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2024-09-27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精选10篇)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篇1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 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与期望值也在提高, 这就要求医院在医疗质量、护理质量与医疗护理安全方面进一步完善。心内科不同于其他科室, 有着很强的专业性, 风险相对于其他科室大大增加, 心血管内科病情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恶化[1], 心血管疾病来势凶猛, 从而也导致整个医疗活动全过程都存在护理风险, 认识到这些风险, 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保证护理安全方面是很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本院心内科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8例患者, 其中心绞痛患者45例, 男性30例, 女性15例, 平均年龄60.2岁, 心肌梗死34例, 男性18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龄63.7岁, 风湿性心脏病19例, 男性6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34.6岁。具体见表1。

1.2 研究方法

对本研究收集的98例心内科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及护理病历观察, 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心内科护理潜在的风险, 并寻求改进措施。

2 结果

本组研究通过对我院98例心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98例心内科患者中共出现医疗事故或者院内发现的违规操作或不安全操作共29项, 发生在28例患者身上, 具体见表2。

心内科护理因素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在所有不安全因素上, 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在护理方面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药及药物配伍因素; (2) 护理人员经验不足, 医疗知识不全面: (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 (4) 护理病例书写不规范, 不及时。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 总结出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用药及药物配伍因素;护理人员经验不足, 医疗知识不全面: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护理病例书写不规范, 不及时等几个方面。

首先, 心内科药物品种繁多, 同类药但不同名或药名类似, 同名但厂家、剂量不同, 护士在加药时稍有不慎就有加错药的可能。再者, 目前, 新药不断出现, 新药名层出不穷, 药物繁多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很容易忽略了药物之间配伍禁忌的查对[2]。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功能多数不佳, 这就要求静点的液体严格限制滴数, 静点滴数或静推速度过快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严重时造成心衰。静脉推注速度不宜过快, 否则会致心衰或加重心衰等。

其次, 心内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 这无形中提高了对护理的要求, 某些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技能操作不熟练。这就造成了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 极易出现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法律纠纷[3]。心内科的患者病情很多不稳定, 可以短时间内恶化, 且危重患者多,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长期超负荷工作的人员,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 易造成医疗事故。此外, 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不断更新, 部分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 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及新的护理方法, 不能熟练使用除颤仪、监护仪等医疗器械, 造成抢救的延误[4], 这必然会对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

再次, 心内科危重患者多, 抢救多, 护理记录多是通过事后回顾补写的, 有些并不及时, 超出规定记录时间。部分要求监测患者, 护理工作监督不足, 擅自外出离开病房, 造成事后补充的监测记录为护士的主观臆断, 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情况, 不能获得真实的监测记录。另外, 某些护理记录不完整, 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护理病历的书写也造成了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5]。

针对心内科的潜在风险, 其对策包括: (1) 每位护士必须做好三查七对, 认真观察, 一旦发现有配伍反应的药物立即通知医生。静点的液体严格控制液体滴数, 静脉推注药物不可过快。再次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规范, 是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 (2)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倡导护理人员建立“慎独”精神,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的观念。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并提高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并树立救死扶伤的理念, 爱护患者, 勿因繁重的工作忽略患者的感受, 延误病情。 (3) 完善护理病历的书写, 及时补充抢救记录, 真实记录监测情况。做到及时, 准确, 真实地完成护理病历。并将护理病历的书写纳入护理培训, 并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要: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 分析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并探讨其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8例患者, 对其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探讨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 并探讨其对策。结果 心内科潜在风险与急救药品, 设备;护理人员经验及责任心;护理病历记录等方面有关。结论 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是可以通过加强护理管理制度、制定风险预案、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加强护理自身素质等防范的。

关键词:心血管,护理风险,管理,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燕长花.如何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7) :58.

[2]张国力.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8) :96-97.

[3]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6) :197-198.

[4]朱凤珍, 陈玉华, 麻薇, 等.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 2007, 28 (6) :846-847.

[5]王丽萍.病历在人生保险理赔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6 (3) :51-52.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篇2

摘要:随着们社会的进步和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病人就医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应在操作过程中做好护理记录,避免来自于患者的医疗纠纷,用法律保障各自的安全。

关键词:外科;护理;风险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1-0103-01

随着们社会的进步和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病人就医时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病人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医护服务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就医患者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完善医疗综合体系和医护安全,各相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的防范对策。本文从护理安全的概念出发,首先分析了医疗患者的安全现状,然后探讨了外科护理存在的原因、潜在风险,并分析了相关具体对策,最后对外科护理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护理安全是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从根本上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确保病人的安全,创造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程序操作,避免来自于药物、器械、病菌对人体的伤害,护理人员应在操作过程中做好护理记录,避免来自于患者的医疗纠纷,用法律保障各自的安全。外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

1.1 术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未按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术前未对病人资料进行认真核实,没有与相关部门核对,导致接错病人或开错手术部位;手术所需物品准备不充分,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心理护理不到位,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影响手术等。

1.2 用药、输血等差错事故

护理人员未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适用症、不良反应等,在给病人用药前没有做好三查七对,导致用错药或剂量错误;未及时调整输液滴速,导致短时间内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引起不必要的不良症状;输血时未进行双人核对,违反操作规程,导致输错血。

