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2024-10-12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共10篇)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篇1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日趋增多, 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中, 60岁以上的病人约占 81%。人的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发展过程, 由于生理各方面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老年病人抗病能力降低, 重要器官代偿能力减弱, 常伴有多系统慢性疾病。由于老年病人特殊的生理情况, 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因此,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 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很重要。2010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202例老年病人, 现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临床特点, 总结临床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病人202例, 男114例, 女88例;平均年龄70.2岁, 65岁~79岁91例, ≥80岁53例;脑出血5例, 脑梗死114例, 老年痴呆15例, 癫痫6例, 其他62例;伴有高血压病30例, 糖尿病3例, 心功能不全1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 慢性肾炎5例, 伴有其他疾病146例。

2 临床特点

2.1 心理特征

老年病人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 较年轻病人更加容易出现心理异常[1],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病人自身知识水平及获取新知识途径的缺失, 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以及担心, 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当病人认为自身病情严重, 特别是伴有肢体功能障碍 (如偏瘫、大小便失禁等) 时, 心理压力巨大, 极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进而由于较长时间住院治疗, 与亲人交流不足及治疗引起的痛苦等原因, 病人常出现孤独、自卑及多疑的心态, 对周围事物更敏感, 情绪波动较大;加上部分老年人自认年资高、对社会贡献大, 会产生偏执心理。以上异常心理特征一方面导致老年病人焦虑不安、意志消沉, 饮食、睡眠变差, 另一方面, 不愿与人交流, 不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工作, 甚至拒绝治疗, 对疾病治疗十分不利[2]。

2.2 临床表现不典型

老年脑出血病人由于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颅腔缓冲能力较大, 使颅压增高不明显, 且老年人对疼痛相对不敏感, 发病时, 头痛、呕吐的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老年脑出血病人脑动脉硬化较明显, 脑部长期供血不足, 一旦发生脑出血, 代偿能力较差, 脑组织缺血和水肿, 易出现脑功能障碍, 以嗜睡等轻度意识障碍多见, 昏迷者较少;部分病人合并多种疾病, 脑出血时伴发其他症状, 临床变现不典型[3]。神经内科部分老年病人常常以轻度头痛或精神改变、行为改变、性格改变、步态不稳等非特异性症状起病, 无明显神经系统改变, 这些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年老体弱及其他系统的疾病造成的, 如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大于其代偿能力时, 其呼吸慢、心率慢、血压高等症状常被原有的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掩盖, 导致延误治疗。

2.3 多种疾病并存, 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

老年人患病常是多个系统疾病同时存在,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是非常普遍的, 如脑血管病病人常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改变及其他脏器的改变。同时, 神经内科疾病又可以诱发多种潜在疾病及自身衰竭, 多种疾病之间相互影响, 病情复杂, 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2.4 易发生并发症或衰竭现象

老年病人脏器功能储备力低, 在疾病或应急状态下, 不能提供充分代偿, 容易发生功能不全或衰竭现象, 特别是心、脑、肾、肺等器官。如老年病人因呼吸系统老化、吞咽功能减退、咳嗽反射减弱加上卧床时间较长, 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及压疮等并发症[4], 还常见并发尿路感染、应激性溃疡、心律失常等。

2.5 药物疗效差, 易出现副反应及不良反应

部分老年病人长期接受药物治疗, 药物敏感性降低, 加上病人早期症状不典型及可能存在多器官疾病, 需服用多种药物;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 药物吸收、代谢慢, 疗效差, 同时, 肝、肾等器官功能不足导致药物排泄减慢, 易导致药物蓄积, 进而加重多器官功能障碍。

2.6 安全隐患多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身体协调控制能力的减弱,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易出现跌伤;意识障碍严重者在喂食或鼻饲时均容易产生误吸而堵塞呼吸道;烦躁及情绪激动的病人有发生意外拔管甚至坠床的风险[5]。

3 临床护理

3.1 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常伴有身体残疾或智力障碍, 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耐心、细致, 减少病人的不安心理, 营造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 对家属需同时进行宣教, 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努力取得病人及家属配合, 保证病人身心健康[6]。注意观察病人心理变化, 对病人的心理异常应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及同情, 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信任并使病人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稳定情绪。本组病人身边无子女32例, 与子女关系不融洽6例。本组大部分病人患病住院后, 表现为焦虑、恐惧以及对预后不良表示担忧。通过沟通、心理疏导、热情体贴的护理服务, 使病人从容面对疾病并建立遵医行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 促进早期康复, 效果满意。

