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制约因素

2024-10-26

就业制约因素(共11篇)

就业制约因素 篇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的征占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它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农民而言,失去土地即意味着失业,意味着失去生活来源。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农民福利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文献回顾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届学者关注的对象,多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张媛媛认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腐、劳动素质和技能偏低,这使失地农民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马弛认为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中共郫县县委课题组认为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近郊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其就业主要集中在本地区第三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就业质量和效益较低。张彦丽认为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分析了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栾量海研究发现,目前失地农民就业主要有五种渠道———转非时政府安置、村办企业招工、征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村集体安置。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不稳定等。建议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就业问题。李富田认为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都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妥善解决。陈纵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城郊村的调查发现,城郊村地区农民被征地后较少有得到政府就业安置的情况,农民失去土地后大都是自谋生路,他们的就业、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也由此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杜曦认为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安置难、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低、就业竞争力弱等诸多就业困境。为此,要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等。

二、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

第一,二元社会结构下,失地农民长期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农民难以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产品。国家向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这种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直接导致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低文化程度极大地影响了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价值的积累,进而影响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二,人力资本积累有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型、知识型人才日益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主流,而失地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低、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人力资本积累有限。加之,失地农民本身文化程度低,自我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意识单薄。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近九成的被访对象学历没有达到高中水平,九成多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学习意愿不高(只有两成多被访对象表示愿意自学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超过九成的被访对象不具备农业生产之外的技能。

第三,观念落后、市场意识薄弱。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积极的心态去自谋职业,而过多地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的安置,普遍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错失大量的就业机会。市场意识薄弱,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再就业意识薄弱,最终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四,职业培训缺失。政府对农村职业培训的重视不足,投入不够,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因经费缺乏而萎缩,以致农民得不到及时的职业教育,影响到劳动技能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其就业。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没有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只有当地政府组织为数不多的相关技术人员在村里进行授课,但由于宣传工作薄弱,授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劳动技能作用不明显。

第五,缺乏就业安置。单一的货币安置仅仅向失地农民提供了生活费用保障,并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得到用土地使用权置换的生活安置费后就被推向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长期缺乏非农产业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农民是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失业后获得稳定工作的比重不足四成。

三、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1、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政府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不仅要考虑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费用,同时也要把失地农民寻找就业机会的成本考虑进来,确保失地农民生活和工作的可持续性。

2、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

在制定失地农民安置政策时,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政府要协调和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此,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层面确定有效的就业政策,实行以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3、加强失业农民的就业培训,助其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明确政府、培训机构、失地农民本身在就业培训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促成培训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培训机构要转变观念,市场化运作,确保就业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也可以考虑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中去,这样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条件,迅速搭建失地农民的培训体系。

4、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金融机构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对于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应该加强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当地银行政策性的援贷资金和政府财政拨款,向通过银行贷款的失地农民提供利息补贴,同时还可以为这些失地农民提供信用担保。申请个体工商经营时,相关部门简化手续,并保证其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城镇下岗职工的税费优惠待遇。从而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就业。

5、加快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

在区域产业布局上,要结合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商业区内,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餐饮、娱乐、商业零售等特色市场,集中安置失地农民就业。最后,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社区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可以进行小额投资、摆摊设点、租赁门面经营小商品、日杂五金等,也可从事修理、修补性服务或家政服务等等。另外可以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同加强城市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项事业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建设创造适合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推动失地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小区物业管理和各种商业服务性网点,既可方便市民,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发展村镇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扶植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养殖业、栽培业等具备区位优势的产业,失地农民也具备这类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相对于城市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失地农民在这类行业中的就业优势明显,从而扩大就业规模。

6、加强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农民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造有效、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帮助失地农民积极主动迅速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信息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加速实现失地农民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过程。建立以社区互助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支持系统,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7、逐步引导和培育失地农民的市场化就业观念

摒弃原有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自谋职业、竞争上岗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在资金、技术、房屋等各方面都具备条件的失地农民,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土地补偿费,自己兴办个体、民营企业等来自谋职业。失地农民应逐渐学会自我学习、学会自我管理,适应社会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自己新的社会角色和职责。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人力资本积累有限等原因,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要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位、加强失业农民的就业培训、对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

就业制约因素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需要加大对企业内部管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管理措施的研究,以便促进企业稳健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重要性分析、制约初创企业内部管理优化的因素、促进初创企业内部管理优化的相关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针对当前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便为初创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创企业内部管理制约因素管理优化措施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初创企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并且初创企业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丰富了经济市场的经营元素,为市场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初创企业由于受到多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较大危机。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能重视内部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相关措施的实行,来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为企业各类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制约骑士夺冠三大因素 篇3

季后赛首轮第二场,詹姆斯在比赛中独取40分8篮板8助攻的全能数据,他的出色表现断送了芝加哥想从克利夫兰偷走一场胜利的念想。系列赛第三场,骑士虽然输球,但詹姆斯再度掠下39分10篮板8助攻3盖帽的超级数据。不成想到了第四战。詹姆斯的表现更加嗜血,劈出37分12个篮板11次助攻的豪华三双。事实上,詹姆斯除了在首场比赛中(24分6篮板5次助攻)的表现稍显亮点不足,其余三场比赛他都有神仙般的发挥。不过,詹姆斯如此高效且骇人的数据产出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我们很容易看清这个事实:骑士又还原到了2007—2009三季的那支球队,所有问题都由詹姆斯自己扛。角色球员无人站出来,即便詹姆斯不可阻挡,骑士也会打得很费劲。

如果对手是一支实力一般的球队,詹姆斯这般全能的身手让他能肩负起一支球队前行的重担,但如果对手换成是具备夺得总冠军实力的球队,詹姆斯还是能体会到双拳难敌四手的滋味。上赛季骑士输给多点开花的魔术,2008年东部半决赛被凯尔特人的三巨头联手击败,再往前是2007年总决赛面对老辣的马刺被轻松横扫,这些惨痛的教训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公牛正是抓住了骑士的这个命门,在系列赛第三场取得胜利——既然无法限制詹姆斯的超人发挥,那就限制骑士阵中其他球员的发挥。

