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现状

2024-10-14

耕地保护现状(共12篇)

耕地保护现状 篇1

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但是中国的耕地也是被滥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行政执法部门监管不力及政府部门之间权责不分所致。

1 我国耕地保护现状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比较匮乏, 虽然我国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来保护耕地, 但部分地方政府还是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完全无视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我国耕地保护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耕地面积锐减

据对全国部分特大城市卫星遥感资料的量算, 近十年来部分特大城市的主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了。此外, 我国小城市用地增长更快, 城市发展自然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 但是, 问题在于许多城市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 只考虑降低开发成本, 不注重挖掘现有市区的发展潜力, 一味追求向郊外发展, 结果造成大量良田被城市新区吞占。另外, 在缺乏认真规划的情况下, 轻率采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战略也加剧了城市占地失控现象。

此外, 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已经客观地形成了鼓励地方多占耕地的机制。占用土地的收益, 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留在地方, 极大地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占地动机, 很多地方政府甚至通过低价征用农民土地, 高价转让从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1.2 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

我国的耕地保护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特别是没能正确引导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而地方政府又是以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可以说, 地方利益作祟是导致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失控的根本症结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权限不断扩大, 地方利益也不断强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不再是一切照办, 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这一基本国策难以尽心尽力。有关法规本来应该起到调节市场经济力量、控制耕地的作用, 但是由于忽视了地方政府对地方利益的追求, 使得管理者本身就有主观违法的意愿。加上法律本身存在漏洞, 使地方政府及有关投机者有空可钻。

1.3 立法滞后

我国现行土地方面的法律主要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 且多以行政方面的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虽然对土地方面做了规定, 但是这些条文还是极为有限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虽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但是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行政色彩过于浓厚, 其主要侧重于土地审批程序。直到90年代初, 我国才制定了土地出让、转让外商用地及土地税金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实际上, 我国关于土地的保护还是极为乏力的, 与国际上的差距较大。当前土地被随意占用和开发、价格失控、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与立法有必然的联系。

2 我国耕地保护对策

2.1 完善现有政策和体制

2.1.1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管理

禁止占用耕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禁止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 在耕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不符合耕地质量要求, 不宜于耕作的耕地,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转化为农业内部的牧、林、渔地资源, 既实现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 又避免了优质农田资源被结构调整, 有效地保护有限的优良土地资源, 同时也可增加农民收入。

2.1.2 建立农业补贴制度

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保护农业资源和提高农业收入的政策之一。建立耕地专项补贴, 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方面以市场经济价格和政策向耕地倾斜, 平衡因管制带来的发展机会不平等, 提高农民投入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利用补贴的间接作用, 通过生产费用、资金、课税条款、银行信贷政策等进行管理, 引导社会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2.1.3 建立耕地监管检查机制

以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为依托,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耕地动态监测网, 及时掌握辖区内耕地面积、利用条件、质量要素、责任落实的变化情况, 登记并逐级上报。利用航测、卫星遥感技术对耕地进行动态监测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建立耕地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机制, 加强对耕地保护监督力度, 发现问题可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2.2 法律方面的对策

2.2.1 完善土地经济法律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 其核心就是土地规划。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行政手段调节土地关系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较多地停留在各项用地指标的层层分解、下达上, 实行的是以资源为导向的土地规划方式。因此, 在“土地规划”的立法思路和制度规定上存在着诸多不足, 建议立法应在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1) 强化土地规划的法律效力, 着手制定“土地规划法”。在我国土地法律制度中, 土地规划的龙头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 表现在将土地规划仅作为行政机关土地管理的一种手段, 不具有法律效力, 这样就使土地利用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一些城市在编制土地发展规划时, 盲目追求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 造成城市建设与农村耕地保护相冲突, 规划部门盲目批地, 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导致土地供应总量失控。

从理论上说, 土地利用规划应是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土地管理权的最高量化依据和宏观指针, 立法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因此, 有必要单独制定“土地规划法”, 将以往行之有效的土地规划政策、法规集中统一于“土地规划法”之中。

(2) 以科学思想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强化其可操作性。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 应突出规划的科学性,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含量, 以减少规划的成本, 提高规划的适用性。

2.2.2 建立农地发展权制度

农地发展权是西方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农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公共利益而设定的一种权利。在我国, 可把“农地发展权”设定为一种农地可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 这种权利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定和设立, 是所有农业经营者都应当参与分享的权利, 它独立于土地承包经营权, 也不完全属于某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的范畴。

(1) 农地发展权处置问题

在我国, 农地发展权是归属于农民集体或者是由国家持有。按照目前实际, 用地者购买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所付的价格与政府从农民手中征地所支付的征地价格的差额, 实际即为农地非农建设发展权的价格。从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征地制度改革导向来看, 农地发展权归农民所有更为合理。

(2) 农地发展权流转运作

在具体农地发展权运作方式上, 采取农地发展权市场交易方式较为合理, 但这种交易受到政府土地规划和优先购买权的绝对控制。这种运作的具体步骤为:首先, 国家依法对土地产权进行清晰地界定, 在土地所有权上增设农地发展权, 允许农地的发展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其次, 依法界定农地保护区, 并严格禁止在这些区域内进行非农土地开发活动;其三, 根据立法允许农地保护区的发展权向可发展区流转, 依法允许开发者在国家规划控制和计划控制下到农地保护区购买“冻结”的发展权, 而不是购买额外的土地, 形成一个交易成本低的发展权价格, 但政府可根据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通过调整农田保护区与可发展区的面积比率每年调节可转移发展权的价格。

在农地转用和土地转移后, 土地产权关系根据需要可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土地所有权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 并由政府直接向购买土地发展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建设用地者发放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形成“一种产权、一个市场、一套政策”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另一种方案是, 在形式上继续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 并设立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期限、内容、效力, 市场价格相当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直接进入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进行流转, 形成“两种产权、一个市场、一套政策”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对于农地发展权转移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 当地政府有权获得一定比例, 但收益必须严格限定用途, 应主要用于农用地开发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农村社会保障。

2.3 其他方面的保护措施

为了严格地保护耕地, 土地管理法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作出若干特别规定, 包括:应当采取措施, 改良土壤, 提高土地肥力;节约使用土地, 能利用荒地、劣地的, 不得占用耕地、好地;禁止破坏耕地, 防止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污染土地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 对已闲置、荒芜的耕地采取严厉的措施;鼓励合理地开发未利用土地;鼓励土地整理, 改造中、低产田, 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使土地遭到破坏的, 应当进行复垦, 优先用于农业。这些规定是将实践中证明了的有效措施上升为法律, 以更有力地保护耕地, 对一些破坏、浪费土地的行为列为法律禁止的事项, 加大保护耕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谭文兵.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9, (1-2合期)

[2]李宏.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J].改革论坛, 2004, (11)

[3]吴晓芳, 陈美球等.我国耕地保护机制现状与对策思考[J].国土资源管理, 2008, (2)

[4]刘学功, 袁顺全.我国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许昌师专学报, 2002, (9)

