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共9篇)
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 篇1
一、前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大陆一直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产业发展互动频繁。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周边经济体迅速崛起的挑战, 两岸经济只有更紧密的联系才能共同健康发展, 共同应对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众所周知资本的单向流动, 既不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更不利于两岸经济的发展。因此, 我们需要扶植与帮助民营企业促进对台投资。如何把从以“吸引台资”主的投资模式转向“双向投资”的模式, 既是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两岸长久文化交流合作的需要。
二、两岸投资合作的投资动机
对比大陆与台湾的产业比较优势后发现, 目前两岸在产业比较优势上呈现一定的互补性。中国大陆现处于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阶段, 在传统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而台湾在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变革后, 产业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知识服务型产业, 现今中国台湾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技术、材料能源、环保与节能减排等产业都处于产业发展的高端。
另外, 2008年中国台湾将六大新兴产业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作为其未来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方向, 这与大陆确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新兴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和重叠性。通过市场的开放, 中国大陆可以将中国台湾的资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同大陆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 将自身产业发展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领域延伸, 促进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真正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进而进入知识服务型产业的发展模式, 从而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陆资赴台投资的可行性评估
1. 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陆资赴台的优势与困难
(1) 陆资赴台优势
(1) 有良好的进入平台
台湾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但台湾和大陆两岸人民同为中华儿女, 血脉相连、关系密切, 相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陆资赴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进入平台, 能够引起两岸人民的深切共鸣。
(2) 有互惠共进的契机
由于政治文化的同根同源, 陆资入岛更容易被信任和接受, 并且会产生较少的利益冲突。海峡两岸能够在经济交流的各个方面优势互补、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3) 有良好的合作平台
长期以来, 中国大陆始终把两岸关系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 两岸双方努力保持良性互动, 两岸执政党间党际交流和高层互动出现新高潮, 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的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等的签订, 为陆资赴台投资搭建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合作平台。
(2) 陆资赴台困难
(1) 面临一定的沟通障碍
台湾与大陆由于历史原因, 曾长期未能得到良好沟通, 处于近乎相互隔绝的状态。现在虽然已经恢复商务往来和文化交流多年, 但是两岸人民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差异, 这无形之中对浙商赴台投资造成了软实力方面的劣势。
(2) 反动势力的存在
台湾目前依然存在“台独”的顽固势力, 这些势力会极大地阻碍海峡两岸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 一些反对两岸合作关系的活动, 如“太阳花”运动等都成为阻碍陆资赴台投资的重要因素。
(3) 歧视现象的存在
就目前来说, 台湾的经济状况较大陆的许多地区较为发达, 加之历史原因和偏见的存在, 一些台湾商户或民众对大陆赴台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甚至对陆资抱有一种歧视心态。
2. 从政策法规层面分析陆资赴台的影响与限制
2009年4月26日, 海基会及海协会于南京成功举行“江陈会谈”, 就陆资来台投资达成共识后, 台湾随即完成开放陆资来台投资之相关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 并颁布了一些法令, 如《台湾地区及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之营利事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许可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陆资赴台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并带来了一些限制。
(1) 积极影响
(1) 投资方式多样化
不断完善的政策法规使得陆资可以采取更多直接或间接方式赴台投资, 并且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便捷化, 例如, 大陆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收购跨国公司在台业务进行投资, 或通过合资、合作等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台湾市场。
(2) 投资形式规范化
海峡两岸的政策法规对陆资赴台的形式及过程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使得海峡两岸双向投资更加规范。目前, 大陆投资主体赴台湾地区投资,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 并符合以下条件:是在大陆依法注册、经营的企业法人;具备投资所申报项目的资金、行业背景、技术和管理实力;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不危害国家安全、统一等。
(3) 海峡两岸互惠性日益突出
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两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密切关系。两岸的经贸关系受到政治因素、交通条件、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 既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又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两岸双向投资和经贸合作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在各方良好政策下, 使两岸经贸关系逐渐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局面。
(2) 限制因素
(1) 项目限制
台湾方面针对陆资赴台出台了一些限制政策, 例如, 如果投资人是大陆地区军方投资或具有军事目的的企业, 则限制其入台投资。大陆地区人民赴台投资之事业主管机关为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 基于先紧后宽、循序渐进、有成果再扩大的开放原则, 开发项目有制造业、服务业、公共建设。但是军民合用机场不开放等等。
(2) 投资方式及组织形态
大陆地区人民、法人、团体、其他机构或其于第三地区投资之公司, 非经主管机关许可, 不得在台湾地区从事投资行为。投资人如于经济上具有独占、寡占或垄断性地位、或对政治、社会、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响国家安全、或对国内经济发展或金融稳定有不利影响等情形者, 均得禁止其投资。
(3) 限制性规定
一是限制大陆军方投资或具有军事目的的企业赴台投资, 二是限制投资有关航空站及港口的投资比例, 三是规定陆资存在“经济上具有独占、寡占或垄断性地位, 政治、社会、文化上具有敏感性或影响台湾安全, 对台经济发展或金融稳定有不利影响”3种情形的禁止投资。
(4) 政策漏洞的存在
“三难”障碍亟待破解:一是准入难。据了解, 目前台当局对陆资开放的项目共计408项, 仅占台当局开放项目总数的67%;而且在许多开放项目上, 台当局设定陆资持股比例须低于50%, 还附加不得对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力等苛刻条件;二是审批难。大陆企业赴台设立子公司须经过“名称预查”和“文件认证”等复杂环节, 冗长的审批周期使企业延误商机;三是上岛难。据了解, 台当局对陆资企业驻台人员数量控制严格, “只准钱来, 不准人来”的规定十分苛刻, 影响企业经营。
3. 从经济社会层面分析陆资赴台的动因与效益
首先, 当今社会的发展, 必须以全球化为方向, 中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亦是如此。大陆的经济虽然发展迅速, 但是其中诟病也多, 从地域的不均衡性和产业的很多特征可以看出这一点。最致命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在很多企业在资金外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短期套利和没有长期规划使其最致命的弱点之一, 要真正审视这一点, 改变在国际投资中的不利局面, 有很多地方需要共享台湾在对外投资方面的经验
其次, 从资金互流的角度看, 来而不往非礼也。台湾很多资金注入大陆, 大陆资金自然也希望注入台湾。台资最早进入大陆, 是因为大陆的资金短缺, 实质就是台湾“捧”大陆。现在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 大陆资金外投已经成为趋势, 也就意味着势可比肩的经济体大家互捧, 悬殊的经济体, 一方来捧另一方, 现在陆资入岛的强烈意愿从最基本的层面讲, 就是资本的上述规律使然。台湾方面进步一调整税负等政策, 加之台湾人才技术好, 产业链较为完整等, 或可吸引大陆对台投资的意图。
最后, 大陆资金进入台湾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必然,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后隐藏着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差异, 甚至背后是文明的侵蚀, 因此两岸的一贯共性和面临的共同威胁要小于双方之间的攻防。这也就意味着, 在大中华文明与经济圈属中, 台湾不能脱离大陆或大中华经济圈而独立存活, 也说明两岸的整合经济不能各自取得经济上的卓越发展, 而相互投资恰恰是整合的关键途径。
四、台湾陆资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浙江为例
1. 浙企赴台投资状况分析
(1) 现有的陆资入台模式
(1) 成立已销售为目的的贸易代表处
目前中国大陆企业基于两岸已有贸易合作的基础上对台投资, 在台湾设立以销售为目的的贸易代表处, 基本上不进行产品生产。中小型企业与民营企业尝试以此模式深入台湾市场, 并增加与原有贸易伙伴的技术合作和品牌构建, 吸取台企宝贵经验。
(2) 台湾创业者返台投资
