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增长率

2024-10-01

潜在增长率(精选6篇)

潜在增长率 篇1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近日召开的小牛新财富夏季金融峰会上表示,根据测算,未来五六年或稍长,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在6%—7%之间,关键是政府找到正确的政策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余永定说,经济学上判断一个国家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基本有三个公式,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等于投资率除以资本产出率,第二个公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等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加上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或者劳动供给增长速度;第三个公式是总和生产率的概念。

从第一个公式来看,中国的投资比已经是相当高了,45%甚至更高。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中国的资本产出率,特别是所谓的增量资本产出到底是多少?根据我们的计算,它是在不断上升,不断上升意味着资本的使用效率在不断下降, 现在应该是6.8%甚至更高。从这个公式出发,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在7%以下,6%以上。

从第二个公式来看,根据计算,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大概是百分之七点多,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从2012年开始,每年减少300万,所以说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可以想象在未来是比较低的,假设为零,它也是6%到7%之间。“从这些基本公式来看,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可以是6到7之间,这是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保持6%,甚至是5%。我们用不了多少年,十年、二十年,就可以赶上美国。关键问题在于能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哪怕是6%。”

“现在中国经济最严重的挑战是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的总产量,”余永定认为,这种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产能过剩就要导致生产价格下降,也就是PPI下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债务问题,企业不能盈利,企业的产品卖不出价去,债务就在积累,所以中国的债务从政府的角度来讲确实是世界最好,40%多,不到50%,但中国的企业债可能是世界最糟的, 100%多,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会产生什么问题呢?银行惜贷,我不愿意借给企业,还不了钱,企业又惜借,怕借钱,怕出事儿,所以就会形成通货收缩和债务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虽然我们有6%到7%的潜在增长速度,但我们可能会做不到这一点,可能会低于这个潜在增长速度,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余永定强调,我们有经济增长潜力,关键是政府的政策正确,如果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政策,能解决这些问题,能找到增长点,那么中国经济是能保持6%-7%的经济增长速度,哪怕是6%,也是世界最好的。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cn 2015-09-10)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悖论 篇2

1月份的“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中,我们数次关注到基金专户产品的创新,最新的一个案例是1月30日获批的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旗下的一款托管于交通银行的期货套利专户产品,这是境内首个获准发行的含有商品期货套利策略基金专户,将基金专户的投资标的由股指期货再度拓宽至农产品、金属、橡胶等26种商品期货合约。

本周的嘉宾分别是华宝兴业医药生物基金经理范红兵、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总监张娅、新华基金投资副总监曹名长、长城基金策略分析师于雷、交银先锋基金经理助理李永兴、景顺长城优信增利债券基金经理佘春宁,他们将就当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的争论、基金发行的特点展开讨论。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之争

《投资者报》: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讨论非常多,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台阶了吗?会下降到什么程度?

李永兴:这是一个引发无数争论的问题,引发剧烈争论的原因在于这实在是一个只能定性判断,很难定量预测的问题。潜在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劳动人口数量的增长率和单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前者相对容易判断,按人口结构的比例大致可估算出来;可单位劳动生产率怎么预测?谁能预测自己明年的劳动产出提升多少?

这些问题落实到资本市场就更难了。假如中国经济今年真的就出现台阶式下滑,那么你将很幸运地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假如中国经济三年后才开始出现台阶式的下滑,那么你将不得不忍受前三年的巨大损失,然后在第四年一朝翻身收回之前所有的损失,但前提是,前三年在残酷的资本市场中,你还没有出局。

张娅:从大的时点上来看,M1增速的最低点与股市指数最低点出现的前后间隔不会超过一个季度。进一步比较2005年和2008年市场指数最低点与当年M1最低点出现时间的先后次序可以发现,2005年,M1最低点先于指数最低点1~2个月出现;而2008年则相反,指数先于M1出现反转。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周期起来的形态具本质不同。

2012年的市场形态更类似于2005年,也就是说M1增速可能要等到一至二季度才能见到最低的7%附近,在M1见底前,整体市场还是处于偏弱波动的寻底阶段。这段时间进行配置时,防御性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佘春宁:近期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显示,经济处于下滑通道,通胀适度缓慢下降,此外政府的一系列表态和政策操作均对债券市场形成利好。目前信用债绝对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均在高位,信用债的投资价值显现。信用债的高收益具有较高吸引力,随着市场转暖,信用债发行量占债券发行总量的比重,从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30%左右,上升到四季度的50%以上,这为债券基金提供更多的选择标的,可从中挑选资质较好、收益偏高的券种配置。

行业、指数基金集中发行

《投资者报》:我们注意到,华宝兴业以医药生物基金打响了龙年发行的第一枪,近期行业基金的集中发行似乎悄然开始。如南方基金旗下的首只分级基金南方新兴消费增长分级股票型基金也将于2月7日起正式发行。这是自去年证监会重启分级基金审批通道以来,首批获准发行的分级基金。作为一只股票型分级基金,其基金份额包括了基础份额、收益份额和进取份额,其中进取份额的初始杠杆最高可达2倍。范红兵能否分析一下,为何你们会选择发行行业基金?

