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制约(精选5篇)
行业制约 篇1
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势带动下, 各地农机保有量稳步增长, 推动了农机维修工作的发展。但是, 从多年来的管理实践来看, 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缓慢, 无论从数量、速度还是质量都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上讲, 影响和制约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有限。推进农机维修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既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 更是促进城镇化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动一项事业发展首要问题是顶层设计。只有做到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领导重视程度, 支持力度大, 下级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去年9月份, 农业部出台了《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意见》, 提出了“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供应‘三大市场’, 发展农机中介、农机租赁‘两大服务’”的基本思路, 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发展路径, 但是怎样引导发展农机维修市场、如何构建农机维修市场、怎样加快推进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等, 都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和措施, 以引导农机维修业尽快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山西全省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的维修网点有2654个, 其中农民合作经营的网点不足15%, 个体经营的网点占85%以上, 这些网点多数经营规模不大, 维修设备不全, 服务能力不高。尽管这几年山西省利用省煤炭发展基金, 每年投入600多万元支持农机维修网点改建、扩建和规范化建设, 但杯水车薪, 加之市县缺乏投入, 目前为止, 能够真正做到有经营头脑、有发展潜力和服务能力的维修网点不足20%。主要原因是, 这些维修业主大多是老农机手转行, 凭借维修经验, 购买了一些常用的维修设备, 临时租借了几间简陋房屋或空地, 雇佣了几个维修学徒工就设摊经营, “凭手艺养家糊口”现象比较突出。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对于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安全生产、重视环境保护、搞好配件供应、提升服务能力等都没有长远规划, 迫切需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 带动农民增加投入, 以促进农机维修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行政监管力量薄弱。2006年《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颁布后, 为切实加大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力度, 山西省从2009年年初开始, 省市两级相继成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专门工作机构, 主要负责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和农机维修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但是, 从目前全省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来看, 有些市受机构和人员编制数量限制, 工作上还需要兼顾农机补贴、农机化生产或农产品加工等业务。县一级问题更突出, 只有极少数县能够单独设立机构,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大多数县受编制限制, 只能1人兼顾多项业务, 还有个别县多年不进新人, 任务来了, 只能一起上阵。因此, 要解决农机维修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 需要从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农机维修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切实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与关注, 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上真正落实到位。
四是制度与标准体系不健全。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提出要健全农机维修质量标准体系, 但至今还没有出台完整的农机维修质量标准体系。在农机维修质量监管过程中, 如果参照生产厂家出具的主要技术参数, 显然不够合理, 如果采用农机维修工提供的经验数据, 不仅缺乏说服力, 而且缺乏公正性, 由于维修质量标准体系不明确、不统一, 基层农机部门无法对农机维修市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发生维修质量纠纷后, 没有普遍认可的裁量标准。
五是执法手段欠缺。2006年5月10日, 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布了《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同年7月26日,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实施工作的通知》, 《通知》中的9个附件分别明确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式样、审批程序及相关的 执法文书 式样和内容, 为基层农机部门具体办理农机维修经营行政许可事项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办法和流程。但是, 在工作实践中, 对于违法的维修经营者和农机配 件销售者 施以处罚时, 却没有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特别是今年国务院在下放和改革审批事项过程中, 农机维修经营行政许可审批由过去的“先证后照”变成了“先照后证”, 使农机部门由过去的“重审批轻监管”变成了既要重事前审批更要事后重监管, 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 规范农机执法行为越来越迫切。
针对农机维修行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为积极引导和加快培育运行高效、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农机维修市场, 鼓励和引导农机维修业持续健康发展, 逐步建立农业机械化维修服务保障体系, 切实履行农机部门对农机维修行业的行政监管职能,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机维修行业, 予以政策扶持。制定农机维修行业发展规划, 设立农机维修业发展专项建设资金, 鼓励和带动地方各级政府增加农机维修业发展投入, 支持农机维修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逐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有效的维修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二要完善农机维修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体系, 对于非通用类的机械, 可根据当地推广的机械制定相应的维修质量标准, 为基层农机部门加强维修质量监管提供法律依据。现施行《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 对综合维修点的等级划分不够, 需要在《开业技术条件》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对农机维修点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
