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共12篇)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内科护理学的见习教学方法, 提高见习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本科护理两个班学生分别42人和40人为研究对象,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进行集中见习的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分散见习, 对比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对学生进行见习后的访谈。结果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学生对见习的兴趣较大。结论:集中见习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在内科见习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见习,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
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临床课的学习情况。内科护理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 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内科护理学的临床见习是护生获得与护理相关的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临床见习直接影响着内科护理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护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 建立一种良好的见习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我校在课程综合改革期间进行了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模式的实践, 旨在探索临床见习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12级护理本科两个班的学生, 实验组42人, 对照组40人, 实验组男生2人, 女生40人;对照组男生3人, 女生37人, 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集中见习。
在《内科护理学》课程结束后集中见习一周, 见习前制定见习大纲, 见习采用PBL教学方法, 每15人为一组, 每组制定一名理论教师和一名医院带教老师共同负责完成学生的带教工作。
1.2.2 对照组分散见习。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散见习方式。在理论教学期间同时安排临床见习, 一次3学时。见习前制定见习大纲, 每15人为一个小组, 采用PBL教学方法, 每组由一名理论课教师负责带教。
2. 评价指标
2.1 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的理论和病例分析考试。
《内科护理学》的成绩由理论成绩 (50%) 、见习报告 (20%) 、病例分析 (30%) 组成。两组学生的理论和病例考试内容相同, 两组学生的理论授课计划和授课教师相同。
2.2 分别选取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学生对临床见习的感受。
3. 统计分析
对所得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X±S表示, 并进行t检验对比,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2 访谈结果。
在课程结束后, 分别对两组学生关于集中见习和分散见习进行访谈, 每组随机选择10名学生了解学生对该临床见习方法的感受。对照组学生认为分散见习的特点是在理论课学习结束之后进行临床实践, 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及时强化,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见习之后对知识的记忆加强;不足之处在于见习时间有限, 见习的病例数偏少, 只能大概了解某一个疾病, 不能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学习, 缺乏深层学习。实验组学生认为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临床集中见习能够有较为充足的实践进行观察和学习, 有利于护生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5. 讨论
5.1 集中见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研究发现, 对临床见习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影响较大[1],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原因可能在于:一是集中见习时间较长, 护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与患者面对面交流, 通过与患者交流, 一方面锻炼了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他们以护士的身份去收集患者的资料, 了解患者的病情, 理论结合实际, 增强了护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通过集中见习, 护生能否近距离的观察到临床护士的工作流程和任务, 能够更好的了解护士的职业角色, 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同和理解, 增加护生对职业的认同感[2]。
5.2 集中见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表1显示, 两组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学生的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集中见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习效果, 主要因为护生在集中见习期间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整合, 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过程, 同时也锻炼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护生在见习过程中能够对护理知识进行观察和学习, 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分散见习由于见习时间有限, 护生普遍反映没有充分对疾病和护理过程了解。
6. 小结
综上, 集中见习和分散见习各有特点, 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多种见习方法进行有效结合, 使学生在见习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以问题为中心, 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听取带教老师的建议和护生的见习感受,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探索中构建一套能够反映最先进教育观念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杨朝霞, 杨洪菊, 袁恒兰等.临床见习对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9) :3-5.
[2]蒋华, 刘涛, 李爱玉等.护理专业2种见习模式的对比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1C) :3087-3089.
[3]刘国莲, 宁艳花.《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1) :160-161.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2
1.肝性脑病患者不应给予的治疗是
a、肥皂水灌肠
b、静点葡萄糖
c、给予谷氨酸钾或谷氨酸钠
d、静点精氨酸
e、鼻饲50%硫酸镁
答案a
2.原发性肝癌疼痛护理哪项不正确
a、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
b、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
c、听录音机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d、一般不限制止痛药的应用
e、限制止痛药的应用
答案e
3.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的部位主要在
a、心尖部
b、胸骨后或心前区
c、咽、下颌部
d、剑突下
e、背部
答案b
4.原发性高血压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遗传
b、肥胖
c、摄盐过多
d、精神紧张
e、病毒感染
答案e
5.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病人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
a、静脉注射阿托品
b、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
c、同步电复律
d、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
e、静脉滴注麻黄素
答案d
6.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于
a、发病后24小时内
b、发病后30小时左右
c、发病后36小时左右
d、发病后48小时
e、发病后72小时
答案a
7.心功能ⅲ级
a、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b、应充分休息,可增加午睡时间及夜间睡眠时间,有利于下肢水肿的消退
c、以卧床休息为主,不允许患者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活动
