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生产力

2024-08-04

耕地生产力(精选12篇)

耕地生产力 篇1

0 引言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用于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等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很强输入输出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易于学习、训练的优点,在处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具有复杂交叉效应和动态效应的变量间关系有着独特功能,因此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动态预测和优化组织等方面[1,2,3]。BP网络是ANN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类型,与传统回归统计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容错性、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在预测预报、分类和评价等方面最为适用[4]。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BP神经网络构造预测模型,对河北省2006年粮食单产进行预测,并将结果与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检验其预测精度,理论上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践中为政府相关部门的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

1 河北省粮食生产概况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3′~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东南与山东省毗邻,南临河南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分界,北与内蒙古相邻,东北与辽宁省接壤,中间环绕北京、天津两大城市。河北省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均有;地处中纬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部沿海,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期明显;气温的时空分布变化明显,有南部高、北部低,平原高、山区及坝上低的特点。其全年平均气温介于-0.5~14.2℃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7月份。全年的降水量在340~800mm之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77%,主要集中在7-8月份;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利用效率不高。2005年,河北省耕地面积6.5×106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5%;河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106hm2,粮食总产2.6×107t,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7位,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5,6]。

2 BP神经网络

BP网络属于多层网络,由若干神经元(节点)分别组成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输入信号经隐含层“向前”传向输出层,如果输出信号误差超出网络的设定精度范围,则将误差由输出层“向后”传向隐含层,逐层调整各神经元的连接权重和阈值,直至输出信号误差满足网络精度要求,如图1所示。BP神经网络的具体算法详见文献[7,8]。

采用BP神经网络对粮食单产进行预测,其依据的是BP网络的映射原理。对映射样本集合和,可以假设其存在映射,如式(1)所示

Yi=F(Xi)(i=1,2,…,n) (1)

为寻求最佳的映射值,BP网络模型将样本集合的输入、输出转化为非线性优化,通过对简单的非线性函数的复合,建立一个高度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F值的最优逼近。

3 河北省粮食单产预测

3.1 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粮食单产依赖于粮价政策、农资投入量和农民收入等因子。根据以往经验,最终确定单位面积乡村劳动力(万人/hm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万kW·h/hm2)、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hm2)、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万kg/hm2)、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万t/hm2)、平均每人每年纯收入(元)和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万人/hm2)等9个指标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子矩阵,数据如表1所示,粮食单产的趋势如图2所示。

3.2 BP网络预测

1)网络样本数据准备。

网络样本包括训练样本集、测试样本集和模拟样本集。选用表1中9个影响因素1987-2005年数据作为输入神经元,输出神经元为粮食单产,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2006年各影响因素取值作为模拟样本集。为了提高模型计算性,必须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用到的归一化处理的代码为

[y,ps]=mapminmax(x1) (2)

其中,x1是规范化处理前的数据,y是进行处理后的数据,这种规范化的映射记录在结构体ps中。

2)网络结构设计。

为保证网络非线性,从输入层到隐含层采用非线性S型传递函数tansig函数;隐含层到输出层采用线性函数purlin函数。为保证网络快速收敛,采用L-M神经网络算法(Levenberg-Mar -quardt)作为本次训练的学习规则。BP神经网络模型中各层神经元个数确定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模型需要来确定。输入层中的输入参数包括劳动力、农资使用量等9个影响因子,输出层只涉及1个神经元,即粮食单产。隐节点的个数可以根据经验公式m=log2(n)+1确定,其中m为隐节点个数,n为输入层节点个数。本文中m为5,即采用9-5-1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网络训练与仿真。

采用训练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设定网络训练参数为:

net.trainΡaram.show=50net.trainΡaram.lr=0.05net.trainΡaram.mc=0.9net.trainΡaram.epochs=1000net.trainΡaram.goal=1e-3

(3)

网络训练最小误差图,如图3所示。

训练完毕后,进而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粮食单产进行预测。从图3中可以看出,该过程共进行14 545步运算,在训练前期,收敛速度有一定波动。将2006年劳动力、农资使用量相关数据输入到BP模型,预测2006年河北省粮食单产为4 322.236kg/hm2,与当年实际粮食单产相差37.541 kg/hm2,相对误差为0.86%,如表2所示。从预测结果来看,利用BP模型预测河北省2006年粮食单产,所得结果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同时,结果也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对区域粮食单产进行预测是可行的。

3.3 结果比较

采用回归模型来估计社会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总生态足迹的影响,即

yi=α+β1x1i+β2x2i+…+βnxni+εi (4)

上述模型的因变量yi是1987-2005年河北省粮食单产;解释变量xni为前文分析中所选用的9个社会、经济影响因子;α为模型截距;β1,β2,…,βn表示各变量系数;εi表示随机误差项,是与其他解释变量相独立的随机变量,并且假定它服从零期望、同方差的正态分布。

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比两种方法的回归模型分别高1.28 %和0.87 %。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非线性条件下的区域粮食单产,并且与传统回归分析方法相比预测精度有很大改善。

4 结论

1)文章以若干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资料,以1987-2005年粮食单产作为预测数据,2006年人口数为检验数据,应用BP-LM算法,建立了河北省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BP网络吻合程度较理想,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率保持在1%以内;同时经比较证明,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具有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传统的预测方法更好的效果。

2)从实际的应用结果可以看出,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粮食单产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运算速度快,不需要传统繁琐编程,只需了解学习训练函数的调用方法,从而提高了环境质量评价的效率。

3)BP网络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只需以各个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来生成学习样本,用训练后的网络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就可以对所提供年份进行粮食单产预测。本文仅以粮食单产预测为例进行分析,其模型只需在训练样本时,改变输入节点数和隐层节点数,即可将模型用于耕地面积预测和GDP预测等方面。

摘要:鉴于BP网络在处理非线性复杂系统的优势,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9-5-1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1987-2005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以2006年的粮价政策、农资投入量和农民收入等数据作为网络的预测输入,对该年的河北省粮食单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粮食单产的相对误差为0.86%,预测精度优于传统的多元回归统计模型。

关键词:粮食单产,耕地生产力,BP神经网络,河北省

参考文献

[1]焦李成.神经网络系统理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李湘梅,周敬宣.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总生态足迹预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8):68-70.

[3]李朝锋,杨茂龙,许磊,概率神经网络与BP网络模型在遥感图像分类中的对比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4(4):11-18.

[4]CammarataG,CavalieriS,FicheraA.An euralnet workarchitec-ture for noise prediction[J].Neural Network Ecological Modeling,1995,8(6):963-973.

[5]吴凯,袁璋,许越先.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及其地区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5):499-506.

[6]李新旺,王树涛,门明新,等.基于EMD的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成因的时空多尺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1194-2003.

[7]董长虹.MATLAB神经网络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8]胡金滨,唐旭清.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04(4):1-4.

耕地生产力 篇2

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稳定粮食工作的通知》(XX府厅字﹝2020﹞X号)、XX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持续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XX农字﹝2020﹞X号)文件精神、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XX县2020年防止耕地抛荒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X办字〔2020〕X号)精神,切实抓好2020年我乡的粮食生产工作,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和XX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以遏制耕地抛荒为抓手,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粮食安全,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工作目标

围绕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一保两稳”目标,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粮食种植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抓好耕地种植调查。

各村要组织乡村干部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认真开展耕地种植情况调查,逐组逐户采取网格化的方式摸清耕地种植情况。对抛荒地的具体农户姓名、具体地点、面积等详细情况,要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耕地抛荒摸排台账。

(二)落实播种面积。

要积极引导农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粮食种植计划,把任务分解到村组户,落实到田间地块,并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抛荒地块等有潜力的地块种植粮食作物,引导农户能双尽双、能双必双,努力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同时,从早做好早稻的浸种、催芽、育秧工作,确保粮食生产用秧需求。要建立乡村两级粮食种植台账(分早稻、中稻、晚稻),各村生产任务落实情况台账于3月20日前报乡政府备案。

(三)提高单位产量。

乡村二级要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加深入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少免耕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减量等措施,培肥耕地地力。抓好良种良法、节水抗旱稻、肥料试验、高产创建等技术的示验示范,不断提高单位产量。

(四)发展特色粮食作物种植。

各村可结合实际,对偏远山区、立地条件较差、机械作业较难的耕地,引导农民种植节水抗旱稻、玉米、薯类等高效稳产粮食作物,作为粮食面积和产量的有效补充,做到应种尽种、宜种尽种。

