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

2024-06-14

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通用13篇)

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 篇1

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妈妈突然告诉我要包饺子,让我出去买菜包饺子。

在去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想起奶奶曾经给我说起过的事情。奶奶说现在市场上的商贩很多很多。如果你幸运的话,遇到位诚实守信的人,他把东西卖给你才不会缺斤少两;如果你遇到位不诚实守信的商贩,钱自然也会多给。想着想着,我不禁害怕起来,如果我遇到一位不诚实守信的人该怎么办。

走着走着,我便来到了菜市场。我看见我的正前方有一辆小手推车,车旁边挤满了人,我大步流星的向那小车走去,车上的菜琳琅满目,很新鲜,让人看了口水止不住的.往下流。

这时从对面走来了一位阿姨,大概有三十多岁,她看见车上有萝卜,白菜,韭菜,葱,白菜苔……便说买点白菜。我站在旁边很好奇,想看看这位商贩是否讲诚信。结果都令我吃惊了。他所卖的菜比哪个地摊上卖的都便宜,而且还新鲜。更让我想不到的是,那位阿姨买了两把白菜,一共只给了三元五角。但是那位商贩却收了那个阿姨三元钱。多的就算是送给那位阿姨了。这时站在我旁边,大概只有二十多岁的一个大哥哥发话了:“你呀你,你真蠢,别人多给你一点你就不多赚了一点吗?你这不但自己赚不到,你还贴了本,真二。”说完,那位商贩笑了笑说:“做生意是这样没错,但我们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获得不属于自己的钱,你觉得这样好吗?我们要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少为自己着想。”这时我才认真的打量这位商贩。他是一位老爷爷,大概有六十多岁的样子。她的脸呈黄色,皱纹已经遍布了满脸,她的衣服上还有一两个补丁,看起来像农村的。

我听完这些话,心里面有少许的感动。一个老爷爷,一个从农村来卖菜的老爷爷竟然能说出来这么一大堆富含哲理的话,我觉得那些不诚实,不讲信用的商贩应该好好学习学习这位老爷爷,学习他的诚实。我就买了一点菜就回来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告诉我,我今天不是去买菜,而是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一课。

爷爷的诚信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而我们,也应该学习爷爷在诚信中行走。

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 篇2

一、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 指导拟稿, 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 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 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 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 而在于教师, 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 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 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 一周, 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 精心构思, 充分拟稿。因此, 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 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 可以是一周, 也可以是两周, 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 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叶圣陶又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燥, 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 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 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 听百虫啾啾, 吸新鲜空气, 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 夏之泳, 秋之游。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 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 我只要稍作点拨, 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 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 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 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有感而发, 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 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三、作文要与劳动相结合

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劳动中, 亲身通过实践, 即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化和提高。

行走话题作文 篇3

初春,明媚而又刺眼的光芒把我从睡梦中拉了出来。望着院子里刚刚发芽的桃苗,心里忧郁:姥姥的身体还健好?那在姥姥身体里呆了十多年的病魔没有发作吧?

姥爷已去,只留下伶仃的姥姥。幸好,有姨母和母亲的照顾,可事事不能常常帮,各自都有繁忙的工作。儿女虽有心,只最多一周回来一次。每当母亲拎着新鲜的水果探望姥姥时,邻居眼里总会闪着羡慕的眼光。有时候,母亲请姥姥到她那里居住,可姥姥执意不去,因为她还挂念着姥爷。

姥姥跟我说的最多的话题,便是姥爷。姥姥总会讲姥爷在世时,怎么怎么疼她爱她,脏活累活都不让她干,整天过得幸福快乐,可……姥爷就这么走了,连个拉家常的人都没有,自己真没用,还得亲人照顾,不去随姥爷去了呢!

