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适宜性

2024-05-21

耕地适宜性(精选5篇)

耕地适宜性 篇1

水稻在六安市种植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但水稻生产区域的管理水平、土壤条件、农田水利设施存在一定差异。该文本着主要因子与综合因子、定量与定性评价统一原则,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环境下,对六安市耕地水稻适宜性进行科学分级评价,以利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利用耕地。

1 确定评价因子和单元

1.1 评价因子

综合考虑参评因子的影响大小、变异大小、稳定性等,确定16项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为土壤母质、地形部位、地貌类型、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灌溉、排涝、剖面、耕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降雨量和有效积温等16项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1.2 评价单元

采用叠置划分法,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及行政区划图进行叠置,三者统一即组成一个评价单元。其中,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划分到二级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划分到土种,行政区划单位划分到行政村。土地面积以政府发布的耕地面积为准,即为实际面积的60%。

1.3 评价单元赋值

1.3.1 点位数据。点分布图—以点代面—评价单元赋值。如土壤有效磷点位图、速效钾点位图等等。

1.3.2 矢量图。矢量图—叠加—评价单元赋值。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等较稳定的土壤理化性状。

1.3.3 等值线图。等值线图—栅格图—评价单元赋值。如等高线、积温、降雨等。

1.4 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根据各参评因素对水稻适宜性的贡献确定权重,采用专家经验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专家组通过评议选取评价指标并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确定各参评因素的权重。

1.5 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

采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六安市耕地水稻种植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一级高度适宜、二级适宜、三级勉强适宜和四级不适宜。

2 不同适宜等级面积统计与分布

2.1 不同适宜等级的面积统计

六安市共有376 786.94 hm2水田,通过分析将水稻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其中,二级适宜区的面积最大,面积为162 703.68 hm2,占六安市水田总面积的43.18%;其次一级高度适宜区面积为90 733.74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24.08%;三级勉强适宜区,面积为75 442.66 hm2,占水田总面积的20.02%;四级不适宜区面积最小,面积为47 906.86hm2,占水田总面积的12.71%。

2.2 不同适宜等级的乡镇分布情况

2.2.1 一级高度适宜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丘陵畈区,主要分布在金安区的东桥、三十铺、双河、马头、木厂;裕安区的丁集镇、单王乡、固镇镇、江家店镇、罗集乡、顺河镇;霍山县衡山镇、下符桥镇、与儿街;霍邱县姚李、洪集镇、曹庙镇、龙潭镇、孟集;舒城县城关镇、杭埠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桃溪镇;寿县寿春、双桥、涧沟、丰庄、正阳等乡镇。土壤类型以砂泥田、黄白土田两土属为主。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低洼,海拔高程在18~60 m之间,组成物质为黄泛沉积物及淠河冲积物。全市其他乡镇亦有少量分布。该地区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4.08%。

2.2.2 二级适宜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岗地区,主要分布于金安区椿树、施桥、城北、翁墩、张店;裕安区丁集镇、狮子岗、独山、固镇、江家店;霍山县黑石渡、诸佛庵;霍邱县乌龙、户胡、河口、宋店、三流;舒城县平畈区乡镇和岗区乡镇;寿县陶店、窑口、堰口、安丰塘、板桥、小甸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分布。适宜区面积最大,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43.18%。

2.2.3三级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沿河沿湖内涝地、岗地和丘陵的坡地上,金安区孙岗、椿树、东河口、毛坦厂、横塘;裕安区独山镇、分路口镇、徐集;霍山县大化坪镇、太平畈;霍邱县洪集西部、曹庙众兴西部、长集东部、宋店岔路西部、马店西部等;舒城县棠树、万佛湖、阙店、春秋;寿县保义、安丰、茶庵、大顺。主要分布在岗区的塝田中上部,冲田中下部,河流两侧近河床地区,有的土地贫瘠,有的易受洪涝干旱等灾害。三级勉强适宜区能够种植水稻,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0.02%。

2.2.4 四级不适宜区。

该类耕地面积较小,主要是山区、丘陵区的中陡坡地和沿河沿湖内涝地极洼地,主要分布金安区东河口、毛坦厂、横塘、淠东和马头;裕安区单王乡、独山镇、青山;霍山县磨子潭镇、上土市镇。霍邱县洪集西部、曹庙众兴西部、长集东部、马店西部等地区;舒城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岗顶、高塝部位,以及地势低洼的山冲,平畈低圩区;寿县三觉、炎刘、刘岗、双庙、众兴等乡镇。其他乡镇只有零星分布。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71%。