1.3 护理记录不完整、对所用物品核对不仔细

未强化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完整地记录所需设备、仪器使用情况的意识,术中护理操作不严谨,如对患者深部组织中所填入的物品未及时取出,对术前带入的伤口敷料未及时进行清理。术毕关闭体腔前,未认真核对器械、纱布、缝针的数目,应核对无误后方可关闭切口。

1.4 缺乏有效地沟通

整体护理已经推广应用,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护士对护理程序掌握不熟练;有些内容有名无实,比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对生活部分自理的病人,生活护理以协助为主。有些护士在工作繁忙时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对能自理不需要护士帮忙的病人则不去沟通,容易让病人与家属产生误解,认为护士根本就没进行基础护理。

1.5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责任心不强,工作懈怠。术中观察病情不细心,对危重病人不及时处理;交接班不认真或术中不坚守岗位,对手术患者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术中未认真收集标本,或由于粗心造成标本混淆或丢失;对于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不请示也不请他人帮忙,对病人造成不务要的伤害引发护理纠纷。

1.6 忽视管理工作

管理者没有把握工作中的重点及薄弱环节,对护理风险程度把握不足,监控措施不得力。比如护士长每日工作重点不明确,忙于做治疗而忽视管理工作;对院内感染防范监管不力,如空气消毒、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医疗垃圾的处理不当等,导致病人院内交叉感染增加,这些对护理安全都有直接影响。外科护理潜在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保证护理的安全性

严格按照各项护理制度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杜绝血型输错、用药错误、手术开口位置出错、手术物品遗留患者腹腔、手术标本丢失等失误的发生。规范化护理全程,对手术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2.2 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不断适应现代外科护理的发展。外科护士必须全面掌握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药物的用药剂量、浓度、时间、配制方法等,熟悉各类手术的全过程,更好地配合医生高质量地完成手术。

2.3 加强法律及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及责任心

定期对临床护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进行总结分析,对医疗纠纷案例,分析存在风险及提出整改措施,以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强化护患共担护理风险的意识,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履行护理告知义务,详细讲解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副反应等,严格履行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制。此外,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事故,提高护理技能和理念,对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的发生。

2.4 注重对护士长培训学习,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

护士长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协调护患关系,要懂得调动护士积极性、发挥护理骨干带头作用的重要性;要熟悉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尺度与技巧;要熟知病区内的高危人群、环节、区域。不过,基层医院的临床护士长接受省、市级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护士长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以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总结

在医疗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外科护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变革,外科护理学的整体发展趋势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身心特点,依照合理的护理方案、计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心护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和陆续突破,也使外科护理不断朝着更专业、更高质量、更细致的方向发展,外科护理工作在新时期出现了更多新的矛盾和需求,医护人员的工作则要求更加严格,必须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做出完好保障,关爱患者的安全,是医疗事业义不容辞的艰巨重任。

参考文献

外科护理中潜在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 外科护理;潜在风险;对策研究;护理风险;护理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0-02

医院的外科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目前大家维权意识和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医院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扎实的护理知识与临床经验,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减少各种护理风险。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式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现实需要,在工作中有必要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彻底的分析,然后制定好相应的对策,从而确保患者可以早日康复。本文主要对外科护理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12-7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岁。本组在对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外科护理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2 结 果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本组中所产生的护理风险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2.1 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或者沟通的不够及时,造成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工作的误解,因而产生一些护理风险。

2.2 护理人员自身的服务意识不强,在工作中服务意识差,没有能够从患者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引发护患纠纷,进而引发护理风险。

2.3 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展前后的护理措施有问题,对患者给药不够及时。发生给药措施,对于导管没有进行妥善的固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患者护理风险产生的根源,严重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2.4 对于病情的发展变化缺少必要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一些护士经验比较少,对于外科疾病的认识不足,当发生疾病发生变化的时候,缺少预见性,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这也是产生护理风险的重要原因。

2.5 对于自身的岗位职责履行的不够认真,医嘱执行产生遗漏。这是护理人员自身的态度问题。缺少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也是护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3 应对护理风险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分析

3.1 在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理潜在风险的关键所在。护士要结合自身的工作,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患者锁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认真的总结和发现,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给患者更多的信赖感,以便能够得到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因此,只有维护好护患关系,才可以使得护患之间的关系得到很好的维护,这不仅仅是可以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更加的配合治疗,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将护理中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3.2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自身的安全主要是依赖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一般包含了护理查房的制度、紧急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抢救特殊事件的报告制度等等。除了这些之外,医院还要强化对于各种工作细节的管理,对于一些核心制度要严格的执行,采取严格的查对制度,准确的查明各种安全的标识,以便患者因为认识不清,而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对患者造成损伤。

3.3 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各项基本技能 对于外科护理中潜在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医院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护理的工作人员要掌握好基本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除了做好各类的学习组织,还要注重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对于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要开展定期的考核,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考试,提升护理人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要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必要的继续教育学习,最大程度的维护护理队伍整体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必要的优化,将最优质的服务提供给患者,将违纪现象消除,最大限度的减少差错,从而更好的消除护理中的不良事件。

3.4 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 医院良好的病区环境有利于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因此医院应当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和安全的病房环境,使得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从而更好的完成治疗,避免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事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5 定期召开护理会议 护理人员在定期的护理会议上,可以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学习计划进行引导,同时也要细致和客户的讨论可能产生的一些危险因素的各种不良事件,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查找出主要的原因,将处理的意见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分享,对于各种护理事件所引发的教训要吸取和总结,最大限度的杜绝可能产生这类事件的可能性。

4 讨 论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给医院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尽早的发展和处理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则十分的重要。虽然这并能够完全的避免护理中的所有风险,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也能够避免和减少可能发生的护理事件,这需要在护理的过程中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不斷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样才可以使得各种风险因素最大的限度的减少,最终保障护理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提升护理的水平是对于患者生命安全最为重要的保障,也可以使得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这样就可以使得患者自身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亚玲.护理不良事件78例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

[2]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05).

