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效应

2024-06-09

连锁效应(共5篇)

连锁效应 篇1

摘要:随着化工连续工艺生产装置事故的不断发生, 工艺连锁效应在事故发展中的作用人们已经意识到。加之化工连续工艺生产过程在化工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济效益成倍增加。本文针对化工连续工艺装置连锁效应进行分析。

关键词:化工,连续工艺,装置,连锁效应

在同一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 大多数的装置的相互连接都是根据工艺流程来构成复杂的生产装置系统, 其通过管道来传递相互之间的物料和能量。由于化工连续工艺装置系统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 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装置工艺连锁效应。工艺连锁效应自装置系统投入生产开始就一直存在。在正常情况下, 化工流程生产效益的倍增可以通过工艺连锁效应来实现;当然, 在事故的条件下, 工艺连锁效应也能够进一步加剧事故的恶化程度。因此, 人们已经意识到工艺连锁效益的重要性。

1. 化工连续工艺连锁效应以及化工连续工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概述

1.1 化工连续工艺连锁效应

化工连续工艺装置工艺连锁效应就是指当化工连续工艺装置发生事故后, 其自身工艺也发生状况, 从而使得同一生产工艺流程的其他装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其变化超出了装置的安全极限时, 最终会导致其他装置的二次事故发生。

工艺连锁效益根据装置是否发生事故可分为: (1) 原装置内工艺参数由于源装置的故障而发生变化, 经过下游装置的工艺其变化越来越大, 最终使得某一下游装置内的工艺状态达到事故状态; (2) 当原装置发生事故后装置结构损坏,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设计承担的工艺功能就无法完成, 并且也破坏了与之相连接的装置的正常工艺条件, 从而导致事故产生。

1.2 化工连续工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

化工连续工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就是指发生于某一装置的事故导致周边其他一个或多个装置的失效, 最终导致二次乃至更深层次的事故的现象。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大型化已经是化工装置发生的主要方向, 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化工企业厂区内装置分布益发密集, 主要是由于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等因素;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化工生产越来越聚集, 化工园区也不断出现, 大大缩小了化工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事故连锁效应在化工装置之间广泛存在, 在化工连续工艺生产中开展化工连续工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 从而使得操作管理更加简单, 公用工程利用率提高, 物料和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减小, 尽可能的集中了各装置的空间布局。

2. 化工装置事故连锁效应现状

从过程机理来看, 化工连续工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等同于独立化工装置事故连锁效应, 因此, 化工连续工艺装置并不能代表目前的事故连锁效应研究的对象, 其对象是所有化工装置。破坏作用能否引起周边装置的结构失效是事故连锁效应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判定条件。目前的破坏作用主要集中在超压、热辐射和破片三种。热辐射的破坏准则一般存在热通量准则, 热剂量准则和通量-剂量准则;冲击波超压破坏准则一般采用超压准则、冲量准则以及超压-冲量准则;破片的产生、抛掷速度、抛掷角、飞行距离、撞击目标时的状态受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 定量的评价破片的破坏作用十分困难, 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据弹道轨迹原理计算破片能够到达目标装置为连锁事故判定条件。

目前为止, 对化工装置事故连锁效应风险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 研究人员将不同破坏作用引起化工装置连锁事故的临界值试图找出来。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加之装置本身的差异, 并且对于目标装置破坏的定义每个研究人员都不同, 基于实验和历史数据得出的破坏作用最低值的局限性较为明显, 数值之间差异较大, 统一的认识是难以获得到的, 并且很难在实际中应用。其次, 为了数据间差异的整合, 破坏作用下装置发生破坏的概率公式研究得到发展。

2.1 化工装置连锁事故概率

(1) 针对某一破坏作用建立破坏作用临界值, 若实际破坏作用大于等于该值则认为连锁事故发生概率为1, 其余情况下连锁事故发生概率为0。 (2) 基于破坏作用衰减规律的概率公式。 (3) 基于破坏作用-概率单位值建立的破坏作用下装置结构破坏概率公式。该类公式涉及的破坏概率单位值和破坏百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其中, 破坏百分数用P来表示, 破坏概率单位用Pr, 取值在0~10之间。

2.2 改进超压作用下装置破坏概率

在已有的研究中, 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假设对最终公式的准确性有着直接影响。对此, 本文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化工连续工艺装置超压-破坏概率公式和超压临界值标准。

其中, 概率单位值用Y表示, 静态超压值 (P a) 用△P来表示, 模型系统用a、b来表示。

对于不同类型的装置而言, 在冲击波超压的作用下, 其表现出的破坏特性也不同。为了对化工连续工艺装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研究人员提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其中最详细的一种包括:常压容器、压力容器、小型装置、塔型装置。

在化工连续工艺装置定量风险评价程序中, 装置的结构破坏和物料泄漏就是判断超压导致装置事故连锁现象的依据。危险物料的泄漏在化工流程工业中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事故。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界定化工连续工艺装置破坏现象, 装置结构破坏程度和装置物料泄漏程度。以下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级: (1) 装置结构破坏程度 (DS) 。DS1:装置仅有轻微破坏;D S2:装置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甚至伴有物料泄漏。 (2) 装置物料泄漏程度 (L O C) 。L I1:装置仅有少量泄漏, 或者说其泄漏速度较慢;L I2:装置泄漏较快;L I3:装置泄漏速度非常快, 瞬时发生。由于不同类别的化工连续工艺装置的材料、结构以及形状等不同, 即使这些装置在同一等级发生结构破坏, 但是最终泄漏结果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 装置破坏现象需用装置结构破坏程度和装置物料泄漏程度来表征是非常必要的。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DS与LI的关系:DS1可以导致LI1;而DS2可以导致LI2或者LI3。因此, 装置破坏现象可以分为三级:DS1LI1:在冲击波超压作用下装置主体结构或附属部分发生轻微破坏;D S2L I2:在冲击波超压作用下装置结构发生严重破坏, 全部泄漏时间较长;DS3LI3:在冲击波超压作用下装置结构发生严重破坏, 全部泄漏时间较短, 小于1minute。

经过研究表明常压容器、压力容器、小型装置、塔型装置四种抵抗冲击波超压作用能力从高到低为:压力容器、小型装置、塔型装置和常压容器。

事故数据的数量和概率分析的合理性决定了基于破坏作用-概率思想建立的破坏作用概率公式的准确性。

由图1可知, 在超压较小的阶段, 得到的装置破坏概率较高就属按照本文公式计算的, 随着超压的不断增大, 当计算得到的破坏概率较低时在超压值较高的阶段。

2.3 装置破坏超压临界值

装置破坏超压临界值是指作用在目标装置的冲击波能够使得目标装置发生某种程度破坏的超压最低值。不同研究人员对于装置破坏现象的理解和界定的模糊是已有很多超压临界值均方差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只有建立在针对性的装置破坏现象定义及划分基础上的超压临界值研究才具有工程应用意义。对于装置破坏现象建立分级, 本文在上面已经描述过了, 装置破坏的DS1LIl等级和DS2LI2等级的临界概率是30%的破坏概率;装置破坏的DS2LI2等级和DS2LI3等级的临界概率是70%的破坏概率。装置破坏后装置内大部分的物料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全部泄漏, 这就是30%的破坏概率;装置破坏后装置内大部分的物料在瞬间可以全部泄漏, 这就是70%的破坏概率。