d、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的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e、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宜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答案d
8.上消化道呕出大量鲜红色血且不易控制的常见病因为
a、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出血
b、应激性溃疡出血
c、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d、胆道出血
e、胃癌出血
答案c
9.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应除外下列哪项
a、大量排钾利尿
b、多次灌肠和导泻
c、上消化道出血
d、反复放腹水
e、高蛋白饮食
答案b
1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疼痛规律为
a、疼痛—进食—疼痛
b、疼痛—进食—缓解
c、进食—疼痛—疼痛
d、进食—疼痛—缓解
e、无—定规律
答案b
11.一氧化碳中毒,口唇粘膜可出现
a、潮红
b、紫绀
c、苍白
d、樱桃色
e、黄疸
答案d
12.抗菌药治疗萎缩性胃炎针对哪种细菌
a、大肠杆菌
b、痢疾杆菌
c、幽门杆菌
d、沙门菌
e、嗜盐菌
答案c
1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症状,与风湿性关节炎相比其具有特征性的是
a、肿胀明显
b、局部发热
c、晨起僵硬
d、疼痛明显
e、关节发红
答案c
14.对胰岛素治疗的病人,首要的健康教育内容是
a、注意控制饮食
b、学会尿糖定性试验测定
c、学会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掌握及处理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
d、观察低血糖反应与酮症酸中毒
e、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和睡眠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身心护理;老年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5-01
传统的中医理论推崇“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认为心理是根治疾病的根本。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对病人身心的全面护理比普通护理更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收效显著。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多数为慢性呼吸病,患病时间长,且病因复杂,病人的心理起伏大。是医院康复治疗群体中,心理起伏具有代表性的病患群体之一。在护理中实践身心护理,能够改善病人的康复,更好的实现治愈。
1应对措施
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实现身心护理,要求医护人员不但了解老年患者的患病情况,更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要求医护工作者加强对心理护理技能的学习,掌握并严格遵循护理规范,在病人的康复治理中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
1.1在科室内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导小组
在科室内成立由一名科室领导为组长, 1~2名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护士为组员。每天定期对科室内的患者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对科室内患者情况全面掌握。在具体施行中,检查指导科室内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根据具体护理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举措,以保证身心全面护理的各项规定能够落到实处。使身心护理服务在具体护理工作中全面执行。
1.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在医疗康复过程中“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表明护理工作的成效对医疗康复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护理人员工作在病人康复治疗的第一线,是康复治疗的具体实践者。护理人员专业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热情积极阳光的服务态度,对病人的康复能够起到积极的助益。
1.3主要工作方法
在老年内科患者的具体身心护理实践中,因其情况复杂,难度大,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实现有效的身心护理。一要多观察,注意患者的言行举止,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掌握的患者病情情况,借助交流,解除病人的精神压力,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二要多疏导,对一些思想压力较大,通过一般沟通无法使其思想放松的患者,可以向他们多讲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并在科室内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工作氛围,转移患者对病情的担忧。三要注意帮扶带,重视患者家属与陪床的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准确掌握患者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阻碍病人康复的心理问题。
1.3.1提升患者的信任感
为提升患者的信任,医护人员首先要保持整洁、稳定的形象,在患者心中树立积极、阳光、专业、可以的印象。再就是要保持亲切礼貌的微笑,周到用心的服务,使患者不自觉的产生可以依赖的感觉,感染积极向上的心态。还要与病人操持良好的沟通,通过与病人沟通交流,提升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消除病人对疾病不必要的恐惧,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以及身心护理工作。如果可能,通过专业的讲解,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推测,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最终实现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主动的配合。
1.3.2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康复治疗的效果有明显的关联性。患者的心理压力过大,会使治疗的效果很差。反之,则能使康复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与患者接触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还要有用心周到的服务,从患者康复恢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好减缓患者心理压力的工作。具体讲,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五有”:即,一有情,二有礼,三有心,四有信,五有益,用情感人,以礼服人,用心入微,取信于人,益于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促进病人的康复。
1.3.3减轻患者的孤独情绪
对病情较轻,可以自由行动的患者,动员他们走下病床,多到医院花园里面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素质。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参与一些业余活动,从而达到分散注意力,消除不安情绪,通过社会交往,祛除孤独寂寞情绪,唤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决心。
1.4身心护理的具体实施
每名责任护理人员负责本组的6~8人患者的心理护理,组长、副组长全面负责整个病区的身心护理工作。责任护理人员负责对本组患者的一般心理疏导工作,对于有特殊心理状况的患者,及时上报组长,经过小组协商后,指派专人进行疏导。及时反馈并记录患者情况。
1.5定期分析总结,评价身心并重护理效果
医院安排护士长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时关注了解心理护理效果。多得到患者家属的肯定回答。出院调查表反馈表明,实施身心护理工作以来,医院的反馈表回收率增多,表扬留言增多。表明身心并重的康复护理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
医院实施的身心并重护理康复疗法,是现代康复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掌握身心护理对呼吸科的医护人员是未来护理老年人工作的需要。要做好呼吸科老年患者的身心护理,作为医务人员需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状况,尊重理解加同情患者,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有重大的作用,并促进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宝爱.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呼吸内科病人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8):1879-1 8 8 0 . D O I : 1 0 . 3 9 6 9 / j.issn.1009-6493.2013.18.044.
[2]李清华.基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的若干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30-232.DOI:10.3969/ j.issn.1671-8194.2012.15.165.
[3]田媛.刘玉霜.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8):518-518.