范红兵:选在在龙年之始推出医药生物基金,首先是瞄准了行业“黄金十年”的成长机遇,且在市场经历前期大跌之后,目前医药行业估值仅19倍,处于历史最低位,一些前期预期过高的小股票正在去泡沫,许多个股的投资价值已非常显著。

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中一直以高成长性著称,A股市场2005年至2012年1月11日,中证医药生物行业指数累计收益率远远优于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800指数,而在市场快速上涨和下跌的2007年和2008年中,医药板块也体现出了“涨多跌少”的特性。此外,医药板块中也不乏“牛股”。根据申万医药生物板块分类,自998点以来,板块涨幅前十三位个股上涨幅度全部超过1000%。

《投资者报》:除去刚才讨论的行业基金,我们注意到,节后基金发行的另一特点是指数化发行。如中海基金旗下首只新蓝筹指数基金中海上证380指数基金已获批将于近期发行。指数基金往往是布局反弹的有效利器,但在A股市场难现齐涨共跌的结构性行情的背景下,选择指数基金也有窍门,要将目光从综合指数、宽基指数等转向主题鲜明、跟踪窄基指数的行业指数基金。

比如1月份大盘蓝筹风格显著,据Wind统计,沪深300指数1月上涨5.05%,中小板指数则下跌2.51%。部分受益周期股反弹的行业指数涨势凌厉,跟踪上述两大行业指数的国投瑞银上游资源和金融地产两大行业指基首月收益率领涨众多指数基金,曹名长同时担纲新华优选分红的基金经理,四季报数据显示,新华优选分红股票仓位高达89.09%,金融保險股占比最多,为27.55%。能否透露一下你的配置思路?

曹名长:四季度的股票配置比例仍然保持着高水平,虽然基金净值的表现并不比大盘强多少,但由于主要资产配置在低估值的大中盘蓝筹股上,因此基本回避了高估值和绩差股的大幅下跌风险。

对于2012 年,市场仍充满悲观气氛,但我们认为底部可能就在眼前,判断的依据是估值处于历史最低,通胀下行明确,宏观经济增长有底以及政策趋松。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对股票资产的高配,同时增加对早周期行业优质股的投资力度,择机加强对前期大幅下跌其他业绩较稳定的周期股、资源股的配置。

于雷:受制于资金和悲观预期,市场成交量始终难以有效放大,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市场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就会受到限制。然而动态来看,我们依然坚持原来的观点,看好一季度市场表现。

潜在增长率 篇3

关键词:北京,潜在经济增长率,HP滤波,平滑参数

一、引言

潜在产出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就一国而言, 通过估算潜在产出可以估测通货膨胀压力,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力度适当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就地区层面而言, 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基础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 才能实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潜在产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不同学派对于潜在产出的界定不尽相同, 主要以两类为代表。第一类定义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认为潜在产出是当经济中各种投入要素达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失业率达到“非自愿失业”时的最大产出水平。该潜在产出是“最高产出”, 实际经济很难达到。第二类定义以新古典理论为基础, 认为潜在产出是在给定实际约束条件下, 不引起通货膨胀率改变 (变大或变小) 时经济所能实现的产出。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上下波动。同近年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一样, 本文所述潜在产出沿用后者的定义。“潜在经济增长率”是由潜在产出延伸而来的概念, 指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时的经济增长率, 即通货膨胀稳定 (或非加速) 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

目前, 国内关于中国潜在产出的文献如汗牛充栋, 但关于地区潜在产出测算的研究并不多, 且以定性研究为主, 近年来使用相关计量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才有所增加。曹龙 (2007) 以安徽省1978年-2004年GDP、资本存量、就业人数等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产函数对安徽省的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测算:1978年-2004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1%, 预测“十一五”期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0.8%。石柱鲜、王立勇等 (2007) 用HP滤波法对吉林省潜在产出进行了估计, 认为2000年以来实际GDP和潜在GDP几乎重合, 吉林省处于适度经济增长水平。曹正 (2005) 采用生产函数法估计杭州市1992年-2003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5.6%, 预测“十一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3.7%。陈石俊和彭道宾等 (2003) 根据对经济增长潜力的限定, 将经济增长潜力归结于三个因素: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制度或技术变革。并预测未来几年江西经济增长潜力 (GDP) 的年均增速在l1.9%左右。魏立桥 (2004) 认为目前甘肃省工业化处于初期向中期阶段的转变过程, 并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15年甘肃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增长格局。黄志勇 (2003) 从广西省的经济发展进程、工业化发展、国内外环境、本省政策发展趋势等几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预测广西省未来1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略高于全国的年均水平。囿于数据可得性与质量等原因, 上述文献多使用年度数据进行测算。