台商利用大陆的巨大市场与廉价劳动力创办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做大做强后返台投资台湾。首先, 返台的台商可以早期在大陆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经济能力做后盾, 承受对台投资初期的亏损, 维持子公司在台长期生存;其次, 大陆资本可以利用台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特点, 通过投资台企来打开国际市场, 进一步加强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但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 目前台方给出的近400家对台投资的大陆机构和个人, 以此投资模式现阶段只有深圳富士康、厦门欣贺等大企业采用。
(3) 在台设立企业服务分点
陆资入台对于完善国际性企业的跨地区甚至全球售后服务十分有利。当前陆资应在台客户要求, 为方便售前、售后服务在台设立服务分点, 并为后续贸易创造条件。以往, 苦于无法直接设立售后服务机构, 只能与当地的相关机构合作, 虽然也能为客户提供一定范围的服务, 但毕竟这一渠道比较间接, 无法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政策允许后, 大陆企业可以前往投资设立自己的售后服务机构, 这不仅提高了对当地客户的服务效率, 同时也通过在台湾当地对相关行业产业链的观察与学习, 促进了大陆企业全球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 入股台湾企业, 实现互利双赢
首先, 现陆资可对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台企大公司通过入股的方式进行投资, 虽然现阶段收到ECFA条款及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 大陆方面仍不能以增资、并购等投资方式享有台湾企业的控制权, 但可以与台企强强联手弥补由政策原因带来的部分局限, 同时也是实现互利双赢的有效手段。
其次, 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大陆高科技企业, 在国内竞争对手较少, 虽有余力拓展海外市场, 可却要面临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高科技成熟企业的竞争压力, 同时也存在被欧美国家有针对性地反倾销调查甚至制裁的风险。
考虑这两个因素, 可以以台湾为踏板进行过渡, 利用台湾公司的相关行业专利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互补, 同时利用台湾的入海口, 更便利地将产品远销主要海外市场, 并规避反倾销风险。
(5) 允许自然人在台投资
目前台湾当局允许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并出于个人目的增多在台居留时间。一般情况为自然人投资, 而法人投资案例暂无。这类情况的出现的原因一般为大陆居民与台湾同胞的婚姻, 由于对个人财产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这类模式仅为个案。
(2) 陆资赴台投资的产业方向
浙江民营企业赴台投资意愿主要集中在制造、服务业和公共建设以及科技创新研发产品上等多个产业。
(1) 服务业
浙江省民营企业可借助台湾在服务业上形成的优势, 实现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是以合作求共赢, 推动浙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相对而言, 台湾企业在技术、市场开拓、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而浙江民营企业企业在经营成本、生产能力、市场腹地等方面得天独厚。两岸企业界只要有交流就有合作的可能, 有合作就有共赢的空间, 陆资上岛投资“单打不如双打, 独资不如合资”。同时,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从高起点定位, 以全球的视野, 谋划两岸建立紧密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动浙台经济整合, 建构海峡东西岸合作机制, 从而实现“双向合作, 融合共赢”。
(2) 制造业
制造业包括纺织、汽车、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家电和计算机周边制造, 电子零组件仅开放被动组件。调查表明, 浙江民营企业具有“小产品、低成本、大市场、区域化、专业化”的经营优势。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盈利, 而台湾目前劳动力成本要高于大陆, 因此不适宜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尝试以设计研发为主的制造业, 形成在台设计在大陆加工的产业链, 实现合作共赢, 积极鼓励海内外企业在岛内设立研发中心与营运总部, 努力将台湾建成“高附加值制造中心”的政策战略。
(3) 公共建设
依“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由大陆企业携带资金赴台以BOT方式投资核准投资的公共建设。由于浙江省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专业人才缺乏。因此在公共建设这一块的要求也比较迫切, 又恰逢台湾地区对陆资开放这一产业。浙江民营企业应把握这一机遇, 提高公共建设平台以促进企业拓展。
(4) 高科技产品
据统计, 浙江省民营企业经营产业集中在化工、化纤、金属、电子通讯、机械和纺织等上, 高科技涉足较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步伐的加快, 民企意识到高科技新型产业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契机, 在赴台投资时, 可以利用台湾经济发展快, 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促进企业转型。调研表示, 浙江省50%以上的民营企业有赴台投资的意愿, 在政策进一步优惠以后, 比例将会有所上升。而80%以上的企业偏向于投资服务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2. 促进陆台双向投资的对策建议
这里结合大陆与台湾的自然人文关系、经济贸易现状、现有政策条例等分析促进两岸双向投资与经贸合作的具体策略。
(1) 合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 全方位打造良好交通运输线路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北临东海, 东临太平洋, 南临南海, 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近, 两岸具有优良的自然贸易条件, 因此大力开发两岸间的交通线路将为两岸经贸合作带来更多便利。自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政策实施以来, 大陆与台湾两地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 支持两岸间各类航线的建设。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保障两岸经贸顺利合作的基础, 因此, 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 大力鼓励和支持两岸间交通路线的开辟与建设。一方面要增强水运系统功能, 开辟更多的水运航线, 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空运航线建设, 增加空中航线, 增设来往两岸的航班等。加强先进运输技术的研发, 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使两岸间人员流通、货物流通更加方便、实惠、快捷, 从而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2) 掌握两岸人文背景, 创造良好商业交流契机
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 两岸民众在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均存在较多不同点。为促进两岸经贸合作, 必须加强观念的传输, 鼓励两岸经贸集团和企业加强沟通联系, 在商品和服务的相互输出环节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迎合不同的市场偏好, 尊重彼此的风俗人情。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双边友好关系的建设, 对公民和企业加强引导与支持, 加大两岸经贸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为两岸经贸合作打通传统的思想障碍。同时促进两岸经贸学术交流, 增进相互间了解, 共同提高经贸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强对于两岸经贸合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3) 对两岸通商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增强吸引力
目前中国大陆台湾两岸的许多企业对于双边的经贸往来没有较为深入的探索和了解, 对双向投资缺乏动机和热情, 导致两岸经济交流还未达到非常频繁的程度, 经贸合作出现障碍。针对于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实施具有实质性的经济支持政策, 如提供适量的贸易补贴、对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提供资金扶助等, 帮助两岸企业全方位地实现相互交流, 互通有无。双方秉持“平等互惠, 循序渐进”的原则, 争取促成自由贸易协议尽早签署, 进一步促进两岸贸易的自由化。
(4) 掌握市场行情, 使产业结构合理、商品适销对路
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市场差异, 双方市场对于厂商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不尽相同。大陆目前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竞争力差的现象, 在台湾甚至国外市场上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基于此类情况, 大陆企业应该合理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产业规模, 让产品向着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 增加产品附加值, 增添产品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以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开辟出新的优势领地。
(5) 降低贸易壁垒, 提供政策支持
虽然目前大陆与台湾两地关系日益密切, 不断向着团结友好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目前仍然存在众多制约两岸经贸合作的政策, 使想要进入台湾市场的大陆企业遭遇较多阻碍, 无法实现自由平等、健康发展的两岸经济合作关系。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 特别是台湾方面, 应该努力减少贸易壁垒和限制政策, 例如简化陆资赴台程序和手续、取消禁止投资的条例政策、增加开放项目等。两岸应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找到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点, 以求两岸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阮刚辉.浙江对台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经济观察, 2010 (6) :34-35.
[2]袁艳.ECFA框架下浙台企业加强经贸合作的对策与思路[J].地方商务, 2010 (8) :76-79.
[3]张冠华.“十二五”时期两岸产业合作的机遇与方向[J].台湾研究·两岸经贸, 2011 (3) :16-21.
[4]郑鸣, 张盛铭.ECFA签订后海峡两岸资本市场的合作研究[J].台湾研究·两岸经贸, 2011 (3) :23-29.
[5]林建甫.两岸华人四地资本市场竞争与合作策略分析[J].发展研究, 2011 (9) :19-24.
[6]王建民.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与经济合作发展形势评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0 (8) :54-61.
