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治理

2024-10-11

坡耕地治理(精选9篇)

坡耕地治理 篇1

坡耕地是我国山区农业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严重影响旱地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是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坡耕地治理已成为解决山丘区“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前提[1,2]。该文以河北顺平县坡耕地治理项目为例,介绍坡耕地工程实施方案设计,以期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1项目区概况

顺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位于保定市太行山东麓低山丘陵区,顺平县县城西部山区大悲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14°53′~114°58′,北纬38°54′~38°57′,涉及大悲乡井尔峪、黄岩、南大悲、富有、南盘5个行政村。海拔185~410 m,相对高差225 m,地形坡度一般在5~30°。土壤类型主要以褐土为主,土层厚20~200 cm。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经济林主要有柿树、枣树等,灌木主要有荆条、紫穗槐等;草本植物主要为狗尾草、黄背草等,林草植被覆盖率为60%左右,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杂粮等。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 -20.6℃, 作物生长期间日照时数2 030.9 h,多年平均蒸发量2 270 mm,无霜期195 d,最大冻土深度67 cm。多年平均降水量584 mm,10年1遇6 h最大降雨量为155.68 mm,20年1遇6 h最大降雨量为206.24 mm。

地表水来 源于唐河 , 矿化度0.250~0.480 g/L,p H在7.8~8.4,总硬度11.7~17.8,灌溉系数大于18,适于饮用和工业用水,并完全适合农业灌溉用水。唐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项目区,项目区内全长4.5 km,河道宽5~30 m,纵坡比4.5‰,平均流量1.95 m3/s,常年有水,且水量稳定。

据2012年底统计,项目区现有总人口9 190人,其中农业人口8 865人,人口密度351人 /hm2,人均耕地840 m2,人均收入2 230元,人均粮食298 kg。

2项目区坡耕地现状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773.99 hm2,其中坡耕地面积542.84 hm2,工程区需治理坡耕地445 hm2,占项目区坡耕地总面积的81.98%,每年造成水土流失量近1.14万t。坡耕地面积大、比例高, 是项目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

据顺平县统计部门多年的调查统计资料,正常年份坡耕地的粮食单产一般只有3 000~3 200 kg/hm2,而梯田比坡耕地1 hm2每年净增产约1 500 kg,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是保障山丘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工程。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和谐[3]。

3建设目标及规模

3.1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主要完成以下建设目标:1完成坡耕地综合治理面积445 hm2, 使工程区 人均基本 农田达到666.67 m2以上;2各项措施正常发挥效益,各治理区坡耕地土壤流失量控制在200 t/km2·a以下,年减少土壤流失量0.85万t;3年农民增收达到200.25万元,人均增收218元。

3.2建设规模

新修建水平梯田445 hm2,包括新修石坎水平梯田389.74 hm2,土坎梯田55.26 hm2;坡面配套水系工程:截水沟3.55 km,排水沟3.47 km,建扬水站3处(配套1处),大口井2眼,蓄水池2座,埋设铸铁管道1 210 m,修田间道路11.3 km,建标志碑3块。

在新修梯田的坡耕地中,5~10° 坡耕地面积153.58 hm2,占新修梯田面积的34.51%;10~15°坡耕地229.26 hm2,占51.52%;15~20°坡耕地62.16 hm2,占13.97%。

4总体布置与设计

4.1工程设计原则、深度

该实施方案在设计中,本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近村、近水、就缓、就低”的原则,优先安排5~ 15°的缓坡耕地。对15~20°的坡耕地,按照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原则修筑,同时在坡改梯田块内配套建设扬水站、截排水沟、蓄水池、田间作业便道等工程。该方案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深度。

4.2工程措施及总体布置

4.2.1水平梯田布设梯田的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1遇6 h最大降雨量设计,保证该降雨标准不漫埂。

依据土层厚度和坡度等地貌地形因子 , 新修水平 梯田布设 在坡度5~20°的坡耕地上,田面净宽度在3.0~25.0 cm。对交通较便、位置较低、 相对集中连片、邻近水源的较缓坡耕地布设建设高标准梯田;陡坡区梯田的田块则需顺山坡地形等高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4.2.2截排水沟布设排水沟布设于田块之间,在田间道路的一侧,或者将坡面自然排水沟与截水沟相通,以便疏通径流排至坡下,其断面为梯形。截水沟与梯田方向平行,拦蓄梯田上部坡面径流。

4.2.3扬水站布设根据实际灌溉面积、地形、地质条件及水源情况,用水泵将水从唐河大口井扬到蓄水池,以灌溉农作物。

4.2.4蓄水池布设蓄水池位置应根据灌溉控制面积的需要以及当地地形、工程条件和施工条件具体确定。蓄水池应修建在土质坚硬、岩性较好、不易渗漏的地块。

4.2.5道路布设田间道路在满足机械耕作和运输的前提下,沿田边布置, 一般顺沟布设,在坡度较大的坡面呈S形,尽量少占耕地。

5施工组织设计

5.1工程施工条件

5.1.1工程量项目完成后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45 hm2。包括新建水平梯田445 hm2,建扬水站3座 (配套1座),埋设铸铁管1 210 m,维塑软管4 900 m,大口井2眼,蓄水池2座,截水沟3.55 km,排水沟3.47 km, 标志碑3块。主要工程量:土方工程79.33万m3,石方工程37.33万m3,所需材料块石37.33万m3(其中234.83 m3块石外购,其他捡集),机砖16.73千块,水泥5.70 t,石子9.38 m3,砂子18.6 m3,柴油192.83 t,钢筋48.68 kg。工程总用工275.37万工时,动用机械1.91万台时(不含胶轮架子车)。

5.1.2力能供应项目区有县道X311通过,村村通路覆盖工程区,且全部硬化,基本形成网络,对外交通较为便利,可满足各种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和材料运输。工程建设所需主要建筑材料均在当地就近购买,数量和质量满足施工要求。项目区内各村均已通电,可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用水就近取自唐河,通过机械运输,满足施工生产用水要求。

5.1.3施工单位梯田工程、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等主要工程,采取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施工队,由专业施工队完成;梯田地埂等技术难度较小的工程,主要采取积极鼓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完成。

5.2进度安排

该工程建设总工期为1年,尽量安排秋后和春耕前实施。水利工程施工避开汛期。

6监测及技术支持

6.1效益监测

6.1.1监测内容工程效益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数量、 质量的监测;保水保土效益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变化监测;社会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

6.1.2主要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监测,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采用典型农户调查法和典型地块调查法。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采用调查走访和收集相关统计资料等方法获取。

6.1.3监测点位及频次典型农户和典型地块监测点长期固定,监测频次为每年监测3次。坡改梯、梯田加固维修等不同地类中分别布设3个监测站点,监测点主要为工程区上游及工程区内,监测频次为汛期每月监测1次, 其他时段每半年监测1次。

6.2技术支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技支撑的作用,加强实用技术成果的吸收引进与示范推广[4],为坡耕地的快速治理与综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需要重点示范推广坡面水系系统配置技术,地边、地埂农业耕作技术等几项适用新技术。

推广、培训等工作由科技服务组织机构统管。县乡项目办分别成立相应层级的科技服务站,村成立科技辅导站,实行科技承包,分门别类,组成各种技术推广服务组,服务到户,指导到田,推广最新实用技术。

技术推广对象包括骨干技术人员和当地农民(工人)。技术推广采用现场示范、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7工程管理

7.1工程建设期管理模式

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成立由顺平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县发改委、水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顺平县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能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各业务部门参与工程建设。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操作,项目建设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 (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项目承诺制(群众投工投劳承诺书)、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帐制、工程管护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7.2工程运行期管理模式

工程建成之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将治理成果移交当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由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负责,按照 “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产权或使用权确认制,由项目所在乡镇、村、农户签署工程移交责任书, 明确工程移交内容、数量,层层落实对治理成果的管护责任[5]。

8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该项目区工程概算总投资1 666.2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1 583.17万元(包括梯田工程1540.65万元,配套措施42.52万元),林草措施投资16.55万元,独立费用66.52万元。资金筹措方式为:中央投资1 000.00万元, 占财政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666.24万元,占财政总投资的40%。