因此, 笔者分析化工连续工艺装置超压连锁事故风险时, 必须对30%和70%的破坏概率所对应的超压数值进行关注。同时, 通过分析事故数据, 对各类装置进行选取所观察到的破坏超压最低值作为对超压对装置破坏的最低值进行考虑, 即当该值高于压力值时, 就认为超压不会破坏装置。

其中, 30%和70%破坏百分数对应的概率单位值用Y来表示;不同类型装置超压破坏概率公式中的系数用a, b来表示。

高压气体或过热液体的密闭管道和容器在化工行业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装置如果爆炸除了有冲击波产生外, 一般还伴随着破片的产生。由于爆炸能够获得很大的能量, 因此, 其产生的破片将会飞的很远, 如果在飞行过程与其他装置相碰, 可能会破坏装置的结构甚至引起二次事故。破片可以分为初始破片和次生破片, 这是根据爆炸破片的产生机理而分的。初始破片其实就是刚开始发生爆炸所产生的破片, 次生破片是指在爆炸波下产生的破片。次生破片与初始破片相比, 其的飞行速度、飞行距离以及穿透力都要小的多, 因此, 这里只对初始破片产生的事故连锁效应进行简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 爆炸产生的破片可分为三种情况: (1) 破片的数目较多但是体系较小, 该情况经过会发生装置的脆性破碎; (2) 装置破裂为几个较大的部分, 该情况多发生于装置发生塑性破碎; (3) 由于内部压力过大, 装置上较小的薄弱环节部分与装置主体脱离, 喷射而出而使装置发生破碎, 该种情况多发生于装置材料缺陷或装置组装工艺缺陷而导致材料力学性能分布不均。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化工连续工艺装置工艺连锁效应的分析, 对两类工艺连锁效应的概率进一步进行阐述。本文研究化工连续工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的事故过程机理, 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破坏作用下装置的破坏概率公式, 为装置事故连锁效应导致的装置事故定量风险研究进行准备。

参考文献

[1]宇德明, 高进东, 魏利军编著.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金星, 卞林根, 高志球等.城市边界层湍流和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观测研究[J].气象科技, 2002, 30 (2) :66一72, 79.

[3]邢志祥.火灾环境下液化气储罐热响应动力过程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004.

[4]张明广, 蒋军成.基于三维GIS的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系统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7, 20 (4) :93-97.

[5]孙红先, 赵听友, 蔡冠梁.化工模拟软件的应用与开发[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7, 24 (9) :1285-1288.

[6]V.Co z za n i, E.S al za n o.T h 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omino effect eaused by Overpressure Part1.Probit models[J].Joum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4, 107 (3) :67-80.

[7]C.S.B.Grimmond, T S King, M Roth, etal.Anemometrically determined roughness and displacement lengths in urban areas[J].Bound.一Layer Meteor., 1998, 89:1-24

惠普:失败收购的连锁效应等 篇2

去年10月,惠普斥资11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软件企业Autonomy,后者是欧洲第二大软件公司,仅次于德国的萨普公司。惠普当时说,收购Autonomy是其向利润率更高的软件销售商转型的关键。时任CEO的李艾科(Leo Apotheker)还希望通过收购该公司向云计算领域拓展。可能也是出于看好这宗收购的前景,惠普当时给Autonomy的收购溢价近60%。

不过,惠普的内部调查发现,Autonomy前管理团队一些成员在惠普收购前通过虚报、瞒报等手法隐瞒了公司财务状况,误导了惠普的收购估价。这些财务欺诈行为是在Autonomy联合创始人林奇今年5月离职后被一位高管揭发的,随后惠普方面启动了调查。

现任CEO惠特曼称,对于未能及早发现Autonomy公司的财务问题,惠普前CEO李艾科和公司前任战略主管罗比森负有主要责任。收购Autonomy的决定是在李艾科卸任前一个月宣布的,并在惠特曼上任三个星期后完成。事实上,当初惠普斥巨资收购一家软件公司,曾遭到一些投资人的强烈反对,认为付出的代价太高。

对于自己去年也曾作为董事投票赞成Autonomy收购案,惠特曼说,当时多数董事会成员都投票赞成收购,因为董事会充分相信毕马威和德勤这两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表。

惠普方面表示,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英国执法部门进行报告,要求对此事展开调查;公司还计划向Autonomy前高管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杜邦:无处不在的创新

11月24日,果壳网携手杜邦中国,在北京木马剧场举办“无处不在的创新+”知识分享会。

2012年,杜邦中国发起“杜邦——70亿+人的力量”网络分享活动,征集来自各界青年人的创新主张。此次“无处不在的创新+”知识分享会,更是对“+”赋予了“创新家”和“增加力量”的双重定义,旨在更好诠释70亿人一起协力创新的主题。

在活动现场,来自UT.LAB实验室的TOKEN分享了他和一种“撕不烂”的新型材料杜邦Tyvek之间的点滴故事.Tyvek多数应用于建筑、包装印刷等行业,但在TOKEN老师眼中,材料的所有性能都应该为人所用。他从一位朋友赠送的“撕不烂”钱包得到灵感,萌生出用Tyvek做鞋子的“小冲动”,用订书机、剪刀、浆糊和烤箱 做出了Tyvek鞋子。TOKEN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打破思维的惯性,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来自科研院校以及其他机构的科技知识青年,在分享会上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思路。事实上,解决地球未来面对的粮食、能源、环境危机,绝非只靠一己之力。每个人都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跨界组合新知,才能为未来科技创新聚合一股强大力量。果壳网与杜邦一起,一直致力于向人们传递有意思的科技新知,努力搭建起跨界知识分享的有益桥梁。只有这样,人们未来才更有希望实现杜邦公司“创造科学奇迹”的理想。

爱马仕:奢侈品牌中一枝独秀

0

11月,奢侈品牌股价一片绿色,唯有爱马仕飘红。Hermès第三季度销售额8.5亿欧元,按不变汇率同比增长15.7%,比二季度的13.4%还要高,而其他主要奢侈品牌三季度同比增速都创年内新低。这个利好消息使集团股价上涨了2%。