所以,骑士要想在今年完成夺冠大业。绝不能还像去年那样过于依赖詹姆斯的个人能力,贾米森和莫·威廉姆斯等人必须要在适时的时候挺身而出。

2.内线实力有待开发

本赛季骑士阵容中凑齐了奥尼尔、贾米森、“大Z”、瓦莱乔、希克森和鲍维的六人豪华内线轮换阵容,这让克利夫兰的内线实力看起来显得无懈可击,尤其是在常规赛双杀由加索尔和拜纳姆组成内线双塔的湖人后,更是让这种认知深入人心。然而通过季后赛首轮与公牛的比赛,除了第一场奥尼尔在篮下占得先手外,之后三场比赛,骑士的内线球员在面对由诺阿、吉布森和布拉德·米勒组成的公牛内线时,却并未得到什么便宜。而且要是选出这个系列赛的“内线之星”,诺阿才是当之无愧的人选。

奥尼尔因为在季后赛开打后才归队,状态尚需调整,其首战的12分5个篮板4次助攻只是偶发少年狂,接下来的三战分别只有8分、6分和6分这等微不足道的贡献。贾米森在这个系列赛上过于迷恋外围投射,对篮下杀伤不足。瓦莱乔仍是守强攻弱。至于“大Z”和希克森,则是上场时机寥寥,鲍威更是还没在轮换阵容中占据一席之地。综上所述,骑士队的内线实力还有待开发,迈克·布朗应该清楚这班人马理应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不可过于迷恋外围投射

骑士上赛季被魔术挡在总决赛的大门外,败因之一就是对手骤起的“三分雨”,刘易斯、特克格鲁和雷迪克等一干射手在霍华德的庇佑下,随时在外线待命出手。事实上,骑士在本赛季同样拥有了一批善于远投的球员,诸如莫·威廉姆斯、贾米森、安东尼·帕克和吉布森等,颇有向奥兰多叫板的趋势。

就业制约因素 篇4

1 体育专业招生人数过大

体育专业招生受我国整体招生影响,招生数量是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2倍或是3倍,这种招生局面严重违反了招生与用人之间的平衡。80年代初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数量明显缺乏,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但扩招以后,这种不足已变成过剩,体育人才是少数具有体育天赋的人所从事的专业,它的数量可以说应该不能超过学校已有教师的正常指数,但是体育院校因招生来源就是财源,谁也不去考虑体育是专门人才培养院校,也跟着大量扩招,致使体育学生文化素质提高,运动技能严重下降的局面。文化素质当然需要提高,但绝不是不要运动技能,体育院校是以运动技能为前提的。当今很多学生拿着体育院校毕业证书,但身上的运动技能却低的可怜,学体操的连单杠上最简单的动作也不会做,教学的技能和理论也差的厉害。这样的体育学生哪个学校愿意要呢?再加上这样的学生人数过剩,一个退休的老体育教师,身后就有数十个体育毕业生等着,这种情况是体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体育专业教育仅仅培养体育方面的技能已远远不能解决学生就业和吃饭问题。扩招的结果就是造成就业困难,就不了业如何生存,学生到了工作阶段,靠丛事体育就业已经行不通了,而体育院校还是按着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去教学,就势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就是说学校目前根本就不缺体育教师,体育院校主要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应注重能力培养,不追求数量。所以希望我国计划招生部门,以及体育院校一定要考虑学生就业因素,不要盲目的追求发展,而浪费了人才资源。招生的盲目性是学生就业困难的明显原因,是否调查和研究,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实。就业已经如此困难了,学生第一不要报考体育院校了,学体育就业困难还学什么体育,第二体育院校招不来学生,还制定那么多的招生计划何用,赶紧缩小招生计划,按客观现实和教育规律办事,才能不出现体育专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2 体育专业教学的科学改革

面对我国当前的体育招生形势,体育专业教学需要科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第一应为减少当前的招生人数,提高体育招生的学费,专业院校不是大众学校,及特殊的学生可减少学费。第二改革体育专业生的培养计划,目前尽管体育专业在专业上丰富了体育学科的内容,比如体育装备专业,体育管理专业等等,但体育教育专业仍然没有较大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对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在如何适应学生兴趣、如何是学生正确形成体育学科观,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怎么样让学生重视体育。记得前些年我国部分初中学校把体育纳入升高中的考试,效果其说不一,近些年这种考试恐怕早已烟消云散了。当前中小学师资的水平呈现表面化,注入不了新鲜的血液,致使学校体育仍然流于形式。学生一届一届的对体育的印象就是玩,就是休闲,没有人真正把体育当成一门学科来对待。体育专业院校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使青年学生转变对体育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学生认识到体育是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课程,如何让当前教育界的人士,都能了解体育,都能知道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这是体育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生的培养,应尽量面向社会,对体育教育的技术示范有一定的标准即可,不需要达标技评式的考核。认为中小学的学生不需要那么精确的运动技术。体育专业生应有一项专项训练能力。更多的本事应在如何组织学生练体育、懂体育、知体育。因为学校的体育目的和核心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围绕体质增强的主核心,教师就应在练习上,体质增强上,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上,让学生深入心里。体育是普通学生身体与技能打基础的阶段,所以掌握体育的科学手段不亚于身体练习的重要。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认识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掌握了,思想也就产生了飞跃。同时体育专业学生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知识要全面加强。不然社会认识总是社会陋习的观点看体育,总认为体育教师就是身大力不亏,什么体育棒子,以及头脑简单等侮辱人格的桂冠都加在体育人的头上。这是一个矛盾的现实,尽管很多体育教师都提高了文化与知识能力,但总有少数人仍然脱离不了那桂冠的影子。因此体育专业也可以让学生跨专业学点其他专业,年纪大的时候,也可该改行,免得让教育业内人士认为体育教师除了体育什么也不能教。体育人才的培养改革是彻底改革体育教育致诞生开始所存留下的顽疾,这个顽疾不铲除,体育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反展。