[3] 杨丽莉.精神科药物管理潜在风险及应对[J].中国民康医学,2010(05).

[4] 马金玲.浅析老年患者的外科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2).

[5] 石永丽,肖岷,孙桂芳,姜颖,李雅丽,管翠霞.心理护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5).

[6] 胡彦斌,薛丙伟.查找外科护理安全隐患及制定持续改进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01).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篇4

1.1 护患沟通不到位

心内科患者病情变化快, 病情相对严重, 病因也相对复杂, 往往因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护理知识了解不够及不了解病情, 很容易忽略患者病情的严重性, 缺乏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医疗护理工作, 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 当病情出现恶化时认为是医生医疗技术不高, 或护理不到位所致, 将责任归结于医院方面。这些因素促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由于患者和家属不了解病情、缺少与医护的沟通、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及不配合治疗等行为, 很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延误, 又会激化医患间的矛盾。

1.2 护理服务不到位

心内科患者因病情较重, 病情变化快, 对医疗和护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医院人员编制、人力成本等原因, 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护理人员在数量上明显缺乏。另外存在医护配合不到位, 缺少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不同疾病的护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而实际的护理工作没有体现出针对性与特殊性。由于缺少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护理人员只根据疾病护理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 而忽视了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缺少人文关怀。上述因素均易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效果。

1.3 护理记录不完善

护理记录是对护理工作最好的记载, 如输液、24 h出入量、护理措施、抢救记录等, 是护理工作的安全保障, 同时也能体现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全面性, 让护理工作有据可查, 让患者和家属放心。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是保护医患利益、监督护理工作者的最有利证据。而在现阶段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忽略护理记录, 或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忽视了护理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及时性, 对自我安全也缺乏保护意识, 这对护理安全是很大的隐患。所以护理记录的遗漏与不及时是护理工作中严重的潜在风险之一。

1.4 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不高

医院之所以产生医患纠纷, 部分原因是因为医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较低。护理工作与医疗工作一样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缺乏经验或者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是潜在风险之一。医疗机构在聘用护理人员时, 对护理人员考查不严, 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很可能因不当的操作、观察病情不仔细或工作失误, 导致患者的病情延误, 是护理工作中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1.5 护理工作安排不科学

护理工作繁重、手续繁多, 护理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工作量过大或者过于复杂, 很容易引起护理人员疲劳、精力不集中, 会因工作疏忽和麻痹导致差错的发生而引发医疗纠纷。

2 护理防范管理对策

2.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加强护理培训,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国家颁布的相关条例,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 是对医护工作最好的警示。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护理工作者自身水平不足或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组织学习相关法规条文, 加强培训, 明确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培养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定时督查;要及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与技术考核, 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保证护理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素养, 使护理工作更加专业与科学, 让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足够的信任, 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与学术氛围。

2.2 科学合理地安排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合作性、艺术性, 单凭个别优秀护理人员很难保证护理质量, 需要优秀护理团队的良好合作。因此需要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业务水平进行科学地安排,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做到新老护士搭配、技术强弱搭配、根据患者需求弹性排班等。科学合理的安排不仅能保证护理人员饱满的工作热情、满足护理工作需求, 也能够保证护理质量。在科室设立质控小组, 细化排班, 细化工作内容, 细化护理标准, 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保持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确保护理质量。

2.3 严格规范护理记录

在合理安排护理任务的基础上, 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重视护理记录, 养成“做一步、记一步”的良好工作习惯。对于容易遗漏的护理记录, 护士长需要及时监督执行, 形成完善的护理记录体系。例如在抢救危重患者时要做好分工, 指派专人负责核对与记录, 这在护理工作中既保障了护理安全, 也保证了抢救效率。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建立安全意识, 增强责任感, 也有利于加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赖, 减少医患冲突。

2.4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管理

护理人员各司其职, 在患者有需求或突发病情时, 护理人员首先要及时到位, 做好抢救和处置工作, 而护理管理是应急处理的根本。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时刻以患者为中心, 杜绝无故脱岗及因非工作原因延误救治;另外要加强对护理服务态度与服务意识的管理, 加强培训与监督、检查。护理工作需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谦虚接受患者提出的意见,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等, 均有利于患者的理解与体谅, 减少医患纠纷。

2.5 加强对护患沟通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

在护理工作切实符合要求、服务态度良好、护理工作记录完善的前提下, 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与自我保护意识也要不断加强, 做好培训计划并及时落实。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通情达理, 但不乏故意刁难和恶意中伤的患者或家属。在这种情况下, 为避免医患矛盾激化, 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沟通技巧, 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 以平和的态度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加强护患沟通, 取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 并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免受伤害。

3 讨论

心内科护理工作复杂、难度高, 对护理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易发生纠纷的隐患及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加强护理科学管理十分必要, 强化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时刻为患者着想。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对患者的病情和医院的形象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这些风险带来的纠纷, 护理管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各项护理工作, 加强护理管理, 做好培训工作, 全方位提升整体护理水平。为了患者及护理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护理事业的发展, 必须做好潜在风险管理与护理管理工作。

摘要:通过分析心内科护理工作潜在风险, 包括护患沟通不到位、护理服务不到位、护理记录不完善、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不高、护理工作安排不科学等。总结应该采取的护理防范管理对策, 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科学合理地安排护理工作、加强护理人员责任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及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防范,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尹红梅.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风险问题的发现及对策[J].中外医疗, 2012, 31 (32) :176-177.

