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风险因素

2024-08-05

职业风险因素(通用12篇)

职业风险因素 篇1

急诊科作为抢救的第一线, 其工作繁重紧张。导致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环境中, 超负荷地工作运转, 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很多不良情景, 常常影响着她们的情绪和身心健康;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 病种繁多, 特殊患者如:醉酒患者, 精神异常患者时常威胁着护士的人身安全;急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导致护士接触患者的复杂性, 急诊工作就像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护士在工作中时刻存在着风险[1]。下面就此进行分析:

1 风险因素

1.1 社会因素

近年来,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务人员的形象, 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威望持续下降, 在工作中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认为优秀的护理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出事情的才是新闻。片面的报道影响、医护人员的形象, 医生和护士已经没有了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医务人员成为患者发泄的对象, 作为弱者的护士往往成为被伤害的对象。护士被打骂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就医环境因素

急诊患者病情急,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心情都比较急躁, 当病情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病情缓解较慢的时候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小儿患者情况特殊, 经常哭闹不安, 父母心急, 就诊时间稍长就容易发生冲突;患者酗酒滋事, 借助酒精的力量扰乱就医环境影响正常工作, 甚至对医护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精神患者, 无业人员, 社会流氓, 都经常在医院急诊科上演冲突。

1.3 职业风险因素

1.3.1 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急诊室的患者病种多, 病情紧急, 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和背景了解不是很清楚, 各种血液化验结果不知道, 而当患者处于紧急情况时, 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往往忽视了自身的防护。

1.3.2 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

在急诊室每天要接待数百名患者, 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居多, 据调查显示, 每年急诊室护士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比病房护士要高45%以上。急诊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生护士都要冲到第一线, 护士多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中, 而且交通事故、自杀、他杀、暴力等恶性事件的抢救工作在时间上不允许护士先进行自我保护, 从而加大感染几率[2]。

1.3.3 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抗生素

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 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水肿, 同时持续突变、致癌、致畸, 也是发生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3]。而抗生素引起的慢性皮肤过敏屡见不鲜, 甚至有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1.3.4 意外损伤

在急诊室的护士中调查发现, 几乎每名护士都有被锐器或针刺伤的时候, 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 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

1.3.5 心理性危害

随着科技的发展, 仪器的更新, 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 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急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复杂。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 精神紧张, 身心疲惫, 体力消耗大, 容易产生烦躁情绪, 尤其经常面对生离死别等不良情景, 容易对其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 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2 对策

2.1 针刺伤防护

护士要规范操作程序、工作中认真仔细、同时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 操作后回套针头帽时必须用单手法, 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 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另外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 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用碘酒消毒后用敷贴包裹伤口, 并进行各种有关血液检查。加强预防接种, 以防止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及时清洗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接触面, 操作前后严格洗手。

2.2 社会心理因素防护

提高适应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 提升能力和增强体质。能够有效地抗衡工作压力, 提高自尊是最重要因素, 它可以舒缓工作压力, 促进精神健康, 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科室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 指导护士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组织各种活动, 使护士郁闷和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和缓解, 提高其适应能力[4,5]。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拥有充沛的精力, 急诊室人员应配备充足, 采用弹性排班制, 减少工作时间,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3 改善工作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通风;加强空气消毒措施, 并使用空气净化消毒机, 定期做空气培养。

2.4 加强自我防护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严格执行各种制度, 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 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及时处置与关怀, 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尽量避免职业损伤。重视洗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洗手和无菌技术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传播性疾病的关键环节。急诊护士应掌握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在护理操作前后进行有效的洗手, 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急诊科工作人员的免疫力, 对一些可以经过免疫注射降低血源性、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如乙型肝炎、流感等, 应进行预防接种。

2.5 暴力事件防护

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并制订出相应的防范预案, 增强相应的应急能力[6]。

3 讨论

护理工作神圣而伟大, 护士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爱戴。社会不良环境影响了护士的形象, 威胁着护士的安全和健康。作为急诊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 重新树立“白衣天使”的形象。社会要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对于守护人民生命的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爱, 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降低护士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以及公众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患者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 投诉和付诸于法律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急诊科是医院接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 也是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高风险科室之一。急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急诊护士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因此, 针对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分析影响护士安全的诸多因素并给予相应的对策, 保证护士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工作。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风险隐患,对策

参考文献

[1]袁凌芳, 伍玉清.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救护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 (7) :104-105.

[2]郭霞.我国护理风险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 2007, 5 (23) :42-43.

[3]方美子.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2) :7866-7866.

[4]王彩琴, 黄热心.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06, 2 (6) :547-548.

[5]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4) :113-114.

[6]孔棉玲, 原爱丽, 高青.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3) :101-102.

职业风险因素 篇2

关键词:风险决策 心理因素 展望理论

瑞典皇家 科学 院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本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kahneman和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smith,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心理学与实验经济学方面的贡献。颁奖词中提到kahneman的贡献是:“把心理研究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经济人” 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一切研究的前提,每个人都会在确定的范围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努力做出最佳决策。决策者以无偏好的方式对决策后果的概率进行主观的估计,这就建立了著名的期望价值模型。期望值等于损益概率与损益值的乘积,即ev(a)&ev(b),a&b。但kahneman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往往并不是遵循期望价值理论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启发式策略进行直观判断。

心理因素与决策判断

直觉偏差

代表性启发法表现在人们根据事物的一些突出特征对其分类时,如果发现它和某类事物的代表性很相似,就直观地把该事物归到这一类。人们根据原有的经验和认识为各类事物塑造了各自的模型,它包含了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和最大的代表性。人们经常把事物和每个模型进行对照,一旦匹配就将其归入这个模型。由代表性启发法带来的认知偏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先验概率估计过低,人们往往是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判断而忽视了先验概率的影响;结合效应和小数法则。由概率论中的结合率可知,一个事物既属于a又属于b的概率不大于它属于a或者属于b的概率,也就是p(ab)<=p(a)p(b)。但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常常是偏好于结合效应从而做出与概率论相悖的结论。小数法则使得人们易于从一个小样本中过分的推断潜在大样本的概率分布。代表性知觉让人们确信赌徒谬论的存在,即在一系列的坏运气之后必然会有好结果的出现。这是因为人们错误的认为一个随机序列必然具备局部代表性(即序列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看起来像是随机的),事实上偶然事件并不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如果一个随机过程(就像投掷一枚没有偏差的硬币)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产生一定的结果,那么过去的事件并不会对将来发生的结果产生影响。一些特定的事件相对于其他事件而言更容易想到,并不是因为经常发生或者具有更高的发生概率,而只是因为更容易提取从而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而如果某件事不容易联想到,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低估它发生的概率。

