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现状(精选12篇)
耕地质量现状 篇1
梨树县是以农业为主的产粮大县, 多年来耕地面积稳定维持在26.67万hm2以上, 耕地质量等级以中低产田为主, 土壤类型依次以黑钙土、草甸土、黑土、风砂土、冲积土和棕壤为主要类型, 同时还分布有其他土壤类型。由于各土壤类型不同, 所以土理性状差异也很大, 同时, 随着生产的发展, 经过30余年的生产耕作及各级政俯相关部门的相关监管, 梨树县的耕地质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梨树县耕地质量现状
1.1 土壤耕层厚度变化情况
东北黑土层厚度降低, 20世纪50年代为16~72 cm (平均44 cm) ,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为30 cm, 目前为10~20 cm, 而且不同乡镇地块由于保护不利、耕作不当,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 梨树县土壤耕层平均厚度为15.1 cm (全国平均水平为16.5 cm) , 而且裸露严重, 易流失。与美国35 cm的平均厚度相比, 相差太多。目前, 梨树县耕地耕层厚度基本为10~15 cm, 平均12.5 cm, 而且犁底层上移增厚。
1.2 土壤速效养分变化情况
土壤速效养分中, 碱解氮含量在1980年较低, 在1988年之后, 变化幅度基本不大, 至现在, 基本在100~120 mg/kg之间, 但近几年有略呈下降趋势;有效磷的含量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土壤含量丰富, 在测土配方施肥后, 有下降态势, 但仍很丰富;有效钾的含量基本略显增加态势, 至今, 基本呈丰富状态。综上所述, 梨树县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前为缺乏状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呈逐渐丰富状态 (表1) 。
(mg/kg)
1.3 土壤酸碱度变化情况
梨树县土壤的酸碱度平均在7.0以下, 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至西北部平均在7.0以上, 而且随着年代的发展, 有逐渐降低趋势。2007年全县平均值为6.54, 2014年全县平均值为6.19, 可见土壤酸化日益严重。
1.4 土壤有机质变化情况
梨树县有机质含量在30余年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与建国初期相比, 其下降幅度较大 (表2) 。
1.5 土壤容重变化情况
由于农机具使用的增加及深松的减少, 目前梨树县土壤的容重呈普遍增加的趋势, 而且增速与增幅均较大。2007年, 全县土壤平均容重为1.31 g/cm3, 2014年达到了1.57 g/cm3, 而最适耕作的范围应在1.1~1.3 g/cm3之间, 由此可见, 梨树县的耕地土壤已严重板结, 有待进一步深松。
1.6 土壤全量及中微量元素变化情况
全氮含量下降, 全磷含量略有上升, 全钾下降, 中微量元素 (铜、锌、铁、锰) 都有所上升。但从各乡镇单独来分析, 情况又完全不同, 表现为各乡镇中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不均, 其中, 有效铜方面, 梨树镇和白山极为丰富, 而林海特别缺乏;有效锌方面, 白山小城子镇丰富, 而风砂区如林海沈洋极为缺乏;有效铁全县都表现为特别丰富;有效锰方面, 刘家馆和林海相对缺乏[1,2,3]。
2 监管与应对措施
2.1 积极利用各类项目, 提升耕地质量
借助国家农业项目的实施, 如有机质提升项目、秸秆腐熟还田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业部万亩高产示范片项目等, 改良、改善和提升了一部分耕地地力等级, 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农田, 对梨树县的耕地质量的提升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 更有利于实施对耕地质量等级的提升工作, 通过几年的高产创建活动, 使农民认识到, 优质的耕地是创出粮食高产的基础条件[4,5]。
2.2 加大翻耕与秸秆还田力度
加大对全县耕地的翻耕, 扩大深松的深度和面积。同时, 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加大还田量。建议推广使用大型农机具, 有计划地加速对耕地的深松, 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秸秆还田可采用方式一方面为直接机械粉碎还田, 另一方面为过腹还田。同时, 减少化肥的用量, 做到合理施肥与平衡施肥。
2.3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引进与快速推广应用
加快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的引进与快速推广应用, 逐步走上实现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生产之路。同时,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统一化、高效化和持续化, 实现生产经营的同时, 有利于对耕地做到有效合理使用和管理, 从而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真正做到种养结合、合理用地。
2.4 推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增强示范推广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体系建设的开展实施, 各乡镇设立土肥员和科技示范户, 并通过他们的工作开展, 加强了对各乡镇耕地质量状况的了解, 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梨树县的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起了积极作用。
摘要:分析了梨树县耕地质量现状, 包括土壤耕层厚度、速效养分、酸碱度、有机质、容重、全量及中微量元素等情况, 并提出了监管与应对措施, 以期为提高当地耕地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变化,对策,吉林梨树
参考文献
[1]王昌全, 魏成明, 李廷强, 等.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 :152-154.
[2]张英鹏, 李彦, 于仁起, 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增刊2) :310-314.
[3]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61-63.
[4]周宏美, 宋晓, 张彦玲, 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3) :68-71.
[5]周才良, 林玉娟.响水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9) :246-247.
耕地质量现状 篇2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土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土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土地面积,维持和提高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土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土地保护含义土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土地保护措施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正文:
引言
近年来,由于建设用地的增加、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土地大约占土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土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1、土地保护的含义
土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2、我国土地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土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土地总量多,人均土地少、高质量的土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少。2.1人均土地少,分布不均衡。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土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土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土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土地3.75亩的37%。
2.2 土地质量差,退化严重。全国66%的土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土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土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
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2.3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土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土地已十分有限。
3、我国土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只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可由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村民小组所有,三级集体间的界限划分不清,同时没有明确界定各权利主体的责、权、利,导致事实上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农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同时,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但对公益性征地和商业性 征地没有严格区分,这就可能会造成征地规模和标准的随意与混乱。3.2土地资源利用呈粗放式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用地的减少和非农用地的大量增加成为必然趋势,那么最大限度提高非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延缓农地非农化的步伐就成为土地保护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投入仍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之间要达到某种合理的比例才有最大化的经济收益。我国目前土地成本较低,因而较低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即可获利,致使土地利用粗放。土地收益相对低下,驱动着向其它用途转移。根据1990年的数据,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年产值:土地是3115.05元,林地为260.4元,牧草地为174.3元,淡水养殖水面为6682.35元。而城镇、工矿用地是116236.05元,交通用地是18214.35元。地方政府往往用廉价折抵的方式把土地资源卖出或者作为股份投入,这种投入模式虽然见效快,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从长远的眼光看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3.3 土地保护的法制不健全
我国违法占地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法律后果疏漏或过于简单,法律责任不明确,我国又有法不责众的传统,所以在各种利益集团的推动下,法律失去了其强制执行性,往往是令行不止。例如: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了限制,但是土地监察司法机构执法力度不大,在体制、机制、手段、效用上还不完善,违法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要完善土地保护的法律建设,同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防止行政违法。3.4土地保护政策不得力
土地保护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化趋向渗透进国民经济的每一个方面,每个地区都想获得土地产出的最大收益,享受他人保护土地的好处,而不愿承担土地保护的责任,地区之间形成一种博弈关系。他们分别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把土地投入其他用途。土地保护措施的不得力使得侵占土地的事情时有发生。
4、土地问题具体解决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土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土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土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土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土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土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土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4.1数量保护
土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2、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2质量保护
土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土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土地环境保护。
5、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土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土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土地保护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制度。自1990年以来,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由部门到政府得到逐步推进。除土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外,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形式。
目前,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土地目标责任制,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土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后,根据各地区情况,分解土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土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地保护土地的积极性。
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保护土地的责任意识,部将在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各地工作实际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省(区、市)土地保有量和土地占补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考核结果,使目标责任制切实对土地保护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
结论:针对我国土地目前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土地保护的力度及措施,以保证我国农田土地的数量及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综合国土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评价 篇3
关键词:综合国土整治;耕地质量;评价;量化分级;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中图分类号:F293.2;F323.2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333-05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3YJCZH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1654);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编号:KJ130728);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3-56-07)。