3 适宜区评价因子分类分析

3.1 水田土壤理化性质

一是土壤质地,一级高度适宜区水田土壤为中壤、重壤、轻黏土,二级适宜水田为中黏、轻壤,三级勉强适宜水田为重黏、砂壤,四级不适宜水田为是重黏、砂壤、紧砂和松砂。二是土壤有机质,其可为水稻直接提供必需养分,也可有效改善土壤生物环境。三是土壤酸碱度,六安市土壤酸碱度为5.5~7.0,没有极酸极碱土壤,土壤酸碱度对各级适宜性评价无明显影响。

3.2 水田土壤养分条件

土壤养分与水稻生长关系密切,土壤可供水稻生长需要的大部分矿质元素,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级高度适宜区土壤耕层厚度20 cm以上,土壤有机质21.55 g/kg以上,有效磷15.74 mg/kg以上,速效钾88.94mg/kg以上,土壤有效硼0.58 mg/kg左右,p H值5.6左右。

二级适宜区土壤耕层厚度18~20 cm,土壤有机质21.46g/kg左右,有效磷15.65 mg/kg左右,速效钾85.93 mg/kg左右,土壤有效硼0.58 mg/kg左右,p H值5.4左右。

三级勉强适宜区土壤耕层厚度15~20 cm,有机质20.84g/kg左右,有效磷15.51 mg/kg左右,速效钾76.15 mg/kg左右,土壤有效硼0.58 mg/kg左右,p H值5.3左右。

四级不适宜区土壤有机质19.78 g/kg左右,有效磷17.1mg/kg左右,速效钾79.17 mg/kg左右,p H值5.3左右,有效硼0.57 mg/kg左右。

3.3 水田土壤立地条件

六安市位于黄淮平原南部,江淮丘陵地区耕地大面积位于黄淮平原。水田面积大,所有乡镇都有水稻种植,所处的地形部位类型多,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尽相同,一级高度适宜区域内水田处于沿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和丰乐河流域平原地区、丘陵畈区和部分冲田,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地貌类型较好,灌溉和排涝方便,适宜耕作机械化、规模化。

二级适宜区域内水田处于黄淮平原南部、丘陵畈区和部分冲田,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地貌类型较好,灌溉和排涝条件轻好,能够耕作机械化、规模化。

三级勉强适宜区域内水田处于黄淮平原南部、丘陵地区,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地貌类型一般,灌溉和排涝条件较差,耕作机械化生产难度较大。

四级不适宜区域内水田处于山地和低洼地较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灌溉条件较差,耕地表层有中度侵蚀;低洼地长期淹育,排涝条件差,综合生产能力低,相对不适宜水稻生长。

3.4 有效土层厚度

水稻适宜性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有效土层厚度,有效土层越厚越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

3.5 水田人工管理条件

水田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因素有种植制度、灌溉保证率、排水能力和人工管理条件水平,影响水田土壤对水稻生长的适宜性。水稻需水量很大,生长期不足和干旱对水稻产量的危害很大,甚至是致命的。一级高度适宜区、二级适宜区水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很好,交通便利;三级勉强适宜区水田提水灌溉,排涝条件较差;四级不适宜区水田靠纯天然降水决定生产能力,没有排水、灌溉条件,多数土地在岗地、低洼田、山冲田、沿河沿湖内涝地。

4 各等级耕地利用建议

4.1 一级高度适宜区

此类耕地的主要特点是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灌溉保证率平均大于80%,且土壤养分含量较丰富。高度适宜耕地是六安市的水稻高产、稳产农田,应尽量避免占用此类耕地作为建设用地,同时要注意做好用地养地相结合,合理调整化肥施用量,避免土壤退化。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吸收相邻条件较好,接近一级高度适宜区的二级适宜区的水田,建立水稻生产基地。

