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制约

2024-06-03

休闲制约(精选3篇)

休闲制约 篇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休闲已成为国内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制约休闲发展的各种因素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对休闲制约的研究极具必要性。因此,对中国知网(CNKI)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的国内休闲制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分析。从国内休闲制约的研究状况(时间进程、研究者空间分布、研究机构及研究数量分布)、研究内容等方面分析了休闲制约在国内的发展态势,发现我国休闲制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象化制约因素和制约因素对研究对象的负影响。最后,提出关于理论构建、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人员三方面的休闲制约研究建议,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制约,国内,研究进展与启示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已呈现大众化趋势,国民休闲的大格局正在形成。然而在休闲产业红火发展的表象下,制约因素亦逐渐凸显。在国外对休闲制约研究步入成熟之际,国内休闲制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休闲制约是限制休闲偏好形成或阻碍人们参与、享受的因素。其研究路径是先根据经验,设定可能会制约某类休闲活动发生的因素,然后再对这些已设定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实际调查分析,得出实际制约休闲活动发生的因素,并发掘其深层的制约机制。对休闲制约的研究能更好的把握国内休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休闲制约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休闲产业的整合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1 国内休闲制约研究背景

我国对休闲的认识主要以旅游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后逐渐引渡到对休闲的本质研究。上世纪90年代对旅游行业的初期探索为国内休闲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1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成为中国休闲产业正式发展的积极信号。此后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明确指出:要从休闲时间、休闲环境、休闲设施、休闲产品、休闲公共服务与质量、政府与市场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的制约休闲发展的方面来提升国民休闲的质量与效用;2014年国务院31号文件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性为根本,提出立足环境、市场诚信及交通状况等阻碍休闲发展的关键点着手,将休闲的制约因素重新进行归类整理,为国内休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政策基础。相关法规意见促进了国内休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休闲制约的提升过程提供坚强后援。

2 国内休闲制约研究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休闲”、“休闲制约”、“休闲阻碍”、“休闲障碍”、“休闲”加“制约”、“休闲”加“阻碍”、“休闲”加“障碍”为关键词,在“篇名”条件下检索了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的相关文献,共发现133篇,剔除无关报刊与杂志后,剩余83篇,而同时期内的“休闲”主题研究达到32542篇,休闲制约研究仅占休闲研究总量的0.3%。

2.1 文献的基本情况

时间进程:

从时间上来看,休闲制约研究最初并不为学者所重视。国内涉及该内容的研究源于台湾。1988年曾谁芬的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生活目标与休闲参与之研究》,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休闲制约研究。正式研究始于2003年赵龙“大学生运动休闲阻碍因素的分析”,05年开始出现以休闲制约为主题的研究,此后相关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2013休闲制约的研究达到历年高峰,相关研究14篇,占总体研究的(共83篇)的16.9%。具体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我国休闲研究发展较早,到2011年时达到一个研究高峰期。而休闲制约研究直到2003年才出现第一篇文献,从2003年到2014年这十余年中,休闲制约研究有3个明显的波峰,分别是2003年(2篇),2008年(10篇)和2013年(14篇),发展趋势大致与休闲研究相似。值得注意的事,休闲研究的顶峰期2011年却是休闲制约研究的低谷期,二者呈现明显反差。另外,从整体研究数量来看,国内对休闲制约研究的关注仍旧不足,对休闲发展的消极因素的重视程度不足。

2.2 休闲制约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83篇相关文献内容的整理,国内休闲制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经本文研究整理。

由表1可知,目前我国休闲制约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休闲产业的制约和休闲群体的制约。休闲产业制约研究中涉及到休闲产业(3篇,占文献总量的3.6%)、休闲旅游(7篇,占文献总量的8.4%)、休闲体育(26篇,占文献总量的31.3%)、休闲经济(2篇,占文献总量的2.4%)、休闲农业(5篇,占文献总量的6.0%)、城市(5篇,占文献总量的6.0%);休闲群体制约研究中涉及到学生(12篇,占文献总量的14.5%)、女性(8篇,占文献总量的9.6%)、老年人(5篇,占文献总量的6.0%)、教师(2篇,占文献总量的2.4%)、男性(1篇,占文献总量的1.2%)、居民(1篇,占文献总量的1.2%);另外还有三篇研究综述,其中两篇以国外休闲制约研究现状为主。可以发现,休闲体育、休闲旅游、学生群体、女性群体四类视角为国内休闲制约研究的热门方向,文献数量较多;而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男性群体与居民四类视角文献数量较少,受关注程度较低。