9效益分析

9.1生态效益

该项目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0.85万t,蓄水效益达75%以上,减沙效率达85%以上,蓄水保土效益显著,大大减少洪水流量,减少下游西大洋水库及唐河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可得到明显改善。

9.2经济效益

工程完工后,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445 hm2,人均增加基本农田486.67 m2,年增产粮食66.75万kg,人均年增加粮食72.63 kg,年增产经济效益为200.25万元。

9.3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加了基本农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和农村2个文明建设[6,7]。

综上所述,项目完建后,项目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都十分显著, 在客观上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 经济上是合理的。方案实施后,将会大大改善该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为顺平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摘要:介绍了顺平县坡耕地现状,提出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的工程实施方案,为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坡耕地治理 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州粮食生产暨治理耕地抛荒工作现场推进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省春耕生产暨耕地抛荒专项治理现场推进会工作部署,对全州粮食生产和耕地抛荒治理等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再落实。会前,我们在*镇*村,现场观摩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现场考察了*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育苗基地,并通过图片展展示了全州过来耕地抛荒治理的初步成果。刚才,*书记作了致辞,*县长作了典型发言,*局长传达了中央、省、州关于粮食生产及耕地抛荒治理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借此机会,我代表州委州政府,对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行现场指导工作,对省农业农村厅长期以来对我州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第一,要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李克强总理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对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具有压舱石作用,在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高通胀的情况下尤为重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进行了全面部署和现场示范推动。州委州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与县市党委政府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状。入春以来,州县市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抢抓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督促春耕生产,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和春耕生产,我州农业生产来势很好,较好把握了农业生产的主动权。全州各级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本地区粮食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把稳定面积作为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重要任务,把治理耕地抛荒作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以首倡之地的责任担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

第二,要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我州是脱贫地区,是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也曾经是吃不饱饭的贫困地区,脱贫之后的湘西,更加懂得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一要坚决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省定我州粮食生产面积252.7万亩、产量18.1亿斤,州里已把任务分解到了县市,各县市也已把面积落实到了乡镇、村、组、户、丘块。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紧盯任务落实,实行台账管理,抓住当前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的时机,抢抓季节不误农时,及时开展春耕春播春插,确保粮食生产面积落实,为完成粮食生产产量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强农资储备,千方百计保障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保供稳价,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哄抬物价等行为。要加快推进抛荒耕地复耕复种,特别是部分推进较慢的县要加大力度,迎头赶上,保障粮食生产面积实打实、粮食产量不减少。二要加快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要组织农技专家和农技人员蹲点包片,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壮秧等技术指导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积极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稻田综合种养、稻油轮作等重大技术,以科学技术助力粮食稳产增产。要大力推广综合种养,发展稻、鱼(虾、鸭、蛙、蟹)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三要科学防范应对农业灾害。要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应用,加大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增强极端灾害天气的应对能力。要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属地责任,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实行定责定岗定人,确保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

第三,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科学利用。一要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要建立推行州县市乡村组户六级“田长制”,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二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高质量完成省定我州新建22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每个县市至少打造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片区,要着力提升耕地地力,加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修复水毁灾损水利设施,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三要强化耕地用途管制。要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要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要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

第四,要加快推进科学化机械化作业。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加快田土宜机化改造和机耕道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要加快智能农机研发应用,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技术,逐步推进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据了解,水稻3D精量定位播种技术1小时可以“打印”80亩左右、产量比传统的产量要高20%左右,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各县市要开展水稻3D精量定位播种及育秧相关技术培训,加大该项技术推广力度。二要培育农机经营主体。要结合全省农机“千社工程”,加强创建指导服务,培育创建一批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三要管好用好农业机械设备。要加大农机装备使用维修和机收减损技能培训,提升农机专业服务能力。要抓好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推广,确保农机生产安全。要建立“低费率、低保费、高保障”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农业机械化保驾护航。

坡耕地治理 篇3

【关键词】坡耕地;综合治理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06-384

【Abstract】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s a systematic soci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water, land, forests, road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control measures, forming a close convergence, coordination,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beautiful landscape organic whole.

【Key words】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loping

1. 前言

张寨柯项目区位于海原县甘盐池管委会,属黄土地丘陵沟壑区地貌,总土地面积25.72平方公里,其中水上流失面积24.4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5%,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806吨/ 平方公里。涉及张寨、盐池2个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总人口3500人,其中农业人口3325人,劳动力1496个,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项目区社会经济总产值844万元,人均纯收入2030元,粮食总产量97万公斤, 人均产粮292公斤。

2. 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承诺制等 “六项制度”,健全管理机构,规范建管程序,确保张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1)建设单位为海原县水务局,海原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为项目法人,设计单位为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2)项目管理严格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始终把工程质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3)监理单位为西安黄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2014年10月9日海原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与该公司签订了监理合同,监理范围为《实施方案》批复的全部建设内容,监理工程师长期坚守在施工现场,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进行全面监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4)2014年10月30日,该项目在中卫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招标代理机构为宁夏金诚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由海原县水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中标价11201353元,11月6日签订施工合同。

3. 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形成了衔接紧密、相互协调、经济实用、景观优美的有机整体

(1)项目区大面积的宜修坡耕地全部修成了水平梯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从空白提升到36.5%。新增治理措施年可拦蓄泥沙4.9万吨,拦蓄径流9.8万方,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就地拦蓄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项目区新修旱作基本农田13369亩,其中坡改梯11591亩,沟坝地1778亩。人均旱作基本农田面积由治理前空白增加到4亩,在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梯田化”,使“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提高了水、土、光、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坡改梯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耕作条件全面改善,为农机具的广泛使用、特色产业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据统计,项目区基本实现“梯田化”,所有的土地都能采用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也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在大规模、高标准梯田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种草种树,户户养羊,控规增效”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整合,使境内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投资1200万元在盐池村建设万只养殖场1个,发展100只以上养殖户200户,新建甘盐池活畜交易市场一处,新建养殖圈棚400座。目前,管委会各村牛饲养量470头,存栏195头,羊饲养量6.4万只,存栏3.3万只,猪饲养量3800头,存栏2050头,鸡饲养量4766只,存栏2597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100万元,群众收入稳步提高。依托坡耕地试点工程建设,将交通部门的道路工程、扶贫部门的整村推进工程、林业部门的林草绿化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工程等惠农项目一并纳入项目区同步规划和实施,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有力促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使山、水、田、林、路、村一次规划到位,一次配套到位。

(3)2014年项目区配套砼硬化道路7公里,砂砾村道10公里,危房改造29户,盐池村新建120户生态移民新村1处,群众居住院落围墙更新8公里,支持群众新换大门120户。基本实现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民生条件得到改善”的目标。

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4.1 为此,我们加大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水土保持观念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我县强化规划设计工作,和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积极配合,在认真总结前些年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坡改梯项目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2014年,在总结去年大川试点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县又全力打造了张寨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精品小流域,精品小流域的标准要达到“宏观总体有规模,具体环节抓质量,建立基地促农业,放眼长远求效益”的目标。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务思考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务思考

泸县通过近几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使得坡耕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有效改善了治理区的农业基础设施, 促进了治理区的“三农”发展。总结分析建设经验, 从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方面提出一些实务思考, 以供今后治理工作借鉴, 更好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建设生态文明。

1 泸县基本情况

泸县属于典型的丘区县, 境内丘包总多, 全县有大大小小的山头2万多个多, 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4~18个, 单个山头面积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全县有坡耕地面积24073.33hm2, 占县域旱耕地面积的85.38%。

泸县旱耕地土壤主要以侏罗系紫色母岩成土为主, 主要有紫色土、黄壤和少量的潮土。全县多年平均降雨1067.8mm;年雨日平均164d, 降雨集中, 4~9月平均降水844.9mm, 占全年的79.2%。泸县土壤与气候对农作物的适宜性很强, 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 主要的旱作物有玉米、高梁、辣椒、黄豆、红薯、大豆、冬豆、胡豆、油菜、小麦、马铃薯, 各种时节蔬菜等。