[5]肖立.基本农田保护中若干问题及对策[J].经济工作, 2005

耕地保护现状 篇2

摘要:耕地资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保定市耕地资源的现状与变化原因,耕地资源保护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阶段耕地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作者:杨静许月明

机构地区: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出处:《农村经济与科技》第10期28-29,共2页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

关键词:耕地资源 经济建设 耕地保护 耕地资源 资源现状 保定市 保护对策 国家粮食安全 经济建设 资源保护 农民问题 耕地保护

探析耕地保护的耕地管理新形势 篇3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管理;土地管理、新机制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耕地保护指的就是利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措施和手段,保护耕地的质量和数量。近年来,我国由于非农业的建设占用而使耕地减少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40%左右,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将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威胁。另外,耕地保护片面强调数量平衡,不重视或根本不考虑质量平衡或生态平衡,也导致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错位、经济效益低下、生态效益多呈负面的局面,因此协调保护耕地与经济、生态之间的关系,提高耕地保护绩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也是当务之急。

2概述

2.1国家保护耕地的原则

耕地中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国家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来执行。我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的数量和面积。耕地一旦被征用,都要给被征收者相应的补偿。表面看只是保护农民利益的一种方式,但实质上也是保护耕地的一种手段。

2.2保护耕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耕地保护是国家实行长期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通过立法强化土地管理,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方向。

②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旦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就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

3当前在耕地的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耕地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①保护耕地意识淡薄,没有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和保护的激励机制。

②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上就不高。我国土地受偿的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受偿,但是有的失地农民并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却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不到生产和生活的保障。

③缺乏对耕地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操作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出现占用、买卖等非法转让土地和越权审批、或先征后批、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占地的现象,导致农村土地流失。

3.2缺少土地利用整体规划

我国和各个地区尚未形成整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保护规划措施,对土地的使用特别是耕地征用的随意性较大。一些地方不按照实际情况,随意扩大城市规划范围,并且更改耕地位置和调整农业结构,违反规划和计划批地、用地,缺乏对征用土地用途的管控,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与浪费。

3.3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

对于建设占用耕地我国往往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方式来补充耕地。但是目前不论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还是土地整理措施,其补充的耕地在质量以及生态方面,与其所占用的耕地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3.3征收导致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推进,征收工作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征收工作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收益,提高土地的使用税费,将土地低价转让,这就导致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这种不合理的征收工作不仅难以对耕地实现有效的保护,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4耕地后备资源贫乏,隐匿虚报耕地实有量

我国现仅有约2亿亩耕地后备资源,即使这些可开垦成的耕地得以实现,人均耕地也不足1亩。有些边远地区的乡镇以及农垦系统和军队农场之中,他们实有耕地面积大,而填报统计数量小,隐匿一部分耕地不报。

4在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和管理对策

4.1建立统一的耕地管理机构,使耕地管理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和充实

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出现土地不合法转让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好完善的分级规划管理制度,根据国土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要对耕地管理好、利用好,通过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机构和体系,这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应用是非常关键的。

4.2全面提高保护耕地意识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保护耕地有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家为保护耕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二者都明确规定保护耕地,并建立了保护耕地的奖惩制度和征收补偿制度。

其次,政府要执法必严,严格按法律和规定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护耕地最终还是要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各种途径向市民、村民宣传。

4.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为避免不按规定使用土地征用权以及不按流程办事的问题出现,应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土地的不同区域归属、规划与使用方向,建立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制,并明确责任,制定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4.4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

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大对破坏耕地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耕地的行为。尽量减少耕地闲置现象的出现,帮助那些不能务农的农民办理转让手续,让耕地物尽其用。防止耕地违法转为非耕地现象的发生,防止挪作它用的现象发生,做到占补和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和利用。

4.5重视耕地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再利用

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坚持不懈地加强土地管理。因此,在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时,一定要建立耕地表层土壤保护和再利用制度,保证耕地的再生产力。当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后,至少要将耕地表层土壤20厘米取出再利用,并在生态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对贫瘠土地进行再造。这项工作可以结合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的一项内容。

4.6生态环境措施

实行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加强工业污染管理。各级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严重污染耕地环境和破坏农业生态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必须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停、并、转,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新方式。

5结语

总之,土地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是维护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必须要立足实际从根本上转变耕地的发展方式,并从生态、法律,行政制度层面做好耕地保护的工作,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1-5.

[2] 陈桂坤,张蕾娜,程锋等.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2):39-43

双辽市耕地保护现状分析 篇4

双辽市位于东北123' 20''—124' 05''—44' 05'' 之间, 南接辽宁省昌图县和吉林省梨树县, 东邻吉林省公主岭市, 北靠吉林省长岭县, 西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后旗。东西最宽62 公里, 南北最长89 公里, 幅员面积3097.34 平方公里。

二、2014 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

2014年,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省、市国土等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政策, 以加强日常管理为基础, 以强化耕地补充为重点, 以执法监察为保障, 认真履行耕地保护责任制, 确保了全市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把保护耕地落到实处。划定了22 个保护区, 639 个保护片, 4780 个保护块, 保护面积113502.6 公顷, 保护率达到85% 以上, 并设立高标准永久性保护标志牌20 块, 其他保护标志牌120 块, 予以公告, 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块建立图、表、册。

(一) 目标落实情况

1. 耕地保有量有增无减

通过变更调查, 2014 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为309734.24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8530.87 公顷, 占总面积的60.87 %。相比2013年的188283.73 公顷增加了247.14 公顷, 2014 年耕地减少55 公顷, 其中建设占用39.53 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15.47 公顷。2014 年, 耕地增加350.6 公顷, 其中土地整理增加326.27 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24.33 公顷。

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

2014 年我市耕地保有量133806 公顷, 划定基本农田117593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率87.88%。全市有基本农田的各乡镇村社均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 开展了基本农田检查工作, 针对薄弱环节, 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 部署工作任务, 安排落实工作措施。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执行

2014 年我市经依法批准征转建设土地共占用253.2532 公顷土地, 其中占用耕地152.4643 公顷, 补充耕地152.4643 公顷;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杜绝了违反规划用地和超计划批地情况的发生。

4. 全市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2014 年上级共批准我市农用地转用9 个项目 (批次) 用地, 批准占用耕地152.4643 公顷, 目前已补充耕地152.4643 公顷, 全部为“先补后占”。涉及耕作层土壤剥离项目5 个, 面积151.3715 公顷, 已全部制作耕作层土壤剥离方案。

5. 目标考核严格落实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地方党政年度绩效考核, 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 开展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市政府和各乡 (镇、街) 签定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 明确了每个乡 (镇、街) 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建立了耕地保护的指标量化制。

6. 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 我市耕地面积188530.87 公顷, 全部为中等地。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规划田1686.67 公顷, 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3333.33 公顷, 施用有机肥面积53333.33公顷, 秸秆还田面积46666.67 公顷。

(二) 主要做法

1. 落实耕保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全市耕地保护工作的管理, 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双辽市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印发了《双辽市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 并层层签定责任书, 把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逐级分解到乡镇街、村组和农户, 并将耕地保护落实到具体地块和相关责任人, 确保国家土地管理法规落到实处。

