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

2024-05-21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共8篇)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 篇1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

城市,乡村,不知是代名词,还是距离。如若距离,距离会产生美。说实话,这几年城市美了,带动乡村也逐渐变美。

来了去了,去了来了,这样不断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行走,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乡村人,还是城市人。

切切实实,是生活的逼迫不得不让我行走,其实,来去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只是一个背着背包,匆匆赶路的人。

人在路上,有些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悄悄溜走的不止是时间。于是,我就会想起,很多年以前听到的句子:“往事是一口井,而今我背井离乡,却越走越远。岁月是一扇窗,而今我凭窗眺望,却看不到自己。往事的回音我不想听,岁月的倒影我不想看。可是今夜,我想:找回自己最初的样子。如水的夜色,是我被遮蔽的不安。晴朗的月光,是我被拉长的寂寞。时光,别走。时光,别走……”

年,是母亲的心,是把月叠加起来垒成的思念。我每天都在日子里匆匆赶路,小草吐嫩时,母亲说:“儿子,你也五十多了,今年就不要出门了!”我看见了,看见了母亲说这话,不是为了她,老有所依,而是牵挂儿子太劳累。可是,日子总不让我消停,一日三餐里的儿女,我必须得在城市里打拼。生活,这实实在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得解决温饱,这是立身之命。

城市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建筑工地上,一群年轻农民工坐在马路牙子上,一只手用筷子串两个馒头,另一只手端着盛菜的饭盒,吃得那叫一个香。家里装修的、饭店服务员、做家政服务的、送快餐、快递的,尽是些稚气未蜕的十七八岁的孩子……

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他们已经不再适合城里的劳动密集型工作,80后和90后农民工逐渐成为打工者的主体。他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不愿留在乡村,而在城市打拼的角落里,他们穿着前卫,热衷聊Q,K歌;他们或上技校,或读过大专。他们拒绝像父辈那样干体力活,择业时他们自信地将自己定位为“白领”。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打工生涯,走出农民工这个身份尴尬而又模糊的地带。这群农民工新生代们坚信:“努力,一定能融入城市”。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陈强如今与城市青年并无异样,与同事讨论的话题都是各种电子产品,衣着基本都是一些品牌的打折款,必胜客、肯德基对他而言也早已不是“稀罕物”。在村里乡亲的眼中,做派越来越洋气的陈强很“另类”,而每次谈及硬盘、光驱时,乡亲们的一脸茫然,也让小王总觉得他们“啥也不懂”。

此外,回到农村还事关“面子”问题。“在村里,大家都认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会互相比较,看谁混得好。我在外面这么多年,要是最后回去种地,就算人家不说啥,我自己脸上也挂不住。”王强说。

像王强这样,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龄在十六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被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王强目前在定西一家笔记本电脑专柜工作。已经在城里打拼了八年的他不愿回乡:“现在农村跟我一般年纪的基本都出去了,我要留下来的话连个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

“我在学校学的是会计电算化,这次应聘就想坐办公室,当个会计,将来还要成为会计师。”从农村来定西市找工作的刘杰,今年刚满二十岁岁。红棕色的寸头,牛仔裤,皮夹克,年轻的面庞加上时尚的装扮,让刘杰在众多求职者中信心满满。三年前,就读于兰州某会计学校,快要毕业了,他来到人力市场,想找份心仪的工作。

“月薪不关键,反正家里也不指望我赚钱。出来一趟找个工作也得体面点啊。”刘杰说,同村的几个年轻人如今也出去闯了,他可不想将来大家来看他时,还是原来那个“他”。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户口、房子就像两扇铁门,令这些有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工”心力憔悴。每月那点固定的工资,仅可以保证不被城市淘汰,想在偌大的城市安一个家,难,太难!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二十三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

二十七岁的张军初中毕业即在城市务工,至今已有十年。现在在定西市一家建筑公司开车。不久前,张军结婚了,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对我来说,留在农村已不现实。”张军说,“我不会种地,也没种过地,什么时候该种什么都不知道。”

然而,张军要在定西市安家也不那么容易。他说:“我月工资不过两千元,其中六百元还要用于租房,房价这么高,我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

张军所面临的尴尬,也是现在众多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尴尬:农村不想留,城市难安家,小城镇就业门路窄。

也许,对一个出身农家的年轻人来说,如今转身当“城里人”似乎并非遥不可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在城市社会里接受的“成人礼”,他们中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劳动技能,许许多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而学习技艺成为他们首选的一条途径,有的通过政府资助进入技校学习技艺,有的边工作边学习技艺。他们早已不是父辈“傻根”的社会形象,无法像老一辈农民工那样向农村“转身”。面朝城市的他们,有着全新生活诉求,胸怀绚丽青春梦想。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人群中,和那些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相比,他们有着同样青春的面庞、进取奋斗的精神和扎根城市的梦想。他们坚信,“经过努力,一定能成为真正的‘白领’,做个真正的城里人。”诗人海子曾说:“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时光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年轻梦想,或许正是“面向城市”然后“春暖花开”。无论如何,我们都衷心祝福,他们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心想事成。

那么我呢?继续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行走,转身就回村,回村又转身。来了,山村里有母亲守着的温暖的家,温馨而亲切。去了,又在城市里生活,职业,打工,五十多岁,不算老,但还算老一代农民工,务实在自己的职业里,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苦了累了,不怕,已经到了能吃苦的年代。

行走,虽然步履蹒跚,但还得继续,那怕城市的边边角角。可是我的情缘还在农村,那里有我的亲娘,有的的土地,有我的老屋,还有留在那儿的父老乡亲……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 篇2

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于唐朝,在宋朝有所发展,明清时期发展到高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鼻祖。通过走访朱仙镇,笔者发现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品类多种多样,如我们最为熟知的门神、童子、金银财宝等,内容也十分广泛,如神话故事、历史名人、民间传说等。值得一提的是,自2002年10月28日,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在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召开之后,朱仙镇木版年画陆续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06年被国务院划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木版年画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潮流中,必须从理论高度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学价值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木版年画的现代化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其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

笔者曾用两周时间深入走访和观察木版年画的成产、制作和销售流程,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动笔前又查阅了大量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制作技术、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从出版学、传播学和符号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薄弱了许多,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木版年画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从出版学、传播学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千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年画这一物质载体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承载着大量信息知识内容,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的文化价值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物,也必然具有其独特性。作为如此独特的介质,需要更多的学者深入探讨。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尝试通过出版学、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探寻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的文化价值和传播学意义。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的符号传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形的东西总是通过有形的东西来表现的。同样的道理,任何传统文化都需要外在的物质来呈现,木版年画自然也不例外。由于木版年画具有可印刷性,故木版年画自诞生之初就有出版的特性。北宋时,开封府下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开始兴起,从唯物史观来看,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分不开的,开封(北宋时为东京)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会,经济高度发达,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也在北宋时诞生,政治经济的有利条件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朱仙镇木版年画在经历了宋明清的兴盛之后,清朝末年由于朱仙镇河道於塞,航道无法通行,木版年画业与其他商业都日渐没落。