3.2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神经内科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 病情常急剧恶化, 因此在早期综合治疗的情况下, 必须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本组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 仅表现性格、行为改变, 而生命体征改变不大。因此神经内科老年病人一旦出现生活中的行为和性格改变, 均需及时向医生汇报。

3.3 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护理

对合并心、肺、肾等其他系统疾病的老年病人, 应做好相关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 在相关专科协助下, 通过合理饮食、用药, 控制、改善相关疾病, 如高血压病人应戒烟、戒酒, 密切监测血压, 长期、足量使用降压药物;肾功能不全病人要注意饮食结构, 慎选肾脏代谢药。同时做好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的护理工作。老年病人因心功能不全, 应因人而异调整输液速度。在输液巡视过程中多了解病人有无不适主诉, 注意多询问有无胸闷、心悸。本组3例病人因输液过快引起不适, 经调慢滴速后改善。神经内科老年病人常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便秘等[7]。老年病人由于年老体弱, 大多数有呼吸道功能减弱, 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易发生肺部感染。对意识清醒者, 应鼓励咳嗽、咳痰;对昏迷病人, 应将其头偏向一侧, 及时吸痰, 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 定时翻身叩背, 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病人长期卧床, 下肢静脉血流淤滞, 血黏度增高, 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胃肠蠕动减慢, 很容易发生便秘;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血供差, 导致压疮形成。针对以上并发症, 应结合患肢按摩及气压治疗, 改善下肢血流情况, 防止血栓形成;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 养成良好排便的习惯, 结合腹部按摩, 必要时药物辅助治疗;加强营养,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 睡气垫床减少局部受压, 定时翻身, 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

3.4 安全护理

入院后及时向病人和家属进行安全教育, 取得配合, 对意识不清、躁动的病人及时加强监护, 特别是夜间巡视及陪护, 及时发现和排除危险因素, 避免坠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对于意识清楚的老年病人, 适当增加夜间陪护力量, 避免夜间出现摔伤等意外事件。做好病人家属的饮食指导, 强调饮食不当的危害性, 杜绝因饮食不当造成的窒息事故[8]。

4 小结

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多为老年人, 而老年病人由于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性, 使护理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 一方面需要做到以病人为主导, 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权利, 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与愿望, 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接受适当的治疗;另一方面, 要求护士充分认识行业风险, 加强医患双方沟通, 细致工作, 有效规避和预防各种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分析神经内科老年病人的临床特点, 主要为临床表现不典型、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药物疗效差、易出现副反应及不良反应、安全隐患多等, 提出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临床特点,护理

参考文献

[1]卢爱华.老年脑血管病的心理护理[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8, 7 (3) :268.

[2]高秋霞, 李浩, 张细銮.神经内科病人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17:180-181.

[3]张大传.23例不典型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21) :14.

[4]李莉.248例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 2010, 23 (7) :248.

[5]颜国慧, 吴琰婷.浅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要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 (7) :109-111.

[6]张建璞.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及防范老年病人意外伤害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3) :155-156.

[7]蒋岚张建东李丽.神经内科病人难治性肺炎9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8:112-113.

[8]刘洋, 马英梅, 马艳华.神经内科吞咽障碍病人鼻饲饮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4) :117-118.

内科老年住院病人的护理 篇2

老年内科疾病,有些是年青时所患疾病的延续,但多数是比较具有老年特征的疾病。一般老年人患有多种内科疾病,平常比较稳定,一旦发热、感染就会把潜伏的其他疾病症状加重。由于老年病人不能完整叙述病史,症状不典型,如老年肺炎可以不发热、白细胞不高,只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给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老年人往往还有生活习惯的改变、性格的改变等现象,如早起的,变得不起早;爱说的,变得沉默、易怒等。因此,对老年病人要及早发现异常变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潜伏疾病症状的加重。诊断老年内科疾病可采用先进仪器如同位素、CT、B型超声波及态心电图等检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用先进仪器进行检查,不但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还应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特点,需要护理人员简明扼要地把检查中的注意事项耐心、详细、反复的交待清楚;检查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使老年人能合作、准备地配合检查,及早得出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精心护理,使老年人早日康复。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现对2007年7月~2008年2月我院收住的130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30例中男80例,女50例,其中65~69岁67例,70~74岁43例,75岁以上20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0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疾病33例(脑梗死、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2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11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43例(占31.6%)。