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 篇2
摘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促进农村人力资本进一步投资的关键之举。文章在分析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052-01
1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实现的制约因素
①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制约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长期以来的城市优先发展政策造成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平衡。财政投人过多的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系不完善。四川省农村很多学校至今仍未配备电脑等设备,学校图书藏量明显不足,校舍危房面积达到4.5%。农村教师与城市相比,学历偏低,稳定性差。本科及以上的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城市,高中及以下的教师数量远高于城市。
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制约着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好势头,但是同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差距却越来越大。农村居民收入低,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四川省农民的人均收入虽然高出西部农民人均收入552.08元,但却远低于东部沿海、中部及东北地区。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③城乡分离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提高。四川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农民文化程度和知识含量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长期以来,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自身素质难以提高且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造成整个群体人力资本投资的缺失,抑制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提高。
④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资的力度不够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身体质量,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加大农村医疗保健投入的力度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农村居民获取收入能力的重要途径。与全国相比,四川省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投资的比重偏低,农村居民健康意识薄弱,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进一步提高。
2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实现的相关对策
①政府归位基础教育,调整农村教育办学方向。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水平,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成为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之举。政府财政应该尽力的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较大,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调整农村教育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办学方向,改革农村初中课程设置,使农村教育能够与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相适应。农村学生毕业后即使升不了学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处,能够对提高其收入发挥作用。
②着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影响到务农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也影响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高低和就业门路。在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建立多元化办学和投资体系。建立农技推广站与高校一对一帮扶体系,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专家信息交换平台,以科技效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③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除了受自身的健康意识影响外,还受到收入水平和当地新农合发展程度的制约。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高,私人对于医疗卫生保健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对于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仅仅局限于必要的医疗费和药品开支,而对于预防保健、流行病防止、慢性病治疗等投资很少。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
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制约因素,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
面对新的世纪,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都把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无一不制定政府增加科技投入或鼓励非政府机构 (企业、民间) 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 以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进而达到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目的。
风险投资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也一直由政府大力倡导和实施。在我国, 风险投资行业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 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中创公司) , 为风险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此后, 中国招商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武汉东湖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广州技术创业公司等相继成立。1986年起, 国家开始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 标志着政府风险投资规划的开始。此后十余年间, 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已超过200家, 运营资本约300亿元。
中国投资行业现实发展状况与风险投资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比, 仍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风险投资现状可以概括为:资金总量严重不足, 运行机制不健全, 发展十分缓慢。
1 风险投资的内涵及特点
1.1 风险投资涵义
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 又称创业投资, 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并有巨大潜力的企业的一种权益资本。风险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 英国、荷兰等国的一些富商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开始投资于远洋探险。
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1.2.1 高风险性
一是注重成长潜力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性, 二是过于集中在少数行业, 如IT产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通信、网络、新材料、新能源等。一般遵循大拇指定律:如果风险投资1年内投资10家企业, 在5年左右的发展期, 一般有3家企业会垮掉, 3家企业停滞不前, 3家企业最后上市, 只有1家企业能成为成长迅速的明星企业。
1.2.2 高收益性
一般来说, 投资于创立和研究开发阶段的风险投资, 要求年回报率在40%左右;投资于市场导入和成长阶段的风险投资, 要求的年回报率在30%左右;对即将上市的企业, 要求20%左右的年回报率。
1957年, ARD公司对数据设备公司 (DEC) 投资不到7万美元, 占77%的股份, 14年后的股票市值达3.55亿美元, 增长了5000多倍。1976年, 美国两个年轻人设计出苹果电脑, 但只有1300美元资金, 不能批量生产, 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投资9.1万美元, 5年后苹果公司成为美国500强公司, 其市值达1.54亿美元。整个行业风险投资的回报率平均为15.8%, 是股票投资的2倍, 长期债券的5倍。
1.2.3 低流动性
从投入到收回投资, 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 且要不断的增加投资。
1.2.4 较高的专业性和参与性
风险投资家要利用其资源优势和经验, 不仅提供资金支持, 还将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咨询、参与重大问题决策, 从产品的开发到商业化运作, 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人员的安排, 从产品的上市到市场的开拓、企业形象的策划, 一直到企业的上市, 都离不开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
2 阻碍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因素
2.1 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即资金链缺乏
创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一般有种子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有资金的投入, 一般说种子期和创业期资金占整个风险投资资金的30%左右, 扩展期和成熟期占投入资金的70%左右, 美国的风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养老金、保险公司、各种基金等多种渠道, 而目前我国设立的风险投资者和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渠道, 而以企业、私人或基金为主的独立风险投资者和机构不多, 渠道单一, 由于这种资金量不能及时供给, 导致风险投资者及机构不能够长期承担较大风险和不具备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2.2 当前的人文环境还不太理想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科研计划主要由国家安排, 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形成了科研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以及缺乏经费问题对科研人员的制约导致过分依赖的缺乏创新意识, 受到制约的不能继续研究科研项目;在资本市场上, 投机氛围太浓, 缺乏战略投资者等等, 对我国的风险投资造成了很大影响和约束。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处于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领域, 期望成功后, 通过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获得较高的收益的行为;风险投资更是一种主动承担风险来博取更大收益的行为, 这就需要社会能提供适合风险投资的人文社会环境, 能够鼓励人们敢于冒险、承担风险用于创新。
2.3 风险投资发展的缺乏法律约束以及运作退出机制不健全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差异, 使得现有的许多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一些国家的风险投资实践上看, 有限合伙制是有效率的, 可以保证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但有限合伙制在我国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我国的《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由两个以上或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股东人数的限制使得风险投资公司难以筹集足够的风险资金。另外, 知识产权保护是风险投资的重要内容, 一旦风险创业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风险投资者可能因为专有性知识产权被侵犯而遭受重大损失;因此需要有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有效保护风险投资的创新型发展, 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缺乏严肃性、科学性, 带有浓厚的人为色彩。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长期的占有或者控制被投资企业股份, 而是在投资成功后, 通过出售或转让股份得到高额的投资回报, 这里在退出机制上就需要有一个顺畅的退出通道, 这也正是风险投资不同于实业投资的地方。
2.4 缺少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由于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性, 投资主体必须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优秀的风险投资者一般应具备以下几点: (1) 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 当新技术出现时, 风险投资者需要对该项技术进行评估, 预测市场前景, 正确判断技术领先程度, 以便动态掌握市场发展趋势。 (2) 识别合作伙伴的能力。因项目技术含量只是投资成功的要素之一, 如果创业个人素质不高,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前景并不乐观。 (3) 要具有企业管理、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能力, 以便直接参与监管企业运营, 实现运营目标。而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这是风险投资规范化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 提出几点能够适应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策略。
(1) 创造适应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大力宣传风险投资的作用, 鼓励创新并为投资者提供保障机制。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比如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 贷款政策等。
(2) 提高风险投资者的素质, 包括心理素质。在我国具有风险投资经验的人士相对较少, 成为了发展的瓶颈。这样我们可以强化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机制, 使一些高层次的热爱风险投资事业的人加入风险投资业。例如:可在国内各个有能力的学校开设专门培训风险投资家的课程, 或风险公司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投资经理人与风险企业家一同工作, 交流工作经验从而让风险企业家得到管理经验。建立专业的风险投资人才市场, 合理促进人才流动。
(3) 完善中介服务体制。推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积极加入风险投资领域, 提供战略制定、产品定位等多种服务, 充当高科技投资项目供求双方的中介角色, 充当风险资本退出的重要中介。
(4) 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建设。为了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 需要政府抓紧制订一些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明确风险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规范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风险投资的运作、风险资金的退出等。在健全和完善法律的基础上, 确保法律的可执行性, 真正使风险投资在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中能够快速地、健康地发展。从各国的风险投资发展状况看, 凡是风险投资发展规范、迅速的国家、必定首先从立法上给风险投资以法律保障。因此, 要大力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就必须要修改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
企业党建工作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篇4
摘要: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领导和影响力,在企业中,党组织对于企业的人员、机构与资源都有着支配的权利,党组织在整个企业运营和发展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企业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党建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企业业党建工作制约因素,进一步探索强化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企业;党建工作;制约因素;对策
正文:
新形势下需要企业强化自身党建工作,这是又我国社会现状所决定的,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想要获得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提升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视,这也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对企业的主要管理手段。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管理和发展,才能有效地把握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也是抓好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
一、目前我企业业党建工作现状
(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削弱
基层的党组织是我们党的毛细血管,它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中央的精神具体落实和执行的基层组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潮涌入企业员工的大脑之中。企业员工对我们党理论思想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由于我国又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涌现,企业员工对这些没有较好解决或是正在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存在一些看法等,这都大大降低了基础党组织的感召力。
(二)基层党组织的不够完善
很多时候,员工对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有着一些不同的想法,认为这样的组织就是一种形式上的组织,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党组织机构作为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如果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不够健全,那么党建工作将无从谈起。归根结底,这也是由于党组织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党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健全也是当前企业的重大问题。
