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休闲园

2024-10-19

生态农业休闲园(通用12篇)

生态农业休闲园 篇1

一、引言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环境的单调化,工作压力的增加,城镇居民对于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休闲农业便顺势悄然兴起。“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已是广为流传的休闲农业代言词。我国台湾休闲农业起步早,发展也较为成熟,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与乡村旅游相比,休闲农业的外延更大,乡村旅游必定在乡村进行,而休闲农业并不限于乡村,它还可以在市区、市郊进行,如农博园旅游、农业科技园旅游。游客进行乡村旅游一般要花上24小时以上的时间,但消费休闲农业在时间长度上更加自由。在周末花半天时间和家人一起去市郊的休闲农庄品尝野味便是进行农业休闲,但不属于乡村旅游。

由于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审美享受、缓解压力、教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在我国正得到广大城镇居民的欢迎、各地方政府的推崇。然而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在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农业休闲目的地规划,致使千村一面,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满足个性化并要求深度体验的市场需求;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使运营效率低下,顾客的维护成本高;粗放经营,员工培训弱,服务品质得不到保证;营销渠道单一,农业休闲产品信息不对称,导致供求失衡,淡旺明显;环境破坏大,难以持续经营等等。对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综述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经营模式开始出现于管理类的文献当中。直到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并逐渐作为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模式成为时髦的术语开始流行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经营模式的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国外研究企业经营模式的学者Timmers认为经营模式是用以表示产品、服务与信息流的架构,包含对各个商业参与者及其角色的描述,各个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及获利来源的描述。Afuah和Tucci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用来建立并使用资源,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价值给其顾客,并凭此获取利润的方法,经营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现在如何获取利润以及如何规划其长期获利方式,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钱颜文和孙林岩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由上述定义可知经营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企业的价值网络、价值定位与战略、运营和获利方法,经营模式的实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范式。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是对农业休闲产品和信息流的架构,它按照企业的价值定位,界定了与供应商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包含了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方法,确定了经营主体获利的模式。经营模式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转化为顾客价值,但只有经营模式良好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的盈利。那些经营模式落后的企业不仅自身不能获得可持续的盈利,而且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社会效益的流失。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也要不断地创新,从而不断为顾客与社会创造价值。

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思路

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就是要对经营模式的组成要素进行改进和重新组合,以使新的经营模式能更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为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的盈利,为其他相关利益者带来更大的效益。

经营模式组成要素理论的主要代表者哈默尔(Gray Hamel)提出了经营模式组成要素模型,认为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每个要素里又包含子要素,如图1所示。这四要素两两之间又有三个链接关系:客户利益、配置、公司边界。客户利益连接着客户界面和核心战略,是企业实际提供给客户的利益;配置连接着核心战略和战略资源,是企业依据核心战略与能力资源来提供产品服务;公司边界连接着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以及与供应商、合伙人等关系,确定经营业务范围。三个界面将四个要素连接成一个紧密协作的经营模式,在保证效率、一致性与独特性的情况下,由利润助推因素作用下充分发挥效力。

休闲农业经营单位的核心战略是由休闲农业资源、经营价值定位、经营目标及一整套实施的计划系统决定的,核心战略的创新是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点。有学者针对这一经营模式要素组合模型,认为经营模式创新就是以核心战略创新为主导,依次在战略资源、网络价值、顾客界面等三个作业面完成创新,并最终完成创造顾客价值、赢得竞争优势的目标。但应该注意到,休闲农业景区或目的地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以特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在经营模式四个要素中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网络,界定休闲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在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对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四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各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

1. 价值网络创新

价值网络里规定了休闲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因此对于特定休闲农业资源或景区的有所制组成和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是最重要的。我国学术界对于旅游组织模式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此。对休闲农业资源或景区的有所制组成和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的目的在于理顺政府、公司或个体、农民的利益关系,激发公司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以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景区,还要处理好与周边景区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业务上的战略联盟,在博弈上使得双方利益最优化。

2. 核心战略创新

核心战略的创新第一步是经营宗旨的明确,界定休闲产品与服务在整个收入结构的地位,再选择竞争战略,最后是产品与市场范围的确定。由于休闲业的消费群体是中高层收入阶层,因此低成本战略往往效果不佳。休闲重在个性化,给顾客以独特的经历体验与精神享受,从而使其成为常客,差异化战略是绝大多数休闲农业经营单位选择的战略。对于那些产品创新空间小的经单位,则要选择集中化战略,围绕特定的目标市场开发产品和展开营销。休闲农业经营单位不只是提供休闲服务,因此要在多元化上多做文章,试着突破农业与旅游业的限制,走向工业与商业,开发能共享原有生产资源与流程的新业务,寻找新的增收点。例如以花卉观光为业务的经营单位,可以发展园艺工程,走向工业领域;有着重大农业作物产量的经营单位可以往商贸领域拓展业务,自主发展销售渠道,搭建商贸平台。

3. 战略资源创新

休闲农业企业或个体战略资源的创新应当是在品牌、企业文化、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品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形象,也是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情感认同,能减轻顾客在做消费决策时的压力,培养顾客的忠诚。品牌创新是企业战略资源创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要求企业有一套成熟的品牌发展战略,并有长期的执行力去保证品牌的建立。

企业文化是由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制度规范,对企业员工有着约束、向导与行为塑造功能。可持续盈利的公司通常能吸收时代进步元素,以保持强势和先进的企业文化。

技术不仅包括服务技术和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农业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技术。技术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技术的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之外,通常要与特定的研究机构合作,使产研合一。休闲农业属服务业,有着与顾客高接触的特点,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

4. 客户界面创新

客户界面重点在客户关系的维护。信息时代客户关系的维护要必定要借住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在目标市场里,收集客户的需求、偏好及消费习惯,有针对地开发产品,并提供一整套的服务及定价选择,以最大程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价值。客户界面的创新表现在营销模式、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的创新,例如某些景区建立宣传网站,并与携程、驴妈妈等从事旅游业务的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

四、以华凯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为例

华凯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净利润555万元;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华凯逆势成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47%和81%,投资收益率达到33.5%。华凯旗下的南湖花城休闲度假农庄先后荣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杭州市生活品质体验点,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示范点、浙江省首批五星级农家乐,浙江省十大优秀休闲农业旅游线之一等荣誉。公司成立不到三年,“华凯务农模式”已成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华凯公司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禁让人叹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诸多的创新亮点:

1. 价值网络创新——构建稳固的价值网络

华凯由华立集团全额投资,其建设主体归结起来是“三位一体”。由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和惠农条件,为休闲农庄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由农民出土地,并部分转型为华凯公司提供劳动力,为休闲农庄的建立提供物质、人力基础;由华凯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做管理、做市场,作休闲农庄建立的组织者。整个价值网络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2. 核心战略创新

(1)充分共享资源的多元业务战略。华凯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专注于绿色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以新优农业资源和先进农业技术为载体,结合集团的工程技术与商贸平台,开发形成由华凯农庄、华凯工程、华凯商贸“三位一体”的战略产业组合。华凯农庄选址在“江河湖海山”,即靠近名江、名河、名湖、名海、名山或大城市,大规模种植新优瓜果、花卉、菜茶、苗木,同时建造田园别墅、休闲度假酒店等基础设施来发展农业休闲度假、养生观光。华凯南湖花城农业休闲度假庄园是华凯农庄的典型代表。华凯工程不仅发展生物工程,研究新稳定性农业作物与苗木,而且以公司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能力为基础,承包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环保工程、节能工程、景观工程、景区园艺等项目。由于花卉苗木大部分由公司内部提供,因此与同行相比,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华凯工程也节约了公司内部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华凯商贸开展了与三农服务、花木果菜茶、养殖动物、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产业相关联、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独特功能文化内涵的涉农商品的定制、加工、购销,有力地拓展了产业链,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与收增。三个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开发多功能休闲产品的聚焦战略。华凯公司专注在现代高新生态农业、乡村养生度假业这两个核心业务。在旅游休闲产品的开发上,集中针对目标市场,开发多功能产品。如华凯南湖花城休闲农庄,针对杭州市民确立了“花木种植基地、休闲度假庄园、驯马庄园和拓展集训基地”四个功能组合运营方式。庄园分为入口景区、乡村俱乐部、盆景展示园、白鹭湾休闲区、芦苇荡垂钓中心、自助耕种区、野营烧烤区、游憩木屋区、拓展训练区、异域风情区,形成特色餐饮、烧烤、垂钓、骑马、棋牌、喝茶、采摘、丛林游戏、篝火、露营、自耕自种、赏林赏花、爬山等休闲项目,具有养生保健、教育学习、农事体验、购物品尝、休闲观光多重功能,深受杭州市民的青睐。