2. 严格执法监察

按照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国土资源监察方针, 设立动态巡查工作机构, 全面推行动态巡查制度, 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在具体案件查处工作中, 坚持政府牵头, 国土、公安、法院、规划等单位共同参与,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确保查处纠正到位。

3. 强化耕地补充

坚持将土地整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加大耕地补充力度,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在认真实施占补平衡项目的同时,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加强重大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 并进一步完善了农、林、路、井、渠等基础设施, 提高了耕地质量。

4. 注重法规宣传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和“12•4”法制宣传日, 采取设立咨询台、制作过街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召开耕保会议等形式, 大力宣传国情国策和耕地保护法规政策, 增强了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意识。坚持将耕地保护宣传工作深入到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

耕地保护管理讲义 篇5

宅基地管理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包括村庄和集镇)村民经依法批准,用于建造住宅(包括住房、附属用房等)的集体所有土地。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居民及少数城镇居民为建造自有房屋对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分为两种: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城镇宅基地使用权。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宅基地

1、必须持有本乡(镇)场农业户口的农民;

2、子女达到法定年龄结婚确需分户,而宅基地不够标准的;

3、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新居民点需要安排宅基地的农民;

4、需要分户,年龄满20周岁而又无宅基地的农民。

5、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没有宅基地的;

6、因发生或者防御自然灾害、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需要搬迁的;

7、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使用宅基地:

1、户口不在本乡镇的;

2、申请人未满20周岁的;

3、原有宅基地面积超过规定标准50%以上的;

4、将原有房屋出租、出卖、赠与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他人或将住宅改作他用的;

5、法律、法规规定其他情形的。

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使用权证或有关批准文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宅基地:

1、为实施村镇规划进行村庄改造需调整使用和进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占用的宅基地;

2、农村村民违反“一户一基”(因继承等合法取得的两处以上宅基地除外)的规定,修建房屋依法拆除后的宅基地;

3、农村村民户口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后遗留的宅基地以及农村五保户去世后腾出的宅基地;

4、自依法批准之日起,满两年未建的宅基地(不可抗力因素等特殊情况除外);

5、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收回的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初始登记办理程序

一、申请

二、辖区所初审

三、局相关科室审查

四、分管领导审核

五、主管领导审批 立、登记发证

七、资料归档

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初始登记资料清单

1、符合申请、办理宅基地条件的,由申请者提出书面申请(提供不了原件的,需提供复印件,附:村委会、乡政府、国土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并加盖公章;市规划局收文件);

2、《农牧民住宅用地审批表》原件一份;

3、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平面规划图和“关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通知”红头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4、土地登记申请书(机打;申请人在表的最后签章;通讯地址需填写到村、组、门牌号;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

1、村委会、乡政府批准意见;

2、宅基地公示单;

3、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证号及文件、文号;

4、本村农业常住户口;

5、缴费票据”);

5、地籍调查表(邻宗地签字、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6、用地红线图三份(手工制图,需将周围明显地物准确标注,点之距标清,保持图纸整洁;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邻宗地使用者需在红线上签章,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需所里出具说明加盖公章;测量员、绘图员不得遗漏);

7、宅基地公示单(需盖村委会、国土所公章);

8、户口薄(提供户主首页及宅基地使用者的户口页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宅基地使用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第二代身份证需复印正反两面));

9、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申请者本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

11、工本费复印件

农村宅基地变更登记办理程序

一、申请

二、辖区所初审

三、局相关科室审查

四、分管领导审核

五、主管领导审批 立、登记发证

七、资料归档

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变更登记资料清单

1、转让行为合法的,由转让者和受让者提出书面申请;

2、《农牧民住宅用地变更审批表》原件一份(填写新的土地使用者情况);

3、原土地使用者持有的若为老《宅基地使用证》(绿本)的,需由新的宅基地使用者补办《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变更登记时一并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平面规划图和“关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通知”红头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原土地使用者持有的若为《集体土地使用证》(红本)并已办理过规划手续的,可直接办理变更登记。

4、土地登记申请书(机打;双方在表的最后签章;通讯地址需填写到村、组、门牌号;申请登记的依据详见“土地登记申请书模版”中的内容);

5、地籍调查表(邻宗地签字、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6、用地红线图三份(手工制图,需将周围明显地物准确标注,点之距标清,保持图纸整洁;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邻宗地使用者需在红线上签章,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需所里出具说明加盖公章;测量员、绘图员不得遗漏);

7、宅基地公示单(需盖村委会、国土所公章);

8、户口薄(提供户主首页及宅基地使用者的户口页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宅基地使用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第二代身份证需复印正反两面));

9、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申请者本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

10、原宅基地使用者书写保证书,内容大致为:

1、出卖宅基地的理由?

2、本人现将宅基地转让给他人,我夫妇保证不另再申请和购买宅基地,若违反,我夫妇无偿的将违反规定而多占的宅基地交回当地村委会,所办理的土地使用证也自行作废。

11、原土地使用证、红线图和转让协议、主要证明材料的原件;

12、原土地使用者身份证复印件;

13、工本费复印件

国有农用地

国有农用地各项规费的收取标准、依据

科目:其他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租赁金)、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工本费、测绘费

依据:《关于公布库尔勒市农用土地基准地价即国有农用土地租赁金标准的通知》(库政发〔2006〕18)号)

《关于印〈发测绘工程产品价格〉和〈测绘工程产品困难类别细则〉的通知》(国测财字〔2002〕3号)

(新计价房〔2001〕500号)

标准:开发期在五年内(含五年)的土地按30元/亩﹒年标准收取;开发期在六到十年(含十年)的土地按50元/亩﹒年标准收取;开发期十年以上(不含十年)的土地按100元/亩﹒年标准收取。

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工本费 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7.5元/公顷、国有土地使用证30元/本。测绘费20元/亩

国有农用地初始登记办理程序

1、土地使用者书面申请;

2、辖区所初审;

3、规划耕保科审查;

4、如未办理《水土开发许可证》的转交执法检查大队处理后转地籍科审查,办理《水土开发许可证》的直接转地籍科审查;

5、分管领导审核

6、主管领导审批

7、登记发证

8、资料归档

国有农用地初始登记资料清单

1、土地使用者申请报告(由本人书写,需注明何年开垦、土地坐落等)

2、政府批文、名单、公告、土地登记审核结果的复印件

3、土地登记申请书(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政府批复文号;申请人在申请表的最后签章)

4、地籍调查表(机打;邻宗地、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5、土地登记审批表(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政府批复文号)

6、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法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上;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需复印正反两面)

7、用地红线图三份(必须由局制图室核实后出图;现状、周围地物和四邻需准确详细,确保无纠纷;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邻宗地使用者在红线上签章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所里需出具说明加盖公章;国土部门指界人、测量员、绘图员不得遗漏;四邻签章需有土管员在场,见证签字的土管员需在红线图的右下角签字,暨:界线签章见证人:×××)

8、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三份

9、缴费票据(需提供测绘费、土地补偿费、权属调查费、工本费、2004本和之后的租赁金原件及复印件,提供不了原件的,由所里核实,并在复印件上注明是否与原件一致,加盖公章;休耕地需提供水务局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10、所里证明、保证书(所长签字加盖公章)