根据爱马仕集团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集团综合营业额达到24.4亿欧元,三季度的销售总额为8.486亿欧元,同比增长24.2%,销售额在所有地区均有增长。总体来看,爱马仕在亚太地区表现非常突出,销售额为4.095亿欧元,收入同比增长28.9%,几乎占据三季度销售额的半壁江山,中国区同比增长27%。

面对如此惊艳的成绩,爱马仕集团也修改了年度销售预期值,从原先的12%增长率增加到13%。爱马仕2011年销售额已创下28.4亿欧元的历史纪录,预计今年全年将达到32亿美元,增幅高达13%。如果达到该预期,这将是该公司自创建以来销售业绩首次突破30亿欧元大关。据悉,为了拓展中国市场,未来5年Hermès集团打算投资数千万欧元专门打造高端中国品牌。另外,该公司还计划稳步增加在华门店的数量。

与爱马仕相比,其他奢侈品牌则不那么乐观。近日,巴宝莉发表声明称,其名下开业超过一年的店面,今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在截至9月8日结束的10周中增幅为零,远低于二季度6%的同店销售额增长。而普拉达的财报也显示,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比12个月来的高点降低了25%。

截至2011年,Hermès集团共有228家店铺,虽然每年都有店铺扩张,但整体的店铺增长率却在逐年下降,目前爱马仕在华共有17家专卖店和2家机场免税店。2012年,爱马仕集团只计划增开3家新店,并整修现有12家店。

雷诺:借壳涉足中国市场

雷诺国产是雷诺-日产联盟在华国产的又一重大项目,虽然按雷诺-日产联盟CEO卡洛斯·戈恩的计划,雷诺国产本应早与日产,但因此前三江雷诺的资产股权等问题一直未得解决,国产事宜便被中外双方搁置。

直到2011年三季度,戈恩在东风有限公司中期事业规划上,才正式做出“雷诺国产要在2016年前实现”的承诺。

为此,雷诺法国总部在今年4月份,将最具亚洲市场经验的亚非区域董事长中村克己派至中国,并担任雷诺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由于中村克己此前负责日产在中国的业务,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他的工作侧重点是主导东风与雷诺的合资公司项目,陈国章也在今年也对媒体承认,雷诺国产项目早先就有一个小组负责,现归属中村克己管辖。

自从戈恩放出雷诺国产的承诺,该公司总部便更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据悉在2011年,雷诺在法国就成立了专门针对中国业务的事业部。不过,雷诺进口车在未来两年引入全新车型的并不太多,有业内人士猜测,这或许是为雷诺国产产品预留些空间。而据此前的信息,雷诺国产将实现年产20到30万辆,初期主要是SUV车型科雷傲,此后还将引入新能源车型。

同时国产基地也已选好,那就是武汉阳逻开发区,目前只差资质这块“东风”。此前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雷诺-日产联盟在华已有两家合资公司,按国家产业规定,如雷诺国产,必将先退出一家合资。

目前东风日产已接近年销百万辆,而三江雷诺虽然合资较早,但由于中法双方合作上的不和谐等多种原因,自2004年停产后,一直未复产,而股权关系却依然保留。

利率市场化引发的连锁效应 篇3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许多国家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业务范围、风险防范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会影响银行的存贷差

利率市场化对存贷差的影响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可能:一是存贷差先缩小后稳定, 二是存贷差持续扩大。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初期都曾出现过存贷差缩小的现象。根据美联储的数据, 1981年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存贷差为6.35%, 而1990年就下降到了5.24%。除了美国以外, 德国、日本、香港地区都出现过类似情况。在经过长期过渡阶段之后,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存贷差的波动幅度在多数年份中不超过50个基点。

但是,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情况就不太一样, 不少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利率上升同时存贷差扩大的现象。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拉美国家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但是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在短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而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有很长的过渡期。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 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利率不断升高、存贷利差高于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原因是当时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了通胀高企、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情况, 银行为了吸引存款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利率。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银行垄断性较强, 需求方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不高, 因此银行反而有动力通过扩大存贷利差来增加利润。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渐进的, 同时中国的内部宏观经济环境是乐观的, 金融体系也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 在市场化初期很可能出现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下降, 存贷导致存贷差缩小的情况。但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差异化竞争, 存贷差会最终稳定下来。

(二) 利率市场化会加速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利率市场化将改变银行的生存环境, 催生了新的经营模式, 极大地激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出现交叉,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的竞争加剧, 银行原有的经营领域受到竞争对手的蚕食, 外部压力不断增加使得银行必须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各国银行都在不断进入保险、证券、信托等新业务领域, 银行由原来单纯的资金融通逐渐向全能性银行转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在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率不断走低的压力下, 银行业开始由单纯的融资媒介向服务中介转化, 开展表外业务来替代不断萎缩的存贷款业务, 希望通过增加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来减缓利润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大量的表外业务出现, 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

在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的分业经营体制下, 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处于不到20%的水平。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金融市场不断深化, 金融工具创新增加, 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拓展力度, 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增长, 在1999年金融自由化改革完成前后达到43%。欧洲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在增长, 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在70年代不到10%, 1992年就增到了33.9%, 日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90年代已经达到了35.19%。

在发展中国家, 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变化。马来西亚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2000年达到了24.3%, 印尼银行业达到了25.2%。另外银行还通过服务与流程创新, 推动金融产品的差异化, 提升定价能力;通过手段、工具与产品创新满足风险管理需要, 利率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非线性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由于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存款成本, 从而使得银行存款对银行的吸引力, 这样将会增加银行可以使用的资金规模, 从而减轻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 银行的存款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为存款由成本较低的活期存款向成本较高的定期存款转换。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的1971年, 美国存款保险银行中的活期存款比例为48.64%, 而1980年为30.25%, 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的199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9.13%;而定期存款的比重由1971年的30.55%上升到了1990年的46.5%。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银行开始高效率地使用资金, 贷存比在不断上升。根据印度的数据, 1990年印度银行的贷存比为51.32%, 2000年上升到了63.25%, 2007年又进一步上升到了73.4%。随着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银行使用资金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银行越来越倾向于高利率的贷款, 贷款利率的提高又导致了资金使用者的风险偏好, 一些使用周期长、利率高的贷款不断发放出去, 导致资金期限错配的可能性不断累积。

(三) 利率市场化改变银行的行业集中度, 形成多元竞争的格局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而使银行业的兼并重组更加常见, 产业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此外, 随着银行业进入许可的打破, 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也对收购和建立银行跃跃欲试。这一切都会改变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 形成大中小型银行共同竞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的格局, 这将打破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 促使银行业整体的变革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集中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提高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会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和体系的脆弱性, 而激烈的价格竞争和存贷利差减小的压力也会使银行的利润下降。因此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行业中最脆弱的银行破产, 进而起到增加银行集中度的作用。美国银行数量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减少, 1986年银行机构总数为14229家, 随后开始急剧下降, 2009年末商业银行机构仅剩6840家。