由于泸县人口密度大 (人口密度达708人/km2) , 旱耕地复种指数高, 区域降雨多, 坡耕地上农事活动频繁, 使得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是全县主要的水土流失来源之一。全县有水土流失流失面积657.19km2, 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240.73km2, 占总流失面积的36.63%, 每年造成水土流失99.25万t。

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设计的思考

2.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设计的特殊性

2.1.1 应与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意愿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除了专业技术层面的规划设计考虑外, 还应充分调查分析当地群众的实际意愿。坡耕地是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保障, 群众视之为“珍宝”, 若规划设计“闭门造车”不结合与当地群众的基本意愿, 则得实施中群众很难积极配合, 技术理论再好的规划设计方案也无法实施下去。规划设计中, 治理区群众的项目建设意愿调查很有必要。

2.1.2 应融入推动农业发展为民谋福的综合设计理念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是一项攸关民生的系统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鉴于项目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特殊性, 规划设计不能搞单纯的水土流失防治, 还要紧密结合“三农”实际, 兼顾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使得项目建设兼具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实效。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作中来。

2.2 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突出技术问题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的措施有:坡耕地的坡改梯工程、截排水蓄引工程 (具体有截排水沟、沉沙凼、蓄水池、塘堰整治措施等) 以及方便生产活动的田间道路工程等。根据坡耕地的实际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设。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突出技术问题有:

2.2.1 丘区坡耕地山头间地形地貌特点各异

坡耕地分布在一个个的小山头上, 有的还有宅基地、林地间插其中, 不像黄土高原那样是大块、成片的坡耕地。每个山头坡耕地的面积大小、坡面类型等不一样, 大大增加规划设计难度。为此, 建议采取以下方式解决:各措施分别进行典型设计, 措施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在平面布置图中逐一勾绘标注, 平面布置图比例尺采用1/2000为宜。通过平面布置图确定各措施建设的位置数量, 通过典型设计确定单个措施的具体施工, 两图结合使用, 才能达到明确指导施工的目的。

2.2.2 丘区坡耕地同一山头坡面坡度复杂多样

一般说来, 同一个山头上的坡耕地都不是简单规则的, 而是5~25°以上的坡度都不同比例的存在, 这增大了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对于此, 应加强对山头的现场调查勘测, 按照规范坡改梯主要规划在5~15°的坡耕地上, 周边15~25°适宜进行坡改梯的坡耕地, 和5~15°的坡耕地统一规划成连片坡改梯, 其余的和25°以上的坡耕地可规划采取栽植经果林等方式进行退耕治理。

2.2.3 丘区坡耕地各地块农业基础条件优劣不一

丘区坡耕地各地块, 基础的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优劣不一, 有的交通不便、有的生产用水困难等, 为确保治理的同时有效解决问题, 要充分调查区域坡耕地分布情况、农用水源分布情况、群众居住点分布情况、农民日常耕作习惯、农事活动交通路线情况、乃至今后当地农业发展的趋势情况。

充分了解到了实情, 统筹规划设计, 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交通不便的, 措施设计中重点给予规划完善, 水源困难的, 措施设计中强化水源点的规划布设。使得治理后的梯田, 田间沟道截排水通畅无碍、蓄水池能蓄能灌、田间道路贯穿梯田便于农作, 当地群众大力支持, 各项措施功能全面发挥。

2.2.4 具体措施设计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突出问题

(1) 坡改梯工程设计

坡改梯工程为水平梯田, 埂坎形式有土坎和网格护坡两种形式。田面宽度和埂坎高度是梯田规划设计的一大关键要素, 田面越宽则埂坎会越高, 田面越宽有利于耕种, 埂坎越高不利于梯田的田坎稳定。在坡改梯工程规划设计中, 要综合土层厚度、地质稳定条件、工程开挖方量大小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优化, 合理确定单台田面宽度和埂坎高度。土坎埂坎高度控制在1~2m左右比较适宜, 石坎 (网格) 坡改梯埂坎高度控制在3.5m以内比较适宜。

坡改梯工程要重视梯田边背沟的设计, 能有效减轻梯田的水土流失。边背沟布设原则是保证能通畅地截排梯田区的地表径流。实现梯田内“水不乱流、土不乱跑”。边背沟应比降的设计一般般约1~2‰, 以保证水不倒流。

(2) 截排蓄引工程

截排蓄引工程具体包括的措施有截 (排) 水沟、蓄水池、沉沙凼、塘堰整治措施等。

截 (排) 水沟布设要紧密结合改成后的梯田特点, 结合田间道路布设, 截排水沟沟头与梯田的边背沟相接, 截水沟沟尾与蓄水池或塘堰相连, 排水沟沟尾与临近水田或排水渠相连。设计中注意沟头要能接水、沟尾要能出水, 确保顺滑相连, 防止沟头、沟尾出产生新的地表径流冲刷, 新增水土流失。

蓄水池应选择地势平坦、利于蓄水的小地块布设, 选择地块地势太高集雨面积不足, 则导致蓄水不够;选择地块地势虽满足蓄水但不便于生产灌溉。应结合坡耕地实际, 设置于半山腰或两个山头之间的山凹处, 蓄水池应尽量建于田间道路旁边, 方便建设材料的搬运和建后日常管理。根据多年工程建设经验, 设计为圆形蓄水池的池体更稳定牢固, 更能承受池体四周土壤到压力;也更节省修建材料。泸县地区, 蓄水池大小设置为60~100m3比较适当。

在排水沟尾端、有跌水地方以及进入蓄水池前的截水沟上设置沉沙凼, 以达到防止冲刷冲蚀、防止泥沙淤积堵塞的目的。沉沙凼设计为矩形, 进出水口应错开设置, 不能正对, 利于沉沙。泸县地区, 沉沙凼设计尺寸设计为宽1.0m, 长1.2~1.5m, 深1.0m, 比较适当。

(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布设的目的是方便群众到田间耕作、方便生产运输, 提高劳动生产率。田间道路的建设, 应尽可能避开大挖大填, 降低工程造价。梯田中的田间道路, 尽量和截排水沟结合在一起进行“路带沟”的措施设计, 这样既减少占地, 又便于截排水沟的日常维护。泸县地区有丰富的石材资源, 田间道路可用机割青石板铺设。结合实际, 青石板厚5~8cm即可, 铺设后美观大方, 经久耐用。

3 施工组织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3.1 施工时节安排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实施的对象是群众正在使用的坡耕地, 根据现有政策, 项目无专门的农作物青苗补偿, 如何组织施工尽量减少群众误耕损失和耕作损失尤为重要。施工季节最好确定在群众农事活动少较少的秋末冬初时段。在项目进场施工前, 要提前告知当地村社群众项目施工建设的信息 (包括开工时间、建设工期、建设地点等) , 便于群众全面了解项目建设的施工工期和施工工序, 保证工程建设尽量少地影响当地农业生产。

项目的建设, 要避开雨天尤其是连续雨日或大暴雨时间段的施工, 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期间地表扰动。其中, 坡改梯工程对地表的扰动最为强烈, 施工时应抓住晴好天气迅速施工, 雨日不得施工。为抢抓工期, 小雨时日可进行梯田边背沟的梳理、田面整理、材料进场等施工扰动相对温和的工程建设内容。

3.2 施工组织安排

根据以往建设经验, 在施工初期, 由于各施工班组对项目建设技术要求不熟悉, 容易出现建设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返工的情况, 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因此初期不宜立即组织过多的人力和机械材料, 应采取首先选择一个治理山头进行试点, 使得各施工班组熟悉掌握项目建设的特点与要求后, 再全力增加机械和人力, 进行大范围全面施工。

项目的建设, 施工次序先进行坡改梯工程, 再开展坡面配套措施截排水沟、沉沙凼、蓄水池的建设, 会大大提高施工进度, 缩短施工工期。同时, 在坡改梯工程施工中, 若兼顾配套开展其他工程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比如蓄水池基坑的开挖、田间道路路型毛胚的开挖等, 这样将大大减少机械对坡耕地的剧烈扰动, 同时节约机械投入耗费。