每当说到这些时,我会积极的岔开话题:张小姐家的小虎会跳什么舞,唱什么歌。听到这些,姥姥好像一个认错的小孩,低下了头。

为了不让姥姥整天胡思乱想,我和妈妈在征得姨母和姥姥的同意后准备去公园踏青。可就在要去踏青时,妈妈有急事不能来,姨母也同样有事。所以就我陪着姥姥去踏青了。

春光明媚,春风像母亲似的柔和地抚过了我们的脸颊。我慢慢地牵着姥姥血丝斑黄,满是老茧,粗糙的双手,我们俩走着,走着。发现路边有一枯草丛,姥姥俯身观察,竟发现了几株嫩绿的草芽。姥姥把它们捧在手心里,笑得阳光,在阳光的衬托下,绿芽更绿,姥姥更好。姥姥头一回笑着对我说:“这草呀,不容易啊!”

或许是绿芽的生机让姥姥重获生命的活力。自那以后,姥姥性格开朗起来,接受治疗。整个人的精神气上升的一大截。邻居看到后,甚至感觉不是我姥姥。医生微笑着对着我们说:“你老人家的病快痊愈了。”

岁月已去,看看不在……

可那抹绿芽的生机至今印在我的脑海里,就像我的姥姥一样,枯灰的岁月又如何?绿芽的生机让你充满生活的勇气。

走过绿地,走过四季,更走过那与姥姥那段短暂却又难忘的绿地岁月。

绿不与红之艳丽,蓝之脱俗,却也以生机冠以四方!

以行走为话题的作文 篇4

窗外夜色阑珊,天光微露。夜晚殷勤照明的路灯肃立,偶尔划破寂静的车鸣狗叫,像是从深巷中传来的,幽远又寂寥。

整个城市虽然不缺少光亮,却又像被一层又一层厚重的雾气笼罩着,不透明、不洁净。

伸手不见五指的情景在乡下才会出现,但当天上布满了星星时,又大不一样了,仿佛整个原本乌黑的天都是通透明亮的。开始只是不经意一瞥,便有许多的星散落了一整片苍穹,但当你定晴细寻时,又会有一颗、两颗,甚至更多颗星,悄悄地调皮地闪着光从黑幕中隐现出来,这时的天空更亮了,一大片星星在闪烁。那时的我就置身于这片绚烂之下,想象着星光也会延伸至更遥远的地方,将一切目光所及之处的静物轻轻拥抱。

土路上,天地间的景物仿佛能尽收眼底,视线毫无阻隔地欢畅,就连略微曲折的路沿也会显得圆润。我情不自禁地抬脚走着,踏着厚重的地,四处张望,入目皆是沉睡的村庄。

有时风过林梢会带来树叶摩挲的声音,在你的心上忽远忽近地反复回响,无限放大;笨拙的土房子上有烟囱,掩映在夜色中,回忆起那淡蓝色的炊烟,关于其到底是不是笔直上升的问题至今无解。

但在这恬淡的氛围中我想起了奶奶,她腰间常系的那条围裙是温柔而细腻的蓝色,眼角层层叠叠的皱纹在她明媚的笑容中起舞,多么令人心安。

会喜欢乡下的路呀,怀揣着自己的小秘密,行走于这样一片柔软温和的土地上,一切都是原始自然的气息慢慢地舔吮你心头的伤口,为你疗伤。脚下的土地仿佛在呼吸,也许你会听见那深沉的来自地下的呼唤:一直向前走,向前走吧!

那空气中细腻而令人动容的气息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总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见证一切又一切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成长,由内而外地与这个时代一同焕然一新。即便岁月更迭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消失不见了,未来仍是充满期待,充满美好的。

尽管那头,目光所及之处夜色笼罩,惬意地走走停停,无数次以饱含深情的目光,似要将这一切温柔的模样铭记于心。满天星光不语,人不语,村庄亦不语,一切和谐的交融,像一幅静谧的画卷……

以行走为话题的作文 篇5

没有!社会在进步,在向前行走;你的年龄也在向前,那我们又何曾不前了呢?我曾经有过一段学习的低谷,那时我告诉自己,假若我实在没办法,就放弃算了,再不行也不就是上一个技校,然后走向社会,我当时认为可以停下来,甚至回头走,回顾以往的这些事情,当时竟然觉得是多么美好呀!