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加容易被生动的信息所影响,而不是平淡的、抽象的或者枯燥的统计数据。比如我们打算购买一辆新车,同时关于车辆瑕疵的一个生动的故事足可以让我们丧失从以往专业汽车杂志统计数据中建立起来的信心。罪犯或者目击者对犯罪事实的生动描述也可以让我们忽视犯罪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因为这样生动的信息是可得的,与平淡的信息相比更容易被回忆起来,因此会使决策产生偏差。锚定效应表现在人们对于不确定数值的估计往往是基于初始值或者是起始点而做出调整,起始点都会对估计值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将全世界人的血液都集中在一个立方体中,这个立方体的宽度将是多大?全世界人口数据提供了一个很高的锚定值,因此当人们估计立方体的宽度时并不能充分地从高锚定值上调整下来。人们很难抵御锚定效应的影响,原因在于锚定值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很可能使决策产生偏差。

展望理论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由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规避。人们在收益的情况下表现出风险规避,而在损失的情况下表现出寻求风险;且有过高估计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倾向,同时在面对小概率的风险收益时甘愿冒险,这也就解释了每天大多数人在做同样的买彩票选择。彩票正是利用了人们高估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际彩票的中奖概率大约是几千分之一,甚至更低)。而在小概率损失的情况下多数人偏好确定的损失,kahneman认为,存在这种偏好是由于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大金额的损失,而这种倾向对保险公司非常有利。

职业风险因素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来源;风险因素

建筑施工项目是指某项建筑工程从招投标到保修期结束的这段时间内施工单位需要完成的所有项目,具有设备多、材料多、周期长等特点,施工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争取建筑施工项目时存在激烈的利益竞争,而众多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施工项目成为比较艰难的项目,分析风险来源,识别风险因素,做好风险管理对施工单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样本概述

本文的样本是我国的80个典型建筑施工项目,其中东部地区有30个,西部地区有23个,中部地区有27个。从施工总包单位的资质上来看,特级单位有33个,一级单位有21个,二级单位有19个,三级单位有7个。从建筑施工项目的类别上来说,其中有15个政府项目,有26个企事业单位项目,剩余39个是房地产开发项目。

2 结果分析

2.1 风险来源

2.1.1 勘查设计

我国大部分勘查单位的员工素质不高,加上建筑行业又没有明确的规范,勘查设计人员还要迎合开发商的想法,这样就导致勘查不全面,设计方案不够深入、专业。因此,在项目施工阶段,就有可能因为勘查设计的原因而存在设计变更频繁、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施工风险,也不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2.1.2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往往希望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成本完成某建筑施工项目,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施工阶段,建设单位会因为各种各样有理或无理原因干扰施工单位的施工计划,要求施工单位缩短工期,不准时拨工程款给施工单位,进而导致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无法顺利进行,施工单位无法如期完成建筑项目,严重的还会导致建筑项目质量不合格、稳定性差、成本高等经营风险。

2.1.3 监理单位

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监理行业的发展,但建筑项目监理市场还不规范,监理人才少,许多监理单位通过低价获得标书,这种现象导致许多监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做到约定的内容,监理服务水平逐渐降低。而监理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工资低,导致许多高素质人才并不愿从事监理工作,这也是监理行业人员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监理单位无法履行职责,无法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发挥监理作用。

2.1.4 分包商

大型建筑项目越来越多,总承包商往往会将一些可以承包给其他施工单位的项目承包出去,因此也就有了分包商,而分包商的资质、施工水平、管理能力都影响到整体建筑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

2.1.5 材料供应商

建筑材料是建筑项目施工的一项关键要素,其质量关系到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关系到施工的顺利进行。所以说,材料供货商能否按时交货以及供给材料的质量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成本和进度。如果材料供应商无法按时供给材料,有些关键材料一旦缺失施工就會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只能停工,进而造成工期的延误,造成经营风险。

2.1.6 总承包商

总承包商是建筑项目的管理主体,其决策能力、施工组织水平、技术能力、项目管理水平、资金状况等是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除了以上的六个风险来源之外,还有一些不可控的风险来源,如:市场变化(材料)、施工自然环境变化。分析这80个典型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来源时,总结出41个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分别来源于前文所提的几种来源,其中,来自于勘查设计的因素有5个,建设单位的有7个,监理单位的有5个,施工单位的有15个,材料供应商有4个,其他的有5个。从概率角度来说,其中发生概率高的因素集中于施工单位、勘查设计和建设单位,前文所提的六个方面来源中都有一些较高的因素,而低概率的因素主要集中于材料供应商和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材料供应商不能如时履约、材料质量不合格等。

2.2 风险因素

2.2.1 勘查设计的风险因素

列举来说,勘查设计的风险因素有5个:项目勘查不彻底,取样不合理,导致获得的地质资料不准确;设计深度不够,某些需要深化设计的内容没有深化,导致实际施工难以顺利进行;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中的设计变更不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和各个工种配合度低也是风险因素之一。在这5个风险因素中,各个工种配合度低发生概率非常高,会影响到建筑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其中,不按规定流程进行的设计变更发生概率较低。

2.2.2 建设单位的风险因素

建设单位的风险因素有7个,无理要求施工单位压缩施工周期因素发生概率高,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建筑项目质量低。未及时给施工单位拨工程款的发生概率较高,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过多干预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发生概率较低。没有给施工单位提供正常的施工环境、招投标中设置一些陷阱这两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较高。而质量问题带来的恶意索赔、未能如期给施工单位安排进场施工条件这两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较低。

2.2.3 施工单位的风险因素

来自施工单位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1、现场组织管理混乱。2、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3、流动资金不足、4、安全操作章程存在漏洞,许多工人忽略安全操作规程。5、基层施工人员技能水平低、6、某些时期(春节、农忙)施工人员少。7、施工工艺、技术落后,甚少采用新技术工艺。8、无法正常履约,这来自于分包商。9、施工准备不充分,其中就包括了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的安排。10、投标失误,以低价获得标书。11、市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分包价格上涨。12、未安排严谨的施工工序,无法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安排施工工序。13、施工安全技术管理措施不到位。14、不熟悉新技术,尤其是不熟悉新结构的关键技术。15、某些细部构造不合规范。

2.2.4 材料供应商的风险因素

1、材料质量不合格。2、无法及时供货。3、供货价格随着市场形势浮动。4、无法正常履约。

2.2.5 监理单位的风险因素

1、低价获得标书的监理单位因自身资质原因无法发挥监理作用。2、建设单位拖欠监理费,导致监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3、监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认真履行职责。4、监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5、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法律修养不高。

2.2.6其他风险因素

1、恶劣天气:暴雨。2、自然灾害:台风、地震、泥石流。3、市场变化:关键材料、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4、地质条件复杂:实际地质条件与勘查报告相差甚远。5、有夜间施工环境的被限制夜间施工。

结束语

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风险管理其实就是风险的预测、识别、控制过程。本文从80个典型案例中分析出了建设施工项目的41个风险因素,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供有关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应江涛.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来源与风险因素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2]蔡傅金.浅谈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来源及风险因素的实证[J].建筑遗产,2013(7).