3. 战略资源创新——持续进行资源创新

华凯公司对各种植单元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方式”生产策略,利用海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的新优技术,实现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的优化。通过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种子种苗及生物基因开发、现代农业设施的运用、工厂化经营方式种植养殖基地的构建,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不仅提升了产品定价权和每亩产出价值,而且也为休闲产品的创新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如海南基地引种300亩日本木瓜,并实施间种技术;浙江中华绿谷引种380亩七彩营养香米和高抗性淀粉米,南湖花城开发翡翠绿杜鹃花等。

4. 客户界面创新——先进的客房关系维护

华凯休闲农庄有专门的客户管理系统,用来收集记录客户的信息,能快速处理客户的问题与需求。对前来休闲农庄度假的常客实行会员制,针对不同的会员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套餐,如地主卡、农夫卡、果农卡。不同的卡可以在指定的休闲项目享受上享有一定的折扣、享有免费住宿时段、免费的自助种植地块等优惠。农庄全年都会举行各式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如新春的桃花节、迎春花市;复活节的助养小动物活动;秋天的陶艺大赛、马术比赛;夏天举行的荷花美食节及芒果节、捉鱼比赛等项目,别开生面。

四、结束语

创新是企业的利润之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但伴随创新而来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依据具体的环境与客观条件进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彰显创新艺术的同时,亦不可违背内在的规律,偏离经营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关系,要尊重创新的科学性。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要以一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明确经营企业的价值网络;根据企业的价值定位和发展愿景制定发展战略,由于休闲农业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的特殊性,尤其要注意多元化与差异化;保持对技术、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企业核心资源进行持续创新,发展成熟的客户维护模式以完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摘要:近年休闲农业以其独特的旅游功能和社会价值,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本文在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综述的基础上,根据经营模式组成要素,在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四个方面提出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思路,并以华凯休闲农业作为案例来剖析。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华凯公司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3~8

[2]Allan Afuah,Tucci Christopher L.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M].McGraw Hill/Irwin,2000

[3]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婉飞:休闲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鲁东亮李志刚:企业经营模式理念研究综述与前瞻[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39(2):94~98

[6]钱颜文:对经营模式的分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17~119

[7]加里·哈默尔著曲昭光赖溟溟译: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8]何会文许长勇:事业模式创新的提出、内涵与特征[J].科学管理研究,2005,10(5):19~23

[9]毛帅聂锐:浅谈休闲农业游客行为与环境容量的冲突及解决思路[J].生态经济,2006:197~200

[10]华凯集团:华凯实业发展现代农业情况汇报[R],2008

生态农业休闲园 篇2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依托乡愁 休闲农业 篇3

近年来,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番话,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情。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休闲农业区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淹没于城市钢筋泥土中的乡愁,正在悄然复苏......

休闲农业 蔚然风行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云南省是中国高原农业大省,农业地域辽阔,自然生态景观优美,气候四季分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云南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型农业区。

界头风光,独树一帜。界头镇坐落于保山市腾冲县城北部边境,是高黎贡山环抱下的“花园盆地”。界头旅游资源奇特,风光旖旎迷人,是具有江南风貌的一个旅游好去处。界头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黎贡山是界头一道最为壮观的风景线,2005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人文景观,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媒体评选为“云南最美的地方”。走进其中,就如走进了山环水映的巨幅长轴画卷之中,这里有芳草如茵、巨木参天的热带雨林,有万紫千红的杜鹃花海,有清风送爽的茂林修竹,雪压枝条的尖尖冷杉;界头历史文化丰厚,这里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留下许多了可歌可泣抗日故事的抗战遗址,归化寺、马鹿坡、云登坡、磨盘石、铁匠房、马面关、北斋公房、抗日县政府遗址……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界头人民抗击侵略的悲壮故事。界头一年四季都有美景:春季有春意盎然的万亩油菜花海;夏季有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秋季有满是金黄的烤烟水稻,冬季有白色的雪、弥漫的雾、落叶的树、枯萎的草。其中,又以春天的“万亩菜花”最为出名,在2014年我国农业部的公布中国美丽田园中,腾冲县界头镇万亩油菜花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每年的1至3月,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流金溢彩,绵延数十里,像一片金黄色的地毯,微风吹过,传来一阵阵清香,让人陶醉。凡驻足这个金灿灿的天然花园内,总会让人情不自禁拿出相机或手机定格住这些最美的画面。当地人说都说:“来到了界头,就要游高黎贡山、吃农家菜、泡界头泉”。界头境内共有别具风格的温泉6处,其中以大塘热田和石墙热田最具规模,尤其是石墙热田,座落在界头乡石墙村,在约1500米的长度内有诸多热水出露,露头高、多漫流。泉华是石墙热田的一大特色,以蘑菇石和锦鸡泉华最为典型,该热田依山、傍水、靠路,占地面积超过百亩,环境优美,地理位置极佳,是进入界头所有旅游景点的起点和终点,在这里既可享受温泉沐浴的舒逸,又可领略到小桥流水,宿鸟归林,炊烟袅袅,田园牧歌相互交融的农耕文化缩影,不愧为集观光旅游养生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海西田园,稻花飘香。若想回归到“苍山脚下稻花香,洱海边上晓风清”的诗情画意中,不妨到大理洱海的海西走走看看。“风花雪月”是大理最美的风景,有太多的理由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大理海西的田园风光,却凭借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千百年来,洱海以西、苍山以东的海西片区一直是大理白族人口居住密集的区域,繁衍生息在这里的白族人民经营着精致的农耕文明,难怪当地人对这田园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这里山水并蓄、景佳物美、鱼米富庶,菜畦、豆苗、桑麻、石墙村巷、荆扉,无不化为古朴的愉悦,无论农耕还是农闲,田园牧歌式的日子都悠然恬静。其实,无论走进海西的任何一角,都能感受到大理海西独特旖旎的田园风光:整洁朴实的村容令人顿时倍感舒心,一大片的湖滨生态湿地绿柳成荫,清澈的水草里还能看到游动的小鱼,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抖动着一片翠绿,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抹别样的田园风光点缀了苍山与洱海,让苍山洱海的四季不再单调,春有春的生机,夏有夏的活力,秋有秋的绚烂,冬有冬的沉寂。特别是到了金秋时节,一片片金黄的稻谷,一排排深绿的柳树,一株株泛黄的杨树,一簇簇灰白的茅草花、一幢幢灰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以及在田间劳作的农人,无不让人赏心悦目。那来自心田的愉悦,想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元阳梯田,壮哉美哉。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来到元阳梯田,一是看梯田壮美的日出日落,二是看哈尼族村寨的独特风情。当地人都说:“日出多依树,日落老虎嘴”。多依树梯田是观看日出、朝霞的绝佳地点,这里的梯田造型壮观,金色的云彩最为特别。因为经常被雾气笼罩,日出时便会形成霞光万丈的奇景,霞光和彩云倒映在梯田中,美得摄人心魄。老虎嘴是看日落的地点,名气最大,海拔高度相差1200多米,立体感最强,因为坡度最陡,所以颜色的层次感也最强烈,五彩斑斓,是元阳最壮观的梯田景区。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道:“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而在龙树坝的梯田,却完全是另一番风情,它小巧,艳丽,少了几分壮阔,而多了一些俏皮与活力。龙树坝梯田因为水里的含养成分跟其他地方的梯田不一样,所以浮萍最多,以红色、绿色、黄色为主,色彩艳丽,深得摄影爱好者喜爱。山光水影、民风醇厚、气象万千的元阳,成就了元阳美景,也成就了这么多年的元阳摄影热!