(五)防止耕地抛荒。

发挥耕地流转的主导作用,对季节性抛荒和常年抛荒耕地,在保持原承包户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集体依法依规组织集中流转抛荒耕地,采取托管服务、代耕代种等方式,流转给有耕种能力的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含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耕种,杜绝抛荒现象,特别在公路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景区周边、村庄周边和高标准农田实施区严禁出现抛荒现象。

(六)鼓励规模经营。

鼓励各村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行,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推进承包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的抛荒耕地,流转收益可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村级集体公益事业。鼓励规模经营,坚持示范带动,石排、上甲、双坪等村要建立20亩以上水稻种植示范点,重点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

(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各村要加大对修复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集中解决水稻种植区域,确保不误农时。

(八)落实稳粮政策。

加快耕地地力补贴资金的拨付进度,及早发放到户。强化补贴资金监管,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群众实惠不缩水。全面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市场价格。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等政策,切实降低粮食生产风险。

四、奖惩措施

(一)奖励。

1.落实奖补政策。坚持“谁种植补贴谁,不种植不补贴”的原则,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按112元/亩、稻谷补贴按40元/亩.季的标准发放给种植主体。

2.支持规模经营。对规模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公司),给予以下奖励政策:

(1)对集中连片种植80亩(含)以上的,奖补300元/亩.季;集中连片种植40亩(含)以上的,奖补200元/亩.季。

(2)对水稻种植实行全程机械化的新购买农机,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外,再按补贴金额的20%给予补助。

(3)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优先安排“乡村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

3.支持抛荒地复垦。对复垦抛荒耕地(指水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面积达20亩(含)以上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公司),按400元/亩的标准给予复垦补助。对复垦抛荒耕地(指水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按200元/亩的标准给予复垦补助。

4.鼓励贫困户种植。贫困户(含低保户)种植水稻的奖补150元/亩.季(双季为300元),奖补资金列入农业产业扶贫奖补封顶范围。

5.鼓励品牌打造。(1)对粮食经营主体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认证的,县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2万元、3万元、4万元奖励、5万元奖励。(2)对粮食经营主体获得富硒品牌认证的,县财政给予一次性8万元奖励。(3)对粮食经营主体获得省部级名牌的,县财政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国家级优质农产品的,县财政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6、对连片集中连片种植40亩(含)以上水稻的,在县奖补的基础上,乡政府再增加奖补300元/亩.季。

(二)惩处。

1.对抛荒两年以上(含两年)的耕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收回原农户的耕地经营权,不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稻谷补贴。

2.对通过流转复垦的抛荒耕地,一律种植粮食作物(如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禁止种植其它农作物。

3.对通过流转的复垦耕地,若农户需重新恢复耕地使用权,需补交相关的复垦费用,具体复垦费用标准由乡村自行制定。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各村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夯实生产基础,稳定粮食生产安全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完成计划任务。

(二)落实工作责任。

强化属地责任落实,各村是防止耕地抛荒和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责任主体,各村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村支部书记要亲自抓,村长负责落实。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传导压力,建立乡领导挂村、乡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包田块的责任落实机制,切实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村、组、户、田块,把工作责任落实到村、到人、到户。

(三)严格耕地保护。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政策规定,禁止在耕地上种植柑橘、猕猴桃等作物,已经在大田假植的柑橘苗木要在4月10日前完成上山移栽。各所站要加大巡逻和执法力度,对破坏耕地保护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四)形成工作合力。

乡属各单位、各所站要各司其职,形成抓好粮食生产的工作合力。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负责统筹防止耕地抛荒发展粮食生产的日常工作,加强生产主体培育扶持力度和农技、农机推广服务工作,做好土地流转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乡国土所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加大对耕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五)加强宣传引导。

各村要采取公告、宣传标语、宣传单、微信群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种粮政策、耕地保护、耕地抛荒、抛荒耕地复垦复种等政策及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动员引导广大群众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努力营造全乡上下全力推进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

(六)强化督查调度。

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对各村耕地抛荒情况、抛荒复垦复种情况、粮食作物种植情况等进行督查指导。

(七)严格工作考核。

提高粮食生产考核比重,将粮食生产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对全面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的前三名的村由乡财政分别奖励1万元、8千元、6千元。年终考核不达标的,取消综合考评评先评优资格。

耕地生产力 篇3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

1.白城市耕地现状

1.1耕地数量状况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白城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耕地养分状况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1.3耕地理化性状 耕土层退化。由于连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犁底层增厚。由于实行联产承包,土地分散经营,大马力的大、中型农机具锐减,耕翻整地深度不夠;耕作层板结。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且多年连作,米豆、米薯、米杂等良好的轮作制度不复存在,难以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2.保护耕地质量在白城市的主要做法

2.1测土配方施肥 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7个年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普遍增强,切实认识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比较高,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现象的发生,减轻了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现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公顷,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每年增产粮食近2亿公斤,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90万公斤,节约成本690万元。

2.2增施有机肥 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近几年,虽然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地方领导和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有机肥积造完全靠农户自发,很难形成规模,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这几年,我省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立方米以上给予补贴10元,每公顷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000公斤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3.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3.1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3.2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每公顷改造费15000元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000公顷左右,以这样的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公顷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白城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致使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3.3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多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目标。特别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耕地质量监测、农田污染防治等工作,国家缺乏必要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3.4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责、权、利分离,使有限的资金未能投入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造成耕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吨(折纯量为17万吨),施用强度接近730公斤/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公斤/公顷,利用率仅为30%,使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较高,回收率低造成土壤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污染后,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4.1加强培训 就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針对性的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耕地质量保护提高意识。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土壤肥料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土壤退化与防治、污染耕地修复与防治、新型肥料研发与施肥技术推广、土肥技术标准制定、耕地质量检测和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土壤肥料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具备丰富相关知识,才能更好把这项任务做好。

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3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的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

耕地生产力 篇4

1 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

1.1 江苏省粮食生产总体态势

1990——2009年,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平稳上升—下行—回复”的波动过程,1997年和1999年,全省粮食总产超过355亿kg,达历史最高位,由此开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粮食总产迅速跌至谷底,2003年降至247.2亿kg,随后逐步回复,至2009年达到323亿kg,接近1990年的水平(表1)。20年间,人口总量从1990年的6766.9万增加到2009年的7724.5万,粮稳人增,人均粮食产量从1990年482.4kg降为2009年的418.2kg。考虑到人口增加趋势,在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未来全省粮食将从自给有余状态进入紧平衡状态。

在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持续减少的形势下,江苏省粮食产需尚能保持平衡且丰年有余,主要在于耕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技术、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密集投入,使江苏省粮食播面单产(以下简称粮食单产)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前列。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且江苏省粮食单产水平已经很高,单产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以1999年为界,粮食单产前期不断提高,单产带动总产;后期除洪涝受灾的局部年份,单产总体进入高位徘徊阶段(表1)。粮食播种面积进而成为影响粮食总产的主导因素。1999年种植结构调整全面展开,加上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加速下降,至2003年降至465.9万hm2的低位,直接导致全省粮食生产的一轮振荡。在2004年一系列粮食生产支持性政策的影响下,全省粮食开始结构性调增,粮食产量得以稳步回复。

注:由于1996年后耕地面积统计口径有所变化,采用平加的方法,将1996年以前的数据转换成当前统计口径下的数据。

1.2 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态势

苏南地区历来是我国农业精华区,建国后,在稳固苏南商品粮基地的同时,江苏省加大苏中和苏北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至1980年代初,江苏省农业普遍高产稳产。1990年,各地粮食产需基本平衡自给,随后的20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显著,2009年,江苏省南北粮食余缺高度分化格局基本成型(图1)。苏南耕地的现实粮食产出能力已完全不能满足本地粮食需求,而苏中和苏北部粮食集中化生产基地的地位凸显。

江苏省粮食生产格局的显著变迁始于1990年代中期,1998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始,各地“人口-粮食-耕地”关系的空间分异渐趋明朗,粮食生产地域分化加速。区域人口和粮食的问题最终转化为对耕地的压力,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区域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冲突程度[4]。其测算方法[4]:

式中:K为耕地压力指数;Smin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hm2/人);Sa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hm2/人);β为粮食自给率(%);Gr为人均食物需求量(kg/人);p为粮食播面单产(kg/hm2);q为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k为复种指数(%)。

