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潜在风险因素(共8篇)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 篇1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 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飞速发展可谓是百花齐放。面对着上百款理财产品以及各家银行客户经理的热情推介, 投资者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许多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以其收益率为准, 然而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没有绝对意义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那么, 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都将面临哪些风险呢?这想必也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案例一:范女士介绍, 去年她在某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 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分批投入资金, 周转两年, 预期收益至少8%。”范女士便毫不犹豫地签下购买合同, 并分次投入了共计8万元。没想到该产品到期时, 亏损近2万元。面对宣传单上“预期收益率为8%~40%”的宣传语, 李女士前去“讨说法”, 她认为工作人员此前并未告知产品风险, 有夸大收益率之嫌, 但最后, 此事不了了之。范女士算了算, 如果当时把这些钱转为定期存款, 能赚利息6000余元。从此, 范女士对理财产品敬而远之。
案例二:私营业主袁先生买了几款长期限的理财产品, 没有仔细了解说明书中的“存续期不可赎回条款”, 半年后, 他的企业将要迁往外地, 打算把理财产品变现后带走。但根据合同约定, 中途资金不能被取出, 银行不接受他这一要求。袁先生一怒之下把银行告上法庭。经咨询根本不可能打赢官司。最后袁先生接受了银行的和解建议。
实际上, 理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资行为, 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需承担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购买一只理财产品, 便意味着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市场风险: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将由银行投入相关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波动将会影响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造成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复杂, 价格波动大, 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比如, 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时, 由于全球资本市场均大幅下挫, 当时大多数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财产品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信用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如果与某个企业或机构的信用相关, 比如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投资企业信托贷款等, 理财产品就需要承担企业相应的信用风险, 如果这个企业发生违约、破产等情况, 理财产品投资会蒙受损失。
流动性风险:如案例二中, 袁先生就对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认识不够, 某些理财产品期限较长或投资于难于及时变现的金融产品, 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 投资者在急用资金时可能面临无法提前赎回理财资金的风险或面临按照不利的市场价格变现所致的亏损风险。为了能够减小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投资者可以进行资产配置, 将一部分闲置资金投资于随时可以赎回的高流动性产品, 以免用钱时不能够及时赎回。此外, 需要关注的是, 资产管理类产品有巨额赎回的条款限制, 一旦投资者集中赎回达到一定比例, 银行有权拒绝或延期处理。
通货膨胀风险:由于理财产品收益是以货币的形式来支付的, 在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理财产品到期后的实际收益下降, 这将给理财产品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 损失的大小与投资期内通货膨胀的程度有关。
政策风险:受金融监管政策以及理财市场相关法规政策影响, 理财产品的投资、偿还等可能不能正常进行, 这将导致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甚至理财产品本金损失。
操作管理风险:银行是理财产品的受托人, 其管理、处置理财产品资金的水平以及其是否勤勉尽职, 直接影响理财产品投资的理财收益的实现。
信息传递风险:银行将根据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约定, 向投资者发布理财产品的信息公告, 如估值、产品到期收益率等。若因通讯故障、系统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理财产品信息, 这可能影响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的实现。
不可抗力风险: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 将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可能影响理财产品的受理、投资、偿还等的正常进行, 还有可能导致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甚至本金损失。
那么,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该如辨别其投资风险呢?
看理财产品是否保本。如果理财产品是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的, 那么在产品到期时, 至少投资者投入的本金不会发生损失。不过, 有的理财产品属于部分保本型, 比如设置95%保本, 则本金最多损失5%。
看理财产品是固定收益类还是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较低, 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把握较大, 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则要结合是否保本来分析:如果是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 则到期时最坏的情形为零收益或低收益, 最好的情形为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 总体上到期收益率在一个区间内浮动;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则收益无上限, 亏损也无下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投资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作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具有特殊性。投资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相当于发放贷款, 贷款利率上浮或下浮幅度在产品成立时已经拟定, 因此该类理财产品到期时要么实现预期收益率 (上下浮动范围很小) , 要么因贷款无法回收而损失投资本金和收益。
看投资标的。亦即看产品是投资于债券, 还是信贷资产, 或是股票基金, 抑或是组合类投资等。产品如果是投资于债券, 则属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风险程度视投资债券的级别而定, 总体而言风险较小;如果投资于信贷资产, 则需视借款方的还款能力而定, 经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还不上贷款本息的可能性也较大, 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就相对较高, 反之则低;如果是投资于股票基金, 则产品风险较高。
看风险控制措施。理财产品如果设置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就等于给自身铺了安全垫, 可降低产品风险。比如, 投资于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是否有实力机构作担保, 或者由实力机构到期回购;投资于股票的理财产品是否设置了止损条款等。
看流动性安排。如果产品在到期前可赎回, 则投资者在有资金调度需求或者遇资本市场生变时, 可选择是否提前赎回, 此时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如果产品注明不能提前赎回, 那么投资者只有等到产品到期才能获得本金和收益, 期间若缺资金或遇市场生变想收回投资则无计可施。
总之, 投资理财是一种长期的、理性的、专业的投资行为, 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的投资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另外, 投资者需切记三个“不等于”:投资不等于投机, 银行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 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投资者不完全理解的产品, 不能只凭银行工作人员的口头宣传就去决定是否投资, 必须仔细阅读产品合同条款或相关说明, 并配合完成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 篇2
【关键词】进境食用水生动物;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贸易量逐年上升,各大口岸(如上海、广州、深圳等)每天均有大量的食用水生动物入境,经检疫后迅速流向全国各地。进境的水生动物可能携带原病,一旦传染给当地同种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将对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可能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或致病菌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本文针对水生动物的特点,对影响安全卫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做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工作,对保障我国水产的养殖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的数量和货值呈现稳定增长,这些水生动物主要于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南非等国家,涉及的品种主要有龙虾、鲍鱼、皇帝蟹、黄鳝、草虾、泥蚶等。