3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高校体育专业学要改革,那么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要改革。现今中小学体育教学仍然是过去的教学方式,从体育教学课本上发现,一些体育学者,仍然把体育拴在其他学科上,这里主要是指仍然把体育和其他知识等同,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去分布在各个年级。这是不可行的,因为数学、语文、化学、物理等学科都存在一定的理论逻辑体系,可以说体育身体机能不存在这种逻辑体系,比如球类,分解动作在专业院校是可以的,但普通学生就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动作被分解后,整个运动的内涵趣味就没有了,这就像音乐一样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的掌握,必须是体会一部完整的乐曲,从头到尾的弹出来,美术也一样,不能把人体的头部各种形态都练得最好,然后是身体,四肢,最后在根据人体的形态组装,这不是美术,没有人这样教美术。体育也是一样,不能破坏他的运动完整性。所以只能从学生的能力划分级别,从篮球的篮筐的高度,足球门的大小来分年级教学,要在学生的兴趣前提下强调学生的动作过程,教师示范是最重要的。同时,体育从小学就要在风雨课开设体育文化知识课,强调体育为国争光的精神,强调优秀运动员的那种拼搏精神和顽强为国争光的精神。要求学生从小就懂得体育是一门科学,身体生长发育更离不开人体运动即体育课。所以中小学的体育课应开设体育文化知识课,体育运动健身课,以及体育专项训练课。是教师各能发挥所长,老教师上文化体育课,青年教师上体育健身课,中年教师上体育训练课。学校体育教师不是饱和,而是大量缺少编制,缺少科学教学制度。绝大部分学校都是糊弄体育,有其名无其实。有几个教师领着学生玩一玩就算了,谁考虑什么科学教学。所以体育专业学生,怎么能就业呢?可以说,体育学生已经进入了层层的矛盾之中,怎么能寻求生存之路呢。没办法改行,体育教学资源严重浪费。所以中小学,包括高校的体育教学都面临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体育是少数人的教育,也是少数人从事行道,不能盲目的扩大体育招生,把那些体育天赋不大的人也招到体育院校,这不仅影响体育院校培养质量,更让学生无法就业。体育才能不是一般的学生也不能报考体育专业,要从自己的能力出发,最好去报考高职院校学点技术生存能力。不能希望在体育院校混张本科文凭。目前,私人体育健身馆建立的比较多,学生可以暂时到哪里就业,可以当体育管理员,也可以当训练指导员,少数专业可自租场所招生训练,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还有健身训练等等,都是就业的渠道,当今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毕业就有学校就业,挣着事业单位的皇粮,这种局面很难一时改变。另一种方式也可以到一些大企业工会就业,也可到体育用品商店就业,可以说只要当前不挑剔职业,就业的路子还比较广泛的。但就业的对策前提,还是要在体育院校学习好过硬的本事,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谁愿意要你呢。所以体育毕业生在校期间要有几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渊博的文化知识,当今的体育生绝不是以前的学生,只培养或强调体育运动技能,忽视学生的文化的学习,但当今体育院校对文化知识学习忠实的还不够,还需学生自学,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知识底蕴,他的目的就是为暂时改行用的。如果不愿意作上述就业,就可以凭文化知识做别的工作,商业、地产业、药业等等都可以,第二方面就是在学校要学好运动技能,学好训练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第三方面自学或在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学一门跨学科专业,宽泛自己的就业路子。

5 结语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对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应有计划的缩减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社会体育、体育康复保健、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课程,同时,要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行情。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从单一向多样,从统一向个性方向发展,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随时代发展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和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协调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高的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发展目标。

摘要:体育专业生面对就业的困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问题,针对社会就业难的现象,该文着重从招生、改革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论述与述评,并对就业相应对策。重点解释了就业困惑的原因和需要全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或支持,以及教育业内需要科学的培养人才,在一定层面上回答了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转变观念,适当减少体育专业的扩招,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篇5

一、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不足

要形成自由竞争,首先必须有足够的供需主体,即供需市场上主体多,任何一单独主体退出或加入都不会影响地产供求价格,每一个单独的主体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决定者。目前,农地市场的供给主体和需要主体都不充分。

(一)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供给竞争不足

1.农民获得承包地时,不仅仅得到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同时也取得了部分收益权。农民是否愿意供给土地,这取决于收益权的实现。第一,有偿流动是基础。土地供给者将土地交易出去,他就放弃自己经营,而获取的是土地地租的机会。因此,地租的大小是转让地产的年收益。如果政策允许,而且转让金能顺利实现,那么失去的直接获取收益得到补偿,所有权就可以实现。如果不允许有偿转让,地产流转就受阻。第二,一次性农地转让的补偿机制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有能力在城市中居住生活,他们想把土地交给集体或转让给其他农民,这时,他放弃的是无限期的地租受益权,补偿也应以无限期计。这种做法应类似于现行政策中的征地,不同的是集体所有权未变,土地用途未变。目前,这种流转采取无偿或很低的补偿形式,是前三年平均收益的3—6倍。就连《土地管理法》中规定也是如此,征地的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这多归集体),安置费用4—6倍。这种状况根本不能调动地产流转的积极性。第三,转让时不能充分考虑其增值,也是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农民尤其是城郊农民对土地增值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们对城郊地产的增值印象深刻。地产所有者在地产增值中受益,因此转让地产时未来增值也应得体现。前几年有大量的农转非人口,而近几年来,因为农民看到农地增值的巨大潜力,因此农转非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对这方面补偿不足。既不足额补偿,也不计价入股待以后分红,这阻碍了地产流转。

2.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虽然地区差异大,但总体水平低。社会保障机制基本融于地产制度之中,有了土地就有收益,有了收益就有保障。正是这种逻辑的发展,农民即使无力耕地,也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我国农村鳏寡孤独老人低效使用或荒芜土地的现象就是有力的证明。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承担这种社会责任,限制了农用地的流转。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机制没能从承包土地中剥离出来。