《内科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4
改革中我们依据护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突出了整体护理、强化了技能训练[2]。该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省级精品课程, 现报告如下。
主要改革内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创新1235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 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了1235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位一体”和“五个对接”。“一个核心”是指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两个结合”即院校结合、工学结合。“三位一体”是指边教、边学、边做, 教、学、做一体化;“五个对接”包括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 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 教学与社会服务对接, 国内护理与国际护理对接。 (1) 理论教学:《内科护理技术》理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学科知识满堂灌的模式, 建立了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工学结合”的思想, 按照真实的内科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以案例为载体, 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3大过程组织教学。首先教师示教, 然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边教、边做、边学, 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了课堂内容与实训内容对接, 实训过程与临床过程对接, 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 解决了以往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临床和就业岗位脱节的问题, 使学生在实习阶段迅速适应临床, 在就业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培养学生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内科临床基本护理技术、各种常见疾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临床见习过程中, 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护理程序评估患者, 制定出护理措施, 并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报告, 同时安排见习讲评,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重构教学内容。为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本课程原有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 即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 设计37个情境。每个模块的主要情境为常见病的护理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 如模块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包括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见病护理技术和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9个情境。每个情境按真实护理工作过程 (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 组织教学, 住院护理教学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设计, 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编排有序, 技能训练循序渐进, 因此, 对于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适用性, 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考试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课程组通过院校共建、工学结合, 注重培养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 如评判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调节和人际沟通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a.案例导入法:课堂授课和实训课时, 我们以案例为先导, 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教学内容,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对病人提出实施整体护理的具体方案,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导入法”教学, 把护理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因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是重点。“角色扮演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课堂教育变成“动口、动脑、动手、动情”的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并强化职业认同[3]。具体教学设计:课前给予学生典型案例, 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 病人或护士, 查阅相关资料, 构思剧情, 设计语言。实训课中, 扮演患者的学生要表演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社会问题, 向护士提出问题。扮演护士的学生, 要“以患者为中心”, 把护理评估和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表演出来。“护士”通过对“患者”护理评估, 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目标, 然后实施护理措施, 并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 把护理程序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后,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存在问题,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总结。c.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组合的教学, 它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4]。在理实一体教室, 每个情境以案例为载体, 基于护理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即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 住院护理按照护理程序进行设计。首先教师仿真教学, 然后学生仿真训练, 边教、边学、边做, 教学做一体化, 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d.床边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 在课间见习、实习时, 由临床兼任教师在教学医院实施。床边教学法激发了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见习前教师深入病房精选病例, 见习时在教师指导下, 由1名学生主要负责询问病史, 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 然后实施护理措施, 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其他同学补充。床边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印象真实而深刻。 (2) 教学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成员已经制作了全套教学课件, 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音频, 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习印象深刻;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的相关的DVD、CAI视频、网络资源、内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库等。b.配备齐全的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综合技能模拟病房、重症监护实训室, 设有多媒体护理教学示教反示教系统、高仿真电子化教学系统 (多功能心肺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 腹部触听诊仿真电子人模拟系统9套) 、高级综合模拟人4套、中央监护站、床边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经典成人气管插管模型等, 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实训环境。c.广泛使用课程网站:本课程2012年开通了课程网站, 校内校外可快速访问, 实现了资源开放与共享。本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丰富, 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图片库、案例库、试题库等,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自测学习水平, 同时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一直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 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余所, 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武警总队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课间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使用, 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学实践环境, 使学生有机会“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 增加见识, 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学校与医院建立了教学联席会议制度, 每年召开“教学医院实习工作研讨会”和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 共同探讨护理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配置、临床带教等护理实践教学问题, 交流教学经验。
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 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组构建了以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实行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过程跟踪考核: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考核 (课程单元考核、单项技能考核、课程结束考核) -顶岗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顶岗过程中的轮科考核-毕业前过关考核-上岗前选拔考核, 由校内任课教师和行业带教教师根据每个工作过程完成的质量、学生表现及自我评价的情况, 进行职业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 实现五个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 学校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的结合) 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讨论
课程组成员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 创新了教学模式,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以案例为载体, 按入院、住院、出院护理过程组织教学, 护理程序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 采用“案例导入法”、“理实一体化”、“角色扮演法”、“床边教学法”等教学法, 教师仿真教学, 学生仿真训练, 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严密对接。较好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能力, 显著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红岩.整体护理之我见[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8) :81-82.
[2] 朱丹, 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临床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 :14-15.
[3] 张伟, 张玉.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6) :558-559.
[4]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1) :982-954.
