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

2024-10-14

普通高校体育(精选12篇)

普通高校体育 篇1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礼”作为“六艺”之首, 在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体育事业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各种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 规格越来越高, 对参赛和观赛人员的体育礼仪要求越来越高。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体育礼仪的重要传播者, 对提高整个社会体育礼仪水平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体育专业体育礼仪教育的现状

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友好相处、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服饰、礼节和项目规则等在体育活动中的综合运用。体育礼仪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 项目不同体育礼仪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 正是这种差异, 使体育礼仪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为体育礼仪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1 体育学院学生体育礼仪现状

黄美琼的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学校较少, 学生体育礼仪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1]。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调查表明, 学生对体育礼仪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不够, 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缺乏交流和沟通方面的礼仪, 在体育运动中遇到冲突易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1.2 体育院校体育礼仪课的开设状况不佳

对广西相关体育院校调查表明, 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体育礼仪课程。学生体育礼仪知识的来源较少, 没有系统的接受体育礼仪方面的教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 主要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体育礼仪知识的渗透。

1.3 体育礼仪相关的教材缺乏, 严重阻碍了体育礼仪的普及

教材的缺乏是导致很多体育院校未开设体育礼仪课程的原因之一, 也影响着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礼仪知识。随着体育交往日益频繁, 各个方面对体育礼仪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相关体育礼仪教材的需求日益迫切, 需要相关工作者做更多的工作。

2 体育礼仪的功能

体育礼仪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宪明在《体育礼仪初论》一文指出, 体育礼仪可以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美化个人形象[2]。通过体育礼仪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使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也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 . 1 体育礼仪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

礼仪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形成较好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礼仪的道德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3]。体育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体育礼仪教育是良好道德教育载体, 可以搭建良好道德体验的空间平台, 使体育礼仪内化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接受体育礼仪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使体育礼仪得到内化, 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

2.2 体育礼仪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礼仪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 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促进人际交往,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王世芳在《体育礼仪的职能略论》中认为, 体育礼仪可以塑造良好形象, 增进信息沟通和友谊, 促进和谐[5]。体育礼仪是体育运动中人们沟通交流的基础, 体育礼仪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并内化成自身的内在品质, 使学生之间懂得相互的尊重和理解。在体育锻炼过程中, 促进不同班级和专业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 增强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台。

2.3 体育礼仪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礼仪文化

体育礼仪是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严格的规范和制度, 这些规范和制度与音乐、文化、艺术、服饰等相结合形成了古代的体育礼仪。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各个民族有自己特有的体育运动, 形成丰富多彩的体育礼仪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发掘这些体育礼仪并充实到体育礼仪教育当中, 以体育礼仪教育为载体传承中华礼仪文化。

2.4 体育礼仪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现在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而且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应的校园体育礼仪文化的普及就越来越重要。校园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体育礼仪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6]。以体育礼仪教育为载体活跃校园礼仪文化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有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风尚。

3 体育礼仪课程实施的思考

体育礼仪既是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7]。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礼仪教育, 发挥体育礼仪的教育功能, 可以提高学生礼仪修养, 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1 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教育自古以来是礼仪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学校教育更是礼仪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之一[8]。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礼仪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在体育礼仪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 要充分发挥体育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礼仪和学生素质充分的融合, 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礼仪修养[9]。

体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站、坐、行走等身体姿势, 纠正不良行为, 保持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 创造民主授课环境, 展现体育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礼仪的发展。课堂常规环节看似微不足道, 但要认真坚持下去,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2 教师要加强自身体育礼仪修养, 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礼仪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礼仪素质和修养, 传授体育礼仪的同时, 规范自身礼仪行为,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一是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体育礼仪水平, 尤其是体育院系的教师, 必须抱持严谨治学的态度, 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 为学生做好表率。二是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衣着和外表是体育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是给学生正面的信息反馈, 成为很多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 大学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衣着和外表, 做好模范作用。三是示范动作要规范, 讲解要生动形象, 动作辅导要耐心。学生学习动作有快有慢, 教师的辅导必须有耐心, 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对学习慢的学生应多指导、多关心, 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真挚的感情和感悟其中的体育礼仪, 为学生体育礼仪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3.3 体育院系应该开设体育礼仪课程, 加强相关教材建设

体育礼仪是一门系统理论和实践体系,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是开展体育礼仪的基础, 使体育专业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时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实现德能兼备的目标[10]。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 开设各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 尤其是艺术体操、高尔夫等高雅项目对体育礼仪要求很高, 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中增设了体育礼仪的内容。既可以掌握规范的体育礼仪、增强学生的道德和修养, 又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礼仪学习的需求。

加强体育礼仪教材的建设。我国现有的体育礼仪教材较少, 比如, 赵红红的《现代体育礼仪》、郭君的《体育观赛礼仪》、许之屏的《现代体育礼仪》等。但是, 随着体育项目的增加, 体育规则和礼仪的改变, 对体育礼仪教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需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使人们了解了很多赛场礼仪和文化, 同时也暴露了人们体育礼仪知识的缺乏, 例如, 跳水比赛时很多观众拍照时使用闪光灯、射击比赛时大声喧哗等。为保证体育礼仪教学的效果, 更好地传播体育礼仪知识, 相关教材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3.4 努力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为学习体育礼仪学习创造条件

体育院系应该重视体育礼仪教育, 为体育礼仪教育开展创造良好氛围。倡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现有的体育规则和惯例, 展现良好的体育礼仪风貌。一方面鼓励学生建立体育礼仪俱乐部, 进行体育礼仪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推进体育礼仪教育的督导。

全方位开展体育礼仪教育。课内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礼仪的传授, 传播体育礼仪文化, 注重学生体育礼仪的形成。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体育礼仪表现,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体育部门和教学部门应该做好监督。课外加强体育礼仪宣传活动, 以体育礼仪俱乐部为平台, 加强学生体育礼仪培训。以学校运动会、年级体育竞赛等体育活动为契机, 通过图片、展板和海报等形式宣传体育礼仪知识, 进一步规范体育礼仪行为。通过课内外体育礼仪教育, 进一步普及体育礼仪, 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礼仪风貌。

参考文献

[1]黄美琼.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体育礼仪素养调查[J].体育科学研究, 2012, 16 (6) :90-92.

[2]童宪明.体育礼仪初论[J].福建体育科技, 2010, 29 (1) :1-3.

[3]王健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1-5.

[4]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4 (4) :14-16.

[5]王世芳, 阎智力.礼仪的职能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34-140.

[6]顾希佳.试论大学校园的礼仪文化建设[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 20 (5) :68-71.

[7]罗永义.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探析[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3-5.

[8]杨彤彤.体育礼仪的功能及传播途径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1 (4) :92-94.

[9]陈剑锋.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16) :146-147.

[10]王强.简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32 (8) :126-127.