nlc202309042032

观光养殖 大放异彩

云南具有发展观光养殖业的自然和农业资源,同时,云南特有的农村养殖业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等人文景观,又为其观光养殖业增添了一抹奇特的色彩。

奇珍异兽的养殖园深受欢迎。西双版纳是美丽的“孔雀之乡”,早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滇南多出孔雀”的记载。孔雀毛色艳丽、体态高雅,一直是当地人喜爱和保护的动物。在傣家人心目中,孔雀是吉祥、美丽、幸福的象征。在一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蕴育和形成的“孔雀文化”灿烂和丰满了难以计数的傣族文学艺术。为有效增加西双版纳孔雀的种群和数量,自1993年开始,景洪市曼听公园开始着手进行孔雀人工繁殖工作,曼听公园孔雀园经过10余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孔雀繁殖基地。在科研人员和饲养员的共同努力下,孔雀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该公园的孔雀繁殖已由人工驯养成功转型为生态放养。记者获悉,“孔雀齐飞”是公园内最值得观看的表演。在一声哨响之后,成群结队的孔雀从远处的碧山上飞到眼前的草坪上,场面壮观至极。游客告诉记者:“孔雀是美丽的鸟中仙子,而西双版纳的孔雀园将这些美丽的使者驯养得如此典雅高贵,人与动物能相处得如此和谐,真是让觉得美不胜收。”此外,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也是一个巨大的珍稀动物养殖基地。这里生活着许多珍禽异兽,有孟加拉虎、绿孔雀、黑长臂猿、云豹、蟒蛇等,还有大量的珍贵经济动物,药用动物和观赏鸟,如相思鸟、太阳鸟、眼镜王蛇、黑熊等。哀牢山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浓厚的人文历史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目前,已开辟的哀牢山风景区景点主要有“南恩瀑布”“陇西世族”庄园、“十里河风光”“茶马古道”等,不失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生态养殖农庄异军突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口感均较差的畜禽产品已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加之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生态养殖农庄也应运而生。在云南,虹鳟鱼因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颇高,深受人们喜爱。据了解,虹鳟鱼的养殖一般和农庄型“农家乐”是结合起来的。为了能让人们在领略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享用鲜美的鱼肉,临沧市临翔区于2014也建起了虹鳟鱼养殖庄园。这个虹鳟鱼养殖庄园位于森林繁茂的南美乡境内,项目区水流量充足,水温适宜,水质优良,环境清幽,水、电、路基础设施便利,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为发展虹鳟鱼流水高密度饲养提供了丰富的水面资源。为充分发挥高山流水的自然条件优势,临翔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临沧金都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进驻南美,预计投资1548万元,建设南美池秀芭拉虹鳟鱼养殖精品庄园,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565万元。项目实施后,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区发展冷水养殖渔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山区农民拓宽增收致富路。

农家乐走上靠特色养殖致富的路子。农家乐,不失为一种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完美融合。云南省凡是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农家乐。如今,特色养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不少农家乐开始扩大自己原先的养殖规模或是引进新品种,其中,以野鸡、贵妃鸡、珍珠鸡、七彩山鸡、蜜蜂、山猪的养殖最为常见。在用新鲜的食材为客人做上一桌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菜时,也为自己的农产品进行了宣传。据了解,去农家乐吃饭的游客往往会在临走时买走一些农家自产的鸡蛋、蜂蜜、鲜肉等农产品,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生态休闲 如火如荼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人们不只限于观光旅游,而是开始热衷于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因此,以农家乐、民俗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备受欢迎,尤其是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吸引着人们,其中体验果园文化,也了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休闲方式。

褚橙庄园,游人如织。褚橙的名扬天下,也让这块哀牢山上的冰糖橙基地变得更加吸引人目光。褚橙以鲜、爽、甘、甜可口诱人著称,由昔日烟王褚时健种植而得名,结合褚时健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因此也叫励志橙。对于沉浸在褚橙美味的人而言,最大的诱惑,莫过于亲眼感受一枚橙子脱胎换骨为励志橙的变化。位于玉溪市新平县的褚橙庄园于2014年11月开业,也就是橙子大举入市的时间。褚橙庄园风景优美、气候适人,基地位于距离昆明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一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县境内的红河干热河谷地带,方圆五公里内无居住村庄,20公里范围内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一流,是天然的大氧吧。褚橙庄园分为两部分,山顶新楼可提供商务会议和接待高端游客,最多能同时满足80人住宿。山腰部分建设一个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店,每一道菜品都选自哀牢山山野沟渠之中。以褚橙庄园为依托,这里建成了集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据了解,自褚橙庄园开园以来,到此拜访、观光的游客便络绎不绝,特别是褚橙成熟时,园内游客如织,热闹非凡。

葡萄开园,“高烧”不减。每年葡萄成熟季节,到红河州弥勒县东风农场采摘葡萄和旅游观光的人便熙来攘往,“弥勒葡萄”不仅串出了别样风景,而且已成为弥勒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东风农场被誉赞为“高原葡萄之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低的葡萄主产区。葡萄大道两边都是葡萄园,连片的葡萄藤望不到尽头,微风中夹带着那诱人的、淡淡的果香。在这里游客能充分享受到采摘葡萄的乐趣,拿着农庄配发的剪刀,提着果箱,边吃边笑边采摘自己最理想的串串“宝珠”,感受丰收之喜悦。东风农场的农家乐也很有特点——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吃饭,有的农家乐可以同时摆放几十桌,游客可以一边采摘树上的葡萄,一边吃饭喝酒,十分惬意。据介绍,东风农场管理的小区内有6家知名的酒庄,不但有农家乐,还可以住宿,这些酒庄都酿造了品牌干红及葡萄白酒等,吃完可以买点带回家。此外,在东风农场及周围,已经形成了庄园集群式发展,到处是景色,到处是酒庄,是体验红酒文化的绝佳之地。

樱桃满园,农家乐“升温”。昭通市鲁甸县盛产独具特色的樱桃,尤以小寨樱桃最为出名,小寨樱桃种植历史达300多年,花白色带红晕,果实味道甜中有酸,酸里又透着甜,果汁丰富,美味爽口,堪称果中极品。每年4月中旬到5月,小寨乡的河谷两岸到处是红彤彤的樱桃,小寨的“农家乐”也将逐步升温,前往小寨品尝樱桃的游客也接踵而至。游客纷纷走进樱桃林去,一尝鲜,二观景,尽兴游玩,十分热闹。此外,鲁甸通过举办“樱桃文化旅游节”的形式,上承古时传统,下启今日发展。小寨已沿河建起10公里樱桃走廊、10公里蔬菜走廊、10公里沿河绿色观赏走廊。每年的“樱桃文化旅游节”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到鲁甸品鲜果、尝小吃、感受农家文化,小寨樱桃已成为鲁甸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和名产业。

“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小康家园的心灵慰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如今,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如何使“美丽乡愁”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打造特色品牌,云南正在践行.......

乡愁的载体,可以是一脉青山、一方绿水、一座小镇,也可以是一处村落、一条小巷、一间老屋,有亲情、文化、民俗、故事充盈其中,深刻饱满,长伴心头。而休闲农业则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而让人们以一种轻松惬意的方式记住乡愁、留住乡愁!