以粮食自给率95%和人均粮食400kg的小康消费基准,根据1998——2009年间的13地市耕地压力指数(K值)走势,分成3类粮食生产变化区:(1)快速衰退区:K值总体大于1,且明显上升,粮食供需矛盾放大,。包括按衰退幅度由高到低:苏州、无锡、南京和、常州等4市,。1998~2009年,苏州市的K值从0.97急剧上升到3.15,意味着从产需基本平衡转为全省最严重缺粮区;。(2)强化发展区:K<1,且总体趋降,包括。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泰州和、扬州等6市,。耕地产粮能力远大于本地粮食需求量;。(3)相对停滞区:K值接近于1,相对平稳,包括。镇江、南通和、徐州等3市。徐州市和、镇江市粮食产需经历“自给—缺口—基本自给”的波动过程。南通市则稳定在自给略有余水平,波动不大。

1.3 粮食生产分化的耕地因子分析

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表达出粮食生产与耕地的关系。Q=L·N,其中,Q为粮食总产,L为耕地面积,N为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即耕地的粮食产能;其中N=P·k·q,P、k、q分别表示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食播面比。这3项指标可用以指示耕地利用状况:粮食单产水平能反映耕地利用强度,复种指数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粮食播面比则表征耕地利用结构[5]。

(1)苏南地区。(1)耕地面积大幅下降。全省首位经济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大幅攀升。人增地减,人均耕地大幅下降。(2)有限耕地的粮食产能大幅下降。毗邻大上海,城镇密集,有限耕地转向土地生产力高的菜地、园地,导致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退化。同时本区粮食单产水平基数高,上升空间有限,再难以平衡耕地减少、用途调整对粮食减产的负影响。(3)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等4市是全省耕地降幅最大地区,也是粮食结构性调减幅度较大地区,表明高度都市化地区耕地性质和耕地用途发生较大变动;苏州、无锡的复种指数降幅最大,意味着耕地的农业生产功能退化,且农业劳动力对耕地的投入显著下降(表3)。

注:人口数据2000年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9年是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年末常住人口数据。为去除粮食年际波动的影响,地均粮产(即耕地粮食产能)、粮食单产、粮食播面比、复种指数等指标以1998~2000年、2007~2009年三年均值测算。

(2)苏北、苏中地区。(1)耕地降幅明显低于苏南。本区为人口外流区,人均耕地总体稳中有升。(2)粮食产能显著上升。各地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趋于上升,表明资本、技术和劳动对耕地的投入均有强化,耕地集约化利用度显著提升。(3)粮食播面比有正有负,分化明显。南通市和、徐州市粮食大幅调减,一是邻近大上海或本身都市圈建设,二是两市粮食单产水平长期全省最低,表明其水土资源不具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相反,淮安、连云港和、扬州等3市粮食生产不降反升,向粮食主产地发展的态势明显(表3)。

总之,1998年以来,苏南地区耕地数量及其粮食产能的加速下降,导致粮食生产严重萎缩。苏中和苏北地区耕地利用的集约化度提高,专业化粮食主产地功能显化,但内部因经济区位、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不同,粮食生产走势仍有分化。

2 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走向问题

2.1 苏南主销区粮食生产问题

种植结构变更的耕地必要时有可能恢复粮食生产力;而耕地非农转化,其粮食产能基本不可回复。鉴于人增地减的现实,苏南粮食主销区格局已定。

如果以最大利润为导向,粮食生产的地域不平衡还将强化,苏南粮食生产将自然趋向消亡。但从环境、文化等非经济效益看,苏南有必要通过丢麦保稻,强化传统优势作物水稻的生产,确保基本粮食产出量,而不是任其衰退。主要原因:(1)符合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规律。苏南有适宜水稻生长的水土资源条件,历来为全省粮食单产水平最高地区,具有生产效率绝对优势。(2)符合环境和文化可持续性要求。首先,区域粮食需求量大,购销调运量大,而环境可持续性关注农业的区域根植性,倡导区域基本自足、减少农产品长途运输。其次,稻作农业的地域文化生态功能,苏南地区历史上是典型的稻作文化区,保持水稻生产就是保护稻米文化;水稻田是一种人工湿地系统,具有生态和防灾作用。

2.2 苏中和苏北主产区优势化生产问题

农业从分散自给转向区域专业化生产,粮食等大田耕作业向生产条件好、生产效率高的地区集中,这对提高区域整体生产效率有重大意义。粮食是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人均耕地和耕地的粮食生产力是地区粮食生产优势的重要表征指标,前者反映粮食规模化低成本生产的可能性,后者则是粮食集约化效率生产水平的综合反映。粮食生产比较优势CAIi=Li/L·Ni/N,其中,CAI为粮食生产专业化综合指数,L、N分别表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粮食产量,i为江苏省各地市。

根据CAI值排序,比较两项成份因子指数,将全省粮食优势产区分成四类:(1)规模型主产区,包括。苏北部的淮安、宿迁和、盐城等3市,CAI最高,全省首位粮食安全保障区。未来加大粮食作业机械化水平基础上,强化土地的粮食生产力。(2)高产型主产区,包括。苏中的泰州市和、扬州2市,加大耕地的资本、技术要素投入,保持其生产效率优势,同时处理好开发和吃饭的矛盾,严控高产耕地流失。(3)均衡型主产区:包括苏北的连云港市,。保护基本农田,加强粮食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4)自保型产区,包括。苏北的徐州市和苏中的、南通2市,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均不够显著,。在稳定现有生产基础上,不再追求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发展其它有竞争力的高效农业(表4)。

注:为去除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影响,耕地粮食产能取2007~2009年3年均值测算。

2.3 粮食经济区际补偿问题

粮食生产地域分工一定程度带来南北发展的不平衡,苏州、无锡和常州都市圈成为地域分工体系的轴心,苏中和苏北部粮食产区围绕它来发展。粮食主产区以其优质耕地,服务于全省粮食安全的社会公共利益。要使主产区经济利益不受损害,需建立长效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好区域粮食产销分工合作关系。粮食安全问题最终归于耕地保护问题。借鉴生态足迹、虚拟水交易等概念思想[6],提出虚拟耕地贸易策略,即耕地资源贫乏地区,从耕地富足地区购买粮食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实质是产粮区“出借”耕地为缺粮区生产生存必需品。通过虚拟耕地交易,从宏观上平衡耕地资源赤字,实现区域粮食产销平衡。满足本地居民口粮自给的耕地盈亏值,即为耕地贸易的指标值。这里提出虚拟耕地的初步量化方案。

式中,△Li、△Qi分别为i市粮食耕地盈亏值和口粮余差值,Qi、Pi分别为i市粮食总产量和常住人口数量,g为人均口粮标准,N、Q、L分别为全省的耕地粮食平均产能、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

以人均400kg口粮标准,计算江苏江苏省各地口粮自给的耕地余亏值(表5),由此构成全省粮食动态平衡和调节区际粮食产销关系的参考指标。

(单位:亿kg,万hm2)

注:13市上报粮产量加总与全省粮产量有出入。为与各市口粮余差值一致,全省耕地粮食产能测算中的粮食总产量取13市加总粮产量。

3 结论

1990年以来,江苏省粮食总产出相对稳定中有所波动。人增粮稳,人均粮产量趋减,未来粮食产需将进入紧平衡状态。随着粮食单产水平提升难度加大,而耕地减少的趋势基本不可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对促进江苏江苏省粮食生产至关重要。

20年来,江苏省在粮食总量相对平衡下,粮食生产从各地自给平衡到南北粮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南部地区耕地减少和用途变更,以苏锡常和南京最为显著,导致粮食生产严重衰退。北部耕地的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加大,以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扬州、泰州等6市为代表,粮食主产区地位逐渐强化。

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稳定新型粮食生产地域分工格局,对于苏南粮食主销区,基于粮食生产所特有的经济、文化、生态等综合功能,仍有必要维持一定的生产水平;对于中北部粮食主产区,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专长,制定不同的粮食发展策略,确保地尽其利;对于粮食产销区的区际分工协作,虚拟耕地交易指标法,可为动态粮食安全框架下的区域粮食自足平衡提供一种政策思路。

参考文献

[1]翟荣新,刘彦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6):49-54.

[2]张落成.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21-228.

[3]仇方道,钱进,佟连军,等.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1-15.

[4]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12(2):127-134.

[5]郭毅,赵景波.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5):203-210.