3.非农就业难

非农就业难是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关键,也是阻碍地产市场发育的主要原因。农民如果从事土地经营,其劳动力价值得到实现,设期望值为V1,其安全系数为f1;如果能找到非农就业,其劳动力价值实现的期望值为V2,安全系数为f2,这时他面临两种选择,在挑选时,他首先进行两种工作的收益比较。两种工作的收益大小存在三种关系,当V2>V1,取决于f1与f2的大小比较,一般而言,f1=1,而f2的不确定性很大,这时,如果V2f2越大,就越有可能转让地产从事非农产业。但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庞大的非农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使f2很小,即使V2大,V2f2仍小,这时就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村地产市场交易量。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需求竞争不足

农地对农民而言,表现为多重效用,即:土地的生存机会效用、提供就业效用、获取利益效用、社会保险效用、以免重新获取时支付更多的费用之效用、地产的增值效用。目前由于劳动力平均土地面积狭小,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劳动力平均生产率较低,因此投资流向农业的很少。这样农地流转时,仅仅以获取直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为目标的竞争投资就不会激烈。

(三)供求竞争的不足造成地产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部分农民通过核算认为,在小面积土地上经营一年也不能获得多少收益,还不如将地租给别人而自己从事第二、三产业,因此有供给土地的意愿;另一部分人家里人口众多,劳力也有,但耕地不足,有获取土地的愿望,但事实上即使双方均取得对方的信息,交易仍不能达成。因为供给方只供给土地转让权而不能满足需求方对土地所有权的需求,以及需求方得到受让权仍不能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由于供求竞争的不足,造成地产市场竞争机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非市场行为的干预

(一)基层政权组织的非市场行为阻碍了地产市场竞争

第一,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乡政府在出让或租赁土地时,有些干部徇私舞弊,出让或租赁土地没有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受让方或承租方不是一般人,而是他们的亲戚朋友,私下交易,出让金不是市场竞争达成的,而是领导说了算。第二,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经济的优先发展,或领导在任期内干一番“业绩”,想方设法招商引资,为此,他们压代地价,越权审批,批少占多,批劣占优,甚至给土地管理部门下达创收计划迫使土地管理部门设法进行征地投机。

(二)不规范的税费扰乱了地产市场竞争

一些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征收多种税费,对于有关系的可以减免,没关系的严加征管,甚至乱罚款,严重影响了地产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三)由于农民的自身问题,导致流转产生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国家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由于土地的零散,若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所涉及的需要进行谈判的农户就多了,一些农户乘机抬高价格。还有一些农民“恋土”情节,他宁可抛荒也不转让,这些都给土地流转设置了障碍,从而使土地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发挥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

就业制约因素 篇6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显示,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还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在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岗位对口率低, 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离职率高, 跳槽频繁, 岗位就业竞争力不强, 情况不容乐观等方面。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 毕业生数量多, 竞争压力大

近几年, 虽然高职教育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但是高职毕业生数量还是呈现增长的趋势, 加上本科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 社会经济萎缩, 工作岗位减少, 竞争压力不断增加。

(二) 专业不对口, 跨专业现象明显

专业对口主要指高职毕业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通过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统计, 笔者发现专业不对口是高职就业生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影响毕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毕业时有较强的择业偏向;一部分学生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 不喜欢所学专业, 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可度不高, 就业选择比较单一, 跨专业现象比较明显。

(三) 就业质量低, 毕业生主观满意度不高

高职毕业生刚走出校门时, 对于社会了解还不全面, 随便找一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现场普遍存在, 初次就业率比较高, 从数字上看就业形势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 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数据来看, 多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 转岗率较高, 就业质量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就业期望、社会适应性不高, 多数毕业生对于就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关系、薪金待遇、福利体系以及就业前景都抱有很大希望, 但是现实工作岗位中, 这些希望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 造成了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较低;二是工作适应性不高, 少数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 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但是多数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不足, 面对工作岗位无所适从, 一味地要求岗位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不考虑现实情况, 加上多数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观念等持犹豫态度, 从而造成了就业质量低下。

(四) 毕业生转岗严重存在, 社会满意度不高

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要求过高, 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长远发展, 过分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导致转岗现象严重存在, 社会满意度不高, 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满意度不高。

二、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现阶段, 制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不仅仅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还包含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保守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影响, 以及高职毕业生本身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影响。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 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 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直接造成了大学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加上国有企业转轨、改革的逐步深化, 事业单位的改制转型, 新的就业渠道尚未及时建立, 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上至国家政府、社会、高校, 下至家长都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二)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虽然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现阶段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依旧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 人分五等、官分九级, 这些长期以来固有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社会普遍将高职学生划入了不学无术一类, 对高职学生有偏见, “劳动无贵贱”“行行出状元”这些正面的思想则成为人们的说笑, 正确的社会就业意识没有形成。另外, 许多家长面对学生就业时持有保守的就业观念, 他们过分看重工作单位的性质和保障, 思想比较传统, 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沟通, 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出发, 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期望, 造成了毕业生进退两难的局面。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 传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或者技校升格而来, 少数院校缺乏规划性, 盲目进行扩招, 没有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课程安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性, 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另外, 许多高职院校也不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过大, 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市场竞争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达不到企业对于人才的标准,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

(四) 高职生就业观念没有形成

就业过程中, 部分高职毕业生持有一步到位的择业观念, 对就业形势不了解, 对工作期望较高, 寻找与自己专业相一直的就业机会, 希望三年的学习可以在工作中大展身手, 可现实过程并不理想, 打击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即使进入到了工作岗位, 也是消极怠工, 缺少热情, 对岗位没有认同感, 没有工作动力。

(五) 高职生就业自信心不足

高职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大部分高职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 不具备吃苦耐劳精神, 不善于人际交往, 严重影响了就业情况。高职毕业生面对就业, 心理十分矛盾和彷徨, 一方面迫切想要找到机会去证明自己三年的大学生活, 另一方面又对眼前的就业形势过于担心和畏惧。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 自信心不足, 担心自己的学历不高, 没有工作经验, 没有一技之长, 害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出现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 高校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体

通过实施“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 科学规划申报新专业, 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努力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上苦练内功, 抓好内涵建设。

(二) 加强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及体系

大学生就业由“量”到“质”的转变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发展规划纲要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该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素华, 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 (7) .