二是利率市场化也会使得银行的行业集中度下降, 这种变化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一般都伴随着金融贸易自由化, 因此大量的外国银行和私人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 打破了原先固有的少数银行的垄断格局, 反而使发展中国家银行的集中度在下降。根据印度央行提供的数据, 自从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 印度银行业的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指数) 是在下降的, 这说明印度银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是在下降的, 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银行业在长期的历史时期属于垄断行业, 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此外, 在刚性兑付和国家信用隐形担保的背景下, 银行业很难实现破产重组。

但是随着政府对银行业民营资本的开放、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中国银行多元竞争的基础已经形成。而近年来热火朝天的互联网金融也给传统银行业的格局构成极大压力。所以, 未来的银行业一定是多元竞争的格局。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银行的行业集中度必然会有所下降。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 银行业必然也会重新洗牌, 所以, 在利率市场化后期, 银行业将出现大规模兼并重组, 行业集中度也会随之提升。

(四) 利率市场化将增加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

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而这是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利率风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只要这两个条件同时存在, 商业银行就存在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利率波动的大小及银行资产和负债不匹配的程度。

一些发展中国家曾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生过银行业危机。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国内存在着高通胀率, 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美国家的实际利率不断升高, 而国内储蓄率却不断下降, 为了获得存贷利差, 拉美国家的银行普遍从国外银行融资, 从而导致外债膨胀, 并最终导致出现金融危机。在198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中, 有70家银行被破产清算, 占到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6%, 并最终导致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宣布重新管制利率。

另外, 利率市场化也增加了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随着银行准入门槛降低、银行间竞争加剧, 银行利润会进一步减少, 大量研究表明:准入限制的放松与银行利润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银行经理为维持利润的高增长, 更有动机去冒险, 而不能合理评估贷款风险, 过度信贷和过高风险信贷问题很可能发生, 并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泡沫。由于银行风险的加大, 很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出现了银行业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不仅对商业银行有着重要影响, 而且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 以及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股票、债券等市场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推动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从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另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很多风险, 而且银行系统的风险也会转移到资本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 也有可能导致资本市场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 并将直接挑战其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具体而言, 股票市场上, 利率市场化将使股票价格能更迅速、灵敏地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动, 更真实地反映市场预期, 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 利率市场化将使股票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从而有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上升可能会产生“资产组合替代效应”, 分流股市资金, 同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自由波动将使投资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加大, 从而对我国的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相较而言, 利率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债券市场的风险, 但更多的是将给债券市场带来发展机遇。债券市场上,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可能会使债券市场的风险增大, 但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使债券利率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 充分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收益率曲线, 有助于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利率市场化之后, 外汇市场将受到很大影响, 外汇波动性将增加, 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是相互影响的。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自由波动, 可能导致外汇市场的波动性增加。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 境内外的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加强, 这在加速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同时, 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播, 从而使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相关金融市场的风险及波动性增加。然而,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外汇市场波动客观上有助于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业务的创新, 有助于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从而有利于外汇市场的长期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利率市场化必然为衍生品市场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在西方的衍生产品市场中, 利率相关的衍生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是管理利率风险非常有效的金融工具。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后, 从套期保值和投机的角度来看, 利率相关的衍生品的需求必定会大量增加, 衍生产品市场也必然会大幅度发展。由于中国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督不够严密, 我国应重点发展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 这样将利率衍生品的创新纳入正规的交易所平台, 利于风险控制。当然, 交易所利率衍生品的发展, 也需要金融管制减少为前提。特别是在相关金融产品审批时, 有关部门应加快审批进程, 放宽一些不必要的行政限制。

三、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业的转型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 各种挑战接踵而至, 银行业不可能按照过去的思维和模式继续, 必须谋求转型升级。

(一)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 整体增速回归

2015年上半年, 银行贷款已经减到12.48%, 过去三十年, 经济年增速是10%左右, 信贷年增速平均在20%以上, 这个回归是正常的。假如我们的经济增速降到6%到7%, 信贷还过高增长, 只有两个解释, 要么是脱实就虚, 要么是自娱自乐。利润增长也开始放缓, 当然不排除经济周期性影响, 但这一趋势是有特定阶段性原因的, 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 银行在现有经营模式下成本增加, 结构调整导致一些不良资产显现, 这些都会蚕食银行利润。

2. 社会融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过去数十年, 中国经济几乎严重依赖银行贷款, 十年前, 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结构里占比高达95%, 这十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有两个方面:直接融资工具迅速发展, 包括股票, 2015年1-9月份, 股票融资超过8000亿, 债券已仅次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市场的多元化, 除了银行以外, 出现越来越多的机构, 包括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各种基金, 以及互联网金融。

3. 规范化凸显

金融业是非常特殊的行业, 全世界对金融业的监管都在不断加强和完善。随着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出现, 监管也越来越严密和完善。而越来越严密的监管需要银行经营更加重视规范运营的重要性, 要采取措施将合规风险降到最低。

4. 信息科技重构金融业态

过去银行靠信息不对称赚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不对称开始逐渐消除, 银行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金融数据的价值开始凸显。过去银行资产的重要性很高, 现在银行越来越感到数据的重要性不亚于资产, 在不远的将来,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数据的交易可能不亚于资产。

(2)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银行带来很多触动和挑战, 最关键是怎么样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

(3) 大数据技术导致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巨大变革。过去银行注重稳健经营, 风险偏好较低。现在, 银行应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 应该是一定风险容忍度下的收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 大数据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行业的转型

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各种各样的需求变化, 而需求的变化对银行提出很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一定要更新换代, 比如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和成长性企业, 更加注重居民财富管理, 更加注重养老金融等。

1. 战略定位差异化

差异化竞争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年来, 商业银行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同质化竞争现象。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 不同银行在资金成本、目标客户、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将日趋明显。因此, 需要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形成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商业模式。如大型银行要抓住机遇, 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中型银行要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业务, 做“精品银行”;小型银行则要脚踏实地, 做小做深。

2. 业务结构综合化

目前,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单一结构”现象:业务结构上, 以信贷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上, 以大中型企业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上, 以利差收入为主。这样的单一结构在利率市场化后时代十分脆弱。因此, 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业务结构要逐步综合化, 更多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等非信贷业务;客户结构要均衡化, 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比例;收入结构要多元化, 借助优势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创新, 大幅提高真实的非利息收入比重, 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要不断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2012年银行的高收益就是建立在高的存贷利差基础之上的。这样依靠垄断得来的收益是没有保障的, 缺乏市场竞争的实力, 一旦利率市场化后, 这种高收益必将失去, 也就是说,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本身承担很大的风险。开发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 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的范围涉及融资、衍生品、担保、管理等多个领域, 有待国内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拓展。