耕地生产力 篇5

第七章 耕地保护管理 第一节耕地资源状况 第二节耕地保护措施 第三节农用地转用管理 重点难点

耕地、农用地、农用地转用概念,耕地保护措施 内容讲解

第一节 耕地资源状况

一、耕地及其分类 1.耕地的概念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m,北方宽小于2m的沟、渠、路和田埂。

例题:判断题: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m,北方宽小于2m的沟、渠、路和田埂。(r)例题: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A.新开荒地

B.轮歇地、草田轮作地 C.休闲地

D.耕种3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答案:A。B。C。D 2.耕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对耕地可划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5个二级地类。

(1)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2)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主要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

(3)水浇地。除水田、菜地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

(4)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土地。旱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旱作物。(5)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对耕地的另外一种划分方法为:把耕地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这是基于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需要所做的一种划分。

例题: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耕地可划分出()个二级地类。A.4个 B.5个 C.6个 D.8个 答案:B

二、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1.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我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占有耕地为1.59亩,仅为世界人均数3.75亩的42.4%。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0.8亩是人均占有耕地的最低界限

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中,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有666个,占全国县级区划单位的23.7%,人均耕地低于0.5亩的有463个县级区划单位,占全国县级区划单位的16.55%,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2.耕地减少情况严重

3.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

耕地中坡度在25‘以上,应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有一些是围湖围河造地形成的,影响了防洪安全,也要退耕。4.耕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 5.耕地区域分布差异大 6.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实行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这是执行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和目标.例题:我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占有耕地为1.59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A.39% B..42.4% C.51.20% D..40% 答案: B 例题:人均耕地低于o.5亩的有463个县级区划单位,占全国县级区划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A.13.4% B.16 55% C.40% D.42.40% 答案: B 例题:在耕地中坡度在()以上的应逐步退耕还林,还牧。A.10度 B.15度 C.20度 D.25度 答案: D

第二节耕地保护措施

一、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二、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 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补后占;强化耕地的占补平衡管理,这是耕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严格耕地保护执法

四、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

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实行用地规模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项目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才能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

五、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确保新增用地的有关费用按标准缴足到位,使新增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总费用较以往真正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抑制整个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征地费用标准和耕地开垦费标准;二是要执行好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足额、及时收缴;三是要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六、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应着眼于地面人工监测系统,主要是:①加强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及时汇总,及时输入,这是信息库更新的重要来源;②建立合理的观察网,进行定期观察或定点固定观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传输体系,以便不断地获取和检验信息。同时,应充分应用现代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监测耕地变更状况,尤其是城市周围的耕地利用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七、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第三节 农用地转用管理

一、农用地转用的概念 1.农用地的概念与分类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农用地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2.农用地转用

农用地转用是现状的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又称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用是《土地管理法》重要的内容,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国家控制建设用地增长,保护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普遍采用的手段..例题:判断题:农用地转用是现状的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R)例题:判断题:.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R)

二、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依据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用地能否转为建设用地,首先应当看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规划用途。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文件修改规划;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的,或虽未纳入规划,但已经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规划。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国家实行建设用地宏观控制的有效措施。土地利用计划中,包括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其目的是控制建设项目大量占用农用地,造成耕地大量减少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3.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这是控制建设用地方向的主要手段,通过制定建设用地的供应政策,不但有利于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防止大量占用农用地,目时,还可能优化投资结构,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设用地政策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在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条件下,应当优先保证国家急需建设项目的用地,使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对国家经济调控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题: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依据是()。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C.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D.土地征用计划 答案:A。B。C

三、农用地转用的条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

(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包括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和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保质足额补充所占耕地; ·(4)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以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确需必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明确预留的项目用地;

(2)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 设项目用地;

(3)供水、供电、排污等确实无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特殊建设项目用地。

市、县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对符合农用地转用的申请,应当受理,并在一定时间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

例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的条件有()A.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

B.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C.保质足额补充所占耕地 D.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答案:A。B。C。D 例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以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确属必须占用农用地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明确预留的项目用地

B.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C.农村道路、水利及其他设施建设 D.供水、供电、排污等特殊建设用地 答案:A。BD

四、农用地转用的批准权限

根据中央确定的土地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两级审批的制度,即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将乡村企业、农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民宅基地等占用农用地的,授权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1.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地

(1)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的。包括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由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并且是在城市建设用地区之外需要单独选址的项目。同时包括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等项目,也包括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军事项目用地。(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铁路、公路、各种管线及大型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需要在城市建设用地区外单独选址的项目用地。

(3)城市建设用地区内统一征地的,包括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用地。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城市中只有城市本身用地需要报国务院审批,而市辖县的县城则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市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地(市)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但对于一些市设的开发区、卫星城将按城市市区同样对待,需报国务院批准。

(4)涉及到基本农田的。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5条规定,农用地转用需要报国务院批准。

2.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用地

(1)除了报国务院审批之外的其他城市的市区占用农用地的。(2)县和县级市所在的城镇及其他城镇建设占用农用地的。

(3)地、市以下政府批准可行性研究或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农用地的。

3.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的批准项目用地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农民宅基地、乡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占用的农用地。

(2)农村道路、水利及其他设施建设可以使用农村集体所有农用地的。例题:根据中央确定的土地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级审批制度。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 B 例题:农村村民申请使用宅基地,若涉及基本农田的,其审批权在()。A.乡镇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答案: D 例题: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在城市建设区内统一征地的,批准权限在()。A.城市所在地的城建部门 B.城市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门 C..国土资源部 D 国务院 答案: D 例题:县和县级市所在城镇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未涉及基本农田)批准权限在()。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 D.国土资源部 答案:B

例题:省会城市所辖的县城城市建设用地涉及到农用地的转用的,一般农用地转用须经()批准。

A.省级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国土资源部 D.建设部 答案:A 例题: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需要由国务院批准的有()。

A.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等项目用地 B.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本身用地 C.县和县级市所在的城镇用地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用地 答案:A。B。D

五、农用地转用的申请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留用地范围内,市、县为实施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集中统一逐级向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民政府分批次提出申请。一次报批农用地转用涉及2个或2个以上乡镇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以乡(镇)为单位分别填写《农用地转用呈报表》,并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耕地补充方案》。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规划区范围以外单独选址的建设用地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的,由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农用地转用申请,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对农用地转用申请进行审 查,同意转用的,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报有批准权限的机关批准。

使用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的建设项目用地,属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使用耕地的,如整理区农户动迁安置、企业厂房迁建等需异地建设的项目,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除此之外的建设用地需要使用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都必须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由呈报土地整理项目的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农用地转用呈报表》。

六、农用地转用方案的编制 1.农用地转用方案编制的主体

农用地转用方案的编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2.农用地转用方案的内容

土地农用地转用方案应当说明:拟占用农用地的种类、位置、面积、质量、补充的期限、资金落实情况等,以表格的形式填写。同时另附以下材料:

(1)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或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使用台账(复印件)。(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00。

(3)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土地利用规 划工作的部门提出具体的预审意见,即《农用地转用审查意见表》。

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行《土地管理法》设定了农用地转用权、土地征用权和建设用地审批权,下面分三种情况分别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城市建设区外的建设项目用地

这是指必须在城市建设用地区外选址,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用地的办理情况。如果是使用集体所有农用地的,要经过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和建设用地划拨或出让三个步骤。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则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使用国有农用地的则不需办理土地征用,程序上作相应简化。

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规定,农用地转用批准权属于国务院,而征用土地权限属于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时,同时批准征用土地和建设用地,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和建设用地审批。

农用地转用和征用土地审批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权限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时,同时批准征用土地和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用属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权内,而征用土地属国务院批准权限内的,先由省级人民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再报国务院批准征用土地和建设用地。

耕地生产力 篇6

关键词:九台市;耕地质量;绿色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03-1

1 背景与必要性

1.1 背景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潮流。2002年,我国有关方面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建议。根据我国情况,可以建立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一是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二是进一步提高后产出绿色食品(A级),三是再提高后产出有机食品(AA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也可以直接开发。这个框架为今后发展农产品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九台市地处吉林省中部,交通十分便利,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近些年来,无公害农产品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已经建成绿色食品企业32家,绿色水稻、绿色食用鲜玉米、白芸豆、绿色蔬菜等生产基地达到30万亩,年产值达到3.2亿元左右,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但九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仍然比较小,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25%,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8.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效益不高是九台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必要性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加入WTO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需要。九台农产品总体价格低,销售不畅,质量达不到高标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耗地、水资源浪费、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立地条件状况

九台市幅员3375.2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47635亩,占总面积的58.22%,其中基本农田2638648亩,占耕地面积的89.52%。按地形地貌分为:低山丘陵区,共57118亩;起伏台地区,共749594亩;阶地、河谷平原区,共1831936亩。成土母质有:花岗岩、片麻岩残积物、坡积物、黄土状黏土沉积物,第四纪红色黏土沉积物,坡积冲积物,风积物。

