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物流能力

2024-09-05

连锁物流能力(共8篇)

连锁物流能力 篇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被看作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新来源,企业迫切需要更加强大、及时和低成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物流能力有所不同,目前有关连锁物流能力的研究只局限于连锁药店的物流能力研究,缺乏对整个连锁企业的物流能力研究。本研究试图在回顾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界定连锁物流能力的本质与构成,开发连锁物流能力的测量量表,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1 物流能力

物流能力分为以下两个层面(或视角):企业物流能力和供应链物流能力。目前国外对物流能力和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1,2,3],国内对物流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是以马士华等为主,对物流能力和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界定、构成要素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1.1 企业物流能力及构成要素

所谓能力是一些能够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处理事物的方法、组织流程、知识和技能[4]。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物流能力定义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权威、互相认同的看法。

Daughery和Pittman从资源的角度认为,一个企业的物流能力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企业资源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标志、信息、知识等等,它们是由企业控制的,使企业能够构想和执行改进其效率的战略[5]。有关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国外学者针对不同的环境和研究对象,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有关物流能力规模最大的研究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物流研究团队(以下简称MSU GLRT)于1995年所做的研究[6]。通过对北美、欧洲和太平洋盆地17个不同国家的111个企业的采访,从32种可能形成物流能力的要素中确定了17种通用的物流能力,并将其分成4组:配置能力、一体化能力、敏捷能力和衡量能力。该项研究为以后物流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续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借鉴这一研究成果,针对具体的行业背景和环境(如全球竞争和电子商务等)进行分析和改进。目前,国内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物流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等理论研究还不深入,基本上是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和变化。如:汪鸣和冯浩从运作过程的角度认为物流能力是指开展物流运作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服务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7]。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

综上所述,上述学者对物流能力理解的侧重点和角度各不相同,对物流能力的界定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这与当时的市场环境较为吻合。

1.2 供应链物流能力及构成要素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物流能力的关注和研究也就自然扩展到供应链层面。对于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则更少,基本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对供应链物流能力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供应链物流能力构成要素也缺乏统一的划分,理论研究还很欠缺。马士华等[8]认为供应链物流能力是指在某供应链中,从接受客户需求信息、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最终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物流系统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准确性、准时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构成。曾峰、李夏苗[9]定义供应链物流能力是物流主体以顾客价值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的,围绕核心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供应链物流活动中顺利完成相应物流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客观(设备和设施)能力和主观能力。

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总结如下:

(1)国内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外已经认识到物流能力的存在,并就物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2)已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单个企业进行的,即从本企业出发研究物流能力的构成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研究。

(3)对物流能力的性质及其能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尚未开始,绝大多数是案例研究,主要以描述现象和归纳总结为主,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甚至定性分析都很少。

(4)对物流能力决定因素的研究仍然集中在有形要素上,即固定资产的多少,缺乏对无形要素,即物流过程管理水平对物流能力影响的研究[15]。

(5)由于不同行业和供应链的差异性,缺乏在供应链环境下对我国连锁物流的物流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2 连锁物流能力及其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商业连锁企业的不断出现和发展,连锁物流对于商业连锁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连锁物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其定义却没有很清晰的界定。

本文针对这一实际现状,结合国内外对物流的定义,按照我国商业连锁企业的特点,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对连锁物流的定义界定如下:

连锁物流是物流运营同商业连锁经营相结合的结果,是指为满足消费者生活的需要,连锁物品从采购到销售给消费者的时间与空间的移动过程,其间包括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的过程。

连锁物流具有物流的共性,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本文在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物流能力及连锁物流能力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的环境,首先对连锁物流能力的定义进行有效的界定,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具体如下:

连锁物流能力是在连锁供应链中,从接受门店需求信息、处理订单、采购商品、储存保管商品、分拣商品、运输、到最终交付给门店的全过程中,物流系统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准确性、准时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与其他的行业物流相比,连锁物流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如下:

①SKU(Stock Keeping Unit,最小存货单位)众多。

②订单频繁。

③经常拆零。

④变价快。

⑤逆向物流普遍。

⑥商品更新快。

⑦季节需求波动大。

⑧存在保质期问题。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连锁物流能力的研究极少。

国内的刘莉[10]认为连锁药店的物流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连锁药店物流能力、物流活动和与物流相关的连锁总部资源的相关指标,将连锁药店物流能力分为4类:交货能力,包括交货数量正确性、准时交货能力和迅速交货能力;柔性能力,包括迅速调整药品品种、紧急订单处理和迅速调整交货错误;成本能力,包括降低采购成本、降低配送成本和降低存货成本;服务能力:解决分店投诉。运用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地区型连锁药店的物流服务和物流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连锁药店物流能力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1)现有研究只是针对连锁药店的物流能力进行研究,不能代表连锁物流能力的全部。

(2)专门针对连锁物流能力的研究尚很缺乏。

(3)缺乏在供应链环境下对连锁物流能力的研究。

根据连锁物流具有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频繁且需求变化大、逆向物流比较普遍且重要的特点,通过与2家知名连锁企业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作者认为,连锁物流除了应具有一般物流的物流设施能力(包括配送中心能力)、物流过程能力和交付能力这些静态能力之外,应凸显其因环境、订单、市场变化而应具有的整合、构建和再配置的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即动态能力。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认为连锁物流能力由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两个维度组成。

2.1 连锁物流的静态能力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静态能力是指企业固有的能力。对于连锁物流来说,应基于供应链的环境下进行研究,其静态能力应包括连锁物流的设施能力(包括配送中心能力)、物流过程能力和交付能力。

连锁物流的设施能力是进行连锁供应链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物流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包装工具、简单流通加工机械、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仓库或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等的能力。

物流过程能力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物流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在满足供应链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对供应链物流总成本控制能力;对于供应链各客户的退换货及包装物的物流管理能力;对供应链内外环境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通过内外标杆或标准,对整个供应链物流活动进行测评及持续改进的能力;为供应链各客户提供信息共享的能力;对供应链各环节订单处理的能力;对在库商品养护的能力。

物流交付能力包括为供应链各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及时商品交付的能力和对供应链各客户始终提供一致性物流服务的能力。

2.2 连锁物流的动态能力

根据企业能力理论,动态能力是指因环境、订单、市场变化而应具有的整合、构建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基于动态能力的定义,结合连锁物流的情况,其动态能力应包括敏捷能力、匹配能力和集成能力三方面。同上,动态能力也应基于供应链的环境来考量。

敏捷能力包括对市场及供应链各类客户需求响应的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对供应链各类客户投诉的快速处理能力。

匹配能力包括战略匹配能力,即连锁物流与连锁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能力;业务匹配能力,即连锁物流与连锁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匹配能力;信息匹配能力,即连锁物流与连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匹配能力;需求匹配能力,即连锁物流与连锁供应链各环节客户需求的匹配能力。

集成能力包括环境集成能力,即内外环境,如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和对政府知识的、政策知识、竞争对手知识的集成等;关系集成能力,即供应商与连锁企业总部和配送中心之间的关系集成、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内部之间的关系集成以及配送中心与门店的关系集成;活动集成能力,即在制定这些物流活动方案时,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角度进行统筹安排,对供应链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集成,以寻求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包括门店品类SKU规划、引进、商品上架排列、运输配送规划、仓储和配送中心选址及流程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包装分拣及流通加工规划、订单处理、在库商品养护、对供应链各客户提供增值及创新性物流服务的能力;信息集成能力,即通过供应链关键信息共享,使得物流活动与整个供应链运作实现无缝链接;技术集成能力,即对供应链可用的技术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形成有效的物流技术应用方案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依据连锁物流能力的定义,界定了连锁物流能力的维度构成,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当前实证研究与测量量表开发中较普遍存在的概念定义与测量相脱节的现象,具体见表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测量工具的编制