普通高校体育 篇2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愉悦、轻松,它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体育则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锻炼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有效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延伸正好迎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得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正在逐步的增设休闲体育课程,向同学们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正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体现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生变化,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许多普通高校增设了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休闲运动课程,例如:网球、游泳、击剑、轮滑等等。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越野、滑雪等等。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强调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

2)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开展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由此导致各类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经费不足而逐渐被取消;

3)学生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观;

4)高校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正确休闲体育消费观的引导;

5)高校休闲体育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不能科学指导学生的休闲体育。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的是一种将休闲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休闲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体育社团中,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而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中休闲体育社团的建立不仅代表了大学生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更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课余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延伸,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将休闲体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结束语

普通高校体育 篇3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访谈等方法,以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帮助体育学院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学院;生活方式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数据统计法;

(4)访谈法。

2.研究对象

本文以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方式调查与分析

1.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的性别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中男生有212人,占调查总数的57%;女生有160人,占调查总数的43%。

2.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的专业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是“体育教育”专业占调查总数的51%;该市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7%;该市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占调查总数的23%;该市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占调查总数的9%。

3.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有未来就业规划的有167人;该市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没有未来就业规划的有205人。

4.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经调查发现,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以3~5次为主,参与时间为60~120分钟。

三、结论与建议

1.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中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生。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所学专业以体育教育为主,专业结构分布较为合理。

2.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多数体育学院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情况一般、缺少对未来就业的规划、存在着学业压力的问题。

3.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学院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以3~5次为主,参与时间为60~120分钟。

普通高校体育 篇4

1 体育价值取向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

体育教学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如何评教,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终身体育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要求·由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价值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和以国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前者强调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在体育兴趣方面的自由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人。这种观点反映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成为超越于国家和社会要求之外,只按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并规定体育教学本身的结构和机制。这是目前大多数体育学者追求的目标。但在市场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摆脱社会制约的体育教学已不存在,而是间接地、被动地迁就社会需要,以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适应环境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以国家社会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价值取向把国家社会的需要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体育教学应该是通过有计划的增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服务。这种观点起源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标准。此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着“钢性”的内容和形式。在计划经济时期,主张把体育教学作为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工具,着重为培养国家的上层人才服务,在国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上,主张国家意识绝对控制;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开始注重体育教学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因此,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层面来说,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或理性得以自由发展,强调其相应的身心健康、社会能力的培养,反对把人格极限于某一具体竞技体育的专业知识中,即要培养成为有体育生活知识能力的“通识人才”。

2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是体育价值取向的衍生

体育教学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模式的具体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指导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任务,评价标准往往比较模糊,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也强调广而博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多样性,一方面为学生适应体育生活奠定广泛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学生体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方面兴趣和差异。因此,为了受教育者的体育健康生活做准备,以“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教材、自主选择时间” 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学体育课程应运而生。普通高校的这种体育课程制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内含。在“三自主”学分制的体育课程中,年级和班级的概念十分模糊,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修不满学分可无限延期。实践证明这种自由选修的学分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更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比较由国家制订极具权威性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并具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规范和比较严密教学组织而言,体育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突出。

反思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国家社会为中心的教学各有其内在和外表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前者积极的一面表现在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方面和满足学生个体的兴趣需求上,但它是无计划的,不必完成系统规范的体育技能训练,只求教会学生某种体育活动方式的一般本领,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不作统一要求。而以国家社会为中心则是由国家制订极具权威性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符合体育教育作为传习运动技能的基本职能,但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在面向全体的条件下“因材施教”,使“因材施教”受到限制,另外要求过高的竞技水平能力学习,则使得学生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望而生畏,会出现适应社会能力差,健康生活意识不强的状态。而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来看,体育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社会经验,培养终身体育的社会活动,即具有传习体育技能促进个体维护健康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整合运动技能传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三者联系的体育教学改革必然是今后发展之路。

纵观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和发展动态,过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程设置过分自由化,缺乏一贯性和系统性的缺陷在体育教育中越来越明显。体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教学效果最终还是体现在培养的学生的体育能力上,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要看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因此,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应逐步向在兼顾学生体育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向综合体育能力应用培养的方向发展。当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健康第一”价值取向观念指导下,体育教学模式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已成必然,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发展。同时,应该注意到,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的制约,市场经济要求体育为其自身服务,这是必然的;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化人的事业,要传习体育技能和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素质,这也是必然的。所以,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如果把两种教学价值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各作为一个模拟子集,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两个模拟子集处于互相接近的过程,它们的交集在不断扩大,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正是交集的相容部分。

3 体育价值取向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启示

价值取向是人在生活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用以支配人的判断和选择,决定人的态度和行为指向的观念[1]。体育教育名家刘德佩教授通过调查普通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分布情况指出:体育教育将会向引导体育向有助于交际、娱乐和消遣的方向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现[2]。因此,在客体服务意识取决于主体价值观的现实背景下,体育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需要的体育价值观,不能单纯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自由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体育生活的转折点,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将来进入社会后推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此时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不仅能保证学生不间断地独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让体育成为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学业奠定身心素质条件,还可以成为毕业后社会体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让高校体育教学既能跟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脚步,又能满足学生体育需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根据主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需要的体育价值取向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3.1 树立综合素质健康教育观

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我国25岁以下无锻炼习惯的青年人秉承中国传统的“以静养生”的观念。这说明目前的学校体育并没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的目的,至少是不成功的[2]。在社会要求人们要有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观,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的现实背景下,体育教学质量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想依靠有限的两年大学体育课教学时间,要使学生达到理想状态下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健康”是否可行。另外,学校体育是一强制性的体育,用强制来促使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事实证明只会让学生更加厌恶体育课教学。如果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意识和心理,强制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健康第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指引下,普通高校体育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合理地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引入运动竞赛机制。力求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及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体现体育的综合素质健康价值,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理想的道德生活分享与共承,完成人格与道德品性的提升。体育教学的社会学特点必然是学生不会成为孤独的个体,即学生必须在学校期间获得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3]。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在开发和提升学生生存、发展与享受的能力前提下进行改革,把培养综合素质健康教育观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归宿。让体育教学价值成为强健体魄、提高运动能力的“生存体育”;成为休闲娱乐、交际往来的“生活体育”;成为自觉抵制庸俗的“道德体育”。

3.2 社会体育价值和个人体育价值取向相容

如果说个人体育价值观和社会体育价值观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价值取向存在的两个层次,社会体育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价值取向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体育教育要提升体育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改善群众精神风貌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具有特殊价值和积极影响。这些都是体育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的方式。当代教育学认为: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4]。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他们毕业始终要回归社会,如何使学生把在校的所学运用于社会生活,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值,是高校体育教学应该重视的问题。回归生活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体育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与体育事业相关的人才。如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体育经营场所、体育俱乐部以及宾馆饭店康乐部等单位的从业人员,去从事体育营销、体育市场与产业开发、社会体育场馆设计与管理等诸多工作。据此,高校体育教育要把增加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同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的人才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把学到的体育能力运用到社会体育活动中去。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体育学习的需要,更应考虑学生将来的生活的需要,考虑学生获得运动能力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以在社会生活中体育可操作性作为出发点。要科学地设置和选择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学生追求健康、追求美丽、追求快乐需要的课程、教材内容、形式及相应的教学体系,如养生保健常识、健美操、太极拳和球类运动等,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用的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在环境变换的条件下自我健身锻炼需要。以竞技为主的教学虽然是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发展,价值取向上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与欣赏、体育产业与管理等,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帮助树立其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价值取向。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那么这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观是不行的。高校体育教学只有把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体育的人文价值结合起来,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交集相容,才是体育教学发展变革的主要方向。