我怀着这种心态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便发现,我错了!我根本没停下来,该上的课时没停、该上的课没停、该学的知识也没有少学呀!我总爱顺着楼梯下去后站一会儿,环顾四周,面对我的是很多路,我会因为害怕而停下来吗?不会,我只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会被车撞、生命终结,还是摔了一跤之后半身不遂啊……哎,太可怕了!让我停下吧!上帝啊,求求您了!

上帝听见了吗?……好像没有,我该怎么办?我还有多少路要走?我也不知道。之后我又朝着家的方向走,那儿没有什么恐怖的事,不然我也不会写出这篇文章了。

然而,有一天我听说了我远房亲戚的一个故事,说他考到了太原市排名第二的学校,开始我并未有什么惊讶,也未表现出什么喜悦羡慕,我进了书房面对一个静字冥想,我的人生可否像这个字一样静,那时我爷爷也在我身旁,他是一位很好的心灵开导者,最起码我是这么觉得,我对老年人有一种特别的好感。

他站在那里对我说了许多事,大部分是新闻,我也没兴趣听,他注意到我看着静发呆,他慎重地对我说,我的人生是不能静的,能静的只有我们的心,心静便可以更好地看清前方的路。我被震惊了,有醍醐灌顶的味道,一是这句话出自我爷爷,我有些不可思议,二是它确实让我突然明白了许多。

我尝试静下来,但我没停下。看过去,我做到的只有消极应对,这哪里像一个学生的样子。我慢慢地回想,我开始后悔起一些事了,我是怎么走过那些岁月的,我凝视着静字,微微一笑。而我爷爷则是哈哈大笑,或许因为他的那些经验对我很有帮助,从而令他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了吧。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没错,我们不能停下来,我们也不愿停下来,后悔着过去有什么意义,那已经没有可能改变它了,更没有理由去欣赏它了。但是我们可以静下心看清前面的路,在行走的过程中品赏到精彩的东西。

我发现我们应像一个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我们不能去后悔已经做过的事,那只能影响我们的未来,我在之后的生活中开始选择自己的道路了,因为我们不能回头。

默默地,在行走中感悟 篇6

一、校长篇:离师生更近些, 对师生更细致些

结识这样一位优秀的校长Mim, 是我此行最意外的收获, 能够与他的学校——哈德姆基令沃斯学校结为姐妹学校, 也更让此行有了非凡的意义, 让双方的交流得以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完成。

M i m是一个很有教育理想的人, 她想办一所自己心中那样的学校。经过努力, 她成功了——哈德姆基令沃斯学校成为一所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学校。而这样的收获不是偶然所得。都说“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 Mim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办了一所“理想”的学校, 而在于她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智慧得以实现。

第一次与该校的学生们见面, 是Mim随我一同进入课堂的。我给趴在地毯上或随性坐在课桌上的学生拍照, Mim似乎总是面带微笑, 她很自然地与每个学生打着招呼, 我惊奇地发现她竟然可以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Mim用她那似乎最微不足道的举动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校长不仅仅要和教师交流, 而且丝毫也不能放松对学生们的关爱。事后, 我也了解到, Mim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她不仅仅关注每位教师的教学, 而且也在关注着课堂上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也许记住学生的名字微不足道, 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她对学生的另一种尊重和细致。

同样, 那里的每位老师也都感受到了Mim的亲切与细致:在清晨的校园, 你会看见她与教师在晨曦映照下的笑脸;在教师的案头, 你会不时发现她不乏鼓励的留言便条;如果今天是你的生日, 也许你会收到一份温馨的礼物……