2.2.1 休闲产业的制约

休闲体育。体育活动是休闲产业中民众参与最为直接与便利的板块。宏观层面上,研究者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消费水平、产品创新能力、投资配套水平、人才资源、场地数量、闲暇时间等是阻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微观层面上,研究者们以不同群体(学生、女性)、地域(浙江省、陕西省)、特殊体育活动(自行车运动)为切入点,调研了不同背景下的休闲体育发展制约状况,并就相应问题分析了解决途径。目前休闲体育制约研究已较为全面,但在基础理论的构建上仍有不足。

休闲旅游。旅游是休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研究者们主观认为假日客流的供需冲突、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滞后、品牌宣传落后、社会支持缺乏、国民收入水平等问题是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时间因素、交通因素与学习因素是主要制约因素,而经济因素的影响正逐渐下降。目前国内休闲旅游的制约研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而仅有的实证研究所探索的地域范围有限,缺少以全国为调研基础的研究。

城市休闲。董二为就韩国首尔的城市休闲制约与健康问题进行实证调研,发现金钱、时间等12项制约因素;而该研究者对中国六城市(北京市、上海市等)采用民族志法调研,发现8项制约因素。而有关武汉市、曲靖市、福州市三地的城市休闲制约研究则均采用定性方法,通过需求、供给、资源等多角度对阻碍当地休闲发展的要素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城市休闲的制约管理应主要由政府引导,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休闲农业。目前休闲农业的制约因素研究认为缺乏统筹规划、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是制约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四大问题,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未提出因地制宜的有效建议,未来应结合定量方法,改善结论的客观性与效用。

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研究认为休闲消费观念和休假制度、休闲经济,产业研究的理论系统化程度、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对实践的有效指导与规范等是制约我国休闲经济提升的重要因素。国内对这两个议题的制约研究极少,休闲经济制约的研究时间集中于2005与2006年,而休闲产业制约的研究也全为2010年之前,缺乏具有时效性与使用定量方法的实证性文献。

2.2.2 休闲群体的制约

学生群体。学生是休闲活动参与的重要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与定量的生活费。研究中使用定量方法的实证研究中多以戈比的三重制约理论为基础,而使用定性方法的逻辑分析研究则根据切入点的不同得出细化因素,如赵龙认为学校教育、个人内在、场地设施及家庭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而周星则认为心理、人际、性格、思想、消费、设施与组织问题才是制约发生的原因。另外,也有研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了实证对比,江宗岳的研究发现台北高中生由于在休闲活动中的新媒体运用得当且投入较多,因此整体休闲制约水平低于上海市高中生;乔光辉对比了中韩大学生的休闲制约差异,发现韩国学生因同伴问题而制约休闲参与的影响最大,而中国学生则因时间问题阻碍了休闲的参与。整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休闲制约研究全面而细致,但对其它学龄阶段群体的研究仍较少。

女性群体。该主题主要对城市中的职业女性休闲制约因素进行探索。多数实证调研量表受戈比三重制约理论的影响,总结出以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类似个人制约、人际间制约及结构制约的阻碍因素,这种结论也是多数采用统计学测量方法的研究所普遍使用的。仅有陈楠等的实证研究是基于戈比三重制约理论的归纳再创新,他认为认知制约、周边制约、自身制约及经济制约是阻碍都市女性休闲的主要因素,且认知制约对该群体参与休闲活动的满意度影响力最大。目前,关于女性休闲制约的研究主要以大城市、职业女性为主,缺乏对中小型城市仅有一篇和无职业女性(如家庭主妇、农民)的研究,空间与职业维度的普遍性、代表性较低。