结合Churchill的量表开发过程,尽量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测量量表,测量题项部分来自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物流研究团队MSUGLRT[11]、Teece[12]、汪鸣和冯浩[7]、马士华[8]等的研究,同时对其中一些题项基于供应链的环境对其进行扩展,其余则为基于供应链的环境下新开发的题项,形成初步两个维度23个测量题项,各变量测量均采取Likert 5级量表,询问被访者的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是否与所描述的相符合,答案从1“根本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

在正式大规模发放问卷之前,我们就初步调查问卷与物流领域专家,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等10余人进行了小规模访谈,所有参与者均独立对问卷进行了填答,并在此基础上对测量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随后,我们对大连市13家连锁企业进行了问卷发放和预测试,通过反馈意见和使用纠正题项的项目总体相关系数(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CITC)净化测量题项,删除了2个题项。通过上述过程,共得到2个维度,21个题项。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使用预测试的21个题项,另外再加入10个新的题项,这些题项是关于所调研企业的基本概况的问题,共计31个题项生成最终正式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再次随机发放新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46%。样本的具体情况如表2、表3所示。调查对象分别为连锁企业的采购、物流和配送中心、门店等高中级管理人员。

由于力量有限,此问卷发放范围涉及到全国48家连锁企业,其中80%是东北地区,包括了连锁药店、便利店、大型百货商店、化妆品店、快餐店、体育用品店、电脑和家电店、鞋店、手工艺品店、食品店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大部分连锁企业的形态。通过方差分析,这些类别变量之间,在感知连锁物流能力相关问题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问卷采用的是5级的李克特量表,变量的均值为3.81,如表4所示,说明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连锁物流能力超过中等水平,但水平仍然不高。

3.3 信度检验

信度是对一种现象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衡量。测量量表的信度,又称内部一致性检验,采用的主要指标是Cronbach a系数。

在连锁物流能力测量量表的信度中,2个维度的Cronbach a值均为0.914,大于0.8,说明该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以上2个维度测量量表的总体Cronbach a值为0.937,大于0.8,说明这个测量量表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4 效度检验

在检验了量表的信度以后,接下来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本文采用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两种方法来验证。首先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量表效度的初步检验,本研究的KMO值为0.941,Chi-Square 值为2455.479(df=210),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测量结果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旋转后提取了2个因子,每个因子中涵盖了因子载荷大于0.4的各个不同数量的变量,并且在其他维度中的载荷值不超过0.4,具体结果见表5。每个题项在单一维度的因子负荷最大为0.755,最小为0.501,均大于0.5,同时在其他维度中的载荷值不超过0.4,这表示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别维度。本研究通过信度分析和探测性因子分析后,证明了理论归纳出的维度与实际验证的维度符合。

前文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测量量表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得到了很好的检验,下面将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两种效度进行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连锁物流能力的构成结构,本文根据理论假设,采用一系列可能选择的结构模型进行测试和比较,从而验证所得到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可选择的结构模型有3种:模型1为单因子模型,将连锁物流能力的21个题项作为一个因子;模型2为一阶双因子模型,且各个维度间不相关;模型3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即一阶双因子模型且各个维度之间彼此相关。

本研究拟采用常用的拟合指数进行检验,当卡方(Chi-Square)χ2/自由度(df)<5且值越小,NFI、GFI、CFI、AGFI大于0.9,RMSEA、RMR小于0.05,通常认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NFI、GFI、CFI、AGFI在0.8~0.9之间、RMSEA低于0.1时,认为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13]。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模型三的(Chi-Square)χ2/df为2.38<5同时小于其他模型;GFI、AGFI、NFI、CFI均大于0.8,且均大于其他模型;RMSEA小于0.1、RMR均小于0.05,表明本研究模型,即双因子相关结构模型是连锁物流能力的最佳测量模型,如图1所示。21个题项在各自维度上的负载值位于0.59~0.77之间,均具有较好的负载,各维度之间题项并无交叉相关,说明连锁物流能力的测量题项具有较好的收敛有效性。连锁物流能力2个维度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为0.85,低于临界点0.9,说明它们在测量架构上具有较好的区别有效性[14]。上述各项指标证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

此外,如图1和表7所示,模型的P值为0.0,由于LISREL对样本量极为敏感,多数研究都以(Chi-Square)χ2/df指标表示模型的拟合程度。模型的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2.267<5。模型的RMSEA值为0.077,小于0.08的标准,模型的拟合参数GFI、AGFI、CFI、NFI值分别为0.95、0.91、0.97、0.95,均大于各项研究所建议的0.9,表明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可见,本研究设计的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注:表中的**表示按双尾检验,在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从表8中可以看出,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各自的可靠性系数,说明该量表符合区别效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连锁物流能力确实可以划分为连锁物流静态能力和连锁物流动态能力2个因子,并将此量表命名为CLC(Chain Logistics Capability)量表。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回顾和我国连锁企业访谈的基础上,结合连锁物流的特点,对连锁物流能力进行了界定。同时,本书秉承基于变量的定义来界定其维度构成的原则,在国内外文献回顾和我国连锁企业访谈的基础上,将连锁物流能力划分为2个维度:连锁物流动态能力和静态能力。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到了具有较好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连锁物流能力测量量表。本文对我国连锁物流能力及其构成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连锁物流能力提供一个测量和评价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虽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贡献,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仍有一些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具体如下:

(1)研究的样本数量虽已达到统计分析的要求,得出较好的结论,但增加样本数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统计分析的精度,使得本研究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故今后需不断增大样本数量来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

(2)由于力量有限,只选取了中国部分省市的连锁企业用户为样本,且大部分集中于东北地区,可能使结论受到影响,今后需要获得不同地区连锁企业的信息来验证指标体系。

(3)本研究虽然包括了大部分连锁企业的形态,但是为了使研究更具有一般性,还需要在国内其它的连锁业态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如:此次研究所调研的连锁企业,由于中国目前连锁企业的现状所限,基本上是以自营物流为主,所以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和调研企业数量,特别是增加对外包物流的连锁企业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摘要:国外研究已经证明物流能力影响物流服务质量,不同领域和行业有不同的物流能力。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物流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连锁物流能力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连锁物流能力的体系,认为连锁物流能力应由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两个维度组成,并设计了相应的测量工具。通过对48家国内连锁企业的实证问卷调查,验证了测量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连锁物流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连锁物流能力,连锁物流,物流服务

城市物流与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 篇2

摘要: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物流业务的快速成长出发,通过对连锁企业经营特点的分析,建议从连锁企业做起,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实行共同配送。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物流中大量问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改善城市物流状况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连锁企业;共同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17

现代的城市,生活离不开物流,各种用品都依赖物流渠道通过配送来满足生活的各项需求,因此配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城市物流发展的基础是城镇化

城市物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城镇化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随之向城镇集中,由此产生了城镇化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国家现代化也常常把城镇化水平作为重要标志。

当前,国家是把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2014年3月16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性文件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在这一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的规划中,提出要实现现代化,那么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在我国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都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城镇化更可以扩大内需并促进产业升级。

可以说,不论是扩大内需问题还是促进产业升级问题都离不开城镇化。

1.1 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

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随着近年增速的放缓,城镇化就成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城镇化对于一国经济的作用从不同国家的实际中有众多的体现。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转移就业,从而有利于他们提高收入。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使农民转为市民,从而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城镇消费群体的扩大等等。诸如此类通过城镇化发展可以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并且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扩大内需的好处,比如:消费结构随之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接着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巨大的投资需求,以及相应的住宅建设的需求等等,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从而有力地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助力。

但应该看到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是偏低的。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常住城镇化率为53.7%,其中户籍城镇化率更是只有36%左右。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的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可以想见,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时期,从而为我们研究的城市物流的发展奠定强大的基础。