此外, 还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规避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的波动频率必将加大, 进而影响企业和银行的收益, 还会通过影响证券价格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无论微观还是宏观上都产生了极大的风险。因此这就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去承担更大压力, 控制利率的风险。金融产品的创新, 能够达到调整利率风险的目的。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 加大内部控制力度, 开展期货、期权相关的业务, 都能够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是商业银行加大自我控制力的有效手段。

3. 运行模式轻型化

就未来银行业而言, 那些资本轻、效率高的银行, 将有更多发展机遇。“轻型化”的本质, 是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更灵巧的应变能力, 实现更快发展和更高回报。从业务发展看, 重点在于“轻资本”, 构建起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低、更安全可控的资产与业务体系;从经营管理看, 重点在于“轻运营”, 建立更高效灵活的公司治理架构以及机构网点体系。此外, 在角色定位上, 银行应实现从单一的贷款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撮合交易者和财富管理者的转变。

4. 发展思维网络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商业银行要主动出击, 抓住“互联网+”机遇, 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 实现转型升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 深入分析客户消费模式和风险偏好, 提供更加贴近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梳理现有产品服务与业务流程,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沟通, 积极为其提供资金托管、清算等金融服务。

5. 业务流程人性化

发展大资管业务, 尤其需要灵活的市场开拓、高效的资产配置和集约的内部管理能力, 这就要求银行构建一种覆盖资管业务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有效促进资源整合的业务流程。特别是要通过风险管理流程的改进, 统筹管理资管业务的各类风险, 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提升投资交易与经营创新的效率。

6. 组织结构扁平化

可适应大资管的发展趋势, 建立以资产经营和管理业务为纵向驱动力, 以交易银行业务为横向驱动力的大资管体系, 通过生产关系的改革, 释放同业与金融市场板块的生产力。

7. 人才队伍专业化

资管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不仅体现为板块内产品端创设的专业化, 也体现为零售金融、公司金融、同业金融客户端营销的专业化, 还体现为计财、运营、IT等支持保障端的专业化。打造这支队伍, 除了自己培养外, 还要善于从银行同业吸引人才, 甚至要与基金、保险、券商、私募等资管机构争夺人才。

8. 促进定价体系高效合理化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对新的金融产品进行开发定价, 同时也要求调整传统金融产品的定价, 在商业银行的运作步骤之中, 金融产品的定价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定价过程中, 必须全面考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并且要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商业银行的收益评价体系, 主要依靠客户信用、贷款期限、派生业务等等。其实, 金融产品的定价对综合收益的影响很大, 因此应建立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

9. 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化

一是风险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要逐渐完善。确立并坚持“稳健、平衡、合规”的风险偏好, 并以此为统领制定风险管理基本政策, 明确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底线和要求。设立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 将风险偏好量化并传导到主要业务领域, 推动风险偏好在全行范围落地执行。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要更加高效。完善统一授信管理机制, 建成以“同一客户、统一授信”为核心的全覆盖授信管理体系, 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控, 打造一体化并表管理体系。积极创新风险管理模式与方法, 探索客户和业务的分层管理体系, 实施风险客户名单制差异化管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 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

三是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管理要不断完善。契合交易型业务创新发展需求, 不断提高对创新型交易业务的估值能力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支持内部模型运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地实施并持续优化, 实现头寸管理、产品估值、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计量、压力测试、限额管理等系统化处理。坚持以实现正边际收益为目标, 建立覆盖本外币、境内外、表内外、离在岸等所有领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配套制订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 构筑起严密的流动性风险防线。

四是风险责任追究机制要持续健全。审计监督作用持续深化, 总行、地区和分行三级审计监督架构日益完善;内控评价工作不断深入。完善管理责任和岗位责任的不良信贷资产责任认定与追究体系。责任认定由审计部门独立开展, 实行总行中心控制, 范围涵盖全部不良信贷资产及其相关的管理和业务人员。

四、金融业转型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导致金融业转型, 而金融业的转型必然对实体经济的融资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分析, 金融转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一) 贷款利率上升推升企业融资成本, 大型企业贷款利率提升更为普遍

根据严宝玉、李宏瑾、孙丹的调查, 北京地区企业2014年银行贷款利率较2013年有普遍上升, 有58.5%的被调查企业反映2014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较2013年有所上升, 有35.1%的企业反映贷款利率基本持平, 仅有6.4%的企业反映贷款利率有所下降。由于目前银行信贷在大中型企业融资中占有较高比重, 所以, 贷款利率水平上升将直接推升企业的融资成本。

调查还显示, 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存贷款利率将继续上行, 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银行间负债业务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资金成本可能进一步上升, 贷款利率中风险溢价水平的补充性上涨也将持续进行, 贷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上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对2013年存款利率上升、互联网金融分流活期存款以及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等经济现象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存贷款利率将继续上升, 有77.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未来存款利率将有所上升, 有58.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未来贷款利率将有所上升。

调查者认为, 大型企业贷款利率提升更为普遍, 但大型企业贷款利率水平仍明显低于中小微企业。一直以来, 大型国有企业都是银行的所谓“优质客户”, 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 利率水平未能完全覆盖信贷风险溢价, 但随着金融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 这类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将有所上升。而且由于小微企业利率定价已充分反映风险溢价, 利率市场化对其融资成本影响较小, 相对而言, 大企业贷款利率提升将更为普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70.3%的大型企业反映2014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较2013年有所上升, 这一比重高于中型企业的55.6%也高于小微企业的48.7%, 但利率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 尽管大型企业贷款利率提升更为普遍, 但大型企业贷款利率水平仍明显低于中小微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从企业数量上看, 2014年有75.7%的大型企业获得了低于或接近基准利率的银行贷款, 比重高于中型企业的55.6%, 也明显高于小微企业的5.1%。

(二) 传统工业企业融资难度上升, 信贷资源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倾斜

调查显示, 传统工业企业贷款利率普遍提升, 融资难度明显提高。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下, 信贷规模短期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受经济结构调整、潜在产出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 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增速也将随之下降, 从供求两方面来看, 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增加收入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为缓解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 银行倾向于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高回报率、高效率、成长前景良好的行业, 如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 适当收紧对信贷资金集中度较高、效率较低的行业的资金配置, 如传统工业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75%的传统工业企业反映2014年的银行贷款利率较2013年有所上升, 这一比重高于现代制造业企业的66.7%, 也高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55%, 有61.1%的传统工业企业反映2014年申请银行贷款的难度较2013年有所上升, 远远高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37.5%的比重。

传统工业企业贷款利率仍普遍低于现代制造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传统工业企业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 或者由大型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属于传统意义上银行的“优质客户”, 而现代制造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主要为中小微企业。尽管贷款利率有所提升, 但利率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 与后两者相比, 传统工业企业贷款利率水平仍普遍较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从企业数量上看, 2014年有87.5%的传统工业企业获得了低于或接近基准利率的银行贷款, 比重高于现代制造业企业的16.7%, 也明显高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15.0%。