老年群体。老年人群的休闲制约研究同样以大城市为主,研究者分别对南京市、长沙市、合肥市、开封市进行了实证调研。几篇文献均使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并得出制约因素。研究认为除传统的三重制约因素和年龄外,经济、社会、职业状况及场所是制约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的重要原因,该结论不乏与调查对象城市相关;而荣培君对中小城市———开封的探索发现居住状况和文化程度才是阻碍老年人参与休闲的主要因素,反映了不同城市规模与等级对同一群体研究带来的不同影响。

教师群体、男性及居民。研究这三类群体休闲制约因素的文献目前较少,均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的基本休闲状况进行统计,且问卷设计过程中以戈比三重制约理论为基础,故研究结论有较高相似度。值得注意的是厉新建关于男性休闲制约的研究,他认为研究者不能以主观意识去判断男性休闲制约比率一定低于女性,且男性休闲同样存在障碍,并非不值得关注;其次,男性休闲质量的提升不是以女性休闲质量为代价;而闲暇时间、设施场所及足够金钱是制约男性休闲的主要原因。

2.2.3 休闲制约相关综述

经整理共发现3篇综述,分别是2006年、2012年与2014年,其中两篇是对国外休闲制约研究进行综述,一篇是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王玮等的综述详细叙述了休闲制约理论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Crawford&Godbey的休闲制约三重因素理论,并简单与国内旅游决策行为及感知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2006年国内休闲制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较少);另外两篇综述作者相同,前后仅相隔2年,且都是以国外三大休闲期刊为文献数据检索来源,对国外休闲制约发展状况按照制约模型、影响因素、休闲主体三大内容进行了探索。2014年的文献增加了户外游憩板块的制约分析,并将更多数据陈述用图表代替,更为直观。但是,在总结对国内的研究启示时,仅从宏观层面分析未来休闲学及产业的理论机制构建和动向,并未以国内休闲制约研究的现状与内容为基础,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这也正是本文撰写的初衷。

3 评价与启示

3.1 评价

国内休闲制约研究已有12年历史,虽与国外20多年的研究历程相比较短,且文献总体数量较少,但在研究的内容、方法、对象上已经形成一种全面高质的状态。对休闲制约研究内容的深入既是助力我国休闲理论的建设,还是实现全民参与休闲的一种过程。

(1)休闲制约因素的探索与运用上,国内研究多以Godbey的三重制约因素为主要模型,根据83篇文献对休闲制约因素的归纳总结,共有29篇文献直接将个人制约、人际间制约及结构性制约三个因素作为研究结论,占文献总量的35.0%。而其它制约因素的总结过程则是以“三重制约因素→量表建模或案例分析→多重制约因素”来实现新因素的归纳,但一些因素的内容过于宽泛,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等;一些则以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性为因素(笔者认为这仅是对数据的陈述,缺乏根源性的追溯),如年龄、收入、学历等。整体而言,对因素间逻辑关系、因素产生的根源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极为缺乏。

(2)目前,我国休闲制约主题与主体的研究较为全面,覆盖了诸如体育、经济、旅游、城市、农业等重点主题和职业女性、大学生、老年人等主要休闲主体。主题研究符合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轨迹,而对休闲主体的研究却稍显单薄。国外休闲主体制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青少年、残障人士、不同种族及老年人五类上,而国内文献仅能勉强分为六类(男性、教师、居民文献数量极少)。相比较而言,国内在残障人士、不同种族上的研究还未出现,研究者的群体选取视角仍有待拓展。