生态农业休闲园 篇4

1 休闲农业产生的动因

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新鲜,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浓厚,绿色食品多样,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是一种别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1],成为人们外出休闲旅游的理想选择,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纪中,人类将会更多地致力于改造自身。休闲农业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倍加重视。因此,应运而生的休闲农业将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二,农村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与高楼林立、嘈杂拥挤、污染严重的城市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居民节假日期间到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回归自然、感受绿色的愿望,符合其旅游心理需求。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第三,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参与性,正好满足了人们的体验需求。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直接的体验,可以为人们提供内在的自由感。人们参加休闲农业活动的不同和社会互动的不同,会导致休闲农业投入程度的不同。人们可以现场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亲自采摘大棚草莓,品尝农家饭菜,体会农村生活,接触农村的乡土风情,参加农村举办的民间娱乐活动等。

第四,休闲农业旅游的路程较近,花费较低,适合以家庭为单位自费外出旅游的消费行为。高度发展的交通业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除了边远地区,从城市到乡镇几乎都通公交车。此外,私家车的拥有量也在快速增加,这为城市居民的农村旅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第五,国家越富有,休闲时间就越多,经济综合实力就会得到增强[2]。而休闲农业旅游将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消费成为重要的生产动力。公休日的延长,长假的实施,带薪休假的兴起,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条件。整体上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其中一些群体的闲暇时间拥有量更多,比如:学生的寒暑假,全年约140~160 d;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每年约10 d,全年约124 d。

2 休闲农业需求的特点

休闲农业需求与一般需求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2.1 休闲农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季节性波动是指休闲农业现象的发生在时间规律性上存在的强弱反差。休闲农业需求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模式,是由农村作物和游客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就农村作物而言,除了一些人文的景观一般不会因季节或时令而改变其审美娱乐价值外,大部分的自然景观和一部分人文景观都会因时而异。如果游客不能应时而至,就不能满足其期望。另一方面,就游客而言,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限制,自由时间的数量和分布都是有限的[3]。例如,学生组织的休闲农业知识游要到周末或寒暑假期。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休闲农业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2.2 休闲农业需求的量具有较大的弹性

休闲农业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萌生于基本生活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在现代社会仍然属于近乎奢侈的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所以,它一般会随着个人收入、旅游商品价格的变化而敏感地波动。

对于休闲农业需求量相对于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变化,经济学中用休闲农业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来反映,公式为

Ep=[(Q2一Q1)/Q1]/[(P2一P1)/P1]

式中Ep为休闲农业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Q2为报告期休闲农业旅游需求量;Q1为基期休闲农业旅游需求量;P2为报告期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价格;P1为基期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价格。

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指标。借助于弹性系数,就可以正确地制定休闲农业产品的价格策略——提价或降价。比如,在正常情况下,对于Ep>1的情况(称为富有弹性),一般只能采取降价策略来谋取总利润最高;对于0

2.3 休闲农业需求是一种关联性很强的需求

尽管休闲农业需要在狭义上是指对可供旅游者作审美欣赏和愉悦体验的旅游产品的需求,但当休闲农业产品的利益成分被大量地、频繁地追加以其他利益时,休闲农业需求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展。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过程必然是旅游者人生的一个时段,因此,某些日常性的需求在这个时段要连带发生,这样,休闲农业需求实际上也就被旅游者需求所涵盖。

3 休闲农业决策过程

3.1 休闲农业旅游者个体决策的过程

3.1.1 个体需要的萌发

休闲农业旅游者行为的产生始于动机,而需要是动机的基础。休闲农业旅游者的需要是指某些没有得到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在后现代社会,劳动不再具有唯一的重要意义了。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社会文化需求将相应增长,对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必将日益觉醒和重视。通过休闲农业活动来获得自我肯定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已经成为旅游者的一种生活的必然选择。

3.1.2 信息收集

休闲农业旅游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借助于朋友、同事、同学等的口碑,现场旅行社的确认、他人休闲农业的经验以及有效地利用网络对休闲农业资源的求索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渠道。信息来源不同,其可信度也不同,来源于熟人、朋友的口碑传播的信息可信度最高,媒体广告的夸大宣传可信度很低,而且很有可能对休闲农业旅游者造成过高的旅游期望,从而容易使其真正休闲农业旅游时产生失望情绪,对该休闲农业产品或服务产生负面信息。

3.1.3 最终决策

休闲农业旅游者信息搜集与分析完成之后,就要利用分析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旅游决策,包括休闲农业目的地的选择,也要包括时间选择、花费选择等等。休闲农业决策的目标是使旅游效用最大化,感知价值影响消费者的最终决策。

3.1.4 休闲农业体验

所谓休闲农业的体验实际上就是反映人的精神状态,表现人格的境界,通过休闲农业旅游,意味积极的心态,表现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休闲农业旅游意味着不要急于忙些什么,而是要让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者获得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并以超功利性体验为主[4]。

3.2 休闲农业群体决策

3.2.1 群体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都属于群体,试图取悦别人,并且通过身边人们的行为来接受关于如何行为的暗示。事实上,人们要求归属于自己心仪已久的某个个体或群体并得到认同,这正是休闲农业行为得以实现的首要原因。日常谈论中,群体一词的范围比较的广泛,因此有必要对休闲农业的群体概念进行规范的定义。休闲农业的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为了调剂烦嚣的城市生活,享受回归自然、寄寓田园乐趣而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组成。

相互作用是休闲农业群体的最为基本的方面,使得人们可以确定谁在群体中,谁不是隶属于该群体。群体的成员相互作用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也不一定是言语的形式。例如,成员希望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可以借助于无线通讯设施,也可以通过信箱和QQ的联系来实现共同目标的确认。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群体成员资格的重要性。第一,群体对人们施加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家庭和其他群体的早期经历,教会了人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赖以形成的社会体系,教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如何合乎体统地用餐等等,这些社会的信息都会在休闲农业中对成员发生作用。许多的情况下,这些社会的信息是强有力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其次,群体还为成员提供了一种能够对其他人施加影响的相关关系。这些人包括群体成员和群体外的成员,这种影响机会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自尊感。在群体内部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反过来说,群体成员资格能够使人们对其他的群体充分地行使权利。

一个群体只有对自己的成员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才能长时期维持下去。例如,一个配有导游的休闲农业旅游团,至少可以为其旅游团的成员提供五个方面的基本利益:

1)安排休闲农业,要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何处的问题。旅游计划要把一大片地理区域压缩成一个精选的、由最有吸引力的农业资源组成的旅游产品,这样就使得旅游者认为休闲农业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2)安排休闲农业计划要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事先知道将要去什么地方,将在什么样的农家住宿,吃什么样的农家饭菜[5]。

3)安排休闲农业也要在经济上提供便利和安全。团员们预先知道整个休闲农业的花费,旅行社在宣传册中要竭力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在旅程中没有埋伏的额外开支。

4)配有导游的旅行应该尽力减少团员在乡村遇到的社会问题。旅游协调人与导游者在安排交通运输、处理各种问题时,在团员与当地村民之间担任缓冲者。

5)导游在旅行中还起着在宣传册中尚未得到承认的一些其他作用。如缩小团员之间的潜在摩擦,造成团内团结的气氛。一起旅行的人对游览什么较难达成一致意见,因而可能找导游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也可能需要在团体旅行中寻求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群体旅游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提供共同体验与接触陌生事物的机会。

3.2.2 休闲农业群体的类型

按照群体内部的成员结构划分,休闲农业旅游者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家庭型:人们常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家庭结构可以划分为核心家庭: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主干家庭: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扩大家庭: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旅游者在进行休闲农业旅游时,夫妻双方一般都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不确定性决策的消费产品,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双方共同决策,而且具有休闲农业经验的成员会在决策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由于孩子在家庭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意见也会为旅游者所考虑,往往很多的休闲农业旅游会选择在孩子休假的时期,目的就是不要影响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

2)社会组织型: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既有对自身及其成员的内部功能,又有对社会发展的外部功能。工厂、公司、机关、学校、工会、党团等各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领导地位,社会组织是当代人们社会组合的一种主要形式。休闲农业的旅游者的社会组织群体可能规模较小,同事之间的假期小聚;也可能会规模较大,成员之间也许互不相识,彼此之间的接触是属于间接性的交往,依靠关系桥而建立。成员共同进行休闲农业旅游会加深彼此的关系和凝聚力,以便缓解日常工作所带来的疲倦感。

3)社会阶层型:社会阶层是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即社会按一种或多种因素判定的一个人相对于他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的阶层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同的社会阶层会具有共同的兴趣、性格和经济状况导致共同行为的产生。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者会选择同一阶层的群体,他们的价值和社会取向相同,也比较容易组织起来。

按照休闲农业旅游者共同利益的反映程度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利益群体。在利益群体中,大家是为了某一个共同关系的特定目的而走到一起的。如很多公司进行的年终奖励旅游,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选择时间较短的休闲农业旅游;很多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假期也组织教师进行短期的休闲农业旅游,以便缓解教师教学压力。

2)友谊群体:友谊群体的成员往往是由于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形成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可能是地缘相近、观点相同、同校毕业等。这种社会关系在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孕育了成员的谅解、互助情感,加深了友谊。