作者简介:肖轶(1981—),女,重庆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研究。Tel:(023)62768295;E-mail:xiaoyi999999@yeah.net。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环境3大问题的协调发展[1],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将在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3]。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们针对我国特殊的国情,对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农地整理)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的程序[4-5]、规划与设计[6-7]、效益评价[8-9]以及资金来源[10]等方面。重庆市作为国家在西部重点建设的城市,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原因,引起的耕地减少、人地矛盾和土地利用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已经成为重庆市增加耕地的首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内土地利用平衡的重要途径。重庆市直辖10年来的实践证明,土地开发整理在维持区域粮食安全、确保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方面为国家或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板。但是随着开发整理的力度逐年加大,开发整理的难度、技术要求也不断增加,并且生态损耗也伴随着整理力度的加强而渐渐凸现。在新形势下,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劲头猛增,为了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目标,实现国土资源的均衡开发,传统的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的的土地开发整理已经不再适用,综合国土整治是符合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的土地开发整理新思路。
“综合国土整治”不再是单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而是在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减少的基础上力求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效率,做好该区域相关产业用地的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统筹的均衡发展与资源互补;同时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区域农地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友好。本研究选取重庆市综合国土整治的试点区域——璧山县大路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综合国土整治后对耕地质量产生的影响,以期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其他区域探索土地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选取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位于璧山县北部,是璧北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结点。大路镇位于中部构造平行岭(低山)谷(丘陵)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间1 100~1 300 h,年平均气温17~18 ℃,气温年较差 20 ℃,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左右。全镇2008年年底总户数21 882户,户籍人口61 623人。根据2008年的实际调查数据,大路镇辖区面积11 592.92 hm2,农用地10 045.5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65%,其中耕地4 663.78 hm2,园地 810.68 hm2,林地 3 099.01 hm2,其他农用地1 472.11 hm2;建设用地1 268.6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94%,其中居民点面积及独立工矿用地1 076.41 hm2,交通用地121.10 hm2,水利设施用地71.12 hm2;未利用地278.7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40%,其中未利用土地190.67 hm2,其他土地8804 hm2。
1.2数据来源
分析实施综合国土整治后对研究区耕地质量的影响。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路镇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详查数据》《大路镇2008年统计年鉴》《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规划(2008—2012年)》以及笔者的实际调查统计,以璧山县规划局、经贸局、农业局等各个部门的数据作为补充。
耕地质量评价从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3个方面考虑,其中自然质量评价指标是采用室内分析地形图、土壤图及土壤报告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含量和土壤侵蚀等,然后对实地调查中可获取的因素进行核实校正;海拔和坡度数据的获取是应用Arcview的3D Analyst模块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再将DEM模型分别转换成“grid”格式的高程、坡度专题地图,再通过Summarize Zone功能实现高程图、坡度图和单元底图的叠加。经济质量指标和生态质量指标是采用相关统计数据结合实地勘探和访问2种方式,以村为单位对每个单元进行调查而获取的。
nlc202309011120
2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国土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对耕地资源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上,而且表现在对耕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造上,进而对耕地资源的自然质量、生态质量与经济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分析综合国土整治的耕地质量不同于分析一般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它是一种综合质量,是对综合国土整治前耕地质量与整治措施作用下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及设施条件变化后的耕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价。综合国土整治中针对耕地的整治包括的主要工程有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防护林工程。因而在实施土地整治后,各工程会对研究区耕地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在选取研究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时应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见表1。表1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工程类型土地整治工程难以
改变的因素土地整治工程可以
局部改变的因素土地整治工程可以
大幅度改变的因素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剖面结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砾石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盐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构、土壤障碍层次深度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渍化程度
根据历年来对耕地自然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和规程,对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查,在获得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35项评价备选指标。再次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并综合考虑综合国土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区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遵循主导性、差异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及可操作性原则,从35项备选指标中筛选出16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面向综合国土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地形坡度等6项耕地自然质量指标,以及土地利用率、田面平整度、田块规整度、田块连片程度、田间路网密度、灌溉保证率、排涝设施完善率等7项经济质量指标,以及农田防护林覆盖率、沙化及水土流失率、土地污染程度等3项生态质量指标[11],详见表2。
表2中的田块规整度是指田块外形的规整程度,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分维度来表达,描述的是田块镶嵌体的几何形状复杂性,可见田块规整度是对田块边缘复杂性的度量,它的理论范围为1.0~2.0,1.0表示形状最简单的正方形,2.0表示等面积下周边最复杂的嵌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2-13]:
PD=2ln(P/4)ln(A)。(1)
式中:PD为田块规整度,°;P为田块的周长,m;A为田块的面积,hm2。
路网密度反映区域内田间道路、生产路的状况,计算公式为[14]:
D=∑ddmax×100。(2)
式中:D为路网密度分值;d为区域内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和区域面积之比);dmax为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设置的最大路网密度。
2.2评价权重的确定
确定面向综合国土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需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和综合国土整治措施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采用特尔斐法(Delphi)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详见表3。
2.3评价模型的建立
依照上述指标量化分级情况对各评价因素分别判分和赋予权重,最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属性值,并将其属性值根据赋分标准算出相应分值,具体公式如下:表2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类别评价指标评分标准100806040200自然质量A土层厚度A1(cm)≥8060~80(含60)40~60(含40)20~40(含20)10~20(含10)<10土壤质地A2壤土砂壤土壤黏土黏土砾质土砾石土砾石含量A3(%)≤33~5(含5)5~8(含8)8~10(含10)10~15(含15)>15土壤有机质含量A4(%)
灌溉保证率B6(%)≥8060~80(含60)40~60(含40)20~40(含20)10~20(含10)<10排涝设施完善率B7完善较完善一般少较少无生态质量C农田防护林覆盖率C1(%)≥8060~80(含60)40~60(含40)20~40(含20)10~20(含10)<10沙化及水土流失率C2(%)≤55~10(含10)10~20(含20)20~40(含40)40~60(含60)>60土地污染程度C3(%)≤1010~20(含20)20~30(含30)30~40(含40)40~50(含50)>50
表3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名称权重二级指标名称指标涵义权重自然质量A0.44土层厚度A1评价单元内耕作层平均厚度(cm)0.12土壤质地A2指耕作层土壤质地0.12砾石含量A3耕作层砾石等侵入体的容积含量(%)0.05土壤有机质含量A4耕作层有机质含量(%)0.07土壤侵蚀A5耕作层的土壤[t/(km2/年)]0.05地形坡度A6地面相对高差反映(°)0.03经济质量B0.31土地利用率B1评价单元内已利用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0.03田面平整度B2单个田块内部田面相对高差的坡度反映(°)0.05田块规整度B3田块外观规整程度,描述田块镶嵌体的几何形状复杂性0.04田块连片程度B4反映田块集中连片、便于机械耕种的程度0.04路网密度B5耕地交通便利程度,密度越大,生产越方便0.05灌溉保证率B6反映评价单元内水源供应及沟、渠、池、涵配置情况(%)0.07排涝设施完善率B7反映评价单元内防御洪涝灾害的设施和能力0.03生态质量C0.25农田防护林覆盖率C1指防护林对田间道路的覆盖程度(%)0.11沙化及水土流失率C2土地流失及沙化面积/土地总面积×100%0.10土地污染程度C3土地污染面积/土地总面积×100%0.04
C=∑ni=1Si×W。(3)
nlc202309011120
式中:C为评价单元面向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综合分值;Si为第i个指标的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
利用上式计算研究区的耕地质量总得分以及自然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分,得分越高,其耕地质量越高。本研究根据研究区各村社整治前后耕地所占比例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3结果与分析
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分别计算得出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耕地自然质量分(CA)、耕地经济质量分(CB)、耕地生态质量分(CC)以及耕地质量总分(CD),并进一步计算整理前后变化幅度(PC)、变化值(ΔC)以进行分析,详见表4。计算公式如下[10]:
ΔCj=Cjp-Cjb;(4)
PCj=(ΔCj/Cjb)×100%。(5)
式(4)(5)中:Cjp、Cjb分别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综合分值,j=
A、B、C、D。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自然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红石区、龙泉村、镇属地,分别增加7.77、7.52、7.49分;增加幅度最大的分别是红石区、镇属地、三担子村,增幅分别达到44.86%、42.34%、42.24%。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经济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东风场、阳河村、六合区,分别增加10.99、9.89、9.31分;增加幅度最大的分别是东风场、四维村、阳河村,增幅分别达到74.36%、6815%、67.01%。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生态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大的前3位分别是大沟村、接龙区、郭家村,分别增加4.89、4.79、4.20分;增加幅度最大的分别是大沟村、接龙区、大竹村,增幅分别达到46.79%、3719%、36.60%;综合国土整治后耕地质量总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净分值增加最大的前3位分别是龙泉村、三担子村、阳河村,分别增加20.05、18.94、18.43分;比较各单位耕地综合质量分值提高幅度可知,前3位分别是:龙泉村(4325%)、三担子村(41.45%)、镇属地(40.79%)。
进一步对耕地自然质量、耕地经济质量和耕地生态质量3个分项指标值分析发现,研究区各村耕地资源经济质量提高的具体数值及提高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的相应数值,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但在改善耕地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方面尚显不足。
总体来看,研究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在综合国土整治实施前(2008年)是47.92,实施后(2012年)可达到63.85,综合耕地质量指数可提高15.93,整治前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由此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
4结论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同时又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城市,人地矛盾、城乡矛盾在该区域都表现得十分显著。综合国土整治是兼容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2种途径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有效补充因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综合国土整治试验区进行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得出的结论为:(1)研究建立了面向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量化标准,提出了以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模型,从而为面向综合国土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2)综合国土整治后研究区各村镇耕地自然质量分、经济质量分以及生态质量分等3大质量分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耕地经济质量分提高的数值及幅度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说明当前综合国土整治在改善耕地经济质量方面的效果最明显,但在改善耕地自然质量与生态质量方面尚显不足;(3)综合国土整治前后耕地质量总得分的提高幅度为3325%,由此可见,通过综合国土整治研究区的耕地综合质量可以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实施综合国土整治是一种强制性和时效性均较强的人为干扰行为,通过农地整理和各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以降低田块破碎度并且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收入、增强农户保护耕地的意愿。
参考文献:
[1]Chen L D,Wang J,Fu B J,et al. Land-use change in a small catchment of northern Loess Plateau,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6(2):163-172.