[2]连斌, 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 (6) :587-588.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篇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4-01

随着大众对医疗知识认识的提高,法制意识的加强,护理工作的本身的规范化和流程化进展,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和挑战。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和急诊常见病症之一,患者有着伤情重,搬运难,引流和穿刺管道管理多,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而复杂等特点,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诸多危险,也容易引起医患纠纷[1]。因此对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潜在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对策,在工作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对预防护理危险有重要的意义。

1潜在风险评估

1.1护理工作风险。

1.1.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有着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则。如果未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护理,往往会出现严重事故。如在患者的搬运中对患者的体位护理不当就会造成患者的继发性颅脑损伤,在对患者的引流管道管理中没有严格遵照规章进行,可能导致引流管道引流不畅、阻塞、扭曲,引流道的消毒不彻底会造成交叉感染的发生。

1.1.2有效的沟通。医患间有效的沟通除了了解患者病情的需要,还能明显减轻医患间的紧张关系。患者及其家属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医疗行为及其病情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加强病人家属的防范意识,更使患者对病情有所了解,知晓后续治疗、操作的内容及其风险,需要配合的事项。由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危重,容易导致护理人员未及时的向家属进行仔细的解释,家属在焦虑、恐惧的心理状况下,很易对医护人员产生不满,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1.1.3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问题贯穿于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专业知识的欠缺,操作技术的不熟练、不规范将会最终导致护理风险,影响患者的病情发展。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如果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知识,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差,操作不娴熟、不严谨,都将延误对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从而导致各种护理危险的发生。因此强化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防范病情恶化的能力。

1.1.4安全意识。部分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未完全按照操作规则来进行,减少某些步骤,或未按时完成既定的护理工作,都将成为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

1.2个人安全风险。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面对患者的死亡,导致心理极大的冲击,容易导致护理人员恐惧、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因此,在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人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防范,对保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另外,在护理工作中常接触各种理化试剂、反射线、化疗药物,在护理操作、搬运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对自身造成较大的伤害。

2防范对策

2.1加强基础知识、技能和规范的培训。定期举行护理专科知识和操纵技能的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项护理知识和操作规范,定期进行各种考核,督促护理人员的不断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认定、处理条例和法规的学习,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并将对相关规则制度的认识运用到工作中,提高防范护理风险,化解护理风险的能力和意识,有效预防护理风险。在工作中及时的完成护理记录,使护理记录能体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医疗护理全过程,严格执行医嘱,保证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的一致性[2]。对管道、静脉滴注等容易发生护理风险的项目进行重点防范,保证引流的通畅,严格保证无菌操作,及时察觉病情的变化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由于颅脑损伤患者通常是意外发病,患方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病情危重的现实,医患沟通稍有缺漏,都可能引起患方的不满。通过制定流程化的沟通规范,减少缺漏,加强医患间的交流,诸如患者入院后需要告知患方的内容,包括病情的发展情况,可能导致的后果需要进行的治疗措施及其风险,告知患者需要配合、注意的事项等内容。依据患者的性格、教育背景、阅历等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使患方能充分感受到医院、医护人员对其的理解同情。

2.3加强风险管理。由于护理风险的不确定性,再加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复杂、变化快的特点,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潜在风险的评估后,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应对规范、控制落实对策的同时,还需要随时对现有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改进,尽可能的减少护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3]。

3结果

在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加强以上的防范措施后,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明显加强,能够自觉的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能够主动的查找不安全因素,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重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有效的减少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

4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潜在护理风险是指因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而遭受损伤的可能性。护理工作是高风险、高难度的职业,任何看似简单的护理操作都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护理风险具有难以预测、难以防范、与护理行为相伴随、后果严重的特点。尤其在护理颅脑损伤的患者中,护理风险将大大的提高。通过评估、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并最终落实这些控制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危险的发生。本文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潜在风险的评估,采用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建立应对規范,由护士长控制落实对策,最后评价总结,再规范、修正流程。可以看到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房规范风险管理以后,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明显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中各项心理冲击、理化伤害的防范意识增强。因此,重视对护理风险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保护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赵红霞.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5:2136-3137

[2]康莉,汪前.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体会[J].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1):55-57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篇6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心血管内科患者具有年龄老、病情多变、猝死率高等特点, 稍有不慎即可引发护理纠纷。因此, 如何有效地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 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报道如下。

1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

1.1 与护理人员有关的潜在风险

(1) 护理操作中的潜在风险: (1) 违反技术操作原则,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导致抽错血、输错血、发错药、打错针、输错液; (2) 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和预后未进行很好的沟通、告知, 患者及其家属不能正确理解和理性选择诊疗措施; (3) 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若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正确、协作技术技能不够, 就会给患者造成危险。 (2)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书是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真实的记录, 是患者与他人纠纷的重要依据, 但仍有部分护士麻痹大意, 缺乏保护意识[2]。如入院评估不准确、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不符。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多, 病情急, 而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导致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常是在空闲或下班时间回顾性记录病情及护理措施, 因而造成不真实记录、记录不完整或漏记现象的发生。