3.3 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交叉融合发展

教学模式反映和体现特定的价值取向。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建立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教师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传递的是国家意识状态下的体育价值。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学生遵照执行;组织教法由教师设计,学生听命行动,每一步学习程序都是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指令统一进行的。但由于教学目标不能和学生体育需要相对接,加之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差别,使得传统的以班为单位授课模式不能和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综合素质健康教育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改革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以多类别的体育价值取向为建构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和学生体育需要的教学模式,建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生活服务相适应的“生存”教学,即享受体育、发展体育。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转变,采用启发、探究、合作来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纵观国内外出现的种种现代教学模式,其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现代教学的时代特点。例如:增强学生体质发展运动技能,就要采用着重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就要有情感自由的教学模式。按照价值取向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学科取向的运动技术,体能类的教学模式,如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等;(2)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发展取向的教学模式,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等;(3)适应能力取向的教学模式,如运动教学模式等;(4)混合取向的教学模式[5]。各种模式价值各有侧重,并存于学校体育教学中。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在遵循教学规律基础上,多类别的价值取向使体育教学模式向多元化交叉融合方向变革发展。

4 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健康持继的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目的。过程决定结果,学生要实现积极健康的社会体育生活,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起着改变学生体育价值观的作用,当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而达到了追求体育价值的目的。掌握了“享受体育”和“发展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拥有了健康的身心,能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曲建英.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J].求实,2005,(1):3-4.

[2]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43-144.

[3]潘德冰.社会场论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27-228.

[4]王章明,李建设.分享与共承:体育课理想的道德生活[J].体育与科学,1998,(3).

普通高校开展体育选项课的意义 篇5

在高校开展体育选项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选项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心理、生理特点.体育选项课这一新课程理念在高校体育中有重要价值.

作 者:肖艳丽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 刊 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选项课   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体育 篇6

关键词:高校 體育舞蹈 摩登舞 现状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31-01

摩登舞起源欧洲宫廷舞,其舞姿优美,以音乐的不同节奏展现出舞姿的不同步伐、不同舞态,表现出优美飘逸、典雅大方、端庄沉稳的特色。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娱乐内涵及强烈的竞技性,还以可感又抽象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着渴望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学生。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往往陶醉于摩登舞飘逸的舞姿中,对舞者羡慕不己,但当自身真正学习时却又不敢尝试、邯郸学步,对摩登舞望舞兴叹。为此,该文分析当前摩登舞在高校的教学现状,以总结摩登舞教学方法以促进摩登舞在高校更好地开展。

1 摩登舞在高校开展的受制现状

1.1 摩登舞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通过对四川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摩登舞教师专业技术调查发现,摩登舞专业教师仅占5.62%,拉丁舞兼教摩登舞占48.3%,其余的教学摩登舞的教师均是从艺术体操、健美操等转教而来。从运动体现性来看,艺术体操、健美操注重动作延展性,以“形”动为先,“直线美”和“不对称美”为先,强调的是外形塑造,对音乐要求也不是很高。而摩登舞中,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赋予了摩登舞的生命与情感,舞者需要根据音乐基调表现出摩登舞的舞姿步伐。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差别,致使很多教师传授的摩登舞过时,或者由于教师自身舞蹈专业不同而产生教法生硬,教学手段不新颖、缺乏活力,导致学生摩登舞技术动作不规范,上课难有热情,影响了摩登舞的教学效果。

1.2 男女搭档中学生难以接受“贴身”

摩登舞动作较为简单,但是其动作技术却要求精细,对舞蹈角度、方位、线路都有严格规范。在摩登舞跳舞过程中,舞伴角色非常重要,因为整个舞蹈的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男女舞者保持“贴身”架型,以男女腰部以下一半部位靠在一起,才能使上体与跨步稳定挺拔,进而在跳舞的过程中引导舞伴完成系列譬如旋转、前进、后退等动作,才能以优美的舞态传递舞蹈信息,展示出摩登舞的高贵、华丽。但当前大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特别是女生很害怕与男生有肢体接触,羞怯与舞伴配合,进而影响摩登舞教学进度与效果。

2 体育舞蹈课中摩登舞的教学方法

综上摩登舞在高校受制现状,除了一些硬性条件不能满足摩登舞教学外,摩登舞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摩登舞的魅力。

2.1 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在摩登舞教学中最直观,通俗易懂,也是其他舞蹈常用方法。笔者在摩登舞教学的教学对象多为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在教学时就更应该与学生接受能力挂钩,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在技术动作的讲解上,对技术动作结构、重心、节奏都要耐心、细致讲解。在舞蹈示范时,要做到正面示范、侧面示范、力求多角度示范让学生领会要领,避免因为示范角度及示范面不同给学生造成混淆。

2.2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当中,其直观的视听享受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在摩登舞教学中,多媒体以播放摩登舞教学视频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笔者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认为,在选取教学视频或比赛时要根据不同对象及不同教学内容针对性选取,要以达到某种教学效果或目的采用相应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观看时,就是应该从旁讲解,并适当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3 练习式教学法

练习教学法是舞蹈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经常搭配其他教学方法联合使用。通过舞蹈练习,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摩登舞蹈的技术动作,在动作的练习中揣摩值得深思的技术要领,进而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舞蹈的各项内容,通过练习使得身体更加协调,舞蹈更加充满艺术气息。

2.4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就是在摩登舞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舞者的舞蹈技巧。高校经常开展舞会及跳舞比赛,在这个社交活动中能锻炼学舞者的舞蹈技巧,让学生在舞台上能更好的利用舞台气氛、愉悦音乐放松身心,感受来自舞蹈的魅力,进而增强学舞者自信心,以实践跳舞过程培养乐感,改变对摩登舞学习中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提高学舞者的个人修养,培养他们的礼仪举止行为。

2.5 结论式教学法

在任何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对教师有依赖感,因为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建议调整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以肯定的评价指引他们前行。在摩登舞教学中,结论式教学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告诉学生在学习摩登舞过程中的不足,告诉他们每一阶段需要奋斗的目标。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对学生舞蹈基础进行评估,拟定阶段性奋斗训练计划,让学生知道每一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怎样学习,然后鼓励他们自己亲身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

2.6 互动式教学法

当前高校学生已成年,拥有成熟的思想,在摩登舞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形成朋友、伙伴的关系,大家一起对摩登舞进行探索。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针对问题大家一起寻找,不管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答案,都能起到很到的引导作用。在互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倾听学生提问,不要过早下结论,这样才能在摩登舞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融洽关系,这是有利于摩登舞教学的。

2.7 反思式教学法

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尝试、实践的过程,不仅学生需要自己亲身体会、尝试,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自己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最为恰当,是否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应该时常反思自己如何去教,怎样才能教学的当。在优秀的学生也有疑问,在专业的教师也有教学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经常反思自己,一起寻求答案,才能让摩登舞在协作探索中不断前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摩登舞在高校开展有制约因素,但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让摩登舞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喜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摩登舞的教学任务与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指导性地让学生理解不同舞蹈技能,并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加以反馈深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摩登舞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建佳.对摩登舞技术的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刘涛.摩登舞不同舞种的升降技术特性[J].艺术教育,2012(12).