国有农用地变更登记办理程序

〔转让、赠予、继承、法院执行、土地使用者姓名变更、年检换证,均按变更登记办理〕

1、土地使用者书面申请;

2、辖区所初审;

3、科室审查;

4、分管领导审核

5、主管领导审批

6、登记发证

7、资料归档

国有农用地变更登记资料清单

转让、赠予、继承、法院执行、土地使用者姓名更正、年检换证时面积变更的均按变更登记上报资料

1、申请报告(由转让人和受让人各书写一份);

2、原土地使用证、合同、红线图和转让协议;

3、土地变更登记申请书(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变更的理由或转让协议和原使用者情况、土地基本情况、证号和缴费票据;转受双方在表的最后签章);

4、土地变更登记审批表(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土地权属来源需填写变更的理由或转让协议和原使用者情况、土地基本情况、证号和缴费票据);

5、地籍调查表(机打;邻宗地、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6、用地红线图三份(必须由局制图室核实后出图;现状、周围地物、四邻需准确详细,确保无纠纷;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在四至100米以内的邻宗地使用者需在红线上签章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所里需出具说明加盖公章;国土部门指界人、测量员、绘图员签名不得遗漏;四邻签章需有土管员在场,见证签字的土管员需在红线图的右下角签字,暨:界线签章见证人:×××);

7、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三份(使用年限和起始、终止日期不变);

8、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法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需复印正反两面);

9、原土地使用者身份证复印件;

10、缴费票据复印件(需提交原发证当年的租赁金至2008租赁金、缴纳契税第四联原件,测绘费,权属调查费、工本费复印件和超面积的土地补偿费、租赁金,复印清晰并按排放;休耕地需提供水务局合同原件和复印件;一宗地转让给多户的缴费情况,所里需列清单说明);

11、变更后面积超过原使用面积10%的,需调查土地来源,来源合法的,需上报政府审批;

12、一宗地转让给多户的,每宗地的资料均需提供土地使用证和红线图的复印件,缴费票据需复印齐全。

耕地保护

1-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又分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

1-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1-3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

1-4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不得占用的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

2-1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1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保护耕地法律制度,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法律措施。3.耕地保护具体措施: 3-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3-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4.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的几方面:

4-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4-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5.永久性基本农田

5-1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依据。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因此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要求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5-2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意义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3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保护措施:

5-3-

1、实行基本农田用途管制,永久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性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5-3-

2、定人、定责实施保护,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做到县级有领导小组,乡镇有保护专班,每村有协管员,小组有信息员、户户有责任明白卡。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重点巡查,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追究,按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不仅追究本级责任,而且要追究上一级责任。

5-3-

3、加大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建设力度。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力求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

5-3-

4、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资金。

6.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不准”、“六不报批”和“六项制度” 6-1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6-1-1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 6-1-2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

6-1-3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6-1-4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6-1-5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6-2基本农田保护“六项制度”

6-2-

1、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6-2-

2、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6-2-

3、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6-2-

4、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6-2-

5、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6-2-

6、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

6-3“六不报批”

6-3-1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

6-3-2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 6-3-3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

6-4-4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 6-3-5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6-3-6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设施农用地

一、定义和范围:设施农用地定义: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2007),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设施农用地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

2、规模代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等; 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

2、仓库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用地;

4、各市国土资源根据本地实际对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做进一步规定。

二、分类管理:

1、管理方式: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农业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

2、用地规模: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3、设施农用地范围: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4、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核:

1、经营者申请。

2、乡镇申报。

3、县级审核。(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由农场提出申请,报农场主管部门初审后,送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1、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管制。

2、建立设施农用地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

3、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

4、严肃查处设施农用地中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农用地、宅基地填报中出现的问题:

1、名称(姓名):必须以身份证或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名称为主。常出现的错误为:土地使用者名称或单位名称填错。

2、身份证号:常出现的问题是:身份证号错误或粘贴过程中出现原信息未改。

3、土地座落:经常出现的错误为: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审批表中的土地座落不一致,原因为。

4、面积:偶尔出现的错误:平方米折合亩时出现面积不一致。

5、初审意见:常出现的错误:名称或土地证号、文件号填写有误(原因是粘贴过程中原信息未改。)

6、申请人签章:申请人本人自己必须签字按手印。

7、租赁合同:问题常出现在租赁年限:填写租赁年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农用地变更的租赁年限以初始登记确定的租赁合同终止时间为准。如果原证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租赁年限应该是原办证时间加三十年来定。

2、已办理水土开发许可证的农用地的租赁年限按办理水土开发证时间加三年再加三十年来定。

3、农用地初始登记的租赁年限以第一次缴费时间加三十年来定。

4、合同签订时间前后要一致

8、地籍调查表:常出现的错误:邻宗地签字按手印与图纸上不一致。地籍调查表中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地籍勘丈记事上必须由两个人签字。

9、图纸:所有邻宗地必须签字按手印,指界人、经办人、测图员、绘图员都要填全。

10、票据填写:如土地使用者有两宗以上的地,开票时要逐宗进行填写,不要把数宗地合在一起开票,发票复印件必须与原件一致,国土所负责人要签字盖章。不慎丢失了农用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宅基地使用证,如何补办?

1、丢失了农用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使用者应及时登报挂失(若红线图或租赁合同也丢失要一并挂失),再持报纸到规划科登记,由地籍科核对土地登记信息,出具《注销公告》后再次登报注销其土地使用权(登报费用由土地使用者负担),登报一个月后,无利害权利人提出异议的,由局测绘队收取测绘费并重新出图,辖区国土所填报登记资料,同时收回原证所附带的用地红线图及租赁合同,收取权属调查费、工本费及所欠的土地租赁金。

2、丢失了农村宅基地使用证或集体土地使用证的,应及时登报挂失(若红线图也丢失要一并挂失),若发证时间较早而没有登记信息的,按初始登记办理;若有登记信息的,由规划科查实后,出具《注销公告》后再次登报注销其土地使用权(登报费用由土地使用者负担),登报一个月后,无利害权利人提出异议的,由辖区国土所填报登记资料,收取工本费,同时收回原证所附带的用地红线图。

用地者不慎丢失了缴费票据,如何解决?