就业制约因素 篇7

一、国贫地区农牧民工就业特点

(一)外出多,本地少

通常,按农牧民工就业的地域以户口所在乡镇为界,转移到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叫外出农牧民工;在本乡镇内进行了非农转移就业的,叫本地农牧民工。

调查显示,国贫地区115万农牧民工中,外出(本乡镇以外)人数达93万人,占80.9%,比全区农牧民工外出占比高10.7个百分点。其中,约有62万人在自治区内流动,占54%,比全区区内流动比例低约1个百分点;有31万人跨省区流动,占27%,比全区跨省区流动比例高11.7个百分点,国贫地区的跨省区流动农牧民工占全区跨省区流动农牧民工总量的比重超过八成。

本地(本乡镇内)农牧民工人数约为22万人,占19.1%,比全区本地农牧民工占比低10.7个百分点。其中,非农务工13万人,占11.3%,比全区本地非农务工占比低8.1个百分点;非农自主创业(包括注册企业、个体户和小摊小贩)9万人,占7.8%,比全区本地非农自主创业占比低2.6个百分点。

(二)更多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地域看,31个国贫地区外出农牧民工主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集中,比例超过7成,比全区外出农牧民工流向地级以上城市比例高12.7个百分点。其中,流向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盟市所在地城市的比例分别为16.2%、20.1%和34.3%,比全区高5.2、0.3和7.2个百分点。而流向旗县所在地的占25%,低于全区12.7个百分点。可见,大中城市对国贫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更具吸引力。

(三)就业选择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从产业分布看,国贫地区农牧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与全区农牧民工分布格局相同,在三产的就业比重达到68.9%,但仍比全区均值低3.9个百分点;而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30.9%,比全区平均高4.1个百分点。从具体行业看,居民修理及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五大行业从业占比较高,分别占23.6%、16.9%、16.4%、7.9%和7.9%,合计超过七成。从行业分布与全区水平比较看,居民修理及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交运仓储业,由于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从业比重较全区农牧民工平均水平分别低2.2、3.3和4.6个百分点;而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技能要求较低,从业比重比全区农牧民工分别高2.3、2.4和1.7个百分点。国贫地区农牧民工就业层次比全区农牧民工明显偏低。

(四)从业收入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015年国贫地区农牧民工人均月收入为3253元,比同期全区平均水平高0.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其中,外出农牧民工人均月收入为3201元,比全区水平略低1.4%,主要受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多从事收入水平较低的简单劳动所致,但远比回家乡务农收入要高;本地农牧民工的人均月收入为3295元,比全区水平高2.2%,这与“十个全覆盖”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有直接关系。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国贫地区农牧民工的收入仍能保持高于全国农牧民工平均水平实属不易。

二、制约贫困地区农牧民转移脱贫的主要因素

(一)滞后的县域经济限制了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

从国贫地区农牧民工就业地域构成看,在县域内就业(包括乡内、乡外县内)的占64.3%,比全区农牧民工平均水平低9.3个百分点;而到县外区内和区外就业的占35.4%,比全区农牧民工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在“十个全覆盖”工程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大环境下,国贫地区农牧民工在本旗县范围内就业的比例仍然明显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凸显出其县域经济、小城镇和乡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同时也证明了靠短期的项目刺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贫地区农牧民长期、稳定转移就业的问题。

(二)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影响转移就业的层次

从转移就业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出,国贫地区农牧民工从事简单劳动的就业比例高于全区水平,在需要一定技能、专业技术的行业就业比例则明显偏低;这表明国贫地区农牧民在技术和知识方面相对欠缺。调查显示,在全区范围内,已有39.1%的农牧民工学历达到高中及以上,而国贫地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牧民工仅有34.4%,低4.7个百分点;国贫地区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虽然比全区农牧民工平均水平略高1个百分点左右,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成,接受非农技能培训的也不足4成。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上的差距不仅造成就业能力的欠缺,也影响着择业方向的选择和就业层次的提升。

(三)劳动保障不足,埋下返贫隐患

调查显示,有55.2%的国贫地区农牧民工没有与单位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一旦遇到劳动纠纷,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国贫地区农牧民工占比高达44.4%,比全区农牧民工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人会因丧失劳动能力而缺少生活来源,如果再没有了养老保险的保障,他们返贫的风险将大幅增加。

(四)教育状况堪忧,埋下贫困代际传递隐患

由于国贫地区学校数量少、距离远,大量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需要住校,产生了较多的食宿交通费用。2015年,国贫地区上小学或初中的农牧民子女食宿交通费用为人均3071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6%;上普通高中或以上的为人均4998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7%;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为人均4375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8.1%。较高的就学成本给家庭带来明显的经济压力,使辍学和因学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显示,在国贫地区12-15岁的农牧民子女中有13.7%的人没有上学,比全区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而15-18岁的子女中有50%的人没有上学。这表明国贫地区有超过一成的孩子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不再上学,有一半的适龄青少年只读完初中就终止了学业。基础教育的缺失埋下了贫困代际传递的隐患。

三、促进国贫地区农牧民转移就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重点扶持,提升转移就业率,促就业稳增长

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找准着力点,因地制宜,挖掘内蒙古特有的地形地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促进“草原游”、“沙漠游”、“冰雪游”、“民族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尝试“众酬”、“网上种地”、“网上养殖”等多种模式,开发特色扶贫项目,为国贫地区农牧民在当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更多机会,降低转移就业成本,提高脱贫效率。政策层面,可以出台一些用工激励措施,借鉴过去鼓励招收下岗职工政策,对凡招收农村牧区贫困家庭成员的私营企业和单位,通过给予一定税费优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强化重点扶持;新开发的扶贫项目,在落地时应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可以由家庭单独经营的项目要首先考虑贫困家庭,需要用工的较大项目用人时要优先聘用贫困家庭的劳动力。