(三)党建文化没有较好的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企业文化是降低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强工作积极性,缓和劳资矛盾的有效手段,这是和党建文化有一定的契合点。然而实际情况下,基础党组织和企业工会在全年的工作安排上没有很好的协调,存在一些重复的文化活动,或是文化活动的缺失等。降低了企业与党组织之间的亲密度和合作度,不能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四)企业的党建队伍人才匾乏
现实情况下,企业员工的党组织的兴趣不大,主要是由于基层党组织没有什么工资补助或是职务晋升的空间,对员工的感召力不强。党建队伍中一般都是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是很强,专业素质不强,同时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次数较少。造成在党建工作中墨守陈规、难有创新。
二、完善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
要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使企业内部党员干部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坚定信念,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果,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企业党员干部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企业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加强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指导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使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高。
(二)改善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党建工作
在企业的党建工作中,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的内容与工作方式,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的廉政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反腐倡廉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来说,要加强廉政教育工作,并指导员工将廉政文化建设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深入和扩展廉政意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使党建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三)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
要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民主机制,保障党内民主的权利,党员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确保党员的知情權和参与权,使党内工作和谐开展,调动企业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使
党建工作步入正确的轨道。完善有助于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机制的建立,企业的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鼓励和带头开展党员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把党组织的工作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目标,并落实到党员个人,保证企业党建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此外,还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党建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党建工作的效果和进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实现科学化的发展。
(四)创新活动方式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
企业党组织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可以开展凸显党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创先争优、党员先锋岗等实践活动。强化民主活动,提高党员参与民主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党员的主动性,努力促进党的执政水平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党组织的实践活动,强化党员干部对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企业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得到真正提升。
(五)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党建工作的载体建设是促进党组织发挥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应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载体,例如网络技术,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加强党组织与基层员工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了解基层员工对党建工作的意见和想法。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硬件以及软件建设,在企业内部成立文化活动室、设置内刊,促进党建工作宣传力度的提升。制定企业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将党的服务宗旨和优良作风等结合起来,加强党建工作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总结
企业党建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中存在不足,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促使企业实现积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浩.高度重视党建创新努力加强企业党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5):174-175.DOI:10.3969/j.issn.1003-8477.2010.05.050.
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 篇5
一、生产性投资资金不足,农民手中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导致生产排挤消费。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对农业投资不足,难以对农业生产所需资金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惠农补贴,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没能真正地担负起向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输送资金的作用。
其次,政府补贴的生产性投资资金,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存在资金流失现象。
目前的补贴政策是按土地所有者发放,真正的生产者没有得到补贴,没能真正发挥补贴政策的协同效应,为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提供可持续保障,因而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挤占了其消费空间。
二、发展保障性投资不足,制约了农民现期消费。
发展保障性投资对农民现期消费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教育投资和社会保障投资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教育投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本身难以对需求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又会制约农村居民的现期消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虽然推广了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两免一补”政策,但是高中、大学阶段教育的昂贵费用,增加了农民的教育的负担,对农村的现期消费产生了极强的制约作用。
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为接受教育付出很高的成本,因而也就期待着更高的收益。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教育投入的高成本很难在农业部门内部得到实现,于是就会发生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而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小,从而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带动作用弱。
第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强化了农村预防性储蓄的力度,减少了收入中用于即期消费的比例,从而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一是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在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因素。例如目前向参合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导致医药费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消费的目的;另外在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对农村卫生投入明显不足,服务能力满足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农民患病要到大医院就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而抑制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是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在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拉动农村现期消费方面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是一种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缺乏保障和激励机制,农民参保积极性差,加之当前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无力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资金补充,很难担当起其自身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因此农民养老自身承担比例大,制约了农村现期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自身的创生能力弱,制约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大量低收入农业人口的存在,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农村消费遭遇的关键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容纳能力的有限性,只有通过提升农业自身的创生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的贫困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通过改进农业中大量低水平的落后的生产技术,把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高科技附加值的农产品留在农业生产内部,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目前由于各地乡镇财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乡镇财政无力承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甚至个别乡政府还存在截留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费的现象。因此,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只能通过经营求生存,影响其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增加了农民应用技术的成本,从而农业自身创生能力弱,制约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内需的扩大缺少内部动力。
四、市场资金在挺进农业过程中遭遇到土地流转的瓶颈,给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带来难题。
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分散经营模式,给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带来难题。一方面由于现有的承包地承载了农村养老等大量的社会功能,使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需要资金支持,土地流转后土地承租人的资金获取相对更难。土地流转之前,农户对土地的投入的30%尚可借助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解决。土地流转后,由于流转后的土地不能作为资产抵押,加之投资大回收期长,土地承租人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大额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信用体系的缺乏和政府对民间金融的抑制,所有土地承租人很难解决大规模融资问题,从而抑制农业规模化经营。
摘要:对农村投资不足是制约农村内需扩大的主要因素,农村投资不足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投资资金不足、发展保障性投资不足、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以及市场资金在挺进农业过程中遭遇到土地流转瓶颈四个方面。
关键词:生产性投资,发展保障性投资,市场资金
参考文献
[1]沈顺英.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消费需求[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第3期
[2]张中华.论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与需求结构[J].财贸经济,2000年第1期
[3]张红梅.财政支出与拉动农村居民消费[J].国土与自然资j幕研究,2011年第1期
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 篇6
一、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绩效审计质量是全面审计质量, 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工作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得以最终实现的途径。结合我国当前绩效审计的现实, 我们认为如下因素制约了绩效审计的质量:
(一) 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缺陷
我国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是典型的行政模式。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即审计署受国务院总理领导, 政府审计机构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虽然我国《审计法》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 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 不得随意撤换。但由于各级审计部门是隶属于同级政府的一个机构, 与同级政府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人事任免等重大事件的决定权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 因此上一级审计机关应该发挥的作用往往被政府取而代之。再加之政府审计部门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 这就从经济这个根本点上受制于人, 其独立性受到削弱。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正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存在上述缺陷, 当审计部门对政府投资进行绩效审计, 面对投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决策粗糙等问题, 以及违背正当、公平和政策导向的事件时, 即使进行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最后只能听之任之, 丧失了绩效审计应有的评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 与政府投资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 政府审计范围过大, 分工不明确
我国政府审计对象非常庞杂, 既包括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 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当然, 对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政府审计, 一直是国际惯例, 但是我国在对待这一惯例时要充分考虑国外的适用条件和我国国情。在政府审计比较成熟的国家, 国有、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政府审计部门完全有能力对这些单位和组织实施绩效审计;对于其他的单位和组织, 交由民间审计进行 (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对审计工作的明确分工, 保证了政府审计部门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审计工作。而我国则不然, 我国国民经济组成部分中, 公有性质, 特别是国有性质的经济成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私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公有性质特别是国有性质经济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相当庞大。要让当前相对薄弱的审计资源去承担如此繁杂艰巨的审计任务, 显然力不从心;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分层次、不分重点、均衡用力, 得不到客观真实的结论。除此之外, 当前的政府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还没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分工。这就使得政府审计还停留在查处违法乱纪的层面上,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这显然与经济刺激计划要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有相当差距。
(三) 没有可操作的绩效审计标准和细则
审计标准是用以评价审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业绩标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居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地位。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提出绩效审计由三种标准 (3E) , 即与合理的行政原则、惯例和管理政策相一致的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正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补充标准。可以说这些标准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方向, 但并不统一, 而且过于庞杂, 似乎有穷尽所有标准之嫌;同时这些标准只是原则性规定, 至于在审计实践中的操作细则, 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审计署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 还没有专门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或准则, 我国法规也尚未涉及评价被审计事项的指标体系。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这些规范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 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 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 甚至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这无疑阻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四) 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缺失