[2]罗明,王军.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3]Zhang T W. Land market forces and government‘s role in sprawl:the case of China[J]. Cities,2000,17(2):123-135.
[4]叶艳妹,吴次芳,吴宇哲.土地整理的涵义、技术及运行模式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2000,16(7):36-39.
[5]李展,彭补拙.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J]. 资源科学,2000,22(3):70-73.
[6]王军,傅伯杰,陈利顶.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 资源科学,1999,21(2):71-76.
[7]叶艳妹,吴次芳,黄鸿鸿. 农地整理工程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保育型模式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67-171.
[8]萧承勇. 台湾地区的农地重划及其社会经济效益[J]. 农业工程学报,2001,17(5):172-176.
[9]高奇,师学义,王子陵,等. 生态文明形势下的土地整治初探[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391-394.
[10]李东坡,陈定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 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43-45.
[11]高明秀,李占军,赵庚星. 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S1):128-132.
[12]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37-43.
[13]Miller W,Collins W G,Steiner F R,et al. An approach for greenway suitability analysi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2(2/3/4):91-105.
[14]胡渝清,罗卓. 西南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大足县雍溪镇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4.
吉林市耕地质量现状及改善建议 篇4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建议,吉林吉林
耕地是农业的载体, 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良好的耕地质量, 关系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 对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过渡带, 地势由东向西倾斜, 分为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3个大地貌类型。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东部, 由长白山余脉和张广才岭组成, 是吉林市林业主产区。低山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同松辽平原过渡带, 是全市重要的农业区。沿江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中游和饮马河、拉林河、呼兰河等流域, 该区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是吉林市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
历史上, 吉林地区土壤长期被森林覆盖, 土壤形成过程以淋溶为主, 伴随腐殖质的积累、沼泽、泥炭化过程, 形成不同形态的各种土壤。吉林市耕地土壤就是在这些不同形态的土壤上垦殖而成的, 主要土壤类型有灰棕壤、白浆土 (岗地、山地) 、草甸土 (岗川、山川) 、冲积土、黑土和各种水稻土 (冲积型、草甸型、白浆型、冷浆型) 等。近年来, 土壤退化进程加快, 严重威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因此, 掌握土壤退化状况, 采取相应的改良、培肥措施, 是确保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耕地地力现状
(1) 耕层有机质含量下降。20世纪50年代吉林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6.6%, 到80年代降至3.3%, 目前在2%左右。吉林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正在逐渐下降, 肥力减退。
(2) 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肥地变瘦。据调查, 坡度15°以上的地块平均年流失表土3~6 mm。土壤腐殖质层变薄, 耕层土壤颜色变浅。
(3) 伴随表土侵蚀和有机质含量的减少,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20世纪50—60年代吉林市主要耕地容重为0.9~1.0 g/cm3, 孔隙度为60%~64%, 目前的容重为1.0~1.4 g/cm3, 孔隙度为45%~60%。可见, 土壤日渐板结, 耕性不良, 宜耕期短。
(4)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高。从近2年的土壤测试结果看, 全市土壤普遍缺氮, 缺磷、钾地块有所增加。90%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小于200 mg/kg, 碱解氮的平均值为165 mg/kg, 而第2次土壤普查时碱解氮的平均值为246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96 mg/kg, 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124 mg/kg减少28 mg/kg;速效磷含量略有增加, 平均值为26.8 mg/kg, 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23.6 mg/kg高3.2mg/kg。氮、磷、钾比例为1∶0.16∶0.58, 与农作物吸收氮、磷、钾比例 (1∶0.5∶1) 相差较大。
2 耕地质量下降原因
(1) 森林覆盖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 养分消耗过大。
(2) 大型机械缺乏, 机耕深度浅, 使耕作层变浅, 犁底层变厚、实。目前, 吉林市耕层厚度超过20 cm的耕地不到20%, 60%的耕地耕层厚度在10~15 cm, 土层紧实, 通透性差。自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 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自主经营, 耕作条件受到限制, 大型农机设备逐渐被小型的农机设备所代替[2]。据悉, 当地大型农机具的田间作业次数大幅减少, 绝大部分土壤已有20余年未进行过秋翻整地。由于小型农机具在田间行走次数增加, 对土壤的压实作用明显高于以畜力为主的耕作方式。现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剖面构型和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很大。
(3) 土壤养分失调。由于长时间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 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差, 有机质含量急剧减少, 土壤板结, 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4) 土壤重用轻养, 地力亏损严重。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 化肥施用量及配比不科学。
(5) 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三废”污染水源及土壤。
3 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耕地质量是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根本,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3]。保护耕地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 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1) 提高对保护耕地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农业的领导, 要认识保护耕地质量的重要意义, 要以《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为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以适应农业生产形势飞跃发展的需要。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耕地质量调查纳入工作计划, 依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实际情况, 以10年为跨度开展1次全面耕地质量调查, 切实指导耕地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质量。
(2) 大力发展畜牧业, 增加有机肥源。如果施有机肥30t/hm2, 相当于耕地增加有机质1 500 kg/hm2, 这个数量不仅能满足土壤有机质的自然消耗, 还能使土壤有机质有所积累和更新。
(3) 科学施肥, 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肥可以平衡土壤养分, 提高作物产量。实现“科学施肥—作物产量高—有机物质积累多—地力提高”的过程。对化肥的使用, 除了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 还应避免盲目施肥[4]。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平均可增产粮食427.5 kg/hm2, 节约肥料53.25 kg/hm2, 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左右。
(4) 改土和治理坡耕地。应杜绝毁林开荒现象, 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 山区丘陵陡坡种植豆科绿肥作物, 防止水土流失, 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同时注重在土壤侵蚀地段营造水土保护林, 在道路两侧营造护路林;在村屯周围营造护屯林;在连片农田中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改善境内的农田小气候条件。
(5) 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耕作轮作制度。在耕作制度上推广深松和免耕法;建立粮豆轮作制度, 合理提高地力[5]。
(6) 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增加有机质。秸秆直接还田不仅省工、省时、节约成本、便于推广, 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新鲜腐殖质含量, 促进土壤酶活性, 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7) 对于土壤障碍因素较多的耕地, 如黏、湿、漏、瘦、酸、冷等, 客土改良措施是改良土壤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6]。白浆土的酸性可施用石灰性物质 (废石灰、矿渣等) 加以改良, 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针对冷浆型水稻土, 可采用适当掺砂、掺炉灰等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地温, 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
(8) 进一步加大农田的整理力度、实现大型农机具深翻。农地整理可以把现有一些畸零、狭小、高低不平、不便于耕作的田块合并成初具规模的标准田块, 扩大直接耕种的面积。
参考文献
[1]刘永贤.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6) :629-631.
[2]张玉奎, 方春艳, 王兴会.梨树县耕地质量下降的原因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3) :278.
[3]李继明, 范业宽.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 (2) :88-91.
[4]张清华, 史琢, 韩翠萍, 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89-90.
[5]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7) :133-134.