普通高校体育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困生,兴趣

一、普通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晚期, 即从17~25岁身体发育接近成熟的时期, 也是求知欲强烈, 想象力丰富, 生命力旺盛的佳期, 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与成人相同, 男生显得体形魁梧, 肌肉发达, 女生胸部隆起, 臀部变圆, 显示出女子特有的曲线美;心理方面, 大学生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主动积极地探索自我, 同时由于各类知识增多, 生活经验扩大, 对自己的分析、评价变得客观、全面, 大学阶段是人格的再造期, 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 使自己的人格健康、完善。这一阶段生理心理发展总趋势是逐渐缓慢, 日趋成熟和完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 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都影响着对体育的参与。

二、“学困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

1. 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意识就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的认识水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上体育课很被动, 认为学校规定上, 为了及格拿到学分好毕业, 他们这种意识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 而是长期不注重参加体育锻炼, 没有亲身体验到体育乐趣, 没有感受到体育锻炼对我们人体的积极作用的结果。

2. 怕苦、怕累、怕脏、怕出丑。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为了能考上大学, 许多家庭都一味地让子女好好学习, 对他们的生活百般呵护, 不让他们干家务活。体育课就是一种锻炼课, 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 是一种体力活动, 学生就觉得累、苦, 受不了;还有一些体运动项目学生觉得脏, 弄脏了衣服、鞋, 满身汗水, 女生就不乐意了;有的学生轻视自己, 有自卑心理, 在运动中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怕出丑, 因此不愿意参加运动, 对学习失去信心。

3. 个人接受能力差。

部分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差别, 比如记忆力、观察力, 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等较差, 就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4. 应试教育的弊端。

大学以前, 学生都是处于紧张的学习中,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直接把体育课改为自习课, 学生没有体育课, 不参加体育运动, 感受不到体育运动后的乐趣和快感;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体育课, 由于硬件条件比较差, 开设项目较单一, 学生不喜欢, 长期以来学生也就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那种放羊式的体育课, 学校首先不重视体育, 上好上坏一个样, 学生学不到真本事, 技能技术得不到提高, 学生也就对体育失去了兴趣。

此外, 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单调、教学内容陈旧, 教师分强调课堂纪律等也是原因之一。

三、培养“学困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让学生重视体育。

体育观念是指不断接触和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概括的形象。观念不是先天就形成的, 而是后天在实践中获得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 为了祖国的建设和事业的成功, 应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不断增强体育意识, 努力使体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促进自己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和谐发展, 成为体格强健、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 课堂多在室外进行, 学生活动有时集中有时分散, 经常发生注意力和兴趣转移, 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随机应变的教学技巧, 拉回学生转移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技术含量不可简, 技术追求不可止。

普通高校体育 篇8

何谓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它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 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体育游戏可分为活动性游戏和竞赛性游戏。竞赛性游戏是活动性游戏发展的高能阶段, 如球类运动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障碍跑游戏等。竞赛性游戏有规定的场地、器材和比赛时间, 有固定的成员和严格的统一规则, 具有复杂的技术和战术, 并且需要专门的训练。而活动性游戏, 则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复杂的规则, 参加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 场地、器材及比赛时间, 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它最适合于儿童和青少年活动。

许多资料表明, 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 动机是正确的, 但也应看到, 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 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体育教学模式相对固定, 千篇一律, 使学生失去兴趣造成的。在体育教学中, 多利用游戏手段,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 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游戏, 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因此, 在教学训练中被广泛应用, 可见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1 游戏的选择。

选择游戏应与教学计划相吻合, 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在内容选择上应考虑不同素质的提高, 教材内容应多样化。

1.1.1 选择一般身体发展的作为准备活动的游戏 (如“拉网捞鱼”等) 。

1.1.2 选择配合基本教材的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 (如“迎面拉力跑”等) 。

1.1.3 选择完成某些教学训练任务的为教学训练手段的游戏 (如“先进间跑投篮接力”) 。

1.1.4 选择能使游戏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达到高度集中, 把其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训练中来的游戏。

1.1.5 选择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或在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性游戏。

1.2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1.2.1 一般准备活动是慢跑、行进间操、定位操, 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蛇形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拉网捕鱼”等方法, 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有些游戏既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又有利于组织教学, 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等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 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

1.2.2 专门性准备活动, 如短跑教学课, 可采用训练加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游戏, 如“黄河长江”“喊号追人”等。在篮球课的准备部分, 可采用“两人争球”、“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课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准备, 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 把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在一个适宜的状态, 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1.2.3 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 正确运用游戏法, 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 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行进间跑投篮接力”“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 灵活了教学方法, 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 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的跑, 使学生跑出恐惧, 跑出厌倦,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接力跑比赛, 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在球类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低球网、缩小场地, 对规则进行变异等,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教学中成功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1.2.4 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 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动作阶段, 不宜采用游戏法, 让学生能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 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 建立动力定型。

1.2.5 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身体素质练习, 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采用游戏法练习, 可以增加趣味性, 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 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护球破坏”“打活靶”等游戏, 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运用。

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时, 学生比较兴奋, 积极性较高, 教师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 防止负荷过大, 同时要采取安全措施, 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1.2.6 体育游戏在整理活动中的运用, 游戏法用于整理活动, 有助于消除疲劳, 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 使人体更快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一些小负荷的游戏活动, 在大脑皮质所引起的兴奋可能性加深运动中枢的抑制, 促进其恢复。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 使机体的生理、心理行到放松。

2 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

2.1 体育游戏的讲解

2.1.1 讲解时注意事项。

首先应注意教师与游戏者站立的位置, 教师应站在游戏者都能看见和听得清的地方, 讲解要简明扼要, 并注意不让游戏者面向阳光或迎风站立。

2.1.2 讲解游戏的顺序为:

游戏的名称;场地布置;游戏者的队形及站位;游戏的方法;游戏的规则与要求;游戏的结果。

2.1.3 讲解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掌握游戏的过程和方法, 应采用讲解与示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又要讲解示范动作的结构和要领, 帮助游戏者掌握正确的动作。此外, 在讲解游戏内容时, 还要对游戏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自然常识的教育。

2.2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

游戏应在教师规定的信号下开始, 在进行中, 教师应观察游戏者的行动, 教师对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引导, 及时补充说明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使游戏能正确地进行;及时教育参加者自觉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员, 对于违犯纪律的行为, 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教师善于观察与调整游戏的活动量, 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减活动的紧张程度、比赛的次数, 扩大或缩小场地, 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 (休息时, 可评定学生在执行规则方面的情况, 提示游戏者要遵守规则, 注意安全的研究战术等) , 对体弱与病残者更要特别关心, 给予区别对待。如发生偶发事件应及时进行教育。