2 护理措施

2.1 临床护理:

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体质弱,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造成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良,病人性情烦躁,从而加重原发病,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睡前护理,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2.2 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2.2.1 需理解患者,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足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脾气固执,自尊心强。他们需要安全,希望有经验的医生为其看病,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根据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护理人员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要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患者交谈,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地配合治疗。

2.2.2 解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老人特别怕孤独,因病离开家而住院,感到一切陌生,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缺少沟通,自然引起患者孤独、寂寞感,久之烦躁不安、易怒。护士要主动劝告患者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时时关心体贴他们,使其感到像在自己家一样,同时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善于稳定老人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问题很多,最忧虑的问题是自己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遇到这类患者要帮助病人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2.2.4 良好的护理道德与适当的有益活动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棋、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3 结果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并用,我院对收住的130例患者的精心护理,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6.0%。 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2] 仇丽华,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242

[3] 王英容.离休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2,1(3):54-55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386例, 其中男215例, 女171例;年龄60~81岁, 平均 (72.3±5.6) 岁。心血管疾病169例 (43.8%) , 脑血管疾病109例 (28.2%) , 呼吸系统疾病44例 (1 1.4%) , 糖尿病64例 (1 6.6%) 。

1.2 分组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对照组) 和心理护理组 (观察组) 各193例。两组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2 护理方法

2.1 常规护理

(1) 饮食护理。老年患者一般食欲较差, 甚至进食困难, 易出现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等, 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危重或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2) 口腔护理。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 发生口腔炎、口臭等, 应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和湿润, 嘱咐患者餐后淡盐水漱口。 (3) 睡眠护理。老年患者睡眠时容易受到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干扰, 导致入睡难、睡眠浅、易醒等, 长期的睡眠不良易加重原发病, 影响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在病情允许时适当锻炼, 以增强体质, 改善睡眠质量。 (4) 用药护理。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较年轻人更为严重[2]。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 给药前严格三查七对, 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 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

2.2 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2.2.1 尊重与理解

在护理过程中, 熟悉护理操作流程, 态度和蔼、热情, 动作迅速;在与老年患者交谈过程中, 注意语气, 争取获得患者的信赖与理解, 给予精神上的寄托, 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2.2.2 安抚与沟通

尽量满足患者需求, 优化其心理状态。老年人害怕孤独,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给予生活上的关心、疾病上的照料、精神上的安抚, 避免患者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动员患者家属多探视, 帮助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 关注心理状态

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较多, 如疾病能否治愈、医疗费用问题。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疏导, 鼓励患者坚持并配合治疗, 调动主观能动性, 增强内在康复能力。

2.3 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时对其心理状态和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心理状态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 量表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护理满意度采用选项法, 非常满意: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热情服务和住院期间非常舒适, 对各项护理服务均满意;满意:患者住院期间感觉舒适安全, 护理人员服务好, 对各项护理服务较为满意;不满意:患者住院期间对周围环境和护理服务感受不佳, 护理人员服务不好。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大样本u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SAS评分比较 (表1)

表1显示, 两组干预前S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分数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更优于对照组, 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患者满意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5.57, P<0.01) 。

4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各组织器官均会出现退化, 各生理功能逐渐降低。老年患者由于听力、视力、感觉、记忆力、想象力的衰退, 容易误听、误解, 出现敏感多疑, 疾病容易反复, 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3]。因此, 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和护理服务过程中应注意服务态度和质量, 多与患者沟通, 增进护患交流, 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积极的疏导。研究显示, 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干预,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4]。老年内科慢性病居多, 患者因长期疾病易产生情绪不稳、焦虑、烦躁。本文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均有显著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对老年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正确疏导。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386例, 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对照组) 和心理护理组 (观察组) 各1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 (S A S) 评分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态更优于对照组, 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正确疏导, 可有效缓解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干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仇丽华, 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 14 (4) :242-246.

[2]任静, 冯梅, 廖再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 2007, 22 (3) :623-625.