对于需要大量人工的坡改梯边背沟开挖、零星土方开挖、材料搬运等施工内容, 尽量安排在农闲时日, 则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剩余劳动力, 也有效缓解了施工用人紧张的情况, 以保障项目施工的人员组织。

3.3 施工材料管理

项目的施工, 涉及材料主要包括柴油、砖匹、水泥、砂石、石板等。材料用量大, 需要不断补充。施工材料组织及时到位, 是确保项目建设施工如期完成的可靠保障。施工中, 要落实专人全面掌握施工进度、材料消耗速度、下一步的施工安排信息等。根据经验, 一般材料的供应一次性要供应至少5d的施工用量, 在用量不足2d时, 及时联系供应下一批次的施工材料用量。

参考文献

[1]郭廷辅, 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1.2008)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坡耕地治理 篇5

1 苎麻治理水土流失的优势

苎麻为荨麻科荨麻属,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其根桩粗大,根系较多,入土较深,一般主根入土达50cm以上,大部分细根分布在35cm左右的耕作层中,固土力强,保土效果好;苎麻地上茎高而密度大,一般高达2m左右,最高可达3m,1年生长3季,前后两季麻的衔接很紧,叶宽大,数量多,厚重密集,多层覆盖麻地,覆盖度可达100%,且覆盖时间长,一般约为9个月左右。苎麻覆盖后,既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降低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又有利于苎麻生长。而若栽植经果林,一般3~5年才进入丰产期,且覆盖度只能达到70%~80%,裸地为20%~30%,保持水土效果不如苎麻;另外苎麻每年的麻叶、麻秆还田回到土壤中,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可防止收麻后覆盖率低时雨水冲刷表土,提高地面覆盖度,降低雨水的侵蚀力,增强土壤抗蚀力和入渗力,减少表土流失;苎麻再生能力很强,1年3季,不用深翻复种,1年栽种、多年受益,保持水土效果良好。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因此种植苎麻是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一种费省效宏、符合我国现阶段国力的有效途径。

2 苎麻显著的经济价值

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治理措施必须与经济效益挂钩,让治理的要求落实在群众驱穷致富的措施中,这样的治理措施才会切实可行,经久不衰。可喜的是苎麻恰是这样一种可用于开发麻纺织品的优良经济植物,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国宝。我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90%以上,因此在国际上称之为“中国草”。

苎麻在南方坡耕地种植历史悠久,苎麻纤维具有强力大而延伸度小,不容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的特点,是一种优良的纺织原料,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 苎麻织物具有粗犷、挺括、典雅、轻盈、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透气性比棉纤维高3倍左右, 具有其他自然 纤维织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独特风格[1]。它与棉、丝、毛或化纤进行混纺、交织,可以弥补上述四大纤维的缺陷,达到最佳织物功效。苎麻纺织品在国外市场深受消费者亲睐,是我国农产品中赚取外汇的重要植物。

苎麻全身是宝,除了麻纤维作纺织原料外,麻叶营养丰富且全面,含有20.5% ~23.8%的粗蛋白质[1]以及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良好的牲畜饲料,可用于饲养畜禽和鱼类;麻根、麻屑可作造纸原料;麻骨、麻壳粉碎后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麻骨(剥皮后的光麻秆)中的纤维素含量和纤维形态类似阔叶树种,可以制造纤维板[2];从苎麻根、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可生产出具有止血、散淤、解毒、安胎等功效的特效药品。

苎麻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其与粮食作物相比,具有显著的增收能力,以对比水稻和苎麻为例,种植水稻每公顷平均产量为7 500kg,市售价1.4元/kg,产值10500元左右;而种值苎麻一年可收获3~4季,平均每公顷产3000kg,市售价8.6元/kg,产值为25800元,除去一年总投入10500元,每公顷纯收入15300元左右,如果种植良种苎麻,每公顷可产4125kg,毛收入35475元。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种苎麻的收入相当于种粮食的2~3倍[1],因此苎麻已成为麻区一大资源优势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苎麻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这是其水土保持作用能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

3 做大做强苎麻产业,推动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

成功开发利用一种水土保持植物,培育和形成一项主导产业,对调动当地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苎麻开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在新品种繁育、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对苎麻产业的有力扶持,以迅速打破苎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摆脱目前的困境,让苎麻民族产业发展壮大起来,使得企业增利,农民增收,从而形成种植开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共同发展,企业与农民共同致富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南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1苎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 良种选育推广工作亟待加强

相对于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而言, 苎麻属于“ 小作物”[3],各项基础研究都严重滞后, 育种手段和育种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苎麻新品种的选育速度,尤其缺乏适宜市场需求的优质苎麻品种。日本在马来西亚育成“潘卜尔”苎麻品种,纤维支数在2 500 支以上,而我国平均仅为1 800 支左右[4]。

苎麻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区域化程度较低、没有稳定的良繁基地,造成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定级分等比较困难,优质优价难以实行,导致“麻农”不愿意种植产量稍低、细度较高的优质苎麻品种以致麻纺企业难以得到纤维细度基本一致的原麻,从而难以生产出优质的竞争力强的产品[5]。

现有苎麻新品种遗传背景为高度杂合, 只有使用无性繁殖方法才能保持优良种性, 其推广成本高、速度慢。农民采用的现有无性繁殖方法成活率低、繁殖系数低、成本高,每亩大田种苗费用高达300元以上, 农民难以承受, 而且也难以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因此, 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繁殖技术[3]。

3.1.2 剥制手段落后,严重影响苎麻产量和品质

剥麻是苎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采用人工剥制, 其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每根茎秆要剥2次, 刮1次, 每亩麻地每季约1.5~2.5万根茎,而且每年要收获3次。一般每亩麻地每季需要8~12个劳力工作1天, 每年每亩麻地需要24~36人·天。每人一天要收10kg苎麻原麻, 需要起早贪黑, 劳动强度非常大。目前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 工价普遍较高。若工价按每人每天40元计算, 则每亩麻地一季苎麻的收获成本320~480元, 全年3季麻需要960~1440元[3]。产值的一大部分用在了收获上, 大大地降低了种麻的效益。

适时收获是原麻产量和品质的根本保证,苎麻正常的收获期应在10d左右, 而手工剥麻则延长为30d左右,造成下一季麻的生长期缩短, 产量降低。在一定范围内, 每推迟收获一天, 由于纤维木质化苎麻纤维支数下降100支左右,导致品质下降。目前, 生产上也使用反拉式的剥麻机。其剥制的麻皮质量虽然较好, 且剥制效率也比手工剥麻大大提高, 但每天最多能剥制0.1hm2麻, 需要4个劳动力, 每个劳动力工费( 包含餐费等在内) 每天约70元, 每亩地的收获成本约需560元[3]。落后的剥制手段,严重影响纤维品质提高和下季苎麻产量,制约了苎麻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无法实现应有的种麻效益。

3.1.3 脱胶污染环境, 治理成本高

脱胶是苎麻纺织的重点,提高苎麻纤维可纺性和染色效果的关键在于脱胶质量。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化学脱胶工艺,脱胶成本和能耗均高, 对苎麻纤维损伤大,纤维散乱,成纱率低。而且污染严重,给周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每生产1t精干麻产生300t污水,污水处理难度大、费用高,每吨精干麻需500元左右的投入, 因此工厂一般不愿意进行治理[3]。在国家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的限制下,很多加工企业因不能满足污染治理的达标要求而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苎麻微生物脱胶与酶法脱胶研究虽多,但因苎麻胶质组分的多元化与脱胶菌所产酶系的单一性,造成加菌脱胶与酶法脱胶不彻底,均须进行化学后处理,而且需要增加用于脱胶菌种保存与扩大培养的微生物车间,生产应用极少[4]。因此苎麻脱胶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苎麻产业发展的“瓶颈”。