政府绩效审计是监督政府投资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的有效机制, 但客观上讲, 政府审计同民间审计一样也存在审计风险, 存在审计失败的可能, 并且一旦审计失败, 政府审计可能会带来比民间审计更大的消极影响, 失信于民。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这是政府审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控制政府审计风险, 防止审计失败, 就必须有专门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绩效审计比较成熟的国家, 同业互查是一种常见的外部监督机制。例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GAGAS) 规定:“按照GAGAS执行业务的审计组织必须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由独立于被复核组织的复核人进行的外部同业复核。”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目前不仅没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 也没有推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同业互查。这就使审计权力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容易滋生腐败。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也是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审计长均由最高一级领导人任命, 如美国审计长由众议院提名、总统任命, 英国和西班牙的审计长均由国王任命。审计长的任期一般都较长, 有的国家还实行终身制。这些做法较好地保护了审计的独立性。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客观现实, 削弱了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影响力, 损害了审计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期望较短时间内修改当前审计法规以及照搬照抄国外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现有体制。因此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可以参照学者建议, 在基本不改变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条件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对审计署实行双重领导, 以国务院领导为主, 最终形成“一署二线”架构。一方面,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 负责领导审计署对中央政府的预、决算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 审计署作为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相应地,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应按照审计署的这种改变, 形成“一局二线”, 逐步淡化直至取消受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的体制。其次可以考虑给予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专门的财政预算。要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就要从经济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不能受制于人。
当然, 上述措施涉及面广, 需要很大的改革力度, 因此从短期来看未必具有可行性。如果在前两种方式暂时不可行的情况下, 权宜之计可以考虑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对政府进行监控。其实在这一点上, 政府审计已经采取了行动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实效。据了解, 为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管, 中央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发改委组成的24个联合检查组, 赴各地全程监控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组长期住在地方, 对中央负责。但是对于庞大的投资计划, 仅仅依靠中央检查组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保证无论资金大小, 都能用在刀刃上。
(二) 缩小政府审计的范围
前已述及, 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审计大包大揽, 分工不明确。纵观政府审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缩小政府审计范围是其重要的特征和趋势。比如美国总审计局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公共开支事项, 尽管总审计局有权对政府所属的公营企业和非盈利单位进行审计, 但为了避免重复审计, 实际上都是实行委托审计。英国国家审计署的审计范围主要是政府部门、国家投资公司、卫生部门、市政部门等。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 政府投资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及灾后重建等, 千头万绪, 在我国审计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绩效审计不可能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均衡用力。因此, 现在可行的办法是“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绩效审计应该将审查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公平正当的重点投资上;对于其他的可以适当委托民间审计进行。
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要对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分工, 要适当增加绩效审计的比重。对政府投资监管的目的决不能停留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上, 还要注重投资的效果。
(三) 政府审计要广泛寻求合作
绩效审计是“目标导向性”审计, 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目标, 代表不同的含义, 这与财务审计有显著的区别。财务审计往往根据财经法规, 对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作出判断, 因此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要求侧重于财会领域。绩效审计则不同。比如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就要围绕环境是否改善为目标, 设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 而环境问题不是财务领域的问题, 单靠审计人员是难以解决的。再比如对铁路、公路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就要围绕交通是否改善、运力是否提高为目标, 并设计相关评价指标, 而交通、运力等问题的评价单凭审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政府投资计划涉及方方面面, 进行绩效审计时会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超出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既是审计者, 又是合作者、组织者、协调者, 应在审计过程中加强与设计者、实施者、监控者等相关专业人士和机构密切合作, 共同研究制定审计方案。绩效审计决不能埋头单干。事实证明, 经济越发展, 业务越复杂, 绩效审计就越需要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合作, 就越要借助社会的力量, 这可以说是绩效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 加强绩效审计的外部监督, 推行同业互查
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审计什么?这已成为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审计的经验。美国总审计局为政府审计制定了科学系统而又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比如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于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接受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建立包括领导、人力资本、业务执行、监督、政策评价等要素在内的质量保证框架;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等。结合我国的实际, 我国也可以定期由全国人大相关机构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作出评价;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保证体系;邀请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同业互查, 对同业互查的结果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 以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的公信力。其次是审计什么的问题。借鉴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 我们认为对国家审计人员的监督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监督国家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遵守情况;二是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在具体监督过程中, 单凭审计结果有时很难评价审计质量和明确审计责任, 因此对审计质量的评价应更重视过程, 也就是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的评价。
企业定额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篇7
一、企业定额的基本理论
(一) 企业定额的涵义
企业定额是指生产企业以自身的技术水平、施工辅助材料情况及管理水平为编制依据, 对生产系统所涉及的人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的计量数额进行标准化设定, 从而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一种系统性策略。
(二) 企业定额的作用
企业定额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投标报价的重要参数, 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是指导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是帮助企业快速定位市场、把握市场动态, 从而做出准确性判断的重要依据。
对内, 企业定额是企业开展预算控制、生产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人员绩效管理等工作的基础。
(三) 企业定额的特点
第一, 企业定额在各个项目造价上要占有绝对优势, 企业造价水平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否则企业定额无实际意义。
第二, 企业定额能够凸显企业的技术优势或管理优势。
第三, 企业定额应该具有动态调节性, 能够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及时地做出调整和优化。
第四, 企业定额要与企业生产方案和工艺接轨并应用。
(四) 企业定额编制的一般步骤
企业定额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考虑企业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设备管理情况及其他编制指标, 还要了解行业编制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企业定额的编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 依据地方定额或行业定额或企业生产与管理情况, 有效划分企业定额章节。
第二, 全面了解地方或行业定额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选取适合企业定额的方法构建完企业定额框架后, 要进行有效性检验。
第三, 对生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量进行标准化确定。
第四, 计算三项指标消耗量定额基价。
第五, 计算其他编制指标的综合基价。
二、企业定额的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企业定额的现状
企业定额的系统性决定了定额编制的复杂性,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首先,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和社会生产成本总体偏高的情况下, 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竞争压力小, 没有形成企业精益的压力和意识。其次, 国内此前粗放型的运行方式使成本控制有更多快速、直观、简便的方法。再次, 国内企业定额方法研究和应用不普及。即使部分企业对定额编制的研究较多, 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企业所消耗的各类资源远远超出企业的预期, 所以企业自身进行定额编制工作表现出后力不足的态势。最后, 编制方法的不合理、定额水平的不准确及动态定额调节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企业定额失去了其指导生产管理、优化成本指标的功能和实际意义, 反而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 企业定额的发展趋势
国内的定额管理首先在建筑、施工行业形成良好的经验和收益, 由于其在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管理和参与社会竞争等方面的作用, 定额制度正在逐步被社会各个领域、行业采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定额的有效性, 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自动化和高效化。企业定额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首先要对行业定额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其次要充分融入企业自身各个时期、各个地点及各个项目的数据, 建立企业定额数据库系统, 然后根据市场变化, 做好数据的动态调整, 从而为企业后续定额执行工作提供可靠性依据。
(三) 我国企业定额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
通过分析外国企业定额的编制方法和过程, 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加强企业定额基础资料的采集并构建数据库;构建完善的企业定额信息网络;积极推广企业定额咨询服务, 加快企业定额的职业化进程;发挥行业定额的引导作用。
三、企业定额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外部制约因素
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是指外部市场使用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及国际行业定额对企业定额产生的影响。
1. 企业定额的市场使用环境不安全
企业定额虽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但是企业进行投标报价后, 对企业定额的保密程度不够, 忽视了企业定额的商业价值, 从而为其他企业窃取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企业定额使用环境的不安全性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中标几率, 而且为企业定额的后续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2. 科技发展水平致使企业定额具有滞后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研发打破了原有的企业定额编制材料的配比数据,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搜集、试验新型材料的标准化定额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因此企业定额在编制速度上和观念创新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3. 国际行业定额展现了企业定额的不足
国际定额是依据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编制的, 具有普遍适用性。反观国内企业定额, 由于种种原因与国际行业定额存在断层现象, 企业却主要利用人力和资源成本低的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
(二) 内部制约因素
内部制约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定额内部数据积累不足、企业定额编制方法不合理、企业定额专业人员匮乏及编制企业定额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影响。
1. 企业定额数据积累不足
部分企业的定额是依照行业或地方定额进行编制的, 因此数据的设定和调整会以行业或地方定额为基准, 而企业自身在基础数据的积累上非常有限, 进行企业定额编制时只是依据地方或行业定额进行数据的比例下调, 基于这种方式的企业定额编制缺乏有效的数据基础。
2. 企业定额编制方法不合理
企业定额编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人、材、机三大部分, 为了提高企业定额编制的准确性, 企业常常采用统计分析法、经验法、比较分析法进行数据的分析, 这些方法虽然降低了运算量, 但是精确度还有待检验, 要想提高编制精度, 综合运用现代数学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回归分析, 从而发挥企业定额优势是十分必要的。
3. 企业定额专业人员匮乏
行业定额或国家定额编制集中了国内专家和行业精英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并且经过反复试验而确定的, 因此国家定额或行业定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更具权威性。企业定额编制的复杂性势必要集结大量人才, 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反复试验, 因此企业定额人员与行业精英相比专业化程度不高, 而且专业人员匮乏。
4. 企业定额编制成本过高
企业定额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充分展示企业特色;其二要对企业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其三选取科学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对数据进行预测、整理和分析;其四企业定额人才的招聘、培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其五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编制、调整和修改, 因此企业定额的编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成本的投入上要高于企业预期。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国内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企业定额成功案例, 而且还要摆脱对地方定额和行业定额的依赖, 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 不断在困境中谋求发展, 构建企业定额, 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使企业具备同外企竞争和抗衡的实力。
参考文献
[1]王传生, 邱月.基于粒子群的神经网络用于编制企业定额[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02) .