用地者到辖区国土所申请查询所丢失票据的缴费日期、票号和缴费金额并记录,然后持当事人身份证和“调阅档案申请报告”经局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到档案室调阅票据存根(需缴纳相关调阅费用)。票据复印后,加盖“与原件无误章”。

对拒不缴纳国有农用土地租赁金如何处置 对未缴纳国有农用土地租赁金的国有农用地实施休耕、停止供水和供电”。对办理了土地登记而无故不缴纳土地租赁金的,可依据《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诉,连同滞纳金一起追缴。连续两年未缴纳土地租赁金并未按时年检的,申请注销其土地使用权。

中国的耕地保护制度 篇6

人多地少的国情,使耕地成为我国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保护。耕地保护的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即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环境污染,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一项基本国策。耕地保护,涉及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生态等很多方面,事关中国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之大事,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的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严格划定、特殊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作为一种十分重要又稀缺,且很难再生的资源,其数量有限、位置固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人类对它的依赖和永续利用程度的增加不可逆转,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吸纳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就业。耕地成为一些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维持生计的重要“心理底线”。严格保护耕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耕地作为稀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不仅有经济社会功能和相应价值,更具有生活和生态功能。保护耕地,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已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管控,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二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省级人民政府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三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四是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各级政府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五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六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应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七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八是土地税费制度,建设占用耕地,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对于闲置、荒芜耕地应缴纳闲置费;征用城市郊区菜地,应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应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应缴纳耕地占用税。九是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都要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耕地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 篇7

1 耕地生态保护现状

1.1 耕地污染程度加剧

据报导, 目前个别地方仍然很看重短期经济利益, 以不惜牺牲耕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 将不经环保处理的超标有毒有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直接向江河、湖泊, 甚至农田灌溉渠道进行排放, 严重污染了耕地。此外, 在农业生产上许多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 (包括化学除草剂) 来增加粮食产量, 农药和化肥施用量普遍过大, 是造成耕地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增加了耕地有害物质的积累, 严重的导致耕地板结, 影响了耕地质量。在人们普遍追求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今天, 上述现象对耕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必将影响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2]。

1.2 耕地质量退化

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以来, 许多农民在承包地上一直没有或很少施用农家肥, 这种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 土壤有机质得不到更新补充。相反, 化肥农药在土壤中的日积月累, 加速了对土壤的污染, 造成土壤性质日益恶化。

1.3 城市建设的威胁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大量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一时难以就地处理, 便被运往郊区乃至农村的田间地头。不但非法侵占和蚕食农村土地, 同时也在污染着耕地。

1.4 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发生

对土地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加之过度采伐和无序开荒,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也成为耕地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原因[3]。

2 耕地生态保护对策

加强耕地保护, 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 是关系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对耕地生态的破坏, 直接影响着我国耕地的总量和质量。因此, 应把对耕地的生态保护作为国土资源重要工作来抓, 并研究和推出保护对策。在立法上, 尽快出台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对土地利用环境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 对不良的环境影响及时做出调整, 从而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目前, 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区、草地、水土保持、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森林、湿地等进行有效监测与管理, 建立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4]。

2.2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加强现有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调整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友好型”的产业, 最大限度地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坚持“封育为主, 宜治则治, 宜荒则荒”的原则, 对于那些已经弱化或已经退化的生态功能区尽快恢复与重建生态功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制订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政策, 研究、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行政、法律制度体系。

2.3 加强水土保持

加强退耕还林工作及基本农田水利建设, 落实水土保持相关政策, 坚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 在考虑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具体治理时可以大流域为骨干, 以小流域为单元, 杜绝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建立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加强交流合作, 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

2.4 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对农业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有效监管, 及时抢救收集, 建立保护示范区或示范点;推行旱作农业及生态农业等保护性耕作制度;建立健全有关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机制和法律, 推广关键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采用清洁技术进行生产,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检测、评价及预警系统, 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安全管理, 创建具有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及品牌[5,6]。

2.5 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结合建设“生态县”的发展目标, 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工程, 重点保护主要河流的上游林区, 保护全县的天然林资源。通过调整林业种植结构, 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此外, 还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需求的同时, 加快实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2.6 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通过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 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水质污染的防治, 加大重点河流、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力度,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提高污水处理率, 加大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对环境生态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

参考文献

[1]袁露影, 朱红梅, 黄河, 等.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12 (5) :148-150, 154.

[2]王春艳, 任家强, 胡弘.北票市耕地保护对策建议研究[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2 (3) :43, 45.

[3]邵小宝.耕地保护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0) :5-7.

[4]李科威.论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与策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3) :111.

[5]程向红.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 村庄整治的协调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0) :25-27.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现状及政策建议 篇8

1 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现状

1.1 耕地生态价值认识缺位

耕地作为生态系统, 是所有生态生产型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1]。耕地生态系统在供给人类稳定的粮食和其他生物产品的同时, 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生物生存环境, 形成耕地生态系统特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食物链, 为生物多样性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人类创造了耕地生态系统, 并从中享受收益, 但目前对这一生态系统的价值认识非常浅薄, 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生态系统的价值[2]。

1.2 耕地污染防治中生态补偿缺失

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采取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高能耗的生产方式, 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加, 对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已经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范围, 对生态体系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目前没有相关补偿政策促进农民进行环境友好型生产, 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 这种现状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 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3]。

1.3 耕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

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耕地补偿的规定不合理, 并且土地补偿费相对于土地的增值潜力远远低于土地出让价格。对耕地价值的认识错位, 加之土地使用者对土壤生态价值认识不足, 导致耕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3]。

2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水平和重要程度[4]。

2.1 耕地生态补偿是耕地价值得以保护和实现的重要途径

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 由于缺乏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使得耕地价值体现和保护存在很大问题。因而, 建立耕地生态补偿正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2.2 耕地生态补偿是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形式

通过进行耕地保护, 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但也会造成因为无法改变耕地用途而无法获得更大的效益[5]。因此, 通过补偿保护耕地的农民, 可以调动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正是对他们保护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一种补偿。这显然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 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2.3 有利于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我国正在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然而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因此, 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通过提高耕地使用成本, 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 完善我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

3.1 探索建立耕地转用生态补偿机制

当前的耕地征收制度没有考虑耕地的生态价值, 需要进一步完善耕地征收制度, 探索建立耕地转用生态补偿机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导致耕地生态价值的丧失, 因此耕地征收制度必须将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以此提高征收补偿的标准和门槛, 从而遏制随意征收耕地的行为, 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同时, 可以设立耕地转用生态补偿基金, 实行专款专用, 将该资金投入到其他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改善上, 弥补耕地征收而丧失的生态功能[6]。

3.2 建立健全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立法建设。通过法律确定补偿的主体、范围、对象、标准、方式、补偿资金的来源以及补偿资金的管理机制等, 使生态补偿有法可依, 避免补偿过程中出现责任主体不清、补偿客体不明确、补偿标准不准确、补偿方式不合理等问题, 并可以对市场机制下的生态补偿纠纷进行及时处理, 为生态补偿制度的规范化提供法律依据。

3.3 以项目为依托试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

利用项目管理来进行环境保护, 已被国外证实是农业生态保护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国在退耕还林、测土配方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方面均采用项目支持形式实施生态补偿, 取得了较好效果。可试点一些耕地生态补偿项目, 以项目为依托实施耕地生态补偿政策[7]。同时, 应制定政策, 鼓励和推动环境友好的替代技术和限定性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 对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不规范生产行为进行指导、监督和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3]。

3.4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社会化监管、评估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和评估机构, 仅通过实行本部门上级监督和评估本部门下级的工作。我国可考虑建立一支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机构队伍, 从而保证耕地生态补偿政策的公平合理。队伍的组建上, 要求是由多学科专门人才组成, 可以以一些非盈利的环保组织为基础, 也可以由一些科研院所改制建立, 以实现对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评估[7]。

3.5 建立政府耕地生态价值损失考核体系

将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损失纳入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可以纠正地方政府当前考核机制的缺陷。通过建立绿色GDP账户, 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核算则采用社会、公共政策设计等方法来实现。通过对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损失的核算反映耕地非农化历年变化情况, 并且分析出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形成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衡量体系, 正确地估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也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许恒周.市场失灵与耕地非农化过程中耕地生态价值损失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6) :1366-1371.