1.2 城镇化与产业升级

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产业升级。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消费潜力释放带来巨大的内需的同时,也需要产业升级进行配套。只有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水平经历了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同时也相辅相成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在很多方面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3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的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了53.7%;城镇化以年均1.0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使得城镇化成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手段之一。

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其中城市物流问题首当其冲。为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成为减少城市拥堵、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手段。2连锁企业的配送有助于解决城市物流问题

城市物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得到了越来越快的发展,城市物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由于人口高密度分布,商业、服务业聚集,党政机关、企业、办公场所高度集中,因此做好城市中心区的货物配送,对保障城市有序运行,满足居民正常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电子商务的迅速繁荣,也刺激了快递业务的发展,为城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配送作为城市物流的重要形式,被称为门到门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物流产业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大中城市中表现更为突出。城市物流配送关系到城市人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关乎民生问题,是一项惠民工程;城市配送关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是一项畅通工程;同时,城市配送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积极加快促进和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组织和运作模式,建立布局合理、运行高效、通行便利、绿色环保的城市配送网络体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连锁零售企业成为了市场经济重要的经济模式之一。连锁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常常因为配送问题影响了门店销售,造成顾客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损失。201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1226亿,扩大内需也首次进入”十二五”规划,这些都是连锁企业利好的消息。但是大型连锁企业一路高歌,向二、三线城市的顺利进军,直接冲击着中国本土中小型连锁企业。我国本土的中小型连锁企业在资金和管理水平方面与大型连锁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在物流配送方面更无法与大型连锁企业抗衡。作为我国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型连锁企业担负着相当的满足终端客户需求、解决就业等社会角色,因此它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继而谋取发展,不仅是它们企业自身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物流配送是连锁零售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决定着商品流通与销售的效率。解决配送问题已成为连锁企业共同的着重点,应努力建设出在城市物流中以销售指导配送、以配送促进销售的良性循环。

通过连锁企业的门店实施配送属于二级物流配送管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以满足经营需要,保障市场供给,将资源有序配送至客户。连锁企业的门店配送可通过在配送的过程中减少损耗,有效降低费用,以及实现配送路径的优化进而提高配送效能等相应措施,实现管理预期。在这个过程中,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对销售可以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连锁企业在实施共同配送时通常采用中小公路运输企业,中小公路运输企业在我国二、三线城市运输业中仍旧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企业仍旧采用的是独立经营、自寻业务、各自为政的经营政策,故缺点也是相当明显,如:浪费资源、浪费成本、浪费时间等。从中小公路运输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相当不利的,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其他领域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借鉴这项技术,把它应用到中小公路运输企业中来。例如,智能物流使用传感器技术和GPS等技术,能够对物品的配送、运输以及仓库的储存情况等重要环节进行调配、监控、指示等,从而对配送物品、车辆调配进行高效、智能的管理,减少了资源、成本和时间的浪费。

连锁企业通过与中小公路运输企业合作,在了解城市公路配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自己货场发展及所需配送的城市的区位、网络、政策等优势,以及在定位、功能、交通衔接、业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明确的配送中心定位,再进一步完善配送中心物流功能和配备设施设备,通过建立更加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及健全配套措施等措施,就可以实现既有货场向共同配送中心转型。从而使得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业务上一个台阶,同时也有效地解决城市物流问题。

3 连锁企业通过组织共同配送可以更好地解决城市物流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交通管制政策相继出台,传统配送服务模式愈发受到城市交通管制、配送效率低、运营成本高的限制,亟待发展新的城市配送模式。

当前城市配送的基本现状,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设施普遍缺乏,车辆装备技术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组织化水平低及服务不规范,在某些领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多样化,表现出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对配送提出了更高效的要求。这两个方面的极其不相适应使得城市配送问题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如何才能降低城市配送成本的同时提高配送效率,进而提高城市配送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是业界需要放在重中之重的问题。

受到物流配送行业进化以及发展的影响,物流配送方式和城市规划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性问题。加之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配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产生了一种高效率的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共同配送,是一种新型的追求配送合理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和组织管理策略,往往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完成城市的配送活动,其本质是通过规模化来降低物流成本。城市物流共同配送,通常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进行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实施共同配送,既可以扩大企业的物流业务批量,提高单车装载率;也有利于削减在途运行车辆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公路上的汽车运输,缓解物流对社会产生的外部不经济。

尽管共同配送模式有着一系列优点,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在我国发展共同配送涉及许多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发挥共同配送的优点,还将放大其缺点,非常不利于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共同配送的细节问题上,常见的有:企业的产品、客户、规模、商圈存在巨大差异甚至经营意识也存在较大分歧;各企业间如何进行组织协调;如何在实施共同配送时保守商业机密;在共同配送实施过程中费用如何分摊;因共同配送而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等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处理起来是比较棘手的。但是通过连锁企业组织共同配送却可以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可以有效避免共同配送的缺点,因为连锁企业的共同配送属于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可以分为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和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其具体的运营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是指将从事不同行业的企业生产的商品集中起来,通过配送中心向客户输送的一种形式。而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则是指处于相同产业的生产或经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集中送货,以提高物流效率的方式。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同产业间相互协作的共同配送模式;二是同产业间通过建立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来发展共同配送。在第一种模式下,各参与共同配送的企业继续拥有运输工具和物流设施的所有权,根据各自客户分布情况和各自物流运输的特点,建立起相互协调的机制,以完成共同配送,并保证共同配送的正常进行。第二种模式常常是参与企业众多的情况发展而来。由于共同配送的规模很大,可更好地发挥经济规模优势。在第二种模式下,由于建立了配送中心等基础物流设施,参与共同配送的所有企业,都可以节省大量物流设施设备和人员的投资,还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各自的核心业务,往往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第二种模式,即同产业间建立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来发展共同配送,其配送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实现配送的专业化。因此,对于同产业的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的整体组织难度相对较低,发展起来相对容易。

连锁企业通过组织共同配送可以更好地解决城市物流问题。因为一方面我国连锁企业有需求、有能力实施共同配送;另一方面连锁企业也有需求和有能力完成共同配送的推进。在我国当前的连锁超市企业地位是比较强势的,供应商的生产格局则是多而且小的,这样就可以由连锁超市零售企业牵头组建配送中心,并且由连锁超市零售企业依靠其强势地位进行对共同配送中心的管理。这样组建和管理的共同配送中心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可以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对供应商和渠道的管理比较方便,既丢不了自身的强势地位,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可以降低供应商的配送成本,使得供应商不得不服从超市的管理。因此这种形式的共同配送中心是目前典型的同产业间共同配送形式,较好地完成了共同配送的实施和推进。而如果要实行差异化产品供应商的配送,难度要大些,需要签订法律协议保守商业秘密,还要制定灵活的费用和效益分配政策,才能使共同配送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发展。

4 结束语

城市物流问题是当前物流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连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方式得以一定程度地解决。连锁企业运用共同配送方式可以起到既服务社会又壮大自己的作用,但是在其配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长远发展。配送中心的长远发展,要求构建一体化的经营公司,把销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纳入总体考虑并进行规划和建设,长远发展还要求经营理念必须注重坚持诚信,在经营方针上坚持双赢,努力搞好合作关系,这里既包括与城市内各个终端卖场的良好合作也包括与区县批发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

连锁物流能力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活力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如鱼得水,连锁商业平均以57%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1]。各种日用品超市、家电超市、便利店和医药零售商店的不断增加,给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摸索,在连锁经营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更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如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已成为制约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和连锁企业的高效运作。

许多国外研究学者已研究证明,物流能力影响物流服务质量。故据此可推断连锁物流能力也将影响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目前,国内外对连锁物流能力的研究还很少,国内的刘莉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连锁药店物流能力,并对连锁药店物流能力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但是,连锁药店物流能力只是连锁物流能力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其全部,对于连锁物流能力的组成体系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提高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对连锁经营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我国连锁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连锁物流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连锁物流能力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作用关系概念模型,为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进一步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文献回顾