纵观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历史对每一个事物都是公平的,也是残忍的。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朱仙镇木版年画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木版年画的商业价值,适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出版是文字产生以后,以信息传播为目的而进行大量内容复制的一种传播活动。出版物的形态是传播形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版物的形态分类由于学者关于出版的定义和分类准则的不同,目前呈现众说纷纭的状态,笔者认为麦克卢汉的分类更具有代表性。麦克卢汉认为,出版物可以分为印刷和电子两种形态。印刷形态主要包括期刊、书籍、报纸等,电子形态主要有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二战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出版已经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为“大规模的复制”。紧随其后互联网又兴起了,网络出版这种无需大规模复制即可获得大规模传播效果的出版方式出现,需要我们对出版进行重新审视。如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微信上,每天都有超过十万次阅读的公众账号的内容,但它本身的传播,并不需要一个复制的过程。需要特别指出我们所探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是较为广泛概念的出版。

笔者通过走访和查阅文献,了解到木版年画的出版现状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正式出版多为政府掌管,日益系统化、多样化;但是民间出版物随着手工作坊的减少,愈加的死气沉沉,毫无竞争力可言。要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需要民间经济的融入,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带来民间资本、人力以及物力源源不断的投入。

传播学和符号学都是产生于20世纪初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西方学者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统一的结论。笔者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思考总结之后认为,传播学的范围相对于符号学更为宽广。

中国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在《形式逻辑》一书中这样论述: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作为思维的一个形态,概念与其他的思维形式——判断、推理与论证——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必须先具有关于某种事物的概念,然后才能做出关于某事物的推理、判断与论证。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与论证又是由判断组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概念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的基础,是思维的起点。1

关于传播学和符号学概念的界定是进行判断的基础,关于符号学的定义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如美国的著名学者家皮尔斯认为:“对于符号,我的意思是指任何一种真实的或复制的东西,它可以具有一种感性的形式,可以应用于它之外的另一个已知的东西,并且它可以用另一个我称为解释者的符号去加以解释,以传达可能在此之前尚未知道的关于其对象的某种信息。”2同样是美国的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如果任何东西A是一个预备刺激,在发端属于某一行为族的诸反应——序列的那些刺激物不在场的时候,引起了某个机体倾向于在某些条件下应用这个行为族的诸反应序列去做出反应,那么A就是一个符号。3

在传播学中,学者对符号学和传播学都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如郭庆光老师在《传播学教程中》中指出,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信息的沟通。符号有三大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能力、传达功能、思考功能。4此外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中任何符号都有一定的指代意义,人类社会的符号传播只是表象,而实质确是意义和价值的传播。5从这些定义中笔者发现符号等同于传播学中的介质,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故而传播学的范畴远大于符号学。

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木版年画是图像,自然属于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又可以细分为语言的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的符号。木版年画有别于前两种,根据其固有的特性更加接近于第三种类型。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而可以称之为“读图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天然拥有特别的优势。无论是数字化的展示,抑或是亲身式的体验,木版年画都是具有很大的优势。图像化是木版年画最鲜明的特征,从顺应时代潮流的角度来看,木版年画可以通过数字媒介把木版年画转化为一个或者一组特征鲜明的图像、电子书籍等;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传媒深入挖掘木版年画的符号意义,引起受众的高度关注,吸引受众关注、体验和传承木版年画的技艺。针对木版年画如何转化为图像的问题,已经有研究者从各个学科角度研究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木版年画可以充分吸收这些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推进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木版年画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木版年画通过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可以满足普罗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工业革命后,大工厂和机器代替了手工作坊,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依附于农耕文明的木版年画已经满足不了工业化时代的要求,加之工业化生产的胶印年画的巨大冲击,木版年画人生存就更加艰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加详细地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中的问题,选定开封当地的居民为调研对象,发放了500份问卷,通过对开封地区的问卷调查统计得出木版年画不再张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木版年画使用白色的宣纸,不吉利、晦气;

(2)大工厂生产的胶印画在民众看来更“舒服”;

(3)木版年画价格比较贵

(4)宣纸比较薄,容易损坏,面上也不鲜艳,按开封当地人的话说是“机器的面儿光!”

(5)随大众,流行贴什么就贴什么,居民的个人选择性较差;

(6)木版年画只在那条街上卖,远的人想买也买不到。

仅从发放问卷时的观感上来说,开封当地人对木版年画还是相当了解的,但是真正购买和使用的却没有多少人,大部分还是外地到开封旅游的游客,当作纪念品或者收藏物来使用。总的来说,木版年画的纯手工制作、创新乏力、后继无人及胶印年画的巨大冲击等众多因素共同造成了今日木版年画发展乏力的现状。

(一)纯手工制作

木版年画工艺复杂,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当地的老艺人告诉笔者,木版年画世代都是纯手工制作,因为机器无法完成这么精细的刻板工作,每刻一套模板(每种颜色需要一块模板,一般为7色,故同一个模板需刻7块。)要花费好几个月。从事这项工作,手工艺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木版年画的单价不可避免地要贵些(笔者走访时了解到一张木版年画至少需收取3元,多至5到10元);加之一直以来木版年画印刷时都在使用白色的宣纸,这成为制约其在现代社会发展兴盛的一大硬伤。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代表着不吉祥的寓意,与木版年画烘托节日的功用相矛盾;此外纯手工制作就意味着木版年画无法大量生产,相反地可以机械化生产的胶印画由于生产量的巨大、价格的便宜、种类的多样化,必定迅速占领市场,蚕食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由于以上多种原因,木版年画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二)后继无人

笔者走访了朱仙镇所有的木版年画老艺人,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份技艺没有年轻人来学习与继承。老艺人的儿女要么是不愿意继承,要么就是老艺人不愿自己的儿女学习这份难以为继的技艺。此外,由于老艺人收入微薄也就雇佣不起学徒来帮助自己,故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继承面临巨大的挑战。笔者走访曹家老店时,曹老先生陈述自己的心声时说:“我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也都出嫁了,我也想让她们学习这门手艺,但是她们死活就是不想学,另外我有一个侄子,跟我关系很好,但他只是帮助我来销售年画,不想学习这门手艺,毕竟这门手艺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学会的,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他们都吃不了这种苦了。一想到这门手艺没有传承人,真是对不起我家世代的传承。”

(三)创新乏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表现形态相对定型化,但是面对今日多变的市场环境,年画的定型化却成为很大的劣势。一方面表现为老艺人的制作范式根深蒂固,不愿做出什么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木版年画缺乏“新鲜的血液”注入,新文化、新思想以及新的表现方式无法进入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木版年画内容固化、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四)胶印年画的巨大冲击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太运老先生现今在开封市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馆工作,笔者在采访时,郭老指出:“现在市场上的年画都不是木版年画,那些都是胶印画,大机器生产出来的,它们把木版年画的市场抢的一干二净,朱仙镇的手工作坊根本就没有什么钱可赚。别说其他地方,就连开封本地人都不再购买我们这种年画了。另外,木版年画一张最少也要有个5到10元的价格,但胶印画就可以买好多张。”

数字化时代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味地拒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大胆地尝试,笔者了解到木版年画逐步走向了收藏行业,这为木版年画的多样化生存探索了一条生存之路,值得欣慰。

注释

1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

2皮尔斯:《皮尔斯手稿》第654号,第7页。参见陈道德:《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50页。

3莫里斯:《Sings Language and Behavior》,1955年,第8页。参见陈道德:《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50页。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38页。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 篇3