三要进一步细化农机维修行政执法实施细则, 丰富和完善农机维修执法手段。借鉴交通违章处理的方式方法, 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农机维修管理条款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 规范和统一农机维修经营行政许可审批、维修市场和维修质量监督管理、对维修经营者违法行为处罚等行政执法过程中, 实施的程序、内容、方法以及使用的执法文书式样、内容、罚没款项的缴付方式等, 进一步增强农机维修管理行政执法的可操作性, 丰富农机维修执法的方法与手段, 切实解决基层农机部门在实施农机维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有法规落实不了, 有规定执行不了、有责任履行不了”的问题。
四要建立农机维修管理和实用人才技能培训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机遇, 在农业部实施的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机维修管理和实用人才职业技能培训, 并明确由农机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支持各地加大农机维修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行业制约 篇2
日期:08-07-17来源:太平洋汽车网作者:阅读:502 次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罗磊剖析了当前我国汽车销售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问题
一、品牌授权合同不规范,存在强权条款
在我国汽车销售行业中,目前实行的授权合同中有很多强权条款,主要体现在厂家对经销商的商务政策中有过多的限制性条款:
一、厂家往往规定由经销商承担广告宣传费用,以此来分摊自己的成本,却加重了经销商的负担。
二、厂家编制过高甚至无法完成的计划,向经销商强行分解,造成经销商库存严重积压。
三、厂家对旗下的经销商实行严格的区域限制,不允许跨地区售车或购车,剥夺了消费者的消费自由。
四、单一的零部件供应策略,剥夺了经销商自由采购的意愿。
要剔除授权合同中的强权条款,国家政策应制定授权合同示范文本,并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新的授权合同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体现权利义务对等;
二、明确授权合同期限;
三、合同期内不得中止授权,否则要赔偿经济损失;
四、授权合同以中国法律为基准,适合我国国情;
五、体现授权合同的唯一性原则;
六、建立授权合同执行监督机制;
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供应商对经销商的强制性政策。
问题
二、单一的模式、过高的建店标准加重经销商的负担
近年来,我国汽车销售行业中以4S为主的销售模式发展单一化,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4S店越建越大,越建越奢侈,造成资源浪费,加剧了环境污染。
二是厂家往往向经销商收取过高的建店保证金,并指定建店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加重了经销商的成本负担。
三是厂家强压给经销商的“铺底库存”多为“过季产品”,造成经销商手中的库存越来越多,容易导致滞销。
对于以上问题,罗磊提出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4S店建设标准。基于我国各地区经济
发展不均衡的特点,根据当地的经济标准建设不同规模的4S店,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好。问题
三、营销网络盲目扩张,易造成恶性竞争
部分品牌在部分城市的4S店数量
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 一汽丰田
北京38382722
上海954711
广州51459
深圳6997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汽车企业的4S店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销售网点分布不均匀,这样容易造成同品牌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对此,应由经销网络备案工作发挥各级汽车流通行业组织的作用。是否新增网点,应由经销商和厂家实地考察后共同来决定。
问题
四、部分厂家的分网策略同样会引发恶性竞争
近两年,当合资企业纷纷开始并网销售的时候,某些自主品牌企业却正好相反,不约而同地实施着分网销售的策略,拼命扩张建店。当前,奇瑞、吉利、比亚迪、江淮、东南、一汽轿车等企业的分网销售虽然是扩充网络的另一手段,但4S店越来越多,后果同样会引起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完善品牌销售政策,引导企业科学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理搭建并充分利用营销网络,确立供应商与经销商之间合作共赢的关系。
问题
五、零部件、汽车装饰、汽车金融等方面的强权策略待改善
汽车后市场的问题跟4S店的问题类似,同样厂家对经销商的授权存在着强权条款,如指定采购渠道、强行压库、搭配销售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应完善相关政策,明令禁止供应商以下行为,违反者予以惩处:
一、向经销商收取建店保证金;
二、指定建店施工单位、用材、装饰材料、办公设施、维修通用设备;
三、向经销商强行配送“过季产品”;
四、不顾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强压库存;
五、强行搭配产品;
六、指定广告投放数量、投放媒体与版面;
七、强行向经销商滩派汽车美容用品及设定销售额度;
八、指定汽车金融机构;
九、延缓支付经销商应得返利。
同时还应规定经销商积压零部件,供应商应提供回购服务。
对于经销商库存问题,由经销商自行设定,供应商向经销商提供指导,规定经销商库存最多不得超过其上平均月销售额的150%。
规定供应商有关商务政策,如建店支持、广告费、奖励政策等,应公开透明,取消模糊返利,在每年初供销双方签订合同时一并写清,以利于市场平等竞争。
规定汽车供应商取消汽车交易区域限制,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消费者异地购买汽车的权利。
问题
六、退出机制缺失,给消费者造成损失
前几年奥克斯汽车退出市场,一走了之,售后服务无人负责,造成车主集体应诉;今年南京菲亚特又重演退市事件,与全国100多家经销商解约。
对于退出汽车市场的厂家和经销商,国家应完善品牌销售政策,建立完备的退出机制:
一、普通经销商退出,按照授权合同予以补偿;
二、厂家、总经销商退出,设立强制性条款,除按授权经营合同向经销商支付违约金以外,还应向国家相关机构支付维护消费者10年售后服务应花费的费用。
无论是内资企业、合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由国家执法机构向其投资关联企业按照股份比例追缴相应的款项。
问题
七、跨国公司高度掌控进口车流通环节,消费者没有得到实惠
车型宝马 X5 3.0I英菲尼迪 FX35
到岸价$58,042$35,440
综合税率1.66191.7206
汇率6.96.9