1.2 与患者有关的潜在风险

(1) 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 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 对病情的恶化不理解、不接受, 同时由于家庭社会支持不足, 对医院环境不适应及患者本身疾病的影响等不良刺激, 均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 引起矛盾和冲突;甚至当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时, 患者家属产生怀疑, 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导致纠纷。 (2) 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 私自离院外出, 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 会因缺少及时休息的条件, 且噪音较大, 再加上疲惫等因素导致疾病发作。

1.3 与医院自身相关的潜在风险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 其对周围病房环境有特殊要求, 希望自己能安静的休息, 但往往病房内外的噪音及其他操作易引起患者烦躁, 最终导致医患不和, 另外医院是个公共场所, 进出人员较复杂, 有时难免存在和别人的不愉快, 而此时医院又无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这些都成为潜在风险。

2 风险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水平

应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入手, 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章和制度,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 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处置前、中、后均对医嘱和所配药物及用药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查。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过程中, 严格监控滴注或静脉推注速度, 防止因过快引起不必要的危险。在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加强护士专科知识技能的培训, 及时请专科主任进行讲座指导, 从而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

2.2 加强护理文书管理与护理记录的书写

医疗文书是医疗活动的惟一记录, 对整个诊疗过程有着很大的意义。护士必须高度重视并严谨记录, 要求做到说、写一致, 及时、完整、真实地完成一切护理记录。同时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按照相关条例写好医疗文书, 使医疗文书能反映客观真实情况。

2.3 加强医患沟通

主动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小事做起, 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受。使用文明语言、规范操作和贴心的关爱, 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 操作中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 要耐心解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因病情变化而改变的诊疗方法和用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漏收、错收费等现象, 坚持发放一日清单制,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各种治疗和护理费用。坚持对患者或家属的告知制度, 及时通过用药卡告知监护、吸氧费用及较高的检查费用等, 消除和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

2.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既包括护理人员本身的制度, 也包括对患者的制度。一方面从护理人员出发, 强化交接班制度, 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 组织讨论应对的方法, 并提醒护士注意防范。另一方面患者入院时, 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疾病教育, 尤其针对不同的患者更应推崇个性化健康教育, 使患者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并配合医师将风险化为最小。从医院管理层来说, 应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广泛征求住院患者的意见建议, 改进硬件设施,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医疗环境[3]。

3 小 结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抢救配合等各环节中, 心血管内科属于医院中存在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 其相关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使得其护理更有特殊性, 极易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引发的护理纠纷[1]。因此,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更应提高风险意识, 规范操作规程、护理记录及护理行为。加强各治疗环节的规范化护理, 可有效避免患者在住院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总之, 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 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安全意识, 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殷洁, 金微, 李丽.心内科病房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 2011, 17 (27) :103-104.

[2]吴淑华, 付嫱.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医药与保健.下旬版, 2010, 18 (2) :115-117.

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 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60 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 例患者, 在对照组患者中, 男42 例, 女38 例, 年龄22~65 岁, 平均 (43±4) 岁;在观察组患者中男41 例, 女39 例, 年龄24~66 岁, 平均 (43±5) 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方法, 其主要方法: (1) 在输液前,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将患者的过敏史及病史询问清楚, 将输液的相关事宜向患者交代清楚,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将患者的不良情绪排除, 对输液器具等相关的物品进行仔细的检查[2]; (2) 在输液中以患者身体情况为依据, 对静脉血管进行选择, 合理调整注射的速度, 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紧密的观察, 同时也对输液中患者是否有反应进行询问; (3) 在输液后, 对患者进行医嘱, 指导其按压穿刺处, 避免淤血, 处理输液器具, 医护人员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尤其是手的清洁, 确保患者输液时能够防止出现感染[3]。

1.3 疗效判定标准[4]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在输液中没有输液反应、心理状况正常、病情完全恢复视为痊愈;患者没有输液反应、病情基本恢复、输液效果较好、情绪稳定视为显效;输液效果基本达到, 病情有缓解视为有效;输液效果没有达到, 病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恶化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8.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8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要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 护理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急诊输液中护理工作是保证输液效果的关键, 而护理干预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达到输液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 从结果显示, 优质护理方式可以提升护理的有效率, 同时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研究, 尤其是对护理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特别研究, 找出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为提升护理质量及达到输液效果提供一点借鉴。

在护理中, 护理人员是整个护理工作的最主要人员, 但是却存在潜在的风险。首先, 护理人员在输液中的技术水平及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因素, 要技术过硬才能受到患者的信任, 技术熟练才能在穿刺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及消除恐惧感, 护士是否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耐心的服务也是输液效果有效的关键, 只有与患者增强交流, 询问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是否有不适, 并进行及时的处理才能保证输液效果[5]。针对这一因素, 医院要完善管理制度,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意识等。另外, 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 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可以指导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 以整体提升护理质量, 避免因为经验不足导致的输液风险。其次, 医院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严密消毒, 避免院内感染等危险因素的发生, 护理用具要及时清洁和消毒, 根据规定处理一次性输液器具, 输液室要保持安静, 让患者得到休息也是很重要的[6]。第三, 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加强输液知识的宣传力度也是关键的。医院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输液知识传达给患者, 尤其是其注意事项, 使患者从中了解在输液中自身的情况, 存在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以便及时处理, 避免发生医疗事故, 将输液安全风险降低。

综上所述, 为探究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 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60 例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常规护理方式及优质护理方式的输液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因此, 优质护理方式在急诊输液中有重要作用, 不但提升了护理有效率, 缓解了患者的情绪, 防止发生输液风险, 提升输液效果, 同时对护理无效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找出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对避免发生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并给予相应的对策, 提升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急诊输液患者1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例患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分析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急诊输液中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可以将护理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降低,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促进康复。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理,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素婷.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9) :56-57.