关键词:城市;乡村;研究;权利;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工业城市,从商业革命到文艺复兴,城市和乡村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城市的历史颠覆,从历史的起源-发展-复兴研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城市建设发展至关重要的步骤。

城市与权力

佛罗伦萨的历史主要分三个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伴随而生,城市与权力在悄然聚集。中世纪时期是佛罗伦萨的黑暗阶段,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早期,是黑暗时期的渊源,整个城市的形象是封闭的,禁锢的,用城墙把城市环绕封闭,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罗马墙,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城市的经济发展缓慢,家族和一些小的派别势力平平,权力的集中正在成长期,政府的权力没有显现出来,当时展示的家族势力形式是修建塔楼,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争斗也在塔楼之间展开。中世纪时期,一些资本主义的势力显露头角,他们拥有自己的广场和修建自己的塔楼,和他们友好的家族可以保留塔楼,但是塔楼的高度要消减二分之一。和他们对立的家族要别驱赶出城,塔楼销毁。他们用塔楼象征着自己家族的权力,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增加塔楼的高度在显示他们的地位。据记载,在佛罗伦萨中世纪时期时期,原有150多座塔楼,经过战争和驱逐,现在只剩下50座塔楼可见。这些家族用建筑来突出自己和权力。在这个时期战争不断,征战的双方主要是宗教势力和教会势力的争斗。同时,政府的势力也强大了很多,这看似简单的权力争逐却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到了13世纪末期,权力逐渐集中,一个新的政府出现,开始大量的兴建教堂和修道院。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旧官就是当时政府机关,通过旧官和佣兵凉亭的建筑高度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政府权力强大。在这个时期除了政府还有一些小的协会势力,他们强制出钱赞助修建教堂等建筑。从中世纪的城市权力可以看出来,意大利中世纪的权力主要体现在修建塔楼和教堂、修道院,用建筑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欲望。15世纪开始,家族势力集中,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个统治时期的到来,美第奇统治时期也修建了很多壮观的建筑,比如创建了美第奇宫殿,修建了旧官,激起了当时艺术创作的兴趣,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文艺复兴三杰代表都是在当时产生。到了16世纪,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个统治时期。美第奇家族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利和金钱,更肆意的兴建花园别墅,比如,皮蒂官,波波里花园,瓦萨里走廊。美第奇的家族势力覆盖了整个城市。从这三个时期来看,城市的发展与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权利的不断扩张促使了城市的发展,反之城市的建设发展反作用于权利,来展示权利的力量。城市的发展体现在建筑教堂,修道院,艺术作品。权利的壮大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综合一体化的强大,城市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

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相互联系渗透,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关系,是一种控制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围绕着佛罗伦萨的乡村和城市的进行了考察,更体会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历史,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我们通过对比和结合这两种手段来研究佛罗伦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对比:

1、从人口基数来看,城市人口密集,而乡村的人口稀疏。

2、从地形上分析,城市的地势普遍偏低,在历史的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会选择一些平坦的地势来建设城市,为了方便生活和建筑,而乡村地势并不均匀,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中建设,地势普遍偏高。

3、从建设群的角度上看,城市的建筑分布非常的密集和规整,乡村的的建筑分布是分散的和松散的。

4、从建筑风格的角度上,城市保留了很多中世界的建筑风格,像中世纪的塔楼,城墙,和一些中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而乡村的建筑形式趋于更加随性。没有固定的建筑模式。

5、从绿地覆盖分布来看,城市的绿地覆盖是极少的,除了几个大型的游乐场和运动场,没有大面积的绿地系统。乡村的绿地覆盖面积就很大,美帝奇家族的别墅花园皮蒂官就在城外,皮蒂官的设计是代表了当时佛罗伦萨权利的象征,是意式花园和英式花园的结合,大面积的绿化场地和较高的地势可以俯瞰整个佛罗伦萨,在当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看出来在权利背后需要城市和乡村的更好的结合。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与乡村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居住环境,他们互相区别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结合在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上都是无可厚非的。在经济方面,城市和乡村属于资源的结合与共享,城市对乡村的农作物等食物的基本需求。反过来乡村对城市的学校等基础设计共享,二者缺一不可。在政治方面,城市属于行政中心,需要对乡村地区进行管辖,城乡的结合有利于整个城市的政治化统一和发展。城乡的结合有很多历史遗留因素,中世纪时期,美帝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之后拆除了很多分界城市和乡村的城墙,城墙的拆除加速了城乡的结合与发展。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的,城市和乡村,城市与权力的关系是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结合,城市的建设是多元化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健全的城市规划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行走在梦边缘 篇4

记得是很小很小的时候,老人们或许是为了吓唬我们小孩子又或者只是将某种东西流传下来——她们说,在春夏交际的夜晚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妖怪出现。

我很小,没有太多的心思,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是拥有着一番凌云壮志!在学堂中听过《一千零一夜》了解阿拉丁神灯的我,总是想着,要是能够抓到一个妖怪就好了。我要好好的和他谈一下条件,也让他们满足我的三个愿望!是让全家人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是我变成年年都考第一名的三好学生?!我不知道,但是我就是那样想着。

只是,当我将我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老人们却是笑了,他们说:“不好瞎想了,早知道就不给你说这个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小孩子永远都比大人们想象的勇敢的多!

那一年的一个夏夜,我偷偷的溜出了家里,跑到了家门外的一片田地之中。就如同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我踏着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田间小路上,怀揣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留意思,带着一些期盼与害怕的在田间慢慢的走着,想着,我究竟会不会找到那个独属于我的妖怪?!

我不知道,但愈渐变黑的.天色却是让小小的我心中所暗藏的那一丝丝害怕变得越来越大,我有些恐惧了;我想回家了。。。。。。。

因此,怀揣着一些不安往回走、脚下变得急促的脚步让我在还没看清脚下之路的时候就猛地摔了一跤,很疼很痛很想哭,莫名的变得委屈!我不禁抬起头来,想止住自己开始漏水的眼睛,却看到了漫天的星斗!

星空绚烂的灼人眼球,每一颗星星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一闪一闪的,就像是人的眼睛一样,就那样注视着我。因此我更加害怕了,连忙低头;也恰在这一瞬,田里的蛙叫变得更响,我也在这时看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儿窜出的绿色小青蛙。它瞪大了双眼看着我,它颜色绿的好似春天刚发芽的青草,它小的似乎只和我那小小的手掌一样大。。。。。。。

只是此刻的我已经无法在欣赏它的美丽。我已经被吓到了,因此被吓到的我直接就嚎啕大哭起来,哭的凄惨也哭的响亮。那声音,直把来寻找我的家人带到了我身边。以为他们会骂我然而没有,以为他们会打我,可他们却只是把我带回了家,拾缀完之后,就让我早点休息了。

夜晚,我似乎做了个梦,梦见那个小绿蛙变成了和我一般大小的男孩,我看不清他的脸,却分明觉得他就应有一头绿色的头发、尖尖的耳朵;虽然在一片白雾之中,但我却下意识地认为他必须是一个很英俊很英俊的精灵。他对我伸出手,而我也随即跑了过去,很有爱的和他在一齐游玩。踏过巨大又柔软的绿色荷叶,进过粉色芳香的荷花小屋,看着绿色的河水在身边缓缓流过。。。。。。完美的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于是,纵然年小,我也深深的记住了这个梦。

“你会一向陪我吗?”梦中的我心怀疑问。但他没有回答。我默然,又问:“那你会出此刻我的生活之中吗?”