(二)既“扶志”也“扶智”,促进精神脱贫

“精神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才有力量。在精神扶贫方面,第一应该“扶志”,第二应该“扶智”。在“扶志”方面,地方政府应组织当地成功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开展示范讲座,介绍勤劳致富的经验,激励带动贫困户,使其有信心、有勇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在“扶智”方面,发展教育是根本之举。应从基础教育抓起,提升整个贫困地区的文化水平。地方政府可以试行12年义务教育,完善各学习阶段的奖助学金制度,建立专项教育基金精准帮扶就学困难的贫困家庭子女,尤其应在食宿及交通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预防因基础教育缺失而造成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发生。

(三)增加资金供给,做到公开透明

一方面应在财税、金融方面想方设法进一步增加扶贫资金供给,扩大扶贫贷款使用范围,简化贷款流程,缓解国贫地区农牧民的资金压力,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坚决打击随意挤占、挪用扶贫款项行为,加强监督;有针对性地使用好扶贫资金,避免扶贫款“人人有份、人人不足”;公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低保户评定标准及流程,做到评定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

(四)签合同,降费率,规避返贫风险

就业制约因素 篇8

近年来,伴随着高考扩招趋势的一再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国家不再实行统一分配工作的制度,社会进入了用人单位和就业者双向选择和毕业生自主选择的模式,而且由于新建偏远校区的实力与名气相对较弱,使得新建偏远校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面对新建偏远校区整体规模愈发庞大和其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愈加严重的现状,如何提高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亟待我们解决。

二、新建偏远校区特点及对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的研究

(一)新校区相对老校区而言学校底蕴、文化氛围较差

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所处环境与老校区相比差距较大,学生在新校区感受不到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无法形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与能力。根据2015年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不完全统计,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之间的循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只关注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对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总是轻视或忽略。从而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关,导致其就业能力较低。

(二)新建偏远校区大多位于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区域

校区周边环境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备,区域发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学校所处位置经济发展落后,周边可就业、可实习企业较少,对于大学生就业眼光的培养十分不利,使得大学生就业观的养成和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的形成比较困难。

(三)新校区相对老校区来说实习机会和就业选择较少

新建偏远校区所在地区大多区域经济发展较落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较单一,而且由于校区地处偏远,加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出行难度相对于老校区大学生难度较大,不利于大学生参加社会性质的招聘会,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实习、就业尝试,影响就业率。

(四)新校区相对来说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较低

新建偏远校区由于建校时间短、地处偏远,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在很多地方都没有知名度,社会中并没有多少人了解新建校区。而且校区建设不完善,对于大学生培养工作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做出多大成绩,造成社会认可度较低,很多企业在进行招聘员工时并不认可新建偏远校区大学毕业生,给大学生就业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三、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分析

(一)政府方面

(1)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稳又快增长,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演讲指出:“中国目前还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这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所在。这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尤其在中西部的有效投资需求还很大。”由此可见,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就业发展。(2)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教育,进行就业能力提升方法的宣传推广。出台相关维护大学生就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并提供法律支持。

(二)高校方面

(1)高等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合理设置专业结构。(2)加强校企合作,同用人单位达成友好协商。用人单位进驻大学校园,进行就业知识讲座,介绍企业用人准则,加强大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了解。(3)大力组织学校内招聘。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大学生毕业之际在学校里举办招聘会,让大学生在校园里进行应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应聘成功率。(4)增强学校自身就业教育实力,整合相关实验室,组建创业沙盘演练中心、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开展创业教育模拟实训,增强本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三)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做好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方案,利用好自己的大学时光,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大学生。(2)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也不深入,学习也只是在应付考试。更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所以我们在大学期间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作出预测,不能盲目的去学习。(3)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差,与社会尤其是企业和职场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在校大学生不能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要理论结合实践,综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四、结论

新建偏远校区带有其自身固有的弊端,通过实地调研,对新建偏远校区大学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到高校分校区对于大学生就业培养方面的问题。但是,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政府、学校、大学生共同努力,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难关,扬长避短,一样可以走出属于新建偏远校区的独特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姚谏,吴章土.对高校实行分校区办学的若干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6):97-100.

[2]杨仕勇.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4):54-58.

就业制约因素 篇9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在浙江省三乙以及以上等级医院实习的2008届毕业实习生,2008年3月共调查了全省45家临床教学实习医院,涉及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中医学、口腔科学、康复治疗学、眼视光、临床检验等8个专业的学生。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包括:①基本情况,如学校、专业、性别、实习医院、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等内容。②就业意向,包括就业去向、医院级别,薪酬期望,就业地区意向等内容。③就业心理,包括就业压力、焦虑心理、急躁心理、自卑心理等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23份,回收问卷1507份,其中有效问卷1491份,有效率97.90%,其中男生630人,占42.25%,女生861人,占57.75%。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了解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制约因素。

2 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制约因素分析

2.1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保守,就业渠道狭窄

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原初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实际上已选择“医生”为职业,并形成了固定心理定势,再加上医生职业专业限制较强,受其他专业的冲击较小,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相对于其他类专业要好,从而造成就业涉及面小,职业选择单一,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同时也滋长了医学毕业生“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想观念。调查显示,69.23%的学生选择了医院,15.15%的学生选择医疗行政事业单位,两项合计为84.38%,而选择医药销售或自己创业分别为5.34%和3.72%。这说明医学生通过在校期间3-5年的学习,已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看中专业对口,有很强的专业路径依赖心理。从工作性质的调查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选择当临床医生的占68.25%,选择临床辅助的占16.21%,选择基础医学研究的占8.23%,选择行政管理、高校教师或其他的仅分别占3.14%、2.73%和1.44%