检验检疫部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进境水生动物进行监督管理,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水生动物的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监测和控制。
2 进境水生动物安全卫生的潜在危害因素
2.1 水生动物疫病
在目前条件下,水生动物活体及其产品的跨国运输行为提高了疫病扩散的风险。如淡水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海水鱼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南美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白尾病等都威胁到当地养殖业的发展。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一旦出现水生动物疫情就很难控制和消灭,对经济、社会和生态都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
OIE水生动物疫病名录(2013年)公布了包括鱼类疾病、甲壳类疾病等28种疫病。2008年,我国农业部也出台了第1125号公告,对原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在新公告中将水生动物疫病增加到35种[2]。
2.2 化学元素[3]
食用水生动物携带的化学元素可能造成食源性疾病,其化学元素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药残留
水生动物的生存水源受到农业化学制品或工厂用化学物质的污染,造成水生动物体内携带相关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均对水生动物体内相关物质(如硫丹、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最低残留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2.2.2 兽药残留
系人为在养殖或运输过程中添加,主要包括3大类: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使用的药物,如氯霉素等;怀疑有“三致”作用的药物和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其他允许使用的但未遵守停药期规定的兽药。
兽药残留是影响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安全卫生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药物残留,欧盟规定了包括氯霉素在内的10种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美国FDA对包括水产品在内的动物源性产品要检测221类农药、兽药、兴奋剂类的残留,以及11种禁止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的药物;我国也发布了食用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禁止氯霉素等药物用于食用水生动物。
2.2.3 重金属污染
主要是指因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盐类(如含铅、汞、砷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造成重金属超标。许多国家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中的重金属有着严格的要求,如美国明确规定甲壳纲动物体内铅、甲基汞、砷、镉等的限量要求;欧盟按照2001/466/EC的要求,对鱼中镉、汞、铅的最大残留限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2.2.4 自然毒素
主要指组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等。美国对组胺、腹泻性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都有严格的限量指标;日本、韩国、欧盟等对麻痹性贝类毒素也有限量要求。
2.3 物理性物质
包括各种外来物质或外来颗粒,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和金属异物等。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对当地食品、农产品和水生动物造成严重污染。
3 应对措施
3.1 对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开展风险分析
活体水生动物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从出口国家带入水生动物病原的风险,所以要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出口风险分析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最早应用于水生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的风险分析方法,一般包括如下流程: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4,5,6,7]。
应对首次引进水生动物品种的生长环境、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加工过程的污染等进行调研并开展风险分析,发现影响安全卫生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从而确保水生动物的品质安全。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了解相关生产情况。
3.2 严格落实进境许可制度
我国对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严格的检疫审批,对于输入或通过中国境内运输的检疫物,由检验检疫机关根据事先已掌握的输出国或地区疫情决定是否同意输入或过境,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危险性动植物疫情传入我国。
应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检疫审批,对符合要求的水生动物品种颁发《进出境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许可证》。入境时,由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查验,以有效地防止来自疫区的水生动物入境,从而大大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
3.3 加强食用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
水生动物运抵进境口岸后,检验检疫机构应严格查验《进出境动物临时隔离检疫场许可证》、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官方签署的动物健康证书等单证,同时实施检验检疫,对水生动物进行临床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死亡或临床病症等,如果发现异常,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nlc202309041151
严格落实隔离检疫,限制动物疫病的传播。隔离检疫是对水生动物疫病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在没有跟其他生物接触之前而采取的隔离措施。在跨国境进行活体水生动物贸易时,对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的扩散,有利于保护本国及周边的资源。
3.4 落实进境水生动物疫病监测
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是一个国家水生动物卫生健康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按照国际协定,成员国应该定期向OIE报告疫病名录中的疫情信息,并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来限制某种疫病的扩散和传播,保证国际贸易间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和健康。
检验检疫部门应严格落实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重点加强对不同来源地区首次进境品种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可以对一些疫病进行早期预警和制定防控方案。通过水生动物疫情信息的报告和信息共享,各个国家可以减少或消除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
3.5 做好进境水生动物残留物质的监控
为完善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科学监管体系和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等风险监控,国家质检总局制定了《进出口食用水生动物安全风险监控计划》,要求各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对多项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进行检测,并明确不合格情况的处理[8]。
对于经现场检疫合格的水生动物,应按照《检疫许可证》要求和其他有关规定抽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检疫,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合格后才予以放行。
3.6 开展市场抽查检验
进境食用水生动物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流向市场,但中间仍存在运输、加氧、换水、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因此市场流通的水生动物品质仍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工商和质监部门能够加强对市场流通进境水生动物的监管,并抽取样品进行品质检验,从而确保安全水生动物流向餐桌。
3.7 制定并贯彻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但仍无法杜绝水生动物疫情暴发的可能,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并落实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发生紧急疫情时,可按照应急预案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快速而有效地消除、控制和减轻疫情。
参考文献
[1]冯东岳译,Mohan,C.V.著.简述国家水生动物卫生健康管理发展战略[J].河北渔业,2011,3:42-44.