他只是笑着,然后淡然道:“当下一个繁星闪烁的日子里。”

我听了,也笑了,但脑海里想的似乎是:这种灿烂的让我害怕的夜晚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会出现。

那年的夏夜就这样结束了,完美的好像就是一个梦。

至于此刻,“那或许真的是一个梦吧,连一开始的春夏交际的时刻也如同美梦一般朦胧。”替我讲故事的老人已经不再,也很少在有那样清朗的月夜。无法靠在大树下静听故事的我,此刻只能坐在阳台上、仰望着夜空如此低喃。看着天空中稀少的星星,也许那真的只是一个梦。

如同梦一般的过往却也是我记忆中、甚至是心灵深处最美丽的一场邂逅。仿佛间,在这零次栉比的城市中我再一次听见了蛙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行走于梦的边缘,这何尝不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城市边缘经典散文 篇5

泥土被完全翻了起来,挖了有四五尺深,整个小山包都已掀掉,黄色的泥土沉沉地压住了黑土。挖掘机巨大的铁铲下去,就是一个大坑,泥土被抛入渣土车厢中,压得车身一颤。渣土车风驰电掣地离开,扬起了一条黄黄的尘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来到一片已堆了土的开阔地,车厢仰起,一车土就堆在了外沿,车子再风驰电掣地离去,同样拖着黄色的巨龙。很快,那一片地就增高了许多,黄橙橙的一片,平平整整,没有一棵草。无论是池塘,还是水沟,无论是沃土,还是道路,都被埋得无影无踪。

雨水的击打冲刷,使得黄土变得紧实,上面布满了一条条的小沟,纵横交错,露出了一粒粒石子。晴天一阵风起,扬起的尘土铺天盖地,弥漫着一层黄雾。当冬雪已消融,春雨浇灌后,黄色坚硬的土地表面,冒出了嫩芽。如此脆弱的嫩芽让人很难相信,能从板结的黄土中冒出来,然而,它确实冒出来了,在风中轻轻地颤抖着。不知它什么时候,来自于何处,但它已在这儿扎下了根。

它的嫩叶上布满了黄色的尘土,然而这掩盖不住它醒目的绿色。连同它的伙伴们,整片黄土换上了翠绿装扮。黄土似乎给了它无尽的营养,一天比一天高大,一天比一天强壮。绿叶层层上伸,逐渐伸展开,托着笔直的顶部,开出了一团白色的小花。黄土一下子温暖起来,成片的杂草,白色花朵的海洋,已完全掩盖住了本色。这里成了蜜蜂、蜻蜓、蝴蝶和小鸟的天堂,它们尽情地飞舞,展示着自己的靓丽,以及矫健的身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天气渐凉,阳光不再那么灼热后,它的花也渐渐凋谢,当秋风渐起,它不再精神抖擞了,叶子渐渐枯黄、干瘪、卷曲。寒霜降临,使得它彻底失去了活力,褐色的叶已掉落,铺在了地上,盖住了黄土。光秃秃的枝干,在黄昏下,刺破了夕阳的血红,它似乎要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撑起一点希望。

寒风使它东倒西歪,然而它依然挺立着,一阵大雪从天而降,厚厚的积雪终于将它压倒。它匍匐在枯叶上,曾经与它分开了的叶,现在又在一起了,仿佛在感受着大地的脉搏,倾听着她的心跳。它从泥土中来,又回到了泥土中,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走完了它的一生。但是在它的覆盖下,土地不再是刺目荒凉的黄色了,而是有了黑色的柔软与肥沃。当春天再次来临,无数的嫩芽又将重新冒出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一条破路

天还没怎么亮,一辆大车在耀眼的灯光下呼啸前行,走完沥青路,上了水泥路,路上已没了路灯,路旁也没了整整齐齐的树。水泥路的尽头是泥巴路,路上是一个个巨大的坑。它笨拙地左摇右晃,不想掉进坑中,但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它无处可躲。它喘着粗气,吃力地前行,路边伸展过来的树枝不时从车上划过。终于到达目的地,一车垃圾堆到了原来的垃圾上,它扬长而去。

这条路上车已不多,行人更是稀少,但总有大卡车在飞奔。晴天尘土铺天盖地,路边的树叶杂草上落了一层黄黄的尘土,即使是夏天,也像秋冬般的枯黄。一场暴雨袭来,雨水浇灌而下,给草树痛快地洗了个澡,它们恢复了翠绿的本色,且闪耀着凝脂般的光。但是路上的坑中积满了水,无处可流,在车轮的碾压下,带着泥浆的水四处飞溅,路边的树和草瞬间就完全没了绿色。浑水慢慢变成泥浆,当坑里的水终于被压干,路上的坑又增大增深了几分。

路实在没法走了,也有人拖来些煤渣倒入坑中,压一压,看起来平平整整。但是车轮就像刨土机,煤渣飞溅,打得车底“叮当”直响。很快煤渣就不见了踪影,大坑又恢复了原样。

这是一条路,但是一条有病的路,路边树枝杂草几乎要将其遮断,路上的大坑是一个个伤口。晴天伤口干裂着,雨天伤口流着脓水,反反复复。有时用创可贴将伤口掩盖住,好像没事了,可从来没有彻底治好过。

太阳渐渐下沉,在天边烧出了一片晚霞,大地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路也好像不再那么破了。在霞光中蜿蜒而去,像是金色外衣上一条灰色的系带,上面点缀着形状不规则的深色花纹。几条野狗在上面散着步,它们在地上嗅着,好像在找寻食物,但没有什么收获。它们突然跑动起来,你追我赶,不像在打架,只是自娱自乐地玩耍。跑累了,只好抬起头来,望望天边的晚霞,像是在欣赏美景,陷入了沉思。

一阵车轮的巨大响声吓得它们向前跑去,钻入了杂树草丛中,在夜幕下不见了踪影。汽车驶向路边一条更细小破烂的岔道上,在一块平地处停了下来。不一会,一股漆黑的浓烟冒了上来,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与渐暗的天空融为了一体。刺鼻的气味吓得小鸟从刚歇下的窝里又扑棱棱地飞了起来,黑暗中它们不知往哪儿飞,转了两圈后,只好又回到窝里。浓烟的底部发出的红光越来越醒目耀眼,在闪烁的火光中,依稀可见旁边一块牌子上的几个字——化学垃圾处理场。

一间危房

顺着那条路,杂草快掩盖住了的路,尽头就是一间房屋。房屋的砖已成了深褐色,底部已有了青苔,四面墙的每一面上都有一个鲜红巨大的“拆”字,外面一个红色的圆圈,像盖上的巨大的公章。红色的油漆往下流,形成了一道道红色的印迹,上粗下细,越来越细,最后形成了锋利的尖。