[2]汤燕群.企业定额的人工基价的制定——基于范例推理法原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04) .
[3]沈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企业定额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09) .
[4]曾文杰, 宋学臣.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念辨析[J].价值工程, 2011 (27) .
[5]陈莹, 李明, 徐学东.历史工程资料在企业定额编制中的应用研究[J].人民黄河, 2010 (04) .
[6]陈维梅, 张玉全.企业定额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 2012 (04) .
报纸广告传播效果制约因素研究 篇8
近几年, 报业广告发展徘徊不前, 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要解决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 关键是我们能否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针对于此, 本课题对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以便更好地促进报业和报业广告的发展。
一、传播主体因素
报纸广告的传播主体是广告投资者、广告经营者和报社。在广告传播过程中, 他们不仅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 而且决定着广告内容, 并且这三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会对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广告主通过广告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推销出去, 实现价值, 获得利润, 进行扩大再生产。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则是通过给广告主提供的服务收回成本获得利润。读者通过阅读报纸获取新闻及其它信息的同时得到自己需要的消费信息, 享受传媒带来的便利。广告效果的评价, 必须是广告的接收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投资者共同感受的结果以及他们各自认为有利的标准。同一广告, 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 受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
广告是当代报业的经济支柱, 是报社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二次销售”理论认为, 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有价值的信息, 以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 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群的注意力, 即把受众销售给广告商, 以获得广告收益。2009年慧聪媒体研究中心对1000名报纸读者进行随机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更相信权威报纸上的广告达42.71%, 更关注专业报纸上的广告占32.57%, 更关注知名度高的报纸上的广告占42.71%。由此可见, 报纸的品牌形象对其版面上的广告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报纸品牌不仅能使读者更信任和关注其发布出去的广告, 更能吸引较大的公司企业慕名前来刊登广告, 从而实现报社经营收入的提高, 最终, 报纸影响力和品牌形象也会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另外, 就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 广告投资者的美誉度和广告经营者的权威性、知名度对其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显然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报纸受众往往更愿意接受美誉度高的广告投资者生产的产品, 更愿意信任权威、知名度高的广告经营者的广告。
二、媒介因素
报纸是广告主用以向消费者传播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工具, 它是最早被利用为广告传播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144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以后, 17世纪初, 排字印刷的报纸在欧洲流行起来, 它很快被用作广告媒介。报纸广告的出现, 是广告发展的一次飞跃, 为世界各地的广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此后, 报纸广告长期为广告形式的主流。
但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告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广告是大众传媒生存、发展的“血液”, 是传媒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变量,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广告市场总量是相对固定的, 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 参与竞争的广告媒体都虎视眈眈, 其中既有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户外广告, 更有新媒体互联网等。“粥少僧多”的局面势必使各媒体都殚精竭虑地在广告市场中开疆拓土。[1]
在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强烈攻势下, 报纸广告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抢占, 受众分流愈演愈烈, 国际国内概莫能外。北美和欧洲报纸广告的市场份额已分别从1985年的41%和44%下降到了1998年的37%和38%;[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经济活动, 开始形成一种产业。这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 即从“报纸广告的编排”到“报业广告的经营”。前者反映了我国报业长期以来所处的“坐等广告上门”的状况, 后者表明我国的报人开始正视报纸的商品属性, 报纸开始走向市场。但据国讯报告网站公布, 今年3月份, 从我国各类报纸的表现来看, 一季度主要报纸的广告额均低于去年同期。相比2008年同期, 综合都市类报纸广告下降11.2%, 地方性党政机关报下降14.8%, 全国性财经报和时政类报纸下降20%左右, 全国性党政机关报下降约30%。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曾撰文指出:“在新的媒体结构中, 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传统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
如今剧烈竞争的媒介环境, 加上去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 进一步重挫报业广告经营。今年以来报业广告开局低走, 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 部分企业停产减产, 销售困难, 库存积压, 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广告投放, 尤其是房地产业, 虽然政府相继出台救市措施, 但是消费者信心不足, 购买力严重衰退, 一段时期里尽管开发商打起价格战, 但是明显处于买方市场, 广告投放也就大幅度削减了。各地方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以往都过于依赖房地产广告, 过于依赖大客户, 一旦经济下滑, 便举步维艰。
除了现实媒介生态大环境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外, 报纸媒介自身的特点也会对其版面上的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报纸是一种印刷媒介。它的特点是发行频率高、发行量大、信息传递快、针对性强, 因此, 报纸广告可及时广泛发布。报纸广告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视觉刺激, 不像其他广告媒介, 如广播电视广告等受到时间的限制, 而且报纸可以反复阅读, 便于保存, 与其他媒介相比费用也比较低。这正是广告主选择报纸媒介刊登广告的理由所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我国恢复报业广告20年来, 报业经营者以及报业集团的领导层几乎关心的都只是广告到款状况, 而没有考虑作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所需具备的硬件条件和相关人才的储备。特别是随着广告主对广告发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作为视觉媒体——报纸来说, 其目前印刷质量也显然已经跟不上广告市场发展步伐, 在清晰的电视画面和精美的杂志印刷的对比下, 报纸印刷的国家标准很难达到表现报纸广告诉求的目的。报纸印刷质量低下,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读者阅读广告的积极性。[3]因此, 报纸印刷质量差也成了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和报业广告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国报业广告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广告制作人员对报纸印刷不熟悉。作为广告制作, 某种程度上追求的是一种完美, 但是, 目前许多我国报纸广告从业者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在广告制作上很难寻找到与报纸印刷相匹配的制作感觉。二是由于新闻纸的涨价, 目前许多报社改用比较劣质的新闻纸。新闻纸同其他纸品对油墨的吸附力是不同的, 纸面的光洁度不同表现出的广告制作效果也不尽相同, 新闻纸印刷要求同广告制作的精细程度也有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报纸的印刷虽然已经达标, 但从广告印刷效果上看又不尽如人意, 印刷出来后容易脱墨, 从而影响读者的阅读心情。
三、广告内容因素
从中国广告20年来的获奖作品名单看, 全国报业几乎榜上无名, 说明在这个领域报业完全丧失了话语权。
目前报纸广告创意制作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上, 俗套、老套的制作使得报纸广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导致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形态, 比电视和互联网逊色得多。就全国广告市场而言, 除了广东、河南两省, 电视发展势头已经是远远超过报纸, 同样是传统媒体, 电视广告文案和广告制作水平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电视其他种类节目。精湛的画面、新颖的拍摄技巧、前卫的电脑特技和不惜代价的明星代言形象等电视广告独到手段, 大大提升了电视广告效果, 电视节目和电视广告的同步发展为电视广告收益打开了空间。比如“万宝路”电视广告, 时过20年, 仍然让人难以忘记那充满阳刚之气的画面。在万宝路的广告创意中, 广告商着力渲染了美国人的豪迈坚韧、敢于开拓以及美国西部天高地远的异域风光, 使万宝路成了美国真正男子汉的象征, 也就是广告商巧妙地将香烟与牛仔结合, 通过召唤牛仔的粗犷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暗喻观点, 即使用此产品就会被人们赋予英雄色彩, 吸万宝路是真正的男子汉。万宝路广告至今都被公认是现代广告宣传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可以想见, 如果内容没有这么好的创意, 万宝路广告是不可能产生这么强烈的广告效果。