3.2.3 休闲农业旅游者群体决策的影响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者的决策过程是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完成的,与个体旅游者休闲农业方式不同的是,群体决策形成的过程存在着成员之间休闲农业需要的协调过程和个体休闲农业方案的同化过程,这就需要协调和同化。群体决策是嵌入到个体决策之中的,是由群体决策的特点所决定的。

休闲农业旅游者群体决策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群体成员构成具有复杂性,在经济、地位、年纪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休闲农业选择方式的不同。在这里,个体休闲农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依然独立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人们选择的方向,各种因素之间还存在着交互作用,无疑会使休闲农业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群体休闲农业决策过程中存在成员的互动关系。休闲农业旅游者是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群体中从休闲农业需要的产生开始就需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与群体成员沟通,会在休闲农业需求意识的反应阶段加以识别。他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处理与评价,都是在与他人的直接和间接、自觉和不自觉的交流中进行的,并且受到某种趋向一致的作用力的引导,以便最终达成一致的愿望。

群体决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临时规范的意义。休闲农业旅游者群体活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群体成员内部存在某种群体规范,它是保证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群体决策一旦形成,那么决策就不会轻易的更改。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即使当个人的利益与这种规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个体也应该努力服从规范。因此,群体休闲农业旅游者做出的决策不同于个体决策,在各个阶段和内容上存在多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而是相对的稳定,在规范的约束下具有明显的可预期的效果。

3.2.4 影响个体行为的群体效应

随着休闲农业旅游者群体人数的增加,任何一个成员单独受到瞩目的可能性在缩小。处于较大群体或者处于难以被辨识形势中的人,倾向于对自己注意较少,因而对他们行为的正常约束减少了。不难发现,在农家篝火晚会中,人们的行为表现得比平常更粗野,这种表现称为无个性化,这时个人的存在沉没于群体中。

1)购物模式。当人们处于群体中,购物行为会发生变化。例如,在休闲农业购物时,人们往往购买许多计划外的商品,规范性和信息性都在促成这种效应。赢得群体中其他人认可的愿望,会驱动群体成员去购买农产品,因此,休闲农业经营者应当多多鼓励集体购物。

2)风险转移。显然,群体的决策不同于个人决策。许多时候,在群体决策中,人们比独自决策时更愿意考虑有风险的方案,这种变化称为风险转移。对这种情况存在着多种解释,这可能类似于社群逃避的发生。当较多的人参与讨论与决策时,每个人对结果所承担的责任减轻了,责任的分化就发生了。另外,还有一种价值假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冒险性是一种在文化上被珍视的品德,社会压力驱动个人去遵从被社会珍视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5):18-20

[2]陈尔东.对休闲特征和生态价值的理性思考[J].商业时代.2010.5.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29-130.

[4]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休闲农业宣传标语 篇5

1.生态文明美丽南昌宽6米高4米

2.原汁原味原生态乐山乐水乐农家高炮18米X6米

3.南昌生态游农家休闲乐

4.忘情生态山水 情醉南昌农家

5.生态南昌画中游休闲养生农家乐

6.红灯笼竹篱笆休闲玩乐去农家

7.创建省级示范县建设和谐好南昌

8.环保关联千万家责任就在你我他高炮18米X6米

9.山青水秀田园美人天和谐精神爽

10.大力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休闲农业:风景这边更好 篇6

为了寻找心灵的宁静,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到乡下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淳朴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是城市化的副产品,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回归乡村的渴望,无法彻底逃离反而让“退而求其次”的“乡村旅游”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农业”加“旅游”造就了“休闲农业”这一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形态。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按《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的要求估算,到2015年,休闲农业将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年收入将接近2300亿元。

田野飘过休闲风

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山区和法国的沿海地区,19世纪中期已经开始了有组织的农业旅游,二战后又出现了农场旅馆,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之后,欧洲的休闲农业呈现多元化的形态,例如露营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等。另一方面,美国的休闲农业自1962年开始也因受到政府的推动而得以迅速发展。

亚洲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且与偏重于农场住宿的欧美农业旅游不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出现了不少人工建造的农业旅游景点,内容也更为丰富,包括风景观光、产品销售、劳动体验和文娱活动等。在相关制度的保障以及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下,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也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成为其他城市发展休闲产业的学习样板。

中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回归农村的渴望逐渐被激发,经济的增长和休假的增多又提供了客观条件,再加上现代农业释放了农村的部分劳动力,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并逐步规范的阶段,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度假村等多层次共存的局面。其中,农家乐处于略带“自娱自乐”性质的初级阶段,多为农民个体经营,而规模化的休闲农庄、农业科技园等则逐渐成为投资热点。

全产业链的诱惑与挑战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带动运输、餐饮、人文创意等一系列产业获得发展,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简单且不稳定的收入模式,带来“四季不断”的收入。正因为如此,全产业链愈发成为大型农业园区的共同选择,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农业园区,例如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安徽恩龙世界木屋村、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园等。近日,计划投资额为400亿元的“中国农谷”落户湖北荆门。

浙江滕头村是休闲农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由自然村落改造而成。其建立了高科技蔬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等,将房地产建筑、园林绿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已经拥有农家乐园、梨花湖、千鱼公园等几十处生态景点以及乡间大舞台等一系列风俗表演。2010年,滕头景区共接待游客153万人次,门票收入36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58亿元,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7.5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一改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的名声。

与之相比,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人造”痕迹更为明显,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孙桥采取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模式,园区内发展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市场组织,将生产基地建在园区之外。园区内现已入驻企业60多家,初步形成了种子种苗、温室工程安装与制造、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旅游观光等六大产业。六大产业与生产基地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链条。科技是孙桥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上百公斤的巨型南瓜和五颜六色的植物令人啧啧称奇,迄今孙桥已经累计接待了数百万的游客。

全产业链的吸金效果明显,而打造全产业链却是漫长的过程,投资者面临着周期长产出慢的考验。沈阳的“荷兰村”一直被视为休闲农业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反面教材,这个预计总投资额高达18亿元的项目1999年初动工,2002年由于开发商欧亚农业资金链断裂而停工,2009年作为烂尾楼的荷兰村开始拆除。青岛藏马山乡村(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在建中的一处休闲农业区,青岛隆海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与青岛胶南市藏南镇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胶南市政务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工程预算总投资为35亿元,规划景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烧钱却还在进行中,这种长跑对投资者的耐心与实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农业休闲升级

全产业链的大型园区成为国内休闲农业领域的投资热点,而与这种挑战颇多、更加依赖后天改造的大手笔相比,在原有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扩展出住宿、餐饮、体验等服务,以点带面,进行休闲化升级也是不错的选择。首先,旅游等增值服务可以直接拉回收入;其次,旅游所吸引的客源可以提升原有产业的效益;另外,原来就存在的产业资源可以节省成本;最后,与产业园区相比,某一细分领域的休闲农业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在国外,旅游化的酒庄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类型,如每年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的传统酒庄,提供采摘、农耕参与体验活动的农场式酒庄,举办高尔夫、马术等活动的酒庄等。法国歌达丽酒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经过19世纪的显赫,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低迷,1999年,歌达丽推出全球首家葡萄酒温泉理疗度假中心,酒庄、四星级酒店、葡萄酒Spa的结合让它重焕生机。丹比斯酒庄是英国最大的葡萄园,也是欧洲最大的私有葡萄园之一,占地265亩。游客可以乘坐观光小火车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并进行品酒体验,此外,其还提供住宿、餐饮、展览、会议等其他服务,甚至,走进婚姻殿堂的新人们可以选择在这里举行一次亲近自然的独特婚礼。丹比斯酒庄每年接待数十万的游客,虽然免费参观,但住宿、餐饮等附加服务为丹比斯带来了直接的收入,而休闲服务又拉动了葡萄酒的销售,丹比斯酒庄80%的销售都是在酒庄内完成。

国内的酒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开始向休闲农业靠拢。由张裕集团和法国卡斯特葡萄酒集团联合打造的张裕·卡斯特酒庄位于山东蓬莱南王山谷,酒庄占地2000余亩,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及生产高档酒庄酒功能为一体,其中优质葡萄园占地约1800亩,由展示区、放映区、销售区、休闲厅、酒吧和生产车间等部分组成。