[2]李琦, 王琴琴, 邵宝芸等.探讨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J].医学信息, 2014 (13) :514-514.

[3]刘春红.关于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探索[J].医药前沿, 2014 (4) :347-348.

[4]贡晓兰.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8) :2730-2730.

[5]邵桂芳.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6) :2724-2725.

产房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要点 篇8

1 潜在的护理风险

1.1 护理人员方面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院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事故”[2]。这可以看出,护理风险的首要来源为护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产房是医疗纠纷发生的高风险医疗场所,较其他医疗场所具有更多的法律问题,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病历书写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由于在护理教育课程和在职教育课程中对医学法律知识的培训比较欠缺,使得某些护士对病历书写不够重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在医疗护理病历中经常会出现记录不完善;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记载不相符合;记录时表达欠准确或漏记、多记等。这些情况均使病历对护理人员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为护患纠纷埋下隐患。

1.1.2 护理服务不到位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全程、全方位的陪护,同时满足产妇及婴儿这两类高危人群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这增加了产科护士的劳动强度,使其体力消耗增大,但是护士数量没有增加,尤其在工作繁忙、交接班前后、中午和夜班、节假日时间、治疗抢救等特殊情况下就更容易出现护理服务质量下降。

1.1.3 护士自身素质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对产程观察不仔细,对仪器的操作不规范,对产妇的主诉应付了事;部分护士观察产程时因护理知识欠缺和工作经验不足,对诸如羊水栓塞等严重危及母子生命的紧急情况缺乏充足准备,无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的时机。

1.2 患者角度

护理纠纷指医院与患者及其家属对未定性或已定性的护理问题发生纠葛,对过失等持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产房分娩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快的、高风险性的过程,母子随时都可能出现异常情况。但是由于大部分的患者及家属对产房护理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又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所以真正出现这些情况以后,尽管在入院时护理人员会与其沟通,向其告知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产妇和家属仍然很难和医护人员达成共识,引起医疗护理纠纷[3]。

1.3 并发症

并发症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患者由患一种疾病合并发生了与这种疾病有关的另一种或几种疾病。产房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产后出血、脐带脱垂、新生儿窒息、产房感染、羊水栓塞等多方面的病症[4,5,6,7]。

1.4 护理管理因素

部分医院尚存在产房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易引发护理风险的管理因素。这些组织管理因素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2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产房护理是高危险的职业,产房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责任保险法》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面学习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管理人员根据岗位职责制订相关规定,并加强资格准入考核,使全体护理人员具备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从法律上降低产房潜在的护理风险。护理管理者可定期安排法律知识讲座,并组织护理人员讨论与产房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护理病历的标准书写,确保护理记录书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使护士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产房护理工作任务重、护理工作压力巨大,护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母子二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和良好的医德品质,做到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可亲,为产妇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于管理者,应从职业道德教育出发,提高护理人员的慎独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从护理工作与法律责任关系的角度引导护理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2.3 加强产房护理人员的专科技能学习

提高产房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是保护患者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产房护士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在护理工作中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产房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并完善护理操作技术,保障正常护理的开展,防止因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对于伴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瘢痕子宫、子宫畸形、曾多次宫腔手术的高危孕妇,更应给予特别重视,加强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提早做好预防工作,以减少由此产生的护理风险。作为医院管理者,则应重视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可采取岗位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医院开展每项新技术、新业务之前,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有需要,可选派骨干人员外出进行专项学习训练,从技术上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

2.4 健全产房护理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产房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护理操作程序和风险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降低产房护理的风险[8]。在实际操作中,应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产房护理工作职责及法律责任,保证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逐步形成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安全员为主体、全院护士参与的护理安全检查体系。

3 总结

产房护理风险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根源,护理管理者应了解并及早识别产房的潜在护理风险及其发生特点,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9]。这对于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产房工作顺利开展及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6) :22.

[2]明坤秀, 王占平.试论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5) :158-159.

[3]武宝利.产房护患纠纷引发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 2008, 6 (8) :2039-2040.

[4]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4-227.

[5]何聪慧, 冯茹, 李巍.1例显性脐带脱垂在产房行剖宫产的护理[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 11 (9) :1168.

[6]许扬.新生儿窒息产房内复苏的体会[J].淮海医药, 2008, 26 (5) :438-439.

[7]侯庆中, 钟巧, 王晨虹, 等.8例产房会阴切口感染分析[J].现代医院, 2009, 9 (2) :39-40.