本文将讨论适合地区经济增长年度数据特征的HP滤波参数, 并以此为基础, 测算北京市1982年-2007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介绍潜在产出测算的主要方法, 论述HP滤波是适合地区潜在产出测算的方法;第三部分通过比较采用不同平滑参数进行HP滤波的估算结果, 分析适合北京市年度样本数据的平滑参数, 并以此为基础得出北京市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与适度增长区间;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地区潜在产出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从理论上讲, 地区潜在产出的测算使用的方法与国家相同。因此, 对潜在产出常用的测算方法进行概括介绍十分必要。

(一) 潜在产出测算方法

潜在产出的测算和估计方法很多, 并且仍在不断发展。总的来说, 这些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1. 消除趋势法。

消除趋势法 (Detrending Method) 把宏观经济运行看作是潜在增长和短期波动的某种组合, 因而可运用计量技术将实际产出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与周期成分, 其中的趋势成分即潜在产出, 周期成分即产出缺口。

序列分解方法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 早期比较常用的数据分解方法是对时间t进行一次或二次线性回归, 该方法默认经济变量是趋势稳定的;Nelson和Plosser (1982) 认为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不具有确定性时间趋势, 而是具有单位根性质, 因而应直接对数据差分或者是进行Beveridge and Nelson (1981) 分解;Hodrick和Prescott (1980, 1997) 的滤波方法 (简称HP滤波法) 居于两者之间, 认为经济变量既不是永远不变也不是随机变动, 其趋势是缓慢变动的。下面简要介绍HP滤波法的基本方法。

时间序列yt由趋势部分gt和周期波动部分Ct构成, 即

Hodrick和Prescott (1980, 1997) 采用对称的数据移动平均方法原理, 设计一个滤波器 (即HP滤波器) , 该滤波器从时间序列yt中得到一个平滑的序列gt (即趋势部分) , gt是下列问题的解:

其中, 大括号中多项式的第一部分是对波动成分的度量, 第二部分是对趋势成分“平滑程度”的度量, λ为正数, 用以调节两者的比重, 称为平滑参数。

HP滤波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平滑参数λ的取值, 不同的λ值即不同的滤波器, 决定了不同的周期方式和平滑度。在处理季度数据时经济学家基本达成了共识——沿用Hodrick和Prescott (1980, 1997) 1600这一取值。但是, 在处理其他频率数据尤其是年度数据时, 经济学家对λ的取值则有较大分歧。Backus and Kehoe (1992) 认为平滑参数λ=100, 这也是时间序列软件Eviews的默认值;Correia, Neves and Rebelo (1992) , Cooley and Ohanian (1991) 认为λ的取值应该为400;Baxter and King (1999) 的研究表明λ=10更合理;Ravn and Uhlig (2002) 认为λ应该是观测数据频率的4次方, 即年度数据应取6.25。通过在频域上比较HP滤波转移方程的图像、分析HP滤波的转移方程、以及蒙特卡罗实验, Ravn and Uhlig发现4次方调整最佳。该结论被Iacobucci和Noullez (2004) 进一步证实。

对HP滤波可以有三种理解, 其一, HP滤波可以看作是一个为了从数据中抽出一条平滑曲线而精确设定的算法;其二, HP滤波可看作一个特殊的射影问题, 其目的是从数据yt中抽取某个信号gt, yt被认为是gt和正交噪声ct的叠加;其三, HP滤波可看作一个近似高通滤波器 (High-pass Filter) , 能分离出周期在8年以下的高频成分 (汤铎铎, 2007) 。

HP滤波法往往只考虑实际产出这一个指标, 十分简便有效。不过该方法也由于存在不足而招致一些批评和争论, 如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但HP滤波经受住了考验, 获得了广泛的引用和认可, 成为时间序列消除趋势方法的一个基准。

2. 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 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现实经济数据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 并得到全要素生产率, 然后利用消除趋势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得到趋势全要素生产率, 再估算出潜在就业, 将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就业带入总量生产函数即得到潜在产出。