[2]车裕斌.论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及其实现[J].生态经济, 2004 (S1) :224-228.

[3]刘尊梅, 韩学平.基于生态补偿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构建[J].商业研究, 2010 (10) :147-150.

[4]霍雅勤, 姚华军.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 2003 (3) :22-23.

[5]CATHERINE B.The Farmer as Conservationist[J].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2003, 18 (4) :206-212.

[6]郑太福.我国耕地征收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从生态系统视角分析[J].法学杂志, 2008 (1) :149-151.

耕地保护现状 篇9

农村宅基地问题, 面广量大, 情况复杂, 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把土地资源定位为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目前, 农村特别是坝区乡镇耕地私调乱换、随意回填、弃耕撂荒, 未经批准即擅自占用耕地违章搭盖建房、少批多占等问题突出。

(一) 在交通便利的地带擅自占用耕地搭建简易设施的现象突出。

(二) 村庄建设规划缺失, 或规划执行困难。 (三) 不批就占、少批多占、甲批乙用等宅基地违法案件普遍存在。 (四) 宅基地隐形交易现象普遍存在。 (五) 一户多宅、“空心村”、闲置土地普遍存在。 (六) 耕地和宅基地管理薄弱, 监管力度不到位。

二、原因分析

(一) 农民对惠农政策在认识上产生误区。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对农民修建自用住宅的收费, 这一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但是农民片面理解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 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只需交纳工本费即可。于是, 农村抢占耕地建房成风。同时, 无偿使用宅基地, 使农民认为耕地保护与己无关, 对土地的重要性、耕地减少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助长了滥占乱用耕地现象禁而不止。

(二) 农村土地管理配套政策滞后。

农民建房收费政策改变以后, 农村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 对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空泛, 而不具备操作性, 具体业务没有配套政策支持, 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操作层面上出现真空, 耕地“占一补一”缺乏政策保障, 使之流于形式, 无法落实。

(三) 鼓励农民建房使用荒地不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农村实际。

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在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水源有限的荒地上建住宅, 不切合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另外, 农民以耕种农田为生, 为方便耕作管理, 也不愿意和不可能把宅基地建在离承包地太远的地方, 大多数农民新建住房极难做到不占耕地。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因地制宜, 制订科学合理的村庄发展规划。

要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制订和编订与本村相适应的村庄发展规划和用地规划。这是合理用地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操作, 避免乱圈乱建,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 耕地保护制度要具体化、规范化。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严格要求, 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一要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地块;二要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三要严格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四要实行基本农田占用复议期制度, 农田占用要公开透明, 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 不当占用要及时纠正;五要尽快筹划和实施大丽路和大羊路两侧的石材加工作坊向新园区集中的工作。

(三)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土地管理中的矛盾问题。

首先, 有必要对近年来违法用地和宅基地现状进行一次详尽的普查, 然后结合实际, 正视困难, 科学客观地分析耕地保护和宅基地管理不到位的根本原因, 梳理出解决困难问题的基本思路, 制定解决困难问题的方案, 依法依规解决遗留问题, 化解已有的矛盾。其次, 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的力度, 村组、乡镇和国土管理部门要紧密联系, 形成合力, 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的力度, 从根本上扭转非法用地现象愈演愈烈的态势。

(四) 严格农村宅基地用地指标的管理。

确保客观公正地把农用地转用指标, 尽量不受干扰地落实到最需要的农户手中, 尽量避免农村集体土地被变相侵占, 要加强对加工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用地的监管, 用地手续程序要依法依规, 严防以各种名义变相侵占集体土地。

(五) 强化乡镇和村组的管理职能是切实维护土地资源的首要关口。

(六) 强化土地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 加大司法机关的执法力度。

一是要切实加强县乡土地管理部门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 发挥村级土地协管员的作用, 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二是国土、建设和法院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执法合力。近两年, 司法强制执行不到位是违法用地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及时做到杀一儆百, 体现法制的严肃性, 就可以有效遏制乱占滥用集体土地的势头。三是要畅通信息渠道, 把违法用地处理在萌芽状态, 减轻土地管理工作的压力和阻力。四是切实加大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对乱占耕地违规建房的, 一经发现, 坚决查处, 做到严格执法, 依法办事, 该罚的就罚, 该拆的依法拆除, 加大处罚力度, 这对于规范农村建房是一项必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王瑞支.我国耕地保护现状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2]王瑞支.我国耕地保护现状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耕地保护现状 篇10

2004年l2月,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为充分发挥乌昌地区在全疆及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作用, 增强乌昌地区的整体实力,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加快发展, 带动全疆经济快速发展, 做出了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 成立乌昌党委, 实施以规划统一、市场统一、财政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加快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来, 乌昌一体化推动了乌昌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乌昌地区已经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1“乌昌一体化”对乌昌地区耕地保护的战略解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乌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乌昌地区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 对耕地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大。首先是经济快速增长, 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乌昌经济区, 使得对农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观赏作物的需求量增加, 进而对耕地的需求量加大。乌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大量的人口定居该区域, 2009年底乌昌经济区总人口达到381.84万人, 其中乌鲁木齐市241.19万人, 昌吉州140.65万人;比2000年的313.71万人增加68.13万人, 平均每年增长6.2万人。如图1所示。人口的增加, 其对粮食的需求也将增大, 要求现有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满足增长的人口的需求。

其次是随着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地改变, 使得传统的种植业发生改变。乌昌经济区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从传统的粮食作物消费结构逐渐转向以水果、肉类、奶类、蛋类多样性消费结构。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耗的粮食89.76㎏, 比2000年增加7.85㎏;鲜菜年人均消耗量96.15㎏, 比2000年增加5.59㎏;鲜乳类年人均消耗量为21.8㎏, 比2000年增加3.36㎏。如图2所示。

消耗的多样化迫使有限的耕地生产除了粮食外还要满足丰富多样的人民需求。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耕地的生产形式将进一步多样化。2000~2009年的10年间, 乌昌经济区共有7534.54hm2的土地转化为果园、人工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等。随着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耕地转变成为果园、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等。

再次, 随着乌昌经济区城镇化的高速推进, 城镇扩展迅速,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加大, 迫使很多区位条件好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从而进一步加大对耕地的需求量。2009年乌昌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64.46%, 乌昌经济区建设用地面积达16.1万hm2, 比2004年增加6700hm2, 2000~2009年这10年间, 乌昌地区共有4015.34hm2耕地转化成建设用地, 平均每年401.53hm2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随着乌昌经济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城镇人口增加、工业规模扩大、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 还需进一步扩大的建设用地, 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大。

2 乌昌地区耕地保护现状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 2010年, 乌昌经济区土地总面积为8902300hm2, 其中耕地总面积726206.07hm2, 占全疆耕地资源的17.61%, 土地垦殖率8.16%。2010年乌昌经济区耕地在各县 (市) 的主要分布情况见图3。