[3]戚威.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研究[J].世界家苑,2011(6).

职业风险因素 篇4

1 职业风险因素分析

1.1 门诊病人风险因素

我院外科门诊分别开设了5个专家门诊, 6个专科及普通门诊, 共有11个诊室, 护士6名。其中1名护士负责所有就诊病人候诊和分诊;另4位护士负责换药室。1名护士负责门诊手术室, 每天专家门诊就诊人数在120例~150例;其他专科和普通外科门诊就诊人数在400例左右。到外科门诊看病的病人绝大多数为腹部慢性疼痛或急腹症的先兆期, 全身各部位的疮疖和各部位的外伤、刀伤、急性关节扭伤等。病人年龄差异性很大, 病程长短不一, 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合并外科疾病, 随时发生意外的几率很高。有些病人来自外地, 为了看专家门诊, 候诊时间较长。就诊病人绝大多数看病后要进行相关检查,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给予诊断和治疗, 因此, 每例病人看病所花的时间平均在2 h~3 h。对有些病情很重的病人, 护士要密切观察其就诊过程中的病情变化非常困难, 这些客观因素是构成门诊护士职业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何使护士每天在几百名病人中及时、早期发现病人细微的病情变化, 正确地将病情特别较重的病人按绿色通道处理, 是护士识别和回避职业风险的重要环节。

1.2 转运病人风险因素

外科门诊是为病房收治病人的主要渠道。2004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病人23 000例, 由于收治病人的病情较严重, 许多病人年龄偏大, 合并有内科慢性疾病, 部分病人无家属陪同。因此, 护送病人和帮助病人办理住院手续的工作全由门诊护士承担。另外, 有些病人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后, 医生才能确诊。重病人需由护士采用轮椅护送, 无家属的老年病人也需护士搀扶到相应的诊疗科室检查。诸如此类的情况已成为护士每天工作的内容之一。但我科护士编制少, 如果1名护士在同一时间为几例病人服务, 护送途中容易发生病情变化或意外,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家属往往是不可理解的。特别是检查前的缴费等工作, 排队时间长, 更加大了护士转运病人的职业风险。

1.3 医患需求矛盾转嫁风险因素

外科门诊许多病人就诊时多为急、重或有外伤出血情况, 部分病人治病的经济条件有限。在医生开出的处方或检查项目, 病人有质疑时, 医生解释比较简单, 但候诊病人埋怨医生看病时间长或外伤的伤情不能及时处理时, 往往需要护士为病人做大量的解释工作, 有时病人或家属不理解时, 容易导致护患矛盾和病人及家属不理智的争吵。在矛盾未解决时护士仍继续为这些病人或家属进行协调, 如果协调结果仍不能让病人满意, 病人会向相关职能部门投诉。因此, 客观上的医患需求矛盾成为护患矛盾, 给护士带来了服务质量的职业风险。

2 防范对策

2.1 建立科室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门诊的护理风险特点是潜在性和突发性, 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条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我科制订的护理风险防范条例与医院的风险管理条例同步。因为, 门诊的护理风险只有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对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和处理, 科室首先制订了报告制度, 并将事件类别分为医疗护理类和服务质量类, 报告程序为:发生突发事件→分类→医疗护理类→启动应急预案→报告有关职能部门;发生服务质量→科室协调→无效时→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处理。我科还根据门诊病人的特点制订了《病人入院办理程序》《病人转送程序》《危重病人分诊程序》《突发疾病抢救程序》《手术时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病人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虽然有些风险事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 但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并不只是护士本身, 而是由于其他科室或保障系统工作不到位所致。但建立和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就形成了护理工作的法规, 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从而规范了护理行为, 降低了护理风险, 保障了病人就医安全。

2.2 进一步加强护士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和护理技能培训

门诊工作与临床工作相比, 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要少, 但一旦发生, 后果很严重。因为, 外科门诊的急救设施少, 在抢救时有一定难度, 为了降低风险事件的后果, 我科在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和护理技能方面加大了培训力度。首先, 每月要组织护士学习护理风险防范条例和演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每位护士要牢记条例内容并随机考核。另一方面, 加强对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 每月护理部组织考核组到科室抽查突发事件的抢救技术及掌握程度和水平, 同时检查护理抢救用物的完好情况。使护士在思想上重视, 在技术上掌握, 确保病人就医安全。我科2004年至今, 护士在候诊病人中发现因看外科疾病而引发急性冠脉疾病的病人15例;因腹痛就诊而确诊为急性消化道出血29例;糖尿病合并外伤突发低血糖先兆11例;病人及家属发生血晕症状24例。对发现先兆并确诊的病人, 护士均按《突发疾病抢救程序》处理, 无一例发生意外, 有效地降低了病人就医中的医疗隐患。

只要有医疗活动, 就存在医疗风险[1]。护理活动同样也存在风险。虽然, 护理风险不能完全避免, 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特别是对护理管理对象、护理人员的管理, 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2]。几年来的外科门诊工作实践证明, 建立科室护理风险防范条例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护士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 主动观察病人就诊中的动态信息, 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 才能有效避免和减少护理职业风险, 提高外科门诊护理质量, 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晓惠,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7.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篇5

导致建筑施工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大致由高处作业风险、地质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人员因素等组成,有时几种因素相互交叉产生。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综合各类文献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人员的因素

1)作业者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既包括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执业资格,又包括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2)作业者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一般来讲,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能识别和防范非安全因素|的干扰,否则就不行。

3)作业者的心理状态。包括家庭关系,同事纠纷,经济状况等。

4)作业者的生理状态。包括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体能、年龄、疾病,以及是否连续加班、酒后作业等。

5)作业者的工作心态。如责任心、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

(2)物的因素

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机械设备的使用、原材料、构配件的存放和加工,中小型工器具、防护性用品及所使用的动力资源(如电力、燃气、压缩空气、乙炔气、蒸气等)。

(3)工艺技术因素

指作业人员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是否正确,技术组织措施有无不当等,例如:对易燃、易爆材料的加工或遇有高温挥发性有毒气体产生的作业是否与电焊在同一工作面或紧邻工作面同时作业等。

(4)环境因素

指作业人员施工场地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技术标准。如夜间施工照明不足,或夜间照明产生眩光、重影;有无挥发性毒气产生的材料加工场地通风,换气不足;在狭窄空间内(如地下、深坑内)作业,导致通风换气不足;水位下作业面的防排水设施能力不足或无备用品(件);工作面与周边无安全隔离区(带)等。