2.3 做好裁判工作。保证游戏活动始终能在公正、准确、有序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在裁判游戏工作过程中, 裁判员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只有客观地评定游戏结果和监督遵守规则的情况, 才能保证游戏的教育作用, 否则就会降低游戏者的情绪, 甚至会发生互相争执。裁判员通常是由教师担任, 也可以由游戏者担任, 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师要全面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 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2.4游戏的结束与总结。

适时结束并总结。活动时间已到, 活动次数完成, 活动目的达到, 参加者尚未疲劳, 余兴未尽时, 要适时结束游戏并认真进行总结。提前或延迟结束游戏, 其效果都不好, 而应在规定时间划规定的次数后结束, 或当学生较满足, 还有余兴, 但又不太累的情况下结束游戏。在游戏结束前, 教师应预先提出结束的时间。首先要公正地评定游戏结果, 对活动过程中参加者的表现进行讲评, 指出双方在遵守纪律和规则、运用技术与战术、发挥集体智慧等方面的优缺点, 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 应提出表扬, 对游戏的失败者, 不应指责, 而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他们, 克服缺点, 争取下次取得胜利。

讲清下次再进行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鼓舞精神, 提高兴趣。总之, 在总结中, 评定要公平合理, 要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以使参加者通过游戏受到教育, 学得知识和技能。

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 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 适用性强的游戏方法,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选择的科学的运用, 并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科学、新颖。使之成为学生实施健身教育的一部分, 这也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又一发展方向和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孟刚.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5 (5) .

普通高校体育 篇9

随着“十五”、“十一五”期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充实教师队伍先期引进了大批年轻的体育教师,他们除承担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应该承担起科学研究重任,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充满活力和朝气群体,理应成为高校科研队伍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生力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再过五年、十年,教学和科研骨干从他们中产生。但从目前情况看,体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弱、主动性不强是不容乐观的事实。体育科研怎样渗透到“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体育教育与教学、群众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等,如何引导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科研工作,发挥体育管理政策激励机制作用,充分地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重视的课题。笔者对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十年发表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础上,指出存在不足,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 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结构和发表科研论文统计与分析

1.1 体育教师结构特征分析

南京某高校现有专任体育教师46人,具有教授职称1人,副教授11人,讲师32人,助教2人。具有高级职称占26.1%,讲师占69.6%,助教占 4.3%,主讲教师达到95.6%,符合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要求。职称结构反映一所高校初、中、高职称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重要尺度,反映教师群体教学和科研水平重要标志,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和相应其他学科相比偏低,反映业务水平“断层”现象严重。从工作年限和学历看,如表1.所示,参加工作年限5-12年的30人(其中助教2人、副教授1人、其余均为讲师),13至18年5人(其中讲师2人、副教授3人),19至25年7人(其中副教授6人、1人专业运动员退役后从教1人现为讲师),26年以上4人(其中讲师2人、副教授1人、教授1人)。学历结构指教师获得最高学历或获得最高学位,经过“十一五”努力,具有硕士学位占30.4%,正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占26.1%,二者合计达到56.5%,本科学历43.5%。虽然教师学历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还是空白。目前职称评聘上要求四十岁前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这让青年教师增加了压力,纷纷争取机会攻读在职硕士,作为一种不脱产学习,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培养学校通常安排在假期,往往一个多月就学完所有课程,一门课程大体安排二天集中恶补,普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效果可想而知。学位课程结束后就开始各自选题,在一二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因而出现学历提高与科研能力增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1.2 十年教师科研论文发表统计结果分析

1.2.1 论文数量与质量分析

从2001年至2010年所发表论文统计表2显示,论文发表数量不多,合计发表了156篇,教师人均三篇略余,且论文质量不高,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篇,占总论文数12.2%。论文数量上出现了2004年和2007年高峰,2001年和2008年低谷。主要是2003至2005年,60年代出生的教师进入了晋升副教授阶段,1998-2000年进校工作的助教,到了2005年至2007年普遍进入了晋升讲师阶段(表3实际晋升职称情况统计显示),为了晋升职称需要,科研上普遍存在临时动议。晋升讲师在科研上只要求数量上必须一篇正式发表论文,晋升副教授在科研上要求必须发五篇以上论文,其中一篇为核心期刊论文,因而造成了多数教师重论文数量,忽视论文质量,科研选题较一般。表4.不同职称教师各年度发表论文情况统计显示,以助教职称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26.9%,以讲师职称发表的论文占48.1%,说明讲师及以下的教师所发表论文占到论文总数75%,副教授职称发表论文占19.2%,教授职称发表论文占5.8%,造成了论文质量总体不高,多数教师为晋升上一层次职称而写作。当教师晋升到副教授之后,感觉晋升教授条件很难达到,干脆不愿动脑筋进行科研。已经晋升到教授的教师,由于现有职称聘任政策基本上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写与不写关系不大,学术上感觉到达了终点,积极性全没,没有真正体现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在科研上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表4.数据分析,不同职称教师科研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方面,不同职称教师间的差异性呈显著(P<0.01),在省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存在差异(P<0.05)

注:表4.数据统计时以作者发表论文时的职称为准。

1.2.2 科研论文内容特征分析

对论文内容特征分析,从表5发现,排在前三位:“体育教学类、训练与竞赛类、社会体育与体育文化”。“体育教学类”排在第一,表明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实践主要形式,既反映教学在学校工作中重要位置,又反映体育教师思维比较单一,思路不够广泛,加上校体育教师平时教学工作量大,平均承担工作量达790标时/人.学年(满足工作量为400标时/人.学年),教师日常除接触到学校体育素材外,无暇关注体育其他领域,许多教师安于现有知识,对体育临界科学毫无兴趣,缺乏团队精神,科研氛围不浓和研究条件有限。体育训练类论文占近三分之一,主要依赖于学校拥有省级专业运动队和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青年教师兼任了运动队教练员,从事日常体育训练,有一定经验和体会可总结。但群体类论文比较少,管理类、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论文加起来只有13.46%,说明体育科研方向较为狭窄,没有形成跳出体育去研究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从科研力量上看:科研重视程度不平衡,发表论文主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最多的发表了24篇论文,10年里没有正式发表论文的有5人之多,只发表一篇论文的达到25人。这引证了管理学中“二八定理”即在群体中有那么20%人可为群体目标现实产生80%积极作用,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全面动员,争取人人参与科研、重视科研;另一方面为了完成组织科研目标,必须有重点地对那20%人进行组织,发挥他们特长,调动他们积极性。

2 体育教师科研不理想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2.1 体育类期刊数量不足,发表论文存在“地域刊源”、“利益交换”特征,青年教师具有职业压力,科研得不到经费上资助等

首先,全国体育类核心期刊数量上看,仅有16种,从发表数量排前十位省份中,除了河南省无核心期刊外,其他前9位省份均有,其中北京有4种,广东2种,其余均一种,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时具有地域刊源特征,据调查,在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地域刊源的特征更明显,地域比高达58.4%,地域比超过30%的就有8种。而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仅10种,其中6种为体育学院学报,大多数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是双月刊,对比语言学的CSSCI核心期刊22种,中国文学CSSCI核心15种,艺术学CSSCI核心19种,同是高校基础课的外语和语言学教师可选择核心期刊范围明显大于体育类教师可选择的范围。艺术类教师更比体育类教师具有较多选择范围。由于科研功利性导致科研关系网和科研腐败现象蔓延,在核心期刊领域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有42%的教师认为,某些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时存在利益交换”。[2]另外,由于青年教师平时课题申报较为困难,从事科研没有经费上资助,论文版面费只得自费,对于工资、待遇本来不高的青年教师,心理上承受不了,想发不要版面费的期刊论文,由于职称和论文质量不高,就更难录用。