2.2 基本农田地力等级

按照立地条件、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土壤属性中的各项指标调查结果综合分析,九台市基本农田地力分6个等级。

一、二级属高产田土壤(国家六级),共116.85万亩,占基本农田的44.28%;三、四级为中产田土壤(国家分七级),共104.82万亩,占基本农田的39.72%,五六级为低产田土壤(国家分八级)共42.19万亩,占基本农田的15.99%。中高产田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西部的宽谷漫岗及二级阶地上,以黑土、草甸土、水稻土为主,地势较缓、坡度一般不超过7度,低产田土壤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南部的山地、丘陵地以及松花江、饮马河两岸的河漫滩上,以暗棕壤、白浆土、新积土、沼泽土、风沙土为主,地势较平或较陡,坡度一般小于3度或是大于7度。

与1982年土壤普查结果相比,高产田增加了16.82%,中产田减少了10.29%,低产田减少了6.54%,说明20多年来,由于根茬还田,大量化肥的施用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地力。

2.3 耕地环境质量评价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农田土壤单项指标评价标准》(GB15618-19950)、《中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污染物限值》9NY/T391-200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8407.1-2001)九台市99个样本所测参数指标值均小于上述标准要求,定为1级、优,安全无污染。

耕土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绿色食品灌溉水质标准(NY/T391-2000)、无公害食品、蔬菜灌溉水质标准(NY5010-2001),九台市15个水样各参评指标均小于一级标准限值,定为1级,完全无污染。

综合评价结果:九台市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没有污染源,耕地达到清洁生产水平,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可以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及蔬菜等。

3 发展目标

九台市是吉林省14个中等生态经济示范城市之一。按照《九台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规划》、《九台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九台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总体目标是:经过近30年的努力,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80%以上,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大气环境质量优于2级,工业固废无公害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万元GDP能耗2吨标煤,万元产值水量100吨,农民人均收入9.1万元,土地退化治理率95%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35%,乡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第一阶段:发展期(2010-2015年)形成绿色食品、绿色非金属加工、生态能源、生态物流业为主的生态经济产业格局。其中,A级绿色水稻、玉米、蔬菜、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分别达到播种面积的70%、60%、80%、70%,AA级水稻、玉米、蔬菜、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分别达到播种面积的20%、10%、20%、20%。

第二阶段:提高期(2016-2030年),形成以绿色与有机食品加工及集散业、生态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合理的生态环保经济体系。到2030年实现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晓冰,邢宝山,Stephen J.Herbert.土壤质量及其评价指标[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02).

[2] 朱晶,李友生.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00,(07).

[3] 李蔚.吉林省发展绿色农产品大有可为[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04).

[4] 朱平,彭畅,高洪军,刘淑环,张林,李长玺.吉林省绿色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2004,(06).

耕地生产力 篇7

关键词:耕地资源,粮食,耕地压力指数,重庆市

0 引言

随着人口及其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及其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学术界关心的话题。耕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担负着为人类提供食物的重任[1]。因此,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限的耕地资源面临着粮食生产、城市建设的竞争,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新时期实现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1 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位于北纬28°10′~32°13′, 东经105°11′~110°11′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路交通枢纽。重庆市幅员面积8.24×104km2,辖40个区县,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重庆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2008年重庆市平均气温19.0℃,年总降雨量为1 439.2mm。同期重庆市总人口3 25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349.67万人,占总人口的72.14%;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68 6hm2/人,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0.092 1hm2/人;粮食总产量1 153万t,人均粮食产量为354.06kg/人。2007年,重庆市被设立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发挥土地的作用,特别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事关重庆市能否成为城乡统筹直辖市的重要保障。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模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重庆市1997-2008年的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确保重庆市粮食安全。

2.1.1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条件下,保障一定区域食物安全而需保护的耕地数量的底线。其计算公式为[2]

undefined

式中 Smin—最小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β—粮食自给率(%);

Gr—人均粮食(kg/人);

p—粮食单产(kg/hm2);

q—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例(%);

k—复种指数(%)。

2.1.2 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其计算公式为[3,4]

undefined

式中 K—耕地压力指数;

Sa—实际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耕地资源的稀缺和冲突程度。当K>1,说明耕地压力明显,粮食的生产不能保证正常需求;当K<1,说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小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无明显压力;当K=1,说明区域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量刚好满足区域内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

2.2 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的土地数据来自重庆市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来自1997-2008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和《中国国家统计年鉴》。

3 耕地、粮食和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变化分析

3.1 耕地资源变化分析

重庆市直辖以来,耕地面积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如图1所示。

全市耕地面积由1997年的2 541 300.75hm2减至2008年的2 235 932.01hm2,共减少305 368.74hm2,年均减少27 760.80hm2。从图1可以看出,11年来重庆市耕地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①1997-2000年为第1阶段,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除在1999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前大量批地,导致耕地减少(1998年耕地减少7 557.27hm2)外,这期间耕地变化幅度较小;②2001-2008年为第2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占用的速率明显加快(2002年耕地减少118 135.76hm2),而且变化幅度高于前一阶段;但从2006年起,耕地面积的下降趋势变缓。

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口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997年全市总人口为3 042.92万人,到2008年人口增加到3 257.05万人,增长了214.1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9.47万人。由于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1997-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由0.083 5hm2/人下降到0.068 6hm2/人。

3.2 粮食产量变化

1997-2008年,重庆市粮食产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如图2所示。

1997-2000年,粮食总产量由1 184.63万t下降到1 131.21万t。但从2001年开始,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呈增加的趋势(2006年除外,受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影响),主要是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提高单产的作用。直辖以来,重庆市复种指数从1.42提高到1.44,粮食单产从4 661.51kg/hm2增加到5 157.58kg/hm2。人均粮食产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97年人均粮食占有389.31kg/人,到2001年下降到334.21kg/人,是研究时段内人均粮食拥有量最少的一年(2006年人均粮食284.83kg/人,特例除外)。重庆直辖以来,尽管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但受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农业体制的改革和农业投入的增加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会逐步减少,未来耕地面积的减少就意味着粮食产量的下降,因此重庆市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以保证区域粮食的有效供给。

3.3 Smin,K动态变化

国家把重庆市划为粮食产销平衡区,因此其粮食自给率为100%。根据人均生活水平及全国的人均粮食需求水平,将重庆市的人均粮食水平定位380kg/人,结合重庆市历年的人口、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计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如表1和图3所示)。1997-2008年,重庆市人均最小耕地面积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由1997年的0.071 9hm2/人增加到2001年的0.085 8hm2/人,这与耕地面积的变化和粮食播种面积有关。从2001年开始,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其原因:一方面是全市粮食单产的提高,耕地生产能力还有可挖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同期复种指数的提高。这说明,通过提高单产和增加耕地的复种指数可以降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K)的变化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1997-2000年,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重庆市还没有明显的耕地压力。从2000年开始,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2006年则达到1.20,说明重庆市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有所体现,在人均380kg/人的需求水平下,粮食供应开始出现缺口。

4 结论与讨论

1)重庆市直辖以来,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受人口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重庆市粮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从2000年开始,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和复种指数的增加,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但受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是确保重庆市粮食安全的保证。

3)重庆市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在粮食产量提高和复种指数增加的情况下,会有所下降。从2000年开始,重庆耕地压力开始显现,粮食安全问题有所体现,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仍将存在,耕地资源的代价性减少仍不可避免。因此,重庆市在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的过程中,要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确保区域内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大土地整理的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对不同功能区的耕地保护实行差别化管制,确定不同区县的耕地资源数量、功能、保护政策及保护目标,优化耕地结构;建立耕地保护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参考文献

[1]张耀华,赵先贵,张素娟,等.内蒙古粮食和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4):439-443.

[2]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3]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与预测[J].干旱资源与环境,2007,21(4):1-5.

[4]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04-108.