有的窗户框已掉落,有的还有一点挂在墙上,不完整的顽强的玻璃,因为布满了尘土而不再透明,弧形的缺口也不再锋利。一些褪色的布条应该是想把摇摇欲坠的窗扇绑住,可现在它自己都已松散垂落了下来,在风中微微地飘动。一面墙上有一个黑洞,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不知是为何而成。屋顶黄褐色的瓦已不再一块紧挨着一块,从下面能看到宽窄不一的缝隙中的天空。有的瓦更是不见了踪影,露出一大片蓝天来,白云在中间好像静止不动。

瓦上方形成的条条沟壑已被填满,杂草从未放弃任何一点地方,在屋顶生长开来,像是给房顶盖上了一层高低不平、疏密不匀的绒布。一棵不知名的树竟然飞了上去,生根发芽,高高在上,鹤立鸡群般傲视着一切。在它的脚下,一朵小花依偎着,在风中摇晃着脑袋。

屋边肆意自由生长的树,已将树枝伸到了墙边、屋顶,几乎已遮住了褐色的墙。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正在吞灭着这间无人居住的房屋,要让它融入其中,成为一体。但是人为的痕迹很难彻底被擦掉,即使是过了很漫长的时间。

屋门已没了锁,用一块石头倚着。屋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些残垣断砖,依稀可以辨认出灶台、楼梯,以及几扇门框的位置。地上尘土很厚,已不是尘,而应算作土了。地面表明主人走得很坦然,没有一丝慌张的凌乱,应该是将杂物垃圾打扫干净后,才从容地离开。有鸟儿被惊起,从一些小洞中飞了出来,在屋里盘旋几圈后,轻车熟路地从窗口飞了出去。墙面因各处都剥落而变得凹凸不平,露出的砖比外面要鲜艳一些,能看出它的本色来。

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还有一张红纸贴着,正中写着几个大字,已辨认不清。想象着应该是供奉先祖的位置,前面应该有张桌子,每逢特殊的日子,就应该点上几柱香,袅袅的香烟在屋内缓缓地漫延,消散。另一面墙上贴着的一张画竟然还没有掉落,一张粉嫩肥胖的娃娃画报,一手拿着莲蓬,一脚上翘,笑得嘴都合不拢。看着它,可以想见当时屋内的情形来。

灶台里火光通红,木柴“噼噼啪啪”直冒火星,锅里热气腾腾,屋内香味四溢。老人坐在桌边,静静地看着,不时吸一口烟,再慢慢地吐了出来。小孩子在屋里蹦进跳出,你追我赶,嘴里欢快地叫喊着。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刚睡醒的婴儿,他已吃饱睡好,正睁着一双漆黑的大眼,新奇地四处张望着,刚好看到墙上那张儿童贴画,仿佛看到了同伴般,他也咧开嘴笑了……

一名老人

太阳还没有下山,还很热烈地照耀着大地,一个老人就迫不及待地穿过小径,来到了一块菜地边。他提起一个白色的瓷粉桶,来到一个小池塘旁,池塘的水面布满了浮萍,根本看不到水,如果不是因为很平整,其实与周围别处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片绿色。他丢进桶,荡了荡,露出了深褐色的水,偏下桶口,吃力的提起一桶水来。摇摇晃晃的提到菜地边,放下桶,歇了歇。

他看着这片菜地,有辣椒、豆角、黄瓜、西红柿、土豆、茄子,每一种菜一小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着。豆角和黄瓜的架子已搭好,材料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枯枝,或板材的边角料,非常适合用来搭建菜棚。他拿起菜园边的一个破瓢,舀上一瓢水,浇到菜的根部,一股热汽冲了上来,他已是满头大汗,各种被惊动的飞虫蚊子也扑了出来。他不管下滴的汗水,也不管扑向他的飞虫,一直弯着腰,将一桶水浇完。

年纪大了,他不得不直起腰歇一歇,腰疼得越来越厉害。这里曾是他的地,现在不是了,已签了征地合同,土地归国家所有了。说是要建一个巨大的工业园,要修很多高楼,但是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动静。土地荒芜着,野草杂树疯长,有的地方堆着垃圾、废土,不久又被杂草盖住。他的脚下虽然曾经是自己的地,却不再是那片土了,上面已层层堆上了别处拖来的土。

按照宣传,他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住上了还建的楼房,户口本上也是“非农业”,但他一直舍不得这块地。他刨开坚硬的黄土,捡出石头,施上有机肥料,双手捧着泥土搓揉成末,第一年没什么收成,第二年菜就长势喜人了。地很多,他想种多少就可以种多少,可惜年纪大了,只种了那么一小块都感觉吃力。虽然不时有写着“严禁种菜,随时开挖”的牌子,但他一直坚持着种菜,每季都有不一样的菜。

年轻人早已进了城,应该是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但他坚决不去,孙子没人照看,跟着他,在上小学。离开了土地,他觉得自己将一无所有,百无一用。每当看到他自己种下的菜发芽、开花、结果,他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黄瓜杏黄的花在风中摇曳,他提起了桶,得赶紧给黄瓜浇水了。两桶水还没有把地浇完,每浇完一桶水都得歇歇,终于把地都浇了个遍后,他又坐在了菜地边的地垄上。

太阳已经落下了,但地里还是直往上冒热汽,他抬起头望着远方。在晚霞下,他看见了几栋高高的楼房,长长的吊臂停在上边,那边也许人很多,很热闹,但这里极为宁静。虽然隔得不远,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里将来也要成那样?我还能看见么?他不知道结果。城市与农村到底有什么区别,他搞不太懂,在他看来,没地就是城市,有地就是农村。他有些担忧起来,虽然他还在这里种着菜,但他已没有地了,成了“真正”的城里人。

情殇在融雪的边缘散文 篇6

偶然的相逢,便注定了一生的回眸;生命的历程,总会有这样让你冷静得无法激动,但是,你必须沸腾得必须控制的时刻。尽管是千里雪原浩荡的画面,但是,我却分明阅读到一种我们必须面对的心境。想象不着墨处皆风景的诗意,记忆的线索却经历春夏秋冬的时序;想象着线条勾勒的轻灵的美感,人生的邂逅——画面上隐隐约约是红楼梦最后的那一片“白茫茫的苍凉”,还是懵懂如初之融化在初春的料峭?是中国画中斑驳在泛黄的宣纸上米黄色淡淡的抚摸的痕迹?还是初春梨花带雨中雪花般残存的记忆——微微颤抖着曾经的所有的波澜,也惨白在轻纱掩映着的梦境——空白中有,炫目中无。所以,简单的说,美,美得纯粹,其实这就足够,但是,我们却还在贪婪企图红尘的喧嚣;简单的说,画,画得浪漫,但是,我们却一边绮丽着不可能,却一边嫌弃着有可能;简单的说,奇,奇得简洁;但是,我们往往在最繁复中寻觅减法,往往又会在简单中叠彩加法(总是用一种计算的加减乘船中算计着短暂的旅途)——于空荡荡中,顿生人生处境的禅意,并且诗意起来——渴望鱼与熊掌般的兼得——毫不顾忌会一无所有到两手空空。

艺术的形式和形式的艺术,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其间并无二致;无须刻意讲究;所以,作为“琴棋书画”联袂的中国式的艺术,我总是用一种贯通神韵的态势去对待。