其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较大。学者袁银梅认为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一是由于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二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实行了学生网上选课、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教学强度和难度加大,需要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同时,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三是科研任务沉重,社会上在衡量一所学校时,科研实力是重要砝码,成为高校排名的坚强武器,学校每年进行年终考核,在职称评定时对科研有硬性要求,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津贴发放等直接或间接地与科研挂钩,甚至有的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趋势,传统教书匠式教师不能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现实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弱、发表论文难度大,课题申报时有职称要求,很难获立项资助。四是深造趋势逼迫,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对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有要求,各高校对于没有获得硕士教师,提出几年内必须获硕士学位,在职称评定时,硬性规定四十岁以下晋升副教授必须达到硕士及以上学位。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需要,迫使他们为学位而奋斗。五是教育对象带来压力,信息时代给予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渠道,在某些方面知识比教师还丰富,造成了青年教师职业压力。[3]

2.2 体育教师科研论文动力不足,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师从事科研目的的调查,在“你认为从事科研的目的是什么?”设计五个答案供选择。在选择“评职称”需要的占90.9%,反映高校在评定职称时存在利益诱导性。教师职称往往同与社会尊重、舆论关注、社会和经济地位密切相关。认为科研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占84%,提高经济地位占36%,反映教师从事科研看重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这种受尊重需要属高层次动机,高校应该大力加强。但不同职称教师在选择比例上有所不同,助教、讲师选择“选择科研可以提高社会地位的”分别为58%、82%。在课题申报方面,由于学校或者科研部门对申报者要求较高,以确保课题正常完成,获高质量成果,对申报人资格审查,职称较低教师由于科研能力不强,不能单独申报到课题,只有少量教师参与课题中。选择“提高学术水平”,青年教师选择占比37%,说明了对科研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者高航对北京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动机研究中也发现,抱着“谋生需求”进行科研的占46.8%,反对的占22.7%,迫切需要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时,就有从事科研原动力,当生活水平得到充分改善时,需要得到了满足,从事科研积极性会下降,通过科研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某些教师科研动力。功利要素可以分为工资福利、职称、荣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一般来说学历高、职称低、年龄小的教师更认同“科研改善工资、福利待遇”,而职称高、年龄大的教师认同感下降。随着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递增,工资福利作为外因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明显减弱。[4]随着民办学院发展,民办高校一般师资力量不足,通常会外聘同一个城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授课,现实生活中发现,许多教师从经济角度考虑,表现为确保承担本校基本教学工作量之后,余下精力承担校外体育课指导,以获得额外收入,不会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他们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从体育教师年龄和职称看,随着年龄增长和职称提高,科研可以“改善工资福利待遇”外因对他们激励作用明显减弱,说明体育教师获得尊重需要,是维系体育科研动机重要内在因素。学历高教师往往与学历低的教师在对科研兴趣上显著差异性,表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水平,能激发他们对科研兴趣。其研究还认为:体育科研工作薄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观念误区所致,学校过多地重视体育竞技成绩,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与科研,体育教师自身素质需要提高。

2.3 科研方法单一、科研能力不强,态度不积极

对于任何一项研究,很重要因素就是正确地运用方法,它有助于体育科研工作提高效率和科研的质量,从而获得更好更多成果。笔者对教师科研研究方法项作了调查,在调查“你平时采用什么样方法”研究,选择文献资料法的高,理论研究占多数,反映了体育教师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强,其次,观察法和实验法,但是作为一种灵活、简便获得第一手材料的调查法和测量法没有得到青年教师广泛应用。加工和研究法中的分析和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类比法、比较和分类法,这些属于逻辑分析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法这样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得不多。即使应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一般只以百分比、平均数或者标准差这些最简单处理方法。说明体育教师分析资料的方法学基础相当的薄弱。笔者在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调查中,普遍选择了“不太积极”和“不积极”,占到了89.14%,而选择“非常积极”和“积极”的只有 10.86%。

3 加强高校体育科研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引导,提高教师对体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

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重视程度不平衡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论文质量不高,只求数量,为晋升职称而写论文,没有把科研上升到个人兴趣或者自身素质提高上来的现实。作为管理者要引导教师提高科研重要性认识,加强科研意识培养,帮助他们端正科研态度。由于受科研基础条件差、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成功申报课题困难大等因素影响,制约了体育科学研究发展。高校应该在改善条件、营造氛围、组织团队、培养科研兴趣和防止功利主义、临时动议上下工夫,要从人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科研工作重要性,帮助他们每年确立科研目标。从燕飞,王雁的研究,通过以学历为变量,以兴趣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本科毕业教师与硕士毕业教师有着明显差异性。科研兴趣随着学历提高呈现递增趋势。40-50岁教师一般具有了副教授职称,且多数为本科生,他们进行科研兴趣就比较低。[5]为此,通过鼓励提高学历层次来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因为兴趣作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一个人对科研兴趣,表现在对客观规律认识过程的良好情绪体验,能唤起对体育科研动机。高校领导要改变过去重视体育竞赛成绩,而忽视体育科研现象,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体育科研不仅是提高体育学科内涵和价值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改善不受重视的境地。考虑到体育类期刊,特别核心期刊数量不够,地域刊源严重,有意识地建议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类核心期刊或者综合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有关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3.2 重视培训,力求针对性, 满足教师不同层次需要

目前教师科研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掌握好方法,教师智能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大多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综合知识结构上欠缺,专业知识陈旧面窄,教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知识和人体科学知识,对于深层次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基础也不很扎实,需要进行培训才能得到解决。首先,针对“教师严重不足,工作量大”现状,高校应该积极争取引进优秀人才进入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来,以此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即改善高校来源结构状况,防止和打破学术思想沿袭守旧,加强不同学术风格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渗透,使教师群体的学缘结构达到“远缘杂交”,师资做到来自五湖四海,切不可同一“源头”。在减轻教师工作量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选派参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有关的进修培训,请专家来校讲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培训内容上按照学者匡勇进和伍骥研究所提出的根据不同职称教师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点和层次性。如对于45-58岁之间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相对成熟,积累了教学经验且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养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生涯“黄金期”,培训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更新和综合知识掌握。35-45岁之间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年轻且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应该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继续提高上,专业知识更新和综合知识掌握上,年龄集中在35-45岁之间讲师其科研能力较弱,应该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更新。25-35岁之间讲师和助教,教学科研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接收能力较强,应该注重在教学、科研、技能、裁判、思想水平、审美等“专业内”和“专业外”全面综合培养。目前体育教师普遍比较倾向于技能、理论、教法、科研上的培训或者进修,忽视了论文报告会、教学比武这类科研交流、教学方法交流平台,往往重视学习提高,忽视交流提高。重视校外学习培训,而忽视校本培训和交流信息,使自身发展受到影响。[6]