2.1 物流能力和供应链物流能力

目前,国外对物流能力和供应链能力构成的研究已经有一些成果,国内目前对物流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物流能力和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界定、构成要素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目前,国内外对物流能力分为以下两个层面或视角。

(1)企业物流能力。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能力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权威的看法。如汪鸣和冯浩从运作过程的角度认为物流能力是指开展物流运作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服务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2]。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和戴维J·克劳斯从服务与成本平衡的角度认为物流能力就是对厂商能否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提供有竞争优势顾客服务能力的一种相对评估[3]。

(2)供应链物流能力。对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则更少,基本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马士华等认为供应链物流能力指在某供应链中,从接受客户需求信息、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最终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物流系统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准确性、准时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4]。曾峰、李夏苗定义为:供应链物流能力是物流主体以顾客价值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的,围绕核心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供应链物流活动中顺利完成相应物流服务的能力[5]。

2.2 物流能力构成要素

有关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国外学者针对不同的环境和研究对象,产生了很多成果。国内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等的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基本上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和变化。到目前为止,关于物流能力规模最大的研究是由GLRT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歇根州立大学全球物流研究团队,MSU GLRT)于1995年所做的研究。通过对北美、欧洲和太平洋盆地17个不同国家的111个企业的采访,从32种可能形成物流能力的要素中确定了17种通用的物流能力,并且将其分成4组:配置能力、一体化能力、敏捷能力和衡量能力[6]。

Daughtery和Pittman以时间基础探讨物流能力,认为信息技术和弹性是最重要的物流能力[7]。Morash,Droge和Vickery等学者以美国年营业额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家具生产商为研究对象,参考MSU GLRT的研究成果,从“需求取向”和“供应取向”提出主要的8个战略性物流能力[8]。汪鸣和冯浩认为: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2]。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快速获得又迅速丧失。为了维持企业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较强的不断学习的能力。物流学习能力由4个要素构成:文化、结构、关系和时间。

总结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如下:

(1)国外已经开始认识到物流能力的存在,并就物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内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物流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提高物流能力等的理论研究还很欠缺。

(2)已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单个企业进行的,集中在分销过程中物流能力的研究上,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研究。

(3)对物流能力的性质及提高其能力的理论研究尚未开始,绝大多数是实际案例研究,主要以描述现象和归纳总结为主,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甚至定性分析都很少。

(4)由于不同行业和供应链的差异性,没有对连锁物流/供应链的物流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对此项研究几乎空白。

2.3 供应链物流能力构成要素

供应链物流是由众多环节物流活动构成,所以,供应链物流能力不仅取决于各个物流节点的能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整体物流能力的大小,但整体物流能力并不是节点能力的简单相加。

关于供应链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少,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研究是由MSU GLRT于1995年所做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以MSU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对其进行了改进。马士华、陈习勇认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综合而成的[4]。物流要素指输入物流系统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劳动力、资金、信息等。物流运作能力指物流管理者通过采用物流计划、组织与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为供应链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物流服务能力。曾峰,李夏苗认为供应链物流能力包括客观能力和主观能力[5]。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少,对于供应链物流能力构成要素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理论研究还很欠缺。虽然有一些对供应链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还不系统和尚待完善。另外,针对不同行业供应链的特点及战略所需的特定、具体的构成要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有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理论探讨,缺少基于中国本土的实证研究。由于不同行业和供应链的差异性,没有对连锁物流/供应链的物流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对此项研究几乎空白。

2.4 连锁物流能力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连锁物流能力的研究极少,这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

在国内外对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物流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对连锁物流能力界定如下:

在连锁供应链中,从接受门店需求信息、处理订单、采购商品、储存保管商品、分拣商品、运输、到最终交付给门店的全过程中,物流系统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准确性、准时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由物流静态能力、动态能力以及物流学习能力构成。

国内的刘莉认为,连锁药店的物流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9]。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连锁药店物流能力分为4类:交货能力、柔性能力、成本能力、服务能力,并对连锁药店物流能力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1)现有研究只是针对连锁药店的物流能力进行研究,不能代表连锁物流能力的全部;(2)专门针对连锁物流的物流能力研究尚无;(3)针对连锁物流能力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影响关系尚无研究;(4)缺少从连锁供应链的视角研究连锁物流能力。

2.5 连锁物流服务质量

国内外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国内的罗曼提出人员沟通质量、信息质量、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和时间性作为连锁物流服务水平评价指标[10]。陈化飞对连锁便利店物流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具体指标包括库存服务、配送服务、分拣服务、进发货服务、装卸搬运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和流通加工服务[11]。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零售物流和分销配送物流方面,专门针对基于供应链的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尚无;而国内这方面研究极少,也不系统完整和深入,特别是没有从连锁供应链的层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另外,大部分缺乏实证研究,对提高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尚未提出有效的作用路径。

3 连锁物流能力和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

3.1 连锁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

鉴于此,在国内外对物流能力,特别是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连锁供应链的物流能力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

3.2 连锁物流服务质量

在以上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物流服务质量、供应链服务质量及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研究,从连锁供应链的层面构建了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4 连锁物流能力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作用机理

目前,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背景下对物流服务质量与物流能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Kee-hung Lai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不同服务能力的物流提供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是不同的,即物流能力影响物流服务质量[12]。

Kuo-chung Shang,Peter B.Marlow对台湾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基于信息的能力对柔性和标杆能力有显著相关关系,与物流绩效显著相关,物流绩效也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相关[13]。

谭勇,马士华,龚凤美对物流能力中的运作能力、柔性能力、配送能力进行了说明,并选定服务质量作为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衡量的中间变量[1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并建立模型,通过对中国大陆近千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发现运作能力是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因素.实证分析显示,运作能力对柔性能力、配送能力、服务质量都有显著影响,并通过服务质量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绩效。

笔者认为,连锁物流能力总体正向作用于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其中,连锁物流学习能力正向作用于连锁物流动态能力,通过动态能力影响连锁物流过程质量,进而影响连锁物流结果质量;而连锁物流动态能力又影响连锁物流静态能力,通过静态能力影响连锁物流过程质量,进而影响连锁物流结果质量。其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5 结语

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对于连锁企业经营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而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连锁物流能力。在对企业物流能力、供应链物流能力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连锁物流能力的概念和其构成要素。同时,在研究了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及其与物流能力关系的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连锁物流能力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作用机理概念模型,为连锁物流能力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也为连锁企业提高其物流服务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摘要:连锁物流服务质量对于连锁经营至关重要,在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连锁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连锁物流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连锁物流能力对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作用关系概念模型,为连锁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进一步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方式的探讨 篇4

1 物流在连锁零售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1.1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特点

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一次革命, 是现代零售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有一般零售业物流的特点, 同时又要符合连锁经营的原则, 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批量采购, 统一配送

各门店的商品统一由总部采购, 按照统一的营销策略和各分店对商品品种、规格、包装等的要求, 统一储存和配送, 从而实现以大批量进货来获取折扣和延长付款期限的机会, 形成规模效益。

(2) 配送和仓储要求多样化

连锁零售超市销售的商品品种繁多, 因此对配送和仓储的要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 要通过食品冷链物流对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执行严格的卫生保障和保温措施。

(3) 配送频率高, 时间要求较严格

零售企业的销售量受随机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 (如促销) 的影响较大, 造成门店的配送量波动大。对于仓储空间等资源有限的门店, 一般要依靠提高配送频率来满足需求, 而且配送过程有时间限制。

(4) 服务内容多样

供货商通常都以大包装供货, 而门店销售时要拆零, 有时还因特殊需要, 要对货物进行简单加工, 因此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要具备拆零、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的功能。