如图3所示, 乌昌经济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昌吉州, 昌吉州拥有耕地62.93万hm2, 占乌昌经济区耕地面积的86.65%, 乌鲁木齐市有9.7万hm2, 占乌昌经济区耕地面积的13.35%。而昌吉州的耕地主要集中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呼图壁县和昌吉市, 分别占乌昌经济区耕地面积的19.64%, 19.48%, 14.91%, 11.18%, 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耕地面积较少。

从地域上看, 乌昌经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乌伊公路沿线的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和昌吉市, 其沿线耕地面积约占乌昌经济区的耕地面积的45.73%。

2.1 乌昌地区耕地数量的保护

2.1.1 耕地总量的变化。

乌昌经济区的耕地总量随着年份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由于2007年耕地面积为393480hm2, 但2008年激增到726206hm2, 为了便于比较, 仅比较1996~2007年的耕地数量以得出总体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1996~2007年乌昌经济区的耕地面积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1996~1999年快速增长期, 接着是1999~2001年缓慢增长期, 再接着是2002~2003年快速下降期, 2003年国家针对当时耕地总量快速减少的局面发出《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耕地制度的通知》, 加大耕地执法力度, 严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使得耕地总量下降的速度得到控制。2004~2007年乌昌经济区的耕地面积恢复增长。

2.1.2 耕地增加的情况。

2000~2009年的10年间, 乌昌经济区共增加耕地26659.51hm2, 途径主要有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和其他增加。10年间乌昌经济区增加耕地的类型中最多的是开发耕地面积, 其增加量为11276.41hm2, 占耕地增加量的42.3%;其次是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 其增加量为9209.5hm2, 占总增加量的34.54%;再次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的耕地面积, 增加量达到5137.87hm2, 占耕地增加量的14.28%;复垦和其他增加耕地面积均十分小分别只有380.81hm2和668.47hm2。2000~2009年耕地增加详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00~2009年, 各种形式增加的耕地量并不连续, 波动性很大, 其主要受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影响。从时段上看, 2000~2002年乌昌经济区耕地增加主要依靠新开发的耕地面积增加, 2003~2009年乌昌经济区加大土地整理的力度, 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依靠土地整理而增加耕地面积。

2.1.3 耕地减少的情况。

2000~2009年的10年间乌昌经济区共减少耕地28612.13hm2。耕地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五类, 即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占用耕地、灾毁减少耕地和其他原因。10年间, 减少耕地类型最多的是生态退耕, 减少耕地面积达15975.65hm2, 占乌昌经济区减少耕地面积的55.84%。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 减少耕地7051.23hm2, 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4.64%, 再次是建设占用, 减少耕地3699.54hm2, 占减少耕地总量的12.93%, 最后是其他因素减少耕地, 减少耕地956.19hm2, 占减少耕地面积的3.34%, 具体情况见表2。

2.2 乌昌地区耕地质量的保护

耕地质量是指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合, 是反映耕地产出水平的一个指标, 表现为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采用的方法一般是耕地的质量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定级。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 对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全疆的耕地质量是1~4等别质量较差的耕地占耕地总量10.63%;5~8等别中等质量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58.89%;9~12等别质量较好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30.48%。乌昌经济区的耕地整体质量与整个新疆耕地质量相比较, 质量相对较高。

同时, 乌昌经济区氮肥、磷肥、钾肥等化学肥料施用量逐年增长, 见图5;乌昌经济区耕地的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昌吉州“十一五”计划投资64.21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 其中中央投资16.08亿元, 地方投资54.11亿元, 主要用于新建枢纽工程、病情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改造工程、节水示范项目、防洪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盐碱地改良工程、末级渠系建设。这些措施使得耕地的总体质量得到提高。

耕地的质量最终反映耕地的产出, 一般耕地质量好的耕地其产出也越高, 反之耕地质量低其产出也会低。乌昌经济区1980年以来粮食单产一直在波动增加, 2000年乌昌经济区粮食单产为5787㎏/hm2, 到2010年则增加达6521㎏/hm2, 耕地总体质量在不断上升。

3 乌昌地区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 乌昌经济区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步伐加快

随着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步伐加快。2000~2009年间乌昌经济区因建设占用耕地3699.54hm2, 乌鲁木齐市城市的东延北扩, 使得兵团农十二师的养禽厂, 乌鲁木齐县的二宫乡、安宁渠镇等近城耕地转变为城市建筑用地。昌吉市的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 以及城市的西扩, 使得大片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随着乌昌经济发展, 阜康工业园区以及准东煤田的大开发, 乌昌经济区建设占用耕地将进一步加大。

3.2 存在着违法用地行为

乌昌经济区乃至整个自治区全区都存在着违法用地行为。在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中, 自治区违法用地486宗, 面积2120hm2。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违法用地宗数达304宗, 面积793.33hm2。乌鲁木齐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为24.16%, 昌吉回族自治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比例为21.3%。两地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比例均超过15%的问责线。

3.3 大量开荒造田使环境问题突出

2000~2009年乌昌经济区增加耕地的类型中最多的是开发耕地面积, 其增加量为11276.41hm2, 占耕地增加量的42.3%。由于大量的开荒使得原本的用来保护生态环境的荒草地、盐碱地、湿地变成了耕地, 而且大量的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 耕作土壤表层因风蚀而变薄, 土壤养分流失较大, 同时还会引起沙尘暴, 使得环境问题突出。

3.4 部分县市未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乌昌经济区2000年以来整体上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并且耕地增加量还有一定的盈余, 但各县 (市) 情况则不一样, 部分县 (市) 占补平衡盈余很大, 而部分县 (市) 则占补平衡缺口较大。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的盈余较多, 分别盈余3708.87hm2、488.16hm2、2670.68hm2。而乌鲁木齐市、木垒县的耕地占补平衡则未实现, 乌鲁木齐市缺口746.5hm2;木垒县缺口196.94hm2。而这些地区的后备资源本来就匮乏, 再加上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在本行政辖区内将无法实现, 或实现的难度将很大, 需要在整个经济区内进行占补平衡。

4 结论

随着“乌昌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乌昌地区的耕地保护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乌昌地区的耕地保护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着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步伐加快, 存在着违法用地行为, 大量开荒造田使环境问题突出及部分县市未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主要问题。

摘要: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大环境以及乌昌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压力下, 乌昌经济区的耕地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我们应该及时抓住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机会调整耕地布局和完善耕地保护机制, 使之既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又能对现有耕地实行有效保护。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质量,耕地占补平衡,乌昌经济区

参考文献

[1]国家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办公室, 国家土地整理重点试验室.中国耕地质量保护研究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7, 313-319.

[2]蒲春玲, 谢应华, 新疆耕地实现占补平衡的管理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 2007 (1) :36-39.

[3]姜帆, 樊晓林, 乌昌一体化成为新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J].经济日报, 2010, 3.

[4]奚秀梅, 段树国, 1990~2007年新疆耕地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9) .

[5]李诚志, 乌鲁木齐都市圈耕地保护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8.