《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二) 篇5
(一)一、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是指导临床工作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内科教研组在内科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二、病例导入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需要,收集临床典型病例,以病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启发性、诱导性,问题提出后,老师就授课内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进行讲解。疾病理论讲授结束后,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形势,讨论后分组发言,各组间展开辩论,最
内科护理教学的体会 篇6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内科护理学课程需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护理教学的灵魂在于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一种让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热心、有耐心,同时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不能偏爱优生而忽视学困生。教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切忌一味指责。教师要注意使用激励教育方法,努力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使学生树立学好内科护理的自信心。
二、应用案例讨论教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护理病案讨论活动,这是最活跃的教学活动。教师选用的案例应注意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应当简洁,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案例具有针对性、富有吸引力,笔者注意緊紧围绕内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及学生所关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案例选择。案例来源必须真实,笔者注意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教师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课前要做好周密准备,整门课程中所需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的原则。就一堂课而言,教师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始、课中或课尾,出发点放在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如在讲授“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一节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科书从病因、临床表现逐渐讲授到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而是通过病例提出问题:根据病人人院时存在的护理诊断及其诊断依据列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及如何对该病人进行保健指导等。通过病案讨论,结合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利于抓住学生求知的心情,从而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常用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知道病人的身心状况;又可通过资料的收集,作出护理评估,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学会观察常用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还能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对急危重病人正确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学会关心、爱护和尊重病人,并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锻炼了随机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从而了解案例的结论。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研究型”的学习能力是一个较好的措施。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情境模拟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利于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笔者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参与中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于一身,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动画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捷径之一。内科护理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探索护理真知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增加了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给学生开展小专题,倡导启发性课堂教学、发现式教学,使教学变成“授人以渔”的过程。教师可以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想象中驰骋,在活泼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运用肢体语言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还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及有关资料,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教师再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难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笔者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以上只是笔者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获得的初步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实践相关研究 篇7
1 教学设计
课程体系上, 内科护理原课程体系按人体各系统分为九章, 各章按概述、该系统临床常见疾病及常用护理技能的顺序编写[3]。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保留了原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为各章内容, 但名称设计更改为相应科室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如原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为“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 创造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以呼吸内科护士的角色进行学习, 使其身处呼吸内科的情境中, 充分认识科室常见病种、病人临床表现及所需护理技能。
教学内容上, 针对每种临床常见内科疾病选择典型案例, 以案例为载体, 学生按护理程序 (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 对案例中的病人进行护理。虽然不同疾病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相关甚远, 但都可以按护理程序展开护理工作, 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将护理程序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 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护理思维, 促使其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收集学习资料、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2 教学实施
该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流程为:首先教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 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护理任务, 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务, 同时给学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参考的视频学习资料及网络课程;学生通过课后自学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完成任务并填写临床任务单, 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临床过程;上课时各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 在教师指导下按临床护理程序模拟汇报, 完成任务;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 教师亦要评价、演示重要护理技能操作;最后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意见对任务单进行修改、分组练习护理技能, 课后亦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及重难点, 选择临床典型案例进行任务的设计, 使刻板的理论知识具体展现在临床案例中, 如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学生根据任务要求, 课后主动学生理论知识, 通过查阅视频及网络资源, 有目标性的拓展了学习内容, 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 熟悉护理过程中所需的理论知识,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 同时培养了其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工作的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汇报后各组间相互进行评价, 可发现自身及同学间的不足, 在培养其观察能力的同时, 教师亦可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之后学生将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点评、示范。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总结, 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护理实践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3 教学效果
在长期接受传统被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学生对项目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其认识表现不同, 本研究分别在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前期和中期对开展项目化教学的120名学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分析对比了项目化前期和中期学生对传统讲授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两种教学方式选择得出以下结果:在项目化教学的前期, 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较项目化教学优越的学生为99名, 占82.5%, 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16名, 占13.3%;而在项目教学的中期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项目化教学的学生为91名, 占75.8%, 虽仍有27名 (22.5%) 学生坚持选择传统教学方式, 但与前期调查结果相比已有显著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项目化教学的适应虽经历了一定过程[4], 但通过多次训练、真正理解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后, 多数学生 (约75.8%) 认识到该教学方式可促使其课后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 课堂上在模拟临床过程中应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使繁琐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了所需之学, 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当前护理学专业临床学科教学主要存在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课程内容复杂, 学生主动参与度不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等问题。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应将理论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合理应用, 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应变能力[5]。我校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实践表明, 项目化教学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而且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模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对其今后的临床护理实习及工作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后必需预习相关理论知识、收集整理资料, 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课后压力亦较大;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筛选典型案例、进行有效指导、课后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学生数量相对较多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相信随着护理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项目化教学将不断完善, 在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中突显其优越性。
摘要:该文简要概述了我校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分析探讨项目化教学的优势、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以期促进护理专业临床学科教学的发展, 满足当前临床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92-93.
[2]陈传尚.我国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2) :11-12.