也许, 有人会说平面报纸毕竟不能同动感电视相比, 其实报纸广告的利器是文字和照片, 不同的视觉会产生不同效果, 如果报纸广告的文字内容让人过目不忘, 其广告效果同样会有强烈的市场反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报纸广告经营队伍中如果只有整天堆着笑脸的业务员, 而没有令客户尊敬的文案高手, 居高临下的客户是不会沿用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的广告投放手法, 投放广告是为了产出经济效益, 这是一种市场规则, 成熟的广告市场很难再会有靠游说揽得广告的机会。认识今天的报业广告市场, 研究今天的报业广告客户的需求, 面对客户能够提供让其难以挑剔的方案计划, 是今天的报业广告研发的主打方向, 如果再辅之以出色的文案和颇有功力的制作, 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有一定的提高。[4]所以说, 重视广告内容和创意, 提炼核心概念来做报纸广告, 对其传播效果可以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就医疗广告来讲, 我国医疗广告刚起步时, 由于市场竞争不激烈, 没有太多的创意空间, 它的确为许多平庸的广告人提供了饭碗。那时的报纸广告, 只要把话讲清楚:我们这里有什么专科, 是治肛肠的, 还是治不孕的, 是治疗肿瘤的, 还是治疗肝炎的, 坐哪几路车可以到达, 引进了多少设备, 聘请了多少大城市的专家, 电话是多少。广告文案人员只要把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搬进报纸就行了, 一点脑筋都不用动。而那时的患者, 很多是自发去的, 也有很多是看了广告去的, 因为那时的市场空间很大, 竞争不激烈, 不需要太高的广告水平, 所以到处充满了没有创意、也没有美感的广告。但这些广告现在不吃香了, 因为它引不起患者的注意, 无法抓住受众的眼球, 因此, 再土、再没创意的医疗广告由于市场空间的饱和, 渐渐要退出舞台, 取而代之的是有权威、有可信度、有创意、具有美感的医疗广告、软文、科普文章和科学严谨的整体策划。
“广告的目的是为了销售”。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认为, 广告如果是为了满足自己创作和欲望, 过分地追求艺术的美感, 而置客户的产品和利益于不顾, 不是为了促进销售, 那么广告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奥格威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呼唤同行们围绕客户利益做广告, 但并不是叫大家抛弃创意和美感。因为创意和美感永远是广告的灵魂。我们要全面地理解奥格威的这句名言。
因此, 在当今竞争日益剧烈的媒介环境下, 报纸广告的创意对其传播效果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四、广告位置因素
报纸是按版面的空间对新闻进行一定方式的编排后再提供给读者的。日本《读卖新闻》每年对读者的报纸接触习惯和广告接触习惯的研究表明, 读者是否能够接触注意到广告, 首先取决于其能否接触到刊载广告的版面, 接触不到版面一般是接触不到广告的。因此, 版面阅读率是广告接触的最高限度, 版面阅读率越高, 广告接触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 版面阅读率并不是决定广告接触的唯一要素, 广告规格 (面积) 、广告行业 (产品) 类别、广告色彩、刊载版别、广告刊载星期是影响广告注目率的5个重要因素。而这5个因素对于读者当中的不同人群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当我们把握了这些因素的影响差异以及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后, 就可以在做媒体选择和投放计划时, 比较准确地测算广告的传播效果。
在报纸中, 广告的系列位置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版面位置;二是同一版面的不同位置。
(1) 不同版面位置的效果差异
就不同的版面位置而言, 广告的传播效果通常会受到版面顺序和版面内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 读者在拿到一份报纸时, 都是从第一页看起, 然后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根据普通读者的这一阅读规律, 刊登在前面版面的广告比刊登在后面版面的广告, 其读者的阅读率一般都比较高, 这也是为什么越靠前的广告费用越贵的原因。特别是报纸的版眼, 其费用通常要比其它位置的广告高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 版面不同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最主要可能是来自于版面内容的差异, 而不是版面先后的差异。[5]
例如, 在《羊城晚报》各版面的阅读率中, 同样是要闻, 头版的阅读率就高于二版, 二版高于三版, 三版高于五版 (详见下表) 。
在报纸媒体中, 版面不同, 其内容也不同, 不同的版面其形象也就各不相同。以国内都市报为例, 通常有国内时事版、国际时事版、社会民生版、体育版、娱乐版、广告版等。由于版面形象不同, 读者群体以及阅读率也会有所变化。所以, 广告主在发布广告时应注意各版面的阅读率以及读者群与市场目标的一致性。
2、同一版面不同位置的效果差异
读者在阅读印刷出版物时, 眼睛扫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由于这种阅读习惯的作用, 刊登在同一版面不同位置的广告, 吸引读者的注意值也会有所不同。研究表明, 假如整版报纸的注意值为100, 那么左半版比右半版注意值大;上半版比下半版略易于吸引人的注意;如果把整版按上下左右划分为四部分, 那么注意值的大小顺序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如果整版从上到下分为四部分, 那么注意值大小顺序是中上、中下、上上、下下, 即版面中间位置的注意值较大。[6]
可见,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版面位置也是影响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阅读习惯与文化有关, 因而版面位置的注意值因文化不同而异。传播学者雅马拉卡曾指出, “东方人及阿拉伯人对印刷品的阅读习惯系由右到左, 在他们的心目中, 右页比左页能产生更大的注意值。”
广告注目率是衡量报纸广告被受众认同和记忆的基本指标, 它表明读者在接触报纸时确实看到了广告, 是广告有效到达的指示器, 也是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最终衡量标准。日本《读卖新闻》每年进行6次广告注目率调查, 每次连续7天。调查是在报纸发行的第二天进行, 调查方法是电话调查。调查程序是首先确认读者是否看过昨天的报纸, 再确认被调查者手中是否有被调查的报纸。确认后请被调查者一组选择问题, 即你是否看个某版的某个广告?回答三选其一:确实看过;好像看过;记不起看过。回答“确实看过”的读者就是该广告的注目者, 其人数与看过报纸的人数之比, 就是广告注目率, 也是广告传播的实际到达人数。[7]
广告注目率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基本数据库和广告注目率基础计算表, 并为广告客户提供支持和服务。精明的广告主一定知道广告注目率对于把握广告传播效果, 最有效地确定广告投放计划, 从而节约“被浪费的一半广告费”的重要作用。日本的一些主要报纸为了对客户提供负责任的精细化服务, 就在报社的网站提供了广告注目率自动查询系统, 并提供广告刊登后的广告注目率实测。但是,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报纸进行广告注目率的调查, 更没有对广告客户提供这种精细化的服务。这一方面是因为报纸广告经营大都处在粗放式经营的阶段, 报社还没有精细化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多国内调查公司还没有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库的建立方法。[8]
五、受众因素
读者在看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读者可以自由挑选阅读的内容, 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且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地阅读, 而不必像听广播、看电视一样, 受众只能随着电台、电视台编排的节目顺序收听、收看。因而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需要也会对广告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提出过一个受众选择某种媒介的或然率公式: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这一公式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 它揭示了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事准则, 即总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该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主要同内容及它满足受众当时感到的需要的可能性有关, 而“费力的程度”则主要同得到传播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有关。受众之所以选择这种媒介, 而不选择那种媒介, 是从二者的比较中引发出的, 并且当特定的大众传媒满足受众一部分的需求时, 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因此, 降价与加强改进服务, 是报业应该优先考虑的策略。
我国的报纸一般有两种订阅对象, 一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 另一种是家庭或个人。前一种对象订阅的报纸通常是以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或地方性日报和专业性刊物, 如《人民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和《健康报》等。家庭或个人订户所订阅的报纸通常是以社会民生新闻、文化娱乐、体育为主的地方性晚报、都市报等。
从阅读动机来看, 报纸的读者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阅读的读者, 另一类是被动阅读的读者。主动阅读的读者, 其阅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或者说他们的阅读活动是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试图从报纸中获得信息, 寻求帮助或得到娱乐。在他们看来, 能使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就是重要的内容, 他们会认真地阅读。那些他们认为没有意义或不感兴趣的内容, 则被置之不理。他们的阅读过程首先是进行标题浏览或搜索, 直至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标题之后, 才开始详细阅读其内容。在搜索过程中, 广告往往只处于他们的视觉边缘, 只有当广告有独特之处或广告产品是他们即将准备购买的产品类型, 他们才会认真阅读广告内容。这一类读者所阅读的报纸通常是家庭订阅或临时购买的。[9]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报纸广告分类广告的增多, 广告内容的逐渐丰富, 广告信息 (如家政服务、二手房屋转让、招聘信息等) 也成为许多读者主动阅读的内容。
被动阅读的读者, 一般是由于暂时性的悠闲而产生阅读欲望的。例如在办公间隙、茶余饭后、车站候车或长途旅行之中。被动阅读的读者, 其阅读活动的产生最初并非出于了解信息的需要, 而是想借助报纸阅读来打发时间。他们常常有充裕的阅读时间, 因而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栏目内容都可能成为他们阅读的目标。但是, 广告的阅读一般要在其它内容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或阅读之后才发生。读者的这一行为特点在《人民日报》的读者调查中从侧面上得到证实。该调查显示, 喜欢广告的读者比率仅占7%, 是所有24类报纸内容中最低的, 而最受喜欢的栏目是国内政治新闻, 读者比率高达75.8%。[10]