完税价格¥665,574¥426,846
批发价¥832,350¥624,000
零售价¥895,000¥678,000
国际市场批发价¥291407-¥345966¥241362-¥250843
国际市场零售价¥316710-¥376050¥262545-¥272895
如上面的表中所例的进口车流通价格,外资总经销商通过定价可以直接在中国市场获得高额稳定的利润,而广大消费者却没有享受到关税大幅度下调、人民币升值、市场开放、竞争升级带来的好处。
由于跨国公司和外资进口车总经销商之间存在关联交易,直接干预经销商日常管理,向中国的汽车销售网络全面渗透,原来的内资进口汽车品牌总经销商面临降级和下岗。
对此,国家政策应细化总经销商准入条件及备案流程,制定总经销商设立标准,主要包括注册资金、网络规模、功能、设施、人员、经验、经营记录等各项指标,并由汽车流通行业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另外,还应建立进口汽车价格监测信息平台,以维护国内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问题八、二级经销商与汽车有形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直以来,汽车销售以4S模式占主导,二级经销商不被厂家认可,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压。由于没有厂家授权的合法地位,造成二级经销商鱼龙混杂,竞相压价,从而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
对此,国家应该完善品牌销售政策,鼓励多业态并存的多元化经营理念,具体为:
一、从政策层面鼓励多品牌集中经营;
二、补充对二级汽车经销商的授权规定;
三、倡导发展多种汽车营销方式;
四、鼓励汽车维修保养服务多元化;
五、鼓励汽车零配件供应多元化;
行业制约 篇3
关键词:ERP,纺织行业,管理
纺织产业作为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占据了绍兴经济的“半壁江山”。全市有大小纺织企业6.3万余家, 从业人员约66万人, 截至2010年年底完成销售收入约2785.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 (含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企业2060家, 从业人员42.24万人, 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5.4%和50.4%, 全市规模以上大纺织企业完成销售收入约为2238.4亿元。
如此之大的行业规模, 但在管理方式上绍兴绝大多数纺织企业仍然延续着相对陈旧的管理模式, 在诸多环节上仍然人工管理的方式, 对于作业过程复杂、繁琐, 每天处理着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 管理着大量的客户标识、款式的纺织产业, 这种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与此种情况呈鲜明对比的是, 一些纺织产业发达国家的纺织企业多已采用了ERP系统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以适应高速运转的市场需求。
一、纺织行业实施ERP系统的意义
所谓ERP是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的简称。ERP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 采用系统管理的理念, 为企业管理层和相关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管理平台。它是继MRP (物料需求计划) 发展而来的具有集成化管理功能的新型管理平台。ERP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整合为一个由财务链和供应链相结合的系统, 并以财务活动为中心, 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组合, 把几个相互关联的业务模块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企业的内外管理一体化,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
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对纺织产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我国纺织企业, 特别是绍兴地区的中小纺织企业所固有的产品流转周期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仓储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尤为突出, 我国的纺织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重组业务流程, 在资金管理、销售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 构建更有效率的管理模式, 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ERP的实施恰恰满足了企业的这种要求。ERP的实施可以将经营各方如客户、供应商、分销渠道、制造商和企业财务、仓储等部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纳入统一管理系统, 从而使企业的供、产、销等方面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相应资源和信息进行生产经营,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由于ERP系统中主要包括了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 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控制功能已完全融入到整个ERP系统中, 相应的管理和决策功能都可以在系统中进行处理, 从而使企业的管理结构有“高耸式”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结构,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笔者对绍兴地区一家成功实施ERP管理的纺织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发现实施ERP系统以后, 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公司产品开发周期由ERP应用前的30天降低至15天, 市场反馈周期由7天降低到3天, 色织布生产周期由60天减少到25天, 染色一次命中率由56%提高到98%, 准时交货率提高到98%, 用户满意程度提高到98%, 而库存降低了30%, A级布率由94%提高到97.5%。由此可见ERP的实施对于纺织业提升管理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制约纺织行业实施ERP的因素
纺织产业对信息的高效利用和管理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显得越来越迫切, 这已在业界达成了共识, 但在绍兴地区尝试引进ERP系统进行管理的纺织企业却不是很多, 能成功利用ERP系统进行管理的纺织企业更是寥寥。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 企业缺乏对ERP应有的认知
部分纺织企业之所以并未将ERP应用于企业管理, 主要是缺乏对ERP的整体认知感, 对ERP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不甚了解, 对于实施ERP后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心存疑虑, 加之一个完善的ERP系统的价格价格不菲, 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包括相当数额的咨询费用, 对于资金链较为紧张的纺织行业无疑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 这导致了一些企业迟迟未能开展ERP的实施。