不只是酒庄,其实,数量众多的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都是这种“锦上添花”型休闲农业的初级阶段,只是目前提供的增值服务种类有限,并未形成规模,管理上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另外,新疆葡萄节、婺源油菜花节等也都是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而扩展成休闲农业,如何提升影响力并形成持续收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休闲农业觅农机 篇7

传统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现代农业中, 满足食物需求仍然是第一要务。但是,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 在满足食物需求的同时, 农业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 农业兼具了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 其中, 生产功能是基础功能, 也是第一功能, 不过, 随着经济发展, 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尤其是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分量在不断加重。

曾几何时, 农业发展已经由露天大农业逐渐过渡到都市型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促使生活、生态等服务功能走向多样化。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 通过“林下经济”、“生态农场”、“农耕体验”、“民俗风情”、“科技展示”等时尚的现代农业生活和生态模式, 通过这些新的农业模式, 明显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据测算, 目前北京郊区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已经接近1万亿元, 媒体说, 这一价值已成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资源。

前述农业功能中, 生产功能是基础, 其他功能日常又被称为休闲功能, 对应的农业模式唤作休闲农业。

作为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农业机械,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举足轻重。耕地、播种、施肥、收获、加工等生产环节都可以看到农业机械作业的身影, 农业机械及机械化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农村生产、生活的一道亮丽景观。作为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重要标志, 农业机械也该是休闲农业的一部分。

一部农机具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农耕文化史。

这样的观点, 笔者在很多场所表露过, 有人不理解, 农业机械咋跟休闲农业扯到一起了?

人类文明史很大一部分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历史, 作为传承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机械自然是其主要标志。刀耕火种, 此“刀”非菜板上的“刀”, 也非两军厮杀刀光剑影的“刀”, 真真正正的农具也。千百年来, 人们先前种植的植物、养殖的畜禽不可能以实物形态延续下来, 从地下挖出的化石, 虽然也在向我们述说历史变迁, 但考古学家“考”来“考”去, 经常给出模糊不清的结论。而农具则一直以实物形态在延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秦始皇年代的农具, 却看不到秦始皇年代的种子及植株。

在休闲农业之中, 通过展示古老的农具、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我们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农机具的演变过程及其传承的农耕文化的变迁。通过观看机械化生产过程, 甚至体验机械化生产过程, 可以学到很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也可以充分体会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也让普通老百姓体验到现代农业生产的愉悦, 没准还能激发一部分人产生从事农业工作的念头。

台湾的休闲农业 篇8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来提供旅游,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旅游项目,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成为将岛内各地的自然、文史资源和乡村生产、乡村景观相结合,融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项新兴产业。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1-1989年

在台湾,观光农业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观光农园及休闲度假农场奠定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人们还不知如何对它进行定义的时候,台湾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休闲农业,只是叫法有些乱。比如,有的叫“农村观光”、“农村旅游”、“乡土旅游”;有的叫“农村休闲”、“农乡休闲”、“农郊休闲”;有的叫“观光农业”、“观光农场”、“农业观光”等等,不一而足。直到1989年,台湾“农委会”赞助台湾大学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才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增进人们游憩,健康、合理利用保护及增加农民所得,改善农业经营”。

(二)成长时期:1989-1994年

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便成为农民和农政单位突破的难题。为此,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基本条件。此后,还修订了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同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1990—1997年,台湾“农委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共办理7个县20个乡镇18个地区,辅助相关公共设施建设,营造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成效良好。

1990年7月,台北市农会大规模推动北投区第一市民农园,1991年相继在北屯区与西屯区成立三处市民农园,行政院农委会鉴于市民农园普受市民喜爱,于1994年成立“发展都市农业先区计划”,有计划地辅导资助各地区办理示范性、生活体验型的市民农园。此后,台湾市民农园快速发展。

(三)转变时期:1994-1996年

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快就遇上了发展“瓶颈”,主要是当时法规无法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农业的本质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想的服务性产业,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经营方向逐渐偏离休闲农业的内涵。为了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农政单位将计划策略与政策方向重新作了调整:一是修正《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区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以区域为范围,由地方政府主动规划,主管机构依据规划结果协助公共建设;个体经营者依据其经营特性申请设置“休闲农场”,有关休闲农场设置条件、申请程序及其他管理事宜;由省(市)主管机构进行规范,因地制宜辅导休闲农场。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修正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二是研拟《台湾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草案。依据该草案研究“休闲农业设施许可使用细目”和“休闲农业设施设置标准”,作为休闲农场营建的规范准则。三是编印《休闲农业工作手册》,包括休闲农业定义、范围、发展目标、规划设置要件、休闲农业区(场)规划设计之内涵与步聚、筹设申请税号、经营活动项目、经营管理以及国内外休闲农业类型与实例等。主要目的是供辅导人员及经营者参考,引导休闲农业区健康发展。

(四)成熟期:1996年——

为促进休闲农业成为永续经营的产业,台湾加强了相关计划或活动之整合与配合,努力维持乡土特色,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利用资源特色推行营销策略,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现在台湾农政部门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几乎遍及全岛。

二、发展模式

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憩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目前,在台湾已经开放利用的休闲农场中,多家以规模大、规划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湾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宜兰县头城农场和飞牛农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山区,面积较大,有100公顷左右,且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主题突出。

(二)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验型的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

(三)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多种多样,除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

(四)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观光农园是国外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五)旅游胜地:

旅游胜地是利用名川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使游客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且具有浓厚的商业利用色彩,以拥有和利用天然美景为发展方向。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休闲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休闲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资源,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三、效益与经验

(一)经营效益:

台湾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是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所以,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对寻求农业出路的大县来说,就必须整合全县资源,合理规划,从而发展县域经济。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加大、台南、高雄、屏东等。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岛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向旅游业转型。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调查,经营休闲农场最多的是台湾北部,占全台休闲农场总数的44.7%。其中,仅宜兰一个县就有128家,南投县也有100家。北部休闲农业之所以密集,是因为在区位上占有优势。台湾休闲农业从2000年进入旺盛期以来,新设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超过了总数的50%。通常,旺季游客人数是淡季的2倍,游客主要来自本土。由于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营,近两年有不少港、澳、新加坡等地旅行社组团前往,且上升趋势明显。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项目及收益主要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和生态体验为最大项,分别有703、650、620和568家,分别占农场总数的63.8%、59.0%、56.3%和51.5%;其次是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分别有532家和484家;其他还有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台湾休闲农业的收入以门票、餐饮、住宿为最大项,全年营业总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

(二)成功经验:

1、政策大力支持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园。并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积极引导、统筹规划、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台湾各职能部门及区县、乡镇推动休闲农业的做法。

2、布局规划合理

台湾休闲农业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合理。休闲农业的项目布局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不仅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考虑与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并根据资源禀赋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3、创新经营管理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是很有特点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无疑举足轻重。台湾休闲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二是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很明显,这比起许多所谓旅游农业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用。

生态型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篇9

1 传统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乡村生态退化问题突出

1.1 乡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虽然大多数乡村通过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实行污染控制等方式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 但是, 由于受到投入不足的制约、过去经济发展模式定位和人的思想观念落后、生态制度的缺失等因素的制约,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并不理想, 特别是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乡村面源污染问题还较为突出。如缺乏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制度支撑, 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安全转运和处置制度不完善, 乡村生活垃圾总量增长迅速, 对区域环境构成了危害。随着以畜牧业为主要产品的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造成新的区域固体废弃物污染源, 但是, 还没有相应的有效防治制度和措施进行防控, 使大量的畜禽粪便对乡村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1.2 对乡村传统生态文化造成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生态文化因子, 而且由于这种传统生态文化根植于农业文明, 所以许多传统生态文化在乡村居民中还得到较好的保留。但是, 由于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式的乡村旅游, 游客的乡村生态环境消费需求高以及因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的忽视, 他们的环境不友好型行为容易误导当地居民改变对传统生态文化的看法和秉持。特别是游客的高消费行为、浪费行为更容易误导当地居民错误地认为传统生态文化是一种落后文化, 错误地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错误地认为敬畏自然是一种落后思想, 甚至模仿游客的浪费行为和不断向自然索取的行为, 导致乡村传统生态文化的失落。