(5)建筑市场主体的因素及监管的因素

1)参建各方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进度而忽视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而大部分承包商又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职工和农民工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

2)施工企业为安全生产所必须的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施工需要合格的工人、合格的工器具、符合标准的加工对象和能源动力,成熟的工艺技术及有完备的安全保障设施及劳动环境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即构成施工安全的直接成本,是工程直接成本的组成部分。

3)施工企业追求利润,又往往以降低施工安全成本作为谋利的首选。施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不刻意降低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压缩施工安全成本。这是因为,此与实体施工中偷工减料不同:其一是降低施工安全直接成本并不影响工程实体的形成及其质量;其二是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是一种长期责任,而施工安全只在施工期内发生,倘若能侥幸幸免,岂不利莫大焉。

4)低价中标,实行专业分包及劳务分包过程中层层转包,由总包到分包再到作业班组基层第一线的施工队伍的承包收益中,已无力支付施工安全必要的费用。这不能不说也是施工安全形势严峻的又一原因。

房地产开发风险因素分析 篇6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事先预测未来住房需求而进行的建筑产品开发的过程,这其中由于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就导致风险因素贯彻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房地产开发主要分为确立投资项目、获得土地资源、建设开发项目和销售管理房源这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由于工作任务目标不同,所存在的风险也不尽相同。房地产开发风险评估小组只有把握住每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确立投资项目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确立投资项目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 经济政策风险。经济政策风险主要指开发商因政策的变更而可能受到影响的风险,我国对房地产市场作出的政策规定较多,例如土地管理政策、住房政策、税收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等等,国家通过这些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房地产开发也因此存在风险。

2. 确定项目风险。开发商对投资项目的准确定位是保证房地产开发顺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很多开发商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认识存在纰漏,对供求信息分析得不到位,这就直接导致投资项目定位失误,造成许多房源空置,不仅没有获利而且投入的资金得不到顺利回收,许多房地产开发到一半便因缺少资金而中断,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获得土地资源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获得土地资源阶段是指选择土地资源、进行住户拆迁安置,直至筹资购买土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 土地资源风险。土地资源风险不仅受到土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城市规划的影响。自然属性所带来的风险是由土地资源的地质土壤条件、地下状况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社会属性带来的风险是由土地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引起的;规划所带来的风险是由城市土地规划部门对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2. 拆迁安置风险。土地开发就牵涉到一个拆迁安置的问题,拆迁安置往往会引起法律与社会问题。我国对于拆迁安置的法律条例还不够细致详细,没有地区针对性;而且很多原住民并不愿意拆迁,在拆迁时往往会提出高价补贴。这些问题使开发商面临两难的境地:高价购买土地或者错过开发时机再或者放弃开发项目,这些决定都给开发项目带来风险。

建设开发项目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建设开发项目阶段是指开发项目从开工到竣工验收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是由施工管理不当、设计不当、进度安排不当而引起的,具体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具体设计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整体规划、建筑面积、户型结构以及各种专业设计。如果这些设计不当、选择的方案不当、结构位置安排不合理,就会直接造成建筑物的外观、安全出现问题。这些具体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实用性,给开发商带来项目风险。

2. 工期延误风险。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安排不合理,就会导致施工时期的延长。工期延长的时候,市场需求可能发生变化,建筑工程也会消耗更多的资金投入与管理费用,从而带来间接损失。

3. 建筑质量风险。房地产开发的结果好坏直接由房地产建筑物的质量所决定,质量才是最吸引顾客的地方。建筑物质量所带来的风险由很多因素决定,例如施工方案、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建材的质量、工程进度安排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房地产开发项目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销售管理房源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

1. 销售时机风险。在预售阶段,开发商可以提前回收一部分资金,减少开发成本,但如果此时市场经济发展好,则会减少后期开发商的收益;房地产正常销售是指房屋建成之后再进行的销售,这种时期销售价格受到影响的程度较大,往往由建成的时期的市场经济状况所决定;滞后销售是指在市场需求较大时,开发商等到需求达到巅峰时在进行销售。但是这种销售方式不能让开发商及时回收资金,存在的不确定风险也较多。

2. 交易合同风险。由于房地产商品具有特殊性,一旦被不法分子所骗取或侵占,就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房地产的出租、销售交易合同必须要将条例列举清楚,对交易双方的行为都要做出详细的条约规定,切忌模糊不清。

3. 销售税收风险。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纳税人需要履行缴纳义务,这就是房地产销售税收。在这一过程中,税收风险也是多样的,有故意违法风险、过失性违法风险、逃税漏税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发生在纳税人计算税收和缴纳税收的过程中。

职业风险因素 篇7

在交通安全风险形成的过程中, 作用于交通事件的各环节存在着彼此之间功能关联, 加上不同风险性质的匹配关系, 从而导致各风险事件会在交通事件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最终改变着交通事件中的风险流量和风险性质。我们把它称作交通安全风险耦合效应。因此, 交通安全系统的耦合风险是指交通安全体系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体系在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过程中, 由于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影响及偏离预定目标的综合。而交通事件各环节间关联度以及风险性质间的匹配度也决定了耦合效应的不同形态。在研究交通事件耦合风险的过程中, 如果把交通事件风险看作是一个由许多风险事件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风险系统, 则某一时刻的风险状态取决于系统中各风险的存在方式和耦合程度。

本文根据交通安全事件影响因素的特点, 提出基于耦合分析的交通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 不仅可以判断交通安全事件各环节作用过程的安全风险, 而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的个体风险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可以确定影响交通事件安全风险的基本风险事件的重要程度, 为管理部门确定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一、交通事件安全耦合风险分析

交通安全系统是一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由人、设备、环境、管理等要素构成, 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标准和顺序运动。交通安全风险来源于系统的运动过程, 系统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各要素作用过程不同, 其参与的要素构成也不同, 如恶劣的天气环境、交通设施设备的故障和管理的疏忽等。因此, 交通安全风险在不同的作用过程中是变化的。交通安全风险由各环节要素作用过程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重要度决定。设交通事件过程中某一危险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集合为T= (T1, T2…, Tm) , Ti表示第i个安全事故, i=1, 2…m, 引起全部Ti发生的风险事件集合为X= (x1, x2, …, xn) , xj表示第j个风险事件, j=1, 2…n, 对于安全事故Ti有:

(1) 式中, R表示安全耦合风险;k表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S表示安全事故后果严重度。

1、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分析

对于交通安全系统的某一危险点来说, 该危险点的全部安全事故模式就是耦合风险事故T= (T1, T2…, Tm) 的全部最小割集。在安全事故Ti中, 一般有多个最小割集, 只要存在一个最小割集, 安全事故就会发生, 因此, 安全事故Ti的结构函数为:

(2) 式中, Gir表示Ti的第r种事故模式或第r个最小割集;r为Ti的最小割集序数;v为的最小割集数;xj∈Gir表示风险事件xj属于最小割集Gir。那么对于危险点的安全事故T的结构函数为:

若各个最小割集中彼此没有重复的风险事件, 安全事故Ti发生的概率可按 (4) 式计算:

(4) 式中, kTi表示Ti发生的概率;kj表示风险事件xj的发生概率, 一般很难给出准确的数值, 多是通过历史数据统计结合经验判断的方法给出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区间值。

若最小割集中有重复事件时, 必须用布尔代数消除每个概率积中的ν重复事件, 即将 (4) 式展开得:ν

(5) 式中, r, s是Ti的最小割集序数;表示属于任意两个不同最小割集的风险事件概率和的代数和;xj∈Gir∪Gis表示Ti的第j个风险事件或属于Ti的第r个最小割集, 或属于Ti的第s个最小割集;为任意两个最小割集的组合顺序。

设k为交通事件过程发生事故的概率, 那么对于耦合风险事故T= (T1, T2, …, Tm) , 有:

2、安全事故后果严重度的分析

根据对道路交通事故经济损失费用的组成, 可将交通安全事故的后果严重度划分为四大部分, 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的交通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体系, 交通安全事故后果严重度S计算模型为:

(7) 式中, Dab为评价指标;c为四大部分中的指标总数。

交通事件过程的安全耦合风险R是由耦合事故各Ti的后果严重度和发生概率决定的。根据 (1) 式和 (4) 式有:

对耦合的风险事件要用布尔代数对上式进行化简计算。

二、风险事件的重要度研究

通过 (8) 式可以计算出交通事件的安全耦合风险, 不同的风险点, R的值越大, 风险就越大, 就越需要引起重视。那么对一个风险点而言, 不同的基本事件引起交通风险的概率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各不相同, 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发现并控制最容易引发事故和引发严重事故的基本事件。

1、结构重要度分析

结构重要度是指不考虑基本事件自身的发生概率, 或者说假定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相等, 仅从结构上分析各个基本事件对风险度的影响程度。结构重要度分析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精确求出结构重要度系数, 一种是用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排出结构重要度顺序。由于交通风险中风险事件数目较多, 因此, 在分析结构重要度时, 可采用最小割集法。

风险事件xj对安全事故Ti的结构重要度, 可采用近似计算:

(9) 式中, ITi (j) 表示风险事件xj对安全事故Ti的结构重要度的近似值, ITi (j) 值越大重要度越高;nj为xj所在的最小割集中包含的风险事件的数目。

(9) 式只能计算xj对一个安全事故Ti的结构重要度, 在耦合事故T= (T1, T2, …, Tm) 中, xj的结构重要度为xj对T中全部安全事故的综合结构重要度, 考虑到不同Ti的安全耦合风险RTi不同, 则在 (9) 式的基础上可得xj对T的综合结构重要度为:

(10) 式中, 表示Ti中所有风险事件结构重要度的代数和;w是Ti中风险事件的序数;ni是Ti中风险事件的总数。根据 (10) 式可以计算出, 耦合事故T所包含的所有风险事件xj的结构重要度IT (j) , IT (j) 值越大结构重要度越高。

2、概率重要度分析

风险事件xj发生概率kj变化引起事故安全耦合风险R的变化程度称为风险事件对R的概率重要度Ig (j) 。由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变化主要会影响耦合事故T的发生概率k, 只要对R中自变量kj求一次偏导, 就可得到风险事件xj的概率重要度:

根据 (11) 式可以计算出, 所有的风险事件xj的概率重要度Ig (j) , Ig (j) 值越大概率重要度越高。

3、临界重要度分析

临界重要度也称关键重要度。风险事件的概率重要度, 反映不出减少概率大的风险事件的概率要比减少概率小的容易这一现象。因此,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考虑, 用基本事件xj发生概率的相对变化率与安全耦合风险R的相对变化率之比来表示基本事件的重要度, 这就是临界重要度, 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 (12) 式可以计算出, 所有的风险事件xj的临界重要度IG (j) , IG (j) 值越大临界重要度越高。

三种重要度, 结构重要度反映出耦合事故T结构上风险事件的位置重要度, 概率重要度反映风险事件概率的增减对耦合事件T发生概率的敏感性, 并反映出对安全耦合风险R的影响, 而临界重要度则从敏感性和自身发生概率大小双重角度衡量风险事件的重要程度。IT (j) 、Ig (j) 和IG (j) 较大的风险事件是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控制和管理的对象。

三、结论

本文将风险耦合分析方法引入到交通安全风险分析管理中, 对交通安全风险耦合过程的分析, 是对交通事件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度的度量, 其实质是度量交通事件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对交通安全风险耦合过程的分析, 不仅提供了有效控制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安全风险的途径, 而且为交通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了判定交通事件安全程度的理论依据。对交通行业管理部门来说, 了解交通安全事故的构成要素、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度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根据交通风险事件的特点, 在风险耦合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从交通事件发生概率和事故严重度的角度分析了交通事件过程的安全耦合风险, 并从单个风险事件在耦合风险中的结构重要度、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分析, 得出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重点控制和管理的对象, 为交通行业管理部门确定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交通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耦合

参考文献

[1]赵学刚、魏朗: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预警模糊评判模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0 (4) .

[2]镇海燕、王炜:基于GIS的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 2002 (3) .

[3]路峰、刘东、马社强、姜文龙: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

[4]何寿奎:基于证据融合的城市交通安全风险综合评价[J].华东公路, 2007 (5) .

职业风险因素 篇8

2006年, 我国审计准则将检查风险定义为:某一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要想探究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变化, 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审计风险的演变过程。

1978年, D.H.Roberts提出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分析性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是审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能够使审计主体在对客体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以及工作重点, 并进一步部署后续审计工作。因此, 分析性复核所带来的风险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中存在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D.H.Roberts未忽视审计抽样方法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因此分析性复核方法所带来的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也成为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1981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检查风险分为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两个部分。由此, 我们看到了审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部分, 即分析性复核和详细测试, 这两个重要部分都是进一步审计程序中实质性程序的内容。我们发现,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已经存在这样的意识, 即实质性程序是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83年, AICPA将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进行合并, 形成了最终的检查风险。在审计实践中, 很难区分最终出现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有多大程度来自于分析性复核或是详细测试。实质性程序的这两个重要内容是相互依存的,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将二者融会贯通, 因此综合的检查风险指标最能代表总体上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继1987年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模型的要素确定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抽样风险之后, 2003年国际审计准则中出现了最具影响力也是最权威的审计风险模型。从中我们看到, 检查风险仍然是审计风险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1年12月, 我国加入WTO以后, 加紧了审计行业标准国际趋同的步伐。2006年, 财政部批准执行新的审计准则并引用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我们可以看出, 检查风险是从审计主体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风险, 即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重大错报且未能被发现的风险。从审计主体角度来看, 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三个方面。