其次由于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未能认识到ERP项目的部署通常是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可能影响到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和每一项业务, 仅将ERP的实施工作交予企业信息部门完成, 而企业信息部门又由于权利受限或得不到相应部门支持, 导致ERP的实施半途而废或是匆匆收场, 未能显现ERP应有的功效, 使得企业管理者不再热衷实施ERP管理。
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制约绍兴纺织行业实施ERP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编号:125J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 企业业务与ERP流程差异短时难以解决
纺织企业引进ERP的根本原因是它可以通过改进作业方法或流程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那么在ERP实施过程中必然要优化工作流程, 去除无效和多余的工作环节, 进而确保企业有一个规范、科学的业务流程, 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了达到更高层次经营管理能力的系统架构和平台, 实现扁平化管理。而目前的纺织行业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管理也多是粗放管理, 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在短时间内进行优化难度较大, 若强行进行调整, 势必会影响企业生产;若不按照ERP流程进行调整, 则项目实施难度很大, 又达不到预期效果, 这使得企业陷入两难的境界, 导致部分企业持徘徊和观望态度。
(三) 企业业务数据混乱, 导致ERP在准备实施阶段受阻
由于ERP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企业有科学、规范、细致、严格的管理基础, 要求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但是目前多数纺织企业的管理是分部门进行的, 各个部门自成体系, 部门之间的信息不一致, 共享性较差, 如客户数据在销售部和财务部不一致, 销售和分销的业务数据不一致, 造成了由于大量数据偏差而影响其准确性, 进而使管理效率下降, 达不到企业预期效果。数据混乱也使得一些想要实施ERP的企业望而却步。
(四) 缺乏行业性的ERP系统, 企业选型无从下手
目前ERP厂商较多, 但多是一些通用型的ERP, 如欧美日等国外系统的ERP (如SAP、Oracle、glovia等) 和国产系统的ERP (如用友、金蝶等) , 但形成纺织行业特点 (如服装、化纤、棉纺) 的行业版本较少。这就导致纺织企业很难从众多品牌中选择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ERP系统。而一些软件供应商为了抢占市场、追求利润, 不考虑其产品与企业的契合程度, 夸大软件功能, 过度推销;过分满足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而实施时却困难重重。这都会使企业在进行选型时无从下手, 导致企业ERP实施受阻。
(五) 咨询管理公司水平有限, ERP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由于现阶段咨询公司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 一些咨询公司的咨询人员理论知识缺乏, 实践经验不足, 导致他们在ER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尽可能的回避管理上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 导致ERP系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另外, 由于一些咨询公司的声誉不佳, 签订合同后, 便急于完成项目咨询, 随意缩小项目服务范围, 提别是有关企业流程优化和重组的方面, 这也导致的ERP实施效果的减弱。
(六) 企业ERP技术人员匮乏
与其他的制造行业一样, 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对纺织行业、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都比较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而事实上, 纺织企业中这种复合型的人才却寥寥无几, 由于实施人员的缺失势必制约了企业实施ERP的效果。而靠短期培训将ERP的管理理念以及构架、逻辑、操作流程等相对繁多的知识教授给员工, 员工也很难将其应用于实践, 这也是导致了企业暂缓实施ERP的一个原因。
三、纺织行业ERP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 企业各层面应提高对ERP的认识
ERP项目的实施范围横跨企业的每一个部门,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各个部门的资源, 这首先需要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 从实施的各个环节予以支持;其次企业领导者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 以清晰的表述告知员工实施ERP的意义、要求、实施流程等信息, 坚定信心, 在组织中营造为实现战略而共同前进的氛围;再次各部门要对ERP的实施加以重视, 要认识到ERP项目不仅仅是IT部门的项目, 它应当是企业级项目, ERP项目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
(二) 要长远规划, 分阶段实施, 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
ERP系统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企业在进行ERP投资前期,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各个阶段与过程中信息化产品的选择与相互间的关系, 以避免今后企业内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越来越繁杂, 而相互间的集成、接口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 制定ERP中远期实施计划, 明确ERP项目的实施目标和实施范围。即明确ERP中远期需涵盖和优化的业务流程范围, 并对需优化的业务流程目标进行量化, 以便可以随时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由于各种资源的限制, ERP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环节全面铺开, 也不可能展现ERP系统的所有功能。因此, 企业应从实际出发, 改善那些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业务环节, 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于业务环节的功能需求, 企业应首先优化关键增值点, 以便既能控制成本和项目实施时间, 又能看到企业效益的提高, 这样才能使项目在后期顺利实施。
(三) 做好立项选型工作, 选择适合软件供应商和管理咨询公司