[3]关素芳, 陈怡, 陈美玲, 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广州医药, 2011, 42 (4) :13-14.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篇4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人;住院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3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身的安全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在医疗方面。护理工作是否安全作为评价医院护理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任何科室的护理工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消化内科的老年住院病人作为一种特殊人群,其护理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并因此希望在护理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1.1用药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一般是针对不同药物的疗程和特性分为不同阶段使用,像吗丁啉这类药物主要是在用餐之前服用,培菲康等药物则是在用餐之后服用,奥康则是主要在入侵之前服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总之,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相比之下是较为复杂的,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老人一般是多种疾病同时发生,而有些药物与其他药物或者疾病是相排斥的,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乱用药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1.2专科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进行消化内科的专科性检查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可以进食,如果一些老年患者还患有糖尿病,那么在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等检查时,由于检查时间较长,病人在检查前后都不可补充一定的能量,这样便可能导致低血糖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在检查过程中往往會涉及鼻肠管、鼻胆管的留置,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处理,则可能出现导管阻塞和污染问题。

1.3护理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

1.3.1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由于护理人员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基本上将重点置于专业护理上,对护理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则进行忽略。例如,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肿胀的现象,如果护理人员不及时发现或者不及时进行护理,则可能导致病人病情的恶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是时刻学习和总结,否则会出现由于本身的临床经验不够,而对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出错误判断的现象,医生则不能根据报告对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此外,有些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薄弱,对职业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对待自身工作也是模糊状态,这些都可能导致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1.3.2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较低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对多方面护理工作流程和规范不能够全面而熟悉的掌握,则会影响到患者的住院安全问题。一般来说,患有消化疾病的老人形体都较为消瘦,在对患者进行血管静脉穿刺时很难准确把握,而当这种危机情况发生时,患者则有可能在没有专业护理的情况下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

2护理安全隐患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对患者的用药情况加以规范

出于多种原因,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严格规范,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患者用药的规定和详细说明,并且将这些规定和说明传递给患者,避免出现错误用药的情况发生。对于用药时间、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作用或排斥都需要一一向患者说明,并叮嘱患者用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争取做到百分百正确用药。

2.2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针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特点,医院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以此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要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检查,争取做到四点:严格最找操作程序,不可随意简化;对护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查对;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依照客观事实,不可凭主观经验随意判断;重视护理质量,吸取护理教训,完善护理工作制度。除此之外,医院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护理质量,做到安全护理,还应该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和安全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防范安全隐患的措施。

2.3强化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医院应对低资质的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在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护理质量。在专业培训过程中,医院应选派专业知识相对扎实和技术操作相对熟练的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的护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操作讲解,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对于最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保证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操作使用这些设备,确保在抢救是能够熟练使用。当然,关心和体贴患者并及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让每一位患者家属都能理解和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是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和能够做到的。

结束语:总之,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直接接触的人员是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老年患者的住院安全,因此,为了确保老年患者的良好身体状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护理安全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 廖玉梅,朱芳蓉. 肾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12) [2] 许璜,张国军,袁燕娴. 护理安全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1) [3] 包立民,李秀华. 浅谈如何防范肾内科住院病人的护理安全问题[J]. 中国伤残医学. 2011(02)

[4] 韩清萍.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 护理学报. 2006(09)

[5] 王玉振,汤文婧,张芹. 强化护理管理 规范护理行为 确保护理安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23)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篇5

1 实施方法

针对老年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与护理, 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知, 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2 心理护理的内容

2.1 孤独与寂寞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 处处感到力不从心, 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他们。讲话要礼貌、态度要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 对老人的健康和口罗嗦给予理解, 对老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人的影响, 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培养多种兴趣, 丰富生活内容, 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

2.2 恐惧与害怕的心理护理

这是老年病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 害怕医院陌生环境, 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 怕连累家庭, 怕别人厌烦, 怕发生意外产生恐惧感。针对老年病人这种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法把病人的情绪稳定下来。例如用轻松的言语和病人交谈, 暗示他们病情并不严重, 只要治疗顺利, 不久即可恢复健康。只要病人对治疗有了信心, 恐惧自然就会消失。指导病人保持自我的心理平衡, 使其配合治疗。

2.3 焦虑与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 既往身体好, 突然患病, 正常生活被打乱, 无足够的思想准备, 涉及未来不知所措, 心理矛盾产生焦虑的心理, 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 若效果不佳, 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针对这一状况,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指导,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克服疾病带来的恐惧感。护理人员不但要用适当的语言给病人安慰, 还要应用各种方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减轻其紧张程度, 如让病人缓慢呼吸, 全身肌肉放松, 听听音乐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新角色, 开展心理疏导, 解除心理压力,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使其心态稳定。