在她的学校里, 我们看到了她“关注每一片绿叶”的细节, 更解读到她“胸有一片森林”的情怀。她营造了一片蓝天, 她的校园、她的教师、她的孩子们“像树一样, 沐阳光雨露、经风雨雪霜, 吸天地之精华、取日月之灵光”, 健康地发展和成长。考察中, 只要学生们在学校, Mim就和学生们在一起,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学生们离校以后, Mim才会处理她的文案工作。

喜欢和Mim一起合影, 因为她的感染, 连我的笑容都是那样甜美, 且她的笑容中比我蕴藏更多的是, 那份已近耳顺之年的童稚和纯真。

我只是一个校长,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去思考全民的教育问题, 那么, 把眼光收回来, 注视现在, 关注自己的学校, 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已达到足够的细致。不以国情为借口, 不以体制为盾牌, 再一次反思:在自己触手可及的范围里, 到底还有没有可以更完美的空间?有没有可以更贴心的举动?自己的做法是否能像她一样向师生传递温情, 让师生感受到校长时刻和他们在一起?

看见了, 记住了, 明白了, 更要努力去做到:让自己离师生的距离更亲近些, 让自己对待师生的心思更细致些。我期待着。

二、教师篇:满怀对教育的专注和热忱, 在教育道路上引领前行

在和当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信而又得体的行为举止, 听到的是学生精彩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达。看到了存在的“现象”, 于是我们在细细地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优秀的学生背后必定有一群不同凡响的教师, 一群敬业更专业的教师。

之一:每位教师都是一门精彩的课程

有人会说, 相比中国, 美国学校有那么好的硬件设施, 我们能比得了吗?的确, 我们比不了, 但是我更相信教育是一番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在那里, 几乎每个教师都十分敬业, 而正因为他们的敬业, 每个人也都是一门精彩的课程。每位教师在参考多种版本教材的基础上, 选取最优方案, 制订课程计划, 按自己的理想“精雕细刻”校本课程, 在他们专业的课堂上给学生以最广阔的天地——“开放学生的眼睛, 提供观察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嘴巴, 提供表达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大脑, 提供思考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双手, 提供操作的机会”“开放学生的空间, 提供表现的机会”“开放学生的教材, 提供参考的机会”。

之二:注重实效的教师培训

中国教师往往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挑选的, 这些师范学生大多不是高中成绩的“佼佼者”, 而且也不乏无意于担当教师者, 于是刚刚毕业的师范生往往还不太愿意教书, 不太会教书, 不太懂教育。毕业前短短的教育实习, 远远达不到任教的要求。于是就这样, 一批批教师的“半成品”被送到学校, 送到教育教学的一线, 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便“仓促上阵”。

美国教师入职之前, 先要具备本科文凭, 这点和中国似乎很相似。但是美国准教师在入行之前不仅有着两年的专业师范培训, 而且还有由来已久的教师职业感和坚定的敬业精神, 所以, 选择教师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这绝不等同于我们现在中国教师行业中一些人的“谋生手段”。在他们的脸上, 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累并快乐着。

中国教师职业的近似“终身制”让很多教师在后期培训上应付了事, 培训仅是为了职称评定所做的“学分积累”。而在美国, 新老师进入学校还必须经过两年的实习期, 学校委派一名教师帮助新教师进入角色, 从准备到上课, 负责指导, 新教师完成任务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了。但随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连续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就会被辞退。这是一种强化式教师培训, 使得教师从业资格比其他从业资格更难取得, 也为日后的教师发展进行了有效的铺垫。为了帮助教师分阶段、分层次成长, 美国教育部门也设置了目标长远的培训计划, 使教师能在幸福中不断进取。

都说教育是件良心工程, 教师真的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去帮助学生们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在他们慢慢行走的路上, 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无心”的“陪伴”, 更需要我们“有意”的“引领”, 使得师生一路走来,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而且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学生篇:培植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生命