3.1.4 纺织加工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

我国苎麻纺织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普遍状况仍是工厂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相对落后, 加工水平低、 用途单一,纺织企业生产的纯纺类纯苎麻纱基本上是24公支、36公支两个品种,48公支以上的品种很少批量生产;生产混纺类苎麻棉混纺纱主要是11英支、21英支混纺纱,30英支苎麻棉混纺纱能批量生产,但数量不多。 产品均为初加工, 多为精干麻、麻条、麻纱、胚布等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中高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生产效益不显著,市场竞争力不强。苎麻产业优势仍停留在资源优势上, 有待加速转化与提升[6]。

3.1.5 苎麻综合利用水平不够, 严重制约苎麻产业规模的扩大

我国苎麻常年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生物学产量按21.7t/hm2计算,干物质高达434万t。从干物质产量看, 苎麻的叶、壳、骨等副产物达351t,相当于纤维产量的5.6倍。用于纺织工业的纤维利用只占整个植株的4%左右,而近96%的苎麻副产物很少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苎麻产业规模的扩大[7]。

3.2发展苎麻产业的对策

3.2.1 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

加强基础研究,如开展苎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研究、相关关键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 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理论以及方法上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大力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高细度、高质量、低含胶等)、高附加值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规范种苗市场,建立原种繁殖基地和高产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从原麻开始,就保证产品质量。研发和推广新的苎麻繁殖技术和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 指导苎麻生产,增加单产, 进一步提高种麻的比较效益, 保证苎麻可持续发展[8],为麻纺企业提供稳定一致的优质原料。

3.2.2 在初加工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和突破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通过联合攻关,突破制约苎麻初加工的技术瓶颈。首先在剥制上,围绕提高原麻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改善每道工序,创新剥麻思路,研发出价格更低廉、技术更实用的苎麻打剥机[9]。改手工刮麻为机器刮麻,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刮麻效率。提升苎麻种植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脱胶上,改能耗高、损伤纤维、影响品质、污染环境的常规化学脱胶工艺为能耗低、精干麻高、无环境污染等的脱胶新工艺。同时,建立起苎麻脱胶集中污水处理厂, 进一步降低苎麻脱胶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由粗加工高污染向精加工低污染转化,大大提高苎麻的经济、社会效益,真正实现和谐发展[9]。

3.2.3 提高苎麻纺织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

苎麻初加工仅为第一步, 而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深加工、精加工, 在精深加工上,主要应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深加工的创新能力,用生物酶等变性处理,进行脱胶精练,克服苎麻纺织品易皱、刺痒、染色难等不足,促使苎麻高支纱纺织技术水平和纺织面料的后整理工艺水平不断提高[5]。加长和完善苎麻产业链, 实现加工增值。把产业链延伸到印染、服饰等领域,开发多领域多用途产品,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0],全面提升苎麻产业化发展水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2.4 提高苎麻综合利用率。

重视开发利用苎麻副产物,研发一系列高附加值苎麻副产物精深加工产品,将会形成苎麻产业链新的增长点,同时实行以工补农,当原麻价格出现波动时,综合利用的收入可以弥补部分因价格下滑的损失,降低植麻的市场风险,稳定植麻的经济效益[10],拓宽了苎麻产业的发展领域。

3.2.5 建议国家加大对苎麻行业扶持力度

一是制定种植发展苎麻的保护政策。建议国家安排专项水土保持资金对成片种植苎麻的农户按治理面积给予补助或参照退耕还林(草)的补助政策方式对种植苎麻的农民给予一定补助。并研究制定原麻销售价格的最低保护价。当原麻销售价格降到最低保护价时,由政府安排财政资金对种植苎麻的农民给予补足。二是通过制定财政扶持、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巩固发展苎麻加工企业的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加工工艺技术,攻克难关,改变苎麻加工企业设备长期老化和工艺技术落后的现状,解决麻纺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品牌效益不好、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把最具中国特色的苎麻产业做大做强[11],以加速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

参考文献

[1]瞿勤,罗静.达县苎麻产业的开发价值和发展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7,10:54-55.

[2]苎麻产业潜在发展商机-对我市苎麻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http://www.iytj.gov.cn/ad-min/News_View.asp?NewsID=143.

[3]汪波,彭定祥.苎麻产业现有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麻业科学,2007,29(增刊2):393-395.

[4]龚礼军,万英,邹康平.张家界市苎麻产业化发展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08,6:103-105.

[5]姜启霞.浅析发展苎麻产业的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34.

[6]王国栋,易梁生,蔡孟初,曾建国.沅江苎麻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探讨[J].中国麻业,2005,27(6):328-331.

[7]熊谷良.苎麻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http://www.chinaibfc.com/cpkd/detail_5.php?id=119.

[8]刘飞虎.做大云南麻类产业打造云南绿色纺织[J].中国麻业科学,2008,30(1),44-47.

[9]黄生国.对大竹建成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的思考[J].天府新论,2006,6:151-152.

[10]沅江市纺织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及对策.ht-tp://www.yuanjiang.gov.cn/jfj/Read-News.asp?NewsID=278.

坡耕地治理 篇6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吉林临江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该区坡度较小, 坡面大, 土壤肥力相对较高, 宜于开垦成坡耕地。由于原灌丛草甸被破坏, 导致固土能力下降,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黑土层被剥蚀, 严重阻碍了粮食生产[1]。为提高临江市粮食安全水平, 需在坡耕地开发工作中实施耕作措施、梯田措施和林草措施等, 以提高蓄水保土效益。

根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通知》 (发改农经[2010]655号) , 经实地考察, 项目区 (简称桦蚂项目区) 定于临江市境内蚂蚁河乡和桦树镇, 位于吉林省临江市东北部的山区、山前台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765 m, 属鸭绿江水系, 位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40 mm;主要土壤类型为暗棕壤、白浆土和冲积土;属长白山植物区系, 自然植被葱郁。

1 项目实施前区域概况

临江市桦蚂项目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区坡耕地较多, 人为滥砍乱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开荒到顶的现象普遍。近年来,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 原有地表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垦殖指数不断增高, 导致黑土层变薄, 黑土资源流失严重。每到汛期, 由于坡面拦蓄径流, 致使泥沙被降水径流带入下游河道 (径流所挟带的泥沙与可溶性养分还导致下游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 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 , 耕层土壤和有机质大量流失, 水体浑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不仅使该区域宝贵的水土资源流失, 而且使土壤肥力降低, 土地生产力下降, 恶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成为当地居民生存的障碍。项目区土壤持续恶化的形势制约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亟待解决。

2 试点建设的必然性

土壤虽属可再生资源, 但其再生能力有一定限度, 在少投入、多产出思想的支配下, 采取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 作物将带走大量土壤养分, 而养分的缺乏未得到足量的补充, 从而致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 加剧土壤肥力的减退[3]。

临江市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这一举措对保护黑土区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项目的开展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 提高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黑土资源, 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模式[4]。

3 治理目标和具体措施

3.1 治理目标

治理目标包括2方面内容:项目区坡耕地治理程度达90%以上, 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 造林保存率达80%以上, 项目区减少泥沙效益7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坡耕地治理初具规模, 走上人口、资源、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

3.2 具体措施

项目区内共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1 111.33 hm2, 治理措施: (1) 坡耕地治理措施。对土质较好、土层厚、劳动力充裕、机械施工便利的地块修筑水平梯田 (石坎水平梯田20.00hm2, 桦树工程区20.00 hm2, 土坎水平梯田共453.27 hm2, 其中蚂蚁河工程区94.60 hm2, 桦树工程区358.67 hm2) ;对土层较薄、劳动力较少、坡度较缓的地块修筑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面积638.06 hm2, 其中蚂蚁河工程区58.99 hm2, 桦树工程区580.07 hm2) 。 (2) 配套工程。在沟壑内选取沟底比降较大、沟底有下切发展、稳定性较差的沟段布设石笼谷坊。对沟底比降较小、沟底相对稳定的沟段, 蓄水型截流沟布设在林地与耕地交汇处, 沿等高线布设, 与布设在截流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的排水沟, 共同排除截流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 排水沟的终端连接已有的排水沟道内;侵蚀沟布设石笼谷坊荒地挖水平截流沟, 控制坡面径流;作业路和田间主要布设在梯田施工作业、生产中和农田通行的道路上[5,6,7]。

4 展望

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后,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临江市项目区水土保持设施每年蓄水量为48.70万m3, 保土量为1.63万t。项目区年均效益88.50万元, 其中粮食年增产399.9 t, 增收39.99万元。区域水土流失将得到全面治理, 自然生态得到恢复, 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 促进植物的多样性发展和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 从而使野生资源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不断深化,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的实施, 可有效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 保护黑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 蔡强国, 王学强.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 (5) :44-49.