此刻,我就是如此,仿佛看见了纷乱的棋局,在毫无线索中却理出了头绪。看起来白茫茫毫无生机中分明感受到冬日的温暖,在这简单的画面上,没有太阳的影子;但是,温暖的笔触却自然映射在心田,而心田所有的小草便自自然然生机盎然起来,该开发的花朵儿俨然绽放;盈盈的春水正在心间汩汩流淌,有鸟儿悦耳的歌喉婉转,清晰而渐行渐近,知道我从痴迷中醒悟过来——而我,我面对的仅仅是一副画,一张白纸,一副棋盘,一本刚刚翻开空白的扉页——若有所思,信笔游走,漫无目的,若有所思中——勾勒、渲染、涂抹、撕毁……所有的腹稿都是最美的,但是,我们却难以尽意所有。此刻的棋局正这样从“无的空白”演绎“有的荒诞”而已。

我,甚至感受我心在棋局中作画,而且是彼此合作的智慧的之花——点、飞,跳、并,跨、断,长、连;挤,并……点与点联缀起来,群与群呼应……渐渐勾勒起线条;所有的构思,都不会尽如人意;但是,所有的企图,都是那样明明白白;棘刺和花环一并呈现,宛若篱笆墙之内的,只需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暗示;老树和小桥逐步展示,恍若慢镜头之内,只不过那“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尴尬,却总是让人耿耿于怀的痛。

废墟,还是繁华;得意,还是失意;佳肴,还是苦果;美人,还是憔悴的嫠妇,慈爱,还是邪恶的眼色……一切的一,都可能,都会出现;只不过,我们需要庆幸的是出现的时机,是早,还是暗;是快,还是晚;是成功的尽头,还是失败的开端——人生,不如棋;该洒脱的时候,却纠结在成败得失的范畴之内;该放手的时候,却固执目送一切,并且始终关切,哪怕不着一字、一言,静默中,是入神还是坐照?是守成的规矩,还是制定规则?挑起的争斗,会激发血性,还是迷失方向?……也许,宽恕,不仅是对待敌人,而是对待自己的最好的策略……东南的战事,终究会烟消云散;西北的狂风,终究会偃旗息鼓;澎湃的心潮在钱塘的潮头碎得像翡翠般灿烂,还是粉碎得一塌糊涂,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站在什么之上。该有的,必然会有;该失去的,必然成就过去。谁,都会轻飘飘的说,人生如棋,但是,谁,也没有掂量过,你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棋手——看不懂棋局,只能是“只在此山中”;看得透棋局,至少是“旁观者更清”;纠结在胜负的得失之天平上,所有的心思自然是“斤斤计较”;必然会错失许许多多的故事,而不能尽情享受该有的快乐。满足,不属于每一个人;贪婪,却迷失了每一个人。我们在棋局的对弈中,就这样纠结,就这样困惑,就这样迷离,就这样磨砺——沉甸甸的棋呢,还是轻飘飘的画呢?

过去,现今,未来,我的祈祷

像梦寐,总是那么热情浪漫

像旷野中,撒腿就跑的脚丫

生灵般长出翅膀,透明的风

穿越所有的田野和山岗、高山与大海

不要去琢磨这些画面。也不必去计较所有的言语。正如,我们旁听音乐。听不懂的时候,我们就要有做缄默的做那一头老牛般的虔诚;而且,这是最幸运和最幸福的时刻;听得懂的必然会沉沦在旋律的曲线中,犹如随波逐流的浮萍,被命运抛弃和作弄:沉溺或者喧豗,悬浮还是埋葬——听懂了琵琶女的江水,会有诗人的泪水,那是一种褪去了一切,作为人的命运的讴歌,不用去悲悯,也不用去欢欣;唱给你阳关三叠的婉转,哪是一种失意之后的可爱,唯有如此,才不会糊涂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荒诞。寻觅着知音,是一种双重的悲喜局。而主角却拥有的却是你。

我们可以去高山之巅用血红的喇叭去呐喊,哪怕所有的旋律都不过是某种软弱无声的祈祷……当然,事实上,女人的心思难猜,而会围棋的女人的心思更难猜——慎密如拉直的青丝,纤细似眼睛的明眸;不卷风,便绽放笑颜;微嗔怒,便残云风涛;圣洁中有火焰在燃烧,白炽的光彩给人一种希望和蠢蠢;坦荡中有悠长的心思化作无穷,弥漫,荡开,漾至遥远,直到画面之外。并且,挽着一只水灵的纤柔但坚强的手,正紧紧地抓住你的心——即使,你转身而去,那雪地上也留有你沉重的脚印;即使你快马而踏,也不会长长的距离能够抵达雪山的腹地,更别说,雪峰背后是神秘草原的葱绿、抑或是蓝色大海边金色的沙滩……

不需要春暖花开,所有的花都始于纯洁,并且纯粹,终究会给你铺展一种最美的荡漾春色;也不需要狂风呼啸,所有的松软都可以瞬间凌厉着不寒而栗的冰凌,洞穿你所有的肮脏的果核,让你灵魂无处遁逃。

怀揣的所有心思,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意孤行,而是在于对手之间——彼此的成就。收获也好,沮丧也罢;成功的喜悦也好,失败的苦酒也罢。该面对的,必须面对。这,恰如,面对棋局。空荡荡的棋局。干干净净地开局,瑰丽壮烈的结局——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最后的画卷而决定成败胜负——而是,在这对弈中,我们发现了自己,而且必须凭借对手的合力,成全了自我的涅槃。

给你纯粹,别以为就单纯;给你曲折,别一起就一马平川;给你时间,别等待千年一瞬;给你冷静,而你必须沸腾;给你寒冬,而你却畏缩不前,并且冻僵在季节的河流里,并且僵硬在跋涉的画面之前……忐忑得不敢占为己有,滚烫得不可亵玩;卷起来,便会收藏一颗心;贴上墙,便注定永远透彻心源。而今,茫茫而不寂寞,皑皑且有温暖,看似完璧无暇中,却有几笔线条勾勒,显得沟壑纵深之处的匠心;于是,一目睹便千回眸,千尺雪更万念生。拒绝和拥有并配连理,去或得相辅相成,禅意与诗意并不是终极,永恒和魂魄早已不分东西。

今夜,我这里又开始飘雪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后便是“雪压围棋石,风吹饮酒楼。”这是贾岛式的苦行吟……但愿这轻飘飘的雪花把我埋葬在三峡的深处吧:山的冷,寒意只能让草根筋骨强健;夜的深,空寂只能让漫山的松柏更加伟岸;夜的雪呢……反正,我怀揣着那种洁白的哈达般的情怀——不管现在是飘雪还是下雪……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散文 篇7

1.1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以城市建成区的基本界限为内边界,以城市物质要素如工业、居住、交通、绿地等的扩散范围为外边界的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区域。它涵盖了靠近城区地带的地域实体, 城市以飞地形式向外扩展的工业区、各类开发区、 新城等城市型功能区,以及其与周围乡村的交接地带,即城市中、远郊的部分范围[1,2,3]。它具有城乡过渡性、动态性、非均衡性以及区域互补性等特征。

1.2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是位于城市边缘区内,由植被及其周围的光、水、土、气等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自然与近自然空间,在地域范围内形成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3]。它以城乡绿地系统为基本骨架,将边缘区内各类生态要素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生态网络。理想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格局能够充分发挥其维持城市与城市边缘区内部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功能、城市无序扩张的抑制功能、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生产功能、具有特色观光旅游的休闲功能、文化的衔接功能和城市与自然物能流通的廊道功能。

2. 我国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开发趋向饱和,具有区位和资源环境优势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成为人们开发的新对象。许多大城市的边缘区内出现了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高尔夫球场、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类型,多功能的边缘区绿地开发,可以为市民提供便捷丰富的近郊游憩活动。

然而,边缘区内的用地缺乏规划,绿色空间格局混乱,不能够充分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区域内部良好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绿色空间可持续性差;绿色空间的景观塑造良莠不齐,内容重复,乡土特色消失。这些问题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带来一定的阻力。

1.“蓝带”项目范围(图片来源:Urban Omnibus.The Staten Island Bluebelt:Storm Sewers,Wetlands,Waterways[EB/OL].http://urbanomnibus.net/2010/12/the-staten-island-bluebelt-storm-sewers-wetlands-waterways/#comments.)