镜头一:无处不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漫步美国街头, 看到四处悬挂的美国国旗, 我们无一不感到惊异, 在追求个性的美国文化背景下能有这样的“整齐划一”!这绝对是美国街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总不自觉地去看看那些星条旗, 隐约感受到了很多东西, 也许就是这个, 让他们的孩子接受着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他们学校的每一个教室中都悬挂有美国国旗, 学生每天的课程也都是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尽忠开始。在升旗仪式时, 学生把手放在胸前, 神情虔诚, 庄严地念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在访问交流期间, 我发现不少美国人都会将美国国旗的小徽章别在自己胸前, 而小学生的美术课第一节课通常也是教学生画国旗, 虽然他们画画的技法很拙笨, 但作品却让人心生欢喜和温暖。生活即教育, 美国就这样在学校生活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而每个美国人也在这样耳濡目染中成就了自己最真诚的爱国情感。

也许在不同的国家, 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 但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相通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没有天然的民族基础, 只能靠理想维系, 所以国旗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 发挥了“国家钢筋”和“社会水泥”的作用。

镜头二:因为一个学生的半天会议

在哈德姆基令沃斯学校考察学习时, 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他们学区每月一次的特殊教育教师会, 参加会议的不仅仅只是教师, 也包括学区内的学校领导。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本月需要确定的特殊学生名单, 会议过程让人受到感动, 整个学区的教师和领导认真地对待定的特殊教育学生一个个排查,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投入、那么激情澎湃, 对于每个特殊学生都那样谨慎, 会议结束时已过了下班时间, 那种一切为孩子的健康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就在这样的举手投足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我们知道, 有些孩子是永远也教不会的。对于这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特殊教育也很难使他们的学业有所提高。但当这些需要一对一帮助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时, 当正常的孩子与他们坐在一起时, 正常孩子认为这是正常的, 这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社会没有抛弃那些有问题的孩子, 同学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 老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 也许这才是特殊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个体都迥然不同, 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秘密与神奇。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仅要尊重, 更要读懂。对于孩子的理解、关爱和信任, 不能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上, 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学会接受他们各自独特的生命, 让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骄傲地生活。

有的生命, 需要你引领上路, 乘着风浪, 扬帆远航;有的生命, 需要你慢慢地、耐心地等待与陪伴, 并让他明白:只要努力, 他也会到达。

以行走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7

我从幼儿园开始读书,那个时候不认识字,也不认识拼音,所以看的书都是绘本。幼儿园中班学会了拼音和几个简单的字后,我开始读《三字经》,到后来就能把它给背下来了。我懵懵然地走在求知之路,探索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越来越多。《西游记》《百石英镑》《红楼梦》《汤姆·索亚历险记行》等。记得有一次,我在看《水浒传》武松打虎的片段,喝醉了的武松不听酒家劝告,跌跌撞撞走上了景阴岗。正当武松想躺下休息时,一只吊睛白额大虎冒了出来,与武松展开一场激战。

我的手心冒出了汗,全身上下都紧张起来,心想:武松,你可千万别死呀!我为武松呐喊助威,不料声音太大,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妹,中了“特等奖”。

书也就像另外一个人一样。书就是老师,他不言不语,却能给予你无穷无尽的知识;书就是朋友,他和你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书中的知识使我爱益距浅。这条由知识铺成的道路,走得越远,获得的知识越多。我行走的速度并未改变,但我行走的质量却在提升,每走一步,就会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走在知识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感受越多,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这条一望无际的知识道路使我明白,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在音乐中行走作文 篇8

喜欢唯美灵动的钢琴曲,从指尖流出的音乐,像一条多情浪漫的河流荡入心田,让你完全陶醉于空灵、温暖、恬静的况味中。古筝曲的气韵优雅,流畅细腻,抒情优美,婉转如歌,犹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映入眼帘,醉于其中。

我是个对文字敏感的人,常常因乐曲的悠扬,歌曲的缠绵,将自己融在其中,心绪飞扬,让那些曾经的事,曾经的人,消逝在流水般的音乐中。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妙的感觉,如季节交替般渐隐的喘息,顷刻间拭去了人们心头的尘埃,四处飘荡,散落每个角落,在我们心中绽放出一朵朵似花的音符。