耕地生产力 篇8

关键词:耕地地力现状,调查研究,施肥对策

1 石林县农业生产、耕地地力现状

1.1 农业生产现状

在2008年根据石林县不同区域, 不同土壤肥力, 对水稻、玉米、麦类、蚕豆等主要种植作物进行化肥施用量与产量关系, 入户抽样调查结果:

1.1.1 水稻

播种面积3987hm2, 平均667m2施农家肥1500kg, 尿素25~30kg, 普钙40kg, 硫酸钾4.5kg, 硫配锌1kg, 平均单产668.4kg。

1.1.2 玉米

播种面积8950hm2, 平均667m2施农家肥800kg, 尿素40kg, 普钙33kg, 硫酸钾2.3kg, 平均单产659.7kg。

1.1.3 小麦

播种面积4433hm2, 平均667m2施农家肥500kg, 尿素18.16kg, 普钙30.5kg, 硫酸钾2.31kg, 平均单产316.2kg。

1.1.4 蚕豆

播种面积2427hm2, 普钙38.6kg, 硫酸钾3.16kg, 平均单产217.7kg。

1.1.5 油菜

播种面积290hm2, 平均667m2施农家肥1831kg, 尿素32.7kg, 普钙28.22kg, 硫酸钾3.48kg, 硼肥0.4kg, 平均单产220.45kg。

1.1.6 烤烟

种植面积7867hm2, 平均667m2施专用复混肥 (15∶15∶15) 45kg, 平均单产154.01kg。

1.1.7 马铃薯

播种面积3138.5hm2, 平均667m2施农家肥1962kg, 尿素16.2kg, 普钙30kg, 硫酸钾12.13kg, 平均单产2110.66kg。

综上所述, 石林县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62万hm2, 全年施用化肥情况是:化肥用量 (按折纯法计算) 总合计11506.1t, 其中复混肥612.5t, 氮肥7760.4t, 磷肥1719.4t, 钾肥1413.8t。

1.2 耕地地力现状

石林县2008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中央补贴项目, 对全县1.63万hm2耕地, 按照水田、旱地、地共采集土样2580个, 经完成土壤全测样397个, 常规样1343个, 共完成13735项次分析化验, 共经过18997项次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基本摸清掌握目前石林总耕地地力养分现状。

1.2.1 水田养分状况

通过2000个土样水田土壤酸度属于中性, pH为6.52;有机质有30.5 g/kg, 碱解氮147.18 mg/kg, 有效磷38.4mg/kg, 速效钾129.87mg/kg。从空间分布数据看本县土壤酸碱度,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略偏微碱性, pH7.14~7.501, 大可除结胜接弥勒的西山, 土壤成酸性, pH在5.1~5.3之间, 其它地区偏碱性, pH在7.2~7.58之间,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北大村片区pH在5.2~6.5之间, 是酸性土壤, 圭山的普拉河水田pH6.1~6.3之间是酸性土壤。西街口偏酸, pH在5.4~6.4之间, 土壤有机质含量,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圭山的普拉河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32g/kg;石林、大可、西街口22~26g/kg;碱解氮含量,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碱解氮含量为142.18~159.2 mg/kg, 、圭山的普拉河水田土壤石林、大可、西街口碱解氮含量为112.5~141.5g/kg;有效磷含量,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有效磷含量为36.3~38.5 mg/kg, 圭山的普拉河水田土壤石林、大可、西街口有效磷含量为34.7~36.1g/kg;速效钾含量,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速效钾含量为110.3~131.4 mg/kg, 圭山的普拉河水田土壤石林、大可、西街口有效钾含量为85.6~100.18g/kg。

1.2.2 早地养分状况

早地土壤酸度属于酸性, pH为5.41;有机质有25.58g/kg, 碱解氮127.83mg/kg, 有效磷34.2mg/kg, 速效钾110.97mg/kg。从空间分布数据看本县土壤酸碱度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pH为5.5~6.5;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圭山镇、长湖镇有机质含为32~35 g/kg, 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0~32 g/kg, 石林、大可、西街口为22~24 g/kg;碱解氮含量最高的是圭山镇、长湖镇达145.18~158.2 mg/kg, 其次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碱解氮含量为125~140 mg/kg, 石林、大可、西街口碱解氮含量为111.6~141.7g/kg;有效磷含量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有效磷含量为36.3~38.5 mg/kg, 圭山的普拉河水田土壤石林、大可、西街口有效磷含量为34.7~36.1g/kg;速效钾含量是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板桥片区速效钾含量为110.3~131.4 mg/kg, 石林、大可、西街口有效钾含量为85.6~100.18g/kg。

2 耕地土壤养分演变规律

将此次化验结果与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对比不难看出, 经过30年的演变, 石林县耕地养分普遍提高了, 就水田而言, 速效钾提高幅度最大, 为285.1%, 其次是速效磷为104.82%, 再次是全氮和有机质分别提高18.5%和7.24%, 最低是碱解氮提高了13.8%。

具体演变情况为:

2.1 水田

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24.8 g/kg, 提高到28.9 g/kg, 提高率14.2%;碱解氮142.56mg/kg, 提高到149.48 mg/kg, 提高率4.6%;有效磷28.96mg/kg, 提高到37.86mg/kg, 提高率23.5%;速效钾106.9mg/kg, 提高到129.9mg/kg提高率18.39%。

2.2 旱地

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22.3g/kg, 是高到25.98g/kg, 提高率14.1%;碱解氮120.56mg/kg, 提高到146.8 mg/kg, 提高率17.8%;有效磷27.98mg/kg, 提高到35.7mg/kg, 提高率21.6%;速效钾102.1mg/kg, 提高到125.9mg/kg, 提高率18.9%。

3 施肥技术对策

3.1 石林县水田土壤

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高、速效钾含量中等这一土壤养分现状, 在施肥上要按照“控氮稳磷补钾、增施农家肥”的原则, 大力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而在空间分布上, 最南部的大可、板桥、东部圭山的普拉河水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均中等, 有效磷含量略偏高, 施肥上要增氮稳磷补钾、增施神农家肥。鹿阜街道办事处的鹿阜片区、路美邑片区, 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均高, 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是中等, 施肥上要增稳氮补磷钾、增施神农家肥;北部的石林、西街口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均略偏低, 有效磷含量中等, 施肥上要增稳磷增氮补钾、增施神农家肥。

3.2 针对旱地土壤

耕地生产力 篇9

1 抓宣传培训,提高干部群众对项目的认知度、参与度

忻府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宣传培训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突出它的政策性、技术性、成效性,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该项目的重要性,主管职能部门及领导认可该技术,赢得了社会各界对该工作的认知、重视和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忻府区委、区政府很重视这项工作,在年初就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1~3月利用农闲时节,组建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区所在乡镇、村的一把手和分管领导政策性和项目重要性进行了培训,对项目区农民进行了中低产田改良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技术性培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和指导。2008年共举办培训班2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2 000人次,培训乡镇、村的一把手和分管领导400人次,培训农民5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5.5万份。广播电视节目报道10次,报刊简报刊登12期,网络宣传10条,科技赶集3场,墙体广告40条,现场会3次。

2 抓技术集成创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玉米丰产方和果蔬高效园艺示范方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技术含量较高,忻府区在实施2 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时,狠抓技术集成创新,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改良中低产田的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实施了10个“万亩玉米丰产方”、2个“果蔬高效园艺示范方”和3个“盐碱地综合治理千亩玉米丰产方”,其中“高城万亩辣椒高效园艺建设工程”、“曹张乡轻度盐碱地综合治理千亩玉米丰产方工程”、“奇村万亩玉米丰产方建设工程”3个工程,2009年成功举办市、省、部级现场会7次,各级领导对工程建设的高效优质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通过示范田建设,让广大群众亲眼感觉、亲身感受其实施效果,进而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自觉地从事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3 抓组织管理措施,推动忻府区“2 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明确工作职责,层层建立责任制,有效地推动了忻府区2 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进行。

2009年自然气候很不正常,4~6月遇到了不利于玉米幼苗生长的长时间低温和多雨天气,出苗期全区又大面积暴发小地老虎危害,还遭遇了冰雹和暴雨,7月入伏后持续的高温干旱,这些都对2009年的玉米丰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丰产方示范区玉米及果蔬经过多种综合措施,基本上防御和抵抗了这些灾害,“奇村万亩玉米丰产方”实收测产量达11.27t/hm2, 33.3hm2再高产田产量12.77t/hm2,均达到目标产量,远远高于全区玉米5 414kg/hm2产量;“高城乡万亩辣椒高效园艺示范方”预计产值可达2.25万元/hm2,全村辣椒收入1 050万元,仅辣椒一项人均纯收入可达3 380元;“曹张乡轻度盐碱地综合治理千亩玉米丰产方”玉米平均产量7 575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1 080kg/hm2、增收1 620元/hm2,平均节约化肥180元/hm2、水费405元/hm2,项目区总增产133.2t,增收19.98万元,共节本增收27.2万元。

4 抓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有效运转

项目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的建设性质、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建设地点及实施方案一致,坚决杜绝擅自随意更改实施方案内容的行为和做法。项目建设资金建立了资金管理专户,专帐核算,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并严格按批复方案进行列支,杜绝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足额到位,有效运转,为忻府区2 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基本做法,忻府区的“四比四看”竞赛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提高了各级领导的认知度、责任心;二是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作,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通过抓“四比四看”活动, 忻州市忻府区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忻府区开展“四比四看”活动的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比四看”,成效,山西忻府

参考文献

[1]侯泓祯, 王永健.部级土地整理项目再次在沂源开工[J].山东国土资源, 2005 (Z1) :78.