[2]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2011年度进出境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z].国质检动[2011]第l17号.
[3]吴晓丰,李百胜,柯家法等.出口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J].中国水产,2005,4:66-68.
[4]陈孟裕,舒林军,毛唯君等.风险管理系统在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学刊,2012,22(3):55-58.
[5]马云杰,孙勇,刘勇等.水生动物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J].中国水产,2004,6:76-77.
[6]SNT 2486-2010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S].
[7]杨淞,李宁求,石存斌等.风险分析在水生动物健康管理上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95-199.
[8]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进出口食用农产品和饲料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的通知[z].国质检动[2013]第78号.
塑胶跑道产品及潜在质量风险 篇3
但这种跑道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产品介绍
1.产品定义及主要成分。目前我国塑胶跑道一般是指聚氨酯塑胶跑道, 属于浇铸型聚氨酯弹性体的一种, 主要成分是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 又称TDI聚氨酯塑胶跑道, 是由聚醚、聚氨酯材料、橡胶颗粒、EPDM (三元乙丙橡胶) 颗粒或PU (聚氨酯) 颗粒、颜料、助剂等组成。塑胶跑道因其中甲苯二异氰酸酯是一种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而正在被新型环保材料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 (MDI) 型塑胶跑道所替代。
2.产品分类。塑胶跑道按照种类可分为透气型、混合型、复合型与预制型四种。
透气型塑胶跑道:该材料是双层聚氨酯跑道系统。基础层为聚氨酯树脂粘合混合的黑色环保橡胶颗粒, 面层为EPDM橡胶颗粒与聚氨酯混合 (表面无明显颗粒状) 。多数适用于院校训练和比赛用场地。
混合型塑胶跑道是由PU与黑色橡胶颗粒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跑道系统。该面层是目前唯一有国家标准的塑胶面层材料, 主要适用于专业比赛用场地等。
复合型塑胶跑道:该材料基础层为聚氨酯树脂粘合的黑色环保橡胶颗粒, 面层为有色EPDM橡胶颗粒。该材料具极佳的缓冲力, 多数适用于各类院校训练和比赛用场地。
预制型塑胶跑道:该材料是一种预制型卷材跑道, 采用天然橡胶及人工橡胶为基础, 混合矿物质填充、稳定剂及色料于工厂内压延处理而成的双层结构合成橡胶。适用于中学、大学运动场、专业比赛运动场、国际赛事运动场。
3.传统塑胶跑道铺装施工工艺。首先将TDI和聚醚按一定比例混合, 形成甲组份;将固化剂、增塑剂、助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 形成乙组份;再将甲组份和乙组份按比例混合形成胶水;之后将胶水与橡胶颗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按一定的厚度摊铺在混凝土表面, 待其固化后, 在上面再喷涂 (或刮上) 一层胶水, 然后均匀地撒上EPDM颗粒或PU颗粒 (或在上面再喷一层胶液) 。
二、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分析
1.材料因素。首先, 上述“胶水”是铺装塑胶跑道的主要原料, 其中主要挥发性有机成分游离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 均是具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气体的有机化合物, 在炎热或强光下会不断释放出一种难闻的气味, 在人体中具有积聚性和潜伏性的致癌物质, 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 特别是含硫、含氧类杂环芳香烃化合物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塑胶跑道的另一个主要原料———橡胶颗粒和EPDM质量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整体环保性能。质量较差的橡胶颗粒不仅气味难闻, 而且可能引起塑胶跑道重金属铅含量超标。
2.铺装工艺因素。塑胶跑道大多是现场铺装而成, 而在现场铺装过程当中由于铺装工艺的不同、铺装时间的不同, 都会导致聚合物反应程度的不同。一旦聚合物反应得不充分, 便会增加了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量, 从而造成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3.市场竞争。由于塑胶跑道的铺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一些非专业的公司也可以对塑胶跑道进行铺装, 造成塑胶生产企业剧增, 也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 再加上低价竞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 塑胶跑道的利润在逐年下降, 因而造成塑胶跑道的质量参差不齐。
4.人员因素。施工技术和工艺、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业素质是保证塑胶跑道工程质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塑胶跑道在国内发展较短, 施工单位大多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流动性大, 施工装备还比较落后, 技术文件、施工方案、操作规程尚待进一步细化、规范、提高。
5.国家标准相关检验方法描述不清。GB/T22517.6-2011《田径场地》、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中要求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总和及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均执行GB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塑胶跑道有害物质限量采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甲苯二异氰酸酯是一种挥发性物质, 从企业生产胶水到现场铺装完毕, 固化、静置时间到正常使用过程中其含量是在变化的, GB/T22517.6-2011、GB/T14833-2011未充分考虑整个过程中的检验问题。
在样品处理上, 所引用的检验方法标准GB18583-2008中是对胶粘剂液态样品稀释后进行检验, 而塑胶跑道成品是固体, 如何取样、如何制样在GB/T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没有任何描述。
三、措施和建议
1.出台相关政策, 对传统TDI塑胶跑道生产工艺进行限制, 提倡用MDI、纳米技术和其他新型环保材料替代TDI的技术, 提高塑胶跑道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细则对塑胶跑道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充分摸清行业底数, 才能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产品质量。