二、检查风险影响因素分层的可行性分析

1. 审计风险模型的构成要素。

我国目前所运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2006年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财政部批准执行的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也是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后, 审计行业标准实现国际趋同的重要成果之一。审计风险模型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以上模型显示, 审计风险包括两个方面, 即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鉴证对象信息在鉴证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 是审计人员承接审计业务之前即存在的, 其是审计人员不可控的风险, 这种风险只能由审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来估计, 因此不同的审计人员对相同的企业可能得出不同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风险, 是审计人员承接审计业务之后产生的, 其是审计人员可控的风险, 这种风险可以由审计人员通过计划、实施、完成审计工作等来控制,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 检查风险的大小是完全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

2. 从审计客体角度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分层。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 审计人员可将其从审计客体的角度进行分层。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具有不可控的特征, 审计人员能够做的就是更加全面地反映这种风险, 因此我们可将重大错报风险分为宏观层面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微观层面的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3. 从审计主体角度对检查风险进行分层。

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控制检查风险, 因此检查风险必须从审计主体的角度进行分层。审计主体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加强审计效果, 因此检查风险影响因素的分层必须根据各因素与提高工作质量、加强审计效果的关系来进行。

三、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与审计质量提高的关系分析

1. 工作态度方面。

从审计人员思想观念方面体现出来的内容就是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 主要是指独立、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的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审核和审阅等鉴证业务, 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性是审计报告有用性的基础, 但不是审计报告有效性的基础。因此, 注册会计师只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掌握独立的程度。通常意义上的检查风险都是通过审计风险模型推算出的, 而在后续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中通过控制测试和实施实质性程序来控制检查风险。独立性恰恰会对进一步审计程序产生很大的影响, 独立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过程中出现工作量减少、证据获取不充分、专业判断异常等现象。因此, 独立性是影响审计工作的关键因素, 也是影响检查风险可控性的关键因素。独立性强, 检查风险的可控性就强;独立性弱, 检查风险的可控性就弱。

2. 工作能力方面。

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胜任能力, 还包括管理、协调、沟通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中的第三章指出, 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胜任审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且能够始终保持和提高。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讲, 专业判断能力是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 因此我们在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的就是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从看似没有问题的财务数据中发现问题, 从表面看到本质, 从细节探究实质根源。具有专业胜任能力是控制检查风险的保证, 专业胜任能力强,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就大;专业胜任能力弱,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就小。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于2006年2月由财政部批准制定, 它的宗旨是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控制, 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工作人员的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该准则规定质量控制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可见审计人员的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们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也能够看到, 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就是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过程, 审计程序的实施过程就是审计项目负责人与审计人员的协调、沟通过程。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越强, 审计工作开展得越顺利,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越大;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越弱, 审计工作开展得越困难, 检查风险降低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 工作方法方面。

审计工作方法是与检查风险控制关系最为直接的一个方面。从审计循环的划分到证据的获取, 每一个步骤都会对降低检查风险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 尤其抽样方法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更是构成检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审计循环的划分可以使我们根据业务的关联性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科学合理地看做一个整体, 在保证账户关联性和业务完整性的基础上, 分析财务数据是否公允、合规。正确划分审计循环能够使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把握工作的主要方面, 有利于快速找到问题的实质, 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从而降低检查风险。

证据的获取是得出正确、有用的审计结论的关键。获取证据的数量、范围、类型、与审计目标的关联性等都是顺利开展后续分析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尤其审计抽样方法是证据获取的方法之一。在设计审计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用以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实现审计程序的实施目标。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能够使审计结论更具合理性, 选取正确的审计抽样方法能够使审计工作效率更高, 使审计结论更具科学性、有用性和有效性, 使得重大错报风险的发现更有据可循, 同时还能降低检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中的第三章第十条指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检查风险的确定。结合检查风险的演变过程, 我们发现审计抽样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永远是影响检查风险的因素之一。

四、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分层

根据上述对检查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检查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如下图所示:

由于独立性影响检查风险的可控性, 因此它是检查风险的前端影响因素。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 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工作方法的改善是降低检查风险的有效途径, 与提高工作质量、加强审计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它们是检查风险的内在影响因素。工作能力是核心, 工作方法是手段, 两者的位置虽然有所不同, 但仍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正确把握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才能有效降低检查风险, 从而使审计人员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摘要: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模型的要素进行分析, 提出了检查风险影响因素分层的具体思路, 并在阐述了各要素与审计质量提高的关系后, 给出了检查风险影响因素分层图。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检查风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瑞, 冯庆.浅析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经营管理者, 2008;11

论档案安全风险因素 篇9

一、档案机构内部因素

1. 档案管理业务因素。

档案管理业务因素具体包括档案管理方法、档案管理流程两个方面。档案管理方法是否科学, 档案管理流程是否完善都是影响档案安全的风险因素。

2. 基础设施因素。

档案馆 (室) 是保管档案的主要场所, 其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档案安全状况。无论是档案馆总体设计、档案库房防护, 还是档案馆设备的安排都应将保证档案安全放在首要的地位。在档案馆的总体设计方面, 与档案安全联系较为紧密的当数档案馆防灾设计, 主要是指针对天灾 (即自然灾害) 所采取的一些防护设计。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严重伤亡震惊世界。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 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可见, 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是建筑物。档案馆也应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做好档案馆的防灾设计工作。

3. 档案管理制度因素。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档案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不健全、不配套、不更新、不执行。第一, 不健全, 是指没有制定有关制度, 或者即使出台了相关制度, 但是对某些事宜却未作规定;第二, 不配套, 比如针对相同事宜, 不同制度中的规定相互矛盾;第三, 不更新, 比如有些制度一经制定就再无修改,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第四, 不执行, 制度形同虚设。部分单位却没制定档案安全管理制度, 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未能做到有章可循, 存在不少漏洞,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4. 组织和人员因素。

组织因素主要是指档案安全管理职责在机构中的分布。人员因素是指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组织因素和人员因素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如果没有设立针对档案安全的专门组织, 就会导致没有负责档案安全的专门人员;如果档案机构内部人员没有档案安全意识、观念, 将会致使档案机构缺少档案安全管理组织。人员因素主要包括档案人员的安全意识、档案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安全不仅包括档案实体安全, 还包括档案信息安全。档案人员既要有保护档案载体安全的意识, 又要有档案保密意识。而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包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博学求进、公正服务。由此可以看出, 档案人员职业道德要求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保守所管理档案信息内容的机密, 增强保密观念, 培养良好的保密习惯。