[8]潘玲, 周旭红.产房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医学信息, 2008, 2l (9) :1700-1701.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论文 篇9

1 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的护理风险

1.1 护患关系的多重性

患儿入院后, 由父母及亲属陪护, 其护患关系不只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 还有护士与其父母、亲属的关系。特别是患儿刚入院时往往有七八个亲属陪伴, 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其严密监督下进行, 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影响技术发挥。

父母及家属爱子心切, 对医疗知识欠缺, 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与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1], 患儿家属往往不顾治疗所必须的操作, 对其操作产生误解、挑剔, 持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 如小儿肺炎,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需要吸痰帮助其排痰, 而吸痰操作患儿较痛苦, 家属难以接受而不予配合, 虽然有的父母没有拒绝但是看到患儿哭闹挣扎的场面难以接受而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怀疑, 甚至认为是护士给患儿增加了痛苦, 这样下去护士和患儿父母间就产生了矛盾。

1.2 医疗服务与医疗期望脱节

输液是患儿住院必要的治疗方式, 但是小儿输液比成人难度要大的多, 特别是高烧、腹泻、肥胖患儿。难度增加及其有可能没有一次穿刺成功, 但是患儿父母及亲属却是认为来到了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扎针是基本的操作必须一次成功, 在患儿的哭闹妈妈的眼泪的促使下, 家长会暴怒, 否定了护士的一切甚至会对护士有不礼貌言语、行为;采血化验亦如此, 儿科采血一般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穿刺, 父母对此操作恐惧紧张, 会对护士施加言语压力, 增加护士心理压力, 若一针穿刺未成功, 父母就会表现出不满意, 甚至认为儿科护士的技术差患儿在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无法得到专业的服务。

1.3 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差错及护患沟通欠缺

1.3.1 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儿科工作量大、繁忙, 患儿输液时, 由于不认真查对而出现张冠李戴, 如更换液体时叫错名字, 发口服药时剂量误差等。这些差错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最易导致护患纠纷。

1.3.2 护士操作技术不规范

如为留置尿管的患儿更换尿袋, 应该先把尿管接口消毒后再与新尿袋接口连接, 有的护士因繁忙或是遗忘而没有消毒, 家人以别的方式了解到操作过程, 如果近几天发生尿路感染, 那么家属就会把此事连接在一起, 护患纠纷也就一触即发了。

1.3.3 护患沟通欠缺

护患沟通是增强护患关系的桥梁, 许多医疗纠纷都是医护人员耐心解释不够引起的[2]。如吸痰操作其实是个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方式, 父母对此操作不了解, 但是护士如果耐心的解释操作目的及意义取得家属信任, 让其参与共同完成此项操作就不会迁怒与护士了。再如采血时家属对采血方式觉得恐惧, 采血量也不能接受, 这时候护士要做好父母的工作了, 提前通知家属让其有个接受过程, 实在是不能看到患儿采血场面的家长建议其暂时离开一会儿, 对于采血量多的问题护士更要从专业的角度去讲解血液循环再生的科学道理, 沟通到位了, 家属理解了, 也满意了, 更好的为患儿服务了, 自然也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了。

1.4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亦是儿科护理工作潜在风险之一;现在大部分医院都采用电子病历文字书写很少, 虽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但是问题不一定会减少。如临时医嘱处理不及时;出入水量记录与医嘱不符、不准确;护理记录重复, 模板单一;只记录出现的护理问题而没有记录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护理记录大白话, 没有专业性;间断记录, 没有连续性等。

2 儿科护理纠纷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培训

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 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方式。护理部应为儿科护理人员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 医院应予护士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 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竞赛等等以拓展知识面, 吸收新知识, 新技术, 不断完善护理技能,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此外还要强化护士形象、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护士语言修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注重护士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查对制度贯穿了护理工作的每个流程, 如医嘱查对、输液, 注射, 服药查对、输血查对、饮食查对等。要求护士工作时间保持精神饱满, 情绪稳定, 思维清晰, 特别是在繁忙的时间段更要谨慎工作, 不受外界干扰。在一个人当班时查对制度可以和医生共同完成, 确保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任何医疗护理活动是万无一失的。

2.3 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化

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是护理文书书写的原则之一。要求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真实地, 客观地反应患儿情况。医院或科室定期对临床护士进行护理记录规范化培训及指导加强护士自身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杜绝想当然、自以为是、脱离科学性、实用性的个人思维记录。

2.4 加强护患沟通

儿科护士不仅要做好与患儿的沟通更要做好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与患儿沟通时面带微笑, 用轻柔关爱的语态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 增加亲切感。如在输液、采血时用鼓励的语言或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轻患儿痛苦。面对患儿家属要根据其年龄、职业、与患儿的关系等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称呼要合适亲切, 语言要简单易懂, 让家属理解各项护理活动的意义, 以取得对护理工作信任, 能配合医护工作正常进行。耐心解答患儿及家属的疑问, 保护患儿隐私, 尊重家属。虚心接受他们提出的意见, 并对此采取可见措施, 让患儿及家属体会到被重视被关心。做好健康宣教, 建立起融洽、友好、信任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化解护理风险的重要手段[3]。

随着社会进步, 患者法律意识及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儿科是个特殊的科室, 对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提出更高的挑战。作为儿科护理人员,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强化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及时发现问题, 消除隐患, 努力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晓阳.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9-110.