农村耕地的利用现状与处理 篇5
设计者姓名:孙志瑞、马靖佳、林东升、刘颖、赵胜迪
所在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所在班级:高二
(七)班
研究学科:地理
指导老师:裴翠丽
一、发展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为“三个牵动”,即: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以旅游业牵动我村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8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干鲜果种植面积达到 亩,年销售收入实现 万元,种植干鲜果农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00%,户均 亩。全村工业总收入 万元,人均实现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村集体收入达到 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 元以上,到2008年达到 元,外出务工人数 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 元。基本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干鲜果种植产业,到2008年面积增加到 亩。引导农户发展“五味子”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08年“五味子”生产面积达到200亩。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柏油路6公里,实现组组通油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3眼,自来水入户率100%;治理河道7.6公里;修建桥梁6座;建设蔬菜气调库1000平方米,调节干鲜果及蔬菜供应峰谷;老厂房翻建2000平方米,修渔池3个,增加村集体收入;完成爱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26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10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八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公共汽车联村组、水利灌溉联到山、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骨干产业联成片、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干鲜果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果树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强干鲜果产业。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实现道路联成网、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市、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年年有事干。
珠海市耕地地力现状及改良对策 篇6
摘 要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珠海市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性氮等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测试,了解标准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将检测结果和与第2次土壤普查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原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壤培肥及改良措施。
关键词 耕地;养分含量;改良;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96
1 土壤农化性状
1.1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沃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就越肥沃。根据珠海市1 860个耕层土样的调查,珠海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6.2~49.6 g/kg,平均为29.7 g/kg。
1.2 土壤氮素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对珠海市耕地土壤耕层全氮含量(Y)与有机质含量(X)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图1,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系数为0.7438,自由度为1 860,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全氮含量相应增加。
1.3 土壤碱解氮
碱解氮含量能反映土壤氮素的供应强度[1]。对本市1859个耕层土样的调查,珠海市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范围在15.18~397.56 mg/kg之间,平均为127.34 mg/kg。
1.4 土壤钾素
根据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一、二、三、四级,分别占总样点的25.59%、15.38%、21.56%和27.10%,表明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红旗镇、井岸镇等地区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平沙镇、乾务镇和白蕉镇等次之,斗门镇和莲洲镇较低。
2 耕地土壤属性变化及成因
2.1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含量降低
通过对珠海市第2次土壤普查与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第2次土壤普查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8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76 g/kg。
而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为: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0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65 g/kg。可见,珠海市水田经过近30年的耕作,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全氮含量降低。其水田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变化情况
如表1所示。
2.2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
第2次土壤普查水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
14 mg/kg,属于三级水平;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耕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36.9 mg/kg,属于二级水平。第2次土壤普查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8 mg/kg,属于三级水平;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46 mg/kg,属于三级水平。
3 对策和措施
3.1 完善机制,领导重视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农业,首先应该搞好耕地培肥工作,这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地力建设工作摆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将地力建设列为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责任,建立长效机制[2]。另外,各级农业部门还要加强科学施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 控制化肥量,多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中含有的养分齐全,比例平衡,施用有机肥可以大大緩解农田的养分失衡状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在当前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业生产中,须努力实施“沃土工程”,进一步抓好有机肥施用,因地制宜,把有机肥投入的重点放在禽、畜粪便的利用和秸秆还田方面。施用方式上,有机肥主要作为基肥,可施用土杂肥或者饼肥,翻耕后下水前施用人畜粪肥[3]。
3.3 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积极利用地力调查结果和作物的需肥特性,生产适合珠海市农业生产的作物专用复混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养分含量利用类型和地域差异明显,而现有作物专用肥生产主要考虑作物的营养特性,而很少考虑土壤养分资源的地域性。因此,应引导肥料厂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由生产通用型复混肥发展到专用型、系列型配方肥,真正实现因土、因作物、因生育期、因肥效施肥。
参考文献
[1]刘安世,谭秀芳,王广寿,等.珠江三角洲高产水稻土几种理化性质及其培肥措施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2(1):14-17.
[2]袁世玖,欧浩明.英德市桑田土壤肥力现状及改良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4):94-99.
[3]梁友强,张育灿,梁兆朋,等.南方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4):9-12.
耕地质量现状 篇7
1 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土壤肥力水平总体上升, 但存在耕层物理性状变差和养分非均衡化的问题
对近年来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结果和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 全市土壤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上升, 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稳中有升, 土壤速效磷普遍提高, 速效钾下降速率有所遏制, 但土壤缺钾状况仍未解决, 中微量元素亏空逐渐显现, 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呈变差趋势。
1.1.1 全市土壤有机质、全氮稳中有升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值由1982年的18.88 g/kg提高到2013年的23.82 g/kg, 上升4.94 g/kg, 年均上升0.15 g/kg;全市土壤全氮平均值由1982年的1.34g/kg提高到2013年的1.48 g/kg, 上升了0.14g/kg, 年均增加0.004 4 g/kg。
1.1.2 土壤速效磷大幅增加
由于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施肥水平不断提高, 各种复合肥和商品有机肥的大量应用, 2013年全市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7.13mg/kg, 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我市土壤速效磷含量 (6.18 mg/kg) 相比, 全市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升高, 平均增加了10.95 mg/kg, 增长了177%, 年均增长0.34 mg/kg。
1.1.3 土壤速效钾前期下降, 近期缓解
从1982-2013年逐年监测结果看, 速效钾变化分两个变化时期, 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到1995年, 全市速效钾平均含量由1982年的73.67 mg/kg下降到1995年的62.45 mg/kg, 1995年后, 全市实施了增肥补钾工程, 钾肥的作用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 钾肥用量明显增加, 全市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2013年全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增加到83.85 mg/kg。
1.1.4 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有所提高
土壤的基础地力产量水平是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反映, 2013年我市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全市小麦基础地力产量平均为200.3 kg/667m2, 占常规施肥产量的48% (1998年为46%) , 我市水稻活动无肥区产量平均为409.2 kg/667 m2, 占常规施肥区产量的68% (1998年为62%) , 说明我市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与1998年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1.1.5 土壤存在酸化趋势
2013年, 全市土壤p H值平均为6.15, 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p H值平均6.59相比, 下降了0.44, 酸化趋势明显。
1.1.6 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变差, 土壤缓冲能力下降
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 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2012年全市土壤平均耕层厚度为12.62 cm, 与1982年土壤普查时土壤耕层平均厚度13.23 cm相比, 耕层厚度降低了0.61 cm;2012年全市土壤容重平均为1.246 g/cm3, 与1982年的1.228 g/cm3相比也有所增加。导致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土壤耐旱、蓄水、降渍等抗逆性能, 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等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降低, 作物抗倒伏、抗干旱、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 化肥、农药等农本居高不下, 对农作物稳产高产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
1.1.7 土壤养分非均衡化
由于农户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 导致我市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 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根据耕地质量监测点多年的监测资料来看, 我市耕地土壤养分非均衡化主要表现在土壤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的亏缺。全市70%以上的土壤属于缺钾土壤, 93%以上的耕地土壤缺硼, 66%以上的耕地土壤缺锌, 绝大部分的水稻田缺硅等。土壤养分的非均衡化已成为制约我市粮食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1.2 土壤环境趋于恶化
由于受工业点源污染、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等多方面的影响, 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
1.2.1 农药污染
2013年, 镇江全市农药年使用总量在3 800 t (商品量) 左右, 平均每667 m2耕地施用量达1.5 kg, 对我市部分农户典型调查表明:水稻全生育期用药6~9次, 小麦全生育期用药3~5次, 油菜全生育期用药3~4次, 蔬菜每季使用3~5次。超量农药年复一年用于农田, 致使大量农药残留于土壤中, 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
1.2.2 重金属污染
我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城郊、工矿区附近和污灌区, 据镇江市2012年13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13个点中有3个点属轻污染、1个点属重污染。
1.2.3 化肥面源污染
2013年我市化学肥料施用量为59 000 t (折纯) 左右, 平均每667 m2施用量达25.6 kg, 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表现为邻近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中硝酸盐的积累。
1.3 设施农业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一个重要方向, 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手段, 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新产业之一, 近年来全市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面积发展迅速, 但设施农业栽培过程中, 由于大量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 大量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进入土壤, 加之化学肥料用量过大, 据统计:我市大棚菜地年畜禽粪肥、人粪尿每667 m2投入量为8 000 kg左右, 年平均化肥投入 (折纯) 总量为101.61 kg (N 54.02 kg, P2O512.90 kg, K2O 34.69 kg) , 土壤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1.3.1
土壤经常处于高温、高湿、高蒸发、无雨水淋溶的环境中, 加之多年连作, 肥水管理不合理等, 从而造成某些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恶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连作障碍明显等问题, 耕翻过少、过浅, 导致设施栽培土壤质地粘重, 物理性状差。
1.3.2 土壤生物指标变化显著, 主要表现为:
一是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 自毒物质的积累, 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 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同时, 随着连作次数的增多, 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真菌型”发展, 病原菌增加, 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 作物病害严重。二是土壤根结线虫危害严重。设施栽培中, 由于种植品种单一, 作物连作后, 根系自毒产物增多, 抵抗力下降, 为根结线虫侵染提供了条件, 客观上促进了线虫的发生发育。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劣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4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保障条件薄弱
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苏省基本农田管理条例》和《江苏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赋予了农业部门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职能。但是, 目前全市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保障条件较为薄弱,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市耕地质量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目前全市耕地质量的家底, 特别是耕地污染的类型、分布和程度不清;二是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 我市地形地貌复杂, 土壤类型多样, 植被丰富, 全市有5大农区、5个土类、19个土属、35个土种, 而目前全市仅8个土种, 粮、油、蔬、茶上建立了13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 且监测项目也局限于土壤肥力指标, 难以对耕地质量实行有效监管;三是市县级耕地质量监测与建设经费没有落实;四是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还未真正落实到位。