[3]高健群.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
[4]叶芳.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实践相关研究[J].新校园, 2013 (4) :58.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8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实践
一、引言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 医学模式推陈出新, 护理工作自“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 还对心理健康予以了更大的关注。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供, 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 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应该尊重, 爱护, 体贴人, 把人文关怀带入到工作中来[1]。因此, 护理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便发生了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教育者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
二、《内科护理学》与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原本属于哲学伦理学范畴, 其中人文指的是社会中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关怀指的是关心关爱、关怀照顾。人性关怀护理理论由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Jean Watson在上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 并把人文关怀这一哲学词汇首次引入至护理学概念中。美国护理理论学家Leininger同样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对“关怀就是护理, 护理就是关怀”予以了重申。Leininger还进一步要求护理人员应当患者生命健康予以莫大的关注、关心, 应当全力维护患者的权利、尊严, 应当重视患者生命质量、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护理领域人文关怀的体现[2]。《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专业学科, 其要持续两个学期的授课时间, 师生相互有着相对长的接触时间, 在这一时期学生已经进入职业探求的冲刺阶段, 对专业学习、人性道德的相关性已经生成了较深刻的认识, 愿意自人文关怀、道德修养角度去对自身急性完善。
三、《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的实践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渗透人文关怀教育
(1) 注重首堂课, 设立人文关怀环境。在内科护理学首堂课中, 授课教师应当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情, 引入颇具吸引力的临床事迹, 对内科护理学特征、学习方法开展讲解, 向学生阐明在学习期间遭受困难是在所难免的, 并提供给学生自身联络方式及寻求帮助的途径, 设立满足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调动起学生对内护护理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将学生视作朋友,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有效的交流、沟通, 能够增进师生联络, 强化师生相互感情。鉴于此, 教师可适当在每次上课提前一段时间到达教室, 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动态;同时在课余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学生取得联系, 通过朋友身份与学生互动;在学生遇到学业或生活中的困难时, 以朋友的身份加以引导和帮助, 而不是一味的教导,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3) 对学生特征形成正确认识, 实现管理与包容的有机融合。现代大学生极易受外界诸多因素所影响, 教师应当对学生特征形成正确认识, 主动关心他们, 对他们经由自身努力可达到预期教育成效抱有信心, 并且在他们获得一定的预期教育成效是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以尊重、信任为前提基础, 对学生行为开展严格的监督、指导, 同时, 全面激发学生自主性、自觉性, 注重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争取做到管理与包容的有机融合。
2. 更新教学方法, 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1)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先、做学问在后。在内科护理教学期间, 教师在教授每一章节内容时, 可穿插一些先进光辉的实例,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在先、做学问在后的重要意义, 从而树立起学生人道利他价值观。就好比, 在教授肺部感染性疾病该章节期间, 可引入优秀作品《最后一片叶子》及为攻克冠状病毒而奉献生命的先烈事迹到教学课堂中, 并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学完肺部感染性疾病章节后, 结合《最后一片叶子》写一篇读后感[3]。
(2)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内科护理教学期间,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自学生角度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凭借自身人格魅力及教学行为来对人文关怀予以呈现, “润物细无声”地锻造学生人文精神[4]。在课堂中, 教师为学生设立起应临床场景, 让学生阐述自身的观点、认识和收到的启发;在临床见习过程中, 教师结合不同病情患者采取针对的人文关怀对策, 使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在学习中使自身的人文关怀理念得到升华。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体验人文关怀
(1) 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能够活跃教学气氛,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开展更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就好比, 在呼吸系统实验教学期间, 经设立护理系统临床案例及护理场景, 选取多功能高仿真模拟人开展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探讨, 使学生切身学会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及交流方式与患者开展交流, 并从中认识到自身的缺陷, 认识怎么去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凸显护理人文关怀精神。
(2)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自学生经验、体验角度出发, 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展开紧密联系, 在强调通过大脑进行思考的同时, 要求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体验。引入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及切身体验的经历, 去锻造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旨在让学生从自我的经历中, 体会到人文情感的重要性。就好比, 在教授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过程中, 为学生放映临床抢救患者的多媒体教学视频, 面对患者的病痛及家属的担心, 请学生思考应当如何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护理工作, 引导学生对患者的人性关爱。
4. 增加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手段
长时间以来, 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获取及技能的熟练准确掌握, 而疏忽了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机制中, 应当增加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手段: (1) 制作一份记录小组合作学习全面过程及学习感悟的小组报告; (2) 为身边患有内科慢性疾病的人员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 并制作成视频内容; (3) 在临床见习期间, 将临床护理工作经历进行有效记录, 完成一份护理心得[5]; (4) 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 将完成的报告、视频和护理心得, 做一次交流, 让小组成员自己阐述自己在完成这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收获的知识和人文情感理念方面得到的新启发, 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表现, 做一份评估报告并记录在案。
5. 临床实践中深化人文关怀理念
叙事教育作为一类教育方式, 是经由叙事实现教育自身同时教育他人、警示自身同时警示他人、感动自身同时感动他人等目的。在医院见习、实习实际工作环境下, 选取叙事教育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辅导, 实现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与临床带教教师实践经验之间的结合, 能够促进人文关怀理念与实际场景进行有机融合, 借助切身的工作历练、良好的榜样示范能够有助于护生对人文关怀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强化自身人文关怀意识[6]。
任课教师应当积极组织护生开展实践反思, 不仅要交流自身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向患者表达自身的关爱方式及表达关爱的途径等, 还要探讨带教教师及其他医护人员向患者提供关爱、关心服务的事迹, 从而使护生在临床实践中领会到人文关怀的真实含义, 积极促进对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与深化。
四、《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效果与展望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效果
结合相关实践研究得出, 学生在学习完毕内科护理学之后, 前往医院开展了数周的临床见习, 学生深刻认识到内科护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在向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感到十分的轻松、自然;带教教师同样反映见习学生对患者十分有礼貌, 关怀备至, 服务周到;课程教师通过见习学生上交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报告发现, 学生学会了体贴为他人着想, 临床工作过程中能够自患者角度出发, 对患者要求予以尽量满足, 不怕脏不怕累, 对护理工作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接触其他护理知识时同样意识到应当应用人文关怀理念[7]。
2.《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展望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 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进护理工作中, 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 而护理教育也凭借人文关怀的融入显得进一步高尚、伟大。护理教育的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给护生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启发护生关爱生命, 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 教师在教授该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中更深入强调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 进一步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8]。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专业帮助行为中。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 清楚认识《内科护理学》与人文关怀, 全面分析《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营造和谐的氛围, 渗透人文关怀教育”、“更新教学方法, 培养人文关怀精神”、“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体验人文关怀”、“增加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手段”、“临床实践中深化人文关怀理念”等, 积极促进《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Smith RL, Bailey M, Hydo SK, et al.All the voices in theroom:integrating humanities in nursing education[J].J Prof Nurs, 2005, 21 (1) :46-51.