对于纺织行业来说, 科学的立项分析和选型工作是ERP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立项分析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是否具备实施ERP的条件, 如果具备实施条件, 企业则应选择与企业业务流程尽可能匹配的ERP系统。因为在纺织业中各企业对ERP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以及对业务流程的要求会各有侧重, 而ERP供应商的产品在功能、适应行业、涵盖的业务流程是否包含相应软件的数据接口以及产品的可扩展性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在综合了ERP供应商产品各模块功能、厂商信用情况、产品费用及实施方案和实施人员能力的基础上, 决定适合本企业的ERP系统。
对于管理咨询公司的价值在于帮助客户选择软件, 比较软件费用和效果协助企业进行流程重组, 帮助企业加强管理, 在ERP实施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ERP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与咨询公司沟通, 以便能使企业的流程再造与ERP系统相一致, 最大程度的发挥ERP的作用。
(四) 做好必要的数据准备
业界对ERP系统有着这样的描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ERP系统成功实施的前提。ERP系统要想顺利运行, 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一致性是ERP系统顺利实施的基础。在ERP实施阶段, 负责人要明确各部门应负责的数据资料, 并明确该数据资料的操作人员, 确保数据资料的准确无误和及时更新, 以免由于数据的错误或滞后影响了整个ERP系统的有效运行。
另外ERP系统的实施负责人要和咨询顾问公司沟通协调, 对数据的录入进度做出合理规划, 使资料转换工作按规划执行。
(五) 加强ERP实施队伍建设,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中小企业实施ERP系统, 除依托软件供应商和咨询公司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参与设计与开发实施外, 企业也应组建一
浅议企业财务稽查
◎文/陈亚香
摘要: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竞争的不断加剧, 使得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日益增多,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充分重视其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财务稽查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本文从阐述企业财务稽查的涵义与目标入手, 详细分析了企业财务稽查的内容与工作方法, 而后剖析了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强化企业财务稽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务稽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稽查的涵义与目标
(一) 财务稽查工作的涵义
财务稽查工作构成了企业财务控制的主要环节, 具体指的是由企业财务部门内部主体所实施的监督控制活动。加强财务稽查工作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 它有利于切实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 控制财务与经营风险, 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性, 同时也使企业能够满足企业内外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 财务稽查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 财务稽查是企业内部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自我规范与自我监督机制, 构成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与监督的首要屏障;第二, 财务稽查工作的顺利展开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要坚定立场, 本着对企业财务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规避财务风险, 满足内外部财务检查与监督工作有关要求;第三,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环节, 财务稽查工作的高效展开满足了保障企业财务安全的基本需求。
(二) 财务稽查工作的目标
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与控制的重要手段, 财务稽查中的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在线稽查等方面, 都体现了企业财务工作管理工作中的事后与过程监督。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会计核算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共同监控是财务稽查工作的最终目标。财务稽查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备合法真实性与效益性。只有对企业经管活动实施了有效监控, 才能切实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及资金流动的顺畅性。通过财务稽查, 企业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及
支ERP实施管理队伍, 这支队伍应由网络与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和系统二次开发的信息技术人员和各部门的操作人员共同组成, 主要负责ERP系统的二次开发过程和日常运行于维护工作。
同时在ERP实施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ERP知识培训。首先通过培训可以使ERP的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逐步确立ERP管理工作模式, 其次又可以规范企业人员的行为方式, 再次可以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了解ERP管理的意义及由此造成的工作变化, 明确ERP实施后工作开展的方式。培训对不同层面的员工应各有侧重, 使被培训者能尽快熟悉准确性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这对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及经营管理综合绩效而言意义重大。
二、企业财务稽查内容及工作方法
(一) 财务稽查内容
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法》中有关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具体规定来开展财务稽查工作。对企业会计报表、凭证、账簿、财务报告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财务检查, 稽查企业财经法规及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稽查对象主要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般而言, 企业财务稽查工作范围主要涵盖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检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真实完整性检查、企业财务管理遵循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企业会计规章制度情况的检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检查等。