2.4 绝望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得病前途渺茫, 认为自己老了, 已濒临死亡边缘, 心灰意冷, 消极等待, 甚至不接受治疗。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 组织必要的活动, 以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安排文娱活动、体育活动, 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 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老年病人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 护理人员要有意识的告诉家属多来看望, 要多与病人谈心, 帮助他们正视现实, 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 增强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 效果

通过对老年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精心护理均收到满意的效果。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及时调整病人角色, 稳定情绪, 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以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 加速身体健康恢复的目的。

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6

对老年人的护理,应该以老年人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着想,找出他们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解决老年病人的实际需要。对老年病人的护理,除疾病的护理和生活照顾之外,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情感护理,使老年病人身心愉悦。例如一个简单的问候,小小的关心都能够让老年病人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欣慰,他们不认为自己衰老,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所以当老年病人就医时,在心理上会更加恐惧和担忧,往往除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外,还更加担忧经济问题,提醒家属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个别老年病人在情感上会表现得很幼稚。他们要求受到尊重、能重视,所以对老年病人的尊重在护理工作中也尤为重要,老年病人很期待亲朋好友来探望自己,护理人员要提醒家人多来看望及给予关爱。尽量给老人提供喜欢吃的食物等,老年病人经常会无休止的谈论一些往事及周围的一些事件,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倾听不要插话及左顾右盼,让老年病人得以满足。

老年病人住院时,本人易产生忧虑紧张和恐惧等,护理人员应热情迎接病人给予尊称,让老年病人感到亲切,建立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应把掌握的护理专业知识化作一种理解关爱,对老年病人建立个体化健康教育。

护理质量的提高可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生活质量,还应更新护理概念,今后应对老年人的护理人员进行培养,并应得到社会上的重视,健全教育体制。

在与老年病人沟通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病患的需要、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爱好等,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解释工作,帮助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随时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应掌握几个要点:1.沟通技巧。2.掌握病情及治疗情况和各项检查结果,掌握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掌握患者家属的社会心理状况。3.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掌握情况、文化程度。4.在沟通时注意语言、语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貌性、情感性。

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7

1 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1.1 悲观失落

老年人离退休后, 接触社会少, 信息少, 社会家庭角色改变, 加之衰老, 沟通障碍, 疾病困扰, 经济负担重, 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 有的失去了老伴, 儿女们又不能一直陪伴在床前, 生活规律被扰乱, 活动范围受限, 生活单调乏味, 心理上有老而无用之感, 表现为沉默寡言, 表情淡漠或急躁易怒。

1.2 恐惧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期间, 考虑问题多, 思想负担重, 精神压力大, 担心自己的疾病情况, 十分关心家属、医护人员对自己疾病的反应, 常常向医护人员及家属追根问底的打听病情、检查结果。表现出强烈的惧死心理。

1.3 否认心理

老年人从劳动队伍中退下来, 经济上变得紧张, 加之生理病理带来的不便, 即使有病也不愿承认, 有的怕给儿女增加负担, 有的怕遭儿女们的嫌弃, 患病也勉强表现出无痛苦的样子。

1.4 自尊心加强

随着老年人机体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自然衰退, 生理功能和心理调节能力也逐渐下降, 在体力和精力上感到力不从心, 这使他们的自尊反应性增强, 希望得到家庭社会的尊敬和重视, 希望子女朋友多来探望, 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有的人隐瞒病情, 极力表现身体状态良好, 以向人们展示生命的价值, 有的人希望被重视, 得到别人对自己百依百顺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稍不如意就发脾气, 易暴躁冲动。

1.5 猜疑心加重

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大多老年病人听到家人或医护人员的低声细语, 就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 怀疑自己病情加重, 无药可治, 胡思乱想, 对别人的劝慰半信半疑, 希望有人尤其是家里主事的人陪伴身边。

2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心理疏导

医护人员对患者来院就诊, 不但要热情接待, 还要了解老人的处境, 尊重他们的人格, 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 积极想办法给予解决。某些老年病人反映比较迟钝、听力差、又多疑, 所以向老年病人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时一定要耐心、细心、语言简练、吐字清楚、声音略大, 查房时多问候, 对他们的称呼须有尊敬之意, 谈话不要怕麻烦, 常谈谈他们的往事, 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 获取患者信任, 了解患者心理动态, 解除病人的不良心理, 积极鼓励病人。