3.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行业价格宏观调控, 彻底解决政府采购低价中标的恶性竞争方式, 让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保证质量, 引导塑胶跑道市场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4.加强行业人员素质培养力度, 培训、培养有技术、懂管理、能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 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60 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 例患者, 在对照组患者中, 男42 例, 女38 例, 年龄22~65 岁, 平均 (43±4) 岁;在观察组患者中男41 例, 女39 例, 年龄24~66 岁, 平均 (43±5) 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方法, 其主要方法: (1) 在输液前,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将患者的过敏史及病史询问清楚, 将输液的相关事宜向患者交代清楚,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将患者的不良情绪排除, 对输液器具等相关的物品进行仔细的检查[2]; (2) 在输液中以患者身体情况为依据, 对静脉血管进行选择, 合理调整注射的速度, 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紧密的观察, 同时也对输液中患者是否有反应进行询问; (3) 在输液后, 对患者进行医嘱, 指导其按压穿刺处, 避免淤血, 处理输液器具, 医护人员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尤其是手的清洁, 确保患者输液时能够防止出现感染[3]。
1.3 疗效判定标准[4]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在输液中没有输液反应、心理状况正常、病情完全恢复视为痊愈;患者没有输液反应、病情基本恢复、输液效果较好、情绪稳定视为显效;输液效果基本达到, 病情有缓解视为有效;输液效果没有达到, 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恶化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8.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8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要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 护理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急诊输液中护理工作是保证输液效果的关键, 而护理干预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达到输液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 从结果显示, 优质护理方式可以提升护理的有效率, 同时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研究, 尤其是对护理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特别研究, 找出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为提升护理质量及达到输液效果提供一点借鉴。
在护理中, 护理人员是整个护理工作的最主要人员, 但是却存在潜在的风险。首先, 护理人员在输液中的技术水平及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因素, 要技术过硬才能受到患者的信任, 技术熟练才能在穿刺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及消除恐惧感, 护士是否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耐心的服务也是输液效果有效的关键, 只有与患者增强交流, 询问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是否有不适, 并进行及时的处理才能保证输液效果[5]。针对这一因素, 医院要完善管理制度,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意识等。另外, 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 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可以指导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 以整体提升护理质量, 避免因为经验不足导致的输液风险。其次, 医院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严密消毒, 避免院内感染等危险因素的发生, 护理用具要及时清洁和消毒, 根据规定处理一次性输液器具, 输液室要保持安静, 让患者得到休息也是很重要的[6]。第三, 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加强输液知识的宣传力度也是关键的。医院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输液知识传达给患者, 尤其是其注意事项, 使患者从中了解在输液中自身的情况, 存在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以便及时处理, 避免发生医疗事故, 将输液安全风险降低。
综上所述, 为探究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 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60 例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常规护理方式及优质护理方式的输液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因此, 优质护理方式在急诊输液中有重要作用, 不但提升了护理有效率, 缓解了患者的情绪, 防止发生输液风险, 提升输液效果, 同时对护理无效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找出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对避免发生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并给予相应的对策, 提升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例患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析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急诊输液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可以将护理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降低,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促进康复。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理,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素婷.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9) :56-57.