[2]赵华戬.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项目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2) :132.

[3]马伟成, 王梅成, 朱胜其.提高耕地质量发展三高农业[J].上海农业科技, 1996 (4) :29-30.

[4]丁峰, 戴炳荣.秀洲区土地整理的做法和体会[J].浙江国土资源, 2006 (8) :36.

耕地生产力 篇10

一、机械化深松技术要点

深松是指超过正常犁耕深度的松土作业。深松既可以作为秋后主要耕作措施, 也可用于春播前耕地、休闲地松土, 草场更新等。具体形式有:全面深松、间隔深松、浅翻深松、灭茬深松、中耕深松、垄作深松、垄沟深松等。机械化深松的技术要点如下。

1. 技术要点

(1) 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15%~22%。

(2) 作业时间深松作业时间一般应在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 可以减少病虫害, 也有较多机会接纳降水, 促进深层土壤熟化。播前、苗期深松也可, 苗期深松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

(3) 作业深度作业深度一般以35~45 cm为宜, 不宜过浅 (小于30 cm) 。具体应根据耕作层厚度、土壤墒情、耕层质地等情况具体确定。一般土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 否则宜浅些。

(4) 作业间距宽行作物如玉米等, 深松间距一般为40~80 cm, 最好与行距一致;密植作物深松间距40~60 cm。

(5) 作业周期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次数, 一般2~3年深松1次。

(6) 机具要求深松机械主要有3类:全方位深松机、铲式深松机、凿式深松机。一般机具为凿形铲式, 密植作物可采用带翼铲的深松机。

(7) 配套措施条件适宜地块在作业时可加施底肥, 天气过于干旱时应造墒。

2. 注意事项

(1) 农用动力与作业机具配套农用动力要与作业机具配套, 以保持耕层土壤适宜的松紧度和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为目标。

(2) 要采用合理的深松方式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黏重的地块不宜进行全面深松作业, 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机作业, 以防来年出现坚硬干结的垡条而无法进行耕作。

(3) 要合理操作机具作业入土时应随机车行进入土, 机车行进中不得急转弯和倒车, 以防损坏机具;地面有秸秆, 影响机具的通过性, 应粉碎后进行;深松后垄沟可增加地表粗糙度, 有利于保土, 在休闲期内不宜进行平地等作业。

二、机械化深松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连续多年用小型拖拉机作业或大型拖拉机带旋耕机作业, 耕深只有12~16 cm, 导致土壤耕作层变浅、板结严重, 耕作阻力不断增大;同时厚硬的犁底层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贮存, 导致了土壤干旱现象逐年加剧, 农作物下扎困难, 抗风、抗旱、抗病能力逐步减退,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实施机械化深松技术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 改善土壤结构

机械化深松作业可有效加深耕作层, 打破由于长期犁耕、灭茬形成的坚硬犁底土层, 形成良好的土体结构, 使土壤密度保持在1.2~1.3 g/cm3, 有效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 促进作物根系发育。

2.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机械化深松作业可形成“上实下虚”、松紧相间的土体结构, 既可加快雨水渗入土壤的速度和数量, 又可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据调查, 机械化深松作业使土壤的渗水速率增大5~10倍, 能在1 h内接纳100 mm左右的降雨而不出现地表积水或径流;土壤蓄水能力加大2~5倍, 全方位深松可增加蓄水量11~12 m3/0.067 hm2。

3. 增强土壤排涝降盐能力

机械化深松可有效排出土壤的水涝、盐碱, 适合在盐碱地作业。全方位深松后半年可使盐碱地盐碱含量下降12%, 在积盐期全方位深松的盐碱含量比未深松的减少13%。

4. 节约成本

深松机具的部件结构性能独特, 工作阻力明显小于铧式犁耕翻, 工作效率高, 作业成本低。与传统翻耕相比, 土壤阻力下降30%左右。

5. 提高作物产量

机械化深松作业改善了土壤结构, 协调了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促进了作物根系的下扎, 提高了作物的抗倒伏、抗干旱能力, 从而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据调查, 深松后的田地种植小麦, 每0.067 hm2可增产15~20 kg;种植玉米每0.067 hm2可增产25~30 kg;种植马铃薯每0.067 hm2可增产200~300 kg。

6.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机械化深松不翻动土层, 使残茬、秸秆、杂草大部分覆盖于地表, 既可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 又可缓解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可有效防治土壤风蚀与水土流失, 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三、建立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有效推广机制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以形成虚实并存耕层为核心, 在不同部位、深度、不同时期深松的整套土壤耕作技术, 这种耕作方式是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中“精耕”的继承和发展, 是比平翻的全虚耕作和免耕的全实耕作都优越的先进的耕作体系。但目前这项效益高、见效快的先进技术推广速度缓慢, 亟需大力推进。

1. 限制因素

(1) 投入严重不足深松机拥有量太少, 深松机械以大型拖拉机为动力, 1台大型拖拉机9万元左右, 虽然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有补贴, 但是由于农民对深松机的认识不到位, 很少有农民投资购买深松机具。而没有足量的机械, 全面推广只能是一句空话。

(2) 农机服务组织不健全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 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从目前作业情况看, 由于地块小, 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较低, 这就需要农机服务组织加强统一的功能, 实行作物连片种植, 统一收种, 统一安排作业程序。

(3) 农艺农机配合不力机械化深松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需要一定的种植规模、适宜的轮作方式和种植制度相配套, 同时, 也需要适宜当前一家一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小型深松机具, 二者结合不力, 将会制约此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 有效推广机制

(1) 加大政府投资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增加对农民购买深松机及配套动力等大型农机具的资金补贴比例, 为深松技术的推广提供足量的机具。

(2) 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 支持发展成套农机装备, 改变过去购机补贴的普惠制, 形成“一户购机, 多户使用”的新局面, 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

(3) 实行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可以和合作社签订机械化作业合同, 还可以把手中的土地有偿租赁给合作社经营, 实现规模种植、规模作业, 为机械化深松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的作业场所。

(4) 建立深松技术推广基金对深松作业实行作业补贴, 提高农户接受深松技术的承受能力, 为大面积实施深松技术提供资金保证。

耕地生产力 篇11

关键词:新增耕地;“不稳定耕地”;调查方法;调查程序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4

1 目标任务

调查在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范围、且不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新增耕地。

调查处于林区、牧区、河道防洪泄洪区、湖泊水库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的耕地,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图斑,可以作为不稳定耕地图斑。

2 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1 调查方法

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比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成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加耕地面积调查结果,实现对新增耕地的上图入库,并对二次调查新增耕地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2.2 调查程序

2.2.1 确定控制面积 按照国家下发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上限,上图落位过程中确保新增耕地面积只减不增。

2.2.2 确定新增耕地范围 在2009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结合1998年以来变更调查资料,扣除二次调查前纳入变更调查的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的图斑,确定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图斑范围。

2.2.3 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级 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等已有调查资料,确定新增耕地的国家自然等等级。

2.2.4 确定新增耕地类型 对于新增耕地中的国有耕地,确定为单位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DWXZ”;对于新增耕地中的集体土地、已经发包的土地,确定为个人自行开垦的新增耕地,标注为“GRXZ”。

3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3.1 调查方法

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国家下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底限控制,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调查结果,实现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3.2 调查程序

3.2.1 确定控制面积 以国家下发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控制面积,上图落位过程中确保不稳定耕地只增不减。

3.2.2 确定“不稳定耕地”的范围 在2009年标准时点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耕地图斑,具体地块以清查图件上标明的耕地界线或实地踏查记录中记载的权利人、实地测量的地块长宽等资料为准。然后选取剩余耕地图斑,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的范围。

3.2.3 确定“不稳定耕地”的类型和利用状况 按照控制面积,结合林相图、草原保护规划、江河湖泊常水位控制线、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等资料,确定“不稳定耕地”类型和利用状况。

3.2.4 标注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1”。主要是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耕地图斑。