2.2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医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且经济收入稳定,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医生是许多家庭追求的最理想的职业之一;在近年的高考招生中医学类专业一直被人们竞相追捧,录取分数高举不下,再加上欧美、港澳台等地区医务人员社会地位的高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在客观上造成医学毕业生心理上的高期望值。有相当多的医学毕业生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区域,结果出现了很多医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又有很多单位没人愿意去的不正常现象。(1)从就业地区的选择来看,医学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地区前三位分别为沿海开放城市(47.32%)、北京和上海(36.58%)、内地省会城市(7.76%),前两个地区比例之和占83.90%,而选择内地中小城市、西部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仅仅只有2.74%和2.21%。(2)从医院级别的选择来看,选择“大型三甲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院”的比例分别为38.73%、33.54%、18.44%、7.51%、0.86%、0.92%。说明医学毕业生仍然追求大型医院,选择为“大型三甲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的比例之和占90.71%,而选择“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民营医院”的学生寥寥无几,可见,绝大部分医学毕业生选择在城市就业,对基层和农村社区不感兴趣。(3)在职业收入上,医学毕业生期望职业月薪1000元以下占1.41%,1000-2000元占21.87%、2001-3000元占32.65%、3001-4000元占23.02%、4000元以上占21.05%。由此可见,医学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月薪期望值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与实际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2.3 医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医学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医院在招聘人员时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甚至在很多地区,把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作为报名考试的基本条件。调查显示,87.53%的同学认为自身素质对自己的就业影响较大,反映了医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比较理性,与用人单位招聘标准趋于一体化。与此同时,发现此次调查的医学毕业生中通过英语四级和六级的毕业生分别只有983人和511人,占总人数的65.93%和34.27%,担心自己就业劣势前三项分别是社会适应能力(62.45%),社交能力(59.74%),心理素质(52.39%)。在对就业竞争力评价中,43.28%的同学认为自己“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28.75%同学认为自己“自我竞争不足,缺乏竞争实力”而认为自己“实力雄厚,志在必得”的只有16.82%,认为“有实力,找个单位应该没问题”的则有11.15%,说明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等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担心自身能力不足以实现就业的情况下,一些医学毕业生由过多地注意就业转而逃避这种注意,或者不愿意过早面对就业选择,选择考研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调查显示,有77.53%的同学在准备考研。

2.4 医学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定位不够准确

就业是医学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面对纷杂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等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不足。调查表明,56.29%的同学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制约因素。调查对象中,只有23.51%的同学曾经有过工作经历,而没有工作经历的同学达61.43%,应届医学毕业生多数没有工作经历,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些毕业生在选择什么样单位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反复签约,有的就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调查中,对“就业过程中,您是否存在‘看到别人的情况而改变自己主意’的情况”的回答中,回答“没有”的人仅占 18.31%,“不清楚”的人占 9.43%,而回答“会把其他同学情况与自己的比较,但主要自己决定”的占61.46%,“有,受很大影响”的人占10.80%。

2.5 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心理特征突出

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加之学医耗时长、成本高、就业出口面窄、家庭和社会对医学生又有很高的期望,同时又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导致医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常常陷入忧虑、焦急不安、恐慌和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中。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就业给您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时,选择“很大”、“比较大”、“大”分别占22.07%、39.25%、20.25%,合计占81.57%。在就业过程中,91.88%的同学认为自己有消极心理体验,66.8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焦虑倾向,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77.1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急躁情绪;31.37%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自卑倾向,就业没有信心。

3 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3.1 医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调整目标期望值

就业的市场化、自主性对医学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医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实,加深对医疗卫生系统人才需求现状的了解,明确医生职业人才素质需要,增加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体验,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现实。其次,医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地实际情况和客观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就业单位不进行任何选择,而是要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或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轨迹。最后,医学生在就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医生这一行业,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积极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要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要有长远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2 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是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更重视加强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自综合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医学院校应该把本科培养任务定位于巩固大学基础教育,培养医学基础知识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基本人文修养、有良好医德医风的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高质量医学人才[2]。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确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应注重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医学毕业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因此,学校应开展全程化、课程化、信息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医学毕业生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和发展自己。要运用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报刊宣传、专题讲座等,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医学毕业生深入了解卫生国情[3],正确认识社会,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降低期望值。鼓励医学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一锤定终身、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要积极鼓励医学毕业生理性就业,把就业的重心下移,面向社区、面向基层就业,到适宜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去就业。通过全学程、多角度的职业指导,帮助医学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培养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克服消极心理,从而有效地疏导医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4 加强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的过程是医学毕业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医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作用,大力提高就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建立一支由心理辅导工作者、就业心理指导工作者和校医相结合的素质优良的就业心理咨询队伍,通过现场解答、预约咨询、热线电话和上门访谈等多种途径开展毕业生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医学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困惑问题,提高心理调适,保证毕业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4]。同时,还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重点人群的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等途径建立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网络,针对就业心理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心理、行为的表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最后,学校还要重视个性化的就业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对就业受挫同学的帮助和引导,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丽梅,杨成良.当前我国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1~3.

[2]吕振波,张晋.教育大众化时期医学生就业问题透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3:194-~195.

[3]路薇,王馥明,项扬.试论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卫生国情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6:357~358.

浅析制约阅读的非语言因素 篇10

关键词:英语阅读;非语言因素;文化

Abstract: English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after breaking through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reading is obvious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However, many students encounter a bottleneck while reading. Non-linguistic constraints are the significant invisible factors which are often neglected.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ouse mor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se constrainsimportance so that they can make a breakthrough in English reading.

Keywords: English reading;non-linguistic constraints;culture

教学中,一些学生如果在阅读中遇到没有学过的一些单词或词组,没有对词句进行对照翻译,就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这种阅读心理其实是源于一种错误的概念之上,即阅读只是为了学习词汇和语法,它指导之下的阅读实践往往会导致缺乏宏观的阅读思维能力,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同时,这种阅读的前提是认为影响阅读效果的只是语言因素,实质上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前提的偏差也往往是造成阅读瓶颈的隐性因素。

一、背景知识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因素

背景知识在这里不仅指文化方面的,还指生活常识、自然人文科普知识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读对知识面广度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特别是母语为非英语学生的知识更多是靠母语为载体积累的。在进行各种题材的英语阅读时,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当在阅读中找到双语的衔接突破口时,英语为载体的信息和母语为载体积累的知识得到贯通,就会为阅读扫清很多障碍,很多字词的障碍可以就此得到突破。反之,如果背景知识十分欠缺,即使没有过多词汇方面的障碍,仍然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因为此时语言只是表面的形式,而背后依托的内容是缺失的。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脱离文化学习语言,学到的只是死的空壳;反之,若要学习一国文化,语言则是很直接的一个手段。因此,越深入了解一门语言使用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就越有助于对该语言的学习。当然,这对于集中用语言表达的阅读练习也是大有裨益。特别是当有学生发现即使一段文字翻译成母语也很难理解时,有可能就是因为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缺失造成的,特别是对承载了很深文化意象的形象、词语的理解会比较困难。