具体来说, 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开展财务稽查工作:一是稽查会计核算情况。对企业财务报告、会计账簿等财会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进行稽查, 检查其是否符合企业统一制定的有关要求与标准;二是稽查企业资金管理情况。查看企业的债权债务、银行账户、资金收支及授信业务管理等情况是否符合企业统一规范, 尤其要检查有关大额资金收支情况手续的完备性;三是稽查税费缴纳情况。重点稽查企业执行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情况,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是否严格依法缴纳税收;四是稽查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严格核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格, 会计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会计岗位设置是否遵循了两权分离等原则、会计机构的成立是否满足了相互牵制与方便信息传递等要求;五是稽查会计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检查企业各项会计内控制度的设立及实施情况。
(二) 财务稽查工作方法
企业财务稽查方法众多, 按不同分类角度可分为上级稽查与内部自查、实地稽查与间接稽查、专项稽查与全面稽查、不定期稽查与定期稽查等多种形式。进行财务稽查前务必制定财务稽查具体行动方案, 以企业自我检查为基础开展财务稽查工作, 有条不紊地梳理企业可能存在的财会问题, 督促企业财务部门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并配以实时跟踪稽查。应当指出的
ERP实施所带来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纺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ERP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01) .
[2]牛国新, 王育欣.纺织行业ERP应用模式及功能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8 (05) .
行业制约 篇4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洗染专业委员会常务主任兼秘书长潘炜介绍, 根据行业发展情况, 各地方调研估测显示, 截至去年年底, 洗染业的营业额在600亿元左右, 从业人员约120万。
企业看好国内洗染市场前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各企业都非常看好国内洗染业的市场前景。专业人士指出, 国内洗染业的优势主要在硬件方面, 中国对这一方面非常重视, 而且设备、加工种类、加工手段都很过硬。潘炜说:“对于国内洗染业, 我们信心十足!”
提到未来国内市场前景, 北京翰皇伟业皮革清洁养护连锁服务有限公司授权总监张峰表示:“这几年中国的洗染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国内无论是在设备的制造还是洗涤技术上, 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这一行业投诉率每年都在降低。这说明, 洗染企业服务质量在不断提高。中国的洗染业市场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洗染业在国内发展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 不像国外发达国家有上百年历史, 国内的企业也需要时间改进, 相信不久的将来, 无论是在企业环境、服务质量还是专业技术等各方面, 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上海威士洗衣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静锦也对国内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我认为全世界最大的洗衣业市场就在国内。”
不久前, 商务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洗染业指导意见》中, 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洗染业发展的目标:力争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到2015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形成一批管理规范、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和全国性品牌洗染企业, 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30%以上, 行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潘炜提出,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 这些目标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国内洗染业急需专业人才
虽然业内都非常看好中国洗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但不可否认, 国内洗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其中, 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制约国内洗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当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
当谈到企业人才招聘问题时, 山西尤宁洗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爱山实话实说:“现在招聘的确是一个问题, 工资待遇虽然高, 但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国内院校基本都不设这方面的专业。”据他所知, 山西轻工学院是第一家, 也是唯一一家设立清洗专业的院校, 其他高校还是空白。据了解, 目前该行业的从业老技师、老师傅们, 都是凭借多年的经验在做, 真正的理论懂得并不多。国家应该指导人们正确看待洗染业, 加强对洗染业人才的培养。
李静锦说, 人才方面确实有比较大的缺口。他们经常组织培训课程, 参加的人很多, 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 最远的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国内洗染从业人员的求知欲都很旺盛, 专业的企业、集成商、供应商、相关的协会都应该多办这种培训, 国家也应该补助各地的商业协会, 鼓励他们对员工进行培训。
在这方面, 潘炜指出, 我国比较缺乏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 不光是洗染业, 整个服务业都面临这一问题。靠企业来培养, 投入多, 压力大, 培养后又难留住, 导致很多企业不愿下大力气培养人才。这应该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行业制约 篇5
一、跨国制药公司研发国际化模式