[2]张伟, 周英华, 郭秀君.院—校一体化人文关怀教育对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2, 38 (22) :2714-2716.
[3]王继红, 金迪, 袁枫, 等.护理专业学生关怀能力培养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3) :86-87.
[4]Watson J.Caring science and the next decade of holistic healing:trans-forming self and system from the inside out[J].Beginnings, 2010, 30 (2) :14-16.
[5]孙曙青, 朱碧华, 曹梅娟.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14, 11 (3) :190-192.
[6]梁佩玲, 邱庆榕, 等.应用仿真实训法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教学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12 (30) :115.
[7]郭慧芳, 丛潜, 刘启贵.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 2014, 31 (3) :447-449.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9
一、人文关怀教育在课堂中的运用
( 一) 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授课老师在内科护理学第一节课中, 应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与丰富的表情, 加上极具感染力的临床实例, 为学生详细介绍内科护理学习方法和学习特点。提前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并主动向学生提供联系方式, 使全体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喜欢上内科护理学。
( 二)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内提前进入教室, 与学生进行沟通, 联络师生感情, 加强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交流。多谈论学生感兴趣话题, 课下以朋友身份多与学生交流, 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态, 以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 三) 管理与理解相结合
现代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具有孤僻、独尊心态、依赖心强等特点。对此, 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 给予学生信任。在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前提下, 严格要求学生, 并亲临指导、监督; 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做到管理、理解之间有机结合。
二、在课堂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 一) 先做人再做事
教师在内科护理学各章节教学过程中, 可带入先进实例, 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例如, 肺炎病人的护理这一节课可以将世界名著《最后一片叶子》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之中, 帮助学生体会人道利他价值观。
( 二) 以学生为中心
内科护理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多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 通过自身实际行动,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比如在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教学中, 除教导学生常规护理内容之外, 追加部分内容: “当呼吸衰竭患者是在座各位的亲人, 你们会如何进行护理。”学生通过这种情景模拟, 容易体会到病人家属心中那份急切与期盼心情, 这种心情一旦埋进心中, 不需多久便会成长壮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使“仁爱”之心获得升华。
( 三)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 体验式教学法。以学生经验与体验为出发点, 结合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眼、手、脑相结合, 鼓励学生放飞心灵, 亲身体验。在视听感受中, 通过亲身经历或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人文关怀情感。例如, 为学生播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教学录像, 当画面出现患者表情痛苦与患者家属哭泣时, 示意学生安静、肃穆, 并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提升学生对患者人性关爱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活力, 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有效进行, 对培养学生之间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有着重要意义。例如, 在呼吸系统实验教学中, 模拟临床案例, 为小组提供高仿真模拟人作为学习道具, 将小组讨论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3. 个性化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服务于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是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例如, 在高血压健康宣教课中, 让教师扮演高血压患者, 使学生对教师实行健康宣教。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沟通, 并注意学生宣教用词, 提醒学生尽量使用平和、婉转词汇。
( 四) 规范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标准
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添加到内科护理学课程评价体系中, 具体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临床个体案例报告、小组合作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全面考核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情感交流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医德修养综合素质水平。
三、实践效果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均反映在课堂中所学知识能顺利运用到实习活动中, 二者联系紧密。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沟通技巧, 使患者感受到轻松、自然的护理氛围, 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带教老师也对学生礼貌、和蔼的态度赞不绝口。实习结束后, 学生均提交3 份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报告, 课程教师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学生在工作中能切实做到为患者着想, 并将人文关怀理念贯彻到护理全过程之中。
四、结束语
人文关怀将“以人文本”理念充分体现在专业护理过程中。内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能够加深学生对内科护理过程的理解,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提升优质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诗尧, 肖适崎, 范玲, 等.内科临床护理带教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评价[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 :9-12.