[2]徐东娥, 毛晓红, 冯怡.人文关怀护理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4) :57-58

精神科潜在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 篇10

护理风险是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损失、伤残及死亡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 怎样来识别和规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减少或避免护患间的矛盾、突发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 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1]。

1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

1.1 患者及家属方面因素

1.1.1 精神症状所致的护理风险

精神科患者大多是一些失去理智, 举止无常, 又常常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 随时可能出现伤人、自杀、自伤、毁物、逃跑等行为;康复期患者虽然精神症状得到控制, 自知力恢复, 但存在复杂的负性心理活动, 进一步掩饰内心的不良想法致使护理人员放松警惕;常年住院的患者受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和封闭式管理的限制, 导致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而引发其它系统疾病的危险。

1.1.2 家属缺乏安全健康知识

患者的家属或亲友不了解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负性心理特征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对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医护人员的告知、说明等不重视、不遵守;在探视时, 疼爱患者, 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 趁工作人员不备, 蒋不安全的食物, 危险物品交予患者隐藏。

1.2 护理人员方面因素

1.2.1 法律风险意识不强

由于护理工作量大,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 护士怕麻烦, 常以不良习惯性动作进行护理操作, 没有认真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查对、巡视、交接班等制度, 结果增加了发生医疗事故的概率;精神科患者自杀、自伤、伤人、毁物、逃离、跌倒等事故随时发生, 如果护理人员稍有不慎, 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1.2.2 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护理安全的前提。护士专业知识不熟悉就观察不出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病情的严重程度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 不能及时发现危急情况, 更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 从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2.3 责任心不强

少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存在巡视病房不及时、观察病情不仔细、发现问题报告处理不及时、操作不规范、查对不认真、交接不清楚, 记录不及时、不规范、不客观真实, 于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风险。

1.3 安全管理方面因素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环节质量控制缺乏细节性, 对潜在的风险缺乏预见性。如病区门窗损坏未及时维修导致患者逃离, 入院、住院环节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 病室隐藏了危险物品导致患者自杀、自伤、伤人的风险。

1.4 环境方面因素

多种原因造成本院精神科患者多、拥挤、地面打滑, 容易导致患者跌倒、摔伤发生意外;有的患者病情不稳定, 易冲动伤人、易激惹、不配合治疗等, 需要采取保护性约束, 可封闭式管理没有家属陪护, 许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 无法及时履行知情告知同意的义务, 一旦发生事故, 就违背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很多时候得不到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

1.5 人力资源缺乏因素

护理人员配置没有达到规定床护比例, 不能满足患者及护理工作的需要, 尤其是精神科患者的护理需求更多, 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 造成环节质量无法控制, 服务不到位, 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2 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学法、懂法,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 必须严格执行护理常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从各种医疗纠纷、差错事故中吸取教训, 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差错事故产生的原因, 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和抗风险的技能, 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

2.2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责任心,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及家属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工作中对患者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2], 当受到患者的伤害时, 要能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异常行为的病态性, 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意义[3]。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 做好继续教育的学习, 采取岗前、在职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 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考试、考核、评价, 提高护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使其成为一支娴熟、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才能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

2.3 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安全教育提高遵医行为

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患者及家属健康安全知识, 达到促进健康, 预防意外。护士长定期组织患者和家属开展健康安全教育讲座, 如详细介绍医院规章制度、作息制度、会客制度等;护士在工作中也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进行健康指导。主动了解其心理需求,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提高遵医行为, 减少安全隐患。

2.4 加强医护沟通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有许多护理风险的发生不是护理工作本身所致。护士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医师沟通, 医师要深入了解, 掌握病情并下达医嘱, 护士执行。医师用药既要考虑及时有效治疗疾病, 又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 进而减少护理风险。

2.5 加强管理

2.5.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

医院成立了以院长牵头、中层干部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安全由护理部主任负责、全院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在病区成立由护士长负责、副护士长和2~3名有经验的护士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重点是病区的安全管理;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 每月召开护理安全工作会议, 总结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实践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 从而减少或避免护理风险发生[4]。

2.5.2 改善病房设施

病房的各种设备和结构要符合精神科的特点, 以不给患者造成伤害事故及逃跑条件为原则。护理人员对病区的安全隐患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排查, 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害要及时维修, 确保设施完好, 保持环境清洁安静, 地面采取防滑措施, 同时病区内不能隐藏任何危险物品, 避免意外发生。

2.6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常规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班岗位职责、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巡视制度、精神科分级护理制度、探视制度等, 做好重点时间、重点环节的工作及安全管理, 对有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逃跑、拒绝治疗及合并有其它躯体疾病的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 早期发现,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严防发生意外情况。

2.7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人员编设应遵循满足患者需要的原则、能级对应的原则、合理比例的原则、经济效能的原则、动态发展的原则。护士长要随时抽查病房工作, 掌握护士的工作动态, 经常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 对护士的德、能、勤、绩要做到心中有数。安排班次合情合理, 搭配得当, 既要保证护理质量, 又要避免护士因超负荷工作而使工作落实不到位引发安全事故;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要使用礼貌周到、暖人肺腑的语言, 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和家属, 做到有问必答、有错必纠、无错耐心解释,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避免他们对正常的护理行为产生曲解而引起纠纷。

3 小结

护理风险与护理安全是并存的, 是贯穿在整个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出现意外, 乃至危及生命, 因此只有提高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和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加强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 强化工作责任心, 重视护理安全管理, 才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1]。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5 (5) :377.

[2]王妍妮, 如何使年轻护士减少护理纠纷[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4) :321-322.

[3]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

上一篇:县级文化与群众文化下一篇:电力系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