生产函数法的优点在于:全面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来估算潜在产出, 充分体现了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 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因而, 生产函数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多的估算潜在产出的方法, 而且得到了OECD、IMF等官方组织机构的认同。

3. 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

随着统计、计量技术的发展, 为建立既有经济学理论基础, 预测精度又比较好的方法, 一些学者提出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方法 (State-Space Model) , 如Blanchard and Quah (1989) 、Dea and Ng (1990) 、Kuttner (1994) 、Laxton and Tetlow (1992) 、Apel and Jansson (1997) 等。该方法在实际产出的分解中引入菲利浦斯曲线 (或奥肯定律曲线) 建立多变量系统方程组, 联合估计出潜在产出和菲利浦斯曲线 (或奥肯定律曲线) 。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考虑多种经济指标的影响, 能更好地揭示实际经济运行的状况, 是估计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典型方法。

(二) 地区潜在产出测算方法和参数选择

上述测算潜在产出的三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经济数据可得性及质量的影响, 不同方法测算的潜在产出不同, 而且可能相差很大。

生产函数法虽然更合理并被广泛使用, 但该方法要求生产函数稳定, 从而要素投入增加与其所导致的总产出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稳定, 这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地区来说很难满足。而且, 生产函数法涉及的指标较多, 对相关数据质量的要求较高。很多数据如资本存量、劳动力等缺乏或存在缺陷, 据此计算的潜在产出误差较大 (已被中国潜在产出测算的现有研究证明) 。此外, 我国相关指标的统计多按属地原则, 如劳动力按户籍统计。由于地区间要素流动性较大, 实际要素投入与地区要素统计量的差距较大。故生产函数法不适用地区潜在产出测算。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方法需以一定经济关系为基础, 如菲利浦斯曲线或奥肯定律, 但上述关系即便成立也只在国家层面存在。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方法也不能用于估计地区潜在产出。因此, 本文以为采用HP滤波法消除趋势是目前估计地区潜在产出的恰当方法。

国外一般对季度数据应用HP滤波法测算潜在产出。但是, 中国地区层面季度数据不但时间较短、较难获取, 而且可靠性较差, 故使用年度产出数据估计地区潜在经济增长率更为合理。正如上文所述, 经济学家在用HP滤波处理年度数据时平滑参数的取值仍有较大争议。Ravn和Uhlig (2002) 认为对美国年度产出数据来说, 最佳的平滑参数应该为6.25。因不同国家数据特点差异较大, 不可将该结论直接应用于我国。本文将使用6.25, 100两个HP滤波对北京市产出的年度数据进行分解,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适用于中国的平滑参数, 并进而估计北京市潜在经济增长率。

三、北京市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52年-2007北京市年度实际产出, 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 (2008) 》, 使用的软件为Stata10。

(一) 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

应用平滑参数λ=6.25和100两种HP滤波器 (以下简称为滤波器1和滤波器2) 对北京市GDP指数 (1952=100) 的自然对数进行滤波, 得到其中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尽管由滤波器2所得波动序列好似波幅更大, 但两波动序列和两趋势序列并无显著差异 (95%置信水平) 。

依据滤波器分解得到的潜在产出序列计算产出缺口率 (又称GDP偏离率) 。总体来看两产出缺口率序列的变化特征一致:1955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波动幅度较大且频繁, 改革开放后显著下降, 1998年以来波幅进一步减小。但由滤波器2所得到的产出缺口率与滤波器1相比差异较大:产出缺口率2绝对值的平均值为6.18%, 其中最大正缺口为70.67%, 最大负缺口为-43.24%;产出缺口率1绝对值的平均值为8.87%, 其中最大正缺口为45.54%, 最大负缺口为-24.04%。1978年以后, 随着产出缺口率的整体下降, 两缺口率序列的差异也显著缩小:1978年-2007年产出缺口率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47和2.21%, 其中产出缺口率1的最大正缺口为5.28%, 最大负缺口为-5.79%;产出缺口率2的最大正缺口为5.15%, 最大负缺口为-7.97%。但是, 在2000年和2001年两滤波器得到的缺口方向相反, 滤波器1为正缺口, 而滤波器2的缺口为负。

(二) 潜在经济增长率

本文依据由HP滤波所得到的潜在产出计算潜在经济增长率。由滤波器1和2得到的两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的差异显著:滤波器2对应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平滑程度大于滤波器1, 这在实际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的阶段体现更为明显。由表1可知, 1952年-2007年两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的均值分别为10.56与9.72;平均潜在经济增长分别为9.86和9.16;其中, 1952年-1977年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分别9.19和7.94, 1978年-2007年分别为10.39和10.35, 对改革开放后潜在经济增长率大幅增加这一客观事实都有很好的说明。改革开放后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1的离散程度大大降低:1952年-2007年的标准差为10.98, 1978年-2007年降为1.50。按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将1978年-2007年大致分为三段:1982年-1990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7, 每个时间段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特征见表1。三个时间段内滤波器1所对应的均值和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虽稍高, 但差别很小, 滤波器2所对应的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8%左右, 且离散程度很小。