此外, 连锁零售企业的业务特点还要求其物流系统具备高效处理退、换货的能力。

1.2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作用

物流系统能否高效、低成本地运作对连锁零售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1) 连锁经营保障

连锁零售企业因其规模较大, 在供应链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通过集中采购, 可以降低价格, 保障零售价格的竞争力;通过集中储备, 可以减少缺货, 降低缺货损失;通过统一配送, 可以减少运营成本, 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 营销决策指导

物流系统信息的及时获取与处理, 为管理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可以用来分析顾客需求变化趋势, 指导企业的进、销、存, 从而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3) 顾客服务保障

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及时发现顾客需求变化, 通过及时服务, 满足顾客需求, 提高顾客感知价值。

2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方式

2.1 零售企业自营物流

世界连锁零售“大鳄”沃尔玛自营大部分的物流业务, 沃尔玛的巨大成功, 与其卓越的物流管理思想及实践密切相关,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沃尔玛都很重视配送中心的建设。沃尔玛80%的货物是由自己的配送体系配送的, 这样做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 而且加速了存货周转, 形成了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是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存货周转的核心。

2.2 供应商自理物流

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商品配送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宝洁等大型供应商。并且, 沃尔玛、家乐福等要求大型供应商为其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 即供应商根据零售商的销售、库存等信息, 判断零售商的库存是否需要补充, 并自动向本企业的物流中心发出补货指令, 由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配送到店铺。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可以大大降低连锁企业成本和运作的复杂性, 但其对店铺的影响速度受到供应商物流水平的限制, 信息交流效率低。

2.3 第三方物流

近年来, 由于国际流通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些国际大零售商逐步尝试立足主业经营, 而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物流企业, 如日本7-11便利店以及美国众多的单体超市等。尤其在日本, 单体分散经营的零售店约占店铺总数的90%以上, 出于竞争需要, 这些零售店者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进行商品配送。

3 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方式的选择

3.1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方式的选择 (1) 第三方物流的效益原理

(1) 规模经济效益

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多家客户的物流业务于一身, 可以使其物流设施、人力、财力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规模效益正是第三方物流比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优越之所在, 因为自营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毕竟只局限在企业内部的层面。

(2) 系统协调的效益

系统协调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自己所拥有的供应商群及其各自的客户群中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打破供应商、客户群之间的界限, 统一组织运输, 进行联合配送;通过协调, 使供应商及客户之间形成新的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 这种供需关系可以帮助供应商开拓市场, 也可以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成本。

(3) 专业化的效益

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和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 从而使各项物流活动, 如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实现专业化。

(2)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方式的选择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因其物流业务量大而自成规模, 而产品多样化程度高又使其自身可以进行系统内部的协调产生效益, 专业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及人才更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由此可见,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效益原理的分析,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即使不将物流外包也同样会获得竞争优势, 并且可以节约因外包给第三方物流而支付的利润, 因此, 对于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而言, 其物流应以自营为主。除沃尔玛自营大部分的物流业务外, 麦德龙、西尔斯等国际大零售商, 也都建立了本企业体系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3.2 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方式的选择

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沃尔玛制胜的法宝, 是其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 正因为如此, 沃尔玛的物流体系被众多的零售商家所效仿。然而连锁零售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体系, 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内部的物流配送, 除非有强大的规模效应, 否则巨大的投资必定承担巨大的风险。

换言之, 对于中小型的连锁零售企业, 如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 建立超市自己的配送体系成本会很高, 此时就应尝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或供应商自理物流。同样作为世界零售巨头之一的家乐福就一直坚持由大型供应商自理物流, 采取厂家直送的方式实际上节省了零售企业的成本。当然, 采用这样的方式也有条件, 那就是连锁零售企业总部要有很强的能力能够控制分店, 而且它还必须具备很强的采购能力, 能达到一定的采购额和采购量。国内大部分零售企业的连锁规模都不大, 根据自身情况学学家乐福的厂家直送, 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物流系统能否高效、低成本地运转决定了连锁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国外的零售业发展了200年, 而中国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 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物流方式。

摘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 近十年来在我国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物流管理是连锁经营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如何通过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 降低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 对提高其竞争力,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特点及第三方物流效益原理的分析, 提出连锁零售企业物流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第三方物流,外包

参考文献

[1]张晓霞.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机理及实现条件[J].商场现代化, 2009 (3) :140-141.

[2]杨树.浅论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J].时代金融, 2009 (7) :143-144.

连锁企业物流信息化研究 篇5

面对外资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挑战和同业态经营的激烈竞争,国内连锁企业不仅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手段、长远的营销目标、完善的营销组织来应对多变的市场和顾客需求,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应用各种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速度,从而提高连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1 连锁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1.1 企业发展的外部压力和行业竞争需要信息现代化。

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外资企业可以“无障碍”进入中国,他们不仅以雄厚的资本实行地域扩张,还以精益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发市场,抢占人力资源和市场份额。

1.2 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需要信息现代化。

连锁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主要依靠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通过扩张来抢占市场先期效益,从而获取利润,但随着连锁体系的建立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信息管理成了连锁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不能及时掌握各门店缺货的品种与数量,不能及时补充货源与调配货品等,这不仅限制本地业务的发展,异地连锁更无法管理。

1.3 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信息现代化。

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龙头的信息化发展,为企业管理现代化、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是连锁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2 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连锁经营过程中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物流信息,既是连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也是连锁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1 信息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

条码(BC)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码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己广泛应用于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中,连锁企业以条形码为信息载体,把条码技术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作为输入数据、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具有读取快、精度高、使用方便、适应性好等优点,必将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具有技术防水、保密性强、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和智能化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物流配送的物料跟踪管理、车辆运输工具管理、集货和分拣货物管理。射频系统的接受和转发装置则多放置于仓库中实时动态了解货物的位置并收发信息。

另外,连锁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和多频度少数量的配送使库存、运输等物流活动产生大量信息。连锁门店应用POS系统读取销售时点的商品品种、价格、数量等即时信息,并通过后台MIS系统对这些信息加工整理,经EDI等途径向相关系统传递信息,可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2.2 自动跟踪与定位类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编辑整理、储存、空间数据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为用户实时地提供了与其相关多种空间的动态的空间位置信息,改变了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使信息处理由数值领域发展到空间范围。

全球定位技术(GPS)是利用空中卫星全天候、高准确度地对地面目标运行轨迹进行跟踪、定位与导航的技术。为了满足货主对货物实时性、安全性、到达时的准时性的需求,配送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随时了解车辆动态信息,对车辆进行实时调度和跟踪,提高配送服务质量,以优质的物流服务来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GPS正是现代化配送业运输环节的一项关键技术。GPS技术除了实时采集车辆运作过程的信息外,还可以应用在订单处理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提供正确的订单信息和准确的产品出入库信息。

2.3 信息接口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是一套报文通信工具,它将组织内部及贸易伙伴之间的数据和信息规范化、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换和处理,是进行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有效手段。连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用EDI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降低信息处理的差错率,节约人力资源;建立快速响应系统,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

2.4 企业资源信息技术

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为相关需求物品订货与时间进度安排而设计的信息系统。MRP解决了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得到真正需要的物料,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配套齐备,达到减少库存和减少占用资金的目的。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则以MRP为基础,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存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它们得以相互协调发挥作用。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企业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础上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把客户需求、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和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连锁零售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采用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流程再造消除瓶颈,缩短其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时间,帮助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本企业中大量的、动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采集及处理。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实现了ERP管理,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并没有实现集成的ERP管理,没有实现企业流程再造和ERP实施的结合,只是用计算机操作简单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没有充分发挥ERP管理的真正效应,需要进一步扩大产业供应链ERP管理的范围,对整条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