陶醉于音乐声中,让自己的心回归宁静。生活可以一天没有故事,却不能一天没有音乐。我热爱音乐,在音乐中找回自我,用心去珍惜身边每一个人。

在诚信中行走话题作文 篇9

亲历文本, 似乎和旅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将文字当做一道风景, 那么去欣赏它, 感受它, 体悟它, 也需以“行走”的方式。当然, 这不仅仅是目光在文字表面游走, 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心灵在文字的峰峦与谷壑中行走。这样的“行走”同样可急可徐, 可驻足细品, 可静坐回顾……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 阅读才会变得细腻而深刻。

“进入”与“退出”———主体的姿态

作为行走在文字风景中的主体———学生, 他们既是文本的阅读者, 也是文本意义的再造者, 既是文本的建构者, 也是文本的解构者。

通过同化或顺应, 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够实现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如何同化和顺应?这就需要秉持“进入”文本的阅读态度, 或浏览, 或品析, 或默读, 或背诵, 或动笔书写, 或朗声诵读……在充分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思维活动中体悟感同身受的文本语言, 揣摩耐人寻味的言语形式, 受到感染和熏陶, 达成情感体认, 初步形成言语范式。因此, “进入”应是主体的基本姿态。

通过个人经验的介入和影响, 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的同时也对文本的原始意义进行消解, 这便是文本的解构。对文本的解构, 意味着带有读者主观意象的创造性解读的可能。关于解构,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一切阐释都是误释。”德里达似乎想阐明一个道理, 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无法触及作者创作的初衷, 也无法企及作者精神的高度。因此, 读者的解读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 带有个人的经历、喜好、价值判断、生活态度的烙印。而这样的解读已远离了作者的文本原意, 是一种误读。这一解释看似令人颓丧, 但细细推敲却也透着“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开朗。正因为一切的阐释都是误释, 才为创造性的阅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因此, 作为“行走”主体的学生, 还应当具备“退出”的姿态。教师也应为学生进入文本后的淡出, 为他们凸显自我阅读价值提供契机。

“景深”与“广角”———亲历的视角

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 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留意那些富有情感和意蕴的文字?借助摄影术语来比喻, 既要有“景深”, 让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有深度;又要有“广角”, 让学生的感悟多元, 情感丰富, 有广度。“景深”和“广角”是亲历文本不可忽略的两个元素。因为关注了“景深”, 在阅读文本时, 才会有触及心灵的深刻体验, 才能达到情感和思维的共振, 才能实现语文的生命价值;因为关注了“广角”, 才会有丰富的体验, 多元的感悟, 灵动的思维, 鲜活的表达, 才能在知识能力层面触类旁通, 在文化精神层面彰显自由的性灵。

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 当视角投射到“景深”和“广角”时, 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 认识水平有限, 阅读容易浅尝辄止, 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肤浅, 缺少亲历的层次性和递进过程,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第二, 在拓宽体验的广度时, 忽视对文本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研究, 单纯关注体验方法, 如多媒体手段、表演、绘画的使用和课程资源的盲目援引。

第三, 在认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 忽视了符合一般道德标准的主流文化和“本元”价值。

第四, 忽视学生认知和情感起点, 教师将个人阅读体验强行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 脱离学生实际, 过度深化人文内涵和认知要求。

“好的文科应该使人变好一点;好的文科不该教人疏离社会;好的文科该教人智慧;好的文科该培养美感、诗意;好的文科该教人清醒而有爱心;好的文科该教人使用美好的文字。” (毛丹《南方周末》2006年6月29日) 这是毛丹提出的好文科的6个标准。亲历文本, 关注“景深”和“广角”是为了让语文更切近好文科的标准, 让语文变得更好。