[2]李琦, 王琴琴, 邵宝芸等.探讨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J].医学信息, 2014 (13) :514-514.
[3]刘春红.关于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探索[J].医药前沿, 2014 (4) :347-348.
[4]贡晓兰.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8) :2730-2730.
[5]邵桂芳.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6) :2724-2725.
急诊输液中潜在护理风险因素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60例普通急诊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男93例,女87例,年龄3~76(44.56±3.11)岁;对照组男87例,女93例,年龄2~75(45.73±3.3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由医院领导和急诊科科室长及相关人员组织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等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符合实际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并按照制定的方案开展护理工作;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输液前护理:护理人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用温和、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和心理状况,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简单地为患者制定输液计划,讲解输液的各项情况;为患者讲解输液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和输液方面的知识,检查药品的质量[2];(2)输液中护理:在输液过程中积极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发现任何问题及时进行处理;(3)输液后护理: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用完之后按照规定丢弃,如果护理人员要同时为多例患者输液则应该及时洗手,同时对输液室进行消毒或空气净化处理[3];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记录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上报,临床路径护理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制定有效的改正措施,并对护理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与预期值进行比较,对没有达到标准的环节进行讨论、分析和纠正。
1.3效果判定标准[4]
采用本院自制的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显效:疗程结束时效果明显,患者的病情解除,患者恢复正常;有效:疗程结束时基本达到了输液效果,病情得到改善但没有完成解除,患者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疗程结束时输液效果轻微,患者的病情没有改善或者加剧。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经护理后分值均发生了变化,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患者实施随访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所有科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科室,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科室。该科室患者往往病情较急,这就需要兼具高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科室人员及有效的工作管理流程。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在急诊输液中会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输液室环境、患者病情等众多因素引起风险事件,比如消毒过程中不彻底导致感染发生、输液用具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患者的病情一样但疾病程度不一样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输液的效果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负面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对医院正常工作开展及救死扶伤的形象均造成严重的影响[5,6,7]。临床路径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而推广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同理,护理路径也是按照某一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求建立一套标准化护理模式与护理程序,使得护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先进化,这种护理模式也是国外众多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模式[8]。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也逐渐将这一护理模式引入过来,并以其高效性、规范性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早期实施临床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妮萍,李慧颖,张弦,等.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72-3073.
[2]陈夏冰,杨丽娴,张秀凤,等.静脉输液患者安全需求及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3):73-74.
[3]张雪敏,麻立卿,沈晓,等.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门诊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222.
[4]谢利珠.门诊输液的风险管理[J].当代医学,2009,15(27):126.
[5]耿立华,罗荣娟,林艳玲.风险管理在急诊科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1):79-80.
[6]俞红文,徐玉莲,祝雪青.急诊科临时输液区责任制护理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103-104.
[7]马春芳.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4):556-557.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 篇6
我们既然要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 首先就要了解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一种非银行金融机构, 它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可以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但是, 由于金融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到位, 有些理财产品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也会破坏金融市场的秩序。因此, 如何监管影子银行, 如何降低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是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在以前, 金融监管机构没有认识到影子银行的危险性, 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没有落实到位, 这不仅会给客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更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如:在1907年, 美国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推广很快, 它的业务逐渐延伸到了股票市场, 而金融监管机构没有重视信托公司业务的不合理性, 任由信托公司参与股票投机活动, 结果, 多家信托公司投机失利, 就连有着悠久历史的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也没有幸免, 而后, 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造成了华尔街上发生了金融危机, 更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重要影响, 引发了严重的金融恐慌。自此事件后,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性, 金融监管机构也重视了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 加大了对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
在2003年,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定位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财、信托业务都是受到监管的, 这些金融活动不属于影子银行业务;第二种, 民间借贷、信托业务、有风险的理财产品等都属于银子银行的业务范畴, 都应该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后来, 在2013年, 中国银监会正式确定了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把信托公司、汽车金融、租赁公司等纳入了金融监管体系。本文重在分析影子银行的业务范畴, 以探讨影子银行的风险因素和监管手段。
二、监管影子银行的重要意义
1. 监管影子银行的必要性