3.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塑造

针对以上问题,在进行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塑造的时候,需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在空间尺度、 时间维度以及景观实体三个层面上进行综合的考虑,确保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连续性与城乡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3.1空间尺度的塑造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建设是贯穿于整个区域的发展、城市战略到边缘区生态空间结构,再到某一具体的基地景观塑造。由于尺度不同,设计对象所具有的空间过程和格局也就不同,在不同尺度上所呈现的生态过程和规律也就不同。因此,在进行景观塑造时,需要专业人员从区域- 城市- 边缘区- 基地的空间尺度阶层出发,并结合各种水平与垂直的空间图层来进行表达[4]。

3.1.1宏观尺度范围

城市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系统又具有复杂性, 因此在进行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时,需要专业人员对空间环境脉络进行强调,依据区域的生态过程塑造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并进行策略性为主的定位,注重开发和保护地方性的生态特色, 规划绿色空间的网络结构与内容,并严格按照规划将其落实。

3.1.2中观尺度范围

中观尺度范围的塑造是对边缘区绿色空间框架的具体构建,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分析、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分析和重组以及各项指标的量化等。具体内容有:维护和恢复湿地、河道、湖泊、堤岸以及滨水地带的水系自然形态和连通;保护森林资源,修复破损山体,与城市绿地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各类绿地,完善绿地系统;分散和溶解公园,使其成为边缘区内的绿色斑块或基质;合并农业用地,保护和利用特色优质的农田作为边缘区内绿色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野生动物提供栖居和生存的环境以及迁徙廊道;规划绿色历史文化遗产廊道;整合大众运输系统与原有自然系统中的生态廊道,共同构成绿色空间网络;规划设立行人、自行车专用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等[4]。

3.1.3微观尺度范围

在满足上述控制性指标的基础上,对具体某一个地块的设计,则强调景观与环境意向的塑造。设计从场地的自然环境出发,关注场地的地形、地质环境、地下水、地表水、地方物种、风、日照等各种生态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形态与空间的塑造、植物群落的配置、景观材料的使用等。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来协调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关系,使二者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带给使用者舒适的感官和美的享受。

斯坦顿岛(Staten Island)是纽约最后一片淡水湿地岛屿。19世纪70年代中期,岛屿开始城市化,形成以低密度社区为主体的城郊面貌。 由于缺乏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岛内的部分地区在雨季受到排水和化粪池崩溃等问题的困扰。

1988年,斯坦顿岛“蓝带”(Bluebelt)项目启动。该项目在宏观尺度层面上,连接了岛内约50000hm2范围内的11个流域,将人工系统中溢出的水排放到天然湿地与水道中去,从而减少雨水洪峰流量,增补岛内的地下水。中观尺度层面上,划定湿地保育区范围,保持湿地的生态和水文功能;划定野生动植物群落保护区,对当地野生动植物群落进行保护,挽救濒临灭绝的植被;结合部分洪泛排水廊道形成线性的开放的“溪谷公园(stream valley parks)[5]”,并深入到社区,为居民提供休憩环境。赋予绿色空间游憩、动植物保护、历史古迹保存和社会美化等多重功能。微观尺度层面上,在社区设置人工湿地,由沉淀池、过滤池、净化池等部分组成,它与周边湿地连通,降雨时,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人工湿地,经过沉淀、过滤后汇入自然湿地。(图1)经过长时间的恢复,岛内形成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3.2时间维度的塑造

景观在时间的轴向上,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建设活动的高发地区,在时间轴线上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稍不注意,就会丧失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在进行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塑造时, 也应该考虑和强调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通过在时间维度上监测城市发展对自然系统的扰动,分析城市发展政策、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对城市边缘区发展进行预测,在重要节点处优先划设绿色空间,预留出城市发展的弹性空间,在恰当的时间介入人为影响,引导其向良性发展。

3.2.1可持续性设计

在进行边缘区绿色空间塑造时,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注重对自然资源实施保护、重复以及再生利用,才能够保证边缘区绿色空间的可持续性,使其在时间轴线上能够恒定久远地发展。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及规划如何合理地利用边缘区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其中的各种绿地,创造具有弹性的边缘区绿色空间,满足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各类生态流的自由流通。

2.苏赛公园平面图(图片来源:米歇尔·高哈汝.米歇尔·高哈汝在中法园林文化论坛上的报告[J].中国园林,2007(4):61-68.)

3.苏赛公园湿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2过程性设计

过程性设计是借由生态手段,介入场地原有的过程,通过时间的作用,慢慢融入场地,进而对场地长期存在的固有动力的一种推动方式[6]。当面对边缘区的自然场地时,应该尽量地减少人为干扰行为,并且努力通过生态设计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的生态格局, 从而保证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尊重和延续场地上发生的自然过程,如降水所产生地表径流及补给地下水的过程、河岸的侵蚀过程、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等等,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要素在设计中进行体现,能够更好地维护场所的生物特征和生物量。同时,要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通过恢复乡土生境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延续场地的生物多样性[6]。

4.江阳畈公园生态岛与野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位于法国巴黎东北城市边缘区内的苏塞公园(Sausset park)曾是农田,周边为大片耕地和水面。 (图2)米歇尔·高哈汝(Michel Corajoud) 夫妇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时间尺度的因素,强调景观的可持续性和过程性,并尽量保留土地和植被原貌,介入最少的人工元素,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衔接。通过在公园边缘进行主体种植工程确立公园的边界, 避免未来的城市建设对公园用地的蚕食;在公园内部种植了30万棵只有30cm高的小树苗,既节约造价,又向人们展示了自然植被的生长过程;保留原有沼泽地,模拟自然生境,栽种了27种耐水湿植物和水生植物,不进行人工干扰,让其自行演替; (图3)考虑到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兴趣的变化,公园的服务设施建设也留有余地,逐渐增设[7,8]。

自1979年至今,苏塞公园仍在建设,在设计师通过漫长的时间培养与等待后,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园内的植物群落达到新的稳定与平衡。它向人们展示了景观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给人以教育作用。

3.3景观实体的塑造

景观最终要落到具体的场地之上,同一块场地, 不同的设计师通过不同设计语言,会诠释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使得去参与和使用地块的人们,产生不同的观感。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多为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合理保护与适度开发,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是尊重自然的设计态度。