分析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2年-2007年北京市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序列, 可以发现两潜在经济增长率路径存在较大的差别。滤波器1对应的增长路径表现出更显著的周期波动特点, 有两个峰点 (1984年、1994年) 、两个谷点 (1989年, 1996年) , 区间为[8%, 12%];滤波器2对应的增长路径接近于斜率为正的平滑直线, 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 1982年-2007年的增长区间为[9%, 12%]。由于滤波器1中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值大小受样本期内极值的影响较大, 因此, 就1982年-2007年整个样本期而言, 滤波器2所测算的长期增长路径更准确。此外, 对比中国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可知, 北京市潜在经济增长率从数值来看高于全国水平, 而且从路径来看表现出不同于全国的特征:更为明显的平稳增长。

但是, 由于滤波器2所得到潜在经济增长路径被过度平滑化, 不能很好地反映潜在产出的结构性变动。滤波器2所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在1982年-1990年近似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5%;1992年-1998年近似为斜率为正的平滑直线, 对该阶段中的结构性变动没有明显反映。由滤波器1所得到的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则能较好地刻画这一特点, 如滤波器1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等制度变迁导致的潜在产出的波动, 以及1999年以来潜在产出显著增加的特点都能较好地刻画。因此, 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1能更好地刻画潜在产出的结构性变动。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对于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平稳的地区或阶段, 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1的误差可能会更小。但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 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作为首都的北京也不例外。滤波器1能较好地刻画结构变动, 但测算的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受极值影响较大, 误差较大;滤波器2测算的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路径虽更为合理, 但无法捕捉和反映结构变动。因此, 在对北京年度数据使用HP滤波方法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时, 两滤波器需结合使用。首先应根据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判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如为结构性变动, 则应重视参考平滑参数取6.25的滤波器的估算结果, 反之, 则应重视参考平滑参数取100的滤波器的估算结果。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HP滤波法对所有序列都使用同样滤波器的不足。并且, 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和政策的制定不能单纯依赖经济增长指标, 还要结合产出缺口。由于经济增长率是将本年与前一年产出比较得到, 不但决定于本年产出, 而且受前一年产出水平的影响。如前一年产出水平较高, 即便本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减缓, 产出缺口仍为正, 不宜实施力度较大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如前一年产出水平较低, 即便本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增加, 产出缺口仍为负, 则仍需采用力度适当的扩张性政策。此外, 平滑参数取值的不同虽能影响样本终点偏差大小, 但不能根本克服机械滤波这一固有缺点, 因此, 政策制定者在使用近期潜在产出的估计值时要谨慎。

(三) 未来经济增长趋势

由表1可知, 1978年-2007年北京市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10.4%, 适度增长区间为[9.5%, 11.5%]。自1999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在较小波动位势上持续适度高位运行, 呈现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目前, 始于2007年下半年次贷问题的金融危机的波及面仍在不断扩大、影响深度持续增加, 对世界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尚难以估测, 北京市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 人力资本不断提高, 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不断增强, 北京潜在经济增长率应该不会发生较大改变, 估计未来几年仍能保持在10.5%左右, 适度增长区间为[10%, 11%]。但就长期来看,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功能定位的明确, 北京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会逐年降低, 受经济结构调整摩擦的影响, 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估计在9%左右, 适度增长区间为[8%, 10%]

四、结论

技术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潜在实力 篇4

一、技术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可分三方面,分别是资本投入、劳力投入以及以技术进步这三种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为主要载体的生产力除了受整体经济景气变动的影响外,教育带来的劳动质量提升或是规模经济的扩大所产生的效益均包括在内。因此,在计算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程度时,一般是将经济成长率扣除劳动以及资本要素的投入后剩余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事实上,一国的技术进步可能依赖技术引进,也可能依赖自行研发。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有限,技术进步主要依赖技术引进,但是,发达国家如果单纯依赖技术进口,在其生产成本已经居高不下情形下,对其国际竞争力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技术自主研发,并以此与各国进行技术贸易。