1.3 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滞后

乡村具有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型休闲农业的基础。但是, 由于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涉及面广, 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分散性特征突出, 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薄弱, 人才、资金缺乏问题突出, 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 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许多休闲农业地处山区、半山区, 坡地多, 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 许多农田排灌条件差, 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性转变,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注重生态的休闲农业发展成本还较高, 与游客的生态支付意愿还有一定的差距, 导致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的滞后。

2 发展生态型休闲农业的路径选择

2.1 创新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建设

生态经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所以, 要创新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充分激发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使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激励, 而对破坏生态的经济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治和及时的纠正。创新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建设的落脚点应该是充分发挥这两种动力的推动作用, 通过区域生态经济的合理布局, 避免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 而选择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要依托科技进步, 实现休闲农业的生态化调整, 加快乡村生态园区经济建设, 推进乡村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提高环境经济决策能力

环境经济决策实际上是各类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决策中, 对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的科学取舍。提高发展生态型休闲农业中的环境经济决策能力就是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能力, 合理利用和科学分配生态环境的经济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 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休闲农业经济决策中, 要依据资源环境法规和政策, 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将休闲农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经济技术决策中, 要充分使用生态友好型技术, 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 利用先进技术减少休闲农业发展活动中的生态消耗量。在经济制度决策中, 要加强发展休闲农业经济中的生态经济制度建设, 通过政府的法规制度约束和政策的有效引导, 规制经济主体的环境损害行为而激励生态建设行为。

2.3 加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文化生产制度, 构建生态文化消费机制, 形成生态文化再生产机制。生态文化生产就是将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科学生态文化相结合, 形成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友好型文化及其氛围。生态文化的生产还包括支撑生态文化传播的制度生产, 包括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制度。把现代生态文化融汇到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之中, 升华传统文化的生态内涵。培育引导人们养成保水、护绿、节能、减废的行为习惯, 护家园之根、建和谐社会、过绿色生活。建设乡村生态文化的认知体系, 为发展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奠定文化根基。强化生态文化教育, 促进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知识的推广与普及。

2.4 加大生态建设的区域补偿力度

生态补偿机制是根据“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 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发展生态型休闲农业离不开生态区域补偿制度的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均衡发展, 建立和完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使生态受益区域承担起应有的生态补偿责任。

总之, 只有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注重总体规划,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生态环境经济决策能力, 才能有效推进生态型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乔艺.对我国当代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14-17.

[2]李彬.漳州休闲农业交流于合作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0.

基于生态伦理视角的生态休闲探讨 篇10

关键词:生态休闲,生态伦理,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 信息化及现代化的逐步实现, 使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缩短了人类生产生活需品的时间, 拉长了人类的自由时间。在我国, 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 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5天工作周制及三个节日长假制度, 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经济能力和更多的自由时间来用于休闲, 并且开始发展高品味、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向上、轻松、从容的生态休闲。对于生态休闲的定义和生态休闲的本质问题, 尽管目前也有学者提出, 但很少有人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地研究。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之上,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或者可以说,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 暂时放弃人类特有的、以人类为主体的观念, 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 使身心处于“无为”或零度心态的状态。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态环境的体验, 作为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

1生态休闲的伦理属性

生态休闲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绿色休闲、原生态休闲, 同时也是一种高质量休闲。因此, 生态休闲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维护自然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 兼顾休闲相关利益群体。伦理属性是生态休闲的本质属性, 这一属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从生态休闲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 生态休闲作为大众休闲的更高级形式出现, 所反映的是对传统大众休闲批判反思的结果。人的休闲活动有着多种价值取向, 诸如以解除体力上的疲劳为价值取向, 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为价值取向, 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价值取向, 以追求享乐为价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的休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态休闲。杰弗瑞·戈比曾把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为我们的时代, 为我们的社会重新定义休闲”的基本方面。那么, 人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自由发展的条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关键。尤其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资源消耗, 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困境的今天, 保护环境, 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协调, 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满足休闲需要, 提升休闲质量, 并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伦理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 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休闲中的道德价值意义。

其次, 生态休闲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描述性的事实如何的概念, 而是一个应该如何的伦理概念, 这是生态休闲与其他休闲形式如艺术欣赏、聊天谈心、旅游、娱乐、购物、园艺、阅读、健身锻炼等传统概念的重要的区别。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休闲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自中国古代, 休闲就“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推崇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但中国古代休闲对人与自然交流与融合的追求, 与今天可持续休闲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追求修身养性, “人依木而休, 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 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而后者则是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过程中提出的要求, 是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 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自觉要求。

最后, 生态休闲是对传统休闲的道德修复, 或者说是休闲者和休闲利益相关者义务和责任的追加。在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的急速变迁中, 影响休闲质量的诸因素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置换, 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使自然环境因素在休闲质量结构中的地位突出。休闲的可持续伦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 为人们认识休闲质量, 确定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目标, 评价并规范休闲行为, 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生态价值、存在性价值, 即在维护整体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与不断优化中的作用。这种内在价值是自然界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 在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 依靠自身创造出来的, 它对于维护整个系统的存续、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确定位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 可持续伦理进一步要求人们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生物, 尊重并维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因此, 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协调出发, 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利用资源, 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义务;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界, 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的生态责任。

2生态伦理道德观为生态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持

生态伦理的道德观念体系包含和谐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消费观, 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生态伦理观念, 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又将驱动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它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培养人类对后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伦理观有引导作用。因此, 生态伦理道德观对生态休闲的构建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1生态伦理包含的和谐自然观有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

生态伦理的和谐自然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 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 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坏大自然, 浪费自然资源, 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人们秉承一种生态危机意识, 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

生态休闲提倡回归自然, 因为人类的生存从物质到精神都离不开自然, 而今天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在无知和贪婪之下, 人拼命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 造成资源匮乏, 生态退化, 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化。大自然中体现生命力的“绿色”正在丧失, 环境意识觉醒的人们渴望到原始优雅的自然中, 享受生命的绿色之美, 绿色化。杰弗瑞·戈比认为, “从美学的角度上看, 如果空气更加清新, 树木不再被砍作木柴, 机动车和大货车不再制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气, 环境不再因为人类的能源消费而发生大的变动, 那么社会休闲活动的质量将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在回归自然、涵咏自然中体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来不断呈现的农家游、郊区游等生态休闲形式, 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即便是一些现代人造新景观, 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着意营造人与自然相谐的环境和氛围。例如上海郊区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太阳岛, 高尔夫球场、室外网球场、田园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闲娱乐设施, 与鲜花、绿树、流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 休闲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 尊重大自然的价值, 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确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 合理协调旅游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使休闲活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进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2生态伦理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建立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系统的规律性, 摒弃以往那种只顾产出、不顾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方式, 在求得发展以“满足需求”的同时, 要顾及“限制”因素, 即“发展”的概念中蕴含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即自然资源与环境。不言而喻, 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要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 就必须通过指导使人为干预自觉地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生态休闲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现, 强调整体和全面的理念, 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过程中, 人们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 即人与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休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关注人、关注人的祖辈传流的历史文化, 也关注人类未来的走向, 人们应该增加对休闲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理解, 加强生态意识和伦理观念, 建立起对休闲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保护意识。休闲管理者以整个地区协调的区域规划为基础, 对休闲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开发, 在保护当地厚重的自然遗产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的基础上, 适度发展休闲资源, 保持休闲地的绿色生机;同时重视生态环境承载力, 自觉将游客限制在承载范围内。因此, 管理者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问题, 还要关心生态环境问题, 即要实现该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此外管理者还应注重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 爱护大自然, 保护生态美, 使生态休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生态伦理的生态消费观有利于树立生态休闲的生态消费观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 消费问题很少被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来加以重视。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 人们充分意识到, 正是由于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 才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规模不断扩大, 因此, 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是生态休闲环境伦理的重要规范内容。

生态休闲作为一种消费行为, 既有物质消费的内容, 又有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生态休闲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费, 反对奢侈浪费:一是以精神消费为主, 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活动。在生态休闲中, 参与该项活动的人群主要以获得生态感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为目的, 因此其消费活动主要把满足精神需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要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适应;二是生态休闲者在参加生态休闲消费活动时, 不应把这种消费仅仅看作是个人的爱好, 进而尽情地大肆消费或奢侈浪费, 而应遵守“绿色”消费的行为准则, 将生态休闲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 努力使休闲消费行为不破坏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 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真正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

总之, 生态休闲必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 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要求休闲的参与者包括开发者、经营者与休闲者都能在享受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 共同开发其内涵的、丰厚的道德底蕴, 为生态休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 :59-64.