2.2 加强对家属的宣教

老人患病时, 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 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 针对病人所患疾病, 讲解一些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 老年人性格多孤独, 都盼着自己的子女、亲属多来看望, 护理人员要有意识地提醒患者家属多来探望, 并带上老人喜欢吃的用的, 这样老人有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老年慢性病人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 甚至消极悲观, 绝望厌世, 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 有时表现急噪、愤怒, 遇有小事也大发雷霆。对这种情况, 家属应给予谅解, 要热情关心、耐心指导。

2.3 稳定老人情绪, 调节心理平衡

要多观察病人的情绪, 行为等变化异常, 对于病人的粗暴无礼, 要给予深切的理解, 用真诚的善心去感化病人。患者往往不能自我控制情绪波动, 护士应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精神调养, 要与病人促膝谈心, 自尊心强的要给予他们以理解和尊重, 对孤独和猜疑心理的在治疗前要做好解释工作, 并主动多和他们交谈, 帮助他们正视现实, 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 告诉病人疾病的治疗不能单靠药物, 精神舒畅是加速康复的重要条件。

2.4 丰富老人的生活内容

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工作经历等, 再根据其个人特点、病情条件给予安排适当的文娱生活, 如练琴棋书画、听音乐、看电视书报、养花鸟鱼虫等, 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 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与烦恼。老年人因长期患病, 身体素质差, 应反复加强病人锻炼身体的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并指导锻炼方法。

2.5 创造良好的医疗休养环境

环境能给人多种心理感受。因此, 住院病房的空气要新鲜, 环境要清静、整洁、舒适, 以调节病人心理, 使病人感觉是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

2.6 医护人员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

熟练的操作技术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在心理上产生信任, 消除紧张、恐惧、疑虑心理, 避免因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升高、心悸、呼吸急促、震颤等不健康心理因素。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平时多练基本功, 操作上才能稳、准、快。

总之, 在护理老年病人时, 始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这个主要因素, 要理解尊重他们, 注意观察其情绪变化, 满足其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 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影响, 使病人达到和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最大限度地配合治疗, 促进早日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老年病人逐渐增多, 解决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恢复和增进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征,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2~149.

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 篇8

1.1 自尊心理

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 很容易滋生失落感和没落感。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 喜欢周围人能尊重恭顺他们, 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住院期间还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 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 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 固执已见, 独断专行, 不讲道理, 自尊心极强, 易激惹, 好挑剔, 责备他人。

1.2 猜疑孤独心理

老年患者离开家庭或工作单位住进医院, 由于其社会角色发生改变, 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 病人常常易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现象。猜疑心理特别大, 某个部位疼痛不适, 就胡思乱想, 是不是得了癌症。还有个别老年病人听到家人或医务人员的低声细语, 就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 怀疑自己病情加重, 对别人的劝慰半信半疑, 怕服错药, 胡思乱想, 感到孤独, 希望有人陪伴等。

1.3 焦虑恐惧心理

老年人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对一些生物性衰老与健康状况的自然下降认识不够, 老是担心自己年老多病, 担心得癌症, 顾虑中风瘫痪无人伺候等, 以致经常胡思乱想, 在加上自己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儿女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 心理上可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 从而也可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1.4 悲观自卑心理

在一部分老年人中, 由于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的改变, 一改往日的争强好胜, 变得沉默寡言, 不善于言谈交际, 情绪低落, 像变了个人似的, 整日郁郁寡欢, 总认为什么也不如别人, 对不起这个, 对不起那个, 性格也变得孤僻、胆小怕事, 缺乏生活热情, 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 生活简单随便, 有时甚至产生想死的念。

1.5 过分依赖

患病后老年病人, 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外界刺激突然减少, 活动能力下降, 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增加, 加之患病后治疗和康复时间相对延长, 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 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 形成了依赖性, 对康复十分有害。

2 心理护理

2.1 理解尊敬老人

护士要学会理解尊敬老人, 对老年病人一定要用尊敬语言及称呼, 这样可以使病人感到亲切。要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 不可打断与病人的谈话, 不可表现出厌烦情绪, 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 对非原则的要求, 应尊重和尽量满足。

2.2 改善医患关系

护士特别加强对病人生活上护理, 让病人有视病房如家的感觉, 应关心体贴老人, 在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时, 态度亲切、语言温和诚恳, 声音应稍大且吐词应缓慢, 切忌交头接耳, 小声议论, 以免病人因听力较差而产生猜疑、推测。护士应适当地用手抚摸老年人的手、肩或给予搀扶, 可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当病人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 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上, 体凉病人, 对病人充满同情心, 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 回答询问要慢, 声音要大些, 使病人视护士如亲人, 不在感到孤独。