3.2 启示

由于休闲制约研究能为休闲产业发展中的阻碍性问题提供对策,所以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将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黄金”关注区。未来国内休闲制约的研究应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改进:(1)理论构建。在制约因素的具象化上应对广义的普遍性制约因素和狭义的特定对象制约因素在现有成果上进行规范统一,达到标准化和模块化。而在休闲阻碍类型的划分上,应注意把握不同背景下的主次因子关系,做到符合中国国情。(2)研究方法与内容。推崇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我国休闲学科的建设积累更多实效性数据。同时增加对消极制约因素的关注,提升决策的可靠性。(3)关注更多休闲主体。休闲制约研究的一个本质是促进休闲参与主体的便捷性,改善更多的阻碍因素与消极因素,实现良好的休闲体验。目前国内休闲主体研究的对象群体仍较少,应将视野投入到更多群体中,让休闲制约研究更为全面。

休闲制约 篇2

1、女性休闲体育的价值体现

1.1、有助于促进女性的身体健康

少女在校内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 可以促进其身体及骨骼的正常发育, 提高和完善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 为终生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同时, 增强其终身体育的意识。青年妇女通过健美操、瑜伽等, 可以缓解疲劳, 增进健康, 同时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老年妇女通过一些简单小运动量的休闲体育活动, 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增强抵抗力, 抵御各种疾病, 延年益寿。

1.2、有助于促进女性的心理健康

一是促进个性的发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的特点, 能够给女性提供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平台。女性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地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能够结交伙伴, 充分地协调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 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及团结合作的品质和态度。

二是缓解心理压力。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 竞争力大, 使得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跟传统女性比, 现代女性不仅要“主内”, 更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因此, 女性休闲体育活动对缓解现代女性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最理想的缓解心理压力负荷的方式之一。

1.3、有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适应能力

女性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 往往不是一个人独自行动, 而是结伴而行, 或者是参与到一个群体中去。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活动, 还有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休闲体育, 对提高女性的交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有积极的影响。

1.4、有助于女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长期、有规律地进行适合于自身条件的休闲体育活动, 能帮助女性逐渐增强其体育锻炼意识、端正体育锻炼动机, 并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有规律、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 有助于女性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2、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制约因素分析

2.1、主观因素

(1) 休闲体育动机。

一是缺乏体育动机。体育动机缺乏尤其是在年轻女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很多人认为自己年轻, 身体好, 不需要增强健康;也不需要通过休闲体育来放松和娱乐休闲, 更加不会认识到参加休闲体育带给人们的其它功能。二是体育动机单一。人们对休闲体育的功能认识不全面, 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强身健体上, 特别是中老年女性, 因此其参与的动机也很单一。

(2) 女性性格特征。

我国女性性格特征较传统保守, 当社会不赞许某项运动, 或者是周围的人不赞同女性参与某项运动时, 女性则会表现出“不感兴趣”;部分女性因为敏感、害羞和对自身身体形态的忧虑, 使他们无法鼓足勇气去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再者, 女性常常会因缺乏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而害怕出丑, 因此避免从事该项运动。

(3) 性别角色。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 女性应该是安静的、淑女的, 而不应该像男性一样参加高难度、刺激、危险、富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社会观念的灌输以及家人朋友的反对, 扭曲了女性休闲体育的价值, 也遏制了女性参加休闲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 女性尤其是已婚妇女, 要以家庭、丈夫、子女为中心, 除了在外工作, 其余的闲暇时间就必须陪伴丈夫、子女, 操持家务劳动。因此, 尽管她们明白休闲体育的价值, 有一定的休闲体育意识, 也只会鼓动或陪伴家人去参与, 而甚少会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加休闲体育。

(4) 健身知识和技能的缺乏。

李相如、刘转霞在对中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态度与行为特征的调查数据指出, 对于影响其休闲体育态度的因素, 有86.2%的女性都选择了学校体育教育, 多数女性选择的健身项目基本还是跑步。这里调查的职业女性, 尚且是受过高等学府的体育教育, 但多数人只会跑步, 缺乏其它项目的技能。而对于多数乡镇、农村、以及未受过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女性来讲, 她们的健身知识和运动能力更加缺乏, 更加成为她们参与休闲体育的障碍。可见, 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女性自身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 直接影响着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