2 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政府耕地质量管理机制建设
耕地质量管理应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综合治理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控制非农占用耕地, 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建议由政府牵头, 建立农用地管理、开发由农业部门与国土部门共管的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部门耕地改良与利用的技术优势, 将土地开发、耕地复垦等工作划归农业部门来实施, 明确部门职责, 切实加强全市耕地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2.2 加大政府耕地质量建设投入力度
按照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和镇江市政府《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意见》, 采取更加有力、更加直接的措施, 增加对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土壤地力与环境质量监测、污染耕地的质量修复、障碍性土壤的改良以及保护性耕作等耕地质量建设所需的经费投入, 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2.3 强化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构建镇江市耕地质量预警预报系统
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实施方案》和《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 根据全市不同农区的生态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和管理水平, 增设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市级26个, 县级39个, 即主要无公害粮油产地土壤质量长规监控点、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综合监控点、蔬菜园地土壤质量监控点、茶果园地土壤质量监控点和旱地耕地墒情监控点, 同时增设镇江丘陵季节性缺水区的土壤墒情监测点, 以全面了解和掌握耕地地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在宏观上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的预报预警, 为耕地质量建设、促进耕地综合产出能力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前瞻性的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持, 在微观上为因土种植、因土因作物科学施肥和因土定向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土、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提高肥料利用率, 提高实用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和贡献率。
2.4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继续推进‘沃土工程’,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根据我市不同农区的土壤类型, 结合我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 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参数采集和指标体系的分区试验研究网络, 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理论, 因土因作物试验、研究、获取土壤供肥性能、作物吸肥规律和肥料施用效应三类精确施肥技术参数, 定期更新数据, 逐步形成各种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
2.5 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
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 必须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突出提高耕地质量建设这一关键, 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 搞好规划, 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 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 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 依靠科技进步, 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不断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增强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当前粮食生产发展的形势,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 一是完善田间灌排设施, 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田间灌排设施, 结合丘陵农区节水的客观需求, 按照标准粮田建设的要求, 完善田间灌排设施, 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度发展喷滴灌设施, 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农田具备抵御50年一遇的旱涝灾害能力, 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二是循环利用农田有机物, 提高耕地的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快速堆腐、留高茬、过腹还田等措施, 使农田产出的农作物秸秆大部分再归还到农田中去, 实现农田有机物的良性循环;三是开发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 提高优质有机肥投入水平。通过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如对干粪和水冲粪中分离出干物质进行好氧堆肥发酵处理等) , 增加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农田优质有机肥投入, 同时消除畜禽养殖排放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四是综合改良中低产土壤, 消除障碍因子。通过深耕深松, 打破粘盘层。通过稻麦、稻油、粮肥、粮经轮作, 减少连作土传病害, 改善土壤生产性能。实行少免深耕相结合, 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墒性能, 增加耕作层厚度, 改善作物根系下扎性能和养分吸收条件。通过间套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轮作轮耕等措施, 综合改良潜育性水稻土、黄岗土等, 消除其障碍因子。
2.6 科学制订耕耕地保护规划, 组织实施耕地修复工程
耕地质量现状 篇8
1 会昌县耕地质量现状
1.1 耕地资源数量
会昌县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 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地处江西省东南部, 东邻福建、南靠广东, 属丘陵低山地形、亚热带气候, 辖19 个乡镇、269 个村 (居) 委会、3 100 个村民小组, 土地面积2 722 km2。耕地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 水稻土又以潴育型麻沙泥田为主, 其次是潴育型黄泥田和潴育型紫沙泥田, 还有红壤、潮土、紫色土、及石灰石等。据统计, 2007 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1 223.75 hm2, 而到2014 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9 678.68 hm2, 7 年内耕地面积减少1 545.07 hm2;农业人口43.8 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是673 m2。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等用地速度的加快, 耕地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
1.2 耕地分布
根据农业部、江西省农业厅对耕地地力评价标准和工作要求, 依据耕地所处耕地地力的自然环境要素、土壤理化要素、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将会昌县耕地地力划分为7 个等级, 全县中、低产田面积为18 068.59 hm2, 占耕地面积的60.09%。2014 年全县各乡镇耕地现状情况见表1。
1.3 耕地肥力情况
20世纪80年代之前, 制约全县耕地土壤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氮磷养分不足, 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 耕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有了较大改进。根据会昌县土壤肥料工作站2012—2014年3年全县采集的2 160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分析结果, 对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分析结果 (表2) :有机质大于30 g/kg的耕地面积比第二次土壤普查低出33.93%, 但在20~30 g/kg的耕地面积高出29.17%, 总体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有效磷大于24 mg/kg的耕地面积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比例基本相近, 但有效磷12~24 mg/kg的耕地面积增加, 比例高达64.05%, 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所提高;速效钾30~100 mg/kg的耕地面积的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高出14.02%, 而大于100 mg/kg的耕地面积却远远低于第二次土壤普查, 虽然速效钾含量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但土壤含有效钾并不丰富;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 p H>5.5的耕地面积占58.39%, 而此次数据分析, 5.0<p H≤5.5的耕地面积占90.93%, 4.5<p H≤5.0的耕地面积占2.69%, 普遍呈弱酸性和酸性。
1.4 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1.4.1 实施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会昌县以实施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采集土样、养分化验分析、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 建立和推行“测、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 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实现了因土因作物需求平衡施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改善了土壤因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硬化, 土地产出率低、生产成本加大, 农业面源环境污染, 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 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1.4.2 开展耕地地力定位监测, 及时掌握耕地养分变化动态。根据农业部《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的规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点5 个。通过耕地地力定位监测, 掌握了全县耕地土壤类型的养分动态变化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对策和建议, 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1.4.3 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 培肥土壤。农业部门主动作为, 积极争资争项, 实施了腐秆剂秸秆还田技术, 推广应用面积16 345 hm2以上, 恢复绿肥种植面积2 500 hm2。通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 夯实了全县耕地质量建设基础。2014 年底, 全县土壤有机质提升0.03%, 土壤各类理化指标逐步优化, 肥力水平显著提高。
2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耕地管理粗放, 农业生产效益低, 耕层土壤板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营方式、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城镇建设等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之带来的耕地数量、地力及其质量的变化很大, 加之土地自承包到户以后, 耕地使用者和耕地占用者对耕地质量不重视, 耕地质量的管理无人问津。种地对比效益低, 使广大青壮年农民大量投入到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中, 在家务农的多是留守儿童、老人, 耕地种植结构单一, 不合理耕作, 过度种植, 重耕轻养, 耕地施肥是以化肥为主的单一施肥, 造成了土壤板结, 通透性不良, 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2.2 耕层土壤养分下降和养分不平衡
长期不施或极少施用有机肥, 耕地里没有必要的有机质补充, 养分非均衡化严重, 土壤板结, 土壤生物性状退化, 耕作层变浅[1,2,3]。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合理, 施肥重氮轻磷钾、轻 (缺) 微肥的现象较为突出, 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 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土样化验结果表明, 目前全县耕地土壤有效养分补充总量不足, 耕地缺钾严重, 磷含量丰富, 而且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之间比例失调, 土壤酸化程度加大, 理化性状变差, 基础地力逐年下降。
2.3 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中化学产品大量投入, 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和城市排污, 导致最好的耕地土壤酸化严重、结构破坏、农药残留、土壤污染, 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 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4,5,6]。
2.4 耕地 “占优补劣”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下降
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周边、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高产稳产农田大量征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实际情况显示, 耕地占补平衡在耕地面积数量上达到要求, 在耕地质量上达不到要求, 开垦的耕地大多在山区、丘陵, 新开耕地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 土壤肥力低, 漏水漏肥严重, 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没有进行地力培肥, 甚至有些由于质量差、产量低或种不出庄稼, 无人愿意耕种而被撂荒。
2.5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20 世纪80 年代前修建, 因年久失修, 沟渠设施老化, 防旱、排涝能力差, 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耕层变浅, 土壤板结、酸性化严重, 潜育化增加, 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下降, 中低产田比例大幅度上升。
3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会昌县耕地中的60.09%是中低产田, 中低产田比重高, 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积极与国土、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协商、密切协作、互相支持, 实施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 (沟) 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标准。
3.2 示范推广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技术
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建立以测土施肥为主, 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体系, 由定性到定量, 进行合理施肥,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施肥结构, 协调氮、磷、钾比例, 做到施肥对路, 搭配合理, 提高效益, 实现作物持续增产。二是大力推广稻草还田技术, 稻草还田是生态有益、经济有效的农民可接受的稻草利用方式, 试验数据表明, 稻草还田不仅能增加土壤养分,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提高土壤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 而且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三是恢复性抓好绿肥生产, 绿肥是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 它具备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全、肥效大、成本低、改土培肥效果好的特点。四是化学改良酸性土壤, 土壤施石灰, 中和土壤的酸性, 使之符合植物要求, 消除酸性危害。
3.3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 科学、合理地利用污水灌溉, 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一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力度。二是适当发展和施用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三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施用技术, 发展生物防治技术。四是建立地膜生产、回收、处置利用的长效机制, 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3.4 实施严格的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密切掌握全县基本农田耕地质量状况。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机制, 依法加强耕地质量监管。
3.5 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严防占优补劣
要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 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新开垦的耕地质量不下降。严格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对新增耕地质量定级, 制定科学的新增耕地质量验收标准, 保障补充和新整理的耕地地力不明显下降, 要完善耕地保护考核体系, 严防占优补劣。
参考文献
[1]张英鹏, 李彦, 于仁起, 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增刊2) :310-314.