3.3.1塑造功能多样性的景观

在进行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塑造时,需要专业人士结合不同的景观类型来创造满足不同功能的景观实体,例如结合边缘区内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满足其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结合农田、林地、果园、郊野公园等满足其食物补给和休闲观光的功能;结合水体、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生态廊道,满足自然物能流通和城市交通服务的功能;结合内部绿地的设计,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使用功能等。在这些用地内,根据功能需求,可以设计不同的功能性景观来发挥作用。

5.江阳畈公园廊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3.2塑造连续性景观

城市边缘区内的绿色空间是多样化的、天然的, 正因为这种自然特征,它是最宝贵,也是最脆弱的。 因此,面对着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危害,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连续性和自然过程,并通过人工景观的补充,形成连续的景观。可以通过对用地边界的巧妙处理,如植被的栽植方式、边界构筑物的材料选择与形态设计,将设计地块与周边自然的肌理融为一体。 对于自然过程已被破坏的地块,也可以通过塑造视觉连续性的景观以及人工景观的方式来弥补。

3.3.3塑造地域性景观

地域景观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景观类型和景观特征,它是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从而带有地域特征的一种独特的景观[9]。在进行边缘区绿色空间塑造时,应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外延, 对场所中各种特征化的肌理进行挖掘,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它的情感,适应了这里的气候而生长的特殊植被等,将这些自然、人文、社会方面的信息进行叠加和解读,对场地原有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形态进行改造和再设计,最终在景观设计中体现。

利用不同的材料来塑造景观,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对于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塑造,其植物材料的选择,应尽量运用乡土植物;在砖、 石、木材等材料的运用上,结合工艺与做法,形成符合当地与现代气息的景观;一些废旧材料的运用, 也可以为创造地域特色的景观加分。通过保留原有的材料、地域象征性强的标志物、风格的延续以及植物栽培方式等,作为显示地块地域特征的元素。

杭州江阳畈生态公园曾经是西湖疏浚时使用的淤泥库之一,当淤泥堆满后,库体封存,植物逐渐萌发开始演替。由于淤泥夹杂着西湖湖畔附近的种子,在场地萌发、生长,它们与周围山谷的植被完全不同,让此地具有了独特的场所精神和文化。设计师并没有对现有场地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认为“对场地形态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生态公园的本质特征,更是维护了场地独特的文化,也延续了西湖疏浚的文化”[10]。公园内通过设置多个“生境岛”保留了次生植物群落斑块,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通过栽植野生草本花卉,形成富有野趣的山林花海。(图4)公园内的建、构筑物在场地中若隐若现,它们的形式、色彩与质感,也尽量与周边植物群落融合。(图5)人们在此能够远离市喧嚣,感受场地内植物演变的魅力。

4. 小结

行走在法律边缘的民间借贷 篇8

关键词:民间借贷;问题;法律规范

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在我国当前股市阴晴不定,楼市调控不断,黄金暴跌,银行借贷困难的情况下,有闲钱的老百姓将“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民间放贷。即便是没有闲钱的老百姓,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通过向银行抵押房产,获得银行贷款然后以较高利息出借给借款人以谋取差额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短时间的活跃市场经济,但是长此以往,没有法律的监管,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一、 概念明晰,什么是民间借贷

一提到民间借贷,大家可能和我一样,首先映入脑海里的是“高利贷”。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因为它提出了民间借贷的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高利息。但是,毫无疑问,“高利息”不等于“高利贷”。我国《合同法》规定,民间借款的利率由当事人商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即: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如果超过4倍利率就算是高利贷,可以说鉴别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由此可见,合法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仅仅一步之遥。

那么,什么是民间借贷呢?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和民间借贷相对的是商业银行的借贷,与之相比民间借贷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民间借贷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或者是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他们多是基于一种信任建立借贷关系。第二,民间借贷自由灵活是一种非要是合同,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一致即可。第三,民间借贷合同可以是有偿也可以是无偿。第四,民间借贷合同是实践性合同。以上特点是民间借贷区别于商业银行借贷的法律特点。但现实生活中,民间借贷已经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法律特点,有其是借贷双方当事人的信任关系以及借贷的有偿和无偿已经越走越远。

二、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现状及担忧

目前,民间借贷在我国发展的可谓是如火如荼,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全民参与放贷的热潮。民间借贷已经不再是亲属好友间基于信任,为了解觉生活生产得困难而为的法律行为。民间借贷成为了一种增加收入的营利行为。目前的民间借贷的利息区间普遍是月息2分至3分,多一点的4分至6分,相当于借10万元每月的利息就是4000到6000,有的地方月息高的甚至还到了1毛5,这样的一个借款利息,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法律所认可的范围,有的民间借贷变为民间高利贷成了不争的事实。但,即使明知这是高利贷,还是有很多中小企业对其趋之若鹜,因为现实情况是,银行放贷紧缩,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企业运转急需资金,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将融资的方向转向民间。民间借贷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民众手里的闲钱拿出来拉动经济发展,同时让民众坐收渔利,不得不说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但是以上情况是在假定经济平稳发展,现实和期望基本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蓝图。而事实是,经济学告诉我们,高收入和高风险是成正比的。有较高的回报,自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2011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一旦出现债务人跑路,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发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会有社会问题。

三、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法律规制现状以及立法建议

我国对于民间借贷,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制和管控。但一些部门法和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进行了调整,这些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国务院出台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法律法规中。[1]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制,使民间借贷常年游走在法律边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些违法犯罪也出现在了民间借贷中,使得很多地方的民间借贷有了向高利贷转变的苗头,甚至成为某些市场投机分子牟利的工具,因此对民间借贷的防范和规制已势在必行。对此我提出几点思考:

(一)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

现有的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除了彼此之间存在着矛盾之外,现有的规定也过于宽泛化。适时修改《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使其与经济发展保持一致。具体意见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统一民间借贷的主体范围,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实施民间借贷行为; 第二,有关非法集资的相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合法的民间筹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

(二)制定一部专门的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一部专门的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从法律上确定民间借贷的地位。针对民间借贷的主体、民间借贷的利率以及民间借贷的合同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定,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民间借贷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自从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中国〈放贷人条例〉立法研究》课题组之后,《放贷人条例》一直被寄予厚望。就目前而言,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已经迫在眉睫。

(三)尽快确立民间借贷的监管制度

确立有效的民间借贷监管制度,对于规范民间借贷活动,减少民间借贷的风险,保障民间借贷市场的稳定有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监管主体而言,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因此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可以由银监会来担任,由银监会对民间借贷行为实行专项监管。民间借贷的监管对象,主要是指参与到民间借贷中的主体,包括出借人、借款人、担保人等。除此之外,还需要确立一套完备的监管制度,包括交易登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督制度等。[2]

四、 结语

民间借贷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还会越来越突出,法律法规的调整迫在眉睫。但是,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我们不得不依旧倡导和重申诚实信用原则,借贷本是基于一种信任而为的行为,即便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不能忘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基本道德准则,正所谓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袁真根.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完善.上海:复旦大学,2012年4月

[2]樊颖、李骁.论我国民间借贷纠纷的法律规制.山东:枣庄学院学报,2013年12月,122页

上一篇:项目服务承诺下一篇:依靠自己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