二、社会环境因素

1. 规范体系因素。

在整个规范体系中, 法规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强的执行力。法规因素方面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档案安全管理的质量。在法制规范体系中, 制度和标准是法规的重要补充。法规、制度、标准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不健全。关于档案安全这一重要问题, 在档案界最高法律《档案法》中, 也仅仅在提到档案工作原则时以一个原则的形式提到。在制定一些部门规章的时候, 人们也只顾及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而把档案安全工作晾在一边。

2. 社会档案意识因素。

社会档案意识, 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社会档案意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在于:在社会档案意识比较强的地方和单位, 对档案的重视度也就高, 人们也就注意保管档案, 档案安全保护意识也就强;反之亦然。

3. 人祸因素。

人祸是指不可抵抗的人为灾难, 如战争、恐怖袭击、纵火、盗窃等。战争对档案安全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战争时期, 人的生存都成问题, 何谈保护档案安全。只有当防灾意识普遍建立, 档案部门才有可能做好抵抗各种灾害的事先准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尽管天灾人祸不可预测, 但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人为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发生之后, 进行适当的补救, 比如异质异地备份、“双套制”等都是防范和补救天灾人祸造成的档案安全风险的典型措施。

三、自然环境因素

重视影响因素防范风险 篇10

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实施, 又带来了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一步促进了管理创新。例如由于和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产品零件数以千万计时, 制造商可以把产品分解成若干模块, 而由模块供应商负责整个模块的供应网络, 这样产品制造商所面对的是一种网络化的供应结构。而这种把制造过程授权给许多独立供应商的做法使供应商逐步增加价值, 使装配商运作灵活并且降低了其成本, 并有利于实施大规模定制。

目前, 国内企业在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方面还处于起步状态。很多企业由于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约束, 对这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有不少企业由于找不到现成的具备合作伙伴条件的企业而放弃合作策略。而我国企业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还是处于单点联系的交易关系。有一些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但还只限于在现有条件下去寻找理想的合作伙伴, 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培育、开发、维护和提升的过程。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在合作关系方面进行了尝试, 但却只是一味地对供应商提出各种要求, 把库存、风险全部转嫁给供应商, 而不注意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发供应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飞利浦灯具 (中国) 公司, 分别根据采购方与供应商的不同立场和对彼此业务的认知存在的差异性, 将供应商分别划分为战略伙伴、优选供应商及商务伙伴, 并对其实行差别化管理。但这样的企业目前在我国为数不多。因此, 有必要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研究合作伙伴关系, 就要首先研究影响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因素。案例中通过调查, 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把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决定性影响、较大影响、较小影响和影响很小四级。这样将众多影响合作关系的因素分出层次, 便于管理者在处理合作伙伴关系时能够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出适当的决定。

另外, 从建立供应链的主观方面, 供应链战略能够成功实施还决定于对供应链风险的防范。高层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意识, 这一点在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希望文中公司对其中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毕竟对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需要供应链中每个企业的每个员工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在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要清楚商业策略的变化会改变供应链风险所涉及的范围。

应对供应链风险必须在设计和构建供应链时考虑到风险问题;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在供应链的高透明性和成员组织普遍理解的基础上;风险管理应该基于清晰的操作要求和成员组织之间良好的沟通;供应链风险管理应该基于成员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流程整合。

在战术层面上, 预防和应对供应链风险需要—系列的行动。正是这些行动构成了风险管理流程, 这些流程如下: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评估过程;供应链可靠性管理和协调过程;事后总结过程。

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和对策 篇11

【关键词】 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9-02

外科护理大致可以分成外科类型护理与外科病况护理,前者如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外科手术期患者的护理、外科营养患者的护理等;后者诸如颅脑、颈、胸、腹、血管疾病等各科系疾病患者的护理。在外科护理中,护理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专业知识技能含量高,因此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外科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是外科护理的根本要求。

1 外科护理中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1.1 维护患者与医院的双向利益 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是杜绝医疗纠纷,维护患者与医院双向利益的主要手段。一是外科护理的牵扯面极大,护理人员随时准备着应对紧急抢救,此类急诊患者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外科纠纷比重较大;二是外科护理的对象多为手术病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强度大,病人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也较高;三是在外科护理中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病人隐私权、知情权,医院的管理权、病况监控权等等。

1.2 保障外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 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是保障外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基本前提。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意味着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狠抓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护理人员在外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体现护士的责任感与纪律性,高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与满足外科病人的各项权利,从而保障外科护理的质量与安全。

1.3 促进外科护理的规范与标准 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是促进外科护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核心要求。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一方面致力于规范外科护理的操作标准,严肃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促使外科护理工作运转的有序化,为外科护理的管理提供制度依据。另一方面,外科护理的风险防范强调护理文书书写的法律化,外科护理记录是外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文书书写中对护理情况进行符合法律要求的原始记载,是处理医患纠纷的最好凭证。

2 外科护理的护理风险诱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外科护理的风险诱因之一是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重结果轻过程,即重视完成护理工作的应尽事宜,忽略了在工作中对病人权利的保护,比如对病患隐私的窥探与泄露,因为监护过度导致病患丧失自主权等等;二是外科护理重做轻记,即重视护理技术操作的到位,忽略对护理观察的原始记录,普遍表现为缺乏法律效力的文书书写,记录的不及时,以及相关事实的不符;三是因为护理过失引发违反犯罪行为,比如外科护理中的传染病患者,护理人员如果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要求,造成疾病傳播则需追究刑事责任。

2.2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也是诱发外科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外科护理需要应对高强度的紧急抢救工作,突发事件是考量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最佳时机,如果护理人员在平时缺乏定期培训与严格考核,面对突发事件很容易忙中出乱,比如点错医疗器械与用品、造成病人体内残留手术异物,或者忘记药物过敏测试,违反用药禁忌等等,严重侵害病人生病健康安全。缺乏护理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不利于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2.3 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 另外,外科护理的风险诱因还表现在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医患沟通是外科护理中的重要课题,许多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都是因为不当的沟通造成的,比如护理人员没有针对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解释与必要的心理护理,患者基于不安全感,无法适应医院环境与角色,造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配合,从而诱发患者的对立情绪,为外科护理的风险埋下了隐患。

3 外科护理风险控制的相应策略

3.1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 针对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应从法律责任的高度,强化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等,通过医疗纠纷案例促使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外科护理实行符合法律要求的制度化管理,比如统一护理记录格式,体现护理记录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真实性,积极贯彻外科护理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值班制度等强制措施。

3.2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针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应重视外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比如定期开展外科护理讲座活动与技术操作竞赛,基于外科护理的性质,加强护理人员对突发事件与紧急抢救工作的应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培训与科室分类培训,同时提供护理人员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3.3 培养护理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 针对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足,应促使外科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从以下三方面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一是护理人员必须向患者解释各项护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与功效,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二是耐心答疑,对患者问题做出科学的耐心的回答,增进患者的信赖感。三是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与愿望,重视心理与情感护理,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贾雪玲,贾雪琴.护理人员临床工作中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120-121.