三、中西思维存在差异,对阅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文化可溯源至古希腊文明,那个时候的较高级别的教育就是对思辨的培训,可见其对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的重视程度。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很多时候是越过形式更注重实质的,无论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还是中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都是对此很好的一种诠释。做翻译的人会有比较深的体会,即汉语是更注重“意合”的,不像英文更注重形式上的连接。当然也有人会认为汉语的语法不那么严谨,其实这些也是中西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那么在阅读英文文章的时候势必也会遇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当然,非语言因素并不仅限于上述三点,此文只是在此浅析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因素。广大英语学习者在努力提高自身英语阅读水平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对上述方面非语言因素的积累、学习和提高。因为语言因素是直接但也是表面的因素,更容易得到广大学习者的重视;但非语言因素是深层的,也是影响深远的,需要长期努力积累才能见效,容易被学习者忽略。英语阅读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英语的问题,只有在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齐头并进,才可能更有效地突破英语阅读中的瓶颈。

参考文献:

[1]王蔷.外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整合企业态度制约因素 篇11

企业态度是在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调整市场价值取向而逐步形成的。企业态度与其它态度如社会态度、群体态度一样有其内在的形成过程及价值取向。充分认识企业态度的取向, 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不断根据变化了的现实环境, 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在把握顾客需求、竞争者状况、经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制定与现实合拍的经营战略;有利于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发展方向, 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并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企业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激发全体员工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企业内部机制

企业态度的内部机制是指存在于企业组织系统内部互为联系且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 它伴随和影响着企业参入市场竞争、实现自身价值、进行自我发展及对利益最大化需求的整个过程。企业通过对自身现状的优势、问题与弊端等进行整体分析, 力求摆脱“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各种烦恼, 理清经营管理思路, 创建健康积极的企业态度, 激发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企业内部机制影响因素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珀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价》上提出来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 企业必须以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良好态度去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发明独特营销手段和运用独特管理方式。这样, 企业才有能力争夺环境中的资源, 为生存和发展创造能量源泉。

利益驱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当事人,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然而, 企业仅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 (企业经济效益) 是不可能取得长期发展的, 一个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必然要实现其非物质利益因素, 即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员工的价值理念、企业对外的良好信誉与形象等。这些非物质利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转化为物质利益, 使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作为经济主体, 企业要客观科学合理地分析自身利益。

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已不再是板着面孔式的说教或训斥, 而是一门融进了管理者对员工、对事业献身精神的独特的艺术, 是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人本管理的要求在于:第一, “一切为了人”, 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围绕着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企业的战略、生产、文化等经营活动。第二, “为了人的一切”,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锻炼人的意志, 完善人的人格, 提高人的智力和增强人的体力, 使人获得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只有当每个职员被看作是高尚的人并受到尊重、得到信赖时, 企业的价值才能持续展现光辉。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其特征表现为:一、产权明晰。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法人财产人格化, 经济责任明确, 形成“所有者——企业家——职工”三元利益主体制衡机制, 从而全面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二、人格独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 具有自主经营、财产独立、独立核算和民事主体等条件。在经济行为中, 企业必须共同履行相关准则和规程。三、法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混乱,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法制和法制程序。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保障, 是权力退出经济生活的保证, 是企业享有法人资格的制度保证。四、企业家职业化。对于法人企业,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规范性的运作, 以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达到提高企业资产经营效益的目的, 建立企业家市场, 是极为必要的。作为经营权的代表, 企业家在支配企业资产的同时, 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为实现企业资本的增殖、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管理扩大, 企业家 (包括职业经理人) 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凭自身的管理知识、技能、经验和能力进行经营管理, 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可以说,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就没有真正的企业。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企业态度不可避免地与其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国家经济政策、世界政治格局、顾客消费需求、市场竞争环境等。

社会经济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企业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在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企业在努力争取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 必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承担社会责任。同时, 我国在经济上渐已融入国际社会, 这为我国国民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和契机。必须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和贸易惯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活动, 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同时还必须看到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是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二是国内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信息控制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及企业间的市场争夺在当今时代被称为信息战。谁能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 谁就能获取超前的预测, 就有较大的优势进入和占领市场。发达国家流行这样一种观点: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脉, 失去信息将失去一切。企业对市场供求情况、技术发展及新产品开发等情报信息是否灵通, 直接决定其在竞争中的地位。

消费需求状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顾客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仅是希望企业能提供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而且更注重企业形象、产品售后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企业经营应正视“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 立足“客户本位”思想, 以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好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市场营销等经营管理行为。

新型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交易内容和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竞争也相应地呈现出了新的格局。企业间的关系由单纯的竞争关系逐渐演变成合作式竞争关系, 企业间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经营行为中, 有效地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双赢”, 最终取得更强大、更持久的竞争优势。

整合企业态度

战略导向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永恒不变的规律, 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在服务质量、价格和信誉上取得优势。这要求每个员工从自身的自尊、自强作起, 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最终形成整个企业追求完美的竞争精神。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源于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变革与发展是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企业变革与创新须从企业内部开始, 通过创造新的生产经营手段和方法, 创造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 创造新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即从制度、管理、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全方位创新, 在企的外部竞争环境中领先于争对手, 才能获取广阔的存与发展空间。

危机导向企业在经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和情况, 威胁企业的生和发展, 一些看上去非常大的公司可能会因很小的机而垮下去。企业应采取极稳妥的态度, 敢于承担任, 消除影响, 体现企业消费者负责的精神以获取费者的同情和认可。欺骗费者, 无视或凌驾于合作伴的权益之上固然能获取时之暴利, 但这种“杀鸡卵”的经营行为为现代企经营战略和管理所不齿。业应以诚实的态度为经营本, 以信任为合作之道, 合法合理为营利准则, 以厚的情谊关联所有的客户。

上一篇:复杂地形矿区下一篇:流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