(一) 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建立实体研发机构是跨国制药公司进行海外研发活动广泛采用的载体。从直接投资的角度, 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绿地投资建立独资研发机构, 二是通过褐地投资即跨国并购建立研发机构。从我国加入WTO之后, 跨国制药公司对我国医药行业的直接投资从绿地投资不断向褐地投资转变, 在华并购呈现急剧扩张之势。但出于对先进技术垄断的目的, 对研发机构的投资仍以绿地投资为主。世界糖尿病治疗的领先企业诺和诺德是第一家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制药公司, 2002年该公司在北京设立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中心。此后, 辉瑞、礼来、葛兰素史克、强生、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罗氏、拜耳等跨国制药公司也相继在中国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这是跨国制药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研发外包
研发外包是指跨国制药公司将其非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剥离出来, 通过与独立的研发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的实验室等签订合同, 委托其进行研究开发。这是跨国制药公司充分利用其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抵御环境风险的一种方式。
世界上一般药物专利有效期为20年, 缩短研发周期, 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而把医药研发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 成本可以极大降低。中国因为相关人才密集、人力和相关动物试验的成本低廉成为跨国制药公司首选地之一。
(三) 战略技术联盟
跨国制药公司研发战略技术联盟的形成标志着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程度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研发战略技术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 (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等) , 为了达到通过技术创新拥有市场、共同使用研发资源等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合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技术创新模式[2]。联盟内的企业能通过资源的集成, 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降低技术开发过程中的风险, 实现价值创造, 产生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
(四) 虚拟研发组织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真实研发战略技术联盟正向着虚拟研发组织发展。虚拟研发组织是指若干成员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 依靠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工具, 以最快捷的速度进行组合而形成的没有企业边界、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 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即解散的一种结构形式, 联盟的基础在于企业间是否具有技术优势的互补性和核心能力。当某个新的市场机会出现时, 一般由最早意识到这一机会或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牵头, 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和企业形成一个临时组织, 迅速动员各自的资源和能力, 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拓展, 在这一过程中, 各成员共担风险, 共享收益, 目标实现后, 联盟随即解体。因此, 虚拟研发组织是在新的动态市场环境下产生的适应敏捷竞争所需要的新型组织模式, 其所拥有的资本优势、规模效益优势、组织创新优势和管理创新优势, 有助于提升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水平, 是医药研发合作的趋势。
二、跨国制药公司研发国际化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
(一) 创新体系效应
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资进入我国之后, 能够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国家创新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 使国家创新体系由封闭的系统转变为开放的系统, 从而不断加强与先进技术的交流, 形成后发优势,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
(二) 资源聚集效应
研发活动最重要的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和管理。跨国制药公司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 对研发资源的集聚能够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1. 资本来源多元化
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投资使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资金来源多元化, 弥补了研发资金的缺口。随着世界范围内药品市场集中化程度逐渐提高, 竞争日益加剧, 在治疗产品类别复杂程度增加、临床试验规模扩大、法规标准更加严格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新药开发成本不断攀升。从新药研发总体投入来看, 研究显示1990~2005年间, 欧洲药物研发投入增长2.8倍, 同期美国研发投入增长4.6倍。从单个新药上市成本来看, 从1987年的3.18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97亿美元, 年均增长达6.21%。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数量与比重逐渐增加;单个生物技术药物平均耗资12亿美元, 远远高于新化学分子实体药物, 势必造成研发成本的持续增加[3]。
2. 人力资源优化
跨国制药公司在我国的研发活动可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的发展, 这些研发活动离不开从当地雇用的研发人员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这些员工会获得由公司提供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机会, 一旦这些员工离开跨国制药公司去本国企业就职或自办企业, 他们在跨国公司学习到的研发技术、管理经验就会扩散至本国企业, 从而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的人力资源优化。
3. 技术示范效应
跨国制药公司研发力量进入我国医药行业后, 其先进的技术、规范的管理能为公司创造良好的获利能力。跨国制药公司的成功会给我国医药研发机构提供鲜活的案例, 技术示范正效应明显。而跨国制药公司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差距越大, 这种技术示范的正效应就越显著。
4. 信息时效性