下面我们重点来考察一下技术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日本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在前20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前)技术比重逐渐升高,但是后10多年(20世纪90年代后)则因长期经济不景气,使得技术进步的贡献比率也跟着减少,但是比起资本或是劳动投入,则仍相当突出(表1)。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由于采取进口替代的经济政策,设备投资大量增加,也使资本的贡献比率大幅增加。但是到80年代前期,技术进步贡献率已与资本贡献率大致相等,到80年代后期已经超过资本贡献率。90年代前期日本经济增长缓慢,技术进步对经济贡献率也比较低,但是到90年代后期,技术进步仍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03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

就表1来看,劳力投入方面,由于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加上人口老化,劳动时间减少,劳力投入对日本整体经济的贡献非常小;资本投入方面,由于投资报酬率下降导致产业大量外移,使日本本土出现产业空心化,加上日本企业过去的过度投资,企图依赖加大资本的投入以促日本经济增长也不切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赖技术革新才能带动日本经济增长(日本大藏省经济规划厅《日本经济的现状》2002年)。

为了提升技术水平,日本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IT),信息技术可以节省信息流通的费用以及时间。产业革命将农业社会带向工业社会,而IT革命则将工业社会导向知识经济社会,它不但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且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IT产业的投资并不突出。如表2所示,就包括软、硬件的IT产业投资额对GDP增长的贡献比率来看,日本虽比德国、意大利稍高,却比美、法、澳等国要低。如果就IT投资额增长率来看,日本则是最低的。很显然20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不景气对日本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非常大(表2)。

资料来源:OECD,“Technology,Innovation,IC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2003年4月。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日本的经济增长无法依赖来自劳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加大,而只能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生产力以达到经济增长。部分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不同,日本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使其仍然掌握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日本经济将继续增长。但是,也有部分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的资本系数(1)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上升,甚至达到美国的二倍,因此,如果要达到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投资量也需要达2倍以上才有可能,因此对日本经济的增长持悲观的看法(日本大藏省经济规划厅《日本经济的现状》2002年)。不过,通过技术革新来促进日本产业结构改善,以保证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上述二派学者的共识。

二、日、美技术贸易现况

日本和美国现在不仅是两个最大的技术创新国,也是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上的两个最大的参与者,它们二者之间的技术贸易量也占全世界技术贸易量的绝大多数份额。一般来说,企业在某项技术研发中取得专利权后,企业拥有专利的技术便可以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交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同一般商品的贸易一样,全球技术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技术研发国和交易国,两国之间的技术贸易额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OECD,“Technology,Innovation,IC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2003年4月。

由表3可知,日本的技术贸易收支一直在改善,由1975年8.24亿美元的逆差到2000年改善为0.39亿美元,但是技术进口额还是大于技术出口额。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出口国,日本则是最大的技术进口国。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03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表示数据缺失)

表4是日本与一些主要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情况。显然美国是日本最大的技术进口国,也是日本最大的技术出口国。

再来考察日本不同行业的技术贸易情况。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资料,2002年日本行业技术进出口情况如表5所示。从总务省的调查资料来看,进出口均是以汽车产业、通信、电子、电气工业、医药品工业等高科技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如果以技术贸易收支比率来看,汽车工业的技术贸易收支比率是处于顺差。另外,电气机械工业的技术贸易收支比率在1993年度之前为逆差,1993年之后则为顺差。医药品工业技术贸易收支一向平衡,但自1996年度起转为出超。

资料来源:同表1。

下面的表6-表8分别为日本汽车工业、通信和电子工业以及医药品工业等3个行业同其他国家之间技术贸易收支现况。由表6可以发现,日本的汽车产业拥有极具竞争力的技术,对主要国家均是处于技术贸易出超地位。通信、电子工业则对亚洲地区为出超,入超地则来自美国。医药品工业的技术贸易主要是针对欧美地区,整体来说是处于出超的地位。表7和表8也表明,日本在通信和医药行业的技术优势也非常明显。

资料来源:同表1(其中的“-”表示数据缺失)。

资料来源:同表1。

资料来源:同表1。

三、美、日两国技术研发和利用的能力比较

(一)技术利用能力比较

技术贸易是评估一国技术利用效率的指标之一,其它尚包括专利权数、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额以及制造业的总附加价值额等。技术出口代表本国的技术水平,技术进口则可以提升本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专利权数包括在国内以及国外取得的专利。一个国家利用技术的效率即技术能力非常重要。有些研究文献用制造业总的附加值数目的大小来反映一个国家利用技术的效率的高低,也有些研究把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额作为一个国家技术能力的高低指标。表9是采用不同标准来衡量的美国和日本技术利用效率的情况。

资料来源:OECD,“Technology,Innovation,IC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2003年4月。