(5) 不同生理时期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相关知识的缺乏。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认为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应减少活动。因此多数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 会因为身体形态的变化、生理周期的影响、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家人的限制, 使其产生生理或心理惰性, 逐渐改变锻炼习惯, 减少甚至远离休闲体育锻炼。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医学研究证实, 不同时期采用适宜自身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进行休闲体育运动对其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2.2、客观因素

(1) 家庭。

由于受传统观念上的性别歧视, 多数女性被看作是家庭的“多角色”, 她们不仅要承担日常家务劳动、还有教养孩子、侍奉老人。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负担, 导致女性压力增大, 余暇时间减少。王俊在研究山东省城市女性休闲体育现状时分析得出, 山东省城市女性休闲活动限制因素中, 缺乏家庭支持的占据第五位, 总计21.6%。在我国多数女性本就缺乏余暇时间的情况下, 同时缺乏了家庭的支持, 时间久了便会慢慢缺乏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 降低了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度。

(2) 时间。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是由女性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 比男性多2.7小时。可见, 受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男主外, 女主内”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日常家务劳动占用了女性闲暇时间的一大半。同时, 现代女性除了“主内”, 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了“主外”。她们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外, 还要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而言, 相比传统的全职家庭主妇, 现代女性的闲暇时间更少了。“主内”和“主外”的双重负担, 减少了我国女性的休闲时间, 成为制约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职业、受教育程度。

蔡志霞在《陕西城市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现状调查》中的数据指出, 不同职业的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比例:离、退休人员最高占35.2%; 其次是公务员28.4%; 企业管理人员11.3%; 私营人员9.8%;工人和学生分别是4.8%和5.0%。除了离、退休人员的空闲时间最多以外, 其它职业中, 女性休闲体育的参与度与其所从事职业在社会地位的层次是呈正相关的关系。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人群, 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比例相比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也更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是职业相对较好的人, 其工作时间较短, 空闲时间多;二是受教育程度较高者, 其对休闲体育的价值认识较深, 参与的积极性则较高;三是经济基础较好, 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人们有富足的物质基础用于休闲体育的消费。

(4) 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女性休闲体育的参与和选择。对于经济水平很低的女性而言, 她们的生活质量只能达到温饱, 甚至是达不到温饱状态, 那么她们的生活重心必然是为了吃饱穿暖而拼命地工作, 只要有空闲时间都会用来做多份工作, 几乎不会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对于经济水平中等的女性来说, 其物质生活有保障, 有稳定、较高收入的工作, 也有一定的空闲时间, 因此部分女性会参与一些低消费、简单的活动方式, 例如在公园、广场、免费的体育场馆跑步、跳广场舞、练太极拳等。这些活动形式都比较随意, 缺乏锻炼计划、休闲体育活动指导、科学的活动方式等。而经济水平非常高的女性, 她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基础来进行休闲体育。她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可以选择在高档体育俱乐部进行、可以请教练进行指导、还有相应的锻炼计划。因此, 她们的活动方式具有选择性、多样性、科学性、持久性等特点。

(5) 体育场地设施。

陈爱霞等人在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城市女性体育休闲限制因素时, 调查结果显示30.6%认为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活动需要。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了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仍然不足, 无法满足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需要, 从而限制了女性休闲体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大多数女性在参与休闲体育时, 都偏向于选择锻炼方法简单、经济实惠、不需太多资金投入的活动方式, 因此, 她们并不需要高档高消费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6) 组织形式。

女性在生活中喜欢结伴而行。同样, 在参与休闲体育时, 也喜欢与家人或者是朋友一起, 而不太愿意单独行动。因为有家人朋友的陪伴, 她们会积极、热情并且持久地参与休闲体育。另外, 对于一些职业女性而言, 她们休闲体育参与热情高涨时, 若单位对其参加活动不予支持、不予组织, 也会极大地影响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无论是来源于家庭、工作还是社会的组织形式, 都制约着女性休闲体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促进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对策

3.1、针对主观因素 , 要加强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社会观念和个人意识

女性必须加强自我观念的更新和性别角色的转变, 敢于争取自己参与休闲体育的权利, 追求更多的体育价值;参加多种休闲活动项目, 培养休闲体育兴趣, 树立终身体育健身观, 使自己能够在家庭与工作和谐的状态下, 热情的参与休闲体育。