传统工业企业对贷款利率水平的容忍度较低, 未来信贷资源将进一步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倾斜。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 传统工业企业对贷款利率水平的容忍度也较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企业能够承受的贷款利率水平, 在“较基准利率下浮”、“基准利率”两个区间内, 传统工业企业比重显著高于现代制造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 而在“较基准利率上浮0-10% (含) ”、“较基准利率上浮10%-30%”和“较基准利率上浮30%-50% (含) ”三个区间内, 前者比重显著低于后两者。一个合理的推测是, 随着改革的推进, 一定时期内贷款利率将继续上行, 传统工业企业将无力负担, 更多的信贷资源被释放出来, 银行出于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考虑, 会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资金投放力度, 资金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三) 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难度不一

调查显示, 中小微企业对借贷环境的主观感受优于大型企业。存款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银行的资金成本不断上升, 而利率波动的不断加剧也将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 未来银行的资金投放将更加注重盈利性和安全性。尽管当前大型国有企业仍是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 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 但由于许多大型国企属于低效率、低附加值产业, 在“调结构”的过程中经营风险逐渐加大, 再加上能够承受的贷款利率水平较低, 银行放款意愿将逐渐降低, 而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相对较高, 尤其是有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属于高回报的新兴高科技企业, 发展前景好, 能够承担更高的利率水平, 近年来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重心, 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手段远较小微企业丰富。由于具有信用等级、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 与小微企业相比, 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手段更为丰富。除“银行贷款”外, 大中型企业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还有“集团内部贷款”“银行提供的其他融资产品”“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采用比例明显偏低, 为弥补资金缺口, 小微企业更多地通过商业信用融资, 以及通过民间借贷融资。

连锁效应 篇4

【关键词】 诱惑 课外阅读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阅读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总量达到400万字。大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如此明确,可我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方法不当,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必然制约其阅读、写作能力乃至听说交际的发展,影响其创新精神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必然影响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常见于课堂中学生偶尔会有犯困的时候,打个呵欠,这下可好,旁边看到他打呵欠的同学刚才还在神采奕奕的听课,竟也忍不住,一个一个打起呵欠接龙起来。一连串的呵欠打完,学生笑成一团,老师郁闷说:“我的课有这么沉闷吗?”学生笑着否认,纷纷表示是被旁边人呵欠所传染,本来不困也会觉得突然犯困打个呵欠。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通过查阅,发现打呵欠可以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暗示,让旁观者下意识的被打呵欠者的困意所感染,不由自主的产生认同感。呵欠可以通过心理暗示传染,那么,课外阅读的兴趣能不能也籍由这样一种“呵欠的诱惑效应”通过教师本人,感染到学生当中去呢?于是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心理,巧用诱惑的连锁效应,采取系列训练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诱“一”,为“传十”备“将”

班级是藏龙卧虎之地,为了从初一开始就激活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刚开学不久,每次上课时我都会顺手带上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下课后并不急着离去,而是在和学生的聊天中有意无意地提起这本书,并表明自己正在阅读且顺口赞叹一句这本书好看。部分学生对老师喜欢看的书会非常好奇,而我就把一些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讲到引人入胜时,就说我正读到这,后面还不知道呢,等读完了再给你讲。这样几次,搔得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心里痒痒,看他们着急,我就顺水推舟说要么你们拿去轮着看吧,老师这几天特别忙,没时间一下子看那么多。拿到书的学生如获至宝,非常高兴,没拿到书的我就建议他们去学校图书馆借。根据需要理论:动机是需要引发的,个别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已经成功被我诱发了,此时学生不会觉得被老师强迫而是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开始读了。

等到个别学生读到超过我读的部分,我就经常假装没时间看,又表现出急于知道某个人后来怎样了,让学生轮着把他们看到的情节讲给我听,除了和他们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外还当众表扬他们。此时这些学生会非常自豪且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能当回小老师给老师讲故事还得到表扬,是件非常自豪的事,在这种自豪感的驱使下,学生也就越读越有兴趣了。

当我成功诱惑个别学生后,这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帮我去诱惑其他学生。因为学生都是喜欢表现自己的,他们会自豪地向周围没读过此书的学生炫耀自己读的这本书如何精彩,讲的故事如何吸引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好奇心重,好胜心强。好奇心重的学生会想一探究竟,好胜心强的学生会想我讲的故事一定更能吸引老师。此时,班级中小范围的学生激起了读一读的欲望,而主动加入到课外阅读的队伍中。那么教师在班级中就诱惑了一批阅读课外书的排头兵。

二、诱“十”,为“传百”布兵

找到了榜样,还要找到激励孩子的突破口,让学生从与别人比先进的思想中真正转移到对读书本身的兴趣。所以当这种诱惑的连锁效应形成一定范围后,我发现时机成熟时,会适当地在班会上提起《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情节,再次大力表扬那些给我故事的学生讲得比书本还要生动。同时对全班发出号召,来个故事接龙比赛,不仅能拿奖品还能获得“故事大王”的荣誉称号号。这个比赛,已不再是个别学生的行为了,而成了学生间的竞争活动了,他们的课外阅读热情被充分地激活起来,个个以给别人讲故事为荣。排头兵又训练出了第二批学习标兵。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欢乐。班级中形成了你读,我读,他也读的浓浓氛围,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接龙比赛的大军中,饶有兴趣地读起这本书。

三、诱“百”,为成功打基础

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支配。人都有贪欲,但人的贪欲并不都是消极的,贪欲有时促使人们积极参与竞争。如果说小范围讲故事竞争是在争夺精神奖励,那么大范围的故事接龙比赛已由争夺物质和的精神双重奖励变为自觉主动的行为。于是,我不着痕迹地走了下一步棋:把课外阅读的范围扩大。外国名著那么精彩,那么我们中华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中肯定也有不少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探寻。