从表9可以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的初期,日本的技术利用效率要远低于美国,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技术利用效率不断上升,最近十多年来这种上升的趋势有所减慢。例如,按照专利指数标准,在过去30余年来,日本的制造业技术能力由196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38.6。美国则由1968年的46.5下跌到2002年的34.6。日本制造业在技术力方面的成长除了表现在专利件数的成长外,其它在技术贸易、高科技产品出口以及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也都呈快速增长。不过,总的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在技术力方面有所衰退,相对于在此期间美国的成长,也多多少少反映了90年代美、日潜在经济力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日本受制于长期不景气,不但企业设备投资衰退,而且产业空洞化的结果,也影响了日本制造业的技术能力。

(二)美、日两国的研发能力比较

上面我们比较了美国和日本利用技术的效率高低,下面可以进一步考察一下两国技术研发能力。研发能力关系到企业乃至于一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企业来说,拥有专利后到真正商品化,大约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因此一国研发能力的表现可以看出未来该国的发展潜力。

衡量一国的技术研发能力除了研发资源的投入量外,尚包括研发成果以及上面提到的技术利用效率等。技术利用效率是过去技术研发能力的累积,也是今后技术研发能力的基础。研发资源的投入量除了上述研发经费外,尚包括研发人力的投入。研发成果则包括技术贸易出口额以及在国外取得专利权数等。表10是美国和日本技术研发能力的统计数据。

资料来源:同表9。

由表10可以发现,日本的技术研发能力由1968年的7.6上升至1999年的25.3。美国则仍是技术研发大国,自20世纪70年代至目前为止,不但变化不大,而且仍然大幅领先日本。但是日本在趼发资源投入量方面比起美国来说,增长幅度要大,成果方面也通过在国外登记专利权件数的增长有所表现。虽然日本的技术研发能力距离美国尚有较大差距,不过考虑到美国的技术研发大部分表现在军事用途上,如果排除军事部门,则美、日在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上相差不大。

四、结语

技术贸易是一国技术利用效率和技术研发能力的表现。技术利用效率是对已有技术的使用效率,而技术研发能力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不管是技术利用效率或是技术研发能力,都是衡量一国经济潜在实力重要指标。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因边际生产力递减而有报酬递减的情形,反之,技术进步则可以发挥外部经济效果,提升生产活动的效率,因此,从长远来说,技术进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保证。本文通过比较美日技术贸易的情况来评估日本经济增长的潜力,研究发现,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持续的不景气,但是,由于有较高的技术利用效率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的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日本重视技术利用效率和对技术研发进行投入的经济发展策略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吉川洋.金融政策与日本经济[M].日本经济新闻社,1996.

[2]汪琦.美日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演变差异的结构性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3]张仁开.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格局[J].对外经贸实务,2004(10).

[4]赵明.二战后美日两国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概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03(12).

潜在增长率 篇5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最早于2003年出现, 其基本要求在于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 坚持经济增长与当地的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是基于当前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已经在经济上实现了连年的逐步、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同时, 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在, 当今的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环境去换取经济发展, 而这就实际是一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发展方式。此外, 我国的资源总量有限, 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在世界上排名靠后,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活动中, 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于2003年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03年, 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明确指出,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其时代必然性。当前由于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直接造成影响, 而通过采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能够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转型、研发等手段, 最大程度地控制高碳能源的消耗, 减少碳排放量, 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般来说, 发展低碳经济, 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首先, 发展低碳经济, 就要求在具体的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 要尽量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化, 严格控制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次, 发展低碳经济, 就要求在具体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 能源的消耗过程要符合生态化的发展规律, 确保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 即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

第一, 发展低碳经济能有效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指的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 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满足当下与未来的战略性能力。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组成部分, 它对于指导国计民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低碳经济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体现, 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在维持好基本建设发展要求的同时, 减少对单位环境的破坏, 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

第二, 发展低碳经济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当前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 这一时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发展规划与活动越来越多, 与之相对应的资源需求量也就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而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时, 企业往往采用的都是粗放型发展方式, 这种方式一方面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也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起了阻碍作用。针对这一问题, 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必然。而低碳经济正是基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需求所产生的, 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资源利用率。