影子银行是否需要监管是金融界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在以前, 中央银行是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 而且, 到60年代初期时, 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很强, 对影子银行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央银行不仅不限制影子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 还降低了影子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 这就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影子银行有了和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相同的待遇。
加拿大著名货币经济学家杰格迪什·汉达说过:“控制影子银行的手段很多, 不必只依靠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进行控制。”他的意思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不是控制影子银行的唯一手段, 我们可以采取提高银行货币利率、控制理财产品业务、减少理财产品类型等方法来进行控制, 从而降低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 减少客户的风险投资。也就是说, 影子银行的经营风险是很大的, 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影子银行是必要的, 只有监管好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 才会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才能保证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
2. 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监管机构认识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风险性, 因此, 金融监管机构一直都没有放松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目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 必然会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影响。也就是说, 影子银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风险就会加大, 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重视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任由影子银行快速发展, 那必然会造成风险积累, 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
实例:在1971年, 美国爱德华·贝尔公司推出了一款金融产品, 叫FBV, 这是一款短期金融投资信托产品, 它不仅可以和银行账户相互转账, 更有很高的利率收益。自该产品推广以来, 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在1979年底, 该产品的成交额为68亿美元, 而到了1988年, 该产品的成交额就达到了3650亿美元, 其金额增长幅度之大令人咂舌。后来, 该公司又对该产品进行了调整, 提高了这个产品的使用功能, 例如:客户可以使用产品卡进行购物、证券交易等, 正是该产品具备功能多样, 用途广泛, 收益较高等特点, 才造成客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购买, 也让银行存款涌进了证劵市场, 许多银行在该产品的冲击下, 由于货币储蓄量过低而面临倒闭。自1979年以来, 美国的银行倒闭量逐年上升, 截止到1988年, 美国银行倒闭量为215件, 银行倒闭率上升到了7%, 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经济最萧条时期, 可见, 影子银行的经营产品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 为此, 美国政府不得不出台《储蓄和贷款协会救济法案》来制约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泛滥, 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
三、监管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的有效手段
1. 杜绝影子银行的违规问题
影子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达到让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 往往采取虚报理财产品的收益, 而瞒报或者少报投资风险的手段, 这是影子银行最常用的违规手段之一, 也是银行监管部门重点监管的部分。其实, 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收益是很正常的, 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的目的也是如此, 但是, 由于影子银行的竞争力差, 它们为了吸引客户, 就采取虚报收益的手段来推广理财产品, 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的经济秩序, 产品难以预测的风险更是可怕的。影子银行在进行产品宣传时, 往往会夸大实际收益, 客户购买产品后, 得到了实际收益让他们非常失望, 久而久之, 客户对理财产品产生了厌烦感, 不在愿意接受购买理财产品, 这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甚至会造成市场崩溃。因此, 我们要监管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 杜绝影子银行采用违规手段宣传产品。
2. 完善监管影子银行政策措施
金融监管机构从而放松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 其出台的金融政策和控制措施很多, 而且从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 银行监管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例如:在2005年初,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就制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而后的9年时间里, 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又先后出台了三大类控制和管理措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1年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等, 通过出台这些金融措施, 信托公司的融资金额减少了, 银行理财产品规范了, 客户的投资风险也就降低了。
从近几年来的监管情况来看, 金融监管机构出台的政策措施作用显著。例如:在2010年, 金融监督管理局就出台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其内容主要是控制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展, 自该通知发布以来, 该种类理财产品发行仅380款, 其发行数量也明显减少, 可见, 金融机构出台的控制措施是有奇效的;又如:在2011年, 金融监管机构对理财产品虚假承诺问题进行了规范, 出台了多种措施来监督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业务, 其当年货币市场发展稳定, 理财产品的风险降低, 客户投资的安全性提高, 但是, 有些违规操作现象还时有发生, 这说明银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 金融监管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采取科学合理的监管方式
由于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类型不同, 所以, 客户所承担的风险也就不同这是无需置疑的, 金融机构监管的主要工作是保证理财产品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是否有欺骗消费者的问题。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风险型, 保本型理财产品的特点是:投资风险较小, 收益相对较低;风险型理财产品的特点是:投资风险大, 收益高。可见, 不管是那种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 银行推行理财产品就要负责, 是那种理财产品一定要向客户讲清楚, 客户如果选择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就要有承担风险的责任, 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任务是保证理财产品的合理性, 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
四、结语
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 金融监管机构要认识到银子银行的重要地位, 在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中, 要根据影子银行的特点来进行监控, 采取科学的监管方式来进行监管, 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来进行规范, 保证理财产品的合理性, 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摘要:近年来,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 理财产品的种类逐年增多, 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但是, 影子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加以控制和管理, 任由理财产品的泛滥, 那么必然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影响, 客户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因此, 本文重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问题, 希望本文内容对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融监管机构,影子银行,理财产品,风险