[2]陆继龙.我国黑土的退化问题及可持续农业[J].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 (2) :53-55, 67.

[3]李新虎, 张展羽, 杨洁, 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地养分的影响[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 21 (3) :16-20, 24.

坡耕地治理 篇7

舟曲县2014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区域为坪城项目区, 地处县城西北方12km, 行政区划上属城关镇东部 (涉及真牙头、寨子、锁头、西半山、坝里行政村) 和坪定乡的大部分地区 (垭头、靖边、西寨、坪定、柳坪、武滩山、奂坪行政村) 。农业总人口8616人, 耕地面积992.24hm2, 其中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5.95%。年平均降雨量434mm, 治理前林草植被度为18.6%, 平均海拔2200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为白龙江水系的一级支流,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24%[1]。

2 尊重群众意愿, 合理科学编制实施方案

2.1 项目建设要求与农户需求相结合

在项目实施之前进行工作调查时,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入户访问、材料宣传以及座谈会等, 这样能够让群众全面的了解坡地治理的目的和策略, 了解国家进行坡地治理的决心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并且, 业务部门还需要全面的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需求, 在设计实施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考虑农民的意见, 并且在调查论证的前提下进行方案的优化, 从而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确保项目具有较强可行性。比如西半山村在进行工程规划的时候, 共印发宣传资料75次, 召开群众座谈会5次, 收回各类建议及意见23条。通过上面的形式, 让农民了解相关的情况并认同相关的工作, 鼓励农民参与进来, 并进行监督。将干部所想、项目所需以及群众所愿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提高了群众参与到坡地治理中的热情, 从而给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实施单位做好监督工作、中标单位做好施工组织工作, 做好从上到下的宣传, 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需要, 并且公开相关的条件, 确保竞争的公平性, 并且择优比选, 入围的需要进行公示。2015年, 城关镇与坪定乡共26个村报名参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建设施工分队比选, 锁头、寨子、坝里、武滩山、柳坪、西寨等11个村因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筹资投劳措施具体实在、管护机制健全、干群关系和谐、效益潜力明显而被择优选取, 筹建施工分队。

2.2 实行“三议”

在水保业务部门做好设计和规划后, 工程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受益群众的筹资等则需要通过村支部、村委会和项目理事会来进行决议, 初步方案制定后, 则需要村民代表审议, 并通过村民大会来进行决议, 在决议形成后, 还需要公示;锁头村通过“三议”程序对白恩湾坡地综合治理点开发做出有地农户拥护的决议:全面整理修筑石坎坡改梯田152.53亩, 修建生产道路1km、排水沟1km, 受益户人均投劳力12个, 在进行地块分配时, 则通过项目理事会和村委会来进行平衡协调, 对于出现了青苗损失, 则需要受益户自己承担。由于意见统一, 人民群众比较齐心, 参与的时候也比较积极, 施工速度加快了很多, 建设任务86天就高质量的完成了。

2.3 落实“三自主”

三自主为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谁监督、资金怎么筹集、投劳如何分摊都有群众代表参与, 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群众满意。柳坪村就通过村民大会选举出了由7人组成的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 确定1人管钱1人管账2人监督, 并成立由3人组成的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小组。在相关部门现场监督的情况下, 村委会以及项目理事会组织了相关的工作, 利用公开招投标制度进行了施工队伍的确定, 理事会并和施工对位签订了相关的合同, 并通过村务公布栏公示了相关的内容。该村在建设整个工程的时候, 共投工投劳7056个, 具体问题被很好的解决, 并且在群众的监督下, 工程质量也比较高。最后再通过完成的工程量和质量, 由施工组织单位向村项目理事会兑现工程补助资金。通过对比分析, 采取“三自主”这种村民自建模式, 比施工单位直接组织实施要节省开支10%~15%, 加快了建设的速度, 群众很好的参与了进来, 工程成本有了一定的降低, 治理的成效得到了提高, 人民群众对此非常欢迎。

3 构建新机制, 实行“三先三后”办法

3.1 实行项目承诺制, 先承诺再安排

项目村根据相关的要求来进行承诺, 然后业务部门再进行规划制定并建设。承诺内容主要包含了管理理事机构、宣传发动、投工投劳、质量监督、安全措施、土地协调、建后管护等方面。在入围的11个项目村内实行重点示范村和一般建设村的位置竞争、滚动调整的办法, 对承诺事项不折不扣执行的村优先安排项目, 而对承诺的事项履行不力的村组则削减项目。锁头、真牙头、柳坪、垭头4个村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到了自己承诺的事情, 配合工程的实施, 也被确定成重点示范村, 对其进行了重点的投入, 集中力量建设;坪定、西寨、西半山3个村对承诺事项不同程度缩减, 被确定为一般村;而奂坪村对承诺事项落实不力被取消了相关的资格, 其项目也被调整到了重点村中去。

3.2 程序方面实行先投工建设后补助的策略

项目村根据规划的内容和实践做好建设任务, 然后要求进行验收, 相关人员验收后, 并进行评比, 在达到质量和进度要求的情况下, 提请水土保持部门拨付相应比例的阶段补助资金。工程完工后, 由项目村提出申请, 县水务、水保局、发改局、财政局、纪检委、乡镇、村委、项目理事会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联合检查验收, 达到要求再按工程完成量拨付补助资金到村。在第一期阶段验收时, 锁头、靖边等四村工程进度、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拨付了80%的阶段补助资金;武滩山、寨子等三村因进度、质量存在一些问题, 分别只拨付了60%~70%阶段补助资金, 并相应调减了一些建设项目。通过这种形式, ①加快了工程进度, ②确保了工程质量, ③调动了群众参与投入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④促进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3.3 先投入后确定权益

根据“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项目理事会需要根据需要组织收益的农户来做好基础开挖、二次搬运以及土方回填方面的工作, 并做好建后的管护工作。把产权确认和投入结合在一起。对于农户自用的哪些沟渠、梯坎、作业路等, 土建部分需要农户自己负责投劳, 因为项目补助而形成的资产则需要划归给农户个人。受益户比较多的跨村的水利水保工作, 则需要根据农户的实际收益情况来进行筹资和投劳, 而项目补助的资产则需要归工程管护协会或者集体所有。在工程结束后, 必须进行管护主体的确定并做好移交工作, 重视管护措施的优化, 并确保管护的效果。水保工程因其使用性质不同, 在进行管护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 从而确保水保“公益”工程不再有名无主, 而是“各有其主”, 通过投入带动与权益驱动, 做到建好一处, 管好一处, 用好一处。

4 保障项目成效, 强化“三个联动”

4.1 项目实施与新农村建设联动

在进行项目规划和建设的时候, 蓝本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主线则是通过坡地来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建设农田, 从而给农村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奠定基础。按照“山、水、田、林、路、园”整体推进的思路, 将坡耕地改造、道路水系、面源污染控制、院落村庄布设、人居环境改善、区域产业培育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全面治理。去冬今春, 全县整合水利、水保、农发、交通、国土、扶贫、林业、农牧等涉农项目, 在项目区城关镇集中打造新农村示范片。其中坝里村实施坡改梯162.6亩、排水沟1.2km、田间道路1.2km, 工程总投资53.93万元, 其中坡耕地项目补助49.38万元, 带动群众和社会投资4.54万元。生产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 给该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全村现流转平整土地150亩, 规模发展优质品种青稞100亩 (开发青稞酒) , 藏药材50亩, 可带动农户养殖生猪500余头, 该村群众预计人均增收500元。这个过去有名的“贫困村”, 现在山顶松柏苍翠, 山腰梯田层叠, 庭园花果围绕, 机耕道达村社, 文明路连院户, 成为林茂粮丰、青山绿水、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真牙头通过整合整村推进项目田间道路建设资金, 协调配合施工单位, 结合梯田建设项目及其生产道路建设补助金, 打通了主公路与该村农田集中分布区连接的生产道路的最后1km, 不仅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 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条件;为流转土地, 规模发展后续产业奠定的基本条件。