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1”。主要是位于湖泊水库防洪泄洪区内的耕地图斑。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1”。主要是位于林相图内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LQBW1”。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LQBW1”。主要是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耕地图斑。

3.2.5标注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超出国家下达的不稳定耕地面积图斑实行专报批准后,标注为新增“不稳定”耕地。

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DBW2”;主要是位于河流防洪泄洪区内,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的标注为“HPBW2”;主要是位于湖泊水库防洪泄洪区内,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图斑。

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的标注为“LQBW2”;主要是开垦林地、或者位于林区,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图斑。

草原过度开垦的标注为“CYBW2”;主要是开垦草原、或者位于牧区,且二次调查没有上报不稳定耕地图斑。

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标注为“HSBW2”;主要是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影响的新增不稳定耕地图斑。

3.2.6 标注“不稳定耕地”的利用状况 稳产高产不稳定耕地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耕地质量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WG”。主要是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中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生态用地区内,且耕地质量等级为8等以上的耕地。工程改造不稳定耕地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GZ”。主要是耕地质量等级为8~11等的耕地,今后不准备退耕,准备进行土地整治的耕地。计划退耕不稳定耕地对于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标注为“BW”。今后将根据国家总体安排,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还湿。确定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确定“不稳定耕地”的国家自然等等级。

4 数据库建设

整理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的调查成果,以2009年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建设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综合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软件进行检查,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要求,将数据库成果逐级上报。

耕地生产力 篇12

1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新疆伊犁河流域沙质薄土层新垦耕地喷灌春小麦种植的灌溉管理;并提供了春小麦生产的经济技术指标、必备条件和栽培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修改单) 适用于本规程。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1~7-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喷灌

喷洒灌溉的简称。是利用专门灌溉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 以均匀喷洒方式进行灌溉的方法。

3.2 灌溉制度

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3.3 灌水定额

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3.4 灌溉定额

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3.5 灌水周期

2次灌水的间隔时间。

3.6 基肥

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3.7 追肥

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所施用的肥料。

4 主要技术指标

4.1 品种

结合伊犁河流域自然条件和新垦耕地的土壤特性等, 选用高产优质、耐肥、抗倒伏的中秆大穗型品种:新春6号、新春9号、永良15号、宁春16号和宁春17号等。

4.2 培肥地力

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主要以大坡度薄层贫瘠土壤为主, 其大部分耕地坡度在2/100左右, 土层厚度30~50cm, 土壤有机质<0.5%, 养分含量低。有条件的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厩肥45~75t或纯羊粪15t或油渣1500kg, 做到每年秸秆还田。3至5年后,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施肥做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基肥、种肥与追肥相结合。270kg/hm2的尿素和270kg/hm2磷酸二铵耙地时作为基肥施入。返青水时随水追施尿素60kg/hm2, 此后每次灌溉时随水追施尿素15kg/hm2, 总追施尿素270~300kg/hm2。

4.3 平整土地

根据伊犁河流域新开垦区坡降大, 沙质薄土层为主的土壤特性;刚开垦的土地不宜做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工程, 只适宜沿等高线做水平局部平整, 对显著的凹凸处进行挖填方处理, 春前土地应大面积地进行秋翻和秋灌, 次年春季用联合整地机将整个地块分为若干单元 (一般以一个轮灌组为一个单元) 进行平整1~2遍, 然后再用钉齿耙对各单元对角耙耱3~4遍。通常如此连续整地3~4年, 并结合作物沿等高线水平种植的模式和小水量多灌次的灌溉节水技术, 水土流失现象将明显改善, 新垦土地平整度将逐年提高。

4.4 灌溉管理

按照设计压力运行, 严格按照喷灌系统设计的轮灌方式灌水, 当一个轮灌小区灌溉结束后, 先开启下一个轮灌组, 再关闭当前轮灌组, 谨记先开后关, 严禁先关后开, 以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一般情况下, 灌溉定额4500~4800m3/hm2, 灌水16~18次, 灌溉周期为4~5d。

4.5 群体指标和产量结构

基本苗600~675万株/hm2, 抽穗后株高控制在80cm左右, 收获穗数600万穗/hm2, 穗粒数30粒左右, 千粒重43g左右, 产量6750~7500kg/hm2。

5 灌溉制度

5.1 播种至出苗期

临冬前灌底墒水1200m3/hm2, 以利于来年早春播种。播种期在3月25日至4月5日, 气温稳定在3℃以上, 土壤解冻5~7cm时, 适时抢墒播种。采用15cm等行距宽窄行播种, 宽行20cm, 窄行10cm, 播种深度4~5cm, 每公顷播种量为300~375kg。通常喷水4次, 灌水周期4~5d, 灌水定额为150m3/hm2。第一水在4月中旬 (春小麦三叶期) 进行。

5.2 拔节期

4月下旬至5月中旬, 通常喷水2~3次, 灌水周期4~5d, 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拔节期第一水宜早且大;以水控长, 控制基部1~2节间伸长, 防止中、后期的倒伏。

5.3 孕穗期

5月中旬至6月下旬, 通常喷水6~7次, 灌水周期4~5d, 灌水定额为150~225m3/hm2。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 需水敏感, 受旱会影响小花分化和花而不实, 此阶段宜少量勤灌。

5.4 扬花灌浆期

6月下旬至7月上旬, 生育期灌水结束于最后一次扬花灌浆水, 通常喷水3~4次, 灌水周期4~5d, 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灌水时应确保灌水均匀, 花期不旱, 避开刮风、下雨, 以免造成倒伏。

6 配套栽培措施

6.1 种子质量与处理

种子质量达到种子二级标准, 种子纯度≥98%, 净度≥98%, 水分≤12.5%, 发芽率≥85%。种子包衣前应晒种2~3d, 在播种前10d, 用敌萎丹、卫福等包衣剂处理;未用包衣剂处理的, 防治赤霉病用甲基托布津处理。

6.2 化控

小麦起身至拔节时, 如有旺长现象, 应及时化控, 每公顷喷施矮壮素3000~4500g, 或多效唑4500mg, 以促进壮苗, 防止倒伏。

6.3 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起身后, 麦田若有双子叶杂草, 当其长到3~4片叶时, 应进行化除, 封行前每公顷用2, 4-D丁酯900~1050g对水450~600kg, 选择无风晴天进行田间化除。麦田如有燕麦草危害, 应用骠马或野燕枯等防治。小麦挑旗时, 如发生蓟马和蚜虫, 每公顷用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450~600g对水375~450kg喷雾防治。对发生白粉病和锈病的麦田, 在感病初期每公顷用15%粉锈宁750g或25%甲基托布津600g对水375~450kg喷雾防治。发生细菌性花叶条斑病的麦田用链霉素喷雾防治。

7 其它

a.认真做好灌溉与施肥量的记录, 记录每次灌水、施肥的时间、用量、肥料种类。

b.详细记录主要栽培措施的实施时间、技术措施、用量。

c.统计并记录各田块的产量及品质指标。

d.每隔三年, 在春小麦收获后取土测定农田0~20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盐分, 确定土壤的肥力等级、施肥量、秋灌水量。

摘要: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为了指导和规范新疆伊犁河流域沙质薄土层新垦耕地上从事春小麦种植生产的广大农户和团体, 针对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区域面临沙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和春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国家、行业标准, 在春小麦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品种选择、培肥地力、平整土地、灌溉管理和配套栽培措施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该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将实现春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新疆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布局。

关键词:春小麦,喷灌,技术规程,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沙质薄土

参考文献

[1]石玉林.关于伊犁地区土地开发的几点看法[J].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 (S3) :1-3.

[2]陈亚宁, 胡文康, 孙新安.关于实施跨省区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推动伊犁河流域土地资源高效开发的建议[J].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 (S3) :4-6.

[3]钟新才, 余琳.伊犁河流域节水农业与水土生态安全问题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 (S3) :7-9.

[4]王炳亮.不同埋深浅层地下水对春小麦的补给模式研究[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2011, 12 (1) :108-112, 132.

[5]张恒嘉, 黄高宝.绿洲调亏灌溉春小麦农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1) :59-62.

[6]常磊, 柴守玺, 杨德龙, 等.我国旱地春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指标的变异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11) :2821-2829.

[7]曾胜河, 付明鑫, 张磊, 等.滴灌小麦高效施肥技术试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 2010, 27 (5) :806-811.

[8]张跃强, 李剑峰, 王钊英, 等.新疆主栽和新育成春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 2010, 47 (7) :1406-1411.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下一篇:农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