参考文献
[1]马莉.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影响及监管[J].晋中学院学报.2013 (01)
[2]陈蕊蕊.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防范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2)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 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高龄患者,输液,安全管理
目前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 我国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之行列, 以年龄上划分, 生理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高龄, 而高龄老人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社区门诊以安全、方便、经济等优势已越来越成为老年慢性病患者首选的医疗机构, 约70%的社区门诊输液患者为老年人, 高龄患者也不断增多。由于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高龄患者。为此, 该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患者1 039例, 进行分析, 探讨分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提出相关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该院社区门诊进行输液的高龄患者1 039例, 其中男397例, 女642例, 年龄80~94岁, 平均80.1岁。大部分患者正常语言交流和感觉反应能力较差。治疗时间最短5 d, 最长14 d。
2 潜在的风险因素
2.1 高龄患者的生理及临床特点
由于机体器官出现进行性改变及功能衰退, 表现为听力、视力、理解力下降, 反应迟钝, 行动迟缓, 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等现象, 影响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1]。病情进展快而多变, 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 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2.2 高龄患者的心脏及局部血管特点
由于高龄患者心脏基础病变或生理功能衰退, 输液进程中易发生心衰, 肺水肿等。另外高龄患者因皮下脂肪少, 皮肤薄且松弛, 血管细, 弹性差, 脆性增加, 末梢循环欠佳, 静脉输液易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皮下淤血、皮肤破溃等。
2.3 缺乏家庭社会支持
高龄患者在社区门诊输液时, 时常有一些家属或陪护依赖社区门诊有医护人员, 待患者开始静脉输液便擅自离开, 高龄患者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输液反应, 高龄患者往往不能正确表述影响抢救, 加之无陪护, 缺乏家人现场凭证, 易引发医疗纠纷, 影响护患关系。
2.4 高龄患者或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不少高龄患者病情较重, 因缺乏家属支持, 或经济原因, 不愿住院。由于高龄患者输液速度慢, 时间长, 容易耐心减失, 出现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引起不良反应。
2.5 医源性因素
①护理人员配备少, 一般每班只有一名护士独立工作。②急救设施不全, 只有药品抢救车、吸氧设备等简单抢救设施。③一些医生受经济效益驱动, 不能恪守“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病原则[2], 滥开静脉用药, 且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输液总量。据统计, 社区门诊约70%的患者采用静脉输液的治疗方法。①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责任心。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 输液病人多时, 超负荷的工作量, 人力不足, 导致护士不能保证有效的输液巡视。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临床使用, 护理人员对不少新药的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缺乏了解, 难以确保输液用药安全。
3 护理对策
3.1 护理人员提高法律意识, 强化安全意识
增强患者安全及自我保护理念, 通过观察与高龄患者或家属的交谈, 阅读病情记录, 对高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生理状态进行充分评估, 对病情危重的高龄患者向家属解释在社区门诊输液治疗存在的风险。劝其遵医嘱住院接受系统检查及治疗, 患者及家属因各种原因坚持在社区门诊输液, 向其交代病情的严重程度, 要求家属陪护, 并对家属作相关的宣教, 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 提高其正确的认知能力, 可有效避免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或输液反应, 无家属在场作证, 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些高龄患者在本院总部就诊后带药来门诊进行输液治疗, 对需皮试的药物或中药针要求首次在医院使用过。
3.2 对高龄患者实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病情、年龄、既往史、过敏史, 肢体活动度等) 及局部评情况 (穿刺处的皮肤状况、静脉情况) , 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3.3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提高输液技术
选择血管部位时, 首先上肢的浅静脉, 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同时避免选择在关节活动处、虎口进针, 穿刺动作轻、准、快, 力求一次成功, 避免重复回针, 在同一穿刺处不宜超过3针, 以减少穿刺失败造成皮下瘀血、皮肤破溃的机率。
3.4 重视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教育
鼓励患者的家属或朋友陪同患者, 针对高龄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依从性差[3], 滴速慢、时间长, 易导致疲劳、烦躁等精神或身体不适感[4], 向患者或家属解释调节的滴速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而定, 不可擅自调快滴速, 以免诱发心、肺水肿的发生;指导患者穿刺侧的手臂尽量减少活动, 从而避免药物外渗, 确保输液安全。
3.5 对高龄患者实行全程监护, 重点巡视
对高龄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重视患者的主诉,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输液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的速度及穿刺部位有无药物外渗、肿胀等,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3.6 注重细节护理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 由于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减退, 选择选择51/2号针, 可避免调节器失灵造成的输液滴速过快, 加重心衰的发生。另外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疼痛, 减少因穿刺失败造成皮下淤血的机率。特别关注高龄患者如厕的安全问题, 防止意外的发生。协助无陪护的老人如厕, 对如厕回来的高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穿刺部位、滴速等, 以防脱针、药物外渗等。对无陪护的视力障碍的高龄患者, 护士协助按压。对输液过程中有不适者, 输液结束时, 应留观20 min, 无不适, 方可离开[5]。
3.7 沟通技巧
与高龄患者沟通时, 语言宜通俗易懂, 语速宜慢, 交待反复, 对听力下降的患者, 与其讲话时, 适量大声并充分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言增强表达能力, 同时做好陪护家属的宣教。
3.8 加强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出和临床应用, 护士对新药的名称、用药途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学习, 在使用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 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确保用药安全。
4 结果
1 039例高龄患者, 1例91岁的男性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病情加重,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 汇报医生, 迅速联系120, 顺利转诊。2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 配合医生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余者均安全进行了输液治疗, 无一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5 小结
高龄患者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其他患者要高, 随着高龄患者的日益增多, 通过对社区门诊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 制定针对性的一系列防范措施后, 护理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心, 提高输液技术, 保证了高龄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赖度, 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社区门诊在居民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杜红春.整体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0) :4912.