4.2 二级适宜区

该区域交通方便、土地平坦,此类耕地灌溉、排涝能力强,影响其水稻种植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偏低,是六安市水稻生产主要产区。生产上因时适量增施有机肥与钾肥,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利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合理调配复合肥养分比例,提倡农户合理使用高浓度复合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改善土壤养分结构,制定种养结合的施肥方案,防止土壤酸化,避免土壤退化,使土壤理化性状“永葆青春”,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建议政府制定保护办法,划定保护红线,防止优质良田被占用,为子孙后代留下粮仓。

4.3 三级勉强适宜区

此类耕地情况复杂,一部分耕作层浅薄,土壤黏粒含量低,土壤团聚性差,水耕后,砂粒迅速下淀,出现淀浆板结现象,保肥、供施性能差;一部分高岗地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较低,很难满足水稻正常生长的生理需要;还有一部分是沿河沿湖内涝地,排水能力极差。

对于水利设施较差的田块,应利用当前国家重视水利建设的契机,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田的灌溉保证率和排灌能力,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坡度大的水田,实行坡改梯,以增加土壤厚度,保水保土保肥,根据水田土壤的特性和水稻的生长阶段,科学施用化肥,尽量避免土壤次生酸碱化和环境污染。过酸过碱性水田实行过酸过碱性水田的改造。对于缺钾、缺磷田块,增施钾肥和磷肥,增加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使之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微生物活性。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还可结合选用早熟、耐旱、抗性好的水稻品种,从而减少不利条件的制约,根据不同地段的限制因子的限制性强弱,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等,提高水稻产量。漏水漏肥田块,可采取“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减少每次施肥量,分多次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4.4 四级不适宜区

该类区域山地和低洼地较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灌溉条件较差,耕地表层有中度侵蚀,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等含量较低;低洼地长期淹育,排涝条件差。此类耕地缺少人为管理,综合生产能力低,不适宜水稻生长,改良难度较大。可因地制宜进行结构调整,条件较好的水田,可综合改良,发展水稻生产。在综合条件最差的山地,可以选择种植其他更适宜作物,比如在灌溉条件差的区域种植旱地作物,在严重缺氮的土壤种植豆科植物等,坡度大的耕地发展茶叶、中药材和山区绿色蔬菜等经济作物,或者进行退耕还林;低洼地区发展水生蔬菜和水产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萍,於忠祥.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22-23.

[2]邬宗应,王向东,李小刚,等.六安市金安区耕地质量建设和改良利用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18):6018-6019.

[3]王升堂.六安地区耕地历史演变与保护对策[J].六安师专学报,1998(2):42-44.

[4]贾尚霞.霍邱县水稻适宜性评价[J].农技服务,2013(4):368-369.

[5]傅艳,曹蓉,王峰,等.长沙县基于土壤养分状况的水稻适宜性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7):19-23.

耕地适宜性 篇2

为探索昭通烤烟生态气候资源分布状况,指导烤烟优化布局,本文利用昭通各区县气象站1980-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与已有优质烟区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昭通烤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利用合理的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指标对昭通烤烟种植区进行重新分区,得出:昭通西南大部地区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域)为最适宜烟区,西南部海拔在1800-m的坝区和大部山区以及东北部海拔900-1700m的大部山区(属南温带气候区域)为适宜烟区.

作 者:李晓燕 黄(韦华) 倪霞 马红 王玉琴 吴英 LI Xiao-yan HUANG Wei NI Xia MA Hong WANG Yu-Qin WU Ying  作者单位:李晓燕,王玉琴,吴英,LI Xiao-yan,WANG Yu-Qin,WU Ying(云南省昭通农业气象试验站,昭通,657000)

黄(韦华),倪霞,HUANG Wei,NI Xia(昭通烟草科学研究所)

教育行为的适宜性 篇3

因此,促进教师思想意识的更新、跟进、充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适宜教育行为,提高其行为质量,提高师幼互动的频率和效率,真正落实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发展幼儿的教育观。“适宜”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解释,我们认为在教育行为中应理解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适可而止。以“适宜”为杠杆衡量教师教育行为,存有两面性的特征:既衡量教育行为的适宜,又衡量教师的专业态度和水平的适宜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幼儿自然、自主、个性发展,达到教育行为启迪童心、发展童智的良性循环互动。

一、走向师幼:知道教师教育行为的“不适宜”