第三,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有待加强。而在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时, 我们既要体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 又不能将话语权全部交予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导思想。而低碳经济则成为了一个很好与国外继续拧平等对话的平台和媒介。通过与其他发达国家多讨论交流低碳经济的一系列问题, 有助于我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 积极探索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最终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 发展低碳经济, 能有效处理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 出口贸易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门, 为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出口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 其中以碳排放量过高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谈论。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情况, 这时国家就更应当履行对节能减排的任和义务。另一方面, 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在于, 出口贸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进而加剧了碳排放问题。因而, 着力发展低碳经济, 能够帮助现骨干企业和部门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实现低碳经济约束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经济时, 我们应当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发展的契机来解决碳排放问题, 实现“发展碳排”。实现发展减排, 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要不断地改善资源环境, 不断地调整出口贸易的产品类型和种类, 从而实现持续化的科学发展。需要说明的是, 近年来, 尽管相关专业人员已经在提升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尝试, 然而实际上中国的节能减排效果远逊于部分发达国家。这就提示我们, 实现低碳经济, 我们应当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真正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针对当前贸易增长方式较为落后陈旧的问题, 应当着力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实现对贸易体系的改革发展。我国传统的贸易增长模式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产品没有收到严格准确的控制, 从而使得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产品不断出现, 并加剧了初级产品和廉价产品的出口。在这一出口加工过程中, 碳排放作为有代表性的发展问题, 就要求我们要尽快探索绿色贸易增长模式。具体来说,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 要着力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这就要求国家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减少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数量, 控制好出口频率。在坚持良性发展的基础上, 调整贸易出口结构, 并尽快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贸易出口结构;其次, 要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由于当前我国针对低碳经济, 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科学的贸易体系, 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规范。针对这一问题, 在构建绿色贸易政策体系时, 就应当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立足点, 积极想国外先进经验虚心学习, 取长补短, 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产品为支点、以企业为重点、以行业为主线, 着力构建出包括绿色投资政策、环境关税政策、市场准入制度等政策在内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最后, 实现低碳经济不能单纯地依靠出口贸易, 同时要把目光投向内需。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当前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着力拉动内需, 以达到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目的。实现低碳经济, 可以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创建出以低碳为导向的内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通过与出口贸易双管齐下, 最终达到“贸易减排”的实现效果。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经济上即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国力上升较高, 可以说, 中国经济的变化赢得了世界瞩目的眼光。而与此同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的问题也不断地涌现出现, 包括投资效率低、投资比率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倘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面对当下这一严峻的实行, 创新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必然, 而低碳经济则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议题。如果实现低碳经济, 如果针对当前通过资源定价过低等问题探索解决办法,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碳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 已经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方式,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周绍朋.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1) :112-113.

[2]茅欣.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J].国际经济合作, 2012, 3 (06) :78-79.

[3]贺力平.20世纪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J].国际经济评论, 2010, 10 (21) :63-64.

[4]孙波.1978—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13, 1 (02) :51-52.

潜在增长率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约束,潜在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环境, 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 就受到了广泛的响应。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需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 以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这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做支持, 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国应当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 充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由于近年来不断升高的碳排放量, 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而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的基本总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发、转型、创新等方式, 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和消耗, 降低碳排放量, 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实现, 促使经济良性的发展。而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 始终保持低碳化。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争取做到零排放。二是要注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 始终保持能源消耗的生态化。只有做到这两点, 才能确保低碳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指的是经济的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 同时又不会对后代人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当中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中, 低碳经济正是对其最好的体现。要想维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投入, 对资源存量进行维持和扩充。同时, 在大力发展GDP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使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得到落实。

2. 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化发展也正处在急速扩张期。因此, 大量的工业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不断产生, 需要消耗大量的石化、钢材等资源作为建设基础。而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能源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为了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能源的消耗, 就需要对我国现有的工业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我国落实低碳经济发展, 减少碳排放量, 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3. 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 通过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 与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时候, 不得不被迫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 导致了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此, 我国要想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交流, 共同研究技术、发展经济, 就应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节约有限的资源, 这样才能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追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 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促进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措施

1.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实行发展减排

出口贸易方面的问题, 不单是经济方面的问题, 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因此, 对于碳排放的问题, 应当利用发展的机会, 充分的进行解决, 实行发展减排。对此, 我国应当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变, 维持出口贸易科学化、持续化的发展, 进一步改善自然资源环境。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 我国在发展减排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 我国应当坚定不移的发展低碳经济,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能对资源消耗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 最终实现潜在的经济增长。

2. 转变贸易增长模式, 实行绿色贸易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 贸易增长模式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这就导致了对于出口产品缺乏应用的控制, 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产品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同时, 由于贸易顺差的影响, 使得我国初级产品和廉价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 却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留在了国内。因此, 我国急需进行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 积极实行绿色贸易。对此, 可以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调整, 同时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最后,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拉动内需的角度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从而实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 我国潜在经济的增长。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经济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碳排放量增加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耗能多、污染大、效率低的经济发展方式,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 我国应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采取适当的措施,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碳排放量,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 才能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 实现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 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刚.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商场现代化, 2014, 33:280-281.

[2]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10, 08:79-89;154.

上一篇:英语单词教学点滴体会下一篇:高考英语口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