一直以来, 新药研发信息都被各大制药公司视为商业机密而加以重点保护, 其他研发机构通过一般方法获取的信息时效性相对有限。跨国制药公司研发力量进入我国, 无疑能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在医药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对新药研发信息掌握的迅捷和有效不仅提高了研发活动的起点, 还能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为研究提供明确方向, 减少甚至避免研发项目的技术内容与他人专利相碰撞, 造成侵权或重复开发。其结果是节约了资源, 从而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5. 研发管理现代化
由于研发工作的特殊性, 新药研发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有别于一般的企业管理。跨国制药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 不仅将其先进技术带入我国, 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这些管理理念的传播, 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研发管理水平的提升, 能够促进我国医药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研发效率, 也能够为我国医药企业进行海外研发投资提供参考。
(三) 创新环境效应
成功的研发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的支持。跨国制药公司研发投资对投资环境的高标准要求能促使我国进一步改善各种基础设施, 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近些年来, 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优化医药创新环境, 如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强政府监督、设立医药科技园区等, 这些措施强化了技术外溢效应, 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医药技术创新能力。
三、研发国际化过程中制约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外溢效应的因素
(一) 来自跨国制药公司母国的制约
相对于新药研发的巨额资金投入, 技术扩散的成本十分低廉。对先进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制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优势之一, 也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保持其技术优势, 尽可能增加先进技术的边际收益, 获取超额利润, 跨国制药公司会尽量避免核心技术的扩散, 甚至加以封锁。因而, 跨国制药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主要以独资形式存在。即使跨国制药公司采用非独资形式设立研发机构, 通常也只是将其外围技术扩散, 在我国的研发机构往往只进行一些辅助性的研究, 核心技术仍然保留在其母国。此外, 为了保持本国的国家竞争优势或为了某些政治目的, 跨国制药公司的母国政府也可能制定政策阻止核心技术的海外扩散。跨国制药公司及其母国为防止技术扩散而设立的各种壁垒会极大地限制我国医药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
(二) 来自我国的制约
1. 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不足
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可知, 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 决定因素是不依赖于外力推动的技术进步, 其研发投入的数量与收益呈现正相关的关系[4]。我国医药行业研究与开发 (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极低, 总体在1%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强度不足, 影响到技术扩散的范围和效果。
2.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医药行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技术水平偏低, 新药研发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 主张实施较宽松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也颇为流行。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将减少跨国制药公司对我国的研发投资意愿, 也将降低其技术外溢的效果。
3. 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不足
目前, 我国的医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研发能力薄弱, 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显不足,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跨国制药公司技术外溢的吸纳。此外, 由于中外合作方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 使我国企业经常处于弱势地位, 难以通过合作中的内在约束条件要求跨国制药公司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 这同样不利于溢出效应的发挥。
(三) 来自国际环境的制约
跨国制药公司的技术转移除了可能受到来自母国的单边制约以外, 还可能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例如几个国家的政府 (包括跨国制药公司母国在内) 通过一定方式建立国际性的多边出口管制机制, 以协调彼此的出口管制政策与措施, 达到共同的政治与经济目的。这样, 其中一国制药公司的技术转移就有可能受到这几个国家建立的国际性多边出口机制的制约。
四、研发国际化对我国医药创新的启示
跨国制药公司的研发国际化正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受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的市场规模、潜在的市场容量、低廉的资源成本和不断完善的创新环境吸引, 越来越多的国际研发投资进入我国, 我国医药行业也正从这种国际化趋势中不断受益。
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 虽然跨国制药公司研发投资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但其规避技术外溢效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跨国制药公司从我国获得利润、市场、资源和人才的同时, 我国也急需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利用其技术外溢效应的能力, 通过开展研发合作与交流, 不断促进推动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从而引导我国的医药技术创新逐步融入到全球技术创新的潮流当中, 增强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春, 李箐.国际贸易中技术外溢效应的作用方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123-126
[2]黄平, 生延超.技术联盟内部技术转换的交易费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 :8-11
[3]张黎黎, 林芸锋, 田玲.全球新药研发现状与部分国家研发策略简析[J].医学研究杂志, 2009, (12)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