[2]吴克宁, 郑义, 康鸳鸯, 等.河南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9) :49-52.
[3]李文宝, 漆光成, 吕云鹏, 等.桂林市城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6) :229-230.
[4]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61-63.
[5]刘梅.杭锦后旗耕地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 (2) :49-52.
耕地质量现状 篇9
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交替分明, 不同年际间温度、日照和降水等情况差异显著。淮阴区年平均气温是14.1 ℃, 平均日照时长达到2 200 h以上, 年平均降雨量达到958 mm。淮阴区属平原地带, 地势总的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一般9~15 m, 基本上可以分为洼地、岗地、运北黄泛冲积平原等3 种地貌。淮阴区有农业人口71.96 万人, 全区耕地面积6.47 万hm2, 每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5 万t。淮阴区拥有非常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水利资源, 非常有利于稻麦生产和种植优质蔬菜。同时基于便利的交通等优势, 形成了蔬菜、优质稻米两大规模基地。棉花的西瓜、丁集黄瓜、凌桥香瓜、凌优大米等品牌农产品已家喻户晓。淮阴区从实际出发,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拓宽思路, 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及人才优势, 紧紧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思路,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 提高淮阴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2 耕地质量调查
2.1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比较广, 涵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调查以大田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为辅的原则, 包括所有的27 个土种土壤类型。因此, 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调查方法
2.2.1 样点布设。根据样点布设的代表性兼顾均匀性原则, 大田土样每6.67~10.00 hm2布1 个点, 蔬菜地每6.67 hm2布1 个点, 点源污染样分别在污染源的东、南、西、北4 个方向的250、500、1 000 m处各布1 个点。水样一般在主要灌溉水源的进水口处采集。
2.2.2样品采集。大田土样一般在耕层0~20 cm按“S”法或棋盘法采集10~15个样点, 充分混匀后, 四分法留取1.5 kg。蔬菜地耕层一般在0~20 cm、亚耕层在20~50 cm处采样, 其余同大田土样。水样一般在抽水机出口或农渠出水口采集, 根据测定项目加入保存剂, 并妥善保存。本次共采集土样6 000个, 其中水田土样2 000个, 旱地土样3 000个, 蔬菜地土样1 000个, 环境样80个, 点源污染样20个, 水样10个。
2.2.3 样品分析。 本次调查大田土样、 蔬菜样主要分析了p H值、阳离子代换量、有机质、大量元素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铜锌铁锰硼等。环境样主要分析了p H值及重金属元素汞、镉、铬、铅、砷、铜、锌、镍。点源污染样主要分析了p H值及重金属元素汞、镉、铬、铅、砷、铜、锌。水样主要分析了p H值, 生化需氧量, 氟化物及重金属元素汞、镉、六价铬、铅、砷、铜、锌。分析方法按《规程》要求进行。
3 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粮食生产情况。统计分析表明, 淮阴区粮食种植面积超过8.67 万hm2, 粮食年总产超过55 万t。二是水稻生产情况。淮阴区逾1 308.67 万hm2粮食种植面积中, 有3 万hm2种植的是水稻, 总产量为25 万t左右。其中, 新稻18 等优质粳稻种植面积约为水稻总种植面积的67%左右。三是小麦生产情况。淮阴区小麦种植年总产量为26 万t左右, 小麦平均产量5 970 kg/hm2左右, 总种植面积也达到了4.33 万hm2。其中, 主要种植淮麦系列小麦品种, 种植面积达3.2 万hm2, 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4%。四是蔬菜生产情况。蔬菜面积2.3万hm2, 其中设施蔬菜面积0.82 万hm2, 蔬菜总产量34 万t, 实现总产值达10.5 亿元。五是高效农业规模化进展情况。全区高效农业的规模逐年扩大, 全区高效农业种植面积达3.05万hm2, 比重占全区种植业面积的27.1%, 其中高效蔬菜种植面积达2.3 万hm2 (设施蔬菜面积0.82 万hm2) , 食用菌面积36.67 hm2、桑园面积166.67 hm2。
4 耕地质量现状
4.1 耕地养分状况分析
4.1.1 耕层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状况。淮阴区位于苏北平原, 淮河中下游, 地形地貌简单, 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小。据对耕层的分析结果表明, 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6.39 g/kg, 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0.93 g/kg, 土壤有效磷10.8mg/kg, 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0 mg/kg。近年来, 由于复合肥和钾肥的推广使用, 淮阴区土壤钾素含量有所提高, 但绝大多数田块缺钾的状况仍然存在。在测土配方施肥中, 提倡补钾十分重要。
4.1.2 中微量元素。大田土样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全区土壤有效硼普遍缺乏, 有效锌平均含量为0.85 mg/kg, 有效铜含量平均值为1.94 mg/kg, 铜的含量比较丰富, 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为6.36 mg/kg, 锰的含量比较缺乏, 土壤含铁量全部在临界值以上, 属不缺铁地区。
4.1.3 土壤酸碱反应的状况。全区土壤p H平均值为7.9, 变幅在7.2~8.4 之间, 属碱性土壤。不同土种之间p H值有差异。飞沙土p H值最高, 平均值为8.42, 淤土最低, 平均值为7.82。
4.2 耕地综合分级评价
根据本次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结果, 全区6.47 万hm2耕地中, 一级耕地面积7 654 hm2, 占11.8%;二级地38 411.67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59.4%;三级地143 202.8, 占耕地总面积的22.1%;四级地4 304.67 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6.7%。
5 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5.1 大宗农产品多, 品质不高
全区农产品主要仍以稻麦油为主, 品质优势不明显, 效益较低。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 基地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全区产业化开发能力较低的制约, 全区粮油、蔬菜优势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有机、绿色基地建设总体规模偏小, 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产品档次不高, 产品加工链条不长, 全区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发展超群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5.2 农业订单化生产比例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现有的龙头企业与结构调整、市场要求联系不紧, 精深加工的比例不高, 加工率尤其是蔬菜产品的加工率偏低, 带动作用不明显, 订单化生产的产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对接形成。
5.3 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农产品竞争力弱, 种植效益差
高效农业在淮阴区已初具规模, 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总体规模偏小, 产品档次较低, 深加工能力差, 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产品附加值低, 比较效益并没有表现出来。
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6.1 基本原则
农业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产出率。因此, 农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市场需求, 满足市场多样化、高品质的需要;二是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生产条件及经济基础, 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充分利用本次调查成果, 正确处理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土壤间的关系;四是采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区域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提供宏观决策与技术服务。
6.2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 以高效设施化农业重点项目为抓手, 以招引、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关键,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 建成高效的蔬菜产业和优质的稻米产业。
6.3 主要目标
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67 万hm2以上, 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 万hm2, 小麦种植面积4.33 万hm2;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高效种植业面积, 2015 年全区高效种植业面积达3.47 万hm2, 高效种植业面积比重达30%, 其中高效蔬菜种植面积2.53 万hm2, 新增1 733.33 hm2。
7 淮阴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
7.1 农业结构调整依据
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是根据淮阴区农业结构现状, 参照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 结合本次耕地地力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 针对全区目前种植业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善农业结构,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7.2 作物布局规划
7.2.1 规划思路。调整淮阴区农业结构, 对作物布局进行规划[1,2]。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立足资源特点, 瞄准市场热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3,4]。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 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 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 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 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 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 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 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7.2.2 区域划分。根据本次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结果, 按照地形地貌、资源特点, 将全区作物布局总体划分为三大区域。一是湖滨沙土区;二是运北花碱土水旱兼作区;三是夏家湖淤土区。
(1) 湖滨沙土区。该区域位于淮阴区的西南, 大运河以南, 洪泽湖以北, 包括韩桥、赵集、吴城、码头、陈集。区域内应改善沟渠排水设施, 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 改善土壤环境。增施有机肥, 增加磷肥使用量, 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2) 运北花碱土水旱兼作区。 该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北, 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涟水县、沭阳县、泗阳县接壤, 该区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增施有机肥, 坚持旱改水, 合理轮作,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化蔬菜基地, 向高效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3) 夏家湖淤土区。 该区域位于淮阴区中部, 淮沭河以西。包括凌桥、渔沟两乡镇的大部分, 三树镇东部, 袁集、五里西部, 以及淮阴区原种场、鱼种场等。该区水利条件优越, 土壤较粘重, 自然肥力较高, 宜粮宜蔬, 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适于建立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和蔬菜基地。
8 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议
8.1 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强化招商引资, 实施“引进来”战略, 优化投资环境, 创新招商方式, 大力吸引“三资”投资开发高效农业, 培植农业竞争主体。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打响丁集黄瓜、“凌香”牌香瓜。大力扶持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植星光蔬菜批发市场、丁集黄瓜销售中心等多元化营销流通组织。
8.2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广泛开展农民培训, 加大农民培训工程推进力度, 突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 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
8.3 制订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资金, 专门用于高效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区委、区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建设中。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区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民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投入, 区农发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帮助解决生产发展所需资金。
8.4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明确牵头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 落实到人, 使建设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 创新农业结构调整管理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强化督查考核, 落实工作措施,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推进。
摘要:通过对淮安市淮阴区耕地确定调查范围, 调查方法和步骤, 样点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对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耕地养分现状分析, 耕地综合分级评价, 分析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按照地形地貌、资源特点, 将全区作物布局总体划分为三大区域:一是湖滨沙土区;二是运北花碱土水旱兼作区;三是夏家湖淤土区, 并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建议,江苏淮安,淮阴区
参考文献
[1]张英鹏, 李彦, 于仁起, 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8 (增刊2) :310-314.