构建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篇11

构建长效机制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核心问题。当前,耕地保护亟需面向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发展用地需求、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等多重目标。在耕地资源总量有限条件下,部分目标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如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与保障粮食安全。但是,只要机制到位,这些矛盾完全可以规避、破解。

体系:各方参与、政府管理、双重路径、多管齐下

理论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需要解决“谁保护”、“谁负责”、“怎介入”、“怎样保”这一系列问题。参考空间、时间、主体等多维视角的耕地保护途径探索,以及国内外耕地保护典型经验,我国的耕地保护应着力构建“各方参与、政府管理、双重路径、多管齐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图1)。

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社会承载、生态服务等众多功能,其公共属性决定了耕地保护责任的共同性。应着力改变当前 “中央政府积极、地方政府消极”、“国土部门积极、其他部门消极”、“农民被动承担、其他主体无关”的耕地保护格局,由“一家管、大家用”转向“大家管、大家用”,使耕地保护成为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耕地承包者共同的理念和目标。为此,需要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既包括各级政府、农村居民,也包括各类企业、城市居民;需要协调各级职能部门,将建设、农业、林业、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管理制度;需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厘清各方主体责任与义务。

耕地资源保护强调各方参与,主要指各方都有耕地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由于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特征,加之耕地保护的个体理性容易造成集体的非理性,客观上需要政府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域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政府建立责任体系完善、保护责任明确、调控措施到位的耕地保护体系,完善耕地保护领域的公共服务;需要明确规范政府调控其他市场主体的方式与途径,切实当好耕地保护代理人角色。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运行规律,需要找准适宜的调控路径,以有效保护并优化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本质上,耕地和基本农田都是一种生产要素,耕地保护与优化利用是耕地资源在部门之间、产业之间、主体之间、区域之间优化配置与利用的过程,遵循生产要素配置原理。那么,如何优化配置耕地资源?公共对策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由“看不见的手”实现耕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其有效性依赖于明细的产权、健全的市场等严格条件;二是政府机制,由政府计划决定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利用程度等内容,其合理性依赖于政策自身的科学性。鉴于耕地保护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需要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有效结合,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容:开源节流、利益激励、政策管理、多方投入

我国人多地少,且水土资源匹配严重错位。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耕地占用压力,迫切需要开展开源节流工作,减少耕地占补平衡压力。

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耕地资源占用——现行《土地管理法》主要围绕耕地保护进行规范,对保护耕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理却存在不少漏洞。如征地和供地的不衔接、低补偿的征用土地制度,现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类型少且不易操作,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招标拍卖制度仍难以全面铺开等等。因此,建议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研究,通过财政税收杠杆、供地审批等可行措施,促使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避免滥占农用地、粗放利用建设用地等不良现象,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

面对经济发展合理的用地需求,寻求和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成为耕地保护当务之急。通常思路是依托农地整理与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和依托改造中低产田、保障耕地的粮食生产用途等措施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根据中科院课题组在山东、河南等地典型调查,农村空心化与村庄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且具有全国普遍性。近些年农村“建新不拆旧”带来耕地占用问题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和推行“一整三还”(即依托村庄整治增地,实现还田、还林、还园)的村庄用地整治增地机制,实施整治增地工程、区域补占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与典型示范工程,可望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为缓解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矛盾开辟新途径。

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在粮食用途与非粮食用途、农用与非农用两种配置之间存在着差异较大的边际净收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农民,都存在将耕地进行非农化使用、获取更高收益的诱致因素,片面倚重地方政府或者农民进行耕地保护,都有潜在的“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风险。这就要求通过经济手段解决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由于进行了耕地保护而失去开发权的农民与地方政府进行补偿,通过开发权转移、税收等方式,使为耕地保护做出贡献的区域与主体得到同步发展,引导各方主体积极保护耕地资源。

地方政府通常以政绩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在农业弱质性条件下,耕地投入粮食或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明显低于城市建设占用所能获取的收益。尤其是,在当前分税制体制下,“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甚至主要的来源,地方政府具有圈占耕地的天然动机。由此,需要采取GDP提成、机会成本税、城乡土地利益合理分配等多种途径,创新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同时,也应逐步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政绩考核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真正当好耕地保护的代理人与监管人角色。

农民通常以效用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且效用与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由于耕地利用效益低下,当前农地撂荒、粗放利用现象正日益普遍,农户利益激励因而成为决定耕地保护政策效果的关键所在。可从农地产权明晰、耕地资源价值重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方面构建农户利益激励机制,通过提供农户粮食生产的边际收益,进而保障耕地的粮食生产用途。

粮食生产经济收益低于非农生产用途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现有国情下,完全显化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尚待时日,无法依托市场主体实现耕地保护这一社会公共目标,耕地保护领域的市场失灵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完成,政府在很多领域依然是资源配置的关键主体,并在土地资源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流转、土地用途等都受到政府的强烈干预,因此,政策管理机制将是继利益激励机制之后,实现耕地保护的又一重要保障。

具体而言,应从土地政策、税收和规划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耕地保护法规、法律体系,建立以科学的耕地用途转变约束机制和管制制度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征用范围界定、农地发展权购置、政绩考核体制、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坚决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规模;合理界定国家为公共利益需要而征用土地的范围,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关系,赋予农民直接参与征地过程谈判的权利,规范农地征用流转过程;严格农用地占用审核程序,提高农用地占用补偿标准,加大占用税税率,使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贯彻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尝试构建农地占用指标交易市场,通过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共同作用,使农地占用指标达成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市内各区域比较优势,有效避免个别区域因发展客观需要突破农地占用指标而出现的“占一补一”政策未能实现的现象,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察、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行业联合监督途径,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多路径、网络体系化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门监督体系。

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助于实现区域持续健康发展。但是,一方面,利用经济杠杆激励各方主体保护耕地资源,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其社会经济效益更具长期性、非独占性;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保护相关工程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在缺少外部介入的条件下,耕地保护的实际投入力度将远小于理想的耕地保护投入需求,也即资金落实情况成为决定耕地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

各级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主要投资主体。耕地保护具有涉及区域广、投资规模大、外部效益高等客观特征,需要政府作为耕地资源保护的关键投资主体,以体现国家财政的公共性。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我国已迈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阶段的政策机遇,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包括耕地保护在内的财政支农力度,并完善农业补贴、土地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等相关投入政策。

社会主体逐渐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投资主体。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采用投资单位或个人优先使用新增用地、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吸纳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个人投资以及其他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耕地保护相关领域。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保护耕地特别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已正式颁布,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多方参与”的新机制,有效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势在必行。同时,健全政府主投、企业参投、社会投入的协同机制与利益分配制度,深入落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创新耕地保护的新模式,成为有序推进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前提。

耕地保护现状 篇12

习近平指出,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 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 但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 严格依法依规进行。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 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 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要把好关, 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对耕地占补平衡以及耕地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要加强调查研究, 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习近平强调, 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土地流转实践中, 必须要求各地区原原本本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 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搞大跃进,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要注意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落实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推动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 激发农民搞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强调, 要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 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 抓紧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 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大力挖掘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加强对地方的指导, 规范有序探索和推进土地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上一篇:图像清晰度下一篇:pH值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