观念是行为内在的支柱,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每种教育行为背后都包含着对幼儿教育及儿童发展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们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和故事。

1.调查访谈:我们以适宜教育行为为项目,设计了一份调查访谈表,对教师观念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访谈。问卷分两个部分:教师基本情况和问卷内容,问卷内容的指标隐含对幼儿的认识、师幼交往、个别教育、课程设计、教育反思、家长工作、专业成长方面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以不同年龄、职称、主流和非主流教师进行同时分隔式调查访谈。全面梳理10年以下、10年以上不同职称教师的真实教育思想,定位优化教育行为的角度和方式。

教师存有尊重幼儿主体的教育观念,具体教育中却权威感占据主导;教师明白观察幼儿的重要性,具体教育中又缺乏观察的耐心和持久,追求直接指导的速效;教师事前事后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失当,遇突发事件情绪经验为主导,观念和行为在一定的情境中链接失败。调查访谈也许不能够完全正确地显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但是最大程度体现了教师基本的教育观念、价值判断和教育特性,使我们对教育行为的不适宜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外在表象,而是了解行为背后的缘由,由此产生转变“适宜”的教育行为意识。

2.观察记录:我们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录,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格对教育行为是否适宜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评析。

教育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找出更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行为,将观察中建构的认识和理念付诸行动。这一过程使教师审视教育行为的缺失,发现教育行为的“适宜”和“不适宜”,促使教师思考教育行为对幼儿发展的深度影响,从而改善和调整教育行为,向“适宜”发展,明白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传达着对幼儿的爱,体现着对幼儿的关切和关注,体现着教师是否读懂幼儿,体现着教育行为是否适宜幼儿。

二、走入案例:行为对话中提升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宜”

当“适宜”为教师熟识和认可,教师怎样以“适宜”为杠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掌握适宜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三维尺度,不断推进教育行为适宜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挑战高度,适切幼儿的情智能量。“对话场”活动以回顾教育行为,对话教育行为的方式,展开教师直面行为的一场“适宜”教育的思辨运动。

我们认可“适宜”的教育行为散播着“爱”的韵味,包含在三句自问自答中:今天你爱孩子了吗?你是怎样爱孩子的?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三、 走向同构:描述教师适宜教育行为“适宜语”

教育行为具体落实在幼儿一日活动,教师在师幼互动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发生哪些重要而典型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发展,适宜教育行为应该怎样做?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索,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来园”、“学习”、“游戏”、“生活”四个情境的观察记录,进行反思性、引领性的精炼升华,精选出与“适宜”对应的教育妙语,力求将“适宜”的评价观切入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此情此景、此人此话、此教此学。

四、浸润内化:促进教师适宜教育行为的优化意识

“教育妙语”如同一泓清水注入教师的生命和成长,适宜的教育观念落实到行动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有例可学;教师适宜的教育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不再是一句空话,纸上谈兵,亲密的贴心话语为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完善和适宜输入了涓涓清泉。

教育行为适宜性的反省过程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认识、评价,并以适宜性的具体标准进行判断,扬其优点,弃其不足,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教育过程。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对教育行为的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师走向教育行为的“适宜”,主要需要完善教师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懂得审视教育行为的产生、互动和发展是否适宜幼儿的童趣感知系统,适宜幼儿的自然成长规律,适宜幼儿的独特个性发展,真正体现“以学代教”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教育行为的“适宜”应具有为幼儿提供信息与激发幼儿的功能,“适宜”调节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温度和节律,调节着幼儿生命体的土壤养料成分,最终启蒙幼儿的心智和情感态度的优质发展。

耕地适宜性 篇4

关键词:GIS,耕地适宜性,层次分析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GIS的产生和迅速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很快成为其重要的应用领域。GIS重要的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叠加分析和统计等可以效地支持土地适宜性等多因素评。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有简洁、直观、易操作和快速等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评价效率。