由上述分析可见, 不管是主动阅读的读者, 还是被动阅读的读者, 他们对报纸广告的兴趣都不高, 报纸广告一般是他们拒绝阅读的内容。不过, 他们有时也阅读报纸广告, 但阅读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1) 产品是他们拟将购买的; (2) 他们希望从广告中获得信息 (如招聘信息) ; (3) 广告很有特色; (4) 他们利用阅读广告来打发时间。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 在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存在舆论领袖, 某一个特定领域中的舆论领袖具有与该领域相关的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舆论领袖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大众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往往会先抵达舆论领袖, 然后才真正传递到受众那里。同样, 报纸上的广告信息也是如此。比如报纸刊登超市日用品广告, 该广告信息很快会被主动、经常关注日常生活用品的, 并对生活日用品有研究的家庭主妇获得, 然后, 该广告信息就会在其所在的家庭妇女群体中进行人际传播, 最终, 或是更多家庭妇女接受购买或是该家庭妇女群体拒买该广告产品。由此可见, 报纸广告受众中的舆论领袖和人际传播也会对报纸广告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 我们在这里探讨制约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瓶颈, 是为了对症下药从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以促进报业和报业广告的发展。除了以上主要制约因素外, 报纸广告传播效果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出现, 电子报纸广告传播效果的研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永新.报纸广告营销策略初探[J].新闻战线, 2003 (7) .
[2]张更义.报纸广告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4]朱长元.制约我国报纸广告发展的几种因素[J].新闻记者, 2007 (12) .
[5][6]报纸中广告的位置效应, http://www.china001.com/sh ow_hdr.php xname=PPDDMV0&dname=QFG1551&xpos=108.
[7][8]姚林.报纸广告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研究[C].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9]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研究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施,制约因素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顺应时代之举,是会计发展史上光辉的一笔,其以对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了企业的经营方式,而且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改善。再加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可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的研究是及其有必要的。
一、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计算机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由于计算机具有速度快、高效性的特点,在实现改革采用会计电算化之后,可以更准确更高效的获得会计信息,可以使会计这一职业更好的专业化规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工作的失真问题。
与传统会计计算方式相比较,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工作人员只要将会计方面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后,在人为操作下计算机就可实现数据的分析汇总,改变了传统过分依赖人力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另外,会计电算化采用相对先进的技术,可以对大量的会计数据进行筛选,选取其中优秀的、更有价值的,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对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因素
(一)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存在不完善之处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方国家落后,所以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比较晚,会计电算化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经验不足,尚存在不完善之处首先,对会计电算化相关人员的职责分配不明确存在一人兼多职或在其位不干其事之人,只是挂名领取工资,一定程度上使集团内部怨声载道、人心不稳;其次企业在操作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较为严格的制度,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随意性问题,或是员工的素质较低,对相关制度的理解不到位;最后员工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对信息的接收存在着滞后性,或是对信息的整理不符合公司的规定,无形中加大了工作的繁琐程度。
(二)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工作有待改善
会计这一职位是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再者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在某些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例如:可能造成文件的遗失、病毒的入侵造成程序的混乱、信息的泄露等,另外,由于会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一,可能出现一些认为的错误或是包庇现象,这些都可能对会计工作乃至企业的发展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这以上的种种导致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监督审计工作十分的重视。从另一方面来说,会计电算化也可以推动审计工作的进步,使审计工作的范围得以扩大、内容得以丰富、效率得以提高,使借助计算机进行徇私舞弊的现象不断减少,因此提高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分享程度较低
计算机时代实现的便利之处之一就是有利于信息在全范围之内的传播共享,因此信息资源的分享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之举。而我国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信息在共享方面仍有一定的封闭性。一方面,我国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只考虑到了财务部门的需要,没有将各个部门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完整的认识,而是将各个部门割裂出来,互不干涉,不利于企业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合理决策;再者各个行业部门的特殊性、一定的排他性,企业人员工作环境尚存在不和谐之处,不能合理看待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也使加强企业内部联系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对网络功能认识存在偏差,不能合理利用网络进行企业信息的传递,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向更大的舞台发展,不利于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三、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相关措施
发展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其方向一定是光明的,这需要我国企业积极进取,努力发现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来努力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企业应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
会计电算化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审计工作的进行更好更有成效,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将审计工作与具体的会计环境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其次,企业可以鼓励审计工作者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因为实践决定认识而正确的认识也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进步,特别现今我国正处于探索中前进时期,对理论的借鉴理解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应明白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改进促其进步,推动企业发展。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程度上与人为因素有关,例如:一些企业管理不不严,使员工消极怠工,工作情绪不太高涨,或是懒惰逃避,有人身兼数职有人轻轻松松获得收入,使公司风气不正;再者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应用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加强公司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员工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有效规避计算机存在的风险,更好的推动会计工作的进行。
(三)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
会计电算化是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强而有力的后盾作支持,而这无疑就是我们的国家。国家采用积极的政策支持,以其强制性可以更好的减轻会计电算化普及所面临的障碍,因为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国家还可以给予企业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帮助,减轻企业的负担,实现企业创新性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经济使企业发展的命脉,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虽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管理制度不完善、审计工作不到位、信息分享不全面等等,但问题的提出是取得进步的关键,我国企业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加强国家的财政方面的支持等。本文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鹏,刘涛,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0,(6).
[2]候丽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综述[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2).
【风险投资制约因素研究】推荐阅读:
投资风险法律研究07-15
投资风险退出机制研究06-05
投资风险分析应用研究10-10
投资管理风险研究11-17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06-02
风险投资法律环境研究11-29
中国风险投资相关研究12-08
风险投资业产业研究07-09
风险投资理论研究述评12-03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研究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