相信通过教师诱惑的连锁效应,学生兴趣的激发,会让学生爱上阅读,最终定能真正“学会阅读”,这对于他们的自身发展将受益终身。

连锁效应 篇5

社会镶嵌理论认为经济人是在社会网络内的互动过程中做出决定的,个人行为和制度镶嵌在社会网络中(Granovetter,1985)。企业间的连锁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网络,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任兵、区玉辉和彭维刚(2004)认为连锁董事是指一个企业的董事同时也是企业的董事,是企业因连锁董事而形成的企业间联系所构成的企业间网。毛成林、任兵(2005)研究发现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络是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提出上市公司的连锁董事不仅具有监督作用,而且还充当了公司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并提供专家建议(Ronen and Yaari,2010)。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企业间的连锁网络是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与绩效。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决策、投资决策、追溯期权的薪酬惯例、交易所牌价决策等企业行为都可以通过连锁董事网络进行传播(Cai and Sevilir,2009;Cohen et al.,2008;Bizjak et al.,2009;Rao,et al.,2000)。现有研究企业间连锁网络的文献一般都只限于连锁董事网络,很少有涉及监事会与管理层,本文把所研究的企业间的社会网络进行拓展延伸,重点研究“连锁高管网络”。本文所指的“高管”包括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并参考已有文献对“连锁董事”的定义做出“连锁高管”的定义:若一个公司的高管同时也在另一个公司任职,则称为“连锁高管”。本文结合中国的经济背景研究研究盈余管理这一会计行为在连锁高管网络间的传染性。与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范围及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把连锁网络的范围从连锁董事网络拓展到连锁高管网络,并重点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如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在连锁高管网络中的影响。本文旨在从以连锁高管为代表的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企业公司治理与会计行为质量之间的关系及特点。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连锁高管网络与盈余管理行为的传染效应

本文主要研究在中国的经济背景下,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在上市公司的连锁高管网络间传染。本文以中国2003年至2009年间发生过财务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切入点。Chiu,Teoh和Tian(2013)的研究通过阅读财务重述的公司重述公告判断出这家公司开始进行盈余管理的第1年,认为从第1年到财务重述报告之日这段期间为“重述期”,并定义“重述期”的第1年为一家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期”。Shi等(2011)的研究则表明,会计行为的传染效应在董事的连锁建立时起至连锁解散之间都是存在的。本文综合参考以上两篇论文的研究,把一家财务重述公司开始进行盈余管理的第1年到财务重述报告之日这段期间定义为“重述期”;同时考虑到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可能出现在最早的公开信息暴露之前,而盈余管理行一旦开始后很可能延续到下一年,本文把将“重述期”的第1年设为T,将一家重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期”定义为T-1至T+1这3年,见图(1)。若把盈余管理行为比喻为病毒,本文认为,当重述公司处于“操纵期”时,其盈余管理行为最具传染性。正如病毒具有潜伏期,盈余管理行为也可能具有潜伏期,因此允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2年的潜伏期,即认为若一家重述公司在第t年处于“操纵期”且拥有连锁高管,那么连锁高管在第t年及接下来2年都可能充当“传播媒介”,及t至t+2年都属于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传染期”见图(2)。由此进一步推断,重述公司与其他公司具有连锁高管,且连锁高管的任职期在“传染期”这段期间,那么与重述公司连锁的这家公司以后也很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并导致发生财务重述。Bijak等(2010)的研究表明企业往往会模仿与之有连锁董事的公司所做出的决策。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一个组织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遵循“社会惯常做法”即使他们知道这种“社会惯常做法”是不对的(Asch,1951)。因此本文认为具有连锁高管的公司之间会相互模仿其会计行为,即会计行为能通过连锁高管网络进行传染,且连锁高管的数目越多,证明企业间的网络链条越多,越有可能加强企业间相互模仿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若财务重述的公司在“传染期”拥有的连锁高管数目越多,盈余管理行为越有可能通过连锁高管传染,与之相连锁的企业在以后进行盈余管理并导致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大

(二)连锁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行为的传染效应

卢昌崇和陈仕华(2009)发现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超过80%的上市公司有连锁董事,在连锁董事中,连锁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从2003年至2009年都在65%-70%。弱联结优势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个体之间易形成强联结发展起来,而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易形成弱联结。强联结所得到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冗余性”和“同质性”,而弱联结更容易充当跨越社会界限获取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桥梁,也更可能将某些群体内部的重要信息传递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其他个体。公司董事会成员一般分为成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内部董事大部分都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接触机会多,互相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公司内的强联结关系,进行治理决策的时候,会出现信息同质化程度高和信息冗余的情况;而独立董事一般为高校教授、法律财会专家等独立的外部人士,与企业内部董事的信息交流相对较少,背景差异较大,且独立董事之间相互交集较少,因此内部董事与独立董事之间的关系以及独立董事之间的关系属于董事网络的弱联结关系。如果独立董事兼任多家公司职位的时候,接触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从而能给公司董事会决策带来更多样化知识、信息和资源,容易充当企业之间的“桥梁”(Cai and Sevilir,2012)。根据结构洞理论,网络中的某个个体与某些个体建立直接联结,但与其他部分个体未发生直接联结,就会形成有洞的结构网络,即所谓的“结构洞”(Burt,1992)。在关系稠密的网络中,每个行动者所能获得的信息都基本相同,存在大量的冗余信息,而在关系比较稀疏的网络中存在一些结构洞,处于结构洞地带的行动者能够得到处于结构洞两端的不同的关系稠密地带的信息,能够得到大量异质性信息,并有利于行动者利用这些差异化的信息取得先行优势或主导地位。在董事网络中,每个公司的非连锁董事与其它公司的董事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连锁董事的关系间接地交流,那么每个公司董事间不同的网络小群体就构成了整个上市公司董事网络的结构洞。连锁董事提高了整个上市公司董事网络信息的异质化和交流性。独立董事在连锁董事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独立董事因结构洞而获得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比其他普通连锁董事更明显,即作为企业间信息媒介的作用也更为突出。连锁董事是连锁高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连锁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连锁高管网络中也应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若连锁高管是独立董事,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连锁高管进行传染的可能性更大