[2]蔡英杰, 史铁英, 宋英茜, 等.从临床教师视角分析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5) :79-81.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10
1 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1.1 选用案例应注意内容要典型具有启发性, 简洁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内科护理的教学案例具有针对性, 富有吸引力, 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及学生所关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案例选择。案例必须有真实来源,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应收集有代表性并紧扣教学大纲的案例, 首先, 教师要领悟教学要求,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选择的案例内容要具体, 切合实际。其次, 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 课前要做好周密准备, 整门课程中所需案例要循序渐进, 掌握层次的原则, 就一堂课而言, 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始、课中或课尾, 出发点放在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
1.2 依据临床护士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全面分析教材, 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要包括足够的知识信息, 以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护理程序, 体会如何正确收集护理评估资料, 讨论如何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 并实施护理措施, 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
1.3 根据教学内容要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设计较典型且简明的教学案例。根据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在学生掌握、熟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案例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最终根据目标要求, 围绕案例内容, 分别从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不同侧面提出问题讨论, 有目的地强化训练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的应用
2.1 在课堂上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管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 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阅读案例, 熟悉案例, 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为集中讨论和集体交流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每个学生经过必要的准备后, 教师要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或直接在班中集体讨论。如果是分小组讨论, 在讨论中,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 然后,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其他同学可做补充或作辩论性发言。教师负有引导和组织的责任,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或辩论。持不同观点者相互争论, 特别是各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时, 争论的程度有时很激烈, 因此, 教师要做好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2.2 案例教学法可分为案例导入、案例例证、案例讨论和案例练习等多种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多采用的是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可采取课堂随机发言或专题讨论的方式。随机发言是教师简要介绍案例, 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阐述观点, 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应切中要害、节省时间, 做好必要的铺垫,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知识点”的发掘上来, 指导学生以最简捷的思路得到正确的结论。专题讨论较深入, 但耗时较多。无论随机发言或专题讨论, 教师的正确引导都至关重要, 讨论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就事论事地表明态度, 而在于从事实中引申出观点, 从结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案例讨论法是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精心设计案例题, 以巩固深化知识, 发展能力, 以达到熟能生巧。案例讨论过程是对重点、难点、疑点再消化的过程, 也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要求学生在自学与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护理计划。通过书写护理计划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思维, 而且护理计划可作为教学反馈,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3 案例讨论
3.1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 听没听、听懂多少。
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 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拿到案例后, 先要进行消化, 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 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有教师的引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案例讨论是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学习过程, 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 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总结、评价案例教学一般多由教师完成, 由教师指出讨论的优缺点, 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的某种结论进行概括, 把一些有答案的案例真实情况的处理或结论告诉学生。教师应通过总结和评价,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 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到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 是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案例教学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由于案例讨论法采用的是开放的案例结构, 所以案例的实践过程是讨论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讨论中分享不同的观点, 这是在课堂外的环境中找不到的。同时, 任何一个学生都会由于自己的创新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兴奋不已。通过对分歧的讨论可以加深对问题的思考, 还可以解决操作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只要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开展, 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主要指标是操作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由易到难地安排具有综合性技能的方案进行训练。学生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 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这一阶段是学生发挥创造的阶段, 教师要鼓励创新,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 激发群体的学习兴趣。
3.3 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及护理计划书写情况进行评述。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 道德教育;渗透;内科护理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D29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3-03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而且社会要求的迅速发展,护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尤为突显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于护理技术层面的完备和精湛,更是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我们的护理教学不能在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护理教学的老师也不再是单一的“答疑解惑”型的教师,务必要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我们师者也必须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1 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的难题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更是为我们的护理教学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渗透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性,而且多为青春期,并且具备青春期特质——叛逆、独立、处在心理负重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中职学生在中职入学以前由于学习观念、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厌世、心理负重,使得其形成了厌学心理,也就缺乏了相应的道德观念。
1.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环因素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首先,信息网络化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中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中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2 道德教育学科渗透的重要性
2.1 为学生求职和职业生存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技术和护理技术日益进步和更新的现代社会,如何使得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医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道德修养素质,才能护理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为病患者的进行护理服务。
2.2 是中职学校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而忽略了道德修养的培养,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2.3 是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德育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在“内科护理学”教育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学科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的保证: 在整个护理工作实施当中,许多工作不是有形可见的,没有质和量的限制,靠的是护理人员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这种责任感和自觉性就来源于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具备崇高的伦理道德是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保证。在内科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系统、复杂、完备的学科教学中无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感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当其冲的要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势必为我们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对于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中职学生的关爱就成为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学中对于病人的关爱首先应来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而去弥补学生在成长中长期匮乏的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爱。让其做到独善其身,才能兼爱天下,关爱身边的病人。