2.5 数据管理技术

物流配送数据库是企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核心,与企业其它数据库相比具有实时动态性和共享性等特点。连锁企业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进行物流配送管理,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并提供局部自治的数据共享和场地之间的协调功能,提高配送的实时化水平。

2.6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促使各行各业发生质的变化,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寻求电子商务与企业经营组织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最佳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连锁企业依托国际互联网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可以突破传统的产、供、销、存模式,也可以借助它发布信息扩大本企业影响力,扩展企业对外的接口界面。

此外,连锁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可采用物流技术打造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提高配送效率。如采用高层立体货架和拆零商品拣选货架相结合的仓储系统来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采用前移式蓄电池叉车、电动拣选车和托盘实现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化;采用电子标签拣选系统实现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等。

3 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全面、高效、实时地物流信息系统成为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物流信息的科学运筹,以先进的物流技术为支撑,具有货物跟踪、采购订单管理、库存管理、车辆调度和财务管理等功能,可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有效流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总成本,是连锁经营快速正常运转的支撑和保障,也是物流配送中心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连锁企业应根据企业业务的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不断开发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合理高效地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构建电子供应链系统信息平台,对符合标准的结构化信息在计算机之间进行电子数据交换(EDI),从而在物流各作业系统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渠道,实现有效的客户信息反馈和各作业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协调发展。

其次,要拥有科学、高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客户资源管理、配送调度优化、配送作业管理、库存及财务管理、作业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功能,使物流作业实现网络化和电子化。

第三,各物流系统所涉及的物流主体要加强自身的网络建设,实现物流组织的网络化,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内的网络化,以保证商品供应、补货和配送的及时性。

第四,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程全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高技术、规模化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配备高层货架、自动分拣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化仓库、条码技术,形成反应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尽可能低成本和短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根据上述理论,笔者提出一个基于Internet/Intranet电子商务平台的连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见图1)。

4 连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效用

连锁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运用合理的物流信息技术,建立或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把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两种相互独立的业态组合在一起,使连锁企业成为以信息连锁为灵魂,以实体店面连锁为骨架,以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内容的全方位的网络,为企业供应链各环节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科学辅助决策,提高配送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4.1 利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计划和决策的可靠性。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不但可以把公司的大量业务指令及时传输到门店,更重要的是可以实时采集详细、准确的门店销售、库存等信息,经过系统处理后及时传递给供应商、门店和消费者,使企业经营者真正做到以销定进、以销定存,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的库存量,甚至零库存,提高经营计划和决策的可靠性。

4.2 为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优化企业的运作过程,还应用大量的业务分析界面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如按月、按日、按门店、按供应商统计“销售业绩”;分析配送中心的“出货情况”;根据业务需要编制的大量统计分析报表等。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减少连锁经营中不必要的环节,加快总部、配送中心、门店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动,并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物流信息系统等实现连锁企业供应链的网上管理。

4.3 促进企业经营方式和观念转变,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单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把资源整合到一起,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信息采集、处理、传递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实现成本控制。另一方面,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广告、网上贸易、网上购物、网络银行和结算将改变商品流通的方式和经营方式,使连锁经营者的观念发生变化,通过信息化建设与供应链各方无缝链接,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4.4 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

连锁零售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它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来实现。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实施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李莉.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连锁企业的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7(5):51.

[2]黄小青.零售业物流信息化新思路[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11):52-53.

[3]王瑞梅.零售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07(3):20-21.

[4]韩迎.黑龙江省大型连锁超市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对策[J].北方经贸,2007(6):38-39.

连锁超市的逆向物流管理 篇6

意义

在当今以顾客为导向的经济环境下,顾客价值已成为决定超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众多连锁超市通过加强对逆向物流管理,提高了顾客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从而增加了其竞争优势。为了争取顾客,目前很多超市在顾客退货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对于最终顾客来说,逆向物流能够确保不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及时退货,有利于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增加其对超市的信任感及回头率,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如美国曼哈特公司逆向物流中心主任Hommrich所言,如果一个公司想要赢得顾客,就必须保证顾客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心情舒畅,而逆向物流战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随着连锁超市竞争的加剧,超市已成为低利润的行业,使得对成本的控制、降低超市运营成本上升为主要竞争手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上世纪末的逆向物流成本约占物流成本的5%,到本世纪初,逆向物流成本所占比例翻了一番,约为10%。而在零售业,2000年美国零售业的返品货价值约占商品零售总额的6.3%左右,从比例上看,返品占总体的比率虽然有限,但其所拥有的价值总量则数目惊人。美国2000年商业零售总额约为10060亿美元,按此推算,零售商业返品的价值每年至少高达数百亿美元。因此,通过科学的逆向物流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收益率,对于超市而言其意义重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对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企业的环境业绩已成为评价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为了改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许多企业纷纷采取逆向物流战略,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消耗。目前超市在竞争中,也开始注重超市的品牌建设,希望通过品牌竞争来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因此,加强逆向物流,将树立超市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是超市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

实现了正向物流合理化,也就从源头减少了流入逆向物流环节的商品,这将有效地控制逆向物流的成本、提高逆向物流的效率。

为了实现正向物流合理化,应一方面提高采购人员的商品分析能力,增强总部与门店的信息交流,减少采购商品与门店需求的差异缝隙;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减少因订单输入出错而引起的退货。另一方面加强对运输、储存方面的管理,减少因运输短少、产品部件缺少、重复运输、储存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退货。同时,在保证良好售后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对退换货的时间期限,办理退换货的地点,在退换货时顾客应办理的手续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置。通过对销售方式和营销手段的改进减少因时间问题和供需问题所造成的退货;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超市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和制止顾客或员工有意或无意破坏商品的行为。

成功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使相关业务部门环环相扣,为企业赢得信用,改善现金流管理;从而挖掘出新的利润源、提高客户满意度。

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包括:首先,可对退货信息进行归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商品进行合理的编码管理、建立有用的基本资料,做好逆向物流记录工作;做好标准化工作,能够追踪每次退货的原因,实现退后商品的实时跟踪和评价。其次,能建立基于EDI系统设计的信息系统,实现供应商和连锁超市之间退货信息的交流共享,为供应商提供各类营销信息,产品品质报告,提高退货处理速度,使退货在最短时间内分流,降低企业的库存压力和运输成本。同时,关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逆向物流的处理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处理部分产品的逆向物流,缩短逆向物流流程,节约时间和成本。

连锁超市企业可以按照正向物流管理中商品配送中心的形式,采用逆向组织方式,设立返品中心来集中处理返品业务,以提高返品处理效率。

日常逆向物流渠道上的所有产品可以送达中心作分类处理。按照产品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可整修后重新销售、可降价批发销售、可向生产厂家退货、可作慈善捐赠用、可当废品利用及无利用价值等几类处理。同时对退货产品涉及的资金往来进行统一结算。对各厂家、门店、各类商品的返品状况及产生原因、返品的变动趋势等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并及时向供应商、连锁总部等提交相关报告。返品中心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高连锁超市返品的流通效率,降低逆向物流耗费的成本,加速企业返品资金的回收;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连锁超市和生产厂家的工作量,充分利用卖场空间,同时也利于收集掌握与返品相关的商业动态。

多家美国大型零售公司已在全美各地设立了近百个规模不等的返品中心,其中Wal-Mart公司设立了10家,Universal公司拥有2家,IKEA、Target等较大的连锁零售商也均设置了自己的返品中心。目前,美国通过返品中心处理的返品已占总数六成以上,集约化处理已成为逆向物流管理的主导方式。

连锁经营的现代物流模式研究 篇7

一、现代物流对连锁经营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成为继自然资源、劳动生产率之后企业值得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成功的连锁经营离不开合理化、系统化的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对连锁经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提升连锁经营的运作理念。

