4月15日) 或灌二水 (5月15日) 时套种。

七、播种方法

以撒播为主, 将绿肥种子均匀撒入小麦田间, 立即灌水。

八、管理技术

麦田套种绿肥与小麦共生期间, 田间管理以小麦为主。小麦高茬收割, 留茬高度20厘米。小麦收后及时拉运, 随即灌水。小麦收后至绿肥收割, 灌水2~3次。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可不追肥, 否则, 在灌第二水时每亩追施硝酸铵3~6公斤, 以促进生长, 达到小肥换大肥。

九、绿肥利用技术

㈠刈青收获

刈青喂畜、根茬还田是目前最常用的利用方式。毛叶苕子和箭舌豌豆在10月中下旬为适宜收割期, 收后备作饲草。草木樨用作饲草, 9月下旬将地上部分刈青利用, 收获时最好留茬15~20厘米, 有利于防止风沙、保护耕地。

㈡还田

麦田套种和麦后复种绿肥, 还田方式有根茬还田和翻压还田两种。翻压还田时, 草木樨、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9月中下旬, 用机引园盘耙纵横切割一次, 然后翻压, 平整田面, 灌好冬水, 促进腐解。草木樨翻压时, 在翻压前5~7天喷洒2.4-滴丁脂除草剂, 以防下年再生, 造成草害。并尽量做到草木樨根系全部倒栽于土中。第二年春季残留的少量草木樨, 可用人工拔除。

玉米绿肥套作种植技术

该技术是在当年玉米播种前, 将绿肥作物 (豌豆、毛苕子) 间播于玉米宽行中, 并于当年6月上中旬收获绿肥种子、刈割做饲草或翻压肥田的种植利用方式。

一、种植方式及范围

主要采用玉米前期套作绿肥种植方式。本技术适用于北方地区海拔1100~1700米的春玉米一年一熟制灌溉农业区, 以及同类型的玉米种植地区。可实行粮肥套作, 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

二、品种选择

以肥地和收豆为主要目的时, 选择针叶豌豆;以肥地和刈青养畜为主要目的宜选用速生早发的毛叶苕子。针叶豌豆宜选用高产、抗旱的陇碗2号;毛苕子品种宜选用速生早发的土库曼毛苕子。种子净度、纯度、发芽率、水分含量等指标必须达到国家三级种子标准。玉米品种选用沈单16号、郑单958、富农1号、登义2号等中晚熟品种。

三、整地及施肥

前茬收后, 立即浅耕茬, 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并精细整地。立冬前冬溉, 以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为防止病虫害, 玉米应实行2~3年的轮作。春季解冻后要及时镇压保墒。玉米需肥量大, 施肥应以底肥为主, 播前结合翻耕基施农家肥3000公斤/亩、尿素20公斤/亩、磷酸二铵15公斤/亩, 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 结合灌水追施尿素20公斤/亩。

玉米间作绿肥-播种

玉米间作绿肥-出苗

四、种植规格及播量

采用宽窄行种植, 宽行0.8米, 窄行0.4米的规格划线, 并在窄行随即覆膜, 而后在宽行内采用穴播方式间种3行针叶豌豆或毛叶苕子, 行距15厘米, 株距10厘米。玉米种植在窄行, 株距20厘米, 密度5500株/亩。针叶豌豆7.5~10公斤/亩, 毛叶苕子2公斤/亩;玉米2.5公斤/亩。

玉米间作豌豆-生长期

五、播种时间

土壤解冻后, 窄行带覆膜后 (3月25日左右) 后, 在宽行带 (即不覆膜带) 随机播种绿肥, 以利提高产草量。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均可在3月25~4月2日播种;绿肥出苗后, 玉米于4月15日前后播种。

六、水肥管理

间作的针叶豌豆或毛叶苕子不再另行施肥灌水。

玉米间作毛勺子-生长期

七、病虫害防治

潜叶蝇危害针叶豌豆托片时, 每亩及时用40%的绿菜宝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 或1.8%集琦虫螨克乳油1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针叶豌豆或毛叶苕子苗高5~7厘米时中耕除草1次。

八、收获和还田

上一篇:连锁效应下一篇:行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