(三)连锁监事与盈余管理行为的传染效应

以英美为代表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设置监事会,因此国外关于监事会的职能及作用的研究文献十分有限。监事会是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也是公司重要的治理机构。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和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与业务行为的合法。监事会的内部监督机构的性质,使其无权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监事会的监督是事后监督,其主要职责在于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经营成果,纠正其中损害股东利益的做法,但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决策。本文尝试从非正式公司治理的角度,即社会网络的角度探讨监事会的特殊作用,在连锁高管网络中去研究监事会的地位与对会计行为传染效应的影响。虽然监事会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决策,但由于监事会作为企业的监督治理机构,这一独特的角色使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治理有效性,及其传达的信息更容易被其他企业认为是公正可信的。当盈余管理行为在连锁监事中传播时,被感染的企业更容易认为这一行为是合理合法的从而接受这一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若连锁高管是监事会成员,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连锁高管进行传染的可能性越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年至2009年发生过财务重述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连锁公司作为总样本,剔除金融机构、数据不全的公司及在研究期间发生过两次及以上财务重述的公司外,剩下共有246家重述上市公司作为有效样本。本文的样本数据为面板数据,以公司代码和年度作为维度,共有2736个样本,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CASM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虚拟变量EM。本文定义若当年样本公司处于“操控期”,其对应的样本的因变量EM则为1,否则为0。也就是说,EM=1的样本公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这家公司在现在或以后发生了财务重述;(2)当年是这家公司“重述期”的第1年(即T)或第T±1年。(2)自变量。本文设置两个重要的自变量:Emlinkno和Bdlinkno。自变量Emlinkno是指在一家公司在第t年拥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连锁高管的数目:(1)该连锁高管在第t年时任职于另一个EM=1的公司,即属于另一个重述公司的连锁高管;(2)该连锁高管在重述公司的任职期在“传染期”,即t至t+2年。自变量Bdlinkno是指一家公司在第t年的连锁公司数目,即指第t年某家公司通过连锁高管网络与多少家公司发生连锁。(3)控制变量。包括:董事会规模(Boardsize)。Beasley(1996)的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报告虚假成正相关。Lipton和Lorsch(1992)也认为,董事会人数越多会增加沟通成本,不利于董事会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独立董事的比例(Pct_Inddir)。独立董事作为企业重要的监督机制,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董事会的独立性越高,从而对管理层的监督能力越强(John and Senbet,1998)。Beekes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成正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职(Duality)。Jensen(1993)研究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会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两职分离会使公司治理中的约束及激励机制增强,促使管理层采用较为稳健的会计,从而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减少公司操纵盈余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控制这一虚拟变量,若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表示为1,否则为0;财务杠杆(Leverage)。财务杠杆反映公司的负债水平,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这一指标。财务杠杆越大,企业有面临更大的偿债风险,因为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赵德武等,2008);公司规模(Firmsize)。由于大公司可能面临更大的政治成本,因而其倾向于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Watts and Zimmerman,1990)。本文控制公司规模这一变量,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增长速度(MB)。当一家公司高速增长,其会计政策往往不太稳健(Roychowdhuryand Watts,2007),因此更有可能进行盈余操。Beaver和Ryan(2005)使用期初权益市值与账面值比(MB)计量资产负债表稳健性,发现其与盈余稳健性负相关。因此本文利用变量MB对这一因素进行控制;营运风险(Ret Volatility)。面临较高营运风险的企业往往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本文用Ret Volatility来控制企业的营运风险,本文Ret Volatility的值为前三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标准差。Ret Volatility的值越大证明企业营运风险越大,操纵盈余的可能性越大;行业和年度的固定影响。为了使模型更精确,本文对行业和年度的固定影响进行控制。

(三)模型建立

本文参考Chiu,Teoh和Tian(2013)的研究,在其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得出本文模型:

(1)检验假设1。为检验假设1,本文设计了以下模型:

为了进一步探讨处于“操纵期”的重述公司拥有的非重述连锁公司的数目越多,是否会加强或减弱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在连锁高管之间的传染性,本文在模型(1)中加入自变量Emlinkno和自变量Bdlinkno的交乘项,即修改成如下模型:

(2)检验假设2。为了检验假设2,本文设计了以下模型:

(3)检验假设3。为检验假设3,本文设计了如下模型: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把样本分成两组,一组是EM=1的样本,一组是EM=0的样本,下面对这两组样本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样本的董事会规模、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独立董事比例等控制变量的平均数相差不大,但可以明显的看到,EM=0的样本组变量Emlinkno的平均数为0.484,最大值为5,而EM=1的样本组变量Emlinkno的平均数为0.716,最大值为10,说明有盈余管理行为且处于“操控期”的重述企业在传染期具有更多的连锁高管,一定程度反映了提出假设1的合理性。另外,EM=0的样本组变量Emlinkno的平均数为3.73,而EM=1的样本组变量Emlinkno的平均数为4.47,说明有盈余管理行为且处于“操控期”的重述公司往往与更多公司发生连锁关系。

(二)相关性分析

如表(2)所示,在对所有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我们发现所有变量之间并不存在高度共线性,但变量Emlinkno与Bdlinkno的相关系数是所有变量之间最高的,为0.356,说明一般具有较多连锁高管的企业也会和较多的公司具有连锁关系,即连锁高管在不同的公司间分布较分散。

(三)回归分析

模型(1)的Logit回归结果见表(3),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量Emlinkno的系数为0.116,显著性水平位5%,表明连锁高管的数目与盈余管理行为的传染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处于“操控期”财务重述公司在“传染期”的连锁高管数目越多,其盈余管理行为越有可能通过连锁高管网络进行传染,与之相连锁的公司在接下来越有可能也会进行盈余管理并发生财务重述,支持了假设1。变量Bdlinkno的系数为0.107,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连锁公司的数目与盈余管理行为的传染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处于“操控期”财务重述公司在“传染期”的连锁公司数目越多,其盈余管理行为越有可能通过连锁高管网络进行传染,与之相连锁的公司在接下来越有可能也会进行盈余管理并发生财务重述。此外,控制变量中的董事会规模Boardsize系数为负且显著,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盈余管理行在连锁高管之间的传染效应越弱。控制变量市值面值比MB系数为正且显著,显著性水平为5%,说明若公司高速增长,其会计政策的稳定性欠缺,更容易通过连锁高管网络受到连锁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感染。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职这一虚拟变量Duality系数为负且显著,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一人身兼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理效率,使公司反而不易受到连锁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感染。模型(2)的Logit回归结果见下表(3)。自变量Emlinkno和自变量Bdlinkno的交乘项系数为正且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处于“操纵期”的重述公司拥有的非重述连锁公司的数目越多,会加强其盈余管理行为在连锁高管之间的传染性。这表明好的会计行为在连锁高管网络间的传染性相对不良的会计行为的传染性要弱的多,甚至好的会计行为的连锁高管链条会被不良的会计行为所“污染”,反而进一步加强了不良的会计行为的传染性。在中国,社会对财务重述公司的惩罚力度相对于西方国家如美国的企业而言是较轻的,这使财务质量较差的公司得以在市场中广泛存活,并对财务质量较好的公司进行侵染和驱逐,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模型(3)的Logit回归结果见下表(3)。虚拟变量Indep表示连锁高管是否为独立董事,是为1,否则为0。虚拟变量Indep与连锁高管数目Emlinkno的交乘项系数为正且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连锁高管是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行为在连锁高管网络间的传染性具有影响,且是提高了处于传染期的财务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连锁高管进行传染的可能性。假设2得到验证。这一检验结果证实了独立董事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连锁高管网络中的重要的“桥梁”作用,印证了独立董事在企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模型(4)的Logit回归结果见下表3。虚拟变量Sup表示连锁高管是否为监事会成员,是为1,否则为0。虚拟变量Sup与连锁高管数目Emlinkno的交乘项系数为正且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连锁高管是监事会成员对盈余管理行为在连锁高管网络间的传染性具有影响,且是提高了处于传染期的财务重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连锁高管进行传染的可能性。假设3得到验证。这一结果表明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在非正式企业治理层面,即企业网络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注:括号里的值表示z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

上一篇:新课程教学评价下一篇:耕地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