职业风险因素 篇12

桥梁施工阶段主要的风险来源有两种:自然的风险和人为的失误。自然风险包括滑坡、泥石流、海啸、地震、暴风雪等自然现象;人为失误包括施工管理的错误、施工操作的问题。产生风险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即桥梁的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临时设施或项目的质量问题和由于其它原因导致的风险问题。

1 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

1.1 桥梁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

(1) 地基和基础构成了桥梁的基础工程, 通常被埋在地下, 构成了隐蔽工程。所以很多风险因素都来源于桥梁的基础工程, 例如, 桥梁基础承载能力不够、基础下沉不均匀、基础的位置有较大的偏差、地基在温度骤降的情况下而被冻坏、由于施工期间质量管理不严格而使得桩基出现严重的不合格。

(2)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混凝土由于外界的冲击力使其产生了裂纹、蜂窝、麻面、有空洞、露筋、缺棱掉角、错台等问题;在混凝土中所使用的钢筋由于钢筋绑扎不严、与混凝土连接不结实以致钢筋外露、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生严重的事故。在桥梁施工中所用的混凝土质量不合格或者外加剂的掺量不准确、混凝土的配合比不正确, 或者在施工完成后对其养护不到位, 也会导致桥梁施工风险的发生。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风险事件也是很多的, 主要包括:对预应力张拉不到位或张拉过度钢筋被拉断、锚具质量不合格等等。

(3) 斜拉桥的吊索、中承式或下承式拱桥的吊杆也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导致风险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正常的施工情况下, 它们是不能产生明显的风险事故的, 但是一旦遭到腐蚀破坏, 则会给施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安全隐患。

(4) 在桥梁施工中, 钢结构工程也是导致风险事故中的一个因素, 钢筋的焊接质量不好而引起的部分钢筋脱落, 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不一致, 用于构件连接的铆钉或螺栓有不同形式的损坏或出现连接松动等, 钢结构在巨大的外荷载作用下出现巨大的拉弯变形等等都是产生风险事故的重要的因素。

(5) 桥梁施工中的砌石工程也存在很多风险因素, 石料的轻度不足, 砂浆的食量不合格, 由砂浆和易性差而导致桥梁产生裂纹或坍塌事故, 在砌筑过程中没有遵照相关的规范规定等等。

1.2 临时设施或项目

(1) 脚手架作为桥梁施工中的临时承重结构, 也是桥梁施工风险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近年来, 桥梁施工脚手架倒塌事故频发, 脚手架结构整体或局部脱落情况时有发生。

(2) 桥梁施工便道、栈桥等大型的临时设施是桥梁运输物资的重要方式, 这些设施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及时维护, 再加上周围环境恶劣, 使得这些设施的风险指数很高。

(3) 大多数桥梁是跨河或者跨海的, 因此施工作业平台在施工作业中是必不可少的。施工作业平台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关系到桥梁施工风险的大小和等级。

(4) 挂篮施工是梁施工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施工方法, 经常用于拱桥、连续刚构桥的施工中。然而, 它是高空作业, 施工人员在其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很容易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5) 架桥机、龙门吊等在桥梁施工中经常被使用, 由于这些设备重量大, 不好操作, 因此也是桥梁施工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

1.3 桥梁施工其它风险问题

(1) 与其它的工程施工一样, 在桥梁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火灾事故, 这在桥梁施工风险中是不可轻视的, 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由于用电方式的不规范而导致的火灾、施工现场仓库中有易燃易爆材料、施工现场用电线路发生问题等等。

(2) 桥梁施工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例如机械设备由于客观原因发生倾倒而砸伤现场施工人员, 机械操作人员操作不当产生触电等等。

(3) 桥梁一般都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施工, 在施工现场粉尘飞扬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施工过程中排放有毒物品等等。

2 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

2.1 风险的分解

桥梁施工阶段进行风险分析工作之前必须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解, 通过风险的分解, 使得风险分析的结果变得极为准确。为什么进行风险分解, 是因为这样会让桥梁施工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变得更加简单, 就好像把一个很大的风险分解成了很多个小系统, 不但增加了风险识别的准确度, 而且可以使风险识别变得更加全面。而如何对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分解也是风险分析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关于将施工阶段的每种风险进行分解的方法是: (1) 根据风险因素进行分类; (2) 根据施工工序进行分类; (3) 根据施工进度进行分类等, 到底是采用哪种方法, 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2 风险因素的识别

(1) 对照着过去的桥梁事故信息和数据统计, 只要和所研究的桥梁施工风险相关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参考以供分析。

(2) 桥梁施工各工序、各部位的生产相关资料, 比如桥梁结构型式、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水泥混凝土材料性能、机械设备运行情况、各工序人员配备情况、质量控制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等等。

(3) 向桥梁一线施工人员和安全负责人员进行关于桥梁施工方面的咨询, 掌握桥梁施工过程中最新和最可靠的信息。

(4) 进入桥梁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 观察施工现场的环境、工地的秩序、现场有无安全或其他异常情况, 及时将存在的可能的风险因素记录下来。

收集完上述资料之后, 对其进行总结归类, 得出桥梁施工阶段所有影响桥梁安全的风险因素。桥梁施工风险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八个类型:施工技术风险、材料设备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政治法律风险、人员风险和设计技术风险。

2.3 施工风险识别的过程

桥梁施工风险识别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1) 根据桥梁施工风险识别具有信息性的特点, 对建设项目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根据上述对桥梁施工阶段风险因素的分类, 从自然环境、桥梁结构型式、桥梁施工技术及管理、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材料的收集。信息收集完之后, 研究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确保所收集的信息可供风险识别研究。

(2) 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确认其是否是桥梁施工的风险因素也即桥梁施工的不确定性。对桥梁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事故进行风险识别, 并推测出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或危险性。

(3) 总结出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后, 以各种风险事故为研究对象, 找出这些风险事故的不确定性因素, 根据上述对桥梁施工阶段风险因素的分类, 从自然风险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考虑。

(4) 在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因素之后, 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类, 将主要的风险因素和次要的风险因素区别开来, 建立风险清单对风险源进行归纳整理, 得出风险识别的结论。

3 结束语

总之, 风险识别是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的前提, 是风险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是风险估计和评价的依据。全面有效的风险识别, 必须仔细地收集各方面的准确信息, 研究桥梁建造的特定施工方法,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广泛采纳方法意见, 使用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几轮的信息处理, 最后建立项目风险列表, 以备风险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丽.大型桥梁工程施工阶段风险控制[J].交通标准化, 2012 (04) .

上一篇:幸福感指数下一篇:串行D/A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