通过项目实施, ①治理了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坡耕地, 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 提升了生态环境的品质;②修成了梯田,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同时, 通过项目的发动、参与建设, 使群众了解了政策, 让群众感受到尊重, 给群众带来了好处, 增强了群众参政议政能力, 和谐了干群关系, 提升了群众文化素养, 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 效果初见成效。

4.2 推行政府统筹协调, 主管部门与相关单位联动

对于水保进行统一的规划, 做好建设和监督工作。水务局以及水保局需要全面进行项目的规划、指导技术, 同时做好验收和资金控制工作;财政局则需要对投资进行评审、调度资金并做好监督工作;发改局则需要做好监督工作, 并做好批复立项;林业和农业部分需要投入捆绑项目;纪委则需要做好监察监督工作;项目的村镇则需要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解决存在的问题, 并在工程结束后, 做好管护工作。项目村、水保局和项目理事会则需要进行任务合同的签订, 明确具体的事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进行目标责任书的签订, 并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添加到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中, 项目监督办则需要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在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后, 则需要兑现补助。审计局需要及时的进行审计, 不给工程留下隐患。落实责任制度, 真正的做到目标责任、工作情况以及绩效评比的公开, 做好全面的公示, 这样才能够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切实将坡耕地水土流失变成人民群众的民生、德政工程。

摘要:以甘肃省舟曲县2014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通过创新机制, 完善即有的招投标制和工程合同制、建设监理制等管理制度, 提高待治理区域有坡耕地的重点农户参与积极性等方式, 使项目落地生根, 达到实现项目的最终目的, 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舟曲县,甘肃省,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国秀.梯田建设显成效民族地区促发展[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 (4) :56.

坡耕地治理 篇8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简称:坡耕地整治项目) 是国家为了推进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耕地较少、着力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等问题而设置的一项坡改梯综合治理项目, 旨在通过坡耕地整治, 改善库区范围内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粮食产量,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保证移民区群众口粮安全。

留坝县地处陕西省大 (二) 型水库石门水库库区的上游, 也是库区移民的重点安置区, 2009年开始上级将该县确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县之一。该县属秦巴土石山区,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县, 也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总土地面积1 970 km2, 总耕地面积37.43 km2, 占总土地面积的1.9%, 在耕地面积中坡耕地18.94 km2, 占耕地面积的50.6%。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缓坡和坡面台地。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重力侵蚀2类, 以水蚀为主, 重力侵蚀次之。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 加之, 留坝县北亚热带山地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大, 且年内分配不均, 7—9月占年降水的57.1%。当遇到大雨、暴雨时, 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农业生产活动频繁, 严重的水土流失, 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亟需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压缩粮食种植, 扩大经济作物, 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多种经营模式,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对于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山区及水库移民安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完全必要的。

2 项目管理的做法

在项目建设管理中, 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工程项目监理、监测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协调机构, 县里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 水利局局长为副组长, 各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留坝县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于留坝县水保站, 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工作。项目所在乡镇领导及村组干部广泛宣传, 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投入项目建设。在各工程建设区选择居住人口集中地段, 设立醒目的工程建设公示牌, 详细公示建设工程措施数量、技术标准、投资、建设期限及群众投工承诺情况, 让广大干部群众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3 项目实施的措施

3.1 精心规划, 确保项目布局合理可行

此项目确立后, 水利水保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 组成设计班子, 深入有关村、组、农户, 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同时采用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按图斑对工程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坡耕地分布情况, 水土流失类型, 防治措施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勾绘, 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精心组织实施了综合防治工程, 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 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御体系, 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3.2 严格管理, 保证执行计划不走样

为了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 在实施过程中, 除了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 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计划执行上, 坚决遵照上级批复做到“三不”, 即不改、不调、不缺。对一些在实施中确需变更的项目工程, 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考察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后, 严格履行报批程序, 确保项目计划不走样, 项目资金不流失, 建设标准不降低, 维护了计划的严肃性。在工程实施中, 坚持3项措施。一是坚持合同管理。在招投标的基础上, 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明确责任, 严格按合同规定实施项目。二是坚持项目监理和督查双线管理。在全面推行项目监理制的同时, 建立市、县多级监督机制。市、县级派员巡查, 乡级专人督查, 村级跟踪检查, 既保证了进度, 也提高了质量。三是坚持工程竣工报验。工程完工后, 先由县级自查, 然后由市上会同监理方组织验收小组, 对照项目计划进行现场检查, 符合计划要求, 质量标准合格的予以结算, 交付使用。对不符合计划和标准的工程一律责令其整改, 确保项目工程建设一处, 成功一处。

3.3 不断探索, 提高工程质量标准

试点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 结合实际, 实行人工与机械相结合, 施工队之间开展质量竞赛, 倒排工期, 定期质量点评等采取有效措施。施工中采用空压机凿石备料, 修建高标准石坎梯地;挖掘机开挖沟渠基槽, 用“U”型砼预制块衬砌排灌渠道, 并采用砂浆对石坎压顶, 保证了坎体稳定性和整体美观。对所有施工队统一提出新的建设要求:一是所有石坎必须由技术人员统一放线, 以最大限度的使用土地。二是所用石料必须为开口石, 以保证石坎的稳定性。三是所有石坎及干砌石堤防必须压顶, 以提高石坎的整体性和美感。四是所有渠道的渠槽安装必须接茬美观, 水流顺畅。坚持不定期质量巡查和技术员跟踪服务相结合, 定期公布施工质量结果, 作为竣工验收依据, 施工质量好的工队, 多给划分治理任务;施工质量差的, 予以减少治理任务;由于激励机制到位, 充分调动了各施工队的工作激情, 抓晴天, 抢雨天, 起早贪黑, 艰苦奋战, 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坚持渠路结合, 渠道沿田间道路布设, 既节约了耕地, 又降低了施工强度, 节省了建设资金, 改变了当地群众肩挑背扛的艰苦条件, 方便了农业生产。

3.4 加强基础, 规范项目资料与档案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 充分认识到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按时保质的报送项目各项报表, 确保上报数据真实、可靠, 并及时对统计数据做出整理和分析。建立项目专项档案, 按照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 抓好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技术、监理和监测过程资料, 并由专人保管, 保证项目的连续性和可鉴性。

4 取得的成效

4.1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通过实施坡改梯及配套水利设施工程建设, 改善了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 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坡改梯前的坡耕地只能种1季大春作物, 改造为配套坡面水系的灌溉梯地后可种2季。坡度20°的坡耕地坡改梯后, 作物产量从1 875 kg/hm2 (玉米) 增加到11 475 kg/hm2 (玉米+小麦) , 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由于土地产出的增加, 耕作条件的改善, 特别是田间作业道路的修建,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坡耕地 (坡度为20°) 改造为配套有田间道路的灌溉梯地后, 劳动生产率由6.1元/个工增加到30.1元/个工。

4.2 改善了生态环境, 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坡改梯实施后, 减少了坡面地表径流, 有效控制了坡面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 对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1,2,3,4]。细沟侵蚀是下游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 坡改梯不仅治理了坡耕地的土壤流失, 而且还促进了侵蚀细沟的衰亡。坡耕地及荒坡地全坡改造为配套有较完善坡面水系的成片梯地后, 谷坡下部的细沟出现了明显的衰亡现象。侵蚀沟衰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梯地上沿的拦洪沿山沟拦截了上部坡面来水, 蓄积于蓄水池、窖内, 多余洪水由排洪灌溉沟排出, 上部坡面来水不再进入侵蚀沟;二是中、下部陡坡耕地和荒坡改造为梯地后, 土层增厚, 土壤的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容量增大, 降水基本全部就地入渗, 日降水量<30 mm一般不产流, 大暴雨产生的少量径流由排洪灌溉沟进入蓄水池、窖或排出坡地。