2.3 解除焦虑、恐惧心理

护士应协助老年病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病人, 并主动向他们介绍病情, 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 提高老年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 稳定患者情绪, 帮助病人建立不畏老、不怕病的健康自我意识。用真诚的语言关心和体贴他们, 积极倾听其陈述, 了解他们焦虑恐惧的原因和心理需求, 针对其病因进行心理分析, 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 引导他们正视病情, 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 可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延年益寿, 解除他们心理压力。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

2.4 安慰和鼓励

护士对于悲观与自弃的老年病人, 给予劝导和抚慰, 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主动耐心与老年病人沟通, 给予他们解除心理压力, 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 适当的让家属陪同, 共同关心、体贴和鼓励这些老年病人。

2.5 康复教育

护士一定要积极地、耐心地宣传相关知识, 对病情许可的老年病人要鼓励、动员、指导其进行适量活动, 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改善心功能及微循环。更好地促进他们身体康复。对于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翻身, 被动活动四肢, 以防发生肌肉萎缩及褥疮, 以利于功能恢复。另外, 老年病人对于吃药等平常事情都依赖于他人, 再加上他们记忆力差, 所以, 当病人服药治疗时一定要及时提醒或按时、按量看到老年病人服药到口, 并随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反应。

总之,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是迫切希望恢复健康, 渴求长寿, 但由于老年人体弱多病, 力不从心, 适应力差及入院后环境改变, 使其情绪不稳, 心神不安, 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变化。我们护理人员应确切的掌握老年病人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 针对不同的病人, 心理上的差异, 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确保老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卫平.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9:1287.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9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规律之一?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服老,不承认老,这是不对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我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护理工作也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随着我国人口逐渐的老龄化,老年人患者日益增多,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的变化,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

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

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1?当人步入老年后,社会角色发生重要改变,视乎已退出了舞台中央?退休后的失落?与子女的代沟?与社会的脱节等渐被忽视的地位?凸显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在机体机能方面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也会相应引发一系列特征出现:自尊?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懷旧等?

2?个性与疾病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很多病人都能正确地估计病情,听医生的吩咐?一个精神健康的?性格稳定的?心理上成熟的人通常能比较现实地对待疾病(年龄≠成熟)?并且实事求是的估计病情,积极地通过检查和治疗摆脱疾病?一般来说,在躯体有病时,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一个往往很安静的人可以表现为精神不安?抑郁和焦虑?

身体患病时神经精神的障碍一般都是由心理-躯体功能关系的失调和个性对疾病的反应造成的?在这种复杂的神经精神失调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病情的反应亦不尽相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除与个体的主观因素有关外,也还取决于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阶段治疗的特点和心理治疗的水平?由于病人个体的特征不同而存在着对疾病的不同态度,所以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可以按其个性特点被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虚弱抑郁型?精神衰弱型?疑病型?歇斯底里型?漠不关心型?

2.1虚弱抑郁类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时刻想着自己是病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看到健康人之间谈笑和生活上相互关心时他们会生气?这类病人总是述说身体不适,千方百计以此引起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注?

2.2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坚信自己的处境极坏病等待一切严重的后果?他们到处打听,找一个医生又一个医生,不管别人怎样劝解,经常会对照自己亲人或熟人曾有的症状,以为自己也害了类似的病?

2.3疑病型的病人对于疾病的不安和怀疑情绪极少,他们更多的是坚信自己有病,这类病人的主诉有时十分逼真,把从健康杂志或书报上看到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2.4歇斯底里型的病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力夸大自己的病情?这类病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要百般照顾,他们总是埋怨周围人对自己关心照顾不周,对自己的病痛同情不够?在医院里,他们总要指责医护人员冷漠?当医护人员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之后,又往往造成他们对某个医护人员的依赖和盲目崇拜?

2.5漠不关心型的病人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关心,否认自己有病,拒绝对自己体检和实施医疗措施?

3?针对不同的个性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3.1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对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不同个性?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3.2一个人病前的个性结构可以影响到病后的行为和反应,一个人对疾病的态度和反应也往往表现出这个人特征的最真实的侧面?理智能力差的人会“一头栽在疾病之中”而老年人患病还会想到死亡的来临?对待虚弱抑郁型的患者应在轻松的环境中,使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惧怕疾病,放松自己?愉悦自己?从疾病的阴霾里走出来?