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它的数量及质量都影响着地方的粮食生产, 而目前各地正处在工业化, 城市化的进程中, 耕地资源日益受到来自工业和城市的用地的经济冲突, 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 因此, 如何高效、集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以南宁市隆安县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为研究区域, 建设用地、工矿用地等不作分析。利用航片影像和全国土地二调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土地相关空间数据包括地形、水源等专题数据, 根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地形坡度、地形坡向、土壤质地、交通条件、灌溉条件等作为评价因子,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值, 依此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进行叠加分析, 得出耕地适宜性等级图;本文拟采用定性适宜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对研究区适宜性评价进行四级评价:耕地种植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 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隆安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管辖, 位于中国广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 地处东经107°21'~108°6', 北纬22°51'~23°21',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7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56千米, 面积2277平方公里, 人口38万。县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6摄氏度, 极端最高气温40.4摄氏度, 极端最低气温-2.1摄氏度。境内湿润多雨, 雨量集中, 日照充足。根据地貌类型, 全县可分为北部和南部为土质丘陵及低山, 右江两岸为河谷平原, 自东部较为开阔, 西部逐渐过渡为喀斯特峰丛洼地。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本数据来源主要有隆安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2005年) , 广西土壤分布图及广西DEM遥感影像;自然形状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来源于隆安县志和隆安县统计年鉴 (2009)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 将GIS技术, 统计模型和评价方法三者有机结合。首先对隆安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分析处理, 取其部分图斑作为评价因子, 并结合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根据隆安县实际情况建立指标体系, 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 最后生成隆安县耕地适宜性等级图。

2.3 评价因子选取及确定

耕地是一个气候、地貌、土壤、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的复合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土壤因素。气候因素:水热因子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熟制,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可利用程度, 是评价耕地的基本影响因子。地貌因素:包括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等因子。在很大强度上决定着耕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农田基本建设水平和投资强度、耕地基本性状和生产能力的改造所需要的技术设施及可开发利用程度等。土壤因素:土壤是植物根系活动的场所, 具有提供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其他生长条件的能力。土壤因子是评价耕地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评价耕地的最基本因子。根据不同评价目的, 在评价中着重考虑土壤类型、质地、土层厚度、p 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速效营养元素的含量及水分状况等因子。评价耕地的所有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于所有的评价。因为不同评价的空间尺度、时间跨度和不同的评价目的的情况下, 耕地评价的因子是不同的。

从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系统特征出发, 根据掌握的现有资料和数据, 在遵循选取评价因子的基本原则上, 确定6个评价因子。其中, 水源条件、交通情况和区位条件的数据来至基于二调数据的隆安县土地利用图斑;地形坡度和地形坡向由隆安县的DEM计算而得;土壤质地由广西土壤数据提取而得。由于掌握数据中, 研究区内各个评价单元的积温和降雨量大体一致, 所以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10°积温和降雨量两个指标不予考虑。 (表1) 。

2.4 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

权重表示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或贡献率。不同的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千差万别, 也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因素权重的确定是整个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将一个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 再通过两两因素的对比, 定量表示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最后确定诸因素排序结果。

通过两两比较评价法则, 采用0-9标度作为判断矩阵标度, 构造判断矩阵取值。有了这些标度后, 可以对指标层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根据从研究区域的特点以及掌握资料数据出发, 依据专家打分法, 构建如下的判断矩阵R。

为保证为了度量该判断矩阵R有满意的一致性, 及保证该矩阵的可信度, 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要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得到CI=0.0142<1, 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可算出权重w= (0.2583, 0.0681, 0.3373, 0.1326, 0.0950, 0.1086) 。

最后再根据多准则决策方法中的简单加权法

式中:Ri为第i个因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数, Wi为第i个因子的相对权重, Ui为第i个因子的土地适宜度分值。

求算出最终的隆安县耕地土地适宜性等级。

3 隆安县耕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上述的评价因子基础数据、评价方法与评价技术, 根据专家系统的建议, 得到如下评价结果。如图1、图2。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332 k㎡, 最适宜、中度适宜和勉强适宜所占比重达到了98%, 可见, 隆安县的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条件都能满足耕地的要求。