3.3 建立机制,用政策导向去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体育作为普通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学校一般对科研要求并不高,校体育部门也没有引起相应重视,组织不力,缺乏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学术带头人和梯队没有形成,与学校科研处、省市科协、体育科学学会联系不够。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科研处于自发状态。由于许多高校教学经费未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学校总经费1%,这就造成了有限体育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等,很少有高校用于鼓励科研工作。高校重视体育科研,必须制定一定科研激励政策,科学定位体育科研,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体育科研课题和方向、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给予体育教师申报课题机会和经费保障条件,从而增强体育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由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职业发展平台不足,深感付出和回报不对,把体育教学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坚定的志向和毅力,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不明确,科研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因此,除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科研重要性认识外,还必须在岗位聘任和晋升职称时,增加对科研论文的要求,在进行岗位聘任和校内津贴制度改革时,对某一级别职称教师,必须在规定要在层次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论文或取得相应成果,职称越高,要求达到的标准越高。目前之所以有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对科研热情不高,长期没发表论文,这与高校对科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有关。

当然,制定政策和要求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将体育教师参加基本功比赛获奖作为评定职称的参考条件之一,评定教师工作能力时,要改变“教学都一样,主要看科研”错误想法,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天职,是职业道德的首先条件,对于那些认为科研更容易获得功利而忽视教学水平提高的教师要格外高度警惕。事实上教学和科研并不是一对矛盾,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考虑到体育类核心期刊数量少,建议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规定教师在所在学校学报上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和奖励时可视同为核心期刊论文,这样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师积极性,当然各高校学报每年办刊要有规划,规定一年或者一期上可刊发多少篇有关体育类论文。对于评定副高职称的是否一定要有核心期刊论文也要明确规定,不能因人而异,出现有时需要核心论文,有时就不需要。还要建立客观有效的教师学术能力评定标准和机制,重视科研成果价值,反对靠数量来衡量,真正做到科学客观地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1998.

[2]刘永林等.对高校体育科研作风调研分析[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3):12-15.

[3]袁银梅.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32.

[4]高航.北京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动机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04):77-78.

[5]燕飞,王雁.论山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内部影响因素[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0.

普通高校体育 篇10

1 深刻树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观

(1) 高校体育工作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体现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作为一种精神, 一个品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 社会越进步, 经济越发展,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提高, 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就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 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四个突出的内容:一是突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二是高举了一面伟大的旗帜;三是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四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行动指南。从体育工作宏观上讲, 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体育事业的各项工作当中, 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着力推动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要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卓有成效地领导和实现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牢牢掌握领导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动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讲,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落到体育工作实处。

2 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体育工作目标

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体育工作的具体目标, 把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体育工作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两个不同的层次以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和心理健康”这五个目标要求。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教育思维的重新定位, 必然会在根本上引起教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课程的教学也将彻底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和目标, 而将素质体育、终身教育、健康和个性的发展放在首要的地位。所以, 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的方式也会被重新确立, 从而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中得到创新与发展。

3 健全体育院、部的师政管理班子与健全管理机制

3.1 健全体育院、系的管理班子

(1) 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指导薄弱, 思想观念落后。 (2) 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3) 师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 (4) 从事师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5) 管理技术因素。 (2) 提升高校师政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是新环境下普通高校师政管理任务的迫切需求。 (2) 是充分发挥师政机关综合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 (3) 是实现师政管理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4) 师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3) 提高高校师政效率的方法和途径高校行政效率的高低, (1) 牢固树立师政效率观念要提高行政效率。 (2) 改革和创新高校师政管理机制和工作规划。 (3) 深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提升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素质。 (4) 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人员的流动方案, 使师政管理的工作持续保持较高效率, 并且充满活力。 (5)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实现师政和管理现代化,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 (6) 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励效率提高师政效率测定。

3.2 制定科学可行性的体育工作管理机制对提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是新环境下普通高校行政管理的任务的迫切需求。高校的行政机关是为教学以及科研直接服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是高校对内和对外进行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在学校的管理系统中起着协调左右的纽带作用。随着近年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张、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改革深化, 师政机构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显突出, 而工作任务则日渐复杂和繁琐。不断改变的新条件、新形势对高校的具体行政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对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直接影响, 此外, 更与高校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息息相关。所以, 行政机关应当抓好自身的工作质量建设, 提升工作效率, 从而保证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具体工作。

(2) 是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综合职能的重要保障。高校师政机关是普通高校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具有参谋、监督检查、沟通协调以及后勤服务等具体职能, 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充分积极的作用。随着普通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内部的管理方法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政机关相关的工作范围也相应不断的扩大, 管理对象的内容、复杂性、难度迅速增大, 只有不断的提高工作的效率, 才能积极发挥师政机关各项职能的作用。

(3) 是完全实现师政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必然的结果。高速、顺畅、方便的互联网取代了传统的公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方式, 在信息量膨胀, 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现代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办公的科学化、信息化严重冲击着高校中的传统的管理思维以及管理模式, 使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以诞生, 同时带来了行政机关的重大变革, 促使师政管理具体工作更具意义、更富挑战, 因此提高其工作效率是这一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4) 师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激励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师政管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工作状况予以监督和检查。高校的师政管理机构通过构建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 对不能按计划完成工作个人或机构提出督办意见以及改进的方案和要求, 从而督促其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提升师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这必然能从侧面激励高校各个部门和各教职工努力投入工作、提升工作的积极性, 促使高校的改革发展等各项具体工作目标的顺利进行。

4 建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教师队伍

建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 尽快提高队伍素质对教师不仅要使用, 更重要的是培养。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培训机制, 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在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参加培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学历低的问题不仅对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阻碍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同时也使国际间的体育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因此, 应当有计划的引进和培养高学历的体育人才。打破传统的从本校的毕业生中选择体育教师这一近亲繁殖的教师选择模式, 拓宽师资来源的渠道。可利用相对发达的人力资源市场, 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优秀的人才纳入师资队伍, 与此同时严格人才引进的手续, 做到仔细认真考核, 择优予以选择, 做到宁缺勿滥。对于相当紧缺的高端人才, 要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坚决予以引进, 并为引进的教师确实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真正做到既留人又留人心, 使高端人才有积极发挥才能的空间。此外, 还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和计划, 加强政策的导向以便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深造, 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5 党政服务教育工作更迅速发展体育教育的有序性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只有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针, 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更好发展,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管理工作也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广大体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阐明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紧密关系, 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任务决定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从抓好领导班子, 建设好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重视科研、发展群体和党政服务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以此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规范化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良好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薇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教师的应对措施及教学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3 (87) .