[3]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4]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 :59.

生态农业休闲园 篇11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們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國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南京江宁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思考 篇12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家生活、乡村风情为依托, 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新业态。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出现较早, 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味农业野趣。20世纪中后期, 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形式的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1. 德国休闲农业发展

19世纪, 德国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 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社会理念出发, 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得到充足营养。近年来, 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发生很大变化, 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机会, 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2. 日本观光农业发展

(1) 农业公园, 日本城郊出现的一种休闲型农业设施, 根据植物种类和生产方式而定, 由农业部门开发建设, 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

(2) 农业特区, 日本千叶县开辟的山地农业项目, 方式之一是建立自然学校基地, 即为城市学校开展农业生产实地教育, 让学生亲身体验插秧收割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二是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供其业余时间劳作休闲。

(3) 农业观光园, 主要以农田生产设施为主, 配套建设小木屋、会议室、餐厅等接待城市来客。

3.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台湾岛内农业人口老龄化、农地荒废问题日益严重, 1981年台湾开始推广观光农园。1983年, 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使观光农业发展逐渐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1989年为改善农村生产结构, 提高农民收入, 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 结合农业生产与文化生活, 当地政府又着力推行休闲农业。1996年通过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 受到基层农会及农场主的欢迎。台湾市民农园的经营目标、规模、组织、租赁方式等与德国的市民农园大致相同。

4.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我国休闲农业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荔枝采摘园。目前, 休闲农业已在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发展起来, 并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上海、重庆、成都等地都成立了观光休闲农业协会, 进行休闲农业规划, 指导农民走上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道路。作为文化产业的上海观光农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 如今在郊区已初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这些景点大多融观光、休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 又各有特色。有体现农业生产与农民对丰收期望的南汇“桃花节”, 有体现农村风俗风情的“农家乐”, 有科普与教育结合一起的“现代农业园区游”, 也有与实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的农业”和与亲近自然、提高素质的生态农业游。

二、江宁区发展休闲农业有利条件

1. 经济基础雄厚

2013年, 南京市江宁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增长12.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6.4亿元, 争先进位至全省第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63%;“千人计划”人才集聚度列全省区县第一, 创成全省首个“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8222元和1682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位列全市第一, 富民工程使得老百姓有了对休闲农业的迫切需求。

2. 地理位置优越

江宁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 与市中心相距仅十余公里, 是南京对外沟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轻轨等现代交通体系, 高等级公路密度居全国之首。京沪高铁、宁杭高铁、宁安城际铁路穿境而过, 境内有亚洲最大的高铁站南京南站, 到达上海、杭州只需1小时, 地铁1号线、3号线、6号线使江宁与南京主城无缝对接。每到周末或假期, 江宁的休闲旅游景点吸引许多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客, 休闲旅游区呈现十分繁荣景象。

3. 自然资源丰富

江宁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 有将军山风景区、方山风景区和牛首山、阳山碑材、汤山等众多景点, 水资源丰富, 有白鹭湖、银杏湖、甘泉湖, 秦淮河、牛守河、句容河等流过境内。地区地形多样, 水面广阔, 物种丰富, 农业生态空间形式各异, 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

三、江宁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五朵金花”“新金花村”的相继绽放,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效建设, 全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 已成为市民周末放松度假的重要形式。

1. 规模持续增长

截止2014年6月底, 金花村共有经营户302户, 经营场所面积25.6万平方米, 经营户资产10亿元, 分别较2013年增加60户、2.3万平方米、5.8亿元。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404万人次, 超过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3亿元, 同比增长57%;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12714和4165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58%和59%。仅中秋小长假期间, 全区“金花村”接待人数17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609万元。

2. 带动作用明显

从经营性质看, 个体271家, 村集体4家, 街道集体17家, 国有资本2家, 社会资本8家, 分别占89.7%、1.3%、5.6%、0.7%和2.7%。从经营户属地看, 区内居民占比96.7%。其中本村223户, 本街道57户, 本区12户。区外10户, 仅占3.3%。带动就业1883人, 其中区内1632人, 占比89%, 区外201人, 占比11%。上半年本地农民个体经营利润3881万元, 占总利润的93%, 本地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3. 经营业态多元

在市场需求调节下, 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餐饮向多元化业态拓展, 形成集餐饮、住宿、体验、游乐、文化、休闲、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业态, 住宿和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7%, 超出餐饮收入25%。

4. 特色效应突出

差异化发展初见成效。黄龙岘茶文化、七坊传统手工作坊、汤家家温泉住宿、马场山三国村和格桑花、大塘金薰衣草和养生、石塘人家休闲度假、杨柳村民俗文化等逐渐成为南京乡村旅游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四、江宁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1. 对生态休闲农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受当前休闲农业示范效应和市场对“绿色”潮流追逐的影响, 没有将休闲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休闲有机结合物。部分区域休闲农业存在脱离原有农业基础经营问题。业态功能拓展和相互借力不够, 没有真正形成大片区、景点、村庄及农村各产业相互支撑和错位互补联动态势。

2. 对生态休闲农业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江宁区制定的休闲农业规划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 尚未形成各休闲点上的串联路线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政府推动投资建设, 财政负担较重, 在建设管理上有一定局限性, 投资主体单一。建议引入具有生态休闲农业运作经验的社会资本, 参与区内生态休闲农业管理运营, 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多样化发展体制。

3. 对生态休闲农业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 江宁区生态休闲农业大都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初级活动上, 特色旅游产品单一, 深层次参与性不强。基本只能满足一日游, 不能留客人住一晚。缺乏经营项目上的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 体验性、参与性项目少, 游乐项目仅17户, 占经营户总数的5%, 收入仅占3.6%, 缺乏长远竞争理念。

五、推动江宁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 优化调整全区生态旅游发展布局

当前, 旅游业正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近郊以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建议江宁乡村旅游定位在环城游憩带, 以承载南京都市圈庞大的消费群体为主, 把江宁全域农村打造成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教育等功能的游憩活动空间。要从全局统筹谋划, 依托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发展格局, 制定江宁乡村旅游全域规划, 因地制宜优先发展不占耕地的休闲农业类型。比如, 利用农民住宅和宅基地兴办农家乐等。发展空间上, 引导休闲农业在荒山、荒坡、荒滩等土地上开发。土地使用上, 引导休闲农业在节约、集约上狠下功夫,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进一步论证生态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尽快形成片区、景点、村庄相互联动的整体效应和大旅游产业格局。

2. 大力提升生态旅游产业化水平

国外及先进地区生态休闲农业大致分政府推动模式、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市场自我运行模式三个阶段。江宁正处于第二阶段。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必须以市场为主体, 政府更多地是做好规范管理、培训提升、市场营销等监管服务工作。引导人才、资金、管理、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闲农业,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在规范管理上, 要明确标准和加强监管, 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在培训提升上, 要做好服务和指导, 以提高经营者市场意识和服务水平为重点,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市场营销上, 要利用媒体优势, 精心策划和包装特色旅游产品, 形成拉动效应, 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原则, 引导休闲农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努力使休闲农业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

3. 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江宁农村地区产业以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为主线, 其他产业相互叠加、互为支撑的综合产业业态。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和大地农业景观科普、观光等功能;深挖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范围和渠道;结合传统农业提高农事体验活动的参与性;新辟适宜不同人群的休闲、养生及游乐项目;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的农家餐饮风味;放大传统农事节庆活动内涵。通过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结合方式, 既抓好点上的创建, 又注重发挥点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线面工作的推进。鼓励不同产业间联合协作, 积极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 着力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生态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努力实现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4. 探索创新政府引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上一篇:母乳喂养护理下一篇: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