[2]袁赛霞.老年人输液中和若干问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8) :1061-1062.
[3]林建华, 卢少萍, 徐永能.品管圈活动在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9) :126.
[4]杨晓云.社区门诊输液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社区护理, 2007, 13 (3) :216-217.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急诊科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62例, 年龄2~71岁, 其中老年人和小孩子主要以传染性疾病、外伤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和疼痛类疾病为主, 夜间前往急诊部门救治的患者有102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主要病症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方法:对观察组患者首先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对其发生的针头的脱落、针眼的出现淤青、身体肿胀、皮肤发热或者出现疹子、呕吐、出血等各种不良现象进行记录统计, 并观察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是否发生药物感染和医院的交叉感染和用药出错等问题, 对治疗中发生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输液中的各类潜在风险, 并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输液护理, 包括碘酒消毒, 伤口包扎等, 另外也和观察组患者一样, 统计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中发生涉及到的不良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比较实施以潜在风险针对性护理措施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均以百分率表示, 当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比例:将患者的年龄区间以12、28、60岁进行分割后发现, 年龄段处于12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在急诊科门诊治疗中占据较高的比例, 占总人数的75%以上, 这表明, 进行急诊科门诊输液的患者中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要群体。
2.2就诊时间:对两组患者的就诊的时间进行统计后发现, 患者在晚上进行急诊的比率高于白天, 白天治疗患者仅占15%。
2.3疾病严重度:120例患者中, 病情非常严重者92例, 病情轻微或不会威胁到生命健康者28例, 这表明, 急诊输液患者中, 重病患者占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重症患者。
2.4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观察和评测, 发现大多数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都非常差, 对照组中有42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狂躁、焦虑、紧张, 观察组中有40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狂躁、焦虑、紧张。
2.5不良事件发生比例:对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因部分潜在危险因素导致发生不良现象的人数进行统计和归纳, 见表1。由表可知,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通过研究可知, 急诊输液的潜在风险因素主要有病患年龄、就诊时间、病情严重度、心理状态、是否发生感染、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及是否规范用药等, 这与倪惠琴[2]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针对以上各类风险因素, 依次分门别类的加以解决, 且经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的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效果极佳。针对患者的年龄问题, 从本文研究中可发现, 面临较大风险的患者是老年人和孩子, 因此, 对这类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应该先进行血压、过敏性检查, 并在操作时谨慎小心;针对就诊时间, 因患者多在夜间接受输液, 因此护士在操作的过程中应非常认真, 以免因身体困乏而用错药或操作出错, 医院还需要保证工作人员的充足, 避免医护人员长时间奔波劳累;针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 尤其是重症患者和中症患者, 必须严格遵循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实时的监测;对于心理状态不良者, 要对患者本人与家属加强心理干预, 不时地向他们讲解一些医药知识, 以免他们做无谓的担心;另外, 要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行为, 并注重病房环境的维持,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总之, 在输液过程中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摘要:目的 对急诊科的输液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探讨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120例来我院急诊科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护理, 对观察组首先分析其身体状况并针对潜在风险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案, 输液治疗结束后, 统计两组患者中发生的不良状况。结果 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 群体规模最大的是老年人和小孩, 输液时间白天多余晚上, 重病患者多余非重病患者, 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处于焦虑与紧张状态中;对照组患者的不良现象的发生率远高于观察组 (P<0.05) 。结论在急诊科门诊输液患者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年龄、输液时间、患者病情严重度和心理状态及医院护士的操作水平等因素, 针对这些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带给患者的伤害和威胁,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诊科,门诊输液,潜在风险,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急诊观察室输液患者如厕风险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3 (2) :201-202.
【产品潜在风险因素】推荐阅读:
潜在不安全因素01-09
潜在风险10-31
潜在护理风险05-22
潜在风险评价07-31
防范潜在经济风险05-26
招商岗位潜在廉政风险01-09
业务流程的潜在风险05-17
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10-09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09-27
中国经济今年潜在最大风险是地方政府债务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