[2]陈岩, 张水莲.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几点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3]王军, 郑大明.高校体育目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

[4]李闻馥.跨世纪体育名师工程的研究[C]//第5届大运会学术论文集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5]刘金林.学校体育中几个管理问题诌议[J].体育与科学, 1998 (3)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演进刍议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演进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69-001

1.日渐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将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大致分成以下三种不同类型:学科本位,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价值取向都存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当前这三种价值取向在体育课程的演进中呈现出交互依存、交互作用,并逐渐呈现出趋于融合的趋势。但是,融合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并非要把三者合并成为一元,建立一种大统的体育课程价值体系,而是在尊重多元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和平共存。多元共生新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应当表现为能够适应新时代变革所赋予体育课程的新要求,吸取各种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优点及长处,从中弥补自身之不足,走三种课程价值取向有机融合之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是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正确发展路径。

2.健康促进与人文教化交相辉映的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指的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需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它决定了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实施体育课程起着鞭策和导向作用,它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毋庸置疑,体育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健康观念,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片面强调体育课程在促进健康领域的作用,而忽视体育课程在人文教化领域的价值,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体育是关于人的教育,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乐园,它所表达的应该是生而为人的意义与价值——自由、善良、竞争、健康、强壮、平等、豁达和爱,体育课程应当是使学生通过身体锻炼进而提高其身心发展水平,且具有生命意义的课程。人文教化必将成为当今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取向。

3.各种课程要素动态平衡的实施过程

课程的实施过程由教材、课程情境、教师及学生等要素构成,这四种要素间持续的交互作用,正是体育课程意义生成的过程,也是体育课程实践的动态过程。所谓课程要素的动态平衡,包含学生与教材、教师与课程情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课程情境、教材与课程情境等的动态平衡。例如在达成发展有氧耐力这一学习目标时,在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可能是有氧操、球类运动、游泳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方案中选择的教学内容也许就变成是骑马、摔跤等;在西部地区实施方案中还可能是体育游戏、爬山、越野跑等。体育课程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十分有助于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的最优化。

4.相互交融的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相互交融首先体现在健身性内容与竞技性内容间的交融,当前,竞技运动文化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的发展又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空前的负面影响,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运用体育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缓解身心压力,因此,把传承体育文化、增进身心健康以及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结合起来,做到健身性内容与竞技性内容相互交融,遴选健身价值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并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使其服务于体育课程的需要,是促进健身性内容与竞技性内容相互交融的有效途径。

另外,体育课程内容的相互交融通常还表现在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伴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与实施,原来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已经被打破,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很多新兴体育项目和外来体育项目因此趁势而入,逐渐改变了我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原有格局,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

5.多元互补的课程评价

在体育课程的评价对象中,课程实施是最普遍的评价对象,可是人们往往只局限于评价课程实施的结果,甚至简化为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至于其它的评价对象,通常都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从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到课程整体系统,从课程目标与课程材料到课程开发过程,诸如此类,莫不如是。殊不知,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认识体育课程,以至于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量化评价仍然是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的主流,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互为补充的格局正在形成。在过往的体育课程评价中,通常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一般都是领导或专家评教师、教师评学生。课程评价逐渐变成了少数权威人士的专利,显然,在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中应确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观念,评价主体应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家长、政府部门、专业的研究机构、教师、学生、学校领导等都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教学双方均不无裨益:通过评价促进交流,通过评价促进教学。

6.结论

综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正朝着动态平衡、多元互补、相互交融、日渐融合的大统方向演进。

普通高校体育 篇12

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娱乐、健康生活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从而确立了以健康第一,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目标的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从强调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到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现了党中央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健康状况,全面促进体育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因此,构建科学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已在体育界达成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的标志和体现。

1 体育教学模式含义及发展特征

1.1 体育教学模式的涵义

对于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学家乔以斯和韦尔给予了以下界定: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模型和计划[1]。肖焕禹教授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2]。各种教学模式概念的本质亦反映在多样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认识中,“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本身就具有多样性,需把握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始思维起点,从而揭示和研究各种教学模式的不同特征。

1.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特征

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概念上无统一认识,但是都认可是在“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下建立的”。 而任何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或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演变顺序和种类如下:三基型、并列型、一体化型、三段型、分层次型、俱乐部型、三自主型和“四三”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大学一、二年级为必修课,三、四年级为选修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重视教师的“导法”和学生的“学法”的结合;课程评价向激励和反馈功能的转化,评价理论和方法多样化趋势,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目标价值基本回归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等。

2 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的相互关系

2.1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和构建的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思想是学校体育教学与改革的核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也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依据。因此,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和创新的理论基础。

2.2 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确立是体育教学思想更新及课程目标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实现体育课程多元化的目标为依据,并为完成目标的任务,对有利于发展和实现课程多目标需要的单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体现某些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 [3]。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是以贯彻现代体育教学思想为主线加以提炼和优化的,也是实现课程目标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在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呈现多极化发展模式,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

3 当前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问题成因

3.1 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惯性依然存在

新时期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指导思想的提出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理念教育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4]。在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相继进入我国大学体育。找出适合当代体育教育思想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归纳、构建切合时代精神,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等显得尤为重要。

3.2 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法或指标体系

由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如果一直坚持以技能教学为主,并使之达到一定标准为目标,这势必导致体育教育的“达标化”和体育教育的“技术化”。因此,未来探索和研究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要任务之一。

4 构建适合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4.1 以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应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整合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主体性体育教学理念支配下,体育教师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双方的基本关系始终不甚和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应用创新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的非均衡状态,使其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共同进步,达到整体和谐发展。构建此类体育教学模式是一项涉及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如何利用高科技的体育教育手段,改进体育教学方法适应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问题,还涉及如何拓展体育教学视野,加强课堂教学与走向社会相结合的新的体育教学方式的探索等。

4.2 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充实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

随着对体育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还应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的不同,重新研究和明确各学期段的发展任务、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教学过程设计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了解学生不同需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良好的体育情感;优化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 发展系列网络课程,以大课程观为基础,构建“网络与课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多目标体育课程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促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3 以学生自主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建立多元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对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要考虑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进步情况、思想品德、组织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教师每学期开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一个“体育锻炼健康情况”记载本,根据上课内容让学生撰写自评小报告,主要是心得,体验,身体适应等情况,教师定期回收检查;学生互评,可以建立互评小组,通过教学比赛等方式进行;最后教师根据个人或者小组的技能才艺展示,课外活动、体育协会、体育社团、课外单项俱乐部的参与情况作一总结性评价。这样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 他们不再对立、隔绝、封闭,而是敞开心灵、自由讨论与沟通,又能对学生体育参与、体育能力、习惯及其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4 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旗帜,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颁布实施,促进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造了“持久性”的构建发展理念。我们要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使体育课程“校内外”、“课内外”、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结合。在这种形式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组织管理的目标任务就不仅仅是四年时间了,而应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工作生活学习的五十年,所以对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而道远。

5 小结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同时加强教学管理、组织领导及经费支持系统建设,建构有效评价机制,保证体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另外,北京奥运及上海世博会让我国体育教育、体育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对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世博理念深入人心,体育,也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体育教育的思想及价值理念也直接促进国民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融。因此,应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立足本土化、融合国际化,面向未来、构建更阳光,更和谐,更具活力的体育教育教学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阳剑.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6).

[2]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76-81.

[3]杭兰平.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实现体育课程多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7).

上一篇:负面报道下一篇:合作探究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