[2]洪土林, 王艳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5) :234-235.
[3]李莉, 施振斌, 王晓瑞, 等.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及产能时空变化研究: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15 (5) :95-99.
耕地质量现状 篇10
本文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为基础, 挖掘土壤剖面44个, 分层采样后进行土壤化验, 并结合影响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壤监测评价方法, 建立指标体系分析评价, 揭示耕地质量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1 评价体系构建
借鉴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的选取模式, 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分为自然质量指数、经济质量指数和利用质量指数3个准则层。
根据指标值量化采用的模型, 将指标分为定性描述型指标和定量描述型指标;根据指标值的稳定程度, 将指标分为稳定型指标和可变型指标。
1.1 定性描述型指标和定量描述型指标
定性描述型指标不能根据具体的数值和表达式来反映, 因此针对此类指标的研究需要根据相关理论和标准对其进行方向性的描述。本文选取的定性描述型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进行分级量化。
定量描述型指标是能够用数据形式表达的可以被测定的指标。例如本文选取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 是通过剖面采样得到的土壤样本进行测定而得到的。这一类指标有具体的数据表达, 但是当需要用其数据值与其他不同度量单位的指标进行比较或复合指标时, 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1.2 稳定型指标和可变型指标
引入特征响应时间 (Characteristic Response Time简称CRT) 这个概念。指当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 某一土壤性质或状况达到准平衡状态需要的时间, 用年来表示。一般认为, CRT>10年的土壤性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而CRT<10年的土壤性质被认为是相对易变的。本文研究的是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因此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可变的。但是表示耕地自然质量指数的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形、表层土壤质地和距障碍层深度这些指标在理论上CRT值一般在100年以上, 然而在实际中一方面由于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 导致土壤侵蚀板结、水土流失, 加快了土壤性质变化进程, 从而影响耕地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地推行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地整治等工作使得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变化缓慢的性质, 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揭示耕地质量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和《土壤监测规程》 (NY/T1119-2006) 对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予以打分, 构造指标权重矩阵。
2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评价
2.1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评价流程, 依次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值、自然等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 然后根据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方法, 将区域耕地质量等指数转换为可用于参照对比的标准等指数, 从而评价得出耕地质量情况。
(1) 自然质量分值测算。
其中:P—自然质量分值;Wi—第i个指标的权重;Ai—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2) 自然等指数测算。自然等指数是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分值与该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以及该作物的产量比系数的乘积。其中: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是区域内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最大单产的比值;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可以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两个表格中得到, 阿勒泰市指定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见表2。
其中:Rij—自然等指数;Qij—第i种作物的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Pij—耕地自然质量分值;βij—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 土地利用系数测算。土地利用系数是指区域作物实际产量与区域土地生产潜力, 即土地的光温水土生产力之比, 应用到耕地质量监测中该系数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实际调查区域指定作物的现实产量, 并除以全国该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讲, 区域指定作物的现实产量除以该指定作物在本区域内的最高产量更为科学合理。
其中:KL—土地利用指数;Y—样点的标准粮实际产量;Ymax—该区域内最大标准粮单产;Yj—第j种指定作物的实际产量;βj—作物的产量比系数;Yj, max—第j种指定作物的最大产量。
(4) 土地经济系数测算。土地经济系数是区域作物实际的“产量—成本”指数与区域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的比值。
(5) 利用等指数测算。利用等指数是自然等指数与土地利用系数的乘积。
(6) 经济等指数测算。经济等指数是利用等指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乘积。
实际的评级分值测算的过程中, 使用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中Arc Catalog数据库模块进行批量数据计算, 结果见表3。
(7) 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通过以上计算得出的监测单元等指数需要转换成国家级等指数, 国家级等指数的转换方法是以实际标准粮产量为媒介, 运用相关关系的方法, 建立省级等指数与国家级等指数的相关转换方程, 西部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别转换方法依据《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工作培训教材》中“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方法表”:
国家级自然等指数=区级自然等指数×0.6667+400.0 (4)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0.5944+243.3 (5)
国家级经济等指数=区级经济等指数×3.0909+172.7 (6)
依据转换公式进行等指数平衡转换后, 计算得到国家级等指数, 按照400分的等间距确定国家级自然等, 按照200分的间距确定国家级利用等和经济等, 见表4。
从测算结果可以得出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在2000~2011年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中自然等别变化不明显, 主要是因为土壤性质和地形地貌条件的CRT值较大, 不易在短期时间内发生波动性变化, 在土壤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下自然等别缓慢平稳上升;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易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农业投入、耕地规模和耕作制度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较大的波动性变化。上述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分值测算结果与《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新疆卷) 》中关于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等级部分的论述一致, 说明该评价结果能够反映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的趋势和特性。
2.2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测算目的是将表示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的指标拟合成独立数值, 以表达耕地质量整体状况。上述关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分值的测算过程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4-2003) 的评价方法, 以耕地自然质量作为判断基础, 通过各土壤因素的权重与无量纲化值的乘积加和得到自然质量分值, 然后将自然质量分与指定作物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相乘得到自然等指数, 而利利用等指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乘积。从评价的体系上来看, 三项评价指数能够分别反映耕地的自然、利用和经济质量状况, 但是缺乏对耕地质量的综合判断。两种评价方法都旨在反映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的规律, 侧重点各有不同, 简要的指标含义对比说明见表5。
本部分使用传统的评价计算方式, 一方面得出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指数, 另一方面能够将三项评价指数拟合成独立数值———耕地质量指数, 用于表示区域耕地的综合质量状况。
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
其中:T—耕地质量综合指数;Wi—第i个准则层指标的权重;Bj—第j个指标的权重;Aj—第j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
从计算公式和测算结果可以看出, 本部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中的自然质量指数与上一部分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分值中的自然质量分相同, 原因是这两个结果的计算方式都是通过各土壤因素权重与其无量纲化值的乘积加和得到, 两者的含义用等指数是自然等指数与土地利用系数的乘积, 经济等指数是相同, 都代表耕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即从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的角度反映耕地的本地质量情况。
对比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测算结果和时序性趋势图, 2000~2011年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在自然、利用和经济方面呈比较明显的上升状态。根据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拟合出历年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耕地质量情况较为平稳的提高。
3小结
本文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为基础, 将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壤监测方法整合, 建立指标体系, 分析评价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状况, 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基于传统的农用地分等评价方法, 对2000~2011年全市耕地的自然、利用和经济等进行测算, 同时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 判断国家级等别。从测算结果来看全市耕地整体质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自然等别变化平缓, 利用和经济等别波动性较大。测算结果与《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新疆卷) 》中关于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等级部分的论述基本一致, 说明该评价结果能够反映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各等别在时间序列中的变化的趋势和特性。
第二,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将各评价影响因素指标整合得到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旨在得出耕地质量的自然、利用和经济方面变化趋势的同时得到区域耕地质量的综合变化情况。由评价结果可知2000~2011年阿勒泰市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 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自然、利用和经济指数相互影响, 变化趋势与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相近。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18-24.