5 建议

坡地农田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地农田, 山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多远低于坝区, 部分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因此坡耕地的整治对夯实区域粮食自给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山区农业生产水平, 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山区新农村, 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功能恢复重建, 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与重大水电工程长期运行, 意义重大。

坡耕地整治项目是解决山区群众安居乐业、就地建设美好家园的一项好工程, 不但加快了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 而且为山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 国家层面应加大对尤其是长江流域片区的坡耕地改造的投资, 同时笔者建议建设单位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遵照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 科学选择坡改梯模式。水田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高, 有水源保证、适合种水稻的坡地, 尽量修建水平梯田;无条件种水稻的坡地, 不一定修建水平梯地, 可修建坡式梯地。梯坎应尽量就地取材, 土石质坡地修建石埂, 土质坡地修建植物固结的土埂;梯坎尽量不要用难以风化成土的异地材料, 如混凝土等修建梯埂, 以免造成“石质污染”, 增加今后农田改造的难度。二是加强径流调控和田间道路配套工程。单纯的坡改梯工程增产不明显, 配套坡面水系、灌溉保证的坡改梯工程增产明显, 可达50%~100%。没有配套适合车辆运输的坡改梯工程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明显, 有配套的提高明显, 可达数倍以上。路沟工程要相互结合, 山区的田间道路路面要硬化, 作为集水面。

参考文献

[1]谷淑湘, 王建明, 李运, 等.阿荣旗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5) :64-65.

[2]颜景波, 韩志松, 王慧新, 等.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8) :62-63.

[3]康玲玲, 魏义长, 王云璋, 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后土壤肥力的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1) :37-40.

坡耕地治理 篇9

1 项目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

石佛山小流域位于云南省云县县城西南部的幸福镇, 地理坐标:东经:99°56′53″~99°59′37″, 北纬:24°09′20″~24°11′01″, 小流域处于云县和临沧市之间, 在羊耿公路右侧, 距云县县城45 km, 距临沧市55 k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海拔差异大, 部分地区气候较热, 温度日差较大, 雨量充沛, 分布适宜, 春季回暖早, 自然形成夏秋两季雨量较多, 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

项目区地处云县的西南部, 位于南汀河右岸, 石佛山小流域为中山地形, 属构造侵蚀、剥蚀地貌, 具有典型西南土石山区侵蚀特征, 坡度稍陡, 地势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小流域东西长4.45 km, 南北宽2.96 km, 土地总面积6.88 km2, 水土流失面积4.11 km2, 最高海拔1397.8 m, 最低海拔964.7 m, 东侧红河在小流域内的出口处, 小流域地形相对高差433.1 m。小流域内除北侧和西南侧的河滩、阶地及山脊两侧的坡度稍缓, 坡面长700~900 m外, 四周山坡坡面较陡, 平均达19.3°, 局部沟道两侧坡度较陡, 坡长小于300 m, 最大地面坡度超过35°。

受气候、地形地貌、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石佛山小流域土壤类型有水稻土、赤红壤、红壤、紫色土、黄壤等5个土类, 其中红壤土分布范围较广, 土属有沙泥土、沙胶泥土和山沙土, 大部分为沙泥土, 土壤疏松, 通气性、透水性良好。耕作层厚度大于50 cm, 适宜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生长。小流域内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

1.2 样品采集概况

本次研究共对该区域进行了5次采样, 并进行土壤理化指标监测。分别于耕作前 (2011年1月) 、耕作中 (2011年6月) 、耕作后 (2011年12月) , 耕作后1年 (2012年9月) 和耕作后2年 (2013年9月) 耕作中各取样监测1次。每次采样共随机抽取了3个块坡地挖取土样, 分上、中、下3层采样, 共采集9个样品。5次共监测样品45个。

2 监测方案

为使土样具有代表性, 每次取样不少于3个点, 每个点分3层采样。即每次取9个样品。用科学计算器中的伪随机数功能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确定3个采样点, 采样点位置避开径流小区及上一次采样位置。

本次土壤监测的项目分普通项目和重金属项目2类。普通项目:土壤质地、p H、土壤含水率, 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 共8项;重金属项目:总砷、总汞、铜、锌、镉、铅, 共6项。

3 监测结果分析评价

本次土壤监测评价项目为14项 (含土壤质地) , 每次9个样品, 监测了5次, 共取得630组监测数据。每次监测的数据把各采样区域按上、中、下3层进行平均, 分析坡耕地工程实施前后土壤肥力变化及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

3.1 土壤肥力评价

本次土壤监测评价项目为14项 (含土壤质地) , 每次9个样品, 监测了5次, 共取得630组监测数据。每次监测的数据把各采样区域按上、中、下3层进行平均, 依据《南方地区耕地土壤肥力诊断与评价》 (NY/T 1749-2009) , 采用改进后的内梅罗 (Nemerow) 指数法, 分单项及综合肥力指数法进行评价。选取土壤质地、p H、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铜、锌9个指标, 对每次监测成果分别进行单项肥力指数Pi和综合肥力指数P综进行计算, 每个取样区域分别按上层平均、中层平均、下层平均、计算出单项肥力指数和综合肥力指数后再进行整个流域肥力总平均。计算结果见表1。

从肥力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石佛山小流域5次监测的平均土壤肥力等级均为Ⅲ级, 综合肥力指数在0.35~0.65, 第1次到第5次平均综合肥力指数依次为0.50, 0.48, 0.56, 0.46, 0.62, 整个流域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贫瘠, 作物处于缺肥状态, 坡耕地项目实施2年后, 土壤肥力有了一定提高, 其中表层土壤肥力上升趋势明显。

3.2 重金属污染评价

土壤中进入的重金属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 而易于积累, 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 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砷、铬、镍、铁、锰、锌等。据相关资料, 云南是全国有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土壤元素背景值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偏高的特点, 除铬、汞背景值与全国土壤背景值相接近外, 其他元素背景值均高于全国土壤。

根据云南土壤重金属高背景状况, 本次土壤监测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三级标准值评价, 对砷、汞、铜、锌、铅、镉6个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知5次土壤监测除第一次项目实施前污染等级为尚清洁外, 项目实施后金属污染评价等级均为清洁, 综合污染指数在0.17~0.82。比较几次监测结果, 除了镉和铅外, 其余重金属土壤污染等级有减弱趋势。

4 结论

4.1 土壤肥力

按上层平均、中层平均、下层平均、全平均分别对土壤质地、p H、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铜、锌9个指标计算单项肥力指数和综合肥力指数。5次监测的综合肥力指数分别为0.50, 0.48, 0.56, 0.46, 0.62。土壤肥力均为Ⅲ级, 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贫瘠, 大部分肥力指标缺乏。坡耕地项目实施两年后, 土壤肥力有了一定提高, 其中表层土壤肥力上升趋势明显。

4.2 重金属污染

对砷、汞、铜、锌、铅、镉六个项目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 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三级标准值评价。第1次到第5次土样分析综合污染指数依次为0.70, 0.62, 0.34, 0.28, 0.46, 5次土壤监测除第1次污染等级为尚清洁外, 其余4次金属污染评价等级均为清洁, 除第1次监测下层总砷出现超标外, 其余所有金属污染项目均未出现超标, 重金属污染较小。坡耕地综合治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一定影响, 有下降趋势, 下降趋势不显著。

从本次监测结果来看, 云县石佛山小流域坡耕地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土壤肥力有了一定提高, 坡耕地治理工程在改变土壤肥力上初见成效;土壤金属污染项目变化不显著。金属污染项目理化性质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坡耕地治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实施成效,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云县石佛山小流域坡耕地土地治理是云南省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之一。项目对西南高原地区坡耕地治理方法的推广具有典型意义。选取该典型区域对其土地治理过程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并探寻一些坡耕地治理前后土壤理化指标在土壤肥力、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上一篇:高风险 高收益下一篇: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