其中最适宜耕地的土地面积为36.188 k㎡, 主要分布在右江河谷两岸, 自西向东分别为雁江镇、城厢镇、那桐镇, 占总面积的10.9%。上述地区位于右江河谷平原, 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较高, 土壤相对较肥沃, 地势平坦, 水源条件充足。中度适宜耕地的土地面积为189.904k㎡, 所占比重最大, 为57.2%, 在隆安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 这些地区土壤类型多样, 有一定的土层厚度, 乔建镇和南圩镇水源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丁当镇及城厢镇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 地形坡度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勉强适宜耕地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城厢镇、丁当镇以北, 隆安县的西部, 都结乡、布泉乡、南圩镇、乔建镇和屏山乡, 面积为99.268k㎡, 占总面积的29.9%。这些地区土壤质地开始有壤土、粘土逐渐过渡到砂土、砾土, 土层深度较浅, 有机质偏低;地形也逐渐由平原过度为缓丘, 再到喀斯特峰丛;交通上, 水源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些地区, 已经是多个限制因子在综合的制约着评价的结果。不适宜耕地的土地面积较小, 为6.64k㎡, 占总面积的2%。其分布在布泉乡的西部, 该地区以过渡为喀斯特山区, 以裸露的灰岩为主, 地形坡度相对陡峭, 多以地下暗河为主, 地表水很少, 道路十分不便, 因此, 该地区的耕地土地的适宜性很差。

4 结语

(1) 本研究以隆安县的耕地作为评价目标, 使评价目标更具体化。评价结果表明隆安县的现有耕地的土地适宜性程度较大, 受单一限制因子影响区域较多, 因此, 改善某一因子可以提高耕地的质量。同时, 在一些受多限制因子的地区, 可以因地制宜, 提高最适宜S1地区的耕地利用率, 保持其整体质量;积极发展中等适宜S2和勉强适宜S3地区, 引进先进生产力技术, 针对其限制因子来改善、调节土地的生态系统能力, 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大力发展不适宜N地区, 努力提高后备耕地储量, 进而创造最大的耕地效益。

(2) 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仍需完善。本文在评价因子上多采用静态的、单一性的因子, 缺乏动态的、复合性的因子, 如土壤、地形等, 而缺乏土壤环境、空气环境及经济等因子, 使评价结果很难全面指导研究区发展。

(3) 本研究以GIS作为主要技术手段作为研究工具, 克服了传统手工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 准确度不高、周期长的弊端。同时, 土地适宜性评价区域性, 多维性的特点, 能够与GIS的相关技术充分结合, 使之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陈颖, 吴柏清, 邹卓阳, 王广杰.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四川马尔康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4) :100-103.

[2]杜红悦, 李京.土地农用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以攀枝花市为例[J].资源科学, 2001, 23 (5) :41-45.

[3]侯西勇, 岳艳珍, 于贵瑞, 何洪林.基于GIS华北—辽东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 2007, 29 (4) :201-207.

[4]胡小华, 陆诗雷, 骆昌鑫, 郑定.GIS支持的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 1995, 9 (5) :33-37.

[5]李晓静, 胡振琪, 杨帆.西南丘陵区耕地土地适宜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7:332-334.

[6]刘秀忠, 谢爱良.区域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临沂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 (1) :176-178.

[7]孙玲, 张妙玲.利用AEZ和ARC/INFO软件系统进行农用的土地适应性评价[J].计算机农业应用, 1996, 1:18-22.

[8]王飞, 刑世和.区域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农业网络信息, 2006, 1:32-39.

[9]徐永辉, 陈文瑞.土地适宜性评价关键问题探讨[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7 (1) :13-15.

我国有不同适宜度耕地资源8亿亩 篇5

此研究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4期, 题为“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研究员。该研究为国家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方面要求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稳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另一方面, 需要发现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 作为未来开发的保障。所以, 进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迄今, 中国已开展了几次全国性的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其中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最具代表性。该体系将全国分为九大潜力区, 采用分级的最大限制因子法进行多目标的适宜性评价。这种采用最大限制的单个因子决定土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忽略了限制因子被克服后, 其他因子对土地质量的贡献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土地的适宜性。

为了更为客观地摸清中国耕地资源的后备潜力, 张甘霖研究员和其研究团队相关成员, 在系统建立包含土壤、地体数据的1:100万中国土壤—地体 (SOTER) 数据库基础上, 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 采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 全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耕地后备资源约约8亿亩, 其中约4.8亿亩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区, 约占现有耕地资源的26.9%。值得指出的是, 在这些后备资源中, 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只占40%左右, 其余的虽有开发潜力但可能需要较高的投入, 或者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等省。研究发现, 我国耕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 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 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研究指出, 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上一篇:三平台下一篇:压强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