“扫描”与“聚焦”———摄入的方式

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 需要以“扫描”和“聚焦”两种方式摄入文字信息。

文本“扫描”如同疾走, 常常采用浏览和速读的方式接触文本, 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初步了解文章脉络,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当下资讯发达的信息环境中, 文本“扫描”能实现阅读的快速、高效;在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定数的客观条件下, 文本“扫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在语文略读、选学课文教学中, 文本“扫描”更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聚焦”的“焦”指文本的精要与核心。顾名思义, “聚焦”就是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引至“焦点”处, 启动思维, 调动情感, 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 于“焦点”处达成“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帮助学生摄入文字的精华, 获得语言的力量, 实现情感的收获。“聚焦”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 切准“文心”。一篇文章往往有“文心”, 文心或在作者反复吟咏处, 或在作者情感勃发处……“文心”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它处于醒目的地位, 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就是要关注文本重点与核心, 通过研读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

第二, 放大“细节”。文本细节有时是看似寻常却不同寻常的字词, 有时是表现形式特殊的句子, 有时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写道“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脱下来了……”这里有一处超常规的表现手法“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仅这一描写, 便可以顺势思考许多问题:“拉骆驼的人和谁一样?”“人怎么能和骆驼一样?”而后顿悟:因为这是一个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天真的孩子眼里, 人和骆驼原本就难分高下, 所以才会有“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之说!文本中的细节, 由于所处地位不显著, 常常为学生所忽略, “聚焦”就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通过对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的精推细敲, 从微言处悟深意。

第三, 积聚内容。“聚焦”还包括积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 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 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 (正的或负的) 创生”。 (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描述十分准确、精辟。“聚焦”应当围绕教学目标, 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构”, 并引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创生”。“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 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和“创生”要注意适切, 用在恰到好处, 不可牵强, 不可泛滥, 只有合理运用, 才能使焦点更凸现。

注意了“扫描”和“聚焦”, 就是关注了阅读的整体和细节, 语文教学因整体铸就成功, 因细节造就完美。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书被认为是一部行者之书, 而行者的目的正如著名评论家吉尔伯特·米尔斯坦所说:“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 篇10

教室里,一位老师正滔滔不绝的讲着,他手中的粉笔不停的飞着,用自己的生命为同学们讲解知识。老师如粉笔啊,牺牲自己,将知识传授给我们。老师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感动。于是“咔嚓”,我用相机记下了这一美好的瞬间,记下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夜晚,书房里,我正在题海里奋笔疾书,睡眼朦胧。突然,门开了,母亲走了进来。端来了一杯牛奶,轻轻地走了进来,然后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累了吧,喝杯牛奶再做吧。”在牛奶浓郁的香气中,我猛然神清气爽,微笑着向母亲致意。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令我感动。于是“咔嚓”,我用相机记下了这一美好的瞬间,记下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行走在消逝中作文 篇11

一一题记

曾经的我们是一只大雁,大雁南飞。却因顽皮落队,那时我们不管多累,也会赶上队伍,如同跑步。

这就是我最努力最奋斗最清晰的回忆。无忧却不复来。

后来我们长大,知道某一天那曾经的,过去的,已成历史的。随同岁月一天天消磨,曾经的欢乐无忧,点点纯真已无声无息的悄然逝去于生活。取之而代的是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多愁善感。思想越发成熟,心态却越来越与世无争。真有一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味道。每当微笑,才发现依旧是笑,却不复纯真。体育课上的疯狂,欢声笑语,沉默寡言,只为回味曾经。

这是我们,平凡平庸的我们。

年与时驰,曾经让我们可以开心一上午的一个玩具,早已勾不起一丝笑意。只是轻轻叹道幼稚,却忘了那是曾经的自己。

行走在消逝中,我们明白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一转身,过去已成历史,一转身,少年已成青年,再转身......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 篇12

“悲伤之处何时有,温暖关切何时无?”