3.3对待精神衰弱型的病人应是心平气和的?有目的的讲解与之疾病相关的情况,但必须详细具体的了解这类患者的病因,通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手段确定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3.4对疑病型的病人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要对病人耐心细致,这种耐心的表现不单是诊查方面认真负责,而且在诊治过程的开始到结束都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充满信服?

3.5歇斯底里型的病人,如果安慰他们时说:“你的病不重,不要过分担心”等,不但不会使他们安静,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为了适应每个患者的个性疾病的反应,在与病人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把各种心理的病态当做病人的痛苦一样去给予理解和帮助,让他们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生活计划?不能迁就和毫无根据的鼓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3.6有些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其原因大部分是患者不能忍受现实状况和不可能认识自己已患了严重和危险的疾病?对待这类患者应该极端体贴,要从病人的兴趣出发有策略地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复检等手段用事实让患者及家属相信科学?消除杂念?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7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说明,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8态度决定一切,把热情对老年人多倾注一些,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多说几句话多几个搀扶的动作,都会使他们感到温暖?

老年病人术前心理护理 篇10

外科手术病人中老年病人占有一定比例, 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稳定他们的情绪对手术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正在逐步完善, 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显得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精湛的技术, 还要用心理学知识, 加强心理护理[1]。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临床的治疗、护理以至疾病的转归均有着重要的影响。护士的“精神”“语言”“行为”等是调节病人潜在积极因素, 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有利于疾病恢复[2]。手术对于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由于老年病人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性格特征等的不同, 对于手术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不一致。

1 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紧张、恐慌心理

老年病人对医院环境的陌生, 机体功能的衰退, 以致听力视力障碍及行动的不便, 对接受手术治疗缺乏心理准备, 不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 手术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一种生与死的体验, 恐惧心理十分强烈。

1.2 焦虑不安心理

老年人考虑问题较多, 提到手术开刀所带来的结果, 对家庭及子女影响, 还会考虑到手术费用的昂贵, 以及手术后恢复情况能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等, 思想上存在一定压力。

1.3 孤独和寂寞心理

社会的发展, 老年社会的到来, 家属和亲友不能够长期陪伴身边, 使老年人在疼痛时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的心理。

1.4 依赖心理

有的老年病人认为生病后应该得到他人的照顾和同情, 寻求心理安抚, 其心理特点是越照顾的周到其依赖心越强。

1.5 自卑心理

部分老年病人由于病程比较长, 术后可能给子女带来负担, 也使家庭经济受到损失而产生自卑心理, 特别是曾经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人住院后会有比较明显的失落感。

2 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

2.1 紧张、恐惧心理的护理

老年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较为普遍, 首先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们住院, 用亲切耐心的语言介绍医院的环境设施、医护人员及探视制度等,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 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 并且还要以通俗易懂以及比较轻松的语气, 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 消除恐惧心理,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以便尽早康复。

2.2 焦虑不安心理的护理

遇到焦虑不安心理的老年病人, 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 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 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 针对经济困难者, 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 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使你以后的生活能够尽量自理, 这样才可减轻家庭的负担, 通过解释和安慰, 消除老年病人焦虑不安的心理。

2.3 孤独、寂寞心理的护理

因为没有家人陪伴, 护理人员应该经常与病人交流, 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疾病的痛苦及烦恼, 多安慰, 少刺激, 多关怀, 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鼓励他们振作起来, 消除烦恼, 战胜疾病, 创立良好的治疗环境。还可以多读读报纸、听听新闻, 多与别的病友聊天, 以分散注意力, 减轻疾病的痛苦。

2.4 依赖心理的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是照顾的越周到其依赖心越强, 护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这一特点, 避免病人出现角色强化, 正确引导, 让他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增强自理能力和自信的心理, 有利于手术后疾病尽早康复[3,4]。

2.5 自卑心理的护理

针对这一部分老年病人, 护士应该尽量做到维护他们的尊严, 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并培养病人的积极情绪, 使其振奋精神、乐观开朗, 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迎接手术的到来。

3 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 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正日渐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而心理护理正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的病人建立有效的心理护理计划, 才能为老年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以期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桂英.护理礼仪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6-70.

[2]刘爱民.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5) :786.

[3]沈琦.老年病人手术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1C) :223-224.

上一篇:医疗服务模式下一篇:碳纳米管修饰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