连锁企业传统物流多以产品生产为价值取向, 在向市场提供服务时, 主要着眼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以自身的成本核算为服务价值取向, 企业通过第一方或者第二方物流运作时容易造成服务的被动性、波动性、短期性, 从而难以达到服务增值的目的。而以第三方物流等形式运作的连锁经营物流, 更具备专业化水平, 更加突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导向, 促进企业物流服务从传统的单一向综合、一般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推动企业经营运作理念的提升。

2. 可以优化连锁经营的管理模式。

连锁经营由采购、仓储、流通加工、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功能构成,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而物流合理化则是整个连锁经营管理所追求的目标。连锁企业现代物流的管理更加注重外部关系, 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等纳入物流管理的范围, 建立和发展具有网络组织特点的物流联盟。这种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不仅可以降低物流费用, 减少商品销售成本, 而且可以压缩库存, 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物流改善, 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现最终消费者和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

3. 可以实现连锁经营价值最大化。

现代物流强调以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 联合供应商和销售商, 把市场、研发、采购、销售、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的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 进一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 通过提供特色和专业物流服务等来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 从而实现物流价值的增值。与传统物流相比, 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多样, 价值实现程度也达到最大化。

二、连锁企业现代物流模式选择

随着现在网络的发展, 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 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 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 从而促使物流配送中心的兴起和发展, 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连锁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适时、有效地开展物流体系建设, 这已经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

1. 物流战略。

(1) 多功能战略。在网络时代, 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 一体化的配送中心已不可能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只提供仓库和运输服务的机构, 客观的要求必须开展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还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其他服务。也就是说, 这时企业所追求的是全面系统的效果, 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片面的效果, 希望通过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综合运作, 使物流达到最优化。在经营形式上, 我国连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需要采取自营物流、合同物流或社会化物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 现代物流使得企业流通更加地专业化和规范化, 运用许多新技术并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 使得产供销高效协调进行, 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 使流通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心。

(2) 即时物流战略。这是从即时管理延伸过来的, 所谓即时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必要的时间, 对必要的产品从事必要的生产或经营”。这种管理方法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产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浪费和成本上升的库存现象。即时管理是即时生产、即时物流的整合体。即时物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即时采购。即时采购不同于传统采购, 两者是有差异的, 如下表:

即时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 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 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与传统采购不同, 即时采购条件下, 一方面要建立稳固的长期交易关系, 以保证质量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强化、指导对供应商作业系统的管理, 以逐步降低采购成本。

首先是统一采购, 降低了进价。国美几十家连锁店都由总部统一进行采购, 门店每天都要将货物的需求与销售情况上报分部, 分部再将各门店信息汇总上报总部, 由总部通知厂商补货。由于国美的采购总量远远超过一般零售商的采购量, 使其能以比其他商家低很多的价格拿到商品。由此, 分销总量的优势直接转变为价格优势。

其次, 谈判能力增强。凭借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和超强的销售能力, 任何上游生产厂家都不敢轻易得罪国美, 唯恐失去国美就会失去大块市场。因此, 在与厂家谈判时, 国美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

第三, 通过信息沟通保持与厂商的友好关系。国美与厂商相互信任, 友好合作, 共同发展, 确保了所采购商品及时供应, 及时补货, 商品销售不断档。

第四, 即时销售。这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机能。在零售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当中, 物流中心有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即物流系统的设立应充分对应一定商圈内店铺运营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商品配送、流通加工的效率, 减少销售中的损失, 同时也使物流服务的速度迅速提高。

(3) 信息化战略。在网络时代, 要提供最佳的服务, 物流系统必须要以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为基础, 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 进而赢得客户的信赖。在大型的配送中心里, 一方面要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 如POS系统、数据库存管理系统等, 以提高企业内部的销售物流效率;另一方面, 也要积极利用EOS、EDI等在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或零售企业之间实现订货、发货自动化, 真正做到销售的在线化、准确化和即时化。而且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还能够使企业及时获得有效客户信息反馈, 做到客户需要什么就销售什么。对于连锁企业, 总部可以从各连锁分店很快得到销售反馈信息。配送不仅实现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 而且增加了配送货物的跟踪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 降低了成本。成本一降低, 企业的竞争力便增强。可以说, 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物流, 也就不能有效发挥连锁经营的自身优势。

国美, 一个在家电价格大战中脱颖而出的响亮的名字, 仅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 就从街边一家小店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家用电器专营连锁超市的大公司, 国美的超速扩张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压力。如何应用现代管理的手段, 整合企业资源, 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成了国美的当务之急。ERP连锁物流管理系统的引进理顺了销售渠道, 实现了企业在门店分销领域管理方面质的飞跃。连锁物流系统的实施, 将公司从采购部的订货、财务部的结算、配送中心发货到各专卖店零售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整合, 使业务流程更加清楚快捷, 信息及时准确, 完全做到了数据共享。使企业资源如每天各地专卖店的销售情况、库存变化情况等变得清晰透明, 让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2. 物流模式。

(1) 建立中央采购制度营造连锁经营核心竞争力。中央采购制度是国美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为只有实行统一采购, 才能真正做到统一陈列、统一配送、统一促销策划、统一核算, 才能真正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通过中央采购制度, 国美获得了许多优势:

第一, 可以提高国美电器在供应商采购合同谈判中的竞价能力。

第二, 可以降低采购费用。由于实行中央采购制度, 只有总部一套采购班子, 而不必像分散采购一样需各店建立自己的采购队伍, 从而降低了采购费用。

第三, 配送体系的建立降低了连锁店仓储、收货费用。只有集中采购, 才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配送。统一配送, 减少了各店自己的仓库, 从而降低了仓储、收货费用。

第四, 可以使增值利润最大化。所谓增值利润是指供应商为将商品纳入连锁超市公司庞大的销售网络中而付给超市公司的进店费、年节赞助费、促销费等。

第五, 可以规范采购行为。通过集中采购,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及制衡机制, 解决困扰传统卖场的商业贿赂问题。

这一经验源于国际经验, 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公司, 也实行统一采购制度。在美国, 沃尔玛就设有30余个配送中心, 这些配送中心只为本公司所属的连锁店铺配送商品, 不接受其他商店的订单, 也不实行独立核算。连锁店将订单传递给临近的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汇总后报公司总部, 商品由公司总部向厂商统一采购。

随着店铺数量的快速增长, 国内连锁企业亟需尽快建立中央采购制度。尤其是一些地区性连锁企业, 采用密集渗透的开店策略, 在实行中央采购制度的同时, 由于店铺集中于某一地域内, 同时也具备了建立配送中心的条件。当然, 由于建立配送中心投资较大, 且存在管理及技术上的问题, 也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实现集中配送。

(2) 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模式。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统购统销这一竞争优势实现的中心环节, 其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高度集中的采购与配送服务使流通规模扩大, 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连锁企业应当抓住当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多方面培养人才, 整合各方面资源, 规范内部管理, 选择合适的发展建设模式, 把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壮大起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连锁经营的发展必然走向配送的共同化和社会化。实现配送社会化可以采取三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 连锁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公司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 自建配送中心有利于协调与连锁店铺间的关系, 保证这种经营特色不受破坏和改变。而且, 自建配送中心既可以为本公司连锁分店配货, 也可以为其他企业配货, 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利益和战略的角度考虑, 连锁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中心。像排名世界500强第一的沃尔玛就自建了配送中心, 并采用自己的车队。相同的, 国内一些大型连锁企业, 如上海华联公司、国美电器公司也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实力强大的连锁企业。

第二, 建立联合型的配送中心。目前, 国内外都发展了一些联合型的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有不同的联合方式:一种是指一家或多家连锁公司与物流企业联合, 分别承担不同功能, 共同实现配送中心任务, 为连锁公司和企业配货。另一种联合型的配送中心是指由连锁生产企业联合, 共同建设为连锁公司和其他企业提供配货的配送中心。联合型的配送中心既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又符合我国流通体制发展改革的宏观要求, 不失为我国目前配送中心建设的理想类型。