滴答,滴……讲台上的闹钟正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力地敲击着,望着黑板上那串醒目的文字,我不禁更加的抓紧着余下不多的学习时间。只剩下三十天复习时间的我们,就连睡觉都觉得是一种奢望。每天清晨,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震醒,路上畅所欲言的我们也消失的无影无踪。面对着如此大的压力,朝思暮念的家,成了我唯一的牵挂,唯一的港湾。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坐车驰往家的港湾,可却没有以往的那样欣喜。黑云密布的天气,就像我此刻的心情一样,显得黯淡,失落,一滴滴雨水敲击在窗户上,像是无数的石头撞击着我的心灵。当我下车,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泪水终于像失去了控制般,从我的眼睛里喷涌而出,母亲二话不说,便紧紧的抱住我,此刻我那悬在空中的心与那无尽的压力,像是蓄势已久的洪水般喷涌而出,紧紧的抱紧母亲,更加大声的哭了出来……

母亲怎么不懂得我的心情与想法,抹去我我脸旁的泪水,说道:“傻孩子,模拟考又考砸了吧?”我低下头,像是个犯错的孩子。“孩子,世间处处不尽人意,但也总会有令你欣喜的时刻。”妈妈边说着,边把手放在我的脸上,缓缓的抬起了我的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来鼓励你,但我知道,你是我心目中那个最棒的孩子。”说完,他便递给了我一个微笑,那微笑似乎带着期望,似乎带着信任,带着一份真诚的鼓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这世间的美好,像是孩子得到了一颗糖,像是鱼儿找到了水,像是鸟儿找到了飞跃汪洋大海的目标,一份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美好。

而正是这一份微笑,坚定了我走向荆棘的信念,坚定了我追寻目标的勇气,坚定了我行走于这世间美好。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 篇13

那是一个雨天,下午放学回家,我看着教室窗外砸落的雨滴暗自庆幸,幸亏早晨上学的时候妈妈提醒我带伞了,我家住的远,这么大的雨,没带伞回去的话免不了被浇成落汤鸡,走出教室,撑起伞我便快步回家,雨水打在伞面上,发出“噼啪”的声音,耳边风声呼呼作响,真倒霉!我禁不住抱怨道,怎么这么大的雨,路面上被激起一个个水泡,走上一条小巷子,路变得泥泞不堪,周围行人都低着头匆匆掠过,路很难走,我只得左挑右捡的前行。

忽然一阵风吹过,卷起了雨伞,我脚下一滑差点摔倒,抬头看到一个人扶着墙站着,想必是摔了一跤,腿上全是泥,手足无措,艰难的一点点挪动,我暗叹一声继续前走,走近时才发现他是闭着眼的,脸上显的很焦急茫然,我才明白原来他是盲人,心生怜悯便上前扶住了他,他对这突然到来的搀扶显得人惊讶与喜悦,连声说着谢谢,然后我又问了他在哪儿住,正好是与我同路,我便决定送他一段,他感激的又是一阵道谢。

走了一段,我看见前面路中央有一个下水井盖没盖,便提醒他:“叔叔,前面有个井盖没盖,我们从边上过去吧,小心点儿。”他听到后愣了一下,然后便放开了我的手蹲了下去,用手摸索着,我突然迷茫了,他终于摸到了井盖,努力的盖到了井口,站了起来揉搓着沾满了泥水的双手说:“我们绕过去了,万一后面来的人没看到踩空就危险了,还是盖上的好,盖上的好,不费事儿的。”一瞬间,我受到了震撼,突然看他是那样的挺拔伟岸,为之我感到惭愧,全然没有了一丝的怜悯,有的只是尊敬与佩服;我继续扶着他前进,雨水轻拍着路面,轻风徐来,小巷中雨雾朦胧,前方是那样的美好。现在每每想起那个不知名的盲人,我的心中就会被他那默默奉献却不求回报,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所感动,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了高贵的品质,我陪他走过了一段路,他却为我指明了一生的路。

上一篇:预支工资申请报告下一篇:师范应届毕业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