3.2、针对客观因素

相关部门要加大女性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 例如宣传女性休闲体育的价值, 适合于女性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 科学、正确的参与休闲体育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一方面, 改变人们受传统社会观念影响所形成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 使女性休闲体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 帮助女性提高体育运动技能, 提高其参与休闲体育的质量。

此外, 应科学安排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他们可以根据女性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合理、科学的安排不同特点的女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体育运动。同时帮助女性学习运动技能、制定运动处方等, 使其合理的、科学的、快乐的健身。

参考文献

[1]王俊.山东省城市女性休闲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 2010, 4.

[2]李相如.中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态度与行为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0.

[3]蔡志霞.陕西城市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现状调查[J].商洛学院学报, 2010, 12.

休闲制约 篇3

关键词:休闲体育,城市

1 建设和发展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

(1)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结构失衡

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场地设施上以及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培训与指导上, 我国在建设场地设施上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这部分的设施仍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需要。另外, 大部分指导服务活动都集中在需要付费的场所上, 一般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较多地集中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 而在这些场所从事活动指导服务仅占很小的比例, 这与广大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指导服务的需求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因此, 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存在结构的不平衡, 是影响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2)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份额分配的不均等性

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东西与南北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休闲体育的开展存在条件成熟与否之分, 部分地区还不具备开展休闲体育的条件, 部分社区居民还难以享受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休闲体育的市场化, 使得部分休闲体育服务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居民不能享有同等质量和数量的服务。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速度、居民的休闲体育意识以及当地政府的重视力度, 都是致使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份额分配的不均的重要因素。

(3)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制度性缺失

国仍存在重竞技体育, 轻群众体育的倾向, 这种局面还有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政策与制度上难免过多的对竞技体育倾斜, 相对而言, 政府对群众体育特别是休闲体育的重视不足, 政策上与制度上对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应难以保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是阻碍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重要方面。

(4) 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亟待开发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他们的休闲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愿意花钱进入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居民较少, "花钱买健康"还未在居民的行为上形成一致。从运动场所来看, 居民主要是到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到收费的体育场馆及俱乐部活动的居民相对较少。另外, 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 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其利用率也不高。教育系统对体育设施的大量占有, 使得场地设施的供求关系矛盾更加突出, 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 大大影响了社区居民日常健身娱乐活动, 因此, 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制约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首要因素, 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建设亟待开发。

(5) 休闲体育组织与指导服务的数量尚需进一步加强

组织机构和它所指导的服务数量依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使之大大提升。体育休闲是公共服务组织的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可以作为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时应用的设施和场地等服务。其中指导服务、开展活动服务以及科普宣传服务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在当前社会的诉求不是十分普遍, 但是人们对体育休闲组织机构的协调和引导作用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当今社会, 社区居民骨干和离退休人员主要担当了社区锻炼的功能服务, 其次担当这项功能的是具有指导员资格的人员及教师。所以, 体育休闲锻炼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应该广泛提高, 因为它制约着我国城市社区内部体育休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发展方向, 并且亟待进一步加强。

2 建设和完善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的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丰富的高质量的休闲体育公共服务, 首先, 应以政府为主导, 加快职能转变, 以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休闲体育服务质量高低、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 不断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其次, 构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原则上要注重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以主管部门为主导, 以社会参与为主体。第三, 要注重社区休闲体育环境与条件的规划, 加强休闲体育策划, 培育和发展特色休闲体育品牌, 全面提高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最后, 要加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在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协作。最后,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应缩小城乡差距, 除实质性服务外还应提供有政策性服务和信息性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2.

[2]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7.2.

【休闲制约】推荐阅读:

制约作用05-16

资源制约05-24

行业制约05-26

制约方法06-25

社会制约06-29

制度制约07-25

制约理论07-25

制约效应07-30

制约生产08-01

优势、制约08-14

上一篇:中央控制系统论文下一篇:作文自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