第三, 建立社会型的配送中心。社会型的配送中心是指连锁店本身并不经营配送业务, 配送业务由某供应商或配送中心代理完成。它的一般程序是:总部与某一代理机构或个人 (配送中心或供应商) 签订合约, 通过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担负连锁公司的商品配送任务。

对于我国连锁企业, 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模式应根据各企业的具体发展战略和实力来进行。对于国美这样的中国连锁业巨头来说, 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战略考虑, 应该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 而且也有能力自建配送中心。但是, 目前我国连锁店规模普遍较小, 自身实力较弱,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企业不自建配送中心, 转而依托这种社会化的代理服务方式, 不仅仅可以避免由于连锁规模较小而导致的收益不足、抵消建设费用的问题, 而且由于利用专业化的配送中心来提供服务, 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

当然, 配送中心的建设, 连锁企业不仅应该避免盲目性, 而且应该注重物流配送的实效。不管是自行配送还是社会化配送, 连锁企业都应该同时抓好中央采购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真正发挥连锁经营统购统销优势, 促进我国连锁经营向更高层次发展, 不断推进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等商业新型业态的融合发展, 从而为我国流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实, 除了企业的微观努力外, 我国连锁业的发展还需要更为完善的外部环境, 政府除了大力改革财税体制, 消除行政壁垒,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外, 还应重点帮助连锁商业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采用先进的信息设施, 建立多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 并在资金、税收、管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助。

参考文献

[1].高铁生, 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 (2000-200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秦陇一.中国连锁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2 (3)

[3].宋华, 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连锁经营中的物流体系构建 篇8

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

一般说来, 物流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对连锁企业来讲, 其中最关键的是配送环节。这一环节的成败决定了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企业实力选择不同的配送模式。

1. 自营配送。

连锁零售企业选择适当的地点, 出资建立一个或几个配送中心, 由本企业对配送中心进行经营管理, 完成对本企业各门店的配送任务。

自营配送方式的优点是:首先能更好地发挥连锁零售企业统一管理和分散经营的特点。通过自营配送, 可以更好地实施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的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 并且有利于协调总部与连锁门店, 以及各连锁门店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大幅提高物流效率。自营配送中心统一进货、验货、配送和退货等作业, 各连锁门店不需要各自分别与供应商打交道, 从而减少了交易次数、环节和费用, 进而提高了连锁经营效率。其缺点是投资大、风险高。这种配送模式适用于一些销售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连锁门店数量较多或自身拥有较好的配送网络的连锁零售企业, 以保证配送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减少大于建设运营配送中心造成的成本增加。从世界连锁业发展的实践来看, 配送中心与店铺面积有一个相适应的比例关系。一个便利连锁企业在拥有20个店铺、总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时, 就可考虑建配送中心;一个超市连锁企业在拥有10个店铺、总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时, 就有建立配送中心的必要。考虑到配送收入与配送成本因素, 配送中心应具有相应的配送经济规模。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的自营配送中心运营得很成功, 目前, 美国本土有4058家门店, 配送中心有30多家。

2.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连锁零售企业将其配送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的配送方式。麦当劳一直是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模式。优点是可以使连锁零售企业专注核心业务, 提高核心竞争力。连锁零售企业的核心业务是选址开店、采购、促销、商品陈列, 等等。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 获得更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专业物流公司在组织零售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往往更有经验、更专业化。能够为连锁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一体化物流综合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为客户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减少了连锁零售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规避经营风险。其缺点是双方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风险。此外, 还有企业经营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以及降低对物流的控制能力的风险。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是当前主要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异常发达, 据统计, 日本、美国、欧洲, 社会化物流配送分别占本国物流配送总量的80%、57%、60%以上。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业务量较小且不稳定, 自建配送中心并不能取得规模效应。而且, 我国的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和国外连锁企业的差距较大, 更应该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 从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的角度, 也应该把物流配送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从而获得专业的服务、技术和成本优势。

3. 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也称协同配送, 最早产生于日本。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 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 为使物流合理化, 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 由一个卡车运输者, 使用一个运输系统的配送”。共同配送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实现配送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将不同连锁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零散货物整合成一次性运输, 不仅满足了各连锁门店的订货、补货需求, 而且大大降低了配送成本。共同配送使各连锁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高度共享, 减轻了连锁企业的投资负担。节省零售企业资本投入。共同配送可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及时配送, 从而使零售企业降低缺货率、增加商品的品种、提高商品的新鲜度, 减少商品因过期而产生损失。这些都提高了连锁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其缺点是协调工作比较困难, 容易产生成本收益分配的纠纷。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规模不大或资金有限的中小型连锁企业, 本身不具有独自建立配送中心的能力, 但又没有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满足其配送需求的服务, 或者担心配送外包后失去对配送业务的控制和管理, 便选择与其他企业共同建立和经营配送中心。

配送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连锁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 是一个重大的决策问题。连锁零售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经济实力、销售规模、连锁店的数量和布局以及不同时期业务发展的需要, 对物流配送模式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我国目前的连锁店规模普遍较小, 自建配送中心由于不能取得规模效应而导致所得收益不足以补偿建设费用。而采取第三方物流的形式, 由于专门承担配送任务的公司和连锁店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配送中心的切身利益。因此, 在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能力较差的情况下, 由专职配送中心完成配送任务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 反过来又促进了配送业的发展。很多以前承担单一运输和仓储的企业可以借助其资源开展物流配送服务, 使社会资源得到整合。

以信息化为纽带

在连锁企业运营中, 伴随物流的是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连锁经营企业内部, 由公司总部、配送中心和各门店三部分组成, 为完成总部的集中控制、配送中心的物流管理、各门店的商品销售管理, 需保持各环节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在各门店, POS机通过自动读取设备, 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 实现前台销售业务的自动化, 对商品交易进行实时服务和管理, 并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送至后台, 通过后台计算机系统的计算、分析与汇总等掌握商品销售的各项信息, 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分析经营成果、制定经营方针提供依据, 以提高系统的经营效率。各个店铺的销售时点信息以在线联结方式即时传给总部或物流中心。公司总部的管理系统负责整个商场进、销、调、存系统的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考勤管理等。它既可以根据商品进货信息对厂商进行管理, 又可以根据前台POS提供的销售数据, 控制进货数量, 合理周转资金。物流中心和店铺利用销售时点信息来进行库存调整、配送管理、商品订货等作业。通过对销售时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来掌握消费者的购买动向, 找出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 并以此为基础, 进行商品品种配置、商品陈列、价格设置等方面的作业。

连锁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 可以为物流各环节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借助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网, 可以实时采集市场、销售、库存等方面的信息, 进行快速处理, 及时传递给商品生产者、中介批发商、商场, 以及商品的消费者。这种物流信息采集处理传输渠道, 可以保证提供的信息及时性强、错误少、信息比较详细, 使商场按需进货、中间批发商及时调整库存结构、商品生产者按照销售需要组织生产。

物流体系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 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有效的客户反应、射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 应在物流配送企业大力推广运用。信息化是一切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 只有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 才能承担起电子商务时代赋予物流配送业的任务。

实施供应链管理

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 是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销售商直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它要求企业从整体上对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 以求得整体上的最优。企业只有通过整个链条范围内和其业务伙伴的合作, 市场营销活动和物流的成功配送才能得到充分满足。所以, 企业在建设物流体系中应引入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合作信念之上的, 即它能够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管理使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地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 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 它是从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 变为一种渠道整合和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背后动机是增加渠道的竞争力。传统渠道中配置的大量存货构成了极大的风险, 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可以排除或减少与存货投机相关的风险。

上一篇: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下一篇:环形外固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