[2]郭海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 2007:22-23.
[3]朱海燕.江汉平原农用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3:52-56.
[4]陶崇鑫, 刘新平, 吴贵亮.阿勒泰市耕地质量影像因素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 (7) :1353-1359.
耕地质量现状 篇11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别划分;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从地球上有了生命的迹象以来,地球上就被划分为陆地和海洋,再后来陆地也有了更详细的划分,如土地、宅基地和耕地,在这其中,耕地的面积所占比重并不多。在这些仅有的耕地上还有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而不同的农作物也有不同适宜其耕种的土地,要想使农业发展更加快速,是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化,最优化的分配。于是土地的合理化的分配就成了农业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此也有了耕地的质量等级划分和土地利用,本文将对这些进行简要的分析。
1 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现状
1.1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在我国的农业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古代,我国的农业技术尚不成熟,农田工具也比较落后,而且农田水利还没有出现,所以当时的农业水平相当落后,更没有耕地质量等级划分这一做法,这也正是农业比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揣摩出了一些农田种植方面的技巧,如农田工具的变迁等。农田工具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1]。改革开放过后,国家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农业方面的人才也包括其中,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不断前进,于是就有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力量,专家把不同耕地中的取样进行检验,根据土地中含有的成分的比例以及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来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
1.2 土地利用的现状
在我国960万km2的土地上,耕地的面积少之又少,除了水、沙漠和森林等之外,占有面积之首应属宅基地。且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宅基地还在不断扩大。虽然我国的土地利用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尤其是宅基地的使用,即使是土地也并不是归个人所有在,他们也只是有暂时的使用权。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土地利用还有很多的漏洞。在现阶段的农村,很多人们会在自己暂时拥有的土地中建构房子,把原本属于耕地的土地变为宅基地,有关部门又没有按照要求进行严格的惩罚,今后国家要对这方面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
1.3 国家土地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利用目前还存在比较的问题,下面将对土地的利用中出现的漏洞进行分析。在我国土地利用中,因为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我国的土地并不能被合理的利用。在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土地被大量闲置,而在人口聚集的中部地区人均耕种土地却少之又少,所以没有达到土地分配最优化合理化的目标。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土地合理化利用,为了达到土地合理化应用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化分配土地利用,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分配一一执行,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目标。
2 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
2.1 最优化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把土地分成合理的等级有利于土地被充分利用,且还让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如何最优化的划分土地是当前首要的做法,最优化的耕地质量划分要求土地产量最大化,要求农业能够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对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进行检测,并检验出该土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还要对土地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策略,如干旱时多浇水,每年施一定量的肥等。对于不同等级的土地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并且要严格的执行[2]。
2.2 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
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对耕地质量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之后,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土地质量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作物种植,可以形成不同地区主要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形式,这样可以使作物规模生产,便于买卖和运输。如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在成熟之后进行批量化的收割和买卖。这样就避免了少量农产品在成熟之后不方便被收购造成损坏的情况的发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3 耕地质量划分与土地利用最优结合
耕地质量划分是现代阶段才有的一个新想法,而且耕地质量的划分也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这种土地利用能够农业快速发展。耕地质量划分就是为了让土地更好地被利用,而为了能让土地利用的目标充分实现所以才用了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所以就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与土地利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耕地质量等级划分能促进土地被充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的目标也能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任务被更好的完成,这2个任务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形式。只要坚持这样的理念,就能实现耕地质量划分与土地利用最优结合的目标,实现双赢。
3 实现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与土地利用的意义
实现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与土地利用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这两者的快速实现都是为了能够让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实施表明,这样的决策确实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决定值就是农业的产量,在进行了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之后,农作物能够在最适宜的土地上生长,再加上土地充分利用的理念,肥沃的土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大大增加,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国家土地存在的问题这三方面阐述了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现状。同时,从最优化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耕地质量划分与土地利用最优结合这三方面说明了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 之间的联系。相信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我国的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 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所以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洪斌,吴克宁.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2]马朝君,郝书珍.基于ArcEngine的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浅谈耕地质量监测 篇12
关键词:耕地,质量,监测,必要性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导致耕地减少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情况尤为严重。我国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 (折合1.3亿hm2) 减少到2006年的18.27亿亩 (折合1.218亿hm2) , 逼近18亿亩 (折合1.2亿hm2) 红线, 人均耕地仅有1.39亩 (折合0.09hm2) , 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40%[1]。相对于耕地面积的有形减少而言, 耕地质量的下降是隐性的,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但其影响绝不亚于耕地数量减少, 耕地质量的变化正在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由此, 质量管理成为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加强质量管理是回归土地管理本质内容的客观要求。其中,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的管理, 对于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耕地质量的含义
《辞海》中将耕地解释为“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耘的土地, 包括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3年的土地”。综合以上, 耕地是一种特定的土地,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是人类开垦之后用于种植农作物, 并经常耕耘的土地, 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3]。
耕地质量是多层次的综合概念, 是指耕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总和, 相应地耕地质量内涵包括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四个方面[4]。具体而言,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 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 耕地的土壤质量是耕地质量的基础;耕地的空间地理质量是指耕地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空间区位等环境状况;耕地的管理质量是指人类对耕地的影响程度, 如耕地的平整化、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平等;耕地经济质量是指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 是耕地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和管理质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反映耕地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5]。
2 耕地质量监测现状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耕地土壤质量监测的国家[6]。
美国每5年进行一次土壤、水分及相关环境资源的自然资源调查 (NRI) 。美国在30年代 (黑风暴后) , 于1934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 其实质也是一次与土地质量有关的调查。
澳大利亚也开展了以耕地或者土壤质量为对象的动态监测活动[6,7]。
我国已经开展了2次 (1958, 1979) 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 并在1985年开始了全国耕地土壤监测工作[8], 多以省或生态区为单位, 利用长期定点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012年发布《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 (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文件。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监测工作逐步进行。
3 耕地质量监测的必要性
3.1 保障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耕地质量具有动态变化性, 人们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动态监测, 试图发现耕地质量退化的征兆, 为保护耕地采取措施。但是只有通过长期的监测, 才能发现并总结出耕地质量退化的征兆, 洞悉其中的机理, 为提前发现耕地质量退化的潜在威胁提供支持。通过动态监测, 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规律和特征, 力图预测一定时期内耕地质量变化的方向与变化程度, 结合作物生长发育要求进行调控, 从而避免耕地退化, 实现耕地质量的维持和提高, 保障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3.2 基本国情的需要。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农业必须提供足够的农产品, 满足社会需求。而农业生产需要系统积累耕地质量和土壤资料。通过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 发挥区域优势, 确保国家食物和生态安全。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 进行耕地生产能力和耕地质量年度报告, 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支撑, 为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奠定基础。
3.3 耕地质量管理的需要。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摸清地力水平是实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 以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等工作成果为基础, 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 对耕地质量变化作出分析与评估, 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通过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管理体系, 形成质量监测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将耕地质量监测日常化、制度化, 进一步促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 有效遏制耕地质量下降势头。
4 耕地质量监测的方法和内容
4.1 耕地质量监测方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资料来源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遥感资料, 另一种是定位监测资料。
4.2 耕地质量监测内容
4.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化验与分析。
监测点的土壤样品取样方法按照土壤农业化学试验分析方法进行, 风干后化验。土壤样品的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容重、密度、孔隙度、机械组成、团粒结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及重金属含量等。
4.2.2 植物样品的采集、化验与分析。采集每一茬植物样品, 测定植株样品的鲜重、干重及生物产量, 化验其全氮、全磷、全钾等含量。
4.2.3 有机肥样品的采集、化验与分析。
对每一种生产中使用的有机肥进行抽样化验。检测项目包括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铅、镉、汞、砷、铬等重金属元素有效含量。
4.2.4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化验与分析。采集监测点内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验, 检测项目包括硝酸盐和重金属等含量。
5 结论
耕地质量监测的目标是及时准确掌握耕地质量变化, 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利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数据, 建立基于GIS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进而建立土壤模型和分析系统、耕地质量管理决策系统、预警系统,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发布全国主要农业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分析和研究报告, 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龚子同, 陈鸿昭, 张甘霖等.保护耕地:问题、症结和途径——谈我国1.2亿公顷耕地的警戒线[J].生态环境, 2007, 16 (5) :1570—1573.
[2]倪绍祥, 刘彦随.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 1998, 18 (2) :83—85.
[3]段武德, 陈印军, 翟勇等.中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集成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1.
[4]沈仁芳, 孔祥斌, 汪景宽等.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J].土壤学报, 2012, 49 (6) :62.
[5]陈印军, 肖碧林, 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7) :3557-3564.
[6]陈百明.加拿大耕地质盆监测概述[J].资源科学, 1996, 2.
[7]伍育鹏.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研究设计[J].国土资源导刊, 2004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