3.2 “防微杜渐”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充分体现职业道德: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树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是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帮助护生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利用伦理、道德的引导就尤为重要:首先使学生树立“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患者由于疾病可能引起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去主动发现他们的需要。在病人护理的细节中要有相应的道德体现,在护理和诊疗过程中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病人的身体,不伤害病人的心理,不伤害病人的“钱包”。最后从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爱患者,护理患者,给患者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使患者得到护理人员从心理上、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减轻恐惧感、孤独感,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真正让病人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3 将内科护理学渗透道德教育纳入学科建设当中: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學中贯穿道德教育,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通过道德教育,学生掌握了护患沟通和人际沟通技巧;内科护理学和德育的结合,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率得到了提高。在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当中,道德教育再只是单学科的发展和简单的赘述,应当把道德教育列入到护理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在我们“内科护理学”这样的主干学科当中更应将道德教育列入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
3.3.1 将道德教育纳入“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 在制定“内科护理学”学科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在单纯的强调单调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必须有机的将道德教育融入计划当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将道德教育结合相关疾病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进行道德教育的累述,为学生的医学学习树立正确的道路。
3.3.2 道德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学科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对于护理学生的要求不在是单纯的重理论,重技术,更注重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在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在依靠经济利益支撑的环境下,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崭露头角势必要通过护理专业的资格考试,而目前资格考试当中也将道德教育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
3.3.3 调整认知结构,确立健康的道德观念: 认知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一个人是否有正确、健康的认知方式,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观念。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某些道德观念的欠缺和错误。中职学生的特殊身体和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厌倦了说直白的说教式道德教育。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会改变学生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也要借助学科专业知识调整和增加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进行“糖尿病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的教学中,将是否指注重通过简单的饮食控制和调整来保障我们的护理质量,还是在保证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调整和控制病人的饮食结构,来让学生参与病人护理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判断。
3.3.4 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变道德观念: 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提高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富有幽默感;坦率真诚、不怕暴露自我,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为人正直、不卑不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道德观念的最要保证和前提。“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和道德评判涉及广泛,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将要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能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就成为了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标准。
3.3.5 融入集体,体验道德教育: 现代“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和应用,使得护理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特别是“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当中,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发挥。但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空巢家庭”,加之入学前后进入了青春期,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甚至排外现象。对于道德标准和判断的错误也比比皆是。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无一例外的每个疾病个病人的护理都应该是集体行为。例如对于肺结核病人的护理中,处于孤立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学生将难以完成整个护理工作甚至危及患者和医护生命安全。
3.3.6 志存高远,确立奋斗目标: 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高尚道德标准耳朵前提。具有明确的理想欧尚的道德标准,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从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确定正确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红.浅谈人性化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 马明芳.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医学伦理学;
内科护理学教学实践 篇12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教师抽取2012级3年普专护理专业的学生180人, 随机分为两组, 传统实践考核组90人, 男7人, 女83人, 平均年龄 (20.2±2.3) 岁;案例模拟实践考核组90人, 男8人, 女82人, 平均年龄 (21.1±2.7) 岁, 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以我校“立足豫东, 面向乡镇、服务社区”的办学定位, 以“强实践、高能力、重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 制定实训指导和考核评分标准。在我校内科护理学实训中心模拟病房进行考核。传统实践考核组单纯进行实践操作技术考核, 抽取操作技术项目名称, 然后进行现场考核;案例模拟实践考核组首先给出病患案例, 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选择相应操作技术进行操作, 最后回答教师有关案例的相关提问, 故考核内容包括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现场答疑3部分。采用统一实践考核评分标准, 总分值100分, 其中人文关怀10分, 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15分, 综合素质要求15分, 实践操作60分, 包括操作前准备10分、操作过程30分、操作后处理10分、娴熟程度10分。均于岗前培训后进行考核, 对考试成绩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评价两组学生在实践考核中总分及各项分值的差异。
结果
传统实践考核组的平均总分 (75.3±16.3) 分, 案例模拟考核组平均总分 (83.5±15.2) 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实践考核组的人文关怀项平均 (6.6±1.7) 分, 案例模拟考核组平均 (8.4±2.1) 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实践考核组的无菌操作和无菌观念项得分 (8.7±2.2) 分, 案例模拟考核组得分 (12.6±3.2) 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实践考核组的综合素质项 (9.1±2.3) 分, 案例模拟考核组综合素质项 (11.9±2.6) 分,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实践操作得分分别为 (50.5±14.4) 分和 (51.2±13.9) 分,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案例模拟实践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实境感, 激发护理热情和医护责任感, 注重人文关怀, 坚持无菌操作, 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使实践考核的成绩得到提升,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见表1。
讨论
案例模拟实践考核模式促使护生注重人文关怀:传统实践考核模式单纯考核护理操作技术, 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 只考虑患者的“病”, 忽视了患者的“情”, 学生不能身临其境, 待人如接物, 因此忽略了人文关怀。案例模拟考核模式设置情景考试法, 学生如亲临病床, 既能考虑患者的“病”, 又能照顾到患者“情”,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自然就会注重人文关怀, 注意病患的情绪、情感变化, 体现医护温暖, 拉近医患距离, 减少医患矛盾[2]。
案例模拟实践考核模式促使护生坚持无菌操作:护理操作技术多为侵入性操作, 既要接触皮肤黏膜, 又要深入器官腔道, 稍有不慎便能导致医源性感染发生, 加重患者病情或引起额外感染。传统实践考核过程中, 学生容易过多注重操作过程和步骤, 而忽略了无菌观念, 不能一贯坚持无菌操作[3]。案例模拟考核模式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一现象, 学生从案例分析时就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 患有何病, 需要做什么操作, 不由自主就树立了无菌观念, 坚持无菌操作, 有效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案例模拟实践考核模式有助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传统实践考核中, 过多的注重了实践操作能力, 而忽视了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联系, 过多的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 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而案例模拟考核模式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4]。既加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 又将整体护理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学生脑海中加以深化。
近年来, 一直对《内科护理学》实践考核进行探索和实践, 案例模拟实践考核模式能够模拟病房实境, 使学生注意到自身仪表仪态, 体现以人为本, 注意人文关怀, 坚持护理的整体性和程序性, 树立无菌观念, 做到无菌操作, 提升综合素质, 最大程度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又提高了广大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高效性, 提升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社会飞速的发展对卫生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 用新思路、新视角探索新的教学改革途径。
注:案例模拟考核组与传统实践考核组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肖英, 周梅芳, 洪哲, 等.校医室实践考核在内科护理学考核中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3) :83-84.
[2]毛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护理教育, 2013, 13 (2) :54-56.
[3]常方方, 张凤娟, 王明闯.穿刺模拟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27 (4) :491-493.